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西餐文化與禮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也正是這些禮儀困擾著我們很多人,餐桌禮儀文化是最重要的非語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堅持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要采用一個客觀、寬容、尊重的心態(tài)對待異國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比較;差異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禮儀文化又是構成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qū)的人民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當我們進入21世紀,就要不可避免的參與跨國文化交際,飲食文化正是國際文化交流中非語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風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們通過分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能提高外語學習者對西方文化、語言的了解,以便交際。
1、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座位安排、餐具、進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當地人的社會生產模式與文化取向。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種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同時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能有效避免失禮于人。
1.1就餐氣氛的差異
西方人的飲食講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會靜靜的享受自己的盤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會用小盤分好,各自食用。進餐時與客人交談的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時不要說話,即使有人與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國人則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會滔滔不絕,互相夾菜,互相勸酒,以顯出彼此的熱情與關心。這種鬧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人們內心的愉悅,溫馨和睦,一團和氣。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就從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異。
1.2座位排序的差異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會上都講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圓桌,一般情況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對門廳的座位為上座,兩邊為偏座。通常是讓年長者、位高權重者或主賓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與上座相對,其余客人則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國,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所以長幼有序,男尊女卑作為了排座的標準。總之,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為尊,左為次。西方餐桌常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別坐兩端,客人位于兩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為上,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將尊重女性、女士優(yōu)先作為排座標準。
1.3餐具的差異
西方人用餐習慣使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這兩種不同的餐具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樂于冒險。在他們看來,食物是人們暴力之下的產物,金屬的刀叉代表著一種進攻,一種強硬。同時,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獨立,強調個性的尊重與平等。中國是筷子的發(fā)源地,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用餐時只有把兩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運用自如,準確無誤,這體現了中國文化和諧統(tǒng)一的精神。筷子帶來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國人牢固的家庭觀念。在使用餐具時中西都有不同的規(guī)范。比如中餐進餐時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時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進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xù)用餐。用餐結束后,將叉子背面向上,刀刃與叉子并攏,平行放置于餐盤中。
1.4進餐禮儀的差異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對‘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進餐的過程。不但要衣著整齊,坐姿端正,還應輕言細語,耳邊通常還伴隨著柔美的音樂。在進餐過程中,人們不允許在喝湯時發(fā)出聲響,不允許吸煙和勸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將盤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將骨頭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臺布上,應該放在盤子的一角。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開始動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新菜上來的時候,客人們也會相互夾菜,以示關心。
