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道路一體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總體上看,中國的城市化成就是巨大的,城市人口和城市數量增加,城市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很多城 市基礎建設、綠化和環境衛生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在取得以上成績的同時,中國也出現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中包括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化進程與要素空間集中過程不協調;就業壓力巨大等等。此外,由于國情的差異,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還面臨著土地問題和農民的遷轉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城市化的持續、健康發展,除借鑒國際經驗外,還必須深入研究中國的問題、原因、經驗及其國情,找到切合中國實際的中國城市化道路。目前,這些工作在國內很多地方都在進行積極且有意義的探索。其中以成都的“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道路”最為典型。
一、影響城市化道路的幾個基本關系
從對50多年來,國際和國內城市化進程的縱橫視角審視和剖析,城市化道路成功與否,取決于城市化所涉及的諸多重要關系的處理。這些關系主要包括:載體與空間關系、城市與鄉村關系、人口遷移與身份轉換關系、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以及政府與市場關系等,其中對城市化過程中的城鄉關系的忽略或沒有進行正確處理是導致“城、鄉雙輸”的根本原因。
載體與空間關系。城市化主要特征就是要素、產業、人口等的聚集和流動。但這種聚集是分散的聚集,還是集中聚集;是就地城市化,還是流動到大都市里;是發展小城鎮,還是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對城市化、對區域甚至對國家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城市化涉及三部分內容,已城市化的部分,暫時不能城市化部分和正在城市化部分。其間,城市和農村的關系是互利、平等,還是鄉村歧視,這些都將會直接影響城市進程,也影響區域及國家的整體發展。
遷移與轉換的關系。城市化主要表現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但更重要的是農村人口是否真正轉換為城市人口,即其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是否得到真正的解決。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城市化和非農化的關系即城市化同步、超前、滯后,或者相互之間是適應或不適應。這也影響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最終影響區域及國家的整體發展。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城市化的要素、產業、人口聚集、流動是通過市場組織還是通過政府計劃,或政府和市場之間怎樣合作、博弈,影響城市化的效率、成本,甚至失敗和成功。
二、成都市城鄉一體化探源
成都市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特大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總體發展水平接近,同時內部包括發達的大都市和中小城市以及貧困的農村山區,具有典型的中國經濟、社會和地理特征。人多地少,資源分布不均,農村生產率低,城市就業壓力巨大,自然條件與發展水平不平衡。這些都制約著成都市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些條件約束下,在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成都市一度也產生了其它地區類似的問題:城鄉差距拉大、自然條件惡化、耕地被大面積低補償征用、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等等。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這些問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壓力。為了防止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惡化,最終徹底解決這些問題,2003年起,成都市成都把“城鄉一體化”作為政府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
成都市在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中,從統籌規劃著手,在城鄉關系的處理上,實施城鄉管理體制一體、公共服務一體、城鄉基礎設施一體的戰略部署,通過實施“三項工程”即農業產業化工程、農村扶貧開發工程和農村環境建設工程建設新農村,通過土地整理實現城鄉雙贏。在空間上,通過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穩步推進城市化。在人口方面,重視農村向城市人口遷轉過程中的失地農民以及農民工身份的轉換工作,對城鄉居民的住房、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體系進行一體化的管理。在促進產業和城市化協調發展方面,通過產業規劃合理引導產業發展。在城市化市場條件創造方面,加強資金的市場配置作用,改善商務環境并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等等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三、成都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提煉
成都市作為中西部地區的一個特大型城市,實際上是整個中國的一個典型代表和縮影,城市化面臨整個中國存在的問題和特殊性,但是,其在推進城市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難題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努力。通過聯系和整體分析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城市化的各項具體做法,我們可以發現: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戰略構想。該戰略包括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三個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位一體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外五方面工作統籌兼顧。主攻三大事業:提升城市競爭力、集中城市化、建設新農村。通過六個以為: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以農民身份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四最目標:人居環境最優、創業環境最佳、城鄉最和諧、綜合競爭力最強。
一個完整的戰略主要包括戰略的指導思想、戰略原則、戰略重點、戰略途徑、戰略階段和戰略目標。
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是以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一種思想、認識和觀點。科學發展觀特指關于是什么正確發展以及如何正確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既不能違背精神,也不能生搬硬套。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戰略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這些思想。
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戰略原則:“三個堅持”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戰略原則上,成都提出了三個堅持: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城市化和其他各項工作都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堅持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位一體,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保持相互協調。堅持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外五方面工作統籌兼顧,一盤棋推進。
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戰略重點:“三大任務”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戰略重點上,成都提出三大任務:一、在主城區實施三大環境優化戰略。即優化創新環境、人居環境、創業環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進而提升競爭力;在鄉村向城市轉化地區,實施三個集中戰略即:人口向居民點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濟集中,提高城市化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能力。在農村地區,實施三項工程:農業產業化工程、農村扶貧工程、農村環境整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戰略路徑:“六個以為”
城市化需要具備許多條件,其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成都市通過制定相關的公共政策,使城市化的六個要素擔當其恰當的角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使六個方面相互促進。其對這六個方面的戰略定位分別是: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以農民身份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的城市化的階段目標:“五年四最”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的階段目標十分明確:就是用五年的時間四最目標。通過以上的努力,穩步推進城市化進程,到“十一五”末,建成中西部地區人居環境最優、創業環境最佳、城鄉最和諧、綜合競爭力最強的特大城市。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的城市化的采取的做法和實施的戰略,無論是對中國其他區域或發展中國家的推進城市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四、成都市城鄉一體化城市化道路的經驗啟示
從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條件和實施過程來看,其戰略模式和具體做法對其他地區具有借鑒意義。從當前中國城市發展來看,城鄉分治的制度基礎仍然是國內城市發展的現實約束。作為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大城市大農村的發展格局勢具有典型的中國特征。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農村發展的自然約束。農業和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制約成都是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因素。與中國東部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發展模式相比,成都市在制度和資源上面臨更多的約束,經濟基礎薄弱,因此對中國其他地區具有借鑒意義。其經驗總結如下:
