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經濟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以沈陽、大連為龍頭,遼寧各地的產業集群蓬勃興起。素有“東方魯爾”之稱的沈陽市鐵西區,機床、汽車及零部件、現代建筑、電氣、醫藥化工五大工業產業集群正在迅速壯大。大連則圍繞優勢突出的造船、裝備制造、石化、電子信息產業,通過政府貼息等各種政策吸引企業入駐產業園區,產業的聚集度越來越高。撫順精細化工、本溪中藥、錦州硅材料及太陽能電池等產業集群都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產業特色,其中許多產業集群的規模在國內領先。
(二)遼寧產業多集中在資源的開采、加工以及機械設備制造業。一是以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原材料開采加工業;二是以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煉鋼、鋼壓延加工業為代表的鋼鐵業;三是以通用設備制造業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
(三)遼寧的產業集群整體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遼寧產業集群雖有一定的發展,但絕大部分產業集群的發展處于萌芽階段。一些地方由行業發展的傳統優勢或自然資源優勢形成的產業集群,由于疏于管理和引導,缺少人才的支持,導致產業布局混亂,企業間進行惡性競爭;一些地方雖然有工業園區建設,但并沒形成合理的發展規劃,產業結構不合理,在實際的區域發展過程中沒能體現出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和效益。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核心來源是分工、創新和網絡等機制,目前在遼寧地區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機制。
二、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形成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其范圍已經擴大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跨國公司在對外投資中,追求集群效應正在取代各種優惠政策而成為首先考慮的條件。在當前的形勢下,可以說,國際經濟競爭就是產業集群的競爭。地方產業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構成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高低。發展產業集群,既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又能形成產業競爭優勢。
(一)生產效率優勢。集群中的企業間專業化分工和企業地理空間布局的相對集中,可以便利地共同使用外部資源,包括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公共信息資源和市場網絡,共同利用某些輔助企業等,減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同時集群內部的各個企業相互之間形成高效的專業化分工合作系統,有利于降低企業之間配套產品的采購運輸和庫存費用,從而提高產業集群整體生產效率。
(二)創新優勢。由于學習效應和競爭效應的存在,企業集群能夠使得原來基于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發展為基于區域創新能力的競爭優勢,集群區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的觀念和技藝不斷提高,各種機器設備不斷得到改進,新產品和新工藝不斷涌現,強化了技術吸納能力,吸引了技術支持機構生產、營銷、物流、環保等技術不斷改善,這些都使地區的資源素質得以不斷提升,從而大大加快了企業技術創新步伐。
(三)規模擴張優勢。新企業不斷加入集群。集群區域內企業的贏利示范效應會不斷吸引新的投資進入,而且集群內大量集中的市場需求降低了設立新企業的投資風險,投資者更易發現市場機會,創業者更易發現產品或服務缺口,促使區域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不斷完善。隨著產業集群規模的擴張,人力、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加速進入產業集聚區,大量配套企業和服務性企業也相伴產生。此外,在產業集群內部,由于企業各自追求的細分市場并不完全相同,企業之間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產業的整體合力,企業群的外部效應也隨之放大。
三、促進遼寧產業集群發展措施
(一)產業集群發展的科學規劃與引導。產業集群雖然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產生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發展產業集群方面無能為力。世界上許多國家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在政府制定的區域發展規劃指導下完成的。如美國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與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等在省(州)層面制定相應規劃。因此,遼寧應該以“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為中心,搞好產業集群發展布局,實現遼寧區域經濟的高效、有序發展。
(二)營造富有競爭活力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包括建立產業帶、產業園區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齊全的專業化批發市場和暢通無阻的物流體系等等;軟環境方面,包括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優化經商的法制環境、制定相應的財稅政策、提供優質的服務以及其他方面的優惠條件。通過優化環境,營造透明的政策環境、高效的服務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規范的法制環境。
(三)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遼寧的中小企業發展十分活躍,是發展遼寧經濟的重要力量。從國際上發展產業集群的經驗看,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此,遼寧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發展中小企業。首先,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資金短缺是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建立企業信用評估中介機構,建立企業信用檔案,溝通中小企業與風險投資公司、租賃公司的合作橋梁,推動企業通過多種方式拓展融資渠道。其次,給予中小企業以有力的財政資金支持。在財政、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對中小企業的專項資金支持要落到實處。第三,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支持和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產學研的合作,推動提高中小企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機制的形成。
(四)整合遼寧的智力資本資源。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企業創新的源泉。遼寧擁有許多國內較高水準的高校,既可以向企業輸送創新所需的科技信息和知識,也能為企業培養人才。遼寧的科研優勢和高等教育優勢如何轉化為推動本省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的引擎,成為不同產業集群進行創新的強大支持力量,還需要相關方面做大量的整合、調整和優化工作,尤其需要政府部門的全力推動和支持。
一、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出口―工業―能源”已形成增長鏈
2007年以來,我國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并帶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而工業增長又帶動能源消耗增長。據海關初步統計,2007年1~6月全國出口5467.3億美元,增長27.6%,同比加快2.4個百分點,機電產品等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的九成以上。在出口的帶動下,前6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5%,比去年加快0.8個百分點,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產業增速都在20%以上。工業能耗一直占我國能源消耗總量的70%以上,工業的快速增長直接帶動了能源消耗的增長。1~5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2422.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83%。其中,占總用電量75%的工業電耗同比增長了17.59%。
可以看出,“出口增長―工業增長―能耗增長”三者已形成新的增長鏈,并將對今后的經濟走勢產生重要影響。
(二)居民消費保持快速增長
自2005年以來,我國消費一直保持了溫和上漲的態勢。2007年l~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速創下1997年以來的新高。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速也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消費的持續增長主要是因為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是1997年以來同期增幅最高的。
在城鎮居民收入提高較快同時,分配差距則出現了微弱下降變化。央行一季度的調查數據顯示,分配差距基尼系數從2006年1季度的0.450下降為2007年1季度的0.448,分配調節政策正在發揮作用,這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平均消費傾向和總體消費水平。受收入增長和消費傾向提高的影響,預計全年消費增速將高于去年。
(三)固定資產投資出現反彈
2007年前2月份到前6月份,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23.4%、25.3%、25.5%、25.9%和26.7%,逐月增加。同時,作為先行指標的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也逐月上升,分別為-35.8%、-13.9%、-2.2%、6.1%和6.4%,到5月份由負轉正,這也意味著后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還會繼續攀升。
預計,下半年投資增長將會有所回升,但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投資增速總體上仍將保持在較為合理的區間內。
(四)居民消費價格呈結構性上漲
2007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CPI)基本逐月上漲,前6個月漲幅分別為2.2%、2.7%、3.3%、3%、3.4%和4.4%;上半年累計漲幅為3.2%,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個百分點,超過國家今年的預控目標(3%)。
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由于糧食價格上漲,并帶動了油、肉、蛋價格上漲,進而帶動食品價格的總體上漲。在3.2%的CH漲幅中,食品價格就帶動了2.5個百分點。
由于今年全國夏糧產量達到11534萬噸,同比增長1.3%,連續第四年獲得豐收,糧食價格將逐步回落。同時。國家正采取措施增加副食品供給,食品類價格也將會逐步趨穩。預計,全年消費價格漲幅不會很高。
二、當前經濟運行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
(一)國際收入不平衡更加嚴重、匯率的作用需要反思
2007年前6月份,我國外貿順差累計達到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4.3%;實際利用外資319美元,同比增長12.2%。貿易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都在繼續擴大,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而且在短期難以解決。究其原因,既有短期因素性,也與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相關。
從短期因素來看,一是國內鋼鐵和有色金屬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2006年開始較快轉向國際市場。二是今年以來,國際鋼材價格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出口的盈利水平較高。三是企業對出口退稅和出口關稅調整的預期比較強烈,加快生產、搶先出口的活動比較普遍。
