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專業在職博士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全日制博士
1、初試
考試時間:2016年3月12-13日(具體時間安排見準考證)。
初試地點:廣西醫科大學。
考試科目:
(1)英語:參加“全國醫學博士英語統一考試” (分數線由學校自定)。
(2)專業基礎課:由學校組織。
(3)專業課:由學校組織。
(4)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考生,初試時加考《自然辯證法》。初試合格后于復試前加試兩門碩士主干課程,從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局部解剖學、流行病學、社會醫學中選兩門。
2、復試:
根據初試的成績與考生科研素質和能力審核相結合(科研素質和能力審核包括考生外語水平、論文、科研課題、科研成果及獎項、專利等項目),初試成績與科研素質和能力審核得分總和作為考生復試成績,按復試成績分學科確定復試名單。復試內容主要包括對考生學術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考核等。
復試時間于初試后另行通知。復試時,考生須提交以下材料:①兩封《專家推薦書》: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推薦書。②政審表一份③體檢表(區縣級以上醫院檢查,需含血尿常規、肝功能全項及心肺功能,加蓋體檢專用章)
1、初試:
考試時間:2016年3月12日(具體時間安排見準考證)。
考試地點:廣西醫科大學。
考試科目:英語:參加“全國醫學博士英語統一考試”( 分數線由國家劃定)。
2、復試: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優化民辦高校
0引言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以教師為本是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市場經濟下,民辦高校類似于企業的運行機制,彼此之間有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獲得更多的生源是民辦高校生存發展的惟一途徑。為了進一步開發民辦高校人力資源的潛能,高層決策者們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將人視為學校最重要的資源來取代資金和物質資源的投入。“以教師為本”的基本涵義就是以教師為主體和目的,其基本要求就是把教師作為民辦高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尊重教師、關心教師的積極態度和思路,“以教師為本”的主體包括高校及其管理者,但具體的實施主體則是高校及其管理者。由于民辦高校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和其他諸因素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管理者堅持“以教師為本”是最重要的。在高校中“以教師為本”首先應當是以教師的能力為本,僅僅強調“以教師為本”是不夠的,還應突出強調以教師的知識、智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為本。本文主要針對民辦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現狀,提出了管理優化對策。
1優化管理結構
我國民辦高校行政、后勤管理人員與一線教師的比例過高。雖然總體上人數較多,但真正在教學崗位的人員相對少些,出現這種情況的民辦高校應首先確定是管理人員過多還是教師人員過少。如果人員總數已經達到規模,則高層管理者應對行政、后勤臃腫的機構進行精簡,采用淘汰制對管理人員和職工進行取舍。如果是教師資源不足,則應面向社會、面向公辦高校畢業的研究生、本科生進行公開招聘,抓住就業難的時機,提高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進入民辦高校教書,同時招聘應遵循公平、公正、因事擇人的原則,而不能不惟專業只惟學歷的錯誤態度。
2優化教師知識結構
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高低不僅與隊伍的年齡、職稱、學歷等表層結構有關,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隊伍的知識、能力等深層結構。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任務,教學課程體系向綜合化發展己成為大的趨勢。然而,現行教師隊伍中,大多數教師是在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存在著知識面窄、學派單一、知識老化現象。許多教師對專業之間相互滲透不感興趣,文理科之間甚至相互排斥。一些新興專業、邊緣專業的教師數量不足,有相當多的教師外語、計算機水平不高。教師隊伍現有的知識結構難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高校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優化是高校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內容,高校教師應該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多數民辦高校定位于職業技術教育,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最大的區別就是“雙師型”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專業課程的教學,可以聘請行業中的技術能手擔任。如果學校擔心來自行業中的人沒有教學經驗,不能勝任教學工作,學校可以培訓他們。更多的民辦高校注重學生的技能教育,這時專業教師可能不勝任,因此培養“雙師型”教師是非常重要的。培養“雙師型”教師,使其既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實踐技能知識,這對于民辦高校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老教師的指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參加培訓等方式培養青年“雙師型”教師。在“雙師型”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既進行學歷學習,又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拓寬就業的渠道。
3優化教師年齡結構
高校的年齡結構應以中年教師為主,中年教師是學校的中堅力量,老教師起著模范帶頭作用,年輕教師可塑性強,是學校的未來,也不可缺少。而我國民辦高校目前的情況是,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多,而中年教師嚴重缺乏,致使年齡結構十分不合理,不利于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高校教師的年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學、科研的活力,體現出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穩定程度,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一般認為:教師的平均年齡以不超過40歲為宜,其中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齡就分別控制在50歲和40歲之間。
優化年齡結構的途徑:①嚴格控制離退休教師的聘用。民辦高校中公辦高校的離退休老教師的比例較大,長期以來由于民辦高校不具有吸引優秀青年教師的條件,離退休教師的聘用成為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這些人的年齡普遍偏高,導致年齡結構不合理。高校可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情況,設定其再退休的年齡,如規定老師70歲一定得退休的年齡下限。②重點資助最佳年齡區。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對教師教學和科研的最佳年齡區(一般在25一45歲之間)給予充分的支持,包括工作上、生活上,教學上和科研上,讓其充分發揮其潛能。
4優化學歷結構
學歷結構反映教師隊伍的業務素質,即他們的基礎訓練水平及發展的可能性。根據目前民辦高校的教師資源情況來看,學歷結構可以遵循:需要有個別的專科生,以承擔機房、實驗室等的管理工作,主講教師隊伍應由部分本科生和大部分碩士學位研究生組成。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科研型高校達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30%以上);教學為主的本科高等學校達到60%以上;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達到30%以上。綜合以上結構要求,民辦高校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應介于35%一65%(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應在15%一20%之間)。民辦高校的學歷結構不盡合理,高學歷的教師數量近幾年才有逐步上升的勢頭,但按照合理的學歷結構而言,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優化學歷結構的途徑:①注入新鮮血液:民辦高校可通過從公辦高校補充優秀畢業本科生、研究生,并盡可能地吸引留學回國人員、以高薪向社會公開招聘高水平教師。②加強在職教師的學歷提升:民辦高校的在職教師中,尤其是工作較早些的青年教師學歷普遍不高,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為這些教師提供在職提高學歷層次的機會。鼓勵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并在經費上有一定的支持。③提高高學歷教師的待遇:外聘的優秀博士、碩士,或者在職攻讀博士、碩士的優秀教師,在待遇上要有所傾斜。學校可考慮提高這部分教師的工資待遇,提供一定的科研項目啟動經費,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促進其全面的發展。
5優化職稱結構
