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互聯(lián)網;青少年;心理發(fā)展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應用更加廣泛,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青少年仍然處于心智發(fā)展時期,青少年對互聯(lián)網技術的過度依賴對其心理發(fā)展有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互聯(lián)網的網絡性和虛擬性能夠幫助青少年拓寬交際面和視野,促進青少年的未來發(fā)展;但是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內容的多樣化也會導致青少年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不利于樹立青少年正確的思想觀和人生觀。本文就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1 青少年使用互聯(lián)網的特征
青少年在使用互聯(lián)網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特征性,其中目的性缺乏、約束性較差以及依賴性較強等是主要特征。目的性缺乏,指的是青少年對于使用互聯(lián)網并沒有一定的目的,他們上網的目的通常只是無目的的聽歌、娛樂、游戲等,上網可能是臨時起意或者習慣,不具備任何真實的意義。約束性較差,指的是青少年的上網時間十分不均衡,大部分青少年會選擇上網到很晚才會睡覺,部分青少年甚至選擇通宵,也有青少年經常在午休時間或者休息時間上網。依賴性較強,指的是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現象,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青少年習慣依賴互聯(lián)網解決問題,網絡依賴性較強。
2 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2.1 滿足青少年的交往需求
青少年時期正處于社會交往需求較為旺盛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特別渴望能夠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與朋友和家人之間形成雙向交流。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青少年會發(fā)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之余并沒有很多的時間可以交往到更多的朋友。而網絡的虛擬性和便捷性不僅能夠縮短青少年與朋友之間的距離,使實時互動成為可能,還能夠幫助青少年在網絡中找到更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這其實滿足了青少年的交往需求,能夠幫助青少年滿足心理上的空虛和渴望。
2.2 幫助青少年釋放壓力
青少年正處于中學時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學業(yè)負擔十分沉重,加上青少年正處于叛逆和渴求被理解的心理發(fā)展階段,他們對于家長和教師的不理解會產生各種苦惱。此時,網絡的發(fā)達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情緒發(fā)泄出口。青少年可以在網絡中游戲、聽歌或者看視頻等來緩解精神壓力,進行適當放松,還能過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向網友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說明,網絡對于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可以很好的幫助青少年釋放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促進青少年成長。
2.3 拓寬青少年的知識面
互聯(lián)網不僅具有虛擬性、交互性的特征,可以讓青少年在網絡中無拘無束地與人進行交流,它還具有信息量大、資源豐富的特征,可以幫助青少年擴展知識面,促進青少年的發(fā)展。就學習來說,互聯(lián)網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視頻,青少年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搜索更多的教學資源,加強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3 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3.1 網絡成癮危害大
青少年對互聯(lián)網的過度依賴容易造成網絡成癮。所謂網絡成癮指的是青少年對互聯(lián)網異常的依賴,以致形成了明顯的心理和社會損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需要從兩方面來分析:第一,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娛樂性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較大,青少年在長期的上網過程中逐漸上癮;第二,青少年逃避現實的需要。部分青少年感覺到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痛苦的回憶,因此希望能夠借助網絡世界來逃避現實。因為網絡世界中,青少年只需要能夠玩好游戲就可以獲得成功和喜悅,難度小而且成功率高,不會讓青少年有過多的壓力。因此,青少年選擇沉浸在網絡世界中,心理健康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甚至有可能造成精神失常。
3.2 錯誤思想觀的形成
互聯(lián)網擁有豐富的信息量,其中不僅包括正面、積極向上的內容,還包括低俗、暴力的內容。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成熟,在對事物的認識和自我控制方面還存在較大的缺憾,因此極為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誤導,思想認識出現誤區(qū),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3 現實交往障礙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的人們正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階段,青少年需要利用這一時期的交往技能來獲取更多的朋友,形成更加完整的人際交往圈。但是,青少年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會減少青少年與現實生活的溝通和交流。在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下,青少年大部分均采用人機互動模式來交往更多的朋友,并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來對人進行生活、學習甚至是情感上的交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jié)約青少年的交往時間,降低青少年的交往成本。但是,過度的依賴互聯(lián)網卻使得青少年忽略了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重要性,部分青少年甚至根本不會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正常交流,只會利用手機或者電腦進行人機交流。更有實驗表明,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青少年在網絡中所表達出來的人格和現實中的人格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說明,青少年已經逐漸產生了現實交往障礙,甚至將學習和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網絡世界而非現實世界,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影響十分嚴重。
4 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不良影響的應對對策
4.1 教師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網絡
教師在青少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若想有效防范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不良影響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要對互聯(lián)網相關知識進行適當的解說,引導青少年對互聯(lián)網產生客觀的認識,避免青少年過度依賴和沉迷網絡,影響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此外,教師必須認識到,大部分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原因是由于學校的壓力太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重視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切實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青少年的升學率,對青少年的學習壓迫較大,導致青少年在學習中遭受的壓力和挫折較大,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情緒和逃避現實的心理,最終對網絡成癮。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要充分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實行素質教育,降低青少年的升學壓力,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
4.2 家長要加強對青少年的互聯(lián)網教育
家長對青少年的監(jiān)督和教育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家長應該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指的是家長對青少年上網采取的態(tài)度應該是科學而合理的。一味的禁止青少年上網或者讓青少年長期、隨意的上網對青少年的發(fā)展均不利,家長應該給青少年制定上網計劃,規(guī)定青少年每日可以上網的時間,幫助青少年提高上網自制力;其次,家長應該要加強與青少年的交流,增強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減少青少年的孤獨感和寂寞感,這樣青少年就不會過度依賴網絡。
4.3 增強青少年的自控力
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還是要依靠青少年自己。只有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才能夠避免青少年過度沉迷和依賴網絡,從對自我身心發(fā)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而要增強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則需要學校能夠加強對青少年意志的鍛煉和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使青少年能夠正確認識到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制網絡中不良信息的誘惑。
5 結語
綜上,青少年上網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目的性缺乏、約束性較差以及依賴性較強等?;ヂ?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積極影響是能夠滿足青少年的交往需求、幫助青少年釋放壓力以及幫助拓寬青少年的知識面,而消極影響則是網絡成癮危害大、青少年錯誤思想觀的形成以及青少年現實交往障礙的產生。要消除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不良影響需要教師引導青少年正確認知網絡,家長加強對青少年的互聯(lián)網教育以及增強青少年的自控力。
參考文獻:
[1]劉啟剛.論網絡成癮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消極影響及易誘發(fā)的犯罪[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3:22-24
[2]尹渭莉.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11:104-105
[3]魏宏純.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的負面影響及其修正[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170-172
[4]郎瑞冰,吳吉惠.網絡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5,08:74-75
[5]操學誠,牛凱,趙曙光,王玫玫.青少年網絡暴力現象與預防研究[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9:12-22
[6]鄧林園,武永新,孔榮,方曉義.沖動性人格、親子溝通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交互作用分析[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02:169-176
【摘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教育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終身的發(fā)展 。當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重視 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是每一個教育者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進行以下探討,并提出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希望能給予相關人士借鑒。
