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數字化;學習化;大學校園建設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0)03-0085-04
21世紀以來,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通訊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教育領域,引發了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大學數字化成為一個戰略性問題。在這種世界性大潮的推動下,法國政府先后啟動了創建高等教育與研究集群、實施《大學自主與責任法案》改革、創建校園規劃之后,又推出了2012年數字化規劃,投入1600萬歐元,提高無線校園的覆蓋率,鋪設進行課件制作與傳播所必需的支持性材料,創建現代化、學習化校園,以便學生在大學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入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從而在普及知識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教師、研究者以及行政管理人員的需求,提高大學的國際知名度和地區吸引力。實現大學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平等可持續性發展。
一、法國大學數字化的興起與發展
建立學習化校園是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法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發展教育技術和網絡教學,一直到21世紀初期才開始實現從物質到技術、再到精神觀念各個層面的飛躍。法國大學數字化發展歷經了從外部基礎設施建設到深入教育內核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推出無息貸款購買手提電腦政策,普及數字化工作環境。廣大學生擁有手提電腦是大學數字化建設的前提。2004年6月,法國政府召集IBM公司、各大企業和出版商等社會各方力量,對大學生購買手提電腦提供經濟資助。從2004年秋季開學時起,法國開始推行大學生“一臺手提電腦每天還貸1歐元”的無息貸款政策。該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在學生能夠承受的經濟購買力范圍內,讓他們提前擁有使用權,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受到普遍歡迎。根據2006年9月30日調查,35%的大學生擁有了手提電腦。到2008年初,法國通過該政策在兩年內共賣出了45萬臺手提電腦。手提電腦普及之后,網絡建設成為創建數字化工作環境、實現學習化的重點。
第二階段,鋪設WiFi無線網絡,搭建學習化之路。為了使所有的人在大學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夠上網,2004年,法國在大學內廣泛鋪設WiFi網,到2005年,將近200所大學參與WiFi無線網絡建設,大部分費用都是當地企業提供。到2006年時,96%的法國大學實施了數字化建設,70%的校園可以無線上網。11%的大學生食堂和25%的宿舍鋪設了WiFi網絡,兩年時間內增加了4000個端口,受益學生高達80萬。充裕的資金和設備是法國大學數字化、構建學習化校園的必要條件,成為這個時期法國創建“大學校園計劃”、學士助成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階段,普及信息通訊技能,使數字化進人大學內核。讓學生掌握使用數字化資源、在數字化工作環境中學習的技能,這是大學數字化建設的關鍵。只有學生掌握了數字化知識與技能,才能夠從數字化中獲得最大的收益,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并且有利于適應日后職業生活。此外,政府和大學相關部門還要確保網絡安全。
數字化在大學教學等各個層面產生了革命性影響。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讓學生掌握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習的技能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從2007年9月開始,幾乎所有的大學新生入學后,都要進行12個小時的數字化學習技能培訓。其次,數字化引起教學方式的變革。法國各個大學設置了許多無線端口,并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副耳機,學生通過這些端口可以上網,免費查詢多媒體教學光盤,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觀看教學光盤。這樣,傳統的大型階梯教室教學被分解為許多小班教學和多媒體光盤,從而惠及更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小教室里進行問答式教學,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互動,課后分組輔導學生,這些授課方式的革新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同時為促進教育機會平等、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提供了可能。
大學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法國大學數字化建設是在政府的領導下、分步驟、有計劃、自上而下實施,從資金、技術和觀念各個層面保證了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到2009年時,雖然配有WiFi網的大學之間及其內部,無線網接口的分布尚不均衡,但85%的大學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學校任何一個地方免費進入互聯網。
二、法國大學數字化的措施
2004年,法國教育部在教育文獻中心成立了全國教育技術使用中心,在教育部通訊信息技術局的領導下進行工作,其網絡遍布整個法國。設置區域網,在每個學區都有其特派員,專門負責地區網絡傳播,觀察、提高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以及網絡的運營等三大核心工作。在政府的資助下和專職部門的領導下,法國大學數字化建設得以按照全國規劃統一實施,教育部、學區和高校共同合作創建數字化空間。
1,建設地區數字化大學(Universites Numeriques enRegion-UNR)
這是實施教育技術信息化服務的重要舉措,通過建設地區數字化大學,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數字化服務和數字化工作環境(ENT),還可以為大學生以及教師提供各種數字化資源和技術培訓,這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高等教育領域權利下放、促進大學與地區的緊密聯系是一致的。巴黎一法蘭西島大區是法國最重要的地區數字化大學,現由17所大學的400萬學生和7萬教師參與。實現大學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和播客(Podcast)的發展,是2009-2010年地區數字化行動中的兩大重點。
2,開發播客(Podcast)設施,促進教學資源的傳播
播客(Podcast)實際上就是開發教學資源,把教學內容轉化成電子數據,并通過互聯網遠程傳播。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通常由學校提供設備,組織任課教師將授課內容、輔導材料等相關信息進行處理,錄制成音頻、視頻課程或幻燈片的形式,通過加載的方式上傳到學校公開的互聯網站或者內部數據庫平臺上,供學生通過網絡下載到計算機、Mps、baladeur或者移動電話上來貯存,并自由地使用這些資源。大學內聯網通常是限制性的,需要密碼識別才能進入。通常選擇何種模式是由所提供課程內容的知識產權的性質決定。例如,巴黎五大的課程通常加載到i-tunes上,學生自由下載收看。大學希望教師在課堂內使用播客設施,使其成為課堂互動模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以此增加這種媒介的教育價值。播客除了傳送課程之外,還播放大學內開展的一切科學活動,如召開的學術研討會、全體會議、重要事件、法國大學的科學技術創新與遺產評估等。大學要系統地記錄這些事件,并把相關文件上傳到學校網站
或者專門的播客上,如iTunes podcasts、wikio.fr等。這樣不僅方便了信息的傳播,還為訪問者提供了有關該校的情況,提高了該校的知名度。
運用podcast的方式進行課程傳播,其目的并不是替代教師,而是為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學習提供了可能,使得聽課與記錄可以分離,有助于個人復習。尤其是重新聆聽那些沒有理解的課程點,并且可以使位于偏遠地區的、殘疾的以及在職學生獲得同樣的學習機會,有助于促進學習機會均等。同時,這種新技術在帶來教學方式變革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新的挑戰,教師除了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技巧之外,還需要熟練地掌握信息通訊技術知識。為此,計算機技能成為教師資格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由學校出資,每個學年伊始都要對使用這些資源的學生和教師進行培訓。從2009-2010學年開始,法國培訓了2000名教師,有10萬名學生使用播客;到2011年,將有10%以上的大學生使用播客(現在只有2%的學生)。大學一、二年級的所有學科、所有年級的學生都將使用這種方式。
Podeast設施的費用通常由國家提供,該規劃總額為600萬歐元。根據每所大學的規模、規劃及涉及得學生數量、現有設備以及預設的Podcast解決方案,投資30到150000歐元不等。為了真正推動在線課程的發展,podcast規劃提出,要求幫助所有大學以教師為中心安置播客設施,以便于他們使用。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把這些大學所使用的播客設施的發展規劃列入學校與國家簽署的四年發展合同內,對之進行評估。此外,還采取了一些輔助措施,例如提供信息交流日、良好實踐與經驗指導手冊、地區數字化大學建設、podcast用戶法律指導手冊,以確保知識產權。
3,主題數字化大學(Les Universites Numeriques Thema-tiques,簡稱UNT):創建高質量大學的特色名片
數字化只是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工具,大學數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現代化水平與質量。所謂的主題數字化大學即按照大學,在某一個領域的突出特色,確定主題,通過數字化建設,創建該主題領域的品牌大學。根據主題的性質,目前法國主要有體育與健康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經濟――管理、環境與可持續性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文學、語言和藝術、法律與政治科學和基礎科學等七大類主題數字化大學。
主題數字化大學的使命是:采用大學教師及其合作者所指定的高質量、連貫的教育資源,支持學生尤其是學士階段學生學業成功;增加大學內各種課程教學資源的可視性,通過在線資源傳播到全國乃至整個世界;鼓勵、聯合并支持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的新產品,作為合作機構的教學目標,同時確定質量標準、修訂適應傳播、重新利用以及定位的準則;通過教師――研究者經驗共享、工作組集體組織以及網絡,鼓勵高等教育機構內數字化應用的發展。透過這些使命,可以看出法國大學數字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在于通過數字化提高大學的質量,這是法國大學立足當今世界競爭行列的根本。