1.5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西方人用餐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來你要先跟大家說“對不起”然后起身離席出去聽電話。用餐結束時,人們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放回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客人才能離開,告別時還要向主人致謝,更為正式的,回家后還可再以電話或致謝卡致謝。吃中餐時,接聽電話雖然也是不禮貌的表現,但是中國人對此細節(jié)并不太在意,手機響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結束后會等主人來宣布結束,感謝賓客們前來用餐。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離開。
2、結論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補充。我們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機的融合,才能真正適應我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產生的誤解,這對我國文化的傳播、文明的發(fā)展已經國際地位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維薩.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發(fā)展與含義[M].劉曉媛,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一、創(chuàng)設多元環(huán)境,營造人文氛圍
陳鶴琴說過:“兒童教育要取得較大的效益,必須優(yōu)化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不會說話的老師,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無細無聲”的效果,為幼兒營造多元文化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民族、多國家不同文化的熏陶,從而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景觀、風俗、禮儀、文化等,形成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及對國外文化的認同感。
1.公共環(huán)境的多元文化的創(chuàng)設
例如:一入幼兒園,映入眼簾的是超大的世界地圖,世界各民族娃娃、各國國旗等,讓幼兒一下子有了世界是個大家庭的感覺;在醒目位置擺上世界各地的時區(qū)表,讓幼兒知道別的國家的時間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學校的走廊掛上世界名畫,給幼兒以視覺上的沖擊,從而感受和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藝術文化,這些都是為孩子營造一種多元文化的氛圍,從中受到熏陶。
2.班級主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每個班級可以選擇適宜本年齡段的多元文化主題活動,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設相應的主題環(huán)境。如:小班幼兒開展“美食吃透透”的主題活動,墻面可以貼上各種本土美食和國外特色美食的圖片介紹,活動室可以創(chuàng)設有關于本土小吃的“閩南小吃街”、國外美食的”西餐廳”等;中班幼兒開展的“多國建筑”中,向幼兒展示的是世界各國的標志性建筑,如巴黎鐵塔、悉尼歌劇院、埃及金字塔等等,讓幼兒感受到世界建筑的輝煌和偉大,同時也展示了閩南燕尾屋、紅磚古厝等極具閩南特色的建筑,讓幼兒同樣體驗到民間傳統(tǒng)建筑的美。
3.各種游戲區(qū)的創(chuàng)設
在創(chuàng)設各種游戲區(qū)時,也可以融入多元文化在其中,讓幼兒在游戲中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如:在角色游戲區(qū)中,可以開設“好清香閩南風味小吃店”、“豪客來牛排館”、“多桑日本料理店”等等,讓幼兒在游戲中去體驗多國美食文化;表演游戲區(qū)中,創(chuàng)設小舞臺、小戲臺,幼兒可以自由表現各國的舞蹈和戲曲,也可以為幼兒提供多元的表演素材,如國外經典故事“小紅帽”、“國王的新裝”等等,讓幼兒把所學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故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以節(jié)日為載體,開展多元文化實踐活動
各國、各名族的多元文化如何體現,節(jié)日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節(jié)日時,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慶祝活動,而這些慶祝活動剛好融入了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說,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抓住節(jié)日的教育契機,開展多元文化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切身去體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可以讓幼兒感受更加直觀,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1.感受外來文化
通過世界性的節(jié)日和國外的節(jié)日活動開展,介紹世界的文化、習俗、藝術等內容,讓幼兒感知體驗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差異性,達到對幼兒進行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如:圣誕節(jié)到了,讓幼兒了解了有關于圣誕節(jié)的由來,相關故事等等之后,就可以開展相關的節(jié)日活動,如制作環(huán)保創(chuàng)意圣誕樹,孩子們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環(huán)保圣誕樹,并親手制作裝飾物裝飾圣誕樹;還可以開展制作圣誕卡,互贈圣誕禮物的活動,當孩子們收到同伴精心準備的圣誕禮物時,一定會無比的驚喜;再如,萬圣節(jié)來臨,在了解了萬圣節(jié)的傳說之后,孩子們可以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服裝道具自由裝扮成女巫、仙女、童話中的主角等角色,進行討糖果的游戲,充分體驗西方民族的幽默樂趣。