在空間上,根據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成都市區分了中心城區、有條件的縣域和區域中心以及農村三個層次,根據發展條件和一體化的要求分別制定了不同發展措施:
提升和優化城市中心區域的產業
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加大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力度
通過“三大重點工程”推進農村全面發展
為了解決市場失靈,并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成都市從制度、管理、政策和戰略四個緯度發揮政府職能,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通過綜合性的制度改革,確保市場基礎作用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彌補市場失靈
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城鄉一體化的保障力度
制定合理的戰略發展規劃,推動城鄉一體化良性發展
在城市化進程中,成都市從農民、土地、農業、資金、就業五個方面來落實城鄉一體化戰略。從偏好上解決了城市和工業發展過程中對農村的忽略:
以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著眼點和落腳點,培育城鄉一體化社會基礎
通過創新土地利用方案和土地整理為城鄉一體化提供合理的土地保障
通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推動城鄉一體化
通過“異地”招商,提高招商積極性,運用市場規律提高政府資金效率
通過培育創業環境鼓勵農村人口自我就業,通過訂單式培訓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流動
通過以上的整體戰略規劃,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戰略很好地解決了城市化過程中的載體與空間關系、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人口遷移與身份轉換的關系、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以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為我國城市化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選擇。
五、基于成都經驗的中國城市化道路選擇與總體設計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總結世界上城市化國家的教訓,借鑒成都等地區的成功經驗,將城市化道路理論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遵循因時、因地制宜,全面統籌,穩步推進,分類指導,形式多樣的原則,正確處理城市和鄉村關系、空間與城市化關系、非農化與城市化關系、政府和市場關系,人口遷移和轉換關系,走城鄉一體的城市化道路。即圍繞一個核心:遷轉俱進;沿著一條主線:集中聚集;利用兩種手段:市場組織和政府規劃;依托兩支基本力量:新業帶動與城鄉雙贏。確保城市化健康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目標。
一個核心――遷轉俱進
遷轉俱進是指保證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和轉換一體。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后,其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和社保同時享受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第一,尤其對于失地農民,當其自己生產資料和社會保障――土地的時候,流入城市時,其就業和社會保障,必須得到有效的轉換和確保。這是城市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城市化的核心問題。第二,當農民工遷入城市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政府應提供其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和社保同時得到城市市民一樣的解決。
一條主線――集中聚集
城市化本身就是資源、要素、人口、產業和經濟社會活動的聚集過程。但聚集又分為集中聚集和分散聚集。集中聚集是指在規模經濟許可的范圍內,成規模、有重點的聚集。中國的國情和聚集經濟的優勢決定,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要采取集中聚集的形式。集中聚集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村向城市集中聚集,即適當發展大城市,大力發展中等城市,努力建設重點小城鎮。二是城市發展本身的集中聚集,應因地制宜,多樣發展。東部發達城市群狀發展,中部城市帶狀發展,西部落后地區有重點的點狀發展。
兩個手段――市場組織和政府規劃
市場組織就是通過自主決策、公平交易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市場規律作用,實現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向城市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第一,確保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發揮基礎性作用。第二,城市化市場組織的制度基礎,要注意在城市化過程產權的明晰和保護,特別是農民土地產權的明晰和保護;第三培育市場主體,尤其培育和保護農民作為是弱勢的市場主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一確保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二是彌補市場失靈。政府管理主要是強調三個方面的內容:政府戰略規劃、政府內部監管和政府服務供給。其中,政府戰略規劃是龍頭。保證城市化健康發展,第一,政府要在充分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遵循市場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鄉一體的規劃方案;第二,理順和改革政府機構,培訓政府的管理人員,實施規劃;第三,采取相關配套措施,監督規劃的實施。
兩支力量――新業帶動與城鄉雙贏
新業帶動是指與先前的工業化道路不同,根據全球發展趨勢,適應地方供需實際,選擇發展特定的產業,帶動城市化發展。第一,堅持城市化需要工業化帶動,通過發展產業,促進城市化發展;第二,城市新產業選擇,有利于帶動城市化,就是要用新型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目前,發展新產業應包括勞動密集型的高科技、一般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以及非正規部門產業等。
城鄉雙贏,即通過發掘中心城區的核心優勢,提升城市競爭力,帶動區域和周邊農村的發展;通過發掘農村的核心優勢,發揮農村的優勢;通過市場,實現城鄉分工;通過政府對農村的扶植和能力建設,通過城鄉安全網的覆蓋,實現農村的發展繁榮。城市的繁榮帶動農村的繁榮,農村的興旺又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促進城市發展,進而形成城鄉共榮的良性循環,實現城鄉雙贏。
關于“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推進工作的情況報告
綿陽市交通運輸局:
根據省交通運輸廳《轉發交通運輸部關于公布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第一批創建縣(市、區)的通知》(川交運便〔2017〕164號)文件精神,按照市交通運輸局、區委、區政府有關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局高度重視,立即著手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各項工作。現結合涪城區交通運輸行業實際,將工作開展情況報告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有序推進涪城區“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工作,是全面貫徹區委、區政府“一二三四五六”發展戰略工作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深化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完善城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推進城鄉交通運輸協調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堅持“城鄉統籌、資源共享、路運并舉、客貨兼顧、運郵結合”,全面推進“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設,有效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二、組織機構
為確保涪城區“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特成立以李洪明局長任組長、 副局長任副組長、各股室隊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本方案的具體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局運安股,覃楊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和相關資料的收集、報送。
三、主要工作任務開展情況
1.城鄉公共交通運輸全覆蓋。涪城區現轄12個鄉鎮、109個建制村,全區內12個鄉鎮已全面通行城市公交車,鄉鎮通班車率及公交化改造率均達100%。其中12個鄉鎮公交通車率達100%、109個建制村公交通車率達88%,目前暫有9個建制村因道路狀況、旅客流量不具備公交車開行條件。按照“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制村通客車率(P2)指標統計標準:“城市公交運行起點、終點、中途停靠站點距離在行政村2公里以內的”標準核算,涪城區鄉鎮和建制村通公交比例已達到100%的要求。
2.城鄉貨運物流服務一體化及完善城鄉交通服務網絡
農村公交線路停靠站港灣站62個,招呼站368個。城鄉道路客運信息均通過互聯網對外,各個客運站點公布可換乘城市公交線路信息,并實行網絡售票,同時開通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營造穩定、秩序的客運市場。全區12個鄉鎮109個建制村通郵率達到100%,在轄區的鄉鎮均設置有快遞服務網點。建制村通快遞比率100%,農村物流網絡基本建成。
3、加快推進綠色交通、智慧交通建設
涪城區城鄉公交開通全支付系統,結合綿陽市綿州通公司開發的“綿州通”、“掌上公交”手機APP,實現集成支付寶掃碼支付、微信掃碼支付、銀行支付碼、銀聯卡支付、NFC手機支付,并且兼容原公交卡刷卡支付,成為四川首個實現全支付方式乘坐公交車的城市,極大地提升了公交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城形象。目前,該套系統已經在全市100多條一票制和分段計費公交線路上運行,所涉線路覆蓋了涪城區109個行政村。同時,通過公交站臺LED顯示屏的實時顯示和手機APP上自助查詢功能,能夠及時掌握城鄉公交運行線路、預計到站時間、換乘方式等重要信息,極大的方便了城鄉群眾出行。
4、2017年度,全區城鄉道路客運車輛未發生交通責任死亡事故。
關鍵詞:綜合交通規劃;城鄉交通一體化;海東市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隨著我國城鄉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鄉二元結構現象依然明顯,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交通作為基礎設施,是連接城市、鄉村的有效載體,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城鄉經濟發展。推動城鄉交通一體化,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逐漸打破城鄉二元隔離局面的關鍵突破點,也是城鄉一體化的有力支撐條件[1]。無論是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角度,還是從交通事業發展本身,城鄉交通一體化規劃都應當作為指導城鄉交通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本文結合青海省海東地區城鄉交通一體化的規劃實踐對城鄉交通一體化規劃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探索總結。
