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課改的價值追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時下的歷史教學研究,不僅將課程與教學打通,而且初步改變了“課程就是教學的科目”的看法。當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時,教學目標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務”,它更為關注的是“學的效益”。有學者明確指出:“從根本上說,中學歷史學科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識生存現狀,不是為了學習歷史專業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存指揮,不是為了了解過去而是為了開拓未來。”因此,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設計應以學生為出發點、立足點,目標的行為主體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著眼于教師觀、教學觀和學生觀的更新,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幫助者,也是學習過程和知識創新的反思者與研究者,更是學生心靈和智慧的發現者。
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受到以往教學經驗的影響,如:(1)賦予歷史課太多的教學任務和教育職能,特別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學要求代替教學目標,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缺少對學生能力的培養;(3)缺少對學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那么在新課標下應該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呢?
一、新課改下教學目標設計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目標,忽視其他目標。
原來的教學大綱只強調對人、對國家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在新課改中融入了對己、對世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新課標提出:“樂于學習,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具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熱愛生活,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熱愛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培養世界眼光”,等等,這是歷史教學目標不斷完善的客觀要求。然而,有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附屬物,視為可有可無,結果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歷史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內容和范圍時,一定要全面考慮三維目標,不可有所偏廢,既要注重知識目標,又要重視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具體的每堂課中,教學目標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
二、新課改下教學目標設計不能以內容目標代替教學目標。
內容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具體規定了學生在某一部分內容學習結束后,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課程中的“內容目標”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
三、新課改下教學目標設計不能忽略教學方法與過程的融合、教學策略的選擇。
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設計出精確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而且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教學方法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四、新課改下教學目標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新課改 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高中地理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基本的地理素質,同時也靈活處理,讓學生在地理知識學習上有所選擇,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地理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但目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分離、知識與能力脫節,地理素養仍然不高。由于課標規定寬泛而處理教材困難,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難以高效展開教學活動等。因此很有必要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優化、活化以及高效使用高中地理各版本新教材。
1.新課改的理念。
首先要首先明確地理新課改的理念,新課改理念既有教育理念的共性。又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具體是指教育主體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一種理想期待,是教育主體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應然狀態”的判定及認可,注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達成度和育人的價值。我認為,基礎教育新課改理念涉及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如新課改的培養目標、學習內容、課程結構、學習方式、教學方法、師生關系、評價目標等。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在目標定位上,新課改的根本理念是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一是倡導全人教育的思想。二是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
(2)在內容選擇上,新課改的根本理念是淡化每門學科領域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3)在結構調整上,新課改的根本理念是明確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重建新的課程結構。
(4)在教學策略上,新課改的根本理念是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例如課標要求:“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該版教材主要選取了洪澇災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教師可以增加地方性自然災害的介紹。如部沿海居民每年深受臺風之害,因此課堂上就將“洪澇災害”替換為“臺風”,并探究臺風發生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面對臺風江蘇及沿海居民的防災、減災活動。
(5)在轉變學習方式上,新課改的根本理念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如高中地理必修l第二章第三節大氣環境的教學,要將教學目標中“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轉變為“給出三圈環流示意圖,說出圖中三圈環流的名稱,標出氣流運動方向并說明其成因”,多使用“給出”“說出”“標出”這樣的動詞,不僅使教學目標從抽象變為具體,從籠統變為準確,從模糊變為清晰,又可以使學生便于理解和操作,變靜態教材為動態操作。
2.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轉變。還要明確在新課改理念的
引導下,制定符合高中生地理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式,從實踐上貫徹新課改的理念,全面提高教育的水平。
(1)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價值觀卜.,以人為本的教育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發展和完善,不以工具性的眼光來看待教育的價值;在培養目標上,它要培養的是發展自我和具有自主理性的人格。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本。每一個學生都應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養,獲得全面的發展。以學生為本還意味著以尊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為本。
(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體性的教育則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把學生當作主體來看待、來尊重,以發揮、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為己任,以培養主體性素質為主要目標。在教育中貫徹主體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破除傳統的以聽話和服從為基本價值追求的觀念和做法,培養有獨立個性創新能力的個體,造就負責任的公民;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價值選擇。注重活動過程體驗,培養學生的開放性學習思維。