為了確保在線教學資源的質量與價值,主題數字化大學配備了各個領域具有知名權威地位的教師――研究者,并且在一開始就采用靈活的結構,逐漸地確立起與職業界、研究組織、法國以及外國培訓結構的合作框架。根據預定的質量標準,在教學過程和機構運營中整合各種優質資源。因此,主題數字化大學促進了教育學實踐的發展,同時有助于教師通過通訊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數字化資源,開展集體活動,以實現大學的整體目標――為所有的學生提供所有優質的數字化資源。此外,主題數字化大學通過開展廣泛的國內和國際合作獲得發展。
4,證書制度――證實學生數字化技能的參考框架
在大學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是關鍵。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字化技能,法國政府推出了計算機能力證書制度――高等教育階段計算機網絡證書(C2i)一作為考核學生數字化技能的標準。
C2i(Certifieat Informatique et Internet)網絡信息證書是教育部推出的面向大學生和科研人員的等級證書。該證書共分兩級,一級C2i證書旨在使學生進入大學時,掌握一定的電腦操作的基礎技能,為繼續進行高級學習奠定基礎。對學生而言,一級C2i是獲得學士學位所必修的。對于教師而言,C2i的資格考試還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將C2i(教師)證書考試列為教師資格之一將是必然的趨勢。二級C2i證書旨在使學生碩士畢業時,能夠掌握進入職業生活所必需的專業電腦操作能力。當前,在教育、法律、健康、工程師、環境和可持續性發展等五大領域內已經實行這種證書制度。其中教育領域的C2i2e證書尤為戰略性,將教育信息技術整合到教師教育中是教育制度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它涉及到數字化政策實施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能力的發展。根據小學教師培訓手冊,所有教師在畢業就職之前,必須接受了通訊信息技術等教學法的培訓,掌握了C2i2e證書所要求的職業技能。今年法國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師招聘的碩士化不僅意味著對教師專業文憑要求的提高,其中還包括對教師教育信息通訊技術的要求。
計算機等級證書制度的推行,為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術、運用數字化資源和接受網絡教育奠定了基礎,為日后進入職業、適應職業要求提供了保障。
三、數字化促進了學習化,提高了教育質量
進入21世紀以來,高等教育成為世界各國之間開展競爭與合作的制高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降低大學生學業失敗率,促進學生就業能力的增加,提高國際知名度,成為各國立足世界、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杠桿。2007年《大學數字化報告》中提出,法國高等教育數字化建設要為大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務,保證其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法國大學數字化的目標、措施以及結果等各個方面,都充分體現了這個時期法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促進學生學業成功,這是通過大學數字化、學習化校園建設,提高法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數字化建設完善了法國大學校園建設和無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實現學習化校園的基石
根據法國教育部的統計,截至2009年底,59%的大學生已經擁有了手提電腦,85%的大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網學習。在17個地區數字化大學(法國共有22個大區和4個海外省),80%的大學生都可以在數字化工作環境中學習。這促進了法國大學現代化,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與科研活動提供現代化學習條件。
2,法國大學數字化建設促進師生形成學習化意識與習慣
大學數字化建設在推進教育民主化進程的同時,加強了學生和教師的責任感和學習化意識,尤其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從2004年開始,法國大學每個院系都安裝自評系統,這是一個測評表,通過入學伊始的培訓,學生在每個月都可以使用這個系統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如果自評結果不
好,可以向教師發出警報,教師可以馬上和學習困難的學生取得聯系。自評系統可以保證學生和教師保持聯系,確定指導時間。這為學生了解自己、降低學業失敗率提供了有效途徑。
3,法國大學數字化建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
大學數字化打造了學習化的校園環境,個別輔導、互動式教學的發展引起了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計算機證書制度的推行從制度層面上提高了大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便于學生接受教師的輔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如,Grenoble大學數字化和遠程教學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促進了導師輔導制和學生實習制度的發展,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通過網絡向老師咨詢問題,學校通常聘請本專業最好的教授網上授課。這種新措施給予每個學生成功的鑰匙。此外,根據學生對課程質量的評估,數字化對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目前為止,30%的課程已經使用教學信息技術。兩年時間,學生學業成功率由5年前的8%提高到18%。可見,大學數字化確實為大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提供了工具上和方法論上的變革,這個影響對學生是很有意義的。
成績與問題并重,機遇與挑戰共存。政府在大學數字化的投資主要用于基礎設備建設,人員費用需要大學提供,特別是教師員工的培訓費用很高,這是由大學來支付的。即使法國大學意識到數字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大多數法國大學普遍財政貧困,管理上缺乏自治,經營理念較保守,因此法國大學數字化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在發展戰略方面。法國大學重科研、輕教學的傳統致使這些數字化資源很難真正融入劉大學教學中;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組織管理方面,大學缺少系統的規劃與協調;在人力資源方面,缺乏技術層面掌握數字化技能的合格教師。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法國大學數字化建設中的重大障礙。數字化是建立學習化校園、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中的一個技術性變革,需要政府和高校建立協調一致的政策給予積極的引導與支持,這些值得我國引以為鑒。
四、對我國大學數字化建設的啟示
1,政府加大數字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實現校園無線覆蓋
在法國,大學作為公共服務機構直接隸屬于國家教育部,國家通過與大學簽署發展合同的方式向大學劃撥經費,其中涉及固定資產、購買與維修教學設施的費用、教職員工的工資等。法國政府在大學數字化建設中主要擔負硬件設施的經費,設立專門部門,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構建校園無線網絡。此外,政府還通過評估的方式監督大學在數字化建設中的成就。法國政府通過斥資1600萬歐元“筑巢引風”實現校園無線覆蓋的舉措,說明了數字化建設不僅在提高大學知名度、提高大學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還是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
我國數字化大學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信息化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知識型經濟社會的興起,使得大學數字化成為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引擎,國家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相應地監管機制,從國家發展戰略的立場來發展大學數字化。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把我國大學校園的無線覆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也可利用電信企業的力量,采用靈活的投入機制。對于大學而言,華東師范大學任友群教授提議在大學中建立CIO機制,專門設置CIO崗位負責數字資源建設與管理在內的信息化建設工作,以利益均沾為原則協調各方利益,推動大學開源。筆者看來,這個建議適合我國當前狀況,是一項既具前瞻性、又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的舉措,可以更好地協調各方關系,集中力量進行數字化建設。
2,鼓勵企業介入,在學生中推廣無息貸款普及手提電腦
法國在金融危機、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推出對大學生實行無息貸款普及手提電腦的政策,這種“借雞下蛋”的舉措具有很現實的意義:一方面,政府通過減免稅收、提供貸款擔保的形式鼓勵IBM公司和其他出版業等向學生提供無息貸款手提電腦,刺激了企業生產,加快了商品流通,企業通過這種類似公益性的資助活動,獲得了政府的政策資助和用戶免費宣傳,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另方面政府作為橋梁促進了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以損失部分國家稅收的代價減輕了政府支付大學固定資產的負擔,可謂一舉兩得。其中,大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他們有限的支付能力內擁有手提電腦,可以便捷地上網學習、獲取有用的數字化資源。
法國的經驗為我國在大學生中普及電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這需要政府的決心與努力,出臺對企業有利的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大學數字化建設。鑒于我國學生人口多、資金有限的情況,國家可以鼓勵、引導企業投資,優先資助一些特殊生源,比如免費師范生等,為他們免費配備手提電腦,鼓勵他們帶著電腦去支教,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效能。
3,開發特色數字資源。構建主題數字化大學
電子課件類資源的逐步豐富以及數字教材的更多出版,為教育打造專屬于本社的教育教學資源庫奠定了基礎。現在出版的一些紙質教材上,常見二維碼或增值服務碼,讀者購買教材后,通過這些數字標識便可實現課堂學習資料與課外資源的下載、試題庫內容的提取以及延伸閱讀的電子書試讀。此類延伸服務資源的建設便是出版社在數字化出版布局上更進一步的標志。
時下在社會輿論和資本圈都炙手可熱的教育話題,非在線教育莫屬。在K12領域,已經有諸多在線教育產品開始了群雄逐鹿;高等教育領域內,也有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高頻使用的產品。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大社等專業社亦參與了在線教育平臺的運作,開始探索發展之路。
教育資源數字化 優勢與短板并存
教育出版社做教育與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內容。內容,是包括在線教育產品在內的所有數字化產品得以開發、運營并實現盈利的基石。
