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一、問題提出
主觀幸福感專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有研究結果表明,大約10%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整體上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以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同時受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影響,主觀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客觀因素包括學業滿意度、家庭因素等。我們擬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為其創造可以改變與調節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因素的環境。試探能否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擇成都某高校有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的2010級新生為被試,隨機抽樣,共抽取被試450名。前后測分別發放問卷450份,其中有效問卷420份。自變量為心理健康課程中的體驗式教學法,因變量為被試在牛津幸福感問卷上前后測所得的分數。
(二)研究工具
主觀幸福感的測量采用Argyle于2001年編制的牛津幸福感問卷修訂版,該問卷由29個題項構成,該問卷既測量了幸福的情感因素,反映了喜悅、得意、滿足等積極情緒,也測量了幸福的認知因素(即人們對各個生活領域的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其中α系數為0.89,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過程與數據處理
課程共16個學時,分為8周,每周2學時完成。課程內容包括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各個方面,比如構建健康人格(人格概念)、激發自身潛能(能力)、自我認知(氣質、性格)、興趣與動機、尋找自身價值觀等。授課方式則更多地采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將學生分為以10人為一組的小組,采用包括教師講授、角色扮演、課堂討論、課堂訓練、實驗設計、調查報告、作業完成、作品展示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授課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定期召開教研會議。所有被試在課程開始前與結束后分別接受測量。所獲取數據使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處理。
三、研究結果
將被試在接受課堂教學前后主觀幸福感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被試在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后測得分明顯高于前測得分,并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被試在主觀幸福感上的測量后測得分明顯高于前測得分,并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在接受心理健康課程之后被試的主觀幸福感得到了積極的改變。
四、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的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同時受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影響,主觀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客觀因素包括學業滿意度、家庭因素等。
1.授課內容對價值觀等的討論對被試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諸多研究表明,內部價值(自我接納、自我成長、自我目標實現等)比外部價值(如財富、地位等)更有可能使人體驗到幸福感。通過在課堂上對價值觀等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大學生明確自我目標,更好地認知與接納自我。
2.體驗式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寫作,使他們具備了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而社會關系對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影響,在集體主義文化(如中國等)中,人們保持與周圍人群關系的協調有助于使人們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3.心理健康課程使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到提升,同時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而這兩者都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4.心理健康課程授課過程中,教師可能提供多種情緒管理、壓力管理的相關知識與渠道,使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消極情感,進而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降低消極情緒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綜上所述,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的心理健康課程對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著顯著的積極作用,如何能更好地在心理健康課堂上創造積極關注的環境,更加有針對性、明確地提升來訪者的主觀幸福感,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本研究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施俊琦,王壘,鄧衛.中學生牛津幸福感問卷的信效度檢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1).
[2]徐媛.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其培養策略.法制與社會,2007(7).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47
當下的大學生需要承受的壓力來自方方面面,學生需要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各種問題和困難。大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當下,我國許多大學生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即心理不健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全面發展。筆者就如何在心理學角度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詳細地分析。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對學生消極心理過于關注
當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消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沒有切實貫徹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注重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和實際問題。教師的教育工作重點只是針對學生在心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所以只有一些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才能得到教師的關注,導致對其他學生產生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忽略了對自身積極心理品質的關注。在消極心理學角度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發掘,也沒有注重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1.2 沒有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屬于副科,學生和老師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無法有效地發揮出來。學生因某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不良心理,不容易得到良好的調整,學生將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嚴重影響學生全面發展。可見,在各大高校中不太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影響大學生成為我國需要的綜合型人才,這不僅關乎學生未來的發展,更關乎我國未來的發展。
1.3 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立關系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在以心理問題為教學重點的影響下,容易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對立的關系。由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誤認為自己或者其他同學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從而對教師和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抵觸的心理,害怕過多的接觸會使其他人認為自己存在心理問題,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2.1 重視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心理學角度下,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大學生心理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各大高校的教師需要通過合理的、有效的手段,確定大學生心理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心理品質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確定最佳的心理教育方法,幫助大學生調整心理狀態,讓大學生從心理困境中獲得解脫,健康地生活。
