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中等義務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等義務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等義務教育

        第1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國際貿易發展向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兩個領域拓展,《服務貿易總協定》將教育服務類列為國際服務貿易12種類之一,高等教育服務貿易是國與國之間出于經濟目的而進行的關于高等教育的輸出與輸入,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跨境交易、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的流動構成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四種方式,跨境交付是指提供服務者在本國的領土內,向另一方領土內的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方式,提供服務者和消費者在空間位移上存在界限,如在線視頻教育傳送和虛擬現實等;境外消費指提供服務者在本國的領土范圍內,向他國的消費者提供相關服務的方法,其關鍵是消費者發生了國與國之間流動,如歐美留學生來華留學等;商業存在指本國提供服務者在另一國領土內設立相關教育機構,在另一國領土內為消費者提供相關服務的方式,如中外合資辦學、品牌大學設立海外分校等;自然人流動指本國的教育服務者以自然人身份進入另一國提供相關服務的方式,如高校教師或著名學者的跨國流動。

        在WTO框架下,我國的高等教育服務貿易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高等教育服務貿易作為新興的知識產業型服務,正慢慢發展為各國關注的競爭性貿易領域。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現實選擇。在逐漸增加的青少年奔赴海外學習的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面臨著逆差不斷加大的現實。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應對海外高等教育學校和機構進入的挑戰,同時根據當前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市場變化規律來確定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

        一、中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現狀

        在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四種方式中,全球發展最為迅速的為境外消費,境外消費目前已成為高等教育服務貿易最主要的形式。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與海外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長迅速。由于中國對外國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與外國對中國留學生收費標準不同。目前中國存在高等教育服務貿易逆差。教育部針對中國對外國來華留學生制定統一收費標準,以1997年修訂的《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為據,內容如下:(1)文科類專業:本科大學生每學年收費標準為人民幣14000-26000元;碩士研究生每學年收費為人民幣18000-30000元;博士研究生每學年收費為人民幣22000-34000元;學習時間為一個月的短期生收費為人民幣3000-4800元,三個月的短期生收費為人民幣8000-10000元。普通進修生與專科生收費標準與本科生相同;高級進修生收費標準與碩士研究生相同;研究學者收費標準與博士研究生相同。(2)理工科類專業與文科相應類別學費標準增加10%-30%。(3)醫學、藝術、體育類專業與文科相應類別學費標準增加50%-100%。海外來華留學生的生活費用,包括在校飲食、住宿、旅行、人際溝通等方面支出費用,其累計消費數目在境外消費中也不可忽視。在此針對上海高校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建橋學院的留學生共選擇代表性200人進行了相關消費問卷調查,人均月消費約3000元,加上此類費用,每個留學生每年大約花費5萬~6萬元人民幣。

        歐美國家留學生的學費標準為每學年15000至25000美元。從我國目前各類留學咨詢機構調查統計數據來看,赴英國自費留學的學生每學年需要8萬至18萬元人民幣,赴澳洲的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自費留學的學生每學年需要8萬至10萬元人民幣,去美國每年需要20萬元以上。按照每人每年12萬至18萬元人民幣的低限來估算,即使在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等同海外來華留學生人數的情況下,我國仍存在人數*7~12萬元的貿易逆差。

        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各國對待教育服務進口的辦學模式都非常慎重,通過市場準入、國民待遇等方面嚴格把關以維護本國教育主權。教育部于2004年6月2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與審批、中外合資辦學機構的設立及管理各方面做出具體的相應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大學作為促進國際教育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亟需在革新開放與堅持教育主權之間保持平衡。以上海紐約大學為例子,上海紐約大學在校學生總共4年期間在上海上課時間為5個學期,有3個學期時間可以選擇赴紐約大學在全球的16個教學點參加交換生項目,這給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另外我們應該堅守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是參與國際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出發點,目的是為了在教育供給方面提供更多選擇性,減少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摩擦,培養通曉國際視野、理解國際法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全球化人才。在“走出去”方面,教育部于2002年12月31日頒布了《高等學校境外辦學暫行管理辦法》。制定了很多詳細的措施,如推廣實施“漢語橋工程”,加強海外“孔子學院”建設,全面推進漢語水平考試(HSK)等;按照“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的原則,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其他中國特色學科和優勢學科的對外教學工作,鼓勵有條件的教育機構赴境外辦學等。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走出去”和“引進來”都獲得了質的發展。

        在跨境交付和自然人流動兩方面,我國對跨境交付模式與自然人流動模式都有較大的限制。跨境交付通過跨國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形式提供的教育服務實現,技術手段主要是通信技術。由于WTO成員之間文化背景與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目前同意對外國競爭者開放公共教育服務領域的只有40多個國家。在《服務貿易承諾減讓表》上我國對“跨境交易”教育服務的國民待遇并未作承諾,但跨境交付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學生需求。我國在教育服務貿易的自然人流動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其他國家的如高校教師或著名學者可以接受中國教育機構或學校的邀約到中國提供教育服務。隨著國際間高等教育合作的進一步加深,我國教育者出國參與國際間的學術會議或講學、在不同高校之間進行合作科研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我國目前在不斷完善教育方面立法以實現開放教育服務承諾。可是在高等教育服務的自然人流動方面還缺乏更高位階的法律制度規范。

        二、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存在逆差

        我國出現高等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直接原因是我們的收費遠遠低于國際水平,間接原因為缺乏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品牌,從高等教育服務輸出方面來看,一方面歐美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另一方面其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務質優價高,教育發展水平處于先進地位而占據相對優勢,是全球各國留學生選擇的主要目的國。我國出國留學人數與來華留學人數均呈逐年增長趨勢,我國出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時間較長,以學歷生比率為主,而來華留學生中在國內時間較短,學歷生所占比率較低,相比留學費用有較大差距。

