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了解茶藝基本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了解茶藝基本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了解茶藝基本知識

        第1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 中職茶藝專業 誤區 專業品質

        茶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茶源于中國,被人們發現、利用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茶里沉積著生命之味,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

        茶藝是“茶”與“藝”的融合,從廣義上講,是研究茶葉的生產、制造、經營、飲用的方法,拓展一系列茶事活動,等等;從狹義上講,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業專家、學者、茶人熱捧“茶為國飲”“弘揚中國茶文化,振興中國茶業經濟”,目的是通過做茶飲茶弘揚中國的茶文化,中等職業學校開辦茶藝這一特色專業,其目的也是為了弘揚中國的茶文化,推動我國大力發展茶飲產業,在茶葉商品中注入文化內涵,提升中國茶葉的附加值,促使人們沿著富裕、健康、發展的軌道前進。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茶、品茶已成為現實生活中一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現。

        一、中職茶藝專業目前存在的兩大誤區

        (一)專業的學習過于側重機械式的茶藝表演。

        在茶藝表演專業課教學中,有一個致命的現象:學茶藝表演就是記住或是掌握茶葉的沏泡要領――凈器、置茶、潤茶、沖水、敬茶,學會了這些就學會了茶藝了;或是有如社會上有些人的一種說法,掌握了一些茶的沖泡程序后,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飾,就認為自己會進行茶藝表演了。就泡茶而言,本身應該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將泡茶的過程戴上“茶藝”這一桂冠,那就不同一般了。藝術是被人們欣賞的。茶藝中有個“藝”字,整個茶藝過程應處處體現出一種美感,而不是機械地重復幾個動作,千茶一泡。真正茶藝師的茶藝表演,是將不同的茶葉,分別選擇使用不同的茶具、水溫、程序、方法,將一道道茶的色、香、味、形發揮到最佳狀態,茶藝師優美、柔和、夸張的沖泡動作,端莊、美麗、得體的氣質,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主題相吻合的服飾、環境等構成一種整體的美。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茶藝師應有嫻熟的沖泡技藝和整個沖泡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寧靜致遠、從容不迫的氣質,這也恰恰是一般人機械學習茶藝所不能領悟和表現的。

        (二)茶藝專業的學生培養定位過低。

        茶藝專業學生培養定位在會泡茶的服務生,與飯店服務員區別在于:懂一點茶藝知識,會茶藝表演。由于定位過低,學生在校學習的有關茶的知識和技藝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模糊和淡化,最后也就是和其他服務員沒什么區別。

        二、提升中職茶藝專業專業品質的途徑

        茶藝專業要有發展和提升,有自己的獨特的色彩,茶藝專業的學生除了服務是有共性的外,更要有自身獨有的內涵,這對于從事茶藝專業教學的師者而言,責任重大,意義重大。

        中職茶藝專業要提升專業品質,需要從事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提高。

        (一)茶藝技能的提升。

        一技,泡茶之技。選器、選茶、選水、溫度、沖泡、貯茶,這些技能是茶藝的基礎技能。不同的茶葉,由于生長的環境不同,制作工藝的差異,有不同的茶性。外形緊直挺秀的開化龍頂生長在常年云霧繚繞深山之中,選擇沖泡的水溫較西湖龍井高,龍頂選器適合長高型的玻璃杯,而龍井則適合低矮型的玻璃杯或是瓷器杯,以保持龍井特有的栗香。又如“鳳凰三點頭”“懸壺高沖”“高山流水”“關公巡城”等技能,則需經過千百次的訓練,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勤練出真功的。

        二技,服務之技。服務語言、服務心理、服務禮儀、服務技巧等服務技能。目前,茶藝專業畢業生就業十分走俏,主要去向有茶業公司、茶藝館、茶樓、茶莊等行業。這些行業都是服務行業,因此學生要嚴格按照茶藝師職業要求和茶藝人員應具備的服務技能進行訓練和學習,這樣才能認真做好所從事的各項工作。在接待服務過程中,除了和諧得體的著裝、亭亭玉立的站姿、典雅的坐姿、輕松而怡然的走資、優美的手型、優雅自信的舉止,為嘉賓提供良好的外觀享受外,還能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為顧客提供茶葉知識、茶葉沖泡技能,傳承中國的茶文化的能力。

        三技,適時營銷。茶藝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分析市場行情,與商人洽談業務的能力。茶藝師不僅僅是一位泡茶的能手,也是一位會營銷的生意人。茶葉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食品,人們對茶有著不同的偏好,也就是說不同的茶適合不同的人來飲用。中職茶藝專業需要在茶葉營銷方面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如學習電子商務,開設網上商店賣各類茶葉,讓學生在茶葉市場實習,等等。在營銷專業課教學中,重點應闡述茶葉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體系的運行機制,要求學生不僅懂得營銷的基本知識和策略,制勝,而且能科學地應用營銷基本理論,使之與茶文化、茶產業、飲品業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斷提高適應經濟社會的能力。

        四技,會喝茶。一個學習茶藝,一個會泡茶的服務人員,如果從沒喝過茶,或是喝的茶葉的品種不多,不懂茶性,只是機械地沖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又如何能更好地服務客人?茶源于中國,我們的祖先對茶有了充分的認識,茶圣陸羽著《茶經》,宋徽宗著《大觀茶論》,他們如不喜茶,不喝茶,不研究茶,如何寫出流傳千古的佳作,成為全人類的遺產?所以,茶藝專業的學子除了茶技、服務之技,營銷之技外,還應擁有一技,那就是會喝茶,那怕是能適應茶的那一種獨特的苦味也行。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根所在,而中國的年輕一代,由于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從小解渴的不再是傳統的開水、酸梅湯,或是茶水,而是含有大量的添加劑的各類各種軟飲料、可樂、果汁等,哪怕是冠以茶為名,也不是我們茶藝中說的茶,而是充滿著各種添加成分,只是帶有一點茶香的飲料,因此,肥胖已是一道風景。學茶藝的學生不喝茶不愿品茶不只是個別現象。茶藝專業的學生,他們本身就承載著傳承中國茶文化的使命,學茶的人不喝茶,那么,茶,為國之飲,從何談起?

        (二)文化素養的提升。

        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是需要通過時間去沉淀的,文化素養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雖然中職生文化課成績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們的文化修養到此結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最青春年華之時,賦予一定的文化熏陶,這將是一個人終身的精神財富。茶藝,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以茶會友,茶話會、茶沙龍、茶吧等場所,茶歌、茶舞、茶詩、茶藝等茶文化表現形式,都將會提升文化的素養。茶藝表演主體是表演者,每個動作、神態、語言、儀表均應體現一個“美”字,“美”不僅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內在。表演者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文化修養,要了解茶文化的歷史、茶葉基本知識、美學知識、禮儀知識等,必須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如,臺灣陸羽茶藝中心的林瑞萱女士在《太極拳和泡茶之道》一文中提到,練習泡茶的同時,要練習太極拳。仔細推敲一下,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拳和茶藝的確有相關的聯系,茶藝表演要體現“和”“敬”“圓”,而打太極拳的姿勢,從頭至尾雙手呈弧型,始終如抱著一只球,并不時在空中劃出一個又一個的圓。從打太極拳的速度來看,緩慢均勻,和茶藝表演時從容、自然的氣質要求是一致的。如果能練好太極拳,并將太極拳的延綿不絕、柔和堅韌的動作、氣質運用到茶藝中,就一定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提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方出產的茶葉有著不同的滋味,有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茶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有現代的后起之秀開化龍頂、安吉白茶等。從古到今,茶葉的品名越來越多。中職學校開設茶藝專業本身就特具地方特色,一是學校身處產茶區,學生家中不乏有種茶、制茶、賣茶者。茶人最喜用這個詞來體現他對茶的了解,這就是“茶性”?!安栊浴?顧名思義:茶是有性格的。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茶葉品種、不同的制茶工藝一定會帶來不相同的茶性,顯然,不同的茶類,自然有不相同的沖泡方法,相同茶類雖然其沖泡方法相同,但產地不同、用水不同,甚至泡茶的人不是同一個,其滋味都會是不相同的。茶性,是一個愛茶之人或是學茶之人必須懂得的,它和地方特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學校要讓學生參與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設之中,搭建特色文化平臺,讓學生成為茶文化的組織者、參與者、宣傳者。為體現茶藝專業的地方特色,應組織學生廣泛開展有意義的茶事活動,在校內以茶藝競賽為主題,開展茶歌演唱、茶舞茶藝表演、茶詩茶詞朗誦等競賽活動,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祥和、溫馨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浸潤于濃郁的茶香中;在校外舉辦形式多樣的茶藝表演晚會等茶事活動,將茶藝表演、茶歌茶舞融為一體,讓學生充分展示茶藝表演技藝和演唱技能。各種以茶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可使茶藝專業在第二課堂中更加生動精彩,更富有生命活力。

