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突發事件應對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方法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指一種不可預知性的,能夠嚴重危害或者可能危害社會公眾健康的一種大規模傳染病疫情(鼠疫、霍亂、非典、禽流感)以及其他事件。以下就對禽流感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進行簡要分析:
1.不可預知性
從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概念可知,諸如禽流感等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一種對于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態蔓延的狀況無法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雖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探索更多未知領域,但是由于病菌的形成以及傳播是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對于不同年齡、性別所產生的感染程度、病毒毒力都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最初的傳播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來的危害程度以及嚴重性很小,使得人們無法對傳播范圍、發展速度以及傳播后的結果進行有效預判,因此也增加了禽流感等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性以及嚴重性。如果一旦出現此類事件,則很容易造成人們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恐慌。
2.危害性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之所以備受人們關注,主要原因就是其具有非常嚴重的危害性。以禽流感為例,最早出現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是在1997年的香港,據統計一共有12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且造成6人死亡,中國大陸開始發現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時間是在2003年,而且此次的危害性極大,據統計一共有31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且導致21人直接死亡,給社會公眾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害。
3.社會性
社會性是區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于普通疾病的關鍵因素。以禽流感為例,這種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亞型(H5N1)引發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具有高致病性以及較強的傳播能力,可以通過咳嗽、打噴嚏等形式以空氣為媒介進行傳播。因此一旦某個人攜帶禽流感病毒,就很有可能感染不特定的群體,如果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就很有可能引發一連串極為嚴重的社會效應。
二、應對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方法
由于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如有不可預知性、危害性、社會性性等特點,因此危害性極大,所以必選要采取有效地應對措施,防止此類事件進一步的擴散,并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以下就以如何有效的應對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方法進行具體分析:
1.迅速控制事態
面對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領導作為此類事件的現場管理者和決策者,需要具有能夠迅速控制事態蔓延的能力。主要領導作為現場的總指揮一定要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當機立斷,對于疫情發展的狀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并且能夠及時的采取應對措施,并且將疫情的信息及時的公布于眾,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廣大的人民群眾以足夠的信心,穩定整個局勢并且控制疫情的蔓延趨勢,使下一步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展開。
2.嚴格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
根據以往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防治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我國頒布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使之成為全國各地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指導性文件。在此次頒布的條例中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并且系統的制定了疫病出現時的應急準備以及應急處理等內容,并且賦予了行政部門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權,充分提高了處理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效率。當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衛生、視頻藥品監管部門要嚴格履行屬于自己職責范圍的事,對于在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瀆職、違規人員有了更為嚴格的懲處措施,增強有關執行人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因此要想有效地應對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就必須嚴格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
3.疫情控制信息的透明度
要想有效的遏制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以及社會造成的后果以及影響,除了需要采取新進的醫療技術以外,還應該加大疫情控制信息的透明度。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領導部門具備較強的責任性和積極的工作態度,能夠認識到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重性以及危害性,不僅要將疫情控制信息的公開看作是自己的義務,更應該將其視為是必須履行的責任。如果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將疫情控制信息公布于眾,就很有可能造成社會公眾的恐慌,不利于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嚴重情況下還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因此必須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等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將有關禽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控制信息進行公開。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禽流感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具有不可預見性以及高致病性,會給人類以及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而后果以及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應對禽流感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何華.烏魯木齊市流行性感冒預防控制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2008-10-01.
[2]于貞杰.公共衛生體系研究[J].山東大學,2007-04-16.
[3]張瑛.廣東省醫療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調查研究[J].南方醫科大學,2007-05-01.
[4]陳艷.北京市朝陽區公眾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知識與技能調查研究[J].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一、信號突發事件回放
按照2013年江蘇英語考試實施程序,應該是14:50播放語音提示“現在啟封試卷袋,請監考員清點試卷”和“現在播放英語聽力試聽帶”,但信號員遲播了約1分鐘,雖然沒有影響考生聽力試聽和試卷分發,但曾一度引起監考教師的混亂。因為考點要求監考員必須嚴格按廣播信號進行操作,但是應啟封試卷袋卻沒有指令發出,監考員感到是不是考場電波鐘有問題?證實沒有問題能否開啟試卷袋?
值得拷問的是,堂堂高考為何會出現信號提前或推遲的低級錯誤呢?這不僅是信號員的失誤,也與招考部門及考點考試組織不嚴密、不細致有一定關系。如何有效的避免信號提前或推遲的烏龍灼傷高考公信力,傷害考生利益,應引起教育考試機構和高考考點的深層反思。
二、信號突發事件應對機制與防范
對于高考信號突發事件的應對和防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組織實施。
(一)要根據信號風險預測制訂有效的應急預案。信號應急預案是指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急管理、指揮計劃等。目的是要有效應對考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信號突發事件,維護考生的正當權益,確保高考工作沿著安全、有序、公平的軌道運行。通過分析發現有的應急預案內容空泛,操作流程存在疑問。這里只是簡單地提供了信號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方法或注意事項,只注重了對考試過程中的應急響應采取的相關措施,并沒有明確具體人員及具體操作流程和細節。因此,應急預案的制訂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應急預案編制前的風險分析和評估。要根據考點環境和硬件設施情況對考試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及其情況進行預測和分析,如可能面臨風險的種類、發生的概率、風險級別、頻率以及危害程度等,以加強突發事件的風險控制。同時,要請教育考試上級機構進行風險評估和檢測,補充自我風險檢測中被遺忘或未預測到的風險。在此基礎上確定應急工作的重點。二是做好應急資源及應急能力評估。應急資源包括應急人員、應急設施(備)等;應急能力包括體制和機制運行狀況與人員的技術、經驗和接受的培訓情況及其相關人員素養等。編制預案時,應依據考點的實際,從可操作層面選擇最現實、最有效的各種應急策略。三是選拔經驗豐富的教育系統行政人員和基層考務人員,明確分工,針對可能突發的各種意外準備詳實、有效、可操作的應急預案。如某考點高考期間廣播系統出現局部故障后,實施如下預案:(1)更換廣播系統主機,原主機備用。(2)教室廣播都采用雙喇叭,即使一只出現問題,另一只照常工。(3)準備兩套電腦播放設備,必備一套DVD播放設備。考試時若一套有故障,及時啟用備用播放設備。(4)目前主控機房有四臺功放機,考試時只需使用三臺,還有一臺功放機作為備用。若其中一臺臨時出現故障,則及時啟用備用設備。
(二)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調查發現,多數考點因對突發事件預案演練不足導致經驗欠缺,結果一旦事發,響應速度慢、效率低,影響預案的執行效力。所以,預案不能只停留在紙上,要進行模擬演練,如“外語聽力播報中突然遭遇斷電”演練等。通過演練中暴露的問題對預案進行修改和完善。要通過各種模擬風險狀態下的演練,摸索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操作流程和細節,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能夠快速到位、規范行動、有效處置。
(三)對播音組增設信號播放監督員、時鐘校對員等,實行多級聯動。江蘇省《考務工作細則》中《播音組工作人員職責》規定:“播放外語聽力磁帶時,外語教師和播音組工作人員須在播音室里進行監聽,出現問題及時處理。”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考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開始和終止的時間,基本由一名信號員負責,顯然存有隱患。調查結果顯示,廣元中學考點考務工作程序操作規范,時鐘系內部機械故障而導致走時不準,非人力所為,系偶發事故。所以,為避免信號播放錯誤,作為高考工作的重點崗位的播音組應充實人員,實行多級聯動,信號組成員要以考點副主任為組長,由廣播員、考試實施程序核對員、信號播放員、時鐘校對員等組成,互相溝通互相監督。每一次信號發送前,要同時核準時間,以保證信號發送時間的絕對精準。