        (二)留學生教育培養層次偏低

        目前歐美國家高校留學生教育層次已發展到以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為主體,專科生及本科生為次的狀況,我國目前仍以招收短期進修生和語言文化生為主。來華留學生大部來自亞非諸國,如韓國、越南、巴基斯坦及尼日利亞等國家,歐美國家來華留學生所占整體比例較小,來華留學生中長期學習的學歷生人數不多,在華攻讀高層次學位的留學生數量與歐美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三)學科單一趨同

        來華學習的留學生所習專業多為漢語言文字、傳統針灸、地方戲曲等特色文化專業,理工科等專業所占比率較少,商科和新材料技術類學科更加不足。我國的教育出口中文科居多,其中又以漢語教學為主。其他專業學科特別是理科、農科的外國留學生少之又少,這種極大的反差在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市場中是很難發現的,這與歐美國家的留學生學科選擇情況正好相反,整體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留學生學科選擇較單一且趨同化。

        三、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成熟人才培養模式

        積極構建扎根于本土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習教育水平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經驗的同時,必須更多將語言、中華文化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等因素包含在內,柏林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就致力于實現民族文化認同,我們需要建構高等教育的民族文化認同功能,學習者是受到周邊環境潛移默化影響的,必須發展學習者對于自身與周邊環境的進一步認識,加強高等教育本土化功能,對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專業要優先發展,我國高校有相關學科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在國際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市場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如漢語言文字、傳統針灸、基因測序、農業生產等。應該充分發揮我們在這些特色學科方面的專業優勢,增加對相關學科發展的投入,有效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合作辦學培養的高級人才要適應國際人才市場的需求,注意培養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著力培養具有很強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中國高校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特色教育資源的能量,提高在中外合作大學中的教育影響力。經濟全球化正在不斷加強,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既要適應全球化的要求,也要重構全球化的進程及自身在全球化體系中的地位。

        (二)完善留學生相關政策與保障機制

        《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第六章第三十六條規定,外國來華留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得就業、經商,或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但可以按學校規定參加勤工助學活動。目前我國只為來華留學生中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同學購買保險,這會使自費來華留學生失去相關吸引力。擴大就業政策與保障范圍將有效增進留學生境外消費,保證海外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生活利益,并由政府對權益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國際教育交流活動規范開展。我們應該多方面提高資助額度,擴大來華留學生獲得相關獎學金的比率,減輕經濟困難國家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學生畢業后可以在華實習或工作,對吸引來華留學生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華,優化來華留學生的水平,增加學歷生和長期交流學生的比率,有效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有效增長。

        (三)加強來華留學服務的對外宣傳力度

        第2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關鍵詞:“十一五”;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職業教育發展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經過良好職業培訓的人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后備力量。現代社會的任何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和教育。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普及和發展,以及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從根本上講,都取決于職業教育的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處于職業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是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筆者認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需要,是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需要,也是實施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表明了國家對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視,也昭示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契機的到來。

        一、“十一五”期間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回顧

        1.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十五”期間,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緊密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取得了很大發展。(1)扭轉了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連續滑坡的局面。200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為398萬人,2002年為455萬人,2003年為517萬人,2004年為566萬人,達到歷史以來最高水平,當年在校生總數達1409萬人。2005年,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47萬人,當年在校生總數達1559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239萬人和275萬人。(2)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的轉變。“十五”期間,各中等職業學校明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實現了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的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的轉變、從傳統的以升學為導向向以就業為導向的轉變。實施“職業院校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計劃”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進一步優化了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3)進行了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新體制。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和辦學模式。密切與企業、人才、勞動力市場的合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調整專業結構,積極開展訂單培養,加快培養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急需的各類人才。中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體現了教育系統結構調整的戰略意圖,體現了各級各類教育的統籌和協調,更進一步奠定了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盡管中等職業教育在“十五”期間由于政府所提供的政策、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而取得了較大發展,然而,其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1)從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上看,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困難與無序競爭等問題。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體制仍然存有一些計劃經濟時期的成分,資源配置體制不順,造成了目前職教資源的相對“固化”、“狹化”和“僵化”。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方面由于財力不足,導致職教資源無法增長;另一方面分散辦學、重復建設、廣種薄收等短視行為突出,導致職教資源存量閑置。“十五”期間,與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相反,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陷入“招生困境”,主要表現為生源相對減少且質量低下和招生市場混亂兩個方面,以上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2)從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來看,專業設置不合理、課程結構落后、教學體制不靈活的問題日顯突出。首先,我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具體表現為:一是在專業設置上出現方向性失誤和盲目無序性;二是在專業建設上搞小而全,低水平簡單重復,沒有形成專業優勢和學校特色;三是所培養的學生社會適應性差。這是多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多重矛盾積累和發展的綜合表現和必然結果。其次,在課程結構上,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所采取的學科課程模式暴露出以下缺點:對學科越分越細,且不同學科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和綜合,不能滿足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客觀要求;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性教學。最后,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體制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缺乏足夠的靈活性,不能滿足多樣化的職業教育需求,也很難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3)從師資隊伍建設來看,目前,我國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學歷水平較低,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夠,“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教師的職后培訓工作較為落后,無法很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另外,教師隊伍不夠穩定,人才流失較為嚴重。(4)從人們的思想觀念來看,職業教育備受鄙夷。雖然國家大力提倡中等職業教育,但一方面,從文化學來看,我國有著濃厚的“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人們傾向于追求高學歷,更愿意選擇普通高中教育,繼而再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從經濟學分析來看,選擇中職的成本較選擇普高的成本大而收益小,因而在有選擇自由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普通高中。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對發展職業教育不夠重視。政府財政撥款偏向于普通高中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十一五”期間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中央財政將對職業教育投入100億元;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將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2005年11月份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發展職業教育要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合理比例。如何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激活辦學機制,拓寬辦學渠道。首先,中等職業教育要徹底轉變其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狀況,應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教育內在規律的要求,增強與不同類型教育的溝通和銜接,放寬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提供方便靈活的學習機會,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教育等多種功能,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絡。其次,為了擴大辦學規模,中等職業學校應與各地黨政行政部門、周邊學校保持聯系和接觸,不斷拓展辦學的新思路、新空間。再次,中等職業學校還應積極探索充滿活力的動態發展模式,進行校企聯辦,走聯合辦學的共同發展之路。最后,應加強職教與普高的溝通,互相滲透,取長補短,建立快捷、便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滿足廣大學生的升學與就業需要。