(3)注重實踐性。主張實踐性或活動性課程應當成為道德教育課程的主導性課程;實踐性教育觀還要求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的發展:在指導思想上,應始終把學生當作教育過程的主體、當作選擇、決策、行動的主體。當作活動、教育的參與者和責任主體來看待。鼓勵學生利用課本資源走出課堂,依靠學校已有的條件參與實踐活動。
(4)教學更貼近生活。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中取材,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點,密切關注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從中選取熟悉的素材,提供學習的情境。要以生活的邏輯設計、建構新課程,課堂內容要圍繞生活的主題來展開。主題的呈現要反映生活的現實,運用課堂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帶領學生走進社會。
(5)強調課堂內外民主參與。學生不再是教育教學管理過程的旁觀者,而是實際的參與者。不再是教育過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角。教師的角色也發生變化,教師要由過去的灌輸者、教導者、監督者、評判者轉變為引導者、指導者。我相信并且堅信,伴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教育課程改革的科學演進,21世紀的理念、教育理念和新課改理念必定會發生許多有意義的嬗變和演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及時、清晰而科學地把握教育理念,以期在下一次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發揮與展現更加主動的先導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班主任;德育工作;創新
對于班級這個集體來說,班主任既是指導者也是組織者;對于學校領導來說,班主任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助手,班主任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思想道德以及信念追求均與德育工作緊密結合,時時刻刻為學生的德育狀況帶來不同的影響。事實上,隨著德育工作的不斷進行,新課改背景下有許多事物發生了改變,而德育工作依然是班主任的工作核心,教師必須創新性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確保孩子的全面發展。
一、德育工作現狀
當前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經濟在很大長度上給中學的德育發展帶來了強烈影響,學校既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也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事實上,我國在社會道德價值取向上具有非常鮮明的多樣性特征,中學時期中學生的心理從簡單向復雜不斷轉變,非常容易迷失價值與方向,這一時期的學生通常存在心理素質脆弱和道德素養低下的狀況;再加上大多數中學采取擴招政策,將招生門檻不斷放低,便使得生源質量進一步下降,學生很難實現良好的管理與教育。鑒于這樣的情況,班主任必須加強德育工作的創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教育。
二、創新方法
1、營造積極向上的道德環境,加強對班級文化的建設
經由教育活動與教學活動所形成的文化氛圍、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以及用于承載上述活性形式的物質形態,即為班級文化。班級的存在意義在于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參與體育鍛煉的基本場所,班級文化是否建設良好直接對中學生德育教育效果造成影響。而教師可以采取的措施無外乎有如下幾條:1)營造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對于班級來說,與其有關的物質文化可以包括班級環境布置以及學生對班級環境提出的要求。事實上,物質文化既是班級文化的建設根本,也能夠體現出班級所具有的精神風貌,若是班級環境干凈整潔,那么不僅可以展現出該班級所具有的特色與文化氣息,還會使學生感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保持平和的心態與良好的心情,從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培養出良好的道德情感。2)努力推動制度文化的規范化不僅是企業與事業單位才存在制度文化,班級作為一個人群聚集體同樣可以具有制度文化。而制度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不僅可以為班級文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還能推動德育工作的開展。班主任需要做的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推行制度文化建設,基于本班特色制訂出具有人性化特色、符合自身特色、具有激勵作用的道德規范,用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自律性。以筆者所在中學某班級A為例,該班級的班主任在班會上積極征求學生意見,并將匯總分析后的結果用于班級班規的制定與完善。為了確保規章制度可以被落實,班主任應設立獎懲制度,并對班規的執行情況進行通報,隨后分階段對班級整體以及個人的表現作出總結,并按照行為好壞作出獎勵或懲罰。3)塑造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其由價值觀念、道德情操以及精神面貌構成。若要塑造出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則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是通過班會講座、思想品德課堂教育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精神文化價值觀,使其具有更強的集體榮譽意識與更加正確的利益價值觀,如此可以避免小團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等負面觀念的影響。其二是吸取傳統精神文化價值觀中的精華,將其融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中去,使學生得到道德的引導,從而自覺堅持積極向上的道德價值取向。其三是以正確精神文化作為導向,在中學生三觀尚未完全成形之前進行心理塑形,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道德的感悟,還能提高教師的現實感召力,使學生得到正確的引導,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價值取向。
2、更新德育觀念
新課改不僅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德育工作理念也需要隨之發生改變。教師作為教學教育活動之中的主導者,應與學生做到充分交流、平等對話以及協同活動,建立互動、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班主任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都給予充分的尊重,對學生的想法和見解予以認真傾聽和用心對待。除此之外,班主任還應改變德育工作的“封閉性”特色,使其向著開放式的方向不斷改變,簡單的說,便是將校園小課堂擴展為社會大課堂,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現實中的切身道德體驗。
三、結語
新課改要求學校不僅要實行文化教育,還應加強道德教育,本文對新課改背景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現狀進行了簡單介紹,并總結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方法,僅供參考。
作者:高秋芬 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
參考文獻:
―― 艾青
語文新課改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在語文這片芳草地,各種課改之花競相吐露著嬌艷和芬芳。行走在這片氤氳著淡淡花香的熱土,我不禁有點眼光迷離,在熱鬧之余又感到一絲孤寂和落寞。我發現,曾幾何時,“語文”這位知心的朋友正愈行愈遠,漸漸的讓我有了陌生感。于是,在語文新課改的園地,我猶豫過、彷徨過、掙扎過、放棄過、甚至背叛過。但值得慶幸的是,最終我戰勝了自己。我終于走出了教改困惑,重新建立了教學自信。我重新在語文身上找到了自己,在自己身上發現了語文。其間,經歷了一個矛盾斗爭的心路歷程。
新課改培訓: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
新課改的浪潮,以銳不可當之勢席卷了全國各地的學校,我們徐州地區的學校也不例外。那時,學校領導在會議上時不時提出了一些新鮮詞匯,譬如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等。不過,開始時,自己還是懵懵懂懂的。但很快,我就和新課改有了一個“親密接觸”――我被學校推薦到徐州教育學院參加一個市級的新課改骨干教師培訓。
記得那時我懷著激動而又自豪的心情來到了培訓地,進行為期一周的新課改培訓。各地的教學骨干齊聚在這里,授課教師也是大學教授,這就決定了這次培訓的規格不低。教授們知識淵博,講話時旁征博引,開放自如。他們闡述了許多關于新課改的理論、理念。也許是講得過于專業、過于精深、過于學術,不少老師都聽得昏昏欲睡。一些清醒的教師有的在發短信、有的在交頭接耳地談笑、有的甚至在織毛衣。我也聽得頭腦一片茫然,好幾次只看得到教授的嘴唇在有節奏地顫抖著,至于講的內容則沒有入耳。好在自己還是一個紀律性較強的教師,一直到培訓束,我沒有缺過一節課,也沒有遲到和早退,一直規規矩矩地坐在那兒。至于培訓內容,說實在話,現在幾乎記不得了。模模糊糊只記得一個詞語――建構主義,還有,似乎教授在課件中出現過一個似魚非魚的什么東西,好像是用來解釋“建構主義”的。現在想起這件事,感覺挺遺憾的。那次的培訓對我來說可謂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收獲不大!