2.城鄉交通一體化內涵及特征
2.1 城鄉交通一體化內涵
所謂城鄉交通一體化,粗略地講,就是打破城市交通和對外交通的界限,打破交通行政等級劃分制約,打破城鎮和農村分割,從城鄉一體化發展高度,對路網、站場、線路、運輸、市場、管理等交通要素進行統籌考慮、統一規劃、整體布局、一體化建設和管理,實現城鄉交通全銜接、全溝通、全暢達,體現城鄉交通科學、公平、協調發展,讓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享受同等優質、價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服務[2]。
2.2 城鄉交通一體化特征
城鄉交通一體化特征主要表現為整體性、通達性和共享性。
整體性是指把城和鄉作為一個整體,在規劃和布局上要整體布局、統籌考慮、實現協調發展[3]。
通達性是指城市與鄉村、鄉村和鄉村的交通要實現相互通達,尤其是要消除、鄉村與鄉村之間的分割。
共享性是指在城鄉交通規劃中,對城鄉路網、站場、線路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使農村地區也能享有較為便捷的交通服務。
3.青海省海東市城鄉交通一體化規劃的實踐
3.1青海省海東市城鄉交通現狀
3.1.1 綜合現狀
規劃區已有西寧至蘭州高速公路、平阿高速公路、蘭青鐵路二線、西寧曹家堡機場等主要交通設施運營。在建項目蘭―青―新鐵路客運專線、阿岱至李家峽高速公路、西寧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等。西寧曹家堡機場有國航、南航等6家航空公司運營,開辟通往全國20個城市的33條航線,200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35.2萬人,貨郵吞吐量7460噸。已通航里程43公里,主要為旅游客運,現有公伯峽水電站大壩碼頭、拱拜寺碼頭、馬克堂碼頭等,在建公伯峽庫區公伯峽至康楊電站航段。
鐵路客、貨運輸量在海東地區運輸市場中占部分份額,但運量不大;境內雖有全省最大的民用機場西寧曹家堡機場,但民航運輸屬外向型運輸,承擔區境內運量甚微。海東地區作為內陸高原地區,公路網覆蓋海東地區,公路運輸承擔著海東地區99.45%和97.84%的客、貨運輸量,在地區綜合運輸體系中處于主體地位。
3.1.2 公路現狀
規劃區已形成“兩橫、三縱”的干線路網。
兩橫:規劃區京藏高速公路(Gz6)馬場垣至西寧段、國道109線享堂至楊溝灣段橫貫全區,形成主輻射軸,橫向連接省會西寧,地委、行署所在地平安縣以及樂都縣、民和縣至甘肅蘭州;
三眾:(1)向北通過寧互一級公路、省道S102線經互助縣連接S103、S302至北山;(2)向南通過省道S202、S203、S201線連接化隆縣、循化縣至甘肅臨夏;(3)省道S307南北向連同明和縣城至官亭鎮。
規劃區內公路通車里程達8045公里,路網密度達到61.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級建設現狀如表3.1。
表3.1 公路等級建設現狀
3.2青海省海東市城鄉交通存在問題
(1)全區干線公路分布不均衡,高等級公路明顯呈以中部西寧至蘭州高速公路、國道109線為軸向南北輻射布局,區域南、北部主干線,道路路技術標準基本為二、三級公路,輻射帶動能力不足。
(2)國省道干線公路里程少,占通車里程的12.89%;高等級公路里程少,占通車里程的1.85%;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亟待提高。整體上還沒有形成循環主通道,部分路段尚未連通。
(3)公路網絡化程度較低,規劃區內不在一條路線上的縣城、城鎮之間聯系迂回。部分縣與縣之間還未形成主通道,鄉與鄉之間通達深度和通達質量不高。
(4)與外連的毗鄰省、市、州出口通道不暢。“高等級公路主要承擔中部東西向對外交通,對于地區北部和南部全部靠省道和鄉道承擔。
3.3青海省海東市城鄉交通一體化規劃
3.3.1 城鄉公路網規劃
充分利用現有路網,通過“區域骨架路網系統優化、主次干線高速化建設、對外交通暢通化、縣鄉公路暢通化、連通化,通村公路等級化、通暢化”等發展措施,建設園區路、旅游路、生態路、實現路網的高效銜接,逐步形成 “一軸、三環、三橫、四縱”的公路網體系。
一軸:湟水河流域軸線型交通集中帶;
三環:①以南山通道(民和至湟中公路)、北山通道(民和至互助公路)相連接的內環;②以臨夏至剛察公路大河家至群加段、臨夏至共和公路大力加山至李家峽段、S201、S203相連接的內環;③以青海省東部城市群綜合交通規劃中西寧市外環線部分路段與平阿高速公路、阿李高速公路、臨夏至共和高速公路、清關公路、民和至循化公路川口鎮至大河家一級公路、享堂經崗子口至加定公路、天祝至至互助高速公路、互助至大通高速公路組成的外環;
三橫:國道109線享堂至楊溝灣段,京藏高速公路馬場垣至西寧段、臨夏至共和公路大力加山至李家峽段;
四縱:門源西花店至同仁公路、加定至同仁公路、天祝至化隆公路、蘆花至大力加山公路。
3.3.2 軌道交通
抓緊西寧經平安至樂都城市輕軌交通線的規劃論證。初步設想是軌道交通近期以樂都縣城為起點,經平安縣城、西寧機場過市區,西至多巴;遠期可拓展至民和縣城;
3.3.3 鐵路建設
規劃期內落實上位規劃,建成蘭新第二雙線(高鐵)、規劃論證西寧至成都鐵路海東地區內的建設項目,建設西寧至成都鐵路,途經平安、化隆、循化。
規劃建設園區鐵路貨運專線兩條:紅崖子溝工業區至蘭青鐵路高寨火車轉運站貨運專線,長12公里;民和下川口工業集中區鐵路貨運專線長8.5公里。
3.3.4 航運建設
規劃建設碼頭16座,渡口1座,航政樓2棟及通訊設備一批。
開辟水運線路4條,分別是:群科新區至公伯峽航線、群科新區至李家峽航線、公伯峽至積石鎮。
3.3.5 航空建設
西寧曹家堡機場為國內4D級區域干線機場,規劃對其進行擴建增能,結合其區位優勢,逐步擴大其服務范圍到西北五省,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力爭開通至中亞的國際航班。
3.3.6交通樞紐規劃
對海東地區“三條線”重點帶交通樞紐規劃如下表:
表3.2 交通樞紐規劃
軌道交通站點 互助縣城、樂都縣城各設一個軌道交通站點
高鐵站(蘭新鐵路二線) 規劃在樂都縣城設一高鐵站
客運站點 一級客運站:規劃在樂都縣城建設海東客運站;
二級客運站:互助縣威遠鎮、明和縣川口鎮、循化縣積石鎮、化隆群科新區、平安鎮。
三級客源站:海東地區“三線”重點地帶其余各鄉鎮
貨運站 規劃碾伯鎮和曹家堡臨空經濟區為海東地區的貨運中心。
互助縣城和紅崖子溝、明和縣城、平安縣城、化隆群科新區為縣域貨運中心
4.青海省海東市城鄉交通一體化規劃實踐總結
海東市城鄉交通一體化規劃較好的解決了規劃區交通體系明顯存在的“重軸線,輕網絡”、“重城市、輕農村”“重區內、輕對外”和整體交通體系構建不完善、等級水平低等問題。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實踐經驗。
第一、確定“三線”綜合交通整體發展策略為:提升軸線,完善網絡。
第二、綜合交通布局中,對外:主要考慮將強和西寧的聯系,其次要考慮規劃區和周邊州、縣的聯系。
第三、軸線打造方面:規劃軌道交通、高等級公路、建設鐵路二線、提升現有公路形成復合型交通走廊。
第四、整體網絡的形成方面:通過分等級的“點―軸”形式構建交通網路,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軌道交通連接、高速路、國道的連接、省道連接、縣道的連接形成區域交通網絡
第五、考慮環境因素、土地利用條件,路網規劃中,盡量利用原有道路,進行升級改造,延伸,提高通達性。
第六、縣鄉道路的規劃上,選取部分縣鄉道路做改造提升,對接主干道,提高“三線”交通走廊的輻射能力。
第七、在通道銜接方面:結合城鎮等級布局和交通布局,規劃不同等級的客、貨運站。
5.結語
城鄉交通一體化是城鄉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城鎮體系的空間重構對城鄉交通一體化提出訴求,城鄉交通一體化又新的城鄉空間結構給予支撐。城鄉交通一體化有利于將城市化的成果輻射至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施城鄉交通一體化戰略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重視對城鄉交通體系的整體性、系統性的規劃和研究。
由于城市和鄉村兩個主體的發展模式不同和長期“重城市、輕農村”思想的存在,城市和鄉村的路網體系等級和層次完全不同。因此,在城鄉交通一體化規劃中,必須整體考慮、統籌規劃。重點解決好城際、城鄉、鄉際及市區這四大區域的交通問題。
第二,應重視城鄉快速路的規劃與建設。
快速交通是提高交通運輸效率的有效方式,通過快速路可以把各交通節點連接起來,構建一個系統的網絡。這樣既可以疏解中心城區的對外交通和過境交通,又能夠解決城際間長距離出行,同時還縮短了城鄉之間的時空距離,促進城市經濟對鄉村的輻射。
第三、應重視交通設施的一體化規劃與建設。
交通設施應包括客運樞紐、貨運樞紐、交通場站等,這些交通設施的布局是提高城鄉綜合交通運輸效率的關鍵,應該實現分等級,分區域布局,全面覆蓋城鄉空間。
參考文獻
[1] 鐘彪,盛涌.基于系統協同論的城鄉交通一體化分析[J].學海,2005,(4):96
一、濟南市道路客運現行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
在管理體制上,目前濟南市道路客運這一塊分別由市交通局和公用事業管理局兩個部門管理。交通部門管理班車客運和旅游客運,公用部門管理公交客運,出租客運則由兩個部門共管。按照市政府《濟南市出租汽車客運管理辦法》的規定,以二環路為界,在市區內營運的由公用事業管理局管理,下屬縣和超出市區營運的由交通部門管理。這種部門分割的管理體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的延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這種體制對城鄉道路客運事業發展的負作用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阻礙城市化步伐,不利于建設現代化省會城市目標的實現
按照城市化發展規劃,濟南市將以建設跨省域的中心城市和現代化省會城市為目標,建設“一主三輔”、“一城四團”,形成主城—輔城—衛星城—中心鎮—一般城鎮的五級城鎮體系。現代化的城市需要快捷流暢的旅客運輸系統,這就必然要求城鄉道路旅客運輸的一體化,通過改革和調整,做好城鄉道路客運的有效銜接與配合,使各種客運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打破人為分割的限制,實現交通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濟南市目前這種基本以二環路為界,分別由兩個部門管理的體制,割斷了城鄉客運的聯系,影響了客運網絡體系的形成。
2.削弱了政府調控能力,影響了政府的形象
為實現各自的管理職能,市交通局設運輸管理處,市公用事業局設城市客運管理辦公室。這種人為的分割管理,使得本來完全可以由一個部門、一班人馬行使的職能由兩家甚至多家行使,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嚴重浪費。管理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各自為政,特別是審批職能的重復設置,給全市道路客運能力的總量控制帶來很大麻煩。例如,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跨行公路的公交線路和車輛越來越多,由于這些線路很多與原經交通部門審批的線路大致相同,運力超出了實際需求,而有些冷辟線路則沒有客車運營。目前,全市重復設置的市郊客運線路已達30余條,150余部車輛。這種管理體制,破壞了道路客運市場的整體性,削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聲譽。
3.增加了客運經營者負擔,損害了客運經營者利益
濟南市出租客運由于多頭管理,經營者在公用事業局和交通局兩個部門重復審批、重復辦證、重復培訓、重復收費和重復審驗的達83%以上,再加上公安部門的證件和收費,加重了經營者的負擔,客運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經營者怨聲載道。
4.不平等競爭嚴重破壞了道路客運的正常秩序
公交車輛以有財政補貼、不繳納交通規費等低成本等優勢,與班車客運企業展開不平等競爭。同一線路公交司乘人員與班車司乘人員互相圍攻,有些還集體上訪,社會反響強烈。例如,1999年10月,歷城區客運公司投資200萬元資金購置了8部中級客車開通了洪樓至遙墻專線。事隔不久,公交公司開通了K97路公交線路。這條線路與洪樓至遙墻專線90%以上重合,結果引發了雙方的糾紛,形成多次上訪,甚至動用公安干警維護秩序。
二、改革道路客運管理體制的總體構想和具體內容
