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元曲是一種源自民間的曲藝表演藝術,是一種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元代的戲曲演出活動相當發達,其演出方式主要有城市勾欄演出、城鄉廟臺演出和流浪藝人隨處做場等形式[2]105。人們想到勾欄聽曲,需要交付一定數量的門票錢;流浪藝人為謀生計,他們經常到人們聚居的地方表演。也就是說元曲是元代文化產業的一種,而且受眾十分廣泛,有一定規模效應。戲曲是在農業文明中成長繁榮的,隨著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我們不得不承認戲曲不再是當今時代人們主要的娛樂消遣方式,但戲曲是個活的東西,它還在生長呼吸,我們不能夠因此磨滅它存在的價值,要充分利用戲曲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特點力求變革,將這個“活的東西”注入新的元素讓戲曲煥發新的生在元曲的傳承過程中,現代昆曲、京劇、豫劇、越劇、粵劇、滬劇等戲曲派別或多或少都汲取了元曲創作體制或舞臺表演藝術等方面的精華,使中國戲曲呈現出既一脈相承又發展創新的特點。王立在其編著的《戲曲影視》中就說:“中國的戲曲藝術有800年以上歷史,在世界戲劇中自成體系?!盵3]5我們雖然不能把元曲原封不動地加以利用形成一門文化產業,但我們可以在新興的相關文化產業中注入元曲藝術中的元素。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昆曲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多種表演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至今在中國曲壇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受廣大民眾尤其是江南民眾廣泛喜愛[4]。正是這樣一門卓著的曲藝藝術,在曲文上秉承了元曲方方面面的藝術傳統,許多昆曲劇本如《長生殿》、《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元曲名篇;在音樂表現形式上,南曲的深切細膩和北曲的慷慨高昂,都或多或少借鑒了元曲的藝術表現方式。而同樣作為國粹的京劇在許多戲曲表演程式上也都參考了元雜劇的藝術表現形式。例如,在服裝道具上,京劇繼承了元雜劇中“以貌取人”的特點;在化妝方面,京劇也是遵循黑臉表示忠誠、白臉表示奸邪的規律;從角色設置角度分析,京劇中旦角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貼旦,且都為女性表演者,這與元雜劇如出一轍[5]。因此,元曲雖然是古代的一種藝術,但是今天我們仍可以在繼承過程中利用其自身特點并加以創新,在現代戲曲中注重元曲的傳承,讓人們在領悟當代戲曲文化魅力的同時,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精髓,加深對戲曲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休閑旅游價值
人們對旅游休閑的要求越來越高,相關歷史悠久、有民族特色、有異域風情等豐富多樣的特色旅游也就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人們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加以選擇。前文已經提到,元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元曲藝術在傳承中還有很多其他可以利用的方面。按照其他藝術形式與文化產業結合的現實情況,我們可以把元曲藝術傳承過程中的實物或者內在的某些東西挖掘出來,結合文化休閑旅游產業考慮并加以運用,一定會收到相應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元曲藝術表演舞臺仍然有很多留存
元曲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戲臺是元曲藝術的重要構建部分。在元曲興盛時,各地的戲臺如春筍般涌現。元時元曲舞臺表演之初并不稱作戲臺,而是“勾欄”,而“勾欄”通常位于“瓦舍”之中,“瓦舍”則是當時典型的一種集商業與服務于一體的游樂場所[6]32。在文獻記載中,戲臺還有“舞亭”、“樂亭”、“樂樓”、“舞樓”等不同的稱謂。有“元曲之鄉”之稱的山西平陽(今臨汾)是我國元代戲臺保存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被考古學家稱為研究戲曲的“歷史的活化石”。根據考古專家的鑒定,目前山西共存元代戲臺十一座,保存完好的共有臨汾市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戲臺、翼城縣武池村喬澤廟泰定元年戲臺等八座[7]。另外山西還有洪洞縣景村至正二年戲臺和沁水縣龍王寺至正四年戲臺等戲臺遺址。這里只是以山西進行例舉,在北京、河北正定、江西等許多地方也都有元代戲臺留存。從文化旅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戲臺可作為一種載體,可以以戲臺為中心,輻射發展相關文化旅游產業,其中元曲表演的戲臺也就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十分重要的因素。以河北正定為例,正定在元代稱作“真定”,是元曲創作的搖籃和中心之一,根據鐘嗣成《錄鬼簿》所記載的“前輩名公才人”56人中,正定占有白樸、侯克中、李文蔚、史樟、尚仲賢、戴善夫、汪澤民7人[8],他們創作的散曲和雜劇數量十分豐富,其中《梧桐雨》、《墻頭馬上》、《洞庭湖柳毅傳書》等作品至今廣泛流傳。從現代地域角度分析,以正定為中心的作家群體還包括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保定、滄州附近其他河北地區的元曲作家?!逗铀吩L古記》卷上記載:“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其門頗頑固……左右攜二瓦市,優肆門,酒爐茶社,豪商大賈,并集于此。”[6]34陽和樓的存在奠定了正定元曲藝術的歷史地位。我們可以根據元曲藝術的舞臺表演遺跡,綜合歷史考證資料,復原陽和樓內部和外部景象,然后通過“歷史文化名城”這一招牌進行營銷宣傳,打造以元曲文化為內容的文化旅游景點,形成正定旅游的一環,與正定榮國府、大佛寺、園博園等一系列旅游景點形成點線面的旅游消費模式,吸引更多的文化旅游消費。
(二)與元曲創作有關的廟宇大量存在
祭祀是元曲十分重要的一項社會功能,人們把實現安寧生活的愿望寄托在這一項活動中。在流傳下來的元雜劇種類中,把寺廟作為場景描繪的一共有幾十種,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吧竦钆c戲臺結合而構成神廟,是北宋以后中國本土宗教場所的顯著特征……宋元雜劇之形成及流播天下,則是二者結合的契機?!盵9]前文已經對元曲表演戲臺現存考古留存做了列舉,絕大多數戲臺都與寺廟有關,魏村牛王廟、武池村喬澤廟、王曲村東岳廟、董村二郎廟、三路里村三官廟等,都可以表明元曲藝術與寺廟有著難以分割的關系。
(三)現代元曲主題公園等形式開始勃興
主題公園就是圍繞特定主題的、舞臺化的休閑娛樂活動空間,是一種供當地居民使用的目的地形態,或供現代旅游者使用的目的地形態,“它能向游客提供與平時生活反差較大的、富有吸引力的娛樂項目?!盵10]33目前地域文化主題公園似乎更多地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僅是這種以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彰顯了地域文化特色,還具有現代主題公園的各種屬性,能夠在感悟古典文化精神魅力的同時,享受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愉悅。近年來,在許多地區,元曲主題公園、元曲名人紀念館、元曲博物館等包含元曲文化元素的處所興起,各級部門加大投資力度,這也是元曲繼承弘揚過程中萌生的新形式,比如河北東光元曲公園、河北保定關漢卿紀念館、山西沂州白樸公園等,并利用這些形式展出相關文物、歷史資料和國內外研究作品等,這些多種多樣的形式為休閑旅游注入了新的特色,成為元曲繼承發展道路上的新舉措、新亮點。元曲名家馬致遠的家鄉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最近將元曲作為一個品牌,先后建成馬致遠紀念館、元曲公園,把元曲文化精華部分注入到城市建設與居民生活中。正定投入專項資金將以陽和樓為代表的古代元曲表演舞臺進行修復,并組織人員恢復排演元雜劇《墻頭馬上》等,模擬演出情景,加大宣傳力度,并努力讓其成為正定文化旅游的一個品牌。1.元曲藝術傳承中的自然因素“自然”是審美文化的重要范疇,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11]元代文人的創作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平淡淺近的風格,崇尚自然是元曲中十分明顯的審美特征。元散曲作品中無論是歌詠自然還是借景抒情,都流露著對自然的熱戀,“青煙”、“老樹”、“寒鴉”、“青山綠水”、“紅葉”、“黃菊”等一系列映像為我們興建主題公園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主題公園或其他形式中,融入元散曲和元雜劇中描繪的自然景觀特點,例如東光元曲主題公園就很好地呈現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引起相應受眾的強烈反響。2.元曲中的人文因素元曲本身是一種文學藝術創作,是人文精神的表達,其中借助于舞臺進行表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表演舞臺就是人文特點最明顯的實物體現。舞臺位置、構造、形制、結構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以反映當時的人文氣息。同時元代戲臺建筑摻雜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使得建筑本身布局自然合理、紋樣張弛有度。從人文景觀角度,我們可以還原元代戲臺真實面貌,重現元曲作品中描繪的一些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如長亭、勾欄等。除建筑之外,元曲許多作品反映了許多祭祀、語言、飲食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特征。在主題公園內部可以考慮把這些民俗的東西利用展覽或者借鑒其它主題公園民俗街的形式展現出來,與戲臺建筑等融為一體,構成緊密相關的人文景觀體系。
