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

        第1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什么是美,什么是審美?這個問題一向被認為是“難的”(柏拉圖語)。它的確可以算作是哲學和人文科學中的歌德巴赫猜想。因此,人們對什么是“以審美為核心”教育理念的理解也確實存在困難。那么,這個“難”的根源是什么呢?筆者對此作了一些歸納以便于理解對這一提法產生模糊認識的原因。

        首先,“審美”一詞的中外文內涵可能引發理解歧義。“審美”一詞外文為“aesthetic”,除“審美”外,還有“美的”“感性的”等等含義,即“審美”和“美”“感性”是同一個詞,用法相當寬泛,使用起來不可避免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皩徝馈币辉~就中文辭書來講,具有“領會、辨別事物與藝術的美”的意思?!邦I會”一詞是一個很玄妙的詞,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對“審美”一詞理解上的含糊。

        其次,“審美”一詞來自哲學術語還是普通口語其含義的深淺度也是不同的。把它當作哲學術語,“審美”一詞的理解必然要建立在審美關系基礎上,并且要對審美主客體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強調主客體統一的認識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其內涵。但“對那些未受過系統哲學訓練的人來說它多半還是一個陌生的技術詞匯”。結果,給人的印象是,“以審美為核心”不同于音樂教育?!八蛘哒f是音樂教育的一個變量,或者說是對音樂教育的一種學究式的說法”。而口語中的“審美”更多地是體現審美主體的主觀感受和體驗。

        再次,“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作為當代的新課題,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它與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要弄清楚其確切內涵確實比較困難。此外,隨著人們對人文學科的普遍重視,綜合藝術課程理念的提倡,“審美”一詞更多地跨領域使用,導致人們習慣于對其只在共性意義上把握,往往會狹義地理解為“情感教育”。并且,“人文學科的概念本身就極其復雜也必然導致其使用混亂”

        此外,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的忽視,似乎非得用音樂的外在功能來說明音樂的價值才能使人們得以重視,使得音樂教育本該具有的獨立理論品格不夠鮮明,這也是導致對這一提法陌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人們對待音樂審美教育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不同,如:一些人采取美育視角,按照美育本質的經典理論來理解,必然重視情感教育,在實踐中表現為偏于審美主體對音樂客體的偏主觀性、個性、創造性的闡釋;另一些人采取美學視角,必然強調主客體的互動關系,其內涵不完全局限于情感教育,以及人們對待“什么是美”所持的不同美學立場也必然產生理解差異。

        當然,徹底剖析人們對“以審美為核心”困感之迷猶如“審美”問題本身一樣是非常困難的,筆者所作的粗淺歸納旨在為了進一步探討“以審美為核心”基本內涵作一些鋪墊。為了揭示什么是“以審美為核心”,我們還必須對其提出背景作一些分析。其分析如下:

        首先,從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角度來看,音樂教育曾先后經歷過建國初火熱的政治年代(強調音樂教育的政治功能)、“”期間的“演中心”與“唱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強調音樂教育的思想道德功能與智育功能??梢赃@樣說,以往的音樂教育除了不強調自身的美育功能外,其他教育功能都強調過了。當然,即便這樣,人們也承認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但是,它實際上只不過是打著美育的幌子而已。美育的本質和中心地位被笑瞇瞇地置換了。兜了這么一大圈,歷史經驗要求我們音樂教育必須回歸其美育本位。

        其次,從借鑒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角度來看,建國初,受我國全面學習蘇聯的影響,音樂教育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美育觀。根據蘇聯奧夫相尼柯夫等主編的《簡明美學辭典》對“美育”的解釋可看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從屬論”,即美育可包含在德、智、體等之內,實質上等于否定美育的獨立地位與作用。這種觀點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如葉圣陶先生認為:“美育確乎必須重視,但是不必另立一項,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里頭”。毋庸置疑,學習蘇聯雖在音樂教育實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并沒有使通過音樂教育實施的美育獲得獨立地位。改革開放后,音樂教育界又先后引進“世界六大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實踐一時紅紅火火。但是,實踐中也出現了“非藝術化”、“專業化”的不良傾向。此后,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戈爾曼的“情商理論”又席卷我國,它們雖都從不同角度為證實音樂教育的價值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但是,終因其只是從智力和情感技術訓練角度立論,因而無法證實音樂教育是每一個人所必須要具備的,從而不能成為音樂教育最本質的核心理論。世紀之交,美國教育家雷默“音樂審美教育理論”傳入我國,受到表情主義美學思想影響的“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到確立。

        還有,從把握當今的時代特征角度來看,目前,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受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世界性教育改革影響,我國正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全面性、基礎性、終身性,強調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樣,包含作為創新意識中的重要因素――想象力在內的審美力與認知力、意志力、體力就成為一個人全面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以培養審美力為己任的美育因而也就獲得了重要地位并再次被寫入教育方針。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的音樂教育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從中外、當代幾個視角,大致以歷史為序,對“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作一些初步分析,為我們理解其基本內涵提供了重要的“語境”。那么,“以審美為核心”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筆者以為,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從正確貫徹教育方針的角度來看。美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就必須突出加強美育。作為體現國家意志的權威文獻,就必須首先提出體現貫徹美育的明確主張。強調“以審美為核心”,改變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對美育漠視的頑固認識。當然,教育方針不等于教育規律,合理的教育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反映教育規律。因此,這種主張首先必須符合教育規律。

        2 從遵循音樂教育規律角度來看,“音樂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樂之目的”,音樂教育由“音樂”和“教育”兩個詞組復合而成的概念的內涵已基本表述清楚。這就要求我們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遵循音樂的特殊規律。由于以往的音樂教育過于強調教育的普遍性規律,導致“非藝術化”教學傾向嚴重,同時不正確地強調音樂的特殊性規律,導致“專業化”教學突出等問題。因此,鑒于音樂在本質上就是審美的,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認識之必然。