        (四)茶藝回歸自然。

        真的茶藝并沒有那么神秘不可測,茶藝專業學習需回歸自然。如茶藝表演的學習,我認只需抓住三個重點,就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什么叫茶藝。茶藝表演的三個重點是,第一,沖泡程序設計科學;第二,表演者應具有較高的素質;第三,表演形式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科學沖泡是基礎,表演者的素質高低是表演成功與否的關鍵,源于生活才能被廣大民眾所接受。茶藝表演關鍵在于“藝”,“藝”是技藝、技巧。茶葉沖泡程序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是表現“藝”的前提,對不同的茶類應設計不同的沖泡程序,才能充分展示茶葉的色、香、味、形,達到茶藝表演的目的。如開化龍頂單茶的沖泡,它的主要程序為:備水―燙杯―置茶―潤茶―沖泡―觀展示杯―奉賞干茶―敬茶。一般綠茶沖泡表演時,“奉賞干茶”為程序的第一道,而在開化龍頂茶藝中,卻將其安排在沖泡以后,因龍頂單茶在杯中不能立即展開,茶葉中的有效成分須等片刻才能浸出,此間穿插觀賞干茶恰到好處,這樣安排更具科學性。再如烏龍茶的沖泡程序幾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18道和20道之說。廈門大學茶藝中心的烏龍茶沖泡,“分茶”與一般的表演次序有所不同,是先在每個杯中加入茶水(稱為韓信點兵),每一杯都點到,以示公平,再來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補上一點(稱為關公巡城),這樣,每杯茶湯的量和濃度基本一致??傊?一種茶的沖泡程序設計,以及沖泡水溫、時間的控制,茶與器具的配置,水的選擇等,都應從茶葉內含物是否充分溶出,湯色、滋味、香氣等能否充分展示該茶的品質特點諸方面去考慮。茶藝表演以沖泡好一杯茶為前提,如果表演不能把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質特征充分展示出來,那么動作再優美、環境再優雅是徒勞無功的。所以,茶藝要回歸自然。

        總之,中職茶藝專業提升教學品質,除了要求學生學好茶藝專業知識、掌握各種沖泡技能外,還必須懂得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更要讓學生懂得中國茶藝中包含的茶德、茶禮,將“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之中,將茶禮轉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聞香識茶、以茶施教,以精湛的技藝展示自己的才華,茶藝專業課實踐教學更重要的是應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面向大自然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記住:茶是不會讓你失望的,選擇了茶,就選擇了健康和快樂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傳承了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徐南眉.少兒茶藝――新的課外教育形式[J].茶葉第一期,1999.25,(1):46-47.

        [2]陳杖洲.在少兒中開展茶文化活動的探討[J].廣東茶葉:33-35.

        第2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一、校園茶香飄溢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的精神透露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我們溈山,“名山、名寺、名茶”聞名遐邇。作為溈山的孩子,有理由傳承我們民族獨特的茶文化。清茶可以怡情養性,擂茶可以迎賓待客,美麗的茶園更是溈山綠色生態旅游的新景觀。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實踐能力,增強動手操作能力,學校把“溈山茶文化”作為一門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培養實踐能力,建設文化校園,熏陶高雅品質。

        一是建設陣地。學校努力渲染茶文化氛圍,設立了專門的勞技室,室內擺放了揉茶機、擂缽等制茶用品。勞技課上,老師對學生進行工具的使用及實踐操作的指導。在校內醒目的位置,我們通過宣傳海報、標語版面介紹茶的歷史、茶的禮儀、茶的精神,展示學生自己動手繪制的精彩書畫作品,定期總結匯報學生的活動情況等。建立好校園茶文化陣地,在校園倡導良好的學風。

        二是研習茶藝。師生共同學習茶文化,以種茶、制茶、品茶為題,我們編寫了校本教材,開設了茶文化課,向學生系統介紹茶史、茶葉分類、制作、鑒別、茶道茶俗等知識,讓茶引領師生走進源遠流長的文化殿堂,感受其蘊藏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

        三是經典吟誦。中國的茶文化起源久遠。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品茗弄詩,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句佳篇。開展“經典誦讀茶文化”,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茶的歷史,領會茶的精髓,通過對茶與詩詞、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與故事的學習,領略茶文化的內涵。

        四是茶藝展示。茶藝表演是茶歌、茶詩、茶曲、茶藝、茶舞的綜合表演,文藝素質要求非常高。既要求演員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更要有較強的表演功底,以及對茶文化的熱愛。優雅的茶道是優雅生活的體現。當茶香飄滿校園的時候,相信,茶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小導游的心中。

        二、導游引航人生

        站在時代的前沿,引領教育的。讓學生把書讀活,關注身邊鮮活的社會課本,這是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成長的要求?!盃幃斝в巍本褪抢脺可降莫毺氐胤轿幕Y源進行新型學習。在學當導游的過程中,學生要不斷積淀溈山歷史、文化、地理知識和當地民俗文化遺產等,同時還要結合環境、空氣、污染等,利用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探究對大自然、社會的許多“為什么”和“怎么辦”,通過全身心的體驗學習、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和修養的提高。在修習茶文化的同時,學校單獨開出了小導游課程,“我是溈山小導游”成為了學生一張自我介紹的名片。

        一是體驗品讀,做家鄉的小主人。學校把密印寺作為小導游實習基地,將湘茗茶園作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落實導游指導老師,采用“走出去”的方法,組織學生去爬萬佛靈山,游密印寺,觀看蘆花瀑布,采摘綠茶,讓他們親身體驗感悟濃濃的鄉土文化氣息。同時,在節假日組織小導游在專職導游的帶領下參觀各個景區,實地學習當導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是習藝強能,體驗快樂生活。學校利用各位老師的專業特長,逐個突破各個專業難題:語文老師運用寫作知識、口語表達技巧等,教學生寫導游詞、說導游詞,學生文學素養在明顯提高;美術老師運用美術知識指導學生動手制作小導游旗、小導游證;勞技老師進行茶葉專題講座;信息技術老師指導師生交流研究內容,匯編校本課程,等等。為了使學生掌握更多更專業的導游知識與技能,學校采用“請進來”的辦法對小導游進行培訓,請密印寺的專職導游來校向學生介紹溈山的主要景點、人文故事以及導游的基本技能,讓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研究學習,習藝強能,合作提高。

        三是實踐鍛煉,個個爭當小導游。接待外來領導和游客時,學校派出學生導游介紹學校情況,口齒伶俐,落落大方的導游受到來校指導工作和參觀考察的客人的嘖嘖稱贊。學校定期進行總結,評選“溈山優秀小導游”,有姜XX、楊XX等20名學生榮獲“溈山小導游章”,并被評為“優秀小導游”。通過學生自評、小組評、師生互評等多種方式的評價,讓學生學會了欣賞他人的優點,豐富了見識,提高了評價能力。通過一年多的摸索與實踐,溈山各個景點的中文小導游團隊已經初具規?!,F在課題組已引進英語教師進行英文導游的培訓,在期待中的第二屆國際佛文化節上,學校將推出中英文相結合的導游到各個旅游景點接待來自海內外的游客,向遠方的嘉賓介紹我們家鄉的風光,推銷家鄉的特產,屆時,我們的小導游們將是溈山最靚麗的風景。

        第3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相比茶藝課程在酒店管理專業開設比較普遍的情況而言,花藝課程在酒店管理專業的開設比例低于茶藝課程。根據筆者對20所全國主要的旅游類職業院校開展的調查來看,其中有10所院校的酒店管理專業開設了花藝課,即花藝課在這些旅游類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的開設比例為50%?;ㄋ囌n程在酒店管理專業的開設比例沒有茶藝課程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酒店管理行業,各個場所的花藝布置,大多都是由專業的花藝公司負責打理;酒店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進入酒店行業工作后,除非自己特別喜歡或者有藝術設計基礎,才能有機會進入花藝設計部門工作以外,其他畢業生很難有機會從事花藝設計類的工作。此外,雖然一些高職院校的酒店管理專業也鼓勵學生參加花卉工和插花員的職業資格考證,但是相比品酒師、調酒師和咖啡師這些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必考的職業資格證書來說,學生取得花藝類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學習花藝課程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有很多先修課程作為基礎,比如美學、立體構成和色彩等。而很多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在進入酒店管理專業學習前并沒有相關的藝術基礎。此外,學習花藝課程,特別是插花實操課程,需要有專門的實訓場地,同時需要購買大量的花材讓學生進行練習。很多高職院校由于受到地域環境和實訓條件的限制,無法全面開展花藝課程的教學。盡管如此,但還是有不少高職院校在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花藝課程。從名稱上以看出,大多數學校的花藝課程都比較側重插花藝術和插花技能的培訓。

        二、花藝在酒店管理中的運用

        酒店行業(包括酒店宴會和酒店婚禮場合)是大量運用花藝進行裝飾的行業。酒店的花藝裝飾,是酒店軟裝設計美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酒店競爭力和酒店品牌文化提升及氛圍營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酒店獨特建筑風格和內部裝修環境的延伸,目前呈現出越來越受酒店管理者重視的趨勢。每一家酒店都有其特定的酒店文化和經營背景,也有其對經營模式和主要客源的定位,甚至不同國籍的酒店品牌,會帶有其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點。因此,花藝設計公司會針對酒店的整體風格制定一套設計定位流程。比如首先根據酒店的主體定位把酒店按照風格劃分為古典與新古典,現代與后現代;然后再按照雍容、奢華、豪華、簡約、時尚和前衛等風格進行細分;風格定位完成后,再根據花藝擺放位置和場景選定花材、容器并進行色彩色調設計。絕大多數酒店經營者都認為運用花藝可以很好地展現一個酒店的性格與氣質,通過花的魅力留住更多的客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營銷手段。上海外灘附近的高端酒店和會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在前廳、餐廳等場所的顯著位置布置花藝作品,精美而獨特的花藝設計展現著場地的格調和高雅;廣州的高端商場和酒店同樣如此,花藝設計幾乎隨處可見。目前的花藝經營在酒店管理行業中呈現出高端花藝消費需求量越來越大的特點,比如很多高星級酒店,對花藝的需求長期穩定在一個需求量大并且訂單金額比較高的狀態;有時候在一些特定場合和品牌活動現場,為了追求花藝造型的獨特和視覺效果的耳目一新,酒店管理者不惜大量使用高價進口花材進行裝飾。而作為酒店管理專業未來的從業者,學習和了解花藝的基本知識,并且能夠從環境美學和裝飾藝術的角度出發,對花藝作品進行鑒賞,是一項非常有必要掌握的實用美學技巧。

