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社會領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際上,在1982年就第一次開展了專門研究老齡化問題的世界大會,德國從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一種專門為老年設計的新型理念住宅――照料維護式住宅。發達國家對老齡化的研究較為領先,就我國而言,對老齡化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并沒有深入研究老齡的居住環境,如何建設適合中國特色的老齡居住環境是我國現階段急需完善的問題。從老年人的角度出發,建設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居住環境,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進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
1 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
在設計住宅室內環境前,要首先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首先,在生理功能方面,老年人出現了很明顯的衰退。全身的生理功能和組織器官都退化了,導致身體儲備的能力減少,在危機情況時不能提供足夠的身體支持。其次,老年人的適應能力降低,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引起了身體內環境的失調,短期內改變他們的居住環境,可能會引起他們的水土不服。最后,老年人的抵抗力和自理能力都下降,這些都會影響他們自身的身體健康,給行動帶來不便。另一方面,在生理機能衰退的同時,他們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社會功能角色發生很大的轉變,從“被需要”到“需要”,這些都會降低老年人對生活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并開始懷疑自身的控制生活能力。據研究發現,老年人普遍具有下面的心理特性:求生性、回歸感、眷戀感、共生性、孤寂性。因此,在設計老年人的居住室內環境時,必須要結合老年人的身心特點進行合理的規劃。具體來說,要特別注重環境的標準,噪聲控制、緊急呼救裝置、燃氣泄漏報警、警示照明和采暖降溫等。這樣既可以減少不好因素對老年人的侵害和刺激,也可以對老年人的精神進行一定的調節,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保證他們方便、舒適的生活環境,增強他們的生活信心。
2 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內主要環境的設計
2.1 出入口的設計 由于老年的身體機能大大的降低,行動較為遲緩,體力弱,視力不好,因此在出口設計時應采用防滑、耐磨、堅固的材料,防止使用中因地面的裂隙、凹凸不平等地面變化,導致人身事故。在出入口大小的設計上,必須要留足輪椅回旋的面積;在出入口方向的設計上,考慮到老年人的體質,出入口應采取陽面開門,以避去寒冷季風的影響。在出入口還應對雨棚等物品的造型有一定的設計,以滿足老年人的識別度和歸屬感。
2.2 過廳和走道的設計 為了滿足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在過廳設計時除了考慮輪椅和擔架的回旋條件之外,還要考慮到為換鞋更衣準備的椅凳和櫥柜的空間設計。老年人的反應力和身體反應都降低了很多,總的來說就是對于外界的刺激老年人多表現為反應遲鈍、感受性弱,在過道、走道、房間不可以設置門檻,最好地面不要有高差存在。并且在老年人經常走動的過道安裝護墻板和扶手,旨在幫助老年人安全通過。在走道的兩側可以設置距離墻壁40mm的直徑為40-50mm的圓桿橫向扶手,扶手高度宜在0.90mm和0.65mm;在過道的兩側墻體下部設置高0.35mm的護墻板。
2.3 居室的設計 老年人起居室的朝向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最大限度的保證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朝向,最好能面向南方,北向次之,東向和西向夏季都會很熱,不適合老年人的長期居住。老年人的起居室還應考慮到自然通風、視野開闊、天然采光等方面,這些都可以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 衛生間的設計 衛生間對于老年人來說是事故多發地,因此要考慮好衛生間各個方面的設計,面積、坐便器等等。由于不合理的衛浴設施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隱患。在我國很多家庭里面廁所依舊是采用的蹲式的便器,這樣極易引發老年人的腦溢血;地面光滑,具有高差的地面會增加老人發生事故的幾率,往往會引發老人摔跤、骨折。
2.5 噪音控制和隔音處理方面 老年人居住的環境對寧靜的要求非常高,所有砸、打、敲,尤其是金屬撞擊的聲音都會老年人尤其是身體較弱的老年人帶來不良的影響。即使是音樂聲,也應該盡可能的降低音量。
2.6 燃氣泄漏報警裝置方面 由于現代廚房主要設計的是管道煤氣,一般都有燃氣泄漏報警裝置。但是老年人的記憶力不好,手腳越發不協調,經常會忘記管道煤氣閥門是否開啟,以至于煤氣泄漏,最終釀成大禍。所以,必須給老年人安裝專用的調控閥門,防止由于煤氣泄漏而在導致的危險事故發生。
2.7 電話與緊急呼救按鈕 社區的養老網絡是以社區服務為工作核心,以社區托老所、社區衛生健康中心、家政服務中心、社區敬老院為依托,以社區內有老人的家庭為服務的對象,社區的自愿工作者為補充,建立的一個暢通無阻的服務體系。一旦出現緊急情況,社區一接到電話就會派出相應的人員進行上門服務。由于老年人的身體較為虛弱,在活動、就餐、看電視、起床、洗浴、睡眠、起立時都隨時有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這時就急需他人的救助,因此在老年人居住的室內、衛生間等方便的地方都設有呼救按鈕,以便他人及時的實施救助。
3 老年人室內景觀的設計
除了上述的硬件設施,對于照明這一塊,老年人也有特殊的要求。他們對于照明度的要求比年輕人高2-3倍,因此在室內、衛生間化妝鏡、廚房操作臺和水池上面都應該設置局部照明,滿足老年人對燈光的需求。
在室內擺放具有生命氣息的植物,一則可以美化室內環境,二則可以愉悅老年人的心情,幫助他們構建積極的、自信的生活態度。①在客廳可以選用一些象征聚財發福和吉祥如意的植物,例如七葉蓮、棕竹、龍血樹、富貴竹、散尾葵露羅等。②在臥室可以擺放一些有助于睡眠的植物,吊蘭、蘆薈、仙人球、仙人掌、馬蹄蓮、郁金香等,他們還有溫和、安詳、寧靜的作用。③在書房里可以擺放富貴竹、文竹、山豬花等植物,置于最朝陽的位置。一方面這些植物有利于學習,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竹”還有節節高的寓意。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書桌上放具有防止失眠、寧神通竅作用的菖蒲。④餐廳可以擺放一些以黃色為主的植物,例如黃玫瑰、黃素馨等,增加老年人的食欲,促進健康。
