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教育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特殊學校職業教育的現狀
1.師資缺乏,專業能力偏低
目前,特校教師中普遍存在著職業教育師資嚴重缺乏,現有的老師大多是從普通學校中途改行過來的,專業能力偏低、教育教學技術落后等問題。
特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一般包括康復教育、文化課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三大塊,道理上應該配備相應的師資。但是,我國培養特教師資的各類院校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所培養出來的教師往往缺乏專業的知識技能,加上諸多客觀條件的制約,特教教師的教學經驗得不到豐富,教學能力和水平受制約,處于較低層次。
2.職教項目單一,指導思想偏離
職教項目單一,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難以適應未來市場經濟社會的需要,這可能是當前各特校的共性。比如:有的學校只開設了縫紉課,而有的學生喜歡理發或修理、烹飪等,可學校又沒有開設這些課。有的學生有繪畫、舞蹈的天賦,卻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單一的職教課,束縛了學生個性發展,也為學生將來就業埋下了隱患。
另外,部分學校仍片面追求文化課的成績,只重視語文和數理化教學,其他科只作為副科,可上可不上,職業技術課就是搞清潔衛生。
3.資金政策和扶持缺位,教學設施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特校職業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大部分學校沒有用于職業教育的專項資金,特校開展職業教育所需經費,只能通過學校創收或社會贊助解決。辦學必備的物質條件準備不足,教學設備、實習基地問題得不到解決,職業教育就成了空中樓閣。
二、特殊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1)樹立正確的殘疾人教育觀。殘疾學生生理殘障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但是事實上,殘疾人不是殘廢。對于聽障人而言,聽力損失使他們在與健全人的溝通上產生一些障礙,但他們的智力、學習能力、勞動能力并沒有受到必然的損害。除了部分對聽覺有特別要求的行業外,工業、農業、手工業、服務業、美術工藝等正常人能做的職業,很多聽障人都可以從事。耳聾學生的職業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發展情況不同,隨著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化,隨著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的生理缺陷得到進一步補償。而且聾生還具有眼明、心靜、手巧的特點,他們工作中完全有可能做得與健全人一樣好,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可超過健全人。只要實施合適的職業技術教育,他們的潛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2)樹立知識教育與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觀念。特殊教育學校是幾種教育要素有機結合的整體。要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自食其力,必須注重提高他們的文化、職業技能等綜合素質,兩者兼備才能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2.加強職業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
(1)上級主管部門在配備特校教師時應適當配備一些專職教師。
(2)挖掘內部潛力。首先,要加強培訓,讓特校中有一技之長的教師分別進行工藝美術、烹飪、按摩、美容美發等的專業技術培訓,擴大職教隊伍。其次,讓具有某方面專長的教師擔任職教工作,讓他們邊學習邊教學,學用結合,在學習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中成長一批專業教師。再次,選派教師到工廠企業、兄弟學校參觀學習,結對拜師,開闊眼界,熟練技能,提升一批專業教師。最后,聘請專業人員作為特校兼職教師,定期或不定期來校進行培訓、指導,培養一批專業教師。
3.加強課程的開發,建立完整的職教體系
中學階段重點做好專業分流,文專并進。學校應從七年級開始設置職業勞動課程,教學簡單的職業理論和操作,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在完成文化課教學任務的同時,實行專業技術課程分流教學。在學校課程安排上,進行大量的調研和大膽的改革,可全校上午集中上文化課,下午集中上活動實踐課、職業技術課。在職業技術課上,采用打破年級界限,按智力、能力、愛好自由選擇,適當調整的方法,保證每一位學生能較集中地學一門技術。課程開設大致如下。聾生:縫紉、機械加工、廣告設計安裝、毛衣編織、美容美發、糕點制作、建筑與裝修、汽車美容、清潔衛生、搬運裝卸、酒店勤雜、擦鞋等。盲生:按摩、配樂、唱歌等。培智生:家政服務、洗車、擦鞋、清潔衛生、搬運裝卸、酒店勤雜。
經過中學幾年的技術教育,畢業生能有一至兩門較嫻熟的技藝走上社會,同時他們也可以參加高一級學校招生考試繼續學習。
關鍵詞: 現代職業教育 學生心理 改進措施
青少年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對象,基本上都處在十七八歲心理發展和生理發展的轉折時期,這一個階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思想也比較活躍,而且精力比較充足。同時,這個時期對于青少年知識的獲取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非常重要。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會受學生心理的影響,同時學生的心理狀況會對學校其他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在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心理的研究急需進行。
一、現代職業教育學生心理現狀分析
(一)現代職業教育學生心理的優勢分析。
現代職業教育中,大部分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比較好,尤其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職業教育學生保持著非常強烈的求知欲和很好的學習效率,而且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較強,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
另外,職業教育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僅重視對各種技能證書的考核,而且重視實踐教學。對自己進行準確的評價,是職業教育學生心理的一個主要特征,但是職業教育學生往往獨立性和自尊心都比較強,在實際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事物具有自己比較獨立的見解,而且比較自主。
職業教育的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大部分都能正確面對和接受現實。而且,面對現實不會刻意逃避,適應新環境比較快。例如某些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麻煩時會自主解決,而不是一味地自暴自棄。
(二)現代職業教育學生心理的問題分析。
自卑是現階段職業教育中大部分學生都存在的一種心理,充滿自信的學生比較少。一旦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就無法進行準確定位和認識,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不能準確評估。尤其是某些學生害怕其他學生看不起自己,從而出現自暴自棄和悲觀失落的現象。從其本質看,主要是因為大多數職業教育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太好,其中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不在少數。
抑郁也是職業教育的部分學生存在的心理,大部分學生往往并不知道。目前很多學生對抑郁都不夠重視,極易讓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另外,沉迷于網絡是一個特有的心理問題。雖然網絡信息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的方便,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網絡信息技術本來是學生用來獲取知識的,但是很多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并沒有這樣做。例如某些學生沉迷網絡聊天和游戲,從而對學習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而且由于長期的網絡虛擬生活,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受到影響。
二、針對現代職業教育學生心理現狀的改進措施
(一)現代職業教育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地開展教學。
職業教育中的學生大多基礎不牢,而且思想狀態各不相同。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待每一位學生時都要公平、理解和尊重,尤其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積極因材施教,以保障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
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面對很多自卑感非常強的學生,如果教師不加以重視,就可能出現教師和學生互不相讓的情況。在教育這類型學生時,教師首先要對他們更重視和關注、公平地對待,積極與這些學生交流溝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學生的對抗性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消除;對于學習中比較消極的學生,教師要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持,讓這些學生經常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激發其上進心。
(二)采用賞識教學,抓住學生的閃光點。
職業教育學生的成績雖然不是很理想,但是這些學生還是有進取心的。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講,學優生和后進生都存在一定的優點和特點,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和抓住學生的優點。可以通過各種活動開展賞識教學,讓學生的榮譽感和自尊心得到滿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存在感。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即使有些學生做得不是很好,教師也不能對學生一味地批判,應當找出學生的優點,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通過對學生的有效幫助和引導,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
在職業教育中,教師要經常組織和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特別是集體類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學生之間更熟悉和了解,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比如熱愛集體、團結友愛等。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積極組建各種諸如藝術、體育和文學類等類型的學習小組。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讓學生的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最終讓學生的健康興趣愛好進行培養,成功從網絡中得到解放。例如通過文學社團的開展,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不僅讓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更豐富精彩,讓學習的緊張氣氛得到有效緩解,還可以讓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有效增強。
(四)加強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職業教育中要重視和加強學生心理研究,同時要采用各種科學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改變學生不良心理狀態的有效途徑,如書信輔導的方式、團體和個別輔導的方式。建議職業教育的每一所學校都要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安排專業心理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通過有效的心理輔導,讓學生的情緒得到正常發泄,讓學生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另外,也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和各學科中的德育滲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得到社會和別人的認可。
(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
積極引進和吸收高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強的人才加入學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隊伍,是應對現階段職業教育學生心理出現異常的另一個途徑。這就要求引進和吸收的人才具備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生思想教育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要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充滿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最終完成教育任務。
此外,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轉變和創新工作思路、理念,對現代職業教育學生的心理情況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應該比較清楚,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從而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培訓和教育,讓其具備良好的價值觀,讓每一位教師和工作人員都正確地認識自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這樣才能讓自身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最終讓職業教育的目標有效實現。
三、結語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要加強對職業教育學生的心理研究,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特點,通過理性分析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這樣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職業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最終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在具備良好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李玉輝.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心理素質培養[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06).
