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方經濟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財政政策 經濟杠桿 服務經濟
一、杠桿和支點
財政是職能部門代表政府管理轄區域內所有資金資源所進行的一種管理活動,用發展的眼光來說,當地政府不但是要守住現有的錢,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在保證國有資金安全的基礎的前提下如何發展,可以用資本經濟的眼光來管理國有資產,就是把政府管理的資金土地礦產資源拿到市場經濟大潮中進行市場運作,政府管理的資金土地礦產資源的不斷壯大是需要通過經營運作來實現,進而來實現財政增收、資金起到牽牛鼻子作用的爆炸式運作方式。簡單一點的說,就是在市場化的經營運作中把國有資產、資源進行保值和增值。“經營財政”同時也是一個廣泛的理論體系,不僅僅是經營國有資產資源,還有整個社會生產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和對經濟發展由于經營財政資金、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所起的作用。就好比阿基米德說:“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
二、怎么運用財稅的政策增加財政收入
可以整合各種經濟扶持政策,把績效評估體系建立起來,講究投入和產出,這樣就可以算出來政策對經濟促進到底實際有多少作用。如果想通過經濟杠桿作用要把財政資金的牛鼻子充分的發揮出來,我們政府先期還必須投入一定的啟動資金,另外我們也可以用政府貼息、政府擔保的形式來參與進來,形成一種由政府來先期投入帶動,從而帶動民間資本進來運作,達到政府牽頭進來運作,民間資本參與的良好運行模式,進而達到提高財政資金的牽牛鼻子作用,從而來達到促進地方經濟振興和快速健康發展的既定目標。
我們政府可以規范金融優惠政策整理合并財稅政策,將當前所有政策中的的財稅政策進行綜合合理分析驗證,撤銷那些沒有用的條條框框。要法制化、規范化那些合理的優惠政策。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政策手段是財政,強大穩固的財政是黨的執政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當前逐步縮緊的宏觀調控,面對更加緊張嚴厲的的土地管理政策,如果我們政府想保障以后長期發展的資金需求,政府要站在時展的制高點,用長遠發展的目光來發展當地經濟,造福子孫后代。當地政府財政部門一定要充分發揮財政應有的職能,使當地的財政實力不斷快速增強,逐步建立良好的經濟發展新局勢,為目前資金相對短缺的形式下,發展好當地的經濟開好局、起好步,大好良好的基礎。
三、怎么來解決資金的來源
(一)拓展財政收入渠道,提高政府使用資金收到回報的率
可以用資本經濟的眼光來管理國有資產,就是把政府管理的資金土地礦產資源拿到市場經濟大潮中進行市場運作,政府管理的資金土地礦產資源的不斷壯大是需要通過經營運作來實現,要想把國有資產收益最大化,當地政府可以在中央政策的指導和群眾的監督下,采取財政專戶資金存款銀行招、投標等方式進行資本運作。
政府可以在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信貸資金,同時必須有防范財政風險的意識,使銀行信貸資金被我們手中穩妥地利用,還可以利用社會的資金參與進來建設當地的基礎建設,壯大地方經濟。
積極大范圍整合不同類別、不同部門和同一部門內的財政性資金,當地政府可以把稅收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政府性債務資金使用管理權利都歸屬到財政。把政府的預算的資金統一籌劃安排運作監管和資金調度,加強政府統籌資金的能力,將分散于不同領域的資金整合起來完成大建設。
進一步建立健全的公共支出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資金的使用績效評價和管理機制。依據經濟發展規律,政府在進行資金資源整合規范的時候需要按照改革要求研究建立績效考評方法和考評細節條件,對有關重負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項目進行嚴格的考核評價。
逐步完善財稅相關體制,完善轉移支付體系,構建基層財政的獎勵和懲處機制。尤其是針對事業經費中按人頭發錢的支出比重大、但實際用在發展支出比重小的現狀,完善補助發放機制,鼓勵基層減少財政供養人員,壓縮行政成本,必須清理那些用途不明和效果不明顯的項目,集中好有限的資金辦好群眾的大事。通過財政經費壓縮,一步一步建立良好的財政應用體系,把財政的錢實實在在地用于促進統籌發展和為老百姓服務必須由體制上作為保證。
(二)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國有資產發展體系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必須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第一目前各行政事業單位存量資產所有權屬變更,統一變更為一個所有;第二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變更后對所有國有資產進行統一分配;當地政府必須運用市場經濟的杠桿、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盡力讓國有資產充分動起來,實現國有資產快速增加。目前,因為建設工程大、耗資多,如果只靠財政投入,那么很多高速、大橋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很難實施。那么有效的辦法就是,項目建設初期,政府在前期先投入小部分資金,然后可以招募有實力的社會資金參與進來,把股份轉讓后退出。政府投資公司應以融資為手段,代表政府來形式其權利,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還可以用合適的方式實現這個項目增值后,通過轉讓股份的形式,讓社會資金來操作完善項目,然后用轉讓股份的資金來運作其他的項目,把政府的死錢變成活錢,逐步壯大政府資金的規模和實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調控政策;房地產業;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一、前言
為了解決房地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抑制過度占用資源、公平分配、改善民生,中央與各部委出臺一系列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這些宏觀調控政策對房地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十分重大的影響,房地產業發展由一片“熱火”逐漸轉變為低迷的形勢,國家各線城市的數據顯示購房率在持續下降[1]。泉州是三線城市,雖然不像一線城市那樣對調控快速做出強烈反應,而且,還受周邊福州、廈門出臺限購令的影響承接了部分投資需求,盡管如此,整體市場依然受到影響。2010年、2011年泉州市區商品住房銷售面積同比分別下降15.0%和2.64%。2012年1-10月,商品房銷售連續10個月份出現負增長[2]。
二、調控政策對房地產業經濟走向的影響
現階段主要的四種有關房產調控的調控政策對房地產業的經濟走向都呈現著放緩的影響,都分別對房地產業供求關系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并且在以后將長期推行這些政策,因此調控對房地產業的影響是長期的,下面一一進行分析:
1.有關房地產業調控的宏觀政策決不放松,使得房地產業增長速度下行
目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物價持續上漲,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國家從穩定經濟的角度出發,要求房地產業應迎合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需要,這就決定了本輪調控的持續性和深入性。2010年以來,國家從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增加有效供給、加強市場監管等方面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進行全方位調控,陸續出臺新“國八條”、限購、限貸、限價等一系列舉措。今年3月,新“國五條”的進一步表明了國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的決心。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國家對房地產業調控的宏觀政策環境不會放松,房地產行業發展短期內將受到影響,房地產開發企業面臨重新洗牌。
2.保障房的建設決不放松,使得房地產業增長速度仍保持下行趨勢
房地產的發展使得房價持續上漲,致使一部分人無法負擔高額房價,房奴現象嚴重,導致無法真正的滿足市場整體的需要[3]。保障房供應不足,是造成房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家針對這一問題,從民生出發,興建包括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廉租房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性住房,用以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改善供需矛盾,有利于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保障房轉移了部分購買人群,必然對房地產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3.抑制過度占有資源決不放松,使得房地產業增長速度呈現下滑趨勢
從總體上看,我國住房仍然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住房供給數量雖多,但分配并不均勻,“房爺”、“房哥”、“房姐”現象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定消費能力但資金并不寬裕的包括首次置業者、改善型需求消費者在內的這部分群體,因不堪負擔高房價,合理住房需求受到牽連。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抑制房產資源的過度占有,稅收、信貸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限購令均反映出政府對這一現象的重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緩解了房地產業的非健康發展形態。
4.政府問責制決不放松,促使房地產業持續良性發展
政府問責制旨在引導房地產業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的發展,防止房地產商盲目的入市,以防空巢城市的出現。此外,政府應將民生放在首位,堅決落實好保障房、經濟適用房等30多種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保障城鎮困難戶的住房[4]。切實落實好各項房產稅收工作,維護房產調控的作用[5]。這些使得調控政策的落實有了堅實的基礎,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房地產業持續良性的發展。
三、從房地產業經濟走向出發提出的建議
在宏觀調控政策不變的大環境下,房地產業經濟在一個時期內發展將受到限制,由此提出以下建議:
對房地產開發企業,首先應認識到房地產調控只是全國各行業調控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從更高的層面來認識和把握變化帶來的新機遇。現在已無法像以往單純依靠地價與房價快速上漲的盈利模式立足,房企間的競爭轉向能力優勢的競爭,對開發商在產品設計、項目管理、營銷手段、資本運營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國房地產經歷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呈現差異化特征,有為教育,有為景觀,有為養老,在樓市整體向買方市場轉變的背景下,產品類型、品質、區域規劃及配套設施等都成為重要的考量標準。
從政府角度,應將房地產調控和住房保障列為房地產工作的兩大重點,堅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保障和改善人民的住房現狀。房地產調控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土地供應力度,促進商品住房有效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的住房需求;加強市場監管,強化預售方案管理,合理控制項目入市節奏;維護市場秩序,規范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的銷售行為;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檔案,扶持優秀企業做強做大。住房保障方面,繼續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以公平分配、提高入住率為目標,加快配租配售進程,將工作重心從建設為主逐步轉入建管并重,通過完善保障房建設、分配、管理和退出等制度,健全住房建設管理的長效機制。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經濟發展形勢下,國家的調控政策將進一步強化,對房地產業經濟走向的影響將更加明顯,房地產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保持一定的下行趨勢。政府對住房的重視,對民生的關注,積極興建保障性住房等將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會的幸福感也會增強,從而也將有利于生產建設,生產建設的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房地產業的改善,改變了以往的惡性循環,促使房地產業良性循環的發展,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政策調控,也將是長期才能見效的,因此應客觀地看待房地產業長期處于這種緩慢發展狀態的形式。
參考文獻:
[1]孫秀巖,楊梅.淺析房地產調控政策及趨勢[J].北京中國經貿導刊,2010(2):2-3.
[2]周達.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房地產調控政策解析[J].蘭州:蘭州商學院學報,2010(3):4-5.
[3]林春燕.我國房地產政策績效評價及相關思考[J].商業研究,2009(4):23-24.