關鍵詞:宏村;古建;測繪;風景園林;景觀環境測繪
歷來的古典美學家都把建筑列入藝術種類的首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就存在或出現的次第來說,建筑也是一門最早的藝術。”它與繪畫、雕塑一樣,都有著鮮明的藝術形象,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獨特的民族與時代風格,深刻的文化意蘊。微派建筑則以其科學的環境意識、精湛的建筑工藝、精巧的構思設計,在世界建筑藝術和建筑文化史上獨樹一幟。
在西方傳統建筑教育中,古建筑測繪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大師曾倡導“測繪經典建筑就是向古代大師學習”;巴黎美術學院中專設“羅馬大獎”用于資助那些表現優異的學生,讓他們到羅馬測繪古跡遺址。我國現代建筑教育的先驅和泰斗梁思成更是親自實踐,并在一期文章結尾處特別指出:“以測量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建筑實物作有系統秩序的記錄是必須速成的。因為古物的命運在危險中,調查同破壞力量正好像在競賽。多多采訪實例,一方面可以作學術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成社會保護……研究實物的主要目的則是分析及比較冷靜的探討其工程藝術價值,與歷代作風手法的演變。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已有科學技術的建筑師增加了本國的學識及趣味,他們的創造力量自然會在不自覺中雄厚起來。這便是研究中國建筑的最大意義。” 時至今日,這段話仍然有現實意義。此言仍然可成為建筑教育和科研活動的歷史使命,也是許多院校開設《古建測繪》課程的一個主要目的。這門課程作為建筑教育中的實踐環節,在認識體驗建筑、培養基本繪圖技能等方面的作用頗大,故而受到教師與學生普遍的重視。
2010年,我校對安徽宏村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實習寫生,其中也包括古建筑測繪。在測繪之前,我們各個小分組進行走訪和現場摸底普查,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料的統計再篩選整理。同學們四處走訪,現場實地測繪。后期,各個小分隊又采用CAD、SketchUp等軟件進行圖紙繪制、三維建模等將測繪成果立于紙面。
說到測繪的最終目的,雖然古建在當初建造時是因地制宜、靈活多變的,但根據宏村古建的現狀并結合同學整理出來的測繪成果,完全可以為之后的古建模型制作與復原古建原貌提供充分的根據,當然對宏村現有古建進行修繕和保護是沒有問題的。古建筑的測繪與保護是連在一起的,只有測繪與保護同行方是對傳統建筑的真正保護。當然,測繪的重大意義不僅僅只停留在對測繪物體本身的保護上,想象一下,如果沒有精確的測量,能有宏村古建筑群整體規劃的有效實施嗎?當然不能。在現代社會,測繪是一種發展的手段,是一種極有意義的規劃整理活動,是一種正確的社會生活方式。
測繪即對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設施的形狀、大小、空間位置及其屬性等進行測定、采集、表述以及對獲取的數據、信息、成果進行處理和提供的活動。測繪學主要研究對象是地球及其表面形態,在發展中形成了包括大地測量學、地圖制圖學、攝影測量學等多個分支學科。
所以,看似陌生的一個專業名詞,但卻是和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小到目測距離,判斷方向的日常生活經驗,大到國家建設,武器制導的重要科技手段,無一不與測繪聯系緊密。在中國,測繪古已有之,從最早記載地理山川河流的甲骨文,到師從意大利傳教士而最早傳播西方測繪術的徐光啟,再到完成了古代中國最大規模地圖測繪的清朝康熙皇帝,測繪對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毋庸置疑。再比如,如果沒有測繪提供大地基準,衛星就無法發射,“神舟”上天、“嫦娥”奔月那更是妄想;兩國邊界有爭端,你不懂邊界勘測,神圣的國土就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被別人占領;打仗的時候,指揮員不能沒有地圖,現代遠程武器的制導更離不開相關數據支持;要找礦產得有地形圖,航空重力測量還能為其提供相關依據――測繪在我們身邊做了這么多事,你難道沒有覺察到嗎?
如前所述,測繪對現代生活影響重大,對我們的專業學習亦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是風景園林景觀專業的核心,而這創造性設計技能的訓練基礎,則是本專業的“臨摹” 與“寫生”―景觀環境測繪。這一點對于小尺度的園林景觀設計―如公園設計、廣場設計等體現得更加充分。通過對建成環境第一現場的“臨摹”、“寫生”,對于理解景觀環境的基本尺度、材質、空間限定、意境等有難以替代的作用。風景園林通過“測”,進行現場勘探、尺度把握、材料認識、空間理解、園林植被認知等,并以“繪”制成圖的過程來進行專業設計圖紙的表達、基本繪圖技能提高的訓練等。與美術、書法專業不同,對于風景園林景觀專業而言,測繪更強調工程性、尺度準確性,這也是本專業的基本素養和要求。
目前我們景觀園林專業的同學中有好多都過早的進行計算機繪圖而忽視了手繪測繪能力的培養,這是不對的。因為手繪是表達設計初步思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在園林測繪中采用測草――儀草――機繪順序進行、缺一不可的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說到景觀園林環境測繪,它源于建筑測繪,但又與其有所區別。首先是測繪對象重點的不同,景觀園林環境測繪強調景觀園林環境空間,而建筑測繪則是以建筑單體為重心;其次在圖紙表達方面的不同,景觀園林環境測繪著重整體環境的搭配、植物形態的刻畫、地形與材質的細節表達等,而建筑測繪則強調圖紙的層次,平、立、剖面對應的邏輯性,構件與大樣的精確性等;另外,景觀園林環境測繪對于時間更具有敏感性,如樹木群落、水位等的變化,均在景觀環境測繪中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表達,更進一步地講,這種群落演化記錄正是景觀園林環境測繪的重要特征之一。
