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身邊的形形色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鑲嵌銅器 刻紋銅器 繪畫性 色彩感
基金項目:2010年-2011年度西安美術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先秦時期審美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0XK027 。
春秋晚期有兩類銅器值得注意。一類是鑲嵌紅銅、金、銀及其他非金屬材質的銅器,另一類是刻紋銅器。這兩類器物的出現預示著青銅器裝飾藝術突破性的發展。就刻紋銅器而言,其突出成就是鏨刻畫像紋的出現。就鑲嵌銅器而言,一方面,鑲嵌的畫像紋與鏨刻畫像紋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共同反映了此時青銅器紋飾從圖案走向繪畫的轉變,另一方面,鑲嵌銅器所用的多種材質,在質地和色彩上與青銅構成豐富而絢麗的對比效果,使原本單一的青銅材質得以呈現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
鑲嵌銅器和刻紋銅器裝飾風格的變化,體現出此時青銅裝飾藝術新的發展方向,即對于繪畫性和色彩感的追求。這種追求,可以說是雕塑藝術作為青銅器的傳統裝飾手法已經發展到極致,很難再有新的突破,為求創新迫使青銅藝術的創作者尋求其他的突破途徑。而與此同時,漆木器彩繪和絲織品、壁畫等其他藝術形式得到極大發展,這些藝術形式所呈現出的色彩表現力與內容的豐富性,是傳統的青銅藝術所無法企及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刻紋銅器與鑲嵌銅器對色彩感和繪畫性的追求,很可能是受到這些藝術形式的影響。從題材內容和紋飾的風格來看,它們彼此之間也存在著關聯的因素。
對色彩感的追求:鑲嵌銅器的發展方向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色彩紛呈的時代。漆木器彩繪、繪繡結合的絲織品、帛畫以及有可能廣泛存在的壁畫,都展現出視覺藝術在色彩表現方面更大的可能性。青銅器裝飾極力在色彩方面追求更多的表現可能,應當也離不開整個時代藝術氛圍的影響。
青銅器增強色彩表現力的途徑,通常是在器表鑲嵌異色金屬、寶石、貝殼以及填漆或髹漆等辦法。在青銅器上鑲嵌的異色材質,形成色彩和質感的對比,從而造成豪華富麗、色彩繽紛的氣氛。
鑲嵌工藝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被人們采用來作為裝飾。當時是在骨器或石器上鑲嵌異色的綠松石、骨珠,組成彩色的圖案。商代和西周,鑲嵌綠松石的小件骨器仍偶有發現。與骨器鑲嵌相比,青銅器上的鑲嵌出現得更晚一些。有學者認為,它的出現是受到骨器鑲嵌的影響。[1]二里頭文化已發現鑲嵌綠松石的饕餮紋器。商代及西周,綠松石主要用于鑲嵌兵器及小件飾物,罕見用于容器。直至春秋早、中期,鑲嵌綠松石器仍不多見。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此種工藝有進一步發展,除綠松石外,用于鑲嵌的礦物材質,還有玉、瑪瑙、孔雀石與琉璃等。
鑲嵌金屬材質的青銅器,目前所見,大多出現在春秋中期以后,其所鑲嵌的材質,包括金、銀及紅銅。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鑲嵌紅銅的青銅工藝已廣泛見于列國,且多精美之器。在青銅器上嵌以金、銀,又稱之為“金銀錯”,目前所知在青銅器上施以金銀錯工藝約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戰國中晚期至西漢。這種工藝初起時,比較注重施于銘文,但在稍晚時,更多地用于紋飾表現。
