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農村建設問題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新農村;法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4-0310-02
0 引言
我國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以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從根本上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為早日實現這一重大決策,必須加快全面建設新農村的步伐,加強農村經濟發展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涵蓋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新農村法制建設就是其中重要任務之一。
1 新農村法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政府有關農村、農民的立法滯后 由于國家對農業的歷來重視,同時也制定了大量和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但直接針對農村而涉及的有效、使用的法律并不多。我國是農業大國,可直到1993年7月才出臺《農業法》,1998年11月出臺《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掇r業法》是農業根本大法,可該法在立法上、內容上都存在一定的不科學性,如執法主體不明確,規定太原則,而且帶有很強的計劃色彩,在處罰上和執法上缺少有效的監督等。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不能很好地為農民服務,為農民解決問題。其次,我國并沒有形成以《農業法》為核心,并配有完善的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為輔助的局面,如保障農民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及農村的社會救濟和農民醫療保險等,這些配套法律法規沒有跟上社會主新農村的進程。再次,農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我國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取決相關部門的看法,主觀性太強。農民作為弱勢群體、知識層次低的群體很難把握農業法的走向,或者說很少能參與討論、制定、修改相關農業法律法規,農民要爭取的自身利益往往會被忽視掉。但作為農業人口占一半的國家,農民的聲音如果被屏蔽,那么制定的法律很有可能會與農民的實際生活想脫離,不能真正反映農民的心聲,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就很難得到有效的執行。
1.2 村民自治基礎薄弱,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 通過筆者調研發現,隨著新農村不斷建設,國家對法制建設的宣傳力度和執行力度越來越大,農民對法律(特別是和農業有關的法律)都了不同程度的掌握,這是值得欣喜和肯定的。但是,農民對法律掌握上也存在局限性、片面性、甚至有誤解的地方。其次,農民缺乏運用權利意識,不熱心參政議政。特別是農村換屆選舉,大部分人認為選誰都一樣,持放任的態度。
1.3 法制宣傳方式單一,不被農民接受 由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法制教育組織難,法制宣傳很難快速、統一宣傳到位,這就需要采取多樣式、長時間進行法制宣傳工作。另外,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只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農村法制建設。即使在普法活動中,相關職能部門在對農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時,活動方法單調、無聊,很難吸引老百姓參與其中。再次,政府對法制宣傳投入太少,專門的宣傳場所少。最后,法制宣傳的人員法律專業素質不高,甚至有的宣傳人員根本就不懂法。宣傳人員大多不是固定的,抽到誰,誰就上,儼然把法律宣傳當成兒戲了。領導的不重視,宣傳人員法律專業素養低,宣傳方法單調,農民是無法在這個渠道獲得更多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對新農村法制建設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1.4 法制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法律應該是調整利益關系,規范公民行為的根本手段,但法律的實施需要環境,沒有環境支撐,法律就要受到挑戰。法制環境的要素,包括公民尊法、護法意識、執法者執法水平、法律地位的確定、法律與其他社會權力的制約等。目前我國的農村法制環境問題突出。首先,基層調解部門建立不完善,甚至有基層根本就沒有設置調解部門,或者調解人員沒有經過專門培訓,調解方法不科學,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其次,基層人民法院審判職能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法律工作人員很難真正深入農村基層,了解農民的心聲,而且執法水平不高,加上農民法制意識淡薄,還往往存在抗法,不尊重法律的情形。政府行政部門、法院、司法局等單位之間并沒有很好的相互配合,共同解決農村法制環境存在的種種問題,這都為農村法制環境存在各種問題留下隱患。
2 完善和諧新農村法制建設的對策
2.1 科學立法,尊重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律 首先,結合我國“三農”最根本問題,切實制定和修改相關法律法規。我國可借鑒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先進經驗,采用現代開放式的農村立法思路,以《農業法》為核心法律,再制定和完善與《農業法》相配套的各種法律法規。完善修改《農業法》,如執法主體不明確,規定太原則,而且帶有很強的計劃色彩,在處罰上和執法上缺少有效的監督等。同時盡早制定保障農民切實利益的法律法規,例如農民權益保障法和農民社會救濟、醫療保險等。其次,要以保障農民權益為立法目的,以民為本,通過切實調查農村,了解農村真實狀況,懂得農民心聲,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夠為農民所用,為農民所尊重,使農民切實感覺到法律存在的意義。所以,在選舉人民代表時和制定有關農業法時,能夠有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真正發出農民最心底的呼聲。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法律法規來保障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些都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法制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國家也盡早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法律,從而滿足農民的需求。農民通過運用法律武器得到實惠就會增加對法律的信任和使用法律的范圍,從而在農村的各個方面普及法律的實施,逐漸實現法制農村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2.2 保障村民自治基礎,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隨著新農村不斷發展建設,為了更大發揮農村自治作用,保障村民實現高度自治,由村民依法辦理村內事情,發展農村民主,最大程度維護村民權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國于2010年10出臺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該法規定了村民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和選舉程序等。我國農村也紛紛按照該法各項規定進行了村民委員會成員的選舉等工作,使村民管理農村有了更大的自治權。但在我國很多農村并沒有因為《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出臺,村民參政議政的意識有所提高,解決農村事務很大程度還主要依賴基層的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明顯缺乏村民自治的基礎。因此,基層(鄉)政府要做好宣傳《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和老百姓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指導村民委員會開展工作的方法,鼓勵村民自治、自理村中事務,從而增強村民主人翁的意識。重要的是要讓農民知道村委會的行為直接和自身利益緊密相關,從而能提高農民的權利意識和民主法治意識,促進農民法律意識逐步由外在走向內生,從抽象走向具體,讓農民能夠真正感覺到法律的存在。因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村民委員會成員帶頭學法、用法,形成一個全民學法懂法的良好環境;其次,做好法律宣傳,可以利用村頭黑板或者橫幅宣傳關鍵法條,或者村委員農閑時組織學法活動,在寓教于樂中使老百姓掌握基礎法律知識;再次,要讓村民信法,使老百姓在思想的最深處接受法律,相信法律,這就要求政府、基層司法等部門要依法辦事,呈現出來公平正義的大環境。從而使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法律意識懂得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守法”不僅自己的義務,而且是必備的素質。
2.3 改變宣傳方法,加強宣傳人員教育,提高法制宣傳力度 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要靠外力推動,更要注重農村自身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我們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隊伍建設,著力推進隊伍的規范化、制度化;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陣地建設,著力推進農村普法的經?;⒍鄻踊?。