[2]鄧莉萍.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
[3]徐燕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2.
關鍵詞 學徒制;加拿大;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32-0078-03
一、加拿大職業教育學徒制概況
“學徒制”的歷史悠久,從其發展歷程來講,可分為傳統學徒制和現代學徒制[1]。相較于傳統學徒制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模式高度統一,現代學徒制自從產生起,就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總體上可將現代學徒制分為德語系和盎格魯撒克遜①系兩種模式。德語系模式以德國為代表,如瑞士、奧地利、丹麥等都屬于這一類別。這些國家學徒制的特點在于,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歷史傳統,普遍采用雙元制②來開展職業教育,企業和學校的分工明確,且企業參與職業培訓的熱情和責任感很高,相關法律也較為完善。盎格魯撒克遜系模式以英國為代表,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等都屬于這一類別。特點是企業參與職業培訓的意愿不高,參與原則只是“自愿自幫”。國家比較重視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較低,人們對于學徒制的負面看法較多。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Angl一saxon)曾對這兩種學徒制模式的差別進行研究,結論是其根本差別在于運作機制的不同。德語系模式可概括為需求引導型(demand-Ied)的產業共識機制(indostry consen Sus mechanism),在這種機制中,法律規范有力,企業或雇主對學徒制的參與性和責任感很高,學徒制能夠有力反映和滿足勞動力市場的技能需求。盎格魯撒克遜系模式則被歸納為供給引導型(supply-led)的準市場機制(quasi-market meehanism)。這種機制下,企業或雇主參與學徒制的積極性不高,主要依靠政府對企業或雇主的直接經濟激勵措施使企業提供學徒崗位。隨著近年來這些國家政府將學徒制與高等教育掛鉤(即升學),參加學徒制的人數越來越多,相關體系建設也愈發完善。
加拿大職業教育主要是指高中畢業以后的專科教育,主要以社區學院③為主體,采用全日制教育與短期培訓結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形式。加拿大的學徒制采取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的模式,年滿16周歲的學生(學徒)分別在學校課堂和工作場所交替完成學習和實訓。學制為期五年,前三年在社區學院和企業之間相互交替,規定學生每學年在學校學習8周,其余時間在企業實訓。校企雙方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培養方案上均協商議定。學徒制學生需先取得勞動協議才能入學,或是學生入學經過半年崗前培訓后,由學校推薦給企業,學生與企業簽訂勞動協議后才可成為工學交替的學徒。在實訓期間,企業指定具有資質的師傅分別帶1~2個學徒,向學生傳授實踐經驗的同時,講授一些理論知識。師傅一般由經驗豐富且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工人擔任,且每年都會對其資質進行嚴格考核。同時政府會適當減低師傅工人的繳稅以此鼓勵他們更積極地帶徒弟。學徒的工資由企業發放,目前加拿大參加學徒制學生占到本國中學后教育入學學生總數的30%。
二、加拿大職業教育學徒制的特點
(一)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
為保證學徒制的實施,加拿大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政策制度,給予其充分保障。政策規定,政府會按照企業接收學徒的數量和培訓的質量,給予其一定的稅收優惠,以此鼓勵促進企業主動承擔培訓學徒的工作。同時對于承擔帶徒弟的師傅也有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加拿大是一個個人收入所得稅極高的國家,國民平均稅率高達30%。適當減免師傅的個人所得稅,可以吸引更多的師傅承擔帶徒弟的工作。
(二)國家財政經費的大力支持
加拿大學徒制的經費主要由政府和企業兩方面資助構成。政府不僅會向學徒學生提供學費補貼和收入支持,而且還會適當減少對企業和師傅工人的稅收。企業方面的經費投入,實則也是政府的經費補貼,因為加拿大政府不僅會對承擔學徒培養的企業主提供補貼,而且即便是由企業發放給學徒的工資,也是由政府“買單”。2008年“加拿大學徒制論壇”報告顯示,企業在學徒培訓中的一切費用都能在政府以1∶1.38比例得到補貼。
(三)政府機構和民間論壇的雙重管理
加拿大學徒制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機構和民間論壇共同實施。政府機構的主要管理職責是建立培訓體系,主要是指對培訓資質的鑒定和發展;對政府選定的技術行業和工種進行撥款,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員管理支出等;對達標者頒發“紅印證書”(相當于行業資格證書)[2]。加拿大學徒民間論壇(Canada Apprenticeship Forum,CAF)是該國學徒制體系運行和管理的民間組織,由政府、教育、商業、勞動等部門兼具股東身份的代表構成。該組織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學徒制計劃方案的良性發展,并通過論壇將學徒制運作的一些問題進行總結分析。
(四)滿足職業急需的課程設置
加拿大學徒制的成功開展,得益于其能夠滿足職業急需的課程設置。在社區學校,學徒們所選修的課程都是根據本社區學校最急需的幾十門行業課程。這些課程由每個學院的董事會、學術委員會和專業顧問委員會共同制定而成。這三個委員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有企業工作背景,他們能為課程設置提供最前沿的工商企業界急需人才信息、專業標準、行業發展方向趨勢等第一手資料。
(五)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模式
加拿大學徒制的教學和實訓計劃,是企業與學校共同協商而定,而且還明確規定哪些教學內容由學校完成,哪些是由企業承擔。教學內容完全根據企業和行業的動態變化而變化,企業實訓什么技術,教師和師傅就講什么理論知識。因為企業培訓學徒的成本和風險較低(一切費用和風險由政府承擔),而且在實訓過程中可以考察學徒工作表現,將來好招聘高素質的技術工人。更為關鍵的一點,學徒在和師傅一起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完全融入企業生產中,無論對企業理念還是企業文化都實現無縫鏈接,而融入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非常看重的一項素質。
三、加拿大職業教育學徒制的弊端及改進
(一)認同程度低
加拿大也存在注重普通教育、輕視職業教育的現象,許多青年人對技能行業存在偏見,只向往從事文案和白領職業。包括家長和教師在內都更傾向于學生接受大學教育。職業學徒證書擁有者和本科證書擁有者在工資待遇上也存在一定差距。2011年,對加拿大青年男性移民周工資統計數據顯示,學徒證書擁有者平均工資為1183.8美元,而本科證書擁有者的平均工資為1771.1美元,本科以上學歷擁有者平均工資為2469.7美元。因此,青年人和家長、教師等對職業學徒的認可度不高。
為應對此情況,加拿大積極發展行業協會,目前有超過200個技能職業協會,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政府規定選定的一些行業強制要求從業者接受學徒教育和培訓,必須拿到學徒資格證書或登記參加過學徒培訓。同時規定有報酬的學徒時間要占到整個培訓時間的80%,以此彌補學徒證書擁有者與本科證書擁有者在經濟上的收入差距。
(二)風險大
加拿大過去多數企業在接納學徒的問題上總是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原因在于培養學徒的成本較高、風險較大。這種風險來自兩方面:一方面培養一名學徒,企業在培訓費、工資和生產損失等方面的花費平均為20.7萬美元。雖然據學徒制協會評估企業培訓學徒的最終回報率為38%,但是這又關系到另一方面的問題,即競爭對手以更優惠的條件挖走自己苦心培養的學徒,那這種回報率就成為了一種空談。
為了減低企業培訓學徒的成本和風險,加拿大政府從2004年開始啟動了學徒培訓稅前返還制度,即政府將企業所繳納的賦稅,對照企業培訓學徒的實際經費投入,遵循返還比例只高不低的原則補貼給企業。政府還會對學徒給予每年1000~2000美元的學徒補助金,用于學徒交納學費、參觀考察和購買實訓工具等。
四、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
(一)積極構建學徒制制度保障體系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如政府根據企業培訓學徒的比例,向企業發放補貼和提供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以此保證企業在參與學徒培訓工作的同時,經濟效益不會受到影響。
(二)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設置課程
在加拿大職業院校中,由行業從業背景人士組成的董事會、學術委員會和專業顧問委員會在課程設置上有著充分的權威性和話語權。我國高職教育應積極借鑒這一經驗,在設置課程時,組織設立由學校、企業和政府部門相關專業人士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從行業市場及時收集急需人才的信息、知識、技術和發展趨勢等第一手資料,并以此作為課程設置的基礎。
(三)采用稅款返還制度
增加資金投入,是解決企業不愿接收學徒和學生不愿到企業免費實習等現實問題的關鍵,加拿大政府所實行的稅款返還制度對于減少企業和學徒雙方成本投入是個有效的措施,很值得我國借鑒。稅款返還制度的具體實行既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還要在專業領域加強研究。
參 考 文 獻
[1]胡秀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97-103.
