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智能科學與技術;知識結構;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知識型能力本位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25-0153-03
1引言
智能科學與技術主要包含智能科學和智能技術兩部分內容[1]:智能科學是以人如何認知和學習為研究對象,探索智能機器的實現機理和方法;智能技術則是將這種方法應用于人造系統,使之具有一定的智能或學習能力,讓機器系統為人類工作。目前,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是計算機類之下的特設專業,在現有的人工智能專業群中,除了新設的人工智能專業外(2019年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與全球范圍大力推進與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關系最密切,契合度最高。一方面,智能科學與技術的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將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理論支撐、技術推進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產業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直接影響著智能科學與技術的專業發展和人才需求。
2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人工智能將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可以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因此人工智能將成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許多企業對具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背景的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首先,IT企業紛紛涉足智能科學領域,提高產品智能水平;其次,許多傳統制造業也在轉型,從勞動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進一步提升到智能制造型,并逐漸具備高精尖裝備制造能力;此外,醫療、通訊、交通等行業也對智能科技人才有著迫切的需要。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充分體現了智能科技的高速發展,對人才數量和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
從人才的金字塔型分布來看,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不僅需要高端學術型人才,更需要接地氣、重實踐的應用型人才。隨著“中國智造”的不斷推進,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已由頂層設計和關鍵技術突破向生產、應用、裝配、服務等環節延伸,迫切需求大批專業技術精、實踐能力強、操作流程熟的應用型人才。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了13個新職業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等,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催生了相關專業技術類新職業,可形成相對穩定的從業人群。
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中國制造2025》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強調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提到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范,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通常而言,人才類型分為三類[2]: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實際上從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社會需求來看,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界限相對模糊,可統稱為應用型人才,即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從國家的層面來看,為了適應人工智能時展,人才需求數量基數最多、缺口最大的就是應用型人才,這也對眾多高校培養人才的導向產生重大影響。這里我們重點討論智能科學與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可從職能、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行業(產業)導向四個方面來分析。
3.1職能
智能科學與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培養面向各類智能科學與技術的工程設計、開發及應用,掌握各類現代智能系統設計、研發、集成應用、檢測與維修、運行與管理等技術,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3.2知識結構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充分體現了跨學科的特點,其知識結構包含了三個并行的基礎領域:電子信息、控制工程、計算機,也蘊含了電子信息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體現了智能感知與模式識別、智能系統設計與制造、智能信息處理三個方面的專業內涵。
(1)智能感知與模式識別
屬于電子信息與計算機交叉領域,主要定位在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包括三維建模與仿真、圖像處理與分析、圖像理解與識別、機器視覺、模式識別、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等。主要課程包括:電子技術基礎、信號系統與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
(2)智能系統設計與制造
屬于控制工程領域,包括自動控制、無人系統與工程、精密傳感器設計與應用等。主要課程包括:機械基礎、工程力學、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與測試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機電系統分析與設計等。
(3)智能信息處理
屬于計算機領域,包括交通大數據、汽車與道路安全大數據等的分析與處理、信息處理與知識挖掘、信息可視化等。主要課程包括:智能科學技術導論、計算機程序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嵌入式系統設計等。
3.3能力結構
智能科學與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著眼于人工智能工程應用,要求學生具有運用計算機及相關軟硬件工具進行大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分析、應用的能力;具備智能系統的設計、開發、集成、運行與管理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分析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其能力結構可以借鑒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簡稱CBE)模式[3]。
CBE是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代表國家為加拿大和美國。該模式以能力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評價標準,一切教學活動均圍繞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展開,CBE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能力導向的教學目標;模塊化的課程結構;能力為基準的目標評價體系。該模式所培養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綜合能力和職業能力[4],在一定時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單純的CBE模式并不能完全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這是由于目前許多職業崗位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其形式和內容均會產生動態變化,要求現階段的人才培養具有延伸性和前瞻性,既要兼顧眼前,也要考慮應對智能化浪潮,打好基礎,提高自學習能力。因此,智能科學與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有一定崗位針對性,但并不是完全固化崗位內容及層次、固化知識屬性,必須強化自我學習能力,才能實現能力可持續增長,崗位的向上流動性以及知識和經驗的進化,才能真正適應人工智能時展的需求。
自我學習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往往源于知識結構的構建[5]。為了塑造更合適的能力結構,需要CBE模式與知識結構的相輔相成,有鑒于此,將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稱之為知識型能力本位教育(Knowledg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簡稱KCBE)模式,這也意味著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放在并重的地位,既著眼于預期能力的培養,也必須讓學生筑牢學科專業基礎,在走向社會以后,在知識引擎的作用下,通過自我學習,具備并提升適應未來的、新的智能化崗位需求的能力。
3.4行業(產業)導向
從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角度,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以“智能化應用”為就業大方向,具體而言,包括:
(1)智能感知與模式識別領域
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分析、應用等領域的研究、設計及應用,包括圖像處理、機器視覺、工業視頻檢測與識別、視頻監控、傳感器設計及應用等。
(2)智能系統設計與制造領域
主要從事智能裝備、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服務等領域的設計、制造及應用,包括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智能物流、以及智能運營與服務等。
(3)智能信息處理領域
主要從事計算機數據處理、分析、理解、管理、以及服務等領域的研究、設計及應用,包括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分析與預測、交通大數據分析應用、道路與汽車安全大數據分析、智能交通、智能電力、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
涉及的產業領域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如工業互聯網系統集成應用,研發智能產品及智能互聯產品等。其他的領域還包括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務等。
產業需求帶動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在滿足產業需求的同時推動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又引燃了新的產業需求。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的相互作用,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態勢,這在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與智能科學與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之間表現的得尤為突出。
4KCBE模式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和途徑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一定是和人才需求、學校定位相適應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從教學體系建設體現“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結合上述的KCBE培養模式,知識結構在能力培養過程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能力培養方面,知識和實踐作為兩大要素,不能偏廢任何一方,必須齊頭并進,既要固基礎,也要重實踐。
(1)筑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基礎,構建與智能化應用相關的知識體系
在本科的低年級階段,應注重公共基礎課,特別是數學和力學課程,還應充分了解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內涵,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本科中高年級階段,重點強化專業基礎,包括電子技術基礎、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與測試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等。歸納地說,應該筑牢數理基礎、計算機基礎、機電基礎和控制基礎,因此對原理課程需要強化,這樣對很多工作機理、來龍去脈的理解才能深刻。
(2)增強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踐環節,構建以能力培養為重心的教學體系
按照KCBE模式,校企合作是強化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6]。學校根據人工智能企業實際情況靈活設置實踐課程內容,根據企業發展趨勢及時調整課程體系以避免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脫離。人工智能企業還可以參與學校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并為學校實踐教學提供各方面支持,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關鍵詞】大數據;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技術
如今計算機領域掀起了人工智能的浪潮,許多行業和技術正向著智能化方向轉型,人工智能技術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同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給計算機網絡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數據信息的爆炸式猛增,以及網絡環境的日益復雜,都加快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升級轉型。基于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在計算機網絡中的應用對提高網絡環境的安全性以及推動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數據時代和人工智能
1、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是數據的種類和數量眾多的數據集,在大數據中,數據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比較傳統的數據庫數據的真實性更高,數據的處理速度更快。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依靠數據信息的支撐,對于如何從眾多的信息中快速獲取有價值的數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入研究大數據技術,合理地在各個領域運用,將會提高數據的應用價值,給我們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2、人工智能的特點及優勢。相比于傳統模式,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處理上速度更快,準確率更高。在大數據時代這種優勢會更加明顯;人工智能具有成本消耗低的特點,人工智能技術基于專家系統創建知識庫和推理機,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的同時,還提升了效率;具有超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從基礎的機器學習到尖端的深度學習,從簡單的模式到復雜的人工神經網絡,人工智能都有著優異的表現,而且其發展速度是迅猛的,在某些領域甚至已經超越了人類。
