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知識宣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健康教育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口腔門診病人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治療,他們更渴望了解口腔疾病的防治方法與和口腔常見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共同合作,有的放矢,滿足病人和家屬的要求。口腔疾病發生和嚴重程度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人們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居住地理環境、民族風俗等,而口腔健康教育起著重要作用。為了解口腔科門診不同職業病人對健康教育需求內容和方式的現狀,我們進行了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7年5~8月在我院口腔門診進行治療的病人265例,包括學生、工人、知識分子、農民、商人和退休人員。納入標準:①經過門診治療后的病人;②年齡7~82歲。排除標準:①病人不能配合或7歲以下;②交流溝通有障礙的病人;③不愿意參加調查的病人。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口腔門診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和教育方式調查問卷,對在門診治療期間的入選病人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較小年齡的兒童可由家長代為填寫問卷。發放問卷265例,回收265例,回率收100%。
1.3 問卷設計 本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病人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職業等)。②健康教育需求項目,包括口腔常見病、口腔致病因素、口腔致病環境、口腔保健方法、口腔病防治方法、口腔疾病對全身的影響以及心理輔導和幫助等方面的宣教內容。③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墻報、宣傳小冊子、影像資料及與醫務人員交談等宣教方式。
2 結果
2.1 不同職業患者對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結果(多選) 見表1。
表1 不同職業患者對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結果(略)
根據表1調查結果,在對健康教育內容需求方面,得出以下印象:①更多的病人對口腔疾病預防三階段體系中的第二階段內容關注,對第一階段內容關注不足。這表明人們口腔健康意識中基礎預防意識相對薄弱。②對“致病因素”健康教育需求方面,體現了文化程度、個人的經濟狀況與疾病的預防意識成正比。③對“口腔疾病對全身的影響”和“心理輔導和幫助”的健康教育需求明顯少,這可能反映出我們在口腔健康宣教方面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引起應有的關注。
2.2 不同職業患者選擇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調查結果(單選) 見表2。
表2 不同職業患者選擇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調查結果(略)
根據表2調查結果,在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方面,似有職業傾向性。學生更愿意選擇“影像資料”,知識分子、商人、退休人員更喜歡“與醫務人員交談”,而農民選擇“影像資料”較多,工人對“宣傳小冊子”選擇最少。這可能與人們平時獲取信息途徑、社交方式有關。
3 對策
3.1 加強第一階段口腔疾病預防教育 根據三階段口腔疾病預防思路,在健康教育內容上加強對第一階段預防口腔疾病的宣教力度,強調“一病多因,一因多病”的原理,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減少齲病、牙周病的發病率。加強口腔癌、牙頜不良等疾病的預防措施宣傳。如口腔癌的預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些不良習慣往往需要20年才會致病,長時間的吸煙、飲酒是重要因素,常年吃過燙和有明顯刺激性食物也是致病因素之一[1]。預防牙頜畸形貫穿人體生長發育階段,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時期進行相應的宣教,如哺乳方法、睡眠位置、吮吸和咬唇習慣、張口呼吸習慣、兒童膳食的硬度等。
3.2 針對不同群體,積極引導 制定針對不同職業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內容宣教計劃,如對學生群體著重放在齲病預防的宣教。在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的同時,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加強對致病因素的宣教,傳授消除或減少致病因素的方法,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積極預防的層面上來。加強口腔疾病會對全身乃至心理造成影響的宣教,尤其是中老年人,使他們更重視口腔健康。