戰國和西漢時期,是鑲嵌工藝的發達鼎盛時期,其數量與工藝水準都遠超前代。從器類來說,已不限于小型器,較大型的容器也較為多見。從工藝來說,鑲嵌綠松石、填漆、鋈錫、錯紅銅、錯金、錯金銀、鎏金、鎏銀等裝飾工藝往往配合使用,形成色彩艷麗的視覺效果。各種材質集于一身的鑲嵌銅器,其豐富的材質對比與色彩對比,集中體現了戰國時期豪華富麗的審美風尚。
就鑲嵌銅器的紋飾題材內容而言,由變形動物紋發展而來的幾何紋飾與新出現的人物畫像紋各擅其勝。不過,從我們所能收集到的銅器來看,幾何紋飾銅器的數量遠超人物畫像紋銅器的數量。從鑲嵌紋飾題材選擇的傾向性,可以看到,青銅器器表裝飾在鑲嵌工藝上的發展,所選擇的突破傳統的方向,是增強題材形式的色彩表現力,而非增強題材內容的故事性與現實性。
在青銅器上填漆或髹漆,嚴格來說,前者尚屬鑲嵌工藝,后者已完全脫離了鑲嵌的范疇。因其著重于青銅裝飾的色彩表現力,因此我們仍然把它歸入本節討論。銅器表面髹漆,在商代已有使用。但商代至春秋時期,極為罕見。戰國時期,銅器髹漆工藝有較大發展,朱鳳瀚先生將其歸納為以下三點:“1.將髹漆與嵌錯工藝結合,銅器在鏨槽內不嵌金銀,而填以漆,有的既嵌金銀,又在未嵌金銀處填漆(或在漆內摻以銀粉),然后磨錯光平以增加紋飾的色調;2.髹漆已不限于填錯紋飾,而是直接髹于素面銅器表面進行著色;3.這種工藝已在較廣闊地域流行。” [2]
銅器髹漆的目的,既為了美觀,也有防銹的作用。不過,就我們所見的器物來看,髹漆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增強作品的色彩表現力。這樣,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會發展出在素色銅器表面繪飾的做法。與運用多種材質的鑲嵌物以實現色彩增強效果的方法相比,直接彩繪是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器物的表面猶如畫布,以彩漆直接繪飾,從這一點來看,髹漆銅器的裝飾方法和目的與漆器已經趨于一致。
對繪畫性的追求:現實題材和寫實畫風對傳統的反叛
春秋戰國之際青銅器紋飾的一大變革,是描繪人的活動的圖像即人物畫像紋的出現。以人物畫像紋為器表裝飾的青銅器,雖在數量眾多的戰國青銅器中占很小比重,但與以前的青銅禮器相比,在藝術取向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發生的社會原因,是春秋末期傳統生活方式與觀念所發生的巨大變動,是藝術關注的重點從神到人的回歸。同時,在藝術發展的層面,人物畫像紋的出現也昭示著青銅藝術發展的一個全新方向,即青銅藝術的表現從裝飾圖案發展到了情節性的寫實圖畫,從此開始了繪畫發展的歷史。
“和以往的青銅紋飾相比較,人物畫像紋具有相當鮮明的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它以描繪社會生活為主題,往往具有一定的敘事情節,在紋飾題材上是一大突破,而其對于敘事性內容的構圖方式,也為后來的漢畫像磚所繼承。因其和以往青銅紋飾中出現的人物相比,具有明顯的敘事性內容,也有人把它稱為敘事畫像紋。” [3]
畫像紋的構圖基本為格狀構圖和散點構圖。這兩種構圖方式和傳統的帶狀構圖方式相比較,更具有創新和自由的氣質。“它們擺脫了殷周時期莊嚴神秘的對稱表現手法,表現手法自由、生動,這反映了人們思想上的解放,反映了人們對社會、對自然界的藝術觀察力的提高和藝術表現技能上的進步。” [4]