(一)四大優勢
優勢一: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曾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便是教育出版社做教育產品數字化的動力來源。對教育出版社來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出版社不能原地踏步,死守傳統紙質教材出版。
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教育部提出了“建立經費投入保障機制、鼓勵多方投入、加強項目與資金管理”三項在經費投入方面的落實意見。這意味著教育出版社在今后開展教學資源數字化的過程中,只要項目優秀,便能夠得到來自政府專項資金的支持。
優勢二:自有版權的內容資源
以紙版教材的標準化、精準化內容為核心,出版社便可設計出各種適用的立體而多維的數字化資源產品。通過紙版教材與數字化資源的一體化設計,新形態的教材產品既能發揮出紙質教材體系完整的特色,又能呈現出多樣化及個性化的數字產品的特點,形成相互支撐的知識與教學體系,提高教材服務教學的能力。
優勢三:龐大的作者資源
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中積累的不只有內容,還有龐大的作者資源。這些來自各學科領域的作者,多數為高校的優秀教師,而教師的人脈資源是出版社在開發數字產品及開展在線培訓業務時最為寶貴的資源。
優勢四:渠道優勢
教材出版社借助紙質教材的發行網絡,能夠將營銷網絡覆蓋到全國各地的院校和經銷商,這為數字化產品的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未來,院校,將成為數字化產品營銷中的重要資源。從紙質教材到數字化教學整體解決方案的升級過程中,教育出版社除了是內容提供商外,還承擔著服務商的角色。如何為每個院校、每個專業,甚至每個課程訂制符合需求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均需要出版社利用院校資源,深入學校、課堂,進行個性化服務。
(二)兩大短板
短板一:技術和專業人才不足
對從事內容生產的教育出版社而言,即便較早地參與了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對比互聯網公司、技術提供商仍有很大不足。特別是在新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上,沒有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出版社很難在技術上有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技術層面的缺陷,說到底也是由于專業人才儲備的不足。和高新技術企業相比,傳統出版社在吸引人才方面普遍缺乏競爭力,難以招攬到一批技術領軍人才。原有人才隊伍在短時間內也很難通過短期培訓和學習實現對出版社數字出版業務產生跨越式推動。
短板二:短期難以盈利
數字化教育資源主要是銷售產品和服務。就產品來說,對比巨額的投入,單一的數字教材和數字資源對出版社來說短期內很難獲得收益;而服務,目前仍主打紙質教材的增值服務。包括在線教育在內,盈利模式仍然并不成熟,讀者為教學內容消費的習慣仍沒有形成,教育數字化資源的市場仍需要一個很長的培育期與成熟期。
優質資源+最新技術 布局四大產品
發揮自身優勢,用外部力量以補足短板,是教育出版社參與資源數字化生產與運營時采用的運作思路。資本、技術、人才的全面引入,并非是簡單意義上的“引進來”“招進來”,還面臨出版社在體制機制以及企業制度上的全面改革,以及思想意識上對數字出版、互聯網思維的透徹理解。
做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出版社需要有技術人才,更需要有懂內容的技術人才。由出版社發起成立的獨立數字出版公司能夠更好地調配懂內容和懂技術的人才,利用好在紙質教材出版中所積累的資源,發揮自身在內容領域的特長。
而出版社在尋找“外援”時,如果僅簡單地將技術外包,而忽略技術與內容的融合是不夠的。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如何表現內容、如何做精細化產品、如何為產品提供延伸服務等等問題,都是需要出版社來策劃的內容。優秀的數字化教育產品既搭載有最新、最適合產品表現的技術,又將出版社的優質內容資源進行了深度開發。
縱觀本次新華智庫1937監測的24家出版社,涉及的高等教育重點數字資源共計46個。由于各家出版社在數字出版戰略路徑、資源分布的認識程度有所不同,出版社的數字資源在呈現形式上,邊界較為模糊,內容有所交叉。既有針對某本教材開發的電子教材、有配套紙質教材的教學資源庫,也有時下較為熱門的在線教育平臺,更有包含數字教材、教育資源庫、技術解決方案的綜合平臺等等。
根據數字資源的適用對象以及具體用途將它們主要細分為六類,分別為:①在線教育平臺,是出版社聚集自身優勢,并且聯合知名講師,開發在線課堂、翻轉課堂等平臺型產品。②數字教材,既包括紙質教材數字化,即將出版社原有的教材進行數字化呈現,不僅包括單一的紙質轉電子,還有教材多媒體開發;又包括出版社徹底脫離紙質教材,全新出版的純數字教材。③教學資源平臺,這是配套于紙質教材的教學資源庫或教學平臺的搭建,是服務于教師教學的綜合解決方案。④教育資源數據庫,是出版社依托數字化教材而產生的專業數據庫,具有強大知識發現、語義分析、內容重組等功能。⑤技術平臺,出版社通過搭建技術平臺,利用新技術完成從出版到發行的升級。⑥綜合服務平臺,在大型出版社的戰略規劃中,全方位的綜合平臺必不可少,其中既有數字資源,也有教學資源庫,還有在線教育等等,以此構建智慧綜合服務型平臺,形成多層次的內容產品,實現跨越式發展。
1.大學社聚焦優勢學科,重點布局在線教育平臺
互聯網的發展,給包括出版業在內的內容產業帶來了不小的變化,只有將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有機融合發展,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企業的出版社,才能夠真正贏得未來。如前文所述,近年來,在高等教育階段,在線教育平臺雖不如K12、職業教育、語言教育等階段教育火熱,但隨著用戶對于在線教育形式的接受度越發提升,以及在線教育產品的愈發增多,在線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必提話題,利用在線教育,我們可以讓教學更生動、讓學習更有效、讓成長更全面。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出版社紛紛以此契機,借助教材切入在線教育領域,如表2所示,近年來各出版社成功推出的在線教育產品更是標志著出版社在主動應對出版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探索數字出版的道路上與學校優勢學科合作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 數字教材建設受關注,呈現多媒體融合趨勢
縱觀表1,緊隨在線教育平臺之后的是數字教材,占比為19.57%。這與目前數字教材的建設情況相符合。數字教材這一概念被提及多年,隨著近年來各相關部門的日趨重視,數字化已成為各出版社企業戰略中必不可少之項,近年來出現不少精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從單一的紙質化轉電子化,升級為更多樣式,呈現出多媒體融合的趨勢。
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自主研發的“M+Book移動學習平臺”別具特色,M+Book即Mobile Multi-MediaBook,是一種新型的出版形態,通過圖像識別與增強現實技術將紙質出版物與移動終端中的多媒體素材有機融合,使學生實現泛在學習(U-Learning),是一種傳統紙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創新型出版物類型。該在線學習平臺通過四項技術讓讀者可對圖書內容進行立體化的閱讀。技術一,全能閱讀器,不僅可以閱讀圖文和影音,也可讀取帶有材質、燈光、動畫、物理屬性的原生三維格式并實現交互。技術二,兼容技術,Flas在Android和iOS系統兼容技術。技術三,雙重防盜版技術,除了對數字資源采取DRM保護,M+還在數字資源采取DRM保護,M+還在紙質書上采用了“一書一碼,掃后即毀”的保護機制。技術四,圖像識別與AR技術,基于ISLI編碼規則,自動研發圖像識別算法并完成圖像識別模塊,打造出適合出版界的輕量化三位引擎。
3.重視用戶需求,服務平臺成出版社新關注方向
隨著互聯網思維愈發深入人心,尋找用戶需求、做好服務等理念也越來越被出版社所接納,在擁有了大量的專家、院校、教師和讀者資源后,出版社也在摸索如何用好資源,如何讓用戶滿意,在本次統計中服務平臺的產品數量頗多,充分體現了出版社對于服務平臺建設的高關注度。清華大學出版社較為重視服務平臺建設,本次新華智庫監測的48個產品中有2個服務平臺產品入選。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共享,清華大學出版社參與控股了兆泰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教學平臺的開發和教學資源的制作,創新研發了集數字內容和資源庫的采集、出版、數字化互動教學和三維仿真訓練為一體的智慧出版教學平臺。2014年更是推出了書問平臺,成為出版業領先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平臺,走的是一種“互聯網(搜索)+圖書信息”模式,以此來逐步搭建服務型云平臺。
4.布局教育資源數據庫,走好差異化道路
一、信息化教育的現狀
1.學歷學位教育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我國高等學校的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并呈逐年快速增長的趨勢。截止到2006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信息類專業的在校生總數已超過334萬人,包括專科層次219.4萬人(占65.7%)、本科層次104萬人(占31.1%)、碩士9.1 萬(占2.7%)、博士1.5萬人(占0.4%)。
目前已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安全、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等多個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專業。根據2006年的統計,全國高校設有信息類專業點總數10711個,其中本科專業點2914個、專科6501個、碩士點981個、博士點315個。2002至2006年,信息類專業的招生數、畢業生數、在校生數分別以平均每年11.6%、43.8%、17.2%的速度增長。
為推動我國信息化教育,貫徹落實國務院《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的精神,實現我國信息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教育部以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軟件、集成電路、信息安全等信息技術關鍵行業的戰略性和緊缺性信息技術應用人才培養為突破口,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改革舉措。成立了36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建立了20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成立了40個國家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并在數字媒體與動漫設計、信息服務、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數字化制造等新興信息技術產業的專門化人才培養領域,積極推動信息人才培養。
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7)16號),將軟件、微電子、信息安全、動漫等信息領域的緊缺人才培養作為優先支持對象,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積極擴大培養規模,推動產學研合作,建立和健全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2.信息人才社會培訓體系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企業等共同參與的信息人才培訓和認證體系。僅2005年,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程就培訓68萬人次。其中,有21萬人次參加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20%以上參考人員獲得不同等級的資格證書。有27萬人次參加信息技術領域的自學考試;19萬人次參加其他各類培訓認證考試。
