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教育行業信息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行業信息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行業信息管理

        第1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現代科技也不斷發展,R&D作為現代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進步的前進動力,在財務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伴隨現代高新技術企業的R&D投入的迅猛增長,關于R&D的財務管理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必要和急切,不僅要對現代高新技術企業特點進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對R&D的定義、類別及有關戰略發展都要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要對R&D關于財務管理的要求進行深入的分析,從理論出發,對R&D的財務管理概念及內涵進行探析。本文通過對有關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的問題進行論述,從而基于柔性角度分析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

        關鍵詞 柔性角度 高新技術 高新企業 R&D財務管理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科技經濟成為新一輪激烈競爭中得必勝法寶,哪個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高,哪個企業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的地位,而高新技術企業作為一個相對、動態的企業內涵,是知識和技術密集的實體,以生產和服務于高新技術產品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其本身具有較多的特征,如高投入、高風險,同時也有高收益、高競爭。因此,關于R&D的財務管理工作是R&D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保障,其效果好壞直接關系著企業融資和投資的效率和效益,甚至關系著企業生存和發展。而由于R&D項目本身需求和財務管理都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其發展中存在著很大風險性,由此可見R&D的財務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充分分析及利用其柔性,可以有效解決R&D財務管理的不確定性及各種財務突發需求,從而降低財務上的風險,使企業獲得最大利益。

        一、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柔性的概念

        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的柔性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概念的界定也相對復雜,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是:柔性即有效應對變化的環境的基本能力。可見,柔性屬于一種事物本身的潛在能力。有關于柔性的研究,基本上都側重于企業的生產系統和企業經營,而關于企業的財務管理柔性的研究比較薄弱,基本定義就是在企業財務管理中,快速合理地應對管理工作中不確定情況的能力。而由于現階段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R&D財務管理,存在的不確定性比較大,迫使企業財務管理要針對企業的內外環境進行及時的變化,并且對環境的影響和干擾做出有效的應對,使企業財務向有利方向發展,而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的柔性的研究,就是針對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快速正確的財政處理,并且有效地適應和處理企業財務活動中的不確定性。這種能力是一種潛在的,并且相對于財務管理程序而存在的。

        二、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的剛性分析

        所謂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的柔性是處理財務活動中不確定性的能力,而R&D財務管理的剛性則是在企業R&D財務管理中需要遵守的特定法規及制度,是企業財務活動中不能改變的硬性法則,是企業財務管理的穩定表現,因此,要想深入了解企業R&D財務管理的柔性,必須對其剛性的表現進行分析:

        1.企業R&D融資與投資剛性

        在通常條件下,企業R&D的融資必須在公司法、會計法等特定法律、法規的約束下進行,這些法規不僅對企業R&D的融資規范進行約束,而且還對企業R&D融資活動進行制約。在融資的渠道上,在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了相應的規范,在融資的條件上作了嚴格的要求。與企業的融資一樣,企業R&D投資也是在很多特定法規約束下進行的,如企業財務通則、證券交易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不僅對企業的出資方式和具體程序進行系統規范,而且對投資的方向也有嚴格的規定。

        由此可見,企業R&D財務管理的剛性與柔性并存,并且互補,共同作用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針對其自身的變化性和不確定性進行有效的處理,在市場狀況發展變動的情況下,根據企業財務的計劃,R&D財務管理活動做出必要的市場跟蹤和市場調查,這時的R&D財務管理剛性明顯因市場的作用而減弱。而另一方面,在企業R&D經費出現不足,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此時依據特定的企業法規進行必要的資金控制和市場調節,發揮企業R&D財務管理的剛性作用,做到剛柔并濟,相輔相成。

        雖然,企業R&D財務管理的剛性與柔性在企業的管理中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些時候在特定條件下甚至是相互對立的,但是由于企業R&D財務管理的不確定性,使得二者之間的結合與互補成為必然,在R&D財務管理的柔性上需要一些特定的法規對其進行有效地控制與約束,而當市場狀況發生變化,迫使企業自身必須發生改變的時候,企業R&D財務控制又必須發揮其柔性作用,對財務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完成企業R&D柔性與剛性的共同作用,獲得企業的最大經濟效益。

        三、高校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柔性的具體表現

        1.R&D財務管理柔性在計劃上的體現

        面對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幻莫測,企業R&D財務管理也要及時做出應對措施和政策調整,因此,在計劃上要充分發展R&D財務管理的柔性,做好企業具體工作的柔性預算計劃和財務計劃。根據企業預算的周期和業務量,制定相應的計算額度,詳細反映企業的投資需求、成本收入及財務管理狀況等,運用柔性預算進行財務預算的編制,不僅克服了剛性預算中的缺點,而且有效地對不同環境中財務水平進行衡量,做到事半功倍。

        2.R&D財務管理柔性在融資上的體現

        融資作為企業的重要資金流動,不僅要求企業自身要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而且還要保持R&D融資具有一定的彈性,使企業在資金上留有一定的余地,實際的融資數量低于最大融資的能力,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使企業在實際的資金運作上更加靈活,而且,使整個融資的結構可以長期合理的進行融資,保持融資渠道的順暢。

        3.R&D財務管理柔性在投資上的體現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高校技術企業不僅要對經營模式進行有效的調整,而且要不斷完善財務管理的投資結構,因此,要時刻保持企業R&D財務管理的柔性,而且要有投資擴張能力及縮減能力,注重投資的規模、方式及具體時限,對不同的投資特點進行區分。

        4.R&D財務管理柔性在資金運營中的體現

        所謂運營資金就是指在企業支付能力以外的日常經營活動所需要的流動資產。在企業運營中,很多企業的固定資金十分有限,而流動資金是重要的資金運營方式,因此,保持企業能夠在較長時間內對流動時間進行支持,對資金的周轉及運營可有有效地控制,說明企業發揮了自身的R&D財務管理柔性,從企業資金的運用角度來說,提高企業資金的流動性,保證資金的有效運營,充分發揮企業資金柔性,是保證企業融資、投資等工作和企業正常運營的重要保障。

        總結:

        綜上所述,面對當前我國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要加大R&D財務管理方面的力度,而且要對R&D的研究及發展給予大力資金支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企業科技核心競爭力的要求越來越高,R&D費用的資金投入就會越來越大,因此,基于柔性角度分析高新技術企業R&D財務管理,不僅是對現階段我國企業資金流動和財務管理等工作的重要保證,而且是推動我國企業整體發展的必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張漢宏.對高新技術上市公司R&D財務管理的若干思考.會計之友(上旬刊).2007(08).

        [2]弓鋒偉.高新技術企業財務管理模式選擇探析——以陜西為例.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24).

        [3]弓鋒偉.基于高新技術企業財務管理模式選擇的思考.財會研究.2011(05).

