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家好!很榮幸今天能夠站在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討有關于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認識和經驗,為推進我省的教育科研事業而共同努力。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興科研。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事業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必要工具,是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作為教育事業中的一支,我們要時刻牢記教研院的工作職責,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深度學習黨的十精神,堅定在教育中實事求是,堅持為教育決策服務,努力成為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依靠的良好機制。
在今年X月,我省下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決定》的文件,對此我常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學習,在此過程中我院進一步認識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明確了發展方向、完善了教育教研工作思路、更加堅定了繼續推動本市教育科研事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并嚴格貫徹了文件的重要內容和工作決定,全面以推進常德市教育科研事業為目標,圍繞本市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積極打造高效教研方案,不斷深化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改革工作。205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就要到來。在新的一年中,我常德市教育科學研究學院將以嶄新的教育精神,全新的教研思路,獨特的教研方案,為我市的教育事業而不懈服務。
一是深化課程改革,努力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在接下來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我院將加強對市內各校課程開設情況的調研和反饋,推動課程開設的進一步規范化。對全市各校的課程建設與課程開設情況進行全面的調研,以德智體美等方面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為抓手,指導薄弱課程的建設與實施,監督各校的課程改革落實情況。并積極組織各校教師參與新課標、新教材培訓活動,通過課例點評、問題研究、講座培訓等方式開展培訓學習活動,推進課程的進一步改革。與此同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教育經驗交流會議,要求典型學校對本校的教育工作進行總結,組織全市各校參會人員進行經驗交流,帶動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新型教育的開發與實施,提高我市的整體教學水平。
一、認真組織課題評審立項工作,確保課題研究方向
在學校總課題的設計中,為了保證課題研究方向和研究質量,我們提出三項要求:一是課題必須具備學校整體發展中的重要支柱條件,確實有助于學校改革與發展,成為動力;二是課題必須科學地體現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貫穿校長的辦學思路與理念。成為決策;三是課題必須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能夠使學校各部門形成合力,成為特色。
課題開題論證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一環節的好壞關系到課題研究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到課題研究的質量,關系到整個課題研究的成敗。全市基層學校總課題在正式開展研究前,我們都要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開題論證會,并聘請有關專家進行答辯指導,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案,進一步增強學校領導與教師的“科研興校”意識。開題論證主要搞好“三個論證”與“三個設計”,即研究目的論證、研究背景論證、研究基礎論證;研究目標設計、研究內容設計、研究過程設計。確保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與計劃的切實可行。為了使這項工作落實到實處,我們對所有立項課題的開題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督促和檢查,促使每個課題都按期開題。
二、完善課題管理辦法,規范課題管理過程
為加強和完善課題管理,我們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方針和基本任務,明確了全市以及基層學校教育科研機構的職責、科研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工作重點等基本問題。我們還制定了一系列辦法、制度和方案,對全市教育科研課題從選題、申報、評審、立項、階段檢查到鑒定驗收等整個工作環節進行了規范。由此,更好地發揮了教育科學研究對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大大提高了課題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
三、加強課題主持人培訓,提升課題研究水平
課題主持人的研究素質高低,決定立項課題的研究質量。因此,必須把提高課題主持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作為課題研究的根本性工作來落實。幾年來,我們把課題主持人能力建設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建立課題負責人工作會議制度。每年的3月和9月召開培訓會議。會議內容主要是總結交流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情況;布置全市教育科研工作與任務;做好課題負責人培訓。培訓充分考慮課題研究階段性特點,堅持課題評審立項前對擬申報“十一五”課題的科研主任進行培訓,使其明確圖們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重點研究范圍、課題申報程序以及如何編制課題研究方案等。課題方案實施過程中,對課題研究方法、課題管理方法、課題研究資料建設、課題研究步驟、課題研究報告的撰寫等內容進行培訓。課題結題與鑒定前,對結題相關材料的準備以及結題鑒定程序等內容進行培訓。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我們注意不斷總結經驗,采用理論學習與參觀交流結合的培訓方式,增強了每個階段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了課題主持人的課題研究意識與研究水平。
四、加大指導檢查力度,強化課題研究過程管理
對課題研究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指導,是課題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切實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我們每年組織力量對全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研究情況進行檢查。通過檢查,全面掌握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進一步提高各基層學校教育科學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促進各課題單位認真執行研究計劃,增強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經驗,為建設精品課題奠定基礎,使課題研究在教育決策、教育改革和教學實踐的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課題研究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檔案建設、課題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主要經驗和問題等。檢查按以下程序進行。一是審查學校課題階段性研究報告;二是檢查課題研究過程性、成果性等五大塊研究資料:三是聽取課題研究進展情況的匯報;四是座談與反饋。在檢查中,堅持自評與督評相結合,檢查與指導相結合,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共同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意見,以過程管理提高研究成果質量。檢查結束后,我們“圖們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階段性檢查通報”,對檢查中發現的課題研究及課題管理的好經驗、好典型及時進行表揚,對檢查中查出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
五、規范課題結題工作,保障課題研究實效性
規范課題結題工作是保障課題研究實效性的重要舉措。在抓好科研規劃與立項,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的檢查落實的同時,也必須組織好課題的結題與鑒定工作。每個課題研究工作結束以后,我們按照省、州科研部門有關科研課題結題鑒定辦法,做到“三注重”,規范結題工作,即注重規范的課題結題資料;注重有效的結題方式;注重嚴格的結題程序。我們聘請相關專家按照省、州、市級課題分層次,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通信與現場、會議相結合、鑒定與推廣相結合的方法,確保結題質量和實效,為以后繼續深入進行科研課題研究和成果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六、注重優秀研究成果推廣,充分發揮課題研究效益
科研成果推廣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廣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是實現“科研興教(校)”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必須把盡早發現、培植和推廣優秀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盡快發揮效益作為推動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舉措切實落實好。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開展優秀科研成果評選工作,促進科研工作的開展。為鼓勵教育科學研究,充分調動和發揮學校以及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教育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我們根據《圖們市優秀科研課題評選獎勵辦法》,每3年組織開展一次優秀科研成果評選活動。一方面編印《圖們市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研究優秀成果匯編》,發到全市教育系統;另一方面運用《圖們教育信息網》,及時介紹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以便全市教育工作者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單地說,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夠在工作中發現教育上的問題,并能運用正確的,系統的方法,去求得科學的結論,去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活動就稱之為教育科研。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個目的.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過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中小學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探索新形勢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規律,以便發現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正確地指導今后中小學教育的工作,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按照的觀點,事物總是前進的、發展的.我們的教育工作,它必將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指導教育運行的規律也必然在豐富、在完善、在發展.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只有聯系本職工作認真地、不斷地探索,才能培養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會勞動者。因此,開展和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對于深化教改,切實搞好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為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改革現行教育中的思想、體制、結構、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經過時或落后了的東西。而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給予正確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廣泛地動員和組織開展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這是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提供科學理念依據的源泉,是推動教育改革與實踐發展的動力.進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因此要積極行動起來,發揮主人翁作用,為推進素質教育,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
2.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我們知道,學校的每一門學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學的理論;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都需要教育科學理論去指導.教育是一門藝術,廣大中小學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地進行教 改實驗,勇于創新,用取得的成果解決教學中的新問題;對學期或學年度所實驗的課題或項目應進行書面總結,找出差距,繼續研究.這樣邊研究,邊實踐,自編自導自演,既可以優化“教”,也可以優化“學”,既經濟快捷,又方便實惠.所以說,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廣大教師所掌握,就可以變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現實力量.目前許多學校都總結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帶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遼寧盤錦市實驗中學,非常重視學校科研組織和科研活動的建設.他們不僅把科研成果通過報刊雜志進行宣傳報道,而且還積極主動地把經驗豐富的教師派出去巡回講學、作報告.這樣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論,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數十年長期堅持,因而成為全國一流中學.該校的科研帶頭人魏書生,也逐步鍛煉成為教育實驗改革的專家,全國知名。
3.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的需要
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依靠科技.科技的發展要靠教育.而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教師.也就是說,教師的素質決定著教育發展的水平。從古今中外教育史的發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無不是經過教育科研---長期不斷的教育實踐發展而來的.我國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學的理論,并終身為之實踐,因而成為歷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國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論,就是他在數十年教書育人的不斷實踐中總結創立的.我國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邊實驗、邊總結、邊研究,才不斷取得優秀成果的。……概言之,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與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緊密聯系的教育科研活動,經過選擇課題,定向研究,不斷總結積累,不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和實踐能力.可以說,教育科研活動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經;也是提高廣大中小教師素質的有效手段。
4.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需要
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源于教育實踐.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豐富的教育實踐(包括教育教學的經驗總結和教育科學實驗)上升為教育科學理論的必由之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教育科學研究,就沒有教育科學理論的發展.教育科學理論得不到發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呢!只有廣泛開展和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導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順利實施,確保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目標的實現.
