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循環經濟事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有利于節約地球資源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由于人口眾多所以其人均占有量相對較低,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資源開發能力的不斷增大,由于在使用過程中不注重節約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國面臨著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循環經濟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極大程度地減輕了資源供給壓力,有效地緩解了我國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
1.2有利于保護地球環境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而且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在日益加深。環境問題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世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循環經濟的提出能夠從根本上緩解環境污染問題,有效地降低了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和諧發展。
1.3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經濟效益的根本在于降低投入,減少生產生成,從而保證產出最大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的資源在產出率、利用率和循環利用率方面表現出明顯的不足,與其他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較大。循環經濟能夠保證低投入,同時有效地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使資源能夠盡量發揮出其最大的使用價值,盡量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從而增強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1.4有利于經濟的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循環經濟更注重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由于循環經濟污染少、效益高、資源再生利用率高,它是構建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
2構建循環經濟管理模式的建議
2.1不斷完善與循環經濟相關的各項法律規章制度
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還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為了保證循環經濟的健康、順利發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為依據,所以要對與其相關的法律規章進行不斷的完善,構建健全的循環經濟體系,使其在工作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對企業行為進行規范的目的。可以通過加大廢棄稱排放收費制度的執行力度,提高監管水平等手段,使企業在發展過程能夠自覺堅持以低投入、加強環境保護、資源再生利用為前提,使企業發展目標與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相一致,同時還有昨于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2.2構建有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是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資源的再生利用率,這些都是需要通過較高的技術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術的創新力度,同時要注意開發共性與實用性技術,最終構建有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支撐體系。為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要大開發與循環利用和能源節約方面相關的關鍵技術。在資源節約方面要加強廢物回收利用、替代技術、綠色制造技術等方面技術的開發工作,使循環經濟理念滲透于企業的計劃、生產、運用和管理一系列過程之中,交將其納入到國家中長期科技計劃之中,加大力度去開發污染少、經濟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術。同時為了提高產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資源的使用價值,還在不斷探索不同企業間產品間的鏈接技術、加大生態工業園區設計技術的研發力度,以實現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利用有效的經濟發展激勵機制
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構建的一種生態經濟。它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組織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等經濟活動,將清潔生產、生態設計、資源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使物質和能量能夠在不斷進行的循環和流動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循環經濟提出,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應當主要依靠人的智力來推動科技進步,合理的循環利用資源和減少廢棄物,并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非和諧”行為,力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相輔。簡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種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有一個“3R”原則需要遵循,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它所要求的并不只是資源的簡單循環利用,它最根本的目標是在經濟活動中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對資源的浪費與破壞,并要求制定相應的合理的資源開發計劃及保護措施,并盡可能使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值,盡量避免和減少廢棄物的排放,真正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2我國旅游經濟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2.1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旅游經濟管理體制
旅游經濟管理涉及財政、物價、交通等許多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許多方面要求必須通過政府牽引、部門聯合行動,但是由于目前國內旅游經濟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業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旅游行業內存在主管部門職能不明確、行權薄弱、執行力差、執業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對旅游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難,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旅游環境的有效改善和旅游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也間接降低了旅游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效率。
2.2旅游經費投入不合理,旅游基本設施的落后
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我國對旅游管理方面及各項設施的投入不合理,導致旅游設施的不全與落后,造成旅游經濟管理許多方面的無意義重復與滯后,許多天然優良旅游資源遭到嚴重浪費和閑置,旅游設施不配套與景區環境和現代旅游的發展不協調,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遲滯,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旅游經濟開發,以致經濟與環境的惡性此消彼長,嚴重違背了循環經濟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