        第2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論文摘要:知識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需要加強知識管理。知識型企業的核心能力與知識管理密切相關,它的核心能力來源于知識管理。知識型企業要實施全面的知識管理戰略,建立學習型組織和高效的企業文化,努力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保持竟爭優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逐漸步人知識經濟時代,為知識開發、積累、創新和應用為核心的知識型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外展空間和機遇。一大批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迅崛起,在全球經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知識型企業以其可的營利能力及與傳統企業相比所特有的競爭優勢,迅速引起了企業催理者及學者的廣泛關注。

        1知識型企業的含義

        傳統型工業企業是以工業產品為基礎,金融資本是最重要的企業資源,通過原料采購、加工、生產和銷售來實現利潤,利潤來自于星工的生產和原料、資源的絕對消耗。知識型企業與傳統型工業企業全不同,它是一種開放、互動的組織,依靠知識管理來生存和發展。

        它通過知識員工創造性的工作來滿足顧客的需要,主要將知識資本跳經營作為其主要活動,產品和服務的知識含量高、附加值高。它的核 心資源—知識,不僅不會在經營活動中消耗,相反,通過知識的應用、共享,會創造出更多的知識,使知識得到傳播、擴充和提升,進一步加強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知識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知識型員工是企業的主要資產。正如楊運杰所指出的,知識型企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知識是主要投人要素,以知識創新為目的,是對知識或信息進行生產、存儲、使用和傳播的經濟組織,是知識經濟重要的微觀基礎。

        2知識型企業中知識管理與核心能力密切相關

        核心能力最早是帕漢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1990年發表的仕業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核心能力是組織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核心能力的概念自提出之后,迅速成為企業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研究的熱點,國內外眾多的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幾種不同的流派。

        雖然各個流派從不同的視角對核心能力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是,幾乎各個流派都強調了知識對核心能力作用。如以帕漢拉德和哈默等為代表的核心能力整合觀,突出強調了“學識,’;彼得·德魯克是資源說的代表,認為知識是關鍵的經濟資源,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資源,是競爭優勢的主導性甚至是惟一的來源,知識具有可配置性、可使用性、可管理性和績效性等特征;能力說的代表Allee也突出了知識的作用,他認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包括核心知識能力和核心運作能力;知識觀的代表倫納德·巴頓更是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綜觀國外各種核心能力理論的研究,幾乎各種理論都認為企業核心能力與知識有關。

        對知識型企業而言,核心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系更為直接和緊密。知識型企業的核心能力來源于知識和知識管理。任何企業,資源都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等,知識型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就是知識資源。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僅要看擁有知識資源的多少,還要看對知識資源的配置和整合是不是高效的。知識型企業培育核心能力,要以擁有的知識資源為基礎,特別是要以稀有性知識為基礎,并對這些知識加以整合、利用和創新,以滿足顧客的特殊需要。知識型企業的競爭優勢,就是來自企業對知識進行積累、創新和應用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培育企業核心能力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知識管理的過程,是對知識進行識別、獲取和充分發揮作用的過程。雖然對不同的企業類型,核心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但是,對知識型企業而言,知識是企業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核心能力的本質就是知識。蘊含在產品或服務中的知識是企業形成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

        3強化知識管理,培育知識型企業的核心能力

        3.1在企業內實行全面的知識管理戰略。

        要把知識管理上升到知識管理戰略的高度,在企業內部全力推行,從高層管理人員到基層員工,都要樹立起尊重知識、學習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知識的理念,使各組織成員的知識能夠高效地共享和轉化。知識管理戰略要求鼓勵吸收和借鑒前人和他人的知識,為知識創新提供戰略的保障,使組織內部的知識能得到充分挖掘和應用。研究知識在組織系統中的運動過程以及知識管理活動的相關環境,以利于知識的學習、共享和轉移,加快知識創新,為培育核心能力提供知識資源。

        3.2以知識管理為中心完善企業的組織設計。

        首先,從崗位設計上看,與傳統企業組織相比,增加專業從事知識開發與知識管理的職位,如首席知識官、項目知識經理等,要擴大研發人員的比重。其次,在組織內部,設計合理的激勵制度,既要鼓勵員工之間的知識共享,又要注重保護知識員工個人權益,把員工知識創新的成果與經濟收益相聯系,保護員工的創新的積極性。再次,建立有利于人才培養的人才培訓開發機制,對員工的學習、培訓形成制度化,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型人才。

        3.3建立學習型組織。

        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知識型企業獲取、更新和創新知識的能力變得日益重要,建立學習型組織是企業保持活力、動態適應環境的根本。通過組織學習,可以在員工個人學習基礎上,加強信息的交流,通過團體學習的方式,縮短信息收集的時候,加快學習進程和知識擴散。能否持續學習是知識型企業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組織學習是一個不間斷、永無止境的過程。持續的知識創新能力是知識型企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撐,持續學習是持續創新的前提,在動態的環境中,持續創新又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培育、構建和更新核心能力的基礎。

        3.4建設高效的企業文化。

        第3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關鍵詞:聯盟類型;外部創新資源;開發能力;探索能力;創新方式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2)05-0028-06

        1、引言

        現代企業在動態性較高的轉型經濟環境下從事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以致依靠自身資源和研發力量很難完成具有技術躍遷性質的創新活動。為了克服資源的局限,整合內外部資源,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聯盟的形式,通過企業間資源共享提高企業研發的效率和效果,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很多學者從理論和實證角度分析了戰略聯盟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其主要表現為:降低創新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提供外部創新資源、擴充企業社會資本等。Burt強調聯盟形成的網絡就是一種有價值的社會資本。網絡關系、網絡伙伴與網絡位置均有助于企業獲取技術創新所需的各類資源,以此促進技術創新活動。Hagedoom和Duysters認為聯盟優勢在于創造直接或間接的機會來獲取關于合作伙伴的技能、技術、市場以及競爭對手的戰略信息,并通過降低創新過程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來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盡管已有研究為理解聯盟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提供了不少有力的論點和證據。但是忽略了聯盟類型對技術創新方式的影響以及影響的中間行為過程研究。本文將采用以下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第一,引入企業能力作為中介變量,研究聯盟類型如何影響技術創新方式的選擇。聯盟理論提出戰略聯盟有助于企業高效利用合作伙伴的資源和知識來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能力理論則認為企業能力的提高對技術創新活動有顯著的積極作用。綜合這兩種理論,本文認為企業能力在聯盟類型與技術創新方式選擇之間起著中間橋梁的作用。第二,借助資源基礎理論,分析不同聯盟類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目前關于聯盟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普遍認為:聯盟作為提供外部創新資源的組織幫助企業增加了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并以此促進技術創新績效。但是卻忽視了現實中不同聯盟類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作用機理的分析。從資源視角來說,市場聯盟與技術聯盟的優勢資源分別為市場資源和技術資源,兩種不同的資源稟賦影響技術創新的作用必然存在差異進而產生不同的創新效果。基于此,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包括聯盟類型、企業能力和技術創新方式之間的關系整合模型并結合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等實證方法,科學地解釋聯盟類型與企業能力在什么情境下選擇突變創新,或漸進創新,從而有利于企業的管理者高效地、合理地利用不同聯盟類型的優勢資源,均衡發展探索能力和開發能力,實現企業的創新目標和提高技術創新績效。