【關鍵詞】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關健康教育
引言
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教育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終身的發(fā)展。 然而,長期以來,關心青少年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他們的飲食 、身體 、學業(yè)成績以及升學就業(yè)等問題上,很少去關注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那么何謂心理健康教育呢?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采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個人身體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 就其內容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質培養(yǎng)與心理健康維護任務, 心理素質培養(yǎng),主要是教育和培養(yǎng)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yè) ,事業(yè)成功 ,心理健康維護,它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并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 、發(fā)展、 這兩個任務層次不同,心理素質培養(yǎng)主要是使學生能成功、 成才;心理健康維護主要是使學生能正常地生長發(fā)展,能適應成人。就其性質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發(fā)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發(fā)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yǎng)促進,使學生的心理品質不斷優(yōu)化 。補救性教育主要是對心理處于不良狀態(tài)或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恢復正常狀態(tài)。這兩種教育也屬不同的層次,發(fā)展性教育主要面對正常發(fā)展的學生,是提高性的;而補救性教育主要是面對心理方面出現不同程度問題的學生,是矯正性的。根據心理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是多樣的。
1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發(fā)展心育教學,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積極進行心理訓練。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著眼于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維護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將工作重點放在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的矯正與治療方面 。重點開展團體發(fā)展性教育和個別發(fā)展性教育,積極開展團體補救性教育和個別補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礎上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有計劃 、有目的、 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發(fā)展性教育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在補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誤區(qū),發(fā)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以培養(yǎng)個體良好的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專門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 所謂心育教學,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運用輔導與教學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或調節(jié)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之前,有必要了解學生的智力 ,氣質態(tài)度與性格 ,心理與行為問題等方面 如果發(fā)現學生在理解能力、創(chuàng)造力、學習興趣、合作精神、 自尊、責任感、挫折容忍力 、環(huán)境適應 、性心理等方面相對比較薄弱,應以此為根據,同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與原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具體目標 。目前不少中學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一方面普及心理學有關知識,更為重要的方面是給學生進行心理訓練 、心理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活動來進行的,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真正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智力正常,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2 廣泛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排除學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并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
心理咨詢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特點與規(guī)律,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幫助前來咨詢的人排除各種心理障礙,使之能及時擺脫不利的心理狀態(tài),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 ,學校應設心理咨詢室,由經過心理咨詢專門培訓的教育者,對前來咨詢的學生舉行咨詢和幫助,使心理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的學生或者心理處于程度較輕的不健康狀態(tài)的學生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學校應成立以院領導牽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以心理咨詢中心為核心,建立一個由學生心理協(xié)會、院系心理輔導員、心理咨詢中心組成的三級心理保健網絡:(1)學生心理協(xié)會。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學生中通過各種途徑普及心理衛(wèi)生知識,培訓一批心理衛(wèi)生骨干,充當心理保健員和學生咨詢員,他們生活在學生中,宣傳心理健康,及時發(fā)現同學中的問題,并介紹、推薦有問題同學去尋求專業(yè)幫助。(2)院系心理輔導員。對院、系層次與學生關系密切的人員,如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部工作人員甚至課任老師等,進行專題培訓,使他們初步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學會區(qū)分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并具有解決一般心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3)心理咨詢中心:配備高素質的專業(yè)人員,進行心理輔導與救助,以幫助那些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學生,并通過心理健康狀況普查,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有計劃地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
3 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現代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yè)性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 ,教師要善于調整自己心態(tài)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 平和穩(wěn)定、 健康的狀態(tài),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此外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xù)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與心理衛(wèi)生的基本知識,以便正確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出現失誤。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fā)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 ,父母的教育觀念 、教養(yǎng)方式、 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整體素質的轉變,首先應關注教師的心理成長,因為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決定了教師如何去影響自己的學生。在現階段我國教師群體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種相對能改變、能抵抗壓力的能力──即使面臨社會逆境依然能夠坦然面對的能力。導致了教師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師在艱巨復雜的教育任務面前需承擔前所未有的壓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近二十年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均對青少年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者,需要時刻分析社會的變化所引發(fā)的各種青少年問題,并努力通過教育的途徑加以解決,這其中探索的艱難可想而知。近些年來,我國在基礎教育環(huán)節(jié)不斷地在進行各種課程改革,教師需要時時面對新的教學任務帶來的挑戰(zhàn)和壓力,工作的壓力再加上部分教師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種種逆境,直接導致了教師群體的種種心理危機。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都將直接對教育的過程和效果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關注教師的心理危機及他們在社會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進行有效的調整和引導,不僅是良好教育質量的保障,也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
4 造成青少年心里健康的原因;
其一,家庭結構 ,由于父母的離異或缺失而導致的家庭結構不完善或破壞,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關愛 其二,學校教育中存在著錯誤的教育觀、師生觀、特別是有些教師道德修養(yǎng)較差,態(tài)度粗暴,心理不健康,動輒訓斥變相體罰學生。
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 、環(huán)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會各界和社區(qū)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fā)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fā)生。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 ,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chuàng)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5 結束語
現代人類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 ,在中小學生及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當前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的形式有多種多樣 ,大致可分為學習類、 人際關系類、 情緒類、 人格障礙類及青春期性心理類。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文新.青少年發(fā)展心理學[M] .第 1 版.濟南:山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63.
