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少年厭學心理咨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24-0007-04
學生厭學正逐漸成為世界教育尤其義務教育階段的共同難題。國內外的心理學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均在堅持不懈地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與方法。從影響厭學學生心理成長的微生態系統環境的改善入手,探討心理輔導的具體操作,這是一種嘗試與創新。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的行為系統環境中,該系統可分為四個層次,由小到大分別是: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這四個層次是以行為系統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直接程度劃分的,從微系統到宏系統,對兒童的影響也從直接到間接。也就是說,影響青少年兒童成長與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學校、同學或同伴因素,還有各種社會因素,如文化、網絡等,但家庭、學校、同學或同伴等在青少年的成長初期,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是最為直接、最為重要的。只要我們能為青少年兒童營造一個和諧的微生態系統環境,其他的社會負面影響應該都能在家長、教師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最低。
一、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厭學學生心理輔導操作技術
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是多種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個體生活的周圍環境雖不會最終決定一個人的發展,但對于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來說,既可能成為資源,也可能成為沖突和壓力的來源。
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心理輔導是旨在通過家庭成員、教師以及同伴和兒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圍的積極互動模式,能夠促進兒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發展的和諧組織系統,從而消除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發生的環境因素,減少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發生的可能性,使兒童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發展的一種心理輔導模式。筆者結合厭學學生的實際,認為輔導操作技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輔導教師,創建和諧師生關系和親師關系
盡管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有賴于教師、學生乃至家長的共同努力,但從根本上說,它主要取決于教師。首先,教師要擅用贊揚。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個人保持愉悅心境和旺盛工作熱情的需要。”厭學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尤其強烈,真誠的贊揚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這種需要,它是人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得到贊揚后人們就會信心倍增,并且還會愛屋及烏,會喜愛贊揚他的人,喜愛給他帶來贊揚的那件事。難怪大文豪馬克·吐溫會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贊揚我能活上一個月。其次,還要給予厭學學生合理的期望,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當然,教師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青少年喜歡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師,不喜歡嚴厲、批評責罵、懲罰、脾氣壞的教師。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熱情的教師相對冷漠的教師教出的學生更樂于助人,他們也更易成為青少年的行為榜樣(P.H.Mussen,1981)。另外一項研究表明,熱情與容許對于原來成就水平低、缺乏學業動機的青少年有良好影響。總之,要促成親密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教師需要研究學生,實行個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學生,進行親情化的教育;要欣賞學生,施行激勵性的教育;要信任學生,奉行寬容性的教育。
一名優秀的教師總是會主動建立與學生家長的聯系,以促進家校溝通與合作,共同助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我們當前的教育實踐中,盡管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校通”網絡被許多學校作為家校溝通的平臺,但有許多學校的這個機制仍處于形式狀態,并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為了主要的話題。這樣,勢必使那些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家長因礙于面子,主動放棄與老師交流和溝通的機會。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教師首先應學會公正全面地評價學生,這對于有厭學情緒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他們也許學習成績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贊揚的閃光點。其次,教師應利用家校溝通平臺,主動與學生家長建立聯系。既關注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也關注其身心狀況與品行發展;既有家校之間關于青少年情況的交流,也有親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親師關系。
(二)輔導家長,建立良好親子關系和親師關系
青少年兒童討厭學習,產生厭學行為,這與其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著密切關系。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厭學兒童基本都是在專制型、忽視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決定兒童主要的個性品質,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兒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國心理學者從“溺愛、忽視、專制、民主、懲罰、成就要求、教育”七個維度調查440名母親的教育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母親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愛”兩個維度得分較高,在“民主”和“忽視”兩個維度得分較低,說明家長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達較高程度;過分關心孩子,遷就依從孩子過分要求的溺愛傾向較為突出。兒童年齡對母親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響,母親對兒童的懲罰與成就要求隨兒童年齡增長有增加的趨勢。所以,要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就必須糾正家長的教育價值觀,指導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期望,轉變自身的不良教養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應該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傾聽他們的內心,加強情感交流。權威型養育方式雖然被認為是最費時費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最有效的養育方式。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理所當然應該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但隨著孩子步入學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與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家長,應主動與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努力去為青少年學生營造和諧的微生態系統環境。但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家長的這種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很不夠。筆者深切體會到,親師關系的融洽與否會影響家長對教師的評價,而家長對教師的評價又往往會影響教師對兒童的教育效能;親師關系的融洽與否也會影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程度,最終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親師關系的融洽程度也往往會影響兒童青少年被教師關心與關注的程度。所以以“助人自助”為己任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在此時完全可以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為厭學學生的老師和家長搭建溝通和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共同參與到厭學學生的輔導和矯正工作中來,家校聯合,促進良好親師關系的建立。
(三)輔導同伴,形成團結友愛的同伴關系
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獨立性的增強,與同伴交往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同伴交往成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動因。同伴既是兒童行為的強化物,又是兒童評定自己行為的參照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與同伴交往的時間逐漸超過與成人交往的時間,對同伴的依戀顯著增強,兒童更愿意以同輩群體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而不愿意采取成人為他們制定的行為準則。可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同輩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小學兒童選擇朋友表現出明顯的同質性和趨上性的特點,他們喜歡把學習成績的好壞當作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和在班集體中地位高低的標準。每個青少年兒童都有一定的群體歸屬感,在班級中遭嫌棄和孤立的兒童成為了班集體中處境不利的人。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輔導活動來進行推動,如通過“我來幫幫你”等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友善地對待他人,學會真誠地幫助別人;也可以借班會課的契機,進行啟發引導;或是通過教師對厭學學生的關心行為來對班級其他學生產生示范影響,讓厭學學生感受到來自群體的溫暖,找到歸屬感。