2.3.1 加強農村法制宣傳力度 首先,利用村中現有設備宣傳法律基礎知識。有條件的農村可以建立農民法制學校,這個學??梢越ㄔ诖逦瘯?,方便組織召集村民,也可以減少浪費資源,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課本、有老師、有考核,利用村民法制學校對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組長定期進行法律知識培訓,有計劃地對村民進行法制知識面授教育。
2.3.2 利用學校資源,通過高校法律專業的老師和法學院的學生組成法律宣傳小隊,定期和不定期舉行法律宣傳。如有農村靠近大學,政府或司法局等可以該學校為資源,和學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讓學校推舉優秀法律專業學生,到村實習鍛煉,為村民培訓日常法律和農業方面的法律。一方面學生得到了實踐鍛煉,另一方面村民獲得了法律知識,形成“校村合作”雙贏模式。
2.4 發揮法律保障職能,優化法制環境
2.4.1 抓好人民調解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八條規定:“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痹诮ㄔO新農村如火如荼的時期,正好以該法為契機,建立健全農村人民調解網絡。鄉政府、司法局指導各村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各村民小組選舉人民調解員,調解員可由村委會成員、有威信的村民或有這方面專業的人員擔任。從而加大調解的成功率,使村民相信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權力和能力,爭取使村內矛盾解決在村內。
2.4.2 發揮人民法院審判職能作用,為新農村建設保好駕 一是確保便民服務措施到位。積極打造便民法庭,在確保案件質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辦案質效,簡化案件審批手續,最大程度的縮短辦案周期。二是確保法律服務到位。大力開展法律進農村活動,設立法律咨詢點,幫助農民化解矛盾糾紛,提高農村群眾的法律意識。三是確保司法救助到位。為了使農民真正實現“打得起官司”,該院拓寬了司法救助渠道,對在經濟上確有困難的農民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的減、免、緩;同時對農民進行一定的訴訟指導、舉證指導,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問題。
2.4.3 法院、司法、行政部門相互配合,共同抓好“三位一體”大解調工作 由法院、司法、行政執法機關、村基層組織等部門聯合組建大調解網絡,各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法院對大多數的案件都要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方針,盡可能使案件在調解中進行,達到息案寧人。其次,行政部門在執法的過程中要依法辦事,爭取把矛盾解決在執法的調解過程中。司法和基層民調組織針對農村矛盾糾紛具有季節性、群發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完善以戶為點、以組為線、以村為面、以鎮為片的矛盾糾紛排查組織網絡,把各種矛盾消滅在萌芽階段和初始狀態。
參考文獻:
[1]王紅舉.對新農村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問題的思考[J].農業縱橫,2011(8).
[2]于文文.和諧新農村法制建設問題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4.
[關鍵詞] 農民養老 養老保障 新農村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二元制的戶籍制度,對“農民”的界定是與戶口緊緊相連,戶口為“農業戶口”即為農民,土地是農民養老保障的載體。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城鄉統籌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業農村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鼓勵農民在城鎮化的形勢下,離開土地到城市務工,實現人口與資源的優化組合。許多農民離開土地成為失地農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傳統的、穩定的養老保障。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失地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現代化的需要,探討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不僅是保障失地農民養老無憂的迫切要求,也是贏得失地農民對城鎮化的支持,保證新農村建設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現狀
雖然各地政府為保障社會和諧,采取了種種措施保障失地農民的各項權益,但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現狀依然不容樂觀。
1.對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缺乏認識
中國傳統社會形成的道德觀念及依托家庭養老的習俗在農村和農民心目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長期以來我國社會養老保障只在城市中存在,廣大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幾乎是空白,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在思想上認識遠遠不夠,農民仍將把對家庭的投資放在首位,對于自身今后的養老問題,農民考慮不多,不愿意拿出現錢來換取今后的社會保障。而當農民失去土地以后,仍然沒有意識到養老保障的重要,缺少現代社會的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很多人認為土地被政府征收征用,養老問題到時有政府承擔,存在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2.原有的養老保障制度被打破,新制度尚不完善
長久以來,孝在社會中成為一種習慣與道德要求,規范著公民贍養父母的行為,政府也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農村的養老依然停留在“養兒防老”階段。農民老了以后,把土地留給子嗣,靠著子嗣在土地上勞作取得家庭收入來養老,該種養老模式稱為家庭養老。但是,隨著城鎮化、新農村的發展,土地作為農民最后的養老保障,也漸漸失去。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完善,使得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又面臨失業、失去養老保障等困難。
3.失地農民基本生活無法保證,無力積累養老基金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是最可靠的養老保障。土地出產的糧油和蔬菜以及隨之形成的低成本生活方式,為農民提供了最可靠的養老保障。在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或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這部分農民如果再失去土地的收益,就難免要陷入貧困境地。而失地農民在收入水平總體下降的同時,生活消費支出卻普遍在上升。土地被征后農民必須從市場上購買糧食蔬菜,再加上部分農民遷到市鎮或搬進社區樓房,水電、物業、飲食等費用項目支出增加,從而導致生活消費支出大大上升。而失地農民在征地中得到的貨幣補償又偏低,獲取安置補償金后,不少農民就拿著這部分補償金來支付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費支出,購買消費品甚至是奢侈品,沒有考慮自己的長遠生計,留下了養老保障方面的隱患。
4.政府政策覆蓋面窄,失地農民參保矛盾突出
政府對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政策覆蓋面窄,不能覆蓋所有的失地農民。其一,很多地方是在2000年后才著手建立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主要對象是此后完全或者大部分土地被征地農民,以村為單位參保,而部分征地的農民,無法以戶為單位參保;其二,政府出臺的政策只解決了失地農民中征地農轉非人員的養老保障問題,而那些沒有農轉非的失地農民則不能參加養老保險;其三,由于公益事業建設用地、建設用地和有的招商引資企業用地未按規定程序辦理征地審批手續等原因,實際被占用土地的失地農民也無法參保。
二、導致當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缺失的原因
要解決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問題,必須找出深層次的原因,從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1.土地產權不清晰
我國土地屬于國有,農民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權,這使得農民不擁有與土地所有權相關的處分權、收益權。農民對土地的權利不完整,導致了農民根本不能在政府征地、社會保障、就業安置等方面獲得與政府或開發商直接談判的機會,不能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
2. 現有補償機制存在不足使得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缺失
目前,我國失地農民的補償安置方式主要有貨幣安置、留地安置和招工安置,但這些安置方式都存在不足,使得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缺失。貨幣安置將補償費一次性發給失地農民,讓其自謀生路,短期內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但不能解決長遠問題。失地農民由于受多種因素制約,理財能力不足,養老觀念相對滯后,無法對自己的養老問題作出合理的安排。留地安置實際上就是發展集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貨幣安置的一些缺點,使得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但是集體企業往往資金和技術都很落后,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抗風險能力差,運營狀況不佳,一旦企業破產,農民就又失去了生活來源,更談不上養老保障。招工安置中,用人單位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和養老問題,但因為失地農民一般文化層次低,缺少專業技能,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一旦企業裁員,被裁掉的概率很大,失地農民又將面臨失業問題,養老保障也就沒有了。