        3 從音樂教育功能角度來看。通常認為,音樂教育有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健體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要求我們必須首先突出審美功能,如果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的音樂教育都不把審美放在首位,那么,加強美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話。這樣,也就更談不上音樂教育的其他功能。

        4 從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角度來看,美育的傳統表述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審美為核心”的第一層含義就必然是要注重音樂審美情感的培養,因此,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情感體驗途徑和機會。再者,美育亦稱“美感教育”,據《辭?!方忉專懊栏杏袕V義、狹義之分,廣義指審美意識,狹義專指審美感受,即人對于美的主觀感受、體驗與精神愉悅,是構成審美意識的基礎”。作為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在狹義層面上使用,強調偏主觀感受與體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適當地淡化一些純技術性的機械式的音樂知識技能訓練是可以的,也是務實的。

        第2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音樂;教學模式

        初中音樂教育是美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一輪的課改的推行,在新課標體系下,對于初中音樂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音樂教學的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對于學生解決社會問題有一定的幫助,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因此,在新課標下,初中音樂教學必須積極開發課程新資源,并以多元化的視角對音樂教學進行審閱,探討初中音樂教學的新模式,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新課標的要求。本文將主要從初中音樂的教學視角、方式、重心和評價方式幾個方面對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轉變教學的視角

        由于新課標要求初中音樂教學必須要盡量的貼近初中生的實際生活,并有益于學生解決社會問題,進而提高初中生的音樂休養。故而在新課標的實際教學過程,初中音樂教師必須要積極的轉變教學的視角和其原先的課程教學價值觀,從多方面、多渠道的開發音樂課程的新資源,從初中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尋找相關的素材。

        而在人類社會中,音樂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在中國這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度,在各種生活生產活動中,都伴隨著許多的音樂。比如說各種節日、慶典、婚喪的禮儀音樂,影視作品中的背景音樂或者一些健身、舞蹈、廣告的實用音樂等等。

        這些音樂都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所以,初中音樂教學,就必須要了解這些相關的音樂作品,進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并讓良好的音樂素養能夠伴隨終生,提高其生活的品味,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對于具體的教學設計而言,首先就要先引導學生從其生活的實踐體驗中去發現音樂,體驗音樂,并將之與社會上的一些生活現象或者音樂現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去自主的探討音樂與人生、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的初中音樂教學成為一門具體、生動、活潑兼具藝術化的生活體驗。

        二、轉變教學的方式

        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一個是從音樂本學科延伸到其他相關學科。

        為了讓學生對于音樂有實際的體驗,除了課堂內的教學之外,還能夠讓學生去主動收集課堂之外的一些相關音樂資源,并將之運用于初中音樂的教學之中,從而將音樂教學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生實際生活之中。比如說,對于《義勇軍進行曲》的學習,就可以讓學生去通過網絡、書記等一些手段方法手機相關的資料,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該音樂中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也可以讓學生嘗試著用自己的音樂與會對之進行簡要的表述。

        另一方面,初中生接觸音樂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甚至連初中所需要學習的一些課程中也蘊含著不少的音樂資源。所以對于初中音樂的教育,也必須要持開放的教學態度和廣闊的視角。比如說,對于英語的學習,可以多鼓勵初中生多多聽聽一些高質量的英文歌曲,了解英文歌曲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得學生將對于英語的學習與音樂的學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也更有利于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初中音樂教學,必須重視對于一些課外音樂、社會音樂資源的尋找,使初中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隨時處身于良好的音樂環境之中,從而不僅提高了其音樂的素養,也能舒緩其學習的壓力,放松身心。

        三、轉變教學的重心

        對于教學重心的轉變,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重點培養其表演的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初中的音樂教學必須要“培養學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因此,在初中音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對于每一節音樂課程、每一個音樂知識點的教授,做好正確的引導和啟發的工作,使得學生在每一次的音樂學習過程中都能夠體驗到屬于自己的情感體會,享受音樂帶來的美感,并愿意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一同分享這些體會。

        2.加強初中音樂的人文內涵

        音樂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強烈的人文屬性。在初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于音樂人文內涵的熏陶,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的情操,并加強其群體意識。比如說對于合唱的排練上,必須讓學生明白自己所要負責的工作,自己的音色和力度等等,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

        3.培養學生的個體創造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音樂是一種創造性十分強的藝術,它提供給人們的是無窮無盡的自由空間,讓人能夠在其中盡情的徜徉。如果只是將音樂的創造性局限在一些音樂的教學內容之中,不可能充分的發揮出音樂的美育功能。因此對于初中音樂的教學,必須將音樂的創造性單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研究,才能培養學生的個體創造能力,加強學生的探索精神,使音樂的作用更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四、轉變教學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方式是所有的教學工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一個重要的手段,對于初中音樂教學也不例外。

        對于初中音樂的評價,應當分為課程管理、教師和學生三個層次進行,其方式可以采用自評、他評、互評等等形式,并注意將形成性的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關于音樂的實際教學過程,也是一個主要的評價內容,要加以充分的關注,可以進行文字描述的定性評價,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量化測評。

        初中的音樂教學是美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必須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完善初中音樂的課程體系,探討科學的教學模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推進美育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建敏.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水平[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3)

        [2]王安國.音樂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

        第3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 音樂教育改革 美育 民族音樂

        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史上,并不乏音樂教育大家,從李叔同、、蕭友梅、黃自、陶行知、陳鶴琴、沈心工、劉質平、豐子愷,到賀綠汀、李凌、趙、陳洪、張肖虎等前輩,他們均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當代國際音樂教育的特點是:音樂之于人的重要意義被人們重新加以反思和認識;科技新成果被廣泛地應用于音樂教育領域;新的教育哲學理念引導下的學校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成為全球范圍內的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的視角逐漸突破學校的局限而轉向普通大眾。隨著國際間音樂教育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國音樂教育工作者對音樂教育思考與探究的新成果會不斷涌現,對音樂教育的本質和意義的認識也將更為深入。①

