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法治意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以人為本”,青年教師要有“三氣”
要建設一支朝氣蓬勃、團結協作、和諧進取的教師隊伍,必須做到制度管理與人文關懷相輔相成,這樣學校才有活力。根據我校青年教師居多的現狀,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關懷是十分必要的。在培青工作上,首先是做好思想工作。為此,我們對青年教師提出了“三氣”要求,一是底氣,底氣足,素質高,善于學習,夯實專業根基;二是志氣,爭取3年合格,6年小有名氣,9年成才;三是大氣,大氣成大器,敢為天下先。既是第一中學就該中學第一。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學校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活動,多次邀請省市各科教育教學專家來校講座,研究學習新高考;組織青年教師到上海、江蘇及省內名校參觀學習,以開拓視野,拜師學藝,提高底氣;開展“在崗位閃光”演講比賽及論文撰寫評比;組織教師參加學生的省考、高考,讓教師真正了解考情,了解學情;舉辦“五四杯”青年教師教學比武等活動加速成才真正有志氣;極力創造條件讓教師進修第二學歷,培養研究型教師,在本地區乃至全省有為有位實現大氣。當然,除了在培養青年教師上下大力,我們也真正重視對教師的關愛。關心愛護教職工,更多的是要尊重滿足員工精神上的需求,尊重教職工的人格,尊重教職工的勞動,尊重教職工的合理需要,關注教職工的學習、工作和個人發展,努力做到對教師的尊重、理解、寬容、善待。因此,學校總是主動關心,千方百計幫助教師的職稱問題、子女入學問題等實際困難。在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上,多次召開座談會主動與教師溝通,使廣大教師都感到公平合理。學校給一線教學的教師每人配備筆記本電腦,為住校外地籍老師住房進行新裝修,學校食堂為值班教師提供免費晚餐,元宵節組織全校教師聯歡活動等,這一切工作都無疑影響著每一位教師的思想、情感和行動,創造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過去的兩年,學校被評為“市先進職工之家”、“省級德育先進學校”,并順利通過了黨政工共建“省級先進教工之家”的復評和“省文明學校”的評估。在用人工作上,學校大膽啟用優秀青年教師,把他們安排到最適合的崗位上,例如前幾年引進幾位青年教師,因為積極工作,卓有建樹,我們將其提拔到教務處教研室擔任,副主任真正發揮他們的才志,并利用多種渠道大張旗鼓地開展表彰活動,讓教職工的業績獲得社會普遍認同,提高了教師的知名度,激發教職工事業成就感。筆者認為,有了教師們的成功,就有了學校事業的成就;有了教師們的自我發展,就有了學校辦學品位的提升。總而言之,學校管理上檔次的突破口應選擇在推進以共識和情感為基礎的人性化管理上,即“以人為本”的管理。
二、搭建“以質取勝”的教育平臺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學校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辦學質量的競爭。基于這一認識,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三個治校策略,即著力抓好三項建設:
1.文化建設
一是“目標引導”。符合客觀實際、經過奮斗能夠實現的目標,能夠使人們明確努力方向,激發為之奮斗的熱情,產生高于一般的工作效率。在每年一次的教代會校長工作報告上,我們都把通過努力能達到的本校在執行黨的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質量目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師資培養目標、教育設施建設目標和師生生活福利等明確地告訴大家。通過目標引導,創造一種人人為實現建設目標作貢獻的氛圍和環境,把人們的精神振奮起來,積極性調動起來,成為工作和學習的推動力。
二是“傳統教育”。這里所說的傳統,即學校的“傳統風氣”。筆者所在學校羅源一中已有近70年辦學歷史,積累了不少寶貴的辦學經驗,例如60年代時一位校長提出的“加起來超過別人”已成為一中人的口頭禪。“志遠力行”的校訓,“嚴、勤、實、活、同”五字校風對廣大師生起到巨大的教育、鞭策和約束作用。近年我們對師生教育又提出了“五心”要求。一是信心:針對目前現狀希望通過教育使教師、學生對國家、社會、學校有信心,教師對被“篩過一遍”的學生實情有信心,學生對經驗還不老道但有激情有干勁的青年教師有信心,努力爭取共同進步;二是虛心:希望老師學生能夠虛心求教,虛心求學,推動工作學習更上層樓;三是愛心:針對新生代的青年教師、中學生進行愛心教育,讓青年教師、學生有愛心、有感恩的心,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責任心;四是鐵心:讓青年教師、學生明白,只有靜下心來治教求學,鐵下心來工作學習,學業才能成功;五是用心:希望老師用心治教,學生用心學習,講究科學方法,事半功倍。對傳統校風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與拓展,也是希望通過教育使良好的校風能夠不斷繼承和發揚。通過“五心”教育,全校形成了和諧團結、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可喜局面。
三是“精神激勵”。要想把大多數人積極性調動起來,必須通過物質和精神激勵的手段來激發“興奮點”,而對知識分子來說,精神激勵更為重要。教師對自身勞動首先期待的是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需要利用各種場合對教師的默默奉獻精神加以表揚、鼓勵,特別每年的教師節請縣領導到校為教師頒獎作報告,激勵教師,努力創造一種上下尊重理解,彼此友愛團結,全體互助協作的和諧人際環境。
2.教研建設
學校工作要沿著辦學目標進行,但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將出現這樣那樣的制約,如何突破教育教學瓶頸,必須探索許多新課題,諸如教育觀念的轉變,課內外、校內外的結合,師生積極性的調動,和諧發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等。我們著力抓教研建設,由一位副校長分管此項工作,以教研室為龍頭,廣泛地把教師組織到深化教育改革的活動中來。每位教師都能夠找到自己教育科研的課題與工作位置,例如最基本的初高中銜接,每次考試的評價等都作為研究課題,并將突破教育教學工作中難點作為自己實驗的課題。這樣有目標、有實踐、有總結、有成果,集全校教師研究成果,既打破了科研的神秘感,又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師的能力與水平。
3.名師建設
要將一所在本地區較有名氣的學校辦得更加出色,就必須建立一支“名師”隊伍。在“名師”建設方面,一是組織培訓,搞好在崗教師培訓,請專家、學者講授,輸送教師外出培訓;建立名師工作室,讓優秀教師帶頭教科研,培養青年教師;在工作上把優秀教師推到前沿,主要實驗課題由他們承擔,對外公開課、研究課由他們來上;提供資金保證,采用激勵手段,在評優、晉級等方面予以優先;在工作、生活上給予幫助與支持,盡力幫助他們獲得成功。兩年來,通過名師工程建設的實施,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茁壯成長,有力推動了學校的教科研建設與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
1.創設民主氛圍,營造自由心境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對于人們研究問題的好奇心,“除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有研究顯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因此,樹立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教育目標,形成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和人際關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在課堂教學中我堅持“無錯原則”,正面看待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各種活動,允許、容忍學生的錯誤,進行延遲評價,將重點放在弄清出現錯誤的原因和如何加以改進上,“讓敢于發言的學生不帶遺憾坐下”,“對每個積極參與的同學都畫上滿意的句號”。一次,一位同學將一小段文字中的三句話數成四句話,我讓他請三位同學加上他自己每人讀一句。結果,三位同學讀完了,他沒讀上,從而使他明白自己將分號當成句號的錯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保護和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就會使他們感到自由與寬松,從而喚起創造的欲望與熱情。
2.啟發質疑問難,鼓勵標新立異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是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的表現,也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途徑之一。因而教學時,教師必須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鼓勵學生獨立思索,質疑問難。如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課時,書中描寫了內洞的景象:“……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有同學提出這樣的疑問:“這雙龍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學生們各抒己見,爭論十分激烈。我提醒他們:“像與不像,是要根據課文內容決定的。先認真分析課文,想出充足的理由駁倒對方。”待學生再次讀完課文后,我讓學生繼續討論交流。有的說:“從字面上理解,‘有點像’就是有一點像,而大部分不像,總的來說還是不像。”顯然說理性不強,難以服眾。他話音剛落,立即有學生起來反駁:“理解錯誤,有點像,應該是像。因為它們是由石鐘乳積淀而成,沒有經過人工雕琢,形象不可能十分逼真。而且文中指出‘兩條龍蜿蜒在洞頂’,‘蜿蜒’是說像蛇爬行的樣子,現在用來描寫雙龍張牙舞爪的姿態。而洞中光線很暗,大體輪廓很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這是肯定的回答。”……盡管答案不相同,但學生們根據字里行間的意思,反復推敲,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是可貴的。經過爭論最終認識會趨于統一,無須教師做太多的解釋。