目前,濟南市道路客運管理體制現狀,已遠遠落后于建設現代化省會城市的客觀要求,迫切需要對道路客運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按照精簡、統一和高效能原則,從方便群眾出行,有利于城市化建設需要,使各種形式的客運合理分工,相互銜接,建立大交通管理體制,并體現以下幾項主要原則。
一是建立大交通管理體制原則。目前,開放程度高,經濟較發達以及具有改革示范作用的城市均建立了大交通管理體制。作為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亦應迅速建立這種體制。
二是精簡、統一和高效能原則。新體制充分利用現有機構,不增加并逐步減少編制和人員;全市實行統一的政策法規和行政程序;建設快速運轉的新的工作機制,提高行政效率。
三是符合城市發展規劃的原則。新體制應適應濟南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范圍,使各種形式的客運方式合理分工,相互銜接,滿足加快城市化發展以及城鄉人民出行的需求。
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涵義
本文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是指統籌城市公交和農村客運,逐步形成銜接緊密、運行高效的城鄉公共客運服務體系,通過“制度趨同、差距縮小”,使城鄉居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其中,“銜接緊密、運行高效”是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最基本要求;“制度趨同、差距縮小” 是實現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基本途徑;“服務基本均等”是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目標,即實現城鄉公共交通與城鄉居民出行需求相適應。
廣東省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現狀
隨著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戰略的深入開展,在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廣東省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取得了一定進展。
1.站場資源共享。不完全統計,2008年廣東省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共用的公交樞紐站55個,一般首末站227個,中途停靠站1025個。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共享站場,實現城鄉公共交通零距離換乘。
2.公交下鄉、農村客運進城。不完全統計,2008年廣東省延伸至鄉鎮的公交線路124條,占統計數的12%,線路里程占線路總里程的7.6%。同時,農村客運進城,與城市公交線路重疊較為嚴重。
3.短途班線客運公交化、便捷化。部分地區在客流量大、沿途城鎮密集的短途班線上,按照公交運行模式滾動發班、開行“公交化、便捷化”客運班車。2009年珠三角地區9個地市的城際公交化客運班線就有17條。
4.創新經營模式。部分經濟較發達、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級市或縣級市(區)開始探索實施“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組織”的創新經營模式。如深圳的全公交模式、東莞和中山的公交化經營模式、佛山南海的政府采購服務與企業經營模式、佛山禪城TC模式等。
影響廣東省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1.政策差異。城市公交在票價、用地、稅收等方面均享受優惠政策;而目前沒有法律法規將農村客運定位為公益性,農村客運沒有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2.規劃障礙。受長期部門分治影響,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形成了各自獨立的線網和運營體系。目前只有個別地市對城鄉客運線網進行統一規劃。
3.法規不銜接。如城市公交和農村客運對超載有不同規定,城市公交可以核定站立乘客,但農村客運不允許。
4.技術標準障礙。如城市道路與公路、城市公交站場與公路樞紐的技術標準不同,使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難以統一。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的車輛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利于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管理。
5.投入不足。農村客運經濟效益低、缺乏長效補貼與激勵機制,缺乏融資能力,資金短缺嚴重。城市公交政府投入仍不足。雖然深圳等市政府實現了對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全政府投入模式,但大多數地市在城市公交站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不足,政府補助的樞紐站場僅占投資總額的36.68%。
6.地區發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區與非珠三角地區發展不平衡。深圳市城鎮化率達100%;東莞、中山及佛山的南海、順德等城鎮化較高、農村道路建設好的地方,實現城市公交進農村;但城市化程度低的粵東、粵西和粵北山區,仍有許多鄉村不具備通行農村客運車輛的基本條件。
主要任務與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務
1.編制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規劃。圍繞“銜接緊密”與“服務均等”,根據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程度、農村城鎮化水平與政府財力,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城鄉公共交通路網、站場和線網等一體化規劃。
2.加強城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城鄉間斷頭路規劃與建設,提高農村公路通達能力與技術等級,確保城鄉道路連接順暢。加快城鄉綜合運輸樞紐和換乘場站建設,合理功能布局。
3.務實推進城鄉公共交通線網一體化。(1)引導城市公交下鄉與農村客運進城。合理確定停靠點,促進二者相互延伸。(2)推進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鼓勵城鎮化水平和居民出行頻率較高的地區進行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促進服務規范化、標準化,逐步趨同城市公交服務。(3)探索創新的經營模式。如以特許經營為手段,以服務質量為訴求,圍繞“公司化、片區化、網絡化和規范化”,推行片區化經營。
(二)保障措施
1.統一思想認識、強化政府責任。進一步強化對城鄉客運公益性的認識,確立農村客運與城市公交同等的公益性定位。進一步強化政府統籌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領導責任,將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納入到政府議事范疇,將扶持城鄉客運發展資金納入公共財政。
2.建立跨部門、地區的溝通協調機制。構建由政府指導、交通部門牽頭,發改委、公安、財政、規劃、國土、建設、物價、稅務和農業等部門參加的跨部門協調和聯動機制。建立跨區域交通發展的溝通協調機制,促進市際短途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及與兩地城市公交的融合。
3.強化城鄉公共交通規劃地位、確保規劃指引落實。確立城鄉公共交通規劃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指導地位,尤其是運輸樞紐等節點規劃,使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規劃的指導作用落到實處。把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規劃納入地方各級城鎮體系總體規劃。由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土、財政等部門聯合編制,確保城鄉公共交通的土地、資金得到落實。
4.加強地方立法,統一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盡快出臺廣東省城市公共交通相關規章,建立健全城鄉公交場站布局規范、農村公路安全通行農村客運車輛和城市公交車輛的技術標準,完善城鄉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標準與經營行為規范,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與退出機制。
5.加大政府投入,實現財政投資、補貼政策一體化。整合現有財政資源,建立國家、省、城市(含縣級城市)多級城鄉公共交通公共財政保障體系,統一燃油補貼政策,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多種補貼扶持政策,為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6.完善配套機制,促進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通過完善城鄉客運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財政補貼和補償機制、定價機制、公共財政監管機制和手段,保證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
構筑村鎮布局網。通過加強城鎮體系規劃,基本形成了中心城———中心鎮———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體系。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設為載體,推進城郊的城中村、開發區的園中村改造。今后,將把城鎮規劃納入“十一五”發展規劃、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考慮,按照鄉鎮企業向園區或功能區塊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民居住向農村新社區集中、農田經營向農業專業大戶集中的原則,完善城鎮規劃體系,并適度撤并行政村。
構筑城鄉交通網。建設骨干路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以縣鄉道路硬化特別是山區道路建設為重點,推進鄉村“康莊工程”建設。對城鄉客運行業實施管理體制、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稅費政策、運價標準、服務標準、經營方式、優待政策“八統一”,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
構筑城鄉信息網。在構建覆蓋城鄉的信息化基礎網絡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努力提高信息網絡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有線電視入戶率和寬帶入戶率,逐步實現社區、村居管理與服務信息化。加快建設“數字電視”、“數字圖書館”等數字化工程,充分發揮數字農業網和各縣區農村110呼叫中心的作用,強化農村信息服務。
構筑城鄉生態網。近年來,隨著構筑城鄉生態網工作的推進,紹興農村特別是山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今后將繼續推進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千里綠色林帶工程,構筑自然生態體系;推進杭州灣南岸生態體系建設、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設,加強水網生態空間的景觀建設;推進農村排污管網建設和面源污染整治。
構筑城鄉現代超市網。以“百鎮連鎖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為載體,著力建設現代流通網、監管責任網、群眾監督網,實行商品準入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消費安全。今后,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政策導向的作用,繼續推進農村超市網建設,構建全社會放心消費體系。
