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康復鍛煉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鍛煉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康復鍛煉方法

        第1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這段時間是手術后的最痛苦時間,手術后要首先用藥,然后用長石膏從腳部固定到大腿膝蓋處,此時要膝蓋處要屈膝60°~70°,踝關節成中度跖屈位,腳尖要向下壓,因為手術后跟腱是比正常狀態短,所以這樣的腿部腳部姿勢能夠保證不牽扯縫合的跟腱,但是踝關節不能跖屈過度,即為腳尖不能下壓過多,不然會導致皮膚及肌腱縫合處紋理壓力增大,不利于皮膚和跟腱愈合。

        這段時間主要是躺在床上休息,減少下地活動,確實要下地活動需要拄拐下地,患肢不著地,站立時間不超過10分鐘。

        手術后1-2天:

        手術后1-2天我們仍然要多躺在床上,此時腳部怎么放是我們比較頭疼的問題,你會發現無論腳部用什么姿勢擺放都會特別的難受,這段時間我們仍然要少下地。

        每天定時的用冰袋冷敷手術部位,給傷口消炎去腫,康復訓練主要以側抬腿、直抬腿和后抬腿為主,配合進行腳趾的活動,這樣做主要是防止大腿肌肉萎縮,以及保持足趾的靈活性,腳趾的活動是不牽扯跟腱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膽的做。

        抬腿訓練可以每次堅持10秒鐘,每組20下,每天進行3次。

        足趾訓練可以每次活動20下,以活動5次為一組,每天進行5-10組。

        手術后第3-4天:

        這段時間我們一般要進行一次換藥,因為這時候的傷口愈合了一點,為了防止帶血的紗布感染導致不愈合,我們要換藥一次。

        這段時間的康復訓練主要是堅持前面的訓練,另外可以進行大腿的肌肉肌力訓練,方法是用意念來繃緊、放松大腿肌肉,保持大腿位置不變,這種方法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就是靜態肌力訓練,大家可以多感受,不用擔心拉扯到跟腱,這段石膏期只要不受外力影響,我們的訓練都不會傷害到跟腱。

        靜態肌力訓練可以每次繃緊肌肉5秒鐘,每組10下,每天進行5次左右。

        手術后第1周:

        這段時間我們要堅持以上訓練,在一周時間時進行第二次換藥,確保手術縫合部位不被感染、保持干燥,換藥結束后仍然進行長腿石膏固定,確保腳部不受外力牽扯。

        手術后第2周:

        到了第二周,在堅持以上訓練的基礎上,要進行傷口拆線,這時候一般都是在家里,需要到附近的醫院掛號拆線,拆線很簡單,只要相對靠譜的醫院都可以進行,拆線后要用紗布包好縫合處,然后仍然用長腿石膏固定腿部。

        手術后第3周:

        到了第三周,我們要把長腿石膏換成短腿石膏,短腿石膏保持腳踝處角度和姿勢不變,把膝蓋以上的石膏部位去掉,我們可以到醫院換成短石膏,也可以自己在家把長腿石膏鋸成短腿石膏,只保留膝蓋以下的石膏即可。

        此時的康復訓練在堅持以上訓練的基礎上,增加膝關節的訓練,首先要每日用熱毛巾熱敷膝蓋部位,長時間的固定導致膝蓋的活動能力下降,熱敷后我們可以進行膝關節活動訓練。

        訓練可以坐在床上,把患肢以膝蓋為支點彎曲,不斷地練習抬起小腿,直到腿部與地面平行為止,然后再次彎曲,主要是恢復膝蓋的功能,每次以抬腿20次為1組,每天進行10組。

        手術后第4周:

        在進行以上訓練的基礎上,我們每天把石膏取下來,用熱水或者中藥進行泡腳,最好是用桶泡,能夠泡到跟腱部位,這樣能夠活血化瘀消腫,然后泡完后對跟腱部位進行按摩,并適當的活動下腳踝,但是角度要控制好,腳背和腳尖適當的向上抬一抬,甚至要用手向上扳一扳,這時跟腱基本已經長好,可以慢慢的進行恢復。

        手術后第5周:

        繼續進行前面的康復訓練,在此基礎上增加滾筒訓練、滾瓶子、踩沙袋、夾毛巾等訓練,也就是找一個圓形筒狀或者瓶子放在腳下,用腳適當用力踩住瓶子來回滾動,這個訓練方法對增加腳踝跖屈角度和適當拉開跟腱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是:每天脫下石膏,筒或者瓶子最好在20厘米長度以上,直徑為10厘米到15厘米,每次活動在20-30分鐘左右,每天進行3次。