        一、音樂基礎教育改革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努力構建適應21世紀國際競爭和本國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新的教育體系,各國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場歷史上影響最為廣泛、深刻和全方位、大動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運動。這次改革,無論是課程理念,還是教學觀念,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認為:音樂教育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沖動,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全世界音樂的豐富多樣性給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帶來機遇。同時,各國音樂教育界普遍認識到,音樂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而應是全人的教育。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寬容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喜愛、學習、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共同的音樂教育理念。

        (一)教材方面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小學音樂教材也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版本,而這些版本的共同點就在于,小學音樂學習的內容更貼近現實生活,把開發學生的創造力、音樂實踐能力及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作為主要的內容,根據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編寫的,教材的設計編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更符合環境與時代的要求,同時也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中學教材的編寫則更注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內容也更多樣化,當下,學校音樂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地的特色成為教材編寫的一大亮點。

        (二)課堂教學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反客為主,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起到輔助的作用。教學方法由單一轉向多元。課堂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音樂的愉悅感情,努力使音樂課程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成為他們放松心情的良藥,讓音樂真正進駐學生的心中,更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原則。同時也建立起新的師生關系:亦師亦友,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和諧開展。

        (三)教師方面

        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師要廣泛地、全方位地掌握與音樂知識有關的廣大學科的內容。音樂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沒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都不可能實施,因此師資的培養對其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德國的音樂教育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與其一直以來高標準、嚴要求的師資培養是密不可分的。②德國首先對教師施行多層次與靈活的職前培養模式,這樣更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運用;其次,強化教師培訓中的教育實踐環節。正如現在社會中,更注重實踐能力一樣,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也備受重視;最后,注重教師知識與能力的合理性布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擔任教育者的角色,同時還是教學者、分析判斷者、顧問及革新者。因此,教師素質的全面培養,是新世紀音樂教育中尤其值得重視的一方面。正因為如此,德國對音樂教師嚴謹的考核,才使其音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育素質,使德國音樂教育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地位。

        二、實踐還是審美

        鄧蘭在《實踐還是審美:“二元對立”批判范式下中國音樂教育的困惑》中指出:21世紀的中國音樂教育改革,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然而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卻對此提出了質疑甚至“反對”,他們認為這種教育只關注音樂作品,漠視音樂的創作背景、文化基礎,教學熱衷于將學生思想囚禁在音樂作品的曲式中,遠離多元的文化。然而它來自于實踐的證據并不可靠,現實中的中國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但并不武斷地認為審美是音樂教育的唯一價值,更在實踐中滲透審美的理想,使實踐充滿美感體驗。實際上,“審美”與“實踐”絕不是相互對立的二者,而無論從中國的音樂教育現實出發,還是就音樂教育的內在品質而言,中國音樂教育都必須堅持審美的本質屬性。③

        王安國在《美育的實踐――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政策發展》中采用在中國得到廣泛認同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對音樂審美作出如下釋義: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由于音樂能把千錘百煉、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凝聚呈現為明顯直觀、靈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的同時就給人以教育,不僅對智力開發給予有力的促進(提高聯想、幻想和創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維、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對于外來信息的記憶、反饋能力),而且對各種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細心、專注、適度)的培養,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種良好素質的塑造,都具有深遠持久的作用。④

        田耀農在《音樂教育應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方向的設想》中認為:美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感性、經驗性的直觀判斷;進而提出“美為貴”的思想,認為美是真善貴的統一;同時還提出了一種美的本源假設,認為人類最初不是為了審美的需要而是為了自身“被審美”的渴求才去創造美的,“被審美”的需要是創造美的動機,“被審美”更接近美的本源;進而認為美育理應是立美與審美的教育,而不僅僅為審美教育,美育應包括“被審美”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所以,美育應該是立美、審美、被審美的全面美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應適應“全面美”的教育要求并在觀念、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做相應的改革和調整。⑤

        王志軍在《中國音樂教育應回歸文化與審美本位》中指出: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忽略了音樂的文化性,片面地強調了音樂的技術性。全力發展作為文化的音樂教育是目前學校音樂教育的首要問題。從音樂自身的表現方式、形態和特性來看,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還忽略了音樂的審美本質,片面地強調了音樂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根本目的,它不是德育與智育的“殖民客”,我們在強調音樂文化素質教育的審美功能的同時并不否認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育與智育決不能涵蓋、包容整個音樂教育。⑥

        審美與實踐是互不干涉的兩個方面,在實踐中體現審美,在審美的過程中實踐。正如鄧蘭所說,“審美”與“實踐”絕不是相互對立的二者無論是從中國的音樂教育現實出發,還是就音樂教育的內在品質而言,中國音樂教育要在堅持審美的本質屬性基礎上進行實踐。

        三、民族音樂進課堂

        傳統能給我們什么?多年來,中國的音樂教育是依照國外音樂教育的模式向前行進。無論是教育原理還是教育方法,無不選取西方的。而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有的甚至失傳。新課改的進行,給了民族音樂文化一次重生的機會。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大國,中國的音樂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作為學生,民族音樂文化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更易懂、易接受。把民族音樂引進課堂與學校音樂教育相結合,首先要擺正中西音樂教學的位置。