畫像紋的流行時期,是春秋末至戰國前期,即約公元前五世紀的時期。[5]根據迄今已發表的出土材料可知,青銅器畫像紋的工藝可分為刻紋、鑄紋和嵌錯紋三類。
鑄紋畫像紋,是指青銅器器表的畫像紋與器形同期鑄造而成,目前僅見于三晉及附近地區,其中,大都集中出自河南輝縣。
嵌錯畫像紋,是指用紅銅、金、銀等金屬或礦物鑲嵌于青銅器表而成的畫像紋,迄今所見其地域基本集中在北方特別是中原地區。
刻紋畫像紋,就是在極薄的器壁上用銳器刻出的圖像。朱鳳翰先生因這種青銅器制器方式一般為槌打而非鑄造,亦稱之為槌制銅器。這種銅器的質料,包括紅銅與青銅兩類。[6]據目前不完全的統計,這種刻紋銅器已發現有二十多件。刻紋銅器萌芽于春秋晚期,成熟并流行于戰國早、中期。“它的器形和青銅鑄器相仿,初期的圖案也抄襲自青銅鑄器。刻技最早見的是由楔形點連續成線的鏨鑿法,而后發展為細如發絲的連續線刻。” [7]“東周青銅器刻紋所采用的刻紋工藝方法,直接被漢代銅器、尤其是小件銅飾件、鎏金銀器上刻制花紋所采用,開漢代銅器鏨刻工藝的先河。” [8]迄今所見刻紋畫像紋銅器的出土地點相對比較集中,主要出自吳楚地區,其次是三晉地區,此外,還散見于湖南、山東等地。
從我們能收集到的畫像紋青銅器來看,鑄紋畫像紋極少,嵌錯畫像紋也不多見,相對較多的是刻紋畫像紋。從技術角度來看,鑄紋和嵌錯兩種方式仍然屬于傳統的青銅鑄造范疇,而刻紋方式更多具備了繪畫的特點,可謂是以刻刀在器壁上作畫,因為跳過了鑄造這一環節,其表現形式和內容更為多樣、自由。
從分布地域來看,有學者認為刻紋銅器主要出于吳越地區,而行銷于各地。我們所見的吳越銅器,基本未見嵌錯畫像紋或鑄紋畫像紋,而且,其他題材的嵌錯容器也基本未見。因此,也可以這樣假設,因為其對繪畫性的追求集中體現在刻紋銅器上,因此在其他類型銅器上,反而保留了較為傳統的浮雕方式。
總體來看,鑄紋和嵌錯畫像紋銅器主要出在中原地區,南方特別是楚地罕見。南方嵌錯銅器,其題材基本都是各類幾何或變形紋飾,如云紋、龍紋等。不過,楚式漆器中,則有不少有繪畫性的內容。此外,帛畫和壁畫也有較大的發展。因此,我們也可以設想,楚地的藝術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分工。青銅器保持了工藝美術品的特征,在傳統的鑄造技術和雕塑化的裝飾手法上不斷發展,精益求精,追求精美奇詭的裝飾效果,而這一時期的對色彩感和繪畫性的追求,特別是表達具體寫實的繪畫內容的要求,則成為漆器以及帛畫和壁畫等其他藝術形式的任務。
它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它自身而是自我之否定
青銅藝術在戰國時期出現的追求色彩感和繪畫性的發展方向,既是一種創新,同時也可以說是一種對自我的否定。因為就色彩表現力與寫實性的內容來看,在青銅器上要完成這種創造顯然比其他材質更為困難。拋棄傳統的雕塑形式,轉而追求彩色繪畫的效果,可謂是揚短避長。因此,青銅器的這一發展方向,延續時間并不太長。到兩漢時期,它在繪畫方面的表現形式,就已為漢畫像磚和帛畫、漆繪所延續;它在實用器方面的功能,則更多地被漆木器和早期瓷器所代替。因此,我們所能看到的漢代銅器,或者樸素無華,完全是一副實用生活器皿的面貌;或者嵌金錯銀,富麗華美,更多地體現出表明身份地位的豪華工藝品特征。在那個“如火烈烈”的時代,被寄予無比重要與神圣意義的青銅器,到此時,基本已褪盡神秘的光環,成為世俗的人間生活的附屬品。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追求色彩變化與現實題材內容的戰國青銅器,走上的是一條背離自我、否定自我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葉小燕.我國古代青銅器上的裝飾工藝[J].考古與文物,1983,4:84.