關鍵詞:母親教育;青少年成長;社會化;家庭教育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
(一)青少年生理發(fā)育加速。近幾十年來,有專家學者指出,人類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出現了全球性提前的傾向,主要體現在青春發(fā)育完成縮短和青春發(fā)育提前兩方面。
青春期發(fā)育期普遍提前的趨勢,使青春期青少年身心發(fā)展不平衡和各種危機和困擾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生物性紊亂。青少年生理發(fā)展加速和性成熟的加速,導致其自身對自己的狀況不適應,甚至對于這種突然發(fā)育會產生陌生感和失衡感。(2)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與障礙。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與障礙包括吸毒、酗酒、犯罪、網絡成癮、學校相關問題、心理抑郁與自殺以及飲食障礙。
(二)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迅速提高。(1)記憶的發(fā)展。記憶廣度達到一生的頂峰。對各種材料記憶都達到高值。(2)思維的發(fā)展。思維形式擺脫了具體內容束縛,抽象邏輯推理能力顯著發(fā)展。
(三)青少年個性發(fā)展和社會性發(fā)展。這個時期的特點是:(1)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風度。(2)深切關注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3)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和強烈的自尊心。(4)自我中心性出現并增強。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強,經常出現難以控制的情緒波動。反抗心理普遍存在,對外在強加的力量和父母控制予以排斥。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變化沖擊著心理發(fā)展,從而導致身心發(fā)展失衡。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產生成人感,然而心理發(fā)展的相對滯后使青少年仍處于半成熟的狀態(tài),這種不平衡是造成青少年各種問題的根本所在。
二、母親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一)母親對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在生活技能方面。長期的陪伴,母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給孩子并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映射出了母親的特點。在學習方面。對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學校和家庭g其主要的活動場所,教師和家長成為了教育的主力?;趥鹘y(tǒng)的家庭分工觀念,母親成為學校――家庭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在家里,母親們能在能力范圍之內,向子女講解知識、檢查作業(yè),甚至與子女一同學習。子女的邏輯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逐步向母親習慣靠攏。
(二)母親在青少年社會化中的作用。青少年自主接觸社會的初始階段,家庭當擔負起子女社會化的首要任務,在子女社會化進程中,母親的為人處世、道德修養(yǎng)成為子女標桿,為子女人格養(yǎng)成定下基調。
(三)母親對青少年心靈撫慰。母親一生都是子女心里話最忠實的聽眾。通過對所帶學生簡單的問話統(tǒng)計,高達90%的大學生在平時撥打家庭電話的選擇對象是母親,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們覺得與母親的談話輕松且愉快,能感受到來自于母親的關懷。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既是教養(yǎng)者又是紀律執(zhí)行者,父親往往是規(guī)則和力量的象征,從而會對父親產生敬畏感,從而增強了對母親的親近感,因此母親更多地承擔起了與子女心理溝通和壓力緩解的任務。
三、母親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母親教育知識的匱乏。母性的本能決定母親是子女的主要教育者,但其并非天然就是合格的教育者。有調查表明,有超過73%的準母親在孕育期間沒有做母親的心理準備,對教育子女的知識更是知之甚少。這種情況使得母親在教育中僅僅依靠在長輩傳授的理論和自己零散學習的教育學知識,缺少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效果是事倍功半。
(二)母親教育的“錯位”和“越位”?,F在社會中,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對子女和家庭生活都有了更高的期望,并且許多母親會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子女的身上,這就容易產生母親對青少年教育的“錯位”和“越位”?!板e位”是指母親對青少年進行過多的知識技能教育,把青少年的生活時間都變?yōu)閷W習時間?!霸轿弧笔侵改赣H為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違背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使青少年超負荷地承擔學習任務。這種教育的“越位”和“缺位”會導致青少年產生不快,甚至會對母親的教育產生反感,但母親不了解自己施加給青少年的痛苦,這會進一步激發(fā)青少年和母親的矛盾,助長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三)母親行為有失偏頗。對于青少年而言,這一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強,可塑性高,母親的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青少年。有些母親不注重自身的言談舉止,過分追求物質,貪圖享樂,這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四)母愛的缺失。根據調查,中國農村 “留守兒童”數量已超過6100萬,57%的兒童父母是一方外出,43%的是父母同時外出。在同時外出的情況中,79.7%的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13%托付于親戚、朋友,7.3%的孩子無人監(jiān)護或者不確定。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留守兒童和不完整家庭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fā)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這一部分青少年往往存在著人際交往問題、情緒問題、自卑心理、怨恨心理、逆反心理等問題。
四、完善母親對青少年教育的對策
(一)社會應重視母親教育。母親對子女和社會的發(fā)展都起著奠基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母親教育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動力。當社會認可了母親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通過社會的研究和宣傳,使母親教育深入人心,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全社會的家庭教育意識,讓母親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價值。
印度婦女教育的先進魯納卡蘭先生曾經說過:“教育一個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個人;教育一個女人,受教育的是幾代人?!痹谏鐣毡槌珜赣H教育的背景下,要想讓母親履行好教育職責,就應使女性學習和掌握作為一位母親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現在社會可以通過向結婚登記的女性發(fā)放母親教育手冊、拍攝母親教育的宣傳片等方式普及母親教育的相關知識,營造重視母親教育的社會大環(huán)境。
(二)讓母親成為教育家。首先,讓母親認識到其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社會對母親教育的普及宣傳活動,母親對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初步的了解??梢栽趯W?;蛘呱鐓^(qū)成立“母親教育俱樂部”,給母親之間的交流提供一種渠道,讓母親及時發(fā)現自身的不良因素,避免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其次,由于青少年階段的子女在校時間長,學校應承擔輔助母親教育的責任。再次,母親自身應該主動學習科學的教育知識。母親只有在主觀上認識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其才會利用社會和學校提供的資源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綜上所述,母親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每個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盡相同,并且有許多母親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是由于母親對青少年成長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全社會有更多的人聚焦母親,關注母親教育,幫助母親提升自身素質,以此來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最終實現增加國家實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高師 公共心理學課程 內容改革 文化
一、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心理教育是“文化過程”