3.3 以人為本,健全健康教育方法 根據不同職業特點,實行多種口腔健康教育方式,使之喜聞樂見。對于學生、農民盡可能提供影像資料,對于商人、知識分子、退休人員盡可能地通過面對面或電話交談方式宣教。形成多種宣教方式共存的模式。
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目的是使人們認識到并能終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們主動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為,以達到建立口腔健康行為的目的。事實證明通過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人們對口腔健康教育內容和宣教方式的需求不是單一的,隨著個人身體和社會狀況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內容和方式要適時實用、有效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調查對象為在靜安區牙防所就診的16~60歲成年患者,且為3個月之內未接受過牙科治療的初診者。排除單純口腔檢查和III度牙松動者。共計調查400例。按年齡分層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1組)120例、治療前宣教組(2組)120例、心理干預組(3組)160例,其中女性211人,男性189人。3組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由患者自愿參加,并以匿名方式填寫調查表。我們根據參考文獻[2]介紹的方法將DF分為5個等級:4級為很畏懼(患者非常緊張不安有逃避治療的行為);3級為畏懼(患者緊張不安但無逃避治療的行為);2級為有點畏懼(患者稍感不安,但能配合醫生的操作);1級為不清楚(患者判斷不準);0級為無畏懼(無任何緊張害怕心理)。3、4級為高度畏懼,1、2級為低度畏懼,0級為無畏懼。將患者對畏懼和緊張的自我控制力分為強、較強、較弱和弱4個等級。
1.3 干預和治療
術前宣教組病例利用候診時間觀看口腔知識宣教片,并由1名醫生向其發放健康小處方、口頭宣教口腔基礎知識及病情相關知識。術中心理干預主要結合“四手操作”,由1位醫生、1位護士向其詳細解說病情和治療方案,并在術中對病人采取適當的心理安撫,解除其顧慮。
2 結果
各組DF的發生情況見表1。 經χ2 檢驗, 3組間高度畏懼患者和無畏懼患者均有統計學差異(P
各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DF的自我控制力見表2。經χ2檢驗,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大多數成人患者雖然對牙科治療有不同程度的畏懼心理,但在治療過程中還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配合醫生完成治療。
3 討論
DF患者把牙科與疼痛相關聯而產生對牙科治療的畏懼,這是牙病就診時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DF的發病率均較高。Milgrom等[3]隨機采訪了1 000名西雅圖居民,調查顯示,高度畏懼患者中51.2%的人經常拖延診治。9.1%的人甚至每次約診都不去,而且他們對自己牙齒外觀的滿意程度也明顯低于低度畏懼患者。Woolfolk等[4]還發現人們不經常進行口腔檢查的原因之一就是對口腔護理或治療焦慮、害怕。由于懼怕牙科治療,患者往往拖延去看牙醫的時間,而降低早期就診率的結果是病情加重、診治過程更復雜、療效更差、醫療費用更高。所以DF的存在會增加口腔疾病負擔,降低診治質量,降低工作效率,惡化了醫患關系[5],嚴重者甚至在就診過程中誘發各種意外事件,導致嚴重后果。
成人的自控能力較強,畏懼情緒不易外露,但內心往往存有一定的畏懼心理。因此,在診療前或治療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牙科畏懼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本次調查顯示,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采取心理干預可以明顯降低牙科畏懼癥的程度,通過安慰性語言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緊張感,醫生向患者詳細解釋病情,語調平穩,操作熟練,護士適當觸摸患者的手、肩等增加親切感,使患者減少牙科畏懼心理。本調查的資料還表明,平時較多采用的口腔知識宣教方式并未能有效降低牙科畏懼的發生,這可能和宣教時間過短和內容不夠深入有關。因此,在門診工作中,預防和緩解牙科畏懼癥應以心理預防為主,提示我們在診療工作中要注重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4 參考文獻
[1]韓寧.牙科畏懼癥[J].北京口腔醫學雜志,2003,11(1):59.
[2]徐立平,許彪,李曙暉,等. 183例口腔內科患者牙科畏懼癥調查[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1993,11:296.
[3]Milgrom P, Fiset L, Melnick S,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consequences of dental fear in a major US city[J].J Am Dent Assoc, 1988,116:641.
[4]Woolfolk MW, Paulland W, Borgnakke WS, et al. Determining dental checkup frequency[J].J Am Dent Assoc, 1999,130:715.