二、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分析
1、安全管理中的數據挖掘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是一種深層次的數據分析方法,它按照給定的任務,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揭示隱藏的規律,通過對網絡連接等技術的準確描述,完成同主機的對話,進而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目前基于數據挖掘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在數據化運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數據挖掘技術極大的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其在各個領域得以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數據挖掘技術可有效排除計算機中的安全漏洞,提高系統安全性。
2、保障網絡安全。如今計算機網絡環境日益復雜化,計算機網絡安全化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對計算機網絡安全的防護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智能防火墻技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能防火墻能夠自主的對網絡上的信息進行篩選,有選擇的為用戶提供信息,能夠攔截有害信息,防止病毒和垃圾信息進入計算機系統。在對垃圾信息進行處理時,人工智能的入侵檢測技術可以提前對這些信息進行預覽,使問題盡快的被發現處理。在計算機連接互聯網時,人工智能技術會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判斷計算機網絡的安全狀態,并反饋給用戶。這些檢測機制對于提高計算機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3、人工智能管理。所說的人工智能系統是由軟件實現的,它以知識庫為基礎,通過對知識庫中數據的分析處理完成相應的任務,同時還能保證及時性。人工智能管理系統在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還可以針對不同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在一段工作結束后,管理系統會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有針對性的為用戶提供服務。在信息查找方面,人工智能管理技術提供了自定義設置功能,使查找數據和信息更加人性化。在日常實際的使用中,人工智能管理系統這些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點,對用戶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時間的節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4、網絡管理和系統評價。在網絡管理方面,由于網絡環境時時刻刻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大大增加了網絡管理工作的難度。而人工智能技術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網絡管理將更加智能化,通過網絡內部的專家知識庫和問題求解技術,能夠建立起一個有著綜合性能的管理系統。這種智能化的管理技術不僅可以將網絡管理人員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還能有效提高計算機網絡管理的質量和效率。人工智能技術中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專家系統。所謂專家系統其實是知識庫和推理機的綜合,利用專家系統技術能夠模擬由領域專家才能解決的復雜問題,提供仿真該領域專家的幫助和指導,讓用戶花更少的時間和費用以更便捷的方式解決專業性問題。將專家系統合理的運用于網絡技術中,能有效提高網絡管理效率。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為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在優化老年健康管理全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價值。與此同時,因其服務于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對道德倫理的沖擊表現得更加突出。當前,伴隨著我國政府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企業與醫療機構的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領域已積累了部分經驗,取得了初步進展。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價格壁壘難以突破、信息孤島劣勢明顯、多方主體合作不足、專業人才稀缺等現實問題。推進人工智能與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中心、科技企業等多方聯動,構建配套管理機制,從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老齡化社會。
關鍵詞:人工智能;老年健康管理;老齡化;養老問題
作者:向運華王曉慧(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2)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國情,截至2018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有2.49億,占總人口的17.9%。人口老齡化態勢加劇的同時,空巢老年人占比持續攀升,獨居老年人群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74.7%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城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近4063萬,上門看病、康復護理等醫療健康類服務需求始終居于老年人各類需求首位。總書記明確指出“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健康老齡化成為健康中國時代和老齡化時代的重要命題。
萬物互聯的加速到來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崛起,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社會資源獲取方式和生活方式。AlphaGo大勝人類棋手,標志著人工智能已在某些領域走到了人類智慧的前列。以互聯網為載體和AI為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正在逐漸形成,為社會各領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現實可能。智慧健康養老由此產生,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大數據收集、需求的智慧決策與服務的精準投放。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衛計委聯合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強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各地積極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打造“硬件環境+智能設備+互聯網信息平臺+居家養老服務”的健康養老生態系統。如何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老年疾病預防、診斷、緊急救助、治療與康復中的作用,如何有效聯接醫療服務機構以確保老年人享受到更高效、更優質、更便捷的健康服務,是當前亟待研究的現實問題,這對于降低空巢老人獨居風險,緩解老年護理人員短缺問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價值。
一、立場博弈: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的機遇與隱憂
(一)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AI)起源于1950年“圖靈測試”的理念,其首次被公開提出可追溯到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McCartney在美國會議上的報告。隨后人工智能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1960年人工智能已能夠理解自然語言、自動回答問題和分析圖像圖形等,20世紀80年代又獲得了學習和認知能力。21世紀以來,物聯網的加速普及、大數據的崛起、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迎來了發展高峰,逐漸形成了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開始具有自我診斷、自我修復、自我復制甚至自我創新的能力①。人類相繼進入了網絡社會時代、大數據時代與人工智能時代,三者共同構成了新的社會時代②。
關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國際人工智能專家N.J.Nilsson將人工智能視為怎樣表示知識、怎樣獲得知識及怎樣使用知識的科學③。其后,學者對人工智能的概念從類人、理性、思維與行為等四個方面著手定義,有學者進而從學科角度對人工智能進行了解釋,如國內學者吳漢東將人工智能定義為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綜合諸多學者對人工智能的認識,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的實質是基于人類的設定與要求,能以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或軟件。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正在改變甚至顛覆人類現存的生產、工作與交往方式。2016年美國的《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指出,AI系統在某些專業任務上的表現勝于人類。1997年國際象棋、2011年Trivia、2013年Atari游戲、2015年的圖像識別與語音識別、2016年AlphaGo等AI產品的問世與應用,成為AI超越人類的里程碑事件,見證了AI的智能水平和社會意義。近十年來,人工智能愈發廣泛地應用在社會各個領域。農業領域,人工智能應用于自動播插與灌溉、日常田間管理、采收與分揀、產品檢驗、虛擬在線銷售等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大大減輕了人類的勞動量④。工業領域,工業機器人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家電制造等生產線,緩解勞動力供需矛盾的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服務業領域,微軟“Cortana”、蘋果“Siri”、聯想“小樂”等智慧客服系統為大眾所熟知;幾乎所有股票交易員已被機器人取代,投資顧問、風險審查和安全防范監控監管都普遍智能化。公共服務領域中,人工智能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用人臉對比技術來篩查犯罪分子;人工智能輔助醫療診斷與手術;人工智能用于智能評測、個性化輔導等等。人工智能也開始進入藝術創作領域、心理服務領域。學界普遍認為,弱人工智能技術在當前已基本實現⑤。
(二)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領域的機遇
當前,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領下,物聯網迅速普及,大數據快速積累,算法模型與運算能力持續突破,智能行業應用快速興起,為我國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現實契機。從人工智能技術層的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和生物識別等,到人工智能應用層面的工業4.0、智能農業、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醫療與智能教育等,均得到了爆發式增長。我國正處于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高峰,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醫療市場規模達到96.61億元,增長37.9%。據估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將占市場規模的五分之一⑥。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通過生理參數識別設備和無線射頻識別裝置等智能采集老年健康數據,為老年人提供雙向、互動的居家健康監測、健康咨詢、健康評估、健康干預服務以及緊急救助服務,克服時空限制,將健康管理貫穿疾病預防、診斷、治療與康復整個過程。人工智能時代為健康管理尤其是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在優化老年健康管理模式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
第一,人工智能的發展為緩解醫護人員短缺提供了現實可能。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歐盟關于每千人擁有護士數量的基本規定是不少于8人,挪威以17.27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國和日本分別是9.8人和11.49人,發展中國家例如巴西和南非,分別是7.6人和5.1人,然而我國每千人擁有護士數僅為2.36人。即使是按照大多數國家的5‰計算,我國護士缺口也多達350多萬,如果按照歐盟的標準,則缺口更大。與此同時,我國社區養老服務專職人員數量少且增長速度緩慢。民政部2009年開始統計社會服務職業技能人員中的養老護理員,截至2016年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僅8528人。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約為4063萬,占老年人口數的18.3%,按照3:1的國際標準計算,我國需要超過1300萬的護理人員。同樣,雖然國家大力推進醫養結合,將老年人作為重點人群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但家庭簽約醫生覆蓋率仍不容樂觀。如何“以少足多”是擺在當前我國政府面前的重要議題之一。人工智能的崛起為化解這一醫療難題提供了新路徑。人工智能環境下,智能護理等機器的應用與推廣,大大減少了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需要,虛擬醫療助手替代護士,在醫生診療之外提供輔的就診咨詢、健康護理和病例跟蹤等服務,既減少了老年人前往醫院就診的次數,又有助于提高護理能力。顯然,這些對于緩解老年健康供需矛盾有積極意義。
第二,人工智能的發展為醫療機構提高服務效率提供了技術支持。一直以來,醫療服務效率都是備受關注和爭議的問題。醫療服務效率,即醫療機構在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是醫療服務領域的核心命題與重要目標。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各級醫療機構的效率有了顯著提升,但受制于傳統醫療機構管理模式的慣性思維影響,醫療機構的服務效率與民眾期望仍有差距。新時代醫療服務效率的提升不僅需要制度的變革,也需要服務工具的革新。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優化醫療服務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降低了人力成本。醫學影像占醫療數據的90%,而且這一數據仍在攀升,年增長率約為30%,而放射科醫師數量的年增長率僅為4.1%,遠不及影像數據增長速度。借助AI技術分析醫學影像,將大大緩解醫院缺少醫生的壓力。此外,語音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普及,也正在將越來越多的普通醫生從日常機械式的醫案錄入工作中解放出來,提升錄入的效率,降低失誤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提高了醫療服務能力。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應用在老年人某些特定的病種領域,幾乎可以代替醫生完成疾病篩查任務;智能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既能保證精準定位,減少老年患者的疼痛,又能防止傳統手術易帶來的傳染疾病等危險;人工智能參與藥物研發,對于提高針對老年患者潛在藥物的篩選速度和成功率,縮短研發時間與成本有實際意義。綜上,人工智能的嵌入打破了以往醫治全程醫生親力親為的運作模式,智能機器的自主研判與決策能力,對于降低人力成本,大幅提高醫療機構、醫生的工作效率與質量,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支出有積極意義。