3.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設計存在缺陷
一方面,個人繳費比例過高,失地農民無法或者不愿意參加養老保險。農民失地后收入水平下降,生活支出普遍上升,繳費能力極為有限。不少地方在設計失地農民繳費比例時認為個人負擔部分可從安置補助費支付,但現行征地補償標準普遍偏低,不足以支付養老保險費用,或安置補償費全部用來繳養老保險,失地農民在失地失業的狀況下又失去了生活來源。因此,各地在確定個人繳費比例時應充分考慮失地農民的現實,使他們不致因負擔過高而無力投保。
另一方面,保障水平過低使得失地農民放棄養老保障。目前各地的養老金發放的是當前本地最低標準,這種養老金水平在當前城市市民消費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剛剛能維持溫飽。但城市消費水平和物價水平都在不斷的提高,靠這點微薄的養老金要想在城市高水平高物價中實現“養老無憂”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有尊嚴的活著。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太低,政策缺乏吸引力,使得農民放棄參加養老保障。
4.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實施過程不完善
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目前在各地都屬于新施行,很多問題存在,如參加了養老保險的失地農民的人不能準時、足額領到養老金,這種狀況不僅會影響到老年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而且會挫傷尚未參加養老保險的失地農民的投保積極性。另外,在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運作中,失地農民缺少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導致失地農民對這一制度不放心。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的缺失使失地農民對養老保險制度產生懷疑,也影響養老保障工作的開展。
三、完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對策
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因此,如何解決好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是一個迫切解決的課題。
1.規范土地產權制度
土地產權是土地制度的核心,規范土地產權制度,應該賦予農民完整的土地產權。擁有了完整的土地產權,才能有效防止農民的權益流失。明晰土地產權制度,不是要土地私有化,是在保持土地國有的基礎 上,明確土地承包權的物權性質,使農戶真正享有占有、 使用、 收益和處置統一的承包經營權。
2.設計合理的失地補償模式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土地征用補償應首先考慮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以及養老保障。以土地換保障為基礎,實現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發展,除了貨幣安置補償方式外,留地安置、招工安置多種補償安置模式共同發揮作用。地方政府可采取各種舉措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發展勞動密集型的集體企業,給失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勞動機會,并且在企業的發展中給各種優惠,在發展中幫助集體企業進行適當轉型,以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需要。對于年輕的失地農民,政府組織各種就業培訓,使得農民能夠適應城市生活,成為適應市場需要的勞動者,并逐漸將其納入城鎮居民保障體系。
3.設計合適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
一方面,多方籌措失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減輕失地農民加入社保的經濟壓力。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資金,在堅持土地換保障的基礎上,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更多的承擔起保障失地農民基本生活的責任。首先,中央應設立專項資金補貼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其次,鑒于征地之后的土地收益主要由地方政府獲得,地方各級政府適當提高承擔比例,減輕失地農民的經濟負擔。在適當的時機,引進商業保險,使得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共同發揮作用,以保障失地農民養老無憂。
再者,適當提高失地農民養老金水平。低保和養老保險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 低保屬于社會救助,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養老保險屬于社會保障,需負擔一定費用。如果低保和養老金水平相差不大,就會產生養老保險無人問津的局面。因此,政府應適當提高養老金水平,與低保拉開差距,通過兩種方式的收入差距來調動失地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提高參保率的目標。
4.加強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實施管理
為了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必須加強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實施管理。首先,在管理上,養老保險資金必須由專職部門統一管理,建立財政專戶,單獨建賬,確保??顚S?不得擠占、截留或挪用;其次,要保證失地農民能夠及時、足額的拿到養老金,并且應建立相應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風險基金,用于應對緊急情況或根據物價漲幅適時調整保障水平,確保失地農民領取的養老金不“貶值”;再次,加強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實施過程的監督,讓農民充分了解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的制定,認識國家對于失地農民的各種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耿相魁:城市化進程中保障失地農民權益的策略選擇,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0.1
[2]呂春娟: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探討,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9
[3]楊群 劉玲: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探討,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9.7
摘要:新農村建設中的小額貸款服務在優化農村金融結構方面取得離開較大的經濟效應回報。但由于體系的不完善所造成的信貸風險增大、貸款資金外流問題也阻礙了小額貸款阿紫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本文將以小額貸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現狀為切入點,提出農村小額貸款的多元化發展路徑,以此促進小額貸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途徑;作用
小額貸款主要用于平衡農村金融市場的貨幣供求關系,其在拓寬農村信用社資金獲取渠道等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因為社會經濟環境的限制和自身起步晚不足下,小額貸款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因此,如何解決小額貸款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小額貸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一)農戶生產性貸款的主要獲取渠道
就調查數據來看,在樣本農戶的生產性貸款中,扶貧社的小額貸款占據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份量。作為農村信貸市場的有效借貸服務,小額貸款無疑可以有效緩解農村信貸出現不足的問題。且由于小額貸款具有還款時間迅速、借轉周期短等特點,已經逐步在樣本村形成了攻擊來源和扶貧定位的農村信貸服務。
(二)替代非正規金融為企業提供貸款
在小額貸款中有四分之一貸款的平均規模近似于私人借貸,是作為非生產性用途貸款而存在的一種貸款,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表明私人借貸與小額貸款存在替代性,非正規金融操作靈活,手續簡便,規模小,信息獲取能力強,因此更傾向于為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即小額貸款也可適當為非正規借貸客戶進行貸款,并在一定基礎上能夠補充和替代非正規金融。
(三)為農信社補充正規金融信貸空間
農村信用社幾乎囊括了當地農戶的信貸服務,作為農村唯一的正規金融部門,先用社貸款的余額比例卻非常低,其服務覆蓋面較為狹窄,缺乏合理信貸渠道,因此也給小額貸款提供了正規金融的信貸空間。農戶貸款用途在扶貧社與信用社間的相差不大,二者為互補關系,小額貸款一般通過信貸市場資金的供需變化來為多種形式選擇,以此滿足不同農戶需求。