信息產業部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建立了50個電子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在全國建立了109個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組織開發并頒布了39個國家職業標準。目前共培訓考核技術工人、職業學校學生及各類從業人員32萬余人,26萬余人通過考核取得了各個級別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教育部考試中心和各省(區)、直轄市一道,分別組織了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等級考試,每年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學生數已超過200萬人。計算機等級考試資格證書已成為學生就業時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
一些著名的跨國企業在我國境內舉辦證書考試,如微軟專家認證、SCO資格認證、CISCO資格認證考試等。國內開展培訓認證的知名企業有北大青鳥、清華萬博、大連華信等。
此外,有15萬人參加了平面設計、網頁制作、計算機制圖等單項基本技能培訓,對推動全民信息化普及,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3.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現代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得到了很大發展,也為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機遇。據統計,2006年,1200多所普通高校和444所獨立成人高校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函授、夜大、脫產)在讀學生455萬人,自學考試學歷教育報考近950萬人次,全國接受各種非學歷高等教育的學生250萬人次。截至2006年底,67所試點普通高校和中央電大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累計注冊學生540萬人,畢業人數260萬人,在讀學生280萬人,年招生100多萬人。教育部實施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已經面向農村招收學員5.6萬人;面向軍隊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招收士官學員6萬多人。
遠程教育資源不斷豐富。2006年,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開設網絡教育課程近2萬門,約30%的課程參與校內或校際共享;投入使用的各類網絡教育學習資源2萬多個,使用超過2000萬人次。“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注冊教師16.3萬,覆蓋21個省,建立183個教師學習中心,開發了近600門網上課程,幫助建設30多家地方網站,中央電教館資源達1200G。
4.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巨大。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與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CEBsat)覆蓋全國的200多座城市,聯網單位1800多個,用戶2000多萬人,國際出口帶寬超過3G,與國內其他互聯網互聯帶寬超過10G。逾90% 的高校、約6%的中小學(38000多所)、約35%的中職學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園網。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財政部共同實施了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配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40.1萬套,衛星教學收視系統27.9萬套,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設備4.5萬套,工程基本覆蓋中西部的36萬所農村中小學,使1億多農村中小學生得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各高校陸續建立的學生就業服務網多達300多個,每年數百萬畢業生求職信息和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初步建成了18家大學數字博物館,數字化藏品資源總量超過10萬件。建成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100多家大學圖書館參與了數字圖書館標準與規范建設、數字化支撐環境建設、服務體系建設與數字資源建設,后者已形成以數字化圖書期刊為主,覆蓋所有重點學科的學術文獻資源體系,資源總量超過180T字節。實施了“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DAL),已數字化100多萬冊中英文圖書,并提供互聯網上的共享服務。建成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集中收錄了近2800種外文期刊和37萬種外文圖書,面向全國高校開展文獻傳遞服務,注冊用戶近4000個,成員館過百家。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進展順利,56所高校的561臺儀器設備信息上網。
論文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在加快,數字化的教學資源正在對高等教育進行全方位滲透。本文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概念和特征作了闡述,并時其如何與高校課程進行整合作了初步探討。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已進人了一個數字化的時代。在此發展進程中,知識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將成為全社會經濟發展新的熱點。因此,強化數字化、信息化資源建設與整合管理日益成為整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關鍵環節。伴隨該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已經逐漸滲透到高校教育教學之中。尤其是自我國正式啟動“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以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等已經是高校當前的主要工作,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其中充當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學資源主要來自圖書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門,教學資源陳舊并且比較分散,因此,加快構筑與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學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是高等學校課程整合改革與發展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概念與特點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把原有傳統的教學資源經過計算機采集、壓縮、編碼等數字化加工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化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教學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點。
1.處理數字化。
所有的教學材料經過采集轉換與抽樣量化后使用二進制符號來記錄,其可靠性遠比模擬信號高,糾錯性強。
2.顯示多樣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存儲、傳輸、處理多種媒體學習資源,如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而且可以實現多種媒體,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3.傳輸網絡化。
信息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實現網絡遠距離傳輸,而學習者可以在任何一網的計算機上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個學習者可以同時、重復、任意地使用或者復制教學資源。
5.教學智能化。
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綜合使用,使教學過程多彩紛呈,實現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講授式教學、探究式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優勢
數字化教學資源在現代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傳統教學資源具有下列優勢。
1.組織形式為非線性結構。
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可以隨意進行復制、傳輸與再編輯,不受傳統線性順序限制。
2.存儲形式多媒體化、數字化。
所有數字化教學資源以多種形式存儲,可以存放在硬盤、光盤、U盤等多種存儲介質上。
3.網絡化傳輸教學信息。
所有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傳輸得以應用,從而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與前提
數字化教學資源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把數字教學資源與課程進行整合已經成為高等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方式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一個有價值、有效率的新的整體。
數字信息資源與高校教學的整合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從技術層面上可以理解為根據實際需要,按照一定的規范和標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高校傳統教學中使用的教學資源進行壓縮處理,使其轉化為數字化信息;二是從內容層面可以理解為計算機技術與教學過程優化組合,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為了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與課程的完美整合,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專業的理論、技術人才團隊作支持,應該有專業教師、主管教學工作人員、計算機技術人員、教育技術人員等,所有人員各盡其責,為實現數字化資源與課程有機整合承擔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創新推廣理論引人到整合中來,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把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創建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從而實現數字化資源與課程的有機“整合”。