【關鍵詞】 齲齒 就診意識
通過分析口腔齲齒患者的就診意識,強調主動診治的必要性及口腔衛生宣教的重要性。筆者對我院門診做齲齒治療的900例患者進行口腔防病知識調查和口腔檢查,發現主動就診、定期檢查牙齒的人在人群中比例較低,主動就診率與性別無關,與文化程度成正比,與年齡成反比,接受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主動就診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2003年2月-2003年11月在我校門診就診的患者共900例,均為我校學生和教職工,其中男412例,女488例;大學生528例,教職工372例,年齡18~75歲,大專以上學歷者776人(包括在校大學生),高中以下學歷124人。
1.2 方法 對900例患者進行口腔問卷調查和常規檢查,筆者將能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或發現牙面變黑還沒有出現癥狀時及時就診定為主動就診意識,將出現疼痛或牙齦出血后就診或經醫生提示后就診者定為被動就診,按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接受過口腔健康教育分別分組比較,并經χ2檢驗。
2 結果
見表1~4。
表1 不同年齡教工和學生主動就診和被動就診的比較 表3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教工和學生主動和被動就診的比較注:χ2=2.775,P
3 分析
齲齒、牙周炎是繼心血管、癌癥之后又一危害人員健康的疾病,它具有起病緩慢、病程長、早期不易覺察等特點而不被人們重視,一旦出現疼痛癥狀,給患者帶來痛苦,增加療程,并且療效不好。所以預防強于治療,早期治療優于晚期治療,人們的口腔保健知識及主動就診意識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通過問卷調查,20.56%的被調查者具有初級口腔保健知識,這部分人的主動就診意識為38.91%,遠高于普通人群。獲得口腔保健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網絡,專業書及醫師衛生宣教等途徑較少。
青年人主動就診率(29.43%)高于老年人,可能與年輕人通過網絡等獲得的口腔保健知識多,自身健康意識強,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知識不足,與工作繁忙,負擔較重有關。
主動就診率與性別無關(χ2=1.047,P>0.05)。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 象
隨機抽取我校2006~2009級在校本科生600人進行調查,收回問卷580份,有效問卷554份。其中,男生233人,占42.06%,女生321人,占57.94%;城市163人,占29.42%,農村391人,占70.58%;年齡18~24歲。
1.2 方 法
1.2.1 問卷調查
參考《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2],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①學生的一般情況;②刷牙次數、時間、方法,牙刷、牙膏類型,是否喜吃甜食等;③齲齒防治知識知曉情況;④口腔衛生保健態度。在調查員的指導下自行填寫調查問卷,當場發卷并收回。
1.2.2 口腔科檢查及診斷標準
對調查的每位學生進行口腔檢查,按照1997年WHO《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進行[3]。診斷標準采用《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中齲齒的診斷標準。
1.2.3 指導大學生口腔健康行為的宣教
①利用大學生健康教育課加強口腔健康知識宣教,每年大學新生健康教育課增加了口腔保健的內容;②在校園網上加強口腔健康行為的指導,在校醫院網站上開辟口腔病防治專欄,宣傳口腔保健知識,并與學生互動,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隨時解答,并予以健康指導;③對每位就診的同學加強口腔健康知識的宣教,并要求其向同寢室的同學傳授并監督;④通過板報宣傳,張貼宣傳海報,造出宣傳態勢,提高宣教效果。
1.2.4 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同地區及性別大學生齲齒檢出及治療情況
表1顯示,本次調查大學生齲齒檢出率為46.39%;城市學生齲齒檢出率為53.99%,高于農村學生的43.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361,p <0.05);女 大 學 生 齲 齒 檢 出 率 為52.34%,高于男大學生的38.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852,p<0.01)。大學生齲齒充填率為35.19%;城市學生齲齒充填率高于農村學生(χ2=9.493,p<0.05)。
2.2 各年級學生齲齒檢出及治療情況