2.2 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講,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沒有疾病,具有積極的理想和追求,有著良好的工作狀態和人際關系,在人格上能夠獨立自主,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積極心理學觀點強調,每一個人都有具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在成長過程中,也具有能夠獨立、積極向上的成長能力。所以,從心理學角度下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品質的培養,有助于大學生真正意義上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
2.3 增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
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一種大學生的心理體驗過程。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大學生積極心理形成的心理體驗,促進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度重視,使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關注自身的心理發展狀況,讓大學生在這一心理體驗中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度。這一心理體驗過程應包括對大學生注意力、自信心、意志力和積極心態的培養,以及調節控制情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等方面。
2.4 對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關系進行有效的融合
受消極心理學影響的教育模式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即教師和學生之間屬于一種對立的關系。而積極心理學角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合理地改善。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下,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和學生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同為發展的個體。教師不僅需要加強對自身積極心理的培養,還應該以積極態度對待大學生以及大學生的成長,與學生之間保持平等和信任的關系,對學生多加關注和尊重,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并在心理和生活上給予學生幫助,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充滿自信,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3 結束語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積極地面對來自社會、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壓力。在未來,我國各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胡慧.運用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2]任媛.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8).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解決措施
大學生是社會上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未來社會的主流,他們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由于大學生的年齡特征,閱歷尚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成熟,成長環境及社會環境等因素,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極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其在校的學習與生活狀況,甚至影響其終身發展。因此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探索其產生的原因,并幫助大學生群體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能夠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顯得至關重要。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每個人從小都是先接觸家庭環境,首先受到家庭教育,不適當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方式極易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觀念是密切相關的,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性因素,并且影響深刻而久遠。因父母離異或者家庭不和睦而帶來痛苦與煩惱;或父母人格特質不良,教育方式惡劣;或家人及親屬的過度期望與關注;或長期成長在壓抑的環境當中,缺乏被愛與關懷;或家庭經濟長期窘迫等,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學校環境的影響
初高中時期,學生長期處于應試教育體制中,對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高考作用下,學校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否有所提高,而常常忽略了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這種消極的教育方式極易造成學生產生多疑、敏感、自卑、易怒、焦慮,人際交往欠缺等心理問題。當進入大學后,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不懂得與人如何相處,從而導致大學生性格內向,甚至自閉,往往因小事就會對同學產生怨恨心理,甚至發生嚴重犯罪的后果,或者對未來失去信心,極易產生厭世心理,導致自殺、自殘等嚴重問題。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從而競爭日益劇烈,導致人們的價值觀扭曲,而受這種社會環境影響,校園也不再是純凈的一片樂土了。大部分學生出現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導致他們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同學之間嚴重缺乏關懷與友愛。而社會各個領域激烈的競爭狀態,使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許多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環境認識不清,理想與現實有著嚴重的差距,他們一面對未來充滿期待,但現實又往往使他們缺乏對未來生活、事業的信心,導致大學生產生焦慮感和抑郁感,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措施
(一)建立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橋梁
學校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經常和家長溝通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同時也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情況,這樣能夠更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行為與思想狀況,學校和家長共同創建良好的環境,以此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正確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要想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在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中,就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以此來正確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第一,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以此來展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合理運用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采用科學的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第三,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顧及到個體的差異,按學生的性格特征、發展特點,以此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
(三)建立心理咨詢室,培養心理專業人才
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使其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發展、情感、就業等問題提供指導和幫助,并且可以采用學生與專家面對面交流、開設專題講座、設立咨詢信箱與咨詢熱線、網絡咨詢等方式,從而能夠及時有效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引導和教育。
(四)加強大學生的自身修養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當積極主動參加各種學校的社團活動,或者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素質,擴大人際交往,開闊視野,培養自主自強的精神,鍛煉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適應社會的能力。其次,大學生要保持良好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身體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再次,要努力完善人格,培養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學會客觀看待人與事物,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完美的人格與良好的個性特點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發展。
總結
大學時代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年輕的大學生應該是充滿朝氣、熱情奔放的,但現實生活中,部分大學生卻有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各種悲劇事件、暴力事件在大學生間時常發生,這提醒著學校和家長應該時常關注學生和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了解大學生的行為和思維動向,以此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取向,及時引導心理健康存在著問題的大學生,使其能夠健康成長,擁有年輕人本該擁有的朝氣與熱情。
【參考文獻】
[1]劉民瑛.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13-17.