2.3缺乏長遠的旅游經濟發展眼光,地區旅游開發不合理
很多旅游景點對資源只開發、不保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完全基于經濟利益,只顧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導致不可再生資源的日益破壞與減少,可再利用資源的循環再生滯后。比如,在某些地區旅游景區為了追求眼前利益,以犧牲生態和諧系統為代價,盲目開發旅游資源,導致景區環境失調,影響旅游經濟的長遠發展。這種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是極度不科學的,嚴重違背了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與原則。
2.4缺乏創新理念,旅游產品陳舊無特色
經濟開放型旅游景區普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產品供需錯位,缺乏新穎的旅游資源和個性化的產品設計,游客需求無法滿足,激烈競爭下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某些景區為了扭轉這種局面而盲目投資導致旅游資源與產品的重復低水平建設與惡性的市場價格競爭,使行業信譽嚴重受損,自然與社會難以和諧共處,這完全與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背道而馳。
3循環經濟在旅游經濟管理中的意義
3.1是推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旅游業是資源依托型產業,景區環境質量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是一種尊重生態自然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循環經濟模式在旅游經濟管理中的運用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趨勢與要求。
3.2是從根本上防治旅游環境污染、遏制資源浪費與保持旅游生態和諧的重要途徑
目前,各旅游景區環境問題污染與資源浪費問題相當嚴重,更有旅游景區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浪費閑置旅游資源的現象存在。循環經濟“3R”原則可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比如在旅游景區內盡可能多置分類垃圾箱,在回收垃圾并利用的同時也解決了游客因找不到垃圾桶而隨地亂扔垃圾的問題。再比如,用過的廢水可通過自置凈化系統再處理再用來綠化景區等,這可以從根本上減少污水大量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3.3是提高旅游經濟效益,確保旅游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
循環利用資源,并合理的再處理利用垃圾廢棄物,這在無形之中就為旅游經濟節省了資金成本,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有益于旅游景區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增強了旅游資源的生命力與發展力,這同時也提高了旅游的經濟效益,確保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循環經濟模式適用于旅游經濟管理的措施與對策要扭轉現在旅游經濟扭曲而無序的發展模式,貫徹循環經濟理念于實際,實現旅游經濟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適當的措施與良好的對策是確保循環經濟模式順利被執行的前提條件。
4.1加強技術支持
循環經濟在旅游景區的貫徹執行少不了一定的技術支持。在旅游資源開發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環境保護問題,如在廢水處理過程中,運用環保技術凈化后的水可作為景區綠化用水、衛生用水等。此外,良好的技術支持可保證管理措施的有力實施,如在人員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大幅度調動,在旅游資源管理過程中出現的開發、配置、保護等復雜環節等。
4.2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與經濟獎懲機制
一種政策的貫徹執行離不開良好的宣傳與鼓動。通過教育與宣傳可以讓人們更好的認識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流程與方法,灌輸人們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能夠自覺地身體力行打造和諧生態自然。具體方法,比如可以在旅游景區做一些相關的宣傳教育標識牌,在景區設計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場表演等,以讓游客與管理人員引起重視,打造強大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品牌。另外,建立健全相應的獎懲制度則可以保證教育宣傳的效果與落實,這主要是針對景區旅游經濟的人員管理問題。
4.3系統整合旅游資源,貫徹以政府為主導與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開發旅游經濟的政策
旅游經濟管理過程中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地區環境與文化資源差異。以政府為主導,強調宏觀調控,并因各地區環境資源與文化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與發展,才能有計劃地對旅游資源及其所依存的環境與文化條件進行長遠規劃和綜合高效利用。
4.4強調旅游產品創新,理性旅游消費
關鍵詞:新時期;水利經濟;良性循環機制;途徑
最近幾年,在全面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下,各級水利部門堅持轉軌變型、加強經營管理、追求經濟效益,成功轉變了水利事業的發展戰略。但要想促進水利經濟的良吐循環,還有很多問題函待解決,值得深人討論和探究。
一、水利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水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但隨著人口的增加,水污染日益嚴重,水利經濟體系已經與水資源狀況不符,水利經濟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水利工程自身在過去長期存在輕管重建的現象,經濟收人很少,經濟意識淡薄,加上水利產業的回報率非常高,水管單位很少補償自己,而是將大部分效益都給了社會,自身包袱沉重,導致水利經濟遲遲無法實現良吐循環;二是水利經濟的發展缺乏特色,價格收費體系、法制體系、服務體系等的不完善,導致水利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缺乏支撐,而缺乏市場機制更是阻礙水利經濟體制改革最關鍵的因素;三是沒能正確認識水利綜合經營的重要作用,沒能針對綜合經營制定完善的優惠政策,且水利職工待遇問題的解決不力,導致人員缺乏水利綜合經營的積極性,制約水利經濟實現良吐循環。
二、新時期建立水利經濟良性循環機制的途徑
(一)增強經濟意識,徒進水管單位發展
水管單位為促進自身發展,需積極轉變傳統輕管重建的觀念,不斷增強經濟意識,這是建立水利經濟良吐循環機制的一個重要環節1j[。一是改變水利工程設計缺乏正規經濟評價的狀況,注重對水利工程建設開展經濟分析和評價工作。水利工程建設必須嚴格依據國家規范要求來進行,由專業的經濟評估人員負責落實經濟分析和評價,沒有正規經濟評價的水利工程設計文件將不能參與審查。在水利工程的經濟分析評價環節,不僅要落實經濟分析工作,還要評價財務、研究執行方案,為水管單位今后開展水利經營提供法律依據。二是改變輕配套、重主體的狀態,著力提高水利工程經濟效益。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的實現需對配套工程與主體工程進行共同的運用,把配套與主體作為有機的整體,搞好規劃與設計,并保持同步施工,確保能全面發揮水利工程的效益。三是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完善建立水管單位經濟目標責任制,通過一系列經濟手段來增強改革意識與經濟意識,打破以往花錢就找國家要的不良習慣,從而促進水管單位自身的有序發展,不斷提高水利工程經濟效益。
(二)建設三大體系,指導水利經濟發展
推進建設三大體系是建立水利經濟良吐循環機制的一個關鍵環節。一是建設價格收費體系,也就是科學制定價格,規范各項收費。水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需要價格杠桿的調節,有相當一部分水利工程供水目前已經形成賣方市場,對改革水價極為不利,新的價格收費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它能使每一個水利工程都實現以水養水、以庫養庫、以堤養堤,從而實現良吐循環。如充分利用各個供水區域需要水資源的時間差來開發需水市場,使雙方實現優勢互補。二是建設法制體系,按照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在水資源行政管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以及水利經濟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制體系,從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過加強宣傳、加大執法力度等方式落實水法律、水法規的普及工作,為水利經濟的循環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三是建設服務體系,不斷深化服務意識。現行機構設置大多都是以計劃經濟體制為前提的,偏重于專業技術,這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符,對營造建立水利經濟良吐循環機制的軟環境不利,需嚴格遵循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基本原則,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為發展水利經濟服務的意識,通過宏觀調控以及市場機制的合理運用來指導水利經濟取得良吐循環發展。