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一是國際產業轉移帶動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二是國內競爭激烈,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越來越多地轉向國際市場,例如輕紡、服裝、家電和近來的鋼鐵、有色金屬等,而中國勞動力充裕的優勢和民營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推動了一般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三是國內產業升級導致很多產品國產化程度提高,替代進口能力增強,抑制了進口需求。四是美元對歐元貶值、國內物價水平較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升值幅度更小一些。因此,匯率變化對外貿順差的調節作用尚不明顯。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較強的情況下,升值本身對抑制出口、減少貿易順差的作用將會很小。宏觀經濟數據更是表明,人民幣匯率升值以來,我國的出口不降反升,而且升值速度越快,出口增長越快。這種異常關系說明,人民幣匯率升值對真實出口的影響不大,但卻誘導了出口虛增成分的增加,其最終結果反而是增加了國際收支順差。因此,匯率是否能作為我國調控國際收支的主要政策工具,需要重新反思。
(二)資金流動性過剩壓力繼續增加,股市發展已與實體經濟背離
2007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7.06%,高于央行16%的全年目標;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20.92%,比上年同期加快7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48%,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24個百分點。1~6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2.54萬億元,占央行今年預控目標(2.9萬億元)的87.6%。
在資金使用效率顯著提高的背景下,貨幣流通速度(Ml/M2)一改長期以來的下降趨勢,在2004~2006年保持穩定,2007年以來明顯加快,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的趨勢仍在加劇。各類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較高,仍具有較強的信用擴張能力。人民銀行提高利率后,貨幣市場利率略有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這些情況表明,貨幣供應量仍在較快增長,流通中貨幣數量偏大、增長偏快的問題還在發展。資金流動性過剩刺激了商業銀行的放貸行為,尤其是中長期貸款,容易引發固定資產投資膨脹,也不利于抑制過旺的投機性買房需求,并加大通脹壓力,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當前更重要的問題是,資金流動性過剩對虛擬經濟、特別是對股票市場產生的重大影響。
由于3月份的消費價格漲幅就已超過3%,高于一年期銀行儲蓄利率,加上利息稅,實際存款利率已為負值。居民存放銀行的資金每天都在縮水,儲蓄“以腳投票”,轉向其它投資,尤其是股票,導致今年以來股票市場異常火爆,并出現新一輪的“全民炒股”。
股市上漲,能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吸納剩余的社會資金。但2007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比去年高出0.6個百分點,主要股指“滬市綜合指數”比2006年初以來暴漲了三倍多。目前A股的平均動態市盈率在30倍左右,遠高于世界平均的18倍,而且有繼續上漲的趨勢,股市發展與實體經濟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節能減排的任務更加艱巨,深化改革刻不容緩
“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水平要比2005年下降20%,而且是為數不多的約束性指標之一。據此測算,2010年萬元GDP能耗水平要下降到0.98噸標準煤(2005年價格水平),年均要下降4.4%。但“十一五”節能降耗工作開局并不良好,2006年萬元GDP能源消耗水平為1.21噸標準煤(2005年價格水平),只比2005年下降1.23%。盡管能耗水平的變動不是均勻的,5年下降20%并不等于每年都要下降4.4%,但由于第一年只下降了1.23%,以后4年要下降18.77%,年均要下降5.4%,實現難度更大。
2007年一季度,電力消費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達到了1.34,遠大于1,上半年的彈性系數可能比一季度還要大,說明終端能源消耗要快于經濟增長,節能減耗的任務更加艱巨。
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4萬噸,比2005年增長1.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31.3萬噸,比2005年增長1.2%。由于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重工業比重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不太可能下降,減排的任務也更加艱巨。
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速的條件下,能耗和污染水平主要取決于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這兩個因素。但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有著一定的剛性,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41.4%下降到2006年的39.5%,連續三年下降。又由于近兩年我國產業內部能源消耗水平、污染排放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來5~10年,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技術方面。但不論是產業結構優化還是技術進步,都應主要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事實上,資源(包括環境資源)定價機制不科學,資源產品價格偏低是我國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化資源市場化改革、讓價格發揮基礎性作用,應成為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根本措施和當務之急。
三、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
(一)實行穩健的財政治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將進一步優化政府預算支出和政府投資結構,增加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增加城鄉公共教育、衛生事業、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投資。進一步完善糧食不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和實施最低收購價等政策,加強糧食市場調控,穩定糧食價格和種糧收益,并采取多種財政支持措施,增加生豬生產。資源稅的改革將會加快,同時,通過稅收優惠、加速折舊等財稅手段,促進節約資源和自主創新。
貨幣政策方面,將根據穩定投資、穩定證券市場運行的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控制中長期貸款總量和投放節奏。由于商業銀行超額儲備率和企業的利潤率仍處于較高水平,說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的調整仍有一定空間。貨幣政策將采取“穩中偏緊”的取向,以公開市場操作、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為主回收資金流動性。同時,逐步停征利息稅,適時小幅提高存款基準利率水平,維持存款實際利率為正,推高貨幣市場利率水平,抑制實體經濟的過快增長。
(二)在不違背WTO基本原則到前提下,加快外貿外費政策轉型
一是綜合運用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總量和結構。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將“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和關稅水平調整到合理水平,限制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出口,調節出口總量,并推動出口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下半年,出口退稅政策還將繼續調整,出口許可、配額管理、加工貿易政策也將有所調整。
二是積極擴大進口。將進一步降低部分先進技術設備、能源、原材料產品的進口關稅,增加戰略資源的儲備;在檢驗檢疫、海關通關等方面進一步改善條件,提高進口便利化程度;加強進口的公共信息服務,組織進口展覽會和企業采購,為企業進口搭建平臺,降低企業進口成本。
三是擴大對外投資。通過在境外建立經濟協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辦法,與有條件的國家進行合作j鼓勵我國的紡織、輕工、家電、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的企業走出去,在合作區內投資辦廠。通過這種方式既減少資本項目順差,又轉移出口和貿易順差。
四是加大監管力度。監管部門將加大對假報出口、以次充好、低價高報以及利用小規模納稅人貨物、未繳稅或繳稅不足貨物實施騙取出口退稅活動的打擊力度,擠壓對外出口中的虛假成分。
(三)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快資源產品定價機制改革
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將是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限制高耗能產品出口。除了出口退稅政策以外,國家還將加快制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財稅鼓勵政策,推動企業的節能環保行動。差別電價政策將會很快得到實施;能源價格改革將會有實質性進展;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將會進一步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和排污收費標準將會有較大提高。
中央政府將加快制定和完善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少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完善統計制度,嚴格實行問責制,使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節能減少任務將更具體,責任更明確。同時,改革財稅體制,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稅關系,合理引導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提高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四)適度穩定居民消費需求 努力穩定房價
以旺盛的購車購房需求為特征的消費結構升級,對重化工業發展和投資增長的刺激作用會持續較長時間,有可能激化消費升級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為此,在穩定投資增長的同時,適度引導購車購房需求,穩定消費結構升級速率,也將是宏觀經濟政策考慮的重要內容。
保障城鎮中低收入及以下水平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已經成為我國住房政策新的共識,各級政府將從穩定預期,保障基本生活出發,在目前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政策基礎上,加快建立覆蓋更全面、更規范的城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同時加快發展二手房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分流購房需求;加大“90平方米以下戶型占70%以上”、追繳土地增值稅等既有政策的執行力度,并積極開展物業稅(不動產稅)征收試點工作,與物權法結合起來,以制度創新來控制投機性購房需求。
一、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