一、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現狀分析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最有意義的階段,也是頗為重要的階段,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開端,也是大學生從學生向社會人士過渡的一個過程。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經引起了全國高校的廣泛關注。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經歷了一個由認知到重視再到加強的過程。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許多專家學者圍繞這一課題開展了研究,提出了許多實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嘗試。據調查統計,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主要問題一般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情緒失控、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等問題上。
影響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學生對進行心理咨詢時產生的心態,二是心理咨詢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康復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因此,對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者要具備高尚的職業素養,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要有具備心理咨詢技巧和能力,處理好與心理咨詢者的融洽關系,要有良好的心理咨詢環境,才能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意義
1.心理咨詢工作有利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識,維護心理健康。社會在不斷地加速發展,發展中產生摩擦和碰撞,造成了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生,形成了各方面的社會壓力,給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帶來了心理影響,對大學生投入社會的激情造成了打擊,促使大學生產生了矛盾的心理,造成各種各樣心理問題的產生。心理咨詢工作有助于增進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意識的認識,加強心理防御能力,有助于減輕各種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問題。
2.心理咨詢工作有利于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緩解心理壓力。大學校園中存在部分大學生有自卑心理,有抑郁傾向,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為戀愛失敗原因造成的,還有其他方面因素,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壓力。心理咨詢工作有利于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能夠用正確的心態面對挫折,妥善解決好心理問題帶來的生活困惑,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3.心理咨詢工作有助于大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由于大學生的特性,他們的心理問題也存在一定特殊性,開展心理咨詢工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通過心理咨詢工作有助于大學生反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問題,通過心理咨詢工作者進行治療。有時候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可能無法及時進行咨詢,此時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過程就十分重要,自我心理調整可以有效緩解矛盾沖突發生的概率。
4.心理咨詢工作有助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社會。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交際圈,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得不好,不好相處、缺乏朋友、社交恐俱等。心理咨詢工作有助于大學生產生樂于與人交往,能夠接受他人的思想,在人家交往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對策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培養適合21世紀的優秀人才,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探討,并將探討結果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當中。
1.院校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咨詢組織機構。學校要充分重視大學生心理組織機構的建設,為大學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提供平臺,保證當大學生有心理疏導欲望時可以及時地尋找到幫助。管理平臺的教師人員自身要具備專業的心理疏導能力,要能夠與大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將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及時調整過來,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損害。
2.將心理健康課程引入常規課程。為了更好地調整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他們更加客觀完整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學校應該將心理健康課程列為常規課程,每個專業和院系的學生都要完成一定的課時。心理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課程的教材可以根據心理教育的目標進行選擇,主要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主,另外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動幫助學生疏散心理壓力,激發他們學習心理學知識的興趣。
2004年,教育部要求直屬高校為所有新生建立心理檔案。①可見,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檔案多方面的記錄著大學生個體心理歷程、心理特點、心理健康咨詢等信息,是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學生個性特征和現有心理面貌的第一手材料,是了解學生個性發展水平, 心理發展動態的重要手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在確保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建設和諧校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重視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可以有效預防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危機,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也是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②因此,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已成為學校和有關部門一致的認識和選擇。
1 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應遵循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眾所周知,大學生在入高校前就有一系列的檔案,記載了學生過去的各項基本信息,比如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經歷,以及各種獎懲等,學校以這些為第一印象去了解學生的過往。而高校學生心理檔案指的是專門人員使用一些心理計量表,通過組織學生填寫問卷、和學生談話以及談話咨詢等方式來客觀、綜合地記錄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資料。③它是對大學生心理活動、發展、變化狀況的動態記錄,就像一面鏡子,能反應出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檔案的建立對于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在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1.1 保密性原則
學生的心理檔案不同于學籍檔案,具有隱秘性的特點。我們在建檔時和建檔后,都應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得隨意外借和泄露學生的心理檔案信息。只有出于科學研究和需要幫助學生時,并得到相關人員同意后,在保證當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傷害的前提下,才可以將檔案讓有關人員了解。
1.2 發展性原則
個體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對于剛進校的大一新生,我們需要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和個性特征的全面普查。同時,由專業心理咨詢師、輔導員、班主任經常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并且及時對大學生心理檔案進行補充、修改;對于平時的個案輔導,專業心理咨詢師也應做具體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并及時填入心理檔案中。