景觀環境測繪的目標除了“整體空間的理解、景觀元素的認識、測與繪技巧熟悉和提高”三個層面之外,還有培養我們對于景觀園林環境歷史背景的深入理解能力。測繪對象不全是精華,不少情況下也存在目前看來的設計缺陷,其實均有其時代背景。這也正是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重要區別。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提問:比如對于改善當前環境的建議等,可以方便我們更好地加深對設計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王其亨,吳蔥,白成軍.古建筑測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 林源.古建筑測繪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視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最近召開的市十一屆二次全會再次強調指出,要提高重點區域開發建設步伐,加快19個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發揮其在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產業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要貫徹落實市委的決策部署,加快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不斷提高大連區域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發揮19個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在全域城市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1、規劃引領
規劃是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的重要依據。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編制本區域發展規劃體系,重點編制人口發展規化、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實現區域規劃的全覆蓋。區域規劃要更好地配置本區域空間、土地、水、岸線等資源要素,實現區域內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凸顯區域發展特色。如,花園口經濟區,聘請新加坡裕廊國際編制了花園口全域概念性規劃和城市設計規劃,確立建設既適宜產業發展,更要適宜人居的50萬人口城市目標。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要以科學、適度超前的規劃理念和規劃藍圖,引領示范其他地區逐步走上全域謀劃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
2、政策引領
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肩負著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拓展大連城市空間、做大做強大連城市經濟總量、促進大連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引領大連經濟騰飛的重任。要提高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開發步伐,發揮其在大連全域城市化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僅要爭取促進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的政策制高點,還要針對全域城市化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且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重點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系;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逐步廢除與戶籍相聯系的各種社會福利內容,為不同戶籍身份的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對于集體土地征用政策、農村宅基地征收拆遷補償政策的改革,一定要體現農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加大財稅金融制度改革力度,使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傾斜,采取公共財政支出、低息貸款、發行債券等形式加大對農村道路、水利、住房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以上政策的先行改革,可以為其他行政區提供借鑒。
3、產業引領
產業支撐,是推進城市化最堅實的基礎。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應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功能優勢、產業優勢,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立足于國際化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等長遠目標,在更高的層面上推進對外開放。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圍繞世界前沿技術,瞄準牽動力強、科技含量大、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的大項目實施重點招商,著重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投資公司落戶大連。在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既是對裝備制造業、石化、造船、電子信息等傳統產業開展升級換代的主戰場,又是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的主戰場,也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主戰場。在農業領域,要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開發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為此,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要率先做好產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帶動其他地區現代產業的快速發展。