一、連云港民營經濟產值結構
連云港民營經濟發展在2000年以前非常緩慢,2002年之后,在中國經濟改革新一個發展周期開始之際,在外力的作用下連云港民營經濟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從三次產業增長速度來看,第一產業非常緩慢,第二、三產業最為迅速,特別是在2003年以后增長幅度很大(見圖1)。1999年連云港市實現GDP293•19億元,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5•63億元,占25•8%;2006年連云港民營經濟增加值260•1億元,是1999年的3•44倍,占當年全市GDP的49•3%;江蘇民營經濟實現的增加值1998年的1593•14億元,2006年增加到7545•3億元,所占比重由22•1%提高到35•0%;2001—2007年,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以年均19•1%的速度增長,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9%。而連云港民營經濟增加值的年均增速為20•1%,如果排除2004年的增長異常,年均增速則低于全省。從產業變動衡量,2007年連云港民營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5億元,是1999年的3•43倍;第二產業為176•53億元,為1999年的5•31倍;第三產業為113•05億元,是1999年的3•32倍。從整體來看,連云港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由1999年的10•98∶43•98∶45•04演變為2006年的10•35∶53•63∶36•02和2007年的8•96∶55•50∶35•54。連云港民營經濟產業結構的主要特點表現在:(1)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已經下降到10%左右,分別低于全國、蘇北和連云港市當年水平,但是高于江蘇省各年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2)連云港市民營經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在穩步提高,最近8年來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發展速度要比全國、蘇北和連云港市平均水平快。但是還低于江蘇省的發展水平。(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從略高于第二產業比重到2003年后開始低于第二產業比重的趨勢,而且兩者的差距在進一步擴大。第三產業的實際產出比重4年下降近10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則表現為“二、三、一”形式,說明連云港民營經濟工業化進程在加快,資源正在迅速向工業部門積聚,開始成為推動連云港工業化進程的生力軍。
二、連云港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
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勞動力就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連云港民營經濟就業(含農村勞動力)占到全社會就業的90%,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載體。從連云港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演進過程來看(見圖2),20世紀90年代以前第一產業勞動力(含農村勞動力)比重在就業結構中占有絕對的支配地位,第二、三產業比重很小(1%左右)。90年代以后特別是2000年以來,第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在快速上升,勞動力大量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逐漸地形成了現在的“一、三、二”的就業結構形式。連云港民營經濟的就業結構體現了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基本與配第—克拉克定理相吻合。但第一產業平均就業比重仍然偏大,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還滯留在農村。注:數據來源于2000—2007年連云港統計年鑒,統計中不含農村勞動力,民營經濟=個體+私營。圖2連云港市民營經濟三次產業就業結構Fig.2EmploymentstructuresoftertiaryindustriesofLianyungangprivateeconomy
三、連云港民營經濟的內部產業結構分布
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主要集中在競爭性領域和新興服務業。從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行業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工業和批發零售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在民營工業中仍占主導地位。截止2006年在國家統計局工業分類的39個行業中連云港市有34個行業(見表1),而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連云港市私營民營經濟成分主要集中在紡織、輕工、電子、建材和機械這些競爭型行業。而在煤炭、燃氣、水供應等壟斷行業,民營經濟比例則明顯偏低,煤炭采選業和燃氣生產供應業甚至沒有民營經濟成分。參照壟斷、競爭行業標準對連云港市民營經濟34個行業的分析顯示:在飲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業和醫藥制造業等27個非壟斷競爭型行業中,民營經濟企業數量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經濟工業企業就業比重總體達到64•8%,在非金屬礦采選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等19個行業就業比重超過60%。民營經濟不僅在總體布局上占據優勢,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行業擁有一批骨干企業。如在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在低壟斷程度競爭型行業中,民營經濟已經占據重要位置。在一般競爭性領域,民營經濟已經占到主導地位。在2003、2006年總產值的分布上,規模以上民營經濟的整體的產值比重占到50%以上,2006年有所下降。其中(2006年)有21個行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從2000—2007年連云港市民營企業保持了比較快的發展水平,無論從數量還是個體規模,都一直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連云港市私營企業的從業戶數增長了2•4倍,規模以上民營企業更是增長了5•8倍。連云港市民營企業除了在總量上快速發展外,私營企業注冊規模化有比較顯著的提升,個體質量方面和資金實力逐年增強。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在2002年上半年為7•7億元人民幣,2003年為62億元,到2006年達到234•62億元,增長了3•8倍。戶均資本在最近幾年也都呈增長趨勢。數據顯示2002年上半年民營企業戶均資本只有54萬元,至2006年12月底,戶均注冊資本達到146•49萬元(見表2),2007年達到196萬元,2006年注冊100~500萬元的已達2438戶,500~1000萬元的達到779戶,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432戶,同比分別增長43•9%,70•1%,64•3%。而2003年注冊資本超1000萬的私營企業數只有85個。2007年全市注冊資本過500萬元的私營企業已達1049戶,過1000萬元的私營企業641戶,過億元的私營企業14戶,較上年都有較大增長。私營企業組織形式公司化趨勢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組織形式趨于多樣化,治理水平逐漸提高。