[2]吉莉莉.加拿大社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以喬治布朗學院(George Brown College of Applied Art andTechnology)為個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O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s in Canad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Yang Jinfeng
Abstract Developed countries all gave the priority to apprenticeship system as the main mode of dome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Canad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s being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anada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optimal system guarantee system, great support of 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dual-government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etc.. Based on this, it is suggested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mplements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hould actively build the institutional security system, set up flexibly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demand, and adopt the tax return system.
我們知道,在普通教育研究中,學習論、課程論、教學論可謂是三者并立,其大致意蘊是在學習者、學習內容、教授者之間形成一個三角互動的內部系統。盡管后期又有多種教育元素的納入與補充,但也多是基于上述三要素。然而,在上述三論中, “學習論”研究至今仍較為薄弱。當下學習科學、兒童科學、神經科學等的興起與繁榮,體現了我們對學生研究的重視,但至今依舊缺乏教育學本身視角的學科關照與系統培育,這一點在職業教育內部尤甚——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從外延發展朝內涵提升的轉型期,在教育內外因素兼顧之時,我們多偏重從宏觀的、外在因素論及;在教育內部因素的選擇、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多關懷教師的教(什么樣的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關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關懷課程的設置與編排,等等。無疑,以上內容至關重要,但卻缺少了學生領域的內容,說明我們的教育還不成熟、不完善。
如果說職業教育研究中完全沒有學生,這也有夸大之嫌。單就現有文獻進行簡單分析可見,對于職教學生的評價、(綜合)職業能力(關鍵能力)、管理、學習等方面的探討已經不斷深入。此外,從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職教理念中延伸出的對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考與總結也具有參考意義。但是,在筆者看來,以上有關學生的研究還過于雜亂,經驗化傾向較重,得出的經驗也不具有廣泛適用性,難以推廣。
那么,針對學生領域我們應當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首先,要做學生系統的理論研究。我們知道,對于學生的研究不可能脫離職業教育體系的心理學、課程論、技術學、市場學以及其他內容,但研究者應依據職業教育特性,建立職業教育學體系的學生系統研究。一要思考“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之核心命題;二要思考“職業教育要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生及其原因”;三要思考“如果既有篩選系統不變,目前被選拔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學生有何特點,我們要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教育及其原因”;四要思考“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發展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學習理論及學習科學”;五要思考“如何建立以學生發展為基點的職業教育學科邏輯體系”;六要思考“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學生系統的理論建設、補充、完善,所需保障及補償機制是什么”,等等。以上擇要羅列,并未盡其善美,他們是復雜體系內的子問題,又內外關聯。
其次,要做學生的經驗研究。基于學校層面、教師工作層面,需開展合乎問題情境的經驗研究。該研究與理論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是人們面向實踐領域中的學生領域的真問題,教師、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需獨立或聯合針對實際問題展開研究,以期改進實踐、解決問題、提煉經驗。除了研究常見的學生管理問題,還需要面對“學生怎么學,如何促進學生學,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知、感受”等問題;需要面對“學生對現有學習內容的感知判斷、動力及其評價”;需要面對“如何進行以學生自發的經驗學習為基礎的學習引領”;需要面對“如何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參與性與實踐性”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該類研究要求在實踐情境里增強對問題的敏銳性,從“常識”中產生新意,從“平常”之處見“無常”,從對問題“視而不見”到對問題“不依不饒”,最終找出解決實際問題普遍適用的辦法。
最后,要做轉化研究。如果第一類理論研究稱之為從抽象到具體、從理念到實踐、從上至下的話,第二類研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職業教育的學生研究,離不開以上任何一種。但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發展都亟待進行轉化研究。理論是相對抽象的、有邏輯的,實踐是具體的、有情境依附的,兩者如不進行相應的轉化,勢必將影響著其研究范圍及學術生命。如此,前者便需轉化為理論的實踐化,后者需轉化為經驗的概括化、實踐的理論化。這里需要澄清三點:轉化并不意味著理論高于實踐,不意味著實踐要屈從于理論,也不意味著只有提升才有價值。那么,依附于文本的符號化的理論探索與蘊含著行為導向的實踐邏輯就需要對話、轉化與交融,這需要人們思考:如何使學生理論研究變成實踐者頭腦、行為中的表達?是什么困難、障礙影響著雙向轉化?如何排除這些困難?對于學生的經驗研究,可不可以提煉化、概括化加以分享?理論與實踐者如何合作才可以促進學生研究品質的提升與現實問題的改進?等等。
可見,只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探究問題的意向,思考問題的合理方法,必然對理論或者實踐的建設有所裨益。而且,學生研究的問題不只是某一群體的專利或主要功課,而是牽涉到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內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專長、工作處境生發對于具體問題的追問。結合觀察、調研與文獻,有關學生研究中幾個焦點的問題,或與上面提及的一致,或是從有關問題延伸而來的,它們一直縈繞于筆者的腦海,期待和同人們一起探索。
其一,職教需要選拔什么樣的人?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與普通高校的招生都采取統一的高考體制。盡管一些高職院校具備了與本科高校類似的“單招”制度,但一樣備受詬病與質疑。由于受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重普輕職”的教育文化給職業教育增加了教育內部之外的社會壓力。依據經驗,學生選擇職業學校,有被動選擇之可能。那么,目前他們所學學科是否有利于發揮他們偏好學科的優勢?由于基礎教育缺乏職業教育的滲入,我們如何補充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讓學生在缺乏自我了解、職業規劃以及發展自我優勢的情況下獲取職業發展定位?職業教育體系如何增加自身吸引力,如何變被動選擇為學生的主動選擇?我們要選拔什么樣的人進入職校,如何選拔,標準是什么?如果只簡單按照目前的高考統一招生制度,按照分數從高到低依次錄取,對學校與學生進行篩選的同時分流、分等,這不科學,也不合理。
其二,面對現有學生,我們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教育?
職業院校的學生,雖然帶著家庭教育、基礎教育、社會教育的“塑形”,但依然擁有一定的“可塑”空間。那么,選擇合適的職業教育模式及培養方式則成了職教當前面對的首要問題。我們往往以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的“適應論”談及職業教育,但職業教育的超越性與內涵式發展仍需轉向以學生為邏輯起點的系統重構。在“生計取向”基礎上,職業教育走向學生發展與實現取向,既能激活學生發展的內部動力,明晰他們自我實現的空間與路徑,又能滿足職業教育的“職”與“教”的雙重性,在個體實現的基礎上,完成社會性價值的需求。以學生為基點的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體系建構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從點到面,從面到體,獲以系統性、理論性、邏輯性、政策性審思。
其三,職業教育是再生產社會結構還是重塑個人命運?