4、民生引領
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制度安排、政策設計和戰略調整的重要依據。逐步擴大財政對“三農”和低收入群體轉移支付項目,提高轉移支付標準,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和貧富差距。采取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就業創業培訓補貼等政策措施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激發具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各類人員自主創業,營造一種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公正和諧的就業環境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要繼續加大財政用于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和社保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做好失地失海農民、鎮改街職工參保和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力爭為其他區域探索出以民生幸福倒逼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失信已成為中國社會一大頑疾。在經濟活動中,不誠信表現為商業信用、金融信用、產品信用的缺失,假冒偽劣、虛假廣告泛濫,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危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政務領域,一些地方政府不守信,政策出爾反爾,政令不行,與民爭利,一些官員不誠實,急功近利,搞假大空,浮夸造假,欺騙百姓,甚至是濫用權力,貪污腐化,損害了政府公信力,侵蝕著政府權威;在社會領域,一些人言而無信,使得人和人之間彼此不信任,相互欺騙,扭曲了人際關系,甚至使社會陷入懷疑一切、一切懷疑的局面,對社會和諧有序運行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據有關部門數據,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更令人擔憂的是,失信已嚴重侵蝕一個民族的基本倫理,以致“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都成了一個社會焦慮的難題。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政無信不威。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中最為重要的道德品質之一。在當前社會轉型期,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信用缺失這個突出的“軟肋”,“十”強調,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新一屆政府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初,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強調要完善獎懲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使失信受懲的教訓成為一生的“警鐘”。 6月16日,由國家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編制完成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以下簡稱《綱要》)經國務院批準。《規劃綱要》提出了2014―2020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明確了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四大領域34項重要任務,強調了加強誠信教育與誠信文化建設,加快推進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完善以獎懲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三大基礎性措施,并就貫徹實施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支撐保障。
開展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讓社會信用全面覆蓋,會讓未來個人生活或企業運行中的任何信用污點,都有可能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人們必須像鳥愛惜羽毛一樣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才能在經濟社會中立足。只有失信的成本遠遠高于守信的成本,社會氛圍的誠信氛圍才能塑造起來。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就是建立信用記錄,合理使用信用記錄,形成鼓勵守信、懲戒失信的機制。它涵蓋了經濟社會活動的各類主體,涉及經濟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目前,我國銀行、工商、稅務、海關等都分頭建立了相關信息平臺,但部門之間難以實現信息共享。此次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破了地方和部門限制。每一個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將有唯一的信用代碼,各項信用信息的整合也將具備可行基礎,這樣,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設施將初具雛形,信用查詢、公示和獎懲機制將實現聯動,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將駛上快車道。
《規劃綱要》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行動指南。下一步,國家將按照“政府推動,社會共建;健全法制,規范發展;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強化應用”的原則,積極有序地推動《規劃綱要》實施。我們相信,政府以身作則,社會共同參與,加大懲戒力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失信行為無處藏身,有如此堅決有力的舉措,就一定會讓那些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甚至鋌而走險、謀求個人私利者懸崖勒馬,回歸誠實守信的良好環境。