表2顯示,4個年級間齲齒檢出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420,p<0.05);一年級學生齲齒充填率最低,其次是二年級,三、四年級學生齲齒充填率最高,各年級學生齲齒充填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55,p<0.05)。
2.3 對齲病的認識
有54.87%的學生不能較全面的回答齲齒的發生原因,其中86.84%為低年級學生。有8.12%的學生認為齲齒是由缺鈣所致;4.87%的學生認為是由口腔炎癥所致;47.11%的學生認為是口腔衛生差引起細菌產酸所致;13.00%的學生認為由遺傳因素決定。對于齲齒是否引起心臟、腎、關節等主要器官疾病,88.27%的學生持否定態度,其中低年級學生占88.96%。
2.4 對刷牙的認識
被調查者中,99.28%的學生認為刷牙有預防齲齒作用;70.22%的學生認為刷牙有預防口臭作用;79.24%的學生認為刷牙具有保持牙齒潔白作用;51.44%的學生認為刷牙具有治療口腔炎癥作用;15.16%的學生認為使用牙線與刷牙同等重要,僅有12.09%的學生使用過牙線,71.84%的學生不知什么是牙線。其中高年級學生回答正確率(85.2%)高于低年級的學生(65.4%)。
2.5 刷牙的次數和方法
每天 刷 牙2次 以 上 的 學 生 有347人,占62.64%(高年級占41.23%,低年級占21.41%);1.26%的學生偶爾刷牙;36.10%的學生每天刷牙1次,其中有89.00%為早晨刷牙,11.00%為睡前刷牙。48.38%采用豎式刷牙法,48.92%采用橫刷法。刷牙每次持續3min以上者僅占11.19%,有24.01%的學生少于1 min,用餐 后即刷牙僅 占7.40%。35.74%的學生非常喜歡吃甜食,其中女生占70.70%。僅有10.46%的學生能夠在吃甜食后立即漱口或刷牙。
2.6 牙膏、牙刷的選擇及牙刷使用時間
本次調查中,有31.23%的學生選擇含氟牙膏,48.01%的學生選擇保健牙刷。在牙刷使用時間上,40.61%的學生使用3個月左右,26.53%的學生使用半年或半年以上。各年級中,含氟牙膏、保健牙刷的選擇率、3個月左右更換牙刷率3項指標均隨年級的升高而上升;半年以上更換牙刷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下降。
3 討 論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衛生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227-02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 石四箴 兒童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 沈家平,朱維建,孫志達,等。江蘇省居民口腔健康行為調查 [J] 口腔醫學研究,2006,22(5):549-551
[4] 袁菁華,衛生公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公共政策選擇 [J] 衛生經濟研究,2004,20(6):13-16
[關鍵詞] 大腸癌術后; 化療; 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 R735.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099-01
大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它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出現明確癥狀時,大多已進入中、晚期。手術切除后均需輔助化療來防止腫瘤復發和轉移。臨床上多采用奧沙利鉑聯合5-FU對大腸癌術后患者進行化療,兩者聯合抗癌作用較強。奧沙利鉑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消化道反應、神經毒性反應,其中神經毒性反應嚴重時可致永久性感覺異常和功能障礙。而腹瀉較常見,有的腹瀉頻繁,程度較重。因此,在護理上有其特殊性。通過對54例大腸癌術后患者聯合化療,密切觀察其不良反應及精心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提高了病人滿意度。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人54例。其中結腸癌18例,直腸癌36例,平均年齡54歲。均經手術切除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化療前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均正常,無化療禁忌癥。
1.2 用藥方法 第一天,奧沙利鉑500ml+5%的葡萄糖250ml靜點,不小于4小時。因奧沙利鉑對胃腸道有一定刺激作用,易引起胃腸道反應故靜注前后格拉司瓊氯化鈉3mg靜點,地塞米松5mg入壺。第1-5天,康艾40ml+5%的葡萄糖500ml靜點,5-FU0.5+生理鹽水500ml靜點>4h。根據奧沙利鉑的藥品使用說明書,嚴格配藥過程,用5%葡萄糖溶液配制,禁用生理鹽水溶解稀釋,奧沙利鉑要現用現配。
1.3 結果 54例患者中出現輕度神經毒性反應4例。消化道反應的有40例,多為輕、中度,其中惡心嘔吐19例,腹瀉17例,口腔炎4例。血液毒性10例。
2 護理體會
