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醫學的弊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職醫學生未來主要服務于基層、社區及農村等醫療機構,從事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衛生宣教等工作,需要掌握大量實用、適宜的技術。對于高職口腔醫學專業學生來說,要多利用寶貴的在校時間掌握一些口腔醫學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其中,技能的訓練至關重要,這是職業技術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區別,所以必須把握好“操作能力強、上崗就能用”的培養目標。就口腔修復崗位而言,高職醫學生“上崗就能用“”上崗就需用”的操作為臨床過程操作,這是由于口腔修復的社會化服務使修復模式的變革加快,改變了以往醫技不分的狀況。由于專業性質的分工,醫師與技師作為口腔修復主體的分工也更為細化,將以社會的分工合作來完成牙齒缺損與缺失的修復,不僅可以保證修復的質量,還能提高工作效率。高職醫學生對于制作工藝過程操作(如烤瓷冠的制作、卡環的彎制、全口義齒的排牙等)只需了解方法和流程即可,應該利用大量的學時進行臨床過程操作訓練,放棄一些“上崗不需用”的工藝過程操作的技能訓練。
2口腔修復學教學改革設想
2.1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教學要達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的目的,就需運用動畫短片及真實的錄像讓學生對操作過程進行詳盡的了解、分析,然后模擬,最后由教師對重點環節作點評。理論教學中,對概念性的知識盡量配以圖片講解,可使學生獲取的信息貼近臨床實際,生動、直觀,達到多接觸、早接觸臨床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明確工作崗位中必需的技術和操作,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2.2實訓地點的變化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離不開臨床實踐,實踐教學要突破實驗室的局限,把教室搬到診室,是增強實戰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于一些重點、典型的病例,可分組、分批到醫院口腔診室,觀摩帶教教師的操作全過程,包括常規的義齒設計、牙體預備、印模制取、戴牙等,回到課堂后,針對容易出現錯誤的環節,組織討論,再回到實驗室模擬操作,并將自己的學習體會、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和解決辦法寫成實驗報告,以鞏固學習效果。
2.3教學內容的改革開展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支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體驗式教學,關注本專業最新技術動態和觀念變化,結合高職口腔醫學專業學生能力,及時將新知識、新技術引入教學中;按照未來崗位的要求精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經濟、社會現狀同步發展,尤其要精心編寫實驗教程,將完成各種崗位任務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需求的共性要求(如幾類全冠修復的牙體預備特點)重新組成核心訓練課程內容,并形成獨立的綜合實訓課程,而不是單一訓練一項技能,以便學生系統掌握技術要領。根據我們多年來對醫療機構的調研,可將口腔修復職業崗位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劃分為6個工作模塊:(1)口腔檢查與義齒設計;(2)牙體缺損的固定修復治療(包含樁核設計與蠟型制作);(3)固定義齒的牙體預備技術;(4)活動義齒的設計與牙體預備技術;(5)固定義齒與活動義齒印模制取技術;(6)各類義齒試戴與戴牙后相關問題的處理。以上6個工作模塊是工作的基本內容,體現了崗位技能的精髓,應根據難度大小安排課時、制定技能標準。每個工作模塊就是一項工作任務,實際工作任務可能是多個模塊的結合。這種模式克服了以往實驗教程專注于技工操作、混淆了高職口腔醫學專業與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弊端。口腔修復職業崗位調研證明,學生只要完成以上6個模塊實訓,就基本可以勝任崗位實際工作,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專業實踐技能和提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2.4強調知識和技能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口腔修復臨床工作不能脫離口腔醫學相關學科,因為口腔修復學,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必須自始至終體現知識技能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口腔修復學知識和技能離不開口腔解剖生理學、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等學科知識,同時還需考慮患者的全身狀況。因此,教學中要體現醫學的整體性與綜合性理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例如,患牙擬行樁核冠修復,需要評估患者全身狀況(如是否患有糖尿病)、患牙牙周狀況、根尖周與骨質狀況、牙根長度等。教師應在理論教學中引導學生開闊思路,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讓學生多角度認識一種疾病或癥狀,多方面看待幾種治療方法之利弊,把所學知識用好用活,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臨床醫師。