3.利用情感情境,激發想象力
兒童時期是想象力表現得最為活躍的時期,想象力也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小學語文課本中描繪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均可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或啟發學生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狀景,或神形兼備地寫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或續寫故事……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例如《 黃山奇石 》一文,“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和“金雞叫天都”四種奇石介紹得非常詳細。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觀看投影,一邊圖文對照展開想象,體會黃山石的奇妙。“金雞叫天都”這一景點,只有文字介紹而沒有插圖,我便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再動手畫一畫,生動地再現“金雞”伸著脖子不住地啼叫的樣子。“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三種奇石,文中只提到名字,而沒有具體的描述,這給學生留下了一個發揮創造想象的空間。在學習課文寫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后,試著進行生動、細致地描述。如“天狗望月”:……像一只小白狗,長著一對翅膀,抬頭望著天上的月亮。“獅子搶球”更有趣,有的說,像兩只獅子面對面坐著,在爭奪中間的一個球;有的說,像一只獅子搶到了球,另一只獅子不服氣,伸出爪子想把球搶回來。真是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學生們借助想象,既活躍了思維,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創造動機
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樂趣與活力。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活動起來,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如學習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后,可開展故事演講比賽或分角色表演;學習古詩文,可根據詩句所描述的意境,現場作畫,然后配樂介紹自己的詩畫;學習寓言故事,可根據情節編寫課本劇……這種集觀察、表演、復述于一體的實踐活動方式,在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探究理解的同時,更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實踐能力。例如教學《 景陽岡 》一課時,通過學習和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學生歸納出“說、讀、演、畫”這四種方法來展示文中的重要片段。隨后便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喜歡的伙伴,充分刻畫武松這一形象。指導的、表演的、說書的、畫畫的,學生將武松這一勇敢、倔強、豪爽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學生創造性實踐能力在這里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5.實施多元互動,促進合作提高
學會交際,善于合作,在新世紀人才素質構成方面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也帶來了另一個好處,那便是更易發掘人的創造性潛質,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因而《 語文課程標準 》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小學階段采取的合作學習,是一種異質分組的小組學習方式,即把不同類型的學生組合起來,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的興趣、愛好乃至感情親疏確定多元互動小組,如優生與優生組合的多元互動,中等生與中等生組合的多元互動,后進生與后進生組合的多元互動,優中差組合的多元互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組合的多元互動,為他們進行學習交流創造條件,以小組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與獎勵標準。目的是通過各種層次組成的小組的合作交流、互幫互學、取長補短來克服差異。
在團結合作的氛圍中,激發創新精神,互動交流,一起發現其中的奧秘,最后達成共識,解決個體所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通過較長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合作比對立、獨立等更能使學生具有成就感,更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 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115-02
一直以來,我國的高職院校并沒有引起社會和國家的重視,使其處于教育邊緣化的位置。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適用型人才和技術性人才的需要量不斷的增加,近幾年來高職院校越來越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并決定將其發展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盡管國家和社會開始重視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本身仍存在許多矛盾的問題,如教學設備差、師資力量弱、學生素質差等諸多問題。在許多的高職院校里,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非常的欠缺,還會出現許多集體斗毆的現象,遇到矛盾時并不是用法律等正當的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是采取比較野蠻的以怨報怨方式。本文將著重探討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幫助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健康成長。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
法律意識在一般看來,是指人們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法律現象的認知和把握而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關于法律的意識形態。在不同的學者看來又擁有著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有的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另一種觀點認為,法律意識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主觀把握形式”。但不管法律意識怎么定義,它們具有的共性就是人們對于法律知識形成的一種包括認識、理解、心理上和情緒上的意識形式。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對于法律意識的把握是非常欠缺的,其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法律知識的缺乏。法律知識是指一些關于法律的基礎知識,在許多的高職院校里根本就沒有開設法律基礎知識的專門課程,而是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一門課中附帶的講一點關于法律的基礎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學習到相關的法律知識。一些高職院校也并沒有專門教法律的老師,是將其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幟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來講解法律。這就在法律知識的課程和教學方面使學生學不到關于法律的基礎知識,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另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許多相對本科的大學生來說自學能力和自制能力比較差,在課外業余的時間里,很少主動地去學習法律的基本知識。這也導致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基本知識的缺乏。