我國農業區域經濟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發展過程。首先,是農村經濟時期。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種植情況和養殖情況直接關系到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發展農村區域經濟就必須著重發展農村經濟。在農村經濟這一時期,我國農村存在一些農業區辦和集體企業,但是由于這些企業在規模上和技術能力上都有欠缺,因此,經濟發展的總量還很少,農業各個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尚不存在差異性。第二,是農村鄉鎮企業發展時期。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時期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我國處于經濟短缺的時期,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實行生產及流通的雙軌制度,促進了計劃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在這一背景之下崛起,同時,國家的政策措施、資本市場的發展也為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礎和經濟基礎,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的發展,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部分地區的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無論是從發展規模上還是從發展水平上來說都相當完善,已經完成了農業區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第三,是“三化”的全面發展時期。“三化”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及工業化。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期,市場經濟逐漸發展并趨向完善,農業的發展開始依靠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農產品度過了短缺的階段,開始轉為區域性及階段性的過剩,這時,我國的農業和農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農業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單單是農業經濟的發展,它同時還包括非農業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就業的提高和小康社會的發展,農業區域經濟開始向“三化”即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及工業化發展,部分地區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競爭的勢頭,并且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
二、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局限性
1、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農村化的特點。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和農業,農村和農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農村化的特點。第二,區域化的特點。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特點,主要是從區域界限上來說的,農業區域經濟的區域主要依據行政界線劃分,具體的劃分基礎是縣,農業的區域經濟的生產活動、消費活動等都是在這一特點的區域內進行的,區域經濟的管理權限也在這一范圍之內。第三,結構性的特點。農業區域經濟的結構性特點,主要是指農業在一定區域內的全體經濟的總和,這個總和既包括國家的經濟,即財政的收入和財政的支出,又包括個人的經濟,即社會的就業和收入。農業區域經濟的結構性特點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第四,綜合性的特點。我國農業區域性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經濟運行的體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包括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部門及領域。我國農業區域性經濟綜合了各個產業性的活動和非產業性的活動,同時還包括一定的管理和經營性活動。第五,民營性的特點。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需要逐漸向民營化發展,只有民營企業的發展才能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
2、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局限性
第一,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速度較慢。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二元性的結構,城鄉分治的后果是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城鎮化水平發展較慢,不利于農業區域性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業區域和小城鎮交通設施、通訊設施落后,不利于城鎮化產業和人口的集聚。第二,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缺少高等資源。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源要素,目前,我國農業區域經濟具備一些自然資源、地理資源、氣候資源及勞動力資源等一些基層性的資源要素,但是,對于一些高等性的資源要素相對匱乏,無論是高科技術還是高技術人員都嚴重缺乏,影響了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不利于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第三,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第一產業占比較高,同時第一產業中農業占主導地位,且發展較脆弱,大多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較少。另一方面,農業區域經濟各個產業的關聯較小,農業區域經濟的工業無法支持農業,第二產業無法與第一產業形成互動,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第四,我國農業區域經濟受到一定的政策體制的影響。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我國財政支出對于農業及農村的支持正在逐漸增加,但是由于農村人口占比較大,這些財政支出本身無法滿足農業及農村發展的需求。同時,我國的一些大項目及大產業大都集中在大中型的城市中,農村由于缺乏一定的資金及技術條件,農村的基礎性建設與城市差距較大,缺少大產業和大項目的發展,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缺少政策的支持。
三、市場經濟環境下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影響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我國農業農產品經濟也得以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了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解體的影響,市場經濟成為影響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我國農產品的價格高出了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價格,因此,不利于在國際上的競爭,同時,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由于缺少發展的特色,無法形成市場經濟的完善體系,市場經濟促進了農民區域經濟的產業發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農業區域經濟,需要結合區域內的實際發展狀況,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要突破傳統的單一生產功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前,我國現有的耕地,中低產的田地占百分之七十,如果對這些耕地進行綜合治理和改造,可以有效的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業潛力的開發。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將技術、市場、產業、生態等因素結合起來,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完善市場體系,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完善市場經濟的農業組織形式和產業發展方式。
四、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和途徑
1、發揮市場經濟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保護作用
農業在經營方式、行為方式及生產結構上都具有一定的特點,因此,農業在進行經濟改革時需要充分的考慮農業的特點,不僅要促進農業的市場化和生態化,同時要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要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進行逐步的調整,改變不合理的農產品結構,著重分析市場的需求,將農業的各個活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促進農業產業價值體系的形成。
2、促進市場環境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經營引導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因此農業市場化需要依靠國家的財政支持,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廣。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成果推廣需要在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的分析研究自身的發展狀況,積極的探索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方式及方法,同時,要發揮高技術企業的推動作用,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分析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發揮特色農業的作用。
3、促進農業區域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要不斷的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專業化和科技化的發展,不斷的完善市場經濟組織結構,促進農業市場秩序的發展,發揮農業區域經濟的優勢,加強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市場化管理,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業產業質量體系。同時,要發揮政府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五、結語
>> 重大建設項目區域經濟評價 “區域性OTC”建設對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影響研究 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機理分析與效率評價 淺談高速公路經濟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基于AHP法的區域經濟影響定量評價 淺談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對建設項目職業健康管理的影響 臨空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 高速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 高速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城鎮化建設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 淺析農村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寧波港無水港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 淺析農村公路建設對農村區域經濟的影響 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規律及效益分析 淺談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的研究 試論貨幣政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發改委交通運輸司.國家《中長期鐵路規劃網》簡介[EB/OL] /ztzl/2005-09/16/contentes 64413.htm.2005-09-16.