        2.加大社會宣傳,拓展發展環境。要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弱化整個社會對學歷的過度重視,樹立新型的就業觀念。一方面,政府及學校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紙與雜志等大眾傳媒共同來宣傳職業教育的意義,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公眾了解有關職業教育的概念、種類、地位與作用、人才培養模式與目標以及社會對其所培養人才的需求狀況等,積極推介職業教育辦學的先進典型,使社會公眾不斷加深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在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適當加入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或相關知識的介紹,使學生了解職業教育,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種類。初級中學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如“家長學校”或家訪等,對家長進行中等職業教育的觀念滲透,各社區可以積極宣傳職業教育的性質、培養目標等知識,逐漸營造一種適合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

        3.優化專業設置,加強特色建設。加強專業建設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要根據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對當地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演變狀況、社會職業分布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等要素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按照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類別、結構、層次、數量等方面的要求來調整相關的專業設置;要瞄準市場優化專業結構,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加強特色專業的建設;要注意堅持穩定、長效、需求量多的主體專業或名牌專業同易變、短期、需求量相對少的新專業相結合,按照社會需要,鞏固主干專業,改造傳統專業,創建新興專業,發展名牌專業,從而永久保持學校的活力。

        4.立足職業素質,重構課程模式。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根據目前國內外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研究成果,在構建職業教育課程新模式時,可以采用“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式,即以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崗位技能訓練為特色,既強調集合一群相關職業通用知識與技能,也重視選擇一個特定職業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寬基礎”著眼于奠定發展后勁的基礎,側重于全面素質與關鍵能力的培養,同時進行某一崗位群相關職業通用的技術與技能的專業教育;“活模式”中的每一個“模塊”都是針對某一類職業的多項能力進行的定向教育,讓受教育者掌握從事某一類職業所必需的學識、技術和能力。

        5.改革教學體制,實行彈性學制。實行彈性學制是許多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共同點,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時間的長短往往按個人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而定,一般沒有年齡和時間的限制。這種靈活的學制為職業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活力,促進了人才培養,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應把實行彈性學制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方向,應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全日制教育與部分時間制教育相結合,允許成年學員和有實際需要的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在具體的實施方面,學校可以開展學分制的試驗,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條件選擇課程和學習時間,還要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分相互承認的機制,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校選擇課程。

        6.加強師資建設,提高師資質量。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是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關鍵。要多渠道引進人才,聘請專家授課以擴大視野,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授課以提高課程活力;要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骨干教師,提高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并注意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中等職業學校任教,加快建設具有教師資格和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激勵機制,對教學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為教師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鼓勵教師基于學校開展教育科研活動;要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此外,還要加強職業學校的校長培訓工作,提高校長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5—11—10.

        [2]伍瓊。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形勢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人大復印資料),2001,(2).

        第3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文化與藝術素養有所要求。舞蹈,作為三大美育教育(音樂、美術、舞蹈)之一,亦備受關注。為此,北京舞蹈學院推出的集訓練性、娛樂性、審美性和中國舞蹈知識于一身的《中國等級考試教材》對我國的舞蹈普及教育起到了領頭作用,更為傳承與發展中國舞蹈藝術揮下重彩。

        近年來,我們國家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及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素養和美育教育的自我要求正在有意識的,甚至刻意加強。舞蹈,作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成員亦越加備受關注。可以說是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極大地推動了舞蹈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曾幾何時,人們說舞蹈教育的實質是身體教育,因為它是一種通過身體運動得以實現并直接作用于身體的一種教育形式。現在看來這一說法顯然局限了。通過舞蹈,人們已經不是單純的身體獲益,同時也在陶冶情操、綠化心靈、傳承文化以及增進情感交流等方面彰顯效應,是其他美育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為此,提高全民素質,深化藝術修養,普及舞蹈教育,挖掘專業舞蹈人才便成為當下之重。

        一、《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概述

        由北京舞蹈學院編、中國舞教授孫光言主編的《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是我國第一套為在幼兒、兒童、少年和青年中普及舞蹈教育而編的校外舞蹈素質教育系列教材。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套經文化部確認的、可以在海內外推行的中國舞蹈考級教材[1]。其教學內容包括:中國古典舞(基訓、身韻);中國民族民間舞(漢族、藏族、蒙族、維族、朝鮮族、傣族等);墊上技術(滾翻類)以及舞蹈節奏感訓練四部分。全套教材共十三級,每一級別都配有相應的伴奏樂曲及歌曲。課程第十級的水準接近舞蹈學院附中一年級;十一至十三級課程是舞院附中課程的通俗化和簡化[2]。本著加強對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的審美和素質教育,培養他們熱愛中國舞蹈藝術,以及發現和選拔舞蹈專業人才的宗旨,本套教材在編創和整理的過程中就極為重視其實用性和科學性。《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是一套集訓練性、娛樂性和中國舞蹈知識性為一體的校外舞蹈普及教材。它的人性化以符合幼兒、少年及青年的心理與生理特點為出發點,關注他們的情趣愛好,反復斟酌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及舞蹈中所展現的中國民族特色。