(三)加強綜合經管,實現水利經濟循環
水利綜合經營的加強不僅是水利部門減少政府負擔、社會負擔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建立水利經濟良吐循環機制的必要輔助措施。一是對水利綜合經營在發展水利經濟中具備的重要作用應有正確的認識。水利隊伍內部應積極認識至日提高建立水利經濟良心循環機制與提高水利綜合經營之間的關系,由上而下注重多種經營,有機結合水利綜合經營的開展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優化。同時,各級領導部門也應充分認識到只有加強綜合經營,才能使水利工程達到自我完善與發展的目的,從而實現良吐循環。這就需要水利部門擺正副業與主業之間的關系,不僅要扶持水管單位加強綜合經營,還要重視水利工程的管護,從而擴大再生產投資。二是制定完善的優惠政策,為水利綜合經營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各級部門不僅要積極支持水利經濟的發展,還要堅持完善制定優惠政策,如對既有的多種經營項目可適當延長綜合經營的免稅期限,尚未發展的多種經營項目應給予低息貸款、減稅免稅等扶持,為綜合經營提供條件。三是及時解決好水利職工的工資待遇問題,將他們加強水利綜合經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水利工程大多都地處農村,不僅單位分散,且制約條件很多,基層水利職工的工資待遇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影響他們促進水利經濟良吐循環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可從醫療、子女人學、子女就業等方面人手,各級水利職工要一視同仁,為建立水利經濟良吐循環機制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三、結束語
水利經濟良吐循環機制的建立需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結合水利經濟面臨的問題,不僅水管單位要積極轉變觀念、不斷增強經濟意識,國家也應注重建設價格收費、法制、服務三大體系,并積極加強綜合經營,以促進水利經濟真正實現良吐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許志英.關于建立準公益性水庫補償機制的思考[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1(12):67一68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特征 系統 措施
當今,許多城市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城市人炸式增長、交通擁擠、供水緊張、熱島效應、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等。這些問題已經對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人居環境的長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尋找健康的途徑,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實施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循環經濟概述
所謂循環經濟,也稱資源循環經濟,就是在人類生產活動過程中,控制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資源的循環機制,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融人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相對而言,傳統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單向流動為基本特征的線性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雙向流動為特征的閉合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環率,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循環經濟的原則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高級階段,其基本原則體現為“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即3R原則”。
減量化原則(Reduce)是輸入端原則,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因此減量化又稱為減物質化,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此外,要求產品包裝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則(Reuse)屬于過程性原則,要求盡可能多地以多種方式使用物品,例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扔掉。通過再利用,人們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還可以抵制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帶給環境的災難性破壞。生產者應該將制品及其包裝當作一種日常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則還要求生產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過于頻繁地更新換代。
再循環原則(Recycle)是輸出端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再循環方式:一是原級再循環,即將消費者遺棄的廢棄物資源化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如報紙變成報紙、鋁罐變成鋁罐等),原級再循環在形成產品中可以減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級再循環,即日廢棄物變成不同類型的新產品(木筷變紙張,鐵盒變鋼材等等),次級再循環減少的原生物質使用量不會低于25%。很顯然,通過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強化了減量化原則的實施。
三、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不僅體現在量上,而且還體現在質上。循環經濟是一種高質量的和諧經濟,它不僅有高效的轉換系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和流轉系統(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而且有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較高的人口素質,使得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協調度。同時,它實現了城市人口控制、社會服務、勞動就業、城市建設等高效率的管理,達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實現了外部“生態成本”的“內部化”。
2.整體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在規劃、建設、管理時,一方面,要求不僅要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協調發展,而且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社會、后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會保障系統、技術支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以及綠色產業系統四者之間更具有協同性和整體性。
3.復雜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反饋系統,可通過生產食物鏈(產品食物鏈、剩余物質鏈、能量食物鏈)等組成若干“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此基礎上,可組合成“產業園區層面”、“城市層面”,甚至“城鄉綜合體層面”、“城市鏈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十分復雜。
4.公平性。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具有很強的公平性,這不僅表現在對人的尊重,強調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強調對外來移民創業、歸宿的容納能力,主張公平合理的競爭方面,而且表現在對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環境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資源存量的減少及其再生、環境的惡化與重建等納入協調的宏觀經濟運行中。