2.法律觀念淡薄。法律觀念是人們對于法律的一種常識性的判別。在多數高職院校里,大學生由于沒有學好法律的基本知識,很多對于法律的功能、作用并不了解,因而就不會擁有一定的法律觀念,運用它來解決矛盾和維護自己正當的權利與利益。許多學生的學習還過于功利化,認為有用即學,沒用則不學。當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時,許多的同學不是付諸法律的意識,而是采取私了的方式,有些甚至出現暴力和的事件。在自己的權利遭到侵犯時,許多的學生要么采取的是忍氣吞聲,要么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從不訴諸法律等等。由此充分地說明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觀念的淡薄。
3.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是人們對于法律效力、法律權威的崇拜和敬仰,并以之來作為行動準繩的一種信念。一個人只要具備了法律的信仰,內心就會產生守法、用法和執法的自覺自愿的行為,而要產生法律的信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高職院校里,由于許多的原因使得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非常欠缺,許多學生根本就不相信法律,反而會相信一些非法律的準規則,法律信仰自然會嚴重的缺失。在許多高職院校的法律信仰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沒有法律的信仰,每一年在高職院校發生的許多事件也會得到很好的佐證。
從以上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現狀的分析得出,許多大學生由于學校、教師和學生自身等原因導致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困難重重,因此,必須首先分析出高職院校法律意識培養的關鍵是什么,以找出解決的途徑。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關鍵
根據社會對于大學生的界定可以看出,大學生是集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于一身的高素質群體,學好法律的基礎知識也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需。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同樣如此,他們雖然比較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但作為一個現代的人,法律意識的培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關鍵應在于以下兩點。
1.讓高職院校大學生懂得法律的基本常識。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受專業的限制,許多的學校都采取的是三年制的教學方式,培養的目標的是專業型的技術性人才,所開的專業主要以經濟適用型為主。學生在校學習基礎知識的時間一般只有兩年,而并不像一般本科那樣學習四年。學習基礎知識的時間也就非常短,還要完成課程所需要的學分。這使得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時間非常的倉促,加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因此,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方面,也就不應該像本科生那樣的要求,要學生完成相應的學分并熟知法律的條文。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法律意識培養的關鍵應在于使他們懂得法律的基本知識,這一方面使他們能夠守法,行為時遵守國家的法律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是當權利遭到侵犯時能夠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
2.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自主守法和踐行法律。許多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素質及自主的學習能力比較差,在自己與別人發生沖突時,經常采取的方式就是非理性的暴力。同樣在遇見別人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往往也是袖手旁觀。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關鍵就是促進其能夠自主的守法和踐行法律,這其一就是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擁有法律的意識,形成守法的精神,不去做一些違法或有損于法律的事情;其二就是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能夠踐行法律,在自己和別人遭到不法的侵犯時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保護他人,而不是采取冷漠的態度;其三就是能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健康的成長。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
1.改革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由于學校的性質而并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法律知識的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合二為一開設,這門課就是《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其中談到法律知識的僅有三四章的內容,而且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少而簡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想學到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就顯得相當的困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必須向法制國家邁進,相應地人們的素質也必須得到提高才能適應。高職院校的法律課程必須予以改革。而具體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讓學生們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識。首先高職院校在注重職業技術培養的同時,也應注重基礎文化課程的設置。法律基礎課程應作為文化基礎課基本課程之一,而不是附帶在思想政治教育下,開設一門專門的法律基礎知識課,讓學生對這門課程引起重視。其次在課程的章節安排上,應把最基礎的法律部分,如民法、刑法等放在開頭的幾章里。因為這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如若放在后面的章節里,往往會被忽視而讓學生學不到知識。再次在課程的時間安排上,不要總是把這樣的課程安排在一天最后的兩節課上,應下午前一二節或早上三四節課上,這樣學生才愿意或容易接受。
2.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教師作為大學教育的中堅力量,其素質對于學生的教育和成長至關重要。在國內目前的大多數高職院校中,法律基礎知識課一直是系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下,并且只是簡單的作為小小的三個章節來講解,而教師并不是專業的學法律的教師,多數由教思想政治的老師上課。這就會導致法律知識教授的老師是一個非專業的人士,缺乏應有的法律素養,使得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高職院校里,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首先就要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用專門學法律的人士來教授學生法律知識。學生就既能接受專門的法律知識教育,也使得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得法律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3.加大法律的宣傳力度。要高職院校大學生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除了以上課程設置的調整和教師的法律素養外,學校還可以外在的加大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也就是運用廣告和海報等形式來宣傳法律知識,以幫助大學生了解法律知識。具體的途徑有:一是學校可以將法律的基礎知識部分印成小冊子分發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業余時翻閱,或當學生在不懂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及時地閱讀和運用以學習法律知識;二是學校學生處可以制作展板,在展板上附上許多相關法律的案例,讓學生們有興趣去看和思考,并從中學習法律基礎知識;三是學校可制作宣傳片和相關的法律性的光碟,掛在校網上或是在公開的場合、節日上放映,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法律知識。