1.3 系統性原則
心理檔案是對大學生個體心理活動歷程、心理特點、心理健康咨詢、心理測驗等情況所做的較全面的記錄。④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學生的檔案材料系統的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學的分析。對于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學生,專業人員可以查找該生的心理發展軌跡尋找致病的原因,以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
2 大學生心理檔案建立涉及的主要內容
所謂心理檔案的內容,又稱心理檔案的項目,是指針對學生情況專門設定,盡可能能揭示或從中了解到大學生心理狀況、心理特點的并為學校教育提供可靠準確的信息的材料。⑤
學生心理檔案一般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資料,即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情況、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及對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學習心理特征等。⑥
(1)學生自然情況。涉及學生基本情況的信息,比如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學號、學院系別、專業、年級、生源地、家庭住址、聯系方式、交友原則等。
(2)主要社會關系信息。涉及家庭成員信息的材料,比如家庭成員的工作性質及職務、文化程度、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是否獨生子女等。
(3)身體狀況。涉及學生的身體狀況的材料,比如健康狀況、有無生理缺陷、個人既往病史等。
(4)心理健康狀況信息。涉及學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比如以往的心理創傷史、當前的心理狀況如抑郁、焦慮等(主要通過心理健康自評量表評估)等。全面掌握學生心理成長狀況
(5)學校學習生活情況。涉及學生能否適應學校生活、學習成績、學習方法、班級人際關系等。
(6)個性心理特征信息。涉及個人個新特征的信息,比如性格特征、情緒情感特征、學生的興趣、態度、人際關系等。
(7)職業興趣和規劃信息。包括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所學專業的職業前景預測等。旨在為學生作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提供客觀依據。
(8)動態更新管理信息。學生階段性自評、同學或老師評價、心理咨詢記錄、階段性測評等。
(9)統計及預警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報告、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報告(校、院系、班)、心理偏常態的個體預警等。
(10)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信息。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營造的一些平臺,比如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圖片的展示、心理影片的播放、心理援助的渠道建設等。同時,專業人員在每一次的咨詢之后,必須做好咨詢記錄,包括:咨詢時間、主訴及癥狀、診斷結果分析、處理意見及措施、輔導效果等。
以上內容, 除學生基本信息外, 其余的都需要隨著心理動態的變化不斷地進行更新。
3 以建立心理檔案的原則和信息為基礎,結合甌江學院實際多樣化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每個學期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
根據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特點、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學生對心理知識的興趣和喜愛, 我們學院在課堂教學中邀請資深的心理專家開設如《創業與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及障礙診斷與治療》、《普通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普及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識,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和好評。
3.2 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
以我們學院每年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和5.25心理健康節為契機,針對新生剛入學存在適應問題,大二學生存在戀愛與情感問題,大三學生面臨學業問題,大四學生面臨就業等突出問題邀請校內外心理專家開設心理健康系列講座, 如新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活、人際交往、情感與戀愛、學業問題、職業生涯規劃等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如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手語大賽、心理形象大使選拔、心理主題班會評比等,將我們學院“心路護航”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品牌做大做強;宣傳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過宣傳欄、宣傳手冊的發放、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的公開等,使得全院師生了解心理健康,關注心理健康,自愿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
3.3 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
我院一直以來采取個別咨詢、熱線咨詢、團體輔導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在新生入學初,安排千余學生參加《大學生健康調查表》( UPI) 和《精神癥狀自評量表》( SCL―90)的測評工作,并及時將結果匯總,約談測評結果不理想的學生,最后整理約談的結果,并記錄在檔。將約談學生分為一般關注、重點關注和特殊關注三類,特殊關注學生一周由分院向中心反饋該部分學生情況一次,重點關注學生兩周反饋學生情況一次,及時掌握特殊和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針對學生開展了“大學生人際交往訓練營”、“大學生自信心訓練營”、“相親相愛一家人”等團體輔導和訓練。對經篩查發現的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將及時介入,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援助。同時,由于學生的心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沒有在篩查范圍內的學生,分院輔導員和心理負責老師也及時予以關注,將分院學生心理列為重點工作來做。
3.4 逐步建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
逐步建立和完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網絡機制。第一級為院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全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院有2位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專職心理咨詢師,都通過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第二級為受過專業培訓的各分院系具體負責本分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輔導員,他們也獲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他們通過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逐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提高鑒別一般心理問題的能力。第三級為受過專業培訓的班級心理委員、寢室長等一批學生骨干,他們生活在學生當中,能及時發現身邊同學出現的心理問題,并反映給相關部門。我們學院在各個分院設立了心理輔導站,由分院具體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擔任站長,具體指導本分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優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及分析
1、優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
為進一步了解優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采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目標對象進行調查研究。一方面在校園內抽取部分成績優秀,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優秀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另一方面,選取部分在校師生,通過訪談的方式了解優秀大學生的行為表現。調查發現,優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較差的自我減壓和抗挫折能力、不符合實際的自我定位、?^弱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三個方面。
