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亞健康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亞健康狀態是現代醫學的一個全新概念。傳統的中醫理論為亞健康的康復奠定了理論基礎,尤其治“未病”及辨證論治思想,恰好適宜作為亞健康狀態臨床防治、調理的指導思想。
有人報道現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精神不振、情緒低沉、反應遲鈍、失眼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受驚嚇等狀態;而在生理上則表現為疲勞、乏力、活動時氣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時還出現心血管系統癥狀如心悸、心律不齊等。其實,這就是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現狀
中國的亞健康人群已超過7億,高收入人群的過速老化趨勢已經超過歐美國家。其危害性已經被醫學界認為是與艾滋病并列的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大敵。據我國16個百萬人口城市亞健康率的調查顯示,北京市民亞健康率為75.31%,上海為73.49%,廣東為73.41%……一項中科院的調查顯示: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于全國人口平均壽命10歲左右,并且早逝現象正在加劇,中年知識分子60%~70%處于亞健康狀態。25―59歲人群中,女性死亡率為10.4%,男性死亡率達16.5%。另據最新統計,近年城鄉居民前四位死因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全國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傳染病,這些疾病大部分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是可以控制和預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夠,大眾預防意識不強,沒有在亞健康階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導致了嚴重的疾患。由亞健康發展引起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多發生于35~45歲,以腦力勞動者居多,近幾年來在下崗職工中也不少見。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亞健康已經成為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亞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現
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關亞健康狀態的概念、癥狀、評估標準及亞健康狀態的生理生化檢測等均已進一步明確。何謂亞健康?1984年,WHO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從健康定義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類還有一種狀態是虛弱現象,即是亞健康。一般認為,亞健康狀態(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低質狀態,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亞健康狀態(也有人稱之為“第三狀態”、“中間狀態”、“灰色狀態”)實際上是心身疾病的潛臨床或病前狀態。因其主訴癥狀多種多樣且不固定,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征。其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身體癥狀:頭昏,目澀,胸悶,氣短,心慌,乏力,納呆,腹脹,噯氣,腹瀉,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夢,月經紊亂,痛經等。
心理癥狀:焦慮,煩躁,易怒,恐慌,緊張、過度敏感或情緒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獨,記憶力減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現: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存在著不利于自己和社會的偏差、偏激思想;內心深處產生不安、沮喪和自我評價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緒。
社會表現:家庭不和睦,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學習困難、效率底下,難以承擔社會責任。
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基本理論
【關鍵詞】亞健康;未病學;養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的變化,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20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人類的健康理念發生了轉變,健康被賦予新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有關健康的概念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
1亞健康的基本概念
臨床上存在有一組以疲乏無力、精力不夠、肌肉關節痠痛、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學習困難、睡眠異常、情緒低落、煩躁不安、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困難等種種軀體或心理不適為主訴來就診的人群,通過運用現代的儀器或方法檢測卻未發現陽性指標,或者雖有部分指標的改變,但尚未達到西醫學疾病的診斷標準。這種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自80年代被前蘇聯學者稱為“第三狀態”這個新概念以來,得到國內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與重視,并將其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出現各種不健康的問題,有可能向疾病發展的一種過渡狀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身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狀態,不僅表現在生理功能或代謝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狀態的不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尚無確切的病變的客觀指征,但卻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亞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發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響,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工作效率明顯降低。亞健康狀態已成為困擾人們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中醫藥歷來重視治未病,對亞健康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醫療過程中顯示了肯定的療效優勢。
2中醫學的“未病”學說
中醫學的健康觀念是“天人相應”和“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與自然環境及外界社會之間及其體內陰陽和諧的動態平衡。受時代所限中醫學的術語中雖無亞健康一詞,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中醫學經典《內經》中就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觀念,如《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未病”、“未亂”就是產生疾病前之狀態或征兆,是質變成為疾病的量變過程,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亞健康則應屬“未病”、“欲病”層次。中醫“未病學”的醫學思想,其主要體現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傳、瘥后防復三個方面。可見中醫學是極其重視養生的。
3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未病觀的異同
“未病”的概念是與“已病”的概念相對而言,即非已具有明顯體征的疾病,亦非無病,而是指機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疾病前態或征兆。因此未病學主要討論的是疾病的潛伏期、前驅期及疾病的轉變或轉歸期等的機體變化。其宗旨可概括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從這一點上看可以說中醫“未病”的內涵應當是包括了亞健康狀態在內的所有機體陰陽失調但尚未至病的狀態。
中醫學認為,亞健康形成的主要機理與中醫“三因”學說密切相關,其成因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原因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正氣耗傷。而現代醫學則認為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心理和社會壓力加重、飲食不規律、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類疾病的50%是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由此可見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產生的認識是相近的。
1亞健康狀態的提出及意義
1.1亞健康狀態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醫學上在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過程中,人們也對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教授通過研究首先提出:人體存在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國外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其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包含著前后銜接的三個階段。
1.1.1輕度心身失調階段輕度心身失調階段是與健康相鄰的階段,常以疲勞、失眠、情緒不穩定等為主要表現,這些表現容易恢復,可轉為健康狀態。