        2、基本概念及其測量

        2.1 聯盟類型及其測量

        企業依據自身發展階段的特性與經營目標,選擇和不同的合作伙伴組建戰略聯盟。Contractort和Lorange依據企業的參與動機將聯盟分為兩種類型:技術聯盟(Technology Alliance)和市場聯盟(Marketing Alliance)。技術聯盟是企業通過知識外溢和學習機制在技術領域內共享資源、共同開發和制造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戰略聯盟。市場聯盟是企業以下游活動為合作范圍而組成的一種聯盟類型,以拓展新市場需求來促進企業的創新。Lavie指出不同聯盟類型具有不同優勢的資源稟賦。市場聯盟和技術聯盟的資源稟賦分別以市場資源(Marketing Resource)和技術資源(Technological Resource)為主。技術資源是指從技術創意到研發過程中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主要分為編碼性知識和默會性知識。市場資源是指研發成果進行市場化運作所需的知識和信息,如品牌、渠道、售后服務等。技術資源和市場資源對技術創新起著不同演化路徑的作用,共同構筑企業的創新戰略。技術聯盟是合作企業分享技術資源的有效平臺。基于Rothaermel對技術資源的界定,測量:(1)從合作企業中獲取需要的技術資源;(2)與合作企業共同進行新產品開發和改進;(3)與合作企業建立技術許可協議。市場聯盟是合作企業共享各種市場資源的組織。依據Dussauge et a1.對市場資源的界定,測量:(1)與企業合作共同提升品牌形象;(2)與企業合作共同擴大銷售渠道和銷售能力;(3)與企業合作降低銷售成本。

        2.2 企業能力的維度及其測量

        企業能力是企業適應、協調、掌控內外環境,成功組織生產、開發、銷售等各種經營活動的能力。從組織學習角度將其劃分為兩個維度即開發能力(Exploitation Competence)和探索能力(ExplorationCompetence)。開發能力是從事提高效率、復制、選擇和實施等活動的能力。借助開發能力,企業把自身的知識存量復制、應用在已有領域的生產活動中,通過對知識存量的提煉和整合以及傳統慣例的承襲來營造企業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探索能力是從異、試驗、柔性、冒險和創新等活動的能力。它涉及搜索新的組織實踐和發現新技術、新事業、新流程以及新生產方式等各種活動。參照Hoang和Rothaermel對開發能力的測度,其指標為:(1)注重與核心產品相關的知識與技能;(2)資源投向成熟技術以提升生產效率;(3)注重提高現有產品開發技能;(4)注重構建現有客戶問題化解能力;(5)為提高現有創新效率增加知識和技能。探索能力的指標應包括:(1)注重全新的制造技術與技能;(2)注重新產品研發技術與生產流程;(3)注重全新的管理與組織方法以提高創新效率;(4)已率先掌握某些新技術;(5)注重提升未知領域的創新技能。

        2.3 技術創新方式的維度及其測量

        為了能使聯盟類型與企業能力形成恰當的匹配,我們選自Christensen et al.對創新的分類,即根據對企業經營的沖擊程度將技術創新分為漸進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突變創新(Radical Inno-vation)。突變創新是運用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科學技術與經營模式,以創新的產品、生產方式以及競爭形態,對市場與產業做出顛覆性的改造。它一般會改變人們慣性思維和生產方式,不僅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且會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顯示出技術與現行實踐的明顯性分離的躍遷特征。漸進創新是通過改良和拓展現有技術來提升主流市場產品性能的創新,它會使現有的市場秩序、競爭格局得到維持和強化。其顯著特征是在現有技術軌道和知識結構不發生質變的情況對知識存量進行整合與提煉,最終對現存的產品質量實現局部性且程度微弱的提升。參照Gima對漸進創新的界定,指標設定為:(1)式樣/服務等方面創新的產品;(2)現有技術改進的產品/服務;(3)現有工藝流程改進的產品/服務。測量突變創新的指標為:(1)全新的產品/服務;(2)開創最新理念的業務;(3)開辟全新的市場。

        3、理論分析與假設

        3.1 聯盟類型與開發能力、探索能力的關系

        資源不僅是企業獲利的基礎,而且是企業能力產生的源泉。企業在更新資源獲取、整合和應用等業務流程過程中,識別和篩選出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流程并將其制度化為組織慣例,一旦為各部門所接納之后便演化成企業能力。市場資源和技術資源從不同演化路徑影響著開發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開發能力的效應在于提高企業效率和產量,主要體現在企業既定技術軌道內資源整合與技術的再提煉等開發性活動中。由于技術軌道與市場穩定,開發性活動帶有機械性特點,只是反復使用相同知識要素通過減少失敗與錯誤來獲得更快、更好的創新績效。企業參與市場聯盟的目的,要么共同分享現有市場信息和銷售網絡,要么共同開拓新市場。隨著市場資源共享程度加深,企業產品市場規模隨之而擴大,原有的生產方式必須經過改進、提高生產效率之后才能滿足現有市場的需求;另外因不同市場消費者需求之間存在的細微差別,企業還應為此對產品進行局部的改進。當這類開發性活動呈現出高效率特征時,隨即會被組織制度化為企業慣例而演變為開發能力。正如Barnett et al.所言,企業充分掌握市場新動向和新需求利于提煉現有知識和信息,增強開發能力。為此提出假設:

        H1 市場聯盟提供的市場資源傾向于提升開發能力。

        H2 市場聯盟提供的市場資源不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技術訣竅和技能等隱性知識是技術聯盟中技術資源的主要表現形式。根據Nonaka等人構建SECI模型,聯盟伙伴之間技術資源以隱性知識為起點,通過知識的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和內在化等四種方式促進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構成一個遞進的新知識創造螺旋。聯盟伙伴之間技術資源共享程度越高,創造新知識的趨勢越強。企業之間知識轉移和流動依靠的是組織學習活動。依據其依存知識的屬性,March將組織學習活動分為開發性活動和探索性活動。開發性活動表現為企業通過提煉和改善現有知識結構以提高組織效率。而探索性活動則為企業不斷搜尋并試驗新的知識和技術來提高組織效率。只有憑借探索性活動,企業才能創造出新知識和新技術。因此,聯盟伙伴的技術資源轉移和共享程度越高,企業的探索性活動就越頻繁。當這類資源的探索性活動表現出高效率的特征就會被組織制度化為一種慣例,進而演化為探索能力。由此提出假設:

        H3 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不傾向于提升開發能力。

        H4 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3.2 開發能力、探索能力與技術創新的關系

        漸進創新目的是滿足現有顧客或市場的需求,拓展現有知識和技能,改善主流產品和服務的屬性,增強當前銷售網絡的效率。為此,進行漸進創新的企業必須完善其現有的生產技能,充分利用當前的知識存量,提高生產領域的效率和質量。企業開發能力表現的主要形式恰是完善、提煉和復制現有知識存量并高效運用到當前的生產領域。由于開發能力體現在將組織資源、注意力、行動集中在特定流程上,并隨著這個流程經驗的積累,對其認識越來越深入和完善,所以此流程的創新績效越來越好。顯然,開發能力利于提高效率和產量,增強企業從事漸進創新的績效,正如Benner和Michael指出,企業在工藝流程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促進其開展漸進創新行為。突變創新目的是為了滿足新興的顧客和市場的需要,利于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形成。它能夠提供新的設計,開拓新市場和新的銷售渠道,是一種對新的組織慣例和新技術、業務、過程和產品方法的探索。突變創新的物質基礎是新知識要素以及徹底違背現有市場規則的新技術路線,具有探索、變革、實驗和冒險的特征。對這類新知識的探尋和搜索屬組織學習中探索行為的范疇。依據組織學習理論,探索能力影響技術創新的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新領域內的探索依靠增加顛覆性變化豐富知識的積累;二是通過新領域內的探索增強組織整合能力,使企業生產大量的新產品。由此可見,企業探索活動范圍拓展可以增添新的知識要素,提高搜尋新的有用整合的可能性。Corso et al.的研究指出,漸進創新和突變創新對企業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漸進創新要求具有較強的開發能力,而突變創新對于探索能力的要求較高。但是,由于漸進創新和突變創新在性質上存在沖突,即“能力一剛性矛盾”(Capability-Rigidity Paradox),當企業致力長期效益的突變創新就會無暇顧及短期效益的漸進創新,由此,得出假設:

        H5 開發能力的提升傾向選擇漸進創新。

        H6 開發能力的提升不傾向選擇突變創新。

        H7 探索能力的提升不傾向選擇漸進創新。

        H8 探索能力的提升傾向選擇突變創新。

        3.3 聯盟類型與技術創新的關系

        資源理論認為,異質資源和能力是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而Schumpter將創新視為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因此資源和能力必然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根本性影響。漸進創新是基于現有技術路線和知識存量結構的產品局部性改良和提升,仍保持著與現有商業模式的匹配關系,因而是“改良而非顛覆”。Christensen et al.認為其創新源頭主要來自“市場推動”,即顧客對現有產品的評價和建議,反映出了顧客對現有產品在功能和屬性上的改良要求。市場資源越豐富的企業越容易追蹤和收集到顧客需求變動趨勢的信息,并根據自己對顧客與市場競爭者的預先假設做出適當行為反應即回應性改良。參與市場聯盟的企業隨著市場資源的豐富和擴展,利于企業及時收集顧客對產品的評價和建議,把握顧客需求的變化趨勢。但是由于“顧客缺乏遠見”和“顧客短視行為”等因素存在,過分的關注顧客信息會受到“缺乏遠見顧客”牽制導致企業忽視新技術發展方向和潛在的新市場需求,企業創新行為會更青睞漸進創新而抵制突變創新。正如Christensen et al.認為企業如果過分關注市場需求,資源配置就會傾向于注重解決當期問題的漸進創新,而忽視突變創新。

        突變創新是一種為了滿足潛在顧客的需求而在新技術領域、市場環境下探索新工藝、新技術或開拓新市場的創新。它屬于“科技推動”的創新,如個人創造發明、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等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其創新的主要驅動力。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日益呈現出突變與多變的特性,企業依據自身的資源和能力來創造新知識和新技術已成為耗資巨大且困難重重的行為。獲取互補性外部技術資源來增強自身創新能力成為眾多企業的首選策略。但是由于技術資源的獨特性,企業難以通過價格機制直接從市場中獲取。另外受制于高額成本,企業無法實施并購策略來彌補技術資源的缺口。技術聯盟因此成為鑒于市場與企業之外的提供技術資源的最佳中間組織。聯盟企業之間通過干中學、教中學實現大量隱形知識的交流和滲透,有意識地吸收對方異質知識并進行積累和整合以期創造出新知識,研制新技術產品。隨著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的轉移、整合與傳播幅度越大,企業的新知識與新技術體系的構成速度越快,越利于驅動突變創新行為。另外,企業參與技術聯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及提供自身的技術資源和專有知識給合作伙伴,企業必須平衡收益與成本問題。從資源資本化價值角度來看,突變創新收益遠遠大于漸進創新收益。所以企業從技術聯盟中獲取的技術資源會積極配置到突變創新行為之中。依據上述的論點,提出假設:

        H9 市場聯盟提供的市場資源傾向作用于漸進創新。

        H10 市場聯盟提供的市場資源不傾向作用于突變創新。

        H11 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不傾向作用于漸進創新。

        H12 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傾向作用于突變創新。

        綜上所述,可以提出如圖1的概念框架。

        4、實證檢驗

        4.1 數據收集

        以重慶、成都、西安、深圳、北京、武漢等地企業為調查樣本。樣本企業涉及電子、IT、機械、化工、醫藥、食品、紡織等制造業產業。企業類型包含外商獨資、合資、臺資、港資以及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本次調研是為了在企業層面上研究企業聯盟資源合作、創新能力和創新戰略行為,因此調研的對象主要是了解企業整體狀況的CE0和高層管理人員。問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進行測量。在2010年1月至6月共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問卷26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52.2%。其中選擇市場聯盟的企業數目有106家,占總數的21.2%,選擇技術聯盟的企業有155家,占比為31%。

        4.2 實證分析結果

        基于變量的設置,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上述提出的假設。利用Amos 7.0分析軟件求解方程組、測算路徑系數以及解釋模型中變量問的協方差,以確定本文提出各種假設關系的最終模型。

        (1)模型驗證結果

        本文采用SPSS 15.0軟件,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基礎上對描述各變量的具體指標進行了檢驗。其中,信度用Alpha值來衡量。一般認為α≥0.70就可認為信度分析結果合理。市場聯盟、技術聯盟、開發能力、探索能力、漸進創新、突變創新的Alpha值分別為0.7435、0.7513、0.8214、0.805l、0.7327、0.7533,說明所有因子的Alpha值均符合測量要求。效度測量值是在給定的Alpha值的前提,用測量指標的因子載荷值的統計顯著性表示,載荷值等于0.70表示該指標的一半的變異就可以由該因子解釋,文中13個因子的載荷值均高于該臨界值,這意味著每個變量的效度均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

        另外,使用Amos 7.0軟件包對預期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模型與實證數據的擬合情況良好。絕對擬合指數和相對擬合指數即P、GFI、AGFI、NFI、IFI、TLI、CFI、RMSEA的值分別為0.107、0.923、0.81、0.947、0.957、0.901、0.951、0.025,上述數據均大于期望優度。

        (2)假設驗證結果與討論

        表1的內容是假設驗證的結果,結果表明12個假設中有10個在統計上顯著(P

        聯盟類型的不同資源屬性對企業能力的影響獲得部分證實。假設1、3、4均獲得實證數據的支持,市場聯盟的市場資源傾向于提升企業的開發能力,而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這個結論反駁了Das et al.的關于市場聯盟對企業能力無顯著影響的研究結論;并對于Song et al.的觀點提供了實證支持。假設2沒有得到數據的支持。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市場資源對于企業能力的作用與企業生命周期密切相關。在企業發展初期,市場資源無論對開發能力或探索能力的發展均起到正向作用,到企業步入成熟期后,依據組織惰性理論,市場資源的豐富只會利于開發能力的發展而不利于探索能力的提升。

        企業能力對技術創新方式的影響獲得了證實。假設5、6說明企業開發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業推動漸進創新,對突變創新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假設7和8說明探索能力體現在試驗、變異環節,重點在創造新知識和新技術,創新幅度較大,因此探索能力的增強有利于企業實現突變創新。這個結果與Gima。的研究結論一致。