英文名稱:Statistical Research
主管單位:國家統計局
主辦單位:中國統計學會;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2-4565
國內刊號:11-1302/C
郵發代號:82-1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百種重點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統計研究》是中國統計學會和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自1984年創刊以來,在廣大作者、讀者的關心支持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刊特色,成為統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理論刊物。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統計學科的發展,《統計研究》作為“交流科研成果,繁榮學術研究,創新理論知識,推動實際工作”的窗口,在保持著高品味、高格調、理論性、研究性的特色的同時,一貫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密切反映著統計學術領域的新動向和新思維,對學術研究的宣傳和引導作用顯得愈發重要。
唐智彬在《教育與經濟》2017年第1期中撰文,以H省貧困地區某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過程為個案,基于r村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資本與能力雙重缺失”的現實狀況,分析了農村職業學校發展的路徑選擇。
通過職業教育實現扶貧目標,被認為是為貧困地區“造血”的重要途徑。貧困地區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是一種自我生長與外部環境改善的過程,需要相應資本作為條件。而學校社會資本是一種組織資本,是組織與組織內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網絡,體現為組織的資源,并將影響和決定組織其他方面資源(如政策、經費等)的汲取能力。然而,貧困地區的農村職業學校處于教育系統結構的較低位置,缺乏真正有利于學校發展的社會資本,資源汲取能力較弱。農村職業學校在區域經濟社會領域的聯系主要有三類:縱向聯系(與當地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橫向聯系(與兄弟學校)、社會聯系(與企業、行業等其他社會組織)。這三類聯系都會影響學校的社會資本獲取水平。
在理論分析基礎上,作者以H省TD職業中專學校的發展為案例進行了個案研究,總結了兩條發展路徑。一是“嵌入”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力建設與農村職校社會資本生產。具體包括:1.充分認識自身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之間互動與契合的重要性;2.選擇契合區域產業發展特點的專業布局與結構,大力發展技能培訓服務;3.采取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學校發展戰略,發展行動嵌入在更大的經濟社會環境之中。二是“對口幫扶”模式下的農村職校社會資本拓展外生。具體包括:1.通過“對口幫扶”向外部學校汲取稀缺性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改進學校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力;2.“對口幫扶”促進雙方長期合作,增進信任,形成互惠關系;3.擴展了雙方的社會網絡,促進雙方社會資本積累,提升影響力。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貧困地區農村職教的發展路徑:1.注重“嵌入”經濟社會的人力資本投資;2.通過對口幫扶獲取外部資源;3.認識到學校社會資本的汲取隨著外部環境與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學校自身能力建設是學校社會網絡位置和社會資本汲取的基礎,這一點在任何學校、任何地區、任何時期都是相同的;4.善于汲取關鍵資源,提高社會資本的契合度。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每年一度的世界電信日活動。首先,我代表信息產業部,向參加這次活動的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為我國電信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廣大職工、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向億萬電信消費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是“promotingglobalcybersecurity”,中文名稱為“推進全球網絡安全”。這個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突出地反映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在人類普遍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信息通信和信息化建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我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展信息通信技術、網絡和服務,可以有效地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優化產業結構、降低能源與環境成本,對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信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到2003年底,信息產業增值家值gdp的比重達到6%。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總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普及率分別達到20.5%和20.8%,原創:互聯網用戶位居世界第二位,網絡技術層次進入世界前列,各類新業務迅猛發展。各個領域的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電信業與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信息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方面還存在諸多的不適應。為此,我們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切實措施,以自身的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協調發展為著力點,積極務實地推進電信強建設。