2.傳承民族文化
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也蘊含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過各種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也可以讓幼兒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如元宵節(jié),可以開展做花燈、賞花燈、猜燈謎、品湯圓的活動,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元宵花燈,提著花燈到社區(qū)去觀燈賞燈,猜燈謎,然后和家長一起制作湯圓,品嘗甜甜的湯圓,體會團圓的意義,別有一番樂趣,也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再次發(fā)揚光大,得以傳承。
三、以社會、社區(qū)、家長為資源,挖掘多元文化教育契機
幼兒學習的空間是多元的,并不僅局限于學校,而是指向更廣闊的空間。真正有意義和有效的學習,可以打破封閉性,在空間與時間上充分的開放,在內容與形式上充分的多元化,使幼兒能夠盡情的去探索和體驗。
情景教學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而具體的場景,從而引導學生最真實的態(tài)度體驗,用這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以及心態(tài)都得到了發(fā)展。情景教學包括:課堂游戲、才藝展示、角色表演、游覽觀光等。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知識。
根據英語這門學科的特點,情景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 情景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 創(chuàng)設情境、實踐體驗
高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章節(jié)是關于西方節(jié)日與文化的,對于生活在中國的學生來說一定對這些文化習俗很好奇,他們也希望能夠過上西方的節(jié)日,切身體會到當中的快樂,教師在講解到這些章節(jié)時,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節(jié)日課堂,讓同學們參與其中。
拿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萬圣節(jié)(Halloween)為例,教師最好把這節(jié)課的講解安排到晚上,因為根據這個節(jié)日的風俗,晚上的氣氛會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從而掌握書本知識。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系統(tǒng)地介紹這個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歷史背景,以及發(fā)展歷程,并把在這個節(jié)日中將要學習的生詞教授給學生,學生首先能記住單詞,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初步掌握。
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些南瓜面具和一些水果作為禮物,再把學生分成小組,一個小組代表一個家庭,不同的組分別準備各自的水果,根據水果的不同給自己的家園命名,比如apple house, grape garden, orange box等,每個家庭選出一名代表戴上南瓜面具,把教室里的燈關掉,走向其他各個家庭,叩開房門,說出“treat or trick”, 要求學生用英語和對方展開對話,進行激烈的勸服工作,爭取對方心甘情愿地拿出水果,在對話過程中鼓勵學生盡量應用這一課所學的單詞和語法,比如,動名詞的使用。最后進行評比,看哪一組得到的水果樣式最全,數量最多,教師可以對最后的獲勝者進行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應用課本知識,而且也對萬圣節(jié)有一個真實的了解。
2. 角色表演,切身體會
角色表演也是情景教學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說英語臺詞,深入角色的詮釋,會對知識產生刻骨銘心的記憶。
比如,在講到music和movie這些章節(jié)時,不妨讓學生走向表演的舞臺,鼓勵學生唱經典英文歌曲,或者在講到Magee’s present(麥琪的禮物)這一課時,安排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麥琪和他的丈夫。這樣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有了熟練的掌握,對于知識的學習也會深刻、透徹。
3. 課堂游戲,獎懲激勵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老師站在講臺上對著書本講解,學生在下面一邊聽,一邊抄筆記,這樣的課堂顯得沉悶、枯燥,毫無生氣。為了能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一些小游戲,并形成游戲分組競爭的制度,對于落后的小組,用才藝展示的方式進行懲罰。
比如,在manners(禮儀)這一課,可以先把學生分組,然后,讓學生圍繞桌子坐下來,成一個圓圈,每名學生手持一副西方餐具:刀、叉等,再在桌上擺上真實的西餐,把課堂真實地擬造成一個西餐盛宴,這時候教師可以開始講解課文中的禮儀內容,用英語逐一講述每個禮儀細節(jié),并且一邊講一邊讓學生追隨去做,如果哪個學生做錯了,就讓他站起來仔細閱讀課本,重新為同學講解,對于連續(xù)三次做錯的學生,要求他背課文,或者抄寫英文句子,以此來加深他的記憶。
4. 借助網絡,形象展示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對于英語教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某些無法身臨其境的活動,我們可以借助網絡圖片或視頻來得以體驗。
比如,講到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環(huán)游世界)這一課時,我們無法真正地帶領學生出去旅游,但是,可以組織學生集體上網,教師根據課本內容事先設計好圖片或者視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把要學的生詞或短語加入其中,比如,對于各地風俗習慣的解釋,各地名勝古跡的名字都要用英文標注。在老師帶領同學們游覽完世界各地之后,要求同學們針對某一地區(qū)作英語報告,用英語描述當地的景色,所見所聞,說出都學到了什么,為什么喜歡這個游覽勝地,對比當地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么不同。同學們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會了運用生詞,還飽覽了當地的風土民情,對西方或國外的風俗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和認知。