根據連云港市工商局統計,近幾年,民營企業治理結構中,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伙企業在企業類型中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有限公司型企業比例逐步增加,如2006年全市公司制私營企業(私營有限公司)達到10104戶,占到私營企業總數的63%。根據市工商聯2000,2004,2006抽樣調查數據佐證了這一趨勢,根據調查統計資料,2000年被調查企業中獨資企業、私營合伙企業和有限公司型企業類型比例分別為67•9∶3•6∶28•5;2004年比例為47•0∶3•0∶49•1;2006年為33•9∶10•7∶55•4。在民營經濟中,私企有限責任公司正在成為民營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私營企業的內部治理組織建設正在優化,管理水平在逐漸提高。連云港民營經濟總體規模依然偏小,在許多行業主要是以數量取勝,在2006年民營經濟已經進入的32個行業中戶均資產超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值的只有9個行業,而其余23個行業民營經濟的戶均資產均低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值。2006年有13個行業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人民幣,有9個行業規模以上民營經濟的戶均產值低于全市戶均產值,最低的金屬制品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戶均產值只相當于全市該行業的1/6和1/4。
四、結論與思考
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連云港民營經濟迎來了又一次重大機遇,在新的形勢下發展民營經濟需要從更深層次上思考、探索發展路徑。
一是關注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連云港民營企業起點低,缺乏工業基礎、經商傳統、技術儲備(手藝)、資金準備等自然稟賦和歷史稟賦,原生型的民營經濟非常弱小,所以在連云港原有的產業格局和市場結構中國有經濟處于強勢地位,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資經濟的政策優惠,使國有及外資經濟匯聚成一股較強的約束力量,把后發的私營工業企業定位在適合于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行業和領域。目前連云港經濟增長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重工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制造業中的規模經濟性顯著的行業的集中度開始提高。既然重工業化和相伴而生的企業大型化是資本、技術和管理實力弱小的民營企業所無力支撐的,國有企業成為上述產業中的主導力量似乎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需要倍加關注的是如果重工業違背了地區資源稟賦條件或缺乏效率而不能具有自生能力時,往往會憑借所有制優勢搶占原本稀缺的資源,延緩當地的市場化進程,客觀上阻礙民營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 轉型升級 財政政策
經濟轉型升級是各地方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和可持續性,是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地方政府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開始于改革開放之初的經濟高速增長,為經濟轉型升級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長期以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積累下來的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十分突出,靠資源性投入、物質消耗拉動增長的模式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低成本、低價格贏得市場競爭的做法在企業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些都給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挖了大大的坑。國際金融危機雖然重創了中國實體經濟,卻實實在在的倒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并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筆者根據浙江省麗水市政府在轉型升級中的財政政策表現,對利用財政政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以便拋磚引玉。
一、麗水市推行積極財政政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做法
1.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羅斯福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做法表明,越是在經濟發展遇到困難時,越是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這有利于為經濟轉型經濟升級奠定堅實的硬件基礎。麗水市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一方面,增加對工業園區的投入,為工業園區擴大承載能力和提升產業水平奠定基礎。五年來,先后投入資金近40億元,為全市四個主要工業區的信息化、國際化打造先進的軟環境。另一方面,增加對路網建設的投入。2009-2012年,全市投向路網建設的資金達175億元,是前五年的2.7倍。大量資金的投入,帶來了公路總里程超萬公里,農村公路超8000公里,公路密度61.77公里/100平方公里的優秀成績單。一縱三橫的高速網和縱橫交織的農村公路網不僅成為全市經濟供氧的大動脈和毛細血管,更進一步拉開了麗水中心城市框架,奠定了未來三十年麗水市經濟發展新格局。
2.加大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扶持力度。“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是麗水市確定的產業轉型升級的主線,圍繞這一目標,麗水市出臺了具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一是支農政策,重點圍繞茶葉、筍竹、食用菌、蔬菜等全市農業主導產業,以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為目標,每年投入支農資金2.5億元,扶持100家重點生產加工企業,培育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在工業財政投入上,以發展新型工業和高新產業為主,出臺《關于加快市直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設立工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投入8億元,加大對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化、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財政扶持。為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對國家政策鼓勵行業的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按比例進行稅收返還。三是在三產扶持上,通過財政政策引導企業主輔分離,做大服務業。近五年來,向旅游、服務、流通等行業投入扶持資金17.5億元,催生了在全省乃到全國有名的生態旅游,三產增加值占比也達到了47%,位居全省前列。
3.加大對科研經費與人才培養投入。科技是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力量,加快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根本途徑。麗水市加大對科研經費與人才培養的財政投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力培養科技型企業,近五年來,財政支出用在科技投入年均增幅21%,超出財政支出增長6個百分點,培育出市以上科技企業132家,市以上高新產品310個,初步形成創新型建設的基礎。另一方面,大力培養與引進科技人才。每年向市高職院校、技校等專業院校每家投入財政資金500萬至1000萬元,用于人才培養與引進。