        二、普及舞蹈教育提高全民藝術修養的意義

        古往今來,我們國家一直追隨著世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步伐不斷進取。舞蹈,作為千百年來先人留下的藝術精髓更加值得我們在當下傳承和發展。在經濟與科技、文化并駕齊驅的今天,藝術緊隨其后的不斷彰顯個性,引人注目。因而,舞蹈參與其中,并置身鼎立之位,更不免世人謂之做作。  舞蹈不僅有著堅實、深厚的歷史地位,更加有著其他美育教育所不可替代的教化功能。因為只有在舞蹈的過程中,人們才能夠增強對美的認識和理解,感受美的意境,體味地域文化,增進情感信息的傳遞,并且在得到身體鍛煉的同時,也對心里和生理健康起到了功效。聞一多在《說舞》中提到:“舞蹈是生命情調最充足的表現。”同樣,《禮記》中記載:”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此一來,我們越加發現了舞蹈能夠超越言語來締造人們心靈間的溝通,盡情展現人生中五彩斑斕的世界。

        三、《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的風格特征及實用性

        由北京舞蹈學院推出的《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各地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認可和贊揚。舞蹈考級可稱之為一門“校外選修課”,雖然是普及型教育,但它的教材亦不可脫離一切教材所遵循的原則,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初級一步步走向高級。《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其內容針對性強、訓練目的明確、面向5-18歲以上的幼兒、兒童、少年、青年及舞蹈愛好者創編了不同年齡段所適合的學習內容。同時也伴隨制定了相應的,較為嚴謹的考級制度。在本套教材的實用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但能感受其中所具有的趣味性與自娛性,更能夠使得學生在娛樂中接受舞蹈。從而加速了學生對舞蹈的熱愛,以及師生間傳遞的情感。特別是在幼兒和兒童課程部分,教材吸收了許多兒歌和歌謠,更豐富了本教材所突出的趣味性。例如:”小指揮“(松肩訓練),”吹泡泡“(頭的訓練),”“丟手絹“(東北秧歌訓練),金孔雀“(傣族舞訓練)等。這樣,在選用兒歌和歌謠的同時,還使得學生能夠載歌載舞,帶動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情感。

        除上述內容以外,《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訓練的全面性也是極為突出與核心的特點。教材中密切關注著對學生身體各個關節、韌帶和肌肉的訓練,啟發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節奏感與樂感。教材內容不僅涵蓋了基訓、技巧、民族民間舞和古典舞身韻的部分,更匯集了音樂反應訓練和游戲兩個訓練類型,使該教材成為集訓練性、娛樂性、審美性和中國舞蹈知識于一身的精選教材。

        近年來,《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在不斷的完善著和發展著。不僅普及了我們中國的舞蹈教育,同時也讓海外朋友更多地認識和參與了中國舞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到中國舞考級課中來。這一切,大大促進了國際間舞蹈文化的交流。雖然各國間并不能夠完全理解相互所有的語言表達,但是我們不約而同的借用了同一種對話方式——舞蹈。在舞蹈中去認識、體會、了解世界。而這種”無言”的表達,也是人們內心情感最真切的傳遞。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舞蹈教育者加入到中國舞等級考試中來,使《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不斷地完善、豐富,使其更加科學系統,為我國的舞蹈普及事業盡一份力量。因為,我們的國家需要發展,需要被更多的人認識,更需要用一種美妙的方式與世界對話,而舞蹈就是這一種最真摯的語言。

        第4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關鍵詞】醫學教育 人文素質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03-02

        高等醫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和輸送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的重任。高等醫學教育中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強烈呼喚,而且是提高未來醫生醫德水平的現實要求,不僅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社會衛生事業的需求,而且必將成為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21世紀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醫學科學發展提供了基礎和空間,同時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當前較為滯后的醫學人文素質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衛生部等研究制訂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教高〔2008〕9號)(以下簡稱《標準》),就醫學畢業生應具備的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知識、技能三大目標和醫學專業教育辦學標準提出了最基本要求。《標準》反映了醫學教育面對的國際趨勢、國內環境和社會期待,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作出了規定,在“根本任務”和“基本要求”中給予了表達。

        貫徹《標準》要求、大力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首先應當加強調查研究,認真分析當前高等醫學教育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誤區,這些誤區既會影響當前高等醫學教育的培養效果,又勢必在人文教育的發展道路上設置無形的障礙。

        一 在認識取向上,對人文素質培養的認識不完整,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人文性,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具體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精神層面上說,人文素質具有對感性生命深切的關懷,這一點對醫學生而言尤為重要。人文素質的形成與提高,主要有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縱觀當今作用于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復雜社會醫學環境,無論是醫生從業、醫院運營還是醫療服務,追求技術至上、否定醫學服務中人文價值現象普遍存在,消費主義、技術主義、人文主義雜糅相交,社會醫療資源短缺與配置浪費矛盾共存,醫院無法實現優化運作的無序市場化與過度市場化交錯,種種矛盾共同構成醫學環境的復雜局面。這一切的改變需要很多因素助推,其中醫院用人重學歷、重技術、輕人文素質的誤區需要徹底厘清。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才能使其在醫療實踐中關注人的生存質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關心人的生活環境,自覺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發自內心地關心和愛護病人。

        對人文素質培養的認識不到位,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不合理,很多時候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學習者三方共同發揮了消極作用。人文素質教育是滲透性教育,對人的影響非常緩慢但卻深刻。管理者要立足于人文素質培養的長遠效益,讓人文素質教育落地生根,裨益于醫學的發展和醫務人員個體素質的提升;教育者要從人全面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把人當做工具的教育理論是最致命、最危險、