構筑城鄉健康保障網。積極推進“百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力爭基本解決農民群眾的飲水問題。加強城鄉垃圾處理,全力抓好農村環境整治。加快建設公共衛生體系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農民基本醫療保障網,進一步健全以市縣中心醫院為龍頭、鎮街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社區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衛生服務網絡,滿足城鄉群眾的衛生需求。
構筑城鄉社會保障網。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制度,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大病醫療補助制度,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區域性社會保障體系,真正使群眾難有所幫、困有所助、病有所醫。
構筑城鄉教育文化網。通過調整優化教育資源、建立長效助學機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等措施,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步伐。以“東海明珠”工程、“文化示范鄉鎮”創建為載體,建設以縣文化館、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為主體的文化設施,構建示范性、標志性、公益性的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網絡,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城市生態建設要求,以“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海西”為主題,以“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為方針,以實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四綠”工程為重點,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扎實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不斷提高全區森林覆蓋率,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山川秀美、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優美之區”。
二、建設原則
(一)統籌規劃,全力實施。統籌城鄉綠化協調發展,按照“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聯動,整體發展”的要求和“三年綠化任務一年完成”的目標,加大“四綠”工程建設力度,掀起全區城鄉綠化新,確保今年內全面完成全區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任務。
(二)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突出特色,根據不同的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規劃相應的建設內容。結合宜居城區建設、新農村建設、交通網建設和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實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四綠”重點工程。
(三)生態優先,注重實效。規劃建設以身邊增綠、改善生態、優化人居環境為主要內容,促進興林富民,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四)造改并舉,建管并重。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強化森林經營,及時改造現有低質低效林分,提高森林的綜合效益。加強現有森林資源保護,認真落實管護責任,鞏固擴大造林綠化成果。
(五)政策引導,公眾參與。制定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的配套政策措施,創新運行機制,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四綠”工程建設。
(六)各負其責,合力推進。在區綠化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下,各鄉鎮(街道)、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編制相關綠化規劃,并組織實施,合力推進“四綠”工程建設。
三、重點工程
(一)綠色城市
1、目標要求:以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加快綠化、美化、園林化建設,形成綠美相擁、森林環抱、林水相依、林路相連、山水輝映、各具特色的綠地生態系統,提升綠化水平。目前全區建成區面積5777公頃,現有綠化覆蓋面積2796.2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8.4%,建成區綠地率46.05%,人均公園綠地35.69平方米。各項指標居五城區之首。今年要實現我區城市規劃建成區綠地率提高到46.1%以上,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8.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提高到35.8平方米以上。
2、建設任務:突出抓好平原地區、山區、開發區、軍營、校園的綠化示范建設。今年創建綠色軍營7個、綠色校園6個。
3、牽頭單位:由區園林局、區農林水局牽頭組織協調,區支前辦、區外經貿局、區經濟發展局、區建設局、區教育局等單位配合。
(二)綠色村鎮
1、目標要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以“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活動為載體,積極引導農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質低效林地、坡耕地、拋荒地)等非規劃林地,種植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以綠化促美化、綠化促文明、綠化促致富。今年內,全區鄉鎮所在地綠化覆蓋率由現在的15%提高到18.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2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
2、建設任務:加大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力度,在已經建成的國家級、鄉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和4個省級生態村的基礎上,通過實施造林綠化、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恢復等措施,不斷提高綠色村鎮建設水平。力爭今年上半年完成壽山鄉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工作,抓緊推進鎮等鄉鎮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工作。同時,大力推進村鎮綠化,選擇一批中心村和生態區位重要的村(社區),建設示范綠色村莊。今年計劃創建綠色鄉鎮3個、綠色村莊40個,基本實現每個鄉鎮及綠色村莊都有1處以上的公園綠地。
3、牽頭單位:綠色鄉鎮由區建設局牽頭組織協調落實,綠色村莊由區農辦牽頭組織協調落實,各鄉鎮人民政府為主負責落實。
(三)綠色通道
1、目標要求:認真貫徹國務院、省政府和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精神,以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和新一輪鐵路建設為契機,著力提高公路、鐵路交通主干線沿線綠化美化水平,新建高速公路兩旁20~30米,鐵路等交通干線道路兩旁10~20米,縣、鄉道路沿線兩旁3~5米以上范圍內,有條件的地段全面建成沿線綠化帶。鐵路可綠化里程綠化率由92.8%提高到95%以上,縣鄉道可綠化里程綠化率由67.1%提高到75%以上。
2、建設任務:以溫福鐵路、繞城高速公路、機場高速公路、三環路,193、195縣道,壽山石文化村、林陽寺等景區景點道路,以及鼓山風景區至鼓嶺、至桂湖、通行政村公路等為重點,加大投入,開展道路沿線綠化,提升全區主要通道的綠化美化檔次。
3、牽頭單位:由區交通局牽頭組織協調,落實綠化土地,實現綠化目標。
(四)綠色屏障
1、目標要求:
大力推進全區沿路(高速公路、鐵路交通主干線沿線一重山);環城(城區周邊一重山)“三沿一環”的造林綠化和封山育林,積極營造混交林,優化林分結構,將沿路、環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減災防災、美化環境等多功能的綠色屏障。全區主要交通干線一重山和重點流域一重山宜林地的綠化程度達到100%,一重山低質低效林分補植改造面達到90%以上,主要江河和中型以上水庫一重山的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0%以上。
2、建設任務:完成“三沿一環”造林綠化面積0.28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0.19萬畝。
3、牽頭單位:由區農林水局牽頭組織協調。
四、職責分工
(一)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
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是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的主體,要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承擔相應的建設任務,組織協調、扎實推進“四綠”工程實施。
1、負責落實造林地、綠化苗木、資金、勞力等事宜。
2、對轄區內所屬的道路、單位及社區綠化帶進行拉網式檢查,加強綠地的養護管理。
3、對轄區內需要更新、維護的綠化設施,及時整改修繕。
4、積極配合市、區綠化部門共同做好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的任務。
(二)區綠化委員會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
1、區委組織部:負責把造林綠化目標完成情況納入領導干部任期考核內容。
2、區委宣傳部:牽頭負責城鄉綠化宣傳工作,營造全社會關注林業、全民參與綠化的良好氛圍。
3、區直機關黨工委:牽頭組織區直機關黨員干部帶頭參加“四綠”植樹活動。
4、區農辦:牽頭負責新農村建設,協調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綠色村莊”創建工作,落實“綠色村莊”任務目標。
5、區發展和改革局:負責將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納入我區“十二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生態建設總體規劃,在重點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6、區財政局:負責籌集“四綠”工程建設資金,確保建設資金足額到位,并加強資金監管。
7、區建設局:協調市規劃局、市建設局,組織指導各鄉鎮所在地綠地規劃和綠化工作,牽頭做好“綠色鄉鎮”創建工作。
8、區園林局:承擔區綠化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組織協調各部門開展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牽頭組織、指導“園林單位”、“園林小區”等創建工作,協調落實苗木及技術指導。
9、區交通局:負責編制公路綠色通道工程規劃,并牽頭組織實施,做好管轄路界范圍之內各類道路的綠化任務。
10、區農林水局:負責牽頭實施綠色屏障建設。負責編制水庫、渠道、堤壩、水電站等管轄范圍內的造林綠化規劃和水土流失治理規劃,并牽頭組織實施,做好湖泊、水庫一重山的造林綠化工作。負責指導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農場綠化,配合做好農田林網建設。
