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東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文化差異 商務禮儀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商務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務禮儀活動的價值,幫助人們適應現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動,是廣大民眾熱切關注的問題。在長期的商務實踐中,筆者發現,文化背景的差異對商務禮儀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本文擬從文化背景、價值觀體系兩個維度出發,深入研究文化差異帶給商務禮儀活動的影響。
一、商務禮儀與文化背景
“商務禮儀是人們在商務活動中長期形成的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它在商務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務禮儀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商務禮儀從發展到成熟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成熟的標志正是較為穩定的社會形態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務禮儀的發展史,可以視為各種禮儀規程生發、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每當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商務禮儀程序產生,我們的商務禮儀就向前推進一步;每當一種商務禮儀程序成熟,我們的商務禮儀知識就會有所豐富。正是在各種商務禮儀的不斷產生和成熟的過程中,我們的商務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為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探討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活動產生的影響,必須從中國社會獨特的文化背景入手。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我的禮儀傳統。就中國的文化背景而言,“禮”是最為重要的特征。“禮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禮節,在具體內涵上是指中國古代的社會道德規范,在深層社會含義上是社會等級秩序的要求。”②但現代社會的商務活動早已不局限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它面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務對象成為當代商務禮儀活動主角。這一事實告誡我們,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就具體的商務禮儀活動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其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人稱模式的不同。在具體的商務活動中,活動雙方會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問候。如果對于對方的稱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習慣未作充分的準備工作,極有可能導致商務活動陷入僵局。以中國文化背景與西方文化背景作為對比的雙方,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更為強調長幼尊卑的秩序,同時對自身總是做一定程度的“貶抑”;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對自我的肯定,不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稱取代全名。其次,時間觀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文化崇尚輪回思想,西方人認可線性思維。前者催生了中國人在商務活動中拉長周期的慣性思維,也培養了中國人在商務活動中重視逐漸培養信仰的思維模式;后者則使西方人將是否信守承諾和接受事前約定列為重要的評判標準,他們的商務活動往往會作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相關問題加以處理。因此,常見的情況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下,急于進入談判正題的西方人顯示出的無奈和焦慮往往被中方誤認為缺乏誠意;而寒暄的中國人被認為東拉西扯、不務正業。”③同時,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中西方的餐飲文化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中國人往往將餐桌視為商務活動的延續,并力求排場,與西方人講究簡約、節儉的商務宴會有較大差異。
僅從商務實踐活動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對商務禮儀的影響是深遠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覺的。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商務禮儀的演進軌跡難以準確勾勒。商務禮儀活動的發生和發展被湮沒在習以為常的活動中。商務禮儀的演進和文化背景的關系自然也無法被我們完全揭示,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對某一具體商務禮儀形式的研究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怎樣在現實活動中,從文化背景的角度來認識商務禮儀活動的發展過程,探討商務禮儀的發展規律,了解實際行動中人的心理狀態,評價各種商務禮儀活動的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還是一項值得繼續進行下去的任務。
二、商務禮儀與價值觀體系
商務禮儀文化的差異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國家間的文化傳統的差異。自從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義后,“文化”就一直是學界的熱點問題。我認為西方學者弗·詹姆遜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他在《:文化與政治》一書中明確說到:“所謂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種實質或現象,它指的是一種客觀的海市蜃樓,源自至少兩個群體以上的關系。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群體都不可能獨自擁有一種文化:文化是一個群體接觸并觀察另一群體時所發現的氛圍。”④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了解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受其影響形成的中西方人的價值觀體系也對商務活動的展開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西方的文化觀念中,個人價值是其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社會是圍繞著個人這個核心,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個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觀能動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維觀念中,個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價值層面。而奠定西方現代文明基礎的“藍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響西方人在商務活動中較少表現出顧及整體利益的“犧牲”行為,而是將如何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視為最終目標。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價值觀體系,作為源自“黃色”農業文明的國度,中國人更為注重一定范圍內集體的利益。這是因為,在農業文明的原始階段,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所有的農業活動,個人必須依賴于集體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則不同,他們可以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偉大英雄的身上。價值觀體系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受此影響孕育的中西方商務禮儀活動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記。這里所謂的中西方價值觀體系的不同,不是一種邏輯上不同于當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傳統的思維方式。其實質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禮儀活動準則,使得中西方人考慮問題的著眼點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會為例,中國人講求排場,而西方人崇尚節儉。因此,在商務宴請中,中國的宴會往往是杯盤滿盞、西方的宴會則簡約、大方為主;中國宴會重視等級高低,西方宴請強調女士優先。尤其是在商務禮儀活動中,為增進雙方的私人感情中國人更熱衷于勸酒,西方在追求隱私化的同時更多地表現為遷就于他人的情感訴求。這樣一些具體商務禮儀活動中折射出中西方人價值觀念的差異,在商務禮儀的學習和實踐中必須尊重不同服務人群的習俗,給予符合他們價值訴求的禮儀安排。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進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趨緊密,我們必須正視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性。只有真正落實了、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務禮儀的社會價值。商務禮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不是一時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機制的差異。在21世紀的傳媒時代,東西方文化交匯更加迅速,我們只有擺脫單向度的思維模式,才能在具體的商務實踐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這一切的取得依賴于我們正確解讀商務禮儀下的文化差異。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對我們理解和認識商務禮儀活動提供了參考。從跨文化的高度認識商務禮儀活動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為人們認識商務禮儀背后的文化差異因素提供啟示意義。
注釋:
①汪洪梅.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張榮翼.沖突與重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頁.
③張波.中西商務禮儀差異淺思[J].對外經貿實物,2011(3):69.
④弗·詹姆遜.:文化與政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420頁.
⑤王書柏.淺談商務禮儀與文化差異[J].時代金融,2012(6):321.
【參考文獻】
[1]金正昆.商務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現代禮儀教程[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關鍵詞:體距 體距差異 漢語課堂 啟發
一.體距的含義及分類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曾經講過一個寓言:在寒冷的冬日,一群豪豬為御寒而彼此擠到一起,可是很快它們便感覺到對方有刺,于是相互分開,而寒冷迫使它們再次相互靠近,結果又被刺痛。就這樣反反復復,直到最終找到一個使大家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適中距離,這就是叔本華的豪豬法則也叫刺猬法則同樣,社交的需求使人們走到一起,但每個人自身不同的性格和一些特殊的毛病又將每個人相互之間的距離拉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找到一個讓大家彼此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適中距離,這種距離體現了一種禮貌和良好的舉止。如果距離太遠會使人感覺冷漠,滿足不了社交的需求,而距離太近,有可能會發現對方種種令人生厭的性格和讓人難以忍受的毛病,容易失去身份認同,迷失自我,如何找到并保持一個最佳的適中距離成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良好交際的必要條件,所以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體距。
體距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研究人們在交際時保持相互間身體的距離并由此而體現出來的特定的含義。它認為個人以及個人擴展的范圍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親密距離(15-46cm)適合用于夫妻關系及情侶之間;個人距離(15-76cm――76-120cm),限于朋友、熟人,或親戚間的交往;社交距離(120-210cm――210-360cm)適用于正式的外交活動,公共距離(360-450cm――750cm)適用于演講,不適合人際溝通。
二.西方國家與中國的體距差異
交際雙方所處位置的距離不僅告訴我們雙方的關系、心理狀態,也反映民族和文化特點。交際距離因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在西方國家,如德國、英國和美國,人們的空間觀念比較強。在美國,如果男性勾肩搭背可能會被認為是同性戀。在德國,男女在與人相見時都喜歡握手;在美國,女士很少握手;在前蘇聯,男士見面時常愛擁抱和親吻;在伊斯蘭國家,同性之間也習慣擁抱和吻面頰,在異性之間卻嚴格禁止體觸,連握手都被視為禁忌;在泰國,人們都在公開場合避免體觸,觸碰別人的頭部則會犯下大錯。而在中國,男性之間時為了表達親密,摟著肩膀也是十分常見的,女性之間,挽手牽手挎著胳膊更是隨處可見。但無論在中國還在英美,兩個女人在談話時要比兩個男人談話的離靠得近些。西方國家異性見面交談時體距比中國異性之間的體距要小得多,因此中西方異談,中國人往往產生錯覺,認為英美人在向自己表愛意。而事實上,英美人總是與他人保持一定的體距,以免發生體觸(親密關系除外)。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在一個空蕩蕩的閱覽室里,一位讀者剛剛坐下,心理學家就坐在她(他)旁邊,試驗了80次,沒一人能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大多數人都默默地換了一個遠一點的位置。也有中國人如法炮制在一所大學自習室里做了這個試驗,當一個人坐在中國學習者旁邊時,沒有一個中國同學離開自己的位置,只是將自己的學習用具挪得離自己更近些,讓出位置給新來的那個人。由此可見,中西方對于他人侵占自己的空間時所采取的態度不同,西方人會主動保護自己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是內心回避。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人“體距近”,英美人“體距遠”。而這一差異體現了東西方人對于“共性”和“個性”或者說對于“群體”和“個體”的不同看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異,原因是很多的,如兩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民族信仰的不同。
所以,我們可以說東方廣袤的中原大地滋生了“集體主義”,“共性”是準則,體現在體距上是 “體距近”;西方浩瀚的大海養育了“個人主義”,“個性”是準則,體現在體距上是“體距遠”。
三.體距對對外漢語課堂的啟發
在韓國教學的這段時間,我發現韓國雖然是東方國家,但是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我認為他們屬于“體距遠”的類型。在漢語課堂上,對于不熟悉的人他們不愿意一起坐,剛開始的時候甚至不會主動和同學說話,他們喜歡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除非老師要求對話,他們很注重個人的空間,雖然他們愿意和老師交流,但是對于距離還是很敏感的,為了更好的漢語教學,老師和學生也應該保持距離,這種距離應該是社交距離,特別成人學生,他們希望和老師多接觸,多交流,但是老師也應該遵守體距原則,與學生保持距離。而對于小學生,與他們熟悉后,這種距離可以近一點,可以是個人距離,這樣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親切,更有利于漢語教學。所以針對不同的群體這種體距也是有差別的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漢語教師和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一定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或者不同班級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國家,他們有著不同的民族信仰和文化背景。雖然很多留學生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而學習漢語,但是他們來中國之前的教育基本都是在自己家完成。在他們心中有著自己國家的文化標準。關于非語言交際中的體距,有些國家的學生可能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習慣用自己國家的體距標準來衡量中國人之間的體距。他們在自己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體距的標準,喜歡他人離自己比較遠。也有學生不太在意師生體距這個問題,他們習慣聚集在一起生活,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都喜歡身邊不遠處有朋友。如果你離她太遠,她會以為她把你惹生氣了。控制師生之間的體距,可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反之,則可能產生跨文化交際沖突。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外交場合,也不是以演講的形式呈現,而大多數是小班授課的形式。此時師生間的空間距離更像朋友的距離,但是很多留學生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希望老師進入。所以,課堂中的師生體距應該比個人距離大一點,又比社交距離或者公共距離小一些。它不屬于個人距離,也不屬于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這正體現了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體距的特殊性。根據霍爾提出的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的具體數值,有研究表明適當的師生體距為120-360cm。但是這不是絕對的,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漢語水平、不同培養目標下的留學生對于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體距的態度不同。我們也要因人因地而異。
作為一名漢語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漢語基礎,較好的講課能力以及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更需要充分發揮非語言交際能力,從而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際。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遠近屬于非語言交際,也是教師的一種自身素質和禮儀規范的體現,這種素質和教師的儀表一樣重要。到底應該與學生保持多遠的距離,要依據不同國家的學生而不同對待。更需要根據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而區別對待。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共同來維持的。教師忌諱與學生走得太近,尤其是男老師與女學生,女老師與男學生。教師也不應在課堂中與學生隔得太遠,可能讓學生覺得教師不友好。有的留學生熱情地靠近老師,卻被他們無意識躲開,使得留學生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間的體距反映了學生對老師的態度,也反映了老師對學生的態度。為了很好的教學,有一個和諧的漢語教學課堂,在教學和平時與我們的同學相處過程中要把握好體距原則。
四.總結
體距原則在我們生活社交中無處不在,它折射出本國的文化,它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道德規范、 行為規約、思維模式及思想意識,對于個人來說,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質和禮儀規范。不管我們是與本國還是外國人交際,都應該注意體距,特別是作為一個漢語教師,所面對的都是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學生,更要注意體距,把握好體距。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超.非語言交際中的身心距離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11):26―6.