按照“知識改變命運”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相關理論,以及有關的就業研究成果,職校學生可能承擔著家庭實現社會轉型的希望。職教生正面臨著這樣一種困境,如果他們能夠獲取優勢資源與發展機遇,也許他們將有不同的人生;否則,他們或會被社會階層固化,完全依靠代際之間各種資本的“再生產”,走不出“先輩”的人生。由此,職業教育有涉階層流動,有涉社會公平,這些處于資本弱勢地位的職業院校的學生,需要更多的社會扶持與關注。除強大職業教育體系本身,積極為這些學生贏取“社會地位”與“流動空間”的機遇外,職業教育還需要面對如此的追問:職業教育體系,在其中扮演的是促進教育公平還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角色?處于社會轉型與城鎮化發展的當下,除了緩沖和篩選作用,職業教育還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樣的追問不但具有教育意義,還具有更為宏大的社會意義。
綜上所述,有時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義不亞于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從來不缺少問題,但除了等待我們去發現,還確實需要我們凝神而思、聚力而研、群力而策、盡力而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進步的契機,所以筆者以問題探尋的形式論述了一個關乎“學生研究”的問題及其相關的系列問題群和子問題。期待那些沒有被關注的問題能夠引起注視,引起注視的可以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研究。可以說,誰早日細思重構該系統,誰將早日開辟一片新土。而我,等待著這方園地的勃勃生機。
關鍵詞:區域經濟;職業教育;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
信息化社會里,經濟快速發展,產業更替迅速,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在發生變化。學生的人際交流、團隊合作、創新革新等核心素質成為用人單位首先考慮的職業素養。所謂核心素質是指,在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通用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人際交流、團隊合作、競爭意識、信息處理、解決問題、創新革新、國際視野八項核心技能。它是個體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崗位變換等必備的能力。無錫是全國經濟強市,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關鍵期,技能人才需求發生著變化。因此,加強職業院校學生核心從業素質的培養,探索出一條有效的培養途徑,以跟上無錫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需求變化步伐,是當前無錫職業教育非常緊迫的任務。
一、區域經濟視野下的無錫職業教育
無錫地處江蘇省東南部,位于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無錫市為江蘇省省轄市,是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強市。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全面調整升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全面進步。首先,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其次,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再次,民營經濟持續壯大,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另外,無錫居于長三角腹地、上海強輻射范圍之內,經濟發展水平高。無錫可與上海形成銜接互補、錯位發展,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意設計基地和區域交通樞紐、商貿中心、旅游勝地,打造現代濱水花園城市和智慧城市。隨著無錫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無錫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規模、學科結構、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走向高級化、高端化和規模化,無錫職業教育悄然發生變化。首先,職業教育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形式,越來越受到重視。職業教育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專業技能人才,以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其在經濟發展中地位受到重視。職業教育又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出現將會產業出更多的就業崗,從而保障職業教育學生就業,增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更多的人愿意投資職業教育。其次,受地區經濟發展帶動,職業教育規模不斷發展,職業教育整體水平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目前,“無錫有職業院校44所,其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0所,五年制高職校和中等專業學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突破21萬人。全市中職院校共開設56個專業,涵蓋教育部中等職業院校專業目錄19個專業門類中的13類。高職院校共開設90個專業,涵蓋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目錄19個專業門類中的15類。”無錫藕塘職教園區是亞洲最在職業教育園區,其示范引領作用和輻射能力不斷增強。再次,由于新興產業興起,市場對人才的專業需求發生變化,職業教育學科專業設置也因此產生明顯變化,職業院校紛紛開設物聯網、物流管理等新專業。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作用下,新的學科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電氣自動化、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等傳統專業群。最后,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興產業不斷興起,外向型經濟深入發展,無錫職業教育摒棄了傳統的以專業技能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培養專業技能與核心從業素質相結合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無錫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相互影響。
二、區域經濟視野下的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還是打造國內外著名旅游城市,或是區域物流中心,這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但作為人力資源重要內容的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存在著些許問題,不能滿足當前無錫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需求。
1.忽視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工作,人力資源開發偏位
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職業教育一直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法方針。受這種社會本位思想影響,無錫市各職業院校大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課堂理論課學習和車間實訓學習上,以培養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為順利畢業和就業服務,而忽視了“人”本位的理念,不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忽視了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競爭能力等核心素質的培養,使人力資源開發發生偏離,影響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
2.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體系不完善,影響人力資本形成
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它可以增加人力資本數量,加快人力資本增長速度,而各種形式的正規教育都離不開教師、課程、設備等要素。學生核心從業素質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方面,培養過程離不開教師、課程、設備等要素。但當前,無錫市職業院校學生核心從業素質教育師資隊伍還未建成,絕大多數學校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未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課程體系不完善,大多數學校僅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借助《德育》《就業指導》等少數課程開展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工作。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影響著人力資本的形成。
3.學生核心從業素質水平不高,阻礙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能顯著地提高產業資源轉移彈性,人力資本存量較高的人力資本承載者較一般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適應新的生產環境。產業活力來自于該產業的從業人員,真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創新源于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即人力資本存量較高的承載者。由此可見,創新的基礎與源泉,產業發展的活力、動力在于雄厚的人力資本積累。調查發現,當前職業教育環境里,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部分,無錫地區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具有以下特點:理論課學習能力不強、個人發展目標不穩定、自我管理能力較弱、人際交往缺乏技巧、解決問題能力較低、國際視野狹窄、學生自控力不夠、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等。這抑制無錫地區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影響地區產業活力的提升,阻礙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區域經濟視野下的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策略
當前,無錫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正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鍵時期,我們應順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提高人才素質的內在要求,從多方面入手,創造有利氛圍,提升勞動力素質,為無錫地區經濟發展輸送合格的人力資本要素。
1.中央政府發揮導向作用
(1)順應產業結構升級要求,將核心從業素質培養法制化為積極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勞動力多方位的需求,增強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我們可借鑒德國,從國家層面將職業教育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法制化。早在1998年,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明確了職業核心技能的內涵并組織開發核心技能,做出一系列努力和嘗試。就目前而言,這些努力和嘗試并未帶給職業教育學生核心從業素質的明顯變化,學生核心從業素質的培養遇到了諸多阻力。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完善《職業教育法》,將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寫進職業教育法,發揮法律的強制力,促使地方政府和學校切實執行。(2)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完善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制度吸取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國經驗,政府要發揮制度的引導作用,制定完善的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相關制度,如實行統一的國家資格證書制度,將獲取核心從業素質資格證書作為職業學校畢業的必備憑證,以推動各職業學校核心從業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同時,對職業學校學生實行核心從業素質培訓計劃,健全學生核心從業素質評價制度,批準成立學生職業核心從業素質培訓機構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在經濟全球化、企業國際化的環境中,將我國的人口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深入發展。
2.地方政府做好統籌規劃