4.建立大學生自主的法律咨詢中心。在高職院校中,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素質的群體,擁有著自主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法律意識的培養里,學校的相關機構就可以創立一個自主的法律咨詢中心,此中心的目的就是為廣大學生提供一系列的法律知識咨詢。在運行的方式上必需要有專門的老師來加以指導,學校給予大力的倡導和支持。這樣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煩事時,就可以先咨詢法律咨詢中心,最后用理性的方式、法律的方式,而不是用非理性或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遇到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時還可以自主的咨詢以解決難題。以此就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方便而快捷地了解法律知識和解決現實問題。
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于法制社會的今天來說已成為必需,而要做好法律意識的培養工作,就必須認真的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探討其關鍵性,最后才能找到合理的培養路徑來。本文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提出了四個途徑,從外在性來看,主要是要改革高職院校關于法律知識課程的設置和加大外在法律知識宣傳力度,這有利于深化法律知識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從內在性來看,就是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和創立屬于大學生自己的法律咨詢中心,這就從內在調動了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最終幫助形成具有較高素質的綜合性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小梅.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10)
2.王瑛.淺談職業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太原大學學報,2010(4)
3.李丹梅.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4.張星杰.淺析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1(1)
5.黃邦道.論當代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5)
關鍵詞 學生;職業意識;技能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0)18-0044-02
Take about Sense of Career on English Teaching for Primary School//Luan Zhichun
Abstract It’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have the sense of career when they begin their jobs. It’s the same with their long-term employment. They can work steadily for a long time if they have the good sense of career. We have known that the training of sense for students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teaching skills for students.
Key words student; the sense of career; skill
Author’s address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Qiqihar, Heilongjiang, China 161005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全國各高校辦學指導思想之一。在師范學校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實踐中也應以此為指導,首先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引導和教育,然后再培訓職業技能,與此同時不斷強化職業意識,這樣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就業后的穩定程度都有成效。
1 職業意識
1.1 什么是職業意識
所謂職業意識,是指從業者在特定的社會條件和職業環境影響下,在教育培養和職業崗位任職實踐中形成的某種與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的思想和觀念,是從業者在職業問題上的心理活動,是自我意識在職業選擇領域的表現。
1.2 職業意識的形成
從進入大學起,大多數學生對今后的職業開始形成一個粗淺認識。就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的學生而言,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職業意識形成得更快一些,因為這個職業的指向性明確,領域確定。但是此時的職業意識萌芽仍然停留在職業的方向及領域。
1.3 職業意識的深化
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隨著專業課的開設就在連續不斷地滲透職業意識,特別是英語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小學英語教學法的開設,對職業、教師職業等一系列內容進行講授,通過試講、見習、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使職業意識的深化有一個落腳點,使學生對職業意識的認識與體驗更進一步。
1)職業:指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較為穩定的并以其報酬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2)教師職業:是指按照一定社會的需要和標準,傳授文化科學知識,以培養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為目的的一種職業。
3)教師職業責任:對學生的成長負責,對社會發展負責。教師的勞動能影響學生的一生,甚至可以決定或改變他將來的發展方向。教師培養的學生應是對社會、國家和人民有用之才。
常聽到這樣說法,因為教師的一句話、教師的關懷、引導,使學生產生一個美好的愿望并努力實現。有一位學生家境貧寒,她的小學老師非常關心她,常給她做吃的,有時給她買一些衣物等,她非常感動,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產生“長大我也要當一個老師,像我老師一樣幫助學生”想法。考入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后,她努力學習,各方面表現積極。畢業不久,她工作得很出色,很快在學校成為教學骨干,她所帶的班級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思想品德在區里成為典型。這一案例說明一個負責任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有時是不可估量的,這一點一定要使準備以教師為職業的學生認識到。
2 將職業意識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及具體行為要求
2.1 熱愛教師職業
如果一個人從事的職業是個人的興趣所在,并不斷地追求,努力拼搏,最終他會將職業轉化成事業去做,這就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首先,注重引導學生對教師職業產生情感,對所要從事的工作有認同感;然后在教育見習、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這種情感,使學生執著于教師職業。
2.2 深刻的教育觀、發展的學生觀
隨著當代教育的發展,使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全面而深刻,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既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1)發展的學生觀。最重要的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善待學生。學生的發展潛能是不可估量的,要把學生看成發展中的、可以培養和塑造的個體。
2)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人。不論生理的還是心理的,都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整體活動過程。教育引導學生的過程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生理需求,注重學生的情感因素。無論學生大小,都有思想、有情感、有分析、有判斷,在與他們溝通、交往時要特別注意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尊重他們的人格,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2.3 掌握必要的職業技能