        * 本文為山東省高等醫學教育研究中心立項課題(2009年)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最錯誤的概念之一。應充分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醫學生作為“道德人”建立自身的職業倫理生活。培養醫學生作為“技術人”,既有救死扶傷的執業技能,又保持滿腔熱情的人性關懷。培養醫學生作為“社會人”堅守職業的道德底線;醫學生不應極力崇尚自然科學,而忽視對人文知識的追求與學習,不應對于職業角色的理解仍停留在掌握執業技能上,對待人文素質教育仍持敷衍塞責與不以為然的態度。應具備接受人文素質培養的強烈動機,明確只有把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兩者并重,才稱得上高素質的醫學工作者。

        二 沒有構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片面追求顯性課程,忽視了隱性課程

        由于認識取向的誤區,人文素質的培養倚仗顯性課程即理論授課,認為對醫學生進行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地理學、藝術等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就是人文素質培養的全部。往往采用“貼標簽”的方式,生硬地將人文教育貼上醫學教育,人文教育就變成了附著在醫學教育上的點綴。顯性課程以概念化、直觀化的形式體現于教學內容之中,表面看來理論性人文課程的比例有所加強,實際上只取得了擴充學生知識面的簡單效果,學生為考試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難以體悟其隱蘊的精神內涵。而且,醫學人文課程大多數在臨床教學前期開設,并在后期實踐教學前結束,人文素質培養缺乏全程性,因此難以收到實效。

        我國現有的高等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基本上沿用了應試教育方式,教學方法與手段較單一,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先進的教學方法沒得到廣泛應用,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臨床課為中心的課程設置依然較多。國內醫學院校與國外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相比,后者一般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三塊組成,人文社會科學在其中所占據的比重在英國和日本顯示為10%~15%,美國和德國為20%~25%,而我國研究結果顯示僅為8%,這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標準》的出臺是順應國際醫學教育發展趨勢和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選擇,是進一步規范醫學教育管理,提高醫學教學質量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行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前提和依據。《標準》對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規定為,“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其中“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蘊含著醫學生的基本人文素質要求。貫徹《標準》要求,需要高等醫學院校從辦學宗旨及目標、教育計劃包括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等方面采取措施,構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勢在必行。既要保證顯性課程即正式課程的培育作用,這包括兩課在內的人文知識課程,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又要充分發揮隱性課程即潛在課程的作用。

        三 在評價模式上:理念陳舊,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法絕對化,流于形式

        目前,高等醫學教育中對人文教學的評價局限于單純的課程考核方法,拘泥于通過書面考試形式來檢驗效果。這種評價模式造成了教師教授的功利傾向和學生自覺提升自身人文素質的“縮水”。

        在高等醫學院校中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一般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從事人文社科專業的老師,自身缺少對醫學的實際體驗和研究。第二梯隊是醫學專業畢業的老師,自身缺乏系統的人文社科知識和深厚的人文內涵。由于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學歷層次受限,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將人文知識與醫療實踐相聯系,勢必導致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的脫節,達不到預期的人文素質培養效果。

        首先,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是基礎,強化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醫學倫理、醫學哲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其次,豐富教學方法和內容,讓理論講授與醫療實踐相結合。在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上,應在講授的基礎上廣泛采用包括學術研討、課外閱讀、情景模擬等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基于案例的學習(CBS)”以及“基于問題的學習(PBL)”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在醫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通過實地參觀、生命敘事、影視賞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素質訓練與拓展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讓學生自覺樹立和諧的生命觀。再次,轉換考核方式。如果人文教育的評價流于形式,就喪失了其應有的教育評價功能,導致醫學生學習人文課程動機不強,選修人文教育課程只是為了湊學分。這種形勢下,在完善教學內容、完善人文教學課程內容的同時,要改變相應的考核方式。對于系統性、理論性和知識性很強的人文社科課程,可以通過考試的方法檢驗醫學生掌握的程度;對于藝術欣賞等主觀性較強的人文科目,可以通過寫讀書報告等形式,考查學生對藝術、文學、生命的理解和認識;對于法律等實用性很強的人文科目,可以通過設計、分析案例,模擬事件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

        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出具備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為等主體品質的人才。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只使用開設大量課程進行修補的方式來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是在思想上引導、匡正學生。

        多種的評價方法和完整實用的評價體系容易被評價人所認可和接受,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把人文教育變成自我教育,自覺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從教育和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走出三大誤區,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加強組織保障和評估,有效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使之適應現代人類健康事業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顯章.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努力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A].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C].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30

        [2]馬存根.試論醫學人文素質的養成及其輻射功能[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6):30~31

        第5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關鍵詞:無機化學;高等中醫藥院校;立體化教材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06-02

        一、無機化學精品課程建設與立體化教材體

        系建立的意義

        無機化學是高等中醫藥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開設范圍涵蓋中藥學、藥學、藥物制劑、制藥工程、中藥資源與開發以及生物技術制藥等專業。由于其授課對象是大學新生,因此在幫助新生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中醫藥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以及要求均不同于普通高校化學系學生,他們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接受和掌握大量的無機化學知識及實驗技能,學生面臨的壓力是所學內容多、跨度大、時間短,很難抓住重點,造成學習效率低下。此外,近年來伴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數量劇增,使得學校在教師、教室、教學資源等方面空前緊張,學生獲得教師指導的機會大大減少。因此以紙版教材為核心的普通教材建設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要求,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無機化學知識,逐步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

        無機化學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首批校級精品課程。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全面提升無機化學的教學質量,保證無機化學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在立足于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平臺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建立一套適合實際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可持續發展的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的實踐

        立體化教材又叫一體化教材,是近年來提出的教材建設新理論。“九五”以來,我國高校教材建設工作的內容、形式和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僅為高校教學提供一本平面紙版教材和CAI課件的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和適應當前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國教育部領導對教育技術工作極為重視,并提出把教學改革建立在教育技術的平臺上。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給教育和教學帶來了新氣象和新格局。在諸多改革中,教材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因為教材是教學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依據。