(四)加大外語聽力考試監聽力度。可分兩組進行:第一組人員在播音室,由3名人員(英語教師2名、播放聽力設備的技術人員1名),負責播音室監聽。第二組人員由若干名英語教師組成,分布在每個樓層進行監聽。如發現聽力磁帶無或不清晰,播出聲音有異常或有考生提出疑議,監聽教師應在第一時間將情況反饋給播音室,播音室內的監聽小組會同考點主任針對問題進行甄別,及時作出判斷和處理。
(五)建立高考信號突發事件善后恢復機制。信號突發事件大多都是人為因素直接造成,應依據相關法規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與此同時,應對信號突發事件的發生原因、經過、處理方式和處理結果進行認真總結,查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考試機構的實際,加強和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以杜絕此類突發事件的再發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部隊防疫機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中圖分類號:R8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1-0203-02
部隊衛生防疫機構作為我軍貫徹“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的中堅力量,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別是傳染病暴發或流行時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近幾年的實踐運行中我們也發現了幾點不足。因此,認真總結其經驗教訓,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十分必要。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是由專業技術、管理方法、行為規范、實施機構組成的有機結合體,能夠實施完成各種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案和措施。對于現代社會而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在所難免,近年來我國發生了一些典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SARS、H5N1高致病禽流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這些重大傳染病疫情在國內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傳播,給人民群眾的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甚至引起群體恐慌心理。而部隊人員高度集中,共同生活,接觸密切,一些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及食物中毒,極易在部隊傳播,短時間內可使大量官兵感染,形成爆發,造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二、 部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益增多,部隊內部也時有發生。尤其2003年非典過后,部隊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逐漸形成一套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綜合防控措施體系。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改進和軍地交流以及參加各級培訓,部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顯著提高,基本能勝任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任務。以應對重大傳染病為例,部隊的綜合防控措施主要內容為針對傳染病的三個環節,分別采取切斷傳播鏈,實施零報告和日報告制度,落實“五早”,開展健康教育,加強以防疫為目的的管控措施,實施多部門多專業的聯防聯控等,均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應看到部隊防疫機構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仍存在薄弱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分人員意識淡薄,缺乏應對的充足準備
甲流疫情發生后,部分人員只看到甲流的低致病性,沒認識其在軍營暴發的嚴重危害性,在思想上沒有足夠重視甲流預防工作,忽視對輸入性病例的管理,對外來進入軍營的人員不落實檢疫措施,對與地方病人有密切接觸的部隊人員不落實隔離觀察措施。疫情發生后,未按照《軍隊傳染病防治條例》規定時限進行傳染病疫情上報,法定疫情報告人對傳染病報告意識淡漠、對群發呼吸道流感樣病例不警覺、不分析,沒有做到“早發現”,對營區出現的少量病例、尤其是有聚集發病的苗頭時,不能認真對待,報告不及時,失去了及時有效控制疫情的時機,對疫情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二) 疾病監測系統有待進一步加強、完善
疾病監測是掌握疾病分布、流行動態及早期發現疫情的重要手段,對及時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播散、降低其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意義。新發傳染病帶著巨大的威脅向當今社會襲來,早期發現,早期判斷,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部隊不受疾病威脅,或者是延緩疾病傳入部隊,爭取應對時間,也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目前很多地區的監測工作多為被動、靜態監測,缺乏主動監測,造成漏報現象時有發生,報告的完整性較差,質量較差,可信性低。
(三)多部門組織結構協調不暢,職責不清
部隊傳統認識上,防控疫情的主體是衛生防疫機構,而重大疫情往往只靠衛生防疫部門是遠遠不夠的。2003年非典過后,部隊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逐漸形成一套綜合防控措施體系。經過幾年的不斷改進,能力顯著提高,在應對疫情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聯防聯控的組織和管理方面,由于聯防聯控應用時間尚短,缺乏經驗,各部門在組織結構和職責上有不清楚或重疊現象,影響了聯防聯控的效果。
(四)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不到位
部隊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應建立防控措施的落實制度,如果各項防控措施制定的很好,但不能很好落實,防控的成效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如,某院校在實施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過程中,個別學員隊發熱病例居高不下,經過對干預措施實施后的發病率、發病時間、接觸史調查等效果評價發現,各學員隊在采取同樣的防疫管控措施的情況下,該學員隊對學員疏于管理,個別學員違規私自串班接觸,導致疫情遲遲無法控制,這就屬于防控措施未落實到位,監管部門未起到監督作用,導致防控措施效能降低。
(五)缺乏應對疫情防疫管控的效果評價
某單位在處置一起甲型H1N1流感的過程中,給大家配發了口罩,可后來發現,大家在配戴時,不注意及時清洗,這面濕了反過來戴那面,使得口罩反而成了培養基了。因此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還應具備防疫管控措施的評價制度,用以評估各項防疫管控措施的效果和效率,對于效果和效率低下的管控措施及時發現、及時調整,保證管控措施實施的效果。
三、對策與建議
(一)充分認識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嚴峻性
SARS給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還沒有消除,甲流的爆發又一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這一切都表明,人類和傳染病的戰爭仍將是長期和艱巨的。作為部隊疾病預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令”,貫徹“預防為主、常抓不懈”的工作方針,依靠科學,依法辦事,在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的同時,做好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準備工作。要充分認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意義,克服麻痹思想和各種不正確的認識,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時刻繃緊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這根弦;以專業的敏感性,時刻注視著軍內外,甚至是國內外疫情動態,為確保“打贏”而努力。
(二)建立高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系統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快速反應,贏得時間是關鍵。目前,我軍雖已開通了傳染病疫情的網絡直報,但由于種種原因并非所有部隊都能通過計算機網絡及時報告疫情。因此,加強管理,充分利用高科技通信工具和信息載體,各級防疫機構在完成好日常疾病監測的前提下,加強與地方防疫部門的聯系,加強與部隊的聯系,制定監測計劃,科學分析、綜合評價監測數據,建立一條快速、通暢的信息報告渠道,及時準確對可能出現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出預測,為軍政首長提供決策依據,當好參謀。
(三)充分發揮聯防聯控組織指揮機構的作用
聯防聯控組織指揮機構是部隊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保證。多次抗擊重大傳染病的成功經驗就是必須群策群力、多部門和全員參與防控疫情。具體就是要靠多部門參與、聯防聯控;由部隊最高領導任總指揮,衛生防疫部門負責提出要求并負責具體實施,其他各部門配合并提供具體的幫助;明確各部門的職能、任務、職責,規范在指揮活動及指揮保障的運作程序、內容、方法上一致,同時各部門之間引入責任制,部門領導作為直接責任人。這樣在部隊首長的直接領導下,衛生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各負其責,把防控疫情作為階段性的首要任務去完成,從而保障聯防聯控組織指揮機構順暢、快速、準確、高效的完成任務。
(四)加強防疫管控措施演練,組織專項督導,落實責任制度
部隊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機構平時應未雨綢繆,按照相關既定防控預案組織部隊對不同類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模擬演練,使各部門熟悉機構運作程序、明確各自分工、提前發現問題、查找原因,使防疫管控措施實施更加順暢、熟練。一旦疫情發生,保證各部門快速響應,各項防疫管控措施能夠落到實處,發揮作用。同時,建議部隊應制定詳細的責任制度,規定責任義務和獎懲制度。對于在執行防疫管控措施過程中不履行職責的,政治部門應堅決按規定處理,對于防控工作出色的個人務必獎勵。公平的獎懲制度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是非常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方法。
(五)建立防疫管控措施效果評價制度
為保證有效防控疫情,有必要引入防疫管控效果的評價制度。主要包括確定評價目的、建立評價體系、選擇評價指標、實施評價。以干預措施的效果和疫情防控的結果為評價目標,按時間順序可分為事先、事中、事后和跟蹤評價不同的階段,除采用定性的方法外還可進行定量評價。使防控疫情過程中,防疫管控措施從開始實施、實施過程中到措施終止都能做到有指標、有依據、可控制、可調整,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疫情防控措施高效、過程完整。
(六)加強防疫機構技術建設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條件是具有處理各種技術問題的能力。部隊衛生防疫機構應在技術建設上下工夫,特別是在病原學檢測技術、消毒效果評價技術等方面下工夫。應結合防疫機構達標建設工作,在加強裝備建設、儲備必要的試劑、藥品和器材的基礎上,認真組織技術人員根據職責和任務分工,全面進行人員培訓,掌握先進知識、先進技術、先進理論和先進方法,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在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夠做到拉得出、救得下、防得住,真正做到保障有力。
參考文獻:
[1]王保真,揭建旺.試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建立[J].中國衛生資源,2003,(6):150-152.