        聯盟類型對創新方式的影響獲得了部分驗證。假設9即源自市場聯盟的市場資源利于企業進行漸進創新得到實證數據的支持。表明企業從市場聯盟中獲取的關于顧客和市場的資源越多,越容易準確掌握顧客對現有產品的評價和建議,能及時發現現有產品的缺陷與不足并進行改良和修正等漸進創新。假設10即市場聯盟的形成不利于突變創新未得到數據的支持。此結果可能的原因為:在實踐中,突變創新行為主要由前期設計與市場化兩個階段構成。當突變創新處于前期設計階段時,市場資源對其創新產品的感知績效呈負相關。但是當突變創新進入市場化階段時,市場資源對其創新產品的感知績效呈正相關。對于漸進創新來說,市場資源對于其前期設計與市場化均呈正相關。假設11、12即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對創新方式的影響均獲得實證數據的支持。

        5、結論與啟示

        本文研究以資源觀為視角,分析不同聯盟類型的資源稟賦如何促進企業能力的提升進而影響技術創新方式的選擇。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我們發現:源自市場聯盟的市場資源有助于增強開發能力,而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則有利于提升探索能力。開發能力的提升傾向選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的增強利于選擇突變創新。由于優勢資源稟賦的不同,市場聯盟提供的市場資源利于企業推行漸進創新,不利于企業實施突變創新。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有助于企業實行突變創新,而不利于企業從事漸進創新。

        對比已有的研究,本文研究結果認為戰略聯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不是簡單、直接的因果關系,而是以企業能力為中介變量的間接因果關系。另外,不同聯盟類型因為提供的資源特性的不同,所以對企業能力的影響機理和路徑會產生不同的作用,進而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選擇。Das et al.曾研究過技術聯盟與市場聯盟的差異性效應問題。他認為技術聯盟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顯著的正向效應,但市場聯盟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不明顯。本文與Daset al.的觀點一致的是:不同聯盟類型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用以及技術聯盟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顯著的積極效應。存在區別的是:本文研究發現,市場聯盟對開發能力、漸進創新有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對于探索能力、突變創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結果有助于理解為什么不同聯盟類型會對技術創新方式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用。

        上述的研究結論中可得到如下企業策略啟示:

        第4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隨著信息技術在醫學衛生領域應用的迅猛發展,醫學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大,而各類高校在提供合乎需要的醫學信息人才方面還存在空白,衛生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未得到重視。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副主任兼首都醫科大學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暉說:“前段時間我們做醫院信息中心人員配置規范調查時發現,醫院信息中心普遍存在缺人現象。可以說我們是最了解人才需求的,鑒于這些原因選擇和首都醫科大學聯合辦學,走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道路。因為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越早培養出一批專業人才,對將來的發展越有利。”

        建立三大教研室,培養實用型人才

        據首都醫科大學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陳琦介紹,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與首都醫科大學合作成立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學系,目的是充實衛生管理學科的內容,提升學科水平和首都醫科大學綜合實力;培養衛生信息管理人才,滿足較大的專業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北京市現有的醫療衛生信息資源,開展學術研究,為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同時,成立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學科研教學合作基地,也為開展科研教學工作,培養出適應首都醫療衛生信息工作需要的高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鑒于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原則,2009年5月23日,首都醫科大學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學系成立,同時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也成為首都醫科大學在衛生信息化方面的科研教學基地,開展本科、研究生課程、在職培訓等全方位教學。下設公共衛生信息分析與管理學教研室與醫學信息管理學教研室,目前主要教學對象是三年制的碩士研究生。

        “當前,學系在‘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專業下招收衛生信息管理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十二五期間創造條件力圖建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開始本科招生。”陳琦說,“現在大家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來的學生很多都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這是我們都該反思的。如何能將學生培養成實用型人才,應引起教育界的思考。”

        據陳琦介紹,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學系隸屬于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其學科發展規劃及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均納入學院學科建設的統一規劃之中。學系的學科發展圍繞新醫改形勢下衛生信息化建設和發展需求,借鑒國內外衛生信息化最新進展,開展衛生信息化、循證衛生政策等相關領域研究,并開展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可以說,在中國醫改敦促發展起來的醫學信息學學科,是研究衛生事業發展規律的學科,它的任務是研究中國衛生信息化發展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衛生信息化所需要的衛生政策;研究與衛生信息化政策相適應的組織管理和工作方法以及中國和世界各國衛生信息化管理的經驗。學科研究的成果將成為衛生管理部門輔助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衛生管理的科學決策提供重要支撐。所有這些需求,都讓醫學信息學在我國的發展成為必然。

        學生培養方向與目標

        “我們主要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醫藥衛生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醫藥衛生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陳琦說。鑒于這個目標,首都醫科大學同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合作建立三個教研室,開展以下教育。

        1. 學系研究生培養

        2010年9月6日,首都醫科大學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學系2010級研究生迎新會在北京急救中心召開,2010年入學的7名衛生信息專業方向研究生是建系以來招收的首批碩士研究生,標志著北京市衛生信息化高級人才培養走上良性、持續發展軌道。

        在教學方向上,王暉告訴記者,教研室存在3個培養方向:信息化管理方向――信息化建設管理、IT項目管理、網站管理;信息服務方向――衛生綜合統計;IT技術支持方向――網絡運維、信息安全管理等等,并安排學生進行專業實習。“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所以完成學業的人員應具有這幾個方面的能力:掌握整個項目管理體系知識、有運維管理能力、懂得信息安全管理、有數據管理(數據支持)能力。”王暉說。

        2. 舉辦學系首屆在職研究生進修班

        2010年9月,完成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衛生信息管理方向)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招生工作。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共招收19名學生,啟動對衛生信息化從業人員的在職繼續教育。

        衛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關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課程設置,學術界普遍在基礎素質知識模塊、現代信息技術模塊、信息管理專業知識模塊、專業學科背景知識模塊這四個方面達成共識。在首都醫科大學的衛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上,陳琦介紹說:“在以往的交叉學科培養上,‘模塊式’結構留給專業課程的總學時很有限。這一問題導致了培養目標的本末倒置,與社會需求不一致。所以首都醫科大學選擇的是確定幾門主要的核心課程(信息管理概論、管理學基礎、數據結構與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基礎、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信息資源的組織和管理),并按照以下模塊和先后順序開展教學活動:普通教育課程(基礎素質知識模塊: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現代信息技術模塊和信息管理專業知識模塊:信息管理類、計算機技術類、專業外語、實踐教學環節)+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學科背景知識模塊:醫藥學類課程)來進行教學的。”

        把醫學信息學教育當做一項長期的事業

        第5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關鍵詞:信息專業 醫學教育 現狀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24-02

        引言

        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又被稱為醫學信息學專業,至今已有30余年的發展史。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缺陷,例如交叉學科的側重問題,師資力量不充足,教學條件較差等。但是在其發展的以克服著各種困難,突破性地發展著。三十多年來為醫院培養了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