        手術后第6周:

        這個階段我們就可以脫掉石膏了,然后穿跟腱靴,跟腱靴網上或者醫院有得賣,或者我們可以自制跟腱墊,用硬質紙盒裁剪成腳后跟墊,約20個紙片高度約為4厘米,然后就可以拄拐行走,慢慢的找到平衡后可以去掉拐杖,慢慢的走路,每天撤去一片腳后跟墊,直到20天左右把所有的墊子撤掉,這樣會給腳踝一個適應的過程,慢慢的恢復腳踝的背伸、跖屈角度。

        手術后第7-8周:

        這個階段我們通過每天的滾瓶子滾筒訓練,以及跟腱靴跟腱墊走路訓練,角度已經慢慢的有所恢復,跟腱也慢慢的被拉開拉長,此時可以配合進行推墻訓練。

        推墻訓練就是雙手推墻,腳成弓步,傷腳弓起向墻靠,健腳向后拉,或者反過來健腳向前弓,傷腳向后拉直,這樣能夠幫助矯正、練習角度,恢復踝關節的背伸、跖屈角度,每次來換推墻5分鐘,每天10次。

        手術后第9-12周:

        這個階段就要全腳掌著地行走了,要完全恢復踝關節的活動能力,重點練習小腿肌肉力量,加固跟腱的強度,可以進行雙腳提踵訓練,傷腳蹬床訓練,雙腳提踵單腳落地訓練,這個階段主要是小腿肌肉的恢復,所以我們在進行以上訓練時要感受到小腿肌肉發力,這樣才能夠起到訓練效果。

        雙腳提踵就是兩只腳一起抬腳后跟,傷腳蹬床就是用傷腳的前腳掌蹬床,而小腿肌肉繃緊用力,雙腳提踵單腳落地就是要兩只腳一起抬腳后跟然后傷腳單獨支撐落地,以上動作每天訓練3-5次,每次20分鐘左右。

        手術后第13-24周:

        這個階段我們走路基本已經正常或者趨于正常,此時要重點練習加強小腿力量,可以練習單腿提踵,并適當的進行慢跑、快走等運動,這樣可以幫助小腿找回肌力,恢復小腿肌肉。這段時間基本就可以正常工作了,運動員可以小運動量的進行恢復運動。

        手術后第25周以后:

        第2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j關鍵詞:骨科護理;康復指導;應用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康復醫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骨科術后給予患者康復指導,對患者的功能恢復有重要作用,可加速患者恢復速度,使致殘率大大降低。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時,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本組研究針對本院60例骨折手術患者進行術后康復指導,效果較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17-56歲,平均(30.4±3.6)歲,上肢骨折41例,下肢骨折19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18-54歲,平均(31.2±3.1)歲,上肢骨折39例,下肢骨折2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本組患者術后未進行康復指導,僅給予基本護理干預措施,由患者自然恢復。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基本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康復指導。具體措施如下:(1)康復護士選擇。護理學領域內,臨床護理及康復護理都屬于重要分支,其理論基礎是相同的,但護理目標有差異,護理方法也不同[1]。因此,對康復護士選擇中,首先以骨科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為主,對其進行康復技能和知識的培訓,使其具備康復指導護理的能力。(2)物品準備。骨科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中主要包含被動鍛煉與主動鍛煉兩部分,除了自身肢體活動外,還可借助不同的鍛煉器具。所以,在向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中,還應該為患者提供床上拉環、握力器、床位拉帶、上肢拉力器及沙袋等器具,便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2]。(3)功能鍛煉計劃制定。對患者進行準確評估,對患者住院時、術后的功能情況進行評價,如肌力、關節活動度、疼痛、肢體腫脹情況等[3]。手術醫生查房時,跟隨醫生對患者手術方案及治療效果進行了解,對翻身、肢體關節活動、站立、行走等最佳時機進行確定,針對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功能鍛煉計劃。(4)康復訓練指導。①康復知識講解及方法指導。骨科患者由于石膏固定、牽引、外固定架等,肢體處于制動狀態,患者對如何鍛煉也不了解,甚至認為鍛煉對骨折愈合有不良應,應該安靜休養。所以,護理人員應該結合患者評估情況,將功能鍛煉知識及方法講解給患者及陪護人員,讓患者了解康復鍛煉的目的,并且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②提供骨科康復護理資料。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康復護理讀物,讓患者樹立起良好的康復醫師,對訓練的方法能夠科學的掌握,積極的參與到康復鍛煉中。③協助患者完成每日訓練內容。對于骨折患者而言,盡管其對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完全了解,但是由于患者存在體力不支、疼痛、認識不到位或情緒不佳等因素的影響,康復鍛煉很難堅持,往往沒有強度、沒有規律。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每天鍛煉情況進行監督,敦促患者完成康復鍛煉內容,對患者進行鼓勵,讓其能夠克服懶惰、怕痛的心理,按質按量完成鍛煉任務。④護理。骨科康復護理中,護理是重要內容之一。由于骨折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且肢體活動受限,不同部位、不同手術對肢體擺放及要求都不同,在康復過程中,應該借助人體力學原理[4],對患者肢置及生理曲度對功能的影響注意檢查,采取舒適位、功能位及良肢位,盡量讓患者保持身體放松,避免對患肢進行壓迫。可對肢體畸形有效預防。