1.1.2潛臨床階段輕度心身失調階段若持續發展下去,已存在發展為某些疾病的危險傾向,其癥狀較復雜,表現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身心失調,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復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現,其生命活力、反應和適應能力減退,還可出現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傾向。
1.1.3前臨床階段此階段表示有病變存在,并有向某種疾病發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潛臨床和疾病之間,但癥狀不明顯,診斷上較困難。
1.2“亞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醫學模式變革中的一個重要進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威脅人類健康最大的危險不是具體的疾病,而是體重過輕、不安全的等十大風險因素,這些因素導致死亡總計占世界范圍死亡率的1/3以上。在中國、中美洲和南美洲等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煙草、酒精、血壓、膽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負擔至少占總負擔的1/6。世衛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該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確認識健康的內涵、干預亞健康狀態、降低發病率將成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2亞健康狀態的研究現狀及問題
2.1亞健康狀態的研究現狀亞健康狀態在經濟發達、社會競爭激烈的國家和地區中普遍存在,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WHO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屬于健康狀態者僅占5%,找醫生診病者約占20%,剩下的75%就屬于亞健康狀態者。
1)近年來,山西省婦幼保健院亞健康檢測指導中心對1 600多例的檢測提示,約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或患病狀態,其中中年知識分子居多。日本國立公共衛生院在政府支持下,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規模較大的調查研究,在5 000余名15~65歲人士中,表示感到“非常疲勞”的竟高達60%,其中因學習壓力過重、工作量大、家務重、精神緊張者占44%,還有16%說不出原因。
2)我院2002年調查136名飛行人員的亞健康狀態,其亞健康狀態陽性者91例,占66.91%;其中25~30歲的發生率最高,為67例;從飛行時間看,飛行500~1 500 h的飛行員為75例;這組數椐提示,飛行人員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較高,且存在年輕化傾向。
2.2亞健康狀態研究存在的問題綜合各家調查結果分析,亞健康人群多存在“六高一低”的傾向,即接近疾病臨界水平的高負荷(體力與心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高體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由于亞健康的醫學研究起步較晚,還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2.2.1亞健康的確切病因、發病機理和危險因素未達成共識亞健康狀態是多種因素中和作用的結果,既有社會學、心理學因素,也有環境、生活方式、自身體質和遺傳學因素等影響。至于亞健康狀態的成因,主要是人體調控功能的紊亂或者異常,當人體調控功能儲備力、適應力和自愈力出現減退時,人體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降低,對疾病防御能力降低以及穩定內環境的能力下降;而當人體調控功能出現紊亂或長期異常未得到糾正和控制時,外界各種因素對人體的刺激會逐步導致某組織或器官產生一系列改變,這些組織器官所負載的基本生理功能也隨之發生紊亂和異常,容易引起亞健康狀態或導致疾病。但是,對導致亞健康的確切病因、發病機理和危險因素,目前既沒有達成共識,也還存在著一些不明確的地方。
2.2.2評估與診斷標準未能統一目前,各國在評估標準上都有一定的差異,我國也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如果照搬國外標準的話,由于不符合中國國民的身體素質特點,有可能在診斷上出現偏差,不利于較好地開展研究和治療工作。
2.2.3治療上還缺乏針對性有關亞健康的研究多數局限于中高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而對整個社會人群的亞健康狀態研究甚少,仍缺乏對亞健康干預、治療規范化與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
3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展望
3.1亞健康的診斷標準可逐步趨于量化和統一人群及個體亞健康狀態進行量化評估和網絡監控將成為今后研究的熱點,其研究方向將沿著“可以量化評估人口健康狀態的技術”、“能夠評估個體多種狀態和病原體的臨床檢測技術”等方面發展。據悉,為保證我國衛生健康從以疾病為主導向以健康為主導的戰略順利實施,我國將對人群亞健康狀態進行系統監測研究,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新模式。
3.2亞健康的干預及治療將向多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慢性疲勞為主要癥狀的亞健康問題是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當前,“減少風險,延長健康壽命”已成為全世界所有國家面臨的任務。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1997年5月才舉辦全國首次關于亞健康狀態的研討會,同年,中國藥學會成立了研究亞健康狀態的專門機構;全國首家亞健康康復中心于2002年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成立,該中心設有身心健康評估、心理治療、生物-物理治療科目,集治療和康復為一體。通過深浮療法、音樂療法、大腸水療、生物反饋療法等先進手段,對前來檢查的人實施未病先治。北京東華醫院采用星狀神經節阻滯療法治療亞健康取得了一定療效,它能使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自然治愈能力,增強防御機能,起到調整血壓,治療便秘,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的作用,大部分人做12次治療即可顯著改善癥狀。同時,中醫藥對亞健康的診治有一定價值,其效果正在廣泛調查研究中。此外,“五維系統護理”值得推廣應用,它是按照人體系統相互配合、相互影響的特性,通過飲食、營養、運動、心理、空氣五個方面對亞健康人群進行系統控制和指導的一種方式,其中以健身運動、心理訓練、景觀療法最為重要。
A:慈銘集團靠體檢打拼天下,歷經10年發展,也達到了一定規模。但我總覺得缺點什么。除了體檢,我提倡的,其實是更完善的健康管理。我也一直在摸索,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沒有搭建起來,這也是我心中的一個缺憾。
而私人醫生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它與公立醫院醫生的最大區別在于“未病先防”,提前預防,使人不受疾病威脅,或幫助已呈現亞健康狀態的人保持和回復健康狀態,避免進一步的健康受損。因此私人醫生也被世界醫學界公認為“健康的守門人”。
Q:那現在進入的原因是什么?
A:一般客戶在體檢之后,會呈現健康、亞健康、疾病三種狀態。健康的客戶有繼續保持健康的需求,對于亞健康和疾病客戶,他們有后續疾病治療的需求。這10年來,我走遍全世界,去學習別的國家為健康人提供服務的健康管理模式。
4年前,慈銘·奧亞國際醫療會所開始奠基,我們自己設計會所面積、科室設置和硬件配置,并開始深入考慮怎樣才能提供完善的體檢后續服務。針對客戶的這種不同需求,我們推出了私人醫生服務,一方面向客戶提供健康管家式服務,全方位跟蹤服務客戶及其家人健康狀況,解決健康維護和亞健康問題;另一方面,還要做健康的人。當客戶患有疾病的時候,我們就是他的健康人,安排國際和國內最適合客戶的醫院和醫生治療,打通醫療綠色通道,幫客戶解決疾病問題。
Q:你認為,中國市場的私人醫生時代是否真的已經來臨?
A:其實,私人醫生在國外很常見,但是在中國還沒有大范圍出現,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不出來私人醫生,私人醫生是全科的,而目前中國的醫學院是培養專科人才,只有在全科醫學理論出現以后,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指導的全科醫生(亦稱私人醫生、家庭醫生),才能在普通民眾中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維護與促進個人整體健康的私人健康管理服務。而我們雖然對疾病的治療可以做到極致,但是對健康維護和亞健康問題,還沒有像私人醫生這樣的體系去支撐。
【關鍵詞】治未病思想;亞健康防治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2
前言
隨著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生產都變得極為便利,但與此同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給人們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亞健康狀態即是其中之一,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身上并無明確的疾病,但是其精神活力與適應能力卻在明顯下降,例如在巨大的壓力以及不規律作息之下,人們繼而產生的焦躁、失眠、肥胖、心悸等,都是亞健康狀態,所以,具體說來,亞健康指的便是一種非病非健康的中間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與疏導,將會引發真正的疾病,甚至難以治愈。目前,我國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亞健康狀態,因此,將亞健康防治作為當前醫療事業的重要課題不足為過。研究發現,亞健康防治和中醫治未病思想之間存在著諸多關聯,研究治未病思想可以對亞健康防治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同時豐富我國的醫療防治體系內容。
1.中醫未病的概述