        第4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高校社團;漢字文化;實踐推廣;探討

        漢字時空•社是廣西科技大學眾多學生社團組織之一,成立以來高舉學習漢字文化的旗幟,成功吸收了本校各專業的部分漢字愛好者,以學習漢字甲骨文為主,開展了漢字文化學習、經典名篇誦讀大賽、中華禮儀培訓等活動,還以社團名義組織學有所長者走出校園,與校外相關單位親密合作積極推廣漢字文化,總的來說反響非常好。由此筆者就高校大學生推廣漢字文化作以總結,也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一、漢字文化推廣的目標定位及特點和方式

        漢字忠誠記錄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以及創造的各種文化,毫不夸張的說,漢字在傳承歷史、文化上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每個漢字都有一段攪動歷史的故事,熱愛并準確理解、靈活使用漢字是每個中國人的光榮職責,在校大學生更應該成為學習漢字文化的主要角色,組建社團積極開展相關推廣活動。

        其一,學習漢字目標定位清楚。首先漢字時空•社凝聚的是愛好漢字文化的在校大學生,因共同的愛好愿意利用課外時間為學習漢字及推廣漢字文化做出積極努力,在保障學業順利的基礎上,主要組織學生成員學習甲骨文,這類文字與后期文字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也只是破解了相當多的甲骨文,本著溯本清源的想法,結合歷史文獻通曉部分漢字的本源意義,以及因時代變遷產生的新意等等,通過學習盡量充實漢字文化的內涵,把經典誦讀、中華禮儀、中外交流等納入活動范圍,為弘揚傳統文化做出積極嘗試。

        其二,學習漢字文化是在愛好基礎上的自然深化,組建學生社團目的是通過學習漢字更加熱愛、準確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因為漢字文化豐富多彩,由此了解漢字演變的動態規律,明白漢字演變基本伴隨了我國歷史進程的走向,社會時代巨變也會反映在文字變化上,研究漢字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識功底,以及持久的學習行動,這個過程也許會吸引部分同學深入鉆研,甚至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可能個別學生愿意考研成為文字學的專業研究者,但是大多數只是通過學習受到一定的教育,感受到包括漢字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的魅力,由此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者和踐行者。

        其三,進一步充實漢字文化內涵。漢字時空•社選取甲骨文為學習內容,這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文字,漢字音形意需要反復學習才能學以致用,作為書面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講究準確、規范,在此基礎上還要賦予交流文字排列之后產生的美感,無論是從早期的《詩經》,還是后期的各種文獻,都把漢字朗朗上口的節奏感、繪聲繪色的形象感、含義豐富的意蘊感等自然巧妙呈現出來,因此漢字“又是書寫和表達其他文化項的載體。”并以自身記載信息的功能表現于書法、表演、創作、記錄等方面,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交流載體,可以說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建構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經絡,因此再進一步學習經典詩文誦讀、中華禮儀文化等傳統文化,并能夠在學習、生活及今后工作中自覺傳承應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因而學習漢字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傳承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因為大學生好動,思維活躍、樂于實踐,就由單純的漢字學習拓展到經典詩文誦讀、禮儀基本知識、中外學生交流等領域,“就是以漢字作為核心項,來探討它與其他文化項的關系?!睂儆跐h字文化自然延展的學習內容,因活動豐富既吸引了更多感興趣的大學生,又能讓其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更加熱愛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新時代成為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生力軍。

        二、漢字文化推廣實踐內容舉要

        自從有了文字,人類創造的文化就有了書寫記錄的憑借,推廣并進一步發展相關文化就變得更加容易,因此學習漢字也要積極開發相關領域的學習內容。漢字時空•社就把漢字學習與詩文誦讀、傳統技藝、禮儀常識、中外交流融合一起,以課外時間組織大家一起學習訓練。

        其一,漢字學習。漢字變化很大,甲骨文更是因為歷史久遠而讓現代人越發覺著神秘,當然也覺著難度較大,可是先人創造甲骨文記錄事物,帶有更多本初信息,從中能直接覺察到漢字創造的顯性特點,對于進一步學習后來的文字能打下很好的基礎,同時漢字講究筆畫構造、造型美觀,一般地說喜歡漢字也就喜歡漢字書法,書法藝術基本伴隨了漢字演變的歷史,學習漢字不但能夠認識到其變化規律,以及中國古人的審美意識,還能因具備掌握漢字常識更加熟悉靈活地應用,受其啟發還能為外觀設計增添漢字元素,根據產品類型放置篆書、隸書等,完全體現古為今用的漢字推廣成果,大學生主要是喜歡探尋漢字變化規律,作為帶有普及性的學習特點,主要是幫助各專業同學進一步熟悉和準確使用漢字。

        其二,經典誦讀。我國經典書目都是靈活應用漢字的藝術精品,文字精美、含義深刻是代表我國智慧創造的范本,因為體現了漢字特有的美感,以及包含豐富的語言信息,經過了千百年的時間考驗,值得精讀背誦反復揣摩,根據學生需求,精選適合的各個時期的詩文篇目,組織學生成員認真鉆研文字本意及使用技巧,然后熟能成誦,在原先中學背誦基礎上增加背誦篇目,能有效理解漢字創造成果的價值和功效,特別是大學生精力旺盛,可以利用特殊的節假日組織經典名篇誦讀大賽,通過更多學生的加入能有效帶動大家學習漢字,還可以到中小學組織類似的活動,讓經典誦讀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窗口。

        其三,傳統技藝。剪紙、茶藝、插花等都很好體現了我國文化特殊的審美形態,這些是漢字時空•社開展的傳統技藝班學習的項目。剪紙非常好的把漢字美感體現出來,如紅紅的“?!弊譃榇汗澔蚴菃踢w新居等增添幾多喜慶,“囍”字更是中國男女成婚必不可少的標識,寓意了二人成婚百年好合、喜事連連之意;茶藝體現的是休閑靜心養性,不僅能欣賞動靜結合的泡茶功夫,還能品味不同地域的茶香,一般來說,茶室會張貼環境適宜的裝裱好的書法作品,為之營造品茶的優雅氣氛;插花是把室外的艷麗花朵搬進了房間,為了獲取更好的美感,講究花色搭配、花草點綴、高低相映等技藝,特別受到女同學的喜愛,也能為將來居家生活提供必要的幫助;當然這些技藝與漢字關系不一定密切,但是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社團,為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其四,中華禮儀。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擁有特色鮮明的禮儀文化,很多學校利用開學、畢業等特定時間,或者其他慶典活動,組織學生身著漢族,展示特有的入學開筆禮、拜師禮,以及成年禮、結業禮等等。當然還有其他場合的禮儀,因為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感強,人們已經非常適應現代禮儀,很多傳統禮儀非但沒有很好的展現,很多人都機會沒有學習,因此,開展中華禮儀學習非常必要,最起碼能普及部分知識和技能,通過學校節慶晚會展示中華禮儀,讓師生直接感受到傳統禮服、優雅動作甚至歌舞配合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讓更多的年輕人熟悉中華禮儀,而不是只能在影視戲劇古裝戲中欣賞,通過學習也能化為自身掌握傳統文化技能的一部分,由此成為非常好的傳承方式。

        其五,漢語角活動。漢字學習現已成為世界很多國家的熱門,我校外國留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等國,他們本身就有一定的漢語基礎,當然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也是掌握一定的漢語,但還需要好好進一步學習;我國大學生漢語水平自然很好,但是英語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漢字時空•社非常敏感抓住了中外交流這個關鍵點,為中外學生漢語及外語學習打造了一片新天地,稱之為漢語角,吸引了很多留學生前來,既能通過對話交流提高交際能力,又可以通過書法、剪紙、茶藝等活動讓其體驗到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為深入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還能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吸引更多的外國學生主動學習漢字文化。根據開展的漢語角活動來看,效果較為理想,中外學生交流增加了友誼,拓寬了視野,還能為中外交流繼續譜寫新的佳話。

        三、結語

        高校推廣漢字文化借助學生社團效果顯著,因為學有所長的學生采用的方式方法非常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由漢字學習拓寬到其他傳統文化,能夠吸引更多優秀大學生加盟,也為培養更多弘揚漢字文化的優秀人才做出貢獻。

        其一,根據學生身心特點,使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喚起更多的注意。大學生敢想敢做,以適應學生社團的學習方式和方法開展活動,社團成立就把漢字文化與新媒體自覺融合,利用新媒體等微信群積極推廣漢字文化,不失時機推出了漢字時空•社交流群和微信公眾號,利用網絡傳播的便捷性,隨時隨地隨心與關心者愛護者進行交流,并積極吸納各種意見,擴大隊伍建設,開展活動的種種信息,便于成員之間的及時聯系和溝通。特別是帥選代表性的甲骨文,結合歷史文獻講述這些文字的傳奇故事,既讓設計特長的同學推出造型美妙的變化字體,又給予恰當的分析,做到了圖文并茂的視覺享受。同時就開展的各種活動,如中外學生聚集漢語角交流,以毛筆書法、飲食文化等作為切入點,中外學生一起切磋技藝,同時還能品嘗自己動手做的美食,友誼和技能相伴,在歡聲笑語中體會到交流的重要。也就是重視學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大家感興趣的活動開展漢字文化,比如在校園小路兩邊掛滿字謎紙張,讓路過的同學開動腦筋猜千字謎,以此吸納更多的同學加入社團活動,并及時溝通交流,以提高工作效果。