2.1 給藥前護理 心理護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抑郁、憤怒等復雜心理。根據患者年齡、文化背景及對疾病的了解情況責任護士因人而異,進行心理疏導。熱情周到的入院宣教和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常見癥狀告知患者及家屬:如手、足、口周感覺遲鈍、麻木、蟻行感要及時報告以便得到及時處理;告知患者用藥期間保暖的重要性,盡量減少接觸冷刺激(包括進食冷物、呼吸冷空氣、接觸冷物),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多種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解除患者思想顧慮,穩定其情緒,使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以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其依從性,增強醫患間信任,提高滿意度。
2.2 給藥中護理 靜脈給藥輸液護理:奧沙利鉑對靜脈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滴注時嚴禁滲漏,選擇較粗、直、彈性好、易固定的血管,輸液過程中時常巡視病房,查看輸液部位有無不適,發現藥液外滲,要立即停止輸液。給予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5ml局部封閉,50%硫酸鎂局部熱敷,避免冷敷。按醫囑控制滴速,通過臨產觀察表明奧沙利鉑靜脈輸入的時間越長神經毒性作用發生的概率越低[1]。
2.3 不良反應的的護理
2.3.1 消化道反應的護理 奧沙利鉑刺激腸胃道黏膜,會導致嘔吐,并引發腸胃功能紊亂,尤其是老年患者,體質差,自身緊張、恐懼心理可進一步加重腸胃反應。與氟尿嘧啶聯合應用時,消化道反應增加,多發生與化療開始后第2天至結束,嚴重者可致患者機體脫水,電解質紊亂。因此,責任護士除了在用藥前的有關藥物等知識的宣教使患者在心理上有一個思想準備,更要在用藥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并詢問排便情況,觀察大便的顏色、性質、次數,出現血性腹瀉時及時通知醫生,并送檢便標本。加強肛周護理,區疼痛時圖軟膏。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遵醫囑用藥對癥處理及糾正電解質。在化療期間本組有惡心嘔吐的有19例,腹瀉17例。通過用藥前的健康指導及用藥過程中的及時處理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增強護患間信任。口腔炎的護理,5-FU對口腔粘膜的損害程度較傳統化療高[2],本組病例有4例口腔炎,因在用藥前已經給患者宣教,所有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能沉著應對。指導患者用軟毛牙刷,保持口腔清潔,防治口腔黏膜損傷,勿進食對口腔粘膜有損傷的食物。
2.3.2 血液毒性護理 血液毒性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貧血是較常見的毒性反應。化療期間要定期復查血象,做好基礎護理,避免交叉感染。
2.3.3 外周性感覺神經病變的護理 奧沙利鉑的神經毒性反應主要是末梢神經炎。典型癥狀為末梢神經感覺異常和指端麻木,感覺遲鈍,對冷刺激敏感,遇冷加重。嚴重時可致永久性感覺異常和功能障礙。由于用藥前的健康宣教,尤其是我們科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熱情周到的入院宣教和藥物的不良反應癥狀及應對措的施宣教,解除患者思想顧慮,穩定其情緒;在給患者做基礎護理時,避免用冷水,忌吃涼食物、喝冷飲,在金屬床頭和門把手包上棉質包皮,平時帶棉質手套,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氣刺激[3]避免受涼。本組患者有四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指端麻木、握拳無力。用藥結束后癥狀均逐漸消失。
3 結論 奧沙利鉑是繼順鉑和卡鉑之后的第三代鉑類抗癌藥物,5-FU是臨床上大腸癌的首選藥也是聯合化療的基礎藥之一。護士在護理用奧沙利鉑聯合5-FU化療的病人時,要熟知這兩種藥物的藥理學知識和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用藥前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及用藥過程中所出現癥狀的及時處理,減輕其毒性反應,強化保暖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相關知識認識,解除其思想顧慮,有效降低不良反應,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達到了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鄭微微.奧沙利鉑輸注速度與輸注肢體疼痛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5),1374-1375.