        一、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醫學方向)介紹

        2009年國家新醫改條例中宣布將“建立實用共享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列入新醫改的保障體系,從此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代。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加大了對醫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才需求。醫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醫學專業和計算機信息專業的交叉專業,它集醫學專業、計算機專業、管理學專業、信息學專業于一體,知識體系龐大結構復雜,因此學習該專業不僅需要熟練掌握醫學的專業技術和醫院業務,還要熟練地進行計算機信息系統操作。

        1.醫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1)要培養掌握基礎的醫學藥理知識的人才;

        (2)要培養對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人才;

        (3)要培養了解醫療衛生管理的人才;

        (4)要培養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的人才;

        (5)要培養具有較高英語水平能與國際接軌的人才;

        (6)要培養有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的高復合型人才;

        2.醫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才流向

        2012年3月國家發展大綱提出,到2015要將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與信息系統逐步覆蓋,逐步實現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據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對醫療衛生行業投入了185.6億元,同比上一年度上漲22.6個百分點。國家對醫療信息領域愈加重視。醫療衛生信息行業不斷擴大,全行業的人才需求量勢必增加。而且各大醫院都迫切需要集醫療知識和信息管理技能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如此看來,醫療機構對醫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所以醫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二、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育情況

        根據相關人士于2004年對全國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院院校的調查,筆者整理了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教育的有關情況。本文列舉相關調查數據和以往數據作對比,明了地呈現醫學信息教育的現狀,方便人們對該專業現狀的了解;發現該專業領域的優缺點,進而完善該專業的學習管理制度,克服專業領域的不足。

        1.開設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校信息

        2004年底,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或與備案設立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情況:2000年以前通過審批的醫學院有4所,分別是:原林大學(1985)、中國醫科大學(1986)、華中科技大學(1986)、中南大學(1987)。2000年教育部正式批準的醫學院有3所,分別是:中國藥科大學、溫州醫學院、新鄉醫學院。2001年通過審批的醫學院有8所,分別是華北煤炭醫學院、張家口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濱州醫學院、湖北中醫學院、廣東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2002年通過審批的醫學院校有6所,分別是:山西醫科大學、長治醫學院、皖南醫學院、泰山醫學院、濟寧醫學院、廣東藥學院;2003年通過審批的醫學院校有4所,分別是內蒙古醫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新疆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2004年通過審批的醫學院校有4所,分別是鄖陽醫學院、河南中醫學院、瀘州醫學院、華北煤炭醫學院冀唐學院。近四年期間設置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校增加了25所。醫學信息專業在我國正以迅猛之勢發展。

        2.招生狀況

        調查顯示有29所院校被批準設立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但實上只有24所院校招收該專業的學生。24所院校中除了白求恩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元同濟醫科大學和原湖南醫科大學4所高校招收碩士研究生外其余學校均招收普通本科生,目前為止還沒有院校招收博士生。

        2000年以前,通過審批的4所院校的招生規模控制在30-50人,招收的人數非常少。但是在2000年后,隨著設置醫學信息管理專業的院校數量不斷增多,該專業招收學生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3.專業課程的設置

        數據各高校的課程設置有三個大的方向,一個方向是圖書情報學,一個方向是計算機和醫院信息管理,另一個方向介于二者之間。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是以醫學基礎理論課程為主,專業課偏重計算機和醫院信息系統輔之以情報學課程,在注重醫學理論基礎的同時發展信息技術。

        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基礎醫學概論、臨床學概論、護理學基礎、醫學信息概論、醫學市場信息、醫院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系統工程學、信息分析與預測、軟件工程、現代信息技術、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情報學概論、數據結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

        三、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現狀

        第6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信息標準化;資源共享

        作者簡介:王娟琳(1962-),女,江蘇常州人,常州大學信息中心,高級實驗師;封紅旗(1967-),男,江蘇泰興人,常州大學信息中心,高級實驗師。(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州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數字化校園共享數據中心的構建與應用”(課題編號:GJY11020037)、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信息技術在獨立學院數字化教學公共服務中應用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2HDJY2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3-0221-02

        計算機網絡、通訊、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從數字化校園到智慧校園承載傳統并創新教育模式。2012年9月劉延東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了“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和管理兩大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教育信息化科學發展。

        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如火如荼,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但高校教育信息“孤島”問題亦伴隨而生,并呈現出諸多不足,如學校沒有一個統一的基本信息資源公共數據庫,高校各個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能滿足本部門業務管理的需求,但各種信息管理系統相對獨立,沒有統一的信息標準,缺乏相互之間的有機結合,無法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由此可見,信息標準化是整合高校教育資源、建設高校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關鍵所在。以常州大學為例,在數字化校園信息標準化建設研究與實踐中,遵守國家及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行業標準》,采取保護原有信息管理系統資源的措施,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學校信息標準集,并對各信息系統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評價,再進行系統整合;同時在原有信息管理系統功能滿足部門業務需求的同時,工作人員亦能熟練操作駕馭。這樣不僅節約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而且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國內外發展情況

        高校信息化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1]美國率先提出Campus Computing(信息化校園)的概念,并開展了美國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項目,即Campus Computing Project(信息化校園計劃)。很多標準化組織正在積極致力于基于網絡的教育信息化標準研究,并起草一些相應規范,如IMS的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學習資源元數據規范)、IEEE LTSC(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學習技術標準委員會)的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學習對象元數據),等等。[2]而在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應用統一規范中則采用“開源”,即開放源代碼模式。美國開源促進協會(Open Source Initiative)認為“開源”指的是那些源代碼可以為公眾使用的軟件開發方式,在這種方式下,軟件的使用、修改和發行可以不受許可證的限制,[3]但這種方式不完全被高校接受。

        在國內高校各部門中運行的信息管理系統大部分都是在不同時期購置或開發的,沒有統一的信息標準作為開發指導,建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越早,此問題亦越嚴重。[4]中國高校在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使數據有序流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上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及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行業標準》,學校在考慮建設新的信息管理系統時開始注重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統一身份認證、單點登錄等已成為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項目,但要完全克服信息“孤島”還將是一個十分漫長、艱巨的工作。

        二、構建數字化校園信息標準化體系

        數字化校園信息標準化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項目,它不僅涉及高校各個信息管理系統的硬件、軟件資源,還涉及到職能部門的管理策略及模式、組織保障措施、人員信息素質等。如常州大學在信息標準化的建設工作中,以實現校園內信息資源共享為目標,樹立信息服務的理念,堅持信息標準化的建設原則,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建立了學校教學教務管理單點登錄系統、數據中心基本公共信息數據庫、網上自助服務系統等。

        1.制訂高校信息標準集,規范信息編碼

        高校信息標準集是高校對擬建設的大類信息定義的管理信息標準,主要涵蓋高校的基本情況信息、學生和教職工信息、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學科建設及科研信息、學校標準代碼庫等,并按具體內容分成若干類,同時按類分段列出,以便于查詢,例如高校基本情況管理信息子集典型字段如表1所示。

        高校通常是以教育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行業標準JY/T1002-2012》、數據標準集《CELTS-33高等學校管理信息標準》、代碼標準集《CELTS-33高等學校管理信息標準》[5]為藍本,結合具體學校實際情況制訂學校級的信息編碼規范,并以學院及各職能管理部門為單位,調查所使用的信息管理應用系統的數據結構、邏輯關系,規范各業務系統的信息編碼。高校校級教育管理信息標準集結構如圖1所示。