二、經濟轉型升級中財政政策存在的突出問題
1.財政政策條塊交叉,缺乏整體性。財政扶持資金受限于當前政府管理的條塊管理,缺乏整體性。一方面,各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財政投入資金的管理辦法,各成體系,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效用。另一方面,一些領域管理部門過多,卻又無法形成合力,使財政資金很難落到實處。如,對碩士以上高級人才的引進,管理部門從人事、組織、勞動、人才市場,多口管理,財政資金無法及時撥付到位,不利于人才引進。
2.財政政策績效較低,保障性差。一方面,財政資金的投入有相關政策文件依據,但對于投入下去的資金如何管理,如何使其發揮更高效率,卻沒有細化的管理手段,定性管理多于定量管理的方法,也使得其中漏洞很大。另一方面,受制于其它管理環節的不科學,一些領域的財政資金時效性無法得到保障。如,麗水市科技資金主要用于上級科技項目的配套獎勵以及市級科技項目的扶持。考慮到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和規范性,市級科技項目近年來事后補助的形式,研發前期支持不足;加上研發費用界定口徑難確定,還要顧及研發允許失敗,一系列瓶頸難以突破導致了目前市級科技項目資金分散,績效不明顯。
3.財政資金分配不合理,引導作用不強。
三、思考與建議
浙江省麗水市經濟外向度雖然沒有杭州、寧波、溫州那么高,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沒有那么大,但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第二產業不強、第三產業不發達,導致經濟增長缺乏競爭力的現實,卻使麗水市政府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經濟轉型升級壓力。為推動麗水市經濟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近年來麗水市推行的一系列積極財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必須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對策,增強財政政策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1.整合財政資金投入體制,發揮財政資金整體效益。整合財政資金、政策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做好源頭的整合。對財政補助、專項資金有交叉現象的,明確支持重點與功能定位,并通過財政局內部資金的歸口,由固定一個科室承擔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的資金管理,提高其效率。另一方面,是做好方法手段的升級,從應用軟件的管理,到原始發票、數據的網絡化管理,避免財政支持資金的濫用與冒領。
關鍵詞:政策性投資擔保 地方經濟發展 作用與影響
一、政策性投資擔保公司的作用與影響
政策性投資擔保公司肩負著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綜合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責任,其具體的切入點在于搭建銀企關系改善的橋梁和紐帶。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與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對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政府投資的“放大器”作用。政府投資擔保業,可以引導和吸引社會民間資本進入該行業,通過與銀行的溝通合作,利用信用擔保這個杠桿,可使銀行以數倍(一般5-10倍)于擔保金額的額度投向中小企業,以較小的資本金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本投放到實體經濟生產經營領域。
二是銀行投資的“減壓器”作用。擔保公司是銀行風險的分擔者。商業性金融機構由于怕擔風險,往往不敢貸給中小企業,特別是無信用等級或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或抵押品不足的企業放貸款。擔保公司提供信用擔保后,擔保公司基本上承擔了本應該按比例共同承擔的全部或大部分風險,大大減輕了銀行的放貸風險。即使按比例分擔風險機制成立,擔保公司也將企業貸款風險分散了。
三是中小企業加速發展的“啟動器”作用。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資金問題,特別是缺乏啟動資金和流動資金。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都得不到銀行的資金支持。有了信用擔保公司這個橋梁,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大困難也就得到了極大地、有效地緩解,融資滿足率大大提高。同時信用擔保公司還幫助中小企業快速提升金融信用,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的融資機會。
四是民間資本聚集的“調節器”作用。其一,擔保公司通過吸納政府資金,發展會員或募集民間資本,將其集中起來搞擔保辦大事;其二,有擔保公司的信用擔保,會促使更多的民間資本匯聚起來創辦更多的中小企業;其三,促進有閑散資金的民營企業入股擔保公司,又通過擔保公司擔保,促進銀行資金流向民營企業,從而有力調節民間資本流動。
五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作用。中小企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是地方經濟、特別是縣(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主力軍,支持和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是支持和推動了地方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擔保公司的這方面作用,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揮得更好。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信用擔保公司,低成本地促進當地銀行儲蓄資金持續穩定地發放到當地企業,減少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數量,從而極大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二、關于加強監管確保其健康發展的主要措施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是一個高危行業,主要表現就是高風險低收益。它是介于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政策性擔保機構,所從事的擔保業務,蘊藏著極高的風險,為了進一步防范可能出現的地方金融風險,我認為在給予政策傾斜、大力支持的同時,有關各方須協調聯動,多管齊下,共同扶持政策性擔保公司有序運作,加快發展。