        1.3療效評價。治愈:未出現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無效:有輕度、中度、重度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

        1.4統計學方法。對所有患者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用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護理,觀察組中58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有輕度關節活動受限,康復率達到96.67%,對照組中49例痊愈,11例出現輕度并發癥,其中6例關節活動受限、3例關節僵硬、2例肌肉輕度萎縮,康復率為81.6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采用康復指導護理方法,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也要充分了解,與患者多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在此基礎上,向患者介紹康復鍛煉的原理、方法等,并為患者安排好鍛煉的內容,讓患者積極接受康復治療,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此外,護理人員要具備責任心,注重自身業務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培養自身良好的職業能力,目的是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康復護理。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中應用康復指導,康復率達到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骨科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對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效果明顯,加快了患者恢復的速度,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陳芳 單位:云南省文山州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高金寶,石曉云,張沉冰,等.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骨科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31(03):3520-3522

        [2]趙紅,史新春,王淑勉.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5,03(16):147-148+151

        第3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關鍵詞】 骨創傷;康復鍛煉;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1-0116-02 

        骨創傷是外科常見疾病及多發病之一,給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均帶來嚴重的影響。隨著臨床康復醫療的發展,骨創傷患者手術治療后的恢復也逐漸提高。據不完全統計,有效的康復鍛煉措施可最大限度的恢復骨創傷患者的功能,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如何實施有效的康復功能鍛煉和加強護理措施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1-2],作為骨科創傷恢復最安全方便的恢復方法,其價值不容忽視。因此,筆者主要討論護理干預配合康復功能鍛煉在我院100例骨創傷術后患者中的運用。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00例骨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6.6±4.23)歲;其中單純股骨頸骨折15例、鎖骨骨折5例、尺橈骨骨折20例、膝部骨折10例;觀察組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37.6±3.23)歲;其中單純股骨頸骨折10例、鎖骨骨折4例、尺橈骨骨折16例、膝部骨折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創部位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骨外科常規護理,如知識宣教、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觀察組在基礎護理基礎上,采取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 心理護理 術后多數患者因害怕活動會引起手術切口裂開、關節脫位、出血及疼痛等,不愿意進行術后早期活動,護士應及時給予解釋和鼓勵,對患者的每個動作給予指導和肯定,使其增強康復鍛煉的信心,從而主動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1.2.2 健康教育 成立康復功能鍛煉小組,護士長作為小組長。由專門護理人員針對綜合康復鍛煉對骨創傷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術后,盡早幫助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鍛煉強度以不造成患者疼痛為宜,并注意患者的恢復情況,可根據不同患者的恢復情況制定相應的功能鍛煉量[3]。合理調配患者飲食與作息。進行恰當的知識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 

        1.2.3 家庭護理 為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患者在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將家庭護理計劃及方法以口述或文字的形式告知家屬,并叮囑其按計劃執行,并定期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的功能鍛煉情況,對于不遵守或不完全遵醫囑的患者,給予提醒和督促。 

        1.3 綜合性功能鍛煉 

        1.3.1 單純股骨頸骨折 患者多為中老年患者,手術方法主要為髖關節置換術。術后患者需臥床較長一段時間,部分老年患者會發生肌肉萎縮或褥瘡等并發癥,臨床需密切觀察患者各項體征,最大程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早期,接受肌肉鍛煉,護理人員可利用CPM機進行功能鍛煉,患者由于不能下地行走,上肢以肩肘關節活動為主,下肢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踝關節活動,患肢不可負重,故康復鍛煉不可操之過急。 

        1.3.2 鎖骨骨折 患者術后會進行局部固定,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握拳、肩肘部關節外展和后伸運動,回復較好的患者可進行挺胸、叉腰等動作練習。康復鍛煉期間不可進行肩關節前屈及內收等動作,在使用夾板固定期間,注意患者皮膚顏色及擠壓程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發癥,患者夾板拆除后,可指導患者進行鋪床動作幫助恢復。 