職稱結構是指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所具有的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組合。專業技術職稱與組織的技術含量緊密相關。高校作為一個學術型組織,教職工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結構應高于社會其他組織群體。民辦高校的職稱結構不合理,需要進一步優化。
優化職稱結構的途徑:①確定合理的職稱結構:要想優化職稱結構,各民辦高校應該根據需要設置一個合理的職稱結構標準,該標準應符合專業和學校發展的需要,能實現專業領域教師的連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②實行完全職稱聘任制度:改變傳統的職稱聘任制度,對于優秀的青年教師可根據情況進行破格晉升;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讓其盡快成長為學校的中堅力量,優化職稱結構。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校企協同;接地氣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021-02+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是高等學校的四大基本職能,而“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主體職能。教師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
一、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生產一線培養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行業背景和實踐經驗,即“雙師型”教師。
目前對雙師型教師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指專業課教師具有教師資格證書和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如工程師、高級技工等。第二種是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考察教師隊伍的知識能力是否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尤其是教師中具備專業(行業)從業資格和任職經歷的教師情況,提出的雙師素質的概念。其標準共有五條,即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的專職教師:①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及以上職稱;②有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或有專業資格考評員資格;③近五年在業內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連續一年或累計達到二年;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三項及以上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⑤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專業實踐教學建設,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現狀
目前,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認識到“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1.“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擴招以后,從專科層次通過合并、整合后升格為本科層次的,屬于新建本科院校。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還相當緊缺:一方面大量引進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沒有企業(行業)工作背景,另一方面有企業(行業)背景的高學歷教師難求,從而導致真正具有雙師資格的教師比例偏低,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2.“雙師型”教師與教學實踐關聯度低,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不明顯。目前全國范圍內尚沒有專門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構。高校教師缺乏到行業企業掛職、實習機會;企業和生產單位向高校輸送“雙師”型人才也缺乏積極性,處于被動狀態。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培養出了大量的“雙師型”教師,但是卻沒能形成一個教師與教學實踐環節相聯系的紐帶及橋梁,使得學生未能真正受益于“雙師型”教師的教學,導致雙師型教師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不明顯。
3.雙師型教師認識不到位,培養引進機制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師引進和培養方面注重“校門對校門”方式引進和培養的理論人才,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在職稱晉升、績效考評等方面存在輕視“技師”的偏見;在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認識方面,誤認為擁有職業資格證的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結果導致教師向“雙師型”培養積極性不高,無法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時,“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不完善,學校缺乏“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和有效模式;學校缺少“雙師型”教師的相關激勵政策,使得教師并不重視自己是不是“雙師型”教師、或能否發揮“雙師型”教師作用。
三、長沙學院校企協同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實踐
1.理念與思路。長沙學院是2004年新升格的由長沙市和湖南省共管的公辦本科院校,學校定位于立足長沙、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基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社會責任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我們堅持與企業協同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實現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2.實施方法。
(1)校企深度合作,協同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長沙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系有一批高學歷年輕教師,我們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分批遴選年輕教師作為培養對象,安排其深入實踐教學一線,到企業現場學習,讓其感知理論被實踐驗證的過程,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近3年對16名青年教師實施培養培訓并獲得了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另一方面,針對本系部分具有企業和行業背景的教師進行學歷提升培養,以實現其理論水平的有效提升。近5年有5名教師獲得博士學位,同時選送6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通過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2)校企人員互聘,協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5年,我系從相關企業引進高級工程師3名,承擔高年級專業課。他們豐富的企業生產與研發工作經驗在專業實驗課程、綜合創新實驗和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中表現出明顯的優勢,使學生深深感知學以致用,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另外,選派青年教師去湖南中煙長沙卷煙廠、長潤發集團等企業進行“在職培養”,回來后承擔了相關專業課的教學工作。第三,“聘請”相關企業如長潤發涂料公司、湖南海利化工公司等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來校專題講學、擔任選修課教學和指導畢業生畢業論文等教學任務,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近5年,先后聘請企業高級工程師96人次擔任我系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工作。
3.實施效果。
(1)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人員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長沙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系依托“應用化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兩個“十二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平臺,與學科專業相關的企業開展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迄今已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人員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共有雙師型教師42名,占任課教師的70%,其中包括企業教師12名,21名雙師型教師直接參加相關企業的生產和研發工作。