[2]計雷.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7.
[3]王永怡,羅生強,張玲霞,等.積極防控傳染病[J].傳染病信息,2008,(1):1-6.
[4]王永怡,陳文,張玲霞.關注全球疫情思考中國的傳染病防控熱點[J].傳染病信息,2009,(1):1-5.
[5]張玲霞,王永怡,陳文,等.2009全球控傳染病疫情聚焦[J].傳染病信息,2010,(1):4-6.
[6]總后勤部衛生部.中國人民傳染病防治條例[Z],2008.
[7]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Z],2003.
[8]衛生部.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Z],2006.
關鍵詞:高校 預防 應對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然而,隨著我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轉型進一步加快,社會矛盾也愈來愈尖銳,各類社會沖突與也隨之而來。大學生群體作為高校中最活躍、最敏感、最易動、最不穩定的特殊群體,是高校和諧、穩定的基石。近年來,高校大學生時有發生,且都以人們難以預見的方式或不經意的誘因爆發出來。因此,預防和應對高校是每個高校都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問題。
一、高校的基本特征
高校一般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師生,因某種共同利益臨時聚集,為了表達共同的要求或是宣泄某種共同的情緒而構成一定破壞性的行為。剖析近年來發生在高校的突發性,有如下幾個突出特點。
1.數量增多,規模擴大
當今,高校時有發生,不僅數量上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不像以前那樣的僅僅是一個小區域的一部分學生參與其中,而是由多個學校甚至一個地區的所有學校中的大部分學生甚至大學教師一同參與,造成極大負面影響。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網絡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各類高校學生之間聯系交流愈發廣泛,在高校突發時也更容易造成“一呼百應”的局面。據了解,在江蘇省僅2009年一年就有無錫太湖學院“空調門”、南大“寂寞門”等超過5次大規模的高校發生。
2.目的單純,但表現方式激烈
當前,高校發生的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行為目的單純。這些的起因有的是因為對一些涉及國家利益、民族情感的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和誤解,有的是因為學校對于學生的相關利益處理方式不恰當而產生的逆反心理和維權行為。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大學生普遍具有的憂國憂民思想和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對社會的責任感所致。而正是由于大學生的這種思想,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理所當然、充滿正義,使得當前各類高校表現方式愈發激烈,從以前的游行示威上升到了現在的破壞學校基礎設施,從以前的言語理論攻勢上升到了現在對各類高校管理人員甚至高校教師大打出手。各類高校“門”事件不僅破壞了相關高校的名譽,還對各高校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對社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3.處置難度加大
當今,大學生雖然法律意識顯著增強,但仍存在許多法律誤區,對有關法律法規還很模糊。各類高校大多是打著“維權”的口號而發起的,相關學校領導又往往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理,錯過了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使得矛盾進一步激化。此外,學校的規章制度僅僅對學生起一種參照作用,不具有強制約束力,而學校在處理過程中,本著從保護學生的角度出發,盡量避免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事態的進一步發展,這也增大了處理的難度。
二、典型高校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高校在處理一般突發性過程中,往往由于事件的突發性和相關規章制度的空缺使得學校管理部門無法及時反應、合理處置,也為事態進一步擴大、矛盾進一步激化提供了客觀條件。其中,以2009年無錫江南大學太湖學院“空調門”事件最為典型。無錫太湖學院“空調門”事件的起因是由于該校某考生在期末考試中突然暈倒,送往醫院經搶救無效后死亡。醫生表示,該生應該屬于心源性猝死,可能與天氣炎熱、身體勞累等各種因素有關系,而被送往醫院時也并沒有中暑的特征。該生的家人與同學無法接受此事實,從而發生了大規模的。學校的學生一呼百應,紛紛涌上學校附近的街頭,有部分學生在網上各大論壇發帖求助,希望靠大眾的輿論來給學校施壓。但學校的態度是該事純屬意外,學校并不負主要責任。該生家長見學校對此事有推脫態度,更是在部分學生的陪同下企圖上訪無錫當地政府部門,甚至有上訪中央的打算。雖然此事最后還是不了了之,但卻在當地學生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在此次“空調門”事件中,該校在得知學生在考場因高溫導致身體不適時,并沒有及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第一時間做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據了解,事發后幾天,各大論壇的關于“空調門”事件的帖子被全部刪除。學校領導在得知許多學生試圖通過向政府部門求助解決方法時,通過社交關系使得學生在學校周圍根本無法打到出租車,甚至嚴禁學生向外界宣揚此事,試圖通過這種切斷外界對此事關注的方式來讓事態平息。學校對于此次事件的解決方法和方式實在無法讓該生家長和該校的學生滿意,而且這樣的所謂“息事寧人”的解決方式實在值得商榷。
此次事件只是各類高校突發性的一個縮影,因此,構建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機制,成為建設和諧高校的重大項目,也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堅持以人為本,及時應對高校
1.統一指揮,快速反應處理,及時控制
高校往往具有突發性特點,在處理該類事件時必須做到快速反應,快速處理,及時控制住事態的發展。這就要求高校、政府部門等相關事件處理部門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職責。高校要爭取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把高校突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影響社會秩序。政府部門在處理高校時,必須形成處置校園突發的快速反應機制。一旦發生重大事件,確保指揮、安撫、處理等環節的緊密銜接,做到快速反應,正確應對,果斷處理,力爭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2.各部門系統聯動,共同協作防止事態的惡化
在處理高校事,各部門必須做到系統聯動,群防群控。發生突發后,各相關部門負責人要加強聯系,立即深入第一線,掌握實際真實情況,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做到信息共享,共同應對事件的變化。在處理各類事件時,爭取形成各級各部門系統聯動,群防群控的處置工作格局,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努力,控制局面,防止事態的惡化,增強各部門共同的工作效率。
3.堅持從保護學生立場出發,依法處置
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模糊,在處理高校過程中,學校應堅持從保護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工作,按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工作原則,及時化解矛盾,防止事態擴大。學校還應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不同性質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辦事,全力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4.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與恢復工作
各學校及相關政府部門在后期處置工作中的重點是盡快查清引發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決引發的實質問題,盡可能滿足師生合理要求,安撫和平靜師生情緒,恢復校內正常秩序。學校和相關政府部門要及時幫助解決師生的困難和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的,督促有關方面及時落實;對要求合理、一時難以解決的,要深入細致地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學校還要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認真總結,反思引發事件產生的原因和問題,對事件處理中的經驗、不足和教訓加以總結分析,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綜上所述,預防高校,必須抓根本,從基礎設施建設、規章制度完善以及對學生的管理方面入手,站在學生角度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做到預防為本。這對維護高校穩定、促進和諧校園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黑龍江省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黑龍江省高校突法應急預案.