目前的崗位需求,經過調查、了解、實踐,總結出“一專多能”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必備的綜合教學技能。“一專”指扎實的專業知識及語言綜合水平,是對學生的專業要求;“多能”指多種教學技能,是對學生能教學的要求,是教法課的要求。
1)語言的示范能力。①聽辨出每一微小音素的變化與不同并能糾正學生的錯誤語音;②要有一定的口語能力,能用簡練、準確的言語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語言規范得體;③教師的語音語調要純正、流利,對學生有模仿作用;④板書字跡工整、規范,設計合理并能突出重難點。
2)綜合教學技能。①能唱,結合教學教唱學生英語歌曲,利用學生熟悉的曲調填充新內容用于教學或輔助于教學;②能畫,具有四級或五級簡筆畫技能,在教學中能運用既利于學又能說明問題的簡筆畫;③能表演,能充分利用體態語,以豐富的表情、協調的動作表達意義或情感,做到有聲有色;④能組織課堂游戲活動,根據教學內容用恰當的游戲組織教學;⑤能設計、制作適用于教學的各種教具,能制作、使用課件,能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錄像、幻燈片、多媒體等)。
2.4 具備教師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
在學校中,職業責任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承擔的特定的職責,包括教師應該做的工作以及應該承擔的義務。教師能否履行自己的職業責任,是衡量這個教師是否稱職和勝任工作的標尺。有責任心就會有敬業心,工作中就會認真負責,勤于思考,甘于奉獻。這些非常重要,必須注重培養,因為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兒童。
3 職業意識體現的難點――師德
師德,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是教師的從業之德,是對教師這一行業的道德要求。師德的核心是愛,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
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兒童。捷爾任斯基在表達師生關系時說道:“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主要表現在親切感、理解感和期望感上。
有一個學生在實習時,管理的是一年級的學生。不久,有一個孩子給她一支鉛筆,她當時就說:“我沒有用,不要。”就在這個孩子轉身返回的時候,實習生發現她含著眼淚,于是她抱起孩子說道:“老師不能要學生的東西。我知道你喜歡我,我也非常喜歡你,你用這支筆每天為老師畫一張畫,好嗎?”這個孩子笑了。在她實習期間,這個學生每天都拿著畫在班級門口接她。實習匯報會上這個實習生講了這個故事,感動了很多學生。這種親切和理解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同時期望學生用筆記錄老師,產生教育效果。
4 實習固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升華他們對教育對象的愛
英語教育專業的見習和實習是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體現學生對教育對象愛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因而在評價學生的見習、實習成績時更注重對他們的職業意識的評價,對他們敬業精神、責任感的評價,對他們的師德核心――愛進行評價。
有一次實習前,有一名學生提出到實習學校要帶高年級,她感覺自己帶不了低年級。帶隊教師開導她:“你如果能讓一年級的學生喜歡你,說明你有能力。他們和你同樣有思想,有感情,只要你耐心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他們就會喜歡你。”帶隊教師把她分到一年級,她下課后及課間操期間深入班級看護學生,而且常常蹲下與學生談話,很快得到學生的喜歡,也得到指導教師及校方的認可。每當她出現在班級,很多學生就會興高采烈地迎接她,下課會有很多學生跟著她甚至拉著她手走出教室。有一個小學生天天回家向家長談起這位實習老師,家長特意趕到學校見一見這位實習老師。實習結束,她不僅被評為優秀實習生,還被這位家長聘為家教。將這個案例講給要下去實習的學生,讓他們從中體會和感悟。
每次學生實習返回學校,都會津津有味地談起他們實習的感受、當老師的體驗。有的學生說,看到孩子圍著她,感到很驕傲。有的學生說看到她的學生問這問那,感到的責任很重。通過實習讓他們體驗教師這個職業,讓他們體會教師這份責任,讓他們釋放教師這份愛。由此可見,學生的職業意識完全可以通過實習得到固化。學生的責任心體現在工作中,轉化成對其教育對象的愛,提升到敬業的層面。
參考文獻
[1]王來喜.中學英語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一、發生的問題
在意識形態教育理念方面,我校部分任課教師存在著注重知識教育,而忽視價值教育的現象。尤其思政課《道德與法治》,在教學中,部分老師沒能正確的認識學生的思想動態,沒能理解思政課的真正價值目標所在,僅僅將課程教學內容當作理論體系加以灌輸,死記硬背,追求分數,而忽視了道德思想教育,使得意識形態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脫離,變成遠離生活的理論說教,降低了思政課的教育實效。
二、處置措施
1、強化認識,轉變理念。
學校領導已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作為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的重要性,針對學校部分老師存在的舍本逐末的不良現象,立刻在全校召開了思想作風整頓大會,要求老師們轉變思想觀念,講究方法策略,理論聯系實際,同時明確了學校各部門各環節在意識形態教育建設中的分工和責任。
2、加強監督,保持常態。
我校在進行了思想作風整頓之后,接著建立了監督機制,成立了意識形態領導工作小組,采取推門聽課、詢問學生等手段,調查了解老師們的落實踐行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通過個別談話,責令整改,時刻把控教師們的思想動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習慣,形成一種常態化。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系的劉甫迎教授正是一位這樣的導師。
“傳道”:劉教授在授課之余,傳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加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
“授業”: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方法靈活;課程講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劉教授的“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教學,劉教授的專業基礎課一改其他基礎課程簡單、乏味的狀況,用很多生動、實際的內容吸引我們,教會我們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劉教授的基礎課程自然也就成了大家最喜愛的課程之一。
“解惑”:平時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劉教授總能以耐心的、有效的、細致的方法為我們解疑釋惑。但是,在畢業設計(例如,指導開發具有25個子系統的Fox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時候,劉教授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授之予魚”,并且“授之予漁”,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使我們終身受益。
教師評價
劉甫迎教授主講的“大型數據庫技術(Oracle)”是我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集中體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緊密結合的教學理念與原則。采用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面向企事業真實的數據庫設計和開發過程,使學生獲得基于數據庫管理員(DBA)的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其課程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經過多年不斷探索,其課程教學不僅強調基礎理論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用于實際課題,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傳承了我校97年的優良傳統“學做合一”。
劉甫迎教授學術造詣高,教學改革中將其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學活動。負責的“Visual FoxPro數據庫”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主持的“數據庫原理及應用(Oracle)”、VFP、C#三門課程獲省級精品課程稱號;主編出版的《C#程序設計教程》等20多部教材暢銷全國,其中《Visual FoxPro實用教程》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數據庫原理及應用(Oracle)》獲首屆四川省高職高專精品教材獎,《Web編程實用技術教程》等3部被評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他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的2006-2010年教育部高職高專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受教育部委托負責制定了全國“高職高專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規范”。
