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城鎮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地震安全性評價,是科學、合理地確定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基礎性工作,直接關系到建設工程抗震的能力,直接影響震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市地震部門應依法行使抗震設防監管職責,認真執行《省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分類》和《關于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將抗震設防要求核定納入基建工程審批流程(見附件2)。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要監督建設單位依法做好地震安全性評價,進行抗震設防,并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二、市發改委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在審批、核準和備案建設工程項目時,應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申請報告的審查內容,對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申請報告中未包含抗震設防要求的項目不予批準。
三、市規劃和建設部門在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工程,在審查相關內容時,應包括由市地震部門所出具的抗震設防核定意見。
四、工程建設單位在進行場地選址勘察、圖紙設計、施工建設時,必須主動到市地震部門進行登記并自覺接受監督管理。對應當做地震安全性評價而未做地震安全性評價或者雖已做地震安全性評價但其評價報告未經國家、省地震安全性評價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的建設工程項目,市地震部門不得審定批準,規劃部門不得頒發工程項目規劃許可證,設計部門不得進行工程設計,建設部門不得核發施工許可證。
五、對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的項目,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應參加工程項目竣工驗收。凡應當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而未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或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進行抗震設防的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不予竣工驗收。
六、因我市位于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動參數六度區和七度區,對其分界線兩側各八公里范圍內的大中型建設工程,必須按照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核定程序執行,在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后,核定其抗震設防要求。
修訂后的《防震減災法》,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減災的指導思想,堅持突出重點,全面防御的發展戰略,堅持防震減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堅持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強化了政府職能,強化了部門職責,強化了社會參與,強化了條件保障,強化了科技支撐,強化了法律責任。特別是在地震災害預防方面,強化了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管理措施,建立了農村民居和鄉村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管理的制度,完善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制度,是增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能力,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的制度保障。
二、強化措施,確保抗震設防要求落到實處
(一)強化抗震設防要求管理。
抗震設防要求,系指在考慮地震環境、建設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許的風險水平、及國家經濟承受能力和要達到的安全目標等因素的基礎上,經國務院地震主管部門制定或審定的,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必須達到的抗御地震破壞的準則和技術指標。抗震設防要求以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制定的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或者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為依據,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州境內的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各縣市人民政府建設、交通、水利、電力、地震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抗震設防要求執行情況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監督檢查。
(二)強化地震安全性評價制度。
地震安全性評價,系指對具體建設工程地區或場地周圍的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震活動性、地形變化等研究,采用地震危險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應采用的風險概率水準,科學地給出相應的工程規劃和設計所需的有關抗震設防要求的地震動參數和基礎資料。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審定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州境內的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按照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的規定確定。未經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各級發改計劃部門不得批準立項,規劃建設部門不得批準、發放選址意見書。
(三)強化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
州境內的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商場、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設施、生命線工程,應當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和設防分類進行設計,由州規劃和建設局納入“建設工程初步設計審查”的行政許可項目,未經初步設計審查的建設工程,不得進入下一個建設環節。
(四)強化建設工程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