那么,怎樣開展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人類學、基礎教育改革、教師教育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學生國家認同與文化融合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余項,曾在《教育研究》等學術刊物70余篇,出版《人類學視野下的教育自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著作8部。曾獲廣西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項,廣西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
“為師者,以自我砥礪為基,以塑造學子為本,以傳承文明為神。” 這是孫杰遠教授獨特的體悟與解讀。20多年來,教書育人的使命已完全融入他的生命當中。
教師是最值得珍惜的職業
1991年7月,孫杰遠碩士畢業,1995年4月,他從甘肅來到廣西師范大學,開啟新的教師旅程,先后擔任廣西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2001年9月至2010年1月,先后調任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等職,2010年1月起擔任教育科學學院院長。與眾多頭銜相比,他喜歡學生們叫他“孫老師”。
對孫杰遠來說,影響他職業選擇的人主要有兩位:一位是小學語文老師,一位是當中學化學老師的父親。兩位優秀教師在他心中留下崇高形象,激勵他把教育當做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在學院里,他精心設計個人和集體的創新教育活動,個人設立獨特的寫作沙龍,引導教育科學學院啟動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深度閱讀贈閱計劃”。2009級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學生許闖說:“‘深度閱讀’活動讓我受益很多,給了我們與大師對話的機會,給了我們充實專業知識的機會,給了同學間深度交流的機會。”
“學術對話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很重要。”孫杰遠說,由此,他面向教師和學生創設“影響力教育論壇”,將學生、教師送到學術前沿。2010級教育學原理專業學生鮑鈺清說:“與前沿接軌、與大師對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
孫杰遠說:“教師是最值得珍惜的職業。教師通過個人的智慧、熱情、修養影響年輕一代、影響社會。做老師最大的快樂和任務,就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讓學生成長起來。世界上沒有比培養人更復雜的事情,但是也沒有比讓人和社會得到進步更快樂的事情。”
服務社會是教師和學者必須堅守的情懷
孫杰遠始終堅持高品質的社會服務,帶領團隊積極開展廣西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政策、策略研究及實踐,出任廣西高考改革專家組組長、廣西基礎教育名師名校長工程首席專家,組織設計實施廣西教育局長培訓工程、廣西基礎教育名校長工程、廣西基礎教育名師工程等重大項目,形成了一套系統、科學的培養培訓模式,編著了一批具有影響力、創見性和開拓性的教師教育教材,如主編叢書“高中新課程教師培訓用書”“教育統計學”等,為區域基礎教育、教師教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諸多項目的首席專家,孫杰遠獲得學員愛戴。“名師工程”班的學員在培訓記錄中寫道:“孫教授旁征博引,學養深厚。涉及政治、經濟、文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與案例脫口而出,教師教育研究團隊首席專家稱號果然名不虛傳!”
博覽自然、經典、社會而生教育智慧
閱讀自然、社會、經典,體悟規律、審美與法則是孫杰遠倡導和堅守的人生與學術追求。孫杰遠說:“為師者當博覽群書,文理互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博返約。”
早在大學本科學習時期,孫杰遠就對田野考察產生濃厚興趣,曾只身一人遠行甘南藏區,觀察藏族民眾的文化與教育現狀。
從教多年,每一年假期,孫杰遠都組織學生到偏遠的農村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指導學生查資料、做方案,讓每一個學生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發揮智慧、獲得鍛煉。
從教20余載,孫杰遠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密切關注學生的需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形成自己獨特的 “聯想+反思”教學模式。一位學生感慨道:“在孫老師的課堂里,教學已經內化為他生活和人格的一部分,老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會默默地感染你。”
學生的成長成功是為師從教最大的幸福
“一個人的素質是什么?什么是素質?就是無時無處不在的清醒、自律、真誠、善良與上進!”這是孫杰遠發給學生的短信。
“我的手機里經常收到老師發來的短信,這樣的箴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孫杰遠的學生溫雪動情地說。
2007年9月,廣西師大教科院開始在育才、雁山兩個校區辦學。當孫杰遠在雁山校區上完課后,他沒有馬上回家,而是和研究生一起聊學習、聊讀書、聊生活。
“有時,孫老師就像是我們的父親!他給學生更多的是鼓勵、關心和愛護。”一位女研究生充滿感激地說。
孫杰遠還一直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他曾經說,一個教師要經歷幾個階段:初任教師階段—合格教師階段—骨干教師階段—優秀教師階段(專家型教師階段)。通常情況下,從合格教師走向骨干教師,應該是在5—8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孫杰遠把自己的教學心得毫不吝惜地拿出來與年輕教師共享。
“孫老師給我們一種歸屬感,他給年輕人搭建平臺,給你可持續發展的能量和動力。”在廣西師大工作的一位年輕教師說。
在工作中,我們圍繞市教科所下發的“市教育科研工作聯檢評價標準”并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精心策劃,認真落實,分部實施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務,對照市“2009年市教育科研工作聯檢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認真進行了自查,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㈠、組織機構得到完善
縣教育科研工作組織機構健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長為組長,相關業務部門及基層學校負責人代表組成的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下設由邰秀麗副校長為主任的科研辦公室,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長為主任委員,部分學術骨干教師為委員的教育科學學術委員會,負責籌劃和指導全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目前,我縣實現了縣、鄉、校三級科研網絡,為有效地開展科研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確保了我縣教育科研工作科學穩步的運行。
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我們選派了一線業務骨干教師領導到教育科研所工作,目前,教育科研所現有專職科研人員五人,負責指導全縣的教育科研工作。根據我縣教育發展的需要,早在10年前,我們就要求全縣各基層學校建立科研室,并設專(兼)職科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由學校中層以上領導擔任。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干,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為了整合全縣教育科研優質人力資源,從分發揮科研骨干的引領作用,更好的開展全縣的教育科研工作,我們建立了科研專家庫,兼職科研員隊伍,確定了熱愛科研,理論水平高,研究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由學校領導和骨干教師組成的十名科研專家和十名兼職研究員,為全面做好我縣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辦公條件明顯改善
一是辦公條件基本滿足需要,今年裝修了辦公室,并為每位研究人員配齊了電腦,投入了大約兩萬元滿足了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了比較晚善的信息網絡,建立了教育科研網頁,與全縣各中小學校(園)實現了網絡連接。教育科研網頁設立了科研管理、培訓、校本科研、信息、簡訊、動態等欄目,及時向全縣學校和教師提供了科研信息和培訓資源。
三是圖書資料滿足需要我們依據進修學校不斷充實理論和信息資源,訂閱了較為齊全的各類教育報刊、雜志、今年新購置了圖書冊,供科研員及學校教師吸取教育信息及教育理論。
㈣、科研經費逐年增加
教育局對教育科研工作給予了政策傾斜和工作支持,特別是在經費投入上克服全局資金短缺實際困難,逐年加大投入“十一五”以來為科研人員外出學習培訓,聘請專家講課,名師送課,添置辦公設備等,投入資金約三萬元,為科研所配置辦公室投入兩萬元,此外,我們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籌集資金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所隸屬于進修學校科研部,所以沒有設立獨立的帳戶。
㈤、科研管理規范
在認真吸取了“十五”期間課題研究工作經驗基礎上,我們扎實有效地開展了“十一五”期間全縣各中小學校(園)的課題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為進一步加強我縣教育科研工作的規范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分別出臺了《縣科研組織管理制度》、《縣教育科研課題管理辦法》、《縣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三極管理職責》、《縣課題管理條例》、《縣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評選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為全縣各中小學校(園)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促進了科研工作科學有序的開展。