其實,我并不否認高屋建瓴式的理論培訓,但我反對凌空蹈虛地演說。如果培訓能再務實些,和一線教師貼近些不更好嗎?如果采用啟發式、對話式、研討式的培訓不是更契合新課改的精神理念嗎?也許,我的想法過于理想化,但一些培訓的內容和形式的確需要改變一下,卻是事實。
公開課作秀:紅旗不倒,彩旗飄飄
我參加過許多次“展示語文新課改精神”的公開課和示范課的聽課活動。感覺語文課堂真的變了:老師的“滿堂灌”現象似乎很少了,老師的講解也少了,課堂變得更熱鬧了――合作、討論、辯論、演講、還有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這些都讓課堂聲光色電俱全。這讓我感覺自己是個“落伍者”, 因為我的課和這不一樣,我的課冷清多了,樸素多了。但始終有個問題縈繞在我心中,揮之不去――語文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就是這樣的嗎?他們平時也是這樣上課的嗎?我還是認為那些“示范課”好像缺少了些什么。缺少了什么呢?――我好像一時又說不出。不過,面對新課改的潮流,我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困惑,反而認為自己不太符合“潮流”了――畢竟這是一些頗有名氣的教師的課呀!于是,我猶豫了、彷徨了,最后,我決定向他們“學習”――盡管我感到自己心中隱隱作痛!
終于,我也有了展示公開課的機會。一次,局里領導來進行業務檢查,校領導安排我上一節展示課,并且反復囑咐我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因為我的成績直接和局對學校的考核掛鉤。校領導還告訴我必須使用多媒體,否則后果將很不利。接到學校的任務,我有點如坐針氈的感覺,感覺到自己的擔子很重。按照計劃,我該上《老王》這節課了,我已經布置學生預習這一節課了。我不好意思出爾反爾,再換一節課上。但是,這一節課使用多媒體有意思嗎?我總感覺這節課該讓學生讀書、品味作者的語言風格和體會作者的感情為主,這節課多媒體又有何用呢?但是不用多媒體,學校領導怪罪下來,我又吃不消。為了學校的名譽,也為了自己的“利益”,我屈服了,決定使用多媒體。我把文章“肢解”為好幾個問題,每個問題都呈現在課件上,為了設計好問題,我熬了幾個小時的夜。為了取得成功,第二天,我還讓學生進行了“過度預習”,希望課堂有學生的精彩發言而不至于出現“冷場現象”。上課前,我還“創造性”地告訴學生,上課一定要大膽舉手、積極發言;會不會的都要舉手,會的舉右手,不會的舉左手。一切布置妥當,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課。課在我的“精心安排”下,上得很順利、甚至獲得了局里那位領導的贊揚。校領導也喜笑顏開了!可我總感覺不是滋味,因為我喪失了最基本的誠信的美德,而且我“背叛”了我的語文課,也“背叛”了我的語文新課改,盡管我知道,多媒體并不等同于新課改,但我卻讓所謂的多媒體破壞了我的語文課!因為多媒體的濫用而剝奪了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也因為預設太多,導致課上得很機械,缺少隨機生成的精彩。那一次,我自責和內疚了很長時間。
新課改反思:回歸真實,追求本真
后來,針對語文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常態課的上法,我思考了許多,也對自己的教學反思了許多。我發現,其實新課改之前我的許多做法和新課改的精神理念相契合。譬如,我原來的語文課追求真實、討厭刻意地修飾雕琢。也許它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瑕疵,但至少我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尊重了語文教育規律。課堂上,學生讀書鑒賞、思考探討、質疑發問,課上得扎實,可是為什么一遇到新課改,特別是新課改中的示范課和公開課,我就不自信了?甚至迷失了自己?我并不否認,一些公開課和示范課自有其價值,不少的確也體現出了新課改的精神。譬如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師生的關系也民主了許多。但是,不少公開課和示范課還是有些致命的弱點:形式主義太嚴重,上課的目的不是基于研究和探討,而是基于展示成果,功利性太強。而我恰恰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了。由于教學上的不自信,我盲目地學習一些所謂的新模式,幾乎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沼。我把表演式的語文教學搬上了自己的課堂,導致語文課失去了最可貴的品質――真實!其實,“真實”才是語文課的生命,語文課堂應當是師生共度的生命場,語文課也是師生生命建構的過程,在這里,師生都要追求一種真實基礎上的精神上的超越。任何形式上的東西都要為它服務!