文化“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具體一點說,文化涵蓋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tài)、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觀念、規(guī)定……簡單的說,把人變成人、化成人就是文化”。文化包括了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培養(yǎng)、發(fā)展人的教育屬于文化的制度層面,源自于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并轉化為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具體觀念形態(tài)的課程屬于文化的物質層面。教育是文化的子系統(tǒng),教育是傳遞、傳播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文化通過教育實現人類知識和經驗的保存和發(fā)展,也促進了人的發(fā)展。在這里,文化、教育、個人是一種“生動的循環(huán)”,教育“以環(huán)繞個人周圍的客觀文化為材料,使個人心靈獲得適當的陶冶”,同時,也“使已有的客觀文化體系,由于個人心靈的不斷介入,得以更為生動的發(fā)展”。教育作為一種為培養(yǎng)個人人格精神而進行的文化活動,包括了文化積淀、文化傳遞和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三個有機過程。通過文化的積淀使以前的文化傳統(tǒng)得以保存,通過文化的傳遞使這種被保存的文化被注入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形態(tài),從而再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更為簡單地說,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但既非單純的文化傳遞,也非單向知識獲得的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在積淀、傳播文化的活動中再創(chuàng)新文化,并把人的內在力量誘導出來,將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使人的心靈得以陶冶。
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是高師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亦是一種文化活動的具體形態(tài)。其過程既是傳遞、傳播文化的過程,亦是對文化進行選擇、重組和改造的過程。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如何進行選擇、重組和改造,既受政治、經濟和教育自身的制約,同時又受到文化本身特征的制約。
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整合性源自對文化的選擇
從文化學的視野看,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是復合的整體,教育的目的則在于教會兒童在不同的人類文化共同體、不同的符號世界之間進行交流、溝通。人作為動物也就意味著他是兩個世界的公民:不僅生活在物理及現實的世界里,還生活在理想及可能的符號宇宙里。文化作為一個復合的整體則有著多元性與多樣性的特征。一個事實是,多元文化主義強調文化多元性的價值,反對把一元主流文化視為唯一合理和正確的,倡導所有文化群體和各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價值的平等性成為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種社會思潮而備受追捧。學校教育課程主要是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要把它組織轉化為學校課程時就需要對其進行甄別及規(guī)范的整合、舍取,析出最適合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的文化要素成分。這些要素成分要在整體上反映文化的全貌,學生只有接受全面完整的文化才能受到全面完整的教育,也才能獲得全面完整的發(fā)展。這些要素成分要綜合反映出文化的歷史特征和時代特征,學生才能掌握最基本的文化要素。
毫無疑義,教育的文化使命這種內在規(guī)定與文化的多元生態(tài)使高師心理學課程的建設面臨著挑戰(zhàn)。用單一的文化價值觀去統(tǒng)一學生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用“普通心理學”+“教育學心理學”內容拼湊成一本《心理學》教材也顯得不合適宜。打破心理學學科分支理論體系的藩籬,以高師生當下與未來文化生活為著眼點,用多元文化的視角去整合心理學學科內容,既是教育對文化選擇在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中的體現,也是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走出困境的出路。
三、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本土化是文化模式差異對教育課程制約的化解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羅絲·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提出,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被整合的過程。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一些文化特質被選擇、吸收,漸漸規(guī)范化、制度化、合法化,并被強化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另外一些文化特征被抑制、排除、揚棄,失落了整體意義和價值。文化的這種內聚和整合就逐漸形成一種風格、一種理想,一種心理和文化模式。文化的這種內在結構及其特征的穩(wěn)定形態(tài)稱之為文化模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一個獨立的文化世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價值意義。源于古希臘文化,以宗教神學、科學技術、經濟學、法律為基本結構特質,以宗教、自然、物質、法律為價值取向的西方文化,與發(fā)端于封閉的黃河流域的千年儒家文化,以個體農業(yè)和宗法家庭為基本結構特征,以土地、道德和禮教為價值取向的中國文化顯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現代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史并不長,期間還有過一段波折。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心理學發(fā)展過程中更多的是對西方心理學的復制、推介與跟隨。一方面,人的心理是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制約和作用下建構起來的,這意味著人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置身的文化環(huán)境。很多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其實亦只是一種假設和猜測,具有或然性。更直白地說,西方心理學也不過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一種本土心理學,其學派和理論反映的是西方人的核心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源于文化傳統(tǒng),西方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力圖追隨和模仿相對成熟的自然科學,試圖研究發(fā)現并推介具有普遍性、適用性,超越其本土文化的心理學知識體系,這種學術霸權可能造成其他民族心理學學術思想與教育實踐自主性的喪失乃至被殖民化。
同樣,我國高師公共心理學開設時間不長。在不少高校里,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心理學還被視為“不那么專業(yè)”的公共課。綜觀近年來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版本不少,但推介西方心理學理論方法的居多,能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教材并不多見。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本土化的路徑之一是充分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心理學資源。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心性心理學”、“人性理論”,我國眾多先哲對人的心理、人性有著不同的解說。而這些心理理論在西方實證心理學看來未必很“科學”,但中國歷史文化心理資料的介紹終究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師范生學會建立心理學與文化、社會資源的關聯(lián),這可能是心理學尤其是高師公共心理學研究方法、范式的一種轉向。路徑之二是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與中國教育傳統(tǒng)、具體教育實踐的結合。其必要性無需贅言,核心乃在于對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體教育實踐結合點、生長點的找尋。
四、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拓延性是文化變遷在課程中的應然要求
文化變遷就是文化本質性內容的增加或減少并因此引起文化的結構性變化。文化變遷主要是通過文化積累和文化突變兩種方式來實現,文化積累就是文化的保存和增加,表現為一個漸變的過程;文化突變是指文化結構性變化,是文化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質的飛躍。文化變遷是一種永恒的社會現象,只有經過不斷的文化變遷,文化才能得到創(chuàng)新和進步,社會才能隨之不斷發(fā)展。教育與文化密不可分并處于一種“生動的循環(huán)”,文化變遷特別是出現文化突變時,作為教育傳遞、傳播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載體——學校課程也必然要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變革,唯有如此才能跟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
從文化的視角看,教育從其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促進人“文化化”的活動。當今,一方面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大爆炸,人類文化變遷劇烈。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產物的人也被深深烙上了時代印記。在此背景下,高師公共心理學進行自覺的文化擇優(yōu)汰劣,在課程內容上進行拓延,構建起具有新的文化結構與特征,能使高師生理解掌握并促進其社會化的內容體系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應然要求。傳統(tǒng)的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明顯存在著兩個問題:精致的空洞與解決已解決的問題。當然,日益精細化和專門化是所有學科發(fā)展的趨勢,但把心理學學科發(fā)展的路徑作為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選擇的邏輯,其結果是由于沒有對研究結論的梳理和概括又缺乏對具體歷史文化時空下人的關注,這樣的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就成了一堆無序的“碎綢布”,精美而空洞。傳統(tǒng)的高師心理學內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大篇幅地講授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人類認知理論。當然通過這些基礎內容的學習讓高師生了解人類的認知過程、掌握認知策略是必要的。但問題是,高師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并不等于他們獲得了必要的生活技能,高師生掌握了教育心理規(guī)律能順利地從事教育教學并不意味著他能幸福和快樂地生活。因此,喚醒高師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幫助高師生心理自我完善應是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的拓延而不是遺漏。