1、給予政策支持,確保政策性擔保機構健康發展.一是高度重視。要站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政策性擔保事業。政策性擔保業務的持續開展,有利于維護規范、正常的經濟秩序、整體降低中小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信用交易成本、減少社會交易環節,加速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政府要把政策性擔保機構作為新形式下的一種新型有效的金融工具或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來抓,給予這一行業恰當定位,確保其名正言順。二是政策支持。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要設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專項資金,重點用于為中小企業再擔保機構和政策性擔保機構,對擔保機構的風險準備金和中小企業貸款擔保費進行補助等;三是加快制訂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減輕內在負擔,為政策性擔保創造寬松環境,確保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2、有效規范監管,切實做好融資性擔保業務相關工作。加強對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的監管十分有必要。要貫徹落實好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的《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關于地方財政部門積極做好融資性擔保業務相關管理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完善融資性擔保行業監管制度體系,并加強融資性擔保公司財務監督,尤其是財政出資的擔保公司業務的監管。要按照區域經濟、布局合理、突出重點的原則,對政府出資融資性擔保公司進行適度整合。
2011年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更加注重信貸結構的優化,根據實體經濟的需求均衡適度放款,將信貸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并充分體現“有扶有控”的要求,充分發揮了信貸資金的有效性。截止2011年6月底,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向侯馬商貿流通行業發放新增貸款7425萬元,同比增加2290萬元;向“三農”發放新增貸款5541萬元,同比增加2690萬元;向中小企業發放新增貸款7935萬元,同比增加1240萬元。
二、增強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成本核算意識,促進農村信用社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使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更加合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意識更加突出,改變了以往單一的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的經營方式,加入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開立了乙類債券托管賬戶,成為了乙類成員;嘗試理財產品業務的推出,業務經營更加多樣化。截止2011年6月底,轄內農村信用社在共辦理債券業務55筆,累計發生金額458449萬元,收益143萬元。此外,在下半年還積極準備推出理財產品,實現贏利模式多元化,目前農村信用社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意識正在逐步增強。
三、執行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政策,緩解了地方法人信貸資金緊張的壓力
自2011年6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后,轄內農村信用社執行15.5%的存款準備金率,收回地方法人流動性資金58395萬元,通過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政策后,經人行太原中支認可,獲批下調1個百分點的政策優惠,現執行14.5%的存款準備金率,在銀根普遍收緊的態勢下,爭取到3768萬元的寶貴資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貸資金緊張的壓力。
四、緊縮性調控造成農信社籌集資金成本的上升
一方面是央行連續的加息,基準存款利率上升,資金成本明顯上升。據統計分析,2011年1-6月,侯馬市農村信用社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5%,同比上升1.2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是由于融資環境趨緊,民間借貸趨于活躍,不僅民間的閑散資金從事民間借貸,甚至部分居民提取存款進行民間借貸,導致吸收存款難度加大。據對侯馬市5戶企業抽樣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民間融資同期增加215萬元,增長7.56%。
五、緊縮性調控導致農信社盈利能力受到制約
從緊的貨幣政策重點調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作為近幾年快速發展的農村信用社,影響尤為明顯。對于以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村信用社來說,從緊的貨幣政策帶來的必然是盈利能力下降。據有關部門估計,侯馬市農村信用社2011年將比上年減少利息收入2000萬元,下降11.1%。
六、緊縮性調控帶來農村信用社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能力的降低
侯馬市農村信用社以農業和中小企業為主要客戶,由于農業的弱質性,主要的利潤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在保證農業信貸支持的前提下,只能壓縮減少對中小企業的授信,導致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不能如期提供,從而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客戶流失。截至6月末,全市農村信用聯社向中小企業貸款較同期少投放5000萬元,流失客戶50余戶。
【關鍵詞】 房地產金融政策 風險防范 經驗 啟示
一、美國的房地產金融政策與風險防范體系
1、房地產金融政策
(1)羅斯福和杜魯門時代。1932年,是經濟大蕭條之后的羅斯福時代,美國出現了住房建設和金融危機,政府通過設立“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系統”(FHLB),并批準《住宅抵押貸款法》,成立了“房地產貸款公司”,形成了長久性的分期付款式抵押貸款市場。1934年,《國家住房法》通過并成立了“聯邦住宅管理局”(FHA)和“聯邦儲蓄貸款保險公司”(FSLIC),組建“互助組織”,負責對個人的抵押貸款保險。為解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1937年,通過了《公共住宅法案》,設立“聯邦平民房屋建設總處(USHA)”,為平民提供低租金住房。1949年,杜魯門政府修訂了《國家住房法》,提出“居者有其屋”的住房目標,通過興建公共住宅單位解決大多數人的住房問題。
(2)肯尼迪與約翰遜時代。1961年,肯尼迪政府發表國情咨文《住房和城鎮發展計劃》,提出三個目標:更新和規劃城市、給全國人民體面住房、鼓勵發展建筑業。并通過提供“低于市場水平利率”的貸款計劃,鼓勵私營金融機構向市場提供貸款。1965年,約翰遜政府的“租金增補”計劃,將低收入家庭住房支出的比例進行限制。1968年,出臺了新住房貸款計劃,鼓勵私人開發商低利率貸款,聯邦政府給予貼息。《住房與城市發展法》頒布后,住房與城市發展部(HUD)正式成立。
(3)尼克松與福特時代。1969年,尼克松政府先后實施了“自置居所計劃”和“租賃住宅計劃”,但收效甚微。1970年,國會通過“緊急住宅融資法案”,成立“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開辟二級市場。后來,福特政府提出“社區發展補助計劃”,將住房建設、都市重建和其他住房資助計劃合并,重新分配資金。
(4)里根與布什時代。里根為了減少政府財政壓力,提高租客承擔租金的能力,降低政府確定的“公平市場租金”標準。于1987年推行稅制改革和“低收入階層住房稅金信用計劃”,對給低收入人士提供住房的項目提供稅收優惠。1990年,布什政府出臺“國民可承擔住宅”法案,通過擔保和信用證明方式為租客提供幫助,并加強地方政府和非營利性社區在住宅開發中的作用。
(5)克林頓與小布什、奧巴馬時代。1997年正式出臺了“多成員家庭資住房改革及承受能力法案”,新增45億美元資金用于保障住宅單位和個人利益,同時也為1999年以后逐步改革由FHA提供保險的抵押貸款體制創造條件。克林頓時代,改革住房與城市發展部(HUD)的職能,在削減聯邦政府對住房有關預算的同時,將執行住房計劃的職能逐步轉交給各州和地方政府。同時,提高各州所得的稅金信用人均標準,從1.25美元提高到1.75美元。2000—2004年,全美提高房地產稅收入比例。針對房屋購買和出售的差價,美國一些州政府專門設計征收房地產增值稅,規定自住房住滿兩年以上出售可以享受大幅度增值稅減免政策,投資房則不能享受相應的增值稅減免政策。