[3]綦甲福.人際距離的跨文化研究 ―論中國留德學生的人際距離體驗和跨文化學習[J].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11).
[4]施宏.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1―2
回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思想一直都是一脈相承的。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對人們影響最深的莫過于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因此中國人自古便形成了其含蓄內斂、沉穩婉約的文化風格。而西方文化思想的發展則不然。經歷的幾次的文藝復興與文化運動,西方文化始終是在傳承與對立之間不斷的轉變與移動,在反復與動蕩之間不斷延續。思想的自由帶來的是文化上的開放進取、直截了當。
中西方都有著悠久的藝術與設計傳統,但受社會體制、文化思想、生活習俗及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各自發展的道路卻不盡相同。從哲學思想上來看,中國偏向于感悟,習慣將自身的思想融入創作之中;西方則更注重理性,充滿了對現有事物的思考與批判。
2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廣告設計中的表現
廣告的出現與發展是人類智慧創新的結果,每個優秀的廣告都在展示著當前條件下社會、經濟和文化巨大發展。而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廣告就必然要受到的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及社會思想的影響。
2.1 文化理念差異對廣告影響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始終貫穿其中,時至今日仍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思想奠基。“儒家”思想主要作用于人與人相處之間,重國、重家、重感情,把集體主義價值觀深深的植入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因此中國很多飲料、食品廣告經常是一群人在一起快樂的分享,或是大家圍坐在一起品評討論。而西方人則不然,西方崇尚個體自由、個性張揚,廣告中也是以個體需求的滿足來表現。在東方中國,“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道德的重視與要求,是要遠遠高于西方人的。這其中“孝”是整個道德思想的原點,所以自古中國人的觀念中孝敬老人依舊是中國人評判道德的標準。因此在中國廣告中尤其是在保健品廣告中,大都以孝敬父母為題材,較為典型的就是“今年爸媽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而在西方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像一種類似朋友的相對平等的關系,西方父母把對兒女的撫養和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也就不要求太多的回報。也正是基于如此,西方廣告中很少出現孝敬父母的場景與語言,更多的是孩子與父母一起的快樂時光,慢慢的長大、慢慢的衰老。
2.2 思維模式差異對廣告的影響
由于西方文化是由多種民族及地域文化匯合而成,故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人們通過不斷地思考、甄別其中的一般規律與本質。因此西方人更加注重思維的理性。而中國自古便受到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的熏陶,則更加強調事物之間的聯系性,習慣通過感悟,重新認識與發展其中的聯系與經驗。
百事在中國新年投放的《把樂帶回家》系列廣告中塑造了一個這樣的場景:年邁失偶的老人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詢問孩子們是否回家過年,兒女卻因事業要求紛紛表示無法回家陪伴,老人對著早已準備好的兒女們喜愛的飲料零食心中充滿惆悵。化身為孤獨路人被老人帶回家的百事大使古天樂看到這樣的情景,分別找到其兒女遞上他們喜愛的食品并用老人曾經的話喚起兒女們的共鳴,大年夜當老人獨自一人黯然神傷時,兒女們卻陸續回家,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兒女祝福老人“心想事成(橙)、百事可樂、天天有樂事”。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把產品與廣告宣傳融入于回家過年這一情境之中,前半段通過場景的展現與幾位主人公的對話,在傳遞濃濃的父愛的同時隱喻人們對產品的喜愛,后半段又利用語言上的雙關性,把祝福語與品牌宣傳融合在一起,在甜蜜的家庭氛圍中加強產品品牌認知。
而同樣是百事廣告,在西方國家則不同:一個小男孩站在一臺飲料自動販賣機前,他先掏出了兩枚硬幣買了兩瓶可口可樂,然后把可口可樂放在地上站上去,再掏出一枚硬幣在較高的窗口買了一瓶百事可樂打開并喝著離開,可口可樂則被原封不動遺棄在原地。廣告全篇沒有文字說明,只是用買百事可樂夠不到先買兩瓶可口可樂來墊腳這個小事,引發人們的思考并傳遞“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好”這一宣傳主題。
2.3 表達方式差異對廣告的影響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禮”在中國人的生活與相處之中可謂無處不在,因此中國人在事物的表達上往往是含蓄的、委婉的。這便導致中國廣告往往不是直接進入主題,而是先通過畫面或一系列的陳述作為鋪墊,再講出廣告的中心。就如同王老吉涼茶廣告,先出現朋友歡聚,麻辣火鍋沸騰翻滾的畫面,然后再引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廣告語。而西方由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開放式文化,西方人性格也較為直率,在表達方式上則更為直接。西方廣告更多的是一系列有寓意的畫面或場景之后用一句精煉的語言直指廣告的主題;這也導致中西方廣告在突出重點的方式上也存在不同。中國廣告大多是通過對產品特點的反復述說,用語言的傳達來建立廣告的宣傳效果。而西方則更加注重運用廣告的創意性、故事性以及畫面與語言的聯系性,通過強烈的沖擊感和足夠的想象空間,來激發用戶的興趣與關注,從而達到宣傳目的。
3 關于如何應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廣告設計影響的思考
3.1 正視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廣告在跨國傳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廣告能否被當地用戶接受與認可的關鍵。要想盡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廣告的影響,就必須首先正視和尊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深入了解其價值觀、風俗習慣、宗教法律及思維與表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在廣告設計之初便盡可能的規避誤區和雷區;也只有這樣,廣告設計才能真正符合當地、當國及民族人民的口味與需求,從而達到廣告的目的。
3.2 實現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廣告設計中既要融入當地的文化,又要保留部分本國的特色,在迎合用戶口味、習慣及需求,讓用戶接受產品信息的同時,利用本國獨特的文化特征及特有的文字、圖案、色彩等元素形成廣告自身獨有的個性與魅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海爾”公司,它在國際上提出的口號就是“中國造”,這不僅僅只是反映一種愛國情緒,更在向世界傳達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滿懷信心,奮斗向前的精神。而其商標“海爾兄弟”中,一個中國小孩與一個外國小孩相擁在一起體現了海爾與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海爾文化與世界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國際廣告中合理的運用文化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非常有效的。
4 結語
廣告作為經濟和文化的產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隨著國外品牌的不斷涌入及中國品牌的對海外市場的開拓,勢必會遇到不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與影,這也正是中國廣告業必須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對此,我們首先應深刻認識不同地方、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尊重各地方、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深入了解其文化及差異性,再結合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沉淀,,實現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在適應目標人群文化思想、生活習慣、審美需求,讓廣告被受眾目標認可與接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文化,開展全方位思維與創新,構建廣告獨特的文化特征,形成廣告獨一無二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國的廣告文化才能越來越被世界所認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外貿;商務英語;翻譯;文化差異
作者簡介:顧鈺婷(1994.07-),女,吉林白山人,大學本科,遼寧理工學院,英語(商務英語)專業
新時期,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外貿交易額度在不斷提升,對國際貿易人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是支撐外貿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外貿交易數量的不斷增加,外貿經濟發展的領域在逐漸拓寬,外貿商務英語翻譯工作變得異常重要。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導致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歧義與差異,會對國際貿易工作的開展構成一定的影響,正確處理好文化差異問題,以規范商務英語翻譯的方向,保證外貿交易進行的通暢性。
一、商務英語翻譯在外貿中的價值體現