按照《防震減災法》的規定,建設單位對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施工的全過程負責。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抗震設計,并對抗震設計的質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圖設計文件的準確性負責。施工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施工,并對施工質量負責。工程監理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監理,并對施工質量承擔監理責任。
(五)強化建設工程抗震普查機制,落實抗震加固措施。
州境內已建成的重大建設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或者重要紀念意義的建設工程,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和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其他建設工程,要按照*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提高我州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礎設施抗震能力的意見》的要求,全面完成全州已建房屋、市政基礎設施的抗震普查工作,對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或者抗震設防措施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抗震性能鑒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對我州上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未修建的預制構建房屋,要按照涼府辦發〔20*〕60號文件的要求進行分類處理。
(六)強化農村民居和鄉村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的管理。
加強對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的管理,是《防震減災法》新建立的法律制度。各縣市人民政府要把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納入抗震設防的管理,要結合城鄉一體化、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移民、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建設和“三房”改造等工作,將農村民居、基礎設施和鄉村公共設施建設納入村鎮規劃建設管理范疇,建立由縣市分管規劃和建設的副縣市長任組長,規劃和建設、發改、防震減災、移民、扶貧、國土資源、財政等政府部門領導參加的推進農村民居和鄉鎮公共設施抗震設防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安排,統一規劃,統一管理。
州規劃和建設部門要按照相關法規和規章的要求,組織開展農村實用抗震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廣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經濟適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設計和施工技術,培訓相關技術人員,建設示范工程。
各縣市要繼續落實涼府辦發〔20*〕60號文件制定的村鎮建設工程措施。凡屬村莊建設范圍內的鄉鎮政權機關、學校、幼兒園、衛生院等公共建筑,樓層兩層以上、建設工程投資額在30萬元以上或者建筑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村鎮建設工程,由各縣市規劃和建設局監督管理。其他農村民居建設,由鄉鎮專兼職人員、鄉鎮防震減災助理員負責房屋的監管工作,并接受規劃和建設部門的督促和指導。
各縣市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實措施,確保20*年新建農村民居20%以上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每年按照遞增20%的要求,逐步提高農村村民住宅的抗震設防水平。20*年起新建的鄉村公共設施,要100%達到抗震設防要求。
(七)強化抗震設防要求的行政許可制度。
州、縣市防震減災、規劃和建設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抗震設防要求的行政許可制度。確保《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重大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審批》、《建設工程初步設計審查》、《辦理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工程)施工許可》等行政許可項目的全面落實,切實做到該行政許可的建設工程項目必須實施行政許可,對應依法作出行政許可或者辦理批準文件的建設工程項目實現法規化管理。州和各縣市人民政府建設、交通、水利、電力、地震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抗震設防要求執行情況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監督檢查,實現有關建設工程的強制性標準應當與抗震設防要求相銜接的要求。
關鍵詞:通信工程;抗震能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E9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工程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實踐,因此保障通信工程的穩定順暢運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系統闡述了通信工程的抗震設防工作,避免地震災害情況下的通信中斷。
一、我國通信建設工程防震減災的發展
地震災害對通信網絡直接帶來的損害首先會體現在通信線路和網絡設備的損害,其中包括服務存儲系統宕機和關鍵數據的丟失以及業務系統中斷等。據史料記載,我國是地震活動頻度較高、強度較大、震源較淺、分布面廣,造成震災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對通信網絡采取科學手段抗震防災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根本途徑之一,我們要將通信網絡抗震防災工作提升到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以確保抗震防災工作的順利實施。
在河北省邢臺發生了建國以來在人口稠密區發生的強烈地震后,我國政府首次提出了地震工作要以預防為主的方針,這標志著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開始。在新形勢下進行防震減災工作。我國《防震減災法》的制定為我國防震減災的各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為了確保地震時電信網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我國信息產業部相繼頒布了強制性通信工程建設標準,要求工程的設計、施工要嚴格按照有關的工程建設防震標準進行。
二、努力提高通信網絡工程抗震能力
對通信網絡進行抗震防災,是為了提高在地震時保持通信網絡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其中包括網絡規劃、通信建筑、電信設備和室外線路等方面的抗震防災措施。
在通信網絡工程中,把防震減災作為一個重要的系統工程來對待,充分綜合應用高新技術進行防震減災。
地震災害主要是因為建筑物、工程設施的破壞和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保證工程質量和具備抗震設防能力是防震減災的關鍵。而防震抗震的重點則是重要建筑和“生命線工程”,可靠的通訊系統對于及時有效地控制災害是絕對必要的。無數次的震害都給了我們血的教訓,地震時正是災區人民急需要與外部地區通信的關鍵時刻,以便我們可以準確地了解災情,提供援助,及時地制止災情的進一步惡化。但遺憾的是,往往就是通信設施的破壞造成通信中斷,使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加大,使抗震救災工作艱難進行。