(1)較差的自我減壓和抗挫折能力
調查表明,30%的優秀大學生面對壓力時不能適當地做出自我調節,容易焦慮和緊張[3]、[4],部分學生會用消極的方式排解和釋放壓力。許多優秀大學生存在完美主義情結,事事追求完美,常常盲目地給自己加壓,卻不懂得適當地排解壓力。部分學生表示,自己難以承受挫折和失敗帶來的打擊,面對挫折時會選擇逃避和退縮。調查表明,優秀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挫折感要明顯高于一般學生。他們認為,失敗是難以接受的,是對自己能力完全的否定。這種消極的心態往往使他們陷入患得患失,缺乏自信的泥潭。
(2)不符合實際的自我定位
很多優秀大學生都有較為明顯的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對自己定位過高是優秀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從中學時代起就是老師和家長的寵兒,由于經常性地得到師長的肯定,使得他們常常過于自信,做事從自己的想法出發,很少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同時他們將目光過多地關注在自身的優點和長處上,這使得他們看不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難以有針對性地改變和提高自己。
(3)較弱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許多優秀大學生學習工作游刃有余,而人際交往技巧卻相對缺乏,這使他們的人際關系陷入緊張[5]。主要表現為:1、同學關系緊張。班級是大學生主要的人際圈,問卷結果表明,27%的優秀大學生與同學關系不甚融洽。多數優秀大學生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的興趣愛好不相同,很難找到共同話題。2、缺乏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優秀大學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可以自如地展示自己,而在陌生人面前卻顯得手足無措,難以給他人留下積極的印象。較弱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已經為阻礙優秀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瓶頸。
2、優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1)問題的內因分析
優秀大學生身上普遍存在著完美主義傾向,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力求做到盡善盡美,在無形中背負了過多的壓力。而他們平時過于注重個人的形象和影響[2],好強地要求自己在人前保持優秀的完美形象,很少將自己的困擾向他人訴說,造成了傾訴渠道的缺乏,在遇到壓力和困境時缺少來自長輩和朋輩的關心和疏導,面對壓力時難以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在面對挫折上,由于其在成長過程中一帆風順的經歷,使他們經歷的挫折比一般同學少,難以正確面對,部分人甚至認為挫折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他們難以承受失敗帶來的心理落差,正視挫折產生的消極影響 [6]。
榮譽和掌聲的成長環境容易使人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這使得優秀大學生的自我定位逐漸脫離實際。他們經常過分地夸大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忽視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逐漸形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在生活中,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很少接納他人的觀點,只是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研究表明,過分的自我為中心思想正是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的主要因素。
(2)問題的外因分析
教育理念的缺陷。傳統教育認為,學校教育應當集中在專業能力培養上。在教育過程中,學校對學生在交際能力、適應能力上的教育不夠重視,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流于形式。學生普遍認為專業學習高于一切,很多人只注重專業學習,忽視了交際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導致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未能成型,心理處于未成熟狀態,對事物缺乏獨立而成熟的看法,面對問題時就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
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誤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家長對學生的關心幾乎全部集中在學業上,常常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方面的關心和教育[6]、[7]。上大學以后由于家校距離,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減少,學生遇到問題時缺乏家長足夠的引導,使困擾逐漸累積,影響了心理健康。同時老師對優秀大學生過分的偏愛和包容使其驕傲自滿,錯誤地定位自己,不能客觀地面對自己的不足[2]。同時優秀大學生的光環使周圍的同學對他們充滿了崇拜和期待,一舉一動都受到過多的關注,造成了無形的壓力。這使他們過多地在意他人的評價,不斷地給自己施壓,抗壓和抗挫折能力不斷地下降。
社會關注的缺失。優秀大學生學習成績突出,工作能力強,所表現出來的刻苦上進、認真勤奮的良好形象使其身上存在著優秀的光環,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工作的重點往往集中在問題學生身上,優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極少引起關注,也很少有專門的課題對此進行研究。這就造成了優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缺少必要的關注和引導,導致了問題的出現和累積。
2 優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
1、加強優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
(1)增強自我減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增強優秀大學生的自我減壓能力,首先應當引導其合理面對壓力,首先應當幫助優秀大學生形成正?_的壓力觀,讓學生明白壓力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機遇和挑戰。只有正確面對壓力,才能把握機遇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其次通過心理健康沙龍等方式,向學生傳授排解壓力的方法,如做深呼吸減壓、飲食減壓、慢運動緩壓等,引導學生結合個人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及時地排解和釋放壓力。在提升抗挫折能力方面,要引導學生正視挫折,讓他們明白挫折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是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和寶貴財富,鼓勵他們堅強面對,在學習和工作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樹立目標,以積極的心態不斷提高自己[1]、[8]。
(2)引導學生合理地自我定位
引導學生合理地自我定位,關鍵就在于讓他們能夠正確地分析自己。在工作中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定期開展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來實現。通過開展“別人眼中的我”或者“鏡子中的自己”之類的自我認識活動,引導他們跳出自我,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認識自己[6],從而進一步客觀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優點和缺點。此外也可以通過班級同學互寫小貼士的方法,用溫暖和鼓勵的語氣,對優秀大學生存在的的優缺點進行描述和評價,讓他們能夠在同學的鼓勵和監督中,充分地認識自我。
(3)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改變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二是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我們應當讓優秀大學生認識到自我為中心思想的危害,引導學生多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同時我們也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也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唯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才能和諧地與人交往。在提高與人交往能力方面,可以在開展各種人際交往講座的基礎上,組織優秀大學生參加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素質拓展活動。一方面可以擴大他們的交際圈,使其在活動中能更多地與他人交流,幫助他們克服“怕生”的心理;另一方面,活動以培養團隊協作為目的,優秀大學生可以在通過活動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與他人的分工合作中,不斷建立起分享與協作的理念。