(2)構建了2個湖南省教育廳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促進了教師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近年來,長沙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系構建了“高通量生物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和“光催化工程技術”兩個省教育廳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難題成為了教師從事科學研究選題的主要來源。通過科研,教師將企業產品生產最新技術滲透進課堂教學,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極大的豐富、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將本科生畢業論文與科研項目和企業生產有機結合,既提高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又推動了科研和教學的進步。
(3)提升了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五年來,我系教師圍繞長沙及湖南地方經濟發展關鍵技術領域的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產生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多項;為企業解決涂料涂裝、污水處理、空氣凈化和分析檢測方面的技術難題10余項,實現了科研接地氣和人才培養接地氣的目標。
(4)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五年來,我系學生立項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實驗研究項目15項;發表科技論文近20篇;在省大學生基礎化學實驗技能競賽、省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競賽中連創佳績,學生創新創業典型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湖南教育電視臺、湖南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持續提高,畢業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強。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1.強化“雙師”意識,激活教師主體意識。教師是否具備主體意識,直接關系著雙師型教師建設的效果。學校必須明確“雙師”內涵,強化“雙師”意識,引導教師主體以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為目標,自覺加強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主動開辟增強“雙師”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新途徑,努力讓自己成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和具備服務企業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2.架建校企合作平臺,練就雙師型教師能力和素質。企業是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場所,也是實訓實踐兼職教師的聘任源地。教師可以通過參與企業新產品研發與項目攻關培養實踐能力。因此,學校應積極與相關行業企業聯系,架構與企業合作的橋梁,建立校方教師深入企業和企業工程師深入課堂的互動合作平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3.建立長效激勵機制,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穩定。雙師型教師是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有較高水平或造詣的教師群體,承擔著較一般教師更為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任務。學校和院系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對雙師型教師在職稱晉升、績效考核等方面制定政策適當傾斜,激發雙師型教師工作積極性,以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確保雙師型教師隊伍穩定。
4.建立考核標準,確保雙師型教師名符其實。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和考核,除關注教師的學歷學位、職稱證書、培訓學時、職業資格證、科研課題、等顯性指標外,更應注重教師的專業理念知識、實踐技能經驗、職業能力等實質性指標。可建立一系列“專項實踐項目”考核標準,用于評價教師的雙師能力,確保雙師型教師名符其實。
參考文獻:
您平常用的保養品、藥品可能開始不適合您,比如說,油性大的化妝品會堵塞毛囊;而某些防曬的護膚品,經過太陽照射之后,防曬霜的分子特別容易滲進皮膚,堵住毛孔,護膚不成反而給青春痘提供了機會。
當您吃飯、睡覺不科學的時候,也會長痘痘。因為偏愛高糖飲料、油炸類、海鮮類的東西,或是沒消化的食物積存在身體里,廢物、毒素排泄不暢,臉上就會反映出來。而如果睡眠不足,新陳代謝就容易失調,皮膚也由健康的弱酸性變成了堿性,失去殺菌作用的皮膚當然會被痘痘“占領”了。
祛痘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引起痘痘的原因搭配不同的祛痘產品,這樣才能標本兼治,安全徹底。
九和堂葆美雅祛痘靈精華露,采用植物配方,不添加化學香精,無色素、無礦物油,低刺激,無依賴性,不添加苯甲酯類防腐劑,無抗生素成分。特含皮膚生長素Promine及多種抑油祛痘成分,針對痘痘成因每一個環節,采取科學系統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形成治療和預防痘痘的全面綠色解決方案,經臨床測試,此款產品具有安全、有效的顯著特點,能起到祛除粉刺,平衡油脂,止痘抑痘,修復痘痕及受損肌膚的效果。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始創于1864年,1992年首批通過國家三級甲等醫院評審,1999年榮獲全國“百佳醫院”榮譽稱號,2001年榮獲衛生部先進集體,2002年被評為全國創建精神文明工作先進單位,自1987年起連續榮膺十一屆“上海市文明單位”。醫院由海寧路北部和松江南部組成,現有博士后流動站15個,博士點27個,碩士點45個,擁有博導35名,碩導79名,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優秀青年合作基金、新世紀百千萬人培養計劃。獲國家級課題30項,市級課題66項,局級課題97項,獲得市以上科技獎22項。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創建于1910年,1993年成為衛生部首批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實際開放床位1400張,擁有碩士點、博士點30余個,上海市重點學科4個。在職職工1800余人,其中教授和正、副主任醫師200余名,碩士生導師及博士生導師80余名。擁有包括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曙光計劃、啟明星計劃等各類人才多名。2009年獲得國家863、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級課題20余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醫學科技進步獎5項。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
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是專門從事老年疾病診治的醫療特色專科,科室擁有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醫護隊伍,科室開設老年神經科、老年心內科、老年內分泌科、老年呼吸科、老年骨質疏松科等特色專科門診,為老年性疾病包括老年性癡呆患者提供早期診斷和治療策略。
一、學校概況
江西師范大學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優先發展的重點師范大學,學校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于一體,位于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美譽的江西省省會南昌。學校創辦于1940年,現有瑤湖、青山湖和共青城三個校區,占地面積4500余畝。學校是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和全國第一批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有1個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化學),4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26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6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1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及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4個省“十二五”高水平學科,9個省高校“十二五”重點一級學科,3個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碩士點,85個本科專業,特色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10個、品牌專業25個,省級精品課程26門。學校現有23個學院,其中音樂、美術、體育等特殊專業優勢明顯、成績突出,水平居省內一流,達全國先進水平。