(四)輔導學生本人,進行矯正轉化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對厭學學生的輔導最終還得落實到當事人身上,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1.輔導心理,糾正不良行為,培養良好習慣
厭學心理的產生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兒童的學業進步,程度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其身心健康,阻礙其人格的全面發展。隨著全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運用專門的技術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做法也越來越普遍。厭學學生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經常開小差,沒有良好的聽課習慣;作業拖拉,書寫不整潔,沒有良好的做作業習慣;上課打瞌睡,課后精神十足,沒有良好的作息習慣等。行為主義咨詢理論認為,異常行為習慣同正常行為一樣,都是學習的結果,既然人的行為習慣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同樣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或消除。厭學學生所出現的異常行為完全可以借助行為療法來加以矯正。如代幣法對于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就相當有效。代幣可以是小紅旗、帶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許多形式,輔導者(可以是專職輔導者,也可以是學校老師或家長)用代幣作為獎勵,強化小學生的正向行為,然后小學生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心理輔導,可以使其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學習習慣,科學地安排、組織學習時間,以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習的壓力。這對于厭學心理的矯正是很重要的一環。
2. 補習功課,教會學習方法,縮小學習差距
在學校情境中,厭學群體中大多是學習跟不上的孩子,厭學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學習跟不上的孩子。因為學習跟不上,學習成績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對學習的內在動力,厭學心理必然會產生。所以說厭學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是可以矯正的。其中,補習落下的功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在某些情況下,提高學習動機最適宜的方式,是把學習輔導的重點放在認知而非動機方面,依靠優良的學業成就來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這時教師和家長應給予厭學學生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循序漸進地進行。因為學科知識體系是逐層推進的,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我們才能夠舉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識。當然,對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包括學習計劃與步驟的制定、做課堂筆記的方法、知識記憶的方法、辭典與參考書籍的利用方式、復習預習的方法、考試和答題的對策等。根據筆者與合作者的長期調研發現,大多數厭學學生都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讓他們真正學會了學習,學習成績才會穩步提升。與其他同學的學習差距縮小了,厭學學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厭學情緒才會逐步緩解。
3.訓練自信,改善自我認知,提高學習動能
學校心理學家德夏姆(Decharms,R.)認為學習的主體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為和自我所選擇的目標是決定自我發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心理特征,對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長有所認知。厭學學生對學業和學校生活產生的反感、厭倦甚至背叛、逃離,是他們在學校里多次遭受失敗體驗后,為了自尊心免遭進一步威脅的具體表現。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經驗和日積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難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勵人的意志,但對于成長中的兒童少年來說,成功更能激發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對于厭學心理的矯正,必須訓練自信,以改善自我認知,提高學習動能。對于厭學學生自信心的訓練,首先可以運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緒療法幫助其發現并糾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進行成就動機訓練、歸因訓練,引導學生在教師、家長、同伴等共同營造的和諧微生態環境中,不斷肯定自己的進步,使自己的學習動機維持在合理恰當的水平上。
二、微生態系統視野下心理輔導的優勢分析
通過前面的對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厭學學生心理輔導操作技術的介紹,我們應該不難發現,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心理輔導其實是集合作式咨詢、人本主義咨詢、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和生態系統治療優勢于一體的一種心理輔導模式。相比于其他單一的心理輔導模式來說,筆者認為其有如下優勢。
(一)能發揮心理輔導者熟悉微系統環境的優勢
對于學校心理輔導者來說,微系統環境是其最為熟悉的。從個體成長發展的歷程來看,個體最初發展的是與父母以及撫養人之間的縱向人際交往,自接觸學校情境之后,先是有了與老師之間的縱向人際交往,然后隨著班級、團隊組織的建立,與同伴之間的橫向人際才得以發展。父母、老師、同伴對于個體來說都是很熟悉的,這是個體直接體驗著的環境。同時,微系統環境也是學校心理輔導者的主要職業工作空間,學校心理輔導是以學校教育活動為背景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被援助者不僅僅是青少年學生,也包括學生家長和教師;不僅關注青少年學生的學習、適應、人格成長等中心問題,而且關注與學校教育相關聯的父母教養方式、教育問題以及教師心理健康、教學心理等問題。此外,大部分的心理學研究也是在微系統水平上進行的,例如對于家庭中兒童與母親的談話和家庭言語的關系,或者學校中兒童的悅群性與其攻擊性之間的關系等。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心理輔導促成了學校心理輔導者在學校心理輔導活動中能充分利用以上優勢,以提高學校心理輔導的實效性。
(二)能發揮多種心理輔導理論和技術的優勢
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的理論流派形形,有精神分析法、來訪者中心療法、行為療法、團體心理輔導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輔導工作者在運用上述技術和方法時,由于各人學識和經驗不同,在心理輔導和咨詢過程中對技法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如果心理輔導工作者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理論流派中,把自己所依據的咨詢、輔導的技術模式絕對化,無限地夸大其作用,認識不到每一種心理咨詢技術都有其局限性是非常危險的。同時,每種心理咨詢技術自身也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各種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又會相互影響,相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面對學校教育中出現的復雜多樣的心理問題,如想單純依靠某種特定的理論、特定的方法和技術來“快刀斬亂麻”,是不夠的。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心理輔導倡導綜合地掌握、使用各種學校心理輔導和咨詢的理論和技術,并且從發展的觀點來把握它們。心理輔導工作者不僅要了解某種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對哪一種具有心理問題的人適用、最有效果,而且要了解這種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的界限是什么以及支持它的實踐成果有哪些,有無發展的可能性。這不僅能充分發揮各種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的優勢,同時也能促進學校心理輔導研究工作的開展。
(三)能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與合作
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心理輔導以系統論和生態系統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注重以整體和系統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將個體與其周圍的環境看作是一個整體,強調對個體心理問題的解決必須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進行。關注輔導系統中的關系,從多個角度和方位來討論系統中各種變化的可能性,而不僅僅集中在某個具體的問題上。既將系統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導背景,也將其作為輔導的對象。學校心理輔導者讓對兒童有重要影響的父母和教師都參與到輔導過程中,構成一個輔導的系統,共同為輔導過程提供各種信息,從而有助于兒童問題的解決。輔導不是一種孤立的形式,合作不僅局限于輔導者與學生之間,還涉及輔導者與父母、輔導者與教師、父母與教師之間,并力圖在所有參與者之間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父母、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這種輔導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當今教育界的一個趨勢,本文提出的輔導模式符合這一趨勢,能推動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活動,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過交流與溝通,會讓家長使用積極的養育方式,會花更多時間與子女相處,從而有利于親子關系的改善。教師也能從父母參與對兒童的輔導活動中獲益,能更有效地促進教學。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會心教學研究”——和諧微生態系統視野下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課題編號:[滾]C/2009/01/08)的階段研究成果。
注釋: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與會心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3).