如今,國家經濟的發展除了促進內銷,還放眼于世界,大力開展外貿經濟,是強化國家間交流的重要途徑,能有效提升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可將中國著名的企業或產品推向國際,將中國文化、經濟進行有效的傳播。翻譯工作的開展就是將不同的語言進行彼此的轉換,能讓各自國家充分了解貿易流程、貿易開展的細節等,進而能將外貿雙方國家的文化予以灌輸與學習。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的開展,不僅僅是為了貿易而翻譯,而是為了充分了解更多國家的文化,把握文化間的差異,在文化的差異性上才會體現出翻譯的存在價值。外貿工作的開展,需要商人對對方國家的文化、習俗予以掌握,在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克服諸多的文化差異[1],旨在實現國家間文化的相互交流。在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思維模式與價值觀方面,受到文化的阻礙,在翻譯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重要性的觀點。商務活動開展時,漢語可以通過一些詞匯組合即可,而英語則要注重時態、語氣、句型、短語和語態等的規范[2],若在交流的過程中這些細節做的不規范,會讓對方感覺不禮貌。英語與漢語在商務交流上的區別在于英語更為注重細節性的內容,強調翻譯的規范性。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要盡量選擇更為委婉的語氣,如“Wouldyouplease……/Couldyouplease……/Wehope……/Weappreciated……”等等,還有一些委婉的詞匯、短語都是商務英語中必不可少的,如“asearlyaspossible/Please/Sincerely”等等。運用相對委婉的語氣,能讓談判或合作的對方感覺受到尊重,營造良好的商務運作氛圍[3],對促進雙方合作具有積極影響。
二、文化差異對外貿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分析
在外貿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的影響深刻,主要表現在
1、社會文化
導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其社會文化體系運行的不同[4],不同的國家國民所生活的環境、社會體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社會風氣與文化,其主要表現在區域文化特色、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等等。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差異,這也是多個國家形成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方面,每個國家都是在傳承國家的民族特色文化,充分體現在當地人們生活的各個部分。社會文化不同,人們的信仰不同,如中國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國家,西方國家在情感表達上更為直接,而中國情感的表達使用委婉的方式,在愛情表達方面,西方人可以輕易的說出“Iloveyou.”,但是讓中國人直接的進行表達會相對含蓄。同時,針對同一事物或對象,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異,如漢語來表述“幸運兒”,而用英語表述就是“luckydog”,但是從字面的翻譯來看,應該翻譯成“幸運的狗”,這就是社會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體現。再如,針對同一事物,其所表達的含義與蘊含的意味存在差異,如“鴛鴦”,在漢語中該詞語表示戀人成雙成對,在英文中稱“鴛鴦”為“MandarinDucks”,但是在英語中并不存在引申義,僅僅是表示這種鳥而已,并未象征何種意蘊。對此,就不可使用“MandarinDucks”來作為某商標,可以利用“Lovebirds”來表述,能從中表達出愛意,符合漢語的解讀。同樣的道理,針對大白兔奶糖的翻譯,在我國大白兔并不存在其他的含義,僅僅是一個可愛的動物而已,若用英語翻譯是“WhiteRabbit”,若將其銷向澳大利亞,銷量會大大下降。針對此問題的解釋為在澳大利亞,野兔是破壞草原的主要“兇手”,草原對于澳大利亞來說非常重要,其決定著澳大利亞的草原經濟,且野兔會搶走牛羊的食物,會制約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當地人較為厭惡此動物。由此可知,商務活動的開展前,必須對所要合作的國家文化進行認真的學習,切勿犯了大忌,影響商務關系的確立[5]。
2、心理特征差異
不同的國家在思想、心理上的認知是不同,二者間的差異是外貿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通常情況下,西方國家對女性很是重視,尊重女性,不可問女性的年齡,是不禮貌的,而在我國,問女性年齡并不是忌諱,在商務英語翻譯與溝通中不可涉及到年齡問題,不利于商務場合的談判。如今,國際貿易項目在不斷增多,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進行商務用語翻譯的過程中要尊重雙方國家的文化[7],提前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忌諱和詞匯含義差異等予以對比,熟悉相關的文化差異能有效避免相應的失誤,保證雙方和諧的商務談判關系,可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3、數字文化差異
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強烈對比,發現中西方在數字方面的差異很大,尤其是西方很多國家在數字文化上很是重視。在西方國家,數字“13”是一個的很不吉利的數字[8],其與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著聯系,圣經之中的耶穌是被猶大所出賣的,猶大就是耶穌的第13個門徒,因此,在與西方的相關國家進行交流時,“13”這個數字要避免使用。而“13”這個數字在中國卻不存在其他的特殊含義,僅僅是代表一個數字而已,相對機會的數字為“4”和“7”,數字“4”具有死的諧音,是不吉利的。同時,在西方國家對“9”也忌諱,主要是紀念貝多芬,在創作出九大交響曲后就與世長辭,同樣舒伯特、威廉斯等也是在創作出9首交響樂曲后就趨勢,“9”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但是,在我國數字“9”則蘊含著吉祥、長久的寓意,同時“8”利用諧音來讀表示“發”,具有發財的寓意,而在外國卻并沒有相關的講究。
三、外貿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對策
商務英語是專門應用到商務領域的英語,此類英語的用法主要適用于商務場合,針對商務英語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語言與翻譯方法,以營造更為和諧的文化環境,合理應對各類問題,保證翻譯的準確性,為商務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在文化差異的背景下,要保證外貿商務英語翻譯的規范性與合理性,是對翻譯人員專業性的重要考量,在具備足夠專業性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足夠的文化素養,是翻譯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與修養。
1、掌握不同國家的文化底蘊
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的開展,翻譯人員必須具備足夠的文化修養,只有掌握多個國家的文化,才能在翻譯時處理好中西方語言的表達方式,在商務場合中能了解哪些語言、行為是禁忌的,能夠尊重對方國家的禮儀、文化和風俗習慣,能保證雙方商務關系的和諧性。翻譯人員要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應具備豐富的本土文化知識,在商務活動開展前,還要對對方國家的文化、習俗和進行學習與普及,為商務翻譯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翻譯人員應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要保持多交流、學習與觀察,掌握足夠的目標性文化語言知識,能對外貿商務翻譯工作的開展提供足夠的文化元素支持。
2、應具備高度的翻譯技巧
外貿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的開展,要及時與國外的文化進行接觸與學習,掌握足夠的翻譯技巧,翻譯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英語層面意思,還要對其深層含義進行引申,保證譯文的邏輯性,進而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的質量與效果。在翻譯過程中,適度的加入一定的對方國家文化的內容,能讓客戶產生親切感與榮譽感,在語言的表述上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并巧妙的從中挖掘中西方文化的共通點與契合點,通過合理的轉化與解讀來產生文化上的共鳴,可與客戶進行更為深度的交談,能為貿易的開展開辟蹊徑,利于促進商務活動的開展,進而提高經濟效益。例如,在翻譯一些詞匯時,要盡量選擇釋義性翻譯方法,若句式結構相對復雜,保證句式公正,體裁要保證商務形式,還要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來確立邏輯關系,合理規范語法表達習慣,對于多余的輔詞匯可去除不翻譯。
3、保證商務用語的規范化
在外貿商務領域中,必須因地制宜,根據外貿商務場合選擇合適的商務用語,在何種場合中說何種語言,必須對對方國家的商務詞匯表述予以明確的了解與掌握。無論是何種文化,文化間都會產生一定的默契,具有相同的切口,從切口處罰,定能抓住彼此的關鍵點,可對商務活動產生輔助作用。翻譯人員應根據相關的語境來進行相關文化類詞匯的推測,例如,龍在中國是神靈、信仰的象征,具有吉祥的予以,但是在西方國家“dragon”卻是一種邪惡的怪物,象征著罪惡與災難,是文化與信仰差異的關鍵,其主要體現在圣經,圣經故事中的惡魔撒旦被稱為“thegreatdragon”,由此可見,“dragon”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含義是如此的惡劣。為此,翻譯人員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應保證翻譯用語使用的規范性,保證和諧的商談氛圍。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外貿商務活動的開展應建立中西方文化的條件下,要充分了解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避免提及彼此國家的禁忌,尊重彼此國家間的文化,處理好國家間的各類商務活動,是商務英語翻譯的關鍵。中西方文化對外貿商務英語翻譯工作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心理特征與數字文化等方面,應從不同方面予以考量,對英語詞匯的內涵進行全面的了解,及時學習西方國家的文化,還要掌握足夠的翻譯技巧等等,為外貿商務英語翻譯工作提供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亮.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4(22).
[2]宋海峰.探究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海外英語,2015(03).