第三,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多數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但是由于疾病通常在發病前期表征并不明顯,到病況加重之際才會被發現。而且由于老年人機體形態的改變和功能的衰退,對于疼痛和疾病的反應變得不敏感、不典型,很多病癥易被忽略或誤診,加上老年人行動不便,其中有多數老年人即使不舒服也不愿前往醫院進行診療。人工智能的應用大大緩解了這一狀態。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健康可穿戴設備的結合可以實現疾病的風險預測和實際干預,實時監測老年人的生理參數,其雙向數據傳輸、在線溝通、便捷有效的特點,一方面可幫助老年人實時了解與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享受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詢服務,滿足其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促進其積極參與自我健康管理和自我照顧,實現醫療衛生服務重心前移和全民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環境下的自我健康管理的實現延伸了傳統醫療的覆蓋能力,節省了傳統醫療方式的時間、空間成本及醫療費用,能夠有效緩解老齡化帶給整個社會醫療系統的負擔。此外,居家健康管理系統能為衛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數據,有助于建立完備、標準化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區域衛生信息共享平臺,使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和應急體系的運轉更為高效、準確。
(三)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領域的隱憂
萬物都有兩面性,人工智能同樣是把雙刃劍,人工智能從誕生至今,其對倫理的沖擊就不斷被討論。人工智能給老年健康管理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對道德倫理問題提出了重大挑戰。與人工智能的一般倫理問題相比,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因其服務于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表現得十分特殊與突出。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老年人人格與尊嚴的多方面權益保障倫理問題更為加劇,二是老齡社會正義倫理問題更顯突出。
老年人人格與尊嚴的多方面權益保障倫理問題體現在隱私泄露、社會孤立與老年人的“物化”三個方面。首先,為更好地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務,智能老年健康管理系統和智能設備需要采集老年人日常起居全時段、全方位、無盲區、長周期的海量生理數據,其中絕大多數的數據屬于隱私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簡單的分析和挖掘,就能得出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等信息,一旦被無意或有意泄露,極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以進行精準推銷甚至精細詐騙等違法活動,這對于易受騙的老年人群體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隱憂,由此可能帶來的損失也不可小覷。《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正如一些學者認為我們應該對于弱勢群體運用特別的隱私保護政策①。然而目前我國的相關法律和政策還不盡完善,如有關病歷資料保護的法律或文件(《刑法》《侵權責任法》《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等)中多為宣示性條款,也尚無老年人隱私安全的針對性文件。如何保證健康數據在實時采集、傳輸、存儲、分析與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數據應當被保留多久、誰擁有隱私數據的訪問權等都是智能老年健康管理領域亟需解決的隱私方面的具體倫理問題。其次,智能機器監護老年人可能導致減少老年人社交、子女的陪伴。關于智能護理機器人的引入對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影響研究表明,使用護理機器人的老年人易出現社會孤立現象,進而導致尊嚴受損②。過多的智能既會減少老年人外出和交流的頻率,也使子女或親朋責任感降低,對老年人的關懷止于虛擬問候,而不再是頻繁地看望與聊天。有學者認為,健康助手功能會使原本親近的護理關系轉換為遠程的虛擬的照料關系③。從而加劇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虛感與孤獨感。如何緩解和調節老年人心理問題是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應用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之一。最后,老年人的“物化現象”也是值得關注的具體倫理問題。所謂物化,Kitwood對其的定義是:像對待無生命物質那樣對待人:推、拉、拽一個人,不把他當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Astell曾認為輔助機器人可能會機械地控制使用者,并逐漸使其變得失去自主性④。智能護理機器人等操控式的服務過程有可能損害老年人自主意愿,老年人普遍認為不應該限制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如他們不希望所有人知道他們在家中跌倒,因為某些跌倒僅是小事,自己可以克服,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應通知別人。然而這與智能護理系統一旦發現護理對象跌倒,就立即發送消息給親人或醫護人員的護理策略相矛盾⑤。機器人應在何種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意愿,減輕其心理負擔,維護其尊嚴,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老齡社會正義倫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地區差異方面。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并不一致,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問題都不容忽視。考慮到護理服務涉及人最基本的健康權利,然而由于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不同,偏遠地區、農村的互聯網都不暢通,健康信息系統建設不到位⑥,老年人往往無力購買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護理機器人等健康管理機器,貧富差距引發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問題凸顯。如何在研發和推廣智能設備中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購買力,是關乎社會正義的倫理問題。
二、現實考察: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困境
(一)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的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216.9億元,比2016年增長52.8%,增長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有望超過700億元①。其中,“人工智能+融合醫療、金融、教育和安防等領域企業”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目標市場行業首位,總計占比40%。國家高度重視,企業與醫療機構積極探索老年健康產品的研發、推廣與應用,先后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初步進展,為人工智能服務于老年健康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首先,信息化與大數據推動智慧醫療的發展,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信息化與大數據是人工智能有效嵌入的基本要素,因此醫療信息化的實現和醫療大數據資源的壯大是推動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應用的重要基礎。近幾年來,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社區光纖網絡覆蓋率不斷提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互聯網逐漸向高齡人群滲透,60歲以上老年人對互聯網的接觸率和應用率逐年上升。與此同時,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不斷推進,早在2011年,老齡辦和民政部門就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社區為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項目啟動試點工作,試點項目50余個,據統計覆蓋老年人口僅3000多萬;2014年民政部和發改委確定在全國選取了42個地區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改革的重點之一即是加快信息平臺建設。2018年國務院《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推進遠程醫療覆蓋全國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支持高速寬帶網絡覆蓋城鄉醫療機構,建立互聯網專線保障遠程醫療需要。“互聯網+醫療服務”建設初具規模,各級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積累了大量老年人有關的數據資源,其中包括老年信息數據庫建設與大數據共享平臺與服務平臺建設,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嵌入奠定了堅實根基。
其次,國家高度重視,政策與法律建設不斷推進,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制度基礎。一方面,為推動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指導性政策文件不斷出臺。如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同年12月工信部公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部署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2018年1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提出確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在醫療、養老等多領域的應用。各省市積極響應,出臺本地區的具體實施意見,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領域的應用確立了方向。另一方面,為應對各類風險與危機,我國不斷推出信息建設與信息安全的相關規定。據統計目前我國信息治理層面的相關法規已有100余件,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網絡侵權預防和網絡犯罪懲治等多個領域②。具體到醫療行業,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衛計委聯合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文件,都著重強調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打造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201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創新,到2020年養老服務市場全面放開等,都指出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要基本覆蓋全國人口并完成信息動態更新。這些直接或間接性文件的不斷完善,為人工智能在健康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最后,在技術與政策環境的激勵下,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初見成效。從易得的傳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設備,智能護理床、健康服務機器人、陪護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越來越多智能設備參與到老年人健康管理領域。近幾年,房地產商、保險公司、養老機構積極推出高端養老項目,健康服務機器人也隨即而來,其中天津哈士奇機器人作為全球首臺健康服務機器人成為標志性事件。而后,機器人也開始應用在福利中心和養老機構,僅杭州就有70家養老機構和40家照料中心引進了“阿鐵”養老機器人①②,機器人具備健康檢測、健康顧問、緊急報警與陪伴逗樂四項主要功能。同時依托“互聯網+”搭起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的橋梁,一是通過智能健康腕表隨時測量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數據。相關研究表明可穿戴智能設備在治療慢性病方面有顯著效果,治療費用、住院時間等都有所降低③④。二是“開心”等智能健康養老機器人通過人體感應、攝像頭遠程監護、聲源定位、語音識別等系統為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監護、用藥提醒、數據分析等健康服務,約87%的受訪者表示類似于“開心”的智能健康養老機器人會對空巢老人有用⑤。三是通過“互聯網+”和遠程醫療、遠程手術等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通過機械骨骼、輪椅機器人等助力老人康復⑥。從監護到治療,人工智能在各種養老模式的老年人中的初步試水,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戰略性思維。
(二)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的難題