(四)多種形式的會展產業發展興盛
如今,會展產業發展十分興盛,在元曲藝術傳承中,我們可以依托旅游開發,舉辦相關主題的會展、交流會等,擴大旅游景點的知名度,保證受眾范圍,吸引更多的消費。在考古學家的努力下,出土了許多元曲方面的演出用具、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及具有某種紀念價值的實物資料,可以作為元曲展覽會的重要展覽物件。同時,我們可以在展覽會上配以相關具有紀念價值的實物資料以及其它與元曲有關的知識載體、研究成果,加上經過改造的元曲藝術表演,足夠成就一些價值比較高的元曲主題會展。
三、影視產業價值
一、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指數的理念與借鑒
創意指數是對一國或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的定量描述和分析比較工具。此前,聯合國和各國政府已紛紛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各種指標模型也應運而生,其中值得關注的研究有: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和教科文組織的《針對文化和發展的全球性報告:建立文化數據和指數》(1997年);貝克(Baeker)的《地區文化發展的衡量和指數》(2002年);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的先驅性著作《創意階層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及他后來與艾琳,泰內格莉(IreneTinagli)合著的《創意時代的歐洲》(Europein the Creative Age)等等。這些研究運用了眾多的學科如人類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建立其文化指數系統,多樣性、創造力、社區、全球化、參與度都是這些指數系統的重要指向。其中,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和泰內格莉(Irene Tinagli)構建的“歐洲創意指數”(ECI)被國際尤其是亞洲國家普遍接受。我國香港和上海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創意指數,開創了亞洲和國內的創意指數先河,
(一)“歐洲創意指數”及其借鑒
2002年,理查德?佛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以評價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的思想。創意群體偏愛具有“多樣性、包容性和對新興概念具開放性”的地區,在這樣的創意中心“必將有較高的創新、高科技產業陣容、就業機會以及經濟增長”。理查德,佛羅里達和泰內格莉將“3Ts”架構應用于歐洲地區,并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分析架構的基礎上對中歐、北歐的14個國家與美國進行了比較,提出了“歐洲創意指數”。
作為一項開創性的工程,歐洲創意指數無疑對研究創意生產力、經濟增長和國家競爭力之間的動態關系貢獻巨大,對全球創意比較研究也有著指導作用和深遠意義。但不容置疑的是“歐洲創意指數”的指標體系在中國的運用存在適用性的問題。一方面,因為“歐洲創意指數”是建立在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之下,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是依托其高度發達的版權產業,這與我國規定以及各地正在實踐的文化創意產業內涵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另一方面,有些二級指標等細化指標明顯不適合我國的國情,如衡量“包容性(Tolerance)”的“綜合多樣性指數”,就選擇了同性戀指數,這在目前的中國是無法被接受的。
(二)香港創意指數的特點及貢獻
由于現有的用于評價香港乃至世界經濟地位的大都還是傳統方法,所采用的指標有GDP、年度經濟增長、公共事業的開支、外匯儲備、生活開支、失業率,而僅有這些,已遠不能顯現香港經濟日益依賴于“知識”、“信息”和“創意”的變化特征。為適應香港經濟日趨復雜的發展,需要設計一個能夠抓住基本經濟發展特征的概念性工具,即為香港創意指數,其最大亮點是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5C”模型。即創意的成果、結構及制度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
香港創意指數為研究城市尤其是亞洲城市的創意發展提供了一個統計性框架。在這套香港創意指數體系中,大部分指數是完全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數看上去難以量化,如果應用的話,或許也可以量化,不過其結果可能要么是“勉為其難”,要么是“差強人意”??刹僮餍灾档蒙倘?。因此在處理這種指數時,是否應該考慮到創意業或者創意產品的非量化特征,進行適當的定性分析,或可在一項指標里劃分等級、強弱進行衡量。
(三)上海創意指數功能與架構
上海充分借鑒美國、歐洲及香港創意指數的成功經驗,從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特點,根據《上海創意產業發展重點指南》確定的創意產業內涵與分類,利用《上海統計年鑒》中的統計資料在中國內地首次建立了城市創意指數,其特點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在指數框架結構上,借鑒香港創意指數的框架結構的核心理念,采用了類似香港5C創意指數模型的結構,使上海創意指數更具有國際化的價值;二是在統計指標上,選取了影響上海創意產業發展因素作為評價指標;三是數據來源上。各項數據取自政府統計部門,確保了數據的正確性,從而保證了上海創意指數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上海創意指數不僅可以準確地動態反映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進程和不足,也能較好地實現上海創意指數與香港創意指數的比較。
二、浙江義烏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
義烏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呈現鮮明特色:一是主體產業突出。文教體育用品、框畫工藝品、年畫掛歷、印刷包裝業、制筆業五大類的文化產業優勢明顯。占據主導地位。二是產品銷售種類繁多。目前。在市場上經營的文化產品主要有:禮卡、書刊、音像、字畫、年畫掛歷、印刷制品、印刷器材以及各類文教體育用品、新興現代辦公用品等,產品品種達10萬多種。三是出口增勢強勁。四是義烏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文化產業與專業市場互動的新模式,這種發展模式貼有明顯的“義烏”標記,無疑在全國有很強的示范效應。義烏的成功經驗啟示了我們,各地文化產業發展沒有一種統一現成的道路可以照搬照抄,中國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內涵是絢麗的、模式是豐富的、路徑是多樣的。義烏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營造環境、創造條件、鼎力培育,積極探索符合義烏本地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形成了文化產業特色產業群,義烏的文化產業夯實了義烏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培育、發展的產業基礎。義烏的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的超常規發展,也為文化產品制造業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編制“義烏,文化小商品指數”奠定了基礎。
三、“義烏,文化小商品指數”的框架
“義烏,文化小商品指數”編制的總體理念是,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成功的商品指數和創意指數的經驗,利用現有的“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數據采集和信息處理平臺,突出義烏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緊緊依托義烏文化小商品大生產、大流通格局,編制出具有義烏特色的文化產業指數。義烏,文化小商品指數體系設計成以下幾大部分:一是義烏?文
化小商品價格指數:二是義烏?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競爭力指數:三是義烏?文化小商品創意指數。
(一)“義烏,文化小商品價格指數”體系
義烏,文化小商品價格指數分為五級指數:總指數為“義烏,文化小商品價格指數”。一級價格指數,即大類商品價格指數共有6個,有工藝品類價格指數、玩具類價格指數、文化設備類價格指數、文化辦公用品類價格指數、文化體育娛樂用品與體育服裝類價格指數及出版物類價格指數。二級價格指數即中類商品價格指數,由美術工藝品類價格指數、專用工藝品類價格指數、圖書價格指數、年畫價格指數等33個指數構成。三級價格指數即小類商品價格指數。由141個指數組成,具體包括雕塑類美術工藝品類指數、日用器皿工藝品類指數等。四級價格指數即品類商品價格指數。由雕刻工藝品類指數、仿真動物類工藝品指數等457個指數組成。
(二)“義烏?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競爭力指數”體系