四、數字化教學資源與高校課程整合的途徑
1.以數字化資源為基礎,建立立體化教學模式。
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并非“書本搬家”,也不是簡單地將文字、圖像與動畫等在計算機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這些多媒體元素,通過獨特的連接方式組成有序的開放信息集合體系,是教學理論、計算機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多種類型的教學過程迫切需要利用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形式來講授,以使學生在同等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類型的現代化教學用具也涌現出來。如:電子白板、實物投影、電子教鞭、電子討論版等。這些現代化教學工具的使用,改變了傳統呆板、單一的教學方法,建立了立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多種媒體元素能靈活有機地結合應用,活躍了教學過程。
2.建立數字化社區,搭建新型的網絡學習環境。
數字化社區又稱虛擬學習社區,是網絡教育平臺與學習者和教師組成的人機教學系統。由于虛擬學習社區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因此自網絡得到廣泛普及以來,其在國內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功能。該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開展計算機網絡協作模式的學習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數字化社區,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學科知識,而且能夠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途徑、技術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配套資源。
圖書資源數字化,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化信息資源具有傳統圖書館文獻資料無可比擬的優勢。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使信息的表達和傳輸出現了質的飛躍,使全球化的圖書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同樣還可以促進信息資源的多次開發利用。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資源;整合利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國家《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大力推進信息化,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選擇。隨即全國各地也分別提出了重點實施計劃,如北京市政府提出重點實施電子政務提升、數字化學習創新、基礎設施優化等幾大信息化工程,包括建設數字校園示范校等,提升了教育教學服務平臺,為逐步實現學習型、創新型社會奠定了基礎,也進一步推進了教育領域信息化建設,為高校培養具備專業背景的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時間僅過去兩年,今年是萬眾矚目的2008奧運之年,信息化建設產生的巨大影響,每個人耳聞目睹、親身感受,無論是“科技奧運”無處不在的創新科技,還是萬眾一心、共同抵御自然災害時的迅及應對,我們都真正體會到了信息化、數字化科技生產力的巨大潛力,認識體驗了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因此,在信息化迅速提高社會生活、科技生產力的現代社會,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具有專業背景信息化人才培養效率,成為高校計算機教育的研究重點。其中各高校利用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開發教育資源最為關鍵,需要有效整合才能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才能迎接新的挑戰,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專業培養效能,從實質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提高畢業生多層面就業率,減少高等教育成本與社會各行業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差異。這是目前我國高校計算機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育資源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需要整合利用,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1提升計算機信息化教育水平是培養專業創新的基礎
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使學科滲透交叉日益廣泛和深入,國內外高校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成為新的研究重點,各學科領域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提升。
現代信息化充分借助于信息技術來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信息化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歷史進程的重要基礎。
信息技術滲透到高等教育各個學科和專業領域,不斷推動探索出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解決方案,才能不斷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實現專業領域的創新。以今天的發展現實可以肯定,信息作為產業可持續發展,使信息化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并逐步地、全方位地向新一輪社會變革演進。
因此,隨著社會各個領域信息化網絡更加普及滲透,并日趨融合,高校學科交叉、專業融合,使目前發展迅速、廣泛應用、高度滲透的信息技術在各個專業領域蘊涵著更新的重大突破,教育信息資源會隨之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所以,培養具有專業背景的信息化人才是高校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重點,大學計算機基礎是研究建設的核心。
2整合計算機教育資源是高校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相互融合與交織,推動著全球性產業分工深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也重塑著全球經濟競爭的格局,具有專業背景的信息化人才競爭將會決定著這種格局的優勢,所以高等教育中的計算機信息化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教學服務資源,有效劃分職能,提高資源利用率,才能肩負起這種歷史重任。
目前我國高校信息化資源以往在不同時期主要是按資源的階段需求分期分段建設,均有相當高的投入,甚至是巨大投入,不同程度分散在各高校不同的資源管理部門,解決了按部門應對的學校發展需求問題,也及時發揮了階段性作用,一般按人員編制改革為基礎。但隨著社會經濟數字化、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按人員編制部門管理使用各自的資源,實際斷開了整個控制系統的閉合回路,于是現有資源得不到互補利用,出現了部門間資源互為缺失,出現重復低效率投資,使資源部門間占有資源的需求失衡,如目前高校中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如果在某部門某一方面存在著冗余、在另一方面就嚴重缺少,因此比較普遍存在著共享資源總有短缺,有設備資源的部門技術資源短缺;而信息技術資源需要開發利用的部門,正好是信息資源擁有一方,即不能跨越行政部門利用現有設備資源,也不會有設備資源的投入,造成信息化資源不能利用,才有出現數字化校園有車無貨、公共機房作網吧經營等資源浪費,以及按資源編制部門重復低水平投入等等情況出現。
高校現有的信息化、數字化,包括一類院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設施融合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和不斷創意共享的教學資源,構成了高校計算機信息化教學服務資源體系,這個資源體系分布在不同的編制部門,各自占有設備資源、網絡資源、信息化技術教學資源、實驗機房等實體或人力資源。要提高現有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就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整合高校管理機制及資源編制,構建數字化校園、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現代管理等綜合信息化建設平臺,形成高校計算機信息化教育資源體系的多級遞階控制反饋系統,如圖1所示。
高校現有的計算機信息化教育資源體系,經整合后是一個多級遞階控制反饋系統。系統由控制器子系統、接收器子系統、分級執行機構子系統和系統檢測器子系統組成,整個系統與各層屬子系統形成閉合回路。其中:
“管理機構”子系統起著系統控制器的作用,是整個系統的管理者、領導者,可統籌和提高系統效能。主要負責綜合資源信息和系統反饋信息,進行研究分析與處理,提出新的資源需求并提升資源的利用。然后制定目標、選擇方案、做出決策、分層實施管理并控制管理。對于執行結果,不僅需要定量分析,而且需要定性分析;不僅需要客觀分析,也要主觀分析,這是學校管理復雜系統中的一種智能型控制器。
“資源需求”子系統起著系統接受器的作用,為系統接收處理各種信息,可以是信息資源庫,資源信息是隨社會經濟信息化、數字化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與更新的,是符合高校實際發展所需的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而接受的迫于解決的資源需求。
“執行機構”子系統負責落實和執行決策任務,整合為信息技術中心比較合理,由不同的資源部門及下屬職能部門組成,部門之間資源互補、互相制約,為同一個系統目標服務,共同完成統一決策任務。
“研究分析與處理”子系統起著系統檢測器的作用,也可提供現行系統資源利用和需求信息,可制約整個系統平穩有效地發展。
“子對象”包括信息化人力資源、信息化教育資源的研發人員、資源共享者,以及信息化人才培養對象,他們本身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目標地,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合作聯系與配合,需要層級溝通,而溝通既需要傳遞信息,也需要理解信息,最后一環就是反饋。
以系統的觀點整合高校教學資源,必然會使高校教育資源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部門資源也會面臨著結構體系的調整、改革、開發與利用。