[2] 戈國華,李夏芳.試談防止高校的發生.
[3] 計雷.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壓實方法 水工建筑物 瀝青 混凝土 特性 影響
5應力—應變特性差異的可能原因
為了確定不同實驗室壓實試樣間差異的原因以及現場壓實試樣為何比任一實驗室試樣顯示較軟的應力—應變特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討了如下問題:
·試樣空氣孔隙比的微小不同(見表2),有可能會導致觀測到的特性差異很大。
對于一組采用同一方法壓實的三個試樣有這樣一個趨勢:孔隙率最低的試樣,其剛度和強度卻較其余試樣偏高。然而旋轉器試樣的孔隙率比所有其它試樣高,其剛度和強度卻較其它試樣高的多。因此空氣孔隙率的微小不同能引起應力—應變特性的巨大差別。
·壓實過程中所施加的正應力的差別會導致壓實后在壓碎程度和骨料顆粒級配方面顯著的不同嗎?
為查明這個問題,對沒加瀝青的骨料用靜態及馬歇爾法壓實,并施加所用壓實方法的最大和最小正應力。表3給出了兩種方法壓實前后的級配情況。壓實前后顆粒粒徑級配有所不同,馬歇爾壓實和靜態壓實的結果也不一樣。但這些變化較小并不能解釋隨后應力—應變特性的較大變化。
·骨料在高正應力和壓力下壓實比在較低正應力和壓力下壓實其表面是否會吸收更多瀝青呢?如果是這樣,那么當較高的吸收導致較低的“游離”瀝青含量時便會對觀測到的應力—應變特性產生影響。
這個問題可通過研究不同水壓力等級下骨料的吸水量得以探明。結果表明吸水量變化非常小,而且對于更加粘滯的流體狀瀝青而言,這種吸收甚至會更小。因此瀝青吸收量的不同不能解釋顯著的特性差異。
·實驗室試樣是由實驗室條件下配置的混凝土制備的,而現場試驗是由現場拌和樣制備的,盡管配合比相同,這兩種不同的過程是否會導致混凝土應力—特性的顯著差異呢?
為查明這個問題,在制備實驗室壓實試樣時即使用現場拌和樓的混凝土,又使用實驗室中制備的混凝土。可觀測到使用同一方法壓實的試樣,其應力應變特性的差異很小,而且沒有任何趨勢。
·是鉆取時的擾動引起了現場取芯試樣的低彈性模量及軟應力—應變特性嗎?
澆注并壓實試驗段瀝青混凝土之后,屆時混凝土已經冷卻至大氣溫度,仔細地鉆取試樣,100mm直徑巖芯的表層擾動是可能的,但切開巖芯后,在表面薄層以內沒有發現擾動。表2中現場巖芯孔隙率和旋轉壓實的實驗室試樣的孔隙率非常接近。較小的取樣擾動在任何顯著程度上影響到現場試樣的應力—應變曲線看來不太可能。
一 高校突發事件的所指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在高校內部突然發生的,以高校學生為主體,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的,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影響學校教學、科研、生活秩序,擾亂高校安全穩定局面,必須采取措施及時處置的危險、緊急事件。[1]
高校突發事件可分為:安全事故(火災、公用設施故障、建筑物倒塌、師生集體活動中發生的擠踩壓傷、交通事故等)、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傳染性疾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鬧事、非組織政治活動等)、影響重大的治安案件、師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災害事故(洪水、臺風、山體滑坡、破壞性地震等)。
二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傳播特點
1 輿情傳播速度加快
教育事業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大眾密切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任何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會引來普通民眾以及媒體的快速關注。同時,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使用在大學生中的逐漸普及,在校大學生通過分享、轉載和評論事件,成為網絡輿情的主要生成力量、推動發展力量,從而快速引發輿情傳播的“漣漪效應”,使得輿情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擴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2012年,南京某高校一學生不慎墜樓摔傷,這一事件不僅當晚迅速在校園傳播,而且迅速引發學生為情自殺、因無法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而自殺等諸多負面傳聞。
2 輿情傳播表達泛化
高校突發事件的誘發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只要是高校師生廣泛關注、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或熱點問題,都有可能成為高校突發事件的誘因,這也直接導致后期輿情傳播表達過程中的泛化現象。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泛化主要表現為隨著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演化,輿情議題、輿情指向、輿情表達等在內容、范疇、深度上的擴散[2]。在2010年3月發生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書記車軋女記者事件中,武漢人被部分網友稱為“地痞流氓”,這就是典型的輿情指向泛化現象。
3 輿情傳播后果嚴重
高校突發事件本身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對事件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帶來影響,嚴重的將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危害,對學校帶來財產損失和聲譽上的不良影響以及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極大的危害。而若處理不好,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則有可能進一步加大突發事件的后果危害性。2010年,“河北大學李剛門”事件不僅對涉事相關人員,更對河北大學,甚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傷害。
4 輿情傳播影響長久
高校突發事件的爆發,以及輿情的廣泛傳播不僅給事件當事人帶來身心影響,對周邊的同學、朋友和家人也將產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刻影響,這些突發事件也將影響到學校在公眾面前的社會形象和未來發展。更為嚴重的是,這些事件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類似事件的發生而被重新提起或者大幅發酵。2013年,因復旦大學研究生室友投毒案,“清華大學女生鉈中毒案18年未破”長期占據了輿論的熱點位置。
三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
高校突發事件誘因的不斷豐富、新媒體在校園的快速發展,這些都對高校應對突發事件輿情帶來不斷的挑戰,雖然高校也在不斷調整和改變應對策略和方法,但時至今日,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 缺乏先進的輿情應對觀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突發事件的處理重心普遍集中在事件本身的處理和應對階段,而對于輿論的應對采取不管不問或者很少過問的態度,這極易對突發事件本身的處理帶來更大難度。而對于網絡上面出現的負面信息或者反面言論,很少能夠做到及時正面回應,這反而容易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此外,高校校園媒體過度重視其宣傳功能,忽視了育人功能。主要著重于會議報道、領導活動、動態信息的傳遞,僅僅停留在輿論育人的表面,不利于強化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新聞分析判斷能力,進而影響到正向校園輿論的形成[3]。
2 缺乏完善的輿情應對方案
通過對南京10所院校的問卷調研與走訪來看,目前,各高校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控制都比較重視,基本都成立了相關組織,制定了突發事件處理方案以及“火災應急”“衛生防疫”“”等分預案,但是只有3所院校制定了相關輿情應對方案,其他高校則只是在方案中捎帶提及。
3 缺乏完備的輿情應對隊伍
通過調研發現,因此,目前各高校對突發事件的輿情應對基本上靠宣傳部工作人員的“單打獨斗”。即使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學校會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完善輿情的應對,但是在事件處置之后,也就隨之解散了。另一方面,目前,輿情應對工作人員的水平與能力也參差不齊,通過調研發現,只有30%的工作人員接受過相關專門培訓,但即使這樣,卻基本沒有演練的機會,更缺乏專業的指導。
四 完善的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機制的構建
1 輿情匯集機制
輿情匯集機制是整個輿情應對工作的基礎,其運行的順利與否直接決定整個回應機制的效果,也決定著能否成功消解網絡輿情[4]。
輿情匯集的主要工作就是關注和搜集各類媒體上的信息和評論。事發高校內部師生員工對于事件本身的態度和意見也是信息匯集的重要部分。在輿情匯集過程中,除了關注從傳統媒體中匯集輿情,更要高度重視新媒體的重要窗口作用,關注校園論壇、百度貼吧、新聞跟帖、師生個人微博等涉及的有關重要、敏感和熱點信息,將其匯集整理,從而及時、完整、準確地了解輿情,把握民意。
2 輿情評估機制
輿情的評估以輿情匯集所搜集到的信息為依據。對搜集到的信息要進行分類、提取關鍵詞、形成數據,對輿情危機進行評估,既可采用定性方法,也可采用定量方法。常用的定性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常用的定量方法,如美國學者史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機晴雨表[5]。對已有的主要議題和熱點評論進行分析,總結出媒體和網民關注的焦點,找到解決方法以消解網絡輿情的關鍵癥結所在。
3 信息機制
根據里杰斯特的危機“3T”處理法,在突發事件后的黃金時間內,相關單位若快速反應,通過官方信息渠道與媒體、公眾進行溝通,則能快速擁有輿論主動權。因此,高校在輿情匯集與評估的基礎上,應及時正確信息以引導輿情。
信息的一方面可以借助地方政府以及官方媒體的力量,以達到信息的權威性;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學校內部的積極力量尤其是學生群體參與到實施中來。高校學生的愛校熱情在事件的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活躍于各大網絡論壇的學生群體能夠及時發現事件信息并及時進行回應,他們的自組織回應能夠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學生群體的參與甚至能夠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網絡輿情。