        第5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去年9月,郭雅馨進入革新里小學就讀。郭雅馨的老家在安徽農村,父母在北京經營文具生意十多年,她在北京出生,在北京上幼兒園,兩三歲時便喜歡跳舞。上小學后,以藝術教育為特色的革新里小學很快發現了郭雅馨,她被招進一年級的“花之夢”劇組,開始接受話劇藝術熏陶。

        在革新里小學,班班有劇組,年級有劇社,學校有劇團,全校學生每周都上一節話劇校本課,每位語文老師兼任話劇課教師。從此,6歲的郭雅馨和同學們每周都在班主任楊秀靈和話劇團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臺詞朗誦、舞臺表演。郭雅馨認真聽,反復記,用心體會,慢慢理解和把握角色。

        母親倪進娟說,女兒學習比較專心,現在養成了一個較好的學習習慣,對功課不放松,對舞蹈和話劇也下功夫,經常一個人默默背臺詞,在家里悄悄模仿劇中人物,每次排練都很投入。郭雅馨在課外還報了繪畫班、英語班,學習起來興趣十足。

        革新里小學提出“播撒陽光辦教育”的發展思路,明確了“修藝潤德 陽光成長”的辦學特色,以戲劇啟迪人的思想、凈化人的心靈、涵養人的品格,推動學校的特色發展。

        戲劇融入學校管理

        學校秉承“辦陽光教育 創優質精品特色?!钡霓k學宗旨,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全覆蓋、多維度的管理模式。

        在推行陽光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借助戲劇教育,使管理更具人性化、更富有陽光的溫度,努力做到精神文化有方向、校園文化有品質,制度文化有生機。學校提出了精神文化的四觀即教育價值觀――尊重,理解,賞識,激勵;育人價值觀――幫助學生走進陽光是教師的最大職責;管理價值觀――幫助教師走進陽光是干部的最大職責,情感價值觀――在藝術陽光中體驗自豪感、在藝術陽光中獲得尊嚴感、在藝術陽光中享受幸福感。

        學校制定出臺了陽光教育發展策略,實施“一體兩翼”“12345工程”,把陽光管理、陽光課堂、陽光文化、陽光社團、陽光評價作為陽光教育的發展途徑。這其中,一體則是指發展途徑五維一體,兩翼則是指陽光教師和陽光少年。

        “12345”工程中的“1”是指打造感染學生的校園文化,這是陽光教育的前提;“2”是指給予理解和尊重兩種關愛,這是陽光教育的動力;“3”是指培養智商、情商、意商三種品質,這是陽光教育的內容;“4”是指做到學會尊重、學會賞識、學會做事、學會發展,這是陽光教育的目標;“5”是指實施德、智、體、美、合五種教育,這是陽光教育的載體。

        學校將制度的制定與落實融入有色彩的戲劇中,將學校特色發展規劃融于每學期藝術教育工作的計劃中,生成人的主動精神,敲開了師生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之窗。

        戲劇完善課程建設

        學校在校本課程發展綱要的框架下,全員參與撰寫了全國首套以校園話劇為核心內容的校本教材――《童藝情韻》,目前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這套教材的研發與課程的設置,正是要實現以藝術語言為載體促進學生整體語言能力的發展;以綜合表現為手段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體驗性、反思性學習;以藝術展現為載體增強記憶力、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以主體調動為手段,以素質教育為主旨實施興趣培養、專業培訓與成功教育。

        通過語言及表演的基礎練習,學生初步了解、掌握語言藝術與表演的基本知識,提高舞臺表現力;通過戲劇教育增強孩子的角色意識,提升語言交流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及自我表現能力,并啟發思考,促進才藝發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通過戲劇表演的學習,有效促進孩子的個性氣質、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健全人格、塑造完美人生的育人目的。

        同時,我們也將戲劇教育引入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在國家級課程中找結合點、在專項訓練中找研發點、在真實任務下找聯動點、在教學實踐中找落腳點,教師每一個精心設計都是為孩子找到了一個學習的興趣點,拓展了參與的角度,搭建了一個展現的平臺。我們還非常注重科研引領,通過科研進一步發揮藝術教育的功能。

        戲劇提升學生素養

        “赤橙黃綠青藍紫,賞藝修德潤品行,陽光瞳瞳映笑臉,革新園中花滿蹊”是學校學生目前發展的真實寫照。在建設陽光校園的過程中我們充分挖掘話劇教育發展點與生長點,進一步拓寬育人功能,讓學生因融入藝術,因陽光而快樂。

        1.建設個性多彩的陽光社團――教給每個孩子有用的知識,六年潤澤一生

        學校已形成以金帆話劇團為核心,以七色夢舞蹈團、花兒朵朵管樂團、愛樂少年合唱團、陽光體育團為外延,茶藝團、書畫團為補充的校本社團的多元發展模式,始終著眼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為孩子創造真正的教育生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

        在原有“班級有劇組――年級有劇社――學校有劇團”的梯隊建制基礎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在道德潤澤、傳承禮儀文化的理念引領下,我們將戲劇培養同校本教材相結合,分年級制定了德育培養目標,即孝、理、信、仁、智、義,同時將習慣養成教育目標,即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交往習慣、安全習慣,將戲劇藝術的修為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功能最大化發揮。

        2.搭建立體多彩的陽光舞臺――讓每個孩子都精彩綻放,人人都很重要

        孩子們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瞬間以戲劇的方式搬上熒屏,登上舞臺,達到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效果:一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是學校一項特色活動,多年來均開展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校園藝術節活動,逐步從學校操場走向評劇院、天橋劇場、中國兒藝等最高藝術殿堂,將經典劇目搬上舞臺,將師生原創劇本、改編故事進行藝術加工,生動演繹,使每個孩子都能精彩綻放;升旗時刻的風采展示作為一項常規活動,也是孩子尋找自信、體味成功的舞臺;富有創意的激勵性活動最能激發孩子潛能并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原創劇本大賽、優秀班級劇組、優秀年級劇社PK、革小金獅獎章評選等活動都深受孩子們喜愛。

        活動的開展,不僅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達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通過排練中的交流、臺詞的對白促進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之間的融合;通過生動的表演、揣摩內心的感受拉近了孩子間的距離;通過相互的包容、心與心的碰撞模糊了孩子間文化背景的界限。在此基礎之上,學校還注重與國際文化之間的接軌,帶領劇團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澳大利亞悉尼劇院等地交流演出,使孩子們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感受到藝術是無國界、無地域之分的。

        第6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就業需求;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0?搖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208-03

        2010年,我國??粕猩藬?、在校生人數、畢業生人數分別達到3104988、9661797、3163710人,學生規模龐大。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多以就業為導向,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理論學習的同時必須將更多的教學資源用于學生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滿足現實需求。

        一、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意義

        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于高職院校乃至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助于提高學生市場競爭力。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體系,一方面,這種課程與現實更為接近,與市場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期望更為接近,這不僅會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市場需求,還可以形成一種根據市場需求來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這種課程設計通過改變考核方式如更加注重對實踐操作能力的考核等形成一種教學取向,幫助學生樹立只要能夠通過嚴格的考試就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信念,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自我,達到提升學生競爭能力的目標。

        2.有助于改進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體系,一方面,高職院校會對當前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進行變革,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加注重用人單位的需求,在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讓學生動手、動口,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在市場需求的壓力下必然會不斷加強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對自身知識結構的調整,這都會促進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3.有助于緩解我國當前的用工荒。當前,我國存在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的“用工荒”問題,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一大批適合于市場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論素養與較高操作技能的勞動力,可以有效的彌補市場結構性空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基本原則

        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必須注重系統性、專業性、可操作性等原則。

        1.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指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時,不能簡單的為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放棄其基本素質的培養,而應該根據社會的需要,以幫助學生成長、提升學生素質為出發點,注重學生四種能力培養:職業特定能力,核心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跨行業職業能力,合理分配專業課與基礎課、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的時間,同時,要加強課程之間的對接,避免重復教學、低水平教學,以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來開展教學。

        2.專業性原則。專業性原則是指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突出專業這一重點,努力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要合理的選擇專業方向,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的優勢、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市場需求,選擇若干細分專業作為重點方向,對這一領域的專業知識進行科學的規劃,并選擇甚至組織力量編寫相關的教材,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3.可操作性原則??刹僮餍栽瓌t是指課程體系的難度要適中,一方面,這種課程體系要能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所理解、所接受,而不能過于追求高難度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開展理論研究,進行科技創新。另一方面,這種課程體系要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特別是一些實踐性的課程如磨具設計,需要大量的材料作為實踐素材,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注重經濟節約、可操作原則。

        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基本導向

        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為核心、與“雙證課程”相結合,創新課程模式,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教學有序進行。