四、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構成
1.社會保障系統。社會保障系統是城市中人類及其自身活動所形成的非物質生產的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關系、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等領域,包括人口、文化、藝術、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狀況等。
2.技術支撐系統。發展城市循環經濟,技術支撐系統非常關鍵,與其相關的技術主要有企業、產業園區、城市三個層面的多種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整合與協同技術,生產食物鏈(網)技術,建筑結構、形態、功能的生態整合技術,建筑用地生產與服務功能的空間生態恢復與補償技術,廢棄物的就地經濟處理、循環再生技術,可再生資源、能源的開源與節流技術,健康建材的研制、開發與推廣技術,綠化的入戶、上樓以及屋頂景觀、水泥景觀的改造技術,室內外生命空間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術等。
3.基礎設施系統。它是指既為城市物質生產又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對城市系統運行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基礎設施一般包括五個子系統―能源動力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和城市防災系統。
4.綠色產業系統。綠色產業就是指對自然生態環境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危害的產業,包括生態產業和環保產業。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城市郊區)、清潔生產工業和生態服務業,環保產業包括廢棄物利用、環境凈化和能源節約等產業。
五、我國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措施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為一體的系統工程。目前,盡管已有部分城市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建設,但總體來講,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層次上。因此,筆者認為要建設完整的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環經濟的設計,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注意到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在產品設計中,盡量采用標準設計,使一些裝備便捷地更新換代,而不必整機報廢。在產品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綜合利用;同時,在產品設計中要盡量使之不產生或減少產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影響;不使用或盡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德國在GDP增長兩倍多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減少了近75%,收到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結果。
再次,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把有害環境的廢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循環經濟的一條重要原則和重要標志。工業生態園是推行循環經濟的一種好方式,這種方式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資源和能源在這個工業系統中循環使用,上家的廢料成為下家的原料和動力,盡可能把各種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做到資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發展。近年來我國城市地區紛紛出現的“工業開發區或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已有工業生態園的一些考慮:離開市中心區,實行集中式供熱、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置,園區的綠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則很少顧及。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前進一步,距這種工業生態園就不遠了。
最后,科學和嚴格的管理。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但是不能設想僅靠先進的技術就能推行這種經濟形態,它是一門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科學地和嚴格地管理是做好這種經濟的重要條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辦事規則和操作規程,并且有督其實施的管理機制和能力。從清潔生產角度看,國內外的調查證實,工業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說,只要加強管理,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錢,便可獲得削減物料和污染物的明顯效果。
從對循環經濟的上述分析來看,它對我國城市發展也是完全適用的。實際上,循環經濟思想和戰略的一個很重要的淵源就是生態城市。因此,可以本著上述循環經濟的思想和戰略,來制定和指導我國城市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參考文獻:
[1]吳志強 蔚 芳: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12
[2]高鵬飛等:基于循環經濟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今日科苑,2007~8
[3]楊益均 沈勛豐:城市循環經濟.集團經濟研究:2007~2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論述生態經濟時提出的,它是相對于傳統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將清潔生產、生態設計、資源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等融為一體,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使經濟系統和諧地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使物質和能量能夠在不斷進行的循環和流動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簡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種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
二、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一)減量化原則
要求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管理技術的改進,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和能量流量,因而也稱之為減物質化。換言之,減量化原則要求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為使這種增長具有持續的和與環境相容的特性,人們必須學會在生產源頭的輸入端就充分考慮節省資源,提高單位生產產品對資源的利用率,預防廢物的產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產生廢物后的治理上。
(二)綠色消費原則
旅游綠色消費要求以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促進一次性產品和包裝容器的再利用。一些發達國家還以循環經濟的思想為指導,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
(三)資源化原則
指盡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資源化。要求盡可能地通過對“廢物”的再加工處理(再生)使其成為資源,再次進入市場或生產過程,以減少垃圾的產生。
(四)高科技化原則