[2]李維.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
[3]吳慶麟.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03.
瞿衛平,女,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海南天涯心理學應用研究所心理咨詢師、12355海南省青少年服務臺志愿者、私人心理顧問講師、海南省婦聯應邀心理專家。擅長:青少年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課程,包含個人咨詢和團體咨詢。
小凡是男孩,今年9歲,上三年級。自幼聰明好學,接受能力強,學習好,平時還愛看電腦上的動畫類節目,人際交往很好,常常做武術等運動。最近小凡老是拖拉做作業,而且生氣不肯上學了,小凡媽媽只好向12355電話求助,希望通過咨詢了解小凡到底怎么了。
原來小凡的家是在海口,而小凡爸爸是在外地工作,所以小凡媽媽一個人帶著他生活。因為是將近30歲才生了小凡,小凡媽對孩子要求嚴格,在他3歲多時就帶他上各種輔導班課程,如鋼琴畫畫等,自從上了一年級后到現在,小凡媽覺得他每天晚上做作業時很是偷懶拖拉,不能較主動、積極、快速地把作用寫完,她心里急得冒火,常常是連催帶嚷帶喊的,催促小凡快些把作業做完。可是任憑媽媽怎么著急,小凡就是改不了壞毛病,有時聲稱不上學了,有一次用電風扇對著自己吹,后來果然把自己吹感冒不去上學。爸爸回家時小凡對爸爸說媽媽的嗓門太大了,太厲害,要求爸爸:不要這個媽媽,再找一個好媽媽。為此,小凡媽媽只好嘆氣。
海南團省委12355心理熱線的心理咨詢師瞿衛平接待了小凡和他媽媽,為他們做了四次心理咨詢。開始時由小凡媽媽來介紹小凡厭學的情況,通過收集資料,瞿老師發現小凡媽媽所描述的情況與現實情況有差距,表現在:1、小凡的學習成績很好,一般都在90多分;2、小凡對媽媽抵觸情緒大,有時說話愛理不睬的。第一次咨詢中,小凡媽媽語言略顯激動,進到咨詢室里第一句話就說:這么大的孩子了,他必須為自己的作業負責的!接著贅述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又要工作又要管孩子,如何如何辛苦,以及孩子如何調皮不好管理。特別擔心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出現厭學、輟學、網絡成癮等情況。
瞿老師問小凡媽媽:你對你的這一份擔心,從分值上給出0―100分,100分最擔心,你試著打多少分呢?小凡媽媽立刻說:起碼打90分以上。停頓兩三秒,忽然笑了,覺得自己真的很焦慮。因為它只是擔心,而并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她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瞿老師接著問:孩子必須為自己的作業負責,必須能按時完成作業,那么,小凡完成了沒有?
“完成了。但是寫一會兒玩一會兒。”
瞿老師又問:你是不是希望他“盡快地”完成?
“是的,他寫字慢,老拖拉。寫一會兒,看會兒電視或者玩一會兒才接著寫,有時拖了很晚才急急忙忙寫完。”
“有沒有沒做完的時候?”
“基本做完了,有一次沒做完被老師批評了。”
“在課堂上寫字快還是慢呢?”
“老師說挺快的。”
“那么他回來之前做什么?”
小凡媽媽張大了眼睛望著咨詢師:“在學校啊!”
“那么就是說他之前在學校已經學了很久了。”
“是的。我要他養成習慣,回到家就把布置的作業趕快寫完,然后再去吃飯,然后給點時間玩電腦或者看電視節目。”
“而孩子沒有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好,你就很急,很不高興,你認為你的布置是合理的,但是不是適合于孩子呢?”
小凡媽媽一時無語了。
分析起來,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親對孩子的教養之間的矛盾,大多體現在父母親不是很了解兒童的心理發育特點,沒有陪伴孩子共同學習,沒有設身處地的為了孩子著想,常常喜歡按照父母自己的意思和愿望去教育孩子,在細節方面沒有觀察孩子的特點。特別是小學時期的學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如何自主地學習,以及協調地學習,包括讀、聽、說、寫,即上課時注意地、安靜地聽課,說出課文意思或者字、詞意思,能夠主動背誦和默寫、解答問題等等這些方面的訓練,家長們要協助孩子們來完成這些自主學習,孩子雖然9歲了,但他們仍然是孩子,不能說“必須”為自己的作業負責。所以小凡媽媽要擯棄絕對化概念,從自己的認知層面進行自我調整。而且9歲孩子已經處于逆反期了,懂得去反抗父母的各種教育做法。這樣會讓父母親因孩子不聽話而感到自己沒有權威、沒有面子,更加不愿理會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孩子越是逆反,家長越是重壓,互相之間抵抗著,造成教育方法不當,反而造成了親子關系的緊張,加劇了他們互相間的各種矛盾發生。
根據具體情況,瞿老師與小凡媽媽協商咨詢三個小目標是:
1、調整小凡媽媽的認知錯誤和焦慮情緒,比如核心詞:責任觀,必須,擔心等。
2、體驗孩子的疲勞。建議某一天讓小凡媽媽每天抄寫像小凡一樣多的字,從早到晚進行學習,然后談體會。
3、根據小凡媽媽安排的回家“學習程序”,與小凡協商后進行修改:
(1)回到家先喝水、吃點點心零食之類的,或者到隔壁家玩玩;
(2)看電視,因為那個時間段不少電視臺有動畫節目;
(3)寫語文作業;
(4)吃晚飯;
(5)做數學和其他作業;
(6)洗澡等事宜。
第三次咨詢時,小凡媽媽來反饋,談論自己用一整天模仿孩子在校寫字的感受和體驗,從而發自內心的感慨:不能連續讓幾歲的孩子連續看書寫字,要使得他們充分的勞逸結合。雖然小凡媽媽在認知上已經有較大的改觀,但不時會有急性子,耐心差,反復出現訓斥孩子的情況,瞿老師建議,小凡媽媽在家戴口罩,或者著急的時候停止說話,大口喝水,慢慢改進自己的火爆脾氣。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要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影響,有賴于學校、家庭、社會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從學校方面來看,競爭激烈使學生陷入無休止的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狀態之中;從家庭方面看,離婚率上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從社會環境方面來看,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中學生很容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下面,筆者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及原因
1.學習類問題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
2.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3.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中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高中階段,正是編織夢想、播種希望的年齡,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幻想。但由于高中的學習壓力較初中重得多,因而對于一部分所經歷的社會環境的改變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又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于是,一旦在現實中遇到一些挫折,他們就會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3)自我認識體系不健全。中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都與自我認識體系不健全有關。由于沒有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體系,認識事物能力較差等原因,一些學生往往不能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獨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當需要獨立處理各種問題時,這些缺陷就成為適應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也就必然會導致各種心理困擾。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及途徑
1.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學會微笑面對學習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感的主人,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個人和社會,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
(3)人際關系心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和技巧,養成寬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1)以心理衛生為中心的教育內容。這部分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處理學生的教育,問題行為的早期發現及矯正。
(2)以心理治療為中心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對中學生常見心理疾病的咨詢和診斷治療和護理等,從而讓學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長。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1)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咨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