(1)拓寬區域經濟發展思路,深入推進核心從業素質培養教育和經濟之間存必然聯系,經濟發展則決定了勞動力的需求,教育可以助推經濟發展。職業教育是一種直接面向就業市場的、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教育,它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發達地區更是如此。無錫市政府要不斷拓寬區域經濟發展思路,深入研究核心從業素質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人口素質提高,以及社會和諧穩定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到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推進職業教育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2)利用市場主體作用,增強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的針對性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無錫地區工業經濟發達,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5284家,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達804家。無錫市政府應充分利用豐富的企業資源,積極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鼓勵他們參與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過程,如讓行業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配合學校開發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課程,制定培養目標,研討培養方法;積極向學生提供資金、設備、場所等。這將會豐富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主體,既可減輕政府和學校的負擔,也可增強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政策規章鼓勵和要求行業企業積極性參與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如對那些積極主動配合學校為畢業生進行核心從業素質培訓的行業企業,給予稅收等方面優惠,對那些拒不參與核心從業素質培訓的行業企業給予應有的教育引導或一定懲罰等。(3)發揮職教資源比較優勢,開展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的本土研究由于有龐大的產業群的支撐,無錫地區職業教育發達,僅無錫市惠山區藕塘職教園區就集中了10余所職業院校,職業教育資源豐富,優勢明顯。無錫市政府應發揮職教園區的規模效應和比較優勢,組織一批職教專家學者結合無錫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根據無錫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實際,深入開發利用職教資源,進行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的理論研究,構建一套完善的培養體系,指導無錫地區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工作。這既可加強教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創新職業教育理論,又可豐富無錫地區教育實踐,推動地區職業教育發展。
3.職業院校健全培養體系
在培養核心從業素質過程中,職業院校應緊密聯系當地企業,緊扣職教改革主題,結合無錫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現狀,積極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調整學校教育目標和管理策略,培養“生長型”而不是“生存型”的人才,為他們的“完滿人生”奠定基礎。筆者結合無錫技師學院核心素質培養體系建設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1)緊盯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確立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目標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在一個開放的競爭市場里不管是商品市場還是人才市場,當處在賣方市場時,可以用數量搶占市場;當是買方市場時,靠的是質量、品牌、服務去贏得市場。當今的人才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在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要緊盯無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現狀與趨勢,以核心從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牢固樹立人才質量觀,準確把握學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標,確立培養學生核心從業素質的教育目標。
(2)利用市場資源,開發核心從業素質培養課程
首先,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開發校本教材。無錫地區職業院校要整合各校師資力量,凝心聚智,深入調查分析,探討無錫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對技能人才綜合素質的需求,編寫一套針對性高、實用強、學生易于接受的核心從業素質課程校本教材。教材編寫過程中,教師可深入企業中,充分利用市場重要主體——企業的優質資源,為校本教材開發提供專業技能知識、專業理論知識的指導,尋找教材編寫的第一手資料。其次,積極利用企業文化開發隱性課程。文化是人力資本的一種形態,文化是無聲的課程,學校重視企業文化在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過程中的作用,讓這種無聲課程發揮出正能量。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學校應將企業文化引入學校,建設了企業文化室,發揮企業文化的育人作用,豐富學校隱性課程內容,豐富學生核心從業素質教育中的企業文化知識,這是學生畢業后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實現與企業無縫對接的必要前提。
(3)推行多種舉措,提供核心從業素質培養保障
首先,與企業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提高師資力量。在核心從業素質教師隊伍建設過程,學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臺,與企業實現人力資源的共同開發和共享。特別是在一些新興產業領域,由于企業的在硬件和軟件上都具有優勢,學校可與企業建立人才定期交流制度,將教師送進企業學習,同時邀請企業優秀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講解新興產業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和核心從業素質的要求。通過互動,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校內外互補、量足質優”的核心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為學校核心素質培養體系建設提供堅實師資保障。其次,加大硬件設備投資,搭建優質平臺。完備的硬件設施設備是開展核心素質培養課程教學和相關活動的重要基礎。學校根據課程教學需要和學生活動實際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課程,加大各種硬件設備投資,著力提高現有的樓宇設施利用率,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設計,建立學生社團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種活動中心,從而延伸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核心從業素質提高搭建優質活動平臺。再次,強化班主任角色,推動人力資本形成。班主任是學生核心從業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學生各種能力培養和習慣養成的重要“見證人”,在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班主任要深刻領會其內涵,做到熟記于心,外顯于行,以身作則,成為學生表率。結合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應有計劃地開展班有主題活動,形成核心從業素質教育系列活動。班主任還應針對核心從業素質多元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內容選擇、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氣,有選擇性地培養學生的核心從業素質。
(4)聯手企業參與,健全核心從業素質培養評價機制
為了確保評價合理性,學校要聯手企業,發揮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影響力,建立社會、企業、教師、同學、自我四位一體的評價主體體系,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向行業企業咨詢,了解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對學生核心素質培養的要求與建議,制定頂崗實習學生、工學結合學生、冠名班學生的評價指標與評價原則。學生核心素質評價體系建設是一項導向性的工作,職業院校應積極組建專業的評價體系建設團隊,以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導向,實現有效評價,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和診斷功能,推進無錫學生核心從業素質培養。
作者:楊磊云 韓仁美 單位:無錫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孫久文.區域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 芬蘭;職業教育;學生指導;改革經驗
中圖分類號 G7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19-0089-05
芬蘭職業教育經過20世紀90年代后期重大改革以來,其吸引力穩步增強[1]。加強學生指導(guidance counselling)是芬蘭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和經驗之一,在芬蘭21世紀以來歷次頒布的《教育和研究發展規劃》中均得到重視[2][3][4]。在2010年11月召開的歐洲技能協會(EuroSkills)大會上,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FNBE)主任蒂莫?蘭基寧(Timo Lankinen)強調,芬蘭要把加強學生指導、拓寬學生了解職業教育和工作生活信息的渠道繼續作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5]。芬蘭加強職業教育學生指導的改革經驗對我國具有啟示意義。
一、芬蘭加強職業教育學生指導的改革背景
2001~2002年,芬蘭對全國范圍內的評估發現,芬蘭對綜合學校、職業學校、普通高中學生的指導服務存在嚴重問題:學生指導機會不足;綜合學校(基礎教育)學生中,關于工作領域與職業的知識以及引導學生如何進入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指導均需加強;從基礎教育過渡到中等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時,許多學生在學習路徑的選擇上得不到相應支持;學生指導服務缺乏跟進體系。另外,學校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專家的指導服務也存在嚴重問題。自這次評估以來,芬蘭教育文化部(2010年5月1日更名組建為芬蘭教育文化部)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把加強學生指導列為教育工作重點[6]。
在芬蘭職業教育領域,學生指導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的輟學率和辦學質量,最終影響到職業教育的聲譽和吸引力,因此成為芬蘭職業教育政策制定的重點[7]。芬蘭《2003~2008年教育和研究發展規劃》指出,隨著日益增多的個性化選擇和教育需求,學生指導問題得到了更多重視……要加強學生指導,特別是在學習早期。指導顧問的培養、教師的在職培養以及與指導相關的專業繼續培訓將增多[8]。芬蘭《2007~2012年教育和研究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學生從基礎教育過渡到中等職業教育將得到支持;學習申請和教育路徑選擇程序、指導和交流將得到加強;預備性訓練(Preparatory Instruction)計劃必須增多,以保證學生進行成功的教育路徑選擇;學習注冊電子申請和信息服務系統將進行改進并擴大其范圍;將采取措施加強職業教育領域的職業指導與預備性訓練;2008~2012年期間,增加特殊教育教師和指導顧問(Guidance Counsellors)的培養人數(至少達到650人),以進一步加強學生指導工作[9]。2012年,芬蘭教育文化部頒布《2011~2016年教育和研究發展規劃》。規劃提出,2014年秋季,在芬蘭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將明確界定“學生指導”的標準;在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該標準將同“質量戰略”(Quality Strategy)(2011年3月4日由芬蘭教育文化部頒布)一起實施;將開展指導顧問的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學生指導需求;考慮充分利用不同管理部門的能力和專業技能,采取措施實施所有指導服務的“一站式(One-stop)原則”;經濟發展、交通和環境中心在加強區域性學生指導合作方面將發揮更大功能;在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要構建“學生指導”的實踐和行動模式,為學生提供各種以工作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和機會[10]。
二、芬蘭加強職業教育學生指導的改革經驗
(一)明確學生指導服務的核心地位
芬蘭教育體系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尋求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級教育的開放路徑,追求在各級教育之間和各級教育內部都沒有“死胡同(dead end)”,強調教育的靈活性與公平性[11]。在芬蘭,“學生指導”被認為是提升教育和培訓質量、提高學生留存率、減少社會排斥、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生指導服務在芬蘭教育和學校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芬蘭學生指導服務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學生指導不應僅是指導顧問的工作,每個教師都應能夠指導和支持各類學習者[12];學生指導服務應是一個連續體(continuum)(與教育體系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相對應),需涵蓋教育和培訓的所有階段――從學生選擇到學生發展以及發展道路上的各種選擇,包括向繼續教育或工作生活過渡等都要使學生獲得平等、充分的指導支持服務[13],見圖1。
圖1 芬蘭教育指導供給的評估項目
資料來源:Ulla Numminen & Helena Kasurinen. Evaluation of Educationl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in Finland[R]. Helsinki: Yliopistopaino,2003:9.