目前高新技術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及管理科學技術等都是以大大減少物質和能量等自然資源投入為基本特征的。國外目前提倡生產的“非物質化”,即盡可能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如利用互聯網替代大量相應物質產品的生產。飯店利用計算機網絡預定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旅游景點使用計算機網絡或者旅游管理信息系統進行人員預警,飯店運用高新材料建設以延長飯店的經營時間,使已投入的物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旅游經濟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推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旅游業是資源依托型產業,景區環境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在旅游景區管理中實現循環經濟,遵循生態理論發展,可以減少旅游投入及垃圾產出量,避免環境污染以及資源的浪費,增強旅游景區的生命力,使旅游業能夠持續性地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應用是適合旅游景區管理的,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和必定的趨勢。
(二)是防治旅游景區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
目前各旅游景區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廢棄物增加、水電資源浪費、植被破壞、白色污染等,如何防止環境污染是各景區都著重考慮的問題。而目前我國采用的末端治理方式難以從根本上緩解環境壓力。一方面投資大、費用高、建設周期長、經濟效益低;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如廢水治理產生污泥、固體廢物治理產生廢氣等,不能根除污染。而從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開展工作,可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
(三)是提高旅游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
在旅游管理中采用循環經濟可以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如合理利用及再利用水資源、回收廢棄物、節約電資源等,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還可減少資源使用量,減少景區經營成本。此外,循環經濟的使用有益于景區環境保護,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從長遠角度看,增強景區生命力的同時也就是增加了其經濟效益。
四、循環經濟理念應用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力度
宣傳教育具有信息傳遞、輿論導向和監督、規范公共行為和普及知識的功能,是實現公眾參與的前提。旅游循環經濟需要加強社會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只有通過加強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樹立旅游循環經濟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業和社區公眾提高對規劃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將有關規定落到實處。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及各種文學藝術等多種宣傳渠道,廣泛宣傳、普及循環經濟理念,加強輿論監督;將生態環境、循環經濟的科學原理等基礎知識列入各級各類學校的基礎教育,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最終增強全社會的循環經濟法制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使社會各階層人群了解并認可旅游循環經濟,在旅游區建立各種標識系統和通過各種媒體和手段等,教育引導游客進行生態旅游和綠色消費等。
(二)轉變發展經濟理念
旅游循環經濟要按照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文化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充分發揮知識經濟、體驗經濟、技術經濟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環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慮旅游資源承載力、旅游環境承載力、旅游社區承載力、旅游者心理承載力等旅游承載力體系,以保證旅游業科學、有效地發展。要做到旅游區域管理與環境容量相結合,既滿足游客舒適、安全、衛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證旅游資源質量不下降和生態環境不退化的條件下,取得最佳經濟效益,這是旅游經濟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以免對資源進行掠奪性利用,實現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數量,就可能發生游客過分擁擠,破壞生物棲息環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提升環境倫理觀念
旅游循環經濟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樹立新的環境倫理觀。環境倫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和諧發展與共存共榮。[1]應認識到人類應與自然保持和諧相處、協調進化的關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種、生態系統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內在價值,生態系統和自然界還有其系統價值,有繼續存在下去的權利;人類作為自然界進化的最高產物,對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統負有倫理責任。實施旅游循環經濟應培養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保育環境的倫理情操,并將環境倫理運用于節約資源、生態恢復、環境整治、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綠色消費、護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維護環境的生態平衡,盡量開發不影響或少影響生態環境的旅游項目,特別要根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的不同類型來開發不同的旅游項目。
(四)改變消費行為
旅游循環經濟要求人們改變消費觀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費、適度的物質消費,盡力做到消費文明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費行為,努力使旅游消費行為不破壞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人類與自然之間建立起親密的伙伴關系。旅游綠色消費要求以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促進一次性產品和包裝容器的再利用。完善“產、學、研、官、民”的合作體制、產品的標示制度,鼓勵公眾購買旅游循環經濟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確定購買旅游循環經濟產品的法定比例,推動政府綠色采購等。“3R”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業為主體,鼓勵支持政府、企業、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加強社區參與,促使全社會關注旅游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結論
循環經濟是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面對旅游業現存的種種弊端,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適合我國的國情,也是構建環境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旅游循環經濟制度建設是促進循環經濟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是增強國家旅游綜合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鄭度.人地關系與環境倫理[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寧夏錦繡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產、研、科、工、貿”為一體的工業固廢綜合治理公司,是2012年浙江―寧夏經濟推介會上,自治區就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而招商引資的重點示范項目。公司主要有建材、化工、礦業三個板塊業務,針對不同的電廠區域環境,采取不同的方案進行動態治理。憑借先進的工藝技術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先后針對華電中寧電廠、大唐大壩電廠和華能大壩電廠排放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實施綜合治理,同時投資建設年總產量超過240萬噸的超細粉煤灰生產線項目,總投資超過5.4億元。