        20世紀以來,在我國專業音樂院校及師范院校音樂專業及中、小、幼音樂教育中,都遇到了如何擺正中西音樂位置的問題。要想重新振興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就要按以我為主,外來為輔的原則,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應把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靈中樹立起中華本土音樂是主體的地位。這樣做,并不是說西方音樂不重要,更不是沒有“洋為中用”。我們應當毫不含糊地告訴青少幼一代,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都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不僅要傳承中華民族音樂的薪火,而且要從世界各國音樂中吸取營養。⑦

        在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中,如何引領學生進入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進而真正體會華夏音樂的真諦,是當今音樂教育者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節奏對于人類具有最本能的生命意義,無論抓髻小兒還是耄耋老人無不對敲擊節奏特別感興趣。我國有著極其悠久、豐富的鼓樂傳統及品種,特別是目前瀕臨失傳的戲曲打擊樂“鬧開臺”,如能及時搶救并引入課堂,則對我國民族音樂教育不失為一種輕松、簡便和愉悅的敲門磚。本土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本土音樂教育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使傳統音樂文化在新形勢下找到新的附著點,從而得以保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⑧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在傳承這56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知識時要樹立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首先,各民族的文化都應當受到尊重;其次,每種文化的獨特價值只有在排除偏見、歧視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挖掘,得到確認,受到保護,進入傳播與交流;再次,對于任何一種文化所含的積極面與消極面,應當運用全人類共同進步的尺度予以冷靜而準確的解剖、辨析;最后,以發展的眼光對待每一種文化的存在,發揚其可貴的價值,舍棄其消極面,探尋其不斷提高的途徑。⑨

        傳統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民族的發展史,任何音樂文化知識的產生及發展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積累也是在傳統音樂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見證著一個民族的成長。

        四、總結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從音樂教育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大的變革,無論對教材,還是對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師自身素質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時更加注重審美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強化了傳統音樂文化知識的作用,把民族文化知識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雖然改革推動了音樂教育的發展,但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大大小小、不同的問題,這是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的,也是在不斷完善發展過程中必須克服的。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改革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的過程,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注釋:

        ①金世余.當代國際音樂教育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1期(46)).

        ②莊重春曉.從德國音樂教師的考核看其對音樂師資的培養.人民音樂,2005(12).

        ③鄧蘭.實踐還是審美:“二元對立”批判范式下中國音樂教育的困惑.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3期(132)).

        ④王安國.美育的實踐――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政策發展.音樂研究,2006(3期(91)).

        ⑤田耀農.音樂教育應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方向的設想.中國音樂學,2002(4期(93)).

        ⑥王志軍.中國音樂教育應回歸文化與審美本位.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3期(23)).

        ⑦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中國音樂,2003(1期(22)).

        ⑧班一.關于戲曲打擊樂引入學校音樂教育的思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2期(88)).

        ⑨張天彤.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關于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中國音樂學,2004(1期(111)).

        參考文獻:

        [1]金世余.當代國際音樂教育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1).

        [2]莊重春曉.從德國音樂教師的考核看其對音樂師資的培養.人民音樂,2005(12).

        [3]鄧蘭.實踐還是審美:“二元對立”批判范式下中國音樂教育的困惑.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3).

        [4]王安國.美育的實踐――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政策發展.音樂研究,2006(3).

        [5]田耀農.音樂教育應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方向的設想.中國音樂學,2002(4).

        [6]王志軍.中國音樂教育應回歸文化與審美本位.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3).

        [7]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中國音樂,2003(1).

        [8]班一.關于戲曲打擊樂引入學校音樂教育的思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2).

        [9]張天彤.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關于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中國音樂學,2004(1).

        [10]馬達.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實施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構想.人民音樂,2006(4).

        [11]劉永昌.音樂教育學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的運用.藝術探索,2007(S1).

        [12]文紅宣.理論創新與教學傳承――對我國傳統音樂基本理論三項重要研究成果的思考.中國音樂,2007(2).

        第4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音樂是一門藝術,也是情感表達的途徑。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采用審美教育方式,就是將音樂教育理念建立在美育的基礎上,調動小學生的音樂情感,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培養小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別是彝族少數民族地區,諸如彝族村落,受到當地教育環境的局限和傳統思想的束縛,使得彝族鄉村教學更為重視文化課而忽視了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小學生難以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要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加以培養,就要注重美育教育,通過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彝族地區鄉村音樂審美教育現狀

        按照201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小學教育中,要將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就要將審美理念貫穿于音樂教育的全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但是,目前的彝族地區鄉村小學的音樂教學情況不同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彝族地區鄉村音樂教育沒有與本民族相融合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教育是建立在普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的,音樂教學中往往會選擇經典歌曲而沒有從特定的民族背景出發選擇教育題材。音樂是極具感染力的,脫離了時代背景,很難令小學生體會到音樂的內涵,難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彝族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彝族地區的鄉村小學開展音樂教育,由于沒有對本地區的音樂資源加以開發,導致音樂教學的內容缺少民族性,由此而難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更不利于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

        (二)重視音樂技能教育而忽視了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彝族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自然環境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導致音樂教育理念也相對落后。彝族鄉村在開展音樂教育過程中,更為形式化和技能化,以音樂知識的傳授為主,而沒有從學生興趣的角度出發,且忽視了對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的知識面存在著局限性,難以自覺地根據教師所傳授的音樂知識加以延展,導致音樂知識被動接受,音樂技能被動學習,由此而難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解讀能力。

        三、彝族地區鄉村音樂審美教育路徑

        音樂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內心情感的釋放。主體對于音樂要細心揣摩,將音樂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融合,才能夠領悟到音樂的內在涵義。彝族鄉村小學的音樂教育,要將審美教育滲透于小學音樂教育之中,同時注重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以引導小學生透過鄉情而提升音樂情感,對于音樂加以真正領悟。