(四)改善農村信貸分配不平等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部分農戶的信貸分布格局存在差異性,依據信貸基尼系數進行分析可得知,小額貸款在全部樣本中能夠有效緩解農戶信貸的分配問題,減少分配不均現象,且在無企業貸款的農村信貸市場中,小額貸款在改善和補充農戶信貸分配上顯然具備更大的優勢和作用。
二、農村小額貸款發展現狀
(一)發展環境局限
我國目前的農村信用社信貸由于市場拓展范圍小,在進行市場規劃與開發的管理上相對于其他銀行來說還是較為薄弱。特別是由于農村信用社的小額信貸一直局限于證據的引導和社會媒體等小型發展模式,其市場信息往往跟不上農村市場的發展,導致農村市場的信貸政策信息采集出現不完整情況。且內部信貸人員在進行操作時往往只注重制度的落實和手續的管理,在貸款的投向上沒有宏觀市場信息作為參考知道,缺乏市場靈活性,往往容易受到農戶選擇牽制。
(二)營銷管理不當
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人員崗位職能模糊,限制小額貸款審查組織職能發揮。農村信用社中小額信貸營銷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市場調查數據無依據,對于預期效益與客戶信譽水平的跟蹤管理不到位,二是使用無效或虛假合同,引起各類突發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三是進行小額貸款時存在各種風險操作,信貸人員缺乏責任心,進行假公濟私行為,給信用社的外部信貸企業形象造成不利影響。
(三)法律維權不到位
小額貸款主要客戶群大多集中在農村地區,農民法律意識薄弱,信用觀念低,因此造成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發放工作進展困難。我國目前對于不良貸款的維權管理主要靠自行調解與法律輔助。一般實踐操作中多采用法律輔助,因就自行調解而言,法律的強制性與約束力要更為嚴格,也更容易取得成效。但受農村財產可執行度低等因素影響,一些信用觀念低的農戶往往會利用法律時差性進行責任逃避,導致不良貸款管理難以執行。
三、農村小額貸款的多元化發展路徑
(一)引入多元化的競爭機制
我國農村信用社應加快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的建設,出臺有效競爭手段,鼓勵景榮企業進行良性競爭。同時加大郵政儲蓄在農村的覆蓋面積,使其變成農村社區銀行,加強與其他銀行的合作,建立相互合作與競爭的共同發展。除此之外,還要鼓勵民間金融企業的發展,引進多元化的競爭機制,對于小額貸款企業、農資合作社等小額貸款機構要適當給予優惠政策,引導各類金融企業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二)積極拓寬信貸資金來源
小額貸款難以得到有效推廣和發展的原因還包括資金的來源,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做好小額貸款的資金來源工作,由外援資金逐漸過渡到以當地金融市場資金為主進行信貸,加大當地金融市場資金比重,完善小額貸款機構的操作合法化,是小額貸款機構能夠依靠自身固有資金進行發展。同時政府要加快資金的引進工作,建立資金批發業務,幫助小額貸款機構或個人貸款解決資金來源,以此保證小額貸款機構的信貸工作順利進行。在推進小額貸款工作同時也要鼓勵和倡導民間資本在小額貸款市場的占領,使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擴展我國融資渠道。
(三)建立自下而上的金融體系
我國農村市場機制尚不完善,且目前的金融體系形式自上而下進行,無法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局限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信息提取渠道。從局部知識范式理論來看,農村金融市場的局部知識還需要依靠市場機制來進行完善和發展,同時要配合市場競爭機制利用不同局部知識來平衡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供求。要建立自下而上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小額貸款機構以及中小型商業經融機構等等,使小額貸款更能適應農村金融市場變化而得到有力的推廣。
綜上所述,小額貸款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創新方式已經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盡管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只要我們掌握好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完善農村信貸體系,以多元化方式發展農村小額貸款,就一定能使其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單位:燕山大學)
課題:秦皇島科技局2012年課題,名稱:秦皇島新農村建設中小額貸款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2025A070
參考文獻: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生活不斷出現新的氣象
(一)文化生活更加活躍
近幾年來,福建省民間文化發展蓬勃,像南音、北管、老年腰鼓隊等表演團體活躍于鄉間田野。南安市蘭田村一所農民培訓學校里專門有培訓南音的班級,文化從娃娃抓起?;莅部h崇武鎮潮樂村的猜燈謎、對對聯也是當地很普遍的一種文化生活。而打籃球、龍舟賽等也是在其他村莊廣泛流傳的文化生活方式,莆田函江官莊村成立了中年婦女“車鼓隊”“十八音樂隊”,并在每年春節舉辦象棋、乒乓球、籃球、拔河等文體活動比賽。
(二)文化陣地形式多樣、完善
先進文化占領農村祠堂、廟宇陣地等現象,在福建省農村已很普遍。迄今,南平市已有420多座祠堂、廟堂和廢舊的禮堂改成農民的書堂或村民俱樂部,成為農村文化宣傳陣地。在調研的村中只有2.35%的村子沒有圖書文化站,而0.15%的村正在建,其余97.5%都已經有自己的圖書文化站。福州先鋒村修建了2座老人活動中心,成立老年人舞蹈隊和腰鼓隊,并舉辦了腰鼓隊、太極拳等培訓班。晉江市安海鎮前蔡村籌資60多萬建設了4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動中心,內設圖書閱覽室、健身室、多功能活動室、老年學堂等,經常性舉辦文體活動。
(三)自辦文化生活逐漸興起
惠安縣祟武鎮潮樂村建立了出書出刊制度,“潮樂簡訊”已出74期,村民優秀文化作品集錦已經出版4冊,村規民約匯編1份。南平市蘭田村辦了一所培訓學校,針對村里的具體情況開展各種文化、技能培訓。永寧鎮組織成立了太極拳、扇子舞、南音和大鼓吹等具有閩南特色的農村文藝表演隊,利用早晚閑暇時間,愉院農民的閑余生活。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生活重建的突出問題
(一)指導思想上的“一手硬,一手軟”
近年來,一些在鄉鎮工作第一線的基層干部錯誤地認為,經濟建設發展起來了,文化建設就自然而然地搞好了。盡管口頭上也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往往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干起來就不要了”。即使有時抓一下,也只是開個會,寫幾條標語,走過場,流于形式。另外,上級主管部門對干部政績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經濟指標,客觀上促使農村基層干部只注重經濟工作,而忽視農村的文化建設。
(二)缺乏對農村文化建設指導、規劃
目前大多數基層組織搞農村文化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和近期目標,今天搞這個活動,明天搞那個活動,工作中存在較大盲目性和隨意。另外,缺乏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監督管理,沒有必要的配套措施和約束激勵機制,圖形式、走過場的現象比較嚴重,影響了文化建設的成效和聲譽。在文化生活建設方面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劃、目標,最多是規劃一下硬件設施,如,什么時候建個活動中心、閱覽室、體育場之類的,但建成后農民文化生活中怎么去使用他們,整體的文化生活該怎么發展,怎么去建設,缺乏有力的指導、規劃。
(三)鄉鎮文化機構普遍存在工作機制不完善
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隊伍、管理隊伍,專業文化團體以及群眾藝術創作隊伍的素質不高。由于從事文化生活工作的人員的經濟補貼少之又少,使得一些同志紛紛跳槽“轉業”,使得這支隊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積極性不高、干勁不足、人才流失、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后繼乏人的狀況。對63個村子調查顯示,沒有文化組織的村子有27個,占總比例的42.68%。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推動當地的文化生活的發展和進步。
(四)農村文化生活設施建設滯后
鄉村集體經濟薄弱,資金投入不夠,導致農村文化建設“硬件”跟不上農村文化建設。有的村有資金但是都對文化生活不夠重視,把資金大部分投入經濟建設,文化生活建設只是做做樣子。還有一部分鄉村是由于經濟薄弱,使得文化建設的投入微乎其微,造成硬件基礎差,隊伍不健全且素質差,一些鄉鎮的文化站和村里的文化室形同虛設,不能有效地發揮主渠道作用。農村文化活動的陣地是開展文化活動的依托,而文化陣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設施簡陋,利用率極低的情況。
(五)文化生活內容和形式落后
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從內容到方式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沒有吸引力,宣傳教育仍停留在“我講你聽”的簡單的宣傳教育工作方式上,使農民感到厭煩乏味。盡管很多農村生活水平與以往有很大改觀,然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的豐富程度卻讓人有著今不如昔的感覺,電視是他們茶余飯后惟一而傳統的娛樂方式。調研總戶數為33290戶而裝了有線電視的有27712戶,有80.21%的用戶以看電視為主,讀書、看報僅占16.7%,參加觀看其他娛樂節目的僅占23.33%,而10%的人什么文化生活都沒有。
(六)封建迷信盛行,科學精神欠缺
近幾年來,在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一些地方迷信盛行,許多農戶家里供著“如來佛”、“觀音菩薩”等,在調研、訪談過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農民都參加過封建迷信活動。天天燒香求拜這些不良文化現象普遍存在,不僅毒化了農村社會風氣,更嚴重的是制約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七)農民本身缺乏參加文化生活的積極性