二是進一步加強了實驗基地校的建設與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我們把培樹實驗校和發揮實驗的輻射功能作為工作的重點。我們建立了25小學、2小學、縣實驗小學3所縣級科研實驗基地校。同時我們確立了搜登站中心校為市縣級農村教育科研實驗基地校,為發揮基地校的輻射做用,通過召開現場會,成果研討會等形式,努力打造校際向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例如今年我們就分別在25小學和2小學召開了“教育科研檔案管理“和“十一五”立項課題階段研究成果交流會等,以此努力打造校際向學習和交流的平臺,用科研工作帶動學校整體工作的升位。
三是突出了“十一五”立項課題的管理。為了加強立項課題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提高課題申報立項管理工作的嚴肅性,我們將“十一五”期間正是立項的各級各類課題列入科研目錄,出臺了《縣“十一五”科研課題管理目錄》,這樣就從源頭上清理了立項課題管理的混亂狀況,確保了管理工作的嚴肅性。
“十一五”開局,我們確立了“用科研的理念和方法解決教育發展中的新問題”的科研思路,通過論證,確立了12項國家級課題,35項省級課題,12項市級課題等重點課題,對所有立項課題逐個進行認真審閱,從題目的確立,課題的論證,方發的使用,步驟的安排,成果呈現形式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審查,并與以指導,對于出現的問題及時幫助、協調學校進行改進和完善,課題申報的質量有了明顯得提高。
㈥、咨詢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
多年來,我縣教育科研所始終堅持為教育行政決策服務,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的思想,主動開展工作,有計劃,有組織的承擔了“學習型學校特征與評估體系的研究”課題研究工作。此課題是為了配合我縣全面實施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而進行的配套研究課題。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評價體系上發揮重要作用。針對我縣各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工作開展不均衡的現象,我們深入基層學校調研,通過聽取校長匯報查看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材料及與主管此項工作的負責人交流等程序,形成了翔實的分析報告,提交給了教育局,為全面了解全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工作狀況,如何扎實有效開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據。教育科研所還有效利用《教育通訊》定期為行政部門提供信息服務。
㈦、課題研究與校本科研工作穩步推進
一是扎實開展縣級以上課題研究工作,我們把科研員能夠承擔科研課題,做為對科研員的基本素質要求,現在,我教科所三名科研人員承擔了縣級課題“學習型學校特征與評估體系的研究”此項課題現已進入全面研究與實施當中。由主管局長、進修主管校長具體負責承擔的“網絡環境下有效研修途徑與方法的研究”、“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與對策研究”等國家級課題取得了預期成果,已通過結題驗收。
二是加強課題研究實驗校的管理與指導。通過專項調研、參與活動提出指導性意見等形式,對“十一五”期間,承擔市教育科研所主持的規劃課題研究實驗的十二所學校;承擔國家級課題“青年教師培養的方法與實踐研究”的五所學校;承擔國家級課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性格培養”、“小學生不同時期心理問題的預防策略”兩所學校;“十一五”期間,承擔市教科所主持的省級重點規劃課題“縣域和諧普惠教育發展研究”,以及其他各類立項課題的單位,進行了跟蹤指導,先后制定了《縣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課題研究過程實錄》,為學校一線教師提供了學習和實踐的依據。通過鼓勵和引領及召開課題研究經驗交流會,幫助學校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努力使課題研究與學校的實際工作有機整合,全面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83%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級課題十二項,現有十項已結題;省級三十五項,現有十三項已結題達到結題率37%;市級課題十二項,十一項結題,結題率92%。
三是注重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是保證研究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制定了《縣教育科研檔案管理目錄》,要求學校及時積累課題研究的過程材料;今年我們還專門組織召開了“縣教科研室與檔案標準化建設”工作交流會,從而提高了全縣科研管理的規范化進程。
自2007年9月市教育局啟動“校本科研工程”活動以來,縣教育局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形成了以一把局長任組長的工程領導小組,制定了縣實施“校本科研工程”活動方案,同時召開了由業務校長、科研主任、骨干教師參加的“校本科研工程”啟動大會,縣中小學校共有22所學校參與一期工程研究。經過一年扎實有效的研究,經過市教科所的過程驗收,全部結題。市教科所在縣二小學召開了市校本科研一期工程現場會,縣校本科研工作受到了市局、市所的高度認可。為此縣教育局、教科所均被評為一期工程實施工程先進單位。
2008年10月,在認真總結我縣校本一期工程做法和借鑒其它市、縣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按市所總體要求和部署,全面啟動實施了校本二期工程。確立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內教學實踐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所開展的教學“行動研究”的校本科研理念。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⒈教育局高度重視,教育局把深入實施校本科研工程納入局工作重點,加大教科研工作在目標管理檢查中分值比重,進修學校從整體工作部署出發,整合科研與教研工作。強調科研與教研有機融合,建構校本教研制度進而整體推進校本科研向縱深發展。
⒉強化教研,科研的引領
定期召開科研主任會議,提出工程實施的階段目標和具體工作,了解各校校本科研工作情況,針對實施進程中出現的困惑,盲點及時予以指導與相應的建議或意見。搭建平臺,開展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的交流與研討活動。
⒊開展扎實有效地“菜單式”培訓
校本科研“菜單式”培訓,是結合我縣科研培訓工作現狀而創新出的一種科研培訓模式。它的做法是基層學校把在校本科研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困惑的問題提煉出來,由校長提名培訓人準備相關問題,,并將此問題上報科研所與我們相互交流探討問題,形成共識,即可在校本教師學習團隊中予以培訓。科研所的相關人員在培訓過程中所培訓內容要進行點評與指導,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⒋建構校本教研制度,推進校本科研向縱深發展。
在整體推進實施校本科研工作實踐中,我們構建了一種能夠充分體現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可供具體操作模式,即“以解決總是為目標,以科學的課堂觀察”為手段,以課例分析為載體,以行動研究委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校本教科研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發現問題——確立主題——學習理論——研究課例——專題研究,進一步反思產生新問題,進行新一輪研究。在這一流程中教師經過自己的反思與實踐行動、專業引領與同伴互助,分享教育教學的經驗與困惑,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對于整合、重構自己的專業生活,實現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行動為轉變,促進校本教研、科研向縱深發展和飛躍,意義重大。
⒌共同抓好“兩個帶動,推進工程的整體進展。在推進校本科研工作中,我們發現和培樹一批先進實驗基地校,其中2小學,25小學就是我縣實施校本科研工作中的先進校典型代表,我們以2所學校為例,引領并完整的展示他們在校本科研工作中的案例思考和做法以及成果。抓好農村基地校建設,培樹點小就是我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搜登站中心校被命名為市農村教育基地校并舉行了揭牌儀式。
⒍推進實施校本科研工程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校本教研目標向新課程實施后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受、體驗及生成目標的的達成轉變。
二是校本教研手段向新課程實施后的案例研究、敘事研究、小課題研究、自我反思為主轉變。
三是校本教研內容向備課組、學科組對學生資源教學媒體、教學信息的合作交流為主轉變。
四是校本教研內容向新課程實施后的以正確選擇、科學判斷教育理論,不斷改革、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大膽創設,有效生成教學情境為主轉變。
(八)科普工作扎實開展
為使一線教師通過學習和行動研究真正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我們采取“預約式”服務深入學校進行科普講座,例如:李嘉安《教育深度敘事》、《小課題研究》。王精誠的《科研檔案管理》培訓材料等,此種“預約式”培訓講座,主要是配合“菜單式”培訓講座同時進行,將二者有機結合既解決科研工作中的難點問題,同時對基層學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及時有效的“診斷式”解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積極組織領導干部赴北京師范大學及省教科院,市教育科研所組織的各類培訓。組織學校積極訂閱《普教研究》、《中學教師》、《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動態》、《中國教育學刊》等科研刊物,以滿足學校教師學習要求。
(九)學徐交流豐富多彩
我們把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作為總結和推廣科研成果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縣科研成果評選辦法》規定,我們每兩年召開一次全縣教育科研成果評選及總結工作表彰會,2007——2008年度共評選出縣科研先進單位7個,教育科研優秀課題組6個,優秀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7人,優秀科研骨干教師20人,優秀科研成果,按論文、隨筆、案例、教育敘事、教育教學專著,校本課程教材及課件,研究報告等7類共324項成果。有力的促進了科研成果的推廣與轉化,推動全縣教育科研工作整體發展。
圍繞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的中國教育學會“縣域性教師資源的整合與提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小課題“青年教師培養與成長管理研究”,幾年來,我們堅持召開階段研究交流會和研究成果總結推廣交流會,對于其中優秀研究成果,將其推廣發表在《教育通訊》上。