[3] Kiyoshi Kobayashi. Makoyo Okumura. 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 Speed Railway Systems[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97
[4] Fernand Martin. Justifying a High-speed Rail Project: Social Value Vs[J]. Regional Growth 2000
[5] David Ell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conomy[R].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0.
[6]平野衛 修建京滬高速鐵路的意義[J] 中國鐵路 2003
[7]呂韜等 中國城市群區域城際軌道交通布局模式[J] 地理科學進展 2010
[8]王軒等 石太高速鐵路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C] 京津城際鐵路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2010
[9]前瞻網 2013-2017年中國高鐵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M] 2013
[10]楊明華,洪衛.論交通經濟帶的一些基本問題[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4年4期
[11]顏鵬飛,邵秋芬 經濟增長極理論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年3月
[12]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
[13]國發二號文件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年
一、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在當前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實踐中,作為培養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基地,應該著力從學生的創業精神上來入手,增強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關聯度。一是注重依托區域經濟來轉變創業教育改革方向,一個地區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上,對于大學生的創業及就業關系緊密,高職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更應該從區域經濟為本,從協調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上來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加大對區域經濟人才缺口的分析與梳理,使得創業教育更具有針對性。二是要發揮區域經濟主導創業優勢,凸顯創業教育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優化,區域經濟離不開綜合性知識人才的支撐,對于創業型人才來說,要從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特點上進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從地方教育機構來整合教育資源,凸顯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結構的協同,引導學生從創業實踐中努力尋找與區域經濟融合的切入點,科學合理的設計創業教育內容,實現創業教育資源與企業經濟資源的協調、互動發展。三是要立足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進創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高職教育在學科設置及專業性人才培養中,要依托區域經濟職業崗位及人才需要實際,能夠從創業教育實踐中增強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凸顯職業教育鮮明的區域特色,更有力的促進區域經濟與高職創業教育體系的全面融合。
二、推進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研究
創業教育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在課程教學上應該凸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一是注重對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資源融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在創業教育教材及教學綱要上,要倡導與區域文化的聯系,特別是發揮職業教育在提升區域創業環境,優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上,積極構建創業教育體系,著力從法制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科研體系上增強創業教育的特色,轉變傳統應試教育對學生能力素養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更好的服務區域經濟及區域產業。二是注重發揮區域經濟的載體作用,優化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區域經濟特色化分析與梳理中,逐步形成區域經濟創新力體制,能夠從創業教育實踐中凸顯區域經濟的特色性,調整和優化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及知識結構,引導學生能夠從創業教育實踐中強化對區域產業經濟趨勢的認知與互動。緊密圍繞經濟轉型期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以發現和把握創業機遇上增強學生的創業競爭力,如對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服務產業的分析,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以滿足對區域經濟結構與創業教育體系的深度融合。三是發揮區域經濟產業優勢,優化創業教育體系。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體系建設來看,創業教育資源規劃與完善是重中之重,因此應該從課程教學圍繞區域經濟特色來開展。一方面從創業意識及創業思維的引導上,加強對《識別與評價創業機會》《創業企業融資》《創業經濟法律風險與防范》等課程的教學比重,讓學生能夠從創業教育中增強創業精神;另一方面在課程中融入《創業投資項目調查與可行性分析》《新創公司經營策略》《創業企業團隊建設及管理》等課程,從學生實踐中來交流經驗,鼓勵學生與社會經濟進行關聯,幫助學生在經濟環境氛圍中提升創業能力。四是注重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業教育離不開優質師資的支撐,在創業教育骨干師資隊伍建設中,一方面鼓勵教師從區域經濟實踐中積極參與創業,了解和熟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特點,理順行業發展動態;另一方面從校企合作機制優化上,引進企業家、成功創業者來推進教學經驗交流,提升創業教育師資的整體合力。
作者:杜建勤 單位:山東理工職業學院
我國提出“縣域經濟”這一概念后,人們對“縣域經濟”的討論越來越多,各地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但筆者一直認為要慎用“縣域經濟”提法,否則在經濟工作實踐中容易形成誤導。最近,筆者發現一些地方在抓經濟工作時,并沒有很好地把握“縣域經濟”這一概念的科學內涵,在謀劃本地經濟發展時,脫離實際,違背市場規律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盲目攀比經濟發展指標,甚至有些地方不顧現實條件和資源潛力,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縣行政區域內的三大產業結構比例調整上,有的則要求一律把發展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線。經濟工作中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與“縣域經濟”提法有很大關系,為此,有必要對“縣域經濟”的提法做一重新認識。
對于“縣域經濟”概念,目前理論界大多認為,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和空間內統籌安排經濟社會資源而形成的區域經濟。從這個概念的表述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目前我們所談的“縣域經濟”具有明顯的行政特色和區域界線,其實質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的縣級經濟。
從區域經濟理論看,不存在專門的“縣域經濟”。區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子概念,不是行政區劃的概念。所謂區域,是指便于組織、計劃、協調、控制經濟活動而以整體加以考慮、并考慮行政區劃基礎上的一定的空間范圍,它具有組織區內經濟活動和區外經濟聯系的能力,常由一個以上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一定數量的中小城鎮以及廣大鄉村地區所組成。很明顯,區域并不是指單純的自然地理區域,也不與某級行政區域界線完全重合,而是建立在某種共同利益基礎上的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由于市場的作用,連續的、不間斷的經濟聯系是區域劃分的首要條件,正是由于這種密切的經濟聯系,才使區域經濟活動顯示出本地特色,具有一種同質性特征。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很難形成與縣級行政區劃這個地域空間完全吻合的“縣域經濟”。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區域經濟應是具有一定產業特點或經營形態特點,且特色明顯的經濟區域(或稱地帶、圈、走廊等等)。在特定區域內,一般都有特點鮮明的、高度適應市場需求的主導產業,或經濟管理組織特色。特色是區域經濟生命力所在。區域經濟的形成與行政區劃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做出產業特色,做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鏈,它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域經濟。比如某幾個地理相連的縣都以種花卉為主導產業并且在當地經濟占有重要地位,都形成相同或相似特色的花卉經濟,那這幾個縣就聯動發展成為一個以花卉產業為特色的區域經濟。當然區域經濟并不局限于這樣簡單的一兩個產業,更深含義在于它們在經濟運動中緊密的經濟關系,形成經濟發展共同體。珠江三角洲經濟帶就是當前我國一個外向型產業非常發達、聯動性很強的區域經濟圈。它的特點是經濟單元中外商投資占有特殊地位。南貴昆也可以通過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產業聯動發展成為一個有特色的區域經濟帶。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中國區域金融規模、金融效率、金融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的基礎上,首先對我國1997~2013 年31 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和協整檢驗,并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對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域的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但各地區的金融要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同,金融結構對各區域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金融效率對促進各區域的經濟增長并沒有顯著的作用,而金融規模只對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此,針對區域金融發展特點,本文提出強化區域金融支持區域經濟的合理化措施,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 區域金融;區域經濟;金融支持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BJL123)“我國經濟活動空間格局演化機制與福利效應研究”。