一個專業市場只有擁有較強的基礎軟硬件實力、較大的市場規模、優秀的管理能力以及可以預見的良好發展潛力,才能具備基本的競爭力。對義烏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競爭力進行科學系統的測定、評價和分析,將使義烏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的管理水平、影響力、國際化程度處于實時監控中。根據專業市場競爭力構成的要素,義烏?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競爭力指數體系組成如下。
(三)“義烏?文化小商品創意指數”(義烏創意指數)體系
從現狀看,還有一批義烏文化小商品停留在較為初級的產品階段,雖然成交量和成交額仍然值得驕傲,產品結構簡易、功能單一、附加值較低等問題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文化內涵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數量不多等硬傷時時困擾著義烏。那些能夠脫穎而出的經營者,就是那些創造性地賦予普通文化小商品更多文化品質和內涵、極富創意頭腦的商家。在經濟危機到來時,能夠生存和發展的決不會是靠模仿和抄襲他人的經營者,能夠將創意變為生意、智慧變為實惠的才是真正的市場高手和贏家。義烏?文化小商品創意指數(義烏創意指數)實質是通過測定創意對義烏文化小商品的影響,來反映義烏創意經濟和創意城市的發展狀況,因此該指數體現義烏作為文化小商品生產流通高地的特色,著重通過文化小商品這一載體來反映義烏創意產業的發展進程以及創意對文化小商品升級換代的巨大推動作用。
產業規模、科技研發、文化環境、人力資源和社會環境等各項因素的權重參考香港創意指數編制方法,采取平均賦值的方法,各項因素的權重相等,均為20%,每項因素中所包括的多個具體指標,參考上海創意指數的方法,按照具體指標的個數平均分配權重。
關鍵詞 蔚縣剪紙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策略
一、蔚縣剪紙的歷史發展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早在紙產生之前,雕鏤工藝就已得到很好的發展,已出土的戰國至晉代的金銀飾片已非常接近剪紙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兩張團花剪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剪紙作品,就其藝術表現已相當成熟。
2003年8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蔚縣舉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剪紙專項工作會議。會上正式授予蔚縣“中國剪紙藝術之鄉”稱號,掛牌“中國剪紙藝術研究基地”。 2010年8月,蔚縣剪紙與陜西等地剪紙一起作為中國剪紙聯合申請項目,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蔚縣剪紙正式成為一項世界遺產。
二、蔚縣剪紙的特點
(一)陽刻剪紙,通常是采用有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線條,剪去線條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渾然一體的。
(二)陰刻剪紙,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在制作過程中就是刻去原稿的線條,保留線條以外的部分。因此,陰刻剪紙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結構的。
蔚縣剪紙用薄細白紙,雕刀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以復用多色點染彩繪而成。它顏色冶艷,反差強烈,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蔚縣剪紙內容多為百姓生活的寫照,題材廣泛,式子繁多。有戲曲人物、戲曲臉譜、花鳥魚蟲、吉禽瑞獸等形式。但可貴的是,蔚縣剪紙沒有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縛,不以外表的肖似為追求,把所有的物象平面化的展開。同時,為追求剪紙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能將不同空間、時間中的不同景物進行平面刻畫,充分體現了創造者的絕妙匠心以及工致傳神的審美情趣。
三、傳統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對策
在這里我們拿出了傳統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具體策略:
(一)首先要加大蔚縣剪紙的扶持力度,推進蔚縣剪紙精品的挖掘與創造。集中力量建設蔚縣剪紙的文化基礎設施,讓蔚縣剪紙有自己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及蔚縣剪紙研究院。另外,過去由于蔚縣剪紙加工經營規模過小,我們存在宣傳效果不佳的問題。現在就應通過各種媒體及網絡宣傳推動,進一步提高蔚縣剪紙的知名度。
(二)努力把蔚縣剪紙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結合起來,走市場化運作的道路。從歷史及現在來看,蔚縣剪紙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是藝術價值是需要商業價值來體現的,沒有了商業價值,蔚縣剪紙藝術的保護、發掘就缺少了基本的物質保障。因此,必須要把進一步提高蔚縣剪紙的藝術價值與重視發揮它的商業價值結合起來。
(三)通過保護、挖掘蔚縣剪紙,增強其招商引資的吸引力,特別是吸引國外投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蔚縣剪紙就是蔚縣的一張金名片。要讓大家從對蔚縣剪紙的認識,逐步深化到對整個蔚縣的認識,對蔚縣深厚傳統文化的認識,把弘揚傳統文化與促進蔚縣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四)要堅決控制分散的家庭制作模式,大力發展基地式生產經營方式。將基地的建設作為蔚縣剪紙的一個龍頭和窗口,在這個基地有專門搞挖掘與創作的、也有專門搞加工制作的、還有專門搞經營的,只有這樣,才能以基地為中心來帶動蔚縣剪紙的創新與提高,帶動蔚縣剪紙的長久發展。
(五)加強蔚縣剪紙民間藝人的培養,鼓勵優秀藝人多帶徒弟,使這支隊伍后繼有人且水平不斷提高。甚至可以在當地小學、初中開設蔚縣剪紙的課程,給中小學生傳授這方面的知識,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蔚縣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在蔚縣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充實著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它發揚光大,我們應該讓蔚縣剪紙走出莊戶人家的小院,走入當代藝術設計的廣闊天地,在民族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式室內裝璜、服裝設計、書籍裝幀以及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都應找到她的倩影。要讓她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她不僅能夠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瑰麗多姿,更能以其特有的方式來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這里寄托和體現了我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能夠滿足我們更高的精神需求。
[關鍵詞]龍門石窟;文化遺產;價值營銷;營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1-0010-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現在節假日也增多了,于是有很多人選擇通過游玩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隨著歷史文化遺產各種價值被不斷的發掘,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感興趣,迫切地渴望了解歷史。作為人類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的龍門石窟無疑備受人們的關注。
1 龍門石窟的簡介
龍門石窟坐落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位于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是我國少見的保存比較完整的佛教石窟群,可以說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周、北齊、隋、唐及五代、北宋、金直至清末,先后營造達一千多年。造像作品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龍門石窟迄今約1500年的歷史,它南北長約1千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龍門石窟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和東山石窟,這四部分各有其特點與特色。西山石窟是整個龍門石窟的主要景點,也是龍門石窟洞窟雕鑿最多的地方,還是歷朝歷代鑿建佛像的主要地方,內容十分豐富也非常耐人尋味。西山石窟的洞窟有奉先寺、賓陽三洞、蓮花洞、古陽洞、藥方洞、萬佛洞等,其中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香山寺現保留的建筑雕刻主要有石樓、九老堂、乾隆御碑亭和蔣宋別墅等,香山寺自創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白園是紀念性園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余處。東山石窟和香山寺、白園一脈相連,東山石窟內所鑿建的洞窟比較少,內容也不豐富,但是區內也有精美絕倫的雕塑,其雕塑特點與西山石窟相仿。