        立體化教材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完善教材建設工作的一個新理念。將各種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媒體和資源有機地整合,形成立體化教材,形成紙質(主教材、教學參考書等)、電子和網絡出版物(電子教案、CAI課件、試題庫、電子書、資料庫等)、學科網站相互配套,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1]。

        目前全國理工科院校的化學類課程的立體化教材都已經進行了研究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但中醫藥類高校化學類課程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工作還很薄弱。中醫藥院校藥學類及其相關專業本科人才對無機化學知識素養及能力要求與理工類院校的要求不同,因此立體化教材體系的建設和改革也應有所區別。充分考慮到中醫藥院校無機化學課程學時少以及與藥學、生物科學聯系緊密的特點,在兩項省級教改課題和多項校級教改課題的資助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無機化學教研室致力于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在重點建設紙版教材的過程中,以課程教學輔助網站的建設為補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構建了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具有中醫藥院校特色的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

        (一)紙版教材的建設

        紙版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學習指導書。紙版教材是教學的核心,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具,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們的主教材采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賈桂芝教授擔任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無機化學》。該教材的編寫理念是突出中醫藥院校學科專業的特點,強調其應用性以及與中藥學相關專業的關系,力求做到既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又給學生展現中藥知識的背景,體現出中醫藥學科的特色,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5年的教學實踐,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該教材在使用中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建議和意見,進行過多次修改,重新出版后已經進入“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的遴選行列。

        為使學生在學時少、教學進度快的情況下仍可達到“知識面寬,信息量大”的教學要求,我們配合主教材專門編寫了《無機化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為學生剖析知識點和典型問題,并結合課程的難點和重點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習題來加深理解。

        (二)網絡輔助教材的建設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日益普及,各高校幾乎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絡,計算機中心、網絡中心可以隨時向學生提供上網服務。此外在教學樓、圖書館以及學生宿舍內部都有網絡接口,這些條件使無機化學課程網絡教材建設成為可能。因此我們借助校園網絡,運用數據庫、媒體制作工具、網頁制作工具建立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無機化學精品課程網站[4],全面實施了網絡輔助教學。網站主要設立了以下四個板塊。

        1.教學文件。包括授課教師簡介、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介紹課程基本要求、考試方法、教學計劃及進度安排、學習重點內容、學習方法等,方便學生隨時了解授課教師、教學要求和進程,促進學生提前制訂學習計劃,建立正確的方法和計劃,有的放矢,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2.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主要介紹為學生指定的課程參考書,教師自行研制的電子課件,無機實驗基本操作錄像、同步習題練習、教學內容背景知識介紹等。在學校教改資金的資助下及專業人員的幫助下,課程組制作了實用、內容豐富的電子課件。課件內容在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上盡量采用動畫、視聽、圖片等內容,學生可以隨時下載電子課件,有利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提前預習、課后復習,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的條件。課堂教學內容背景知識介紹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充分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教學資源板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由被動灌輸式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3.交流論壇和留言板(無機化學BBS):我們利用目前非常成熟的論壇架設技術[5],建立了師生交流論壇。交流論壇可以使師生交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既可以同步與學生在線答疑,也可以異步(留言答疑)為學生解惑。當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首先在論壇上尋找相關的答疑過程帖子,如果沒有相關問題的解答,即可新的問題與教師交流互動,大大提高了答疑的效率,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論壇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提出意見,教師可以通過交流論壇及時得到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我們在輔助教學網站的應用過程中驚喜地發現,交流論壇不僅是師生之間交流,同時也是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網站。一些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就得以解決,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4.學科前沿。該板塊將本學科一些最前沿的知識介紹給學生,利于培養學生對前沿知識的敏感性,拓寬學生的視野,關注技術進步和技術前沿對實際生活的影響,從而增強學生對無機化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網絡教學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網絡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中人數及地點的限制,將傳統課堂教學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 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重點,促使了學生內因作用的發揮, 使他們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 符合人類認知的發展規律。我們的網絡輔助教學實踐表明,教學網站是一項十分受學生歡迎的第二課堂活動,是紙板教材的補充與延伸。既能使學生全面了解無機化學的教學,也能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學網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資料豐富、方便快捷、無時空限制的互動窗口。

        在建設無機化學精品課的過程中,課程組在立體化教材體系的建設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充分體會到,立體化教材體系可為師生提供一個綜合性的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促進學生由被動接受向自主探究學習轉變,可以大大提升教學水平。立體化教材的建設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工作已成為教學改革和精品課建設深入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費顯偉,曹忠鏈,費琳琪.教材建設對精品課程建設的支

        撐和推動作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6,(8).

        [2]楊芳珠,楊國華.物理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與改革

        實踐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3]楊慧芳,任書霞.省級精品課程的建設與探索――以《無

        機化學》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2).

        [4]趙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精品課程網站建設[J].江蘇

        科技信息,2011,(3).

        第6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第一條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省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上,普及初級中等教育。初級中等教育包括普通初中和初級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的學制,按國家規定執行。

        全省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年前按地區、分步驟地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市屬區,于年普及;經濟和文化中等的縣(區),于年普及;經濟和文化基礎較差的縣,于年普及,其別貧困的少數縣,普及的時間可推遲到年。全省義務教育實施規劃,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條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

        第四條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和家庭,應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積極支持、扶助義務教育事業。

        第五條義務教育事業在省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實行省、市(地區)、縣(區)、鄉(鎮)分級負責,分級管理。

        要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的辦學作用。

        第二章教育對象

        第六條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都應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方,入學年齡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第七條學校要建立學齡兒童檔案,動員學區兒童、少年按時入學,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兒童、少年入學;要配合家庭做好自行輟學學生的返校工作;要嚴格執行學籍管理規定,不得無故責令學生停學、退學或開除學生。