[關鍵詞]“面子” 文化差異 商務談判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1-0047-02
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時常常失誤或達不到預期目的,往往是因為交際雙方對文化背景、價值取向、社會規范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缺乏認識。在國際商務交流中,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不同文化間進行溝通的基本原則。要做到這一點,人們需要對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系交友之本。禮貌包括儀容、舉止、談吐三個方面,三者互有區別而又緊密相連。“面子”是禮貌原則中的一個重要而抽象的概念,它不僅代表著尊嚴、榮譽和威望,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征。“面子”一詞源于漢語,被直譯成英語“face”或“face work”,可見“面子”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商務談判中,人們越來越關注“面子”帶來的效果及影響。
一、“面子”及其重要性
(一)“面子”的定義
漢文化中的“面子”包括兩部分,即“面子”和“臉”。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是第一位將“面子”這一概念介紹到西方的學者,她用語義分析的方法對“臉”和“面子”的定義進行了研究。她將“面子”定義為“個人的聲望和地位得到公眾的一致認可”;“臉”是指“群體對于符合社會和內在道德行為標準的個體尊敬”。她認為“面子代表在中國廣受重視的一種聲譽,這是在人生經歷中步步高升、由成功和夸耀而獲致的名聲,也是憑借個人努力或刻意經營積累起來的聲譽。要獲得這種肯定,不論任何時候都要仰賴外界環境”。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認為:面子是一種社會性的東西,個人能否獲得尊嚴要看他是否能在社會中做出適當的行為。“丟面子”則是說話人由于沒有做出適當行為而被聽話人認為使其處于尷尬局面的狀態。
總而言之,我們要認識到兩點:首先,在中國文化中,面子代表的是個體社會地位、社會價值。個人的行為一定要符合這種身份和形象;其次,面子是影響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中國文化別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人情被看成是對個體人際影響度和關系融洽度的反映。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詞涵蓋的意義不同。中國文化中的“面子”更多地強調“集體面子”,這就要求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統一。
(二)“面子”的重要性
在社會學和語言學研究領域,學者們一般把“面子”定義為:“是交際事件中的參加者所互相給予的、互相協同的公共意象。”這一定義既強調了交際中雙方所共享的關于彼此間關系的推想,也強調面子的協同。交際者不僅在交際中需要對彼此的面子進行協同,在交際發生之前,就必須對彼此的面子進行推測。
我國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認為,臉面這個東西無法翻譯,無法為之下定義。它像榮譽,但又不像榮譽。它不能用錢買,卻能給人實質上的自豪感。它是空虛的,男人為它奮斗,許多女人為它而死。不給人面子是最大的無禮,面子不服從道理,卻服從習慣,面子比憲法還受人尊敬。現實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者有之,為了面子不惜觸犯刑律者有之。
二、“面子”及談判的相關理論
(一)“面子”的相關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Goffman用“面子”來描述表達者或接受者想在互動中保持的自我形象。他認為面子是在特定的人際交往中,個人由于他人對其行為的肯定所獲得的正面社會價值,也是個人對于社會贊許的自我意象。
美國學者Brown和Levinson(1987)對Goffman的“面子”概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們對“面子”的分析采取了簡化論的方法,把一個人在公眾面前的自我形象簡化為一些人性基本、普遍的需要。他們假定社會中所有有能力的成年人都有面子,他們知道其他交際者也有面子,即每個社會成員都想在公眾面前為自己贏得個人形象。他們提出了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的概念。積極面子關聯到個人的權利,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遵循的、正常的、對別人支持和有所付出的交往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我們常說的給別人一個面子;在交往時通常是同意對方的意見,支持對方的觀點,與對方產生共識,如向對方表示贊賞和恭維等等。消極面子是面子獨立的一面,即消極面子強調交際者的個性方面,它強調的是個人的權利至少不全部受其所屬群體或其他群體的價值觀念所束縛,而且不強加于人,也不受別人的強制。
Stella Ting-Toomey在Brown和Levinson的基礎上提出了面子磋商理論。她認為面子是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下,說話人通過語言或行為獲得的一種積極的社會自我意象。她根據積極面子需求和消極面子需求提出了四個面子策略:自我積極面子保護、他人積極面子保護、自我消極面子保護及他人消極面子保護。
Scollons認為面子是一個自身相悖的概念,這其中有兩層意思: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一方面要參與到交際中并且顯示出自己對對方立場的理解;另一方面,人們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自己的獨立,并且需要對方尊重自己的立場。他們指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這兩種狀況會同時出現,由此造成一種自身相悖的情境。他們對“參與交流”提出了策略:細心傾聽、對對方的話題表現出興趣、表現出與對方相同立場等。對于“保持獨立”,Scollons也提出了策略:猜測對方所需及底限、提出與對方不同觀點及對對方使用正式稱呼等。
漢文化中的“面子”和“臉”都更接近于Brown和Levison提出的積極面子,因為中國人都希望得到群體的接納、認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過度地滿足個人行為的自由。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對彼此消極面子的保護。在社交禮儀中,西方人特別推崇“盡量避免給他人帶來不便”這一原則。這樣就給對方留有更多的選擇余地,還避免造成尷尬,從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為的自由。
(二)商務談判的相關理論
“談判”(negoti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原意指商務談判、磋商。今天,這個詞的意思是兩方或多方會談,甚至更加廣泛的范疇。
美國著名談判專家Nirenberg指出,談判是指人們進行互換意見、改變關系和為達成共識而進行的談話過程。談判過程通常是由個體代表己方機構或組織進行的。談判專家Wayne Barlow指出,談判是一種交換意見的技巧,人們利用這種技巧使對方盡量接受自己的建議。談判惟一的目的是使談判者最大化地滿足雙方的需求。Barlow認為談判的核心就是交換意見和勸說對方,而僅僅提出己方觀點是遠遠不夠的,談判者更多的是需要掌握談判技巧。一些中國談判學家認為談判是指交際雙方為盡量滿足己方需求和利益與對方進行交涉的過程。這種提議指出,談判是不同利益體之間為達到雙方利益的切合點而進行的交流方式。
三、中美面子觀在商務談判中的體現
(一)中美談判者對面子的不同理解
中美對待面子的態度有很大不同,這也是中美在文化溝通中不能回避的問題。中國的商務文化講究在“面子”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有效溝通。“面子”在溝通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就中國人而言,人要處理兩大關系,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一個是人與人的關系。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他們的自然科學特別發達。中國人最注重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一個中國人如果不會處理人際關系,人緣不好,那么他在社會上是很難立足的。例如,在中國,上司都對犯錯誤的下屬傳達過一個概念:你給整個部門抹了黑。即便“抹黑”是個人過失,也會被認為是集體的“丟面子”。丟了“面子”便很難再次在集體中樹立形象。當遇到談判對方導致自己“丟面子”時,多數中國談判人員會認為情景很尷尬,繼續談下去只能是“硬著頭皮”地談,而只有少數美國談判人員會認為這很尷尬。
在美國商務文化中,“面子”很重要,但不是必要的。美國人“面子”概念的內涵遠遠小于中國人對“面子”內涵的理解。事實上美國人更喜歡用其他的方式來代替“面子”一詞,如形象、自尊、自重、名譽等。在商務談判中,美國人可以不顧及個人或他人的“面子”而進行有利于自己贏利的活動。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唇槍舌戰,劍拔弩張。但是在美國人眼中,人是人,事是事,談判場合劍拔弩張,生意背后依舊可以做朋友。因為美國人是以任務取向,商務談判中以維護己方利益為目的,這在中國人眼中頗有“不擇手段”的作風,與中國人“買賣不成仁義在”的思維有很大的不同。總之,美國人眼中的“面子”更以“自己”為中心,以對己方有利為基本原則。
(二)中美面子觀差異的根源
面子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而談到文化必然涉及到價值觀。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常常習慣于用本民族的價值觀念進行思考判斷,忽略甚至排斥異族文化的價值觀念,很容易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中國的價值觀是由道家的以及儒家的自然價值觀發展來的。儒家文化的核心為“仁、義、禮、智、信”。“禮”是孔子政治哲學的核心,既是社會倫理原則,又是社會政治原則。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指出:面子、命運和恩典是統治中國的三女神,而面子比命運、恩典更有勢力。可見“面子”對中國人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人人都想維護自己的面子。
美國文化則受基督教影響很大。在《圣經》中,沒有人在世上可以成為上帝,凌駕于別人頭上,而上帝認為所有人,不論地位高低、貧富貴賤都需要他的救贖。這就造成了美國人潛意識中除了上帝之外,人人平等的特點。美國個體主義價值觀強調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個體特征與差異,與禁錮思想和壓制個性發展的封建觀念相比確實是一大進步,它促使美國人形成較強的個人奮斗意識和競爭意識。
美國的等級制度與中國以及很多東方國家相比是較模糊的,所以美國人的自我意識比較凸顯。在美國,個人自我實現的意識根深蒂固,人們強調自我行為和個人權利的實現與維護,不喜歡對他人事務進行干涉,也不允許別人侵犯個人隱私,所以,相對于中國“融合與集體”的面子策略,美國文化更側重于“獨立與自我”的面子策略。
四、結論
事實證明對面子的不同理解在跨文化商務交往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中國人思想中的面子是一個極其復雜而靈活的概念,而美國人頭腦中的面子則與中國人有本質的不同。在禮貌原則上中西方有很明顯的不同,跨文化交際中的每一步都受到言語行為和風俗習慣的影響。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際時,如果不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和禮貌原則等特點,就可能會造成理解偏差。因此,我們應不斷研究交往過程中所涉及的會話原則、禮貌原則、面子交往,以及言語行為等交往規則的文化差異,以便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胡仲文.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賈玉新.與陌生人交際-跨文化交流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劉園.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Tentative Analysis of Sino-American Face Cultural Differences’ Effec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一