今年10月份,我們還召開了市所“十一五”規劃課題階段研究成果交流研討會,并在《教育通訊》上發表了綜合報道,對于推動“十一五”立項課題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把學校的教育科研年會制度化,每年召開一次,并列入學校年度工作的考核內容,這樣自下而上便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十)科研成果逐步顯現
“十一五”期間,我縣研究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對策研究”課題,邰秀麗副校長參加了中國首屆農村教師隊伍論壇,所撰寫的“農村小學教師培訓模式初探”獲最佳演講者稱號,我們撰寫的《縣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現狀調研報告》獲教育部課題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四小學研究的《以責育責的特色管理研究》課題,被省教育學會評為優秀課題研究一等獎,并在我縣召開了省教育學會課題結題現場會,所撰寫的結題報告,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等獎結題報告。
幾年來,在上級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體科研者的勤懇工作,我縣科研所取得了一些成績,被市教科所評為校本一期工程標兵教育局,先進科研所。
二、點滴體會
在多年的科研所工作實踐中,我們能夠從我縣教育發展的實際出發,不斷探索、實踐,扎實有序地開展了科研工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領導重視是前提。領導的重視與帶動是保證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比足發展,有效發揮科研作用是前提。我們把教育科研工作作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和可再造的課程資源給予足夠重視。2006年縣教育下發了《縣教育局關于加強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縣教育科研課題管理辦法》《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評選辦法》(簡稱“兩個辦法”)《意見》中明確闡述把教育科研擺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第一推動力的重要位置。強化科研對促進全縣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與發展的重要性和推動作用。在方向引領方面,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鮮明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按照素質教育呵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研究題目,人人有研究問題(課題)的科研工作目標,明確問題(課題)工作化,工作問題(課題)化的科研工作思路,樹立“教師既是研究者”“科研走進課改”,“問題既課題,教學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校本教科研理念,瞄準教育創新與改革這個大方向,有效指導科研的開展。
突出重點,把教育科研作為領導干部和名優骨干教師考核的主要內容,我縣開展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工作”,把是否有研究課題、具有相當的教育科研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評價內容。
第二龍頭課題做引領,我縣“十一五”立項的課題,重點突出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以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為出發點,以傾斜農村,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確立課題研究內容。例如“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對策研究”“網絡環境下有效研修途徑與方法研究”“中小學校辦學特色的研究”“關于校本教研制度體系建設的研究”“縣域和普發展的研究”等等。
我們還根據當前我縣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中遇到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如新課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系列需教育科研引領的問題。因此,在“十一五”科研引領新課程改的研究基礎上,在“十一五”期間我們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與研究”“英語閱讀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策略研究”“反思教學研究中的教學敘事研究”等課題,使教育科研深入到學科領域,加大了科研引領新課改的研究力度。力求增強科研興教的力度,這也是我縣教育科研的較大的增比點。
第三、搭建平臺、交流互動,實現教育科研資源的共建共享。我縣通過《教育通訊》“教育科研網頁”和“教師博客群”等媒介,為教師展示交流課題研究過程和研究階段成果搭建了共享平臺。
我們的《教育通訊》從2003年12月開始創辦,至今已創辦第期,每期當中都有教育科研的專項板塊,如“行動研究”“教育敘事”“小課題研究”等;我們在教育信息網上專門開辟了“教育科研網頁”并在設有課題管理系統,此外,還有個欄目,共基層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在這里共享;我們還于2006年7月創建了“教師博客群”,基層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們紛紛自覺自愿地申請注冊,在個人博客撰寫中,有相當比例是用來撰寫自己的教育教學案例、教育敘事、反思、教學隨筆等的。我們的做法分別在“首屆中國教師論壇”會議上和“省教師進修院校培訓部主任高級研修班“上做了題為”創建教師博客,實現思路共享“的交流發言。全國中小學繼續教育網還將我們的”教師博客群“做了向連接
三、反思不足,采取對策,促進科研整體升位。
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我們也及時反思目前我縣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兩個”堅持,彰顯教育科研價值
(一)堅持為教育內涵發展提供“增量”
以提升質量為核心,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是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十一五”期間,我們立項四川省基礎教育類首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促進大面積有效教學的問題資源開發》,建立了“問題資源開發”基本研究范式、“教學與研究互動”新型教學改善機制,著力解決教學實踐中“教育理論應用困難”、“策略有效但難以深化”、“習慣性頑疾難以解決”等六大類“共同問題”,溝通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雙向轉化,為實現大面積有效教學、推進教育內涵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量”。
(二)堅持破解素質教育“難題”
破解素質教育難題,我們在“十二五”期間確立了“找準難點突破口,尋求多元路徑”的思路,聚焦評價要素、實踐模式和教育活動研究,力圖建立有綿陽特色的“素質教育規范”:確定基礎教育發展改革試驗點;制定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尋求考試改革與課程改革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掃清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以學校特色建設為抓手落實素質教育。2011年我所增設“學校特色建設研究室”,在全省率先組織化開展災后學校特色建設研究。在義務教育段開展了“為生活而設計”的學生創新實踐活動,讓生活催生創意,用智慧改善生活;在高中階段啟動了“讓學生在參與中成長”的社團活動。我們還將在“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意大賽”中設置中小學學生專場,以豐富素質教育活動。
二、“四大”舉措,增強教育科研效能
(一)建立“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
整合業務科室的研究職能,建立多元化研究格局,“學科教研”、“教育研究”和“特色建設”并駕齊驅,探索“任務制”與“項目制”相結合的組織方式,強化跨學科、跨科室協作研究;豐富和整合教改研究類型,重視區域“共同問題”,關注學校“典型案例”,強化調查類、中宏觀類研究;建構“問題資源開發”研究范式,立足“原生態”研究,辨析、選擇和解決“真問題”,將其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2011年12月,我所獨立承擔的六項省級課題組織聯席研討,就是我們實施“立體化”教育科研的一種嘗試。運行“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為推進我市教育科研發揮先導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努力培養實踐者的教育科研文化自覺
實踐者對教育科研文化的自覺和親近,是教育科研的動力源。近年來,我們充分重視喚起教師教育科研文化自覺,引導教師認識自己的傳統、基因、平臺和發展優勢,自我反思、克服弱勢,挑戰自我、自覺行動,追求更大范圍的拓展創新,并從四個方面強化實踐者教育科研文化自覺:其一,樹立穩定的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追求修身養性塑特長,勤勤懇懇爭做行者智者學問者”。其二,形成梯次發展戰略,著力建立“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逐漸把教科所建設成教育“智庫”。其三,生成教育科研核心技術,教研互動、研訓一體,常規與專題結合,基于實踐問題大興調研之風,基于問題解決開發問題資源。其四,自覺努力,創造職業幸福,破除“被動跟風”、“封閉短視”式思維,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研究求真,人際求善,生活求美。
(三)催生和推廣有實踐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注重教育科研成果形成推廣,尤其針對那些對優化實踐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我們集中精力、廣泛調研,幫助研究者梳理經驗、提煉成果,體現了催生、推廣研究成果的鮮明特點。對于一些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我們通過現場交流、資料編撰等方式推廣。在卓有成效的“自主發展”、“快樂教育”等成果影響下,我市學前教育研究生動活潑,教育科研成為幼兒園提升辦學品位的共識;“教育均衡”、“減負增效”的研究成果,在義務教育階段催生了一批實踐成功的“典型案例”;整合傳統考試與非考試科目,聚焦學科“共同問題”的考試改革研究,對優化教學過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區域性高中選修課資源平臺的研究,對深化高中課改,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起到了促進作用。