2 龍門石窟的價值
龍門石窟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有許多價值,可以說龍門石窟自鑿建、發展和完善至今使其集宗教、美術、建筑、書法、服飾、醫藥、經濟和旅游等價值于一身,使對其價值進行營銷開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龍門石窟的價值。
2.1 文化遺產價值
龍門石窟可以說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的雕塑充分體現了每個朝代的政治特點、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水平、服飾欣賞和等,它為我們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2 藝術價值
龍門石窟的雕塑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堪稱展現中國石窟雕塑藝術變革的“里程碑”。另外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它所保留的“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擁有巨大的書法藝術價值。
2.3 科學研究價值
龍門石窟遺址是歷史的產物,能夠給人類提供重要的、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它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造能力,具有科學研究價值。龍門石窟為科學史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科技史的修正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2.4 旅游價值
當今社會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不言而喻,只要是稍有能力者,皆愿在條件許可的支況下外出旅游,以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長自我的見聞見識。于是,旅游在今日形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產業。
2.5 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來源于社會需求,社會需求又表現在民眾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兩方面。文化遺產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們得以提高文化素質,故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也日益增高。
3 龍門石窟現階段價值營銷存在的問題
龍門石窟是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藏在這里的東方文化內涵博大精深,這也表明了對龍門石窟進行價值營銷的意義重大。目前龍門石窟在價值營銷這一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不難看出在進行價值營銷中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3.1 管理者對價值營銷的認知存在偏差
價值營銷是相對于價格營銷提出的,價值營銷是通過向顧客提供最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取勝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營銷主要在于營銷其自身所蘊涵的深厚文值。龍門石窟現階段的價值營銷中存在著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
3.2 營銷環節中存在的問題
龍門石窟現階段價值營銷過程中除了相關部門對價值營銷的認知存在偏差外,在營銷的環節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缺少規劃,從而導致營銷沒有獲得應有的效果。這些問題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關鍵詞:攝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紀實性;藝術性
我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發展迅猛的今天,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瀕臨消失。隨著2006年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標志著正式開始了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運用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數字化手段對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全面的統計和記錄,建立數據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實施內容之一。由于攝影的真實性、瞬間性、憑證性、不可復制性的特點,確定了攝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可或缺的手段,能夠更加有效的手段來發掘、搶救、保護、記錄、收集、整理資料,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圖文并重,在信息傳達上直接而又有感染力增進人類交流和理解。
基于攝影技術的成熟,如何有目的地系統地實現在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全面獲取和整理保存同時不失藝術,讓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在信息采集的同時創作出富有藝術性的作品的同時為其信息共享、保護修復、學術研究、參觀鑒賞與開發利用等提供準確的數字化素材。又成為新的研究話題。
紀實性是攝影的基本屬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攝影藝術的長處在于它能把民族文化藝術及民間習俗的發展過程真實地記錄下來。形象是攝影賴以生存的根本,形象可以使人們重溫過去的景象,它可使人們飽覽不可見到場景。可貴的是攝影可以記錄許多可能丟失的細節,這也是攝影藝術的其主要特性紀實性,也就是攝影的紀實性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文獻性。其特性是研究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根據,并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和史料價值。用攝影這種技術手段拍下現在殘存的各民族的民間藝術和習俗,是為了搜集散落在民間的寶貴的文化資料,用科學的世界觀分析其民族產生的社會緣由和規律,給社會提供某一民俗存在的依據。有時也是為了提出民族民間藝術及民俗線索,引起世人的關注。攝影在判斷分析某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及民俗現象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形象的文獻性,同文字相比,圖片傳達信息的速度質量都迅速和實在。以攝影手段反映民族民風文化藝術,是研究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最科學,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特別是對民俗活動中的有形文化,使用攝影方法能將其完整地再現出來。
藝術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攝影又一屬性,用藝術手段進行表現,是較為合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以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民俗活動為載體,來體現攝影藝術的魅力。這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的藝術性,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的目的不是直接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民俗研究服務,而是全方位的挖掘攝影藝術表現的題材,更大的發揮攝影藝術的潛力。
第二個方面:對于民族民間或藝術性較強的民俗內容,用攝影藝術再現其藝術實質。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其中民俗的文獻價值是主要的。攝影藝術在此運用應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民俗變化中典型瞬間作為拍攝的重點,以突出不同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民俗活動的根本內容。