        1.3.3 尺橈骨骨折 患者多伴有局部腫脹、畸形及功能位障礙,故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肢情況。早期可多以指關節和肩關節活動為主,同時,進行前臂肌肉靜力鍛煉,嚴禁旋轉等活動,患者外固定拆除后,可進行伸直、屈曲、前后旋等動作。 

        1.3.4 膝部骨折 患者主要影響膝關節活動,術后,患者關節粘連是最常見且最嚴重的情況。故此,早期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以髖部、腳踝、腳趾活動為主,從而改善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環情況,促進肌肉關節等部位恢復。患者恢復至膝部可功能位后,需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 

        1.4 評價標準 1個月后,對所有患者護理質量進行調查。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量表評估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共包含五項內容,總分100分,其中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85分為一般滿意,85分以上為滿意,總滿意度=(一般滿意例數+滿意例數)/調查問卷總例數×100%。康復鍛煉3個月后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估[4]:優:患者疼痛感消失,能夠自由行走,可進行跳舞、跑步等運動,無其他并發癥;良:患者偶有疼痛感,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不可進行負重或劇烈運動;差:患者疼痛感未改善,無法自主行動,甚至病情惡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以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恢復情況對比 對照組功能恢復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有學者認為康復醫學將會是骨外科治療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5]。骨創傷常易造成患者關節部位功能障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恢復造成較大影響。因此,術后越來越多的骨創傷患者選擇康復功能鍛煉,有效的提高了肢體關節恢復,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循環,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產生。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康復功能鍛煉方法也日趨成熟,但是,手術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對患者造成損傷,因此,探索新的、安全簡便的康復方法是至關重要的[6]。本次研究回顧分析了我院100例骨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低于觀察組,對照組恢復率低于觀察組,也證實了上述觀點。 

        綜上所述,術后綜合性康復鍛煉對骨創傷患者恢復效果確切,同時,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能進一步提高整體治療效率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榮花.創傷性肩袖損傷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開始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7(3):41-45. 

        [2]張淑英,王勤奮.膝關節骨折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0,8(3):244. 

        [3]劉小華,蔡雪翠.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7):50-51. 

        [4]彭利芳,皋萍,蔡亞男,等.髂骨取骨植骨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6):50-51. 

        第4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當然,在住院期間由于病情重,康復鍛煉必須在醫護人員的監督指導下進行。那么,出院后是否需要繼續康復鍛煉呢?回答是肯定的。患者出院后只有堅持進行康復鍛煉,才能真正恢復健康。

        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鍛煉不同于正常人的體育鍛煉,既要讓心臟受到一定的鍛煉,又不能讓它負擔過重。如何正確掌握這個尺度呢?最簡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測量心率。康復鍛煉心率值的計算方法是:出院時先在醫生的監測下做一次低水平的運動試驗,或登1~2層樓,測出最大耐受量的心率值(稱峰值心率)。康復鍛煉心率值=(峰值心率一休息心率)×(60%-70%)+休息心率。例如,某位患者峰值心率為160次/分,休息心率為60次/分,那么,康復鍛煉心率值為:(160-60)×(60%-70%)+60=(120-130)次份。這位患者在康復鍛煉中應盡量達到這一心率值。

        康復鍛煉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開始時先進行運動量小的活動,如自理生活、養花種草、干家務等,逐步發展到散步、打太極拳、騎自行車、游泳、慢跑、進行輕體力勞動等。活動項目的選擇可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體力及環境條件自行決定,只要能達到康復鍛煉心率值即可。

        在鍛煉過程中還應注意:

        (1)康復活動后不應感到疲勞。患者應學會自我評定鍛煉后的身體感覺,如果沒有持續的疲勞感、關節與小腿的疼痛及失眠等現象說明運動量是合適的,否則就要減小活動量。

        (2)每次康復鍛煉前后,都要進行8~10分鐘的準備活動或還原活動,方可正式開始鍛煉或休息。準備活動和還原活動可采取一般速度的步行或彎腰伸臂等活動方式。

        (3)學會10-15秒計算出1分鐘的心率,以防活動時心率超過康復鍛煉心率值。鍛煉后,必須充分休息15分鐘以上才可進餐或洗澡。

        (4)遇有天氣變化,過冷或過熱、下雨潮濕等,都會額外增加體力的消耗,需適當減小活動量。如遇感冒發熱等,應暫停活動,待痊愈后再根據體力情況進行活動。身體特別衰弱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重新由小運動量開始。