(四)不斷提升決策執行、決策咨詢效能
根據《綿陽市“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我們著力在決策執行、決策咨詢方面,聚焦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加大決策服務力度,提升決策服務效能。市教體局領導多次肯定“教科所在提升全市教育質量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制度機制上保障教育科研可持續發展,去年底綿陽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綿陽市教學成果獎勵辦法》,今年初分管市長親自組織召開了全市首屆教育科研工作會。
一、強勢推進職教科研,
服務江蘇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一)建立以課題研究為紐帶的智力支撐機制
創新是江蘇職業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是江蘇職業教育發展在全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主要經驗。無論是跨世紀實施的職業教育專業現代化建設,還是在全國率先啟動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以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為特征的集約化發展方式,以及江蘇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都是江蘇職教大膽探索和改革創新的現實體現。創新是一項艱巨復雜而又充滿智慧的實踐探索工作,針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破解、重大政策出臺、制度建設需求,江蘇注重以重大科研課題為載體,積聚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各領域專家的群體智慧,建立多方廣泛參與、共同推進改革創新的新機制,用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思維,著力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思路,提升創新品質。
2011年,江蘇省積極申報了16項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并召開了全省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會議,由全省首批10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和省職業教育教科研中心組、部分高等學校、出版機構等單位承擔課題研究工作,圍繞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校企一體辦學、專業規范化建設、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德育工作創新、信息化建設、課程教材建設等課題開展研究。課題集聚了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的研究力量,每個課題組安排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或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同志作為協調人,負責協調人員、經費、課題進度、課題研究思路與實際工作對接等課題管理工作。各課題組理論聯系實際,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理論實踐探索,保質按時完成了科研任務。
(二)推動課題研究與創新實踐的有機融合
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定位于政策咨詢研究。課題研究啟動會上,省教育廳明確提出,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必須體現行政委托課題的研究特點,課題研究必須聯系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以及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面向社會、面向學校、面向行業企業的調查研究,注重發揮行業企業的指導作用。每個課題組都要吸收相關行業企業的人士參加,通過一線改革實踐者邊干邊想、邊想邊干、邊干邊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在行動中研究,充分體現課題研究的實踐性和課題成果的可操作性。
2013年1月,江蘇省教育廳召開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江蘇)評審會議,15項課題參加了結題工作。在科研課題(江蘇)評審會議上,教育部職成司王繼平巡視員對江蘇組織開展《創新行動計劃》課題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充分肯定了江蘇職業教育對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序組織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指出這項工作的開展對于江蘇乃至全國職業教育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推進區域內職業教育工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推動職業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課程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及促進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等具有深遠意義。他要求江蘇在進一步完善各項課題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同時,認真總結相關經驗和做法,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為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二、精心培育科研成果,
引領江蘇職業教育改革實踐
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安排專項科研課題,并明確科研課題的重點內容,其要旨在于促使改革創新的具體行動在科研的支撐下提高質量和水平。秉持這樣的思路和理念,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專家對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過程、成果呈現等進行全方位的指導、檢查和管理,帶動課題組加強對一線實踐的具體做法和存在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和理論思考,在審視和反思的基礎上加以理論提煉,實現了實踐與理論的融合,形成了實踐化理論成果。現已達成的成果內容可從五方面加以概括。
(一)關于職業教育辦學體制
“校企一體辦學模式研究”課題組(蘇州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面向蘇州工業園區60家企業、蘇州大市7所職業院校開展問卷調查,舉行專家論證會和校企懇談會,闡明了校企一體辦學的基本特征,即價值取向的趨同性、合作領域的系統性、合作觸角的深入性、運行機制的穩固性,歸納了四種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即學校為主模式、企業為主模式、校企共生模式、政府主導模式。提出了“校企一體辦學”的標準共定、基地共建、過程共管、評價共鑒、文化共生等五項核心標準。
“中等職業學校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組(蘇州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普遍實行校、系二級管理,其實質是在專業建設、教學科研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突出系(部)主體的管理模式。作為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組向蘇州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提交了四個文件稿本:《關于蘇州市職業學校實施二級管理的意見》、《蘇州市職業學校教學工作二級管理實施細則》、《蘇州市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二級管理實施細則》和《蘇州市職業學校后勤工作二級管理實施細則》。
“校企共建職業教育校園文化的研究與試驗”課題組(無錫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將校企共建校園文化分為五個步驟:精心篩選——巧妙改造——科學整合——有效實施——反饋完善。探索構建由“基礎文化平臺”、“專業文化平臺”、“發展提升平臺”三個平臺構成的金字塔式的校園文化內容體系,并在3所職業學校中進行了6個案例試驗,取得了較好成效。
(二)關于職業學校質量提升
“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規范化建設機制研究”課題組(無錫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認為專業規范化建設包含四方面核心內容,即專業布局與區域產業結構匹配、專業建設注重內涵發展、校企合作支撐平臺和專業規范化建設保障機制。課題組為無錫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提供了《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監控評價體系》、《區域專業規范化建設組織機構管理辦法》、《區域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規范化建設組織體系先進城市個案研究報告》、《區域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投入的管理辦法》等成果。
“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材建設創新機制”課題組(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從對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材宏觀、微觀的實然研究出發,進行以理想的運行機制構建為內容的應然研究,以及基于彌合理想與現實差距、解決實踐問題的使然研究,提出了實施“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工程”、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精品示范教材及其資源建設、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材管理制度建設、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材開發能力建設的政策建議。