三、通信工程建設中的抗震設防對策
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地震預報水平不高,通信系統這個生命線工程極易埋下地震災害的隱患。因此,依法加強對通信工程建設項目的抗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場地的選擇
首先要選好場地,從防震抗震角度看,應該避開那些將來可能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的地方,選擇那些可能不發生大地震或遭受地震災害較輕的地方。盡量避開地震活動斷裂帶交匯地區,強地震活動區,地下有溶洞的地方,古河道和舊池塘、地勢高陡的山坡等工程建設的地震危險區。
2、通信建筑的抗震設防
要搞好通信建筑的抗震設防工作,通信建筑的抗震能力是電信設備抗震設防的基礎和前提。
(1)地基的選取和處理
地基應選在基巖上、大塊碎石層上或均勻密實的土層上,避開山坡地、古河道沙灘、谷底陡坡等。若無法避開,做地基時要加以特殊處理,務求地基扎實牢固。
(2)整體性要求
整體性要求建筑物體形簡單不對稱、不置高門臉、裝飾物等,其重量和剛度要均勻對稱,做到地基、柱子、墻體、屋頂聯結一體,各種管道設備盡量不要預埋墻內。
(3) 重心的設計
建筑物應做到下重上輕,屋蓋、墻體應盡量采用輕質高強材料,建筑重量隨層高而遞減,墻體要少、要薄。
3、電信設備的抗震設防
(1)電信設備的抗震設防的意義
電信設備的抗震設防對于通信建設工程中意義重大。電信設備的抗震性能是抗震救災減少損失的關鍵一環,也是通信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地震中通信建筑未破壞而電信設備失效的情況比比皆是。地震時電信設備的破壞相當普遍,其迫使通信中斷,給電信運營部門造成了重大損失,更重要的是減緩甚至中止了抗震工作的進行,給抗震救災工作帶來了更嚴重的打擊。
為更好地推進和保證公用電信網中主要電信設備的抗震性能,經信息產業部通過簽署《電信設備抗震性能檢測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凡在我國抗震設防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區的公用電信網上使用交換、傳輸、通信電源、移動基站主要電信設備必須經過抗震性能檢測,并經審查合格獲得信息產業部頒發的電信設備抗震性能檢測合格證。未獲得檢測合格證的電信設備,不得在抗震設防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區的公用電信網上使用。
(2)電信設備震害的主要原因
多年來,部通信設備抗震性能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通過對幾十種電信設備抗震性能質量檢測的綜合分析認為,震害的主要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設備體形細高,其固有頻率低,大部分都在10Hz以內,在地震波的卓越頻率范圍內,且阻尼比小(小變形時測試,一般為5左右), 因此,地震時的動力反應較大。
2.電信設備的部件之間,設備與其支架之間以及設備與設備之間采用了硬聯結,地震時,因相互耦聯制約易產生斷裂。
3.電信設備的重心偏高,當地震來臨時,尤其當日波對設備剪切力較大時,設備就會產生較大的彎矩,使設備出現倒塌和傾倒,從而使組件和連接部分出現破壞。
4.電信設備在機房內布置時多采用多個單體互連形式,底部未采用任何固定方式。那么,當地震波作用于設備上時,設備破壞的概率就會明顯增大。
(3)提高電信設備的抗震能力的措施
對通信設備的抗震設防,要結合通信設備自身的抗震性能和安裝抗震來進行加固措施,這關系到通信網絡在地震中的功能體現。是通信網絡在抗震防災工作的關鍵。在通信設備的設計過程中,不但要考慮設備的功能要求,還要使各部件的合理配置滿足抗震性能需要。
1.提高通信設備的穩定性
根據通信設備的總重量來選擇合適的設備固定框架,均采用軟連接的方式,使成型設備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2.提高設備的連接剛度
在安裝設計時,應有效降低設備的重心位置。在固定設備的同時時,提高設備底部的連接強度。
結論
為保證通信設施在發生地震后仍然能正常工作,電信運營部門、電信設備抗震檢測和管理部門需要密切配合,共同驗證通信項目的抗震能力,并監督設備運行的抗震措施,以提高通信網絡的抗震能力。這樣在地震發生時通信網絡仍然能夠保持通信能力。對通信工程建設的抗震設防工作的認識需要不斷加深。
參考文獻
1 汪夢甫;;用極值統計方法估計場地的抗震設計參數[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1988年04期
【關鍵詞】防震設計;防震理論知識;抗震概念設計;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從解決溫飽逐漸過渡到享受生活,尤其對建筑工程方面關注。建筑工程師提出抗震概念設計,迎合人們對住房安全的需求。建筑工程師提出概念設計,得益于自身檢驗及抗震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得益于計算機在建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概念設計主要應用在難以進行精確計算或很難用規范加以規定的問題中。所謂概念設計并不是簡單的數值計算,更多的是從整體的角度來對抗震細節宏觀控制以及確定建筑結構的總體布置。歷次大地震災害證明,良好的防震概念設計保證是建筑安全、質量的重要手段,避免地震發生時更大生命財產損失。防震設計逐漸得到工程建筑設計師的認同,以其新思路、新方向推動了結構設計的發展。
2.工程建筑抗震概念設計必要性
概念設計應用對結構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構工程師除了在一定的建筑空間運用概念設計完成整體結構方案設計,還要考慮規避不同結構以及構件與結構之間問題的出現。概念設計應用重要性的體現如下:
(1)現實結構構件設計存在很多不可計算的地方,從而這樣的設計方案很難滿足設計需求。結構設計活動中對概念設計的應用,可以很好的解決計算理論與結構設計中存在不可計算的缺陷。
(2)在結構方案設計的最初階段,其設計過程不能依靠計算機完成。結構工程師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綜合運用概念設計中隱含的設計概念確定性價比最優的方案。
(3)通過計算機的分析計算所得結果具有高精度的特點,盲目相信計算機計算的結果,對其不合理性與錯誤性有所忽視,導致建筑結構產生安生隱患。概念設計要求設計師從實際工程的結構需求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可以破除結構工程師對計算機設計軟件的盲目信賴,對于結構設計的發展和革新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建筑抗震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是從設計概念出發,是有組織、順序、目標的設計活動,涵蓋了設計活動整個過程即用戶需求分析到完整設計方案產品的過程。概念設計是一種設計方法,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其體現出了從具體到清晰、從簡單到復雜、從模糊到清晰的不斷變化的過程。防震概念設計是按照地震災害多發帶與建筑工程基本情況等形成的設計思想與基本原則,是細微構造和整體結構安排的設計活動,從最初的防震想法到防震建筑結構形成整個過程都涉及概念設計。由于建筑結構模型預知的情況和現實情況存在一定差別,地震發生和破壞作用具有不確定性與復雜性。因此,很難對建筑物遇到地震的參數與特性進行準確的預測活動。基于這樣的情形,工程抗震并不能完全依靠計算機的模擬設計來解決,而是要從概念設計出發。
4.抗震概念設計的原則
4.1建筑設計應注重場地的選擇
地基土就是場地范圍內的場地土,根據以往地震災害表面,場地土剛度大比剛度小的,場地土上的建筑損壞程度較小,震害指數小。場地選擇深度一般選擇地下15m,平面大小相當于自然村或一個廠區的大小。另外位于軟土之上且具有較長周期的高層建筑,與位于硬土上相比,軟土輸入的能量要大的多。如果有條件時,從減少地震能量輸入角度來說,選擇在堅硬場地土對防震有很大好處。