還有語文課的本真問題。答案很明確:語文課姓“語”!語文課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何謂“語文素養”?實際上就是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語文學習習慣,至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因素應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因此,語文課就要以語言為依托來學習語言。這里的語言包括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尤其要抓住語言形式的學習,因為這才是語文課獨特價值的體現。
語文課還要上出語文味。何謂語文味?我想用北師大張銳教授的一句話:聲情并茂的朗讀,激情四溢的演說,惟妙惟肖的演示,富有哲理的感悟,妙趣橫生的話語――應該是語文課誘人的無可替代的教學特征。我想,這句話和語文新課改的精神不矛盾吧!不知各位同仁,以為然否?
一、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因素分析
在新課改背景下,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教師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它對人的活動有著導向作用。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于同一事物,由于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以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來說,待遇低是一個普遍的事實,但是如果一個教師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甘于奉獻的精神,即使工資待遇低一些,也不會對教學工作抱不負責任的態度,不會把精力浪費在整天抱怨之中;而是體諒國家的困難,對教好學生充滿信心,努力做好教學工作,而這自然會提高教學效能感。如果一個教師過分注重金錢報酬,斤斤計較,則會缺乏工作的內在動力,會降低教學效能感。
(二)教師的自我教學經驗
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自身的教學經歷獲得關于自己能力的認知與評價,個人成功的經驗能夠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因對新課改的不適應而造成多次失敗的經歷則會降低教師教學效能感。觀察評價其他教師的成功教改經驗,尤其看到與自己條件相仿的教師取得成功時,可以增強自信心,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如果看到與自己相近的教師多次遭遇失敗,則會降低教學效能感。
(三)教學工作成敗的歸因
如果教師把新課程教學工作的失敗歸因于努力不足這種可控制的內部因素,則不會產生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懷疑,有助于教師作進一步努力去爭取成功從而提高教學效能感。如果把教學工作失敗歸因于自己教學能力不足這個不可控制的內部因素,教師則會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從而自動放棄而不愿意作進一步的努力去爭取,從而導致教學效能感的降低。如果將教學成功歸因于努力、能力和有效的教學策略,就會保持努力工作的動機而產生較高的教學效能感。如果將教學成功歸因于任務簡單、運氣好,就會降低教學效能感。
(四)社會、家庭和學校環境的影響
教師的教學觀影響著教學效能感,如果教師對新課改有了深刻的認識,形成了新的教學觀,則會提高教學效能感;反之則降低教學效能感。學校中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影響教學效能感,如果教師間的關系和諧融洽,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信息交流、切磋教學經驗,有助于得到同事的友好幫助和鼓勵,同時也有助于教師積極工作,從而提高教學效能感;相反,矛盾沖突、互相嫉妒的緊張同事關系則會使教師之間無法進行正常交往,容易使教師產生孤獨、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會給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失去對教學工作的熱情和信心,從而降低教學效能感。
二、培養和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途徑和方法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培養和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的價值觀是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是教師樂教勤業的動力來源。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以教書育人為已任,立志獻身教育事業,正確處理好奉獻與索取的關系,不計較個人得失,把培養學生成才作為崇高追求和最大樂趣。提倡紅燭精神,甘作人梯,激發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感,鼓勵教師在平凡的教學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人生價值。
(二)開展校本培訓,提供榜樣示范
校本培訓應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以學校真實的教學情境為出發點和培訓資源,以解決教師在新課改中遇到的教學問題為導向,最終促進學校的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在與同事的交流和合作中,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其相互學習與交流對于每一個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學到書本的理論知識,而在于學習到其他教師的實踐經驗,還在于提高了教師教學效能感,二者相得益彰,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新課改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學校管理者要多為教師創設觀摩學習研討的機會和環境,在現場觀摩(組織聽課)、觀看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觀摩分析各種教學行為后督促他們去模仿,這樣能夠對教師教學效能感起到替代性強化作用。另外,也可以從示范者的表演中學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增強教師教學效能感和處理教學事件的機智和能力。
(三)提倡正確歸因
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進行正確的歸因,使之有利于教學效能感的提高。首先,要培養教師個體自覺歸因的意識,采用及時反饋、強化等方式使其形成積極穩定的歸因傾向來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避免教師個體形成習得性無助。其次,要正確歸因,在對新課程改革的失敗進行歸因時,要實事求是、客觀、全面,既要從教的方面找原因,也不可忽視學的因素。
既要注意到成功中客觀因素的促進作用,也要注意失敗中主觀上的原因。同時要正確看待新課程改革的成敗結果,成不驕,敗不餒,成在能力強,則繼續努力;敗在能力低,不自暴自棄,要奮發圖強,急起直追,不斷提高能力,盡快適應新課改,培養和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
(四)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優化育人環境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高具有積極的強化作用,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重視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協調好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的人際關系,使教師處于一個寬松、自由、合作、和諧、溫暖的積極向上的人際氛圍之中。完善民主管理的治校制度,創設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和人才成長機制,培育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創設學校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合理的校園建筑布局,完善學校的后勤支持系統,提供先進教學硬件,為教師工作提供便利條件。
(五)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時代的召喚,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何謂“改”“革”?改,即修改。古人云:“知錯能改”,可見,有了問題就要適當地進行修改。革,即改變。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和改變的。
新的世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特別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而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教育則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為了培養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人才,各國的教育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由于課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課程改革也在各國不斷地進行著。