急診醫學的特點是實踐性強、發病急、病情危重、變化急速、時間短、應急性高,要在瞬間決定病人生死存亡,這時任何的操作都要精、準、快,而沒有試驗的機會,這就決定了急診醫生所負擔工作的艱巨,也造就了急診醫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其培養比其他醫學學科更加嚴格。傳統條件下,急診醫學教育和其他內外科醫學教育一樣,都致力于“課堂教學-課后臨床見習-教師臨床講解與示范-學生自行理解與掌握”。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需要反復的臨床實踐與操作,需要相應病種的反復處置與經驗積累。盡管近年來我國急診醫學的教學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目前仍面臨一些不足,如沒有整體的救治方式(思路)、實習時間短、急診的資源設備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教學要求的提高,在病人身上學習和演練臨床技能的學習方式在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等各方面越來越多的暴露出許多困難與弊端,在病人身上進行實習越來越被社會大眾所不能接受,尤其近年來法律的健全以及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醫學實踐教學中的問題越來越多———臨床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既往在真實患者身上進行的實習方式,越來越受到限制。同時,在現行的醫療法律法規下,以及保護病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任何試驗性的操作都是不允許,也不應該在病人身上實施,尤其是急診醫學。這些情況都對以往以病人為見習和實習主體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難題。
2高端模擬系統在醫學教育中的優勢
當以病人為實習對象的可能性日趨減少時,模擬與虛擬技術的出現與發展給予了我們新的平行教育途徑,模擬與虛擬技術開始走向醫學教育的前沿,尤其是近年來,高端醫學模擬技術日趨成熟,醫學模擬教學也逐步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所謂高端模擬系統是一門利用模擬技術創設高仿真模擬病人和臨床情景來代替真實病人進行臨床醫學教學實踐的教育學科[1]。它倡導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的真實環境和更符合醫學倫理學的方式開展教學和考核,創設出模擬病人和模擬臨床場景,利用更加科學和人性化的教學和考核手段培養醫學生敏捷正確的臨床思維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臨床綜合診斷能力及各項臨床操作技能,從而在有效培養臨床醫學人才的同時也減少了醫療事故和糾紛在臨床實踐中的發生[2]。在我國,高端仿真模擬訓練技術,尤其是以“生理驅動技術”為核心所制造的模擬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模擬病人[3]。它是一種結合多種生理功能的多級綜合模擬系統:這些功能包括心肺系統、肌肉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模擬系統可顯現出各種臨床表象(如:自主呼吸、眼瞼眨動),同時監控參數變化(如心電圖、血壓等),并在指導者不進行干預或干預極小的情況下對操作者的行動產生反應。其訓練真實、方便、多樣、可行、安全、可控、可重復等諸多優勢已經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4]。這些優勢就決定了高端醫學模擬系統在急診醫學教育教學中的可行性。
3高端模擬系統在我系急診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在2008-2009年度,我們對臨床系和口腔系選取兩個班的學生應用高端模擬系統,從理論、見習、操作和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急診醫學新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理論教學。理論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既往急診醫學教學模式不同的是,減少了急診醫學授課與內外科授課之間重疊部分的內容,增加內外科授課中屬于自學或略講、但又與急診醫學密切相關的內容。利用豐富的電化教學課件及我系自行錄制的教學錄像,反復強化、強調急診醫學的急、危、重特點,同時利用平面與立體相交叉的方式,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內容。例如在心肺腦復蘇的講解中,利用自行錄制的教學錄像,不僅在課堂上予以電化教學,同時還通過網絡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共享,為學生的反復觀摩、理解提供可能。加強床前教學與特殊病例討論小結。