        (5)定期去醫院檢查,經常取得醫生指導,根據身體恢復情況調整康復鍛煉的活動量,以便獲得最好的效果,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第5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骨科創傷與疾病不同程度的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對骨科病人進行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減少并發癥,增強病人的機能,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是骨科病人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1]。康復訓練是創傷與疾病治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骨科的康復訓練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的延續,是骨科病人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是恢復各種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復訓練通過預防功能障礙、促進功能恢復、進行功能代償或代替,達到恢復運動系統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復訓煉中的護理活動是指護士為解決骨科病人的康復鍛煉所采取的具體方法,包括康復鍛煉評估、康復鍛煉指導、康復鍛煉相關知識宣教等方面的內容[2]。

        2骨科護理康復鍛煉的發展現狀

        2.1在思想認識方面

        骨科護理人員對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癥十分清楚,很多輕癥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別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鍛煉后會逐漸恢復機能,所以就不太重視恢復期的康復鍛煉。而且康復鍛煉是極耗時間,又是起效緩慢的治療,很多醫院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足夠的精力去指導病人康復鍛煉。由于這些思想上的原因,導致很多醫院的骨科護理康復鍛煉擱淺,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2.2在醫護配合方面

        醫護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復健康的必須保障,醫師根據護士護理過程中反饋的病情信息調整治療方案,護士則根據醫師的指導調整護理方法,并通過醫護之間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療方案及護理方法的調整中盡快恢復健康。但在醫院的護理實踐中,卻有很多醫護配合不協調的問題。如醫師對護士專業水平的不信任,護士對醫師指導方式的不理解,導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復階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療。

        2.3在技能培訓方面

        護理人員技能培訓分為兩個層次,一層是對護理業務的評價,另一層是對宣教質量的評價。目前,醫院的護理業務培訓質量較高,而宣教質量較差,護理人員只會做不會說的現象很突出,這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有關。

        2.4在進修提高素質方面

        醫院的護理進修機會少,名額有限,而且多傾向心、腦、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護理的進修機會是少之又少,對于外界先進的管理技術、護理技巧以及護理科學掌握的不及時、不全面,造成了醫院的學科發展不均衡,骨科護理的護理活動質量發展不快。

        3提高康復鍛煉護理活動質量的對策

        3.1提高認識,加大投入

        醫院及科室都要對骨科康復護理正確定位,培養良好的醫風、醫德,樹立醫護人員以人為本的從醫理念,提高醫護人員對病人負責、對健康負責、對生命負責的責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機制,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醫療案例來提高醫護人員對護理學科的重視。要建立學習響應機制,對醫護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經驗及時的進行推廣,對醫護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時的進行剖析,讓醫護人員真正認識到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要建立績效激勵機制,通過獎優罰劣的手段來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康復鍛煉的重視,并不斷促進骨科康復鍛煉質量的提高[3]。

        3.2醫護配合,共助康復

        骨科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護理人員必需努力學習骨科的基本知識,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對術后病人進行康復時,了解手術的方法和過程。具備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護理人員與骨科醫師的溝通,也利于取得醫師的信任。

        3.3嚴密組織,系統培訓

        骨科護理的專業性要求骨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業務功底,因此,醫院應開辦各種有關康復訓練的培訓、講座、會議或學術交流活動等教育項目,為護理人員提供學習康復知識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改善護理人員的康復知識不足的現狀,轉變護理人員對病人實施康復訓練護理活動的態度,促進在康復訓練中的實踐行為,為病人提供優質的護理活動,加強對骨科護理人員康復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訓。

        第6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治療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呼吸肌功能鍛煉后可以增強患者體質,感冒次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住院次數都有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結論:采取呼吸肌功能鍛煉,可明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患者的肺功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提高康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復期患者 呼吸肌 臨床觀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1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04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不可逆的,主要特征為形成肺氣腫和氣道阻塞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1]。為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COPD患者的治愈率,我院積極加強呼吸肌功能鍛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應用,并通過在臨床實踐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來入院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年齡64~80(73.4±3.7)歲;女性患者40例,年齡62~79(67.2±4.0)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國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將其分為鍛煉前組和鍛煉后組,其中鍛煉后組按照《慢阻肺康復期治療指南》進行專門的訓練,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指導。

        1.2 方法。訓練的方法主要有,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和全身性呼吸體操。專業人員與患者采用一對一訓練,對其進行呼吸指導,囑咐患者出院后,必須自行進行鍛煉,定期會員復查,鍛煉周期為半年。

        1.3 統計學方法。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干預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P

        2 結果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呼吸肌鍛煉前后,對其進行感冒、住院次數、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及血流變學檢測,結果顯示,呼吸肌功能鍛煉后可以增強患者體質,感冒次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住院次數都有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表1 COPD患者鍛煉前后感冒、住院次數、WBC.RBC及HB檢測