人工智能為老年人實現全過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條件,推動了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與創新,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僅處于起步階段,尚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其一,從應用范圍來看,價格壁壘難以突破,老年健康管理中人工智能缺乏動力。醫療行業本身就極具復雜性和特殊性,醫療體制改革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已推行多年,但仍有很多問題為人們所詬病。人大代表羅衛紅曾提出目前醫養結合雖初具成效,但仍存在醫養結合服務需求與承載力不對稱、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醫養結合醫保支付政策難以保障護理需求等問題。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為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創造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設備造成的健康管理服務費用誰來支付、怎樣支付,目前國內尚未達成共識,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目前智能健康機器人多出現在養老機構,而非居家老人家中。不可否認,在當前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非常重要,機器人的引入對老年人尤其是對高齡老人、半失能老人與失能老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無論是9064模式還是9073模式,絕大多數老年人是居家養老。針對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監測、預防、治療、康復、護理和心理慰藉等服務需求亟需人工智能的嵌入,然而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是因為智能裝備價格較高,老年人個體往往無意愿或無力購買較為昂貴的智能感應設備,另一方面是因為擔心后續健康服務能否持續跟進,比如一個智能腕表就價值幾千元,如果后期的服務沒跟上,老年人損失就會很大。人工智能的應用必須考慮各方支付意愿,其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可推廣的范圍。如何圍繞大健康戰略來定位發展人工智能,實現醫療健康服務利益相關者的協作,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是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其二,從信息化建設來看,人工智能應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的信息孤島劣勢明顯。人工智能的應用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推進醫療服務大數據建設,建設老年群體數據庫與醫療服務信息平臺,統一相關數據標準是基礎。“人工智能+醫療”最大的問題在于數據的來源和質量,因為我國的醫療數據在醫院與醫院間、醫院與家庭間存在信息孤島,即使在同一個醫院提取和利用數據仍涉及很多操作手續。與此同時,雖然各地政府一直在強調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但進程并不樂觀,多數老年健康服務僅停留在通過社區門診或體檢獲得數據,共享在街道一級,實現市級統一平臺建設的省份屈指可數。除了技術條件的制約,更多的是缺乏全局的考慮與統籌規劃,民政部門、統計部門、公安部門、衛生部門、醫院等多部門之間的責任模糊,各涉老部門缺乏溝通與配合;各地區各自為政,缺乏共享理念和共享動力,有效的溝通不足,相互之間在操作系統、網絡協議、語義表示、數據庫類型,乃至硬件管理平臺上存在差異,醫療信息數據不能有效實現地區共享,阻礙了人工智能賴以為生的數據信息資源的有效流通,既造成了數據信息資源重復建設,也限制了數據信息資源功能的最大發揮。可見,要想人工智能應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積極突破數據壁壘勢在必行。
其三,從健康服務相關主體來看,養老機構、社區服務中心、醫療機構與企業的合作不足。養老服務機構、醫療機構等服務機構本身不生產人工智能設備,而是通過引進人工智能設備服務于老年人,科技企業才是人工智能產品的生產者。服務機構最了解老年健康管理全過程需要什么樣的人工智能產品,而科技企業則在技術上獨占優勢。二者通過跨界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明確研發內容,最大程度縮短研發周期,以滿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要。然而目前國內各級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在該領域的開拓相對滯后,除了發達城市的大型房地產公司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建設高端養老基地,應用人工智能參與老年健康管理服務,實現了企業間的人工智能合作外,多數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有待進一步跟進。與此同時,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提升自身對人工智能產品的駕馭能力也離不開同科技企業的有效合作。兩者有效合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老年健康管理過程中的人工智能創新能力的提升。兩者如何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推進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與應用是人們不得不思考的當務之急。
其四,從研發主體看,老年健康管理領域的人工智能發展受制于稀缺的專業人才。人工智能任何相關技術方面的突破都依賴于人才,可以說其發展能力取決于人才數量。《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的人才缺口達到百萬量級,2017年工信部發言人指出在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稀缺的專業人才資源是制約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落地的一大短板。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既要掌握數據挖掘、語音圖像識別等計算機層面知識,又要了解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客觀狀況。AlphaGo之所以能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設計者DemisHassabis本人就是天才棋手①。因此,人工智能老年健康領域的專業人才需要集計算機專業技術與健康養老服務行業實踐于一身,才能研發出適合老年群體的智能健康醫療設備。目前國內的人工智能專業性人才缺乏,且多集中于制造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工作,雖然一些科技公司與醫療機構合作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在醫療領域結合上缺乏深度,直接針對健康服務領域的人工智能人才更是不足,阻礙了老年健康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推行。
三、未來選擇: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的關鍵路徑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老年健康管理創造了全新的環境,同時也對政府、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需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與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以促進適應時代訴求的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
(一)構建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的管理機制
DouglassC.North指出制度是社會的游戲規則,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范式②。人工智能時代老年健康管理迫切需要現有機制的突破與創新,當前必須做好三個層面的具體工作。
一是形成專業的領導機制。人工智能科學嵌入老年健康管理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統一規劃和部署。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整合了此前散落在人社、民政、衛計委、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的相關醫療職能,改變了“九龍治水”的管理局面,為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健康領域的嵌入提供了契機。在老年健康領域推廣人工智能應納入醫療保障局的工作內容,積極推動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全方位部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格局,從傳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設備,健康服務機器人、智能護理床、陪護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從智能家居設備、養老服務機構智能設備,到智能醫療機器,從老年人健康數據建設到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與護理等,培養一支兼具智能理念和實踐經驗的新型領導隊伍,確保政府部門在人工智能應用中始終掌握主動權。
二是培養多元主體信息共享機制。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依賴于數據,因此,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一方面需要挖掘分析大量老年健康數據,以便人工智能設備的研發,另一方面需要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居家服務中心、老年人等相互間的數據連通與安全共享,促使多方有效參與老年健康管理。加快健康養老信息平臺建設迫在眉睫,要著力提升多元參與主體的數據素養和技術素養水平,促進多元主體相互間協同配合,協調老年健康數據在各部門間的流通,實現數據信息的交互及供需的有效匹配,從而打破數據壁壘,為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數據支撐。
三是建構道德倫理矯正機制。享受人工智能給老年健康管理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其對道德倫理的挑戰。首先,進一步完善信息保護機制,減少甚至消除老年人對個人信息數據泄露的擔憂。其次,科學認識和使用人工智能。雖然現有的人工智能在某些層面和維度接近、達到甚至超過了人類智能,但其工具性色彩沒有改變,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旨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不是取代醫護人員和親朋好友。兒女的關心、好友的慰問以及老年人必要的社交互動都不可或缺。最后應通過技術發展,為人工智能注入情感,促使人機交互更加和諧。
(二)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載體的老年健康技術系統
推進各級醫療機構和各地養老機構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通過智能化處理系統和便捷高效的急救處理流程,即系統能自動采集老年人身體狀況數據并進行分析,當發生意外跌倒或生命體征數據出現異常,智能呼叫相應的醫療機構,使老人及時、準確地獲取醫療服務。為此,應重點做好兩個層面的工作。
一方面,建設針對老年健康管理的智能處理系統。智能化系統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強化老年健康的數據挖掘系統和數據存儲系統建設,有效整合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進程中的各類非數值型、非結構化數據,同時有針對性地引進合適的人工智能技術,如生物識別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虛擬等,提升人機交互過程中老年健康數據的處理效率,并以此形成由知識庫、數據庫、推理機、解釋器和知識獲取等組成的老年健康管理系統,為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創新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醫療流程。智能系統的生命在于應用,老年健康管理途徑與方式的優化必須以智能處理流程的創新為依托。其一,通過人工智能實現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自動檢測,根據不間斷、全方位的健康數據跟蹤,智能評估老年人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狀況,并基于數據分析提出智慧決策,確定老年人在健康方面應采取的措施。其二,智能系統要在識別老年人緊急救助需求的基礎上,主動通知醫療機構,使老年人及時得到救助。至于醫療機構的選擇應符合分級診療原則與就近原則。這對于減少老年人獨居風險,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險”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構建“校—企—醫/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合作機制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科技企業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力軍,而醫療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是老年健康管理的重要參與者。推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領域的應用,迫切需要三者的深度協作,以達到通識成材、借勢運力、以智發展的目標。
其一,探索高校與企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相比美國人工智能人才數量,我國明顯滯后。據領英數據顯示,我國從業經驗10年以上的AI人才占AI人才總數比例不足40%,而美國這一比例超過70%;美國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的人才數量占比分別為22.7%、37.4%和39.9%,而中國為3.3%、34.9%和61.8%,人才培養勢在必行。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既要掌握數據挖掘、語音圖像識別等計算機層面知識,又要了解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客觀狀況。科技企業需要高校的理論與人才的支持,而高校則可借助企業的數據資源和技術平臺推進科研理論進展,將研究價值落地。因此,高校應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吸引國際頂級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加強與科技企業、國外高校及相關機構的合作,將技術教學貫穿到實訓項目中,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培養貫通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軟硬件技術與醫療服務領域應用的縱向跨界人才。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將有助于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領域的加速發展,為人工智能應用打開新局面。
其二,搭建醫療服務機構與企業合作平臺。近年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華為等國內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崛起,為老年健康管理的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人工智能本身就涉及多重技術,不同行業或領域的關鍵技術必然存在差異,加快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應用,醫療服務機構既要借助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引入智能技術,又要借助科技企業的智力優勢,培育服務人才。這就要求醫療機構積極通過研發外包的途徑,由科技企業打造契合老年健康管理需求的智能軟件與硬件,加快老年健康管理智能產品的開發與推廣,促進產品從監護提醒類、健康監測類,到醫療設備類、陪護聊天類,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同時注意開發心理健康護理機器人,實現智能產品的多元化與精準化。與此同時,醫療機構通過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提高本機構內部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力。
(四)構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產品的定價與補貼機制
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領域推行受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囿于無利可圖與老人抱怨收費高現象并存。老年健康領域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的價格既不能完全市場化也不能嚴控低價,應建立合理的定價機制與相應的財政保障機制,以平衡市場主體盈利與老年人經濟承受力來促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領域的廣泛應用。