【關鍵詞】口腔潔治;簡化牙石指數;就診意識;主動就診;牙科焦慮癥
口腔潔治術也可稱潔牙,是治療牙周病關鍵的第一步,也是牙周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去除口腔內的菌斑、牙結石等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通過對永川古氏口腔診所150例口腔潔治患者的問卷調查、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患者的就診意識,并探討影響患者就診意識的可能相關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4月-2019年9月,在永川古氏口腔診所進行口腔潔治的1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2例(54.7%),女68例(45.3%),年齡11~66歲,平均(35.5±12.1)歲。納入標準:牙周炎、牙齦炎患者;口腔內其他治療前準備和預防性潔治患者。排除標準:牙齦部惡性腫瘤患者;使用心臟人工起搏器患者;患有活動性心絞痛、半年內出現心肌梗死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壓和心力衰竭患者;患有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口腔局部軟硬組織處于急性炎癥期的患者(不包括急性壞死性牙齦炎);未適量預防性服用促凝血藥物的未控制的三型糖尿病和甲亢患者;孕期婦女;肺結核、急性肝炎等急性傳染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過本診所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通過問卷調查和潔治前的口腔檢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和口腔衛生狀況:包括性別、年齡(18歲為未成年組,18~44歲為青年組,45~59歲為中年組,≥60歲為老年組)、文化程度(大專及大專以上歸為大專組,高中及高中以下歸為高中組)、是否有牙科焦慮癥(dentalanxiety,DA)、就診意識(主動就診和被動就診)、簡化牙石指數(simplifiedcalculusindex,CI-S)。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檢查患者16、11、26、31的唇面,36、46的舌面,CI-S(簡化牙石指數)記分,按《預防口腔醫學》(第2版)[2]進行計分和統計。記分標準:0分:齦上、齦下無牙石;1分:齦上牙石覆蓋面積占牙面的1/3以下;2分:齦上牙石覆蓋面積占牙面的1/3~2/3,或在牙頸部有散在齦下牙石;3分:齦上牙石覆蓋面積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頸部有連續而厚的齦下牙石。如檢查牙缺失,則以該區段同類型牙代替,如該區段無同類型牙,則以最臨近檢查牙的天然牙為準。將每個牙面CI-S記分相加,確定患者的口腔衛生狀況,CI-S總分值范圍是0~18分。所有問卷調查及口腔衛生檢查均由同一醫生完成。采用改良的Corah’s牙科焦慮量表,焦慮水平是根據MDAS的分值來評價的,共20分,MDAS的總分值13分認為無牙科焦慮癥;分值≥13分認為有牙科焦慮癥[3]。主動就診率=主動就診人數/(主動就診人數+被動就診人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的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分析不同分組因素的主動就診率差異,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不同就診意識患者中的CI-S(簡化牙石指數)記分差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影響患者主動就診率的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檢驗水準α為0.05。
2結果
2.1不同因素潔治患者就診意識比較
本次調查的150例潔治患者,主動就診94例,主動就診率為62.7%,因醫生建議或者醫囑原因被動來潔治的患者共56例,被動就診率為37.3%。除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因素外,文化程度和是否患牙科焦慮癥因素與潔治患者的主動就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患者就診意識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在本次的調查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文化程度對主動就診率的影響較大(P0.05),見表2。
2.3主動就診與被動就診患者CI-S比較
在本次調查中,具有主動就診意識患者的CI-S記分為(8.872±3.774)分,高于被動就診患者的(7.857±3.327)分,主動就診和被動就診的患者的CI-S記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664,P=0.098)。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均有切開引流指征;(2)患者無智力、聽力、言語、語言等影響交流溝通的問題存在,導致無法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3)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其他明顯影響患者情緒的軀體疾病;(2)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等重型精神疾病,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3)患者不愿意參加本次研究。隨機抽取優質護理開展前后各30例患者,分別為常規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常規護理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52±14)歲;部位:頰面多間隙感染9例,口底多間隙感染5例,頜下間隙感染6例,嚼肌間隙感染6例,眶下間隙感染3例,咽旁間隙感染1例;感染原因:牙源性感染11例,腺源性感染8例,損傷性感染6例,醫源性感染4例,血源性感染1例。護理干預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53±14)歲;部位:頰面多間隙感染9例,口底多間隙感染6例,頜下間隙感染7例,嚼肌間隙感染5例,眶下間隙感染2例,咽旁間隙感染1例;感染原因:牙源性感染10例,腺源性感染9例,損傷性感染7例,醫源性感染3例,血源性感染1例。2組患者性別構成、平均年齡、感染部位和感染原因等方面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患者僅接受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切口護理、口腔護理等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理念指導下的護理措施。護理干預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加用以下護理措施:(1)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印發健康宣教手冊,介紹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基本知識,開設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知識專欄,組織護患交流會,告知圍手術期護理重要意義及其注意事項;(2)全身肌肉放松訓練:由于患者多擔心該病對自身容貌造成影響,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為此,多出現明顯的負性情緒,指導患者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首先從體會雙手緊張與放松的感覺開始,吸氣時,患者逐漸握緊拳頭(約持續5s),吐氣時,患者緩緩放松(約持續15s),然后用類似方法從頭—頸—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雙足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訓練,整個過程均與患者的呼吸密切配合,在做某一組肌肉的放松練習時,患者全身其他部位要保持放松,有效調節患者的負性情緒;(3)轉移患者注意力: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興趣和愛好選擇一種或多種方法,采用轉移注意力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主要分為視覺分散法(讀報、瀏覽網頁、看電視、笑話等)、觸覺分散法(輕輕觸摸、按摩疼痛部位),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4)音樂療法:建立包括現代舒緩音樂、輕音樂、戲曲、古典音樂、民歌等6種類型音樂的音樂庫,讓患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音樂類型。患者家庭條件允許則自行下載音樂,條件不可則告知護理人員其最喜愛的曲目,由護理人員為患者下載喜好的音樂。患者感覺耳鳴明顯時則帶上耳機,閉上雙眼開始聽MP3,聲音強度選擇十分重要,不能太高,避免引起患者煩躁,提高患者住院期間的滿意度。