自2012年9月以來,錦繡公司與華電寧夏中寧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就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進行深入合作,截至目前,中寧公司每年所產生的共計約60萬噸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已經全部由錦繡公司承包并進行綜合利用,實現了中寧電廠固體廢棄物零排放的目標要求,真正起到了自治區在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方面的示范作用。
2013年,其下屬子公司――寧夏錦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大唐大壩電廠年產120萬噸礦渣微粉項目,并于當年投產。目前,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治理利用率已超過70%,穩步的向零排放邁進。同時,該項目被列為2013年自治區政府重點項目,自治區經信委重點項目。
2013年,錦繡公司又積極與華電寧夏分公司配合,所推薦制定的關于永利電廠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物零排放的方案,順利通過項目評審,同時雙方達成永利電廠與治理項目同步建設的戰略合作協議。
近年來,公司在寧夏多地持續投資建設固廢綜合治理項目,嚴格按照國家關于“十二五”規劃及自治區就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等相關政策的要求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寧夏黨委、政府的熱情感召下,公司深深體會到自治區黨委、政府對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的高度重視,公司有信心也有決心再一次就寧東電廠集群區域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治理投資建設年產300萬噸的超細粉煤灰項目,充分發揮錦繡公司礦業和化工板塊治理業務在寧東的廣泛應用,同時公司也有信心和決心為寧夏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作出新的貢獻;為自治區的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增磚添瓦,從而使公司自身的各項先進工藝得到進一步地推廣,最大限度地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文圖由寧夏錦繡實業有限公司提供)
關鍵詞:循環經濟型;水資源;節約利用
水資源是人們生活生產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基礎。然而,當前水資源卻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水資源的短缺、水資源的缺乏都給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循環經濟型水資源的利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1循環經濟型水資源節約利用的概述
所謂的循環經濟型主要針對的是對人經濟行為的一種約束,這是生態學給與的基本概念。循環和高效是循環經濟型的核心內容,低污染和低能耗是其追求的目標,這也是實現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的舉措。要想實現循環經濟型水資源節約利用,就應當從實際的水資源情況和水資源的利用現狀出發,將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和循環經濟有機的結合起來,維持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增長的平衡,使得水資源遭受破壞的面積達到最小,真正意義上實現良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
2如何建立循環經濟型水資源節約利用模式
2.1在水資源開發環節的措施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在水資源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雖然水資源總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但是對于人們日常生活所用的淡水資源來說依然不容樂觀。再加上淡水資源的分布及其不均勻,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目前,在我國經常用的水資源開發模式有四大類:跨流域調水、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微咸水的利用,這四種利用方式有其不同的特點和受眾人群。對于跨流域調水來說,這一途徑主要是通過改變河流的流向或者是挖掘河道引水,來將水資源豐富地區的水引向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其中,我國目前正在實行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代表工程。雨水收集工程,主要是通過進行各種集雨的裝置來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再利用,通過這一方式收集到的雨水主要用于澆灌、洗車等對于水質量要求不高的用水。海水淡化是靠近海邊的人群得到淡水資源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借助于海水脫鹽的方式進而得到淡水資源,滿足其日常生活的需求。最后通過對于微咸水的利用,可以減少對淡水資源的使用量,微咸水的利用一般主要是農業灌溉。這四個途徑都是水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2.2在水資源保護環節的措施
在水資源的保護環節,可以通過兩個重要的方面來實現循環經濟型。第一是控制水源地的開采規模,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是農業取水,由于農業取水量一般較大,而且在農業取水的過程有很大的浪費,因此,應當盡力避免浪費的現象,對農業取水加以適當的限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水源地的持續利用。第二就是防治水資源,在這個環節中,應當建立合適的水資源監督立法體系,來對污染水資源的企業或者是個人進行威懾,提升全民保護水資源的責任意識,嚴格的監督相關企業污染物的排放,杜絕不法企業排放污染物污染水源現象的發生,法律的監督是避免此現象的重要措施。
2.3在水資源節約環節的措施
水資源的節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再多的水資源只要不懂得節約,終究會枯竭。生活節水、工業節水和農業灌溉節水是節水的重要方式。在生活節水方面,主要是日常用水的節約。比如,洗菜水和淘米水可以澆灌花草,洗澡水可以用來沖洗馬桶,洗澡時不要一直開著水龍頭等,這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手可以做到的。在工業用水方面,節水主要是在控制用水的力度方面,工業生產中應當盡量使用節水的設備以及采用節水的工藝等。農業灌溉用水方面主要是通過改變灌溉的方式,比如將漫灌改為滴灌或者是滴灌的方式,通過這些改變來實現農業的節水。
2.4在水資源的再生方面的措施
水資源再生問題是建立循環經濟型水資源利用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水資源的再生利用即達到了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又完成了循環經濟型的創建。對于污水的處理,從其的性質上考慮在處理方式上一般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是對污水中的較大的固體懸浮物的過濾;第二級的處理是將污水中溶解的有機物和膠體狀的物質進行一定的處理;第三極的處理主要是將其中的有毒有害難降解的有機物和溶解性的有機物的處理。在這其中用到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炭的吸附、離子交換法以及電滲析法。污水在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后,還需要進行相關的檢測,才能再利用,真正到達再生目的。
3結語
總而言之,循環經濟型的水資源利用是解決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矛盾的一個重要的舉措,節水措施和節水工藝使用是達成循環經濟型水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可以有效的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合理運用。面對當前緊張的水資源現狀以及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循環經濟型的水資源利用模式是十分緊迫的,既符合了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又符合人們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李婉琦.循環經濟型水資源節約利用模式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10):534-535.