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中對于未病曾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一直以來,無論在做任何事時,我國都始終堅持“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思想,這種思想在治未病中得到了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簡單來說,未病指的就是“尚無病”或“未發之病”,所謂“未發之病”指的是潛在的疾病,尚處在潛伏期或初期征兆尚不明顯階段,尚未有明顯癥狀,因此也不易被發現。“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扁鵲指出蔡桓公“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便正是未發之病。然蔡桓公固執己見,最終導致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病雖未發,然征兆已見”這種說法,很多人必以為然,尤其對于熱衷西方醫學的人而言,沒有病狀即為無病,實則不然,中醫治未病并非毫無科學依據,事實上,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和臟腑環環相連,互為依附、相互影響,當某一個器官或臟腑將有病癥之時,身體的某些部位會提前顯露征兆。如果此時能夠察覺這些征兆,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調理措施,就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乃至進一步惡化,使其在未患或未發之前得到良好的防治,繼而能夠更加徹底地治愈。
除了“尚無病”“未發之病”外,未病還有諸如“欲病之病”“平人”等含義,總體來說,未病是一個較為系統的概念,其根本核心即“防”,防患病、防病重。
2.亞健康與中醫未病的關系
“中醫‘未病’與‘亞健康’狀態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和聯系,可以說,中醫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防治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具有雙層指導作用,既能促進臨床干預方案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也有助于對亞健康概念進行約定并達成共識。”[1]
亞健康狀態與未病,是兩個提出時間相隔逾兩千年的概念,未病展現了我國中醫醫學對于疾病的不斷認知,而亞健康狀態則是現代科技水平與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兩者之間盡管有著不同,但也存在著一定聯系,亞健康狀態下的人,實際上正是未病中所指的“未發之病”,即身體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病前期征兆,存在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治未病思想對于亞健康狀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指導診斷病因,提供防治思路和防治方法”[2]上。
“未病”概念的誕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防治未病”的重要思想,并且由此確立了一系列較為系統、完善的防治原則與方法,即中醫的養生之道,目前,“WHO的一項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則處于亞健康狀態”[3],要想治理亞健康狀態,可以將治未病的中醫養生思想移用過去,起到重要啟示作用。
首先是養生之道,中醫有句古話叫做“病從口入”,很多飲食不加節制的人往往最容易出現亞健康狀態,為此,采用中醫養生之道,可以很好地調節身體狀態,有效地防治亞健康。譬如,飲食不規律,愛喝酒、飲食過油的人,容易患肥胖、高血壓等癥,一旦調節飲食,清淡少飲,就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效用。
其次是養神之道,中醫認為,身體的很多疾病都為心病,內心情緒的緊張、焦灼、多疑、煩悶,容易滋生一系列的疾病,為此,調整心態,改善長期抑郁或易暴躁多怒的習慣,便能夠有效地防治諸多五臟疾病。俗話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不無道理,因此,中醫養神思想提倡心境清凈,從容淡然。
最后是加強鍛煉思想,要想真正防治亞健康狀態,有效地改善身體不佳之況,就必須積極地加強身體鍛煉,生命在于運動,鍛煉形體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流暢,增強體質,鍛煉形神可以改善心性,遇事不易焦躁,只有這樣,才能自身更加健康,避免現代化生活進程中的諸多疾病。
3.治未病在亞健康治療中的應用成效
盡管亞健康狀態與未病從根本上講屬于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但是,從整體癥狀上來看,亞健康狀態與未病依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狀態的防治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啟示作用,在實踐應用中,也起到了極其良好的成效。譬如,較為常見的亞健康癥狀為疲勞、失眠、頭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這大多是由于缺乏鍛煉、用腦過度、易怒易躁、多疑猜忌等引起的,而治未病思想中的加強身體鍛煉、修心養性、注意飲食休息等做法,無疑能夠對癥下藥。加強身體鍛煉可以預防疲勞、失眠,修身養性可以有效避免焦慮、多疑、易怒,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注意飲食休息可以減少肥胖、頭暈等,長期堅持,人們將逐漸擺脫亞健康狀態,恢復活力與神采。
結論
我國中醫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綿延數千年的眾多醫學者的智慧與心血的結晶,不僅能在當時起到良好的治療效用,縱使在千載之后,依然能為現代醫學作出巨大貢獻,治未病思想的應用能夠有效地針對亞健康狀態,起到良好的防治啟示,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亞健康狀態能夠得到積極的防治,不再成為現代醫學的難題。
參考文獻
[1]王智瑜,李淳,薛飛飛,趙暉.試論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防治的啟示[J].新中醫,2017(03):154-156.
【關鍵詞】 亞健康;問卷調查;參考標準;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9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292-04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Norm for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 /TAO Fang-biao* , XING Chao, YUAN Chang-jiang,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ub-health, and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norm for adolescents. Methods The sample of 22 325 students were chosen from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in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y were from 9 cities in 9 provinces. The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was used for self-rating, and calculated the values ofP85,P90, and P95 related to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omains and six dimension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total sub-health,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just that high school was higher than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The high school had the highestP85 incidence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total and six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s, and then were the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onclusion ProposedP85 as the demarcation value for adolesc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total sub-health of different grades, it can be used as epidemiology criterion for sub-health study of adolescents in China.
【Key words】 Sub-health;Questionnaires;Reference standards;Adolescent
【基金項目】 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06AA02Z427)。
【作者簡介】 陶芳標(1962- ),男,安徽樅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兒童青少年發育與行為醫學和環境優生學。
【作者單位】 1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系,合肥 230032;2 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3 貴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4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 太原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6 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7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8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9 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0 紹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 蚌埠醫學院預防醫學系。