        3 討論

        目前,臨床研究上仍然缺乏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想藥物,呼吸肌功能鍛煉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2]。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復率和治愈率,減少病人因治療不當造成的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

        目前針對COPD康復期患者大多采用呼吸肌功能鍛煉,臨床較為普遍。COPP患者如果營養不良、肺部充氣過度或患者呼吸肌機械負荷過重以及,則有可能出現呼吸肌慢性疲勞。在本院臨床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呼吸肌鍛煉指導前做了個針對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包括給患者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過程,營養保持,呼吸控制、藥物服用和外出活動的建議等,讓COPD患者明白呼吸肌功能鍛煉對肺功能改善的意義,使患者從自己進行控制,堅持鍛煉,自主掌握鍛煉強度和鍛煉時間。

        總之,呼吸肌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患者的肺功能,是病情康復期患者肺功能康復干預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陳艷,方繼榮,李風雷.肺康復治療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4):453-454

        [2] 武東興,景德蓮,王桂云,等.家庭氧療聯合肺康復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1(01):482-483

        第7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關鍵詞: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臨床

            產婦在分娩時,胎兒的先露部分對產婦盆底韌帶和肌肉的過度擴張、引產過程中造成的損傷,都會對分娩后產婦的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響。隨著醫療手段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復健治療成為產后功能性障礙的重要治療方法。文章通過對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人民醫院住院生產的產婦進行盆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康復治療對于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1年足月陰道分娩初產并在產后45 d檢測具有盆底功能性障礙的產婦210例,產婦年齡21~34歲,平均27.8歲。按會陰肌力測定法(GRRUG方法)分級,隨機按會陰肌力分級標準分為:0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Ⅴ級,對這六組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觀察(采用相同治療參數);患者按治療方法隨機分為七組,每組30例,再從肌力正常產婦中隨機抽樣取試驗所需要的30例產婦為對照組。所有分組按實驗測定相關指標進行系統學分析,產婦在年齡、體重、胎兒體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與療效指標:患者按治療方法隨機分為七組,每組30例。分別給予相應治療,即A組:鍛煉加電刺激加生物反饋組;B組:鍛煉加電刺激組;C組:電刺激加生物反饋組;D組:鍛煉加生物反饋組;E組:鍛煉組;F組:電刺激組;G組:生物反饋組。分別觀察產后或者治療后42 d、6個月后各組相應指標的變化。①手工盆底肌肉康復鍛煉:包括喚起肌肉知覺、肌肉與收縮、盆底肌肉鍛煉、腹壓增加時的訓練,評價:發給產婦盆肌健康教育調查表,于產后對產婦盆肌康復知識、技巧的掌握、康復行為、影響產后的心理問題及自我康復滿意度進行評估,每項標準分好、中、差,分別給予2分、1分、0分。5項總分為10分,≥7分為良;5~6分為中;≤4分為差。②電刺激觀察(采用相同治療參數觀察):使用PHENIX儀器;檢測主要指標:肌力,按GRRUG方法重新評定每組患者治療后肌力變化。③生物反饋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采用χ2檢驗,組間進行t檢驗。

            2 結果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以不同康復治療方法治療的臨床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均有顯著效果,同樣電刺激參數不同治療方法和不同肌力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同樣電刺激參數不同治療方法和不同肌力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

            0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Ⅴ級0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Ⅴ級A組2131230000121215B組3151020001111314C組2141130000011712D組1131240001111413E組1131150000121611F組2141040001211610G組1151130000121512健康組00001713000013173 討論

            妊娠與分娩對盆底損傷的影響絕大部分是可逆的,產后盆底功能重建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系指應用物理的方法,通過患者主動和被動收縮或刺激盆底肌,達到增強逼尿肌的穩定性及盆底功能康復,從而治療產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由此,產后盡早地進行盆底功能的康復訓練,選擇最佳時機及正確方法,是預防日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的關鍵。

            所謂女性盆底康復治療(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PFR)系指在整體理論的指導下,施行對盆底支持結構的訓練、加強及功能恢復。PFR的意義有三:①預防盆底支持結構的缺陷與損傷;②改善與治療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亦可治療某些尿急、尿頻、夜尿癥、排空異常及盆腔疼痛等;③鞏固手術治療或其他治療的療效。PFR的方法很多,有些是傳統的,有些是現代的。傳統的盆底康復方法以凱格爾鍛煉(Kegelexercise)為著稱,始于19世紀40年代,系指有意識地對恥骨一尾骨肌群,即肛提肌進行自主性收縮鍛煉,以增加尿道、陰道及的阻力,增強尿控能力,并可以提高陰道“吞吮”力度,甚至被稱為“愛肌鍛煉”[1]。凱格爾鍛煉還有利于盆底血液循環,使肌肉健壯富于彈性,預防萎縮無力。“膀胱訓練”(Bladderdrill)要讓患者學會抑制尿急(如交叉雙腿并縮夾)而延遲排尿,記錄飲水、排尿及功能訓練,期望達到2.5~3 h排尿1次。