1.3觀察指標
1.3.1焦慮抑郁情緒
于患者入院時和干預2周后進行調查,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定患者焦慮或抑郁癥狀的有無或者出現的頻率。焦慮自評量表各條目自評量表得分累積之和×1.25為焦慮自評量表量表粗分,標準分≥50則認為患者有焦慮情緒,抑郁自評量表各條目自評量表得分累積之和×1.25為抑郁自評量表量表粗分,標準分≥53則認為患者有抑郁情緒。
1.3.2患者護理滿意度
于患者干預2周后調查,問卷內容由筆者查閱大量參考文獻后制定,經過3位護理專家評價修改內容,校正后信度系數Cronbach’sα為0.857,內容效度為0.979,調查指標包括護理人員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技術操作能力、護患溝通能力等,總分為100,<60為不滿意,60~80為基本滿意,81~100分為非常滿意。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比較
入組時,2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
2.2.2組抑郁自評量表得分比較
入組時,2組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組抑郁自評量表得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口腔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以局部紅腫熱痛、發熱、食欲不振、張口受限或吞咽困難、白細胞增高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不及時和護理不到位,易出現腦、肺部等并發癥,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為此,優化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的護理措施一直是學者們和護理人員關注的焦點問題和難點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加,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逐漸暴露出缺陷,優質護理理念就是順應這個時代需求而發展起來的新型護理理念。產科患者和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應用優質護理理念指導下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取得了滿意效果。但是,迄今為止,關于優質護理理念在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應用效果尚未見報道。護理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此,優化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意義重大。本研究發現:護理干預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分別為(41±3)分和(41±3)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49±3)分和(50±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優質護理活動的開展明顯優化了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護理質量,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考慮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由于患者多擔心該病對自身容貌造成影響,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為此,多出現明顯的負性情緒,指導患者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印發健康宣教手冊,介紹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基本知識,開設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知識專欄,組織護患交流會,告知圍手術期護理重要意義及其注意事項,能夠減少患者因缺乏正確認識而出現盲目的擔心和恐懼,形成良性循環,提高治療療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2)考慮到精神或情緒緊張會影響患者的免疫能力,免疫能力下降又影響患者病情控制,形成惡性循環,為此,全身肌肉放松訓練作為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能夠有的放矢地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恐懼和抑郁等負性情緒,形成良性循環,提高治療療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3)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興趣和愛好選擇歌曲進行音樂療法和轉移注意力法,通過音樂療法和轉移注意力法能夠提高患者主觀舒適感,提高治療療效,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4結語
關鍵詞 齲病 學齡期兒童 健康教育 口腔衛生
中圖分類號:R7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22-0047-03
Research of the effect of or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ntal caries in 257 school-age children
WANG Liweng
(Zhuan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ntal caries in school-age children.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ifty-seven pupi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nd the other 129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oral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The cognition of oral hygiene remarkably increased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caries was much low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43.75%)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79.07%). The caries filling rate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60.87%)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50.73%). Conclusion: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ntal caries prevalence rate of school-age children overall and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behavior.