農民本身缺乏參加文化生活的主動性、積極性是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的又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農民自身有這樣的主觀愿望,希望可以經常參加文化生活活動,可實際上由于為了生活的勞動和奔波,很多人沒有也不愿意真正的花費時間和精力在文化生活上,在加上外在環境的因素,參加文化生活只是成為他們的一個口號罷了。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生活的對策
(一)思想上重視農村文化生活建設
沒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的根基,再龐大的經濟也會成為無源之水。農村基層各級領導要在思想上根除輕視文化生活的意識,提高對其重要的認識,明確農村文化建設是政府行使職能的重要內容,不但要一手抓經濟,還要一手抓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生活的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更要切實負起責任,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納入干部晉升考核指標,從而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二)加強對農村文化的領導、規劃
農村基層各級領導應當承擔起領導的職能,設計出長遠的、系統的文化生活目標,明確應該怎樣建設農村文化生活和促
進農村文化生活的繁榮。針對農民生產生活的特點,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時間組織開展庭院文化、民間體育和藝術比賽,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農民真實生活和情感、深受廣大農民喜愛的文藝作品。此外還應加強引導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完善農民文化消費市場,更好地活躍和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
(三)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
農村文化要持續發展,重要的一條是建設一個龐大的、素質較高的文化工作隊伍。從目前看,首先要穩定和充實現存的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培養、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熱愛農村文化事業、懂專業,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較強組織能力的文化隊伍。文化部門要采取多種措施培育優秀民間文藝人才鼓勵他們創作更多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較高藝術質量的文化作品,繁榮本地文化事業。
(四)加強農村文化生活陣地建設
文化設施是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一樣,有投入才會有產出,離開了增加投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就成了一句空話,加大對文化陣地建設的投入,使之形成布局合理、設施齊備、豐富多樣的農村文化陣地網絡。農村文化設施不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發揮這些設施的功能和作用,為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提供陣地和舞臺,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五)豐富新農村文化的容
各級主管部門和文化單位,要根據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組織廣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鄉村現有的文化陣地,扶持民辦文藝團體,大力發展農民業余文藝演出隊,鼓勵農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
(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
要積極培育和完善農村文化市場,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提高農村文化產業化水平。要引導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遠離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更好地活躍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還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行為,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努力清除各種不良文化現象,保證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關鍵詞] 留守老人;經濟供養;精神慰藉
[作者簡介]舒 越(1988—),女,華東交通大學2010級科社專業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出,不可避免的會將老年人留守在家庭中,這將導致農村留守老人數量的急劇增加。于是,數量巨大的農村留守老人給當前的農村養老提出一個嚴峻的課題。我國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留守老人”問題的解決與否,這不僅關系到廣大農戶的家庭生活質量,而且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與否,因此研究“留守老人”問題則對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農村留守老人出現的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走向城市。造成了農村家庭的“空巢化”和農村社會的“空穴化”,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同時,由于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背景,使得大多數的外出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人相匹配的保障和福利制度,只能往返于城鄉之間,導致了農村留守老人的出現。
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使當地的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產生了一個日益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老人”。據了解,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近2000萬。其中,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自養,而且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養。可見,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讓人憂心,留守老人養老難題亟待破解。同時,外出務工潮造成許多農村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現象。這無疑又加大了留守老人身上的負擔,在勉強依靠簡單的農業生產滿足自身生活需求的同時,還得肩負起看護照顧第三代的責任。
二、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
隨著新農村建設、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他們進城務工、求學,以致農村家庭結構悄然發生變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結構向“空心化”家庭結構轉變。所謂“空心化”家庭結構,產生了一個日益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老人”。由于這些“留守老人”年邁體衰,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極其匱乏,養老問題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保障四個方面。
(一)經濟供養
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經濟供養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留守老人的經濟和福利水平,改善經濟供養水平。大部分留守老人能通過子女的外出得到一定經濟上的收益,約58%的老人認為如果子女不外出,自己的生活條件將會變差。
雖然普遍認為子女外出務工會改善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但是有部分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進一步惡化。因為他們的子女經濟供養的意愿低,與家里的聯系少,加上一些子女的孝道觀念進一步淡化,導致了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惡化。由于收入來源的間接性,留守老人經濟的改善程度與子女的孝敬程度關聯性較強,雖然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呈現出不穩定性。
可見,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經濟供養方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留守老人的經濟和福利水平,但只是依靠子女供給,絕大多數“留守老人”生活簡樸,只求溫飽而不求質量。
(二)生活照料