一方面,合理確定老年健康領域人工智能產品的價格。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產品與服務具有一定的福利性,過高的價格會忽略老年人的經濟承受能力,過低的價格又影響社會資本的收益率與參與積極性,阻礙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任何資產的期望收益率都由無風險利率和對所承擔風險的補償—風險溢價兩部分構成,考慮到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老年健康領域人工智能產品合理的投資收益率應等于或略低于市場平均投資收益率,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另一方面,建立相應的財政補貼機制。雖然老年人收入來源更加多元,自報需要照護服務的比例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購買健康管理設備,但價格仍然是影響其選擇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且受年齡、身體狀況、收入等多重因素影響,有必要分地區、分群體進行大面積的調查統計,找到不同身體狀況與經濟狀況的老年人有能力和意愿支付的平均價格。根據計算出來的市場價格與老年人可支付的價格,分類別分等級進行補貼,對于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要免費配置相應的智能設備。
此外,加強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應用狀況的監管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整體還處在較低的發展層次,在認知能力、感知行為、風險對抗等諸多方面仍比較笨拙,應在加強人工智能嵌入的可能性風險管理的基礎上,采取第三方評估方式,科學評價人工智能應用過程的技術適用、服務質量等環節。推進老年健康管理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的不斷改進與發展。
四、結語
關鍵詞:人工智能;轉型;管理會計;財務會計
一、人工智能時代下傳統財務會計管理問題
(一)專業水平問題
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大腦”思考問題,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作用下,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和效率,往往會超過人的大腦。目前,人工智能主要應用于圖像識別、邏輯程序設計、機器人操控等方面。其中,財務智能機器人最能體現出人工智能的優勢和特長。與之相比,傳統的財務會計職能進行簡單且具有重復性的核算工作,工作內容簡單,但是工作效率較低。人工運算會消耗大量的時間,最終所得到的成果遠不及機器人操作得到的結果。
(二)協同發展問題
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進行大量重復性操作,在資金管理方面,需要提供管理層信息。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需要參與到企業內部的財務部門進行資料收集整理,但是不能參與到后續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門的協同性較低,無法形成材料的生產、采購、管理與銷售的全過程,導致了各個方面的管理工作不能有機結合,無法精準地反映出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更無法提供所需的數據和資料。
(三)預判分析能力
對于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與投資者來說,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企業的發展水平與內部經營管理狀況。傳統的財務會計在工作中將注意力集中在財務數據處理方面,在完成數據計算后,會交給外部信息人員使用。這一環節明顯地忽略了內部高層的管理需求。對于財務計算與管理缺乏預判和分析能力,可能會導致內部的財務會計在工作中不能夠通過數據和信息,了解到企業當前的經營水平。財務會計更關注到對于歷史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忽視了企業未來的發展規劃和管理目標,不利于企業實現長足穩定與健康發展。
二、人工智能時代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策略
在了解到企業人工智能時代下,財務會計的工作現狀之后,有利于進一步明確財務會計可以通過何種方式,實現向管理會計的順利過渡與轉型。
(一)加強專業化培訓
財務會計向新型管理會計方向轉移,標志著許多工作在開展中,都需要從多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果在工作中不能結合時展和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優勢,始終按照傳統的方式與標準進行管理,會導致會計工作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2]。特別是進入到人工智能時代下,財務會計需要考慮到大數據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在人員培訓上加強管理,實現專業化培訓。比如,對大數據時代中的智能軟件的應用和操作進行培訓。目前,智能軟件已經成為了會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通過加強軟件操作方式的培訓,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更快地掌握工作的內容,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按照正確的方法與路線,完成各項工作。
(二)改進管理模式
智能化時代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方向轉型,需要與之配套的管理模式和組織結構。因此,對傳統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調整,有利于建立更為完善的會計組織管理體系。從當前國家的管理會計工作職能要求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對原本的組織模式進行優化升級,使其能夠有效地適應當前的管理需求,使各項管理工作都能順利開展,提高財務會計轉型之后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同時,通過對管理模式進行改革,還可以為會計轉型發展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為了確保企業內部的財務會計轉型工作可以順利完成,企業內部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對于管理會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中出現的問題,要利用新型管理制度進行處理。比如,國內某地區的企業在進入到人工智能時代后,對內部的管理制度進行了優化調整。對財務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起到了明顯的約束作用,提高了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規范性和效率性。同時,還激發出員工的責任感與積極性,為實現轉型工作做好準備。
(三)強化數據處理
除了上述兩項技術手段之外,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財務會計轉型發展工作,還需要依靠強大的數據處理與運算能力。人工智能技術與設備,可以為數據核算與分析,提供充分的支持與引導。同時,在進行實際操作中,還能夠發揮出人工智能技術的及時、準確、便捷和高效的特征。通過及時有效的操作模式,對財務會計工作中的各項數據和指標進行分析處理,順利推動財務會計向管理方向轉型。在完成了基本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工作之后,可以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明確運行的質態,使經營者和管理者,在第一時間獲取到有效的數據和信息。雖然在現代化發展中,人工智能技術占據了部分財務人員的工作機會,但是與此同時也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技術提升和深入研究中,可以從事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作,盡快實現現代化發展,最終推動自身與企業都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基礎的財務會計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時代的全面來臨,為人類的工作和職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財務會計要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專業化培訓,調整并改進管理模式,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強化數據的處理,推動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順利轉型。
參考文獻:
[1]楊海燕,張陽,榮加超.人工智能時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對策[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1):223.
關鍵詞:人工智能;中醫藥;融合發展
1引言
新一輪科學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深刻變革,推動社會各個領域實現深刻變化。人工智能是這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成果,國家也將人工智能作為中國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中醫作為我國的國粹之一,由于主要強調臨床經驗,治療方式上也是因人施治,一人一方,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存在著發展的短板。人工智能的應用為中醫的信息化發展以及中醫研究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機遇。如何用人工智能為中醫研究應用賦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2大數據為中醫智能化提供基礎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大數據時代紛繁復雜的信息在為人們帶來挑戰的同時,更多的是一種機遇。中醫與互聯網大數據的深度結合是國家戰略,也是中醫藥研究領域關注的重點,于進一步研究和發展中醫藥大數據產業,提升中醫藥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互聯網+中醫”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我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對“互聯網+”中醫醫療做了具體和全面的部署。具體而言,大數據對中醫發展的智能化推動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醫藥數據的挖掘使用,我國中醫博大精深,是一套深奧成體系的學術、臨床體系,中華幾千年的中醫藥發展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大數據,是一座亟待開發挖掘的金礦。將這些豐富的數據進行智能化,對中醫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是無與倫比的。其次,大數據結合中醫的核心理念,實現中醫的有序發展。中醫的臨床療效評價實質上是中醫辨證論治與臨床結局之間的因果關聯分析,大數據理念恰恰可以反映關聯及因果關系。中醫生更多是臨床過程的記錄,在日積月累的經驗積累和案例分析中形成獨特的臨床經驗,將這些經驗通過大數據建模的形式刻畫出來,將大大實現中醫的智能化。最后,大數據為中醫發展的現代化和標準化提供條件。中醫的發展需要標準體系的支撐,落點應該在于制定標準體系,促進共享應用,進而實現中醫藥大數據在互聯網醫療等領域的創新和應用,在更大意義上推動世界范圍內中醫藥大數據的發展,進而促進中醫藥國際化。
3運用人工智能促進中醫研究應用的意義
人工智能和中醫的結合,不僅可以對中醫的研究和應用起到促進、推廣作用,也是對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豐富和拓展。具體來看,人工智能對中醫研究應用的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1)有助于推動中醫的信息化發展。上文已經提到,我國幾千年的中醫研究建立了極為龐大且秩序井然的中醫知識圖譜,但是如何通過對數據價值的挖掘,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而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更為中西藥的信息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人工智能對發掘中醫隱性知識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以大數據為支撐的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很多,比如醫學影像、語音識別、病人看護等。延伸到中醫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還不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將大量的中醫診療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拓展中醫人工智能的市場前景。(2)有助于推動中醫傳承發展。可以說,傳統中醫存在傳承、推廣應用和發展方面存在較大的痛點和難點。一般情況下,知名中醫的傳承主要是流派傳承或者人傳人的方式進行,這種傳承方式成長周期長,無法復制,規模化推廣應用受到限制。而通過人工智能則可以有效解決以上痛點,可以將知名老中醫的診療思想、辨證邏輯和處方經驗進行整合,形成在線的輔助學習和輔助診療系統,帶動更多普通醫師提升診療能力,也可以幫助中醫的傳承及推廣應用。(3)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動中醫診療智能化。診療是醫學的核心環節。中醫藥的診斷流程一般分為三步,第一是望聞問切、采集信息;第二是四診參合、辨證分型;第三是君臣佐使,構思方劑。不過,傳統中醫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醫生的個人經驗,這意味著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利用人工智能,普通醫師可以通過第一步采集到患者信息,進而借助網絡實現規范化處理,后臺通過人工智能模擬名老中醫的辨證治療的方式,給出一定的方劑建議,從而使一般醫師也可以開出相對更有效的大處方。因此,也可以說,人工智能是放大中醫產能的重要工具,是中醫智能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4人工智能推動中醫研究中智能化的建議
(1)加大人工智能診療的結合力度。人工智能是輔助中醫研究應用的重要工具,在產能放大化、中醫推廣方面前景廣闊。要加大中醫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力度,針對中醫藥發展的特點,找準人工智能結合的切入點,研發設計更多在中醫掛號、診療、遠程診治、后期跟蹤等方面的人工智能成果,將二者實現更進一步的融合。(2)更好集散用好大數據信息。大數據是促進中醫人工智能化的基礎和技術支撐。要加大對關于中醫方面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挖掘使用,并制定中醫診療標準和體系,將數千年的中醫經驗轉化為集中醫診斷、服務,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評價、健康指導、健康提醒功能為一體的信息系統,形成多元化診療數據,為更好服務患者、推動中醫走向現代化、國際化提供支撐。
過去的一年里,AlphaGo與李世石的大戰硝煙未平,它的升級版Master就在圍棋網絡對戰中創下了連勝60局,打敗+幾位世界冠軍的新紀錄:阿里云小Ai成功預測了《我是歌手》總冠軍:“最強大腦”王昱珩惜敗百度小度……人工智能以一代網紅的形象迅速而直觀地走進公眾視野。
這不過是人工智能應用的冰山一角。本屆兩會上,科技界的代表委員們談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他們看來,隨著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這些信息新環境的延展,人工智能已經告別略顯笨拙的1.0時代,在性能升級、應用深入的道路上,跑向2.0時代(AI2.0)。
AI20的技術特征是什么?