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這與現代服飾和少數民族服飾元素相結合分不開的。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并不是簡單的照搬移用,也不是把具有民族文化符號的和表面化的東西套用到服裝中。我國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服飾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從遠古到至今,人們用辛勤的汗水和聰明的才智,用本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藝創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精湛工藝技術的服飾品。如何將具有很深厚文化內涵的少數民族服飾元素更好地運用到現代服飾品中,首先是必須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并將其精神融入設計中去,才能夠創作出具有民族精髓的作品。
我國服裝業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的一個過程,人們不斷地總結和積累經驗,從對西方服飾的盲目追隨,到人們開始對國內的服飾文化的探究、反思并深入研究服裝及服飾品市場在國際上成敗的原因,光靠模仿是很難達到全方面地提高和超越前者,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創新,也就無法立足世界。于是就有了許多有關服裝服飾民族元素的探討。
服裝的民族性只能從本民族文化的含義上去劃分,針對我國目前的服飾文化現狀,首先要從脫離對西方服飾文化的依賴性開始,向本民族文化回歸。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形態進行深入研究。當然,民族文化的內涵是需要通過具體形態來傳達的,此時的服飾文化形態,一方面不僅僅要具有文化意義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時代的特性,也就是更好地把本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的服裝型制。只有兩種文化元素完美融合才會展現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也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聚居著 56 個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雖然存在著社會狀況、風俗習慣、經濟發展、文化差異等原因,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族之間的交融更加緊密,也就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各自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風格,它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多元發展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又保持著自己獨特的鮮明特點。中國各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絢麗多彩,工藝精湛,款式別致,風格獨特,充分的展現著本民族的服飾文化和風采。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元素的服飾也日趨興盛起來,人們對傳統服飾的挖掘探究也日漸濃厚。
一直以來我們對少數民族服飾的關注度和保護不夠,在民族服裝制作工藝上,很多精湛的手工技術已經失傳了,如藏族貴婦人鑲多珠松石珍珠冠大襟袍式服飾等等。現在我們只能通過上輩人傳承下來的稀有樣式來探尋和認識那些古老的技藝。遺憾的是,還有大量珍貴的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傳統服飾流往國外,比如僅存一套的仡佬族的民族服裝,也在遙遠的異國才能看到。現如今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也順應當前的人們對于美的不斷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接納這種獨特美麗的形式。現在有很多相關機構開始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系統的探索、收集、保護、整理,成立了展現和傳播民族文化的博物館,博物館了收集和展現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服裝服飾品,通過展示讓更多的人共同去關注具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認知少數民族的生活。對于處于時尚前沿的服裝設計師們也在順應時代流行的腳步,開始不斷地從各地、少數民族的服飾中尋找靈感和吸收民族元素的養分,大膽地合理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尤其是中國的服裝設計師們,對民族元素的借鑒和繼承發揚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華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也給服裝設計師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養分,發揮本土的優勢,用敏銳的設計思維,抓住當今的流行趨勢,設計出展現中國特有的民族氣質的服飾品。即弘揚了少數民族文化又豐富了設計內涵。即有民族性的特點也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二
在現代服飾中值得借鑒和發揮的少數民族服飾元素,首先是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對于服裝來說色彩是最先抓住視線的。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面料多為天然纖維,具有很好的環保特性,勤勞的少數民族用智慧的雙手利用自然界的物種,在編織天然纖維面料的上面染制色彩,還會利用自然界的植物調制出多種染色劑,染色多以藍、黑或本白等純色作為基底色,其中也會點綴一些豐富的色彩,少數民族對色彩的直接使用和大膽對比,也正如他們的性格一樣,簡單與質樸。
他們大多喜歡使用對比色、互補色、純色等,來增強色彩的鮮明度、對比度,艷麗的服飾具有極強的裝飾性。這也能看出少數民族的審美情趣,他們對美的展現主要是來源于生活,也是對生活的寫照。而這種強對比的色彩搭配在如今的國際流行趨勢里得到充分展現和廣泛的運用。
尤其是近幾年人們對復古色,懷舊色的鐘愛,成為時下國際最流行的色彩元素。這種獨一無二大膽的用色,如紅配綠、紫配黃、紫配黑,我們通常認為很俗氣而且很難駕馭這種色彩的服裝,卻在現代服裝中演繹得淋漓盡致,這種夸張的服裝效果,竟能產生無窮的獨特魅力。現在很多流行服裝服飾會上經常展示具有強對比的配色效果的服裝,以少數民族慣用的色彩為靈感,以黑色為主調,運用互補色,對比色的色彩進行不同的比例分割,添加等設計手段,從而產生出一系列豐富的舞臺視覺效果。紅色和綠色相搭配,黃與紫,各種顏色相拼接,視覺的沖擊像是在玩色彩的游戲一樣,即生動又熱烈。這種色彩搭配也是國內一些知名品牌如: 五色風馬、梁子等服裝品牌慣用的色彩元素。這種服裝的風格和體現的氣質散發著一種純樸而又執著的氣息,既含蓄又熱烈。尤其在現代的城市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對物質和精神文化開始追求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狀態。既時尚又有親近感的民族特色服裝正迎合了大眾的口味。
其次是少數民族的服飾品中也就是手工藝飾品的借鑒,手工服飾品是少數民族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多以銀,石類、貝累等天然的物種取材。尤其我國的少數民族是個熱愛生活,大膽追求美的民族。具有高超工藝的工匠會雕刻出精美的符合本民族風俗習慣的飾品,從頭到腳,整個服裝都會裝飾用銀,瑪瑙、松石等材質的飾品。比如非常重視裝飾的幾個民族,如苗族,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等。在盛大的節日里都會佩戴整套飾品的民族服裝來慶祝節日。在歷史中藏族的裝飾品都會懸掛在身上,以顯示身份和富足的象征。還有苗族的雞冠頭,白族的虎頭帽等等,都有著萬物有靈,巫術崇拜的說法。少數民族用生活中的物品裝飾自己不僅僅有展現美的含義,而且通過這些物象來托付自己的美好祝愿。聚居最多的少數民族地區云南省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各民族大團圓的交融聚會,每個民族穿上節日的盛裝展現本民族服飾風采和文化,就像花的海洋一樣絢麗多彩。
現如今的現代服飾品中,已經有很多借鑒和沿襲了少數民族的工藝、造型元素的服飾品,形成了具有民族味道的多元化的飾品行業,為服裝風格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配套產品。如今國際各大品牌越來越重視服裝的整體性和系列感,都在延伸服裝相關的產業,比如熟知的國際品牌 ZARAR,H $ M等在店面陳設和展示服裝上,都會配有符合同風格的服飾品,如包、鞋、腰帶、圍巾等。不僅加強了服裝的系列感和品牌整體化的氣質,而且便于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中國的服裝設計師們也配合服裝的風格進行飾品的相關設計,尤其具有代表中國特色的具有少數民族元素的銀飾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上也經常會看到民族手工藝飾品的店鋪。總之,具有少數民族服裝元素的現代服裝和服飾品日益被人們關注和喜愛。中國設計師們通過吸取中國民族服飾元素精華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民族的、時尚的瞬間,在世界的T 臺上也經常會看到精彩的民族風韻的展現。
三
[關鍵詞]民族地區;英語;教學;問題
[作者簡介]呂瑋,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廣西南寧530003
[中圖分類號]G71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4-0199-03
一、民族地區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特點
(一)閱讀、寫作能力強。聽說能力弱
在民族地區高職英語課堂訓練、平時觀察及測試成績中,我們發現學生聽說能力普遍較弱,尤其是英語交際能力,這從畢業生很少從事外企外貿工作情況可以看出。然而,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相比卻較強,在英語閱讀、寫作訓練和考試中,邏輯推理和意義引申類題型正確率高,詞和全文的組織也很少出現問題。以上情況概括來說,就是:(1)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較多進行學生詞匯、語法及閱讀訓練;(2)大多民族地區英語普及率不高,而且推廣較晚;(3)大多學生不太喜歡英語交流,而更多采用方言或者普通話;(4)學生主要采取看單詞學英語,而不愿意聽英語和講英語學英語,缺乏語言交流;(5)傳統的英語教學大綱中,更多地注重“看”和“寫”,而輕視“說”和“聽”等技能的培育。
(二)抽象思維能力強,實踐能力弱
在課堂訓練中,被調查學生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抽象思維能力強,并受到學校、教師的好評。然而在教育實習中,卻發現他們講解環節薄弱,實踐能力差,有待進一步開發關于語言運用的能力。筆者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生大多不同程度認可了語言運用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但英語實踐能力與教學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實踐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與運用能力。其中語言能力指語言體系和結構,要求語言必須在一定規則與形式下進行,運用能力即社會交往中語言運用的能力。英語實踐能力是一個多維度綜合能力,學生不但要熟練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規則,還要能夠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與對象靈活地、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應該說,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文化差異大,對學生英語學習影響較大
從人類文明發展來看,歷史上的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四大源頭,如今只有中國文化比較完整,并逐漸形成了東方文化,與后發展的古希臘文化演進而成的西方文化成為當今世界兩大文化體系。中英文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語言,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既有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差異,有文化風俗和禮儀方式的差異,也有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還有等方面的差異。這在日常生海中表現很多,在英國,熟人見面往往是談論天氣的話題,而在我國,熟人見面主要講些吃飯方面話題,比如“你吃了嗎?”。而且,西方人不樂意陌生人提出年齡、個人收入等隱私問題,這被認為是很忌諱的。作為交際工具之一的語言,它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并且受到文化的制約。民族地區大學生長期生活在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圍中,形成這一民族獨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性,如果他被送到另一種文化學習中必然會受到較大的沖擊,產生文化沖突。同時,民族地區的學生發音也是個難題。高職學生要學好英文,不可忽視其文化的差異性。