【作者簡介】劉靜靜,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蔣濤,江蘇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學。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區域金融各地區總體運行平穩,金融改革不斷深入,區域金融發展更趨協調,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數據顯示,截至2013 年末,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2萬億元、12.7萬億元、12.6萬億元和5.4萬億元。與此同時,我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也不斷提高,各地區存款平穩增長,貸款保持較快增長,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區域之間仍然存在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因而,在貫徹落實“總量平穩、結構優化”的要求基礎上,提高區域金融服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以實現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這種背景形勢,本文收集了中國1997~2013年衡量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域31個省市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評價指標值。并基于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的基礎,建立固定效應模型。通過對固定效應模型參數的估計,具體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由此,提出強化區域金融作用的措施,促進區域金融、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 文獻綜述
1.國外的文獻綜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外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因而理論體系相對比較成熟。熊彼特(1912) 從銀行和信用的角度說明金融在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企業家的創新,而企業家的創新離不開銀行信用的創造,并且指出運行良好的銀行通過鑒別那些能成功地開發新產品和新生產方法的企業家,為其提供信貸從而刺激技術的進步,間接促進經濟的增長。帕特里克(1966) 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提出兩種模式,即“需求跟隨型”和“供給引導型”,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供給引導型”模式較為普遍,而到了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呈現出“需求跟隨型”模式。麥金農和肖(1973) 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認為發展中國家要使其金融和經濟不斷發展,應放棄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實行金融深化改革。Pagano(1993) 基于內生凸性增長模型(AK模型) 研究穩定狀態下金融發展主要通過影響社會的儲蓄率、資本的配置效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例等途徑實現對經濟增長的作用。King 和Levine (1993) 選取金融中介規模、銀行信貸規模以及私營企業獲取的信貸規模三個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并對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進行控制,實證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發展水平對長期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
從國外研究的文獻可以看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而經濟增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金融的發展。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國內學者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支撐。
2.國內的文獻綜述。國內學者對區域金融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從區域金融支持區域經濟增長、區域金融發展的非均衡性這兩個角度對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問題進行研究。
關于區域金融支持區域經濟增長的研究方面,張企元(2006) 通過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三大區域金融(貸款) 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并且中部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同時,在分析金融調控(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控) 對區域差距影響的基礎上,得出縮小區域金融發展差距有賴于結構性的金融調控。胥嘉國(2006) 基于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結果表明,區域金融發展無論是在量的增長上還是在質的提高上都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同時工具變量法(IV) 估計結果進一步說明,金融發展在質的提高方面比量的擴張更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楊圣奎(2010) 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對我國1990~2008年間區域金融支持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區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區域金融發展對地區經濟的支持存在較大差異,并進一步證實在金融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存在通過金融發展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趙本福等人(2013) 運用Granger 因果檢驗方法對我國1998~2010 年30個省市的區域經濟增長與金融支持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從長期看,我國金融支持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均衡關系,金融支持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 原因,而從短期看,金融支持的不同方面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同方向的影響。
關于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研究方面,趙偉、馬瑞永(2006) 運用泰爾指數測度方法對我國1978~2001年間中國區域金融增長差異進行了分析,并對總體差異進行了分解。結果表明,1978~1991年區域金融增長差異迅速上升,之后呈現下降的趨勢,整體表現出類似于經濟發展的“威廉姆森倒U假說”的特征,并指出我國區域金融增長差異主要來源于區域間金融增長差異。李敬、冉光和、孫曉鐸(2008) 運用基尼系數、Theil指數和對數離差均值對我國1978~2004年金融發展的省際差異、東中西金融發展差異和城鄉發展差異進行了全面的度量,并運用R/S方法對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長期變動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主要源于城鄉發展的差異,區域間金融發展差異一直位于高位狀態,并且從未來的變動趨勢來看,區域間金融發展差異在未來總體上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田菁(2011) 從部門和整體這兩個角度考察了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的現狀,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雖然穩定但整體市場化程度不高,區域金融差異顯著表現在金融發展的總量上,因而有針對性地提出關于區域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文獻梳理表明:我國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區域金融的發展支持區域經濟的增長。但由于各區域金融發展存在非均衡性,導致區域金融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不同。本文嘗試從區域金融規模、區域金融效率、區域金融結構這三方面分析研究我國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支持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
(一) 區域金融規模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金融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過金融資產的不斷增加、金融機構數量的遞增、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等途徑得以實現。一般而言,金融規模越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會相應地增加。因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區域金融規模的支持。
表1給出了我國2005~2013年東、中、西、東北地區的GDP與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貸款余額,由此簡要地說明區域金融規模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關系。由表1 可以看出:①從縱向來看,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域金融機構的存貸款總額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而相應的GDP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區域金融資產規模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區域金融資產的增長將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②從橫向來看,2005~2013年間各地區的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即各區域金融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均衡。但從理論上看,金融資產規模的增加將有利于推動經濟的增長。
(二) 區域金融效率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金融效率反映了金融發展水平,因而金融效率的高低將影響經濟發展水平。Pagano(1993) 內生凸性增長模型是將金融因素納入到促進經濟增長機制的理論模型之一,認為儲蓄—投資轉化率反映了金融市場改進資源配置的效率,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將對經濟增長形成一定的影響。由此,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多是將吸收的存款有效轉化為貸款,進而投資于能產生回報率較高的領域,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因而,區域金融效率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區域經濟的增長。
(三) 區域金融結構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區域金融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方式是相輔相成的,金融結構的變化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區域經濟增長結構和方式的變化。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例說明區域金融結構支持區域經濟增長。中長期貸款一般用于新建、擴建、改造、開發、購置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貸款。因而,區域中長期貸款比例增加,可投資于固定資產項目的資金就相對越多,這將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長期發展。同樣,區域間不同的金融結構將會對經濟起到不一樣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區域金融支撐的實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檢驗