當下看來,它體現在4個方面:從傳統知識表達技術到大數據驅動知識學習,轉向大數據驅動和知識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從分類型處理視覺、聽覺、文字等多媒體數據,邁向跨媒體認知、學習和推理的新水平:從追求“智能機器”到高水平的人機協同融合,走向混合型增強智能的新計算形態:從聚焦研究“個體智能”到基于互聯網絡的群體智能,形成在網上激發組織群體智能的技術與平臺等。
到了AI2.0時代,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智能農業和智能國防5個重點領域實現全產業鏈智能化,才是一個國家將要面臨的新一輪挑戰。這意味著人工智能甚至會成為與土地、勞動、資本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生產要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國家應把人工智能上升到戰略層面,對其進行系統規劃、加速布局,搶抓全球產業制高點。
事實上,在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前,人工智能已經是我國各界關注的熱點。2015年7月,人工智能就被寫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6年3月,又被寫進“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4部門聯合下發《“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人工智能在我國逐漸邁開了步伐。
關鍵詞:微博數據挖掘;人工智能自動推理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 TN9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5-169-2
0 引言
現階段微博是一個非常炙手可熱的社交網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了能夠使微博更加精準的為用戶提高服務就需要挖掘到豐富的精準的微博數據,因此這就需要在微博數據挖掘中充分運用到人工智能,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學習推理引擎系統的建立和應用。
1 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之間的關系以及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技術涵蓋有搜索技術,歸納技術,匪類技術,推理技術,知識表示,聯想技術等等很多技術,其中推理技術,知識表示,搜索技術是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很重要的技術,對在數據挖掘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的時代,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都會變得越來越智能化,更加注重加大對智能技術的研發投入。例如,增加對機器人的自動識別,資料的自動更新,客戶資料的自動分析等的投入。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都是為了實現高程度的智能化,他們今后的發展趨勢也會朝著高度智能化的目標邁進。
其次,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都在朝著網絡化不斷邁進。在網絡中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可以使網絡像人工智能一樣也帶上智能的特征,同時可以解決網絡經常遇到的安全性問題,網速慢堵塞問題等其他的問題,極大的提升網絡的使用價值。現階段人工智能已經在網絡上得到了一些具體的計算運用,但運用的效果還不夠理想,會出現一些計算性錯誤或者計算效率不高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
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在逐漸實現多種技術融合的道路上邁進,即在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中正在逐步融入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管理學的、創造業的以及一些其他學科和行業的方法和理論,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通過不斷的將這些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融入,從而促進各個學科的融合發展。
最后,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必將實現知識的經濟化。現階段人們正處于知識經濟的時代,所以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必將會受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使自身具備一些經濟化的特征,即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會變得越來越具有經濟價值,越來越實用,從而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資本,促進經濟的提升。
2 微博數據中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的應用
隨著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的不斷的發展,在人工智能的基礎上,在微博中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的一些推理技術以及一些推理運算來進行人工智能自動推理系統的研究,從而提升微博用戶的客戶體驗。
2.1 人工智能自動推理系統需要滿足的需求
人工智能自動推理系統的建立主要是給微博后臺維護的工作人員以及微博用戶兩方面進行服務。首先,人工智能自動推理系統的首要條件就是需要滿足數據經過一次錄入,可以實現多次使用的需求。即微博后_維護的工作人員將搜集用戶資料和數據做好分類分別錄入人工智能自動推理系統,于是這些知識就可以被儲存在數據庫,注意要保持數據公開透明。數據成功錄入并且保存在數據庫中后,微博后臺維護的工作人員可以在已知的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推理。人工智能自動推理系統在可以滿足推理的需求后,就可以推理出微博用戶使用微博的需求。另外,推理系統推理出的結果是在微博用戶在微博上添加關注,或者標注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得來的,因此微博后臺維護工作人員只需將看到的事實輸入到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中就可以實現自動化的推理。
2.2 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的具體設計
2.2.1 功能設計
在功能方面,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在研究微博用戶的需求信息時需要具備五個主要的功能,一是推理準備的過程,通過了解微博用戶最新搜索的一些熱點詞匯來得知微博用戶最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二是需要具備知識管理的功能,知識管理功能可以實現微博后臺工作人員對知識的錄入。其三是推理樹的功能,推理樹可以使微博后臺工作人員通過簡單的操作實現推理樹的構建,即可以采用可視化的界面,使工作人員更加方便快捷的對已經錄入的事實進行推理樹構建。其四是要實現推理功能,這樣可以實現微博后臺工作人員的驗算,系統應該給工作人員提供方便計算的電子表格。其五是實現好友推送的功能,即通過將系統得出的結果進行推理從而實現推送好友的功能。
2.2.2 整體結構的設計
在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的組成部分設計上,需要有推理系統和學習系統,其中推理系統需要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對推理樹進行管理以及推理這三個部分。在對知識進行管理部分還可以下分為事實管理和分類管理,在對推理樹進行管理的部分則需要分為新建推理樹部分和維護推理樹部分。在對微博用戶進行具體的推送服務時,需要針對在微博上標簽少于三個的用戶進行推理,標簽少于三個的用戶在微博留下的內容比較少,提供推送服務可以豐富他們在微博上的內容,從而更加拓寬使用微博的廣度。具體的流程設計為,工作人員將近期的微博搜索熱詞提供出來進行推送,下一步如果微博用戶的標簽高于三個,則這個推理過程放棄,下一步若微博用戶的標簽低于三個,則進行下一步的推理,接下來整理出結果,對用戶實施推送服務。
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在具體的構建上應該包含有數據訪問層,業務邏輯層和表示層這三方面,其中在數據訪問層應該包含有持久化層和服務層兩個層面,每個層次之間要有疏散的結構,注意在程序的開發和測試過程中過程一定簡化,另外,注意數據庫的選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2.2.3 在推理樹的管理部分的設計
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在進行推理樹管理部分的設計時,需要以知識庫的管理部分為設計的基礎,通過微博后臺維護人員對推理樹進行具體的信息的錄入和管理,從而方便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界接下來的推理工作,推理樹的管理部分中對信息的錄入是推理的重要來源。在推理樹管理部分,微博后臺維護工作人員需要進行推理樹的構建,推理樹的查詢,推理樹的管理,推理樹的刪除以及推理樹的修改這五項工作,因此在推理樹管理部分構建時,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可以將其分為推理樹的新建和推理樹的維護這兩個板塊,其中在推理樹維護板塊可以包括推理樹的查詢,管理,刪除和修改這四個部分,方便對推理樹的操作。
2.2.4 在對用戶進行推理的部分設計
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用戶推理部分的設計是為了實現微博工作人員對數據的驗算以及微博用戶的自動推理。推理樹建立完成后,在推理部分可以對推理樹的推理結果記性檢驗,通過檢驗來更好的調整推理樹,確保推理樹推理的合理性。至于微博用戶的數據信息,可以由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行進對信息的自動調用。
2.2.5 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整理部分的設計
在整理部分的設計上,需要對之前工作推理得出的結果進行整理,并且將微博用戶的反饋進行整理,從而得出用戶的需求以及用戶的潛在需求,明白微博用戶的傾向性選擇,然后系統再同微博用戶的其他情況進行匹配,將符合要求的其他用戶以推薦好友的方式推薦給該用戶。如果此用戶接受了好友推薦,則證明了該用戶有這方面的潛在傾向,系統可以根據此傾向繼續為該用戶提供推送服務,使該用戶在微博上的信息逐漸增多。如果該用戶直接拒絕了好友推薦,則說明了該用戶沒有這方面的傾向和需求,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就進行推理樹衰減的活動。
3 結語
綜上所述,S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微博用戶的使用量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在微博數據挖掘中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作用,通過設計完善的人工智能學習推理系統來為微博用戶提供各種推送服務,從而提升微博用戶的體驗,使微博更好的服務與大眾。
參 考 文 獻
[1] 周程.人工智能推理引擎在微博數據挖掘中的應用[J].現代電子技術,2016(15):99-102+107.