4.2設置多道防線
在建筑的抗震設計中,不論選擇那種結構體系以及哪種材料,都應該對多道抗震防線進行設置。通常來說。每一次發生的地震時間都不盡相同,有長有短。如果發生的地震時間長,那么連續的強脈沖會對高層建筑產生重復的沖擊,產生累積式的破壞;如果建筑采用的是單結構體系,只設置了一道抗震防線,那么只要發生第一次破壞,那么連續而來的地震就會導致建筑物產生破壞,但是如果建筑物設置了多道防震體系,那么即使第一道防線受到破壞,那么第二道、第三道以及后來的防震體系也可以對建筑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實際過程中已經采用這種抗震設計概念,是一種對付地震強度高的經濟有效的方法。
4.3合理地進行結構選型與布置
為了減少地震破壞造成的影響,應保持重量分布均勻且適當的減輕房屋重量,在結構方案進行平面布置時,應重視建筑結構抗側力體系對稱分布。
進行結構布置應從提高抗傾覆能力和加大扭轉度角度出發。在進行結構豎向布置時,應盡可能避免出現薄弱層,要求豎向強度、剛度均勻變化及降低房屋重心。通常在結構布置很多抗震墻,抗側剛度大的芯筒、抗震墻的位置都是對稱或接近居中。
在純框架結構中,梁應先于柱屈服,即“強柱弱梁”型框架。從平面設計,著重提高復雜平面突變處、房屋四周轉角處、各翼相接處的結構延性。對于相似構件,應提高關鍵部分的構件延性。第一道防線在具有多道抗震線的抗側力體系中,應著重提高第一道防線的構件延性。對于偏心結構,加大房屋四周剛度較弱端構件的延性。因此,關鍵部位及關鍵構件具有一定的延性水平和強度,構件的變形能力和承載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提高結構整體的變形能力、承載能力。
4.4結構材料
結構材料對建筑結構是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者根據實際情況,研究結構體系及建筑形式的同時,應對充分了解所選擇的結構材料的抗震效果,以便能夠選擇經濟適用又抗震效果較好的結構材料。在進行抗震結構材料的選擇時,應該注重抗震結構材料的性能,主要要求如下:具有較好的連接性、較好的延性、構建的連接具有良好的整體、延性系數高、勻質性好。
4.5注重非結構因素
設計師在抗震建筑設計中,在建筑平面上填充墻應盡可能對稱均勻,關注填充墻對整個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避免結構中心偏移。填充墻沿房屋的豎向應連續貫通,規避樓層在填充墻斷開后框架承載力驟降的現象。根據以往地震造成的破壞來分析,填充墻在眾多鋼筋混泥土結構中率先被破壞,減小了框架的變形,吸收了地震大部分能量,延遲震害發生的過程,整體結構的地震側移幅度較小,主體受損程度也變小,為人們在地震災害中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所以說填充墻充當了抗震防線的“第一衛士”。
5.結束語
抗震概念設計貫穿于整個建筑工程。設計者要從根本上解決建筑結構的薄弱環節,應從宏觀角度去進行判斷、選擇、思考,再結合必要的構造措施和計算,提高建筑結構整體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結構設計時,設計師常常存在思考不足地方,抗震概念設計從實際出發,彌補了設計漏洞,將建筑結構設計引入到一條全新道路。傳統的工程結構設計忽略了建筑結構傳統的實際情況,過度依賴計算設計結果,造成建筑抗震效果并不理想。而抗震概念設計的出現,將建筑結構設計引向了人性化方向,并且拓寬了建筑結構設計的思路,為建筑抗震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并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了良好作用。近幾年來地震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防震能力在建筑結構設計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作為建筑結構設計師應將抗震概念設計滲透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這樣才能使建筑物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
參考文獻
[1]閆利劍.建筑結構概念設計與軟件計算關系[J].鐵道標準設計,2009(08).
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城鎮化列入2013年6項工作重點,城鎮化戰略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3%,今后如何提高城鎮化質量,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
最近,有兩則消息格外引人關注。一是在2012年多次中央級別的會議預熱之后,2013年新年伊始就傳出的消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10多個部委參與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將于2 013年全國兩會前后頒布。據了解,該《規劃》將涉及全國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將為新型城鎮化提供發展思路,并將提出具體要求。二是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將在2013年兩會前后召開。盡管目前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的具體情況尚不明晰,但由于過去的城鎮化都是各地為政,缺乏頂層設計,在這一形勢下,會議的召開就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且意義非同小可。若能夠在頂層上統籌解決,無疑對各地在城鎮化過程中理念的轉變和質量的提高非常有益。關于城鎮化,在“十二·五”規劃提出時,建議的是“三化”同步,十報告專門加了一個信息化。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豐富了中國現代化的內涵。即中國要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現代化,而不是工業化或城市化孤軍突進的現代化。二是指明了四化同步的重點:一、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是適應未來新技術革命的需要,更多地通過信息化來促進制造業的數字化。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中國城鎮化的質量不高,最根本的就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工業化了,要有序地推進農民轉市民,這樣才能真正的城鎮化。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相互協調。目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水平遠遠落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所以下一步要大力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通過提高城鎮化的質量,通過農業轉移人口更多的市民化,來促進農業現代化。