二、音樂學院簡介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創立于1947年,是全國高師同類院系中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是江西省辦學規模、辦學層次、師資力量最雄厚、教學條件越的音樂學院,是培養藝術師資和音樂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江西省藝術教育研究的中心。音樂學院專業優勢明顯、成績突出,水平居省內一流,達全國先進水平。現有教師11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0人、省音樂學科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14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32人。現有《文化藝術與傳播》二級博士點;《音樂與舞蹈學》、《藝術碩士(MFA)》、《學科教學(音樂)》、《戲劇與影視學》四個一級碩士點;《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聲樂、器樂、鋼琴)、《舞蹈》、《播音與主持藝術》、《戲劇影視表演》等本科專業。其中《音樂學》為江西省本科品牌專業,《音樂與舞蹈學》為江西省該學科的“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學科。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擁有2萬多平方米的音樂教學大樓、數百臺鋼琴、數碼鋼琴教室、MIDI音樂制作室和多個設施齊全的多功能演播廳。
擁有編制齊備的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瓷樂團、舞蹈團、合唱團、戲劇表演團、輕音樂團、鍵盤樂團。江西省大學生藝術團掛靠該學院。
三、招生專業與計劃
1、招生專業: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舞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
2、招生計劃:2016年面向江西省招生計劃共計130名(含提前批次音樂表演、舞蹈專業招生計劃)。招生計劃如有變動,以江西省教育廳公布的計劃為準。
四、提前批次招生專業及項目
提前批次招生專業及項目
音樂表演專業: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長笛、雙簧管、大管、小號、長號、圓號、琵琶、二胡、笙、嗩吶、聲樂
舞 蹈 專 業:舞蹈學
注:提前批次小專業志愿填報與江西省普通高考志愿填報時間相同
五、報考條件
(一)報考的考生需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具有高中畢業文化程度或同等學力。
(二)根據《江西省2016年音樂類專業統一考試大綱》要求,具有所報考專業的業務基礎,身體健康。
(三)身高要求:
報考提前批次小專業考生身高要求:
1、音樂表演(聲樂)專業: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0米以上。
2、舞蹈學專業:男生身高在1.75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5米以上。
3、音樂表演(器樂)專業:無身高要求。
其他批次考生身高要求:舞蹈學專業要求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身高1.60米以上。音樂學、音樂表演(聲樂)、音樂表演(器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無身高要求。
六、考試報名
(一)本省專業報名按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的統一要求辦理,具體要求請登錄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網站查詢。
(二)須再增報一個音樂類專業的考生,必須于2015年11月28日—11月29日到江西師范大學青山湖校區新藝術樓——江西省普通高校音樂類招生考試報名處,辦理增報專業手續。
(三)提前批次專業(具體專業及項目見上表)在本次全省音樂聯考中不單獨報名及組織考試,其成績認定以每位考生在本次全省音樂類聯考中專業專項考試成績(不含樂理、視唱)為依據。
七、錄取原則
(一)提前批次專業(具體專業及種類見上表)錄取原則:在符合國家普通高校招生錄取政策和學校提前批次報考條件規定的考生中,文化成績達到省教育考試院的要求,專業成績達到省藝術類專業統考相應專業本科合格線,且專項【音樂表演專業(器樂、聲樂)、舞蹈學專業】考試成績在140分以上(不包含樂理、視唱成績),根據考生志愿和專項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二)其他批次錄取原則:在符合國家普通高校招生錄取政策和學校報考條件規定的考生中,將根據江西省高等學校招生錄取政策和考生志愿擇優錄取。
八、聯系部門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電話:(0791)88507006、88120330
地址:南昌市北京西路437號(青山湖校區) 郵編:330027
南昌市紫陽大道99號(瑤湖校區) 郵編:330022
江西師范大學招生辦公室 電話(傳真):(0791)88120151、88120152
地址:南昌市紫陽大道99號(瑤湖校區) 郵編:330022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209-02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中學化學教師崗位逐漸趨于飽和,化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明顯加大。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發展發展步伐的加快,規模以上化學化工企業數量逐年快速增加,地方經濟建設對高素質化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明顯提升。因此,我校化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把原來的“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等學校化學教師,同時培養從事與化學專業相關社會需求的化學專業人才”改為“主要培養從事與化學專業相關社會需求的化學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等學校化學教師”。我院在持續數年的招生規模擴張之后,學院辦學面臨著一個從數量累積階段轉入質量提升階段,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經成為學院良性發展的內在要求。為了能夠培養符合地方經濟建設要求的化學專業高素質人才,為了提高化學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以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因此,課題組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資助下,遵循少數民族地區化學專業人才成長的特點和規律,對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系列改革,通過多年的實踐,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改革實踐
(一)對化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
1.對四年制本科化學專業的主要基礎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整。必修課總的學時數將原來的1352學時壓縮到1131學時。壓縮學時的目的是加強學生自學,引導思維,啟發創新。增加選修課和實踐教學課時。同時,對化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改革后的教學內容,體現當今化學學科與材料學科、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間相互滲透的特點,以及化學學科本身的發展特點,增加有利于培養學生新思維的研討課程,讓學生掌握現代化學科學知識、方法和研究手段,拓寬學生知識面,同時補充更適宜的選修課程,更好地促進對學生的通識教育。化學實驗分為基礎化學實驗和綜合化學實驗,最大程度地減少基本操作實驗中簡單重復的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刪除一些基本上不能反映出發展現狀的實驗,擴大綜合能力訓練及體現學科發展趨勢的實驗內容。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2.把化學學科前沿知識講座納入課程體系。通過開幾次師生座談會,得知同學們有個共同愿望,即都很想了解化學各學科的前沿知識,以便拓展視野,提高學習興趣。面對本科生,我院設置了《化學前沿知識講座》選修課,同時把它作為其他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課,課學時數為24學時,由學院的10位教授或博士主講,每人至少講2學時。內容涉及到化學各二級學科前沿知識。化學前沿知識講座盡量結合各學科熱點問題,如牛奶中三聚氰胺的來源、作用、毒性及其防治;興奮劑檢測中的有關化學知識;化學與生命科學;化學與蒙藥現代化;宇宙化學的研究前沿等等。化學前沿問題、學科最新進展及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介紹,使學生能夠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提高學習熱情和綜合素質。
(二)順利實現蒙語授課班學生由蒙語授課逐步轉向漢語授課
我院蒙古族學生多數來自農村牧區,漢語基礎較差。直接用漢語授專業課時學生的困難較多。因此,開始教學化學專業的第一年盡量用蒙語授課,任課教師要滿足蒙漢兼通的要求。學院組織編寫了化學蒙語教材。從二年級開始,準備過渡:不用蒙語教材學,而改用漢語教材。同時要求任課教師給學生提供化學專業術語蒙漢對照表。一年堅持下來,蒙語授課班學生基本能夠用漢語授課,甚至能夠用漢語寫作業和回答問題。
(三)化學實驗進行微型化改革,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微型化學實驗是用盡可能少的化學試劑來獲取所需化學信息的實驗方法和技術,是在微型化的條件下,對實驗進行創新性的變革,它在化學創新教育中起著重要的、獨特的功能: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實驗成本低、污染少、安全性高,有利于學生探索性的實驗的開展。微型化學實驗在國外發展較快,已被許多國家的高校和科研部門采用。近年來,我國也把微型化學實驗的研究課題列入了高校化學教育的科研規劃,但目前廣泛開展微型化學實驗的國內高等院校還為數不多。