青少年學生處在生長突增到身高停止生長階段,心理和社會化發展尚處在不斷成熟的進程中,軀體、心理和社會交往上常常會出現種種不適癥狀,影響到生活質量。傳統醫學關注的是符合臨床診斷的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或稱之為亞健康狀態)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1]。青少年亞健康尚無明確的診斷標準,嚴重制約了對青少年亞健康的研究和干預。為此,筆者領導的課題組編制了我國《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初步進行了信度、效度和反應度分析[2-4],并在全國9 個省市開展應用研究,從而初步提出我國青少年學生亞健康狀態(subhealth status)的劃界值,為開展青少年亞健康流行病學研究提供判定標準。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次調查的時間為2008年1-3月,樣本人群來自全國9個城市的11所大學(大一、大二)、14所市區中學(5所初中、5所高中、4所完中)和16所農村中學(7所初中、7所高中、2所完中),獲得有效問卷22 325份。其中初中學生7 151名(32.0%),高中學生7 086名(31.7%),大學生8 088名(36.2%)。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按地區和城鄉分層,整群抽取9個城市學校中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大二班級所有學生為調查對象,并使納入的樣本滿足城鄉、性別比例一致的要求。
1.2.2 調查內容 包括一般情況、個人和父母的人口統計學變量、《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MSQA)以及健康危害行為、自傷行為、生活滿意度、應激性生活事件等。調查問卷不填寫姓名,在統一培訓的調查員的指導下于上課時間完成,并當場收回問卷。
1.2.3 青少年亞健康癥狀和亞健康狀態的評定 運用《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MSQA),評定亞健康相關癥狀。該問卷由71個項目組成,分為軀體亞健康和心理亞健康2個領域,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3]。每個項目設6個評定等級,分別賦1~6分,每個等級的意義分別是:1為沒有或持續不到1周,2為持續1周以上,3為持續2周以上,4為持續1個月以上,5為持續2個月以上,6為持續3個月以上;項目的設置均為反向,得分越高表示亞健康癥狀持續時間越長。篩查的標準為項目持續時間達1個月以上,判定為亞健康癥狀,并以全國青少年學生亞健康癥狀項目數第90百分位數(P90),作為判定亞健康狀態的參考依據。
1.2.4 統計分析 使用EpiData3.02 建立數據庫,邏輯糾錯無誤后,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全國9個城市的青少年學生共22 325名,其中城市學生11 749(52.6%)名,農村10 576(47.4%)名,城鄉比例為1.11∶1。男生10 890(48.8%)名,女生11 435(51.2%)名,男女比例為1∶1.05,平均年齡為(16.39±2.85)歲。初一學生3 571(16.0%)名,初二學生3 580(16.0%)名,高一學生3 672(16.4%)名,高二學生3 414(15.3%)名,大一學生3 983(17.8%)名,大二學生4 105(18.4%)名。見表1。
2.2 青少年亞健康癥狀檢出率
2.2.1 不同性別青少年學生亞健康癥狀檢出率 男、女生軀體、心理及身心亞健康癥狀檢出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2 不同年級青少年學生亞健康癥狀檢出率 各年級學生軀體、心理及身心亞健康癥狀檢出率表現為高中較高,初中、大學較低,年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2.3 城鄉青少年學生亞健康癥狀檢出率 城市學生心理亞健康癥狀的檢出率高于農村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城鄉學生軀體及身心亞健康檢出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2.3 亞健康癥狀數的P85,P90 和P95的分布情況 表5給出了MSQA各領域、各維度及總體的癥狀項目數P85,P90 和P95的分布情況,可為判斷青少年身心亞健康狀況提供依據。其中總體學生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身心亞健康狀態的癥狀數P90分別為3,8,11,可作為軀體亞健康狀態、心理亞健康狀態、身心亞健康狀態的劃界標準。
表6給出了MSQA各領域、各維度及總體的癥狀項目數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學生P85,P90 和P95的分布情況。由表6可知,MSQA在軀體、心理領域及總體癥狀數在P90的分布上表現為高中(高一、高二)高于初中(初一、初二),初中(初一、初二)高于大學(大一、大二),這可為不同年級間的比較提供參考。
3 討論
3.1 在青少年中識別亞健康的學校衛生學意義 有學者認為,亞健康是指人們在身心情感方面的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5]。但這個概念的內涵豐富、外延廣泛,不同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趙瑞芹等[6]認為,亞健康狀態指無臨床癥狀或癥狀感覺輕微,但已有潛在的病理信息,而且這種狀態是不斷地變化發展的,既可向健康狀態轉化,也可向疾病狀態轉化。陳國元等[7]把亞健康分成3個階段:(1)輕度身心失調,以疲乏無力、失眠、情緒不穩等為主要表現;(2)“潛臨床”狀態,表現為活力、反應能力及適應能力減退等;(3)“前臨床”狀態,指已經患病但癥狀不明顯,醫生尚未明確診斷,未開始治療狀態。劉保延等[8]對亞健康的定義為,排除現患疾病的前提下,機體出現持續3個月以上的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而無明確的疾病診斷。沈紅藝等[9]認為,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10-11]以及中醫研究中的未病之病和欲病都可以納入亞健康的范疇。有研究指出,慢性疲勞綜合征和神經衰弱的表現十分接近[12],以疲勞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疲勞綜合征被認為是導致健康損害的一個重要原因[13-14]。其次,閾下精神障礙(如閾下抑郁、閾下焦慮)及閾下軀體化癥狀等[15-16]也是亞健康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認識的差異,評價方法也各不相同,除了自行設計問卷外,也有學者利用外國常用的健康自評問卷[17-18]進行亞健康狀況的評定。此時,前者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質疑;而后者不但受到社會文化背景差異的影響,而且針對性也相對較差。自評(自測)健康是健康評價的方法之一,它在社會科學和健康研究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是社區人群疾病及死亡獨立的預測指標[19-20]。在現階段,基于自評健康的方法,制定一份有效、敏感的亞健康自評問卷應是亞健康研究的當務之急。
識別青少年亞健康在學校衛生實踐上也有指導意義:(1)符合預防醫學二級預防所倡導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的思想,及時給予亞健康者的健康指導、進一步檢查等,促進良性轉歸,減少病痛;(2)拓展學校衛生服務領域,將亞健康納入學校衛生服務范疇,改變既往學校衛生工作者局限于疾病不能治療,其他服務十分有限的局面;(3)調理好亞健康, 減少不良預后,減少家庭和社會對醫療的投入,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3.2 建立青少年亞健康狀態統計學界定標準是開展亞健康流行病學研究的第一步 雖然對亞健康的認識還不夠統一,但我國許多學者都對亞健康進行了嘗試性研究。湯建軍等[21]利用Delphi方法分析了1 409名高中生的亞健康狀況,男、女生亞健康狀況的檢出率分別為59.93%和56.12%,兩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王玉榮等[22]研究發現,高中生中存在亞健康軀體癥狀的占73.8%,存在心理癥狀的占89.2%,男生和女生在頭痛、煩躁和易驚等癥狀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女生高于男生。范存欣等[23]利用自行設計的亞健康問卷在大學生中進行了試用,男生亞健康檢出率為58.55%,女生為64.63%,女生檢出率顯著高于男生。這些研究都是以1項癥狀作為亞健康的篩查標準,同時對癥狀的持續時間也沒有要求,這可能會明顯地高估亞健康的檢出率。亞健康狀態是一種長期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失調的過程,與一過性的身體不適、情緒低落不同,癥狀的嚴重程度或發生頻率取決于個人的主觀感受。為此,筆者以自評“嚴重”或“經常發生”的癥狀來設置問卷項目,癥狀的持續時間為1個月來界定亞健康中癥狀,比傳統健康評價問卷項目只有癥狀的中性描述相比,是一個本質的突破。
在對亞健康的認識還處在探索歷史階段的歷史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以亞健康癥狀數的P90為青少年亞健康狀態的劃界標準,既符合統計學的要求,也考慮到我國衛生資源(包括學校衛生服務資源)有限的國情。以此為亞健康狀態的判定標準,可以:(1)統一目前繁冗混雜的各類篩查方法及判定標準不統一的局面;(2)便于識別亞健康狀態高危人群,及時發現“病例”;(3)用于比較研究,提高不同地區、人群等之間的可比性;(4)可用于干預效果的評價研究。因此,從流行病學角度制定青少年亞健康判定標準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
本研究提出了總的青少年學生(包括大學生)亞健康狀態評價劃界值,便于統一和簡便使用;同時,也分別提出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人群亞健康狀態劃界值。鼓勵研究者使用《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并對劃界值做出實證研究,獲得更多的效度資料。
本次調查沒有把初三、高三及大學高年級學生納入,主要是考慮到該群體承受著特殊的學習壓力或就業壓力,很可能會給整體的判定標準帶來影響,現在看來是個缺陷,課題組還在補充這方面的資料。
4 參考文獻
[1] 何裕民,沈紅藝,倪紅梅,等. 亞健康的范疇研究.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8,29(1):2-4.
[2] 齊秀玉,陶芳標,胡傳來,等. 中國青少年亞健康多維問卷編制. 中國公共衛生,2008,24(9):1 025-1 028.
[3] 邢超,陶芳標,袁長江,等. 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信度和效度評價. 中國公共衛生,2008, 24(9):1 031-1 033.
[4] 萬宇輝,胡傳來,陶芳標,等. 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反應度分析. 中國公共衛生, 2008, 24(9): 1 035-1 036.
[5] 董玉整. 亞健康及其產生的三個主要原因.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9):758-759.
[6] 趙瑞芹,宋振峰. 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 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1):11-13.
[7] 陳國元,劉衛東,楊磊,等. 教師“亞健康”現狀及預防對策的研究. 職業衛生與疾病,2000,15(2):101-102.
[8] 劉保延,何麗云,謝雁鳴,等.亞健康狀態的概念研究.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1):801-802.