在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照料提供者的減少,農業勞動、家務勞動等負擔的增加加劇了農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照料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網絡如農村基層組織、農村社區、志愿者等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體系還不完善。由于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導致居住空間上的分離,造成了成年子女為老人提供直接的健康和生活照料上的困難。而且,往往使得老人們不得不承擔起更加沉重的干農活、做家務、照看小孩等負擔。雖然子女通過外出務工提高的經濟效益對老年人照料產生了間接的正向作用,經濟狀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但是生活負擔的加重導致留守老人的生活質量日益下降。
(三)精神慰藉
由于農村青年子女迫于生活壓力外出務工,與老年人見面,情感交流的時間減少,農村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精神慰藉。農村留守老人心理上普遍存在著孤獨寂寞的問題,子女外出務工之后與留守老人的聯系減少,電話成為外出子女和留守老人聯系的主要方式,并為留守老人所接受。但是很多外出子女很少與父母溝通,打電話時更多的話題也是留守兒童。其實,農村留守老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外出子女寄錢回來,而是每天一句簡單的問候,一份出自內心的關心。老人需要的是兒女在精神方面的支持,精神空虛才是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外出務工子女應該時常和老人保持聯系,經常陪他們聊聊天,滿足老人情感的需求。
(四)醫療保障
目前,農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是目前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低,患病風險大,再加上農村留守家庭多為空巢家庭,使得老人孤獨感加重,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梢?,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這主要是由于求醫不及時,農村醫療水平不高,醫療支付能力不夠導致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在農村留守老人醫療保障方面,存在著參保率不高、保障能力不夠、制度自身不完善等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醫療費用方面的支出已經成為許多留守老人面臨的沉重負擔。部分留守老人盡管醫療衛生條件因子女收入增長而得到一定改善,但老人們在身患重病時卻可能得不到子女照顧。
關鍵詞: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安徽;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041-02
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垃圾的產生量日益增長,垃圾的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垃圾處理已成為限制新農村進程的重大問題之一,為此,國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治理。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安徽省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切實改善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根據環保部印發的《全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綱要(2007—2020年)》,并結合安徽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實際,編制《安徽省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多年的研究表明,安徽的農村生活垃圾產生具有產量大、增長快、組成復雜、易腐有機質高等特點,存在較強的環境污染能力。同時,安徽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推進仍存在許多困難,任務十分艱巨。
一、安徽農村垃圾概況
1.農村垃圾的分類。農村垃圾主要有:(1)農村生活垃圾,這類垃圾主要是農民家庭生活所產生的,一般危害不大,但是容易堆積,影響周圍生存環境,特別是農村沒有完整和科學的衛生系統和排水系統,糞便堆積,容易滋生蚊蠅,污水亂排,垃圾亂扔,流入河流,會影響飲用水系統,最終危害人類身體健康;(2)農業生產垃圾,這類垃圾主要是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垃圾,比如畜禽養殖產生的大量糞便、農業耕種產生的殘膜以及作物的秸稈等;(3)鄉鎮固體廢物,這類廢物主要是由鄉鎮工業、企業的發展,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
2.農村垃圾的特點。(1)產生量大、成分復雜。近年來,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省農村垃圾產生量不斷增長,農村垃圾的構成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無機成分減少,有機成分逐漸上升,可回收利用成分持續增加,如廢紙、廢玻璃、廢塑料和廢金屬等可回收利用物質已占30%~40%,而且可燃物含量亦明顯上升。(2)農村垃圾排放區域分布差異大。安徽省幅員遼闊,地區與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雖然各農村垃圾特性基本相似,但在各類和數量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淮北地區人口密度大,勞動力素質偏低,地區經濟結構單一,非農產業欠發達,農民生活水平最低。農村由于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環衛設施和環保意識相對落后,其垃圾的組成主要是秸稈、稻草、廢塑料等有機廢物和煤灰煤渣等無機廢物。
沿江圩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為農民發展二、三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這地區的垃圾種類已基本與城市垃圾接近,主要表現在:灰土、磚瓦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可回收物(如廢紙、廢玻璃、廢塑料和廢金屬和廢織物)所占比例明顯升高,占到垃圾的40%左右;食品廢棄物數量上升,成分日趨復雜[3]。
皖南山區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垃圾成分都以經濟農作物及旅游業為主。農村垃圾產量不同程度地受季節因素的影響,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呈規律性的。據本次調查,此地區農村垃圾排放量一般每年夏季出現一次高峰期,一年中垃圾排放量由低到高依次為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
二、安徽農村垃圾處理現狀
1.安徽農村垃圾的收集現狀。長期以來,安徽農村基本沒有固定的垃圾堆放點和專門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農村居民習慣性的將垃圾隨意傾倒在村前屋后的空地、溝道、河邊及道路兩邊,既不美觀也不衛生。隨著新農村建設,農村居民逐漸有了垃圾收集意識,但農村垃圾收運體系還比較落后,居民垃圾采取混合收集,還未實行分類收集。另外,安徽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來自政府的財政和政策支持,公共環境衛生設施普遍不足,并且在農村實行分類收集還必須得到農民的支持,農民是否支持是能否實現垃圾分類收集的關鍵。而在政府的實際工作中,政府管理部門對農村環境衛生的管理處于一種近乎真空的狀態,所以垃圾分類收集仍未得到推行。
2.安徽農村垃圾的處理現狀。安徽農村垃圾的處理處置水平一直很低,無害化處理設施缺乏。多年來,絕大多數農村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埋、直接還田和焚燒的簡單方式消納農村垃圾,河流沿岸甚至成了天然農村垃圾堆放場。在焚燒處理過程中,沒有任何的設備和技術處理,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造成了垃圾的二次污染;簡單的填埋處理往往是將垃圾直接填埋到村里的自然溝壑或者坑洼處,嚴重污染周圍的環境;而農村垃圾直接還田處理過程中,垃圾中里的有害物質滲入土壤,容易改變土壤性能,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這些處理方式對土壤、河流、地下水、大氣等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潛在的危害。安徽新農村建設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垃圾的產生量逐漸增多,垃圾的組成成分也越來越復雜。一些農村的基礎建設雖得到了發展,農村垃圾污染有所緩解,但仍難以解決日益增加的農村垃圾處理的需要。
一、“屢查屢犯”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1.制度制定和執行不到位。一是部分網點內控合規意識不強。有些網點負責人和柜員認為高頻低危的問題只要不產生資金損失,操作上馬虎點無所謂,重復的業務操作使柜面人員責任心下降,風險防范意識淡化。長期與同事、客戶接觸,礙于情面,覺得不好意思太較真,久而久之會出現以信任代替制度、以習慣代替規章、以感情代替法則的現象。比如:掛失業務不合規、授權不規范、印章使用不合規、主任、會計主管檢查流于形式等。二是制度制定與實際業務脫離。有的聯社拿著省聯社、辦事處的文件照抄照搬,造成制度重復制定,沒有將制度細化,可操作性不強,導致業務操作不合規等問題的發生;三是考核制度不夠全面和細化。目前的考核機制更多地將業務指標與機構、員工績效掛鉤,對業務操作質量雖有要求,但具體的量化指標較少,只是出現了重大差錯事故或案件時才會影響到機構、員工的績效,在趨利導向上形成了員工重任務指標,輕質量、輕風險防范的現狀。