在芬蘭,“學生指導”旨在支持、幫助和指導學生在教育、職業上作出正確、合適的選擇;幫助學生提升職業選擇、工作生活和繼續教育所需的能力;幫助、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表現卓越(Excellence)并提高自我效能感[14]。在中等職業教育領域,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的國家核心課程中規定了“學生指導”的具體目標,即確保學生:在接受教育前、接受教育期間均能充分獲得教育培訓的相關信息;獲得工作領域、創業和各類職業的信息與體驗;獲得國際交往、學習和工作的機會;獲得學習、生活、職業規劃和就業等相關問題的個別支持并制定個人學習計劃;獲得職業資格類型、學習內容以及其他教育機構學習課程選擇等的信息[15]。
在芬蘭職業教育領域,“學生指導”的最重要原則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根據職業教育和培訓法律,學生有權接受教育培訓以及獲得與課程一致的指導,表現為提供信息、團體指導、個別指導等多種方式;第二,職業教育機構的所有教職員工均需參加學生指導工作。這些“指導原則”在初始職業資格(Initi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的核心課程中有明確規定。另外,關于如何擬定個人學習計劃、如何承認先前學習以及如何轉換學分等方面的指導,職業學校地方課程提供了更詳細的指南[16]。
(二)分階段進行學生指導,關注學生心理問題
有研究表明[17],芬蘭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比普通高中學生更容易輟學,主要原因是選擇了不感興趣的專業,其次是學習力不從心或自我效能感不足,對職業前景缺乏信心。結合前文述及的芬蘭在2001~2002年對“學生指導”所開展的全國性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圍繞“學生指導”的目標,當前芬蘭職業教育學生指導一般按申請職業教育前、職業教育學習中以及向工作生活或繼續教育過渡等三個階段展開,見圖2。在不同階段,學生指導內容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第一階段(申請職業教育前)在承擔基礎教育任務的綜合學校展開,學生指導內容主要是關于工作領域和職業的知識(7~9年級)、職業規劃以及在全國共同申請系統中選擇繼續學習的路徑(9年級)等;第二階段(職業教育學習中)在職業學校或學徒制培訓機構進行,指導內容主要是工作生活的知識、創業教育、個人學習計劃、職業規劃、工作體驗、其他教育機構的課程信息、職業技能、職業前景、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等;第三階段(向工作生活或繼續學習的過渡)在職業學校或學徒制培訓機構展開,指導咨詢內容主要是創業教育、就業崗位信息、高等教育相關信息以及向工作生活或繼續學習過渡的其他準備等。此外,以上三階段也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問題以及與工作生活的融合。
圖2 芬蘭教育領域的學生指導
資料來源:Raimo Vuorinen. Rec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Lifelong Guidance in Europe-case: Career Education in Finland. Presentation at KRIVET: 19 May 2010, Seoul, Korea[EB/OL]. http://krivet.re.kr/ku/zi/prg_kuZ_prA.jsp?dv=S&gn=K0%7CK082010006%7C1,2011-01-18.
(三)配套實施多項“國家項目”,推動學生指導政策
近年來,芬蘭廣泛實施“國家項目”來推動“學生指導”的政策與實踐,關注點在于:增加指導服務的全面供給,其中,過渡階段的指導得到特別強調;為跨部門合作相關區域指導項目提供支持;訓練學生輔導員,實施新課程指導原則;學校教職員工與市政官員合作,共同發掘、搜集學生指導相關的新方法、新資源[18]。“國家項目”實施的典型例子有“學生指導國家發展項目”、“職業教育預備性訓練和指導”等。
芬蘭“學生指導國家發展項目”[19] 由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總協調,于2004~2007年間實施。該項目由48個“地區項目”組成。所有“地區項目”均獲得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撥款。“指導和咨詢國家發展項目”的總目標是確保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博雅成人教育(liberaleducation)等層級的教育能為相應學生群體提供充分的、高質量的指導服務。“地區項目”的開展以“國家項目”的目標為依據,追求學生指導服務的可持續性,增加了學生獲得指導的機會,提升了指導質量。“學生指導國家發展項目”是芬蘭“就業政策計劃”(Employment Policy Programme)的重要組成部分,由300個市政當局實施,就業行政部門也參與其中,影響面較廣(超過35萬的芬蘭中小學生從中受益),不但促進了教育領域與工作生活的融合,也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聲譽和吸引力[20]。
芬蘭實施“職業教育預備性訓練和指導”項目[21] 是為了降低教育和培訓的“門檻”,減少輟學率,具體而言是為了提升學生在中等職業教育領域獲得“一席之地”的能力,幫助學生廣泛了解教育、職業和工作的各種領域,為未來的職業教育學習打好基礎,并做好職業選擇和規劃。該項目的實施在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之間進行,持續時間為6個月至1年。其訓練的基本原則是個性化、靈活性、實踐性、基于活動的課程以及職業定向等。該項目于2006~2008年開始試驗,自2010年8月起,成為芬蘭教育體系的恒久性組成部分。“預備性訓練和指導”的其他形式包括家政訓練、移民(進入芬蘭)職前準備教育以及殘疾學生康復訓練與指導。“家政訓練”旨在改善學生管理日常生活與個人健康的實踐技能以及增加繼續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在“旅游餐飲”與“社會服務和醫療保健”領域;“移民職前準備教育”是為了改善移民的語言以及提升學習中等職業課程所需的其他技能;“殘疾學生康復訓練與指導”目的在于幫助殘疾學生增強參加中等職業教育、工作生活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幫助他們理清未來的計劃,也支持成年殘疾學生的再訓練,促進其重返工作生活或教育。
(四)注重法律監管,設置指導顧問
芬蘭職業教育國家核心課程規定,職業教育所有教學大綱至少包含1.5學分的“學生指導”課程,各職業教育機構在實踐中可自主決定實施方案。雖然芬蘭教育行政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均參與學生指導,但前者負主要責任,而后者所提供的職業指導服務則起補充作用。芬蘭職業教育學生指導依據法律進行管理監控[22]。這些法律有《中等學校法》《中等學校法令》《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法令》。勞動行政部門內部的職業指導依據《公共勞動力服務法》進行管理[23]。
在芬蘭,職業學校所有教職員工都參與學生指導服務,但主要責任由指導顧問承擔。所有提供正式教育和培訓的機構都有指導顧問。指導顧問必須具備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同時至少具有1年的(在從事“學生指導”職業前)教學經驗。符合普通教育指導顧問資格要求者也有資格在職業學校擔任指導顧問的工作。指導顧問的培養課程由職業教師教育機構進行組織,共60學分。“指導顧問教育”(guidance counsellor education)傳授學員熟悉“學生指導”所涉及的基本社會因素以及指導方法。其他培訓主題有“學生指導”的司法與倫理問題、不同層級教育指導的特殊性、“學生指導”的課程開發、地方和地區多學科的專業合作以及實踐訓練等。指導顧問在職培訓主要由大學、多科技術學院、地方和地區當局、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教育專業發展國家中心以及私立教育機構等提供。其他參與學生指導的重要專業人員還有職業顧問(career adviser)(主要任職于地方就業辦事處)和職業心理學家(要求具有心理學碩士學位)[24]。
(五)搭建網絡平臺,提供教育和就業資源
為實現學生指導的公平性、開放性和廣泛性,保障學生能及時、持續獲得指導資源,除學校所提供的資源外,芬蘭還構建了眾多網絡平臺。網絡平臺構建的主體除芬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外,就業與經濟部及其他勞動行政部門、地方就業辦事處、私立指導機構(包括勞動力市場組織、指導顧問協會以及學生會等)、雇主組織資助的經濟信息辦事處等均參與其中。這些平臺提供教育和就業相關信息的許多在線資源,力求為個體進行適當的教育選擇或求職提供支持。如,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建立“芬蘭教育(EDU.fi)”門戶網站,提供“教育在線(koulutusnetti)”網頁服務。該網站屬非學術性質的教育和培訓門戶網站,按教育和培訓系統的不同級別、領域和主題,搜集各種服務信息并分門別類呈現。芬蘭或國外其他相關主體也通過該網站提供各種信息服務。“教育在線”(網址:http://oph.fi)為教育和培訓申請者提供各級教育、各種學習領域教育機會的最新信息。同時,“教育在線”常與其他網頁服務如“學習試驗(opintoluotsi)”① 等相結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每年也出版一冊《教育指南》,為學生選擇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相關的實用信息(如學習領域、各種學習計劃等)[25][26][27]。
總體來說,芬蘭在職業教育領域構建了一個全面、系統的學生指導體系,降低了職業學校學生的輟學率,促進了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提升。當然,關于信息提供以及指導的效率、不同指導主體間的合作(特別是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合作)、學生指導的監督與評估、全國性綜合統計數據的搜集等方面也面臨挑戰[28]。
三、啟示
綜上所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芬蘭基于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目標,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已經在職業教育領域建立了一個多主體參與的學生指導服務體系,對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與經合組織(OECD)的其他許多成員國相比,芬蘭職業學校學生的輟學率較低[29],其綜合學校畢業生申請就讀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數逐年上升[30]。
借鑒芬蘭的經驗,我國應逐步構建學生職業教育指導體系,加強學生指導工作。建議把學生指導納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議程中,把學生指導服務的質量作為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構建學生指導服務體系時,必須考慮指導思想、指導目標、指導原則、指導階段及內容、師資隊伍培養、項目實施、資源平臺構建、評估考核與追蹤、法律保障等一系列議題。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中,芬蘭重視殘疾學生職業教育的職前訓練和指導,對我國殘疾學生職業教育模式的探索具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4][7][10]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1-2016:A Development Plan[R]. Helsinki: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2012:39.39.39.15.