(一) 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在使用面板數據研究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過程中,通過參考閔姣(2013) 的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浙江省為例,張亮(2013) 的區域經濟增長與金融支撐能力的實證研究——以吉林省為例等多篇學術文章的基礎上,選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JGDP)作為衡量區域經濟增長的指標。而在衡量區域金融發展水平上,本文主要選取以下三個方面指標:①區域金融規模指標,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提出來的金融相關率(FIR) 來衡量,它指某一時點上一國的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該國的經濟活動總量之比。對于欠發達省份,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并不發達,并根據數據的可得性,FIR通過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L) 與金融機構存款余額(D) 之和與區域GDP的比值作為衡量指標。公式:FIR=(L+D)/地區GDP。②區域金融效率指標(LD) , 即將金融機構存款轉化為貸款的效率,公式:LD=L/D。③區域金融結構指標(RL),本文選用中長期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的比值衡量,公式:RL=R/L,其中R表示中長期貸款。
本文主要選取了我國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域31個省市的1997~2013年17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各地區的《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在實證檢驗前,為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因而,首先對各指標取自然對數,分別命名為:LNRJGDP、LNFIR、LNLD、LNRL。
(二) 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支持的實證檢驗
1.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由于面板數據反映了時間和截面空間的二維信息,因此,與時間序列數據相同,面板數據也可能存在單位根。為避免偽回歸,確保回歸結果的有效性,需對面板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主要采取LLC 檢驗和Fish?er-ADF檢驗方法對面板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
由表2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對于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各指標序列均拒絕單位根的原假設,即經濟增長指標LNRJGDP、金融規模指標LNFIR、金融效率指標LNLD、金融結構指標LNRL均為平穩序列。對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規模指標LNFIR 為一階單整,而經濟增長指標LNRJG?DP、金融效率指標LNLD、金融結構指標LNRL均為平穩序列。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協整檢驗。
2.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通過上述的分析,東部和中部地區的LNRJGDP、LNFIR、LN?LD、LNRL均為平穩序列,而西部和東北地區除LNFIR為一階單整外,其余變量也均為平穩序列。在此基礎上,檢驗多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本文主要采用Pedroni檢驗方法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檢驗。
從表3的Pedroni檢驗結果可以看出:①東部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除PanelADF和Group ADF的統計值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他統計量值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LN?RJGDP、LNFIR、LNLD、LNRL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②中部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Panel v、Panel rho以及Group rho的統計值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中部地區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③西部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除Panel v 和Group ADF的統計值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他統計量值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西部地區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④東北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Panel rho、Group rho以及GroupPP的統計值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東北地區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因此,對每一個區域而言,各變量之間都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在此基礎上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回歸,其結果更具有效性。
3.模型的選擇與建立。面板數據是同時在時間和截面空間上取得的二維數據。運用面板數據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時,主要可以建立三種模型,即混合橫截面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可依據Hausman檢驗統計量和伴隨概率判斷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并進一步依據F統計量檢驗建立混合模型還是固體效應模型。
經Hausman檢驗和F檢驗顯示,模型的P值均為0,因而都拒絕原假設,最終建立以LNRJGDP為被解釋變量,以LNFIR、LNLD、LNRL為主要解釋變量的固定效應模型,從金融規模、金融效率、金融結構三個角度分析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具體的模型設置如下:
LNRJGDPit = αi + βi1LNFIRit + βi2 LNLDit+βi3 LNRLit + νit
其中, αi 是一個隨個體變化,但不隨時間變化隨機變量; βi1 、βi2 、βi3 分別表示區域金融規模、區域金融效率、區域金融結構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即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系數; νit 為隨機擾動項。
4.面板數據模型的參數估計。為具體分析我國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本文利用1997~2013年31個省市四大經濟區域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從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東部地區LNFIR和LNRL 的系數非常顯著,而從LNFIR、LNLD、LNRL的回歸系數可知,1997~2013年間,區域金融規模、區域金融效率、區域金融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較大,而金融效率對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并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中部地區LNRL的系數非常顯著,并對該區域經濟增長起主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可以發現金融規模對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負作用。西部地區LNLD和LNRL的系數非常顯著,但從LNLD和LNRL的回歸系數看出,金融結構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起主要的推動作用,而金融效率對經濟增長具有負向的影響。東北地區LNFIR 和LNRL 的系數非常顯著,金融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但金融規模對該區域的經濟增長卻表現為抑制作用。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中國1997~2013年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區域金融各要素支持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得出三個基本結論:①區域金融規模對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而對中、西、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沒有顯著的影響;②區域金融效率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并沒有顯著的作用;③區域金融結構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對東、中、西、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均具有重要的貢獻。以上結論顯示,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地區性差異,并且金融各要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也不同。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推行有差別的金融政策,實現金融政策的區域化。目前,我國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非均衡性。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一定程度上與區域金融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通過上述的實證分析,區域金融各要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存在差異,因而,應針對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特點,實施差別的金融政策,實現區域金融的協調發展,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二,積極推動區域金融創新,提高區域金融服務于區域經濟的效率。首先,政府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為金融創新創造有利環境。其次,金融部門應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提高區域金融服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最后,深入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實現區域金融與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其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金融體系不完善和金融機制的不健全。因而,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化金融改革,建立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功能齊全的金融體系,實現區域金融的均衡發展,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2] 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 models with spatial effects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 Edward Shaw.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growth models with spatial effect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 Pagano 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3, 37(2).