“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創新研究”課題組(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教科研中心組)認為課程改革創新著重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課程結構科學確立;二是課程內容有序更新;三是課程門類優化配置。課題組完成了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數控專業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的重構與實施,取消了學科性課程,將理論課程與實踐(實習)課程相融合,建立以職業實踐活動為主線、項目化、理實融合的課程體系,設計了系統化、工作化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
“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組(江蘇省職業教育學生發展教科研中心組,會同江蘇泰興、如皋、楚州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理念與內容創新、途徑與方法創新、管理與評價創新等方面進行實踐研究,探索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形成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指導建議和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制定了《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督導評價標準(試行)》。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繼續學習途徑與制度保障研究”課題組(蘇州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認為應盡快實行中高職一體化辦學,建立同一類別、不同層次教育的學分互認、累積制度。高職院校應擴大對口單招、自主招生的比重,按專業大類建立考核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職業傾向的試題庫,開展多樣化入學水平測試,嘗試實行推薦保送制度。課題組建議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常熟理工學院在蘇州合作開展了汽車服務工程“5+2”分段培養實驗工作。
(三)關于職業學校科學管理
“地方行政領導者職業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研究”課題組(江蘇理工學院)運用“頭腦風暴”和“思維魔球”方法,建構了由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構成的“地方行政領導者職業教育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議以此引導領導者個人或團隊學習研讀、專項調查、積累經驗、發現問題、形成策略、提高效率,開展地方行政領導選拔培訓、任前培訓、在任培訓的系列化培訓。
“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執行力研究”課題組(江蘇省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教科研中心組)認為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執行力,前提條件是必須加強職業學校校長的能力建設,為此應著力建構職業學校校長評價體系和培訓體系。開展職業學校“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有計劃地挖掘和總結著名校長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經驗。實施名校長培養工程,造就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領軍人物。
(四)關于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常州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議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就業市場、職業學校和畢業生齊抓共管、整體優化的“五位一體”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利用互聯網等現代通訊工具與技術,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機制,以人力資源基本情況基礎數據庫關聯不同部門的業務專用數據庫,構建現代化的信息系統,實現跨時空的就業服務網絡覆蓋。
“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建設與運行案例研究”課題組(句容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在實驗區嘗試建議以句容中等專業學校為主體,全市各鄉鎮社區教育中心,社會培訓機構為網點的“一主多元”職業教育培訓網絡,構建“市鎮村戶”四級農業技術服務網、“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戶”三級農業生產示范網、依托網絡載體建立的“市農業網、特產信息網、句容中專現代農藝網、鎮及村致富網”等農業信息網發揮了示范效應。
“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研究”課題組(江蘇理工學院,會同東臺創新發展實驗區)認為應盡快完成由“政府主導、部門監督、學校主體、單位自主、社會協作”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的組織框架,從組織、制度、師資、基地和資金等方面提供保障條件,制定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建設標準,促進成人職業教育培訓質量的提高。
(五)關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
“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標準研究”課題組(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圍繞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特色、關鍵和保障,提出了實施三大工程、建設三個中心、培養三支隊伍、采取三項舉措,加快推進區域中職信息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構建包含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建設、信息應用系統建設與應用、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四方面指標的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標準及評估體系。
“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研究”課題組(江蘇省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從現狀研究、研發研究、應用研究、保障研究四個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國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現狀,提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標準化、個性化、智能化、專題化、多元化的研發思路,提出了五個統一的評價要求:個性與共享的統一、先進與適用的統一、更新與拓展的統一、教學與科研的統一、開放與安全的統一。
三、構建成果共享機制,
提升江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
江蘇承擔的16項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既涉及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基礎問題,也涉及前沿問題,既包含職業教育發展戰略、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創新、職業教育管理方式變革等宏觀問題,也包含職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等微觀問題。課題研究中普遍注重運用政策研究、文獻研究、實證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課題研究梳理出的問題、反映出的普遍現象已經觸及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深層次的實踐和理論問題。可以說,無論從課題研究的廣度還是研究的深度,無論是問題的揭示還是方案的解決,都為江蘇職業教育創新實踐提供了很大的理論啟發,為進一步形成系統化的決策咨詢報告成果體系創造了基礎條件。
教育科學研究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是否來自于具體實踐,更為主要的在于是否作用于實踐。為此,需要發揮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的引領效應,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科學發展提供更為豐富而有效的理論支撐、方法指導。為此,還應做好《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研究的持續工作。
(一)完善課題研究成果,放大課題研究效應
跟蹤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后續研究工作,依據專家組的評審意見,促進各課題組完善課題研究工作,確保產出一批國內領先、緊貼實踐的理論成果。同時,依托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教育研究》(職業教育版)、江蘇職業教育發展論壇,傳播課題研究的優秀成果。集結出版優秀課題成果,放大課題研究的社會效應。
(二)發揮課題成果作用,服務職業教育決策
發揮《創新行動計劃》科研課題研究成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為教育決策提供各種信息和咨詢的綜合數據庫系統,形成相對穩定和專業化的決策研究的專家庫和智囊團,建立健全行政與科研的溝通互動機制,更好地實現決策依靠科研、科研服務決策,增強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三)健全社會合作組織,增強職業教育發展力