        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體系。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首先,要深入調查了解企業等用人單位對學生理論水平、實踐操作能力的期望,期望學生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選擇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次,要根據學校特色設置專業課程,學校要以某一類目標市場為對象,針對這一就業市場的需求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設計課程。如常州市政府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有現代制造業、LED、現代物流等產業,我院則根據這些產業未來對產業工人的需求,建立數控、LED、現代服務業三大專業群,根據必備的基本專業技能來設置專業課程,以此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2.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設置課程體系。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就是要在把握高職院校學生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根據專業課程的需要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在理論和實踐課程時間設置上達到1:1。如對于機械、模具、電子等操作性很強的專業上,以學生動手能力為導向,在課程設計時要積極主張現場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來開展教學活動。對于物流、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專業,則要注重學生動手、動口等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同時,注重創建模擬情景教學模式。此外,對于茶藝等既需要較高理論素養,又需要較強個人修養的專業,則應該注重讓學生深入到現場去感受,進行“工學交替”模式,通過到企業真切感知和實地勞作,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與“雙證課程”結合設置課程體系。當前,我國推出了包括物流師、電子商務師、報關員、會計證資格證等一系列專業資格證考試,我院通過這類考試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在就業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高職院校在課程設計中可以適度的推動“雙證制課程”,按照國家相關專業資格證考試的要求,設置部分與考試內容密切相關的課程,在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為其通過資格證考試提供有效的輔導。如我院高分子材料應用技術專業(成型工藝方向)確定專業重點建設《塑料注射成型》《塑料擠出成型》《塑料配制》《高分子材料分析與測試》4門重點“雙證課程”。

        4.以創新模式為保障設置課程體系。以就業為導向創新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必須完善配套制度。首先,要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視頻教學、現場演示等接近實際的教學方法,從而給學生以感性認識。此外,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到模擬實驗室、企業進行現場教學,通過實踐加深學生的了解。如我院高分子材料應用技術專業就以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對重點“雙證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序化,以模擬塑料制品加工企業真實的生產性任務為載體,開發設計作為學習情境中的教學項目,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和社會能力。其次,還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型教學模式的改革。在專業重點“雙證課程”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分別解決各自的問題,并就結果進行小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型學習能力,最后要求學生就學習新知識的體會進行公開表述或演示,其他學生對報告或成果作出評價。另外還進行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改革。對“雙證課程”實行“分級別、模塊化、學分制”教學,低級別模塊在學校學習,設計的學習情境以企業項目、真實產品為載體,縮短了教學與行業(企業)的距離,學生學完后可去企業頂崗實習,回校后可根據自身需要選學高級別模塊。再次,要創新課程考核方式,要將實踐能力納入考核內容,并占據相當的比重。同時,這種實踐能力不僅要針對學生,還應該針對教師,教師只有考核合格甚至“持證”才能上崗,以此保障教學質量。①過程性考核。將依據教學項目的準備、計劃、實施、匯報、創新發揮等綜合完成情況,實行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考核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方法(對課程知識點的獲取信息能力、語言表達操作能力及外語應用能力)。②階段性考核。“雙證課程”在分級別、模塊化實施過程中,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對每個模塊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己藢W生對各模塊知識要點、技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及綜合能力表現。③結果性考核。每門“雙證課程”學完后,通常采用期末考試(知識性考核)、綜合作業(知識運用及技能性考核)等進行評價,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及靈活運用程度,考核內容中加入強化知識間的融合及其靈活運用的題型(形式主要包括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案例分析或綜合題)。④其他考核形式。畢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環節引入企業對畢業實習學生能力的評價機制,由指導教師和實習企業共同評定成績。創新拓展的學分依據學生參加的社團活動、創新實踐和創新競賽等項目,由評定小組統一確認。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設計,不僅要考慮學生、教師、學校等傳統因素,還要考慮用人單位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因素,并且教學的重心要發生變化,這就要求課程體系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上,還要注重教學配套,特別是教學儀器、教學實踐基地等,這樣才能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幫助學生就業、滿足市場需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7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一、為什么要開展中小學性教育

        我們通過對北京市內及遠近郊區十幾所中小學抽樣調查發現,學生不但生理發育在小學高年級即已開始,而且性心理變化在小學中年級已見端倪:他們對自己和異性的身體變化感興趣,有疑惑也有羞澀,由此在人際交往,特別是異往方面會發生不同以往的改變:男女同學個性有所凸顯,交往沖突開始增多:異性間吸引開始出現,甚至體驗童真的戀情。中學生的變化有目共睹,情況的復雜性、矛盾性比小學高年級更加突出,更需要引導。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當前學校的性教育極不滿意,主要存在說教多、恐嚇多、禁止多,理解少、疏導少、提升少等問題。造成學生對學校的性教育沒興趣,而多在媒體和同伴間尋找并獲得性知識。學生在性價值觀提升、性誘惑的判斷選擇、異往的分寸把握、愛情婚姻的基礎、男女平等的實質等關乎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問題感到很迷茫,希望得到指導。

        二、中小學性教育的目標和原則

        中小學的性教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理衛生保健和性保護教育,而是一個使人成長為健康、自信、快樂的男性和女性的過程。它使人們能夠自信地充任各種性別角色,建立文明有益的兩性人際關系,真正達到科學地認知性,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性權利,快樂地享受自己的人生。青少年所接受的性教育的科學性是幸福人生的基礎,

        如何使這一教育開展的適時適度,我們在《北京市中小學性教育模式研究》中,確立了性教育的目標: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是以建立科學的性價值觀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學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引導其獲得科學的性知識,建立健康的性態度和性價值觀、塑造健全的性別人格,順利完成從幼稚向成熟的過渡。

        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堅持五項原則:科學性原則、綜合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尊重性原則、整合性原則??茖W性原則,即教育的開展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和認知規律,要適合社會現在和未來進步的需要;綜合性原則,即性教育要通過生理、心理、社會全方位的綜合理念、知識、技能的傳授。引導學生不斷提升性價值觀和生存質量:發展性原則,在不同時期、地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中成長的中小學生,他們的需要和社會的文化是動態的,因此,有效的性教育需要及時地發展、豐富和調整:尊重性原則,性教育涉及學生對個人性權力的認識、把握,對他人性權利和社會責任的尊重與維護,因此,性教育從尊重學生的自尊、權利人手,引導他們學會自尊與對別人和社會的尊重與負責:整合性原則,性教育是學校、社會和家庭都有責任開展的教育,而無論在哪里,其影響力都在有意和無意中發揮,因此,以學校為例此項教育可以滲透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各級管理中,學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是教育者,校園的每一個文化環境,都是教育的場所,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會感受到教師的性觀念和價值判斷。

        三、中小學性教育的內容和實施

        如何開展這種關乎學生成長和未來人生幸福的性教育,顯然不是幾節課能完成的,而且學校的現實也不可能把其設為常規課程。因此,我們根據學生需要、社會現實和國內外青少年性教育的主流范本,如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指導綱要,編寫了《北京市中小學性教育大綱(討論稿)》(以下簡稱《大綱》)?!洞缶V》包括中小學性教育的理念、目標、原則、內容、途徑和評估幾部分?!洞缶V》根據小學和中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將教育實施分為五個學段:小學三個(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中學兩個(初中和高中)??傮w的教育內容包括以下幾部分。

        1 性生理和性保健。男女兩性生殖器官的結構與體表特征(第一性征);生命的誕生;青春期概念,青春期性生理發育過程和特點;性機能的發育、表現及衛生(月經、遺精等);第二性征的出現及保健措施;最佳生育年齡和優生優育:未成年人性(交)行為的可能結果和防護:人工流產的機理及危害。艾滋病教育: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

        2 性心理和性調控。悅納自己的性別,逐步構建適合自己的性別人格:正確面對生理變化引起的心理反應:兩性心理特征:社會性別差異及其社會行為規范:異往中兩性認知和情感過程的差異;正確對待性意識,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方法。

        3 性道德與性社會。性的社會屬性、性權利和性價值觀:社會的性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社會性別角色和性別平等;友誼、友愛和愛情的內涵;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責任:科學辨別媒體有關性信息的方法;人生規劃和珍愛生命;對艾滋病人的關愛。

        4 性審美與性文化。性審美的內涵、要求、標準、特征;性審美的藝術表現、欣賞;適合年齡特點的性審美塑造;社會性別與性形象;性體像與文化;性審美與性文化:性文化特征與種類,生殖圖騰與婚俗文化,性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不同性文化的差異、理解。

        5 性自護和性法制。自我保護意識和方法,識別和預防被待和害:非意愿性(交)行為的防范和拒絕,未成年人發生性(交)行為的法律規范:了解嬰兒遺棄罪等。

        《大綱》的總體內容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能力和社會環境感知,循序漸進地安排,注意了知識的基礎與深入之間的邏輯關系,早期教育注意了養成、習慣和性價值觀,為后來青春躁動期的發展和提升打下基礎。大綱的實施,特別考慮到目前學校既需要性教育,又不可能始終有進入課表的常規課時的現實。提供了以學校教育教學全方位滲透為主導的多種實施途徑,如專題性教育、講座、活動、文化課滲透(特別是語文、思品、心理、生物、歷史、地理、美術、體育、舞蹈、音樂,等等)、班主任工作、班會、心理咨詢、家長學校等,各??筛鶕约旱那闆r,實施《大綱》的內容。

        四、實踐研究與效果

        在研究初始階段,我們選擇了20所中學和10所小學,后來中學增加到30所,小學增加到15所。學校的類型包括示范校、一般校、職高校、寄宿校;學校的地域分布包括市區、城鄉結合部(郊區)和郊縣;生源包括城區、郊區、農村和流動人口。