(2)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熱線信箱十分有利于與中學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其自有的特征,其造成的原因也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關注中學階段學生的成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通過學生自我意識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歷程,我們應愈發注重他們社會責任心塑造、誠信培養、同情心與愛心激發、樹立重視健康的觀念和珍愛生命的意識等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身心健康、素質全面的合格中學生,并以其健康向上的姿態出現努力學習、生活,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為社會進步與發展做出其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
[2]教育文摘周報.2003.
[3]張世富.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4]鄭維康.青少年心理咨詢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論文摘要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競爭的日益加劇,從而使人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大。對于職校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他們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和困難,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從而導致退縮和逃避產生極強的心理壓力。
由于長時間的不適應,最終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學校要營造一個積極的、互相幫助、關懷的環境。除了學業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自我和情緒方面的發展。
一、職校生的心理發展有什么特征呢?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在有少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正處在半成熟、半幼稚的時期,他們的心理活動表現出如下特征摘要:
1、心理素質發展不平衡
職校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意志力和毅力相對教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自得時,常產生明顯的優越感和盲目的自信,若一旦碰到困難和挫折,又易轉向情緒的反面,產生自卑感,甚至產生悲觀失望的消極心理。通過對我任教的班級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現在初中時受到處分的學生占37%,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有厭學情緒。通過平時的交流和觀察,以及上課學習的表現,有近23%的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心理障礙,而且在現實中大多數的學生一旦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或某種挫折后,不能冷靜思索,從自身找原因,而是通過破壞公物、打架、逃課,發怒,跟老師頂嘴等方式來渲瀉自己的不滿。
2、情緒和情感的發展不平衡
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處于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求知欲望強烈,思想活躍,輕易接受新鮮事物,獨立自主意識增強,他們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變化大、矛盾多,是一個“多事”的階段。他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易沖動、理智差,獨立分析和處理新問題的能力弱,不愿受別人的管束,處事方法簡單且不計后果,極易造成嚴重后果。另外,職校生情感豐富而復雜,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經常動蕩不定,為一點小事可顯得非常激動、興奮,因一點挫折又會陷入極端的苦惱之中,從而悲觀、泄氣、絕望。所以有人把青少年階段說成“疾風暴雨”期是非常有道理的。
3、人際關系不協調
職校生非常需要友誼,需要別人愛又需要愛別人,把友誼看成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伙伴,會使他們感到苦惱和孤獨。友誼給他們帶來歡樂和支持,來自朋友的鼓勵、安慰和贊揚,往往比家長、老師的功能大得多。但由于學生自尊心很強,感情豐富而起伏性大,處理新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不少學生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輕易產生矛盾,從而帶來心理上的不平衡。
4、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觀念和熟悉水平、熟悉能力的差異
職校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現在處在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學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惡丑的,由于職校生熟悉能力有限,自制能力相對較弱,對各種信息不能有效進行選擇,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極其有害的影響。如有些學生由于熟悉水平不足,自制力不強等原因,經常沉迷網吧而不能自拔,從而導致學業荒廢,情感冷淡,暴力傾向嚴重,心理發展異常。
二、針對以上特征,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心理健康教育,讓職校生學習一點心理知識。
心理學是探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熟悉,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職校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中的一些疑難新問題,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熟悉自己,達到自我熟悉、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可以了解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把握自己的心理,平安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學會了解同學的心理,從而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系能有所幫助。使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培養良好的個性,不斷保持和增進身心健康。因而,學校要采用開設健康教育課或講座,利用廣播、電視、錄像、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針對職校生的心理特征,讓職校生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的熟悉其身心發展的特征,把握解決心理新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轉變不良行為,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2、開展心理咨詢,重視心理咨詢教師的培養。
心理咨詢是解決職校生心理新問題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每所學校都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使個別學生的心理新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建議每個學校至少應配1~2名心理咨詢教師,有的放矢、長期跟蹤地進行心理咨詢工作。這些教師應當對心理咨詢工作有熱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過一定的專門培訓,具備一定的工作技巧,實踐證實,這種辦法是非常有效的。
3、通過各學科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教育、教學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許多課程都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師應積極深入地挖掘,對學生實施自覺地、有意識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可以結合語文課中英雄人物的堅強意志和英雄事跡,人物心理的描寫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影響。學校應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4、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愛和尊重,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廣西情感婚姻心理咨詢中心,經常會碰到因為父愛角色缺失而引發孩子個性問題的案例。
前不久就來了一個三口之家,媽媽打扮得很時髦,12歲的兒子也是從頭到腳一身名牌,一看就知道家庭條件不錯。心理咨詢師一問,果然如此,男主人從商多年,事業做得很成功,不過,因為生意忙碌,一年回不了幾趟家。
“這孩子從小跟著我長大,他父親整天在外面開創事業,我主內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想想應該是很不錯的搭配,可現在孩子的性格,我們大人是越來越摸不透了,這一學期,孩子竟提出想輟學,不讀了。”
母親說,幾天前開家長會,老師特意把她留了下來,談起兒子的情況,班主任老師總結了幾個特點:敏感、不合群、缺少自信、不敢于競爭。
“孩子他爸爸這么有成就的一個人,怎么孩子會缺少自信呢?”