        高校各職能部門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統按國家、教育部教育行業信息及校級信息標準集建設與實施,數據統一規范管理以實現校內信息資源共享。以常州大學為例,學校在招生錄取工作中就以考生的高考考試號作為錄取學生的電子身份號,并將此電子身份號分發到各個學校級的信息管理系統中,如教務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圖書管理系統、校園上機上網管理系統、校園一卡通管理系統、網絡自助服務系統等,學生通過電子身份號可以查詢各個系統中的相關信息。

        2.構建數據中心基本公共信息數據庫

        高校管理的主要對象是全校師生,分別定義人員的基本公共信息數據項及數據結構。在調查并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組織各單位分管信息化建設的領導、相應的信息管理應用系統技術支持維護人員進行討論與研究,確定必須有標準格式的數據內容,并列出數據項即數據元素。

        教師(工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參加工作時間,進校工作時間,部門,手機號,身份證號,……)

        學生(電子身份號、學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班級,手機號,身份證號,……)

        由于共享數據中心基本公共信息數據庫的數據來源于各個部門的業務系統,各相關部門通過對每個數據源創建一個相應的WEB服務來維護本部門所上傳到全校數據中心的業務數據。全校數據中心基本公共信息數據庫完成數據集成,同時為上傳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視圖并創建數據庫存儲過程,當業務系統發生數據更新時,全校數據中心基本公共信息數據庫的相應數據也同時進行更新,以完成全校數據中心的數據與業務系統數據的同步,從而有效解決數據“孤島”現象。常州大學數據中心基本公共信息管理平臺界面,如圖2所示。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障信息標準化的實施

        統一高校信息標準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為使高校做好信息化建設、共享與整合優質資源、率先實現高校內部跨部門之間的業務信息資源共享必須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首先,成立高校信息標準委員會。由于信息標準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是一個需及時更新同步的動態系統,則需要高校有一個常設機構對學校信息標準化建設與實施提供有力地組織保障。高校信息標準委員會負責對高校信息標準的咨詢解釋、制訂頒布、修訂監管、協調督促,目的在于為學校制訂和完善校級的信息標準集提供決策性建議,并監管、督促學校各部門執行相關的信息標準集,推進學校教育信息標準化。高校信息標準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高校信息中心即學校信息化建設主管部門。辦公室的主要職能如下:對學校信息標準建設進行規劃并制訂總體方案,指導與協助各部門開展信息標準化工作;負責信息標準的具體實施與后續修訂等工作。

        其次,對高校各部門信息系統應用進行規范。實施高校信息標準化后,對校內各部門新建管理信息系統或對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統進行軟、硬件升級時,必須按照所制訂的信息標準集進行規劃與設計。各個管理信息系統在建設與升級時必須提供與其他管理信息系統進行信息交換的接口程序。

        最后,校領導重視,統籌規劃。按計劃、分階段、有步驟的開展信息標準化工作。提高并強化全體師生的信息化意識與水平,從全局出發建立專職與兼職結合的高水平管理隊伍,保障學校信息化工作的實施。同時實施CIO機制下的信息標準化建設,[6]促使學校信息標準化建設與應用向縱深發展。

        三、結論

        高校信息標準化建設與實施是解決信息“孤島”現象的唯一途徑,從統籌規劃到具體實施需要耐心、細致地工作,并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和管理制度實現信息標準化,促進信息管理手段的科學化、規范化,從而推進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步伐,共享高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安婧.美國高校信息化建設對我國高校的啟示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3-10.

        [2]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CELTS-41.1[S].

        [3]李理,李哲.新世紀美國信息化校園建設的環境與發展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09,(10):109-111.

        [4]沈錫臣,蔣東興.信息標準是一體化數字校園的基礎[J].中國教育網絡,2006,(7):10-11.

        [5]黃富革,周曉芳.高校信息化數據標準的制定與實施[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2):89-91.

        第7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最早出現在我國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國家教育對經濟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系統等專業進行了整合,從而出現了該專業。該學科的教育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如今該專業的學生就業率較高,很多院校中均開設了該專業,而很多工作崗位也體現出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重要性。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建設也在持續優化。在該專業中,計算機和經濟管理是重要的兩個方向,學生在學習后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選擇相應的崗位,鑒于該學科的知識綜合性,使得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也相對較多,如IT行業、行政、金融以及財務等。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開展該專業的院校數量又增加了近200個,而社會各界對此類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持續增加,可見該專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今后應加強對該專業的支持力度。

        2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發展現狀

        2.1專業無特色

        通過對該專業的研究發現,其雖然囊括了多個方面的知識領域,但在整體來看卻十分缺乏特色,如其并未針對某一個具體的行業、崗位進行人才培養,使得人才培養顯得缺乏目的性、針對性,過于抽象化。另外,很多從該專業畢業的學生所體現的特點是,其實踐能力不夠強,專業特長不清晰,專業形象也不突出。此種情況在很多高校以及其他的工作崗位上均有明顯的體現,針對此種情況,今后我國教育界應加強對該專業建設的規范力度,緩解人才就業困難。

        2.2專業能力不足

        在該專業中,其往往會涉及到很多知識,具體可以劃分為信息技術、經濟和管理。然而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相關人員在學習技能、應用技能的時候往往無法使三者趨于平衡,有些人員過于偏重信息技術能力,而有些人員則更擅長經濟與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對高校學生進行調查統計發現,超過58%的學生認為自己雖然涉及知識面廣,但課程深度不足,而25%的學生認為自己無一技之長。

        2.3專業定位不清

        如今雖然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的需求較高,但實際的情況是,該專業的定位并不清晰,這主要是因為國家教育部出臺的相應文件信息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表述形式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較為寬泛,這也使得學校教育、企業管理等方面無法合理制定培養方案,長久發展下去勢必會更加難以滿足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學生以及相關人員在就業和重新就業的過程中也會出現迷茫性。

        3當前社會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發展規劃

        3.1專業需求

        (1)專業定位目前,國內外對該專業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并將其定位為研究計算機技術在經濟與管理中的應用,如今該專業的定位也已經在國際上形成了共識,即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歸屬為管理類專業,但鑒于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不同,且該專業在高校的發展歷史也有所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會存在著專業定位不清晰,難以滿足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的問題。(2)專業課程體系定位該專業開展的最終目的在于,希望通過對人才的培養使其掌握計算機能力和應用能力,成為技能型、應用型高科技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定位,并根據定位制定培養計劃。我國頒布的相關文件中明確規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主要課程主要包括如下幾種: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學、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由此可以看出,該專業有著類型雜且課程多的顯著特點,對于這種綜合叉性較強的學科而言,若無法對其課程體系進行劃分,則很難確定培養目標,甚至會漸漸被時代淘汰。(3)專業人才定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國對該專業也有了更多的規定,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其所需要培養的人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級系統分析員。此類人才需要能夠做好信息處理系統和信息管理服務系統的分析、設計、運行和評估工作,可以根據相應的信息來完成信息資源的協調工作,進而幫助企業確定今后的發展目標;另一類是從事信息管理行業的人才。此類人才需要站在企業戰略管理角度來進行工作,根據工作流程和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利用相關技術來對企業戰略進行優化重組。