        (一)選擇音樂教學內容要注重當地民族文化

        彝族地區是獨具民族風情的區域,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普遍具有民族樂感。彝族鄉村小學開展音樂教學,要將本民族的審美取向引入其中,積極地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對于本民族音樂進行深刻解讀,并感受其中的美感。音樂教育與民族教育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兩者之間的融合可以推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更為切合實際,提升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是一種文化,彝族的民族音樂是本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從民族的角度實施音樂教育,以音樂教育促進文化發展,有利于彝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民族音樂的感染下,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就會與音樂相融合,使得民族音樂由意向轉向具體事物,創造性地形成意境,由此而使得小學生在民族音樂中提升音樂欣賞能力。

        (二)根據學習內容創設音樂情境

        彝族地區鄉村小學并不具備有良好的音樂教學條件,如果選擇九年義務制教育小學音樂教材中所提供的音樂教學資料,很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且無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展開教學。要提升彝族鄉村小學音樂教育的質量,就要從其特殊環境出發,創設音樂情境,將彝族音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最原始、最純凈對于音樂作為小學音樂教學資料,以實現自然與音樂的融合。采用自然回歸教學法,就是將音樂當地環境充分融合,采用音樂欣賞教學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從民族文化的角度理解音樂,而使得小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從聽覺到視覺,小學生對音樂更形成畫面感,在小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美的意境。當音樂被注入到小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就會逐漸地滲透于心靈深處。相反,如果沒有采用合適的音樂教學方式,就會導致音樂在小學生的意念中丑化,不利于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為了使音樂審美教育的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就要從彝族的民族文化角度出發,對于音樂教學形式不斷地豐富,讓學生更多地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中所滲透的情感,以發揮音樂凈化心靈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利于促進彝族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第5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修訂版音樂課程標準;性質;理念;審美;實踐

        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修訂版課標”)自2001年“實驗稿”頒布以來,經過十年實踐檢驗,全面梳理、客觀分析并汲取了由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中小學師生及社會各界對實驗稿音樂課程標準的意見和建議,使人們在反復總結、錘煉中進一步深化對音樂教育規律的認識。本次修訂版課標在保持實驗稿文本框架基礎上對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與內容等方面均有修改和新增加的內容。筆者將對以上幾方面進行簡要解讀。

        一、音樂課程性質的界定更為科學

        實驗稿中將音樂課程的性質界定為“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此次修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音樂課程性質的內涵,將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確定為音樂課程的性質。

        1.人文性——彰顯音樂人類學的哲學思想

        “無論是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現,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盵1]人文性蘊含著音樂人類學的哲學思想,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能以最直觀感性的方式,彰顯著不同民族的性格與情感。

        2.審美性——彰顯審美教育的哲學思想

        “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展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審美性強調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與我國數千年文化的“樂教”傳統,尊崇儒家“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思想,將“涵養美感、陶冶德性”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目標。因此,音樂學科堅持審美教育的哲學基礎,是與我國教育、文化傳統以及音樂的社會功能和價值相吻合的。

        3.實踐性——彰顯實踐主義的哲學思想

        “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睂嵺`性突出了實踐主義的哲學思想。

        二、音樂課程基本理念得以整合和完善

        修訂版課標將10條課程基本理念整合為5條: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課標堅持音樂審美的核心觀念,與我國“美育”的教育方針相對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彰顯其培育學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這就意味著音樂教育要為學生提供的所有條件包括學習環境、音樂材料、音樂學習中的音樂實踐都要具備審美的品質,在審美的基礎上激發并保持住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

        課標將音樂實踐和音樂創造提到第二位,強調音樂的實踐性和創造,所有音樂教學領域都應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

        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

        改寫了易產生誤導的提倡學科綜合,增加并突出強調了音樂的特點是聽覺的藝術,意味著在音樂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音樂本體,在教學中要多采用音樂的而不是語文、歷史等脫離音樂本質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科綜合意味著音樂教育應淡化學科界限,保持開放姿態。

        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

        弘揚民族音樂,理解文化多樣性意味著音樂教育要引導學生學習、保護、傳承母語音樂文化的基礎上,理解、尊重世界上的多元音樂文化,引導學生形成全球性的文化視野,在借鑒中促進本民族的音樂發展。

        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

        音樂教育是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同時也是最有利于學生個人情感、個性的抒發和張揚,以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新增音樂課程設計思路

        1.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以音樂活動方式劃分教學領域

        分別為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2.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修訂版課標對包含音樂聆聽、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的教學領域,提出了相對明確而又具體的內容要求。

        3.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系

        處理好這種關系是發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其本身就是學生音樂素養的組成部分。

        4.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分學段設計梯度漸進的課程學段目標及相應的課程內容

        音樂課程將義務教育階段9個學年分成3個學段,3個學段設計呈現前后銜接、逐段遞進、完整有序的學段目標及內容標準。

        5.課程內容的設計,在明確的規定性和適度的彈性之間尋求平衡,給教師教學和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留有創造和選擇運用的空間

        為使不同區域、不同學校間的音樂課程,在相同或相近的內容與水平要求上得以普遍實施,以此推動音樂教育的普及和均衡發展。

        四、課程目標與內容更為充實和具體

        1.總目標更為充實

        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總目標充分體現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強調音樂的首要功能應該是“以美育人”,明確了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基本的音樂素養。

        總目標又通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得以具體體現。三個維度都做了適當調整,如“知識與技能”,課標將創作內容融入了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變成了音樂基本知識、音樂基本技能和相關文化。其中音樂基本技能,新增加了如節拍、調式、風格流派等內容。明確了演唱、演奏、識譜編創的內容。因此,微調學段目標的內容和文字,使目標更加具體、明確,并體現不同學段目標的梯度漸進、相互銜接。