面對國內外新形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電信業的發展,要堅持質量、效益、速度、規模并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核心競爭力,在繼續做大的同時努力做強,向電信強國目標邁進。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當前,要抓緊“十一五”的計劃的研究制定,針對行業發展中各種不夠全面、不夠協調的矛盾和問題,從規劃、政策等方面加以引導、調控、規范和完善,促進行業協調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使社會公眾從電信發展改革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電信屬于服務業范疇,是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通信服務。不論是行業規劃、市場監管,還是企業運營,包括互聯互通等工作,都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我們將按照這一原則,堅固各方利益關系,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電信資費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建立資費的市場形式機制,使廣大消費者從電信業的發展和改革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三、是加快發展農村通信,努力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電信業帶有明顯的普遍服務特征,要從促進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針對市場競爭新情況,研究探索發展農村通信的新思路、新機制、新舉措。目前,信息產業部正在配合有關部門抓緊建立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并加快實施“村村通電話”工程,開發適合農村特點的通信技術,原創: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動。同時進一步加強規劃、政策指導,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培育農村通信市場,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堅持市場導向,加強對發展新技術新業務的引導。
針對全球信息通信向下一代網絡過渡的情況,信息產業部要通過發展規劃、技術政策來宏觀引導,推動新技術新業務健康發展。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積極務實的推動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發展。目前,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技術和網絡實驗及政策研究等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五、是堅持統籌兼顧,推動經濟和社會領域信息化協調發展。要在繼續加快經濟領域信息化建設的同時,著力推進社會領域的信息化應用,使兩個方面協調發展。研發部門要大力開發各種先進適用的硬件和軟件產品。電信部門要充分發揮網絡和服務優勢,積極通過各部門發展各類信息服務,充分發揮信息通信技術在管理管理公共事務和抗御各種災害等方面的作用。
六、是轉變政府職能,創造一個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當前,電信業面臨的技術、市場和競爭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政府部門要適應新的形勢,堅持依法行政,綜和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手段,切實把工作著力點轉到引導、規范、監管、服務上來。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電信市場秩序,特別是要加強立法工作,形成政府依法監管、企業依法經營、消費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局面。
按照孫立平的解釋,所謂“轉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轉型過程會造就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會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由此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也因此,既得利益集團用“維穩”的理由拒絕和綁架改革,成為“轉型陷阱”的主要癥狀。
相對于“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用“轉型陷阱”來描述中國當下遇到的體制困境,可能更恰當。因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給人的感覺似乎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在彼岸等著,只要跨過這個陷阱,就能實現現代化,成為發達國家。如果說,這是一個基于多數國家發展經驗而得出的帶有一定共性的現象的話,那么,“轉型陷阱”則更多是針對中國改革和轉型的具體過程而言,是對中國當下現實的一種客觀描述,兩者的表現和特征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點存而不論。