4 事件反饋機制
對于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效果的反饋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大眾、媒體等對突發事件以及高校的看法或評論。對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據媒體對事件的報道量和網絡論壇帖子的數量以及網民對于相關新聞的評論數目是否有所增加。當三者沒有增加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時則說明輿情應對效果較好。另一方面則要積極平復突發事件對高校師生的價值認同和高校歸屬感造成的損傷。因此,在這一階段,學校可通過與友好媒體合作策劃公關活動來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也可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趙治.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及應對策略[J].北京教育,2010(10) :30-31.
[2]陳強.等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泛化現象研究[J].情報雜志,2011(5):6-9.
[3]曠曉霞.基于校園媒體平臺下高校輿情工作探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1(3):99-102.
論文關鍵詞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 群體性突發事件 表現形式 預防與對策
一、引言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矛盾糾紛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近幾年來,發生在人民法院系統的一些突發事件是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體現,這些發生在案件審判處置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嚴重影響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司法機關的形象,甚至危害了人民法官、訴訟參與人員的人身安全和人民法院的財產安全。這類群體性、突發性的事件性質惡劣且其發生呈逐年增多態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作為人民法院直接管轄的一支武裝力量,他們肩負著警衛法庭、維護審判秩序、執行傳喚、參與搜查、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職責,同時他們也擔負起處置法院系統內突然事件的重任。這些突發事件發生迅速并且無規律可循、不可預見,一旦不能立刻處置或者處置不當都會對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如果依法妥善處置突發事件,保障人民法院審判工作順利有序進行,已經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重要問題,也是新形勢下人民法院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之一。文章結合突發事件的特征、類型,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進行分析。
二、突發事件的特征與類型
(一) 突發事件的特征
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對于突發事件界定如下: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而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為了滿足某種目的,多人參與,擴大事態、加劇沖突、使用暴力等手段擾亂、破環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體性事件。突發事件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突然性。突發事件一般是由一定的契機誘發的,它什么時候發生,以什么形式出現,事件的規模和影響程度是人們無法事先預測和掌握的,它具有不可預見性。由于突發事件的突然發生,人們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社會資源也沒有做好充分的保障,往往會出現處置不當的結果,因此造成惡劣的影響。
2.破壞性。突發事件對于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包括對公共生命構成威脅、造成公共財產損失、擾亂和破環公共秩序以及造成公眾心理障礙等等。這些破環很多都是不可恢復的,一旦發生,就實實在在的存在,自始至終產生不良影響,有些破壞雖然可以逐漸消減,但是往往也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和代價。因此必須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恰當的處置,減輕突發事件造成的破環和不良后果。
3.緊迫性。由于突發事件具有很強的破壞性,且突發事件的發展規模和影響深度都難以估計和預測,因此突發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必須立即行動,依法采取緊急應對措施,第一時間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妥善處置,避免突發事件造成更加嚴重的和難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二) 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特點
與其他類型的突然事件相比,群體性突發事件采取集結力量的方式,它對社會影響面大、沖擊力強,處置起來難度更大,也更容易產生遺留問題。群體性突發事件除了具有突發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以外還具有以下特點。(1)規模不斷擴大。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轉型,社會利益格局調整,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不斷增多,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逐年增多,而且規模不斷的擴大,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問題.(2)涉及的行業人員眾多。我國的人口眾多,社會結構十分復雜,各行各業都存在這這樣那樣的矛盾,群體性突發事件不可避免的發生,參與人員身份復雜。(3)表現方式激烈。很多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人員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是他們往往采取過激的方式,有時甚至發展成為違法犯罪行為,如果處置不當,矛盾會不斷加劇,影響范圍也隨之擴大。
(三)人民法院系統內的突發性事件的主要表現形式
1.哄鬧、沖擊法庭。這類事件主要發生在刑事、行政、民事審判活動中,參與者主要利用旁聽、參加庭審活動等機會在法庭上進行哄鬧、辱罵或者圍攻法官、公訴人、證人、以及對方當事人等,擾亂、破壞了正常的法庭秩序,影響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有序進行。
2.暴力抗法。主要變現是判決的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人親屬為了逃避執行,在人民法院執行判決或裁定時,利用暴力手段,沖擊執行現場、毆打工作人員、損毀執行材料、破壞執行車輛和器材、搶奪警械用具或者自傷、自殘等一系列嚴重阻礙判決正常執行的違法行為。
3.劫奪人犯或暴力脫逃。是指在司法警察押解被告人或犯罪分子的過程中,不法分子為搶奪被告人或犯人,聚眾對押解車輛進行非法攔截,暴力傷害押解人員,或者被告人使用暴力手段強行脫逃的行為。
4.槍擊、爆炸類。主要是指參與者攜帶槍支彈藥、爆炸物等進入法院機關、庭審現場、辦公場所等進行槍擊或者引爆,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情況。
5.集體上訪類。主要表現為行為人對人民法院的裁判結果不滿,因此采取靜坐、喊口號、拉橫幅、堵大門等過激手段,達到獲得群眾圍觀、引起社會關注的目的,此類事件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置,很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更為激烈的擾亂法院工作的行為。
三、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處置突發事件的基本要求
堅定處置突發事件的信念。各級人民法院對于突發事件要有堅定的立場,要有處置暴力抗法者的決心,無論規模的大小和影響的好壞,都必須嚴格地堅持依法處置各類群體性突發事件,嚴格按照各類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置,情節嚴重者,必須追究其刑事責任。基層法院要加強與司法警察和公安部門的溝通和交流,堅定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信心。
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處置突發事件對司法警察的政治立場、擒拿格斗技能、駕駛能力甚至射擊等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還要求司法警察要有堅實地警務基礎理論和相關法律知識,要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要求各級人民法院要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反復、多次的演習,不斷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工作人員的反應能力、布控能力以及突發事件現場處置能力。
改善司法警察所配置的裝備。在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不僅需要計謀、手段和措施,還必須要有精良的裝備。當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面對突發事件行為人的各種暴力攻擊時,司法警察需要有精良的抗暴警械。根據《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資格配備和使用警械和武器,因此為了大力防范群體突發事件,司法警察必須配有網槍、防彈、防刺背心、手套,要有警棍、盾牌等警械裝備,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司法警察在處置突發事件中的科技優勢。