高等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在學校及其周圍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廣大師生身心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嚴重影響師生身心健康的公共衛生事件[2]。學校影響師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一是傳染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傳染病,比如麻疹、水痘、流感、肺結核、甲型肝炎、細菌性痢疾等仍有較高的發病率,潛伏著一定的流行危險;二是食物中毒,學校食品需求高度集中,需要監管的環節較多,每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發生食品衛生事件。
近年來高等學校傳染病爆發、食物中毒時有發生,給大學校園的生活帶來了強大的沖擊。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高等學校師生健康,教育部2009年8月下發《教育系統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明確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職責,要求學校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認真排查各類衛生安全隱患,強化信息的廣泛收集,對各類可能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況及時進行分析、預警,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設備的應急儲備工作,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把事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2]。
2 高等學校醫院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招生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凸顯出校醫院的規模和服務質量已不能滿足師生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高等學校醫院發展相對滯后,不能適應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需求。學校醫院隸屬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靠學校投入,人員隊伍建設也要靠學校人事部門調配,醫院沒有自,業務上接受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和指導,行政上受主管校長直接領導。在學校經費緊缺的情況下,醫院的發展很難引起重視。醫療設備簡單陳舊,衛生技術人員配備不足,技術力量薄弱,已成為限制醫院維持現狀和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比如我校醫院在編人員2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5人),臨時合同制衛生技術人員19人,分別注冊在三個校區,服務近20000名學生,2500名教工。醫務人員退休自然減員,年輕醫師補充不進來。目前只有內科、中醫科、預防保健科有合格的執業醫師,導致科室建設不健全,限制了臨床業務的開展;醫技科室人員有的兼職,有的科室只有一個合格的衛生技術人員,不能參與24 h值班。
22 學校現行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行政性強,專業性、法制性、有效性弱。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組成人員多為各部門負責人,其工作人員和機構缺乏延續性和專業性。在突發事件處置中,學校領導的指揮調動起關鍵作用,往往會在事件的監測、報告、落實措施過程中受到不利于事件控制的行政干預。學生密度大、群體生活的特殊性,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帶來不可忽視的困難,比如傳染病報告、患者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觀察、緊急應急性預防接種、場所的預防性消毒、終末消毒等等,均包含嚴謹的科學性和法治性,缺乏專業化的應急管理隊伍往往延誤事態控制。校醫院是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不可缺的職能部門,患者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觀察及其生活照顧,靠有限醫務人員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往往捉衿見肘,需要學校領導的協調和支持,調動全校各方面力量,確保應急管理的有效性。
23 醫療保健經費投入不到位,健康教育開展不夠平衡。醫院開展健康教育,需要學校規范支持,包括制度的建立、與學校有關部門的協調、經費的投入等。沒有形成規范化支持環境,校醫院健康教育工作處于被動狀態,只能勉強完成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指令性任務,無規范化、程序化健康教育規劃。對學生的衛生安全防范意識和實際應急能力的培養成為一紙空談,學生在面臨突發事件時缺少認知和行為上的應對能力,容易出現群體性恐慌。
3 高等學校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建立完善
31 加強高等學校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基本衛生人員隊伍建設。隨著高等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師生員工的醫療需求不斷提高,醫院也應與時俱進、合理定位,科學發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工作規程》明確指出: 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的基本建設應納入學校基建總體規劃。其建筑面積按《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 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的基建與設備費、經常性經費、預防經費、健康教育經費,應納入學校年度預算[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醫療設備建設,基本衛生人員隊伍建設,以滿足基本的醫療預防需求。尤其是增加校醫編制,加強預防、醫療、檢驗等技術部門骨干力量,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處理突發事件的專業隊伍,以適應高等學校公共衛生管理的需求。
32 建立預警機制,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常監測管理。建立預檢分診制度,疫情監測報告制度,設置發熱門診、腸道門診,專人負責疫情報告工作。對傳染病的發病情況、分布特點進行調查分析,提出并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定期開展學校傳染病、食品衛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建立異常診斷信息快速反應流程,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在突發事件尚未發生之前,應盡可能將其消滅、化解在萌芽狀態;開展經常性的演練活動,不斷提高應醫務人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配備相應的醫療救治藥物、技術、設備,做好應對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儲備工作。
33 注重風險意識的培養。高等學校學生的流動性較高,每年都有新生入校,需要對進校新生進行風險意識與應對能力培訓。校醫院應積極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公眾宣傳教育,將應急處理基本知識、常見傳染病防治知識、食品衛生基本知識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大學生入學教育中,普及衛生防病知識,提高師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