在學生臨床教學期間,結合我科留觀病人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講解臨床處理的方法及內容,并適時的提出相應的問題,為學生課后的思考和查閱文獻提供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同時,通過高年資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臨床教學,讓學生在實景情況下觀察和學習急診處理。實習期間,組織學生調閱我科積累的教學病例資料,在高年資帶教教師主持下,共同探討、分析特殊病例的臨床資料,并由此引出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遇到類似患者的處理及鑒別,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學生操作能力培養以及高端模擬系統的應用通過前面所述教學階段過程,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急診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也對急診患者的臨床處理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認識。在高端模擬系統方面,讓學生在具備一定急診臨床技能的情況下,進行手把手示范教學,然后讓學生分批次在模擬人上進行練習,并由學生互相發現和指正操作過程中的不當之處,而帶教教師進行質量監督。與傳統教學相比,高端模擬系統可提供多種臨床可能的練習,除了心腦肺復蘇外,還可以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診斷性腹腔穿刺、急救藥物處置及其反應、氣管插管、動靜脈穿刺、除顫、起搏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急診技能練習,不僅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急救技能。急診教學考核。除了傳統的筆試理論考試外,利用高端模擬系統能更好的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在設定相應的急診病患模式下,也可以考核學生的臨床分析、診斷及處置能力。例如,給學生設定急性空腔臟器穿孔的病患,但只給出患者的病史及臨床癥狀,讓學生利用高端模擬系統進行查體,并要求學生描述患者的可能診斷及依據,以及需要進一步進行的檢查,同時還可考核學生診斷性腹腔穿刺的指征及方法。
[關鍵詞]特殊公共衛生事件;醫學教育;混合式教學
2020年初特殊公共衛生事件爆發后,由于口腔門診診療情況特殊,需要長時間醫患近距離接觸,口腔渦輪手機等專業設備在工作時也會產生大量水霧飛沫及氣溶膠,常用的防護措施不足以有效地阻止特殊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若患者隱瞞病情或者潛伏期患者在未確診的情況下到口腔科門診進行治療操作,將導致特殊公共衛生事件蔓延,所以口腔科成為特殊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高危學科[1]。中南大學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2020年春季學期的教學全部采用線上教學方式進行授課,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線上教學尤其是臨床見習線上帶教具有更大的挑戰性,需要精心的設計和準備。為了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及最好的教學效果,口腔教研室全體教職工積極行動,針對口腔科學教學特殊性,從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及學習監督管理三個主要過程著手,探索線上教學模式,保障本學期口腔科學教學的順利開展。隨著特殊公共衛生事件全球化不斷發展和網絡時代的進步,線上線下聯合教學將會成為主流,本文將口腔科學線上教學過程經驗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醫學歷史與理論知識點的融合
本次線上理論課教學以醫學史為切入點,挖掘醫學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2]。比如20世紀初中國東北地區暴發的鼠疫奪去了6萬多人生命。對于那次的鼠疫,伍連德深入一線疫區,親自診查病患,從呼吸道感染癥狀嚴重的情況判斷,推斷極有可能是通過飛沫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呼吸傳播,他駁斥外國專家的偏見同時發明了加厚口罩,解剖患者遺體,開展細菌培養試驗,鎖定鼠疫桿菌,進而發現了通過呼吸和唾液的渠道傳播,通過游說鐵路部門的當地官員,借調來1300節火車車皮隔離患者和正常人,切斷疫情蔓延的途徑;通過焚燒疫尸,徹底撲滅傳染源……科學的抗擊疫情理念使年輕的伍連德初露鋒芒[3]。還有俄羅斯骨科醫生伊里扎羅夫,他治療了大量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傳統的治療方法會有骨斷端愈合后縮短的弊端。但是在一次骨折不愈合病例治療中,他的治療團隊使用了一種外固定加壓促進斷端愈合支架,他的助手想增加骨折端的壓力,使骨斷面接觸更好,調緊了外固定支架上螺絲,但是把調整螺絲的旋轉方向搞錯了,骨折斷端非但沒有貼緊,反而更加分開了。后期X片顯示,分開的骨折斷端之間卻顯示有新生骨痂形成,伊里扎羅夫沒有放過這一“反常”現象,對這一“失敗”手術進行了嚴密觀察和科學思考,并利用動物進行了后續截骨牽引成骨的相關研究,最終發現了“牽張成骨”技術[4],最終使其在骨科和口腔外科大放異彩。融合醫學歷史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學生從重復乏味的知識點背誦中解脫出來,攝取更充裕的醫學歷史同時寓教于樂。同時,通過深入探索醫學歷史,學習醫學史不斷完善的發展道路,我們適當地啟迪學生以史為鑒,培養學生探索醫學的創新思維。