[2][8]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3-2008:Development Plan[R]. Helsinki: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4:41.15-39.
[3][9]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7-2012:Development Plan[R]. Helsinki: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8:63.63-69.
[5]Timo Lankinen. Finland’s Experience in Organising Skills Competitions-benefits[EB/OL].[2010-11-10].http://innove.ee/orb.aw/class=file/action=preview/id=17192/Timo_Lankinen.ppt.
[6][18][19][20][28]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VET Policy Report Finland 2008. Progress in the Policy Priority Are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Helsinki: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08:25-26.26.27-29.9.26-28.
[11]劉其晴.近十年來芬蘭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改革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30.
[12][22]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09[R]. Thessaloniki: Cedefop,2009:65.
[13][14][24][25][27]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10[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0:65.65.67.67.66-67.
[15][16]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CIMO. Finland in Focus-Towards 2020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onardo da Vinci Promoting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R]. Helsinki: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CIMO,2010:28.
[17]Norton Grubb(Rapporteur). Et al. Equity in Education, Thematic Review, Finland Country Note[R]. Paris: OECD,2005:24.
[21]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12[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2:35-36.
[23][26]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Overview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R]. Helsinki: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l,2008:51.52.
[29]Pasi Sahlberg. A Short History of Educationl Reform in Finland[EB/OL]. [2009-08-31].http://192.192.169.112/filedownload/%E8%8A%AC%E8%98%AD%E6%95%99%E8%82%B2/A%20short%20history%20of%20Educationl%20reform%20in%20Finland%20FINAL.pdf.
[30]Seija Rasku. Skills and Abilymbics Competitions in Relation to Finnish Education Policy. Presented to “Competitions for All-International Abilymbics Conference”[EB/OL].April 27, 2010, Oulu.[2010-05-10].http://skillsfinland.fi/julkiset/TaitajaPLUS/Rasku.pdf.
Reform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Guidan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Finland
LIU Qi-qing1, ZHOU Yi2
(1.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nshun College, Anshun Guizhou 561000;
2.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guidance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been one of reform measures in improv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which has expanded approaches for students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working life and decreased the dropout rates of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The material experience include: clarifying the core status of students guidance service; carrying out phased guidance and caring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carrying out various National Projects, and developing guidance policy; paying attention to legal monitoring and setting up guidance counselor.
Key words Fin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guidance for students; reform experience
收稿日期:2013-06-08
關鍵詞:技能比賽;調研報告
一、引言
隨著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全國技能競賽較前幾年更受到學校的重視,社會對技能大賽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特別是技能大賽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影響的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并對技能大賽褒貶不一。
二、通過職業技能大賽,我校師生獲得不俗地成績
通過2014~2015年度對本校康復、護理、助產三個專業師生參加技能比賽情況進行調研。如2014年9月康復專業任老師獲湖北省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的二等獎。2014年護理專業王老師獲校級說課專業比賽一等獎。2015年助產專業王老師獲校級說課專業比賽一等獎,孫老師獲校級說課比賽三等獎,并且孫老師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醫藥衛生類“創新杯”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和說課比賽中獲三等獎。2015年湖北省醫學職業教育護理技能大賽中職組我校兩位同學獲個人三等獎。2014年~2015年每年咸寧市教育局舉行康復、護理、助產操作技能大賽,各專業每年近10名學生進入決賽并獲獎。近兩年經過技能大賽確實促進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作用。第一,促使新的課程體系構建。通過技能比賽的引導改變了職業學校以往學科式培養技能人才的教學方法,促進專業技術崗位實操任務項目化課程的開發,既是把一些技能大賽的內容,同時也是真實專業技術崗位工作轉化為項目化教學中的一些任務點,一項一項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每一個學生。從而使教學更貼近于實際工作崗位,也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新型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崗位特色課程模塊、綜合實訓模塊、選修課程模塊、頂崗實習模塊組成。同時建立了科學的評價體系,如針對教學態度、教學內容、組織管理、教學效果四個部分進行評價。根據教學組織側重點不同,校內教學及教學質量評價由學校完成;頂崗實習階段,教學組織及教學質量評價由學校和醫療機構共同完成。第二,完善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如在近兩年我校投入191萬元新裝備專業實訓室8間、多媒體教室9間,新購電腦292臺,投入135萬元校院合作專業共建實訓基地、共建教學醫院3家;購置了具有先進性與當前行業發展水平基本相當的儀器,實現了校內實訓基地集專業實訓教學、職業技能培訓及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功能。并與武漢、廣州、深圳、福州等地的多家醫療機構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形成了較密集的實習網絡。第三,打造精良的師資隊伍,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以老帶新”、“以優帶新”活動;加強教師專業基本技能訓練,重視培養“雙師型”教師。通過技能大賽促使“雙師型”教師隊伍得到了不斷的壯大,三個專業在參加前的“雙師型”教師達到專業教師的30%左右,參加技能比賽后專業“雙師型”教師比例已達到55%。第四,對周圍輻射作用。通過技能大賽提高教學團隊的整體素質,連續2年派出教學團隊對周圍基層衛生院進行技能培訓,還為當地人社部門育嬰師培訓班進行技能培訓。
三、職業技能大賽所引發的不良的問題
第一,平時正常情況下在一臺儀器幾個學生一組進行使用,但是考慮到一些參加比賽的學生,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訓練,往往會給他們單獨使用一臺儀器。并且帶實訓教師會更多的關注這些參加比賽的學生操作手法是否規范等問題,而忽視了其他實訓的普通同學,使其他同學像“放鴨子”一樣缺乏管理。第二,參賽學生存在學習觀念的偏差。有些參賽學生認為自己是參加技能比賽的選手,就可以區別普通同學,如不用每天參加早自習和晚自習,甚至認為一些考查都可以不去上課,只要練好參賽技能就行。更甚著有些犯了錯誤都能從輕處理等現象。第三,我校護理系為強化中職護理、助產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操作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舉辦專業技能大賽,競賽的項目包括無菌盤鋪設、徒手心肺復蘇術、靜脈輸液法三項護理操作。旨在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護理實踐操作技能,以勝任今后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同時也為廣大參賽選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平臺。希望通過此次技能大賽,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提高,使教師的教學方法、手段及課改方向進一步明確,使護理專業的內涵建設和辦學水平得到了提升。本次比賽先由各個班級推選出2~3名優秀選手進行初賽,采取淘汰賽形式取前十名再進行決賽。所以此次技能大賽形式注定了只有極少數學生參與到比賽中去,使大多數學生無緣技能大賽的選拔。競賽內容上每年省內及國家級競賽都在添加新內容,促進了大家去學新技術、新設備。但是像我校護理競賽項目就一直只有無菌盤鋪設、徒手心肺復蘇術、靜脈輸液法三項操作。
四、對現在職業技能大賽的幾點建議
一、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評價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在對學生學業的評價方面,主要以筆試為主,評價落腳在學業的學業成績之上。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首先,與中職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不相適應,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的考核被大大忽視了,這當然不利于培養出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其次,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只重視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利于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與求真務實的學習精神。
(二)評價主體過于單一
目前,評價主體過于單一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在學生學業評價方面存在的第二個問題。評價學生學業的唯一主體是教師,這產生兩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教師在評價中起著決定作用,一些理論基礎薄弱、評價觀念落后的教師既未能公平地實施評價,又阻礙了學生學業的長遠發展。其二,單一的評價主體很難做到全面、多方位評價學生,這種評價結果當然缺乏信服度。
(三)學業評價缺乏與企業的溝通