            生物反饋法是用儀器直接測量陰道壓力和收集肌電信號,通過聲音和(或)視圖進行反饋。功能性電刺激對Ⅰ和Ⅱ纖維收縮訓練結合在一起[2]。藥物治療也是一種非手術治療手段。各種類型子宮托重新被使用。科普宣傳及患者生活指導方面,強調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正確的排尿方法,避免茶、可樂、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的攝入等。

            盆底功能障礙的防治需對病情全面分析,對治療方法恰當選擇,例如,可以將凱格爾鍛煉作為一種女性健身運動;把行為治療及物理治療作為輕中度尿失禁的治療模式;Petros甚至認為PFR可以沒有禁忌證,不管癥狀輕重都可以施行,當然嚴重者可選擇手術治療。但學習PFR仍可鞏固療效,他認為,至少2/3以上的患者,其癥狀改善率>50%。一組關于產后42 d婦女常規盆底肌肉訓練的報告也表明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大大減少。

            盆底康復需要婦科、產科、泌尿科、肛腸科、物理醫學康復科諸多學科專家的共同研究與協作,法國建立盆底功能障礙防治中心三級網的醫療診治體系,我國正在進行試點,同時,公眾教育與康復基本方法的普及也十分重要。鍛煉、電刺激、生物反饋組三種方法都有顯著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康復方法的應用中應體現規范化、個體化及人性化的醫療原則和預防為主的方針。

            4 參考文獻

        第8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關鍵詞】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護理;康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7例,女12例,年齡58~74歲。骨性膝關節炎13例,類風濕關節炎15例;雙側膝關節置換7例,單側膝關節置換4例。臨床癥狀均為患肢腫脹、疼痛,活動受限。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

        1.2.1.1 心理護理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均為老年人,曾長期遭受疾病折磨,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手術難度較高,危險性較大,患者對手術期望值高,對手術不了解而產生顧慮[1]。另外該術價格較為昂貴,患者承受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因此護理人員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心理護理,為幫助患者樹立信心,解除患者焦慮、恐懼情緒,應注意觀察患者心理狀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耐心安慰、說服,也可將此類患者安置于同一病室,可相互交流經驗,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

        1.2.2.2 術前功能鍛煉的指導及護理 術前鍛煉的目的是讓患者掌握鍛煉的方法,恢復體力,了解術后康復的程序,為術后的功能鍛煉做好準備。護理人員應教會患者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為術后下床行走做準備;由于術后姿勢發生變化,形成排尿排便困難,因此護士應指導患者學會并適應床上大小便,故術前要教會患者臥床使用大小便器;由于膝關節置換術后要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因此護士要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及踝關節屈伸運動,1次/h。

        1.2.2 術后護理

        1.2.2.1 生命體征觀察由于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患者年齡較大,術后需一級護理,密切觀察皮膚黏膜改變、面色、意識等,每30分測血壓、呼吸、脈搏,并患肢用軟枕抬高20°~30°。

        1.2.2.2 臥位護理 術后將患者整體平移之病床,為減輕患肢腫脹,利靜脈血液及淋巴回流,膝關節下可墊一軟枕以使膝關節屈曲15°~20°,按硬膜外麻醉的護理常規,持續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告知患者禁食水、去枕平臥6 h,頭偏向一側。

        1.2.2.3 引流管護理 術后要經常捏壓引流管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防止堵塞管腔,防止引流管折曲或滑脫;定時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質、色,引流量一般少于30 ml/d,術后一般拔除引流管在48~72 h。

        1.2.3 功能鍛煉 恢復關節功能和消除關節疼痛是全膝關節置換術的目的,但手術中軟組織會被損傷,產生纖維原等炎癥滲出逐漸導致粘連,所以術后防止粘連的有效手段是早期活動。為使患者配合功能鍛煉,護士要向患者講解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主要鍛煉方法有:①扶拐行走。拆線后開始負重,指導患者扶雙拐行走。②被動鍛煉。在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圍內由醫護人員手法被動屈伸膝關節,術后第3天開始予CPM機做膝關節功能鍛煉,從30 min開始,2次/d, 0.5~1 h/次。③主動鍛煉。麻醉消失后在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即可指導行膝關節的屈伸活動,踝關節背伸及屈曲,伸直位速抬高大腿,股四頭肌舒縮活動等[2]。