        3.2發展規劃

        (1)實現專業定位在對專業進行定位時,應充分認識到其特殊性,其雖然涉及范圍較廣,但這也恰恰可以成為其發展優勢,只要能夠對其所包含的領域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處理,即可以使各個方面均具有獨具特色的專業定位。另外,任何學科的出現均是由無數實踐積累而來,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應充分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真正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通過教育的形式對此方面進行優化,最終形成全新的定位。(2)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完善進行專業課程體系完善時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加強實踐環節。無論是對于在學校學習的學生而言,還是就已經步入工作崗位的人員而言,若要將此專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必須加強實踐,這是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必要途徑;(2)突出專業特色。學校方面應針對該專業來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手段,構建彰顯本校特色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3)更新課程內容。在學習該專業時,教材是十分重要的載體,然而我國此方面教材內容有些滯后,今后應針對教材進行改編,并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資源的優勢,使人才培養能夠與社會發展相契合,與時展相融合。(3)實現專業人才定位在多個定位中,專業人才定位是最為關鍵的,無論教學、培訓的成果如何,最終將其投入到實踐中的依然是人。在進行此方面建設時,應事先做好市場調查,對各個行業針對該專業人才的要求進行分析,并找到突破點,從而確定人才定位。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除了要把握學校學習時間外,也要把握好實習機會,學生就業前的能力提升最佳階段即是實習階段,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校方或是學生自身,均應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以便進行自我提升和完善人才培養計劃等方面。

        4總結

        綜上所述,研究關于當前社會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發展方面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不僅關系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發展以及人才就業方面的發展。如今社會各界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我國近年來一直在優化教育改革,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也應勢而生。通過對該方面的研究可知,我國對該專業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專業定位和人才定位方面,需要相關機構和人員持續加強相關研究。

        作者:石鑫 單位:北京語言大學

        參考文獻:

        [1]尹燕芳,楊衛平,王卓鵬.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5(05):43-46.

        第8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 基于“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彈性教學研究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關于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電子商務專業 “三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與實踐 高職高專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改革 計算機應用專業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探討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探索 三本院校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三本”高級應用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高職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高職酒店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實證研究 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半結構化模式優化研究 商科類高校信息管理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淺談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職業關鍵能力與素質培養 高職院校“三段遞進”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構建高職美容化妝品行業人才培養的“三雙四跟”模式 構建農機專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雙化”專業教學模式 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旅游專業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童紅兵,張秀平.“基于項目驅動的一主兩線三結合”教學模式

        探索與實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3(5):70-72.

        [3] 武時龍,童紅兵,張克柱.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與實踐[J].懷化學院學報,2013(5):94-96.

        作者簡介:

        第9篇:教育行業信息管理范文

        關鍵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定位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2-0036-02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信息處理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論科技、教育、文化還是貿易、金融、國家安全等領域,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這些領域對信息的需求,形成了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簡稱“信管專業”)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信息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更明確的定位,與社會的需求進行接軌。

        1引言

        1998年7月6日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經濟信息管理、信息學、科技信息學、管理信息系統、林業信息系統等5個專業統一歸并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專業代碼為110102),成為《目錄》中“管理學”門類的二級類目“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之下的4個專業之一

        而應用性本科院校設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適應社會需求,強調以管理知識為指導、計算機技術為技能手段的人才培養特點,來填補社會人才需求的缺口。

        2專業發展問題和現狀分析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一門集計算機技術和經濟管理知識的交叉學科。在一般情況下,總是通過一些不同的傳統領域跨學科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產生的界面處。那么現有的課程是經濟管理和計算機技術的簡單堆積,并沒有達到真正的融合點,計算機技術含量也相對落后。一個專業的成熟,必須完全擁有屬于自己的內容及專業特點,并且能夠影響到其他專業的發展。

        2.1社會對專業的認識誤區

        目前社會對信管專業的認知情況并不理想。一方面,考生和家長對本專業的認識局限于———不是單純寫代碼,會偏向于管理的專業;另一方面,作為從業的專職教師,許多院校是讓管理專業的教師講授信管專業的管理類課程,而讓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師講授信管專業計算機技術方面的課程,并沒有從交叉學科融合點的全局的角度理解這個學科,講解相關的課程。

        2.2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社會的需求是學科建設的出發點。當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對于員工知識結構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員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信息技術人才,信息系統開發人員,信息系統管理維護操作人員,信息行業的從業者,信息系統集成人員,以上相關的教學和科研人員[2]。而這些方面的人才應該在信息技術、信息管理方面等綜合能力更突出、更有自身的優勢。

        2.3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

        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凌亂,沒有全局性,構不成一個體系結構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任何一個專業的課程結構都應該有它的主線或者是核心點。以這條主線或核心點向外拓展,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信管專業涉及課程知識內容廣泛,但是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有待加強。如果缺少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或課程群必然導致學生畢業后缺乏核心競爭力。

        2.4實踐教學

        單純理論的教學在應用理論教學專業中根本無法保證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不符合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教學實踐作為教學信息管理系統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在學校在實驗室模擬進行的實踐部分,實訓環節不分,缺乏一個真正的系統開發背景,在系統開發中沒有融入軟件工程思想,使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而這些恰恰是人才培養所必需的環節。

        3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與課程體系的建立

        人才培養的需要,只有面向社會定位,才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尤其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信管專業人員應定位在以管理為基礎,以技術求生存,管理和技術集成的開發經理,有機會獲得信息系統的分析和設計方法,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方面的工作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正確的組織、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而且還應具備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實施能力,以及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管理技巧。

        為了能夠系統地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加強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和銜接,筆者認為,信管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可以圍繞一條主線,輔之以三條副線構建。其中一條主線是一個大的專業作品,整合了所有的專業知識能力,是整個課程體系系統的實踐成果;而三條副線是三個知識能力階梯層次,遞進式的逐漸積累,為這條主線服務。這其中的課程設置不是簡單的管理、經濟、計算機、信息技術知識的羅列,而是有目標、有聯系的系統體系。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實踐課程來驗證理論知識,是主線的一部分,到最后階段時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踐作品。階梯式的課程設置應是“(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結構,其中的課程安排如下圖所示。

        4結語

        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和其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信管專業所涉及的學科門類較多,因此,該課程體系設置,使用系統的思路,整合的概念,結構化的方法來構建。強調厚基礎,專業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的方向來調整,重點以中心向外擴展,作為一個重要的驗證點來設置課程和實踐課程為主線,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結合理論與實踐,構建合理的適應社會需求和職業發展課程,并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

        (哈爾濱華德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孫昌春.論高校信息管理專業的規劃[J].理論高地———創新,2008,(6).

        [3]姜靈敏.關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3).

        [4]L. Yang.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andInformation System", Journal of Gansu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vol.20,no.3,63-65,2007.

        [5]董焱.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初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3,(1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第一字幕 | 亚洲国产嫩草在线视频 | 亚洲一级淫片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无线码在线高清 | 久久精品视频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