四、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處置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如果應對措施得當、處置方式合理的話,可能會防止突發事件造成的嚴重后果和損壞的發生。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主體,本文認為司法警察常用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如下所述。
(一) 制定各類群體突發事件處置預案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各級司法警察管理部門要依據當地的具體執法環境,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處置預案,來明確各類群體事件處置的目的要求、處置的原則和方法、處置的分工部署以及相關的聯動機制等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模擬各類群體性突發事件進行處置演練。
(二)執行任務前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
為了預防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發生,司法警察執行任務之前,需要科學系統的分析各種可能的群體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根據預計突發事件的規模、影響等因素來合理的布置警力,明確各個司法警察的分工。
(三)嚴格執行安全檢查工作
依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檢查規則》的要求,執行任務的司法警察必須嚴格、細致和文明檢查進入審判區人員的人身和隨身物品,詳細記錄檢查結果。對于不符合條件的人員,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權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檢測出的各類限制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危險物品進行處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檢查的方法有檢測設備檢查和人工檢查兩種檢查方式。
(四)針對不同的突發事件采取相應的措施
通過上文可知,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表現形式有六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處置這六種突發事件的具體措施應該有所差異。例如,對于哄鬧和沖擊法庭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值庭的司法警察可以警告并制止事件行為人,告知其行為將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若警告直至無效,可以按照群體性突發事件預案所制定的強制措施進行處置;對于暴力抗法事件,司法警察必須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束縛抗法者,收繳相應的危險品,謹防抗法者做出過激行為;出現劫奪人犯或暴力脫逃等惡性群體事件時,司法警察必須立即制服被告人,嚴密監控其他被告,將所有涉案人員進行分開押解或看管;對于集體上訪事件,司法警察可以協同接訪工作人員對上訪人員進行法律宣傳和教育工作。
[關鍵詞] 應急管理; 專業處置; 能力建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53
[中圖分類號] C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2- 0092- 03
應急管理是為了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達到優化決策的目的,基于對造成突發事件的原因、突發事件發生和發展過程以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科學分析,有效集成社會各方面資源,對突發事件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應對、控制和處理的一整套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應急管理的目的是規避風險、應對風險,使社會能夠承受各種因素導致的災害。應急管理需要有效集成社會中各個資源,在應對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提供強有力的專業處置保障。近幾年,我國重大突發事件時有發生,為此,我國政府在相關領域加強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應急專業訓練以及專業救援設備,造成應急專業處置存在著不足。因此,需要強化應急管理水平,提高政府應急專業應急處置能力。
1 我國政府部門的應急專業處置能力狀況
我國政府在地震、洪水、疾病傳染、森林火災、海上搜救、礦山、化學和核事故等領域已逐步建立起了應急指揮機構和應急救援隊伍。到目前,已形成國家、省市及全民的綜合減災應急系統。應對突發事件需要政府應急部門具備很強的專業處置能力,包含遂行各類行動的專業技術力量和專業器材保障能力。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已擁有了上千萬的安全防災專業和非專業隊伍,僅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就由2004年的25萬人增加到目前的34萬人,增長率達到36%。其中礦山救援隊伍從1.43萬人增加到2.45萬人;鐵路救援隊伍從0.46萬人增加到2.1萬人;公安消防隊伍從12萬人增加到15萬人;海上搜救、危險化學品、民航、電力等應急救援隊伍也有較大規模的增加,已為國家、省市做好應急工作打好了堅實基礎。政府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目的是搶救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減少災難帶來的損失,不管處置的事件性質如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所有的處置手段都是專業性強、危險性高、時間緊迫、需要專門技術和專門裝備的特殊作業。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應急專業訓練以及專業救援設備,造成專業應急處置能力存在不少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救援活動。北京7.21暴雨后出現的一些問題說明,如果沒有專業的救援裝備、沒有專業的救援技術,一般人員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災情面前,各路救援人員都發揚出大無畏和連續作戰的精神,但是很多情況下僅僅依靠意志和毅力是無法高效地實施救援的。救援人員雖然人數眾多,但由于缺乏專業的裝備、技術和訓練,救援效果受到很大影響。
2 政府應急專業處置能力存在的問題
應急專業處置能力是政府應急管理能力核心要素之一,專業處置能力的水平決定著應急管理能力的高低。目前,政府應急專業處置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和完善,但仍存在著一些短板。
2.1 專業處置能力不夠全面
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很多參加搶險救援的人員多是依靠體能,而不是系統的專業技能,在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缺乏有效應對方法,致使很多時候貽誤最佳救援時機,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專業處置能力的訓練上有所欠缺,缺乏對專業處置人員進行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教育和培訓,從而導致處置突發事件的效率較低。
2.2 專業處置裝備還不夠先進
應急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各個方面考慮周全,但是在實際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缺乏相應的專業工具,只好臨時尋找和征調。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專業分布不合理,缺乏較為全面的專用裝備、器材、工具,專業門類數量少、規模小、類型不全,現有的專業門類還不能覆蓋全部應急領域。
2.3 專業保障能力還不夠強
任何一項處置活動,都離開強有力的保障。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尤其需要專業的保障能力。但是在實際處置突發事件中,政府還保留著傳統的保障模式,在缺少相應的人員、裝備器材的時候,往往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尋找適合處置需要的各項物資,有時候還滿足不了處置的需要,暴露出保障能力不強的問題。
3 提高政府應急專業處置能力的對策
分析目前的應急處置能力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我國政府在應急能力建設的宏觀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各項應急工作也在正常有序的的開展,但是在微觀方面,特別是專業的應急處置能力方面的建設卻有待加強。當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迫切需要加強應急專業處置能力建設,從基礎上打牢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使政府應急管理真正向高效、專業的方向發展。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解決我國政府在應急專業處置能力方面的不足。
3.1 開展專業教育訓練,提高專業人員能力
專業應急處置能力牽引著應急專業訓練,應急專業訓練決定著應急能力的高低。應急專業處置是在特殊的場合進行的作業,對應急人員的智能、技能、體能、意志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要求,必須對應急專業人員進行專業教育訓練,才能滿足應急需要。科學實施專業教育訓練,是提高專業處置能力的基本途徑。
(1) 多方面加強學習研究。要緊緊圍繞應急管理需要,加強應急人員的學習和培訓,使之掌握各種應急知識和法規,系統學習危機預防、危機控制、人員救援等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深入研究應急處置的基本規律、基本內容、處置方法與保障措施。強化應急技能訓練,提高專業處置人員心理素質,使之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本領。