KEY WORDS dental caries; school-age children; health education; oral hygiene
齲病為世界范圍內需重點防治的三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1],齲病不僅影響兒童的口腔健康,而且還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2]。本研究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跟蹤研究,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干預對學齡期兒童齲病的防治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顓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轄范圍內1所中心小學2003年9月1日-2004年9月1日出生的漢族學生,整班抽樣,實驗組128名(男72名,女56名),對照組129名(男72名,女57名)。兩組性別、年齡、家庭環境和居住地區基本相似。
1.2 調查方法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在自然光線下或燈光照射下,使用口鏡、探針對受檢者全口牙齒逐個進行檢查,由專人記錄。
1.3 干預方法
實驗組:①社區醫師對兒童進行口腔衛生宣教;②教會兒童正確刷牙;③向兒童家長宣教,講授口腔保健知識。
對照組:僅兒童接受口腔衛生宣傳。
1.4 觀察指標
為患齲人數、患齲牙數、患齲率、充填率、齲均,以及干預前后兒童的口腔衛生行為正確率、家長的口腔衛生知識的變化。
1.5 療效評判標準
按照2010年3月第五版《口腔預防醫學》教科書中的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要求[3]。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口腔衛生行為比較
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刷牙方法、刷牙時間、刷牙次數均無顯著性差異。干預后,實驗組的刷牙方法、刷牙時間、刷牙次數正確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1)。
2.2 干預前后兩組家長口腔衛生知曉比較
干預前兩組家長口腔衛生認知調查無明顯差異,干預后,實驗組各項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干預前除了“刷牙可防齲”一項知曉度較高,其余各項知曉度均很低(表2)。
2.3 干預前后兩組齲患調查
干預前兩組齲病率基本一致,齲均差異不大;干預后實驗組齲病新發病率為43.75%,對照組為79.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3.844,P
3 討論
齲病是一種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受機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早期癥狀和體征不明顯。而且,由于牙面窩溝間隙和隱裂存在,極易患病。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期,機體需要鈣量增加,如果營養供給不足,就可能導致患齲率增加,且患齲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4]。兒童齲病早期預防、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有很好效果。
本次調查表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種預防牙病簡單易行、花費少,效果理想的方法。健康教育是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行動,影響和改變人們不健康的行為,達到知信行的效果[5],能有效地提高學齡兒童、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知曉率[6],是促進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要措施。乳牙長齊后,家長應培養兒童良好口腔衛生行為形成,教會兒童正確的刷牙方法,做到有效刷牙。選擇兒童專用含氟牙膏以增強牙齒的結構,預防齲齒,但長期過量使用會造成氟牙癥。盡管兒童可以在刷牙后較好吐出牙膏,但較難把握安全用量,因此需要家長指導。由于兒童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督促。
定期進行口腔疾病普查普治。口腔健康檢查每隔半年檢查一次,直至12~14歲后每一年檢查一次。建立社區口腔預防保健記錄卡,使醫生能詳細了解兒童口腔健康情況,對于齲病高危兒童將其作為重點防護對象,定期檢查治療,并給予預防性充填。
我們的研究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可明顯改善兒童的口腔保健行為,同時提高家長對口腔疾病的預防保健意識,明顯降低兒童齲齒患病率,提高充填率。本試驗可能存在樣本量較少、且隨訪時間不夠長等不足,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邢海林, 陳蓮芬, 王紹萍. 三亞市小學生齲齒患病情況[J]. 中國熱帶醫學, 2005, 5(7): 1588, 1483.
[2] 李柳茵, 梁少林, 韋雪香, 等. 3~4歲兒童齲病調查及其對策探討[J]. 中國醫藥指南, 2010, 8(30): 231-232.
[3] 卞金有. 口腔預防醫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47
[4] 王現明, 孫麗霞, 王小玉. 海口市集體幼兒及家長口腔衛生知識和行為調查[J]. 中國熱帶醫學, 2007, 7(5): 842, 854.
[5] 施榕. 社區預防與保健[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