城鎮化是一個歷史性問題,不是短期的,不是運動式的,同時城鎮化也是一個有利有弊的問題。所以,必須研究并遵循其發展規律,要全盤考慮做好頂層設計,盡力避免可能發生的挫折、波動,甚至是弊端或危害。在城鎮化的道路上,失敗的教訓不但有,而且非常深刻。20世紀,拉美城市化發展速度驚人,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城市化水平就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相接近了,但拉美城市化的高速度也導致許多問題。那個時期,拉美城市的人口增長率為十年翻一番,但這并不意味著拉美的工業化已對城市化提出了這樣高的要求。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拉美城市人口的比重已占地區總人口的6 0%,但工業人口的比重卻不超過20%~30%。曾經就有學者指出,按正常的發展速度,當時拉美的城市人口應為1520萬,而實際上已達到3000萬,超過了正常水平近一倍。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了工業化的速度,造成了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脫節。拉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超越了發展階段,拉美也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聯合國拉美經委會認為,9 0年代拉美地區有30%~40%的人處于極端貧困狀態,20%的人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4%。這與非洲和亞洲許多國家的貧困人口大都居住在農村的情況是不同的,拉美大城市的貧困狀況已經普遍化,這主要是低收入水平而不是固定資產稀缺造成的。在貧困已經城市化的同時,貧困差距也日益擴大。根據世界銀行和IMF的調查,拉美的收入分配已達到了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地步,占總人口10%的富人占有總收入的60%。比較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臺灣地區等成功實現經濟轉型,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過程,發現它們的普遍特征是,隨著城市化率的上升,貧富差距普遍縮小,基尼系數都在0.4以下,日本、臺灣等甚至低于0 . 3。而那些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則無一例外地出現了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如身處拉美的巴西的基尼系數超過0. 5。可見,真正成功的城鎮化絕非是更多的城鎮拔地而起或加速擴張,建成更多的基礎設施支撐高密度的經濟活動這么簡單。城鎮化還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合理公平公正的人的經濟和政治自由權利的制度安排。中國2012的基尼系數為0.474,說明中國城鎮化的過程更接近拉美及南亞國家特征。這應引起足夠的警惕,即中國進入后城鎮化階段后,如果不能有效縮小貧富差距,不僅經濟增速會放緩,還有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結果與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是完全背道而馳。
拉美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不同于歐美,拉美的城市化開始于工業化之前,而工業化的發展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進程。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城市人口膨脹,導致拉美城市的失業率很高,社會保障制度供給嚴重不足,消費能力無法提高,社會不穩定,暴力等犯罪活動泛濫成災。而英、美、日本的城市化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景象。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的國家,在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的近100年的時間里,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2 0%逐步躍升至51%,初步實現了城市化。英國城市化的發生,是多種經濟動力機制起作用的結果,而工業革命及其引起的工業化是核心動力,工業化的集聚效應使經濟和人口不斷集中,促進了英國城市化的發生。機械化和生產專業化要求密切的分工協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這一特點要求生產要素,即資本、設備和勞動力的集中。同時,工業化又講究規模效益,這不僅是單個工業企業生產要達到相當規模,而且需要眾多相互關聯、生產配套的工業企業在一定空間上的集中。這種專業分工協作、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的要求,使工業化具有極強的集聚效應,拉動各種經濟要素和人口向一定的地理空間集中,形成城市聚落的外觀。工業化的自身需求,使得英國工業與城市良性互動,實現發展,工業化資金同時推動城市其它產業發展,產生關聯效應,工業化要求并推動了城市化。美國的城市化經驗與英國相比較,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內生作用為主的自我發展。美國城市化進程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如戰爭、自然災害、行政干預等,而是源于市場經濟的內生動力。雖然其間美國政府也出臺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法規,但這些政策法規只起輔助作用,其主導因素還是內生因素,如產業結構動態變化、交通運輸狀況改善等。二是要素流動性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國城市化另一典型特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尤其是人口的流動最為明顯。一百多年來的人口遷移,使得人口在地區分布上趨于均衡,西部和東北部的人口比例在20%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在3 0%左右。人口自由流動促進了美國的城市化,人口區際遷移過程與美國區域發展以及城市化由發散走向收斂過程剛好一致。日本的城市化過程中,則特別重視對農業的改造,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是工業起步的前提和物質基礎,日本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土地的集約,這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前提條件。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可以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為農村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投資的加大,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為農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城市產業和人口的擴散開辟了道路,為實現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條件。城市化發展的教訓必須牢牢記取,成功經驗也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鑒。中國當前的城鎮化從城市設立、土地獲得、建設規劃、福利標準,全部靠行政審批的計劃經濟模式必須改革。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只有通過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才是城鎮化推進的內在機制。市場化是與工業化、城鎮化相伴而行的,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是靠市場化來維系的,市場主導下的城鎮化進程才是最有效率的城市化方式。
面對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下行風險依然嚴峻的形勢,新型城鎮化是目前唯一可以培育的空間因素。所有的宏觀經濟政策最終都要落地,都是落到一個特定的空間。這是從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構想,是梳理基本國情和國際經驗后得出的一個邏輯結論,對于中國的未來走向影響深遠。所以,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確保并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汽車博覽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