二、醫學人文精神的教授
教師在整個線上授課過程中注重醫學人文精神的輸入和滲透,且輸入和滲透具有藝術性和技術性[5]。既往醫學人文精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能只是把醫學生誓詞強加給學生,學生可能勞而無功,并不能身臨其境。目前,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發展,醫學人文精神在醫學研究中確有偏離,在醫學教學過程中推動其回歸是十分必要的。相比線下教學,醫學人文精神的滲透在整個線上授課過程中更具有挑戰性。例如,口腔外科手術時間長、風險極大但是收益低,年輕醫學生不愿意選擇從事口腔外科,口腔外科面臨年輕醫師培養接班的困局。“樹立獻身醫學科學”這一醫學人文精神,在特殊公共衛生事件時代的口腔外科線上教學活動中,將樹立獻身醫學科學人文精神融入口腔醫學的外科知識點中講授,不失時機地結合醫護抗疫的視頻片段,全國各地數百支醫療隊,4萬余名醫務人員不畏艱險,支援湖北及武漢一線;武漢一位醫生身患漸凍癥,妻子感染上病毒,卻依然以頑強意志戰斗在最危險的地方;醫護們奮力投身一線,臉上被口罩勒出醒目的血痕、手指被汗水浸泡得發白發皺[6],從而激發學生榮譽感和責任感,啟發其對生命意義和醫學人文精神的思索。讓學生感同身受地體會醫者的仁心和責任心,提醒醫學生不要在物質世界里迷失自我,樹立救死扶傷的工作理想,在工作中最大程度上減少給患者造成身心傷害的并發癥,培養出對生命的熱愛、不屈不撓地進行醫學科學實驗和研究,以他們的醫學實踐和創新精神貢獻給人類健康事業。
三、制作優秀線上教學課件
由于線上教學依賴多媒體展示,均需通過電腦或手機屏幕展現,手機屏幕展示效果與投影儀不同,學生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長時間使用也容易眼疲勞,進而導致教學效果打折;課件字體和版面設計不合理導致學生上課易疲憊。教師在設計線上教學多媒體課件時,需要合理安排多媒體的字體格式和字體大小,排版布局適合手機和電腦觀看[7],教師在授課前都應該在教研室進行課件網絡試課,提前進行在線教學演練,授課教師之間相互進行聽課和課件批改。我們應該采用多姿多彩的課件形式展現我們的內容,避免過多的文字堆積,因此,更多采用動畫演示、操作手術視頻和流程圖等手段就非常有必要,這樣能使多媒體課件更加豐富多彩,適時變換教學課件模板使線上教學效果更佳,課堂講解中變換語調、語氣和停頓從而調節課堂氣氛,最終規避線上授課的缺點,取得線上線下同樣的學習效果[8]。
四、課堂語言要求有特色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授課時,教師可以運用眼神、面部神情、肢體及語言等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教師線上教學的表達受到了網絡的限制,教師主要靠語言來表達自己,教師需要挖掘更多的語言特色。因此,教師在線上授課過程中,盡量使用具有流利的和充滿趣味的語言。教師能夠采用有聲有色的語言,風趣幽默的用詞,結合網絡流行段子語錄和新詞匯,或發揮教師個人特長,激勵能夠帶動課堂氛圍的講授方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最終取得線上線下同樣的教學效果。
五、確保線上授課平臺運行平穩
線上教學活動依靠教學平臺和完備的各種設備和軟件的支撐。我們教研室群策群力,開展眾多網絡教學平臺的試課,如暢課、騰訊會議、釘釘等,教師在授課前都應該在教研室進行多平臺提前試課,熟悉教學設備和軟件的使用,年輕和年長教師一對一合作幫扶,保證年級較大的教師軟件正確使用,教研室能夠保證多臺教學設備同時正常運行,提前進行教學平臺故障演練。在實際教學時,保證充裕的時間,穩定的網絡信號,安靜的教學空間,如有干擾和網絡故障需備有其他空間和網絡,這為線上教學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空間。同時,教學秘書課前還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學生聽課設備和網絡通暢情況,在出現個別學生出現困難時,準備好彌補方案,如備有課堂錄像等,確保學生們都能夠加入線上教學中來[9]。
六、醫學創新科研思維的導入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醫學知識的灌輸和技巧的傳授,學生容易走神,參與度低。而我們在這次線上教學中,提前布置學習任務,發放教學大綱,提供討論案例和學習文獻,同時預留一個交流討論區,讓學生可以在網絡上向教師提問或學生之間討論,教授學生們開始查閱專業文獻,學生查閱大量文獻的過程就是學會思索的過程;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獨立獲得知識,避免了在日復一日的“填鴨式”教學中失去學習興趣。學生們閱讀、歸納和總結文獻后,對一些醫學知識和問題,學生們會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站在了課堂的中央,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激起他們自主探索的氛圍,教師再加以指引,他們創新精神的科研思維能力就會不斷提升。