二、民族地區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
大多數教師偏重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社會文化的導入。這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只注意英文與漢語的對應含義,語言的理解也受限于英語教學環境中的意義。如“blue”為藍色,但不知此詞在東西方文化內涵的不同,以及其表達意義與社會文化意義的不同。“Blue”在漢語中表示顏色,而在西方文化中表示個人情緒“憂郁”。“dog”在中國被視為不好的人或不祥之兆,“喪家之犬”、“落水狗”等詞語皆能反映出這個詞在中國的社會文化意義。而在西方文化則代表忠誠,把其視之為人類的朋友。
2,教學條件
(1)高校擴招導致高校校舍面積普遍不足,教學設施、學生宿舍緊張。同時,一些新的建筑雖然體現了現代化的氣派,但缺少原有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
(2)英語教學設備陳舊,設備配置水平落后,難以滿足擴招后的英語教學需要,更無法適應信息化、網絡化時代趨向。
(3)師資力量方面明顯不足。首先,在學生數量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專任教師的相對數量相當滯后。其次,學科專業師資力量配置不合理,英語課程、實踐操作課程師資短缺,而且很多教師不愿意去教學。教師群體在學歷、職稱方面所占比例沒有達到一定水準。
3,教學教材
對文化教學的內容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外語界關于文化教學內容的研究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教材雖然經過多次改版,而內容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有些教材即使更改較大,對教學目的與方法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關于文化背景知識解析較少,學生不知所措;即便是教師,在沒有做充分準備的條件下,也很難講解清楚課文。對此,筆者認為在教材編著上應該做到:給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關于西方文化的背景材料,為學生了解文化的差異奠定一些基礎。
4,教學管理模式
科層制管理模式以學校領導為主體,以行政權力為特征,以“命令”為方式,從學校制度的討論與制定到高校教學事務的管理,幾乎為領導單方面的行為,未能很好的吸引或征求學生的意見。比如高校考勤,既不考慮學生興趣方面的差異,也不考慮教師知識結構狀況,一律規定教師都必須給低年級學生授課,這種規定實際上忽視了教師自身的智力開發和知識更新,使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原有水平,不利于學校學生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問題及原因分析
1,強調教師的地位,忽視學生的存在
受長期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使教師只把學生作為知識接受或灌輸的對象,忽視學生的興趣和水平差異。學生習慣于只聽教師講課,依賴意識強烈,思維受制于教師,很少能去主動思考和積極發言。
2,過分關注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參與
教師還不能適應主體地位的轉變,不能采取師生互動模式,雖然教學內容和形式比以往更豐富,但學生始終無法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有的知識可由學生在課堂情境下主動學習而獲得,但也不排除專業教師的傳授。
3,忽視學生水平、能力的差異,英語整體水平不高
有些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雖然采取了互動模式,但只有形式而無實際內容,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學生差異性,不能因材施教。有些學生語言基礎不好,掌握詞匯少及發音不準;有些學生缺乏語言交際能力,雖有良好的詞匯語法知識,但
難于開口;有些不知道開啟話題。
4,輕松、活潑、愉悅課堂氛圍的缺乏
教師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對互動產生心理恐懼,學生不能踴躍發言,缺乏思想交鋒,沒有生機,教師和學生都無法充分展開交流。同時,學生對課堂用英語進行交際產生排斥心理,將自己給封閉起來,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或簡化交流內容。
5,知識交流實用性不強,社會化強度不大
高職英語教學注重人才市場對學生英語素質、英語人才數量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和情感的基礎上,應該緊緊圍繞學生工作和就業趨勢來構建,同時教材也進行了實用性加工,如加強英語應用文的教學,使學生具有基本的商務能力。
6,不能有效地設置教學情境
英語學習是積極主動和情境緊密聯系的自主活動過程,情境的設置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異常重要。情境的設置主要是通過設計出真實的具體的場合和情形,活化所教學的語言知識,當然,情境的設置必須遵循生動化、生活化和形象化等原則。
7,評價方式單一,過分依賴終結性評價
過分依賴終結性評價,尤其是在現行英語等級考試背景下,大多數教師甚至學校片面追求通過率,這樣就導致學校教學目標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從而不利于學生自主發展意識的形成。
8,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師主體意識的培養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忽視教師個體差異和發展需要。學校管理僅僅把教師當作知識的傳授者,注重現成知識的傳承、結論的給予,要求教師一味按照已有的思維模式組織英語教學,英語教學方式方法呆板,簡單劃一,影響了教師英語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民族地區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之路
(一)民族特色的高職英語教學大綱的編制
我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問題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英語教學僅僅從初中開始,高職學生突然面對三種不同語言系統(英語+漢語+土語),無法再跟上東部地區本科院校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英語教材。民族地區英語大綱的編制應該遵循階段性、基礎性、實用性、針對性等原則。在高職閱讀課程中,內容多數結合商務和外事工作實際來設計和編排,交際能力培育內容貫串了教材始終。
(二)傳統教學觀念的更新
我們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包括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內部動機指學生對英語學習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外部動機指學習者受外部環境和英語氛圍的支配。因此,我們應該改變學生得過且過、等級考試的傳統觀念,把英語的學習與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增強語言交際及溝通能力與增強參與世界競爭實力等有效結合起來。
(三)適宜教材的選取
在高職閱讀課程中,多數內容應該結合商務和外事工作實際來設計和編排,適當的文化內容貫串教材始終,英美文化因素滲透在其中各個環節,補充教材中文化注釋的份量。同時,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領會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事件和典故的內在涵義,因為很多的習語、典故、神話故事來源于文學作品。
(四)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方式的有效整合
民族地區高職英語教學評價中形成性占百分之四十,終結性占百分之六十比較適宜。原因有:高職以培養社會崗位、職業需求為目標,英語語言能力只能在實踐中才能逐步形成并發展,形成性評價正是重視英語實踐的評價體系;高職學生整體水平不高,高職目前實際情況不應該減少形成性評價的比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起步較晚,而由于社會對英語語言能力要求較高的原因,故在相當范圍內,考試制度不會在短期內有很大的改變,因而終結性評價還占有一定地位。
(五)制度與管理因素
科學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凝聚人心,提高教師對學校或對教學的忠誠度。因此,要留住人才,就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促進傳統控制觀念向服務觀念的轉變。在管理行為上,要使教師工作導向和生活導向相結合,關心教師生活需要,避免命令式管理。同時,管理要民主化,使教師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切實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由此其忠誠度就會得到升華。
(六)文化因素語言教學中的導入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度引入文化教學,避免單純的語言講解,使兩者融合,實現學生英語才能多方面的發展。在課堂中,文化背景內容可充分擴展,并利用多形式進行比較。尤其是對于非英語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來說,隨著詞匯量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應該開設一些西方文化的課程,擴展他們的視野,提高文化鑒賞力。同時,要鼓勵學生中西文化的比較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文化差異;俗語;翻譯策略
人類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共同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哲學理念,以及各民族對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等。而各民族因所處地域和歷史沿革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俗、思維方式和語言結構,即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產生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翻譯活動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揭示了文化的差異存在可譯性。為了兩個民族之間思想的溝通,必須了解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1]。
一、文化差異對俗語互譯活動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既有差異又存在相同或相似之處,表現在不同民族的語言結構存在不完全的對應,即部分對應。這一點在歐美國家的各民族之間表現尤為突出,如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對歐美各國各民族的影響,英國和法國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對歐美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影響等。總體上說,歐美各國之間民族文化的差異較小、語際轉換的障礙較少。另一類是不同民族之間各自獨特的文化形成的巨大差異,即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另一個民族中空缺,表現為不同民族的語言結構中存在的完全不對應的現象。這主要反映在東西方文化傳統和語言結構的巨大差異上,中俄兩國的文化差異應該屬于這一類型。這種巨大差異往往在語際轉換中出現“文化休克”和“詞語空缺”,甚至造成文化沖突[2]。
(二)文化差異對俗語互譯活動的影響