[9] 沈紅藝,倪紅梅,趙春妮,等. 亞健康的相關概念比較.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 29(1): 8-10.
[10]CAO Y, ZHANG Y, CHANG DF, et al. Psychosocial and immunological factors in neurasthenia. Psychosomatics, 2009, 50(1): 24-29.
[11]JACOBS TJ. On the adolescent neurosis. Psychoanal Q, 2007 , 76(2): 487-513.
[12]PARALIKAR V, SARMUKADDAM S, AGASHE M, et al. Diagnostic concordance of neurasthenia spectrum disorders in Pune, India. Soc Psychiatr Epidemiol, 2007, 42(7): 561-572.
[13]RIMES KA, GOODMAN R, HOTOPF M, et al. Incidenc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for fatigue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community study. Pediatrics, 2007, 119(3): e603-609.
[14]BEVERLEY DW.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children. Current Pediatrics, 2005, 15(3): 246-252.
[15]LEWINSOHN PM, SHANKMAN SA, GAU JM,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sychol Med, 2004, 34(4): 613-622.
[16]HWANG JW, HAHM BJ, KWON ST,et al. Impact of lifetime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nd major depression before internship on psychopath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interns: 6 month follow-up study.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8, 42(4): 301-308.
[17]李燕華,王玲,朱國軍,等. 新兵亞健康狀態的調查分析. 預防醫學雜志, 2000, 18(3): 192-193.
[18]湯仕忠,申紅靜,蔡雄鑫. 248 例亞健康者心理健康狀態的測定和評價. 中國全科醫學, 2005, 8(1): 34-35.
[19]GRANT MD, PIOTROWSKI ZH, CHAPPELL R. Self-reported health and survival in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1984-1986. J Clin Epidemiol, 1995, 48(3):375-387.
[20]THONG MS, KAPTEIN AA, BENYAMINI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 self-rated health question and mortality in young and old dialysis patients: a cohort study. Am J Kidney Dis, 2008, 52(1):111-117.
[21]湯建軍,韓慧,李紅影,等. 蚌埠市某高中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學校衛生, 2007, 28(7): 618-619.
[22]王玉榮,何倩,王增珍,等. 廣東某市高中生的亞健康情況. 醫學與社會, 2005, 18(7):15-17.
關鍵詞:健康; 亞健康; 疾病; 預防; 治療
前言:健康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因此,健康屬于個人,又屬于社會。學校體育教育與學校體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增進學生的健康,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行為和習慣,使他們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是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的。“亞健康”作為一個新的醫學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被納入科學視野,從千百年來固有的健康、疾病概念中剝離出來,而引起世界的關注和矚目。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WTO)明確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心理和方面、生理方面和社會適應方面都處于一種安寧、完好的狀態”。但就WTO統計,有1/3以上的人群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既“第三狀態”,也就是人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邊緣狀態,國內稱之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指人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一般是指肌體雖無明確的疾病,卻呈現出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亞健康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狀態,處理得當,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高校學生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是未來的人才,國家的財富,研究大學生亞健康成因分析,對預防和減少亞健康人群比例,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表現
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心慌氣短,心煩意亂,夜里多夢,睡眠質量不高;面色憔悴,雙目周圍,特別是眼下灰暗發青,無光澤;指甲卷曲、月痕不齊、甲面白點;手心熱、口干、全身倦怠無力,經常自汗、盜汗;突然感到視力下降,且伴有目脹、頭疼等。大學生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集中、精神不振、對自己的健康擔心、多夢、疲勞、情緒不穩定、用腦后疲勞、耐力下降、困倦、煩躁、健忘、虛弱、活動后疲勞、易激怒、失眠、壓抑感、易怒、總懷疑自己有病、思維效率低、易感冒、嗜睡、四肢乏力、不愉、頭暈、目眩、抑郁、頭疼、腰膝酸痛、脫發。
二、大學生亞健康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特定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導致大學生心理負荷壓力增大
當今的大學生正處在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一個興旺發展的時代,一個情緒負重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激烈的社會競爭、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迫使他們需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精神壓力日趨增大,再加上目前由于高校擴招、校舍緊張、學生活動空間相對減少、空氣污染嚴重,容易使人煩躁,心情郁悶。所有這一切,是導致大學生心理負荷壓力增大、心理障礙發病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二) 飲食起居無規律
無規律的飲食和起居是造成消化系統疾病、頭痛、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學生對飲食起居的重要性明顯認識不足。長期的無規律的飲食起居,不僅會引起營養不良,影響睡眠質量,甚至會影響人體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 不良嗜好
大學生無論從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不成熟到逐漸成熟并迅速向成人過渡的動態變化時期,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容易受社會上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影響。其原因:一是學習與競爭的壓力較大,以此來緩解壓力;二是無具體目的,有從眾心理,以此作為時尚和成熟的標志。實際情況主要以后者為主,并占有絕大多數。
(四) 缺乏科學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可以彌補現代生活給人體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能調節和改善由于飲食、作息等長期不合理而形成的健康隱患,這一觀點得到廣大學生的普遍認同。運動缺乏癥直接導致的后果是“營養過剩”、體重超標、肌體抵抗力下降。
(五) 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
由于人體生物具有周期性,即使是健康的人,也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處于亞健康狀態。例如女性在月經來潮前、學生在考試期間表現的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失眠等。
三、預防大學生產生亞健康的對策與建議
(一) 加強健康教育,樹立“健康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當前大學生對健康教育認識不足,對“健康”一詞的內涵與外延理解模糊。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加強健康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編寫合適的健康教育的教材,使學生認識到“健康是一種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全面的健康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
(二) 培養學生積極生活態度的理念