[2]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558.
[3]宋玲平.東周青銅器敘事畫像紋地域風格淺析[J].中原文物,2002,2:46-50.
[4]葉小燕.我國古代青銅器上的裝飾工藝[J].考古與文物,1983,4:159.
[5]李學勤.試論百花潭嵌錯圖像銅壺.新出青銅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61.
[6]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559-561.
[7]葉小燕.我國古代青銅器上的裝飾工藝[J].考古與文物,1983,4:164.
【關鍵詞】kalman濾波;灰色BP神經網絡;電力變壓器;狀態評估
變壓器的狀態評估是以當前的運行狀態為依據的,運用一定的技術對變壓器的現有狀態進行判斷進而對之后狀態進行預測評估,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維護,保障電壓器的安全運行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一些預測技術手段主要有回歸分析、時間序列、灰色理論、神經網絡等。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在預測評估中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通過基于kalman濾波的灰色BP神經網絡方法對變壓器運行狀態進行評估,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kalman濾波處理,它可以剔除原始數據的隨機干擾誤差,提高數據的平滑度,然后運用GM(1,1)模型對數據進行建模模擬預測,可以預測出近幾期數據走向和變化,并同時把模擬的數據和原始數據進行比對得到真誤差,將真誤差用BP神經網絡進行建模訓練,預測出近幾期的預測誤差,最后通過預測誤差來修正灰色模型預測值,得到最終的結果。
文中用該方法和傳統的灰色模型、BP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實例分析比較,得出該方法精度更高,在預測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
1.kalman濾波
Kalman濾波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其具有遞推性、無需大量存儲而減少計算機運算冗余、直接結合系統狀態方程和觀測方程等優點,在估計狀態的同時又能給出估計的精度,常常用于數據融合的研究中,在過程控制、航天、通信、工程變形監測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Kalman濾波是一種能夠從觀測數據中估計所需信號的濾波算法。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剔除隨機誤差的干擾,從而獲得最佳逼近實際情況的有用信息。Kalman濾波方程是一組遞推公式,其計算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預報而又不斷修正的過程,其5個基本的遞推公式如下:
(1)
2.灰色理論模型
灰色系統理論是中國著名學者鄧聚龍教授在1982年創立的一門新興橫斷學科,其研究對象主要為“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的不確定性系統,通過有效的提取生成和開發有用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規律的科學解剖和認識,并進行有效的預測。改模型預測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工程變形監測、人口經濟預測等領域,其短期預測精度高的特點被應用于數據融合等算法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灰色理論建模原理如下:
設為原始序列,其一次累加生成1-AGO序列為:
其中:
令為序列的緊鄰均值生成序列,即:
(2)
引入矩陣向量記號:
,,
GM(1,1)模型最小二乘法估計參數列滿足:
GM(1,1)的白化方程為:
其中參數反映系統發展的態勢,稱為發展系數;反映數據變化關系,稱為灰色作用量。
此白化方程的解(也稱時間響應函數)為:
累減還原值為:
(3)
就為灰色理論模型的預測值,其在短期和中長期預測中效果較好,綜合來說,灰色模型有如下優點:(1)需要的樣本少;(2)樣本無需有規律性;(3)計算工作量小;(4)定量分析結果和定性分析結果一致;(5)適用于近期、短期、中長期預測;(6)灰色預測精度高。
3.BP神經網絡