        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第八條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因疾病或特殊情況,需要延緩或者免予入學的,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并附有關證明,農村經所在鄉(鎮)人民政府批準,城市經區教育主管部門批準。

        第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招用應該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業。

        經省、市(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招收兒童、少年學員的文藝、體育等單位,必須保證學員學完義務教育規定的課程。

        第三章學校設置和保護

        第十條縣(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合理設置小學和初級中等學校,并創造條件舉辦弱智兒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學校(班)。市(地區)人民政府應舉辦盲聾啞學校。

        城市和村鎮建設應將當地實施義務教育的設施納入總體規劃。城市新建住宅區,應同時建設相應的義務教育設施。

        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改善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按照國家制定的教學設備配置標準,逐步建好校舍,補充和配備圖書資料、教學儀器、體育器材和其他設備。

        第十二條鼓勵和提倡企業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按照國家規定,舉辦小學、初級中等學校。

        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企業事業單位、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的宏觀管理、監督和業務指導,并負責教師的培訓和補充工作。

        第十三條小學和初級中等學校的開辦、停辦、撤銷或合并,要履行報批手續。村辦小學由鄉人民政府報縣教育主管部門批準;農村中心小學、初級中等學校和城市小學,由縣(區)教育主管部門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城市初級中等學校由區人民政府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擾亂學校教學秩序,不得侵占、破壞學校的校舍、場地和教學設施,不得損害教學環境。

        學校的校舍、場地不得移作他用,未經縣(區)以上教育主管部門批準,不得出租。

        禁止在學生中進行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

        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活動。

        第十五條學校應積極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第四章教師和教師培訓

        第十六條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教師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嚴禁侮辱、毆打教師。

        各級人民政府和辦學單位,應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逐步改善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物質待遇。教師按規定應享受的補貼、醫療費等,地方財政應予保證。城市中、小學教師的住房,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解決。

        切實保證民辦教師的報酬。民辦教師工資的國家補助部分,由市(地區)、縣(區)財政解決;群眾籌措部分實行鄉籌鄉管,按月發給。

        第十七條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做到愛護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忠于職責。

        第十八條縣以上人民政府要從經費、師資和教學設施等方面,保證優先發展師范教育,努力辦好師范院校,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師資培養,逐步建立數量足夠、專業結構合理、質量合格、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第十九條縣以上人民政府要辦好教師進修學校,加強對函授、廣播電視教育的領導,逐步提高在職教師的思想、文化和業務素質,使小學教師具有中等師范學校畢業以上水平,初級中等學校教師具有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畢業以上水平。

        在職教師培訓實行分級負責。市(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初級中等學校教師的系統培訓;縣(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小學教師的系統培訓。

        第二十條全省建立中、小學教師資格考核制度。對考核合格者,由省教育主管部門頒發合格證書;不合格者進行培訓,培訓后仍不合格者,應調離教學崗位。

        第二十一條師范院校畢業生必須分配到學校從事教學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

        不得調動和借用教師做其他工作,不得把不具備條件的人員調入學校擔任教師。

        第五章教育經費

        第二十二條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

        (一)全省用于義務教育的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

        (二)征收教育事業費附加,農村以鄉(鎮)為單位計征,由財政或稅務機關征收;對單位和個人按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計征的,由稅務機關征收。

        (三)省、市(地區)、縣(區)機動財力、老區補助款、貧困山區補助款、城市維護建設稅,都應劃撥一定比例用于義務教育。

        (四)特別貧困地區實施義務教育的經費,應適當予以照顧。

        (五)鄉(鎮)財政收入主要用于義務教育。

        (六)鼓勵和提倡企業、社會團體、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自愿捐資助學。

        第二十三條中、小學應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勤工儉學收入,主要用于改善辦學條件,也可適當用于師生集體福利。

        稅務機關對學校勤工儉學項目,應在稅收方面按有關規定予以照顧。

        第二十四條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教育事業費應精打細算,合理安排,提高使用效益。

        義務教育經費必須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吞、克扣和挪用。

        第二十五條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按照省有關部門規定收取雜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減免雜費。學校不得以任何名義向學生家長和單位要錢要物。

        任何單位不得向中、小學校攤派款項。

        第六章獎勵和處罰

        第二十六條對實施義務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縣(區)、鄉(鎮)以及單位、學校和個人,由縣(區)以上人民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七條對違反本辦法的單位和個人,按下列規定處理:

        (一)適齡兒童、少年未經批準,不按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或中途輟學的,農村由鄉(鎮)人民政府、城市由區教育主管部門對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進行批評教育,經教育無效的,責令其送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并處以罰款。

        (二)學校拒收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無故責令學生停學、退學或開除學生的,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糾正;情節嚴重的,對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

        (三)對招用應該接受義務教育的兒童、少年就業的單位或個人,由縣(區)教育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招用,并處以罰款;情節嚴重需要責令停止營業或者吊銷營業執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四)對截留師范院校畢業生或調動、借用教師做其他工作的,由縣(區)以上人民政府對責任者給予批評教育或行政處分,并責令將畢業生或教師退回。

        (五)擅自將校舍、場地出租或移作他用的,由縣(區)以上教育主管部門追究學校領導及有關人員的責任,按其情節輕重,分別給予批評教育、行政處分,并追繳全部收入,收回校舍、場地。

        (六)侵吞、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或破壞、侵占校舍、場地和教學設施的,由當地人民政府追究責任,并責令退還、賠償損失;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七)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侮辱、毆打教師,擾亂教學秩序,影響教學環境,進行有害學生身心健康活動的,由教育主管部門或會同有關部門處理;后果嚴重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有關規定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罰款一律上繳地方財政用于義務教育事業。

        第7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意見強調,相關部門要立足本職,扎實工作,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發展。