1986年加拿大首先提出了“積極生活”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WTO)于1997年在日內瓦召開了以“積極生活、體育為健康”為主題的會議,并啟動了“全球積極生活運動”。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懶惰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日益擴大的、全球性的對健康的威脅”。因此,大學生們應積極改變原有的不良的生活習慣方式,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行為習慣,大學生們應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努力學習,階級進取,學校應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使學生課余時間過得豐富充實而有意義,避免學生空余時間感到無所事事,無聊空虛,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 加強學生的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心理障礙
由于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學生心理障礙現象更加突出,學校應定期舉行有關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的講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現實性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一些學校已專門設立心理咨詢,促進自身人格的發展,維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四) 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營養平衡是人體健康的第一大基石。研究表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可以通過改善營養和飲食來預防。專家建議:5大食品每餐都應攝食,種類越多越好;每餐吃8分飽;在愉快的氣氛下進餐;多吃深色蔬菜和水果;根據身體需要適當補充營養品。
(五) 體育是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最佳說段
任何體育運動不僅是運動器官在運動,心血管、呼吸、泌尿,內分泌、感覺系統以至全身各組織、器官都會發生相應的機能變化,在神經系統的指揮下,相互配合進行運動。體育運動能促進全身從整體--系統器官--細胞分子從上至下統一協調的鍛煉,使人體各級機能得到提高,它作用于人體,使之產生良好的健康效應。研究表明,強度適當的體育運動,通過各種感覺信息的輸入,可提高喚醒水平,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擺脫煩惱,對精神不振、心境很差的人具有顯著的治療和調節作用。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心理堅強和自信心,并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通過群體的體育運動,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使社會交往增加,身心愉快,并從中獲得社會需要感的滿足。
四、大學生產生亞健康后的治療方法
(一)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是指用光、電、聲、氣體、水等因子作用與機體,進行保健的一種方法。首先,各種物理因子直接作用于身體各部位,改善局部的癥狀,如頸肩、腰、腿痛,肥胖、便秘等,并有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有毒物質排出體外的作用。如采用超聲波、紅外線、磁療等。
其次。各種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膚、肌肉和其他感官(如眼、耳、鼻)進行良性刺激,使大腦對其進行整合作用,通過肌體進行神經或體液調節,從而恢復和維護人體平衡,使不良的癥狀得以改善和消除。如運用音樂、空氣離子、色光等方法,從而改善人體各項生理指標。
(二) 精神療法
精神療法又稱心理調節法,就是利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技巧,通過各種方法,應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改變不正確的認知活動、情緒障礙,解決其心理上的矛盾。
(三) 森林療法
森林療法是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于1920年創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治療神經癥、植物神經失調等身心疾病。
(四) 飲食療法
一般來說飲食講究色、香、味,從現代生活基本條件來看,特別是從科學養生的視角來認識食療問題,也就是書,人體可以通過食療,達到陰陽、氣血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因此,飲食應該講究色、香、味。具體有 食養八原則,即飲食有節,忌暴飲暴食;食清淡,忌膏粱厚味;不可偏食,多食五谷雜糧,不勉強進食,不渴強飲食;怒后不進食;飲食不可過熱過冷;食后不要做激烈運動;注意食后養生。
(五) 針灸、點穴法
1.針灸原理
針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一門獨特的療法。“針”即針刺,以針刺入人體穴位治病,進針后通過補、瀉、平補不瀉等手法的配合運用,以取得人體本身的調節反應;“灸”即艾條,以火點燃艾條,燒灼穴位,將熱力透入肌膚,以溫通氣血,并通過全身經絡的傳導,來調整氣血和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2.定穴取穴
針灸首先要定穴、取穴。準確的取穴要求患者有一定的。常用的取穴方法;一種是根據人體的自然標志來取穴;一種是以患者一個手指或幾個手指某部分的寬度為標準來取穴;還有一種是把人體各部分的距離,規定為一定的寸,以骨度來取穴,只有確認標志,量好骨度分寸,注意本穴與上下,左右鄰近穴的關系,才能達到準確取穴的目的。
(六) 按摩療法
按摩是通過各種手法,刺激人體的皮膚、肌肉、關節神經、血管以及淋巴等處,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從而促進肌體的自然抗病能力,促進炎癥滲出的吸收,緩解肌肉的痙攣和疼痛,常用于傷科各種痛癥。
(七) 穴位激光照射療法
穴位激光照射療法,是利用低功率激光束直接照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其作用原理是:激光是因受激輻,而發出的一種光,它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強、相關度高及單色性好等特點,能產生4種對人體局部有多種影響的反應,使人體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細胞活力加強,從而達到活血祛淤、消炎止痛的目的。
(八) 穴位 電興奮療法
穴位電興奮療法是應用電流強度大、持續時間短的感應電、斷續直流電刺激人體瑜穴,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具有鎮靜、興奮、鎮痛、調節植物和內臟神經、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等作用。
五、結束語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預防和擺脫亞健康是獲得健康的前提,亞健康需要整個人類的高度重視,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特別是大學生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平衡心理、適當運動、親近自然等途徑預防和擺脫亞健康而走向健康。
參考文獻
[1] 吳潔,梁磊.亞健康成因分析及預防[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
[2] 朱寒笑.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分析[J]. 體育文化導刊,2002(3)
所謂亞健康狀態,通俗的說,多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處于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體質與心理失衡狀態。一般來說,亞健康狀態由四大要素構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疾病前狀態,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以及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
科學認識亞健康,有必要分清亞健康與相關醫學問題的區別:
一是亞健康不同于亞臨床:盡管亞健康與上游的健康狀態和下游的疾病狀態有部分重疊,但區分也是明顯的。亞臨床是有主觀檢查證據而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如當前常見的中老年人亞臨床頸動脈硬化,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有較明顯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塊形成,而無臨床表現;而亞健康狀態者具有頭痛、頭暈和胸悶不適主訴,但血管心臟超聲及心電圖檢查都未發現異常。
二是亞健康不等于慢性疲勞綜合征(CFS)。首先CFS具有國際統一標準,亞健康至今沒有;其次CFS在18歲以上成人發生率僅為0.004%,而亞健康則為70%,兩者間懸殊甚大;再者國內描述的亞健康狀態多數通過積極干預恢復健康,CFS則僅有30%可以恢復健康狀態。
三是界定亞健康還應注意同臨床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及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相區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亞健康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準,中、西醫對亞健康的理解和界定范圍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均是今后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現代人亞健康
根源一:前列腺無菌性炎癥及前列腺肥大所產生的并發癥
這相當于中醫腎虛、命門火衰的癥候群,是男性亞健康及早衰的原因之一。人體也像機器一樣,你只懂使用,不注意保養,就容易出毛病。人們通常對于軀體勞累,會以休息、旅游、娛樂,甚至沐足、放松按摩等方式來調節,但前列腺的勞損如何去保護?