        2.課程內容更為具體

        修訂版課標的內容框架分感受與欣賞(包括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體裁與形式、音樂風格與流派)、表現(包括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識讀樂譜)、創造(包括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編創、創作實踐)、音樂與相關文化(包括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四個領域對于1-2年級、3-6年級、7-9年級的部分內容做了相應的調整和補充,對不同學段中的概念做了更為具體的表述。主要表現在感受與欣賞領域中的音樂表現要素、音樂與形式、音樂風格與流派三個層面、表現領域中的演唱、演奏及識讀樂譜三個層面和創造領域中的創作實踐層面,使得每個學段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修訂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集中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國家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戰略,在堅持審美教育哲學的基礎上順應國際音樂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汲取了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音樂作為文化和文化脈絡中的音樂、音樂是多樣化的音樂實踐等理論研究新成果,是十年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取得的新成果,將成為基礎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起點。

        第6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音樂教育在培養大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的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功用,同時也是實現大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不僅對大學生的審美、思想感情有導向作用,同時對大學生的心靈進行陶冶與凈化。

        (一)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的啟智功用。人類的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腦善于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右腦善于想象意境和直覺思維,它們分工明確,左腦為數理中樞,右腦為情感中樞。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中,音樂教育主要是用于右腦的開發,它對大學生的右腦思維整合具有獨特的功效。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會注重多種樂器及舞蹈的藝術實踐,這就需要大腦和手高度協調統一,不僅可以磨練意志,還可以高度鍛煉知覺與動作、邏輯與思維之間的相互轉換。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也是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藝的過程,它對人的智力及思維有著整合促進的作用,同時使得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音樂文化素養的到完善。

        (二)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的審美功用。音樂教育的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音樂的聽覺能力是訓練審美感官的重要內容,音樂要素對美的感知也是審美感知能力的主要體現,音樂教育能夠使得性感得到高度統一,讓學生感受到至善至美、至真至切的境界,從而使得大腦思維活躍,讓學生更具有想象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審美取向,從簡單的聽覺思維過渡到較為復雜多變的想象思維。

        (三)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情感的功用。音樂教育是眾多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音樂的熏陶可以很好的調節內心的情緒,排除心中的雜念。音樂教育的過程可以使得學生極富幻想力,曲調悠揚、旋律婉轉、情感細膩的音樂會讓人心情愉悅,節奏的變化會調節脈搏的跳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身心健康的回復,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精神及情感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二、音樂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感的藝術,在培養學生的同時要注重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更要注重對大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掌握音樂技能的同時,還要對音樂的內涵加深理解。學生的個人素養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尊重和善待學生的差異性,找到合適的教授方法提高大學生的教學有效性,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教師尊重和善待大學生的差異性。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盡可能的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尊重和善待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要建立在正視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來實現,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新的視角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潛能,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運用靈活的教育手段來正確引導和促進學生的音樂學習。

        (二)提高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的教學有效性。高校設置音樂教育課程,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謀生職業技能,同時還要提高學生個體的藝術素質及個人素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明確教學目標,與此同時還要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思維,需要對音樂課程的總體做好規劃。課余音樂活動從某一種意義上來講,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面向學生組織樂隊、合唱隊、舞蹈隊,都是音樂教育的課外延伸,可以進一步提高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的教育有效性,從不同的側面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三、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

        音樂教育活動,最為本質的是人的教育,要培養大學生積極并自覺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音樂教育是重要的美育內容,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對學生的價值取向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欣賞來抒發和表達內心的感受,使學生對音樂的熱愛進一步升華。音樂教育成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實踐中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把學生培養才一個善于交際又熱愛生活的人。

        (二)用音樂文化熏陶美的心靈。音樂教育是一種心靈層次的交流,通過對音樂藝術的鑒賞,激發學生對生活美的享受,能夠從心靈層面加深師生對美的認知。音樂教育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可以通過藝術實踐與學生有效的進行交流。在校園特定的環境下,教授音樂的價值觀,由此來實現音樂藝術的傳承過程,這是發展音樂文化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值得基于關注和重視。

        (三)影響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要素。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個人價值及社會價值都有深遠的影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音樂教育對學生自身素養的熏陶直接影響著正確思維的發展,在掌握了過硬的技藝之后,使得學生建立起正確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

        四、結語

        第7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韓忠嶺 音樂教育哲學 音樂哲學 教育哲學

        21世紀以來音樂教育哲學已經成為中國音樂教育學界的顯學,很多音樂學者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在眾多當代學者中,韓忠嶺從歷史的視角,以辯證的方法,在我國音樂教育哲學思潮的流變中梳理出自己的觀點,大膽質疑,并進行理論上的建構和探索。通過在音樂哲學和教育哲學這兩個視閾下尋求音樂教育哲學的范式,以及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哲學訴求的反思,用一種更為開闊、更為深遠的視野關注音樂教育哲學的問題,將其理性的思維、嚴謹的學風、扎實的理論基礎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音樂理論研究的實踐之中。

        一、研究之“精”

        (一)明確界定研究視域

        作者在“音樂哲學視閾下的音樂本體訴求”及“教育哲學視閾中的教育本質訴求”中都對研究視域進行了界定,并使之一一對應,不僅增加了文章時間邏輯性,而且還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閱讀性。例如:作者在對“音樂哲學”進行解釋時,特別強調了“音樂哲學”和“音樂美學”的區別。作者所研究的“音樂哲學”視域主要是有關音樂本質屬性、存在方式、展開狀態的哲理運思,并分為前現代音樂哲學、現代主義音樂哲學、后現代主義音樂哲學三種視閾對音樂哲學進行研究分析。為了全面論述,作者還特意為對應西方的“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音樂哲學視閾界定了中國的“前封建、封建、后封建”的音樂哲學視閾。前封建主義即指先秦時期,封建主義是封建社會時代,后封建主義對應我國特殊的歷史時期,主要指封建社會消亡民國開始的現代時期,從時間上講,一直延續到“”和改革開放初。作者認為之所以稱之為“后封建”,是因為這類似于西方的后現代之意,在文化和藝術觀念上,藝術存在形態上有“反”封建主義的意味。這種“前封建、封建、后封建”的提法,是作者行文論述中對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視域的界定,這種視域的界定有利于作者對每個時期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進行梳理,并不是要對中國的時期進行時代上的劃分,至于這種視域的界定是否準確,也只能在時間的檢驗中由后人評說了。