11、區教育局: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各類學校開展校園綠化、綠化科普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進綠色校園創建活動。
12、區支前辦:牽頭協調駐區部隊和武警部隊積極支持地方城鄉造林綠化和森林防火工作,搞好營區綠化。
13、區外經貿局:牽頭協調開發區綠化工作。
14、區經濟發展局:負責有關廠礦、企業綠化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工作,落實綠化廠礦、企業綠化目標任務。
15、區監察局(區效能辦):負責開展城鄉綠化監察、部門績效評估和效能考核。
16、區科技局:加大城鄉綠化科技支撐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強植樹造林、園林綠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開發和成果推廣。
17、區國土資源局:負責編制礦山植被恢復和“青山掛白”治理規劃,并牽頭組織實施。
18、區文明辦:負責指導創建文明單位機關的綠化美化工作。
19、區衛生局:負責全區醫院、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綠化美化。
20、區環保局:牽頭負責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
21、區人事局:提供造林綠化人才支撐,與有關部門聯合表彰城鄉綠化的先進單位和個人。
22、區廣電局:發揮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多形式宣傳報道城鄉綠化工作。
23、區總工會:發動各級工會組織,積極參與地方造林綠化工作。
24、團區委:發動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地方植樹造林工作,開展“保護母親河”植綠行動、種植“青年林”等活動。
25、區婦聯:發動各級婦聯組織和廣大婦女,積極參加“雙學雙比”、創建“巾幗綠色家園”、建設“三八綠色工程”等活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區綠化委員會領導掛帥,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抓好工作落實。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的建設開展。
(二)保障苗木供應
充足的優質苗木是保障工程建設成效的基礎。要根據“四綠”工程的特點,分別選擇綠化苗木,以鄉土樹種為主,輔以外來樹種,盡量多用開花植物、彩葉樹種,提高綠化檔次、豐富綠化景觀。區園林、農林水部門要按照建設需要,抓好綠化大苗的生產供應,要做到“常年備苗、常年供應”,保障綠化工程建設順利推進。財政部門要認真落實綠化苗木補助資金。
(三)鼓勵社會造林
創新義務植樹的方式,大力開展義務植樹基地建設和林地綠地認建認養活動,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開展單位庭院和住宅小區綠化美化,鼓勵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和陽臺綠化,不斷增加城市綠量。創新社會造林的激勵機制,確保業主投資造林的收益權,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和林農興林致富的積極性。
(四)堅持依法興綠
認真貫徹執行《森林法》、《公路法》、《鐵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城市綠化“綠線”管制制度,對新建、擴建工程項目要嚴格按照新城區綠地率30.1%、舊城區綠地率25%的指標留足配套綠化用地,并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全面落實管護責任,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地、綠地的違法犯罪行為,保障城鄉綠化成果。
(五)健全獎懲制度
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納入各級各部門任期目標的重要考核內容,今年重點考核各單位工作落實情況。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應定期向區政府和區綠化委員會上報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實施情況。區委、區政府將適時組織檢查并召開匯報會聽取開展情況匯報。區監察局、區效能辦要組織開展專項監察(督查),推動工作落實。各牽頭單位要制定考評方案,及時對“四綠”工程實施情況進行考評,并將結果上報區綠化委員會。年底,區綠化委員會對工作開展好、成績突出的單位和部門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效果較差的單位和部門將進行通報批評并問責。
一、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按照“314”總體部署和縣委、縣政府《關于建設宜居的決定》,以“安全穩定夯基、交通水利活鄉、柑橘牛羊富民”為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線,以優化居住空間布局為核心,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統籌兼顧,分步實施城鄉居民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工程。
(二)總體目標
到2012年,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社會文明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總體目標。
(三)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同時,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
(一)認真編制城鄉規劃。要編制好產業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生態規劃,實施四規疊合,實現城鄉規劃一體化。進一步優化集鎮空間,合理確定集鎮建筑風格。科學優化布局公園、廣場、道路、科技文化體育場所、住宅小區等。集鎮規劃注重新舊建筑協調、樹木花草共融共存。
(二)重點發展農村巴渝新居建設。在繼續完善城鎮規劃的同時,加快實施農村康居工程,結合土地規劃的調整,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大力實施農房改造,大力推廣《重慶市巴渝新農村居民通用圖集》,農村新建房屋中“巴渝新居”推廣率達到60%。結合庫區生態屏障區建設,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建設村級垃圾運輸點,實施房前屋后凈化、庭院綠化和道路綠化,加快我鎮新農村康居村建設步伐。
(三)完善城鄉交通網絡。完善城鄉道路改造、綠化,在實現區域內100%鄉村公路暢通的同時做好管護,加大對村級道路建設,在年實現全鄉村級道路100%通達。新建一座公共汽車站,完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各種交通方式快速、便捷。
(四)統籌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集鎮功能,建設農貿市場1處。加大集鎮及農村人行便道建設。大力實施農村清潔節源工程,切實加大水源地保護,整鄉推進人飲工程,全面實施場鎮自來水內網改造,整治病險塘、堰,推動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管理和服務,健全鄉、村醫療網絡,完善醫療衛生配套設施。
三、構建綠色環保生態環境
(一)加快生態鄉建設。以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支撐體系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環境治理、飲水源保護,開展“藍天、碧水、綠地、寧靜”四大行動,建設集鎮垃圾收集點和轉運站,強化農村垃圾轉運管理,建設集鎮簡易污水處理設施。
(二)實施森林工程。推進集鎮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農村森林建設,擬定新造林17000畝,以“綠廊”和“綠脈”通道建設為構架,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道路林網。
(三)美化市容市貌。大力整治集鎮市容市貌。完善市政配套設施,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規范戶外標志,拆除一批亂搭濫建違章建筑,規范道路、市場標志。
(四)加快農民新村建設。加大佛手村農民新村建設力度,嚴格要求,建設成風貌優美、環境和諧的農民新村。完全實現“六通”和“六有“。
四、建設宜居的保障措施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建設宜居,符合城鄉統籌發展規律,順應時代潮流,是我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要求。不僅要實現“居者有其屋”,擁有碧水、藍天、綠地的人居環境;更要打造良好的物質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最適宜人們生活、就業的發展環境和社會環境,加快城鎮與農村資源共用,設施共建、信息共享的城鄉協調發展。各村(居)務必要統一思想認識,切實增強建設宜居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強化領導,統一部署。為扎實推進宜居建設工作,成立鄉“宜居”建設領導小組,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級各部門凝心聚氣、齊抓共管。
一、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作為轉作風、樹形象、優環境、促發展的突破口,以創建“三城一縣”(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生態縣)活動為載體,按照“花園城市,優美鄉村,城鄉一體,產業跟進”的總體思路和“黨政主導,全員跟進,全民參與”的要求,舉縣一致,強力推進,全面實施“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優化”工程(以下簡稱“五化”),使全縣城鄉環境衛生面貌逐步得到根本改變,環境質量和對外形象迅速提升,為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和諧幸福新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二)總體目標
通過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轉變干部作風,提升農民素質,密切干群關系,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對全縣國、省、縣、鄉道路、機關、企事業單位、鎮、村進行高標準園林式綠化,增加綠量和景觀,建設森林;徹底消除城鄉環境“臟、亂、差”,使全縣城鎮、道路、鄉村、機關、企事業單位干凈整潔,創建成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縣和全國文明縣城,建設幸福;對全縣道路沿線、出入口、重要交通節點,設計建設園林景觀和體現民俗風情的文化墻、雕塑等,使全縣路路有景觀、村村有景點,建成全縣大公園;對縣城、太白山旅游產業新區和各鎮、各村組進行高標準、大手筆美化亮化,提升城鎮、村組環境的品位和檔次,形成城鄉一體大景區;全面優化城鄉環境,促進產業發展,提升城鄉生活質量,樹立良好對外形象。努力把打造成為山清水秀地干凈、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全國統籌城鄉示范區。
(三)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始終把便民利民、服務群眾、富裕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群眾意愿,貼近群眾需求,滿足群眾需要,維護群眾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果。
依法行政,穩妥推進。嚴格依照《城鄉規劃法》、《公路法》、《省城鎮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辦事,講究策略、注意方法,既要依法按程序辦事,又要做到文明執法,實現整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圍繞“五化”目標,以及城鄉衛生、秩序、容貌等重點環節,打造一批整治示范亮點,形成一批新的產業業態,確保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取得實效。