七、課前課中課后同步管理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僅僅注重課堂的教授,特殊公共衛生事件時代,變更教授模式勢在必行,線上線下混合制教學模式迎來了成長機遇,課前學習和課后復習的落實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非常重要。我們提前5~10天布置教學任務,將同學們相應分組,向同學們發放教學大綱、教學視頻和討論臨床案例,鼓勵同學們進行課前學習,針對不懂的問題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組內交流和討論學習;課前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提出問題并向教師請教或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學習。課堂上我們將不再講授提前布置學習的內容,只回答學生課前學習的難點、討論中提出和存在的疑問,對教學大綱快速總結和概括,進一步強調重點,對課前學習中未涉及的問題進一步講授。課堂學習討論是重點,我們精心設計和實施課堂互動內容,采用多樣化互動形式,如分組討論、提問互答和課堂測驗等。在課堂互動后,我們應該進行適當的總結和討論內容指導。在課后階段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開闊學生眼界,同時開展相關測試檢測學習效果,并及時了解學生課后閱讀情況,通過單獨交流、成績總結、課后線上討論等形式對整體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八、反饋和改進并舉
2020年春季學期的線上教學任務下達后,由于是首次線上教學,教師和學生們并無相關經驗和設備,我們在線上立刻對學生的網絡設備、學習工具和網絡教學要求進行了統計調查,做到了有的放矢,部分學生家庭網絡信號不佳、流量不足或者線上設備顯示效果不佳,經協調后解決問題[9]。教學開始后進行了線上教學的單獨交流訪談,根據學生在線學習的感受改進教學方式和內容,根據同學們反饋的視頻缺乏的缺點,購買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相關視頻,并拍攝了部分簡短教學小視頻;教學完成后再次進行調查反饋,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和教師認為線上教學可以滿足臨床理論課的要求,部分學生認為線上教學無法滿足討論型教學的要求,大部分學生認為線上教學無法替代操作等實踐教學,線上教學要求學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可拓展空間,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后期線下教學進一步補充,醫學線上虛擬操作平臺的建設也是今后教學模式改革發展的方向,包括拔牙、麻醉、切開縫合和小手術等[10]。
九、線上考試和考核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僅僅注重課堂后的書面考試,特殊公共衛生事件時代,變更考核模式勢在必行,線上教學考核模式迎來了機遇,在本次線上教學中我們改進了我們的考核模式,本課程總成績由理論考試+實驗考核+綜合評價三部分組成,具體測評指標如下:一是理論考試:嚴格按照口腔科學的教學大綱的核心,通過挑選各章節核心來配比題目數,以確保試題覆蓋口腔科學學科的重點和難點,以期全面而透徹地考核學生們的掌握情況;二是實驗考核:以操作視頻截圖和結構圖片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確保同學們能夠知曉口腔科學的基本知識,為后續其他醫學橋梁課程的學習做好準備;三是綜合評價:評價包括課前學習知識掌握情況、線上課程基本情況、線上討論參與率、線下討論參與率和課后作業完成質量[11]。根據學期考試成績和綜合評價對比表明,在現代信息化發展的支持下,線上教學改革能夠適應當前教學的需要,我們在線上教學變革初步摸索中獲得了一些經驗和反饋,將根據反饋進一步挖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 基礎醫學 形態學實驗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一、形態學實驗室現狀
根據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項目實施計劃和山東省教育廳關于高等院校實驗室體制改革等文件精神,我校實驗室合并工作于1998年完成,至今已有12個年頭。當時合并的學科有醫學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病理學。2009年學校決定成立生物技術系并單獨招生,醫學生物學科脫離形態學實驗室;醫學微生物學教研室和人體寄生蟲學教研室合并為病原學教研室,實驗科目也相應合并,所以目前形態學實驗室承擔《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和《病原學》3門學科的實驗課程。隸屬于基礎醫學院,實行院系二級管理。形態學實驗室現有教學人員34人,其中正高職稱8人,副高職稱10人;實驗專職人員10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5人。編寫實驗教材4部。共有18個顯微鏡實驗室,08年又斥巨資建立了12個數字顯微互動實驗室。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先進的教學內容,達到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從形態學實驗室成立至2009年末,我們的教學模式基本是實驗課跟隨各學科的理論課分開運行,由各教研室制定教學進度,實驗人員按進度各自準備實驗器材和切片,配合教研室進行教學,沒有獨立設課。現在病原學教研室成立,原來的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實驗基本合并。根據學校要求,借鑒其他院校的教學模式,順應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我們決定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和《病理學》的實驗作部分調整,以達到兩門形態學科的融合,以便學生在學完人體正常組織結構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病變后組織結構發生的改變,進而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體各種組織結構從正常到異常的過渡,為今后從基礎到臨床的轉變打下基礎。