五、文化學視野下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基本框架
狄爾曾指出:“在文化定義的最核心之處是一種習得的無意識(或半意識)的思想模式概念,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中并得到加強,默默地但有力地形成一個人的經驗。”課程作為教育對文化選擇的具體形式,既有著承載文化的功能,亦將形塑著人。因此,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目標亦應該是多元化。蔡笑岳等學者就認為其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為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和技能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能服務于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發(fā)揮現實心理生活指導作用的現實指導目標;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性觀、人理觀,形成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的人類自我認識目標。具體地講,通過高師公共心理學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掌握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心理規(guī)律;學會預防青少年消極心理與行為的發(fā)生,引導青少年建立完整人格;激發(fā)師范生個體內在力量,陶冶自己的心靈,喚醒自我價值感。
基于以上目標,高師公共心理學應徹底打破過分追求所謂體系完整、結構統(tǒng)一的傾向,在心理學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心理學學科內容的整合與拓延。應該以心理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應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高師生心理自我完善作為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的三維架構建立起相對穩(wěn)定、相對獨立的內容體系(如圖1所示),不應該再是一個在心理學分支學科間徘徊的“流浪兒”。筆者以為,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體系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導論
介紹心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方法,主要研究領域以及趨勢,旨在為以后具體內容的學習提供一個引導性與概括性的支架。介紹心理的生理基礎,重點介紹腦的功能與遺傳基因在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將當前腦科學以及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整合進來,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內在聯(lián)系、學科前沿等內容。
(二)認知編
主要圍繞認知能力尤其是高級認知能力,將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基本認知成分融于遷移、問題解決、有效學習等綜合知識框架中,既有助于學生透徹理解所學內容,形成全面的認知,也為學生學以致用提供保證。
(三)動力編
主要包括需要、動機等理論,著重介紹動機的內在機制及影響因素,并結合實際分析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該部分將教育心理中的學習動機規(guī)律以及學生自身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動機整合到課程內容中。
(四)人格編
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內容。將圍繞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群體能力差、氣質、性格差異與不同個體能力差、氣質、性格差異兩條主線分別展開,并結合教育分析如何因材施教。
(五)發(fā)展編
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特點、青少年心理矛盾與教育、青春期心理發(fā)展特點、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該內容將整合吸收發(fā)展心理學的有關內容,拓延并充分關注大學生的現狀與需要。
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青少年在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家庭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們最長待的地方就是家里,那么自然其家庭教育也就會更多地影響到他們。所以,應該要重視起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但是主要的因素就是社會性他、以及生理性的因素,其中社會性因素中包含的有學校教育、家庭環(huán)境以及正處于的社會環(huán)境;而生理性因素當中包含的則是遺傳、性別以及年齡方面的一些因素。
家庭教育是以后一切教育的基礎,對孩子們有著啟蒙作用,這些在他以后的成長道路上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個人要想不斷地成長起來,他是不可能不經過家庭教育而成長起來的。都說父母是孩子們最早的老師,此話不假,孩子們處于青少年的這樣一個階段,他們的各方面都還沒有完全的成熟起來,他們很多的言談舉止都是來自于父母平時的影響,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直接而且持久的。因為這是他們認知最開始的階段,所以認定的一些東西就會很難改變。
二、家庭教育現狀以及方式
這幾年,西方國家開始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只有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這三種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才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素質以及教育質量的提高。
中國近些年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也是非常地迅速,家庭結構也不在像以前那樣了,現在社會中,單親家庭、獨生子女家庭、留守兒童家庭以及重組家庭出現的越來越多,不同的家庭架構那么其家庭教育方式肯定也是會有所不同的,總體來說可以概括為下面的幾種教育方式:
1.溺愛型
這種家庭教育大多數是發(fā)生在獨生子女家庭,因為之前國家一直實施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輩的對孩子寵愛至極,甚至可以說是已經達到溺愛的程度了,孩子們提出來的要求是一定要去完成的,對他們是嬌生慣養(yǎng)、百依百順,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成長出來的孩子大多都會帶有一些問題,比如說是自理能力比較差,不懂得關心愛護他人、蠻橫自私等等問題,但父母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舊對他們溺愛,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樣長此以往下去會對孩子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各個方面都會有著很多的負面作用。
2.專制型
父母會運用這種教育方式很多是因為受到自己父母以前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父母以前就是因這種專制型的教育來對他們的,所以他們也在用著這樣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這種教育方式與上面提到的溺愛型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溺愛型的教育方式中孩子是處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而專制型則是恰恰相反,父母才是家庭的主導者,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代表的就是一種權威,父母說出來的話就是標準,孩子們必須要去依據這樣的標準去無條件的服從,不可以發(fā)出任何質疑,父母也不會去遵循孩子們的意見,如果孩子們不聽從父母的意愿那么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處罰,如挨打罰站等,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不再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甚至會讓孩子養(yǎng)成自卑、孤僻、懦弱這些不好的性格,讓他們在家庭里也感覺不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3.放任型
這種教育方式主要是出現在那些父母平時工作都比較忙,沒有時間來照顧孩子的家庭,對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一概不從過問,孩子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陌生,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親子關系惡化。孩子在自己的平時生活學習方面,沒有父母們的監(jiān)督與引導,父母們沒有發(fā)揮出他們的榜樣作用,孩子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期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與問候,親情意識逐漸淡薄,這樣孩子們很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誘惑,讓自己走上一條歪路。
4.民主型