統籌安排,標本兼治。把集中治理與長效管理、當前工作與長遠目標、生態建設與提高素質、改善環境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開展。
廣泛發動,全民參與。充分發揮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現代文明意識,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
二、重點任務及職責劃分
這次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按照“五化”要求,從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以縣城區、道路、鎮區、村組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全面提升優化城鄉發展環境:
(一)徹底整治縣城區環境
1、合理設置垃圾收集點,維修更換破損果皮箱、垃圾箱,確保“三街九巷”、縣城出入口(渭河收費站片區、東轉盤等)整潔干凈,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運”;嚴格文明執法,整治街巷亂堆亂放、亂搭亂建、越店經營、馬路市場、明鍋亮灶,監督沿街門店落實“門前四包”制度;拆除破舊廣告牌、清理野廣告;對城區進行高標準園林式綠化,加強對綠化池、綠化帶、養植箱、廣場綠地的養護管理,不斷提升綠化檔次和水平;加強主干街道公廁管理,新建五星級公廁5—10座;新建縣城區移動式垃圾中轉站4個,新建環衛車輛、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停放場、建筑垃圾傾倒場各1個。
2、按照縣城區“一街一產業、一路一景觀”的要求,積極實施美化亮化工程,聘請專業公司設計縣城區城市風格,突出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統一改造沿街門店、單位外觀,特別是提升夜景亮化檔次,實現建筑立面裝飾美感,形成鮮明的城市色彩基調;對“三街九路”人行道地磚、道沿石松動、破損及黃土路段進行修補和鋪設,確保路面平整美觀;規范管理建筑工地,督促建設單位硬化建設現場出入口道路,按要求設置施工現場圍擋,確保建筑工地管理規范、干凈衛生;加強對張載廣場、中心廣場、城西休閑廣場等游園廣場的管理,確保環境干凈整潔、公用設施齊全;規劃建設糞便無害化處理廠1個;抓好國家園林縣城創建各項工作,確保達標驗收。
3、整治城鄉結合部周邊環境衛生,集中治理東關村、西關村、平陽街西延伸段、新莊段、西寶南線紅東段、三寨段、任白莊段、王家莊段的“三堆”、“三亂”等問題,確保徹底整治到位。
4、做好流浪人員的收容遣送工作,杜絕流浪人員在縣城區滯留;抓好縣城區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做好低保人員、困難戶等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爭取工作,將農村弱勢困難群體優先納入保潔員隊伍。
5、加強全縣主干道路管理監控,落實聯防措施,建立城區治安聯防巡邏網絡化管理機制,為廣大市民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強化縣城區車輛管理,完善交通標識標線,合理劃定停車位,徹底治理機動車、非機動車亂停放亂。
6、依法規范和管理各類市場經營秩序,徹底整治市場垃圾亂倒、污水亂排、攤位亂擺、違章搭建等現象;依法查處侵權和假冒偽劣產品、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對物流行業的管理,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現代物流市場體系。
7、加強對汽車客運站的管理,確保站內外環境衛生干凈整潔、車輛擺放有序;加大對營運車輛管理,禁止站外停放、拉客現象,提高營運服務質量。
8、抓好文明單位、文明機關、文明學校、文明社區的創建工作。
9、督促各醫療機構建立廢棄物收集中轉站和焚燒爐,做好廢棄物處理;督促愛衛辦抓好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各項工作,確保達標驗收。
10、合理布局并整頓廢品收購站,杜絕亂堆亂放,確保場所內外整潔有序,并對場所周圍進行綠化美化;配合抓好規模以上企業的綜合整治暨節能減排工作,促進企業實現良性發展。
11、加強對現有企業排污情況的日常監管,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限期進行整改,確保污染減排任務全面落實;引導和推動一批生態環境良好、經濟實力較強的鎮、村率先實施生態鎮、生態村創建,推動全縣農村環保工作全面開展;抓好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確保達標驗收。
12、抓好本部門、本單位、本系統院內外環境衛生清掃保潔,改善辦公條件,確保辦公場所干凈整潔、美觀有序。
(二)徹底整治道路環境
1、將轄區國、省、縣、鄉道路兩側10米范圍內的破舊房屋、殘垣斷壁、廢舊物資收購站、“三堆”等進行全面拆除或清理,特別是要整治太白山、紅河谷旅游區主干道、法湯路、河營路兩側的“三堆”;組織實施轄區國、省、縣道路兩側綠化用地置換工作;按照綠化方案,組織實施轄區鄉村道路兩側的綠化栽植工作;抓好轄區道路沿線界內和界外綠化帶的日常管護、衛生保潔等工作;做好轄區道路沿線各村莊的“五化”工作;對道路兩側無法拆除的建筑物等區域進行統一改造裝飾,或修建遮擋文化墻,變陋為美;在轄區主干道路兩側合理布設休閑文化設施。
2、做好國、省、縣、鄉道路界外的綠化規劃設計工作;做好重點路段的苗木準備、苗木栽植(專業工程施工)及日常巡查工作。
3、嚴格公路兩側建筑控制的管理,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采取通告、發放資料等形式,在國、省、縣道路沿線村莊宣傳,督促相關單位、個人限期拆除道路兩側違章建筑;做好國、省、縣道路界內的綠化及日常巡查工作;組織養路工對縣道破損路面進行修補,并做好路面保潔工作;在主干道路沿線兩側合理布局建設標準化公廁;提升全縣道路建設規劃水平,按照便民、安全、美觀、大方的要求,統一設計模式,在全縣主干道路界外10米范圍內建設高檔次的候車亭;加快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兩年內開通全縣所有通村客運車輛,建立起城鄉公交客運網絡體系;將主干道與各村結點處道路全部硬化到位。
(三)徹底整治鎮區環境
1、及時清理鎮區各類垃圾,整治街道亂堆亂放、亂擺亂停、亂寫亂掛、明鍋亮灶等現象;建設標準化集貿市場,實行劃行入市、規范經營,保持鎮容鎮貌干凈整潔;建設標準化公廁至少1座;加強綠化工作,做好樹木栽植、補植、管護工作;結合當地民俗特色,統一改造裝飾沿街門店、單位外觀,添置亮化燈、霓虹燈等亮化設施,提升鎮區形象;在鎮區主要入口處新建休閑游園。
2、以省上支持的100個重點鎮建設為契機,突出抓好太白山旅游區、常興鎮的“五化”工作,努力形成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新亮點。
(四)徹底整治村組環境
1、組織和發動廣大群眾,以“三口”(村口、路口、農戶門口)、村組街巷為重點,積極實施“六清”(清理糞堆、土堆、垃圾堆、柴堆、草堆、雜物堆),整治“四亂”(亂貼亂畫、亂搭亂建、亂倒亂扔、亂堆亂放),加快“四改”(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實現“三凈”(村組道路凈、農戶庭院凈、村容村貌凈);組織實施轄區各村的樹木栽植、照明設施建設等綠化、美化、亮化工作;在轄區各村新建休閑游園1處;按照創國衛要求,橫渠鎮創建成省級衛生鎮,首善鎮創建成省級衛生村4個,首善鎮、金渠鎮、營頭鎮各創建成改廁示范村2個。
2、抓好“文明家園”建設示范村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努力形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新亮點。
3、做好國、省、縣、鄉道路兩側村莊綠化美化的指導工作;指導全縣新農村晉星創建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努力形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新亮點。
4、抓好鎮域內的美化工作,聘請專業公司逐路、逐村進行規劃設計,民居設計改造要融合地域和民俗文化,外觀突出特色,內部優化功能,達到風格一致、色彩協調、大方美觀的要求。
(五)全面優化城鄉環境
在實施上述四個方面整治重點任務的基礎上,圍繞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示范區,以“處處見景、處處見綠、產業跟進”為目標,全面提升優化城鄉發展環境和產業環境。
1、結合鎮域特色、民俗風情、產業基礎,努力將各鎮打造成為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示范樣板的花園鄉鎮、秀美鄉村。
2、對全縣城鄉整體規劃進行優化提升,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城鄉體系,統籌城鄉人口布局、產業布局、生態布局,形成重點突出、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城鄉發展模式,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3、負責扶貧項目的跟蹤調查、項目資金的追蹤管理和項目實施后的效益督查工作;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五年內將全縣茅草房、土坯房等居住條件艱苦的農戶全部搬遷。
4、抓好全縣城鄉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加強和改進城鄉基層政權建設;做好全縣行政區劃、地名管理及行政區域界線的管理和調整工作;做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移民搬遷、安居工程、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生活無著落人員救助等工作。
5、把全縣“九縱五橫”主干道路納入路網智能化管理,安裝監控視頻,實現全天候、全區域監控;做好縣城區社會治安工作,強化晝夜巡邏防控,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努力為市民創造安定祥和的社會治安環境。
6、抓好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各項工作,按照整改要求,落實好“門前四包”責任制、集中整治五小門店等,徹底整改存在問題,確保創建一舉達標。同時,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工作。
7、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按照現代物流的要求,整合傳統運輸、儲存、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環節,五年內建立起全縣覆蓋城鄉的大流通體系,努力培育一批物流龍頭企業。
8、依法規范管理國土資源,規范土地利用秩序。不斷修編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力度,加強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徹底消除亂批亂劃宅基地等現象。
9、按照創建國家生態縣標準要求,抓好污染減排,環境安全,生態環境質量,創建生態鎮、生態村、最美鄉村等工作,使全縣城鄉生態面貌得到大幅提升。
10、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提高農村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比例、秸稈綜合利用率、化肥施用強度等。
11、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保護飲用水源,治理水土流失;抓好全縣水系治理,確保各河流水質達標、水系綠化到位。
12、積極爭取公益性崗位,優先解決城鄉環衛保潔用工問題;配合做好“五包促五化”包抓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
13、做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宣傳教育工作,逐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形成文明衛生習慣。
14、做好旅游區、重點鎮的“五化”工作,努力成為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示范樣板,帶動旅游業大發展和全縣其它鎮的發展。