我國現在還是一個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國。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正在變成一個“世界工廠”,工人生產20億件襯衣才能換來一架空中客車。“人口眾多”是一個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實,但如何充分開發和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已不能完全適應時展的需求;課程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狀況;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等等。這些問題對實施素質教育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二、新課改理念先進,操作性不強
1999年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新課改是由政府直接領導、發動和組織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政府在決策、組織、管理、政策、經費等方面都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2001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18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作為試點省份之一,廣東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新課程。
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其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保障每一個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權’,求得每位學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諧的發展。”這樣的理念無疑是先進的,它基于學生發展、關于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著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
隨后,書店里琳瑯滿目的傳統課程批判,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新課程理念解讀……讓所有從傳統課程中走出來的人都熱血沸騰,深感自己是被誤導、被耽擱、被扼殺的一代人,因此,無論如何不能再讓下一代人走自己的路。就是在這樣一種無比亢奮的狀態中,在一個個美好的詞匯和圖景的召喚下,很多教師特別是新教師都想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改實踐中,開始一場偉大的變革。
然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新課改中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日益凸顯。
首先,課改后的高中課程結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構成,選修課程可由學生自由選擇,可以跨時段、跨年級。但是,這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投入,很多學校在師資、設備等軟、硬件無法滿足要求,通常由本地區教育部門統一指定課程進行教學,選修課有名無實。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教學中課程資源的綜合開發和整體利用,要求具有相關的硬件設備作前提條件。而許多學校不具備這些,因而實施新課程,如果想呈現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以及聯系學生日常生活進行教學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有關問題等便成了難題。由于沒有相應設備,要想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激活課堂教學難度很大。
其次,新教材普遍降低了知識難度,但教師上課卻要拓寬和加深,因為考試的內容和難度并沒有降低。有高考,有區分度,要選拔學生,所以抓考試成績沒有人敢放松,加之大提特提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大搞各類課余活動,所以學生每天很忙碌,教師也普遍覺得比課改前更加累。
在教學方式上,盡管在課堂上充滿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名詞,但老師講的標準答案仍是最終答案。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教學內容,老師要備有三個教案,一個供教育局檢查,一個供學校檢查,一個供上課使用。
在學習方式上,盡管“創新”每天都掛在嘴邊,但學生仍在一本本練習、一張張試卷的書山題海中搏殺。
在學業評價上,考試依舊是最主要的衡量標準。而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維度在終結性的紙筆測試中很難得到準確的測量,出現了“提倡的做不到,而做得到的又不提倡”這樣一個教學評價的死胡同。
三、新課改目前存在的問題
有著先進理念的新課改,目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在幾個先進“詞匯”引導下的一場變革。
新課程的理論一聽就明白,就來勁,但是一做就糊涂,就沒勁。理論與現實脫節,缺乏起碼的實施條件,可操作性很弱。作為普通的一線教師,我們不知道如何將新課改的先進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更讓我們疑惑的是,教育主管部門的概念也非常模糊。我們發現,那些引導我們前進的圖景原來只是海市蜃樓,新課程仿佛就是一個過了午夜的灰姑娘。許多人因此而驚呼:課改是新瓶裝舊酒!而且,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對于新課改感到無所適從。
第二,新課程的培訓流于形式,沒有把精髓落到實處。
我們知道,任何一項改革的關鍵是理念層面上的改革,轉變觀念是改革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而要轉變教師觀念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組織有效的培訓。據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慕菊介紹,為了推進新課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對教師進行培訓。教師培訓基本上采用了三級培訓的模型:第一個是教育部對各省、地教育部門及國家級實驗區的骨干進行培訓;第二個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省新課程推進的骨干人員培訓;第三個是各實驗區負責對參加新課程全體校長、教師的培訓。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4年,共有16000余人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國家級培訓,有200多萬人參加了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新課程培訓。
但是,許多參加培訓的教師反映,這些培訓通常都是臺上專家們深入淺出地展現著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和美好的圖景,臺下老師們聽得津津有味,躍躍欲試,但走出會場,面對著學生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無從下手。有數據顯示教師對培訓的滿意度是:小學教師為6.67%,初中教師為2.13%,高中教師為3.92%。可見,培訓并不能夠把新思想、新觀念貫徹到教師的心里。
由于培訓的形式化,使教師對新課程所闡釋的基本理念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在理解上出現了偏差。而由于沒有吃透新課標的精神,教師們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術層面,即課堂上如何操作,有什么樣的模式,有什么樣的具體方法,盲目地趕潮流,求轟動,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這樣的話,即使教學行為上有所改革,但也只能流于技術主義,而不會觸及新課程的內涵、意義和價值。結果改過來改過去,只是動些皮毛,做些花樣文章,卻沒有實在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合作精神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許多教師有意識地要改變傳統“一言堂”的課堂形式,創設情景,營造氛圍,活躍思維,課堂上出現了形式花哨的種種活動。以為只要做到了這樣,就是新課改,而忽視了課堂的主要任務――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可以說,把最重要的教學給放到一邊,而片面追求課堂的形式,而且,這種錯誤甚至上升為普遍認識:新課改就是搞形式!