[5]King Robert G., and Ross Levine.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3).
[6]張企元.區域差距與區域金融調控[J].金融研究,2006,(3).
[7]胥嘉國.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差距以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6,28(6).
[8]楊圣奎.中國區域支持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9]趙本福,柏玲,季明河.區域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中國省域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2).
[10]趙偉,馬瑞永.中國區域金融增長的差異——基于泰爾指數的測度[J].經濟地理,2006,(1).
[11]李敬,冉光和,孫曉鐸.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度量與變動趨勢分析[J].當代財經,2008,(3).
關鍵詞:物流經濟;區域經濟;經濟增長
近年來,電商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物流經濟的騰飛,而區域經濟在物流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程度的進步。可以說,物流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和影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我國物流經濟產業還存在著發展較混亂、物流資源配置率較低、造成的資源損耗較大等問題,但隨著區域經濟的整體進步,這些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物流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為有效提高物流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帶動效率,本文對物流經濟的發展進行研究,提出區域物流經濟的發展建議,以期促進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1物流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帶動效應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手機App、iPad等掌上終端智能設備的逐漸普及,網絡銷售得到迅猛發展,我國物流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此外,我國正大力鼓勵企業積極創新,深化改革,產業結構進行大調整,傳統物流進入轉型升級期,這些為物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它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1合理配置各種優勢資源,提高物流行業的運行效率
物流經濟隨著網路電商的興起而得到飛躍式的發展,而物流經濟不僅僅滿足了網絡銷售的配送貨,而且對區域經濟進行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物流經濟的發展為企業節省了運送方面的人力損耗,提高了物流企業運輸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生產、銷售企業不必要的運輸成本,提高了物流經濟以及區域經濟的運行效率,對盤活區域經濟資源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流經濟的發展中,有更多的競爭者參與進來,刺激了物流產業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物流運輸體系,區域間的物流方式不斷豐富,各類運輸方式綜合利用,運輸系統得到完善。區域物流體系的構建,有效地提高了區域產品的流動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儲運風險,有利于實現交易雙方的互利共贏。物流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在互聯網經濟作為中間紐帶的作用機制下,企業的運行成本大大降低。物流體系越發達,區域之間的產品越能夠實現快速的交易,企業的運行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1.2推進物流產業升級創新,帶動企業轉型
隨著物流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變購物模式,連帶著企業的運行模式也發生較大的變化。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的轉型期,企業需要不斷變革創新,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和增長的需求。區域經濟在物流產業的大船上不斷的前進和發展,區域經濟中的多個生產、經營企業不得不轉變經營模式,與物流經濟緊密聯系起來,以適應當下的市場競爭機制,從而保證不被市場淘汰。而為了適應物流經濟的節奏,區域經濟中的產業結構就會發生變化,以往以粗放型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逐漸被精密型所取代。與此同時,物流經濟的發展,有效調動了民間資本的流動性,提高了金融行業的活躍性,并將生產、經營企業緊密地聯系起來。物流經濟對區域經濟產生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有力地提升了區域經濟中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例如,信息產業對物流信息數據的收集、統計和分析是提高物流經濟的有效途徑。區域經濟在物流經濟的帶動下不再像以往一樣受到多重阻礙和限制,在助推第三產業興起的同時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提升了區域經濟的活力,增強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潛力,從而有利于區域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1.3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區域經濟綜合實力
物流經濟的大力發展為區域內的相關企業帶來了壓力和便利:一方面逼著這些企業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經營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區域內的就業崗位,有效提升了區域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福利。而物流經濟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最大效應就是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綜合實力,一些新興產業不斷出現,中小企業得到較大的發展,創業變得更加簡單有效。物流經濟的發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就業崗位,從物品的倉儲、上貨、運輸以及最后的卸貨、派送等都需要較多的人力。而在整個物流過程中,在人員的選擇上沒有太高的要求,通常在經過一定的培訓之后就能上崗就業。“要致富,先修路”,在物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創業,只要擁有一定的貨源或是渠道等商品交易過程中的一份優勢,創業者就可以借助物流經濟發展的東風,積極進行創新。
2物流經濟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策略
目前,在物流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物流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有著較明顯的帶動作用。然而,物流經濟作為新興發展的一種經濟,在與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影響了區域產業與物流產業的共同發展。以下就如何提高物流經濟對區域經濟的推動力進行分析。
2.1構建良好的市場發展機制
物流產業經濟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有著較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到物流產業經濟的市場競爭中,直接造成了區域內物流經濟市場的混亂。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是目前區域物流經濟的較大問題,影響了物流經濟的長遠發展,同時還對區域經濟產生了阻礙。為此,在物流經濟的發展中,應構建科學的發展戰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市場進行適當的干預,引導物流經濟健康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做好良好的助推準備。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準入機制,推出行業標準,提高物流經濟的水平,防止一些不合規的物流企業擾亂市場秩序,構建良好的市場氛圍。結合區域經濟的產業特點,對自身的經濟水平進行精準定位,優化物流資源配置,構建物流信息分享平臺,通過良性競爭來促進物流產業的服務質量,為當地的產品輸送和購進發揮重要作用。
2.2整合物流資源,加強區域經濟的合作
區域經濟在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發展特色,從而導致物流經濟的發展規模必然出現差別化。而在市場競爭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一些資源的浪費,運輸車輛的閑置率較高,空車回城的情況大大降低了物流經濟的利益。為此,區域內的物流企業可以通過聯合、兼并等形式來進行資源的整合,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這就需要與區域內的各個需求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包括區域內不同地方的企業加強溝通和交流,不斷加強雙方的信任,提高合作長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雙方的成本。對區域內自帶物流的企業進行統計和分析,不斷挖掘和開發物流產業的市場,與此同時,還應注重物流技術的提高,增加物流企業的可信度,不斷創新、改進和完善物流體系。
2.3增強政府對物流經濟的宏觀調控
目前,我國的經濟還未形成一個完善的運行機制,正處于不斷的磨合和改善中。物流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經濟體對區域內一些傳統經濟產生的沖擊,需要區域內容各個企業不斷地轉變和適應。在物流經濟和區域經濟的融合過程中,政府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對部分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物流經濟的發展為區域內的群眾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同時也有利于區域綜合實力的提升。與此同時,物流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涉及地產、基建等問題,都需要政府參與到市場的規劃與發展當中,為物流經濟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緩慢的地區,政府應對物流企業進行財稅層面的降低支持,積極引進外資的投入,推進區域的物流經濟發展。
3結論
總體來說,在我國經濟轉型的改革時期,物流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經濟力量,有助于區域經濟的大力發展。區域經濟與物流經濟的深度結合,能夠有效地降低區域內其他產業的運營成本,同時,物流經濟的快速進步,也能督促著與物流相關的其他相關經濟的創新,提高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為了保證物流經濟的健康順利發展,政府應加強對我國物流經濟的關注力度,根據區域內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的宏觀調控,才能真正實現區域經濟的全面進步。
作者:張春翠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雨軒.中國物流產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J].新西部:理論版,2015(20).