34 建立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針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類型制訂迅速、有效、有序解決問題的行動計劃,從而使危機應對更為程序化、制度化[3]。根據上級衛生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要求,制定醫院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工作制度,責任到人。預案應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救治兩方面。一方面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報告、審核、危險評估、危險控制;另一方面積極做好患者的應急救治。一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立即報告,并于第一時間啟動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落實措施,將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處理事件過程中,及時發現執行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完善應對程序,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35 建立與上級疾控部門、醫療機構、及校內有關部門的聯系機制,加強合作,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學校學生相對集中,一旦有傳染病爆發或群體性食物中毒發生,突發事件的控制、危重患者的轉診、患者的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留驗、醫學觀察等,需要醫院與上級疾控部門取得聯系,尋求技術支持;與上級醫院聯系及時轉診重患者;與學校各職能部門、各學院聯系, 協助做好患病學生隔離、密切接觸者留驗、醫學觀察的督促和后勤保障工作。
參 考 文 獻
[1] 《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工作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8.
關鍵詞衛校學生;職業能力;創業意識;開發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中職衛校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內涵是其適應從事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個體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及創業追求[1]。衛校學生在其專業崗位上,具有高度責任感、具備救死扶傷的能力和人道主義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職衛校采取必要的運行機制,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醫德品質、過硬的職業能力、終生發展的學習能力、溝通協作的工作能力及開拓創新的創業意識,并大力開發和提升,是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1.職業能力、創業意識與運行機制淺議
職業能力是個體勝任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并能在從事的職業工作過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個體職業能力除了可以通過實踐磨練來不斷提高外,接受教育和培訓這條途徑最直接、最有效[2]。中職衛校學生就是通過接受教育和培訓來掌握扎實的醫學知識、技能,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這對其今后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創業意識是一個人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對個人創業起動力作用的個性意識傾向。它集中體現了創業素質中的社會性質,支配著創業者對創業活動的態度和行為,并規定態度和行為的方向、力度,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能動性,是構建創業教育運行機制的必要前提。
運行機制是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和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方式和原理。中職衛校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開發的運行機制包含所有開發的內外因素及相互關系的總和,其首先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并使之成為溝通各種相互關系的橋梁,以了解自身與其關系的狀態并做出反應;其次,建立各種機制以保證各關系相互配合、通力協作而達成開發的各項目標。
2.中職衛校學生職業能力、創業意識教育開發的思考
當前,衛校在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開發理念、教學培養模式、指導機構、健全制度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缺陷。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學習借鑒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另一方面是結合問卷訪談我校學生和實習協作單位所給予的啟示,提出現階段衛校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開發需要思考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衛校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創業意識的開發與培養影響很大,需要關注和解決。
3.中職衛校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開發的運行機制
衛校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開發就是通過學生入校職業認知教育、理實一體化的職業能力培養、典型創業事例激勵和創業實踐活動、有力的組織機構指導等方面機制和運行,最終使衛校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而增強競爭力。
3.1開發的理念先行
首先應確立中職衛校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開發的理念,讓大家認同和理解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能力的開發在于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開發理念先行的內涵包含以先行的理念來引領教育實踐的創新與發展,改變學生的內心和日常生活的姿態,從而使學生與學校的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開發理念相互影響、情感互動、和諧統一。只有在正確的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教育觀的指導下,才能有效協調各項教學活動、開發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目標可以確定為:人文教育與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創業理想和創業意識開發相結合,使學生具備突出的職業能力與創業意識而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
3.2構筑能力培養的教學新模式,突出職業能力與創業意識的開發
衛校學生在其進校伊始就對其大力進行專業認知教育,積極引導學生科學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和階段學習目標,使學生的學習與人生的奮斗目標聯系起來。學校在教學資源建設中,打造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環境,推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職業崗位中學習,在理論實踐一體化學習環境中工作,將職業情境與學習情境融為一體,大力開發以培養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為目標的教學環境。針對教學內容構筑起以能力為核心的理論和實踐兩大教學模塊,全面摒棄以教師為中心、教室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形式[3],。采用多種重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以學生活動為主要特征開展基于工作任務的學習,實現"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的現代先進教學理念,提升個體發展所需的能力,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意識,使開發工作更富成效,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4]。
3.3建立職業需求和創業理想的評價系統,提高學生職業能力與創業意識的教學質量
注重建立職業需求和創業理想的評價系統,采取由知識評價為主轉向以能力目標評價和創業理想評價為主,積極探索體現具有衛校育人培養特征的考核評價方式。教學考核的重點從成績考核、學科性考試考核為主轉向以能力目標、創業理想對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綜合素質考核為主;質量管理由校內評價為主轉向多元評價為主。強化實訓、見習、臨床實習、畢業專業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依托實習協作單位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并以綜合性的實習項目作為評價學生教學成效的主要指標,重點地把實踐教學基地臨床考核項目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構建立體式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3.4突出創業意識教育理念,構建創業教育精品課程,提升職業與創業綜合素質