引言
該項目基地位于江蘇省昆山市陸家鎮陸豐西路北側,地理位置良好。建筑物的坐標采用1985國家高程系統,±0.000相當于絕對標高2.95米,基地的場地標高定為2.80m。
一、工程概況
本項目基地位于江蘇省昆山市陸家鎮312國道北,黃浦江路東側,總可建設用地面積約78651平方米,本次設計為4#樓施工圖設計,共含4-1#、4-2#辦公樓及4-3~4-5#樓配套商業及一層地下車庫組成;其中,4-1#樓為地上21層,4-2#樓為地上17層;4-3~4-5#樓均為地上5層,4-1#~4-5#樓在地下室連為整體,均為地下一層。其中4-1#樓高度為78.240m,4-2#樓高度64.640m,4-3~4-5#樓高度為23.440m。4-1、4-2#樓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4-3~4-5#樓采用框架結構。基礎采用樁筏基礎,其中4-1~4-5#樓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純地下室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方樁。本工程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類別均為標準設防類,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樁基設計等級為甲級。
二、地基基礎設計
2.1地質條件
根據昆山華一巖土勘察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昆山華瑞國際汽配城有限公司建委汽車博覽城二期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細勘察)(工程編號:HYKC-131211)顯示:場地主要分布有人工填土層和第四紀全新世海陸交互沉積地層。
2.2基礎設計
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應當非常重視概念設計,因為高層建筑結構的復雜性,發生地震時動力的不確定性,人們對地震時結構認識的局限性,摸擬地震波的模糊性,材料性能與施工安裝時的變易性等因素,致使計算結果可能和實際相差較大。簡單地依賴數值計算得出的結果不能充分解決現實中的抗震問題,特別是地質特征差異性原因,致使許多國家所制定的抗震規范有很大差距。高層建筑結構概念設計在依據數值計算的基礎上,加入了實踐經驗元素,使得這一設計理念更能滿足區域差別下從事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需求,結構概念設計甚至比分析計算更重要。強調其重要性,目的在于結構工程師在高層建筑設計中應特別重視結構規范及規程中有關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各款規定,在具體工程設計中不能陷入只重視計算結果的誤區。若結構平面或豎向出現嚴重不規則或整體性差,則僅按現有的結構設計計算水平,很難保證結構的抗震性能。
二、抗震概念設計的基本原則及影響因素
完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要建筑師與工程師的通力配合。結構工程師要統籌全面地考慮工程構件、整體結構及延性。工程師和建筑師要全程協作對結構體系的合理性進行設計。針對地震形態,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基本原則及影響結構抗震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形狀簡單。簡單的設計形狀使建筑結構明了,在對各構件進行受力情況分析上易于把握,保證了受力數據的精準度。簡單的建筑構造減輕了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減少了工程整體的薄弱環節,提高了建筑物的整體抗震能力。二是結構規則。保證建筑結構對稱布局,包括立體剛度對稱和外形對稱,提高建筑抗側力。保證質量對稱,使建筑物能均衡抵御外力,避免重心偏離。三是豎向均勻。這在設計上要優先考慮,在建筑橫隔層的上下結構比例上要嚴控豎向收進尺寸,詳細進行豎向受力分析,避免因分隔層導致的薄弱環節和承重不均、超標。洞口開設應保持規則整齊,增強整體結構的剛度和強度,避免外力突發下剛度突變而導致的結構扭曲。保證剛度和延性,同一層面支柱和其他連接結構剛性要一致,剛度趨于均衡,增加結構延性,使構件更能吸收和發散地震能量。合理設計抗震墻間距,上下連續受力均勻。設置填充墻將墻與柱分開,不影響整體結構的受力狀態,根據需要設置防震縫并保證其質量。四是整體合理。基礎要符合建筑要求,保證基礎的承載能力完全達到剛度強度指標,與上部構件連接可靠。柱體與基礎和隔板到樓蓋的連接上有足夠的剛度和抗力,各部件牢固連接緊密協同,增強豎向和水平的抗震能力。
第二條在抗震設防區從事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有關活動,實施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監督管理,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
第四條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國家鼓勵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
制定、修訂工程建設標準時,應當及時將先進適用的抗震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結構體系納入標準、規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廣使用。
第六條新建、擴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工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抗震設防。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降低抗震設防標準。
第七條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應當遵守有關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規定,保證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質量,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第八條城市房屋建筑工程的選址,應當符合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抗震防災專業規劃的要求;村莊、集鎮建設的工程選址,應當符合村莊與集鎮防災專項規劃和村莊與集鎮建設規劃中有關抗震防災的要求。
第九條采用可能影響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安全,又沒有國家技術標準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申請核準。申請時,應當說明是否適用于抗震設防區以及適用的抗震設防烈度范圍。
第十條《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中甲類和乙類建筑工程的初步設計文件應當有抗震設防專項內容。
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應當在初步設計階段進行抗震設防專項審查。
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設計應當作為施工圖審查的重要內容。
第十一條產權人和使用人不得擅自變動或者破壞房屋建筑抗震構件、隔震裝置、減震部件或者地震反應觀測系統等抗震設施。
第十二條已建成的下列房屋建筑工程,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拆除改造計劃的,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設計資質的單位按現行抗震鑒定標準進行抗震鑒定:
(一)《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中甲類和乙類建筑工程;
(二)有重大文物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房屋建筑工程;
(三)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房屋建筑工程。
鼓勵其他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拆除改造計劃的房屋建筑工程產權人,委托具有相應設計資質的單位按現行抗震鑒定標準進行抗震鑒定。
經鑒定需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應當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確定的限期內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未加固前應當限制使用。
第十三條從事抗震鑒定的單位,應當遵守有關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規定,保證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鑒定質量,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第十四條對經鑒定需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產權人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施工單位進行抗震加固設計與施工,并按國家規定辦理相關手續。
抗震加固應當與城市近期建設規劃、產權人的房屋維修計劃相結合。經鑒定需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進行裝修改造時,應當同時進行抗震加固。
有重大文物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加固,應當注意保持其原有風貌。
第十五條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鑒定、抗震加固費用,由產權人承擔。
第十六條已按工程建設標準進行抗震設計或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合理使用年限內,因各種人為因素使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受損的,或者因改變原設計使用性質,導致荷載增加或需提高抗震設防類別的,產權人應當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抗震驗算、修復或加固。需要進行工程檢測的,應由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測。
第十七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后,當地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受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應急評估,并提出恢復重建方案。
第十八條震后經應急評估需進行抗震鑒定的房屋建筑工程,應當按照抗震鑒定標準進行鑒定。經鑒定需修復或者抗震加固的,應當按照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修復或者抗震加固。需易地重建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規劃和建設。
第十九條當發生地震的實際烈度大于現行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時,震后修復或者建設的房屋建筑工程,應當以國家地震部門審定、的地震動參數復核結果,作為抗震設防的依據。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質量的監督管理,并對本行政區域內房屋建筑工程執行抗震設防的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情況,定期進行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對村鎮建設抗震設防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對農民自建低層住宅抗震設防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鼓勵和指導其采取經濟、合理、可靠的抗震措施。
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通過拍攝科普教育宣傳片、發送農房抗震圖集、建設抗震樣板房、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積極指導農民自建低層住宅進行抗震設防。
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有權組織抗震設防檢查,并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檢查的單位提供有關房屋建筑工程抗震的文件和資料;
(二)發現有影響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質量的問題時,責令改正。
第二十三條地震發生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破壞程度超出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允許范圍的房屋建筑工程的破壞原因進行調查,并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地震調查情況,及時組織力量開展房屋建筑工程抗震科學研究,并對相關工程建設標準進行修訂。
第二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質量問題都有權檢舉和投訴。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規定,擅自使用沒有國家技術標準又未經審定通過的新技術、新材料,或者將不適用于抗震設防區的新技術、新材料用于抗震設防區,或者超出經審定的抗震烈度范圍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六條違反本規定,擅自變動或者破壞房屋建筑抗震構件、隔震裝置、減震部件或者地震反應觀測系統等抗震設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對個人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規定,未對抗震能力受損、荷載增加或者需提高抗震設防類別的房屋建筑工程,進行抗震驗算、修復和加固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八條違反本規定,經鑒定需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進行裝修改造時未進行抗震加固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
【關鍵詞】超限高層建筑;建筑工程;抗震設計;對策
如今,隨著建筑行業的興起,居住建筑與人們的生活就密切的聯系著,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都在不斷的關注著住宅的面積、位置以及建筑的抗震設計等問題,所以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很受人們的關注。因此,與居民生活相關的抗震設計的好壞直接的影響著居民的使用,能否綜合利用實用、美觀和人性化等因素對給超限高建筑工程抗震進行科學的設計是一個重要研究內容。超限高建筑由于自身高、大以及給抗震設計繁瑣等原因,其在設計方面應該要不同于其他建筑上卡座設計,要根據其特點進行設計,體現出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不同風格。