對于化學專業的本科生,基礎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習后續課程的奠基石。為適應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化學專業創新教育的發展,從1998年以來,學院各專業教研室的教師開始進行化學實驗課的微型化實驗改革,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和有機化學等專業的實驗教學己形成了微型化學實驗與常規實驗(包括基礎實驗、設計實驗和綜合實驗等)相結合的新體系,兩者取長補短,發揮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化學實驗環節中增加微型化學實驗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實驗訓練,培養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和探索精神。目前,微型化學實驗教學已成為我院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學生素質能力培養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學生綜合素質除了專業知識能力以外還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等諸多能力因素。過去,化學專業學生尤其師范專業學生的上述能力的培養主要靠畢業教育實習,但目前學生擴招之后僅僅靠畢業實習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目的,必須把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對所有化學基礎課程的知識點、知識結構、學生應達到的能力要求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從具體內涵建設上進一步強化,從教學管理規范上加以約束、從學生能力培養上加以提升,每門課程制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學習評價指標,把培養學生素質(尤其教師素質)能力培養落實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五)讓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
創新人才的培養靠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我院始終堅持以“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通過在職培養與引進人才相結合,提高教師隊伍學歷層次。目前,我院教師隊伍中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已占63.3%,教授12名,博士18名。由他們組建的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及科學研究。學院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教師立項課題的研究,每屆學生中有近30%的學生參與了教師的課題研究,并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其中有些科研成果如微型化學實驗的研究等已在實驗教學中得到推廣應用,達到了以科研促教學、以科研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素質的目的。
(六)共建院企平臺――充分利用校外化工企業教育資源
落戶在通遼市的各類化工企業是化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可利用的極好的教育資源。為了搭建“學校-企業”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實訓平臺,我們與在通遼市的高新化學化工技術技術企業(如霍煤集團碳素有限公司、聯億羊業公司、昶輝生物有限公司、蒙牛乳業有限公司、通遼金美化工有限公司)積極合作,開展學生進入企業實訓平臺頂崗實習,真正參與化工企業的生產實踐環節,避免了常規參觀或者觀摩實習中常見的走馬觀花的弊端。學生通過化工企業的專業實訓,完成了理論知識、實驗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實踐環節相結合的學習實踐。學院經常請化工企業董事長、技術顧問給學生進行講座,介紹化工企業所需要化學的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學生普遍反映這種學校和企業的零距離接觸使得他們受益匪淺。
(七)加強教學基本建設,為教學質量工程提供保障
特色專業是專業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建設特色專業是帶動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而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年來,為進一步提升我院的專業建設整體水平,優化專業結構,增強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我院認真抓好化學特色專業和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為建設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做出了努力。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是進一步加強教學資源建設、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為促進優質實驗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共享,著力提高我院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院在學校和有關部門支持下,全面開展“化學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工作,并發揮了中心的教學示范與輻射作用。我院化學特色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和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為高素質化學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八)實行教考分離,帶動教與學的積極性
“教考分離”既督促教師重視教學效果又促進學生認真學習,是教學質量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從1996年開始,我院化學專業的三大專業課-物理化學、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課程先后采用全國或華北、東北區統考試題,實行了教考分離,即任課教師不參與抽題,實行集中統一評卷。很好地“屏蔽”了各種不良因素對考試的干擾,提高了考試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從而加強了“三風”建設,實現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學、以考促管和以考促改的目的。“教考分離”形式上是教學與考試分離,實質是學校教育多種教學形式、教學質量控制的一種保障措施。實踐證明,“教考分離”制度不僅增強了教師教學的責任心和自信心,也大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質量,為化學化工學院畢業學生就業率和考研升學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改革成效
本課題構建了在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化學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幾年來的改革實踐成效顯著。
1.“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成果突出。我院化學專業于2006年被評為自治區品牌專業,2008年被評為“國家第三批特色專業建設點”;材料化學專業于2012年被評為自治區品牌專業。創建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自治區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5門;2010年“無機化學教學團隊”被評為自治區教學團隊。1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教學名師,1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教壇新秀,1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優秀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考試方式的改革及教考分離制度的實施,真正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明顯改善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2005年學院“微型化學實驗研究與推廣”課題成果獲得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我院“化學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獲教學成果一等獎;“高等學校實驗資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與實踐”成果榮獲國家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
2.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考研升學率均保持較高水平。幾年來,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明顯提高,部分論文在國家核心期刊和SCI源期刊上發表。近五年來,我院本科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項。畢業生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考研升學率逐年上升,達到了全國同類院校的領先水平。近五年,學院476名畢業生分別考上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中考上211工程大學或985大學的比例達到60%。平均考研升學率達到38%。