在孩子父親的回憶中,心理咨詢師深刻感到這位中年男士的失落與無奈。
“就那么一眨眼,小孩就長大了,等到我有時間為小孩做些什么時,卻發現回不去了。”父親失意地說,兒子上小學第一天,他親自開車送兒子去學校,一路上想跟孩子說說話,但兒子沒有一點回應。
“不知為什么我越想靠近,孩子就越躲閃。”父親苦笑道。這個結果,他始料未及。更令這位父親苦惱的是,在兒子面前,他沒有一點權威,曾多次為兒子“立規”,也是“一紙空文”。
還有一位母親帶著女兒上門求助,一坐下就開始倒苦水“年紀很小就開始談男朋友,談了一個又一個。”在母親眼中,女兒的每次戀愛都被對方忽悠,很受傷。
心理咨詢師細問下,知道女孩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缺少父親關愛的她,很希望找個可靠的男朋友保護自己,卻因為內心有著嚴重的不安全感,以致難以把握男女之間的尺度。
“父親角色的缺位,對男孩女孩的影響都不小,甚至代價很昂貴。男孩子會少了一種榜樣的力量,無法從父親身上學到獨立、寬容、陽剛,堅毅,擔當等品質,女孩子會因為缺少父親的陪伴變得內向、任性,有些還會影響今后的婚戀。”心理咨詢師說。
案例分析:
心理咨詢師認為,其實阻攔父親陪孩子的原因多種多樣。
一位王姓的中年男士把“怨氣”撒在老板身上。王先生說:“在我原來那家單位,大部分人沒孩子,他們不懂與孩子團聚的重要。孩子出生后,單位幾乎沒給我多少假期。”
也有一部分人歸咎于中國人一項獨有的人際相處方式:“酒桌”應酬。張姓父親說:“我深知需要給孩子更多時間。”但一下班,張先生還是和同事、客戶一起去喝酒。“這有關事業,很多時候推不得。”
另外,現代人生育時間較晚。孩子出生時,大多數人正處于最繁忙時期。一位33歲擁有孩子的覃先生說:“這就是為什么當我有孩子時,情況并沒有多大改變。”
在心理咨詢師看來,父親這一角色越來越被“擠”出家庭,還有其深層次原因。
當下,“事業有成、能賺大錢”成為了成功男士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世上本就沒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一切需要打拼。作為家庭經濟的重要支柱,婚后,男人的生活重新回歸事業,尤其當孩子出生,意味著經濟負擔加重,男人更要努力賺錢,這也是家人的期許。
“男人,本身缺乏耐性,升級為父親時,不像女人立時充滿母性,對承擔父親這一角色,男人天然有個適應過程,需要女性有意識地‘帶動’與鼓勵。”心理咨詢師說,而這個時候,“雙線作戰”的新手媽媽也需要通過支持系統來吸收能量,尤其是來自丈夫的,于是,誰都自顧不暇。
不少女性,這時不要說培養老公承擔起父親這一職責,讓其參與,感受體驗,更多時候,因男人的粗手粗腳,嫌其添亂,而加以抱怨和拒絕。
學齡前,不少父子,父女之間的這種“被隔離”,同時因孩子祖輩的“幫替”,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不少年輕爸爸“退居二線”,甚至成為“甩手掌柜”。
“任何角色的建立,都是要從頭開始培養感覺的。”心理咨詢師說,父親這一角色也不例外。但現實是,一開始的“置身事外”,令不少父親想到要培養親子關系,行使父親職責時,發現力不從心了,結果,日益陷入惡性循環。
據心理咨詢師觀察,眼下,社會還出現了一種新動向,加劇著父親這一角色越來越外移。
“有女性在有意無意間將孩子作為了發泄內心對丈夫不滿、以及改造丈夫的手段和籌碼。”心理咨詢師說,這些女性在與丈夫的婚后“磨合”中因屢屢受挫,在孩子出生后,往往會因自己的“不甘”,在原本就相對薄弱的父子關系上“橫生枝節”,“雪上加霜”,“這只會令父親們感到自己是個‘多余人’,更加遠離母子這一情感聯盟。”
措施方法:
心理咨詢師認為,母親的照顧能培養孩子細膩的感情,但父親卻是最好的玩伴。在父親的陪玩中成長,孩子會變得更大膽、更有安全感、更有承受力。
許多時候,父親們不知道孩子對他們的需要。中國人總是有一種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男人為家庭提供一個好的物質環境就夠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日常事務完全可以由母親代勞,其實這是錯誤的。
跌倒時的鼓勵,委屈時的安慰,有時更需要父親的一雙大手,溫暖異常。
“更重要的是,逃避最終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為棘手。”心理咨詢師說,江湖中有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在不少案例中,這句話日益得到凸顯。這些案例中,每當父親對孩子有所期望時,孩子往往是以厭學、沉迷網絡等諸多“問題”加倍“償還”父親當年對他的逃避與不盡責任。
心理咨詢師們還認為,搭建父子間雙向情感交流的橋梁,母親大有可為。
因為父子間雖有天然血緣連接,但要培養起具備責任感的父親角色,需依靠親子間的互動。所以女性從懷孕那刻起,就應該讓丈夫參與進來,把自己的體會、感受與丈夫分享,等孩子呱呱落地,即便身邊“幫手”眾多,也要每天分配給丈夫一些與孩子的互動“任務”,哪怕只是逗樂,給彼此一個親情刺激。
假如新手爸爸做的不到位,也少責難,多鼓勵,尤其在家人朋友面前,保護好丈夫與孩子互動的積極性。
心理咨詢師還同時認為,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段時期,父親都有不可推卸的任務。
嬰兒期:父親應該多抱抱孩子,經常和孩子保持身體接觸,讓孩子和自己保持親密感。
幼兒期:孩子面臨重要的人生發展任務――性別角色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父親對孩子性別意識的形成比母親更重要,而且這段時期是父親與孩子增強親子關系最好的時期。
兒童期:給孩子樹立榜樣,遵守交通規則,對家庭負責、努力工作等,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讓子女從中獲得內心的安全感。
秭歸,偉大的詩人屈原、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而坐在記者面前的劉春燕卻是一位集智慧與美貌于一身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師。
劉春燕出生于湖北省秭歸縣的一個普通的家庭,3歲時父親因護送學生過河意外身亡,母親既要外出做工來維系一家五口的生計,又要照顧長期患有精神病的外婆,所以劉春燕從小就養成了獨立、堅強、純樸的個性。
上大學時劉春燕選擇了在武漢一所高校讀金融管理專業,然而1998年大學畢業時國家進行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專業相關的銀行、財政、稅務等單位都在大規模裁員,剛剛大學畢業的春燕就面臨著剛畢業就失業的困境。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劉春燕去了一家冷氣公司做銷售,每個月的工資只有300塊,在武漢這樣的大都市300塊除支付房租、水電費,已經所剩無幾。后來劉春燕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北一個地區的公務員,但公務員的安穩、循規蹈矩的生活讓這位敢闖敢做、尋求創新的水妹子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她辭去了公務員的工作,帶著借來的300塊錢,只身來到廣州,開始她的尋夢之旅。
剛到廣州時,為了省下2塊錢的公交費,只要不是特別遠的地方劉春燕都是走路去參加招聘,也曾有過自己上門“推銷”自己的經歷,有一次還被中介騙了錢,但這些不愉快都沒有讓這位湖北姑娘放棄,她始終堅信在廣州這片熱土上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在一家臺資企業找到了一份做會計的工作,而且自學市場營銷。后來劉春燕又跳槽到香港一家房地產公司,做到了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職位。
自學心理學,走上心理服務之路
在這家房地產公司春燕遇到了她的前夫,當時公司的營銷總監。這時的春燕在外人眼中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不僅事業成功而且還嫁了個青年才俊,但在經歷愛情的甜蜜與美好之后,婚姻中的種種問題不斷涌來,加之不太懂得如何去經營這段婚姻,最后兩個人還是分開了。
出于對心理學的好奇加之自己在婚姻中遭遇的困惑,從2003年開始劉春燕開始接觸心理學,起先只是想通過閱讀這方面的書籍幫助處理好自己的心情,可是一接觸春燕就被這個“神秘”的專業深深吸引,愛上了這個專業,并決定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當時正逢國家舉行首批心理咨詢師考試,劉春燕參加了考試,從此與心理服務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劉春燕告訴記者,一個心理輔導工作者的個人經歷,可能是其選擇心理輔導作為自己的職業的最根本原因。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講,一個人以往的經歷的總和,通過內化過程,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情結和人格,這種圍繞個人經歷所形成的情結和人格,進而會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動機、情感和行為。一個人選擇“幫助和拯救他人”的心理輔導工作作為職業,這一行為本身,可能投射出一個人試圖拯救自己的動機和欲望,“所以我要感謝我那段婚姻。”