BP神經網絡是目前運用最多的神經網絡之一,其“記憶”能力非常突出,能在大量輸入和輸出的訓練中學習和儲存映射關系,其算法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訓練過程,一個是實現過程,基本思想是通過輸入輸出訓練得出權值作為模型參數,進而生產神經網絡非線性模型,然后通過實現過程來使用參數確定的模型。BP神經網絡主要是基于誤差反向傳播(Back propagation)算法的多層前饋網絡,它的學習規則是運用快速下降法,通過反復訓練來調整最適宜網絡參數的權值和閾值,使網絡的誤差平方和最小。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輸出層以及隱含層組成,這種模型結構可使網絡可在輸入和輸出之間建立合適的線性或非線性函數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BP神經網絡
Fig.1 BP Neural Network
BP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可以分為向前傳輸和向后傳輸兩個階段,其學習算法如下:
(1)向前傳輸階段
1)從提供的樣本中取一個樣本,將其輸入網絡;
2)然后通過比較實際輸出:
;計算誤差;
3)調整權重值,重復這個循環,直到。
(2)向后傳輸階段
1)計算實際輸出與理想輸出的差;
2)用輸出層的誤差修改輸出層權矩陣;
3);
4)用估計輸出層的前導層的誤差,再用此誤差估計更前一層的誤差,如此反復獲得其他各層的估計誤差;
5)并利用這些估計對權矩陣進行修改,形成將輸出端計算的誤差沿著與輸出信號相反的方向逐步向輸出端傳遞的過程。
神經網絡中整個樣本的誤差為:
(4)
4.灰色BP神經網絡組合方法
灰色BP網絡模型主要是通過建立灰色理論模型來得到原始數據的模擬值和預測值,并以此得到殘差序列,然后通過BP神經網絡訓練殘差序列來修正預測值,提高精度。其基本原理如下:
(1)設有時間序列{,用GM(1,1)模型
得到模擬值
(2)設為時刻L的原始數據與灰色模型GM(1,1)模擬值之差,稱之為時刻L的殘差,記為,即。
(3)設為殘差序列,若預測階數位S,將,,作為BP網絡訓練輸入樣本,將的值作為BP網絡訓練的期望值。采用上述BP算法,通過大量的殘差序列訓練這個網絡,最終得到可以在一定誤差范圍之內預測殘差序列的有效工具。
(4)設{}為{}用BP神經網絡模型預測出的殘差序列,在這個基礎上構造出新預測值為,
=+ (5)
就是灰色BP網絡模型的最終預測值
5.實例分析
本實例是對變壓器的運行狀態進行預測評估,評估的依據是對變壓器油色譜試驗得來的狀態信息,采用百分制評分方法。評分模型為:
(6)
式中,y為相應得分,x為評分參數量值,、為評分參數閾值。根據文獻[4]和[5]及相關資料,、的取值如表1所示。
根據不同項目的參數取值劃分為5個狀態,如表2所示。
為了說明本文方法在預測評估中具有較高的精度,本文取用某電廠2號主變的6組油色譜數據,如表3所示,分別采用灰色理論模型、BP神經網絡模型和本文的方法對前5期數據進行模擬,并對第6期數據進行預測,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本文的預測方法預測結果誤差最小,精度更高。表5給出了預測值得評分,根據評分結果給出了變壓器的狀態等級和維修策略。
從表4可以看出,本文的方法在預測精度上明顯提高,預測結果更加貼近事實。從表5可以看出變壓器總得分為29.104,對應于表2,變壓器的狀態等級為D,維修策略為盡快維修。從油中溶氣預測值的三比值可以預測得出變壓器故障可能為開關接觸不良、渦流發熱、短路、鐵心漏磁等。
6.結論
本文的預測方法是一種組合模型的方法,在模擬預測之前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剔除隨機干擾誤差的預處理,在預測之后對預測結果進行了修正處理,切實提高了預測精度,防范了一些由于人為或者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預測結果的偏離,較為真實的反應了實際情況;運用百分制的評分方法對變壓器的運行狀態進行估計,針對不同等級狀態給出維修策略,并給出了可能發生的故障,為維修人員的決策提供了可靠的技術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譚冠軍.GM(1,1)模型的背景值構造方法和應用(1)[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4):98-103.
[2]羅黨,劉思鋒,黨耀國.灰色GM(1,1)優化[J].中國工程科學,2003,(8):50-53.
[3]聞新,周露,李翔,張寶偉.MATLAB神經網絡仿真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魏海坤.神經網絡機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