信息化長遠發展需要有效開發和互補利用整體資源,目前高校信息化資源受限于編制歸屬的限制,各自獨立運作比較普遍存在,因此教育改革首先要整合高校現有資源,提高總體資源綜合效能,才可以不斷應對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才能提升人才資源培養水平,提高整體高等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水平。
3合理設置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體系
信息化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不僅需要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轉型,還需要對學生增強個性化、多途徑培養。基于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備了現代多元化教育技術實踐環境,在增強學生培養,提高學生綜合學習技能方面,更能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優越性。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最能發揮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既要力求循序漸進,掌握新技術系統理論,也要注重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已掌握的新技術,系統快速地把握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加深理解和認識信息化技術的基礎理論,提高綜合應用技能。
計算機基礎教學需要開發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的網絡互動教學系統,強化自主學習,提高綜合應用操作技能,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按教育部教指委指導性方案,各高校結合自己學科發展,在大學一年級盡可能多地培養學生掌握信息化技術手段,科學制定學科培養方案為基礎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能熟練掌握各種專業相關軟硬件技術平臺的操作與使用,以為后續自己的專業創新、繼續其它計算機選修課、輔修課、雙學位課程等學習打下基礎。
需要指出,要實現新的教學改革方案,必須建立有效的公共課教學建設管理機制,才能有效地統一建設,才能保證和提高改革后的整體教學水平與質量。包括建設符合現代教學要求的學大綱、統一實驗教學內容、學方案等,以保證整體教學質量。
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教學是現代人才培養的“必備”環節,必須要構建好合理的課程知識體系,才能發揮“基礎”其功能和效率。各校可根據各學科群生源、整體師資、實驗技術條件等有效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避免不應有的不同課程內容重疊或交叉現象出現,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整體教學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普及,學習者群體的知識層次在逐漸提高,仍然可以按照自己不同的知識需求選擇不同的知識單元,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不斷發展更新的實踐過程,可以培養學習者在計算機應用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綜合應用的能力,符合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新穎性、實用性和系統性,也符合不同知識結構人才的培養目標,容易適合社會的發展,是現代人才的素質教育。實際上學校教育是階段性教育,不能保人終生,需要給予學生不斷學習和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其中也包括計算機教師本人不斷學習、適應新技術發展的繼續教育。
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無論是學歷教育、繼續教育、還是職業技術培訓,乃至終身教育,信息化教育與人才競爭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格局的必然趨勢,國內外大學都在不斷擴展各種教育模式,人們在探索綜合性人材培養目標的同時,也在不斷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推動著全球性信息化教育改革。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方法實施現代化的教育,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將有助于形成各校學科與專業創新培養特色。
4計算機教育培養目標與現代教育技術資源整合
國務委員陳至立任教育部長時曾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教育部也不斷組織專家學者討論,推動新的教育改革,明確了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應面向實踐應用,“培養學生在本專業與相關領域中的計算機應用與開發能力,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
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需要根據資源科學有效整合,通過把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結合各高校具體學科的發展特點、學生培養方案、機房實驗基礎條件和人才社會需求,把計算機信息技術資源、信息技術方法、學科人才資源、教學建設資源、實驗環境資源等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為保證整體教育水平與教學質量,學規范與要求,變革課程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減少不必要的重疊設置、使課程內容為學科群服務,以便有效培養并指導學生綜合實踐與創新精神,提高具有自己專業背景的學生綜合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能力。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數字化校園 高等教育
一、數字化校園概述
21世紀將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21世紀的教育必須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為此,世界發達國家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重新調整教育目標,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重視并特別強調教育信息化,例如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就強調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建設數字化校園,實現教育信息化,強化各項管理,提升綜合實力,是各高校的一項緊迫任務。
數字化校園是以校園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科研和管理水平與效率的目的。能否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數字化校園已經成為衡量高校綜合競爭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當前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許多問題,其深層原因在于傳統機制和思想觀念,而不在于技術應用本身。
1、重視技術運用,忽視理念轉變
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當中,更多的是考慮技術層面的應用,而較少領導和教師思考如何通過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來轉變教育理念、教學觀念,這樣所建成的數字化校園就與真正的信息化教育相去甚遠。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和各種應用系統建設完成以后,還需要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和管理模式,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數字化校園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作用。
2、管理機構和制度不完善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個漫長的動態探索和實踐過程,需要有有力的支持機構和相應的制度作保障。應該把數字化校園建設納入高校的宏觀戰略中來,明確其實施的強有力的隊伍,確定符合實際的資金支持,成立由學校主管領導牽頭的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專家小組和工作實施小組來對整個數字化校園建設進行全方位跟蹤,并結合工作實際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
3、應用不集成,數據不共享,形成大量“信息孤島”
由于建設校園信息應用系統時,缺乏整體架構觀念,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戰”、獨立建設,不同時期由不同人員研發的信息系統采用不同軟件技術,缺乏統一規劃下的應用訪問接口,應用系統各自獨立,同時由于沒有遵循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格式也各不相同,系統間無法實現有效的數據共享,從而導致校園內己建成的應用系統形成大量“信息孤島”。例如學生管理部門中的學生信息與教務管理部門中的學生信息存在數據格式不一致、無法共享等問題。
三、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目標
從高校現階段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來看,建立統一的信息與應用規范、消除信息孤島、提供集成的個性化的服務,應該是當前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三個重要目標。建成完整統一、技術先進、覆蓋全面、應用深入,高效穩定、安全可靠的數字化校園,消除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建立校級統一信息系統,實現部門間流程通暢。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決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競爭力,滿足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1、建立完善的網絡運行環境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管理與服務組織體系,保證校園信息化的各項措施能夠真正落實,營造“硬件是基礎,軟件是核心,應用是目的,管理是保證,經費是保障,領導是關鍵”的網絡運行環境。具有完善的管理維護體系,細致周到的信息技術服務、嚴格的日常管理,靈活有效的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2、管理數字化
構建覆蓋全校工作流程的、協同的管理信息體系,通過管理信息的同步與共享,暢通學校的信息流,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自動化、精細化,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教學數字化
構建包括全日制教育、繼續教育和成人培訓等在內的綜合教學管理的數字化環境,科學統一的配置教學資源,提高教師、教室、實訓室等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學模式、手段與方法,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4、產學研數字化