3.教師和教學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得到加強。適應性和針對性強的人才培養模式既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又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5年來,學院教師承擔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教育部項目、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41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158篇,其中SCI收錄40篇,編寫專著和教材15部。獲得各類教學獎項19項。一名教師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一名教師獲得自治區青年科技獎,一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科技優秀青年骨干。
我院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促進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對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擴寬了學生的就業和深造渠道,研究成果對區內外兄弟院校的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呼喚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的快速成長。我院教學改革與質量工程建設工作任重道遠,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工作將迎接新的挑戰不斷深入。
關鍵詞: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師資隊伍
眾所周知,目前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遭遇了種種尷尬。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走出校園之后“學不能用”,對職場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掌握較少。實際上,這與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學術型師資隊伍有著極大的關聯。不少教師是“沒有游過泳的游泳教練”,面對工商管理這門具有實戰性的專業,難以針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基于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的視角,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意義
鑒于目前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窘境,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應將培養面向地方市場經濟需要的應用型管理人才作為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1]。當然,這就需要既有深刻專業知識背景,又熟知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成管理技能的專業師資隊伍作為支撐。第一,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改善工商管理專業師資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配比,推動形成合理的師資人力資本結構,顯著增加師資內涵。第二,師資隊伍建設有助于扭轉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中重“知”輕“能”的傾向,突破課堂教學“紙上談兵”的困境,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第三,師資隊伍建設有益于學生依靠高質量師資,學會如何從概念、人際與技術三個方面分向構筑管理技能體系,努力打造就業核心競爭力。可以說,地方性高校要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是第一步行動。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
從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的視角來看,不少地方性高校在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上還難以跟上高質量工商管理教育的步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師資招聘力度不夠由于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收費與其他理工科專業相當,所需固定投入相對較少,培養的邊際成本較低,故而有些地方性高校考慮經濟效益,一方面人為“創造條件”報批開設工商管理專業,并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另一方面卻沒有相應增加師資招聘力度,導致師資數量出現明顯滯后。這種情況下,有些地方性高校容易忽視教學效果與培養質量,典型的表現是:第一,依據現有師資條件而不是工商管理專業特點制訂培養計劃和開設課程,一些涉及管理技能訓練與開發的課程無從開設;第二,專業教學采用合班制,嚴重限制了小組討論、課堂游戲、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多種有利于形成管理技能的教學手段的使用;第三,一個教師同時身兼數門課程,就連單純地知識傳授都難按質完成,更談何去幫助學生完成管理知識向管理技能的轉化。總之,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師資招聘力度不夠,管理技能導向性人才培養要求的師資數量就難以得到保障。
(二)師資選聘忽視管理實踐背景現實表明,由于某些機制障礙,選聘博士或者碩士畢業生直接任教是地方性高校選聘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最主要的途徑。通過這種途徑選聘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往往是剛走出學校又立即進入學校。他們雖然有碩士或者博士學位,但學科專業和工作背景單一;雖有較強管理理論知識,但實踐經歷和經驗不足[2]。他們只是完成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被培養”到“培養”的簡單角色轉換,可能善于“研究”管理,而不是“從事”管理。不僅如此,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選聘過程也較簡單,看重應聘人員的學歷、畢業學校、科研成果以及試講表現,等等,而在管理實踐背景上把關不足。教師如果沒有在管理實踐中積累相關經驗和技能,就難以深刻理解實際管理情境的權變性,就難以幫助學生完成管理知識的內省化,獲取未來職業生涯高度依賴的管理技能。
(三)對師資參與組織管理實踐的激勵與支持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性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師資參與組織管理實踐給予的激勵與支持往往不足。其一,在職稱評審制度中,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因為缺乏像科研成果那樣的可視性與量化性而難以進入評價標準,因此工商管理專業教師關注的是報課題、發論文、評獎項,而在參與企業管理實踐以獲取管理經驗技能上動力普遍不足。其二,盡管目前部分地方性高校已經在推動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上做出嘗試,但是整體上激勵力度不大,覆蓋面也不寬,尤其是在目標企業搜尋、牽線搭橋、交流協商、合同簽訂以及后續保障等方面給予的實質性支持較少。其三,在工商管理專業師資培養和繼續教育方面,仍然以參加學術講座與會議為主,給教師參與組織管理實踐創造的機會還不多。總而言之,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即使有心參與組織管理實踐,如果得不到學校在信息、資金、制度、資源等方面提供的正向激勵與后臺支持,這種個人意愿基本上難以實現。
三、地方高校加強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策略
地方性高校可以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建立“引、聘、激”機制[3],以此不斷加強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為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構建管理技能導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一)多途徑充實工商管理師資隊伍不論何種人才培養模式,良好的師資總是辦學中的必要條件。目前由于畢業生就業逐漸困難,生源也開始吃緊,所以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也到了“強身健體”的關鍵時候。地方性高校應該樹立長遠目光,打破“教師編制”的傳統禁限,基于學生訴求和市場需要,從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的角度出發,多途徑充實工商管理師資隊伍。要改變以往從高校招聘博士或者碩士畢業生的單一模式,糾正“唯學歷”“唯學術”的人才選聘偏向、放寬視野,到企事業單位尋找有轉行意愿的“知識+技能”型管理人才,或者到科研機構聘請那些大量接觸和參與實踐性課題的人員,或者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培訓機構招聘有實訓經驗的培訓師,加入到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當中來。