第三,評價機制嚴重滯后,無法全面體現課改精神。
盡管飽受垢病,但中、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在新課程改革中,尚沒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辦法,仍在實行中、高考制度,仍然以一次性考試成績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雖然,試題形式和內容有所改變,但根本動搖不了大的“考試”體制。在“一考定終身”的情況下,學校、教師自然無法很好地轉變教育觀念,跨過“應試教育”的樊籬。如此,新課改只能無可奈何地流于形式。因為學校如果在教育方向上單方面改變,必然招致社會、家長的非議,這在客觀上使任何一所學校都不敢輕舉妄動。在一項調查中,在考試能力、實踐能力、特長發展這三項中,半數以上的家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考試能力。他們表示:高考制度一天不改革,他們就得緊抓孩子的學習成績。因此,在學校中流傳著一句話:“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實實在在”,正是這種心態的直接寫照。
也正因為對學習成績的片面重視,因此學校的教研活動也就成為了進行新課改的點綴,一種錦上添花的點綴,從來沒有誰要求把新課程理念帶進課堂,大家裝裝樣子,走走形式,皆大歡喜收場了。至于有沒有收獲,沒有人在乎;學校的前沿問題,壓根兒沒人提起。
四、對于新課改的反思
筆者認為,教育發展應該是逐步進化和演變的,而不應該是突變的過程(伴隨著結構的破壞與更新)。課改必須要有非常慎重的態度,必須要有非常明晰的指導思想,而且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秉持一種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突出真實性與有效性。所謂慎重,就是不能盲動;所謂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根據教育的實際情況。努力減少試驗可能出現的損失,最大效率地提高試驗的績效。因為我們的對象是學生,課改不能有大的失誤,不能以犧牲學生為代價。
1.把高升學率作為課改的唯一價值追求
不少學校在宣稱課改成就時,大講特講的一定是各種升學率,升學率比以前多了好多個百分點,升入重點高中多考了多少人,平均分、升學率、清(清華)北(北大)率提高了多少,等等。課改一定要提高教學質量,也只有提高教學質量,課改才會有生存的空間。但一定不能狹隘地認為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就是提升學生的考試分數。考試分數僅是課改的副產品。如果課改仍舊是換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那這樣的課改與以前的課堂沒有本質區別,也毫無意義。
2.課改僅是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傳統課堂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故而許多學校在設計課改時就緊盯“效率”做文章,把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課改的核心價值取向。許多學校在設計、實施、評價課堂的時候,多個評價項目背后隱藏的幾乎都是效率問題。比如,影響廣泛的“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課堂模式,其背后立足的就是“高效率”。值得深思的是,這樣的急行軍課堂、大容量課堂、立體式學習中,學生疲于應對,既要跟上教師的“行軍”步伐,又要“吃下”教師預設的所有知識,哪有時間和空間來享受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快樂和幸福?這樣的課堂其效率也許是高了,但學生除了收獲更多的所謂知識,還有什么呢?
3.借課改成名成家
如今的課改模式比比皆是,一校一模式,一校一特色。其實課改不一定要有模式,課改并不是為了追求模式。提出模式容易,讓模式完全切合教育教學實際很難。一個教育教學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期的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的過程。更何況,模式形成之日,就是其走向僵化之始。當下諸多學校熱衷于課改模式的建構,并在模式建構極不成熟的情況下,大肆宣傳自己的模式,借此為學校或個人貼金。這是社會轉型期的功利浮躁之風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反映,這樣的追求成名成家,誤讀了課改的內涵,會把課改逼向絕路。
二、課改帶來的變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已作出明確的回答,其核心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為國家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換句話說,課改的核心價值追求就是學生的發展,是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課改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因而,當前很多學校在課改中過分追求高升學率、高效率和成名成家,是背離課改的核心價值追求的。
1.課改導致課堂結構的變化
課堂教學諸多要素關系的調整,主要是為了突出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主體的作用,把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學習中以主動學習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悟體驗知識和能力獲得的內在規律,從內心深處對知識產生快樂認同,從而堅定知識學習、堅定人生信念,而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改之前,課堂受蘇聯教育思想的影響,差不多都是“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知———布置作業”這樣的結構。而當下許多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早已摒棄了這樣的課堂結構,以學生為主體自創了多種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改變,如果僅僅把它看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需要,而不是更有利于學生思想、觀念、意識等的發展,那就是對課改的淺讀。
2.課改導致師生關系的變化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是知識和能力獲取的主動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這樣的“雙主體”論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有過度弱化教師作用之嫌。無論課改怎樣走,課堂怎樣變,教師是課堂不可弱化的關鍵要素之一。那種完全拋開教師,只留學生自己去學習的做法是與新課程理念相背離的。僅有學生生成的課堂是支離破碎的,它必須與教師的預設相結合、聯系、互動才能形成完整而系統的知識和能力。如今有的課堂幾乎完全取消了教師,教師成為課堂的旁觀者,這不是新型師生關系所倡導的。新課程理念下師生關系的變化,實際是強調雙主體的綜合作用,或者稱為綜合雙主體,這樣的變化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轉變過去學生在課堂上“等、靠”的被動意識,改變長期以來學生只能在課堂唯師命是從的從屬地位,而不僅僅是凸顯課堂的生成性特點。師生關系的變化,是為了在課堂上讓學生的人格能夠真正站起來,能與教師這個主導者共同形成學習探究知識的合力。
3.課改導致教學方式的變化
從傳統的授受型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型、合作探究型、生成型、導學型等課堂,是為了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為了讓學生更新學習知識形成的理念、方法和態度,而不僅僅是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增大課堂的容量、加速課堂的節奏,更不是為了追求高升學率。在學習型社會,學習的意識和態度固然重要,但學習的方法、途徑、效果之評價也必不可少。所以,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方式變化是立足于學生一生的發展,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的自主學習力,而不是為了讓學生多做幾道題。
4.課改導致評價方式的變化
從過去僅關注終結性評價,改變為更加關注過程性評價和態度性評價。這樣的變化,使得評價由關注已形成定局的結果轉變到關注怎樣達成結果的過程以及在整個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態度。這是為了培養學習者熱愛知識學習、渴求知識學習、享受知識學習快樂的情感態度,是為了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主動做好每一個細節,用對過程的嚴謹而縝密的態度保證結果的完美。實際上,評價方式的變化,是為了從思想、觀念、情感的角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信仰,對知識的崇拜,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而不僅僅是緊盯結果的正確與否,從而落腳在分數上。
三、課改的核心價值取向
既然課改的核心是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是培養終身發展的人,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那么,當前課改中的諸多做法是有待改進的,甚至是須矯正的。名目繁多的課堂教學模式、各式各樣的導學案、不同以往的教室布置……它們并不是課改的終極追求,充其量是嘗試課改的產物。有的學校聲稱已放棄了自己的課改模式,不再使用導學案,這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如果非要說說關注學生長遠發展之課改有什么特征的話,以下四點應該算吧。