        (二)精確的“取點深做”

        該書符合“取點”的一般原則,“深做”的基本要求,它在音樂哲學和教育哲學這兩個視閾下取域,意在構建一種合理自然的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為的是達到一種“中和”的并符合大眾理想追求和迫切所需的理論哲學。作者認為以往的音樂教育哲學大多是以“音樂哲學”為“本體”進行延展開來的,沒有充分體現出“音樂教育”的“教育”功能和理念,難免有失偏頗,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為會造成概念混淆和以偏概全的影響。所以,作者提出構建我國音樂教育的哲學:一要放寬視野;二要博采眾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三要繼續弘揚,繼承我國音樂教育、美育的優良傳統;四要體現本我,立足我國的教育國情,理論研究和建構要追求中國特色,體現自我價值。 在此基礎上,作者經過兩個視閾的層層推進,最終概括出音樂教育價值的“五性三觀”的哲學觀,“五性”指音樂教育面向“音樂本體”,要追求音樂藝術的藝術性、審美性、實踐性、人文性、生活性;“三觀”指音樂教育要體現教育本質,追求音樂教育的知識觀、人性觀、審美觀。 這種“價值論音樂教育哲學之思”乃是作者“取點深做”的精髓。

        二、研究之“新”

        (一)新的詞匯見解

        作者在本書當中對一些音樂教育知識體系中常見的高頻詞匯進行了解析,在詞匯原有的意義上附加上其它的含義,使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更加輕松準確地把握詞匯的含義以及語句的意蘊。例如:作者對 “音樂本體”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對“音樂本體”,根據自己的理解給予它“三本”的哲學訴求,其一,是音樂的“本源”問題考量;其二,是音樂的“本身”問題考量;其三,是音樂的“本質”問題考量。“對音樂的“本源”考量,意在重視音樂與生活和情感的聯系,反映在音樂教育之中,教學實踐要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對“本身”問題的考量,意在重視構成音樂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反映在音樂教育中,要重視音樂知識體系的教學。對“本質”來說,他認為音樂審美是音樂教育價值的取向。這“三本”問題構成了音樂本體的較為明確指向的意義,對于音樂教育來說,提倡“音樂本體”的哲學觀,忽視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也不能真正體現“音樂本體”的意義。

        (二)新的行文表述

        關于行文表述風格作者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認為行文表述最重要的是方便、簡潔和語氣的直接,這似乎不符合論文的稱謂規范,但他認為只要大家都能看得懂何樂而不為呢?不僅如此,作者在文章中還舉了大量有趣又形象的例子來說明自己要說明的東西,比如:他認為音樂的美是藝術美的屬性,音樂的創作生成過程,是音樂的形式和美的生成過程,因為美是音樂的屬性之一,美依附于音樂的形式而存在,正如咸是鹽的屬性,咸依附于鹽本體而存在,鹽的生成就賦予了咸的屬性。又如:作者認為美是“審”出來的,音樂作品在其成為作品的創作過程之中,融入了創作者的審美才成為含有音樂美的藝術作品。作者追根溯源,把每一個關鍵的詞匯都找到其出處,并對其進行解釋說明,為自己著書立說提供便捷,也更為讀此著作的音樂教育學者們提供方便。

        三、研究之“果”

        作者之所以在行文中時刻提醒讀者自己的研究取域是“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是因為哲學是支撐中國教育事業的大廈,如果根基沒有打好,結出的再多果實也必然是畸形的。至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研究音樂與教育、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探索音樂教育的本質、價值、社會功能以及在整個大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挖掘并能夠從哲學的層面思考研究當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一些最根本的現實問題。希望能澄清人們對音樂學科的認識,希望能呼吁國家和社會對國民音樂教育的重視,希望能提升音樂學科的教育地位,希望對音樂課堂教學指導思想能具有實際的現實意義。所以,作者對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的探索無疑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新穎的理論。

        雖說作者在行文中引述外國的理論大多是來自中國的譯著,難免會有失偏頗,但筆者認為這已不足為奇了。起碼,作者在為探索中國音樂教育哲學做出了學術貢獻,這是學術的進步,也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8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高職;音樂;美育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4-0133-02

        音樂是一門高雅藝術,具有很高的美育價值。高職院校音樂教學引入美育,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直接的審美體驗,不斷塑造學生性情和品質,提升高職校園文化品位。音樂美育應該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正視音樂美育的感染價值,需要改革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形式,關注師資建設,展開橫向聯系,豐富實踐活動,根據教學實際實施音樂美育策略,拓展美育廣度和深度,打造音樂美育品牌,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一、改革教育模式,引入音樂美育內容

        音樂美育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而現行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音樂美育并沒有明確列入教學內容和考查范圍,這顯然與時展、學生成長存在脫節。[1]因此,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中,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適時引入音樂美育內容,增加聲樂、舞蹈、器樂、戲曲、曲藝、中外音樂鑒賞等課程,可以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形式,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明確教學大綱,選編相關課程內容,確定學習評估方法,將音樂美育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中,配置一定量學分,凸顯音樂美育的地位,加強學生學習責任心。