不過,在我看來,中國“轉型陷阱”的出現,追根溯源,有兩大原因:一方面,中國市場經濟不像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那樣,是一個自發演進的過程,而是由權威的政府“人為”設計出來的,可稱之為再生型市場經濟。在這樣一個市場中,既然市場制度是“設計”出來的,也就免不了存在設計者自己的利益,“設計者”私利的不斷強化,會使得政府不愿輕易退出經濟過程。因此,有權威的政府既是再生型市場經濟建立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市場經濟后期發育的威脅和障礙。有學者把此種現象稱做“政府悖論”。“轉型陷阱”的出現,就在于“政府悖論”于近年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另一方面,也與改革本身的路徑依賴有關。中國改革是一個由增量到存量、“先經后政”的推進過程,先在傳統體制的培育新的市場主體和經濟力量,待它生長壯大后,再轉向改革傳統體制本身。這種改革程序的好處是由易到難,可使前期改革的經驗不斷積累,成為激勵后期改革的動力和深化的條件。但這樣一來,也易形成對前期低成本改革成功經驗的依賴,降低對后期成本的承受力,從而陷入改革動力不足、自我鎖定的困境。
因此,要走出“轉型陷阱”,必須解決“政府悖論”的問題,界定清楚政府與市場作用的邊界,并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政府適時退出經濟過程;同時,告別前期“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思路,對今后的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這實際上與孫立平提出的思路有部分相似之處。孫認為,可能走出“轉型陷阱”的道路有三種:一是由政府實施改革頂層設計,并有相應的力量推動;二是利用現有可能的因素推動社會力量的發育,使社會力量成為打破現狀的動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機推動下的被動改變。
最后一條道路“要取決于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省和覺悟”,因而可能性不大。歷史上由既得利益者推進的改革,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則很難指望他們會真正推進削弱其利益的改革。目前看來,要破除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只能寄望于社會力量的壯大以及最高決策層的理性自覺,這也就說明,中國下一步的改革,必然會是一個包括經濟、社會和政治在內的系統的全面的改革。
當然,即使是全面改革,在不同的階段,側重點也不同。當下而言,重點應放在政府和社會領域的改革上。對中國這樣一個政府主導的國家來說,任何改革都會涉及政府,因此,政府早改革比晚改革好。事實上,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政府改革滯后所致。社會領域的改革,則是因當前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凸顯,而政府的管理體制、手段和目標,又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權益訴求日益提高的現實。
社會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的公民社會。為此,以下三點的變革是必要的:其一,政府必須改變治理方式,減少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制,將政府壟斷的權力下放給社會,壯大社會力量;其二,加快社會組織的培育、建設,大力發展民間組織,建立民眾的利益訴求和反饋機制,強化對公共事務的社會參與,以使政府的決策更好地體現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其三,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打通階層流動通道。
改革30余年,中國的社會發展、社會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結構嚴重失衡,出現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威脅社會穩定。這是我們推進社會管理改革和創新的時代背景。根據一些專家的觀點,現階段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達到了工業化社會中期階段的水平,但社會結構還處于工業化社會初級階段的水平,至少落后于經濟結構15年。社會結構的落后不僅使得公民社會賴以生存的中產階層無法形成,而且會直接導致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從而無法應對社會轉型帶來的大量社會矛盾和問題,甚至制造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惡化社會生態。
這就需要我們在推進社會改革和進行管理創新時,首先在理念上,從目前的重經濟建設、輕社會建設和管理,向更加重視社會管理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在管理主體上,從重政府作用、輕多方參與,向政府主導型的社會共同治理轉變;在管理方式上,從重管制控制、輕協商協調,向更加重視協商協調轉變;在管理環節上,從重事后處置、輕源頭治理,向更加重視源頭治理轉變,努力擺脫總是事后應對的被動局面;最后在管理手段上,從重行政手段、輕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轉變,努力改變社會管理手段單一的問題。
應該指出的是,在諸多社會治理變革中,政府必須放松對社會的管制,通過制度建設把不同的利益和組織――主要是民間組織――整合到國家的政策和決策中,以作為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合作伙伴。同時,還必須廣泛動員和組織民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在參與中培養公民意識,履行公民義務。缺少公眾參與的決策,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內降低交易成本,但一旦發生事情,所耗費的社會成本則要遠遠超過排斥公眾參與所節省的交易費用。所以,要化解民眾的對抗情緒,保持政策和決策的合法性,建立起公眾民主參與的機制,保障公民的政治參與權利是非常必要的。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09)04-0027-02