劉春燕決定從事心理服務工作的舉動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都以為她瘋了,放棄外企的高薪高職位,去從事這樣一份幕后的工作,而且是與自己以前的專業根本不搭邊的心理咨詢,這意味著她要從頭開始,從導診一步步做起,而當時的導診一個月只掙1000塊錢。
但這位堅韌的湖北妹子,對自己的選擇不曾動搖過。
今年是劉春燕從事心理服務工作的第8個年頭,當記者問及這8年來,每天不停開導咨詢者的負面情緒,心里是否有動搖過當初的選擇?劉春燕坦言,通過這份工作慢慢修復了自己過往成長經歷中的缺失,接納和放下了當時的諸多不順,內心反而變得談定和充實。
心系留守兒童,走進親子教育
當然,劉春燕開始接觸一些個案時,每天要接觸大量的負面情緒和信息,而心理咨詢師又必須要有足夠的包容去接納來訪者的情緒和創傷體驗,由于長期是傾聽者,背負了巨大的“精神垃圾”而無處宣泄,甚至可以說是與咨詢者在進行“精神肉搏”,也曾經想過放棄,但她一直告訴自己,自己選的路必須要堅持走下去。如果壓力很大,她也會找自己的體驗督導老師聊一聊,排解一下負面情緒,但她面對咨詢者時始終是面帶微笑的為他們服務,開解他們。
2007年,劉春燕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南方電視臺的《今日一線》欄目。當時《今日一線》在策劃一期青少年成長節目,需要一個心理學方面的點評嘉賓,劉春燕從此走出心理診所,走進青少年成長教育基地,走進肇慶正德文武影視學校,從事家庭親子教育。
為了做好家庭親子教育這份工作,劉春燕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先后接受了美國、英國和香港的家庭親子教育培訓,4年的時間近距離接觸了2000多個包括務工子弟和留守兒童在內的孩子及他們的家庭。
劉春燕深有感觸地說,現在許多家長忙于工作賺錢而忽略對孩子的關愛,這些孩子因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在性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學習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輔導,導致困難重重;行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產生厭學、逃學,沉迷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為上的偏差,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
健康的身心讓美麗全面升級
劉春燕提到她輔導的一個來自東莞的少年阿閔,獨生子女,出生于江西,年幼時父母來東莞開廠,他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江西老家,常年與父母分開,五年級的時候轉學來到廣東,在珠海的一家封閉式學校讀書。父親在家排行老大,當兵出身,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雖然整個家族對阿閔都非常疼愛,但父親常常拿阿閔跟他的表妹比較,有時言語上對他形成打擊。他開始用咬手指的方式緩解自己的害怕和孤獨,來到成長教育基地時雙手的手指頭都是血,沉默,言語中帶著極強的攻擊性,老師反映同學都不喜歡他。
經過一些創傷和情緒的“處理”,阿閔慢慢地轉變,開始去接納周圍的朋友和家人。經過5個月20次療程治療,他改變了以往用自殘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焦慮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和周圍的人建立健康的溝通關系。父親也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太嚴,不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導致孩子的孤僻和冷漠。
1.1思維意識活躍,但學習動機缺失
中職生在學校沒有升學的壓力,學校也更重視技能的訓練,導致學生思想意識活躍,興趣廣泛。由于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上沒有動力,導致中職學生在校厭學的較多,體現在上課睡覺、玩手機、打鬧甚至中途放棄學業。
1.2自我意識增強,但自控能力不足
中職生自我意識較強,把自己當成“成年人”,渴望與成人一樣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與權力,反對父母和老師權威式的干涉,希望能以獨立人格出現。由于生理、心理迅速發展,在面臨許多矛盾和困惑時,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甚至情緒失控,所以中職生經常為一點小事情發生打架、斗毆以及破壞公物等現象。
1.3有嚴重自卑感,但反抗意識強烈
中職生是基礎教育中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由于成績不好,從小學到初中,來自學校、老師、家長、批評較多,來自同學的歧視較多,一個人長久得不到認可,形成了自卑情緒,有嚴重的自卑感,對學校和社會充滿著冷漠和仇恨。同時,由于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導致中職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渺茫,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也容易產生自卑感。在這種自卑的心理作用下,他們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無所適從、怪異和反抗,有時甚至用過激的行為去掩飾自己可能受到的傷害,比如通過頂撞老師、逃課等違紀違規現象顯示自己的勇敢。如果引導不好,個別學生漸漸就會形成人格傾向。
1.4渴望得到認可,但人際關系障礙
中職學生特別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得到他人的認可,但是,他們不擅于與人交往,為人處世能力較差,存在一定的社會障礙。有一部分學生由于自己語言表達能力差,知識水平低,害怕別人嘲笑而不愿意和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形成極為內向的性格,不與人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障礙。
1.5受挫能力較強,但發展目標模糊
中職學生從小就在學習上受過多種挫折,受關注的程度也不高,生活上也較早獨立,大部分遇到挫折時能獨立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普遍受挫能力較強。但是由于中職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對自己的缺點、興趣、愛好、特長不能準確地評估,得過且過,發展目標模糊不清。
2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2.1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特有反映
中職學生在年齡上大多正處于人生生理和心理快速發育時期,這是人生的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特殊階段,心理學上稱“心理斷乳期”或“第二斷乳期”。在這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時期,他們的情緒不甚穩定,對事物的判斷拿不定主意,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易產生心理矛盾、心理沖突。
2.2家庭原因
中職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很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忙于務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缺乏對孩子的教育和幫助;部分中職生來自單親家庭,這些孩子普遍缺乏關愛,心理敏感、叛逆,這些都導致了學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和行為。