2、房地產金融機構與運作體制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機制和房地產證券化機制的應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逐步完善,推動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一級市場就是直接發放貸款的市場,機構主體包括儲蓄貸款協會、商業銀行、互助銀行、人壽保險公司等。不同金融機構的主體職能又存在區別。儲蓄貸款協會(SLs)是以吸收儲蓄存款、發放抵押貸款為主的專業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美國范圍最廣的金融中介,主要提供短期信用和商業貸款。互助銀行是存款人共同所有和經營的互助組織,主要是提供抵押貸款。人壽保險公司的保費較為穩定,逐漸成為抵押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二級市場是出售抵押貸款的市場。由于有一級市場的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二級市場運作更加順暢。目前美國房地產金融二級機構主要有聯邦國民抵押協會(FNMA)、政府國民抵押協會(GNMA)和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FHLMC)。其主要作用是加強抵押貸款的保證、收購抵押貸款組群、授權機構發行抵押債券或自己發行抵押債券、支付貸款利息等。美國房地產的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房地產市場管理機構共同構成完整而統一的市場體制。
除此之外,美國房地產金融管理機構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通貨監理處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其職責是對銀行體系和貨幣政策進行監管。同時,為了鼓勵購買自有住宅,還創立了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系統、聯邦儲蓄貸款保險公司和聯邦住宅管理局,對個人住房貸款進行擔保。
3、風險防范體系
關鍵詞:政策性金融;效應分析;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4)-0038-04
一、甘肅政策性金融發展現狀
1994年12月,農發行甘肅省分行在蘭州成立,隨后相應在地市和部分縣域成立轄屬機構。20年來,先后經歷了糧棉油及扶貧貼息貸款、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全方位信貸支農等三個重要階段,目前形成了以傳統糧棉油業務為一輪,以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貸款為另一輪的“兩輪驅動”的發展格局。至2013年底,累計發放貸款1800多億,各項貸款余額從建行初期的45.36億元增加到460.41億元,存款余額從3.34億元增加到40.48億元。
1999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甘肅省分行在蘭州成立。15年來,致力于公路、鐵路、電力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積極關注保障性住房、中小企業、生源地助學貸款等民生領域,是全省中長期和對外投融資的主力銀行。至2013年底,累計投放貸款3500多億,各項貸款余額從建行初期的97.46億元增加到1093.57億元,存款余額從0.96億元增加到109.6億元,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甘肅省經濟發展與政策性金融支持
(一)1994年以來全省經濟總量、居民收入與政策性金融情況
一是經濟快速增長,結構逐步優化。1994年-2013年,甘肅省生產總值從453.61億元增加到6268.01億元,增長13.82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9%。甘肅省產業結構比重由22.89:43.79:33.32調整為14.03:45.01:40.96,第一產業占比下降8.8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提高1.22個百分比,第三產業占比提高7.64個百分點。
二是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4年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13元,農村居民純收入723.73元,2013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5元,農村居民純收入5108元,分別增長7.13倍、7.06倍。
三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效能明顯增強。2000年甘肅省政策性貸款余額203.16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94.36億元,占比46%,每百元GDP占用政策性貸款19.29元;2013年全省政策性貸款余額1553.98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1313.99億元,占比85%,每百元GDP占用政策性貸款24.79元。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全省經濟發展效應的計量分析
1、研究指標選取、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
本文使用了三組指標來衡量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情況,具體見表1。為減小模型的估計誤差,對甘肅省生產總值、政策性貸款余額首先利用消費者價格指數剔除價格因素,然后進行取對數處理,取對數后的符號設定為LGDP和LDKYE。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在實證分析前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這里利用Dickey和Fuller(1974)提出的ADF檢驗法分別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表2的檢驗結果顯示,LGDP、LDKYE和DKBL三個指標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為一階單整序列。
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均顯示,在LGDP、LDKYE和DKBL三個指標之間存在1個協整關系。
2、靜態效應分析
在研究政策性金融與甘肅省經濟發展的關系上,主要是通過分析政策性貸款余額、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比例與甘肅省生產總值的關系,用逐步回歸法建立如下的回歸方程:
模型結果顯示,常數項及LDKYE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DKBL的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達到0.98,模型的殘差項平穩。
3、動態效應分析
為反應政策性金融支持與甘肅省經濟發展的動態關系,通過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來刻畫。
(1)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確定。由于受到樣本數量的限制,模型的滯后值只能計算到2期。
由表4可知,在滯后階數為2時,LogL、LR、FPE、AIC、SC和HQ中除FPE外,均支持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確定為2期。
(2)VAR模型建立。運用Eviews軟件,建立甘肅省生產總值、政策性貸款余額和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比重三個變量的無約束VAR模型,模型的估計結果如下:
剔除在5%顯著性水平上不顯著的系數后,將矩陣形式轉化為表達式即為:
模型總體的擬合優度較高,三個模型的擬合優度均超過0.96。