(2) 多領域拓展訓練內容。要著眼應急管理的需要,在院校中開設專業的應急教育訓練課程,創新教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建立與應急專業處置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設置具有學位的應急專業。政府應急部門要開展專門的訓練,有重點地加強各級政府機關和干部骨干的培訓,定期組織各種專業應急演練,全面熟悉各專業特有的行動程序和方法,提高政府應急相關人員的應急指揮和協調能力。
(3) 多形式鍛煉專業隊伍。要針對突發事件惡劣的環境條件,強化復雜條件下的實戰訓練,提高專業應急隊伍的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本領;突出惡劣環境條件下的訓練,磨煉專業救援人員的意志和作風;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加強各專業之間指揮、協調、控制以及保障訓練,以提高應對多種突發事件的綜合處置能力。
3.2 配發專業應急裝備,增強專業救援能力
武欲勝其敵,必先精其器。應急專業處置需要與應急特點相適應的專業裝備保障。國外政府在處置應急事件過程中,政府應急部門一般都配備有先進的抗災救援裝備,如水陸兩用飛機、直升機、救生艇、各種車輛、重型工程機械、除雪機、水凈化機、防核防化設備以及警犬等。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我國政府應急部門面對的突發事件日益增多,除了具備優秀的人才外,必須根據專業處置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探索和研究新型保障模式,裝備精良的應急救援設施,增加專業器材的數量和種類,才能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從實際應急的需要來看,應急專業處置所需要的專業裝備主要有以下幾類:拆除設備、、高空搶險設備、建筑搶險設備、地下救援設備、消防設備、個人防護設備、醫療支持設備、通信聯絡設備、運輸設備、自動檢測設備。上述設備在處置突發事件中作用十分突出,政府應急部門要根據應急需要引進、配備國內外先進的專業救援設備,構建適應專業處置需要的裝備體系,建立起高低搭配、通專結合、功能互補、系統配套的專業裝備體系,以滿足應急專業處置需要,防止在發生災害事件時因為缺乏專業器材而無法及時有效的應對。此外,要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對現有專業裝備進行改造,提高現有裝備的技術含量,加快技術躍升的步伐。要積極運用信息管理、質量管理、系統管理等現代管理理論,加強裝備信息的收集、積累、傳輸、反饋,加強專業應急裝備管理和裝備保障的過程控制,增強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要重視對突發事件的研究,把握高技術條件下應急救援中裝備保障的最新動態和成功經驗,總結具有特色的新經驗,提高現有專業應急裝備的救援能力。
3.3 探索新型保障模式,增強專業保障能力
突發事件的處置,往往受領任務突然,準備時間短促,任務周期長短不一,只有不斷探索新型保障模式,做好保障準備,才能迅速展開應急專業保障活動。
(1) 要建立完善的應急裝備保障指揮體系。突發事件瞬息萬變,應急樣式多樣化,決定了應急裝備保障的特點是點多、面廣、信息量大。為使應急裝備保障工作圍繞應急目的有序高效地展開,把保障力量科學合理地組織起來,在整體上形成合力,完成艱巨的保障任務,隨時應付突況,就必須從全局出發,建立適應高技術條件下,精干靈敏的裝備保障聯合指揮機構,按照應急需要和裝備保障資源對所屬裝備保障力量及其行動實施有效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2) 做好通用設備轉化工作。要將國家、地方、私人等民用設備潛力轉化為應急裝備保障能力,平時就應注意做好應急通用設備的轉化工作。對民用設備進行調查研究和組織試驗,準確掌握哪些設備可以轉化為應急需要,對可轉化和征用的民用設備,應針對應急裝備保障的要求做好征用計劃,政府和設備所有者雙方簽訂征用意向書,以便應急時使民用設備物資和保障力量迅速轉化為應急裝備保障能力。
(3) 建立軍地一體化的應急裝備保障指揮機構。軍隊具有高度集中、反應迅速、組織性強、紀律嚴明的特點,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在政治、組織、力量、行動等方面,不僅有快速反應的優勢,也有專業突擊優勢,既能發揮穩定局勢的政治作用,也能發揮化解危機的突擊作用。因此,必須建立軍地一體化的應急裝備保障指揮機構,使其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有利于指揮協調軍地各方面的保障力量。通過加強應急裝備保障指揮機構的建設并通過立法等形式,將軍民一體的應急裝備保障指揮體系納入國家動員體制,使其真正落到實處,為實施應急裝備保障集中統一指揮提供組織、法律保證。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結構全面分化和深刻變動的轉型期,在這個期間,政府應急專業處置能力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這個龐大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方面,如何確保社會穩定有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已經成為必須高度重視的課題。只有不斷從實際需要出發,有重點地加強政府應急專業處置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政府應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回應各種突發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羅伯特·希斯. 危機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 張鐵. 關注應急管理:看國外如何“應急”[N]. 人民日報,2006-01-16(10).
[3] 計雷,池宏,陳安,等.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校具有社會影響廣泛、人員和組織結構復雜等特點,與此同時高校師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信息傳播能力較強,這使得高校的公共突發事件處置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特有的自身演化規律。機制是在一般規律機理與現實情況有效結合的基礎上,著眼于可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選擇實現設立的流程,圍繞目標明確發揮作用。機制設計貼近于事物分析,依賴機理但不同于機理,主要以實踐和應用為對象,從問題誕生的起點出發,關注事件所處的生存環境,以規律和流程為核心來發揮主要作用,形成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模型或規則,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終點。從機制設計的角度來分析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既要考慮機制的目標選擇和單元組成,又要考慮處置模式的時態框架和空間規制。充分考慮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中的要素和環節的關聯度、層次度、影響度和動態度,必將大大提高公共突發事件處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價值訴求維度分析
高校公共突發事件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動態性等特點,其價值訴求不僅僅體現在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中的處置方法和原則等因素上,還體現在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的預測預警、應急決策和恢復評估的三個不同階段。
(一)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關聯度
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關聯性表現在處置模式的各個要素和環節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高校公共突發事件的整個處置過程包含相互聯系但又明顯區別的不同階段,因此處置模式中所包含的內容也相當豐富,各個階段之間的相互影響非常明顯,只有從關聯的角度才能發現各個階段的典型特點,把握影響公共突發事件發展方向的主要要素和各環節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從處置模式的局部看似乎是完全合理的東西,但它在與處置模式的整體關聯性上卻出現了問題,造成整體的關系失衡,那么處置模式從整體上就達不到機制設計的目標要求。所以對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考慮,不能脫離其關聯性。
(二)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層次度
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中針對每個主要階段的內容在保持關聯性的同時存在著層次上的遞進性,這是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具有一定功能的內部依據。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包含豐富的內容,這個特有的系統有機聯系著若干要素和環節,這就產生了處置模式層次的遞進問題。如果從處置模式的過程著眼,結合公共突發事件的時空發展,就會發現處置模式要綜合考慮以下問題:一是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前的處置要建立預防預警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師生員工具備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危機意識,把有可能發生的公共突發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二是公共突發事件發生中的處置要進行應急決策,這是整個處置模式的關鍵,根據公共突發事件的發生機理,考慮應急決策的邏輯生成規律,才能科學有效地處理公共突發事件;三是恢復評估模式是整個模式的重要環節,通過恢復評估機制,從公共治理的角度推進高校的組織變革與創新,從而進一步推動高校的發展。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這些問題,反映在公共突發事件不同的發展階段,各發展階段在整個處置模式中地位不同、功能不同,但彼此之間是有機聯系的并相互協調,從而形成了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一個有機整體結構系統。
(三)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影響度