        一是抓緊進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調研起草工作。研究制定《規劃綱要》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關系到今后教育改革和發展全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行動起來,大力開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調研、大討論,積極為《規劃綱要》的起草獻計獻策。

        二是做好全國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免除學雜費工作。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做好城市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的調研和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

        三是做好高校招生和就業工作。繼續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確保招生考試公平、公正,確保招生工作平穩順利進行。要繼續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加大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力度,落實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

        四是做好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工作。要進一步強化對高中階段教育招生工作的統籌管理,完善中等職業學校資助政策體系,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完成好年初確定的招生計劃。加強統籌協調,積極推動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職業院校的聯合招生和合作辦學。

        第8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今年,我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發展一大批中等職業學校;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中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加快用地緊張的省屬高校向新區集中擴建。

        貴州義務教育站在新的起點上

        2009年是我省教育事業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年。“兩基”順利通過國家督導評估檢查,標志著我省義務教育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

        2009年我省財政預算教育專項資金達25.45億元,超過GDP的6%,成為全國為數不多超額實現財政教育經費占GDP的4%的省份之一。農村初中和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分別由375元和225元提高到500元和300元,提前一年達到生均定額標準。

        去年一年,我省對63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實行生活費補助政策,受助面由初中擴大到小學。對37萬名普通高困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高校貧困生給予資助。新招聘特崗教師7012名。同時,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工作順利完成。

        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

        近日,林樹森在接受中央媒體采訪時說,人口多并且整體素質偏低是貴州與西部其他省區市的主要差距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曉東認為,發展教育是打基礎、管長遠的大事,是把我省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舉措。要著眼于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創新教育發展理念,擴大教育發展規模,提升教育發展質量,加快實現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省“兩基”達標的成功實踐證明,在貴州這樣經濟相對落后、可供利用資源有限的地方,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把發展教育作為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條主線 推進我省教育跨越式發展

        第9篇:中等義務教育范文

        至2007年,中國農村1.4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被免除了學雜費;那么,義務教育階段之外的5000多萬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求學遇到困難怎么辦?

        這一問題如今有了答案。國務院近日出臺“國發(2007)13號文”,提出了資助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一攬子政策。

        國務院這份文件題為《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確定,在2007年秋季,中央財政將出資約95億元,地方配套59億元,用于在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確保貧困生“上得起學”;至2008年,該數額將至少增至318億元,其中中央承擔200億元。

        “新資助體系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總共將達500億元。”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在解讀資助政策時說。

        教育資助體系初成

        前些年,中國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偏少,公眾對“免費義務教育”呼聲強烈。在公眾和學界的推動下,中國政府自2005年底啟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決定五年內投資2182億元用于農村免費義務教育。該項改革基本解決了義務教育的籌資機制問題,全國目前1.4億多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均已免除學雜費。

        義務教育投資問題解決后,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求學難”逐漸進入決策者視野。

        據2005年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05年底,中國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規模為5500萬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40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600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近1562萬人。

        非義務教育應該由政府和個人共同分擔教育成本。可是,由于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所交各項費用更高,政府投入偏少,相當多的大中專院校學生依然“上不起學”,其中農村學生占絕大多數。

        例如,1998年中國高校始行收費制度,每人每年學費約為4000元至6000元。此后高校連年大幅擴招,一些學生因交不起學費失學。為此,1999年中國政府試行“國家助學貸款”,目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可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在校期間貸款利息由財政全額負擔,畢業兩年后應逐年還款。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國累計審批國家助學貸款學生292萬人,審批金額253億元。

        但是,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并未徹底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助學貸款用于交學費后,一些學生的生活費仍然緊張,正常生活學習尚有困難。據記者了解,中國高校的貧困生比例大約為20%左右,中西部一些大學該比例甚至高于30%。

        在此背景下,建立一個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困難補助等在內的多元化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勢在必行。

        具體而言,《意見》確定,設立國家獎學金,每人每學年約8000元,用于獎勵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職學校在校生別優秀的3萬名學生;設立國家勵志獎學金,每人每年平均5000元,用于獎勵資助上述學校中大約3%的品學兼優的貧困生;設立國家助學金,針對普通本科高校、高職學校中的貧困生,每人每年平均資助2000元,覆蓋上述學校20%左右的在校生。對中職學校的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貧困家庭學生,按每人每年1500元標準資助兩年。

        《意見》還強調,上述高校應從收取的學費中提取10%、中等職業學校提取5%,用于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并把資助貧困生績效納入高校評估考核體系。

        中西部更為受益

        多元化學生資助體系作為一種“公平政策”,應該面對全社會。不過,從具體的制度設計看,整個資助政策全面落實后中西部高校學生受益更大。

        《意見》中明確,中央財政負擔全部“國家獎學金”投入,而“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投入則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

        按照上述政策,來自西部地區地方所屬高校的學生,無論在何地上大學,其享受的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80%由中央承擔;來自中部地區的學生,60%以上由中央財政承擔;而來自東部地區的學生,根據其上學地點的不同,中央和地方的分擔比例也各不相同。

        高等教育專家指出,上述政策執行后的效果,實際上等于中央財政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普通高校、高職和中職學校的財政支持,最終則惠及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專學生。

        據接近決策者的人士透露,該資助政策體系建成后,學生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可主要用于交學費,每人每年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可用于基本生活費。成績較好的貧困生所獲5000元的“勵志獎學金”,可同時用于交學費和生活費。如果該學生特別優秀,可獲得8000元的“國家獎學金”,基本上能夠保證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

        此次政策出臺后,在整個教育階段,只剩下普通高中貧困生缺乏明確的資助政策。據記者了解,對于普通高中貧困生資助的基本原則也已經確定,具體政策正在調研之中,2007年內有望出臺。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 |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 日韩精品动漫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 天堂国产人综合亚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