        例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歌曲內容進行學習,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在組織學生聆聽音樂時,教師給出專業的欣賞引導,讓學生逐漸走進音樂核心,對作品情感,對音樂內涵等有更深刻的認知。在實際教學時,由于學生準備得比較充分,跟隨音樂起伏開展講解非常到位,從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源地,到抗戰生死存亡大決戰的視角,對音樂作品展開多種形式的解讀。教師根據學生表現給出客觀評價,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思維活動,珍惜難得的欣賞機會。

        學生對音樂作品展開深刻解讀,不僅是音樂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也是音樂美育的實踐經歷,學生認知得到有效提升,思想品質得到洗禮,對人格形成有重要促進,這些都屬于美育的成果。教師讓學生主動介入欣賞活動之中,并給學生以鼓勵性評價,這是對音樂美育教學的確認,對提升學生參與音樂美育活動熱情有一定激發作用。

        二、更新教育形式,提升音樂美育品質

        音樂美育教學有其特殊性,教師要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展開創新,以適應現代音樂教學的實際需要。[2]教師要注意更新教學形式,優化教學引導方式,為學生創設更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特別是可以組織學生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在各種音樂團隊活動中,逐漸接受音樂美育,并形成自我美育的習慣,為音樂素質和思想品德的全面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有自身特征,教師鼓勵學生參加院校組織的各種藝術團體和群團組織,對促進學生音樂美育成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學校藝術團隊有:合唱團、舞蹈隊、民樂隊、電聲樂隊、曲藝隊等,還有些學校開辦了交響樂團、歌劇團、話劇團等;學校群團組織有:音樂協會、舞蹈協會等。學校藝術團體和群團組織,大多是學生自發組織的,教師介入機會較少,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深入介入團隊組織之中,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專業幫助,還能夠起到監督、激勵學生的作用。如院校舞蹈隊要排練舞蹈,音樂教師是當仁不讓的專業指導者,幫助學生設計舞蹈動作,指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演繹活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美育品質。

        高職院校學生參與群團活動機會有很多,這是對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對有效補充課堂教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關注師資建設,實施音樂美育策略

        高職院校音樂教師隊伍相對薄弱,因為歷史和現實多種制約因素的存在,導致高職院校音樂教師絕對數量嚴重不足,很多音樂教師還不屬于專業出身,這都為音樂美育開展帶來一定困難。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重視高職院校音樂美育師資隊伍建設,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培訓活動,盡快提升高職院校音樂教師專業水準,確保音樂美育能夠順利展開。

        高職院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有眾多途徑,聘請專業教師是重要舉措,但可行性存在諸多障礙。院校根據學校實際展開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這應該是解決師資力量薄弱的重要措施。[3]院校每年都有教師進修活動,不妨多派出音樂教師參與專業培訓,這樣可以快速提升音樂教師整體素質。院校還可以自主舉行教師培訓活動,通過網絡遠程教育等手段,對音樂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教師也要有時代緊迫感,主動參與多種形式的專業學習,特別是應通過自主學習,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教師在平時教學實踐中也應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驗,全面塑造自身音樂美育素質。

        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涉及多種政策的系統工程,需要院校、教師都積極行動起來,根據現實情況做出科學選擇。特別是音樂教師,要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自覺學習,自覺成L,這樣才能勝任高職音樂美育重任。

        四、展開橫向聯系,拓寬音樂美育域度

        第9篇:美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范文

        一、走進學生的生活

        筆者作為一個鄉鎮音樂教師,在經歷數載新課程實施后,總感覺現行音樂教材在編排上或多或少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使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操作。如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缺乏綜合性和選擇性,內容的繁多與書本知識的過于偏重,使教學脫離了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甚至注重選拔和淘汰的武斷教學評價方式對教學本身都造成了一種傷害。

        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且有益于他們解決社會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修養。因此,實施新課標迫切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課程價值觀,開發課程資源,以多元的視角審視教學。

        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著大量音樂現象,如禮儀音樂(節日、慶典、隊列、迎送、婚喪等)、實用音樂(廣告、健身、舞蹈、醫療等)、背景音樂(休閑、餐飲、影視等)等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使學生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在設計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

        在音樂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有實際的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課堂以外的音樂資源,并將其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也可把教學活動拓展到課外等。比如:在初一下冊第二單元的走進大自然《美麗的山谷》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利用網絡等手段收集相關資料,在大自然中找音樂中表現的內容,并讓他們嘗試用自己的音樂語匯表現自己生活中的音樂。

        二、拓展音樂的外延

        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如在中小學各門課程中,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了可能。課外音樂活動、社會音樂教育環境都可成為,也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音樂與舞蹈結合來表現音樂,與美術結合使音樂更形象,與語文中的詩詞、戲劇溝通等。

        三、重視學生的體驗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現能力。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其實每節課、每個音樂知識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師要做好正確的啟發和導向工作,讓學生在每次音樂學習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美的享受。

        2.強調創造體驗,培養探索精神。

        由于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因此,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如果僅僅把音樂創造融在其他音樂教學內容中,就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樂創作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獨立出來加以強調,中小學音樂教學才能獲得最大的教益。比如:為了指導學生的創造探索精神,筆者讓學生欣賞了譚盾的《水》、《破銅爛鐵敲起來》等“另類音樂”,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這些看似不可能發出樂音的,不是常規樂器的東西居然也能奏出這么美妙的音樂?在關注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教師更要關注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對音樂教學有創新探索的精神。

        3.強調群體意識,培養合作精神。

        音樂教育具有人文屬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體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在藝術作品的排練中陶冶這種情操。如:在排練合唱時,使學生明確自己聲部所處的地位、應負的責任、聲部進入與退出的時間、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調節等,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創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還有在準備服裝、道具、化裝、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改變傳統的評價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一区日韩一区欧美一区a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按摩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