2、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轉變專業教育至上的傳統理念,樹立起培養健全人格的社會人為目標的正確理念。在學校教育中應當加大對大學生交際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度,避免光環效應造成的工作盲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2)營造良好的學校和家庭環境
老師和家長應當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多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情況。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應當明白,給予學生必要的批評是必要的,應改變以往的對優秀大學生一味贊揚的做法,在學生犯錯的時候,必須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指正,只有不過分地包容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才能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避免問題的累積。此外,我們應當積極地在大學生中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讓陽光心理的觀念深入人心,在營造寬松和諧環境的同時,積極發揮朋輩心理輔導的作用,及時向優秀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關懷與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有助于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經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學科教學中,這樣做不但可以讓高校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視,而且還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通過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克服能力得以提高,還能夠幫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積極團結協作,不斷豐富教育經驗,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規律。在高校心理學課程及相關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都存在著相同的教育目標。因此,當下高校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地融入到學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規律,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積累更多、更豐富的經驗。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為了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也不僅僅是為了消除大學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在生活、學習、交往中學會適時調整心態,與人和諧相處、健康發展。過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是以診治為主。而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則則是側重于教育發展性,以全部大學生為對象,給他們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并合理解決心理問題,是以防治結合為主。縱觀當前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結合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讓他們的困難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不斷增強,為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當前,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教學實際情況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實際上,現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種。第一,醫學理念。醫學理念是以學生的心理疾病特點為主,用心理咨詢的方式解決他們長期存在的心理問題。第二,教育理念。針對整個大學生群體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決他們在面對心理問題時的焦慮表現,使之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和學習。第三,教育綜合理念。該理念將社會、教育和醫學有機統一起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樣化選擇,為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培養途徑提供了更多實現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認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并據此制定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分析
1.科學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同時關注個別學生的嚴重心理疾病,不斷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意識,解決他們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想意識和心理上雙管齊下,培養大學生的高尚道德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他們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學生的內在心理需求。所以,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聯系在一起時,就能夠糾正高校過去那種枯燥說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讓高校能夠通過更加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來解決當下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學會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高校應該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構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以充裕的課程學時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學,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另外,學校還應該根據自身條件來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軟硬件設備。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設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以信息化管理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詢服務。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質的教學質量,又要引導學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氛圍中,師生共同探尋心理健康問題及相關的解決方案。高校在考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情況時,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收獲、教育目標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高校還應該以課外實踐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譬如做義工、進福利院、做宣傳等等。
3.運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實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高校防治學生心理問題的一種趨勢。大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問題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樣,因而單調的教育方式是沒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孤立進行,要聯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會等等)來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體來說,就是要和大學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詢等方式去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學習、生活、交際等方面的問題,教會他如何運用正確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礙。高校要改變以往那種等大學生上門咨詢心理問題的陳舊觀念,積極主動利用校園網、公開講座等方式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他們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當中,強化大學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夠更加堅強地面對現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