2.考核機制落實不到位。一是考核管理的力度不夠。內控制度建設質量主要依靠干部職工的認知程度和內部管理力度,雖然聯社制定了一系列內部控制制度和綜合考核辦法,但在具體操作時,由于怕得罪人,對違反內控制度規定的員工進行責任追究的力度不大,威懾力不強,違規問題依然發生,降低了制度的約束力。二是考核機制建設不夠完善??己藱C制還不很科學,注重懲處,忽視激勵,不能有效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沒有突出對各級領導的管理責任。對各級領導的履職問責跟不上,一旦出現問題,主要追究經辦人的責任,而忽略了各級領導的領導、監督、檢查責任,這樣,各級領導的對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難以提升,員工思想也容易產生波動,甚至出現對立情緒,影響業務工作的有效開展,制度辦法的約束力、執行力大打折扣。
3.審計監督作用發揮不到位。一是目前審計工作仍停留在“查帳審計”和“制度審計”的階段,沒有真正實施以風險導向的監督評價。審計工作還是著重于事后監督和靜態檢查,沒有完全實現對事前、事中及事后經營的全過程監督。二是審計工作實施中,還存在人情顧慮、說情照顧的現象,審計發現問題查的多、報的少,甚至個別還存在審計檢查走過場的現象,責任追究力度不夠。三是對違規問題督導整改不力,責任追究不到位,審計成果運用不充分,導致問題查而不糾、屢查屢犯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二、糾正“屢查屢犯”問題的對策建議
1.統一思想認識,抓住問題要害 一是從管理層做起,增強合規風險責任意識。各級負責人要樹立正確的業績觀、權力觀和榮譽觀,對各項規章制度做到率先垂范、身體力行。二是強化教育培訓,增強全員依法合規經營理念。通過教育培訓,培養全員愛崗敬業精神,規范全員誠實守信職業操守,讓全體員工明白“違規就是風險”、“安全就是效益”、“守法就是信譽”,為克服“屢查屢犯”問題打牢思想基礎。三是強化行為監督,嚴守案件防范“高壓線”。對違規違紀行為進行果斷處理,確保員工的行為自覺服從制度,把合規、守規成為每一個員工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 和諧社會
要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我們不僅僅需要提升農村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也還需要提高農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對于人數比較多的農村或者縣城來說,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教育工作就顯得比較重要。隨著我國的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國國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的速度加快,相關的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都對農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工作進行了更多的重視和關注,與此同時,相關的交通安全工作人員把全縣城的道路交通安全所涉及的各種隱患以及各項政策的整頓,甚至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的宣傳以及教育的工作或者任務作為了這些工作人員在平時工作過程中工作的重點以及難點問題,但是經過我們相關的交通工作人員不懈努力,農村的交通安全的相關宣傳教育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1 新農村建設中與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這些年在道路交通中出現的事故以及死亡的人數都在逐年增加,所以我國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并且也對執法人員在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執法過程中制定了非常嚴厲的規章制度。我國在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隱患的整頓過程中投入了較多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等等很多相關的能源,將這些能源主要運用在對村民以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中,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民的交通安全的意識以及相關的知識水平,我們道路交通工作人員才能夠盡可能比較順利的進行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從而改善農村的道路交通的公共秩序,與此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村民的道路交通的法律知識,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車禍、事故以及糾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穩定環境。從此可以得出,只有我們的道路交通工作人員以及村民能夠很好的配合,爭取盡可能的實現人民、車輛、道路以及周圍的生活環境相互協調或者和諧的發展局面,這就能夠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相關建設過程中的各項工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工作環境以及良好的工作基礎和前提。
但是由于現在我國的經濟以及社會各項指標的快速發展和改善使得我國的農村或者縣城中的人均流量以及車輛流量都在不斷的上升,這樣就使得交通安全的工作實行起來越來越困難。根據相關的交通工作人員的實際調查可以發現,在很多縣出現的道路交通事故或者車禍等等這些道路交通問題中,有超過九成的事故都涉及到的農村的人民群眾,這樣的不良現象可能會使得群眾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得到威脅或者受到比較嚴重的損失,從而導致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過程中出現并不和諧的因素或者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農村的很多地區,道路交通工作人員不能夠及時的普及道路交通安全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這樣就直接影響農村的人民群眾對于相關的交通法律知識以及教育水平下降,這加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種宣傳條件比較差,使得農村的人民群眾沒有積極的接受交通法律知識以及交通安全的意識。在這些不良的條件和環境下,我們必須要利用更加科學合理的觀點、更加長遠的眼光以及更大的范圍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工作,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所有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知識水平以及相關的道路交通法律知識,最終實現道路交通的和諧發展以及協調發展。我們可以結合我縣的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宣傳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或者漏洞,進行分析出現這種問題或者漏洞的原因,從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或者方法來改善這種不良的現象。
2 我縣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工作安排的宣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漏洞
2.1 在我縣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的工作安排的時候,主要是以公安交警為核心。公安交警的主要工作還有維持交通秩序以及各種交通案件的處理,這樣就使得公安交警在農村進行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識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的時間大大的減少了。
2.2 在宣傳方式上主要采用傳統的方法,不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方法創新。在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的時候,主要采用的就是懸掛相關的宣傳標語、在公布欄上粘貼相應的交通安全知識或者在流動的客運站或者火車站粘貼相關的宣傳橫幅。這樣的宣傳方式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沒有什么創新的地方。這樣傳統的方式有些只是形式主義,并不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同時也因為宣傳的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所以這樣的宣傳方式并不能夠有效的進行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識宣傳。
2.3 對于交通安全工作的宣傳范圍上來講,相關的工作人員只能夠在重點地區進行相關的宣傳工作,而對于比較偏遠或者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好的地區沒有進行充分的宣傳活動?,F在我縣的交通安全宣傳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縣城的地區,對于農村也只是集中在一些車站點或者客運站,其他地方幾乎沒有進行宣傳。
3 我縣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工作安排的宣傳教育工作應該采取的對策
每個村子或者鎮上組織一些道路交通安全普及知識進農村的活動,與相關的教育結構進行溝通和協商,將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工作作為學生平時學習和教育的一部分,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傳播的優勢,將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工作在新聞媒體中進行播放,這樣人們才能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增強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