中等職業學校要為社會輸送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其教學目標的實現最終要得到社會與市場的肯定。然而,目前我國中職教育中對學生學業評價尚屬于閉門造車,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考核;而企業更加關注員工的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與創造能力。因此,學校對學生的學業評價,不能做到與社會發展的步調相協調。中職教育與社會企業評價體系脫節,只會起到南轅北轍的負面效果。
二、完善中職教育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的有效對策
(一)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評價力度,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基礎
中職教育在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明確中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之所在。在這種正確觀念的指導下,中職教育評價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軌道。中等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具體的課程開設方面主要有四大方面,包括專業課程、基礎課程、實驗課程以及實習。這四門課程其實分屬為兩大范疇:一是理論;二是實踐。因此,考核評價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無可厚非,但它不應該成為評價的唯一指標。以實踐為特色、以技能培養為方向的中職教育更應該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評價力度,這種評價本身也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具體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全面發展。
(二)完善中職教育評價方式,促進評價走向多元化與全面化
1.筆試與實驗操作、面試等方式相結合
筆試是評價學生學業的一個方式之一,但不應成為評價的唯一方式,這容易扼殺學生的創造思維,也不利于檢測學生的實踐能力,更無法適應社會與企業的需要。為此,中職教育在學生學業評價方面要想走向多元化,首先要豐富評價方式,如實驗操作評價、面試等。從各門學科的性質與內容出發,評價才能更加有效、更加有針對性。
2.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以往中職教育評價偏向結果性評價,往往是在學期之中與學期之末進行。這種結果性評價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單一使用這種評價方式使得評價缺乏全面性與立體化。為此,在完善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納入生成性評價。生成性評價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包括出勤情況、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等。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全面認識學生,同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健康的人格。
(三)充分利用各種人力資源,擴大學業評價主體的范圍
面對中職教育學生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單一化的現狀,學校要充分利用多種人力資源,擴大學生評價主體的范圍。除了教師之外,學校首先要重視納入社會企業的技術人員。由于企業技術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對時代的發展與本行業的形勢了如指掌。積極納入企業技術人員,為中職學校與社會搭建了溝通的橋梁,為中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技術人員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行業的評價,因此對學生順利進入工作崗位大有裨益。在教師評價與企業技術人員評價之外,學校也要重視學生自身的力量,實現學生自我評價與生生評價相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發現問題,培養綜合分析能力與創造能力;生生互評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從學生的各個方面與特點出發,因此是有效的、全面的。
(四)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在中職教育中,教師既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又是學生學業評價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重身份使教師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是因為這樣,學校要想完善中職教育學生評價體系,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首先,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明確社會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在評價學生學業方面既能夠全面又有所側重。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只有這樣,教師評價這方面才能更加科學與合理,從而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1-0116-01
一、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問題原因分析
(一)學校因素
1.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規格定位模糊
高等職業教育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能型勞動者。幾乎所有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層面和類型上培養相同的人才,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大批企業缺乏有特點的勞動者,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就是因為沒有對就業市場進行精確的定位和細分,使得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辦學的市場定位模糊。
2.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下降
高等職業教育學歷的含金量與其教育教學的質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近年來眾多高職院校不斷擴展招生規模,擴大招生數量,這一方面使得教育機會擴大,接受教育者增多,但另一方面由于許多學校相應的教育資源和教學力量的擴充跟不上擴招的步伐,結果導致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從而影響了畢業生的培養質量。
目前來說高職教育質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學方法陳舊
從高職教育課程結構所涉及的學科數量而言,基本上能夠滿足培養從業人員所需要的一般知識,但目前運行的基本模式仍然是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基礎課程的模式而非以能力培養課程為核心的模式。整個教學活動就是教師向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單向灌輸。教師用自己的思維過程代替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背離了職業教育目標。
(2)師資建設緩慢,教學條件限制
許多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嚴重短缺,甚至出現了“有什么教師開什么課,有什么設備進行什么實訓”的問題。并未按實際需要去設計課程,而只是遷就師資等實際的資源和條件去設置和調整課程,最終嚴重影響了課程開發及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國內眾多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發展、資金來源等問題,在學校教學條件的建設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教學條件普遍不盡如人意,某些情況下不得不對有些教學過程尤其是實踐教學作出限制或降低標準,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3)學生畢業條件寬松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時取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是提高自身價值,顯示自身能力的一種非常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學校往往表面上將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情況看得非常重,但同時又沒有具體的執行標準出臺以促使學生獲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學生畢業條件中職業資格方面的“寬松”也阻礙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社會因素
1.學歷主義價值觀傾向
學歷主義是指社會評價個體勞動者時不以其實力為評判準則,而是過分重視形式上的學歷。近年來社會上的學歷主義價值觀傾向逐漸加重。人才招聘市場的大門往往只為高學歷者敞開,愿意招聘高職學歷求職者的企業不斷減少,高職學歷勞動者的初始待遇不斷降低,就業市場對高職學歷的大門逐漸閉緊。這種學歷社會的價值取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們對高職教育的關注度,直接影響到了高職學歷的“含金量”。
2.“精英教育”思維障礙
從精英化到大眾化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這種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本當是通過提高更多國民個體素質以達到“精英教育”的標準去實現的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中國卻通過降低高等教育進入門檻,放低高等教育身段的方式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基本”做到了。這樣一來,大眾化高等教育確實向我們走來,然而卻忽視了在大眾教育的時代,大學生的供求比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接受高等教育者已不是社會稀缺資源。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大學生在社會中位置的變化而繼續固守高等教育精英情結的話,則必然造成更多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機會的喪失,造成高等教育“尊嚴”的喪失。
二、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的對策建議
(一)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明確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為根本,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學生的興趣、意志和品質、以適應社會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適應力和創造力。同時應加強校企合作、產學合作,實現教學、實踐和就業一條龍,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二)專業設置突出高職特色
確定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職業教育思想為指導,在研究就業崗位需要及要求的基礎上來開設專業和進行課程的設置,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創建符合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以市場為導向而有所區分和細化,避免“大而全“的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自身辦學的優勢、劣勢,根據優勢項目建設品牌專業。
(三)加強教學環節
改革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協作教學、現場教學、能力分組制、開放教學等形式來組織教學。設計出系統化的實踐性教學方式,確實把實踐性教學環節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并予以落實。加大實踐課在教學計劃中的比例,使學生獲得充足的實踐和實習時間,形成“認知――模擬――實踐――提升”的學習過程,充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實踐性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技能和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提高畢業生的畢業標準
例如規定高職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否則將不允許其畢業。硬性提高畢業門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敦促學生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價值和“含金量”。可能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措施帶有強加于人的性質,但高職院校切實推行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畢業制度,把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這也許才是對學生甚至對社會的一種負責任態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