15、加強干部人事管理,嚴格考核獎懲,促進干部作風大轉變,干部素質大提升,干部隊伍大優化;抓好“五包促五化”工作,努力在全國打造模式,提高對外知名度。
三、建立健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長效管理機制
(一)建立層次分明的責任體系。嚴格落實各級主體責任,各鎮黨委書記、各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是鎮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第一責任人,認真抓好轄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徹底整治“臟、亂、差”,改善鎮容鎮貌、村容村貌。各鎮鎮長、各行政村村委會主任是鎮村規劃建設的第一責任人,鎮村布局規劃既要遵循《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也要體現當地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特性。縣城區的布局規劃、“五化”等工作由相關主管部門主要領導負責,根據《城鄉規劃法》、《省城鎮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部門職能,強力推進縣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行“五包促五化”工作機制,包抓責任分解落實到全縣科級以上干部,一包五年不變,使每個包抓人員成為包抓鎮、村、組的“環境綜合整治督查員、穩定調解員、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產業發展服務員、政策方針監督員”。新成立的生態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全縣各級道路綠化的規劃、設計、巡查、指導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將道路兩側綠化帶的日常管護、衛生保潔任務落實到各鎮、村、組。縣政府與各鎮、相關部門簽訂年度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書,推動整治工作深入持久開展。
(二)大力提升環衛硬件設施水平。加大環衛設施投入,縣上統一為各村民小組至少配備1輛垃圾收集車,并以每10戶村民為單位配備1個垃圾桶(箱)。要結合村莊布局及村民居住情況,按照“方便群眾、便于管理、杜絕污染”的要求,各鎮政府所在村要建設1個5—10畝的垃圾填埋場,各村民小組要建設1個1—2畝的垃圾填埋場,村民小組無條件建設的,村委會要統一建設1個3—5畝的垃圾填埋場。鎮、村、組要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建設垃圾填埋場,其租地等所需資金由縣財政統籌解決。
(三)建立規范的垃圾處理模式。在鎮村垃圾處理方式上,鎮區(縣城區)要按照“戶存放、站(小區、社區)收集、鎮拉運處理、縣監管”的模式,集中打掃,全天保潔,實現垃圾“日產日清日運”。各村組要按照“戶存放、組收集、村拉運處理、鎮監管”的模式,堅持每日早晚各打掃一次,實現垃圾“日產日清日運”。
(四)建立健全村組保潔員隊伍。切實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以每50戶村民為單位配備1名保潔員的標準,為村組足額配備保潔員。保潔員原則必須從城鄉低保戶、特困戶等弱勢群體中聘用。保潔員工資通過城鄉低保、公益性崗位補貼等方式解決,并建立保潔員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和困難幫扶制度。
(五)建立有效的獎勵激勵機制。結合生態鎮、生態村和最美鄉村創建等活動,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并被評為生態鎮、生態村、最美鄉村的鎮和村,縣上將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每年年底縣委、縣政府將從全縣各級保潔隊伍中評選100名優秀保潔員進行表彰獎勵。在全縣上下開展“文明農戶(居民)”評選活動,對常年注重環境衛生,積極主動將自家房前屋后清掃干凈的農戶(居民),縣上將按100元/年的標準進行獎勵,并按季進行考核兌現。
(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縣住建局、林業局、環保局、市容園林管理局、農工部、文明辦、督查督辦室、考核辦等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承擔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任務,制定本單位具體的工作實施方案,拿出相關的配套辦法,保證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順利推進,取得實效。各鎮和各行政村也要分別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衛生保潔制度、保潔人員管理制度、保潔車輛使用制度和垃圾填埋場管理制度等,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邁進。
四、時間安排
這次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總體用5年時間,分三步實施:
第一步:開展大整治。全面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五化”工作,全力建設森林。具體分為四個步驟開展工作。
第一階段:突擊整治階段。本階段集中開展城鄉環境“大清掃、大清理、大拆除”活動。各鎮要徹底拆除轄區國、省、縣、鄉道路兩側影響環境面貌和對外形象的廢棄房屋、殘垣斷壁、“三堆”等,基本消除鎮村環境面貌“臟、亂、差”現象。市容園林管理局要加大對縣城區的垃圾清理力度,基本消除“三街九路”、衛生死角的各類垃圾。縣城區、主干道路沿線、鎮村環境面貌要達到“五凈”(路面凈、邊角凈、人行道凈、綠地凈、設施凈)、“四無”(無垃圾堆放、無果皮紙屑、無磚頭瓦塊、無積水),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初見成效,面貌發生大變化。
第二階段:推進深化階段。本階段集中開展城鄉環境“大綠化、大凈化”活動。各鎮要將轄區國、省、縣、鄉道路兩側綠化用地置換到位。林業局要完成國、省、縣、鄉道路界外綠化規劃設計工作,并抓住秋冬季有利時機,重點綠化西寶高速、西寶南線、姜眉公路、關環線、河營路、槐湯路等6條路段,年底前要至少完成3條重點路段的綠化栽植工作。鎮、村、組三級要完成垃圾填埋場的擴建、新建工作。縣城區、鎮、村、組的保潔員、垃圾收集車、垃圾桶(箱)等配備到位。各鎮、市容園林管理局要徹底消除影響鎮容鎮貌、村容村貌、市容市貌的各類“頑疾”,到年底,全縣城鄉環境面貌發生明顯變化。
第三階段:鞏固提高階段。本階段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美化、亮化工程,使全縣城鄉“五化”取得顯著成效。農工部要指導相關鎮完成國、省、縣、鄉道路兩側村莊綠化美化方案,做好重點區段兩側村莊的美化工作。各鎮要將轄區國、省、縣、鄉道路兩側視線范圍內的村莊統一改造裝飾美化到位,完成鎮區特別是重點鎮鎮區的美化亮化工作,并將各村組的環境衛生徹底整治到位。住建局、市容園林管理局要全面完成縣城區的美化、亮化工作,沿街門店和單位外觀的粉飾,牌匾標識和戶外廣告的統一,亮化燈和霓虹燈的安裝等要全部到位。春節后,全縣上下共同參與,利用2—3個月時間,全面完成規劃道路兩側樹木栽植工作,全力建設森林。全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促使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規范化、常態化,全縣城鄉環境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第四階段:整改驗收階段。本階段將對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情況進行認真整改驗收。各鎮、各部門要認真搞好自查,對所承擔的工作任務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主動搞好整改。縣衛生局、住建局、環保局、文明辦要對“三城一縣”創建工作進行“回頭望”,做好迎接驗收相關準備工作。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將組織縣環保、文明辦、農工部、考核辦、督查督辦室等部門,對各鎮、各部門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驗收,對達不到工作標準和要求的,責令限期整改,并將檢查驗收結果通報全縣。
第二步:實施大提升。對照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縣和全國文明縣城標準要求,逐條逐項、保質保量開展各項工作,確保創建成功。強化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養成文明衛生習慣,提升人民的“精氣神”,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生態文明、安居樂業的幸福,把全縣建成一個大景區,力爭進入全省十強縣。
第三步:跟進大產業。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跟進高度統一,鞏固擴大“三城一縣”創建成果。通過跟進和培育文化、旅游、餐飲、物流等相關產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高標準建成“處處是公園、處處是花園、處處是景點”的山水田園風光,實現社會、經濟、人文環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爭取進入西部百強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實效,縣委、縣政府成立由縣委書記任顧問,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委辦、政府辦、環保局、文明辦、農工部、林業局、市容園林管理局、衛生局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各鎮黨委書記、鎮長、四名回縣待安置原鄉鎮黨委書記為成員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面推進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政府辦,負責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牽頭抓總、協調檢查、“五包促五化”落實等工作,同時下設督查聯絡工作組,負責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信息收集整理、聯絡銜接、督查檢查、情況通報等工作。全縣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整治工作的重要性,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專門機構,制定相應方案,安排專人負責,采取強力措施,確保按期完成整治任務。
(二)廣泛宣傳教育。縣整治辦和各鎮、各有關部門要集中一段時間,采取組裝宣傳車、懸掛橫幅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宣傳整治工作的意義、目的、方法和措施。縣電視臺、信息咨詢中心要充分發揮媒體監督作用,開辟專版專欄,加大對整治工作的宣傳力度,對“臟、亂、差”現象堅決予以曝光,引導群眾樹立清潔意識、養成衛生習慣,形成“愛我家園、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輿論導向,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濃厚氛圍。
(三)強化經費保障。全縣各級各部門要加大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財力支持,為整治工作提供資金保障。縣財政每年足額列支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資金。各鎮、各相關部門要按照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籌資的思路,通過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整合“文明家園”、“最美鄉村”、“生態鎮”、“生態村”、“新農村建設”、重點鎮建設等方面資金,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吸納民間資金等多種形式,捆綁使用各類資金,保證整治活動正常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