這種教育方式是比較科學的,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遇到一些問題可以共同去商量解決,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種朋友關系,孩子們可以自由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愿,在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大多數是自信、性格開朗的,這些性格都會促進孩子們今后可以更好地發(fā)展。
但是,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在中國目前的家庭當中只占到整個的百分百之三十左右,更多家庭選取的是前面三種教育方式。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的案子出現不少,這就提醒眾多父母需要去注重對孩子們的家庭教育。
三、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
1.改變當前的應試教育機制
目前的學校中大多數都還是在推崇應試教育,但是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應試教育已經開始不適應社會上的需求了,各大學校應該要嚴格執(zhí)行“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對學校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國家要重視孩子們的基礎教育,提倡幼兒、小學、初中、高中都開始進行普及教育,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關于教育方面的服務,不能讓家長在選擇學校的時候產生過多的憂慮。
2.家長轉變觀念
現在的家長們的文化水平都不低,但是攀比以及從眾這些不好的心理在他們身上依然表現的很明顯,很多家長的眼里只有那些所謂的名校,拼了命似的將自己的孩子往里面送,仿佛孩子沒有進入名校就是敵人一等,從而根本不關注對于孩子的情商教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也在開始進行轉型,在這樣的一個大環(huán)境下,很多家長開始出現急于求成的現象,開始不斷的給青少年們施加壓力,這些都是與青少年健康成長規(guī)律是不相符的,他們承受了很多與這個年齡不相符的壓力,那么自然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3.家長要加強與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
要想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僅僅靠家庭教育是不夠的,而是要將其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家長應該要去加強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及時地了解青少年的需求,而且老師們和家長們都要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為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他們的心理可以健康地發(fā)展。
四、結語
青少年階段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對于其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家長們應該要發(fā)揮出自己作為榜樣的作用,正確地引導他們看待問題的方法以及各種觀念,這些可以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完善青少年人格的。但是,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還是存在著不少問題,所以家長們應該要選擇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品性,這對于他們今后的發(fā)展都是有著積極作用的,讓他們以后可以更好地為國家做出貢獻,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媛.家庭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J].甘肅高師學報,2016,(02):75-78.
[2]車國燕.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才智,2016,(01):130.
[3]黃穎.淺談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5,(06):146.
[4]李培培.青少年家庭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焦點解決短期療法干預效應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5]劉芳,李艷明,盧奕安.單親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0):106-107.
關鍵詞:發(fā)展心理學;形式運算;抽象思維;數學教學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在不同年齡階段,其占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能力是十分不同的。初中階段的青少年,與其他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狀況相比,有著其特殊的心智(心理與認知)結構。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初中生心智結構的基礎上,不但能順利地開展數學教學,而且能通過適當的數學教學設計,促進初中生心智能力的成長和成熟。
一、教育與青少年心智能力之間的辯證關系
1.教育要適應青少年心理發(fā)展階段及其認知特質
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工作者是否尊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階段及其認知特質。在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發(fā)展階段,其心理發(fā)育特征和認知特質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要對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狀況有一定的把握,把握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教育效果的好壞。實驗證明,在青少年某種心理發(fā)展特征即將出現的前一段時間,引導和啟發(fā)的效果最好。所以,這就對教育工作者的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但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而且要對他們的心智能力形成適度挑戰(zhàn),這樣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促進青少年心智能力的發(fā)展。教育對于青少年的心智能力狀況不僅僅是如何適應的問題,而且是如何積極地促進和引導的問題。
2.教育促進初中生心智發(fā)展的功能
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和促進他們心智能力的發(fā)展。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利維•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闡釋了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心智發(fā)展的問題?!白罱l(fā)展區(qū)”指的是一種人類心理發(fā)展的差異,即學生在成人的幫助下所達到的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同在沒有成人幫助下相比較,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實際上就是由教育帶來的發(fā)展,被稱為“人為的發(fā)展”。所謂“人為的發(fā)展”,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價值所在,它證明了教師在學生的心智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心智能力的發(fā)展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助力的過程,而教師的輔助能夠對學生的已有心智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戰(zhàn),并引導他們積極尋找應對挑戰(zhàn)的方式。這對于促進學生的心智能力邁向更高的臺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生所處的心理發(fā)展階段及其認知特質
1.皮亞杰的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Piaget)按照主體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把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在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通過感知運動方式來認知外界,協(xié)調并適應外部環(huán)境;在前運算階段(2~6歲、7歲),兒童開始具有表象思維的能力,并能夠使用符號;在具體運算階段(7~11歲、12歲)兒童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概念,可以進行一定的邏輯運算,具有了可逆性思維;在形式運算階段(11歲、12~14歲、15歲),青少年的思維能夠擺脫具體內容,提出假設,借助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解決抽象問題,其智力活動達到抽象邏輯思維階段。11歲、12~14歲、15歲,基本上就是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也就是說,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和心智水平,基本上處在“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思維在脫離對具體事物感知的情況下,能夠進行抽象的形式推理。當然,這種抽象能力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即還處于“經驗型抽象思維”階段?!敖涷炐统橄笏季S”是相對于“理論型抽象思維”而言的,是抽象思維中相對較低階段的思維能力,它更多地依賴于形象思維的支撐。
2.初中生心理發(fā)展所處階段及其認知特質