在必要的情況下,為了表現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民俗的藝術性,可以犧牲攝影的藝術性為代價。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攝影藝術的紀實性和藝術性,彼此獨立又相互共聯、但又不是對立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藝術性可以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的價值。同樣,民俗的文獻性亦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的藝術性有別于一般藝術攝影特征,特別是某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民俗的文獻性越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的藝術價值就越高。
例如民俗攝影便是以拍攝民間文化生活的紀實攝影類別,具有藝術攝影和記錄攝影功能,旨在提醒人們關注那些即將消亡的傳統文化,保護廢物文化遺產,在當前,攝影要發揮其優勢面對傳統文化和民俗進行記錄,并遵循相應的保護方法和手段,有計劃、有目的地系統地進行記錄性保護。其主旨是反對干預,真實記錄就民俗攝影的紀實本性來說,現場抓拍是首要任務,當然當不違背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可以導演其中環節,增加畫面情節性,達到增加其藝術性的特征。總之每一個優秀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攝影作品都是攝影藝術的技法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民俗性的結晶。(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蔡萌.紀實與觀念[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
[2] 宋剛明.紀實攝影:概念的“硬傷”[EB/OL].中國攝影家協會網.2011-1-25
[關鍵詞]古民居;文化遺產;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K8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0-0062-03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疆域遼闊,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觀不盡相同。我國的民居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結合自然、氣候、地形、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以及等各方面的因素,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經驗產生了眾多特色民居,它們具有豐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
我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那些散落在廣大農村地區優秀的古民居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許多建筑精美、結構科學、歷史氣息濃厚、保存完好的優秀古民居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它們將重新煥發青春,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一、古民居的種類
民居建筑數量大、分布廣,建筑形式千差萬別。由于地域的廣闊、地理氣候、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和人文情況各不相同,各地民居各抱地勢,建筑形式、結構布局呈現出多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朝代的更替以及人們信仰的不同,各地民居又各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民居以規整式為主,主要采取中軸對稱方式的布局。劉敦楨先生在《中國住宅概說》中按照民居的平面形式將其分為九種,分別是圓形住宅、縱長方形住宅、橫長方形住宅、曲尺形住宅、三合院、四合院、三合院與三合院混合型、環形以及窯洞式住宅。三合院、四合院或三合院與四合院的混合型住宅在我國分布最廣,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福建的環形建筑――土樓設計最為獨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有種類繁多的各少數民族民居建筑。這些建筑是勞動人民根據長期的生活實踐總結出適合當地最佳的居住形式。中國民居所表現出的多樣性特點,是當地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二、古民居的現狀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建設步入加速發展階段,新農村建設也步入了正常的軌道。在這一大形勢下,我國幾千年豐富的民居建筑及其環境保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目前,全國已經有許多古民居、古城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它們不僅在無形中宣傳著當地的文化,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出了傳統文化的新價值,如平遙古城、麗江古城、喬家大院等。然而,全國的古民居保護現狀不容樂觀。隨著經濟建設步入加速發展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越來越緊,而新農村的建設在很大一部分地區被簡單地認為就是“拆掉老房子,蓋起新磚房”。因此,許多建筑形式獨特、保存完好、具有一定價值的優秀古民居被拆除,甚至一些已經被列入保護的古民居在機器的轟鳴聲中被拆除,這些優秀的古民居在拆除之后連一張最起碼的照片都未留下,更不用說留下珍貴的文圖資料了。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以前居住在傳統民居中的群體,也在不斷進行著居住環境的改造。另外,由于古民居時代久遠,許多現已成為危房,繼續居住下去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居民們為了生存,為了適應新的時代又不得不將其推倒重建。古老的民居開始倒下、消失。土木建筑換成了磚混結構,古老的村莊里建起了小洋樓,代表著貧窮、落后的古民居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房。象征著新時代、新生活、富裕生活的磚混建筑,在古民居倒塌的地方如雨后春筍般地拔地而起。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村、兩個村或在更大范圍內規劃的民居建筑共用一張圖紙,形成了“千村一面、萬街一景”的景象。
長期以來,古民居的保護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加上政府保護資金的缺乏,古民居的保護已成為紙上談兵。導致古民居消失的最大因素是經濟因素,而政府“樹形象”、“要政績”,是對古民居破壞的另一因素。古民居是建筑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優秀的榫卯結構的民居巍然屹立,被媒體稱為最“牛”的建筑。優秀的傳統民居是不可取代、不可再生的重要的文化遺產,將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承下去,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古民居的價值
“倘若把我們的民族文化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從某種意義說,華夏民族留存的歷史文化遺跡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須,它們攜帶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不斷喚醒我們的民族對歷史的記憶,從而讓我們一代一代人擁有精神的家園。”古民居是一個地區、一個村落最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載體,它們無聲無息地傳承著人類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人們用磚、木、瓦、石寫出的人類歷史發展的篇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古民居的珍貴在于它本身的價值以及蘊涵著的歷史文化價值。要保護古民居,首先要了解它的價值。古民居的價值主要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等。我們不僅要了解古民居自身的價值,還要進一步了解當地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的發展過程。一座優秀的古民居保留著大量的歷史信息,蘊涵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是我們與遠古對話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建筑的源頭和根基。因此,保護好傳統的民族民居文化,對維護國家傳統文化的安全、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效地對優秀古民居進行保護和利用,對宣傳祖國傳統文化、提高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古民居的保護和利用