二、形態學實驗教學的新模式
2009年下半年,學校決定自2009年級開始,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精神衛生、預防醫學、醫學檢驗、口腔醫學、醫學影像學等專業本科學生的培養方案適當調整,減少《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總學時,原則上是減少理論課學時,加強實驗教學。為此我們作了如下調整,《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由原來的80學時(理論48學時,實驗32學時)調整為76學時,減少了4學時,主要減少了理論課,由48學時調整為44學時,實驗課學時未變,仍然為32學時,在第一學年的第2學期開課。病理學的總學時為92,其中理論課學時56,實驗課學時36,在第三學年的第5學期開課。自2009~2010學年第2學期開始,針對2009年級各專業本科的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和《病理學》實驗課合并為形態學實驗,組織學實驗課在2009~2010學年第2學期只完成28學時,另外4學時安排在第5學期病理學開課時,加入到病理學的實驗課中。計劃在病理學講解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疾病時,在實驗課中分別加入組織學的內容,這四個實驗內容每次給組織學安排一學時的時間,由組胚教研室的老師給學生講解該系統主要器官的正常組織結構,再由病理教研室的老師講解該系統器官的各種病理變化,比如在病理學上呼吸系統疾病的實驗時,先由組胚教研室的老師講解肺的正常組織結構,使學生能夠復習和回顧這些器官的正常結構,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病變后組織器官發生的各種改變。
三、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
組織學和病理學在授課內容上部分融合,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要熟悉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和相關的臨床知識,講解時要重點突出,注重邏輯,讓學生理清思路,按照正常向病變的過渡、病變帶來相關功能的改變、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和體征這一主線。注重每一個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各種病理變化,注重每種疾病的動態演變過程,加強各種疾病的動態發展過程的訓練。病理學和組織學的教師要互相隨堂聽課,然后進入實驗室進行輔導、答疑。這樣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統一,理解正常組織結構向病變組織的過渡和轉變,克服了學生學習組織學時對基礎學科不重視的的錯誤觀念;克服了學習病理學時遺忘了器官組織正常結構的弊端。上實驗課時,在每個實驗臺上擺放實驗課所學器官的大體標本和正常、異常切片標本,便于隨時觀察、學習、提問、教師答疑。要求學生掌握與本次實驗有關的基本理論,提前預習。先看正常的形態結構,再看其病變后的大體和病理切片,了解其病理變化并聯系病變后其機能的改變,聯系臨床癥狀、體征。克服機械記憶、片面理解、缺乏聯貫的學習模式。在學習中,正常與病變、系統與系統、前面與后面的知識等能夠有機的聯系,拓寬思路,培養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一實驗組的同學可圍繞一種疾病展開討論,將競爭的學習機制引入實驗課。克服各自學習時不思考、不發言、不認真,以及枯燥乏味的學習方法,做到人人進取,開拓思維,增加理解和記憶。
四、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組織學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能的科學,這門學科是隨著顯微鏡的出現、在解剖學的基礎上從宏觀向微觀發展形成的,研究內容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需要借助顯微鏡觀察其結構,進而了解其功能。學習和掌握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微細結構,是為以后學習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以及臨床各課打基礎的,尤其是病理學。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改變,闡明其本質,從而為認識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病理學除了側重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以及形態改變與功能變化及臨床表現的關系。