構建數字化產學研信息平臺,為產學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權威的信息資源,實現教學、科研和實訓一體化,提供開放、協同、高效的數字化產學研環境,促進知識的產生、傳播與管理。
5、學習數字化
以相關學習理論為基礎,構建先進實用的網絡教學平臺,整合、豐富數字化教學資源,創造自主協作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探究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新型的教學模式。同時構建數字圖書館,最大限度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讓讀者與圖書館零距離接觸。
6、生活數字化
構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數字化生活環境和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利用一卡通系統,實現校內主要消費流通、學生入學繳費、身份認證及門禁管理等。
7、建立高效的信息門戶
建設成一個統一的門戶平臺,利用先進的門戶技術手段,實現個性化的內容訪問,建立高效的信息門戶,按用戶的邏輯提供內容服務。建立完善的技術支持體系和管理規范體系,實現信息的分級分類;完成信息的權限確定與規章制度建設;建立知識管理系統,統一管理數字校園的各種信息;實現系統間的單點登錄,大大加強用戶的使用便捷性,利于信息化的推廣和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實現信息集成,為用戶提供全面、準確、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四、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1、提高認識,完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
提高教職工和學生對數字化校園的認識,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學校發展的至關重要性,加大數字化校園的宣傳力度,讓全體師生參與到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中去。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對學校的管理思想、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必然會引起管理組織結構的重組及優化,也必然會影響到學校有關部門的利益,所以必須有強有力的管理機構來推動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2、加強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培訓
師生是數字化校園系統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使用者,數字化校園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這取決于全體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因此要采取措施進行強化培訓。使教師不僅能夠掌握使用信息技術的一般技能,還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網上信息資源、開展科研活動、開展網絡教學,提高工作效率。讓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習的效率。
3、加強信息化建設隊伍的建設
數字化校園建設能否取得成功,需要一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專門人才建設隊伍。只有保證人才隊伍具有較高的水平,才能保證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
五、結束語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實現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它需要有統一的建設規劃、統一的組織管理以及統一的實施方案和足夠的資金保障。它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實施數字化校園一定會觸及到管理機構的重組、人員的優化等敏感問題,僅依靠一個技術部門是難以勝任的。在數字化校園項目實施過程中,要統一全校教職員工對數字化校園的思想認識,加大各個二級部門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考核力度,將數字化校園建設成一個人人支持的大環境,使得全校師生員工投入到數字化校園建設環境中來。
參 考 文 獻
[1]趙國棟.數字化校園:理想與現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1)
[2]楊字涵.淺析數字化校園的組建[J].教育信息化,2007,(2)
[3]路春輝.數字化校園相關問題的分析與研究[J].大眾科技,2011,(7)
關鍵詞 教育教學管理 信息化 大數據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057 文獻標識碼:A
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 ,不僅需要相應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而且學校的管理部門、 業務部門和學術機構也要密切配合和參與,最后還要有一個專門機構來組織和管理整個學校的教學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現階段發展狀況
然而,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還處于起步階段 ,現實仍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1缺乏信息整體化的布局結構
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統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各個學校的各個部門也在積極推進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但是當前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中,一些高校沒有全局性的戰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門各自為政,因此就建立各種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有的高校按照企業管理中的業務流程模式進行規劃,構造的是部門業務流程電子化建設,都不是從全局、全面、全程、全員的戰略角度,去規劃、設計、構建高校教學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導致高校的教學管理信息化整體規劃長期缺位。
1.2欠缺對大數據時代帶來變革的足夠認識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各行各業都受其影響,發生變化,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大數據與傳統的數據相比,就有非結構化、分布式、數據量巨大、數據分析由專家層變化為用戶層、大量采用可視化展現方法等特點,這些特點正好適應了個性化和人性化的學習變化。目前教育變革的討論,過于集中在在線教育(遠程、平板、電子、數字),而在線教育本身很難改變學習,在這場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線教育引發的教育,由數字支撐到數據支撐變化(教育環境,實驗場景,時空變化,學習變化,教育管理變化等等),確實有很多未被我們注意到的巨大金礦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學校內部及學校之間的信息資源
在高校內部設立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機構部門,根據各個學校實際的教育規劃、教學特色、辦校宗旨,從全局的戰略角度,去規劃、設計、構建高校教學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學校信息化的總體方向一致,避免重復建設,而各專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從而做到總體布局統一,但各專業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專業雖然種類繁多,但中國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專業。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師獨立教學,而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之間都鮮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夠在各高校之間建立溝通交流的平臺,高校教師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課程視頻,其他教師就可以有機會借鑒其他同行的先進教學經驗,專業技術,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2以大數據為背景推動個性化教育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云技術、物聯網和基于二者的大數據技術正推動教育發生著變革。未來教育在互聯網等技術的作用下變的越來越個性化,通過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有利于個性化教育,標準化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組織學習,學校和教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教師由教學者逐漸轉變為助學者。在逐步到來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教育與學校教育將逐漸分離,更多的交往互動、個性化服務和靈活的學制將使學校獲得新的生機。
正在發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傳統的課堂搬到網上,而是讓新技術解放人們本來就有的學習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務公共平臺,開展數字化校園的實驗工作,設立各種“數字化學習”試點學校,開發“微課程”,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一對一的“E課堂”教學實踐等舉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準備,最重要的是頂層設計和理念超前。學校里更少的課堂與更多的實驗室,更多的交往與更少的講授,更多的互動與更少的灌輸,更個性化的服務和更靈活的學制,將是未來學校得益于互聯網教育得到新生的機會。
2.3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B-learning):網絡課堂預習教學+課堂多媒體輔助講授+網絡課程輔導+遠程學習平臺交流互動。在網絡課堂預習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提出相關的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在網絡中尋找,通過自我學習的方式,對相關知識點有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了解到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理,并借助于課堂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深入的講解,以及熟練的操作和應用,最后提出更深層的難點。