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的新農村建設,作為“十一五”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全國已全面展開。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村容改造之間的關系,創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村落,是一項非常緊迫的時代課題。國家文物局制定的《新農村建設中應予以保護的建筑推薦標準》中明確規定,除了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政府登記在冊的鄉土建筑外,農村及鄉鎮中的普通鄉土建筑,經鑒定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也應受到保護。
近年來,隨著全國文化的日趨繁榮和旅游事業的大發展,古民居的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群眾和各界人士的重視,為了充分發揮古民居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當地政府要對其進行有效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
(一)對古民居的現狀進行評估
古民居保護和管理工作,地方政府是關鍵。地方政府要有計劃地選擇一批優秀的古民居,對其自身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衍生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進行有效地評估。評估古民居保護、利用與區域文化繁榮、經濟發展間的內在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也是評估中的一項十分重要內容。評估以保護對象本體為中心,體現出古民居的真實性、可讀性和綜合價值,要以實現古民居的社會效益為目標,要客觀、真實地反映古民居的現狀,深入分析保護的意義。評估是編制古民居保護規劃的基礎和主要依據。
(二)制定合理可行的保護規劃
新農村的保護規劃不僅要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域特征,還要體現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制定古民居保護規劃時,要分析古民居的歷史淵源和演變的過程,根據相關特點合理編制,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保持好傳統的、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域特征,形成點、線、面、風貌保護相結合的保護格局,著力解決古民居的保護、改造與利用的關系,創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村落。古民居的保護和改造不僅僅是保護歷史的問題,也關系到老百姓日常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保護規劃既要保護那段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老百姓自己的歷史,又要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環境,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使保護與建設協調發展。
(三)充分挖掘古民居的內在價值
在新農村建設中,既要做到生產發展、村容整潔,使古民居的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相互協調,又要讓古民居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廣大群眾能夠親身體驗到保護古民居的好處,自覺地加入到保護行列中來。古民居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保護和利用上,還要發掘和發展好傳統產業,深入調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形成傳統村落文化,創造出傳統文化的新特點,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生活水平。
五、古民居的研究
古民居得到了初步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后,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是為了今后更科學地保護和利用古民居,是為了更廣泛地宣傳傳統文化。做好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進行更深入地調查,進一步摸清古民居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研究歷史文獻對古民居的記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研究、整理傳統工藝,充分發掘當地民居建筑的價值和地方特色,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古民居的研究可分多個課題進行,分析其產生發展的過程、地方特色、傳統工藝、異地建筑對其影響、建筑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等。通過研究,挖掘出古民居帶來的更深層次的歷史信息,提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宣傳工作,從而充分展示古民居的歷史、藝術、科學、社會等價值。
古民居有著獨特的歷史印跡,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定要遵循“不大拆大建,不傷筋動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則,更要吸取在城市建設中毀壞歷史文化遺產的教訓。防止為了政績、形象而毀掉古民居的現象出現,把古民居的保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點,要持之以恒地營造出一種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使新農村建設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加密切。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古民居的保護對于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讓古民居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中國傳統家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物。歷經秦漢,到唐、宋、元、明、清,中國傳統家具隨著時代和民俗文化的變遷,民間家具涌現出不同的派別,如蘇作、京作、廣作等。長期以來,眾人只問蘇京廣,而不知有魯。魯作家具起源于明式家具,清代早期初見端倪,到了民國時期開始成型,之后雖發展緩慢,卻從未停滯??梢哉f經歷時代革新和巧匠的精心雕琢后,魯作家具積淀了山東數代人的民俗文化和藝術精神,是前人留給后世的寶貴財富。
一、魯作家具的起源
中國家具起源于夏商,繁盛于宋元,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不同派別的家具都體現了時代特征和各地的風土人情,蘊含了特殊的人文精神。山東自古以來被稱為齊魯之地,也是我國古代工匠大師魯班的誕生地。儒家思想、孔孟文化從這里播散和傳承,京杭大運河貫穿山東南北,因地理優勢,齊魯之地作為南北水陸交通樞紐,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手工業日益壯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在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熏陶下,魯作家具應運而生,后開始蓬勃發展,并自成一派,承載了山東的民俗文化。
二、魯作家具的特點
與蘇作、京作、廣作不同,魯作家具選材上并不側重于高檔木料,而是多以山東本土的老榆木為主。榆木亦剛亦柔,外形穩重、大氣、不張揚,而內在堅韌遒勁。因此,魯作家具的特點是因材制宜,因材定型,保持原生態特色,充分表現并突出木料本身的柔亮色澤和自然紋飾肌理,彰顯其天地靈氣。魯作家具注重細節,在家具結構上采用榫卯接合,依據部位尺寸大小恰如其分進行粗細隨形處理,做到嚴絲合縫,恰如儒禮。比之京作家具的貴氣奢華、蘇作家具的俊秀纖麗和廣作家具的高調霸氣,魯作家具更顯沉穩、敦厚、樸實。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魯作家具展現了淳樸、厚重、儒雅、包容的格局,傳承了一種和諧自然的中庸之道,給人莊嚴、沉穩、大氣、古樸、雅致的沁心感受。
三、魯作家具代表的山東民俗文化
山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等,最初就是在山東爭鳴繁榮。隨著朝代的更迭,兩千年來儒家思想對山東民俗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豐富的歷史文化在民間家具中有著深刻體現。魯作家具作為民間制作工藝的代表,展現了山東地域特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受本土儒家思想的熏陶,魯作民間家具在形成自身風格的過程中以內斂、中庸的思想貫徹各個方面。
魯作家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常與民俗節日、祭祀活動聯系在一起,在民俗文化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代表了山東人民的淳樸厚道、與人為善、任勞任怨、穩重實干的性格特點。正是因為受儒家思想的教導,魯作家具在制作中也體現出了中正平和、含蓄內斂的品性。山東人在制作家具時,選料粗壯碩大,就像山東人的性格一樣,豪爽大氣;木料色澤柔亮、紋理自然、厚實穩重,體現了山東尊老愛幼、淳樸厚道、與人為善、包容、顧全大局的民俗精神。魯作家具推崇中庸之道,既沒有京作家具的奢華貴氣,也沒有蘇作家具的細膩俊秀,更沒有廣作家具的豪邁霸氣,它粗獷中帶有文氣,渾厚、儒雅,內斂含蓄,盡顯彬彬君子之風。