解決之道:已婚男性每次性生活后,因前列腺充血,自我恢復緩慢,這體現在體表小腹肌約在臍下三寸至四寸,即關元穴到中極穴周圍攣縮,觸之有氣塊,這時如果在此處輕輕按摩,將有利于前列腺充血的自我恢復。每次事后堅持小腹肌的穴位按摩,必能有助防止前列腺無菌性炎和前列腺肥大的發生。
根源二:尾椎急慢性損傷
這是導致女性亞健康狀態和早衰的一個主要病因。
尾骨為人類進化后的“尾巴”所殘留的部分,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內藏玄機。從神經解剖來說,尾骨前面有奇神經節貼附,尾骨急慢性損傷刺激了奇神經節,反射性引起內臟功能的紊亂;以中醫經絡學說解釋,尾閭骨端下有督脈起點穴――長強穴。督脈為陽經之海。督脈之源頭損傷受阻,擾亂體內經脈相互制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雜病叢生。尾椎骨損傷后逐漸出現癥狀,通常有:頭暈目眩,心煩胸悶,下腰部酸困,慢性泄瀉,眼睛干澀,眼袋突起,臉色蒼黃,中午昏昏欲睡而不能人睡,額部皺紋增多,臉上長黃褐斑。
解決之道:此類癥侯群常見于中年女性,多方治療效果差時配合尾椎按摩手法,可修復陽經脈頭的損傷,調整神經節的反射,有效遏止亞健康狀態的進展,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容效果,也增強了青春活力。
根源三:骨盆結構損傷、錯位
這種損傷破壞軀體生物力學平衡,使內腔位置傾斜,功能紊亂而致亞健康。骨盆上接軀干、頭頸部,下連雙下肢,為承上啟下的樞紐,將兩側的骶髂關節連線和兩肩關節的肩峰連線作為底線和上線,脊柱視為直線,可看出,軀干類似一個“工”字形結構,胸腔及腹腔里的器官被懸吊在上面,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發揮作用。由于骨盆損傷錯位,造成脊柱側彎以后,“工”字形結構不同程度傾斜,被懸吊著的器官長時間受不正常的靜力牽拉,耐力較差的器官因“筋疲力盡”而出現毛病。左側骨盆移位致使交感神經緊張,影響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右側骨盆移位使副交感神經緊張,引起消化系統功能障礙,易患婦科雜癥等。
解決之道:骨盆移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懶于運動,長期不正確坐姿,髖、膝、踝等關節反復損傷久治不愈者,因走路跛行,間接撞擊腰髖部,更易造成骨盆移位。婦女懷孕分娩,也是軀體生物力學失衡的誘因。因此,加強腰髖關節的運動,增強腹肌的練習很重要。
根源四:血管無菌性炎癥
日本著名醫學家春山茂雄指出:一切老化都是從血管開始的。糖尿病、高血壓、風濕痛、動脈硬化,最后都能引起血管堵塞。人體中有些較大動脈所分布的節段,腹股溝處的股動脈。這些部位較少有肌肉等結締組織的覆蓋和保護,是機體防御中的薄弱環節。外傷、不正確姿勢長時間牽拉、冷熱空氣侵襲,都容易造成淺動脈段及周圍結締組織產生無菌性炎癥。如頸動脈炎,能引起眩暈、頭痛出汗、惡心作嘔、步履不穩、走路傾斜、或伴有咽痛、咽癢、干咳、耳痛、頭皮發麻、頸肩處的肌肉酸痛等癥狀。
解決之道:以上癥狀的病因難以通過化驗查出,使用抗炎鎮痛藥、營養神經藥,甚至大量抗菌素療效不顯著,針對性按摩和理療卻有較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血管無菌性炎癥是一種被忽視了的典型亞健康病原。據傳,法國有位70多歲女演員,看起來只有50歲左右的樣子,人們請教她保健秘訣,她說,每天多次按摩喉結兩旁的頸動脈搏動處,手法要輕,持之以恒,可起到增強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大腦缺血的作用。經驗值得借鑒。筆者認為,再配合兩手虛拳扣打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效果更佳。
根源五:腹部脂肪過多
腹腔盛裝著人體生殖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兩大系統中的重要器官。腹部過多的脂肪像一座山,擠壓腹腔內各器官的正常活動空間,有的甚至往上撐頂壓縮胸腔體積,影響心臟的跳動和肺的呼吸。大腹便便者,大多行動遲緩,懶于運動,身體沉重,動輒氣喘乏力,心跳加快。
解決之道:造成腹部鼓起、體態肥碩的原因,除了有些遺傳因素外,更多的是缺少一定運動量的健身活動,不注意飲食調節,作息的生物鐘錯亂。所以重要的是有針對地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另外,筆者發現,不少的“大肚腩”者,腹部并沒有多少脂肪,僅僅是脹氣而已,頸背肌酸痛乏力,胸椎后關節錯位,脊柱軸線偏歪,致使背部前傾,腹肌隨之下墜。此外, 因消化不良的頑固性便秘、矢氣等,都可使腹部膨脹。治好頸胸椎和胃腸毛病,許多的“大肚腩”也就自然癟下去。
亞健康如何界定
亞健康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這么說健康概念的范圍有多大,亞健康的涵蓋范圍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癥譜涉及領域有多寬,亞健康譜的涉及范圍就有多寬。概括我們中心近年采的研究成果和多數專家的研討意見,亞健康的分類和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
康可劃分為:(1)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2)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3)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 (4)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2.按照亞健康概念的構成要素分類:(1)身心上有不適感覺,但又難以確診的“不定陳述綜合征”;(2)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疾病前狀態);(3)一時難以明確其病理意義的“不明原因綜合征”,如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綜合征、疲勞綜合征等;(4)某些病原攜帶狀態:如乙肝病原攜帶者、結核菌攜帶者、某些病毒攜帶者等;(5)某些臨床檢查的高、低限值狀態,如血脂、血壓、心率等偏高狀態和血鈣、血鉀、鐵等偏低狀態等;(6)高致病危險因子狀態,如超重、吸煙、過度緊張、血脂異常、血糖、血壓偏高等。
3.按身體的組織結構和系統器官分為神經精神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關節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特殊感官等亞健康狀態。
我國約有60%(約7億)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盡管造成亞健康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過度疲勞仍是首要原因。
據報載,亞健康狀態在城市新興行業人群中的亞健康狀態為60-70%,過度疲勞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我國人民的健康大敵。前不久公布了一項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城市對2000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其中60%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現象;經常腰酸背痛者為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58%;脾氣暴躁或焦慮者為48%。不僅中年人如此,大中院校學生也都存在過勞現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臨著過度疲勞的嚴重威脅。有關資料表明,最近5年中國科學院所屬的7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共134人謝世,平均年齡僅僅為53.2歲。國務院體改辦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指出,我國肩負重任的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10歲左右。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過度疲勞已日益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日本每年有10000多人因過度疲勞猝死。據美國衛生部門調查發現,美國至少有400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在1995年一年內,日本著名精工公司、川崎制鐵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的總經理相繼去世,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
以前,亞健康主要針對中、老年而言。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文化、物質生活的豐厚以及情感的變化等諸多因素,亞健康狀態已困擾著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年齡的男女老幼,尤其是當代都市中人,長期夜生活的顛倒,以車代步,缺少鍛煉,飲食肥甘厚味……造成營養失調,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不足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等等導致心理緊張焦慮,這是造成亞健康狀態的重要誘因。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查不出任何疾病,心理和社會相適應的完美狀態。由此可見,沒有疾病的虛弱就是亞健康狀態。
專家們將亞健康人的表現分為“緊張型”與“放任型”兩種。
“緊張型”的人只要稍有身體不適,就趕緊往醫院跑,開很多藥存放家中,甚至連可動可不動的手術也“一刀了之”。
“放任型”的人則與此相反,他們常常為了學習、工作而“透支”生命,盡管十分疲勞,但仍然咬牙支撐著。這種人精神雖然可嘉,但卻不盡科學,如果病倒,治療需要加倍的時間和經費。如神經衰弱、衰老、胃腸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重病及慢性病的恢復期、疲勞綜合征等,均屬于亞健康之列。
亞健康狀態產生原因十分復雜,過度疲勞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人體的自然老化;重大疾病的前期,人體的組織器官雖然沒有出現器質性或占位性病變,但在功能上已經發生了障礙;另外就是人體的特定的時期內處于亞健康狀態。有關專家提出,對于大量存在的亞健康者,我們應當積極推行新的醫療模式。從現在的醫院診治模式轉變為醫院、社區、家庭與個人相結合;從單純生理模式轉變為生理、心理、社會三結合;從單純中醫、西醫診斷、中醫用藥,轉變為以中醫藥為主導,中西醫相結合的傳統、現代和自然療法相結合。