既然初中生基本處在“形式運算階段”,那么這個階段到底是一種什么情況呢?皮亞杰引用現代代數中的“四變換群”和“格”的邏輯結構,刻畫了“形式運算”圖式。所謂四變換群(INRCgroup),指的是一種整體結構形式,可以有四個基本變換:正面或肯定、反面或否定、相互、相關。每一個正面運算,從分類上必對應逆反運算。四變換群可以窮盡命題的各種關系。所謂格(lattice),就是在四個變換群的基礎上,通過集合論(settheory)的“并集”(A并B)和“交集”(A或B)而組合起來的命題組合系統(tǒng)。對于11~15歲的青少年來說,雖然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變換組合系統(tǒng),但他們已經能夠運用組合、包含、比例、排除等形式運算結構來解決所面臨的邏輯課題了。青少年(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非常快,他們的抽象思維逐步處于優(yōu)勢地位。當然,這里的“優(yōu)勢”,并不是說初中生只有抽象思維,而是說在思維的具體成分和抽象成分的統(tǒng)一關系中,抽象成分日益占主要地位,與此同時,隨著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具體思維也會得到不斷的充實和改造。但少年期(初中生)和青年初期(高中生)的思維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在初中生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據優(yōu)勢地位,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尚處于經驗型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維,則處于理論型階段,他們已經能夠運用抽象的理論來分析各種具體事實了,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
三、針對初中生心理發(fā)展階段及其認知特質的初中數學教學
1.初中數學教學的雙重任務
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階段與認知特質,對于初中數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初中生的心理,在教材選擇、課堂設計和授課方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到有的放矢,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的心智能力朝著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所以,初中數學的教學任務是雙重的,不但要在尊重學生心智能力的基礎上傳授知識,而且要通過傳授知識來引導學生心智能力的發(fā)展。
2.初中數學教學的具體實施
本刊訊:11月1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木鐸心聲”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拉開序幕?!拔曳浅8兄x有這樣一個高級別的論壇來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這個論壇能解開我的憂慮,解開很多人的困惑,希望大家能夠探討交流,播種好心理健康的種子,能夠喚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重視孩子內心問題,關注孩子的生命質量。”《每周質量報告》主持人章偉秋如是說。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俞偉躍、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以及陳濱濱社長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本屆論壇以“讀懂孩子 塑造未來”為主題,以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為視角,重新看待教育。讀懂孩子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只有真正讀懂孩子,才能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從而逐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該論壇邀請了來自美國、德國、韓國、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qū)的心理學專家、教育專家與全國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領域和實踐領域的校長老師參與討論,圍繞“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積極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發(fā)展與促進”“讀懂孩子的學習心理”“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五個議題,共同關注孩子的認知、行為、情緒、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深入探討了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因素,以及如何通過故事、繪畫、溝通、游戲、積極暗示教育等方式引導兒童、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為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基本功和實操技能,該論壇其后特設六個“讀懂孩子”主題相關工作坊共話“木鐸心聲”,共譜心理健康教育新篇章。
(通訊員:吳楠)
【關鍵詞】中學生失范行為 心理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57-01
一個人的中學階段,正是其生理、心理發(fā)生重大變化的青春期階段。青春期往往存在著生理發(fā)育迅速,心理發(fā)育明顯滯后的現象。在這個時期里,成長的煩惱常常伴隨其左右,使其心理狀態(tài)很不平靜,加上青春期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就使他們的心理明顯地帶有不穩(wěn)定、多變化、動蕩的特點。在此期間,他們處在人生的重要選擇階段,此時如果遭遇挫折卻得不到及時的撫慰,心理的郁悶得不到排解,往往會發(fā)生意外。
許多“問題學生”的形成是一個個“問題”逐步累積的結果。中學生行為失范的背后,有著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必然性因素。因此,從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著手研究中學生行為失范,應是一條根本途徑。
一 中學生行為失范的內容
目前,中學生普遍存在著一些典型問題,如行為不負責、自私、缺少合作意識、沒有紀律觀念、沒有理想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對學校正面、正統(tǒng)的教育產生了消極影響,使學校的德育教育遭遇尷尬,面臨重重困難。那么在青少年這個特殊的生理期,我們在哪些方面缺失了呢?
1.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家長教育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其教育觀念的落后,忽視孩子多方面發(fā)展需求,對孩子期望過高,給孩子壓力過大,都會導致青少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而教育方式的專制,控制過嚴,或者溺愛,忽視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忽視孩子生理、心理發(fā)育的特點,扼殺孩子的個性,也會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2.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
如果學校教育思想片面,重知識灌輸,輕能力訓練;重智力和分數,輕情感意志培養(yǎng),結果是相當數量的學生積極追求高分,無形中對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造成壓抑。大多數學生被迫湮沒自己的正常情感需求,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擠進理想的大門,留下大多數被耽誤了畸形化了的人?;蛘咦员埃员┳詶?;或者玩世不恭,缺乏責任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也會逐漸突顯。
3.社會則是大染缸
社會上一些不良的現象正無孔不入地侵蝕著青少年一代,如黃色書刊、網絡上大雜燴環(huán)境等。很多游戲廳成了許多留守學生周末逗留的場所,甚至很多無聊的學生上課期間逃課沉溺網絡。缺少管教的中學生不明是非,社會上的不良影響無時不在,社會應該對青少年的成長負起怎樣的責任?因此,加強執(zhí)法力度,加強教育引導,增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防御能力,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 預防中學生行為失范的對策
1.搞好青少年身心發(fā)育時期的家庭教育,家長既是孩子的導師,也是朋友
中學生正處于由少年長成青年的時期,心理學稱他們正經歷“心理斷乳期”和“期”,易產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做父母的必需關心這個心理時期的特點,給予孩子更多的幫助。給其講授必要的生理衛(wèi)生和心理衛(wèi)生知識,用親情和愛心去撫慰其失衡動蕩的心態(tài),使其獲得心理安全感,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
家長要通過正確的途徑,多給孩子以關心,多認識到孩子的長處,教育過程多鼓勵,使孩子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自尊、自強、自立,負責任地面對生活。
2.學校、教育工作者都應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以人為本,創(chuàng)設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教育工作者要多加強師德修養(yǎng),多學習,更新教育觀念。為人師表,重在培養(yǎng)人才,什么樣的人才是人才呢?分數高,考上大學只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一條途徑,而大多數的人才是有道德、有理想,努力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努力開創(chuàng)自己的幸福生活。教師應以“育人”思想為先,關愛每一位學生,做素質教育的探索者。
學校應遵循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的校園環(huán)境。利用學校大課堂優(yōu)勢,加強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學校應多組織學生學習有關挫折教育的課程或聽勵志教育的講座,開展多種形式的挫折磨煉活動,提高挫折意識,自覺地增強應付挫折的心理。
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咨詢課,創(chuàng)辦心理健康雜志。建立、健全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機構,幫助青少年處理好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困惑。