兩千年來,山東世代傳承的民俗文化,有著自身的獨特體現。魯作家具作為人們居住空間和室內生活溝通的工具,無疑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傳承載體。我們可以從魯作家具中領悟到民俗文化的傳統魅力,以及魯作家具古典質樸的外表下蘊含的濃厚人文情愫和自然淳樸情懷。
四、魯作家具在中國文化中的精神傳承及價值地位
作為民俗文化的一個載體,魯作家具蘊含著其獨特的魅力,不僅反映了山東民俗文化的博大,還傳承了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鑒于魯作家具的特殊藝術價值,古玩界及許多收藏家參與籌辦了魯作家具藏品展覽等,民間也有一批愛好者研究魯作家具。在專家、學者眼里,傳統民間魯作家具不僅僅是價值不菲的寶貝,是值得收藏藝術品,還是可以深入研究探討的文化遺產。中國民俗家具中魯作家具是幾千年儒家思想和民間生活的一種文化結晶。這一文化結晶既傳遞了底蘊厚實的古老文明,還滿足了現代人對古老情懷的寄托。中國民俗家具的定義和意義在有關文書中已明確,魯作家具在中國文化傳承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對民俗文化精神的體現有著巨大意義。因此,魯作家具在中國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常大的藝術價值。
根據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魯作家具作為中國幾千年儒家思想文化的承載物,也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魯作家具可以作為中國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其制作技藝和代表的儒家思想精髓也是非常珍F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結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韶山山歌;境況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80-02
在有著幾千年文化歷史的瀟湘大地上孕育出了許多優秀的具有湖湘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在故鄉韶山誕生的韶山山歌便是其中一種。韶山山歌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韶山山歌根植于民間,傾注著廣大勞動人民樸素真摯的情感,以及湖湘人民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雖然韶山山歌在2012年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如何發揮其特有的音樂魅力和藝術價值,并且能夠在順應時代的變遷而不被人們所淡忘,是我們亟需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理解
近年來,大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有關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題也不絕于耳。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非物|文化形態存在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民間傳統手工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師徒、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一百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申報非遺項目有三個基本條件,即藝術價值、處于瀕危的狀況、完整的保護計劃。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能夠代表中國民間藝術特色的文化,有的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而得以流傳至今;有的能夠在屬于它的時代中沉淀下來并鐫刻在了書本上;有的卻只能遺恨留在了屬于它的特定環境和氛圍里。
目前,在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方面,我國先后申請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昆曲、甘肅花兒,以及和蒙古國一起申請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從不斷增加的申遺項目來看,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中,這不僅是覺得申遺成功所帶來的自豪和驕傲,而且也知道了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在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同時,如何保留其精髓,并且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也是需要我們來認真對待的。
二、對韶山山歌的認識與理解
作為偉人故鄉的韶山,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舜帝時期。相傳舜帝南巡時,來到此處,見風景優美,遂奏韶樂,引鳳來儀,韶氏三女得道與此,韶山一名故此而來。當然這只是傳說無從考證,傳說中的韶樂和韶山山歌雖然都有“韶”字,但是韶樂在夏商周時期是一種宮廷音樂,供王公貴族欣賞,平民百姓是不能隨意聽奏的。后來,封建王朝敗落了,韶樂也開始與當地的韶山山歌相結合,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韶山山歌也是韶山特有的地理環境與生存狀態下的產物。
韶山山歌是湖南漢族民歌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主要流傳于韶山沖、楊林鄉、三鄉鎮及周邊地區。韶山山歌具有淳樸、粗放、風趣、詼諧的藝術風格。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聲調高亢且聲音清脆,唱詞中大多帶有拖音,尾音帶顫音且長,主要內容是田耕勞作、贊新屋、思郎君等。從韶山山歌的表現內容可以看出,都是跟人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韶山山歌在演唱時還會適當加入當地的一些俗語和言語,歌詞也以湖南長沙或者韶山的方言為主,一般是三句體或五句體。在表現形式上可分為男生獨唱、女生獨唱、男女對唱、一人領唱眾人和等。這種原生態的山歌沒有任何夸張的修飾,一切都來源于生活,發自肺腑,抒發的是韶山人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執著。
三、對韶山山歌境況的關注
韶山山歌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于2012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越來越多的人們還有專家學者開始注重韶山山歌的發展。作曲家劉振球先生在他所創作的交響詩《長島人歌》、木偶劇《石三伢子》中就引用了韶山山歌。還有其他不少作品也引用了韶山山歌,如話劇《韶山升起紅太陽》、電影《回韶山》、電視劇《》《風華正茂》、音舞史詩《日出韶山東方紅》等。
雖然韶山山歌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是它的境況卻不容樂觀。周洋發表在《音樂大觀》的《韶山山歌的現狀與發展》中就提到了韶山山歌現在的生存環境以及狀態。在1987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政府展開了四次有關韶山山歌的普查工作。這四次普查工作主要是對健在的山歌能手、傳承人、山歌研究者進行深入調查,整理出山歌能手42位,以及整理歌曲236首、歌詞5000多字。[1]政府不僅對韶山山歌進行了普查,還為韶山山歌舉辦了歌唱比賽和晚會,也借此向人民群眾普及韶山山歌。
雖然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但韶山山歌的境況還是不容樂觀。其一,韶山山歌這一歷史悠久并且具有湖湘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首先在傳承人的要求上就具有局限性。韶山山歌幾乎是用湖南方言演唱,在語言以及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上對于想要學習的非本地人而言就是一種不小的挑戰。其二,即便是當地人學習韶山山歌,但是韶山山歌現有的演唱狀態相比流行音樂或者其他一些藝術形式來說,結構太過單一,不易接受。其三,韶山山歌的傳承人如今年齡普遍偏大,一些年代久遠的歌曲只能是口頭傳唱,而且老一輩傳承人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沒有重視對韶山山歌曲譜的收集和整理,如今即便是想要記錄下來,信息也可能不是十分完整和準確。其四,韶山山歌這種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它是依附于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現在農耕操作幾乎都是機械化了,很少有人工操作。而且當時韶山的住宅都是“一擔式”民居,現在在韶山已很少見到這種老式建筑了。這些外部條件和基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其價值彌足珍貴,留住原生態文化的生存土壤,才能讓原生態文化繼續發光發熱。當然,并不是說要將這些老式建筑復原,畢竟時代在發展,但西塘古鎮等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