(二)優化選聘標準工商管理師資隊伍的擴充都要通過向社會招募新教師來實現。當然,為了避免增量性師資再現原有師資隊伍的缺陷,應當注重對他們進行知識與技能的雙重考核。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教師的科研論文與管理技能之間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可以發現,有些所謂的“高質量”工商管理專業論文充斥著令人費解的數學模型,這些都與學生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相去甚遠。工商管理專業教師需要的是告訴學生如何做好管理,而不是如何研究管理。所以,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改變傳統的選聘標準,從“學術能力”和“管理技能”兩方面同時進行考察,而不是單純地盯住前者。當然,要在學歷、學位、試講等基本條件合格的前提下,重點考察是否受過正規的管理技能訓練,是否從事過組織管理實踐,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有企業工作經歷和實際管理技能,而且擅長表述和培訓的教師。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培養體系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的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研究生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為適應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2009年國家從應屆本科畢業中增招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具有專業學位授權的研究生培養單位,專業學位招生比例將逐年提高。研究生教育結構的調整要求培養單位重新定位不同類別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構建相應的培養體系,實現研究生教育的歷史轉型和戰略調整。[1]鄭州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自2004年開始,目前已經走過了8年的實踐歷程,生源類型也從最初的僅有在職人員調整為目前的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職人員兩類。為進一步提高應用型研究生培養質量,現就鄭州大學生物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建立進行階段性總結,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矛盾與問題提出改進的思路與設想,以便為我國、特別是河南省生物技術相關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培養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高級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建設。
2 鄭州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構建
2.1 獲得工程碩士專業授權點時間及招生情況。
根據國務院學位辦[2003]52號文件,經教育部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審議批準,鄭州大學2003年成為全國24所生物工程碩士招生單位之一,2004年開始招收在職人員攻讀生物工程碩士學位,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生物工程碩士,至今已招生物工。
2.2 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向。
根據生命科學飛速發展的特點和企事業單位對生物工程人才的需求,生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旨在培養一批在生物工程領域(涵蓋工業、醫藥、食品、環保、農、林、牧、漁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層次實用型、創新型、復合型生物工程技術和生物工程管理人才。
鄭州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向包括:發酵工程;生物制藥工程;煙草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農業生物工程;環境生物工程等。
2.3 培養體系構成。
2.3.1 導師隊伍: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在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兩手抓的方針指導下,經過8年努力,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支年青化、高學歷、結構合理的校內導師隊伍和基地實踐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隊伍。為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實施奠定了基礎。目前生物工程專業學位點擁有校內導師3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學位導師占90%;有過1年以上海外留學經歷的導師占51%,年齡在50歲以下的中青年導師占93%。基地導師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導師占40%,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占93%。
2.3.2 實驗室建設:充分利用學科已有的研究條件和教學資源,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養平臺。目前可用于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驗場地近3000 m2,包括12個專業實驗室,具有完備的實驗儀器及設施,如發酵設備、高效液相層析系統、超濾系統、冷凍干燥機、凝膠成相系統、自動酶標分析儀、多功能顯微鏡、大容量低溫離心機、落地式高速離心機、微量移液器、PCR擴增儀、超凈工作臺、恒溫培養箱、控溫氣浴振蕩器、超聲細胞破碎儀、純水系統、多用電泳儀、液相色譜分析儀、蛋白純化系統、蛋白質雙相電泳系統等,保證了生物工程類研究生培養的順利開展。
2.3.3 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是全面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素質、完善研究生培養環節、提高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增強研究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就業能力的重要支撐。通過高校與企業和相關事業單位聯合建立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加快高校自我建設,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我系通過導師與企業或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基礎,企業自愿申報,經學校審核與篩選,將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的申報單位分批申報,目前已獲得鄭州大學正式批準的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10個,還有一大批條件較好的候選單位正在建設中。
2.3.4 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按照《生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標準》要求分別制定了在職和全日制生物工程碩士培養方案、培養計劃及教學大綱;授課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強,開設了固定的學術前沿講座。80%以上論文選題來自于企業實踐,工程背景明確,應用性強。實行學校和基地雙導師培養模式,校內和基地有合作基礎,導師有充足研究經費。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答辯程序規范,答辯小組有基地導師參加。
3 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1 我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歷史短,從招生、培養到授予學位等環節都還缺乏成熟經驗,許多導師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區分科學學位研究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分類培養的目標要求,有些導師甚至簡單地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按傳統的科學學位研究生來培養,不能很好地完成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3.2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2年,培養時間短,部分考生對培養模式和要求缺乏了解,導致目前報考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短缺。
4 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思路
針對以上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中遇到的新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綜合改革思路:
4.1 課程的設置:針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和企業需求,注意拓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領域。在《基因工程》和《高等生物化學》兩門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將《生物分離工程》、《生化反應工程與反應器》兩門課程作為生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的新增核心課程。