目前國內外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內容:積極情緒和體驗、積極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其中,積極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健康情緒作為人類情緒中很有適應意義的一類情緒,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激發人類生命活力,改變不合理認知,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調整心態,促進身心健康具有廣泛的功能與意義。當今高校大學生由于情緒管理問題而導致的身心受到傷害,成長成才中的阻礙等相關問題的不斷發生,是擺在當今高校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積極探索,深入研究解決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指導作用,不僅是適應當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更是滿足提高大學身身心健康,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
一、發揮積極心理學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不斷興起,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延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也從以往對消極情緒、對人類的疾病和弱點的對比分析中轉向更加關注人的健康情緒體驗,關注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培養與美好心靈的挖掘。
1.積極情緒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緒管理教育指導而導致大學生中出現的人格問題、道德問題、情感問題、生活問題、就業問題等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現象的不斷頻發,積極開展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積極情緒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揮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通過探尋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更好地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主導作用,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體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的價值在于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為引領,以大學生情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依托,以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載體,以有效發揮積極心理學重要的功能作用為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制高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預防和矯正心理問題和關注發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須把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學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實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對于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才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二、明確目標任務,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的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其目的就是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因素。
1.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積極情緒管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為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明確而目標任務。它以全新的視角改變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重點,將關注心理問題消極方面產生的不良影響,轉向關心大學生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塑造,關注大學生的積極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社會行為,并將如何培養積極健康的快樂的人才作為未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提出,為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讓積極情緒管理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開展研究的亮點所在。
2.培養大學生個體發掘自身的潛能與力量,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大學生好學、樂學、勤學與積極樂觀向上。運用保護性因素促進心理彈性的形成,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以充滿快樂的希望和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心靈狀態,運用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策略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不斷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的感受力,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挖掘潛力、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數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發揮積極情緒管理作用,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商,讓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勢在必行。
3.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調節情緒健康應重在關注人的積極面,調動人的積極性。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資源來幫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努力獲得美好的生活。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學會積極認識情緒,積極表達情緒,積極地調整情緒。從認知、情境、平衡、社會支持等角度全面調節情緒,達到情緒健康。調節情緒、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為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加油。
4.以積極情緒心理學“培養個體積極心態”理念為指導,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積極心理學這種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從關注負性情緒轉向關注積極情緒。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通過自我教育實現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樂觀、希望、自我接納、自尊、寬容、逆境中的心理彈性、審美體驗、智慧靈性等;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流暢感、快樂感等;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包括社會凝聚力、利他行為、社會責任感、寬恕、仁慈、愛的能力等,為大學生擁有陽光心態,閃亮青春給力。
三、發揮積極情緒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全新研究價值取向,為進一步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以新的啟示。隨著當今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傷害事件不斷頻發,加強高校大學生積極人格塑造,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