摘要
人工智能時代,網絡空間安全威脅全面泛化,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思想和技術應對各類安全威脅,是國內外產業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本報告從風險演進和技術邏輯的角度,將網絡空間安全分為網絡系統安全、網絡內容安全和物理網絡系統安全三大領域;在此基礎上,本報告借鑒 Gartner 公司的 ASA 自適應安全架構模型,從預測、防御、檢測、響應四個維度,提出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具體應用模式。與此同時,本報告結合國內外企業最佳實踐,詳細闡釋人工智能賦能網絡空間安全(AI+安全)的最新進展。最后,本報告提出,人工智能安全將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最大藍海,人工智能的本體安全決定安全應用的發展進程,「人工+「智能將長期主導安全實踐,人工智能技術路線豐富將改善安全困境,網絡空間安全將驅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
目 錄
第一章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沿革
(一) 人工智能技術的關鍵階段
(二) 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因素
(三) 人工智能技術的典型代表
(四) 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
第二章 網絡空間安全的內涵與態勢
(一) 網絡空間安全的內涵
(二) 人工智能時代網絡空間安全發展態勢
1、網絡空間安全威脅趨向智能2、網絡空間安全邊界開放擴張3、網絡空間安全人力面臨不足4、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趨向主動
第三章 人工智能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應用模式
(一) AI+安全的應用優勢
(二) AI+安全的產業格局
(三) AI+安全的實現模式
1、人工智能應用于網絡系統安全2、人工智能應用于網絡內容安全3、人工智能應用于物理網絡系統安全
第四章 人工智能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應用案例
網絡系統安全篇
(一)病毒及惡意代碼檢測與防御
(二)網絡入侵檢測與防御
第三章 人工智能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應用模式
人工智能技術日趨成熟,人工智能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應用(簡稱 AI+安全)不僅能夠全面提高網絡空間各類威脅的響應和應對速度,而且能夠全面提高風險防范的預見性和準確性。因此,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被全面應用于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在應對智能時代人類各類安全難題中發揮著巨大潛力。
(一)AI+安全的應用優勢
人們應對和解決安全威脅,從感知和意識到不安全的狀態開始,通過經驗知識加以分析,針對威脅形態做出決策,選擇最優的行動脫離不安全狀態。類人的人工智能,正是令機器學會從認識物理世界到自主決策的過程,其內在邏輯是通過數據輸入理解世界,或通過傳感器感知環境,然后運用模式識別實現數據的分類、聚類、回歸等分析,并據此做出最優的決策推薦。
當人工智能運用到安全領域,機器自動化和機器學習技術能有效且高效地幫助人類預測、感知和識別安全風險,快速檢測定位危險來源,分析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危害方式,綜合智慧大腦的知識庫判斷并選擇最優策略,采取緩解措施或抵抗威脅,甚至提供進一步緩解和修復的建議。這個過程不僅將人們從繁重、耗時、復雜的任務中解放出來,且面對不斷變化的風險環境、異常的攻擊威脅形態比人更快、更準確,綜合分析的靈活性和效率也更高。
因此,人工智能的「思考和行動邏輯與安全防護的邏輯從本質上是自洽的,網絡空間安全天然是人工智能技術大顯身手的領域。
(1)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效威脅識別:大數據為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提供源源動能,使人工智能保持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升級的安全分析引擎,具有動態適應各種不確定環境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針對大量模糊、非線性、異構數據做出因地制宜的聚合、分類、序列化等分析處理,甚至實現了對行為及動因的分析,大幅提升檢測、識別已知和未知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效率,升級精準度和自動化程度。
(2)基于深度學習的精準關聯分析: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算法在發掘海量數據中的復雜關聯方面表現突出,擅長綜合定量分析相關安全性,有助于全面感知內外部安全威脅。人工智能技術對各種網絡安全要素和百千級維度的安全風險數據進行歸并融合、關聯分析,再經過深度學習的綜合理解、評估后對安全威脅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還能夠自主設立安全基線達到精細度量網絡安全性的效果,從而構建立體、動態、精準和自適應的網絡安全威脅態勢感知體系。
(3)基于自主優化的快速應急響應:人工智能展現出強大的學習、思考和進化能力,能夠從容應對未知、變化、激增的攻擊行為,并結合當前威脅情報和現有安全策略形成適應性極高的安全智慧,主動快速選擇調整安全防護策略,并付諸實施,最終幫助構建全面感知、適應協同、智能防護、優化演進的主動安全防御體系。
(4)基于進化賦能的良善廣域治理:隨著網絡空間內涵外延的不斷擴展,人類面臨的安全威脅無論從數量、來源、形態、程度和修復性上都在超出原本行之有效的分工和應對能力,有可能處于失控邊緣,人工智能對人的最高智慧的極限探索,也將拓展網絡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實現安全治理的突破性創新。人工智能不僅能解決當下的安全難題,而通過在安全場景的深化應用和檢驗,發現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為下一階段的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奠定基礎,指明方向,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變革及其更廣域的賦能。
(二)AI+安全的產業格局
人工智能以其獨特的優勢正在各類安全場景中形成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案。從可觀察的市場指標來看,近幾年來人工智能安全市場迅速成長, 公司在 2018 年的研究表明,在網絡安全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增多,同時地域覆蓋范圍擴大,將進一步擴大技術在安全領域的應用,因此人工智能技術在安全市場內將快速發展,預計到 2024 年,可用在安全中的人工智能技術市場規模將超過 350 億美元,在 2017-2024 年之間年復合增長率(CAGR)可達 31%。
MarketsandMarkets 公司在 2018 年 1 月的《安全市場中人工智能》報告則認為,2016 年 AI 安全市場規模就已達 29.9 億美元、2017 年更是達到 39.2 億美元,預測在 2025 年將達到 348.1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31.38%。而愛爾蘭的 Research and Markets 公司在 2018 年 4 月份了專門的市場研究報告,認為到 2023 年人工智能在安全領域應用的市場規模將達 182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34.5%。由于機器學習對付網絡犯罪較為有效,因此機器學習作為單一技術將占領最大的一塊市場,到 2023 年其市場規模預計可達 60 億美元。
除了傳統安全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安全,大型互聯網企業也在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安全實踐,如 Google、Facebook、Amazon、騰訊、阿里巴巴等均在圍繞自身業務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安全應用。
(三)AI+安全的實現模式
人工智能是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的綜合交叉學科,涉及技術領域眾多、應用范疇廣泛,其知識、技術體系實際與整個科學體系的演化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如何根據各類場景安全需求的變化,進行 AI 技術的系統化配置尤為關鍵。
本報告采用 Gartner 公司 2014 年提出的自適應安全架構(ASA,Adaptive SecurityArchitecture)來分析安全場景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需求,此架構重在持續監控和行為分析,統合安全中預測、防御、檢測、響應四層面,直觀的采用四象限圖來進行安全建模。其中「預測指檢測安全威脅行動的能力;「防御表示現有預防攻擊的產品和流程;「檢測用以發現、監測、確認及遏制攻擊行為的手段;「響應用來描述調查、修復問題的能力。
本報告將 AI+安全的實現模式按照階段進行分類和總結,識別各領域的外在和潛在的安全需求,采用 ASA 分析應用場景的安全需求及技術要求,結合算法和模型的多維度分析, 尋找 AI+安全實現模式與適應條件,揭示技術如何響應和滿足安全需求,促進業務系統實現持續的自我進化、自我調整,最終動態適應網絡空間不斷變化的各類安全威脅。
1、人工智能應用于網絡系統安全
人工智能技術較早應用于網絡系統安全領域,從機器學習、專家系統以及過程自動化等到如今的深度學習,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被證實能有效增強網絡系統安全防御:
機器學習 (ML, Machine Learning):在安全中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可增強系統的預測能力,動態防御攻擊,提升安全事件響應能力。專家系統(ES, Expert System):可用于安全事件發生時為人提供決策輔助或部分自主決策。過程自動化 (AT, Automation ):在安全領域中應用較為普遍,代替或協助人類進行檢測或修復,尤其是安全事件的審計、取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度學習(DL, Deep Learning):在安全領域中應用非常廣泛,如探測與防御、威脅情報感知,結合其他技術的發展取得極高的成就。
如圖 3 所示,通過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網絡系統安全,在四個層面均可有效提升安全效能:
預測:基于無監督學習、可持續訓練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提前研判網絡威脅,用專家系統、機器學習和過程自動化技術來進行風險評估并建立安全基線,可以讓系統固若金湯。
防御:發現系統潛在風險或漏洞后,可采用過程自動化技術進行加固。安全事件發生時,機器學習還能通過模擬來誘導攻擊者,保護更有價值的數字資產,避免系統遭受攻擊。
檢測:組合機器學習、專家系統等工具連續監控流量,可以識別攻擊模式,實現實時、無人參與的網絡分析,洞察系統的安全態勢,動態靈活調整系統安全策略,讓系統適應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
響應:系統可及時將威脅分析和分類,實現自動或有人介入響應,為后續恢復正常并審計事件提供幫助和指引。
因此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網絡系統安全,正在改變當前安全態勢,可讓系統彈性應對日益細化的網絡攻擊。在安全領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也會帶來一些新問題,不僅有人工智能技術用于網絡攻擊等伴生問題,還有如隱私保護等道德倫理問題,因此還需要多種措施保證其合理應用。總而言之,利用機器的智慧和力量來支持和保障網絡系統安全行之有效。
2、人工智能應用于網絡內容安全
人工智能技術可被應用于網絡內容安全領域,參與網絡文本內容檢測與分類、視頻和圖片內容識別、語音內容檢測等事務,切實高效地協助人類進行內容分類和管理。面對包括視頻、圖片、文字等實時海量的信息內容,人工方式開展網絡內容治理已經捉襟見肘,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內容治理層面已然不可替代。
在網絡內容安全領域所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如下:
自然語言處理(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可用于理解文字、語音等人類創造的內容,在內容安全領域不可或缺。圖像處理(IP, Image Processing):對圖像進行分析,進行內容的識別和分類,在內容安全中常用于不良信息處理。視頻分析技術 (VA, Video Analysis):對目標行為的視頻進行分析,識別出視頻中活動的目標及相應的內涵,用于不良信息識別。
如圖 4 所示,通過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網絡內容安全,在四個層面均可有效提升安全效能:
預防階段:內容安全最重要的是合規性,由于各領域的監管法律/政策的側重點不同而有所區別且動態變化。在預防階段,可使用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進行相關法律法規條文的理解和解讀,并設定內容安全基線,再由深度學習工具進行場景預測和風險評估,并及時將結果向網絡內容管理人員報告。
防御階段:應用深度學習等工具可完善系統,防范潛在安全事件的發生。
檢測階段:自然語言、圖像、視頻分析等智能工具能快速識別內容,動態比對安全基線,及時將分析結果交付給人類伙伴進行后續處置,除此之外,基于內容分析的情感人工智能也已逐步應用于輿情預警,取得不俗成果。
響應階段:在后續調查或留存審計資料階段,過程自動化同樣不可或缺。
3、人工智能應用于物理網絡系統安全
隨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5G 等技術的成熟,網絡空間發生深刻變化,人、物、物理空間通過各類系統實現無縫連接,由于涉及的領域眾多同時接入的設備數量巨大,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數據可能是高頻低密度數據,人工已經難以應對,采用人工智能勢在必行。但由于應用場景極為復雜多樣,可供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更加廣泛,并會驅動人工智能技術自身新發展。
情緒識別(ER, Emotion Recognition):不僅可用圖像處理或音頻數據獲得人類的情緒狀態,還可以通過文本分析、心率、腦電波等方式感知人類的情緒狀態,在物理網絡中將應用較為普遍,通過識別人類的情緒狀態從而可與周邊環境的互動更為安全。AI 建模(DT, Digital Twin/AI Modeling):通過軟件來溝通物理系統與數字世界。生物特征識別 (BO, Biometrics):可通過獲取和分析人體的生理和行為特征來實現人類唯一身份的智能和自動鑒別,包括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掌紋識別等技術。虛擬 (VA, Virtual Agents):這類具有人類行為和思考特征的智能程序,協助人類識別安全風險因素,讓人類在物理網絡世界中更安全。
近期,中國投資界關于人工智能(AI)在投資領域應用的焦點,非“廣發百發策略價值基金”莫屬,這是智能投資在國內公募基金投資領域首次多元化應用。
近年來,AI在投資領域的應用,正深刻改變著投資市場。高盛尋找員工建立自動化投顧平臺,為100萬美元以下資產的客戶提供服務;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貝萊德集團用機器人取代基金經理,對其主動投資基金業務進行重組,計劃裁員包括7名投資經理在內的100名主動型基金部門員工。野村證券在報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機器人投顧旗下管理資產已經達到500億美元,并預計于2020年達到2.2萬億美元,占到全球資管行業的2.2%。
基金投資開啟人工智能時代
在中國資本市場,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投資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正式走向前臺。從廣發基金網站上的“廣發百發策略價值基金”的有關信息來看,百度與廣發基金合作,正在嘗試用智能投資技術,多元化整體提升投資效能、發掘市場價值。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一直走在國內的前沿,當人工智能遇上金融,我們看到了中國也正在進入人工智能的投資時代。
百發價值這只基金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在量化投資領域多元化深度應用,實現“智慧投資”。不同于過去的風格或策略相對單一的量化基金,這是一款多策略和多數據種類交叉應用的主動型混合基金,瞄準的是大盤藍籌股,投資基準對標滬深300指數,但不是簡單追蹤滬深300指數。從對標指數選擇來看,適應了價值投資的趨勢,回避了高波動、高風險和后市承壓較大的小盤股。當以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來強化在選股、擇時和資產配置方面的優勢時,可以更加敏捷地應對風云突變的市場形勢,也能回避投資風格漂移等問題,在效率和策略上強化傳統量化投資的優勢。
百度理財官網介紹,百發價值基于多元化智能投資的前沿技術,在極大拓展大數據應用領域的基礎上,全領域萃取多樣量化因子,并進行投資動態監測、風險監控跟蹤,通過機器學習平臺反復測試模型,建立量化交易策略的動態調整機制,最終實現智能選股、精準調倉、準確擇時的完整投資鏈條。
為什么投資需要人工智能
投資的核心是什么?無非兩點:決策好、執行好。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決策更好、執行更好。
一方面,人工智能極大地拓展了投資決策邊界、更加智慧地捕捉投資價值。從大的投資邏輯來看,投資決策包括兩點,一是宏觀資產配置;二是微觀組合構建。從資產配置來看,百發價值是混合型基金,股票好的時候多配置股票,債券好的時候多配置債券,股債雙殺時則將資產集中于現金和貨幣資產保障安全收益。人工判斷股票、債券和現金貨幣資產的配置比例,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人工智能依靠機器學習對海量數據處理和投資模型自適應的優勢,實現科學決策,提高資產配置的效率,實現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資效率的全面提高。從微觀組合構建或選股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不僅能有效運用遠超任何個人處理能力的大數據和投資決策信息,還能通過高頻反復迭代訓練,為傳統量化選股模型帶來突破性創新,在投資邏輯與運算能力得到保證的前提下預期能夠提升整體業績。
另一方面體現在紀律上。機器輔助人執行投資,能夠確保投資紀律的執行效率。機器執行,在時間上的效率優勢上是人工難以比擬的。另外,除了時間效率,智能投資的邏輯也會對以人為主體的投資過程中的隨意性進行有效的制約。投資的很多紀律,是反人性的。人性的任性往往造成情緒化決策,即便是優秀的基金經理也難以幸免。筆者曾寫過“炒股的十三條紀律”,很多人雖然收藏了,但仍然很難做到。有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當時的同事對他的評價是“冷靜得像一塊石頭”,這是對基金經理遵守選股原則和交易紀律的最高評價了,但如此優秀的基金經理畢竟是少數。人工智能,便是一個“冷靜的機器人”。
投資哲學的優秀執行體系
筆者對基金公司的理解是:受人之托,替人理財,忠人之事。購買好的基金產品,核心評價當然是該基金公司的投資能力。一個優秀的基金公司,比人有好的投資哲學體系的指導,并在該公司長期的投資和研究實踐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投資哲學。如果一公司的投資哲學只停留在務虛的討論上,而沒有通過實踐進行深刻檢討和改良,則很難形成真正有競爭力的投資能力。
百度用AI賦能金融,無疑給了投資哲學一個“智慧實踐”的平臺,讓好的投資哲學能夠在實踐中不斷進化,讓好的投資哲學形成更加優秀的投資決策模型,形成真正的投資能力。比如:專精高效的機器學習技術支持。隨著數據資源整合開發的深入,未來選股模型將面對更大規模、結構多元、信息豐厚的復雜性數據,這就需要更加適用于金融市場的算法開發、優化及應用;百度AI具有深度挖掘的情緒數據、輿情數據、熱點數據、傳統金融數據、分析師研報數據等,提升數據信息含量與質量、拓展投資決策依據的外延;此外,百度全面的生態體系,可以提供“特色數據資源”,以地理位置時空數據為例,行業基本面數據、非結構化數據或基于大數據創新的宏觀經濟指標等不同維度的特色資源,均能為選股和資產配置模型帶來增量信息,在投資邏輯與運算能力得到保證的前提下預期能夠提升整體業績。
有很多曾經優秀的基金公司,由于基金經理和研究部門負責人的變更,導致該公司投資風格出現較大變化,投資業績也受到影響。如果一個基金公司能夠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做好公司投資哲學的模型化,并在長期實踐中實現智慧學習,推動模型的進化,在模型進化中,實現公司投資哲學的升華,則能在充分競爭的基金管理行業中,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
百發價值這款產品的上線,為傳統證券與基金行業在產品創新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輸出,讓傳統金融機構有了快速打造智能金融的階梯。百度AI技術的開放,為傳統金融機構創造了迅速跟進的機會,將極大地改變行業現狀。在AI賦能的未來,或許將沒有傳統金融與新興金融的區分,將共同開創智慧金融。
人工智能引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