[2]閆肅.節水技術在內蒙古火電廠的應用探討[J].節能,2014,(6):192-193.
關鍵詞: 生態工業; 循環經濟; 基本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8-0061-01
一、生態工業的起源及理論基礎
人們受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及運動原理的啟發,對多工業系統進行了分析比較,發現不同的工業系統之間也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物質一樣,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存在相互關聯作用。于是,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把自然生態學的理論,應用到工業體系的建立上來,使不同的工業企業,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關系,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
二、生態工業發展將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建立
按照自然生態學原理而建立的生態工業體系,將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傳統工業的生產活動是由“資源—產品—廢物”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生產過程,這是一種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是以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為其特征的發展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三、推進生態工業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工業的發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單一的工業企業或產業的發展,而是建立在多個企業或產業的相互關連互動發展基礎上的。因此,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如果能在生態工業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產業結構構成,通過有目的的規劃,進行多個企業或產業間的鏈接和組合,建立起相互關連,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生態工業體系,無疑對該區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生態工業建設符合環境管理思想及方式的發展方向我國加入WTO,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必然促進我國環境管理思想和方式實現以下轉變
1.環境污染由末端控制向全過程控制轉變,促進企業實行清潔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2.環境管理由單純的濃度控制向濃度與總量控制相結合轉變。
3.環境保護由政府行政調控為主向市場調控與政府調控相結合轉變。
4.清潔生產由促進單個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向促進區域性清潔生產轉變。
五、生態工業的載體——生態工業示范區
推進生態工業的發展,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體現出來,這個具體體現的方式就是生態工業的載體—生態工業示范區。生態工業示范區是在過去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一個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形式。目前,我國已經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取得了較大的成果,而在生態工業示范區建設方面我國才剛剛起步。
六、生態工業示范區的特點
對上述三類園區,相比較可以看出:前兩種開發區有明確的地理區域,側重于經濟本身的發展,區內企業間彼此獨立,沒有有機的聯系和互動的關系。
生態工業示范區具有以下特點:
1.不同產業或企業間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關連和互動關系,這種關連和互動構成了各產業或企業間的工業生態鏈或生態網絡,從而形成生態工業體系。
2.在工業生態鏈或工業生態網絡中,物質和能量逐級傳遞,并實現閉路循環,不向體系外排出廢物。
3.可以實現區域性的清潔生產和區域性的經濟規模化發展。這一方面是由于區域內的各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物得到下一生產過程的充分利用,使眾多的生產過程實現了清潔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多個企業或產業互動,同步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規模化。
4.區域內資源、信息共享,克服了線性經濟發展模式中,企業的生產各自為陣,信息不暢通的弊端,使區域內的資源和信息最快地流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5.生態工業示范區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多個企業或產業之間相互關聯的概念, 因此,它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沒有明確的地域界線。只要存在工業生態關系,這個企業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可成為生態工業系統中的一個環節。
6.生態工業示范區不單純于著眼于經濟的發展,而是著眼于工業生態關系的連接,把保護環境融合于經濟活動過程中,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統一和協調發展。
以上特點都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所不具有的。因此,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推進生態工業示范區建設將使兩區更具活力和發展前景。
七、推進生態工業示范區建設的基本策略
(一)做好生態工業建設的宣傳引導。生態工業建設在我國還處于啟蒙階段。是一個新生事物,對許多企業和管理者來說,還不了解生態工業這個概念的內涵及其相關的理論。北大、清華的一些學者和一些研究機構對生態工業及循環經濟的理論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但其深度和影響也是很有限的。
(二)加強生態工業建設的技術指導。生態工業建設實質上是根據一定地域內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產業結構,進行產業間的組合、鏈接和補充,使之形成互為關連和互動的工業生態鏈或生態網。這必須在工業生態學的理論指導下才能實現,因此,建立生態工業體系要依托技術支持單位,預先進行資源、產業結構和發展趨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作出生態工業建設的規劃,并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導下實施規劃。