創業意識的開發要從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品質、創業能力的培養等方面著手,突出創業理念教育。以創業理念為先導,積極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強調學生自我謀職能力的重要性,努力培養學生具有開創性的職業能力與創業意識。在常規的教學中,注重以創業意識和能力培養為核心來安排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建立創業型課程體系,重視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和畢業后的勞動需要為本,將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教育與培養和學科課程融為一體,同步進行。
總之,中職衛校學生職業能力與創業意識的開發和養成,對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培養高尚醫德品質、溝通協作與終生發展能力意義重大。中職衛校應注重建立學生職業能力與創業意識教育培養的組織指導機構,健全相應的運行機制,大力推行開發理念和培養新模式,使學生獲得更強的職業綜合能力和創業意識,達到不斷增強和提高學生就業和創業競爭力的培養目標[5]。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J].職業技術教育,2006年,27(455):5-10.
[2]徐國慶.職業能力的本質及其學習模式.職教通訊,2007,24(1):24-26.
[3]鄧澤民,趙沛.職業教育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7.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f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教育資源,理應開放共享,交流互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這為新形勢下探索創新增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帶來了新的“生長點”,提供了根本遵循方向。我國大學生群體已經步入了以90后為主體的新階段,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最佳時期,其自身成長成人成才關乎國家興旺、社會發展和家庭幸福。因此,凝練和培育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生活空間中詩意地棲息,增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既是促進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新使命,也是培養美麗中國建設者的新訴求。
一、新形勢新任務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論析
美麗中國不僅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詩意描繪,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時代產物,其實質是一種天藍、地綠、水清,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文明發展新境界,其包含了國家、社會、個人美麗價值意蘊,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麗中國、美麗社會、美麗公民心靈的美好愿景和期盼。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其包含了三重美麗價值意蘊和三個層次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人美。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三個維度共同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體系。
(二)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重大
美麗公民心靈既是美麗中國的源泉,又是美麗社會的基礎。“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黃金機遇期,大學生肩負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重任,其自身成長成才關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謂人生的步子,要從一開始就邁好。90后大學生正處于身體成熟、心理成長、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市場經濟的浪潮和全球化語境下,易受思想文化多元、社會思潮多樣的影響,亟需倍加關注,加強引導,幫助成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以其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導力構建起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既有利于美麗公民心靈的培育,也有助于美麗社會、美麗中國的涵育,從而在凝聚改革共識、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全面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主流引導和整合集成作用。
二、創新新方法和培育路徑
價值屬性問題是區分實踐活動有效性的可靠信度。因而,只有提升教育的價值性,厘清價值主客體關系,才能增加其有效性,進而增強其實效性。以價值理念為引領,將教育理念、方法與大學生實際緊密結合,從理論到實踐、從體系到路徑等多個維度,從而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發展。
(一)理論層面:抓好主渠道教育,增強系統性
人才培養是高校功能定位的重要使命。高校不僅要注意培養“才”,更要注重培養“人”。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度融入大學生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如課程學分、活動參與、競賽創新、畢業設計等,以貼近學生、喜聞樂見、接地氣的方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大學校園、進教材課本、進學生頭腦,注重增強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旗幟鮮明地指出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明確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導向,為美麗公民心靈、美麗社會、美麗中國涵育和導引提供新的“成長點”和“適宜氣候”。另一方面,增強系統性,發揮1+1>2效應。首先,教育引導要正確、深刻,明確目標靶子;其次,輿論宣傳要完整、準確,把握教育內容;再次,文化熏陶要多方、全面,形成常態化;最后,實踐養成要積極、主動,融入人民群眾,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二)實踐層面:注重實踐,深度人本化
除了抓好主渠道教育,如何增進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創新方法路徑?這又是目前我們必須探討的現實課題。大學生心態是時代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其群體心態變化與個體心理困擾亟待教育工作者們的關注與行動。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90后大學生群體成長成人成才,就必須用好“隱形的手”,融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基于客觀事實和根據科學規律,增加認知、增強情感、鍛煉意志、磨礪信念、自覺行為。當然,這既需要各種時機和場合,也需要一定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更需要投入社會實踐,以實踐活動育人,在實踐中提升教育實效。因此,不論是部屬重點高校還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都應為大學生寒暑假實踐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暑期“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服務計劃”、等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走下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參與實踐,服務社會,增加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情感體驗,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加工轉化“為大學生教育的“訓練場域”和“實驗基地”,在實踐訓練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情感體驗中潤物細無聲地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誠信意識等,從而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成長成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影響下精神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