1.為學生的信仰澆水施肥
課程改革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為祖國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是課改的出發點,也是課改的落腳點。至于因為課堂結構、師生關系、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的改變而產生的諸多課改模式,并由此模式所導致的學生成績、學校名位、教師地位等的變化,不是課改的核心目的。課改要追求的核心價值是為學生樹立起偉大的信仰:有崇高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對人生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有對科學知識的仰慕和崇拜,有為達到人生理想的偉大實踐精神。一個人無信仰如同行尸走肉,一個民族無信仰就會垮掉。課改固然要讓學生有理想的分數,讓學生能夠高效地學習,但這樣的學習是為了什么,為什么一定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學習,學生不一定能說清楚。也正因為這方面教育的缺失,把課改降低到提高學生分數的層面,才出現學生厭學的現象。如果我們的課改能給學生的信仰澆水施肥,幾年時間,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他們有了自己的偉大信仰,那比考多少分都重要。只要學生有了自己崇高的信仰,當今教育所出現的“有知識無文化”的現象就會克服。學生的信仰哪里來?教師給學生上政治課沒用,但幾年課堂里的慢慢浸潤是會有效果的。遺憾的是,這一點恰恰被忽略了。
2.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過去教師的“苦教”、學生的“苦學”。許多課改課堂都號稱自己已扭轉了學生“苦學”的局面,都宣稱自己的課堂做到了讓學生“樂學”、“好學”。但客觀現實是,學生的學習快樂感并未真正形成,學生視上學為苦差事的為數不少,學生加班加點沉溺題海的比比皆是。許多的課改課堂僅是換種方式追求升學率,僅是換個套路追求高分數,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和體會,僅僅是把過去由教師講學生聽變成了學生先做題教師后講題,翻不完的題山,過不完的題海,哪來快樂可言?老師對課堂的預設太簡單,對課堂學習的活動設計太粗糙,對課堂的評價太單一,導致學生既不能深層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又不能真正享受收獲知識能力的快樂。課改之課堂,教師在預設課堂教學方案時,特別是在謀劃課堂的目標及活動時,要有足夠的時空讓學生來體驗學習的快樂,要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知識學習的活動中,在活動體驗中享受心靈的愉悅,在幸福和快樂中獲得成功。同時,那種為快樂而快樂的課堂是不可取的,更不可在課堂故意制造笑點。因為課堂畢竟不是戲場,師生不是演員。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快樂課堂是學生臉上的微笑、嘴里的甜蜜、心里的愉悅,是課堂帶給學生的依依不舍和歷久不忘,是課堂留給學生的向往和期盼。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這是新課改與以往課改的顯著區別之一。無論課堂模式有多少個,無論課堂結構、師生關系、教學方式有怎樣的變化,其最終的價值取向必須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有的總是把“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成學習方法,什么獨學、對學、群學,什么小組合作、展示和反饋,這是對課改理念的淺讀。“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指具體的學習方法,也不是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有這樣的觀念,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會有很多。因此,課改思想指導下的課堂,師生所共同追求的,不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去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地完成當堂學習任務,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思想和精神,并讓這種精神能伴隨學生一生的工作和生活。
4.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新課改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但是很多教師還不是很理解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方法,因此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很多誤區。
一、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
(一)注重調整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構
在初中階段,數學作為一門主科,對于升學考試和今后的發展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學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調整課堂的教學結構,運用小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為每一個小組分配任務,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課程方面,教師應該改變內容的難、繁,使學生更多地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轉變學生的地位,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參與到教學中,并在學習中勤于動手,勤于思考,學會學習和合作。
(二)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
數學課堂較為抽象,和其他學科存在很大的不同,這在無形之中給數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新課改下,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正是處于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容易出現躁動、叛逆的階段。因此,教師要注意和學生多加交流,并注意交流的方式和方法,讓他們勇于接受建議,并主動地學習,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注重對學生的教學評價
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以分數來評價成績的好壞。如果學生考的分數高,就是好學生,如果學生考的分數低,就是差學生。這種用分數來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非常不科學,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會有一定的限制。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教學評價的建立,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分數,應該從根本上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因為,只有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思考,才能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四)注重初中數學課程目標的轉變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對課程目標總是死守著,對數學標準沒有要求。現如今,教師應該注重課程的目標,強調教學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地明白得出結論的原因和理由,而不是只死死地記住答案。只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同時還應該把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練習起來,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學習數學是有很大的幫助和意義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上存在的誤區
雖然新課改為初中數學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對新課改的目標理解不透徹,形成了一些教學上的誤區。以下就是對這些誤區的總結分析,以幫助學生在新課改環境下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只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強調教師的主導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教師認為只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性,就是實現了該目標。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對于學生自主性學習沒有幫助,還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長此以往,容易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由于學生需要接受全面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恰當的作用,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只追求教學情景化,沒能突出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情境化的教學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豐富學生的知識水平,使他們開闊視野。但是,有些教師通常片面地追求情境化,一些無關緊要的情景對于學生的學習沒有起到作用。如果長期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學習,他們就會忽視數學知識本身。不僅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知識不牢固,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