        研究伊始,課題組根據《大綱》制定了相應的子課題和課題指南,實驗校根據本校的需求和能力,選擇子課題,組成課題組在該校開展課題研究。課題組長由一名副校長擔任,成員包括科研主任、心理老師、生物老師、有經驗的班主任、主課和副科老師等。課題研究過程包括選題、開題、立項、培訓、實施、研討、交流、總結、改進。期間我們組織了高校、科研機構、一線資深和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項目專家組成員,對實驗校進行研究全程指導。

        兩個周期的實踐證明,《大綱》的理念、原則、內容是可行的。實驗校大多是通過文化課滲透、專題課、班會、心理咨詢、家長學校等方式實施《大綱》內容。

        文化課滲透涌現出一批高質量的滲透課,包括語文課、政治課、生物課、心理課、歷史課、美術課、體育課、舞蹈課、音樂課等。如語文課,通過分析社會時尚刊物封面,看當今流行女性價值,使學生思考在社會性別建構中自己該如何選擇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適應未來;再如歷史課。通過分析歐洲希臘文化,看中西方性觀念差異的基礎;音樂課,通過選聽流行歌曲,分析歌詞,使學生意識到異性戀情自然而美好,單純享受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而學會珍藏,提升彼此和理性對待,才能使這種情感長久保鮮……這些課程不但傳授了性的科學知識,而且通過對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的認識分析,提升了學生對個人價值、社會性別內容、青春美的內含、友誼與愛情關系、家庭與社會責任等問題的認識,使學生從小學開始科學地看待性別、交往、情感和責任,到中學階段能夠在多元的社會性觀念中理智思考這些問題。

        專題課多是科技實踐課、選修課。學校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專題教育,如認識生命誕生的過程、認識身體發育、認識男女生心理特點、學習交往溝通的方法等,使學生對某一專題有較深入的學習和理解,甚至通過活動產生較深刻的體驗,進而形成正確的觀念。如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卻不會換位思考,與同學溝通有時會出現沖突。專題課通過活動使孩子們意識到不溝通,大家對問題的感受和反應多會有差異,因此學會主動溝通很重要。小學高年級男女同學的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變化,這種溝通更加重要,不同的是要在了解男女生差異的基礎上,學會尊重,這是順利交往的前提。再如,三義里小學的茶藝課,學生在感受茶文化的同時。學會了男女的交往儀態和禮節,感受了和諧交往的分寸。

        班會是班主任掌控班級學生情況后,對代表性問題進行引導的好方法。實驗校適時召開了很多成功的班會,運用同伴教育的效果,讓同學間討論、宣傳、感受,班主任只起引路的作用,如新時代的淑女和紳士、“早戀”無罪、有度最美等。

        實驗校的課題組都有心理教師,對問題較深入的個案,需要心理輔導,尤其陷入異性戀情的學生,作為性教育的手段之一,心理教師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家長學校是很多課題校運用的教育手段。性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社會的傳統觀念使很多家長不理解學校為什么要開展這項教育工作,這項教育的內容是什么?效果又是什么?家長需要做些什么?家長的不理解甚至誤解,會成為學校性教育的極大阻力。甚至使這一教育夭折。而當家長了解后,會積極支持、參與,因為很多家長已經發現孩子需要這些教育,自己曾嘗試卻因能力不及而不太見效,而這些就是性教育的內容。因此,課題組要求學校要讓家長知曉這個教育,并參與進來,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性教育。家長不僅聆聽學校的講座,還進入課堂與學生互動,閱讀學生制作的宣傳品,與學生一起閱讀學校指定的書籍等,大大促進了學校性教育的開展。

        第8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1-0019-04

        一、引言

        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個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稱為“關鍵能力”,在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也有人稱它為“關鍵能力”;美國稱為“基本能力”,在全美測評協會的技能測評體系中稱為“軟技能”;香港稱為“基礎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按其內涵和特點分為職業方法能力和職業社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稱為“8項核心能力”。多數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實踐著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方式、方法等,不同的學校培養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從2008年開始重視并實踐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基于大學生人文素養與職業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職業核心能力內容大多兼容了人文素養內容,創新提出了“兩滲透”培養模式,并通過實施檢驗了“兩滲透”模式在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性。

        二、培養框架設計

        為實踐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培養模式,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開展“職教能力培訓與測評”,要求教師按照“6+2”原則(即:行動導向、能力目標、項目載體、實務訓練、學生主體、理論實踐一體化<6原則>和滲透人文素養、滲透職業素養<2滲透>)的教學理念,以任務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以項目為載體設計課程教學,從而提升教師職業教育教學水平,解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源頭問題。

        二是設置創新學分。制定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要求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獲取相應學分,并把創新學分作為畢業資格條件之一,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解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動力問題。

        三是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把“兩滲透”貫穿學生學業的全方位和全過程,解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縱寬問題。

        設計框架見表1。

        三、實施途徑

        (一)專業教學滲透

        在現代大學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實現二者的相互融合,是落實大學文化育人理念的關鍵。大學文化育人必須同時傳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展現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獲得科學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要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學生全面掌握人文、社會科學和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具有分析、解決專門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即教會學生“做事”。

        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養成健全人格。

        在課堂教學方面,將人文教育滲透在專業教學之中,積極推行以“行動導向、能力目標、項目載體、實務訓練、學生主體、理論實踐一體化”六原則和“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兩滲透為標準的課程設計體系,實施“項目載體、任務引領、文化滲透”教學模式改革,要求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培養學生高尚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滲透職業素養培訓內容,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理想、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就業創業能力,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懂得做事,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同時,積極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突出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學過程不再是傳統的教師“紙上談兵”、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項目與任務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對各種專業知識、人文知識、職業素養等進行選擇、加工和應用的過程。教師的角色也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引路者,以及職業素養的示范者。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充分體現職業教育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特點的課堂教學文化環境和氛圍,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同時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同步發展。

        (二)課外活動滲透

        學生課外活動包括課外專業學習活動和課外文體社團活動兩大類。兩類課外活動分別從學校和學院兩層推進。

        1.學生課外專業學習活動

        (1)學校層面

        ①加強課外閱讀

        高級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獲取知識,并將課外閱讀知識與課堂教學知識進行融匯、領悟和貫通,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使知識的結構更加系統化,知識的運用更加綜合化。任課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和課程內容,布置閱讀任務,并在課堂內組織討論,鼓勵和引導學生系統閱讀書籍和文獻資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本學科、本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構建體系明確、結構合理、儲備豐富、更新及時的知識結構,為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學校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配備更加豐富的圖書資料、文獻數據庫和自主學習型網絡課程,為學生的課外系統學習提供條件,切實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②加強文學藝術專題討論

        學習含有豐富哲理的文學作品,欣賞具有動人美感的藝術作品,可以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通過文學藝術修養的提升,提高高職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得學生隨著文藝修養的提高而積累和升華,使得學生的審美意識被喚醒和變敏銳、審美范圍不斷擴大、審美視野不斷提升,進而延伸到科學技術的相關領域。

        ③加強技能競賽

        大力倡導“以賽促學”競賽文化,構建逐級開展、層層選拔的金字塔式的專業技能競賽體系,組織開展覆蓋范圍更廣的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活動,使技能競賽由少數學生參與的活動轉變為涉及所有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活動,使技能競賽成為學生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

        ④加強技藝傳習

        鼓勵教師成立各種專業技藝傳基地,如釀酒、豆腐、陶瓷、書法、國畫、剪紙、傳統樂器、雕刻、刺繡、竹器制作、武術、民族舞蹈、魔術、口技、茶藝、山歌、忠信花燈等技藝傳習所,學校提供所需場地和必要設備,以開設校級選修方式,學生自備耗材,開展各類技藝傳習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⑤開展創業教育活動

        學校設立了創業園,強化學生的創業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包括吃苦耐勞、經得起挫敗的精神,從基層做起的踏踏實實的態度等。學校分利用創業平臺,將創業意識培養始終貫穿于整個就業指導工作中,通過舉辦大學生創業模擬大賽、召開大學生創業知識講座、開展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等,強化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幫助引導學生實現自身價值。

        (2)學院層面

        ①加強課外實踐教學活動

        要構建課內外融會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設置結構清晰、層次遞進、環節緊扣的課外實踐教學環節,漸進有序地激發和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要制訂科學合理的課外實踐教學計劃,有序開放實踐教學設施,積極為學生提供課外實踐活動平臺,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活動,消化吸收由第一課堂獲得的各類顯性知識,內化成隱性知識,從而大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各專業積極推進“教學工場”校企雙軌教學模式改革,為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教學拓展空間。

        ②加強課外創新項目團隊建設

        幫助和引導師生組建各種項目研發團隊,支持教師工作室的建設,讓學生在三年中親自參與一項或多項包含技術選題、確定技術路線、制定技術方案在內的技術創新活動或技術攻關活動。要鼓勵師生團隊積極承擔校內校外科技研發項目,讓師生通過持續不斷的真實的工業和科技項目開發,了解企業的技術狀況和實際需求,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師本身和學生的專業職業能力。

        ③加強開展專業知識講座

        依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專業(群)協會,并實時開展沙龍活動。如開展企業高管或技術高工等行業企業專家的主題講座、論壇、報告等,讓學生和專家直面接觸和當面對話,把行業企業最新的理念、專家最先進的想法等無形中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知識,了解了專業的真實環境,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素質的提升。

        ④加強專業類學生社團指導

        專業類學生社團是以專業為基礎成立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專業性比較強,會員一般僅限于本專業學生,所開展活動也是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內容。專業類學生社團的成立和活動是專業第一課堂學習的延伸,是學生在課外開展專業學習和交流的主要陣地。安排專業骨干教師加強專業學生社團的指導,以專業類社團為樞紐組織開展專業課外學習和專業活動,將專業技能競賽與專業社團的建設相結合,使得專業類社團在專業課外學習中發揮積極、主動、主導的作用。