建立政府主導、行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專業合作組織,組建教育與產業部門合作的研究共同體,促進教育與行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與聯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體,推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用科研方式增強職業教育發展的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不久前,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辦世界職業教育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指出:“中國的職業教育不僅有效地增加了青年人的就業機會,更為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這次會議之所以選在中國召開,一方面是展示中國職業教育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另一方面,也是讓中國擔負更多的國際責任”。無疑,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職業教育的肯定和期待。
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始終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同行。中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也是中國職業教育改革開放的30多年。回溯中國職業教育這30多年,一個重大的啟示就是:中國職業教育只有拓展全球化的大視野,運作現代化的大手筆,在學習、借鑒、吸收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的精髓的本土化進程之中,去創造、創新、創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歷史性的貢獻。
“中國特色、世界水準”,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它需要一個堅實的、科學的、睿智的研究為支撐,以辨清方向,尋求規律,確定對策。為此,只有對世界經濟以及為其服務的職業教育發展的走向有所認識、有所把握,才能有所作為。
金融危機使各國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增強產品競爭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由此,各國紛紛頒布職業教育發展的國家戰略。職業教育已成為發達國家引領世界經濟的重要驅動力,成為教育改革的新亮點。綜觀世界各國發展與改革職業教育的主要措施,集中體現在:一是不斷強化職業教育國家戰略;二是不斷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三是不斷完善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四是不斷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五是不斷更新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六是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經濟貢獻率。
面對國際產業結構這一大的發展趨勢,中國的現代化也指向了一個更高的目標: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因此,中國職業教育所面臨的新機遇,也是新挑戰,突出地表現為:由經濟大國變經濟強國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基礎;由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支撐;由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動力;由傳統產業到現代產業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前提。這意味著,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要對這一體系的整體架構進行系統設計,要關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實現形式、內涵外延、結構層次、運作機制等焦點問題。
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對中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十分重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及其相關研究,經歷了“旅行者說――拿來主義――比較選擇――本土化”四個階段,通過“原型研究”,進而“比較研究”,直至“內涵研究”,在“復制――重構――遷移――創新”之中,終于有所發現、有所發展、有所創造。
在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隊伍里,有一個長期在職業教育戰線上多年從事職業教育原理、課程開發的研究者,這就是本書的作者,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由他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以其創新的維度,開闊的視野,哲理的思考,對紛繁萬象的世界職業教育發展,進行了規律性的歸納,并以此為基礎分析其主體脈絡,旨在認識趨勢與順應趨勢的基礎上,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實踐與經驗加以梳理,以窺見其大的走向,實現新的發展。我認為,這一研究恰逢其時。
本書首先從橫向的“定界向跨界的延伸”、縱向的“定階向進階的遞進”和縱橫的“應然與實然的交替”三個維度對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加以闡釋,且每一維度又用八個案例現象給予支撐;而八個案例現象中每一表述及其對規律的解讀,又分別是對橫向延伸、縱向遞進和縱橫交替三大規律性趨勢的細化詮釋。接著,本書在規律性趨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并推演出教育層面的發展脈絡,即所謂四大“寫實性趨勢”:“一個重大的共識:確立需求導向的可持續發展的職教觀念”、“一個重大的定位:構建多元趨向的開放式的職教運行體系”、“一個重大的突破:開展創新驅動的跨界性集成的職教研究”、“一個重大的進展:建設交流互動的國際化合作的職教網絡”。
這種經由現象描述、規律歸納及推演導出的趨勢研究,頗有些哲學的味道。我相信,本書的出版,對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了研究的新視野、新方法、新資料,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新書。
姜大源研究員主編的另一本書――《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2005年獲首屆“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首屆職業教育科學成果獎”一等獎,2011年又獲得“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這本新書,可以說是其“姊妹篇”。我期待著,姜大源研究員能夠在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中,有更多更好的佳作問世。
在本書的前言中,姜大源研究員有兩句詩令我印象深刻:“馳騁才知世界小,斟酌倍感方寸深”。
從事職業教育研究,就是要有這種認真的精神、科學的精神、探究的精神,不去縱橫馳騁,何以能夠“九天攬月、五洋捉鱉”;不去斟酌推敲,又怎能知道“方寸之中,海闊天空”!
把握整體才能更好地掌控局部,了解趨勢才能更好地做好當下。當今時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是我們每一位中國職業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關注、了解和把握的問題,因為這是我們做好中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礎之一。
(王繼平。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
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在中國的映射
歷時數載,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終于完成,而其主要成果――同名專著也終于與讀者見面了。
與大多數國際職業教育比較研究有所不同,這本專著沒有羅列世界各國或地區,以及國際組織近年來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果、經驗和教訓,而嘗試著借助于案例或現象的陳述,從中發現或歸納出規律性的趨勢,并在認識這些基于規律的新趨勢的基礎上,再嘗試著去尋求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以求順應趨勢、助推趨勢。
所以,本書研究最重要的指向,就在于對“趨勢”的把握:對紛繁萬象的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主體本質的規律性歸納,以此為據梳理出寫實性的主體脈絡,并力圖在進一步認識趨勢與順應趨勢的基礎上,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實踐與經驗加以梳理,以窺見其大的走向。
本書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是本書的主體研究報告部分,是課題研究總報告的核心內容,以體現本研究的創新所在。
研究的第一步,要解決認識趨勢的問題,也就是“是什么”的問題?其研究路徑是從個案到共性:研究基于現象一主體本質的規律性趨勢。從橫向延伸、縱向遞進和縱橫交替三個維度加以闡釋,且每一維度都用八個案例現象給予支撐;而八個案例現象中每一的表述及其規律的解讀,又分別是對橫向延伸、縱向遞進和縱橫交替三個維度的細化詮釋。其中:
對橫向延伸的八個歸納性的詮釋――從狹義到廣義、從剛性到柔性、從雙軌到雙元、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到綜合、從雙邊到多邊、從多樣到一體、從賦魅到祛魅,由此推演出“定界到跨界的拓展”的趨勢;
對縱向遞進的八個歸納性的詮釋――從層次到類型、從經驗到策略、從低端到高端、從低段到高段、從新手到專家、從定格到升格、從等外到等值、從排斥到全納,由此推演出“定階到進階的提升”的趨勢;
對縱橫交替的八個歸納性的詮釋――整體與細節的集成、分離與契合的承接、繼承與改革的交集、數量與質量的權衡、功利與人本的兼顧、過程與結果的異同、推陳與出新的因襲、自主與協同的聯袂,由此推演出“應然與實然的互補”的趨勢。
這種經由歸納與推演而獲得的三大規律性趨勢,看去有些哲學思辨的味道。