(三)濫用多媒體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是教學的主要形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改就是利用多媒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濫用多媒體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還可能造成不利的方面。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其實并不適合過多利用多媒體教學,很多知識還使需要教師在黑板上講解,這樣學生聽起來比較清晰。有的知識點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可能聽不明白,往往不能提高學習效率。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只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做教學中的有心人,并且能夠了解初中數學的發展,提高數學的價值,不斷反思自己,就能夠積極穩妥地解決好教學中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能為提高初中數學的學習效率奠定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龍飛.淺議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J].新課程:中學,2010(6).
[2]李賓輝.探索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現代教育專刊,2011(8).
[3]張明宇.如何在初中數學課中養成良好的習慣[J].新課程導學,2012(2).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政治 教學方法 實踐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都要求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政治課堂上“填鴨式”的被動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化發展,促進學生政治思維能力的形成,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但是對于新課改的要求以及教學方法,有很多老師對它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現實的高中政治教學中出現一些誤區。本文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新課改教學下課堂實踐的經驗,來談談新課改高中政治的教學方法和實踐。借此拋磚引玉,希望提高高中政治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一、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
1.注重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
一般情況下,政治課堂相對于其他學科的課堂來說比較枯燥無味,這在無形中就給政治課堂的教學帶來了困難。新課改下,要求政治老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漸漸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高中生處在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比較叛逆的時期,因此,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和技巧,讓他們能夠接受建議,主動地學習,使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2.注重高中政治課程目標的轉變
高中政治教學課程中,不能死守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注重在課堂上強調政治塑造人思想素質過程,即為什么得出這個結論,以及從這個結論中我們可以學到什么。讓學生去體驗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學會正確思想的方法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習政治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哲學就在我們身邊》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預習,然后把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給同學介紹下,把哲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述。最后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與哲學聯系起來進行講述,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哲學的重要性,生活中處處有哲學的學習的道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3.注重調整政治課堂的教學結構
政治作為一門主學科,對以后的發展以及升學考試,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政治老師要重視學生政治的學習,在課堂的教學中調整課堂的教學結構,例如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給每個小組分配任務,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和討論。在學習《政治生活》的過程中,一個政治現象往往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析,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對表現不足的小組進行鼓勵和引導。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枯燥繁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活”知識;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
4.注重政治課程評價系統的建設
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評價往往以分數論,誰的分數高誰就代表優秀,打擊了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新課改的目標下,要求政治老師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能只看重學生的分數。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進教學、促進發展。唯分數論的評價系統顯然不符合這一目標。因此,高中政治老師要注重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以及學生的思考。這樣才能培養健全的學生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方法上的誤區
雖然新課改為高中政治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改變了傳統上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也要看到在新課改過程中,一些老師對新課改的目標理解不透徹,形成了一些教學上的誤區。簡單談下這些誤區,以便學生在新課改環境下取得更大的進步。
1.過多地注重學生主體性學習
在新課改的課程中,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就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給學生最大的自由空間,老師什么都不干涉。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造成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一個問題往往很多時間不能解決,久而久之就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老師的知識畢竟比學生的知識全面,因此老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地進行引導與點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從新課改中得到全面發展。
2.片面地追求情境化教學
情境化教學的設置目的在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設置符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教學情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如果只片面地追求情景化的教學方式,那學生可能會只顧沉浸在情境化的教學氛圍里而忘記了政治本身的思想魅力。這樣不僅導致學生對政治的基本原理及知識掌握得不扎實,更有甚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