        2.學生課外文體社團活動

        學校層面主要搭建全校性課外文體和社團活動,指導校級各學生組織開展好工作,制定各方面課外活動意見和制度。

        (1)努力做好科技學術活動

        每年舉行一屆科技學術節,主要項目包括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創業計劃大賽、演講比賽、文學大賽、動漫大賽、微電影大賽等常規活動內容。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學術節系列活動和組建科技學術社團,指導科協開展豐富活動和組織開展系列學術講座、學術報告、科研創新交流、論壇活動,拓展學生的科技視野。

        (2)積極開展學生社團文化建設

        鼓勵學生創建各類人文科技社科等類社團,提倡社團結合自身宗旨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每年通過評選“社團活動積極分子”“優秀社團干部”和“優秀學生社團”等活動,激勵社團骨干、社團積極分子努力參與社團建設。

        (3)創新開展文化藝術、體育活動

        每年組織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主要項目包括校園歌手大賽、文學創作大賽、主持人大賽、相聲小品大賽、勵志文化活動等。每年定期組織開展系列體育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弘揚體育精神。

        (4)推進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了解社會基層民情的重要形式,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社會認識水平。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是培養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徑。實施一年一度的暑假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在大學生“三下鄉”等一系列社會活動中提高實踐能力。建立“72個志愿服務學時”機制,鼓勵學生在校三年完成72個小時的志愿服務。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專業優勢開展“義務維修、義務支教、義務環保、義務拍照”專項等志愿服務活動。

        (三)設置創新學分

        設立“創新學分”作為畢業的必要條件。對學生在第一課堂以外,在各種專業技能競賽(如全國職業院校(高職)技能大賽、挑戰杯、數學建模、大學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藝術展演等)、科技活動(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技術開發等)、及文學藝術作品及實踐創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或成果的在校學生,均可申請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

        四、培養效果分析

        (一)評價指標說明

        職業核心能力養成是多因子影響的結果,這些因子主要是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核心能力基礎、培養方案設計、教師教學方法方式等。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效果的顯性表達復雜,科學的綜合評價標準不易制定。個體評價,多數院校采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進行;整體評價,多數院校采用質量年度報告形式體現。本文選取體現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質量關鍵指標,如就業率、技能大賽獲獎和校友評價等,對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培養實踐效果作整體評價。

        (二)效果分析

        1.就業方面

        根據廣東省教育廳就業數據統計,本校連續5年總體就業率平均約97%。本校2013屆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4.7%,比本校2012屆(93.6%)高1.1個百分點,比全國高職院校2013屆(90.9%)高3.8個百分點。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的變化趨勢見圖1。

        2.技能競賽方面

        7年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文化、藝術大獎賽,共有1650多人次分獲得國家、省、市級獎項。其中,影響較大的競賽榮譽包括2011年“中國-東盟”青年創新大賽金獎,連續7年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17個賽項獲獎。至今,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天津)獲獎達26獎項,具體情況見表2。

        3.校友評價

        本校2013屆畢業生愿意推薦母校的比例為70%,比本校2012屆(68%)高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職院校2013屆(58%)高12個百分點;本校2013屆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為94%,比本校2012屆(92%)高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職院校2013屆(85%)高9個百分點。近三年校友滿意度變化趨勢見圖2。

        從上可見,職業核心能力融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培養的實踐是成功的。

        五、結束語

        創新和實施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培養模式關鍵在于“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在兩個課堂中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而且這種滲透應該是全方位的、全過程的。大學生人文素養與職業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孤立培養,專業課程中應該體現人文素質教育,文化課程中也應體現職業素養。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個體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多數院校采用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學生自評為主,流于形式,學校無法真實了解情況,因此需要探索一種多元化評價機制。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個體評價高低決定著整體評價水平,“兩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就是一種關注個體發展的一種模式,其實施方法對高職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9-50.

        [2]袁光華,戴衛軍.“項目載體、任務引領、文化滲透”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10):33-36.

        第9篇:了解茶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個性化發展目標;創新;學校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A-0042-05

        任何一所學校的課程,都是學校文化的承載與體現,是學校發展的動能與支點。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于2007年建校,2013年學校進入了深度課改的關鍵時期。我們不斷聚焦這樣的幾個核心問題:辦怎樣的學校?培育怎樣的師生?建構怎樣的課程?基于個性化發展目標創新學校課程體系成為了一種自覺的追求。經過三年多的實踐與探索,我們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對課程進行整體規劃,系統設計,精心規劃,以課程建設為發展重點和工作抓手,促進了師生的個性發展與學校的特色發展。

        一、學校個性化發展目標體系的建構

        1.明晰學校發展愿景

        學校是什么?在我們看來,學校不是一個物質的組合體,而是一個生命的集合體。來自世界各地的師生,共同組成了清英外國語學校這一獨一無二的生命集合體。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提出了“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這一學校發展愿景。學校對于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兒童來說是一個精彩的世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兒童地球村。 學校是屬于兒童的,學校成為兒童的學校;學校是展現世界的,學校就是世界的村落。學校在世界中,世界也在學校里。

        2.明確學生培養目標

        我們認為:從兒童到成人這一成長過程中,學校是一個學習場,同時也是生活場,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在不可復制、不可重來的學校公共生活中,學校應該引導兒童自然、自由、自覺地成長,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學會創造。因此,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學會共同生活”的培養目標。

        基于學生培養目標,立足于學會共同生活的實踐層面推進研究,通過學生調查、教師訪談、家長問卷、專家論證等四個步驟,從“安全素養、關系素養、參與素養、時代特需素養”四大維度形成了清英學生核心素養的四輪驅動模型,不僅有從一級指標到二級指標的制定,更有從頂層的系統設計到底層的系列實施,理論的模型建構與實踐的行動推進互為促進。

        3.確定課程建設目標

        什么樣的課程是好的課程?好的課程一定要有更多的選擇性、更高的適切性、更強的發展性。我們課程建設的目標是:努力為每一位學生設計課程,讓精彩的課程成為學生選擇清英、信任清英的理由。建構適合不同學生多元發展的路徑,尊重師生的個性選擇,鼓勵師生的個性發展;發現學生的不同潛質,發展每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探索人才成長的規律,尊重個性選擇,鼓勵個性發展。

        4.確立教師發展目標

        學生要個性化發展,必須以具有個性化課程實施、開發能力的教師為支撐,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有特色的教是保證。我們認為:每個教師都要發展,但不一定是一樣地發展;每個教師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提高;每個教師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相同的規格。我們提出人人成為課程的研發者,開發和創造自己的課程,并在此過程中收獲四種能力: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獨立建構課程的能力,創生教學策略的能力,完善課程體系的能力。最終人人成為自己、成長自己、成就自己。

        二、支持個性化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

        1.創生學校課程標識

        把清英外國語學校這個兒童地球村看作是一個大教室,強調教育的視野、課程的視域,讓“清英”這個大教室時時處處都彰顯其特有的教育功能。我們把這個大教室叫做“第七號教室”,在“第七號教室”誕生的課程就是“七號課程”。“七”與“清”諧音,意味著這個教室是帶有清英特質的教室;“七”與“七彩”相連,意味著學生在清英這個大教室共度七彩童年生活;“七”與圣經《創世紀》第七日相呼應,意味著我們倡導的是真正屬于主體的課程文化;“七”與“六”相連,更寓意超越六年,影響當下,更影響未來。

        2.構建課程結構圖譜

        從兒童發展與成長的規律出發,從“我與自身”“我與自然”“我與社會”三大維度進行系列化的思考與系統性的建構。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全面整合為“七號課程”。根據課程內容與目標的不同,劃分為“人格與品德”“閱讀與表達”“思維與探究”“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以及單領域或跨領域的“綜合與實踐”。

        3.形成三種課程類型

        在“七號課程”圖譜的整體建構下,我們根據課程實施對象的不同,將學校課程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普適性課程、專設性課程和兒童自創課程。三類課程互為補充,為每位學生提供“基礎發展+個性成長”的全方位服務。通過“聯課+基礎課”“自然班+走班”“必修+必選+可選”等多元共融的方式,實踐“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

        普適性課程,是普適所有兒童的課程。涵蓋各類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基本活動經驗,是培育學生基本素養的課程。普適性課程分為基礎學科課程(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科學等)、學科聯合課程(包括單學科的聯課和多學科的聯課)、節慶典禮課程(包含成長儀式課程、文化探究課程等)。

        專設性課程,是個性定制課程。我們致力于為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以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與個性成長。專設性課程有學校層面的專設課程和教室層面的專設課程。學校專設性課程,分為每周選修課程和每日選修課程。每周選修課程以學期為時間單位,開學初進行電子選課,每周三下午兩節課全校走班選修。每日選修課程包含每日專設課程與每日社團課程。每日專設課程以項目學習為形式,學生自我申請,提前進行原課表課程學習,經過考核后可在班級開設普適性課程的時段參加專設課程學習。教室專設性課程,為班級學生設計能滿足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需求的特色課程,同時也促進教室的特色發展,各具特色的教室形成了教室共同體,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近三年來,老師們先后創生了近60門教室課程,如:金薔薇課程、小古文課程、讀寫繪課程、茶藝課程、電影課程、郵局課程、黑小麥課程……他們在課程研發中尋找到了自己的生長點。張中權老師的郵局課程被《中國教師報》評為世界最有創意的28個課程之一,孫愛國老師的石頭課程登上江蘇春晚,《當代教育家》介紹詹麗萍老師的發夾課程故事,《中國教師報》刊登李靜潔老師的電影課程敘事等。