研究的第二步,要解決順應趨勢的問題,也就是“怎么辦”的問題?其研究路徑是從個案到共識:研究基于現象一主流脈絡的寫實性趨勢。可以認為,這是基于“教育一實施”層面的歸納:即在第一步哲學層面歸納和推演所獲得的趨勢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歸納出教育層面的趨勢,并由此推演出實施層面的脈絡,這就是所謂四大“寫實性趨勢”。
這里對每一脈絡又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可持續的職教觀念涉及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強化創業、有利環保、貫穿終身和面向全民的教育五個方面;開放式的運行體系涉及機制層面辦學模式、管理方式、投資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機構層面辦學功能、辦學構架和辦學層次的多元化兩大方面;跨界性的職教研究涉及專業性職業教育科研機構的建設、創新性職業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和應用性職業教育科研成果的擴散三個方面;國際化的職教網絡涉及多邊國際組織新的合作領域的開拓和雙邊政府部門新的國際合作模式的建立兩個方面。
主體報告的最后,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職業教育在博采世界各國職業教育之眾長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改革探索的小結,包括“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回顧――經驗與反思”、“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思辨――本質與規律”、“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建言――措施與創新”三個部分。一個志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之中,為其發展已經做出并還將做出巨大貢獻的職業教育,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舞臺。中國職業教育30多年的探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未來發展的指向,無疑也是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在中國的映射。
此外,為便于讀者對規律性趨勢解讀的思路、脈絡、結構有一梗概性、全局性和整體性的把握,本書在闡述第一部分內容時,給予了豐富的邏輯的、路徑的和框架性的插圖,這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第二部分是本書的子課題研究報告部分,是課題子報告研究的主要內容,以體現本研究的依據所在。
本研究以國別地區為一翼,以國際組織為另一翼,即對單個國家或地區的多“點”的職業教育現象與多個國家或地區組織的多“面”的職業教育現象,從個案角度展開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具體體現的研究。所涉及的國家或地區并不刻意追求其代表性,所涉及的國際或地區組織也不刻意追求其典型性,尤其是:案例不以數量而以質量為基本要求,內容不以二手間接資料而以一手原文資料為基準,其目的都在于遵循質性研究或現象學研究的基本思想。
第三部分是本書的研究附件,也是課題研究的部分一手資料,以呈現本研究重要文獻的原文譯件。
本研究選取了一部分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重要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等,以原文為基礎進行翻譯,包括:《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2007年3月23日)、《德國企業教師資質條例》(2009年1月21日)、歐盟《哥本哈根宣言》(2002年11月)、歐盟《馬斯特里赫特公報》(2004年12月14日)、歐盟《赫爾辛基公報》(2006年12月5日)、歐盟《薩洛尼卡會議結論:建立歐洲職業教育區》(2007年4月26日),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公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2011年9月5日)中文版。
由于本研究在內容層面涉及多國、多地區和多組織,在方法層面涉及精典、“準質性”和“準現象學”,可以說,本研究不啻為一種包容多種內容、應用多種方法的“跨界”研究。
用層次分析
構建判斷表進行比較為適當降低區分難度,將常用的Saaty九級評分表修改成了七級,即兩兩指標比較時相對重要程度的最大值為7,最小值為1。參與高校科研產出效益評價指標權重調查的理工類專家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10所高校七個學科的杰出青年、長江學者。回收有效問卷16份,專家的專業背景包括了化學、數學、物理、生物、計算機、礦業工程、醫學等。人文社科類專家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人民大學等11所高校的學術帶頭人、教授。回收有效問卷15份,專家的專業背景包括了經濟學、歷史學、馬列政治學、教育學、管理學、法學、新聞、中文、英語和心理學等。層次單排序結果及一致性檢驗對專家的打分結果進行幾何加權平均后得到各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相對于評價目標而言,各一級指標間相對重要性比較的矩陣)及各指標的相應權重。由于受諸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判斷矩陣很難出現嚴格一致性的情況。因此,還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需要通過計算一致性比例來檢驗[11]。檢驗結果表明,專家對四個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級指標間的判斷矩陣的計算方法與一級指標類似,也均通過了單層一致性檢驗。限于篇幅,計算結果文中不再贅述。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專家們對二級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結果參見表3和表4。為避免專家們綜合評價出現不一致,同樣也要對總排序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檢驗方法是計算總排序隨機一致性比例指標,同樣判定條件是當時此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反之則表明層次總排序的結果沒有通過檢驗,還需要修改層次結構模型或者再一次構造比較判斷矩陣。本研究計算結果為理工類和人文社科類的總排序的一致性比例分別為.,表明層次總排序的結果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專家們對兩類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結果一致,各級指標權重評價結果合理。
評價結果討論
理工農醫類權重結果討論對理工農醫類科研產出效益的評價中,權重最高的一級指標是知識產權轉化。這表明專家們認為研究成果能否轉化成生產力是高校科研產出效益最重要的方面,而這也恰恰符合了中國目前高校發展政策的導向——高校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因此,該評價體系將知識產權轉化作為最重要的產出效益指標可以促使高校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增強其社會服務能力。論文影響力的權重僅次于知識產權轉化,專家們普遍重視論文對其學術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其國際影響力。一級指標中權重最低的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從對各位參與問卷調查的專家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專家普遍認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二級指標中除了國際會議的特邀報告能夠反映研究者具有較高國際水平外,其他指標特別是國際會議提交論文數、合作派出人次等很難反映出該校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另外,成果獲獎的權重相對較低,在咨詢專家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部分專家認為目前獎項的評定并不是完全公開透明的,另外有些專家則認為特別是國家級獎項少有高校能夠獲得,每年設立的國家級獎項數太少,在評價中不應該過分看重成果是否獲獎。在對二級指標權重的比較分析中發現,技術轉讓當年實際收入與專利出售當年實際收入賦予的權重基本一致,但國際交流與合作下屬的四個指標權重評價得分差異較大。權重最高的是特邀報告篇數,專家們普遍認為該指標能很好地反映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通常能夠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者,表明其具有較重要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已經做出諸多原創性成果。而且,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也是傳播與交流科研成果的佳徑之一。SCI論文被引頻次的權重是CSCD論文被引頻次權重的4倍,可見專家學者們如今更看重論文的國際影響力,重視高水平論文對學科領域做出的貢獻。人文社科類權重結果討論人文社科類各一級指標權重順序由高到低依次是論文影響力、社會服務、成果獲獎及國際交流與合作。人文社科領域對論文影響力最為看重,在該領域專家們認為論文的國內外被引頻次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論文的質量,而其他指標如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很難判斷其水平和質量,比如難以衡量一個咨詢報告對政府決策與社會發展的貢獻大小。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權重仍然最低,這可能與中國舉辦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多,學者參與機會也增多,使得該類會議的學術水平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有所下降有關。與理工類SCI、CSCD論文被引頻次指標權重不同的是,人文社科類SSCI論文被引頻次的權重僅是CSSCI論文被引頻次的2倍。許多人文類專家表示,在一些學科領域如政治、中文、歷史等,他們更關注國內核心期刊的論文,因為這些文章更多是解決國內社會、經濟、政治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體現科研為本國社會發展服務的理念,而且其受眾面更廣。因此,他們認為在這些領域內能夠被國內期刊引用次數較高的論文就是高質量和高學術影響力的論文。另一值得關注的二級指標權重是部級獎項的權重是省級獎項權重的3.15倍,反映專家們更看重部級獎項,省級獎項由于更易獲得而使其分量相對較輕。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