[關鍵詞]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系統方法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把帶有前瞻性的、關系到區域經濟總體發展的綱領性設想和謀劃,稱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把實現發展戰略的具體安排,稱為區域經濟規劃。所謂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是指在特定的區域空間范圍內,對未來經濟建設發展的總體部署。它是經濟、社會、科技和環境的空間統一形式,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地域空間上的落實和體現。一個完備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應包括在充分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期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路的確定,并以此為指導進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全面系統地分析、制定、評價與落實。
一、針對所研究的區域經濟進行深入廣泛的調研,確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對區域經濟長遠發展的全局性的謀劃。它是一個地區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區域經濟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發展模式、發展重點,以及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規劃布局與對策措施。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研究未來時期內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構想,它有許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調查研究中,把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特征,對于進一步認識調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本質、要求和編制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體而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具有地域性、綜合性和動態性、預見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最重要的特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不同于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而必須根據區域的具體情況制定,一定要從本區域的自身特點出發,發揮地區優勢,制定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全面進行資源評價等區域國力的分析,研究區內外自然的、地理的、歷史的、經濟的、社會的聯系,找出本地區的比較優勢,確立主導產業,以及空間的重點布局,使區域的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等在空間上合理分布,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它涉及區域內的城鎮、鄉村、產業、部門、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發展、政府行為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可以說具有極強地復雜性和綜合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系統要求各組成部分整齊有序,各個分支系統協調合理,在結構層次上,在時間序列上,在空間區位上,在運作過程中協調發展。區域經濟不僅是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而且也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區域經濟系統與全國經濟、其他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區域經濟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隨時都在進行著要素的流動和能量的交換。由于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在空間轉換中不斷發生變化,因而作為依據區情制定的區域經濟規劃也必須是動態的區域經濟規劃的反映。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依據,必須有較強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在對現實區域發展狀態的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準確估計未來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做出科學合理的有實現可能的預測。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現在目標的可實現和采取策略的可應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分析地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和解決的路徑。
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系統方法原則
將所研究的區域經濟看作是一個大系統,用系統理論思想指導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首先應把區域看作是各個子系統組成的有機體,但決不是把各個子系統簡單相加。系統理論的目的是系統整體的最佳運轉狀態,并根據這一目的去要求和規劃各個子系統;
區域經濟規劃是區域整體發展規劃,現代的經濟發展概念,既包括經濟增長,也包含社會進步。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不僅在于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某些經濟增長是以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社會秩序混亂為代價取得的。這種經濟增長嚴重損害了當代和后代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因此,區域經濟規劃必須注意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結合的原則。
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微觀結構中,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經濟增長速度與效益的協調統一,也是現代區域經濟規劃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在制定區域經濟規劃的指導思想上,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講求速度與效益相協調的集約型增長方式上來。其中的關鍵是立足發揮本地優勢,選準主導專業化部門,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延伸和擴展產業鏈,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并以此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區域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調研中,運用上述方法與原則,明確研究對象,合理劃分區域內部結構,詳盡了解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優劣勢、產業結構、資源分布等表現區情經濟發展現狀的重要指標,為下一步的統計分析做好準備。
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所調研的資料與成果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及指標評價體系
首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求的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綜合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戰略模式是將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結合起來綜合考慮,以經濟發展為手段,以社會進步為目的,以滿足最廣人民的利益為最終訴求,消除貧困,使整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由此針對所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做出判斷,趨利避害,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模式。
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點,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必須強調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劃必須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降低劣勢,充分運用系統理論,分清主次,找準規律,逐步達到整個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次,確定區域經濟發展各系統的指標評價體系
在上述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模式的分析確立之后,選擇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價。由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生態環境四個子系統分解為眾多具體指標組成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會子系統主要包括的狀態指標:人口勞動力、平均壽命、人均居住面積等,主要控制指標有:人口自然增長率、消費品價格指數等;經濟子系統包括的主要狀態指標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工業資金利率、人均社會商品零售額等,主要控制指標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地方財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統包括的主要狀態指標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每萬人口科技人員數等,主要控制指標有:科技經費占GDP的比重、教育事業費點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態環境子系統包括的主要狀態指標有:工業廢物凈化處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類資源再生率、森林覆蓋率等,主要控制指標有:人均環保經費、各類資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礎上,對其眾多細化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運用大系統的綜合思想,在具體方法上通過對若干統計指標的綜合計算形成一定的標志數值,以得到直觀的、整體的評價,力求全面、準確的反映區域經濟的總體發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區域經濟規劃的詳細制定方案及實施
首先,通過上述中對收集、調研的資料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詳盡的分析,找出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并以這一認識為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指標,進行科學分析預測,提出預案,預案應當是多個,要依據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其變動的情況下,做出幾種可能出現情況的預測。
其次,制定目標設計,在以各項指標的分析預測的基礎,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目標,應當邀請專家反復論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并多方面征求公眾意見,謹慎確定。
第三,在發展目標確立之后,進入具體內容的設計制定階段。
在發展目標確立之后,進行專題研究,主要包括主要產業部門、區域內各地區及若干專門問題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區域內各子系統指標進行實地考察研究:
(1)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條件與影響因素,找出有利條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規劃地區的經濟特征,地區經濟結構,包括部門結構和空間結構,歸納地區類型。
(3)剖析區域勞動地域分工特征和區內差異性和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及相互關系,確定主要矛盾。
(4)制定規劃實施應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續協調發展原則的指導下,要求區域內部四大子系統和三大產業結構之間協調發展;使生產發展與諸種條件和資源在空間配置上協調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設步伐,提高投資效率。
經過上述步驟,制定出區域各類產業和各項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具體規劃,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湯兵勇張神勇楊浩等:上海城市建設的經濟社會條件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研究[T].上海統計,1996
[3]李樹桂:區域經濟規劃的理論與方法[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