一、對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一)在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設計過程中,要嚴格的對建筑物本身的穩定性能、承載能力、整體延性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和考慮。在工程的設計過程中,對于其結構的構建要嚴格的符合安全的具體要求,還要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防治和加強,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加固,大力提高超限高層建筑本身的抗震能力。
(二)在進行建筑物的設計過程中,要采取措施盡量來設計出多層次的抗震防線。在我國超高層建筑物中,每一個建筑物如果具有良好的抗震體系,就必須有多個比較良好的延伸性分體構成,這些構建要結合在一起,能在起到整體的配合作用下也不會影響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進行超限高層建筑物設計中,會設計更多地抗震防線,這主要是由于在一起比較強烈的地震之后,一定會有更多地余震出現,如果只有一道抗震防線,那么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就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很難保障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所以,扎起進行超限高層建筑物設計的過程中,要盡量的多設計一些抗震防線,保證其主要的耗能構建具有非常高的延伸性和剛柔性。這樣,不僅能有效地保證超限超高層建筑物的結構不遭到破壞或者影響,而且還能對地震能量的有效減緩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大大的提升超限高層建筑的整體性能。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對超限高層建筑物內部的構件愛你之間的有效聯系不能忽視,對于每一棟樓、一層樓來說,在對使用的耗能構件出現屈服后,要嚴格的對其進行彈性監測,能大大的提高其長久的使用能力和抗震能力。
(三)對于超限高層建筑物中的薄弱環節要密切的進行重視和控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提高建筑物本身的整體抗震性,如果發生地震,超限高層建筑的主要構件可以很大的程度上承受較大的沖擊力,這就需要大力的對超限高層建筑物的薄弱環節進行嚴格的檢查、觀察和研究工作,要嚴格的采取有效地措施對其進行加固,對所處于的承載力和彈性力的均衡點等進行嚴格的處理和控制,保證在地震發生的情況下能及時的發現問題,進行及時的處理。
二、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處理方式
在我國很多的超限高層建筑中,針對其整體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加固措施,防止在地震發生時出現不必要的隱患,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損害,這樣能大大的保證超限高層建筑在遭受到地震沖擊時更好地發揮其穩定性和安全性。
(一)構件的具體加強措施。一是要盡量的增加建筑物底部的剪力墻厚度;二是在底部大量的增加一些鋼筋混凝土柱或者加大其的配箍特征值;三是對于連接梁之間的配筋來說,需要采取交叉暗掌的形式進行搭建;四是對于框架支柱的軸壓比要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五對于節點或者錨固的有效加強可以采取構造的措施來加以實現。
(二)梁式轉換層的主要結構。一是要將梁的轉換層向上加伸到兩層,二是對于剪力墻的配筋強度要合理的進行提升;三是對于框支柱的壓軸比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使用鋼筋混凝土梁柱;四是在進行配筋的使用時,在進行轉換層的使用上可以利用雙向或者雙層配筋;五是對于建筑物的整體結構要進行嚴格的調整,滿足在其設計上的剛度要求;六是要合理的對混凝土的梁結構的節點和配筋進行合理的設置。
(三)對于豎向湖或者結構進行平面布置過程中,要嚴格避免扭轉所帶來的嚴重影響,還要大力的保證側向的剛度能在比較均勻的水平層次上發生變化。對于構件的整體布置,要嚴格的通過充分的分析、研究和計算,反復的、多層次的進行調整,最大的得到一個最佳的、最合理的位置,這樣可有效地保證在地震發生情況下不會出現偏移現象。
三、超限高層建筑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強柱弱梁。今年來,我國的地震災害頻繁發生,所以在超限高層建筑框架的結構設計中,應該加強對房梁的設計,讓梁端形成塑形鉸,節點處于彈性狀態,柱端處于非彈性狀態。柱強梁弱是相對于梁端截面的相對彎曲能力而言的,一般來說柱端截面的抗彎曲能力越大其增強的幅度越大,是在出現地震的情況下,決定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轉動能否不超過其塑性轉動的能力,保證柱能在意外發生時不造成破壞。梁端縱筋超配程度的大小是由柱強于梁的幅度大小決定的,在梁和柱端塑性鉸的形成過程中,塑性內力分布和其動力特征都有一定的變化。在建筑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將柱的截面尺寸擴大,使柱和梁的線剛度比值大于1,控制柱的軸壓,增加延續性。在對截面進行承載力運算時,應該將柱的設計按照梁弱柱強的原則進行放大,將柱的配筋構造進行強化。梁端的縱向受拉鋼筋不得過高,避免在地震中不能形成塑性鉸,或者將塑性鉸轉移。在設計中注意節點的構造,把塑性鉸向梁跨內移動。
(二)強剪弱彎。在建筑框架結構中采用強剪弱彎的設計,可以保證構件的延性,在建筑中有可能出現脆性破壞,就要求在建筑中加大各構件的抗彎曲能力和抗剪承載力,這能夠有效的應對地震對建筑框架的破壞,一旦遇到地震等突況能夠保證不出現脆性剪切失效的狀況。對于建筑框架結構中應該加強對抗剪驗算和構造的設計,使結構框架能夠符合相關規范的要求。
(三)構造措施。1.在建筑框架結構中,要注意對大跨度的柱網進行框架設計,在樓梯間處的框架柱和平臺梁相連接,樓梯間的柱可能為短柱,這就應該對柱箍筋進行全長加密的措施,有些工程設計中沒有對此設計引起重視,往往忽略了其重要性;2.對框架的外立面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如果外立面為帶形窗時,由于設置連續的窗過梁,這就說明外框架柱可能為短柱,應該對其構造采取一定的措施;3.在結構框架的設計中,有可能會出現框架結構長度超過一定的規范限值,某些建筑不需要留縫,為了減少裂縫,應該采用混凝土對裂縫進行澆注。在后澆帶的設置中,應該采用細密的雙向配筋,其構造間距應該小于150,對后澆帶進行適當的加強。
四、結語
隨著超限高層建筑的高度在逐漸的提高,難度在逐漸的增大,這樣就對其的結構提出了更多地復雜性和更多地技術難題,抗震設計關系著超限高層建筑物本身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想要真正的保證超限高建筑的安全使用能力,就要進一步加大對其抗震設計提出更多地措施,加大對其的重視力度。所以說,在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好抗震設計,真正的反映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相信在未來我國建筑業的發展過程中,超限高層建筑的發展方向一定出朝著安全、環保和經濟的發展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 黃志華, 呂西林. 上海市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若干問題研究[J]. 結構工程師,2007,23(05):1-18.
[2]呂西林.高層建筑設計與分析中的力學問題[A].走向21 世紀的中國力學[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55-163.
[3]瞿國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計中的若干問題[J].科技風,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