因此,病理學與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等均有密切的聯系,也是學習臨床醫學的重要基礎,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可以看出組織學和病理學雖然同屬基礎醫學、形態學科,但是組織學和胚胎學更是病理學的基礎,只有掌握了人體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器官的發生,才可以理解病變后組織器官發生的變化,進而理解由于病變而造成的功能改變,具體的體現就是病人的臨床表現和體征,這也就和臨床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從基礎經橋梁過渡到臨床,實現對醫學生培養的連貫性和綜合性。為此我們計劃組織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和病理學教研室合作,編寫《形態學綜合實驗組織學和病理學分冊》一書。編寫時注重融器官組織的解剖、組織結構、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于一體,介紹器官組織正常結構與病變的動態演變,加上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圖譜,做到圖文并茂,便于對照,使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夠綜合應用。教學改革的成敗與否,體現的教學效果如何,關鍵是教師,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是影響教學改革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們將更加注重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制定每周業務學習和集體備課制度,完善新進教師導師制培養和系統聽課制度。注重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素質,做到以老帶新、多學科聽課,不定期的舉辦技術比武等。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必然帶來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將不斷改進教學手段,保證綜合實驗的教學質量,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推進全面的素質教育,為學生順利實現基礎向臨床的過渡、將來很好地適應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驗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我們計劃逐步將形態學列為獨立的一門學科,獨立授課、獨立考試。盡量做到少一些單一性實驗,多一些綜合性實驗;少一些驗證性實驗,多一些設計性實驗;少一些演示性實驗,多一些操作性實驗;少一些傳統性實驗,多一些創新性實驗。我們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我們的互動實驗室,力爭做到對各系統器官組織的正常結構――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的整體展現。運用動態的學習方法,圍繞知識、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這條主線,轉變教育觀念,從傳授理論到加強創新能力的訓練,從傳授技能到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從共性教育到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認識到由正常組織發展到病理改變的一系列動態演變過程,使形態學實驗成為連接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臨床之間的紐帶,培養學生運用綜合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訓練學生由基礎走向臨床的基本技能,達到知識與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雙豐收,培養出具有時代特征、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具備高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醫學人才。
五、預期的效果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醫學信息的日益增加,國內外教育改革的蓬勃發展,大大地推動了醫學教學課程改革的進程。為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求,必須提高醫學生的培養質量,提高他們的綜合醫學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醫德醫風。我們將形態學實驗教學獨立設課,將組織學與病理學的實驗合并,構建新型的形態學實驗教學模式,就是要求我們醫學院校從基礎學科開始,注重相關學科的知識相互滲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質的醫學精英,培養復合型人才。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訓練學生善于分析、觀察、綜合、判斷問題的動態思維方法,開拓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順利從基礎知識向臨床技能過渡,從學校順利走向社會,為國家培養有過硬技術和高尚醫德的醫學人才,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鄒仲之.組織學與胚胎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