2.3社會原因
中職教育一直以來受社會上的歧視,在這種社會認識下,加劇了中職學生對自己的不良認識,認為自己沒出息,由此引發自卑,缺少學習動力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同時,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和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也給處于相對劣勢的中職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大部分中職生畢業后進入企業當一線工人,這也讓他們感到學習沒有動力,自卑感嚴重。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3.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開設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增強其心理健康意識,幫助中職生掌握心理衛生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軀體無病,體格健全,還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具體做法是:對學生傳授理論課程的同時,用專業的心理測評軟件對學生進行各個量表的測評,如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測驗(SCL-90)、霍蘭德職業傾向問卷測評,自信心測試,社會適應度測試等9大方面、43個量表的測評。通過科學地測評,讓學生對自己的心理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職業選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3.2定期舉辦心理知識講座
在一些關鍵的時期如新生入學初、學生就業前夕、新學期開學伊始等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開展心理知識講座,幫助中職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如舉辦:“新生入學教育”、“珍愛生命、關注女性健康講座”、“就業前心理準備”等,通過這些講座的舉辦,讓學生在心理波動較大的時期,穩定其心理,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所面臨的新環境,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
3.3增設心理咨詢室并對學生進行咨詢
心理咨詢室的設置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地調節自我,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職學校應培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即具備“心理咨詢師三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的教師;配備規范的心理咨詢室,并且功能齊全,包括接待室、心理測量室、個體心理咨詢室、團體心理咨詢室、宣泄室、沙盤游戲室、放松室等功能單元。在科學的規劃下,心理咨詢師對來訪學生進行個體咨詢或團體咨詢,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并挖掘潛能、完善人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在前進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生的厭學現象非常嚴重。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已嚴重阻礙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所以,如何改變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厭學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已是中等職業學校急待解決的問題。
1 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形成管理合力
目前,由于社會上單親家庭逐漸增多,家庭不和現象普遍,部分學生得不到父母關愛,更得不到父母的正當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產生悲觀、報復、放肆心理。另外,由于多數家長對孩子都比較溺愛,孩子提出的要求兒乎是有求必應,其結果是導致部分學生優越感過強,好攀比,虛榮,不愿吃苦,遇到問題解決能力不強,受挫折承受能力太差等。因此,教師要主動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行為習慣、學習狀況、發展方向,從而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只有形成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合力,發揮教育的整體職能,才能不斷提高班級管理質量,才能真正培養、教育好學生。
2 加強學風建設
2.1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引進淘汰機制,狠抓校風、學風建設。學校要重獎品學兼優的學生,千方百計地把這些學生推薦到企業就業,廣泛宣傳發揮示范輻射教育的效果,在學校和班級里開展你追我趕的競賽活動,經常組織一些學習方法研討會、學習經驗交流會,造就濃厚的學習氣氛,推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嚴格學籍管理、考勤制度、成績統計制度和考場管理制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管理作用,發揮他們工作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
2.2 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學校要把當前我國的勞動就業方針以及嚴峻的就業形勢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傳達給學生,增強其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要讓學生知道“就業靠競爭,上崗憑技能”是市場經濟固有的法則,沒有真才實學會很難立足于社會。中職生只有調整好心態、增強競爭意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才能變學習壓力為學習動力。為此,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五自教育”:人格自尊、學習自覺、行為自律、生活自理、工作自強,另外,要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知識技能大賽,以賽促學。此外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技能資格證或職業上崗證的考試,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2.3 加強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部門,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工作應以厭學學生為重點,應和克服、矯正學生的厭學結合起來。運用心理輔導的方法排除厭學的因素,以達到矯正學生厭學的目的。
2.4 加強職業指導。學校增強職業意識的教育,讓學生多了解本專業的工種,尤其要在新生入學之時開展培養職業意識的系列教育,如參觀校園、校史展覽等,向學生介紹學校專業結構,展示辦學實力;還可以邀請一些有實際工作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到學校做報告或講座,或把學生送到企業去參觀,讓學生了解專業的發展動向,增加對專業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切身體會他們將要從事的職業;還可請一些歷屆畢業生中的創業典型回校現身說法,介紹個人成才的經歷和接受職業教育的意義等等。在學生臨近畢業的時候,學校應加強職業道德、人生觀、職業指導、職業素質以及如何面試等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職業觀、成才觀以及平凡職業的榮譽觀,使學生逐步形成愛職校、愛專業、懂就業、快成才的良好的學習動力。