(3)脈沖響應分析。VAR模型的所有特征根均位于單位圓內,即小于1,我們可以認為VAR(2)模型是穩定的,可以做脈沖響應分析。
4、實證分析結論
(1)從甘肅省經濟發展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靜態關系來看,甘肅省生產總值與政策性貸款余額、短期貸款同中長期貸款比例有著長期穩定的關系,政策性信貸投入對甘肅省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政策性貸款余額每增長1%,會推動甘肅省生產總值增長0.297%。同時,短期貸款比例提高會使得政策性資金對甘肅省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下降,短期貸款相對于中長期貸款每多投放1個百分點,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減少0.003%。
(2)從二者的動態關系來看,上期的貸款余額對本期的生產總值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前兩期短期貸款比例提高對本期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效率降低,前兩期的生產總值能夠增加對本期的貸款需求,生產總值和貸款余額對貸款比例均沒有影響。甘肅省經濟發展自身有一定的慣性,上期生產總值每增長1%就會推動本期生產總值增長0.794%,上期政策性貸款余額每增長1%就會推動本期生產總值增長0.149%,與投入等額比例的中長期貸款比較,前兩期短期貸款比例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使本期生產總值發展速度減緩0.0024%。
(3)進一步脈沖響應分析結果顯示,一是政策性貸款余額對甘肅省生產總值有穩定長期的正向效應,給政策性貸款余額一個正向沖擊,甘肅省生產總值在當期開始提高,在第2期達到最大,從第4期趨于穩定;二是政策性資金中短期貸款占比的相對提高對甘肅省生產總值有長期的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在第3期最為明顯,在第4期開始走向穩定;三是當期的生產總值對其后三期的生產總值有正向效應,但這種效應會逐步下降,從第4期起沒有任何影響。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甘肅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策略
圍繞政府意圖加大投入,積極支持政府宏觀政策目標順利實現。政策性金融應充分體現服務宏觀調控的性質,落實地方加快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戰略,根據各自的業務發展戰略和市場定位,對接好相關的融資主體和項目,積極向總行爭取更多適合甘肅地區發展的信貸政策,爭取更多的信貸規模和資金,在防范好風險的前提下,持續增加投入,努力支持甘肅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民生建設。
堅持業務政策性特點同時兼顧商業性創新,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在農業方面,積極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特色優勢經濟作物的生產加工和購銷儲,以及農村道路、土地整治、基地建設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工業方面,大力支持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來促進全省工業轉型提質增效,重點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和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服務業方面,著力支持旅游景區、商貿服務平臺、區域性物流基地和跨區域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圍繞這些關鍵領域,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審慎開展業務創新,逐步涉足配套政策性項目的商業性金融,從風險和財務等方面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突出重點項目先行投資,積極引導商業性資金流向。甘肅省屬傳統的欠發達農業經濟地區,工業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很多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傳統工業改造和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項目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此類項目往往風險大、收益不明朗,商業性金融為規避風險不愿介入。現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應配套政府財政資金在這些領域進行先行投資,向商業性金融機構傳遞政府經濟政策導向,帶動商業性資金參與;或者通過對基礎行業、新興行業的投入,打開經濟發展的瓶頸或開辟新的市場,促使商業性資金的后續跟進,更大程度上形成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合力。
優化信貸期限結構,充分發揮政策性中長期貸款的助推作用。甘肅省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對現代農業開發、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產業升級、經濟技術開發、保障房建設等領域都有大量的中長期資金需求,按照實證分析結論,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繼續優化信貸期限結構,以提供長期甚至超長期貸款為主,對投資規模大、回收期較長、實現效益慢的項目進行融資,有效發揮政策性金融獨特優勢,推動甘肅經濟社會加快實現轉型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欽先.國內外政策性金融理論與實踐若干問題的思考[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1):3-10。
[2]宮海鵬,賈偉韜.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支農績效分析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5):88-90。
[3]郭麗虹,張祥建,徐龍炳.社會融資規模和融資結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4,(6):66-74。
[4]藺秦生.加快農業政策性銀行功能創新支持西部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J].農業發展與金融,2008,(8):24-26。
[5]張艷娟,盧穎,劉芬.中國農業政策性金融面臨的矛盾、困境與對策[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9,(3):32-35。
The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Choice
――A Case of Gansu Province
CHEN Haiyan LI Ning
(Zhangye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Zhangye Gansu 734000)
位房改辦、市住房資金管理中心及所屬各分中心:
現將《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關于重申原購房職工要求改按成本價購房和建立住房公積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關于重申原購房職工要求改按成本價購房和建立住房公積金有關政策的通知
局機關、直屬各單位:
最近,部分已按1993年標準價購房的職工要求改按成本價購房,并要求建立住房公積金。現將有關政策重申如下:
一、各售房單位可根據(95)京房改辦字第056號、(97)京房改辦字第016號、(97)京房改辦字第071號、(98)京房改辦字第015號等文件規定,積極予以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