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具有越來越明顯的創新特點。這些國家已經完成了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發展科學技術是為了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而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科技成果的利用。
對俄羅斯而言,走上創新發展之路是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在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下,大多數俄羅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乏力。世界經濟需要的僅僅是俄羅斯提供的自然資源,并且還須有某些其他條件,如地緣條件。因此,俄羅斯就是為各大洲提供資源的巨大倉庫和橋梁。改變這種狀況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大提高俄羅斯產品成本中智力勞動的比重,以此來弱化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
西伯利亞在俄羅斯的地位恰如俄羅斯在全世界的地位。與整個俄羅斯相比,西伯利亞走創新發展之路更為迫切。
盡管目前國際市場對俄羅斯特別是西伯利亞高新技術成果的需求還非常有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俄羅斯正在加快變成世界創新體系的智力供應地,向許多國家提供“創新原材料”。
50年以前,西伯利亞就開始積極發展科學事業。今天,在西伯利亞地區科技領域的從業人員達6萬,其中新西伯利亞州占40%,鄂木斯克州占15%,托木斯克州占11%,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占12%。目前,該地區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和俄羅斯醫學科學院下屬的西伯利亞分院的研究所,以及國立病毒學和生物工程學研究中心,它們從事物理數學、技術學、化學、生命和地球學、人文學和經濟學等領域的科研工作。
西伯利亞地區擁有一些頗具潛力的分類科技中心,它們依托不同規模的創新項目而生存和發展,例如超大項目(俄羅斯突破性技術)、國家項目、西伯利亞跨地區大型創新項目、戰略性創新類項目、西伯利亞社會領域項目、燃料能源系統項目、交通運輸建設項目、工業項目、高新技術部門項目、人口和衛生項目、西伯利亞天然氣化學工業項目(鄂木斯克、克麥羅沃、新西伯利亞),西伯利亞硅業項目、動力電子工業項目、教育項目、西伯利亞的石油加工和石化工業項目(鄂木斯克、阿欽斯克、蘇爾古特、新西伯利亞),鐵路運輸自動化診斷系統項目、俄羅斯利用硅技術的太陽能工業項目、儀表制造業項目、利用煤炭生產的最佳燃料項目(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阿欽斯克、新西伯利亞),俄羅斯自動化熱電工業項目、生物工程學項目、電力灰渣利用項目(新西伯利亞),安全更換和鋪設地下工程管線的新技術和設備項目、光學電子反恐系統項目、集成工藝項目、住房和公用事業項目、節能環保新工藝項目(新西伯利亞),地質勘探新工藝項目(新西伯利亞),大氣和水域光學通訊項目、航行和干擾精準武器系統項目、新材料項目、農工系統項目、氦利用工藝項目(新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等等。西伯利亞地區的戰略目標是,構建一個創新型、不斷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它的發展指標應該與我國歐洲部分的中央地區持平,個別指標應超過后者。例如,居民生活水平指標應高出25%~30%;在不久的將來,地區生產值年均增速應高出全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0.2~0.5個百分點;從21世紀后半葉起,西伯利亞人口年均增量當不少于5萬~15萬。
為實現上述目標,近期應完成以下一系列任務:
1 進行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大規模技術改造,確保生產俄羅斯的全新產品和開發服務項目(其中包括教育和醫療衛生),還要把俄羅斯生產中勞動、材料和資本耗量與世界水平的差距減少到30%~80%。
2 對中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根本性改革,以滿足經濟社會領域對高素質管理骨干、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的需求,這些人員的專業技能應符合當代創新社會持續而有效發展的要求。
3 改變西伯利亞地區落后于我國歐洲地區的狀況,實現交通運輸業、能源業、建筑業和社會基礎設施各部門的超前發展。
4 利用國家與私人企業的合作關系,實施大型投資項目,發展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初加工業。
5 提高自然資源的深加工能力,爭取使其占工業生產的比重相當于我國歐洲地區的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未加工資源的外運和出口。
6 建立一個高效的創新系統,保障把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和產品。該系統應包括依托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和俄羅斯醫學科學院下屬的西伯利亞分院科研機構成立的兩三個中心,其技術工藝和創新水平應達到世界級水平。該系統應滿足俄羅斯對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需求。
7 改造和大大提高“東部一西部”和“南部一北部”交通物流通道的通過能力,使東南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經西伯利亞的過境物流和客流提高5%~10%。
8 利用環保技術工藝實現經濟增長,在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盡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持最佳的生態環境。
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旨在扶植西伯利亞發展的重要文件中,都明確規定了要完成上述任務。其中最主要的文件有:西伯利亞2025年前聯邦專項綱要、西伯利亞2020年前發展戰略、西伯利亞戰略(政府與企業相互合作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和西伯利亞2020(2030)年前經濟發展戰略(關于修改2020年前戰略的一系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