1.1英國1995年,英國就創設了學習型城市網絡組織(LCN),與教育與就業部、成人和繼續教育國家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推進英國的學習型城市運動。英國政府1997年以來對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及技術支持體系的投資已超過百億英鎊。英國的學習型城市運動總體來看,有如下特點:第一,制定資源質量標準,保障資源開發品質。第二,兒童階段開始抓起,注重終身學習運動。第三,建設優質資源平臺,促進終身教育應用。第四,提供多種基金資助,支持學習資源采購。
1.2美國美國政府重視和推動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主要利用政府引導,建立靈活的運營機制,帶動了整個資源建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并積極促進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之間的多方合作,充分發揮學校的科研優勢、公司的資金優勢和政府部門的決策優勢,共同推動網絡教育信息資源整合,形成聯合各級院校、文化傳播公司、新聞媒體、圖書館、學術團體及政府各部門的資源整合體系。美國在學習資源平臺的設計非常人性化和完善,特別是資源請求服務等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美國在終身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如:“金字塔表現性模型(PerformancePyramidModel)”、“eThemes信息化教育資源”項目都引起了國際教育技術界的關注。在理念研究、技術實現、教學應用、發展展望等方面的“基于標準、反應性支持、用戶參與、動態長效”的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機制,會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3歐洲委員會2006年歐盟資助的旗艦教育培訓項目歐洲終身學習項目啟動。該項目是早起數字化學習項目蘇格拉底、達芬奇等項目的后續項目,項目總預算為69.7億歐元,實施周期為7年,即自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底。資助資金將被用于資助數百萬個人在線學習、培訓、教學的項目與活動,以及用于促進教育與培訓機構和歐盟內部各體系之間交流、合作,加強事務處理的機動性和發展。同時,2007開始,歐洲委員會啟動的eTwinning數字化學習項目融入了終身學習項目。eTwinning門戶網站利用通信技術促進歐洲學校之間的合作,為教育者提供有關學校對活動的建議、幫助和資源。五年中,有17000多個會員單位和超過5324個學校參與此項目。
1.4亞洲泰國于2005年成立了泰國網絡大學(簡稱TCU)以解決高等教育危機。TCU致力于數字化學習的研究與應用,并以門戶網站的方式呈現數字化教育資源,提供近500門課程和十幾個在線資格認證培訓。與國內外28所大學和6個機構有了合作交流。在日本,開放課件聯盟(JOCW)致力于推動日本教育資源的共享。JOCW的成員從開始的6家大學,發展到2010年的42個成員,課程數量也從開始的150多門發展到近1500門。
2國內學習資源整合和共享現狀調查
2.1上海上海市在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方面非常成功。上海教育資源中心整合了教育電視臺、電大教育館以及十余家國內外供應商的資源,以基礎資源為主體,同時涵蓋了學前、職業、高等及繼續教育領域,構建了較完整的平臺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資源制作、管理、應用和服務的支持平臺。
2.2天津天津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通過開展包括黨員培訓、濱海新區外來務工人員培訓、紅十字會遠程培訓網、中小學課外教育、社區教育、幼兒教師培訓等10大方面的遠程教育應用,整合課程3105門,視頻資源長度達到100萬多分鐘。
2.3長春長春廣播電視大學與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中心、超星、奧鵬學習中心及十三所城市電大簽訂了資源共享協議。學習資源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生活課程、學歷教育等等;開通了“全民學習接待中心”、“市民學講堂”等服務系統。3.4廣州以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為支撐,廣泛匯聚社會優質資源,創建了以“SSRCS+T+P”為核心的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3學習資源整合現狀分析
通過對國內外學習資源整合的現狀調查,我們不難看出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數字化終身學習方面進行了研究與項目實踐,很有成效。相比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基礎環境建設方面已趨于成熟,并且有大量學習資源共享平臺和相關質量控制機制。另外,發展中國家的終身教育基本還集中在學歷教育層面;而發達國家已走在前列,已經在終身學習的開展方面做了大量的項目實踐。很多終身學習開展比較好的國家在線教育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學習者被其全球優質資源共享、免費、互動體驗等特點吸引;設立了數字化學習中心或社區,很多終身學習項目都很重視國際合作。我國的終身學習數字化資源成果較顯著,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終身學習資源總量不足,優質好用的資源缺乏;資源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較低。優質數字化資源的良性建設模式尚未建立,資源開發體制單一,市場力量參與不足等。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
3.1政府主導學習資源的整合①政府注重投入,夯實全社會信息化基礎,硬件建設和平臺建設在全國展開。無論是學校教育的信息化還是社會公眾信息化的建設投入穩步加大。②注重全國一盤棋戰略。構建數字化學習資源庫,整合全國各地終身學習平臺資源,提供豐富的非盈利性的優質資源共享。③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大量高新企業參與,主持選定平臺和資源制作的專業團體,通過投入、引導、制定標準,保證數字化資源的質量和數量。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將引發高等教育的巨大變革,高校要發揮“新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的作用,就必須加快構筑與現代化教育相適應的信息化體系,這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現階段,各類型高校以校園網建設為基礎的信息化建設發展勢頭較好,“數字化校園”、“信息化校園”比較普遍。但在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重技術輕應用、重建設輕管理、重當前輕長遠等問題,忽視信息化人才建設規劃、缺乏統籌管理等問題。高校信息化建設至少是三個方面的立體結構:信息化器材――物的要素,體制結構――制度要素,以及實施一切工作所必不可少的――人的要素。立體結構之外,高校信息化建設還是一個動態過程。某一單位在某一個時間定點,或許已經達到了信息化要求,但設備會過時,人才會流動,制度會出現運行障礙,真正的信息化高校,必須有持續性。信息化建設,必須考慮到這種持續性。
2 全力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人才要素培養
重視信息化人才建設中人的要素培養,有利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校信息化是深化教學改革、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的互動發展,迫切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出的人才,必須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同時又必須具備多渠道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通過知識和信息資源的借鑒和吸收,開發自身智能,培養創新意識,完善和發展自己。
其次,全面建設與各方協調。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對傳統思維觀念下的高校人才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系統的建設與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引發了高校人才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深刻變革。但是,信息化人才建設管理,越到具體和細微的子目標,彼此之間的關系必將越來越錯綜復雜。可以說,每個子目標的工作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第三,根據情況細化目標。專家指出,信息化人才建設與管理要作頂層設計,即發展戰略設計和系統設計。作為發展戰略設計,首要的是確定戰略目標(包括遠景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弄清實現目標的途徑,弄清未來的全球信息化環境,信息化社會發展中需要什么樣的能力,需要多大的能力。在發展戰略指導下,才能建構技術框架、數據鏈接。作為系統設計,就要考慮到縱向和橫向的聯系,運用大系統思想和大系統方法進行設計。處于頂層的各部門領導機構立足于本部門的業務分工所搞的規劃,都有指導性。
3 高校信息化建設 “人才要素”的開發
《高等教育法》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從法律層面上明確規定了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對于高校的人才工程建設要明確,信息化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技術知識,還應是善謀劃、會分析、能綜合,素質全面的復合型創新人才。高校在國家信息化建設中,是被視為人才的輸出者,其輸出人才的方式,主要是指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大學教育注入了新的內容,即如何教會學生學習,培養擁有創新思維和信息化思維的人才。
顯然,“輸出人才”優先,因為它是更高層級目標決定的,整個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應建立在這個思路上。輸出應是什么樣的人才。由前述可知,我們所應致力于輸出的,不僅是“信息化人才”,而是更為廣義的“信息化建設人才”。包括其他一切能夠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化建設需要的人才。但更為基礎的,是探索信息化建設的“人的要素”的開發,具體就是,便所有人都能夠適應“輸出信息化建設人才”這一任務的需要并日漸成長,而這在教學、管理、服務、保障各方面各有體現,簡言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4 高校信息化建設 “人才要素”的管理
高校本身也在進行信息化建設,實施信息化人才工程建設。但如何實施“人才要素”建設的管理,與開發思路的關系如何把握,這都是頂層設計者需要考慮的問題。高校的行政機構是為了大學生獲得知識和接受教育,教師們更好地創造知識而派生出來的服務系統。也就是說,高校的行政機構是為學生和教師服務的特殊機構。因此,在信息化迅速程度發展的現在,高校管理人員必須樹立現代管理理念,打破傳統的管理方式,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為學生營造成為創新信息人才的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