1.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研究需考慮性別、年級、生源以及產生情緒障礙原因等差異。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個體逐步由依賴走向獨立,進入成人社會的關鍵時期。許多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因而出現不適應現象,包括奮斗目標的失落、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學習適應的不良、交往的困難等。相應地采取的對策就應該不僅包括樹立牢固的科學人生觀、在學習中探索“適應期”規律、進行“適應期”的心理調整、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更應該考慮大學生情緒管理中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生源差異、產生情緒障礙的原因差異,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的專注、快樂、興趣、挑戰性,干預的關注點在學生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學習樂趣,建構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戰勝挫折的心理彈性,而不是單純的克服消極情緒,這樣才能通過積極心理學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大學生人性中的積極情緒的功能。
2.發揮積極情緒效用,增強學習動力。積極心理學的關注點在積極的情緒和動機。積極情緒具有更加持久的適應功能。比如,失敗的反饋會造成對悲觀的夸張,夸大危險,令人焦慮;而成功的反饋造成人對成功的整體的“樂觀偏向”,使人積極克服困難,低估危險。研究發現,伴隨著正性情緒的積極狀態的認知,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思考、靈活和創新的學習,對新知識的接納變得更加敏感。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產生與影響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比中性的和負性的情緒更能促進大學生學習、提高智力,挖掘潛能,激發創造力。且積極的情緒還有助于消除負性情緒、擴大人的心理資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積極的情緒更能維持長久的行為動力,更加有利于人們發揮潛能,尤其是高級的學習、創造性智力。積極情緒使人變得更加穩定,目標明確,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遠,力量更加強大。這種積極性不是一時的熱情和沖動,而是永久的、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的,它能引導大學生在幸福感中學習,幸福快樂成長。
3.運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極情緒帶來的影響。在激烈競爭的社會,壓力會越來越大,挫折如影隨形,增強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尤為重要。作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積極情緒管理心理素質。高校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門機構,如何發揮情緒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積極情緒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克服不良情緒帶來的影響,調動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的效果。情緒管理隸屬管理心理學,是尋求激勵人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生活質量,幸福程度。
4.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改變大學生不合理認知。管理情緒要運用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情緒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時,更能看到積極的一面,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 調節情緒要注意行為調節。不良情緒已經發生時,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而加以調節。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加強情緒智力的培養,積極的方法手段應對不良情緒,調整解決副性情緒帶來不良影響,幫助大學生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關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當前,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都成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熱點。關于積極情緒與健康關系。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原因;對策
1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貧困大學生是指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學生,他們是當前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1]當代大學生是心理障礙和各種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當前我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自卑心理
貧困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的限制,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與非貧困學生相比有所不同。有些貧困生不敢與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交往,擔心別人看不起;還有些貧困生因為自卑心理,在班級活動中失利,由此更加膽怯、自卑,在心理上往往采取逃避、退縮的應付方式,而不是積極地克服困難。
1.2焦慮抑郁
貧困生由于經濟困難,生活常面臨危機。在消費上精打細算,還常為學費頭疼。有的貧困生申請到助學貨款,但臨近畢業時得為如何償還貨款焦慮,就業壓力也會引起他們的焦慮抑郁心理。因此,貧困大學生往往言語不多,還會出現情緒低落、行動遲緩、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2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2.1個人因素
個體的心理素質是影響貧困生心理的內因,不少貧困生自我評價偏低,自我認同的偏差往往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使他們在思索自身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時,難以正確認知,因而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這使得貧困大學生無法及時尋求外在的幫助,使其無法針對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內在調節。
2.2家庭因素
貧困生一般來自于農村或城鎮下崗職工家庭,父母為了供孩子上大學辛勤勞動,但可能仍然解決不了大學生子女的昂貴費用。另外,因為貧困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也比一般人高,因此貧困生普遍都存在著將來如何通過自己的成就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壓力。此外,多數貧困大學生自小家庭貧困,受教育條件較一般大學生差,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自我心理問題調解能力低,因此一旦產生心理問題也難以解決。
2.3學校因素
對于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關注。貧困生作為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受到學校關注的更多來自經濟方面,而針對他們心理狀況的關注遠遠不夠。其次,學校缺乏專職的心理咨詢機構。大學生一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卻沒有地方可以進行咨詢、治療。
3 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3.1貧困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
要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首先得從貧困大學生自身著手。要從認識上改變對貧困的看法。貧窮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沒有勇氣正視貧窮。貧困既有物質上的貧困,又有精神上的貧困。暫時的貧窮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要自身具有堅韌、勤奮、吃苦耐勞等品德,在校努力學習知識,掌握實踐能力,貧窮的現狀是可以改變的。每個貧困大學生都應該樹立起信心,培養健全的人格。一味的自卑、消極對改變貧困的現實毫無益處。
3.2健全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源頭是經濟貧困,首要的就是要對其提供一定的經濟幫助。學校應完善勤工助學系統,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助學貸款,并為他們創造勤工儉學的崗位,緩解其經濟壓力。另外,建立經濟資助機制,通過社會資助、學校定期補助及減免學雜費等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擴大獎學金的覆蓋面。獎學金的設立有利于培養貧困生的好勝心和拼搏精神,因此獎學金獲取條件應向貧困生傾斜,以保證獎學金真正在資助貧困生方面發揮作用。
3.3建立心理咨詢機制
解決貧困大學生經濟問題的同時,學校還應該重視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通過個別心理咨詢引導他們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鼓勵他們進行改善人際關系的嘗試,指導他們調控情緒以降低心理焦慮水平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