        兒童自創課程,是從兒童的經歷和體驗中“長”出來的,真正屬于兒童自己的課程。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位兒童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研究基地、研究項目、研究內容,必然會生發屬于兒童自己的故事。毛毛蟲、小蚯蚓、蝸牛、楓樹、螞蟻……一系列常見普通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兒童課程探索的載體。家庭實驗室、編寫屬于自己的書、小種子課程、輪胎課程……一門門兒童自創課程在校園各個角落生長。

        三、優化課程開發、實施與管理的研究

        1.探索三種整合方式

        (1)基礎學科課程強調學科內部的整合

        從單元整體的角度重組:遵循整體原則,多種版本融合,單元主題統整。把各類資源、各種文本、各式作品通過主題進行鏈接,形成關系,建立結構,從而形成群文閱讀、組塊教學的新模式。

        從體系遷移的角度重構:將分布在各冊的相關內容進行整體打通,聚焦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以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孕伏為主線,從結構到建構,回歸知識發生發展的原初狀態。

        從實踐運用的角度重建:建設語言學習的真實環境,建構語言交際的真實場景,激活語言交流的真實需求,形成語言文化的真實傳播。蘇教版譯林牛津教材與原版牛津教材相互融合,以場景為主線,以主題為串聯,建構形成校本化的英語課程內容體系。

        (2)學科聯合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統整

        技術為媒,建構探究課程:將數學、信息技術、科學三門學科打通,以項目學習為方式,以團隊合作為基礎,以實驗研究為過程,形成集實驗設計、變量控制、技術應用、測繪分析、成果為一體的探究課程。如:“蒜葉的生長”研究項目,以蘇教版數學教材中“蒜葉的生長”為基點,綜合運用科學實驗的變量控制,IPAD攝影與攝像,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繪制與分析,最終通過美篇、小影、初頁等app進行成果。

        創造為魂,建構童話課程:集中兩個星期約16課時,通過時間的聯合、師資的聯手、基地的聯動,借助讀童話、編童話、寫童話、演童話的全過程,引領學生在品讀、感悟、續寫、創編、導演、表演中領悟人性的美好與生命的美妙。在協同中創造,在合作中超越,在分享中收獲。每一個角色、每一段情節、每一種表達、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背景、每一個道具,都充盈著兒童對于人生的理解、對于夢想的追求。

        體驗為核,建構崗位課程:“兒童地球村”是一個與真實世界一樣的全職業體驗館。擁有集超市、郵局、銀行、機場、車站、農場等為一體的兒童地球村體驗中心。兒童基金會、模擬聯合國、少年科學院、夢想星巴克、超市CEO等一系列“兒童地球村”崗位體驗項目課程群組的建立,讓兒童在小小的世界中、在變化的崗位里、在共同的生活中學習、體驗、成長。

        (3)節慶典禮課程強調超學科整合

        三大成長儀式課程:選取六年成長生涯中最具意義的三個時期,形成獨具特色的清英成長儀式課程。“書包節”寓意小學旅程的開啟,借助書包這個物化載體開展系列課程。通過開發系列化與書包相關的主題研究,融語文、數學、英語、藝術、體育等全學科內容,引領兒童愛上學校、愛上班級、愛上團隊、愛上學習。“換牙節”寓意成長旅程的相伴,借助牙齒這個物化載體研發系列課程。以生動形象的牙齒形象為導引,開展關于健康與成長的系列專題研究?!皢诬嚬潯痹⒁馕磥砺贸痰拈_啟,以單車這個物化載體進行全系列課程的設計。貫穿六年級整個學年,包含夢想課程、勇氣課程、團隊課程、青春期課程、宴會課程、感恩課程等等,在單車節畢業典禮課程中達到最。

        兩大文化探究課程:在系列化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中,提升每一位兒童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力以及對于世界文化的理解力。中國文化節,學生們以56個班級,研究56個不同的民族。通過走進民族傳統節日、了解民族服飾文化、感受民族飲食文化、學習民族語言文化等感受中國文化的多元與多姿。外國文化節以科技、政治、飲食、運動、文學等多個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每一屆聚焦一個國家(如:走進美國――自由與夢想,走進德國――自強與堅韌等),引領學生廣全球視野,擁世界胸懷,擔人類責任。

        2.創新兩類課時設置

        在“七號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系統整合了課程與課時,在不改變課時總量的基礎上調整與優化,設置了40分鐘的基礎課與60分鐘的聯課,從而實現課程設置的個性化與最優化。通過前期的調研、采訪與分析,我們對60分鐘聯課進行了詳細的可行性分析與問題的提前性破解。從學生立場與學科角度出發,建構起不同學科、不同年段的聯課教學組織模型。

        3.建構一種易課理念

        我們大膽提出了“易課”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角色從學科教師走向領域導師。學生的身份從單科的學習者成為整合的探究者,從個體的學習者成為團隊的合作者。學習的過程聚焦協同學習、深度碰撞、差異引領、成果共享。形成“三學三展”的易課模式:課前自主先學,課中合作群學,課后拓展延學;課中自我展示、同伴展示、團隊展示,并留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學習的過程中,倡導五個不一樣:學習進度可以不一樣(延后學習、提前自學),學習目標可以不一樣(普適目標、個性目標),學習內容可以不一樣(整合學習、跨段學習),學習地點可以不一樣(教室、個性化學習室),學習方式可以不一樣(小組學習、個別學習)。

        4.開發一套選課系統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形式和學習內容同樣重要,只有讓學習變得像游戲一樣好玩,孩子們才能被吸引。在信息化技術背景下,我們開發了學校課程管理平臺,設置了選課系統。生每人一個賬號,一站式登陸,實現電子選課、即時備課、資源共享、數據記錄、評價跟蹤、成果展示等為一體的選修課程管理系統。

        四、改革課程評價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1.嘗試推進全程性評價

        形成課程開發的全程評價體系。重視課程開設的需求評估、課程綱要的撰寫評價、課程實施的過程評價、課程成果的展示評價。

        2.嘗試推進立體性評價

        從課程開發與實施者、課程參與受益者、課程觀察與管理者三個維度對課程內容、實施方式與實施效果進行立體性評價。

        3.嘗試推進特色性評價

        (1)從單一課程評價走向整合領域評價。如:從文化意識、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與情感態度五個維度形成“閱讀與表達”課程領域的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

        (2)從量化定級評價走向質性升級評價。校本化制定普通話評價標準、英語考級標準、中英文寫作升級方案及閱讀銀行評價方案,引領學生自定目標、自我挑戰、自我提升。

        (3)從技能達標評價走向素養發展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能力進行跟蹤記錄與實時評價。如:結合學?!凹倨谥蓖ㄜ嚒弊鳂I改革,進行“閱讀與表達”假期作業內容、形式的設計研究,重視個性閱讀,提倡綜合實踐。

        五、學校課程管理的原則與策略的研究

        1.目標體系建構的三大原則

        (1)基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原則。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校中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基于個性化發展目標的課程建構需要我們看到不同、尊重不同、發展不同。

        (2)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則。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個富有獨特思想、獨立人格的生命體。課題的研究、課程的建構、課堂的實施過程,不僅僅是促進兒童的生命成長的過程,更是師生同生共長的旅程。讓每個教師感受專業的價值、體悟教育的幸福,是學校的應有之義。

        (3)基于學校特色建構的原則。學校最大的特色不在環境而在課程。每一所學校都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課程。學校課程之根正是學校的文化之魂。每一所學校都應該用課程為學校立魂。

        2.學校課程建設的一項理念

        學校成其為自己的學校,課程成其為自己的課程,課堂成其為自己的課堂,每一位師生都可以、也應該“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其目標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自己是課程的資源,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己要參與課程的決策、設計與實施,每個人都是課程的領導者與創造者。自己的課程,從群體上講是學校的課程;從個體上講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自己的課程。這里的教,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的教。這里的學,既指學生的學,也指教師的學。[1]

        3.學校課程管理的三種策略

        (1)理念、機構、機制一體改革。確立學校教育哲學,指導學校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次。變革學校組織機構,從行政管理走向專業引領。改變學校管理機制,從被動參與走向主動創造。

        (2)課程、課題、課堂一體探究。以改變思維方式為第一要務,課題導航課程變革,課改推進課題深入,改課實現研究增效,實現課題高位引領與課堂底層實施的雙驅動,建構“課改―改課”一體化進程,讓課程、課題、課堂共生長。

        (3)研發、實施、評價一體管理。形成課題研究與課程改革的學、研、創共同體。從課程研發、課程實施到課程評價的全程進行指導、推進、督促、評估、反饋、調整與優化。

        基于個性化培養目標,全員聚焦課程的結構方式、組織方式、實施方式的改革,形成了人人開發、人人研究、人人發展的良好科研生態。教師的課程意識得以提升,研究能力得以提高,特色發展速度得以加快。而課程內容的多樣與可選,課程實施的立體與特色,又促成了兒童個性化發展目標的達成。創新學校課程體系,推動的不僅是師生的個性化生長,還有學校的特色化發展。改變是研究的常態,創新是行走的姿態。課程改革,我永遠在路上。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 亚洲中文AⅤ一二三区 | 日本免费不卡v |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69影院 | 日韩一区视频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