俗語包含著大量的文化、歷史、社會、地緣等信息,而且大多是約定俗成的,其中的許多含義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涵的形象、寓意以及詞語結構都有相當大的差異。而且翻譯中存在許多非對應的關系,存在不同的語言表述形式、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缺項。這種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給互譯活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眾所周知,翻譯的內容絕不僅僅是語言符號本身,而是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俗語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和習俗的濃縮體。俗語互譯時要求譯者要有深厚的雙語文化素養和綜合思維能力。在有些俗語中,中俄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有文化的對等性。而很多情況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中國人都非常熟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俗語的含義,是指幾個平常人的智慧加起來也可以頂上一個聰明的人。如果逐字直譯為“ТривонючихсапожникасоставляютодногоЧжугэЛяна”,那么俄羅斯人將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因為他們當中很少有人知曉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其實這里就有一個中國文化的內涵意義在里面[3]。在大量的翻譯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差異是隨時隨地存在的,熟悉和重視文化的差異使提高俗語翻譯質量的關鍵,目的語的讀者能夠理解原文的文化內涵才是兩種語言的成功對接。
二、俗語互譯的翻譯策略
文化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基于民族文化平等的立場來傳播文化,傳遞信息。語際轉換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方面的障礙是可以突破的,俗語互譯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策略和科學的方法。
(一)文化差異的處理原則
無論是處理文化差異的文化調適的方法和手段,還是處理文化沖突的大刀闊斧的增刪、改寫和重組,都應該遵循翻譯的三原則,即傳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原則。互譯活動不能不考慮譯文讀者的可接性,否則就失去了語際轉換的根本意義。傳統翻譯理論中有一種舊觀點,認為譯者只需對原語作品、作者負責,而忽視了目的語讀者的可接性,因而出現了死譯、曲譯等現象。必須指出的是:語際轉換中的可接受性是其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的客觀要求。漢俄分屬漢藏、印歐兩大語系,語際轉換是不可能完全求對等的,甚至有時求對應、求相似都有障礙。因此,成語類短語互譯活動中有時要采用引申、增補、省略、重構以及闡釋或注釋等多種手段,才能使譯語讀者理解、接受原作者的作品。
(二)俗語的翻譯策略
俗語包括成語、諺語、熟語等慣用語。它是意義上完整、結構上定型的習用語。俗語的翻譯主要包括原義和寓意的處理。處理俗語的翻譯問題,從翻譯方法上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用直譯或意譯、音譯或意譯、直譯兼意譯或者音譯兼意譯,以及直譯加注釋或音譯加注釋等常用方法,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加詞或減詞、增補或省略、調序或重組、還原或替代、詞類轉換或成分轉移、句式轉換或句型轉換,以及詞義引申或句義引申等變通手段。在俄漢翻譯活動中,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俗語的翻譯中,針對不同的文化差異可以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
1.原語和目的語中的文化概念不相對應中俄兩國民族中有一些文化概念不對應的俗語詞語,例如:хлебисоль—面包和食鹽。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面包不僅僅是食品,還是友誼、好客的象征和歡迎客人的標志;鹽也被看成是很珍貴的物品,按照俄羅斯古老習俗常常有一位手捧面包和食鹽的姑娘迎接客人。時至今日,在正式禮儀上,也有用面包和食鹽迎接貴賓的儀式。中國人常說:“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在俄羅斯民族的文化中西瓜與芝麻之間沒有什么必然聯系,當然也無法理解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這類短語在翻譯時大多采用意譯或意譯加注釋的方法。可譯為:Семечкикунжутасобрали,аарбузпотеряли.然后加入注釋:Излишнезаботитьсяомелочах,забываяоглавном.這種情況下譯者就要放棄等值的翻譯方法,需要加入大量的對文化概念的解釋。
2.原語和目的語中的對應詞意義不同俄語中有一個俗語:Двамедведяводнойберлотенеживут.(兩只熊不能住在一個洞穴里)在俄羅斯民族的文化概念中,熊是強大、勇猛的象征。但是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意義中熊并沒有這種特定的含義,漢語中與之相近的動物是老虎,所以這句俗語可以翻譯為:“一山不容二虎”,比喻一個地方容不下兩個強者[4]。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而俄語中與之相似的俗語是:Набезрыбьеирак–рыба.(弄不到魚的時候,蝦也當魚)翻譯這類俗語的時候,要求譯者要有深厚的雙語文化素養和綜合的知識功底,充分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并能夠在目的語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對應。翻譯方法可以采用還原或代替等變通手段,盡量使目的語讀者在本族文化中找到基本對應的詞語,做到兩國文化的互相兼容。
3.歷史文化背景和表達方式不同例如之前提到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直譯的話一般會出現文化空缺。因此可以采取意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ТрисапожникапосвоеймудростиравнывыдающемусяумуЧжугэЛяна.ЧжугэЛян—знаменитыйдревнийкитайскийполководец.通過對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的簡單注釋,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初步理解這句俗語的真實含義。
三、結語
俗語的特點是形象鮮明,寓意深遠,用語凝練[5]。翻譯俗語應力求準確表達其思想內容,并盡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如果譯文語言中沒有相應的詞語,則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并盡可能保持原文的色彩,或意譯,淡化原語色彩,用目的語的一般詞匯表達原文中的俗語的含義。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需要通過邏輯分析來明確原文俗語的概念、選用適當的詞語來表達。但是正如許鈞所說,翻譯不可能有定本,即不可能有內容上與原作完全等值,形式上與原作媲美的盡善盡美的定本,沒有可以超越時間的定而不變的譯本。對同一部原作,不同譯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達,因此翻譯也不可能有“理想的范本”。[6]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地探索和發展翻譯理論,不斷總結翻譯實踐,在俗語互譯中,使譯文趨于完美和準確。
參考文獻:
[1]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9.
[2]劉淼.翻譯中文本意義的闡釋[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5):44-45.
[3]孫文方.漢俄語言對比與方略[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
[4]汪景民.漢語和俄語中的問候語對比[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7):26-30.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關鍵詞:國際化;項目;溝通管理;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5-0106-03
1 引言
國際化項目是指一個工程項目的咨詢、設計、融資、采購、施工以及培訓等各個階段的參與者來自不止一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工程項目的管理理念進行管理的工程。
項目溝通管理,是為了確保項目信息合理收集和傳輸,以及最終處理所需實施的一系列過程,包括為了確保項目信息及時適當的產生、收集、傳播、保存和最終配置所必須的過程。
項目溝通作為項目管理正常運作的基礎,其重要性日益體現出來,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管理界學者和項目實踐者對項目溝通進行研究認為:項目溝通是項目決策、計劃、實施和控制等的基礎和重要手段,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項目管理的成功依賴于良好的溝通,而項目管理的失敗往往歸因于溝通的失敗。
本文通過理論研究結合工程實踐,對國際化項目中的溝通管理提出一些觀點。
2 國際化項目的范疇
國際化項目包含國內涉外工程和國外工程。國外工程是指位于公司總部所在國以外的項目,即去國外參與投資和實施的各種工程。國內涉外工程是指各國際組織、外國政府和國外公司到中國未投資和實施的工程,香港、澳門的工程也屬于國際工程范圍,可歸為國外工程。
3 項目溝通管理的含義及作用
3.1 項目溝通管理的含義
項目溝通管理,是為了確保項目信息合理收集和傳輸,以及最終處理所需實施的一系列過程,包括為了確保項目信息及時適當的產生、收集、傳播、保存和最終配置所必須的過程。
根據PMI的定義,項目溝通管理是保證及時與恰當的生成、搜集、傳播、存儲、檢索和最終處置項目信息所需的過程。
項目溝通的模型見圖1。
項目溝通管理過程包括:
溝通規劃――是確定利害關系者的信息與溝通需求,包括誰需要何種信息、何時需要以及如何向他們傳遞。
信息――是指把需要的信息及時提供給項目利害關系者,包括實施溝通管理計劃以及對預料之外的信息檢索要作出反應。
績效報告――是指收集和績效信息,以便向利害關系者提供如何利用資源來完成項目目標的績效信息。
3.2 項目溝通管理的作用
溝通就是信息交流。對于項目來說,要科學的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實施過程,就必須進行項目的信息溝通。溝通是決策和計劃的基礎;是組織和控制管理過程的依據和手段;是建立和改善人際關系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項目經理成功領導的重要手段。
在項目中,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夠獲取足夠的信息、發現潛在的問題、避免無謂的誤解,從而控制好項目的各個方面。好的信息溝通對項目的發展和項目參與方相互的關系都有促進作用。
4 項目溝通方式
4.1 按溝通的方向,可將溝通方式分為四類,即下行溝通、上行溝通、橫向溝通和斜向溝通
下行溝通指企業中信息由較高層次的向較低層次傳遞的一種溝通,一般用于管理者向員工提出工作指示,分配工作任務,命令、規章制度等。
上行溝通是指企業中信息由較低層次的向較高層次傳遞的一種溝通,一般用于下級對上級的請示、匯報、申訴意見、提供合理化建議等。
橫向溝通是企業中的信息在同一層次之間橫向傳遞被稱為橫向溝通,一般表現為合作者對工作任務的探討、研究等。
斜向溝通是指在正式組織中不同級別又無隸屬關系的組織、部門或個人間的信息交流。一般表現為不同部門間的業務咨詢、業務聯系等。
4.2 按照溝通渠道,可將溝通方式分為四類,即書面溝通、言語溝通、非語言溝通和結構化內容溝通
書面溝通,包括正式的公司使命說明、項目章程、年度報告、項目報告、會議紀要等;非正式的備忘錄、私人筆記、粘貼便條等。
言語溝通,包括正式的各種會議、項目及執行情況的回顧審查、業主的反饋等;非正式的私人接觸、非正式場合的會面、討論、社交聚會等。
非言語溝通,包括正式的展示、圖表(表格、計劃等)、影像動畫等;非正式的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觸、特殊習慣等。
結構化內容的溝通,包括格式化、標準化、程序化了的試驗、驗收等。
5 在國際化項目中溝通管理的特點
由于國際化項目的團隊成員分布于不同的地區和國家,這就使得在團隊中充滿了文化的異質性,在溝通上與國內的團隊相比增加很大的難度,在溝通過程中極易出現溝通不暢,給建設項目運作帶來困難。以筆者參與的上海某國際化主題樂園為例,該項目是一個典型的國際化的項目團隊,結合此項目未作分析,該項目溝通管理具有如下特點。