4.2 研究課題確立:全日制專業學位學生入學第一年在校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和科研思路與技能培訓,主要由校內導師輔導;第二年到基地完成來自生產實踐的課題,主要由基地導師輔導。畢業設計選題要以解決企事業單位遇到的生產實踐中待解決的問題為立項依據。
4.3 專業模塊設置: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2年,培養時間短,為保證培養質量,針對社會及企事業單位的需要,為專業學位研究生設置專業模塊,每個模塊具有對應的專業培養計劃,使學生可結合自己將來的就業興趣選擇適合的專業模塊,達到學有所專、學有所長、學用對口。設置的專業模塊有生物技術制藥、煙草工程、食品檢測技術、醫藥檢驗技術、自然保護區管理等,不同的模塊具有相應的課程設置。
4.4 考核方式調整:考核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理論部分要求達到培養計劃規定的學分要求,實踐部分選題強調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由工程碩士研究生所在單位或實習基地獨立完成,基地導師負責日常指導工作。在論文工作期間,研究生應到學校接受學校導師必要的指導工作。論文必須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完成工程任務和論文工作的實際時間累計不少于一年。
5 結語
生物工程是生物學和工程學交叉的新興領域,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之一。培養生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既是研究生教育結構戰略調整的需要,也是高校創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研究生培養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要求我們在培養過程中注重科研成果產業化,解決生產工藝、產品開發、銷售環節中存在的技術難題,不僅對我們的研究生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課題,同時也為學科發展提供了新機遇。[2][3]通過與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有利于學生就業,還將推動高校開展橫向應用性課題的聯合研究,更好地為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
參考文獻
[1] 魏國慶,張明輝.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8,29(6):30-35
筆者所在學院又同本部學校處于同一校區,很多課程采用了和本部同步教學,部分同學甚至會由于對學習的自卑而產生厭學和對老師教學的抵觸情緒[4-6]。獨立學院專業選擇自由度較高,部分學生因此對厭學有了借口:現在高校采用了自由度較高的專業學習,學生經過基礎學習后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申請調節自己所學專業。獨立學院文科類專業較多,部分理工科專業由于基礎設施及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而且課程多為邏輯性及抽象性的原因,同學生依賴性和背誦性學習產生了沖突。很多學生借不感興趣為由,刻意的抵觸所學課程,筆者所在學院本部為農業類院校,而獨立學院學生多為城鎮類學生,對于學院所設置的農科類專業抵觸和厭學情緒尤為突出。甚至于沒能順利轉專業的學生更產生了自卑和無歸屬感,對學習的熱情更低[2][5][6]。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年輕化,教學經驗及教學方法均有待提高:獨立學院由于建立時間較短,教師隊伍以年輕人為主,對于剛剛走出校園的碩士或博士,科研和知識積累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教學基礎比較薄弱,對于學進來自己掌握很容易,但說出去讓別人掌握在方法和經驗上需要更多的學習,而且學院對于教學設施及教學經驗基礎也處于積累階段,這就導致了對學生學習管理、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及目標管理方面經驗和制度建設較為薄弱[3][9]。筆者作為獨立學院《普通化學》和《有機化學》的主講教師,根據自己對教學及學生的理解,針對獨立學院自身及學生特點以《有機化學》的教學為例,在學生學習及教學質量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希望能夠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及學生的學習質量。
《有機化學》作為理工專業主要的基礎課,也可以同其他基礎課一起結合到新生教育中去,讓學生理解《有機化學》和日常生活的貼合性以及對以后專業基礎及學習目標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不僅僅專業學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接觸到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從生活點滴上培養學生對《有機化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懂得大學課程不僅僅是為分數或專業而學習,讓學生知道不只是上課,在生活、各類活動中均能用到所學的知識。對農學或者理工科厭學,剛入校就渴望轉文科的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尤為重要,要通過正確合理的教育讓他們明白基礎課的重要性。比如基礎課成績也會納入轉專業的考核標準里,對于將來工作或者職業規劃文理知識都是需要融匯的而不是單單一方面的知識有用,更多的知識儲備只會讓自己以后的選擇更多樣化,讓自己在職場以及工作規劃中具有差異化的競爭能力。針對高中家長式教育和管理的特點,新生教育要著重對學生獨立性、自律性和依賴性等習慣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逐漸引導學生獨立生活,獨立學習,自覺遵守集體生活及大學的各項制度,從道德教育上讓學生理解認真學習,自覺上課不僅僅是對自己責任心的培養,也是對老師、父母及自己最起碼的尊重。加強教學教師和學生的聯系和溝通高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長式的教育和管理,而大學的教學自由度非常高,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除了輔導員,很多教學教師也只能在上課的時候看到。《有機化學》作為大一開設的基礎課,教學方式和教學進度都可能讓還沒有適應大學生活的新生產生壓力和恐懼感。所以,作為教學老師一定要主動的去和學生溝通,真正的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困難,及真正想學到的知識,培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在大綱要求范圍內對教學內容、進度進行適當的調整,讓學習真正的成為教學-學習,學生-老師之間的互動,而不是上課陳述下課走人的模式化教學[9]。
針對不同學生特點進行差異化教學,比較性激勵,加強學生的在學習上的成就感《有機化學》作為理工科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在邏輯上和抽象性上均比較突出,獨立學院學生高中學習基礎較差,并且高中和大學文理跨科的比較多。針對基礎較差和文理有跨度的學生要進行差異化的教學,在以后逐漸建議學院針對學生高中所學可以進行分班教學,針對不同的基礎采用不同難度的教學方式[8]。針對不同的教學班之間及獨立學院和本部之間,可以采用比較性激勵的方法。讓學生知道不是自己不聰明,只是高考沒發揮好,只要努力學習都會變好。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雖然自己學院建院不久,但是可以和本部享受同等的教學條件,鼓勵學生趕超本部相關專業學生,打消學生學習的自卑情緒。在不同教學班之間也可以進行比較和激勵,利用學生的自尊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筆者所教學的班級而言,筆者主要的教學專業為園藝和化工專業,由于園藝高中文科生比較多,《有機化學》學習基礎較差。在期中測試成績上和化工專業產生了非常大的差距,針對成績在后半期的教學中筆者對園藝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可以的比較和激勵,大部分學生感覺到了自己的差距,上課紀律和課后答疑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期末考試及格率及總體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及格率甚至超過了化工專業。加強獨立學院的青年教師的培養和進修,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對于像筆者這樣的青年教師在獨立學院占到了大多數,青年教師在教學上經驗和對學生的理解程度上有較大的欠缺,但是青年教師有更多精力和激情去從事自己的工作。所以在不斷的要求學生要怎么樣的時候,也一定要加強青年教師的教育和培養,加快青年教師從學生向老師的轉變速度,通過集體教育及老教師座談教育等方式減少青年教師的適應期。
由于獨立學院的教師主要以教學為主,學院科研基礎也較為薄弱。要對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加強同本部相關學科的聯系,保證獨立學院的教師和本部能享受同等的晉升和學習條件。讓教師有成就感和歸屬感,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部教學機器在運轉[3][9]。筆者作為在獨立學院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教師,在教學經驗上還相當的薄弱,自身作為教師的素質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就自己工作以來在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理解和探討,在獨立學院的教學和管理中對于學院自身、教師和學生都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并且三者要保持同步性才能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以學院的發展為本的教學和發展目標。
作者:梁倩 王玉林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生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