對于農村民警的各種教育培訓工作需要加強,如果民警能夠進行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那么對于農村的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將會奠定一個非常深厚的基礎,并且宣傳范圍將會大大增強。鑒于這一點,我們相關部門應該提升民警的綜合素質教育,對他們進行相關知識以及工作的再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林芳.如何加強鄉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J].福建農機,2010(02):12-16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 和諧社會
要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我們不僅僅需要提升農村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也還需要提高農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對于人數比較多的農村或者縣城來說,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教育工作就顯得比較重要。隨著我國的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國國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的速度加快,相關的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都對農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工作進行了更多的重視和關注,與此同時,相關的交通安全工作人員把全縣城的道路交通安全所涉及的各種隱患以及各項政策的整頓,甚至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的宣傳以及教育的工作或者任務作為了這些工作人員在平時工作過程中工作的重點以及難點問題,但是經過我們相關的交通工作人員不懈努力,農村的交通安全的相關宣傳教育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1 新農村建設中與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這些年在道路交通中出現的事故以及死亡的人數都在逐年增加,所以我國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并且也對執法人員在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執法過程中制定了非常嚴厲的規章制度。我國在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隱患的整頓過程中投入了較多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等等很多相關的能源,將這些能源主要運用在對村民以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中,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民的交通安全的意識以及相關的知識水平,我們道路交通工作人員才能夠盡可能比較順利的進行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從而改善農村的道路交通的公共秩序,與此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村民的道路交通的法律知識,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車禍、事故以及糾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穩定環境。從此可以得出,只有我們的道路交通工作人員以及村民能夠很好的配合,爭取盡可能的實現人民、車輛、道路以及周圍的生活環境相互協調或者和諧的發展局面,這就能夠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相關建設過程中的各項工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工作環境以及良好的工作基礎和前提。
但是由于現在我國的經濟以及社會各項指標的快速發展和改善使得我國的農村或者縣城中的人均流量以及車輛流量都在不斷的上升,這樣就使得交通安全的工作實行起來越來越困難。根據相關的交通工作人員的實際調查可以發現,在很多縣出現的道路交通事故或者車禍等等這些道路交通問題中,有超過九成的事故都涉及到的農村的人民群眾,這樣的不良現象可能會使得群眾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得到威脅或者受到比較嚴重的損失,從而導致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過程中出現并不和諧的因素或者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農村的很多地區,道路交通工作人員不能夠及時的普及道路交通安全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這樣就直接影響農村的人民群眾對于相關的交通法律知識以及教育水平下降,這加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種宣傳條件比較差,使得農村的人民群眾沒有積極的接受交通法律知識以及交通安全的意識。在這些不良的條件和環境下,我們必須要利用更加科學合理的觀點、更加長遠的眼光以及更大的范圍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工作,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所有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知識水平以及相關的道路交通法律知識,最終實現道路交通的和諧發展以及協調發展。我們可以結合我縣的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宣傳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或者漏洞,進行分析出現這種問題或者漏洞的原因,從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或者方法來改善這種不良的現象。
2 我縣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工作安排的宣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漏洞
2.1 在我縣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的工作安排的時候,主要是以公安交警為核心。公安交警的主要工作還有維持交通秩序以及各種交通案件的處理,這樣就使得公安交警在農村進行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識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的時間大大的減少了。
2.2 在宣傳方式上主要采用傳統的方法,不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方法創新。在進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的時候,主要采用的就是懸掛相關的宣傳標語、在公布欄上粘貼相應的交通安全知識或者在流動的客運站或者火車站粘貼相關的宣傳橫幅。這樣的宣傳方式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沒有什么創新的地方。這樣傳統的方式有些只是形式主義,并不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同時也因為宣傳的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所以這樣的宣傳方式并不能夠有效的進行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識宣傳。
2.3 對于交通安全工作的宣傳范圍上來講,相關的工作人員只能夠在重點地區進行相關的宣傳工作,而對于比較偏遠或者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好的地區沒有進行充分的宣傳活動?,F在我縣的交通安全宣傳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縣城的地區,對于農村也只是集中在一些車站點或者客運站,其他地方幾乎沒有進行宣傳。
3 我縣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工作安排的宣傳教育工作應該采取的對策
每個村子或者鎮上組織一些道路交通安全普及知識進農村的活動,與相關的教育結構進行溝通和協商,將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工作作為學生平時學習和教育的一部分,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傳播的優勢,將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工作在新聞媒體中進行播放,這樣人們才能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增強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
對于農村民警的各種教育培訓工作需要加強,如果民警能夠進行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那么對于農村的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將會奠定一個非常深厚的基礎,并且宣傳范圍將會大大增強。鑒于這一點,我們相關部門應該提升民警的綜合素質教育,對他們進行相關知識以及工作的再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林芳.如何加強鄉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J].福建農機,2010(0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