        1.2.4 預防并發癥 術后為防止發生感染等并發癥,需注意拍背、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必要時可行霧化吸入以預防墜積性肺炎;術后患肢制動,易發生褥瘡,幫助患者保持床鋪無皺褶、清潔干燥,減少皮膚摩擦,避免物理刺激預防褥瘡;為促進靜脈血回流,觀察末梢血管感覺活動情況,囑患者抬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15~20 cm,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 U或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3];術后更換引流袋1次/d,嚴格無菌操作,禁止引流袋的位置高過引流管出口水平;按醫囑輸液,使用廣譜抗生素,并連測體溫3 d。

        1.2.5 出院指導 出院后堅持正確的康復訓練,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最大限度恢復生活能力。向患者及家屬提出制定適宜的訓練方案,并督促其按計劃完成。關節的康復鍛煉是個長期的過程,出院后必須繼續進行增強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鍛煉,減少關節磨損,注意保護假體,延長人工膝關節的使用壽命。定期隨訪,定期復診,給予連續的健康指導。

        2 討論

        康復功能鍛煉是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方面,應做好手術前、術后指導,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康復鍛煉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全面訓練原則及個別對待原則。還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抑郁和焦慮心理,使其關節早日恢復正常的功能。另外術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靠其周圍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增加股四頭肌尤以股內肌肌力能夠加速膝關節功能康復,減少并發癥,增強關節穩定性。同時還要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且患肢處于功能位,掌握膝關節活動的角度,避免意外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徐少紅,劉愛蓮.康復程序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應用.中國臨床康復,2002,7(6):2090-2091.

        第9篇: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關鍵詞] 老年; 全髖置換術; 功能鍛煉;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323.4+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4-328-01

        全髖關節置換以老年患者多見,是應用人造關節代替已無法正常使用的病損髖關節,以解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而恢復和改善髖關節運動的手術,術后正確的康復鍛煉對手術的成功起到關鍵性作用。而患者鍛煉知識的獲得來源于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為了規范康復鍛煉的內容和方法,我們對健康教育進行系統規劃,制訂了健康教育路徑表,自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對48例老年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48例,均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其中女27例,男21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6歲,股骨頸骨折42例,股骨無菌壞死6例。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學14例,初中20例,高中以上6例。住院時間:18~38天,平均28天。經過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本組病人無發生褥瘡、肺炎、尿道感染和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危害,出院以后,均對其進行隨訪,隨訪時間21-24個月,平均23個月。其中38例疼痛消失,功能恢復,生活自理;8例疼痛基本消失,稍多行走時輕痛,功能尚佳,生活基本自理;2例輕微疼痛,功能尚可,生活上需要協助。健康教育合格率96%。

        2 健康教育方法

        針對老年患者術后功能康復特點及健康教育的需求,我科醫護人員共同制定了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路徑表,由責任護士參照此路徑表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路徑表見表1。

        3 討論

        3.1 路徑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及家屬更好地掌握康復鍛煉的方法。

        臨床路徑是由醫生、護士針對特定的診斷或手術所做的最適當的順序性和時間性的醫療計劃,以減少康復的延遲與資源的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醫護質量[1]。我們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中,根據患者病情和護理計劃的需要制訂了系統、連續的健康教育路徑表,使每天的教育內容一目了然。健康教育路徑有嚴格的時間性和順序性,指導責任護士按計劃進行,逐項落實,根據路徑圖讓護士明白自己什么時間做什么,怎樣做,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隨機性,避免了因平時護理工作忙而出現遺漏或疏忽現象。在教育過程中護士需要循序漸進,耐心細致,由淺入深地給予指導和協助,確保病人和家屬掌握相關知識和階段性鍛煉方法。

        3.2路徑化健康教育的后期效應

        康復鍛煉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術后康復大多在家中進行。由于病程長,而住院時間相對短暫,患者及家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足夠的知識,即便全盤告知,也未必能掌握,為了滿足出院后康復的需求,路徑化健康教育中“家庭康復指導”小冊的使用,使康復護理從醫院內延伸到院外,彌補了患者從醫院護理過渡到家庭護理的環節,有效地解決了患者出院后護理支持不足的問題[2]。

        參考文獻

        [1] 吳燕子,曹祝萍,馬集云,等.對臨床路徑應用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5):23-2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人澡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长视频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在线 小草在线影院婷婷亚洲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