(三)建立生態工業示范區,以點帶面。選擇有一定資源和產業優勢,并具有一定生態工業基礎的地區,進行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示范區建設的試點。通過試點,一方面進行生態工業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積累經驗,為深化這項工作打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工業生態示范區的建立,為其他地區作出表率,以點帶面,逐步擴大生態工業的普及面,推動生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八、推動生態工業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根據已經正在進行建設的一些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區的實踐和經驗,建設生態工業示范區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關鍵詞】生態文明;循環經濟;綠色發展
1.循環經濟的形成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可持續發展又是建立在生態、社會及經濟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這也要求了循環經濟必須從生態、社會及經濟這三個方面來提供理論基礎。
1.1生態規模的選擇。生態經濟是循環經濟的本質,這也就是說循環經濟的根本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在工業化的今天,人力資源已經不再短缺,相對而言,自然資源已經成為稀缺資源,這樣經濟增長受到自然資源的制約較大,循環經濟則是研究如何在自然資源影響下的經濟增長。生態規模具體是指人均可使用的資源數乘積度量。它主要是說人均財富在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時能保證最小化的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就是說可持續的人均資源消耗及排放必須要小于國家的生態承載能力。而生態規模有最佳規模與最大規模兩種,最佳規模則是評價生態規模的第一原則。
1.2經濟效率的選擇。經濟的發展受技術及資源的影響非常大,因此,人類的需求必須在滿足技術及資源的條件下才能考慮到經濟效率。在工業化時代,為了發展經濟,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來降低勞動力成本,進而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是技術創新并沒有節約自然成本,導致自然生產率其實沒有多少實質的提高。循環經濟的指標還包括了生態效率的提高,生態效率可以體現出經濟增長的價值量與資源環境消耗量的比值。生態效率具有這兩方面的意義:1.2.1提高生態效率能夠使單位經濟產出的物質強度降低;1.2.2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及自然資源的消耗。生態效率的指標由輸入端及輸出端來進行劃分。輸入端主要是指自然資源的生產效率;輸出端則是指環境生產效率,主要是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對生態效率的計算就能獲得我們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時的生態效率情況。
1.3生態規模下的社會分布。經濟效率主要是對資源的配置進行考慮,考慮資源在不同產品生產時如何進行分配。但是社會工作則是考慮的產品如何進行社會分配,如何在不同的人群中間來分配。
2.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是指將經濟活動組成成一個自然資源到產品,然后從產品再到再生資源的一個過程,它能夠將物質及資源能在經濟循環的工程中形成最合理的利用,把經濟發展對環境及資源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循環經濟主要是要進行資源資產以及污染管理,它最終的目標是要實現以最小的輸入獲得最大的利用,并且要產生最小的污染。循環經濟主要有以下的三種模式:
2.1起步模式;它是指從末端的治理到廢物循環,通過技術手段將生產及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及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
2.2深化模式;它是指廢物循環到產品循環的一個過程,我們將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后,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來降低物質的消耗,實現了規模控制。
2.3目標模式;它是指從產品經濟發展到服務經濟,當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要將工業化的形式向服務經濟時展。
3.市場經濟下的循環經濟
我們國家實施循環經濟,必須要有配套的戰略創新、科技創新以及體制創新,這也使得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其他的發達國家是存在一定的區別的。
3.1戰略創新。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壓力,這也要求國家的經濟發展必須站在減物質化的戰略發展,這是與我們國情相符合的發展方向。我們國家在2020年要實現小康社會,這也要求國家的必須要滿足供應規模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3.2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需要技術更新來提高資源的生產效率,主要是對生產環節進行調整,同時要進行結構強化來實現。而提高資源的技術生產率需要下面的四個階段來實現:3.2.1過程創新;同一種商品的生產過程更加合理。3.2.2產品創新;通過幾刷更新來降低生產成本。3.2.3替代產品;通過不同種類的產品來為人民提供相同用途的服務。3.2.4系統創新;它主要是指通過結構的變革來實現產品經濟轉換為功能經濟的一個過程。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更好的調節發展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3.3制度選擇。我國的循環經濟的實施主要強調的是政府作用,忽視了制度的作用。政府制定的循環經濟規劃很難被市場經濟來接受,因此,我們需要改變這種單一政府主體的形式,通過市場、政府及企業等聯合機制來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在實施時可以參考以下三種措施:3.3.1制定法規標準來改進以為的政府管理形式;3.3.2以市場為基礎進行環境管理;3.3.3推動更多的公眾參與到環境管理過程中來。總結我們國家的循環經濟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發達國家的啟發,但是我們的發展具有自身的特色,隨著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循環經濟也必將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全面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赫爾曼.E.戴利等編,馬杰等譯.《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諸大建,朱遠.《生態效率與循環經濟》[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