3 創造豐富、活躍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大學生;網癮;學校因素;干預策略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網絡已經觸及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個角落。網絡開闊了大學生的知識視野,縮短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距離,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不正確的使用網絡,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對網絡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形成“網癮”。作為學校和教師,面對大學生的網絡成癮問題,更應引起高度重視,分析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學校因素,并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改善和引導,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變得至關重要。
一、大學生網癮的學校因素分析
1、高校的管理和生活環境為大學生迷戀網絡提供了誘因
目前,我國高校管理是相對松散的,學生管理隊伍數量不足,素質參差不齊,精力投入不夠,往往缺少人文關懷,另外,在大學校園附近網吧隨處可見,這樣的生活環境客觀上也為他們迷戀網絡提供了誘因。
2、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普遍缺乏性教育、心理健康及網絡教育
首先,我國目前性教育的滯后使青少年對性的認知普遍存在神秘感。目前幾乎沒有一所高校在教學計劃中安排性教育課程,性教育以選修課或相關講座的形式開設的也只有在少數的學校中才有,這使接受到性教育的學生所占的比例相當小。由于無法接受專業、系統的性教育,大學生紛紛通過其他非正規渠道,如通過網絡觀看黃、影像等獲取性知識。其次,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真正的系統的開展起來,普遍缺乏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網絡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增多。
3、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緊張是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
在大學中,兩種重要的人際關系分別是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的劑和催化劑,不良的師生關系往往是造成青少年學業不良和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學生由于師生關系出現問題而走上厭學的道路,其中有的將興趣轉向網絡,結果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另外,同學關系也是學校中的重要人際關系,同伴群體對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同學關系緊張的大學生則容易在網絡上尋找支持安慰,尋找傾訴的對象。
二、高校防治大學生網癮的干預策略
1、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對大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預防和矯治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教育所關注的問題,而且也涉及到大學生的道德規范問題,大學生網癮的預防和矯治必須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才能真正的起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對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進行正確引導。首先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技術的密切結合,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網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是加強對大學生學習、就業和生活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生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
2、發揮高校教師及輔導員的作用,提高解決大學生網癮問題的能力。
目前,高校應加強對高校教師尤其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工作教師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術以及網絡知識的培訓,使其了解網絡技術和網癮癥狀,了解相關預防、發現和康復的基本知識和手段,并在實踐中加以有效應用。高校教師還應該對沉迷網絡的大學生進行專門的研究,從大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心理狀態入手分析大學生沉迷網絡的心理原因,找出大學生群體沉迷網絡的共性心理問題,根據大學生沉迷網絡的程度,分別制定典型的咨詢和治療方案,為沉迷網絡的學生提供心理服務。
3、進一步加強對網絡的管理,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
學校自身也要加強管理,讓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了解大學生上網成癮的危害,規范校內上網秩序,凈化內部網絡資源。加強學校內部的網絡使用管理,可以落實網絡實名注冊登記,使上網者產生責任意識;加強學生公寓個人電腦使用管理,控制學生公寓用電時間,強化上網的管理;加強學校制度上的檢查,比如有學生徹夜不歸的、曠課的,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用學校的制度來約束。同時,積極聯合和呼吁社會各界,規范電子游戲市場,創建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4、高校應針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綜合的性健康教育。
當前作為高校,應該對大學生開展適當的性教育,減少大學生因為過度關注性而導致網絡成癮的機會。高校的性教育既應該有針對所有學生的“必修課”,也應該有針對個別學生個別問題的“選修課”;既應有學校心理健康中心、衛生院等多方面參與,也應有專題講座、研討班等多種形式。
5、加強心理教育與輔導,提高大學生沉迷網絡的心理防范能力。
要解決大學生的網癮問題,還必須大力加強高校心理教育與輔導工作,建立心理咨詢體系。首先,高校應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課程,專題講座和板報,校園廣播、網絡講座等多種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心理健康宣傳和教育,讓大學生讓了解基本的網絡心理知識,預防常見的網絡心理問題,了解網絡心理健康的標準,保持理性的上網心態;其次,高校要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建立網絡心理咨詢中心,利用個案輔導、團體輔導和心理訓練等方式對已經產生網絡成癮障礙的同學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
【參考文獻】
[1]陶然,應力,岳曉東,郝向宏.網絡成癮探析與干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2]顧海根.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與治療[M].華東示范大學出版社,2007.6
[3]何秋敏.高校如何拯救“網癮”大學生[J].求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