3.建設和諧社會,完善社會民生機制,創(chuàng)設育人大環(huán)境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得好:“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苯逃顷P涉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關涉國家的未來發(fā)展與否。創(chuàng)設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首先,完善法律、法規(guī),搞好制度建設。加大執(zhí)法力度,整治學校內外環(huán)境。對一切不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要嚴格管理和控制。清理不合法經營的網吧等。而現在實行的校警制度和交巡警平臺都為社會的安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生命教育 青少年 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生命教育近年來在我國各類報紙屢見不鮮,但其并非我國獨創(chuàng)及獨有。早在20世紀初葉,德、英、法就已經已開始關注生死等教育話題,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最早源于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目的是讓青少年從小形成正確的“生老病死”觀念,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頑強的意志保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減少青少年中自殺的比例并對“問題少年”起到早期的預防和矯治作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美國學者詹姆斯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且提出較為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思想,構建了“生命教育體系”,開辦阿南達學校,積極投身生命教育實踐,促成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從此,“生命教育”這一概念才被各國熟知并開始廣泛傳播。[1]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所謂生命教育,是關乎生命的教育,圍繞生命本身開展教育,即引導青少年進行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通俗的說就是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暗示,求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使其生命價值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其外延包括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實現人生意義。生命教育涉及諸多層面的內容,其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認知方面,即認識身體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珍惜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2)行為方面,在掌握與生命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后,能夠切實的保護、延長生命;(3)情感方面,對待生命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欣賞和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為什么要在我國青少年中開展生命教育
當代青少年群體是20世紀9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人,是伴隨改革開放進程及網絡化浪潮成長起來的一批人,其特點是開放程度高、接觸信息量大、思想變化快、個體意識強。但是伴隨著社會開放和網絡浪潮帶來的海量信息沖擊,很多當代青少年正陷入隨之而來的“生命”困境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物質環(huán)境極大豐富的今天,當代青少年很容易迷失在混亂紛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道德滑坡嚴重,價值觀混亂。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既缺乏上個世紀60年代人與祖國共命運的偉大情懷,也缺乏7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覺悟,同樣缺乏80年代人善于埋頭苦干的精神?!?“他們是精神迷惘的一代,是靈魂沒有歸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內省和對世界擔當的一代?!彪m然這些說法有些偏頗、夸張,但這也恰恰從另一個方面指出了當代青少年在生命觀及價值觀上的迷茫狀態(tài)。[2]
2,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成為當今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現象。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課業(yè)負擔的沉重,加之對自身心理、生理發(fā)展的不適應,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壓力的主因。當前,很多青少年在社會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覺自己成了社會的邊緣人和局外人,在與同學或者同事的人際交往中感到力不從心;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冷漠、自私的;對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沒有興趣。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絡調查,對七千多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發(fā)現:九成的大學生有過極度心理體驗,比如極度失望、極度憤怒、極度孤獨等,但僅有不到一成的大學生尋求過幫助。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有一個龐大的農村青少年群體,他們中的很多人懷著不同的理想來到城市,對學習和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心理更脆弱、更敏感,一旦達不到目標,就會覺得無顏面對家鄉(xiāng)父老,久而久之,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嚴重者會引發(fā)自殺甚至殺害他人的行為。
3漠視生命甚至殘害生命現象時有發(fā)生。放眼現代中國,原來被成為天之驕子的在校大學生已成為青少年自殺事件的高發(fā)群體。在互聯(lián)網上有一個叫“天堂紀念館”的網站,網站里陳列著許多死無其所的大學生的英靈。這些大學生都是由于自殺喪命。據統(tǒng)計,自殺在我國青少年死亡中所占的比例正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四、在我國青少年中開展生命教育的措施建議
1.思想上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對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漠視現象。當今社會有一個誤區(qū):即大部分的青少年,包括大部分的成人都認為生命只是屬于個人的。關于自殺輕生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他們大多認為徹底解決一切問題和煩惱的辦法只有自殺,其實這種想法是極其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社會是由個人和家庭構成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社會的每個細胞都能健康發(fā)展,才能促進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穩(wěn)定發(fā)展。輕率的結束個人的生命,特別是一個年輕稚嫩的生命就絕不單單是個人的私事,它關系著家庭、學校和社會。唯有大家都有如此觀點,才能為下一步開展生命體系教育打好基礎。[3]
2.將生命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都是以培養(yǎng)個體具有健全、完善的人格為目的??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著人文關懷價值的內容,其中已經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內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注重遵循生命規(guī)律,幫助當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影響當代青少年對生命看法原因很多:經濟困頓、學業(yè)問題和人際失和等,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他們人生信念的不堅定。對于青少年來說,科學知識、生產技能固然重要,但人們工作進步的原動力還是高尚的人生信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為重點。教育必須通過深入研究當代青少年的現實生活、文化需求、價值取向以及思想活動的新情況、新特點,切實的提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青少年文化的、易于接受的舉措。
3.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組建各類青少年自助組織。如組織青少年心理、生命、倫理等社團,輔以正確引導使學生通過學習能掌握一些心理自我撫慰的方法,并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進行角色扮演,使他們擁有積極主動與別人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良好心態(tài);力求使他們通過互助實踐活動中學會運用基本的應對消極情緒、挫折的策略技巧,轉化不良情緒以免出現消極的嚴重的心理和過激行為。
結語
綜上所述, 開展生命教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代教育工作者迫切的任務。開展“生命教育”可以通過教育的力量,使青少年感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真諦,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通過生命教育,我們要培植青少年對生命質量與生命尊嚴的意識,使青少年擁有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充滿自信和熱情地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