四、結語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在不斷提高,可是我們身邊的傳統民族文化、傳統民間文化卻逐漸遠離。這些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就一定有其優點,可是,如何讓它們繼續流傳下去不被遺忘,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韶山山歌,這一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跟我們血脈相連,我們要將其傳承下去,并不是說要原封不動地去接納,而是要讓它能夠適應現在的環境,給它注入新的力量,韶山山歌在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我們的一種無我擔當。
新與舊之間的博弈和制衡,需要我們激發更多內在潛能。韶山山歌是韶山本土文化,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也是韶山人民千百年來勞動生產和生活留下的成果和結晶,所以,在保護韶山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我們還任重道遠,同時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和重視并加入到保護韶山山歌的行動中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會營銷 傳承 發展
社會營銷學時傳統的營銷學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主要是為了將社會公眾或者目標團體形成或接受某種理念或養成某種行為。社會營銷不同于以往的傳統營銷,它對產品的屬性、產品價格、營銷主體和市場細分等方面都有具體的規格與要求,并且有著自身的特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不斷積累下來的文化寶庫,更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其財富體現在自然環境、人文與科學各個方面。但是在對其保護的過程中卻遇到很多難題,所以利用社會營銷學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種全新的途徑,更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一、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弊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了相關規定,我國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依照搶救挖掘適度開發應用的原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好,采用實物或者影像的形式,用博物館或者數字化方式將其保存完整,加上與旅游行業的配合,在對其經濟潛力挖掘的同時加強可持續發展的力度。不過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依舊存在很多的弊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屬性較為廣泛,要對其人類文化創造組成部分進行分析,對人類生活方式的那部分要區別開來。比如中國的茶文化,不僅僅是種茶、炒茶沖烹茶藝等過程,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休閑和養生等多個方面,對待這種文化如果是利用博物館等方式進行保存,那就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更不能體現出茶葉的文化底蘊。
二、社會營銷的內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系
社會營銷主要是為了設計、執行和控制方案,是希望能夠使目標團體接受社會的某些理念、理想或者措施,通過和市場的細分與組合等研究,使目標團體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社會營銷的產品是屬于社會理念,營銷的目的是要造成和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使用社會營銷的理念是符合社會營銷的內涵要求的,具體到實際的操作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細分到社會營銷中的多種營銷方式,比如旅游營銷,主要是對那些具備文化特色,而并非實質物質的文化遺產,它們作為社會營銷中的產品來進行推廣營銷,實現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并且可以發揮出其潛在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社會營銷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所以要根據不同地域的文化層次進行該類文化遺產的推廣,這就需要利用到社會營銷策略,最終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下面以種子畫為例。
(一)種子畫介紹
種子畫是一種藝術價值非常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種子畫藝術家選擇不同的自然植物種子,利用它們自身的形態與色彩上的差異,最終在藝術家的創造性思維下形成的畫作。種子畫本身在完成之后形態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并且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色彩非常的絢麗,層次分明,凹凸感很強。并且種子畫的保存時間非常的長,不會因為時間或者霉變等因素導致其被損壞,用這種方式形成的種子畫歷經多年也不會失去當時的效果,可以用作收藏裝飾之用。種子畫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重慶、山西、陜西和南京等地,作為中國五谷文明的產物,它更是一種中華絕技,但是對于種子畫的保護工作依舊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對種子畫的社會營銷推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目標市場
在對種子畫的傳承方面,應該創新思考,利用現代化市場營銷工具進行市場分析,提出解決方案。種子畫要想更好的傳播,離不開消費者的拉動,盡管現在這種需要已經存在,但是其潛能還未被激發出來。所以現在對種子畫的推廣需要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將種子畫打入市場,實現生產的良性循環,這樣才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入到種子畫的學習與制作工作中去,實現種子畫的傳承與發展。
(三)營銷策略
1.文化推廣。要想讓目標市場中更多的人喜歡種子畫,最終激發潛在的市場需求,宣傳是不能少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恰當的宣傳才可以將種子畫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與了解,才能將其優秀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征傳遞給更多的消費者。如果是利用傳統的文化傳播途徑,可能有一定的缺陷,通過市場分析與調研,應該從市場營銷理論出發,根據現代營銷的特點開辟全新的營銷道路,利用現代化的媒體來宣傳種子畫。
2.推廣渠道建設。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用戶的數量逐漸增加,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方式,這就給傳統的零售行業一定的壓力。各行各業都在忙著構建自己的網絡銷售渠道,對于種子畫而言,網絡渠道也不能忽視,并且利用網絡渠道的構建,可以更好的實現對種子畫的推廣。首先可以開設網上商店,將種子畫藝術品放在網上,提供定制服務,這樣可以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喜好,并且這種網絡營銷方式可以更好的構建全國銷售網絡甚至是國外銷售網絡。在節約成本的同時,可以利用更多的資金對種子畫藝人進行培養。
3.產品創新。新一代的年輕人有著獨特的視覺角度,眼光也不同,他們喜歡自己體驗,更敢于創新,給予這種方式可以開辟DIY種子畫服務,這樣可以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學習種子畫的機會,更好的推廣種子畫。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代脫節的現象,對營銷方式和產品進行適當的創新可以激發更多的消費者市場。
四、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全世界都在重視和行動的行為,但是針對我國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與文化形態的不同,需要制定出多種方式的社會營銷策略,這就需要進行大膽的創新,利用現代化的方式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蔡瑩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現代營銷,2012,(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