5.1 文化對接難度大。由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等的不同,各種文化體系均有其特殊性,文化中的精神體系、思維體系、智慧體系、規范體系、符號體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進行溝通時,共享性、認同性和對接能力差,容易造成溝通障礙。
5.2 溝通成本高。跨文化溝通是兩種不同文化間進行的溝通,克服文化的障礙將會消耗更多的物資、使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耗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更頻繁的雙向溝通,在溝通中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文化差異,處理文化矛盾和沖突。
5.3 國際化現代化溝通工具的綜合運用。由于國際化項目在空間、時間上的距離,往往現代化的溝通工具在項目中的運用更為凸顯。除了已經常用的電子信息、會議、電話和可視對話等工具之外,在跨地域、信息量大和數據復雜的國際化項目中,更為集成和整合的溝通工具如應用網絡系統、信息檢索系統、項目數據庫、項目信息管理平臺等都會成為國際化項目中更為有效的溝通工具。
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項目,參與到上海某國際主題樂園項目中的工作人員,常常會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中。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并因此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焦慮的員工很難完成項目管理相關工作,從而影響項目目標的完成。
在此類項目中,文化溝通還存在六個特殊性:想當然的相似性、語言障礙、非語言誤解、錯誤觀點和成見的存在、評估傾向以及文化間交流中經常存在的高度焦慮。溝通過程中的低精準性,非本族語言使用者的笨拙表達,以及翻譯問題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溝通失誤;異質性增加了交流的復雜性、沖突性、紊亂性和模糊性,這對團隊成員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異質性可能會造成團隊成員間對同一目標的理解產生差異;異質性團隊成員間由于文化差異性、種族優越感等問題,還會造成成員間的信任危機。
6 某國際化主題樂園項目中的溝通管理
在國際化項目中,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從而確定正確的溝通原則,是項目成功的基本因素。做好溝通管理是確保項目信息通暢,快速反應、決策及時的重要措施。以下結合這兩方面做論述。
以筆者參與的上海某國際化主題樂園項目為例,在該項目中的溝通管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6.1 基于對項目沖突管理建立溝通原則和溝通流程
以上海某國際化主題樂園項目為例,該項目除了具有國際化項目的特點,還具有跨組織、跨部門、跨邊界的“集群項目”管理特點,項目沖突成為項目管理中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我們基于對項目沖突管理構建項目溝通管理構架。
在此類國際化的項目,我們制定如下溝通協調方式及原則:層級對應原則;重大問題及時通報原則;協調不取代原則(參與協調方不取代項目責任主體職責)。
在溝通原則確定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項目的溝通方式(1)項目內部溝通流程(見圖2),(2)項目與外部合作團隊溝通流程(見圖3)。
在上面所描述的國際化項目溝通程序中,界定了各種方式的溝通所應滿足的程序和條件,例如管理者向員工提出的工作指示、工作任務等屬于下行溝通;項目組向項目管理辦公室提出的各種請示和需求則屬于上行溝通;此外,項目組與外部顧問的溝通協作屬于橫向溝通。
6.2 利用溝通管理工具構建項目溝通管理構架
我們將項目管理中的溝通工具進行了組合,通過組合建立一套對項目溝通的管理架構。在建立這套架構時要考慮各方面的需求,在管理上靈活掌握。可以采用定期例會制度,或者階段性提供工作報告、peer review等方式。此外,通過信息檢索系統、電子文本數據庫、項目管理軟件、檢索技術文件資料系統等,使得項目成員可以共享信息。
對于遠程溝通的常用方法有共享數據庫、電話、傳真、電子郵件、視頻會議等,建立項目郵件組等遠程交流系統。
6.3 建立項目溝通機制
項目溝通機制更多是建立溝通的制度,比如例會、權限范圍、定時報告等。在建立項目溝通機制時,事先做好溝通管理計劃。溝通管理計劃中包括(1)溝通形式、范圍以及溝通雙方人員的級別等;(2)溝通內容及結果的處理、收集、傳遞、保存的程序和方式等;(3)詳細規定報告、數據、進度、技術資料的流向。
通過溝通管理計劃,確立溝通的結果應當通過什么形式、向誰匯報、由誰執行、由誰監督以及使用什么方法來等。隨著項目的進展隨時修訂和提煉制定溝通管理計劃的方法,以更好地適合項目實際情況和更好的實施。
6.4 國際化項目中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是指來自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成員共同工作時,提高員工多樣化帶來的優勢,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共同合作來完成工作目標。
根據PMI的統計,全球化導致跨文化的項目大量增加。但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成長的項目經理在進行跨文化合作時往往缺乏相應的“軟技能”,在跨文化項目的合作案例中,75%的失敗因素是人為的因素,文化差異已嚴重影響項目的范圍、成本和進度。
6.4.1 跨文化合作中常見的沖突及其原因分析
6.4.1.1 自我文化中心帶來的沖突
由于參與人員和建設團隊來自不同國家,受經濟、文化和建設環境等影響,在管理理念和思路上存在差異是必然的。如果一位項目管理人自認為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優越,在價值觀、態度、行為等方面堅持以自我為中心,固執的對待與自己不同文化價值體系的參與方,就會導致矛盾激化,甚至遭到抵制。
6.4.1.2 語言和非語言的沖突
以上海某主題樂園項目為例,在這個匯聚了來自各個國家參建團隊的項目中,英語是使用率最高的工作語言。但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英語水參差不齊,缺少共同文化背景理解的語言在溝通效率上也會大打折扣。此外,雙向交流往往只是在字面層次上的溝通,無法進入因長期以來生活和風俗習慣積累所隱藏的內涵,結果雖然是溝通了,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甚至誤解,這也不免產生許多文化上沖突。
6.4.1.3 知覺差異帶來的沖突
知覺是我們理解外在環境的主觀看法。由于文化的不同,不能很好的理解所產生的誤解,造成知覺認知的不一致。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員工共同工作,各自在對生活方式、環境和禮儀等方面的主觀態度就會不同。
6.4.1.4 情感抵觸產生的沖突
情感沖突是項目內工作成員彼此在情感上抵觸或敵意而形成的一種沖突。項目成員由于無法理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偏見與主觀的認知,產生在人際關系中個體或不同群體間的斗爭,直接沖擊項目合作的團隊凝聚力。這種情況雖然在職業化的項目管理團隊中較少發生,但其發生后的破壞力往往非常大。
6.4.1.5 不同的建設時間、流程、管理架構導致的沖突
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體系下的項目各參與方在項目的不同建設階段中的工作程序、建設時間存在差異,將引起項目管理目標之間的沖突。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參與方的管理構架的不同,管理水平的參差、管理接口的協調、責任和職權的界面差異也會在項目溝通中導致沖突的產生。
6.4.2 文化對項目管理組織架構的影響
文化對于管理的影響,從項目的啟動開始就直接體現在管理的組織架構上,西方文化中的管理越來越趨向于組織的扁平化。以上海某主題樂園項目為例,外資企業和境外的工程咨詢團隊更傾向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信息管理和協同工作。電子郵件除了主送以外,也更傾向于采用“抄送”的方式將信息告知項目團隊內部的相關成員。許多公司,越來越多以自主化管理、跨功能團隊等矩陣方式來取代原來的層級架構,都反映出扁平化的管理理念。
這種西方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與中國傳統的管理模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沖突。中國的文化中,更注重管理的層級和逐級匯報決策。因此,當東西方文化在同一個項目中需要合作時,首先就必需要達成在組織架構方面的默契,成功的組織架構是項目順利推進的基礎條件。
6.4.3 文化對項目管理制度建立和執行的影響
文化對項目運作的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必需建立一致的管理制度。舉例來說,以項目的基本制度――合同這一項來說,國內的很多合同條件的約定和解釋往往就比較模糊,采用的合同文本也更為簡單。在合同執行過程中,變更和協商程序往往不嚴密,靈活性強于原則性。而在國際化項目中,無論采用的合同條件、合同管理制度都強調嚴密,動輒幾百頁的合同條款將技術標準,交付要求,管理程序,合同的規范和原則性大大加強。
因此,不同文化的交融對國際化的項目運作過程中的“游戲規則”――項目管理制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項目中跨文化的管理,方可形成一致性,提高管理效能。
6.4.4 建立共同的工作文化和價值觀一跨文化項目管理的實踐
以上海某主題樂園項目為例,項目各參與方都委派了全部具有雙語工作能力的專業管理和技術團隊。項目經理具有多年的國際工程經歷,并且有主持多個與境外業主和顧問公司合作的項目管理經驗,切身了解文化的差異性,以有效解決跨文化的沖突。其次,專業管理人員均為曾經在外企服務或具備相關經歷的工作人員,熟悉在FIDIC合同框架下的項目管理操作。通過充分授權和嚴密的考核,建立了團隊內部彼此的互信機制,提升了協同效應。
美方同樣對在中國運作的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文化沖突非常重視。在項目啟動之初的建筑方案和布展設計中,即廣泛調查了中國觀眾的喜好,才確定了最終的建筑形態和布展內容。在項目執行過程中,中美團隊著重對在中國建設環境和法律要求下的各建設主管部門、溝通協作方式以及成果標準等提前進行了評估和分析。在中方團隊的協助下,編制了各個階段的建設程序報批報審路線圖,并建立了和主管部門對口溝通制度和責任人,有效的提高了與主辦機構和政府的溝通效率。
6.4.5 多元文化認同和跨文化融合
通過講座和相互交流,從風土人情、社交禮儀、管理經驗和工作習慣等方面使員工了解各自文化相同與差異,尊重并包容文化之間差異。從項目經理開始,將多元文化認同的理念貫穿于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嚴格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和情感抵觸等對團隊合作起破壞作用的負面情況的發生。
6.4.5.1 跨文化融合
通過日常的娛樂體育交流活動,例如邀請美方人員參加節假日我們組織的卡拉OK、圣誕聯歡等活動,透過這些形式輕松靈活的交流,異中求同的創建項目文化,消彌文化沖突的產生。
6.4.5.2 體現專業能力
通過日常工作中表現出專業素養,工作態度和管理績效也同樣能提升跨文化團隊的協作。中美雙方的管理人員在項目管理的基本理念,使用的項目管理工具和管理目標方面的一致性,通過技術語言彌補了許多雙方在文字方面無法達成的默契。在上海某主題樂園項目中,雙方的管理人員也都用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相互之間的尊重。
7 結語
上述內容為筆者在實際參與上海某主題樂園項目這樣一個典型的國際化項目案例中,對項目中的溝通管理所做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和討論。
良好的溝通管理為國際化項目的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直至最終成功提供正能量,雖然存在很多瓶頸和沖突,但是只要掌握好原則和方法,開拓各種有效的管道加以實踐,還是可以體現成果。
在該項目中,通過建立項目溝通管理架構、制定溝通管理計劃,并綜合使用了項目溝通工具包括會議、電話、傳真、電子郵件、BBS、項目管理軟件和文件管理系統等,以及為該項目特別建立了項目網站,在項目溝通管理中恰當的組合使用這些手段,同時在面對國際化項目多元文化的溝通和撞擊時,通過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建立跨文化和諧的項目管理價值觀,良好的進行了信息溝通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為項目的成功運作和交付提供了有效保證。
參考文獻:
[1]劉新梅.項目人力資源與溝通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2]Lin Bothwell.Management Communication.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出版.
[3]許羅丹.管理溝通.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