第一種醫療模式,是鑒于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有著必然的影響,因此需要醫護人員在臨床中,在進行生理治療外,還需采用包括暗示、生物反饋、心靜放松、慰藉與思想疏導在內的各種心理和社會進行綜合治療。
第二種醫療模式,即醫療保健向醫院、社區、家庭與個人相結合的模式轉變。當前許多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等充分運用數字化的現代信息網絡,以及其它的當代通訊高科技,使人們在社會和冢庭直接與醫療中心溝通。建立遠程診療遠程干預、遠程咨詢和遠程醫療。即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處理問題的辦法。
第三種醫療模式,是大力開展中西結合,利用科學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調理亞健康狀態的獨特優勢,進行因人、因地、因時辨證論證。早在2000多年前,《內經》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面對大量存在的亞健康者,1999年,衛生部就將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狀態列入“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重大技術和關鍵問題”之一。
預防醫學養生保健專家們除了勸誡人們重視亞健康,走出亞健康的同時,還開出了一份“健康處方”。
均衡營養:脂肪類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為脂肪類營養是大腦運轉必需的,缺乏脂類將影響思維。維生素要多吃,因為當人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時,體內消耗的維生素C將顯著增加。
保障睡眠:睡眠應占人類生活的1/3,它能增強人的免疫力,以抵御邪氣。
心情寬松:人在社會生存,難免有很多煩惱,要想應付各種挑戰,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調節維持心理平衡。
曬太陽提神:在上午兜照半小時對經常萎靡、有憂郁傾向的人很有效。
了解生理周期:每個人的生理周期都不一樣,找出自己精力變化曲線,然后合理安排每日活動。
勞逸結合,張馳有度:不能一直處于高強度、快節奏無規律的生活中。
靜坐放松: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靜坐,可以調整全身的臟腑和氣血的運行。
每周遠離喧囂的城市一次:郊外空氣中負離子濃度較高,能調節神經系統。
午后打盹半小時以調節放松和恢復精力。
亞健康五大危害:
1.亞健康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狀態,大多數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從亞健康人群轉入的。2.亞健康狀態明顯影響工作效能和生活、學習質量,甚至危及特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業人員和競技體育人員等。3.心理亞健康極易導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殺和家庭傷害。4.多數亞健康狀態與生物鐘紊亂構成因果關系,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加重身心疲勞。5.嚴重亞健康可明顯影響健康壽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殘。
針對亞健康的成因和危害,必須強化自我防護,牢記預防亞健康的“十字方針”:
1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亞健康狀態,又稱次健康狀態或第三狀態,即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2]。包括無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感覺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它本身擁有廣泛的內涵,是人們在身心情感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狀態及其體驗[3]。
2形成亞健康狀態的因素及老干部的臨床特點
亞健康狀態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因素都有特定內容并相互關聯。其中主要為以下幾點。
2.1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飲酒對機體的慢性損害。勞逸過度、娛樂過度、緊張、睡眠不足、經常睡懶覺引起機體代謝紊亂。飲食不規律、營養不合理、吸收失控,給健康造成潛在危害。老年療養員多為剛退休的部隊老首長,生活狀態的突然改變使其容易養成各種不良生活習慣,如有的老干部沉迷于麻將、打牌、電視等以打發單調閑散的生活,睡眠不足導致精神疲勞,從而導致身心疾病。
2.2環境社會的變化與心理因素退休老年療養員多經歷周圍環境和家庭狀態等方面的變化,日常生活環境從繁忙的工作崗位轉移到了單調的家庭生活,這些變化均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其產生孤獨和寂寞感,導致焦慮、抑郁、淡漠、孤獨等不良心理,出現失眠、情緒暴躁或低沉、食欲下降等表現,嚴重時可引起某些身心疾病。
2.3生物學因素亞健康狀態的發生還與個體的遺傳因素以及個性特征有關。Buchwald等人通過對146名女性雙胞胎的研究認為,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確實具有家族聚集性[4]。美國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確認,A型行為個性特征的人易發生亞健康狀態并進一步發展為冠心病,而長期的抑郁、低沉和悲哀,可明顯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導致亞健康狀態[5]。
3老年療養員亞健康狀態的預防與保健
3.1加強對老干部關于亞健康狀態知識的宣教工作 在日常療養工作中開展關于亞健康狀態的知識講座,增強老干部療養員的自我保健意識,分析可能導致亞健康狀態的因素,加強認識有助于自我審視,可及早發現自我可能存在的亞健康狀態。
3.2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加強身體保健在對亞健康已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展開有針對性的自我調節,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做到生活起居有規律,戒煙、不酗酒,適當運動,開展晨練、飯后散步等適于老年人的活動,控制體重,不暴飲暴食,保障睡眠時間。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安排適合自身的鍛煉方法,適量的體育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登山以及太極拳等,可以舒筋活血,調節精神,改善機體功能,消除亞健康[6]。
3.3保證全面合理的膳食膳食合理是指每天的膳食必須保證營養均衡,糖、蛋白質、脂類、礦物質、維生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都不能少,同時也不能營養過剩,否則都可出現“亞健康”狀態。脂肪類食物不可不食,也不可多食。缺乏脂類影響大腦的正常思維;多食則使人精神不振,累積而發胖。維生素作用巨大,不可缺乏,若專項補充時也不要過量。維生素A對預防眼肌疲勞,視力下降,視力減弱有一定效果,可通過多食魚肉、豬肝、韭菜、鰻魚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來補充。日曬機會少的人,容易缺乏維生素D,需多吃海魚、雞肝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心理壓力大時,消耗的維生素C顯著增加,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應盡可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為了避免上火、發怒、爭吵等情緒激動,有意識多吃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魚干、骨頭湯等含鈣食品。這是因為鈣有鎮靜作用,對調理生活很重要。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后,體內乳酸、丙酮就會積多,體液呈偏酸性,可使人疲勞,可多吃些堿性食物(西瓜、桃、荔枝、哈密瓜、櫻桃、草莓等植物性食物)調節體液的酸堿平衡,抵抗疲勞[7]。
3.4減輕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問題在誘發亞健康狀態的因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的調節、減輕心理壓力對避免或解決亞健康問題的作用不可或缺。老年療養員應學會自我調節[8]:注意培養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保持樂觀的心境,不要事事苛求完美,性情豁達,知足常樂。制定適合自己的生活目標,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積極而適量的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學會傾訴,遇到煩心事時,找朋友、子女傾訴,以排解心中不快,正確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與子女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不要用傳統思想約束他們。
參考文獻
1鄭曉邊.心理變態與健康[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33-234
2張路星,朱耀平.解讀亞健康[J].湖北體育科技,2005,24(4):457-460
3趙瑞芹,宋振峰.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1):70-71
4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S,et al.Atwinstudy of chr-onicfatigue [J].PsychosomMed,2001,63(3):936-943
5HashimotoN,KuraishiY.Yokoes T,et al.Chronicfatigue syn-drome-51cases in thejikei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J].NipponRinsho,1992,50(11):2653-2664
6李豐祥,樊成濤.“亞健康”與傳統體育保健.山東體育科技,1997,19(3):161-162
7郗娟妮,喬宗林.景觀療法在保健療養中的作用.中國療養醫學,2003,12(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