作為完整系統的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其中包含的不同部分在結構層次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被分為若干部分和層次,成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這些獨立的子系統又面臨著小系統之間協調和相互作用的問題,這就是通常需要考慮的處置模式的影響度問題。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中的各個要素不僅相互作用,而且還存在著相互之間的影響,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中的每一階段的獨立系統既要針對性解決每一階段的問題,又要和其他要素產生有機作用,保證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每個階段的各要素能夠連接為一個整體,從而發揮出它的整體效應。(四)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動態度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具有整體關聯、層次遞進和相互影響的機制設計系統,它的各個要素之間、要素和整體之間以及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都存在著持續的能量交換與信息互動。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促使事態向良性的方向發展變化,這就意味著能量交換和信息互動保持著動態的平衡與穩定。這種動態的平衡與穩定延伸表現在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動態度上,即通過模式內部各個要素和環節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自身運動,在模式的功能發揮作用下模式自身與外在環境系統發生作用的相關運動。這不僅體現了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功能存在的必要條件以及表現的基本形式,同時也表明了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的動態度要求保持處置模式機構系統的功能性、處置模式結構的穩定性和處置模式更新發展的動力性。
二、基于機制設計的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分析
基于機制設計的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如圖1所示,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各個部分與環節的簡單加法運算,而是將公共突發事件的事態發展與邏輯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基于機制設計的高校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模式中的各個要素是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的,并且整體與各個部分和環節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系是建立在自身邏輯規律基礎之上的。它的這種自身邏輯規律性除了表現為整體內部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而且也還表現在高校與外部環境的聯系,這是它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
(一)常態管理過程中預警預防機制的制度化構建與完善
高校公共突發事件的預警預防機制的常態管理,關鍵是要進行制度化構建與完善,建立有效的常態化運行機制,按照常態管理的要求,將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預警預防向事前延伸,最大程度地把公共突發事件處置相關的機構、人員、崗位統一協調起來,明確相關人員的介入的方式和程度,做到職、責、權和利的高度統一。
1.人員常態
高校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很多方面具有社會復雜組織系統的特點,高校自身系統具有復雜性、多變性并且廣泛聯系社會與家庭。公共突發事件往往處在一種非常態的社會情景,經常是各種不利情況、嚴重威脅和不確定性的高度聚集。這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常規性決策。公共突發事件的處置已經成為高校管理的常態,將公共突發事件的預警預防納入高校的日常工作系統,將其上升至高校發展的重要保障工作并成為固定部門的常規工作,安排固定人員專門從事相關工作,專門機構將收集到的危機事件案例整理,并通過案例分析方法以及相應的軟件,為以后可能發生的類似事件的決策提供比較有價值的信息。分析公共突發事件的預測信息并且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預防和決策等相關措施,這包括問題界定、目標設計、方案選擇、人員分工以及績效評估等內容,最終形成專門的研究報告,向決策者提供決策信息。#p#分頁標題#e#
2.管理常態
常態化管理過程中,對有可能發生的公共突發事件進行風險識別,其目的是在風險轉變成危機前認識風險,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和預防,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按照日常工作的標準要求的管理過程和措施,在“常”字上提要求,在“態”字上下功夫,在“化”字上做文章,將公共突發事件的處置目標具體化,責任明確化,人人在管理,處處有管理,事事見管理,時時都管理。[1]在高校日常管理中,體現公共突發事件預警預防的要求,將高校師生的關于公共突發事件的危機教育、關于公共突發事件的心理干預以及公共突發事件的認識教育納入高校日常的管理框架和范疇,成為高校危機管理的重要內容。
3.制度常態
建立與公共突發事件相關的危機監測機制,通過對取得信息的分析,提取風險向危機轉化的關鍵指標,設定臨界狀態,一旦風險將要轉化成危機,及時地做出預警,并隨時進入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決策階段。這種危機監測機制下的制度常態是從風險識別來源的角度,按照一定的標準和指標對高校公共突發事件的風險狀態進行評估,使其處在可控的范圍內,一旦風險處于向危機轉化的臨界狀態,應該立刻做出預警,一方面使公共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和后果降低,另一方面是做好應急決策的準備工作,以便進行公共突發事件的應對和處置。[2]
(二)機制協同過程中應急決策機制的應用與實踐
1.方法協同
在高校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決策過程中,采取適合于現實情況的應急決策方法,對于科學有效地進行公共突發事件處置具有重要意義。建立應急決策支持系統,運用各種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系統論、決策論、運籌學的現代數學工具,建立危險性分析的優化與處置技術,提高決策水平,降低決策成本;重視決策咨詢系統建設,有效利用先進技術與方法,從動態中把握規律性,從非程序中把握程序性,從苗頭性中發現傾向性,從偶然性中捕捉必然性,為快速決策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應急決策的反應能力;構建應急決策智囊咨詢機制,合理發揮行政決策、專家決策、團隊決策在應急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危機管理專家,建立健全專家會商和緊急咨詢制度。
2.邏輯協同
高校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決策需要在面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進行綜合考量,還要最大程度地保證應急決策方案的最佳實施效果,所以只有從應急決策目標指向、應急決策評估機制、應急決策調整方案和應急決策情境交互等維度來描述應急決策的邏輯生成,才能保證應急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能性。明確應急決策的目標指向。決策者在決策目標的指引下將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目標有機結合并統一起來,引導所有系統內相關資源與要素同時圍繞決策目標導向發揮作用,在多個維度上樹立明確的目標取向,確定可實現的目標路徑,實現最佳決策時機下的最佳決策,最大限度地避免應急決策失效。保證應急決策的評估機制。應急決策過程中的一切決策預案都應進行相應的分析評估,對應急決策預案可能面臨的問題及預期效果進行綜合權衡,預測其利益、風險和代價以及規避風險與降低代價的可能性。在分析論證和權衡利弊得失的基礎上,對所提交的預案進行可選性排序,推薦出最佳決策預案和最佳備選預案,以供決策者選擇。實施應急決策的動態調整。應急決策雖然是一次決斷,但是應急方案在危機處置中,需要不斷地通過反饋的信息加以修正和完善。決策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依賴于時空變量的隨機函數,而不是凝固僵化的,隨時對方案進行必要修正的情況并不少見。經過追蹤決策使方案進一步優化,從而獲得更加滿意的效果。確立應急決策的情境交互思維。通過應急決策情景交互這種極具理性的心理信息加工過程,在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決策情景的特殊要求。參照理性思維的有關特征,建立與決策結果相承接的內在心理映像到內部表征的動態模型,形成問題的基本判斷與認知,通過交互根據情景的客觀刺激并加以主觀建構后形成相應的認知圖式,再經過過程反饋和結果反饋后,利用在動態應急決策方案生成過程中情景類型與決策主體、策略選擇和決策模式之間的依賴關系及其內在的共性規律,注重決策目標、決策方案、決策模式等決策行為進行整體的交互過程,最終形成完整的應急決策方案。[3]
3.組織協同
高校公共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就會呈現與平時正常運轉不同的非正常狀態和情況,為了隨時應對決策環境的非確定性、約束條件的非常態化和決策過程的非程序性,在全校范圍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打破原有的組織架構與框架,按照公共突發事件處置要求,建立一定時間與空間范圍內的組織協同,根據公共突發事件的不同性質,建立多種形式的決策機構,這種決策機構最大程度地體現組織協同的優勢,做到決策信息最大程度地體現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組織協同的互補性、適應性、協調性、一致性、耦合性和依賴性的特點,最大程度地協調高校內部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實現人力資源在組合中的最優配置,從而使公共突發事件的處置實現卓越績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