三、 情景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學生在情景教學課堂中確實嘗試了新意,體會了快樂,但是,高中應試教育的根本目的還是要學生學會基本的語言知識,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任務分配,以及加強作業(yè)檢查力度,防止學生只注重陶醉在游戲中,卻忽視了學習任務的完成。
[關鍵詞] 《喜福會》;中美文化,沖突
《喜福會》講述的是四位華人移民婦女和她們在美國長大的女兒們之間的故事。小說的題目《喜福會》原是母親們打麻將的聚會。這些婦女移居美國已有幾十年,但她們仍念念不忘從小受過的傳統(tǒng)教育,恪守著中國幾千年來滲透于婦女血液之中、幾乎已成為天性的封建男權的思想。而她們從小在美國成長的女兒們則與她們的母親上演了一出由相互爭斗到殊途同歸、相互認同的悲喜劇。
一、《喜福會》中體現的中美文化差異
(一)中美飲食文化的不同
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部影片有兩個片段描寫中美飲食文化的不同,影片中以吳晶美將要去中國與雙胞胎姐姐見面前的一次聚會開始展開了關于美食的描寫,影片反映了在吃中餐時熱鬧的氛圍,體現出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與西方差異;龔琳達的女兒魏芙麗的美國男友瑞奇去準丈母娘家拜訪的鏡頭中,龔琳達做了一大桌子菜來款待瑞奇,瑞奇作為美國人深感驚喜,影片中的這兩個片段深刻地體現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一是體現了中西飲食的方式不同。在中國,宴席都只是一種形式,即筵席要用圓桌,主人和客人圍坐在一起,形成一個團結、和睦的家庭氛圍。在用餐的過程中,主人與客人會互相夾菜、勸菜,互相敬酒,體現了中國人的“和”,然而西方人的筵席,酒和菜都是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常情況下,通過與鄰座客人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二是體現了中西方人在飲食時的餐桌禮儀的差異。瑞奇到琳達家做客時做出了許多與中國飲食文化不相符的舉動,在用餐的時候,他用筷子夾菜不小心把湯汁滴到白襯衫上,而且還沒有等到長輩先夾菜,自己就迫不及待開始大吃起來。在中國,餐桌上的座次、吃飯的規(guī)矩體現的是人物之間的關系與地位,以左為尊,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時候,會把地位最尊敬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位,然后再依次安排,西方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女賓客比男賓客的席位要稍高。在就餐時,要等長輩先說可以吃飯了或者先夾菜,其他的晚輩才可以用餐,喝酒的時候,瑞奇不知道規(guī)矩把長輩提的酒一口就喝光了,在中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晚輩喝一小口,表示尊敬。
(二)中美朋友觀的不同
中國人一向主張以己推人、將心比心、以誠待人、表里如一、設身處地,交朋友也以心相交。一旦成為彼此的朋友就會一生往來不斷。《喜福會》里所體現的四位美籍華裔女性,每個周末都會聚在一起,共進晚宴,分享著彼此的歡樂與悲傷。而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她們的孩子,因為母親的關系而成為朋友,然而她們的“朋友”關系卻似乎少了點什么。君說魏芙麗:“有些顧客自認為是朋友往往會占便宜不付錢,這是不道德的。”魏芙麗認為君的廣告方案不合格,也不給予改正的機會,她說:“大公司需要的是那些了解公司風格的人。”英美人的交友觀比較實際,兩個人見過幾次面,在情趣愛好方面投緣,能夠聊得來,他們就會成為朋友,在共同愛好的主導下他們的友情可能是連續(xù)的、密切的或真誠的。但是,時過境遷,分歧產生,就化為泡影了。他們對朋友的界定并不嚴格,對朋友和友誼的標準也沒有中國式的愿為知己者死的信念。美國文化背景下的朋友關系不愿承擔由此而產生的任何義務,所以友情一般很淡。
(三)中美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
中國父母一直崇尚讀書,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中國父母的目標定清楚了,那么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來讓孩子在學習上實現這個目標。在美國教育中,學校的成績并不代表一切,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決定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在《喜福會》中有多處體現了中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比如林多母女倆,女兒林多小時候精于西洋棋,總是奕棋冠軍,她非常有自信,但是,她第一次跟母親強烈的對峙,就是為了弈棋。得到冠軍后母親總是拿這件事到處去炫耀,她覺得母親這種炫耀讓她感到很難過。她質問母親:“若你這么喜歡炫耀,那么為何不是你去弈棋呢?”最后她還掙脫了母親的手跑走了,那天很晚才回家;她的母親對她的離家出走表示出完全的不關心,甚至一點都沒把她放在眼里,因此她拿出自以為是的殺手锏,鄭重地向母親說:“我以后再也不去弈棋了。”母親根本就沒有把她的威脅當做一回事。然后她不再弈棋后,自己感到茫然失措,她的內心是很希望母親求她再去弈棋,事與愿違,母親并不想在這個事情上與她妥協(xié),過去幾個月后,她最終向她母親認錯,表達了她要再去弈棋的想法,原以為母親會稱贊她、支持她、認同她,然后,母親冷冷地說:“一下要,一下不要,你難道真的以為奕棋這么簡單?以后不會再這么簡單了?”母親的話語讓她徹底失去了對奕棋的自信,冠軍也與她失之交臂。她的母親成為她生命的掌控者,她的選擇都受到母親的影響,徹底活在母親的眼光中,母親贊成與否、欣不欣賞,主宰了她的成長。她的成長史,就是在努力試圖擺脫母親的控制,事與愿違,她依然在母親的目光中成長。美國父母更側重于自己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有健康的人格、性格以及值得擁有的童年時光,孩子的未來他們并不參與,讓孩子去尋找和開創(chuàng),側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復雜和不同環(huán)境的生存強者,具有獨立能力生存的公民,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依靠,卻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四)中美婚姻觀的不同
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觀的核心是傳宗接代,在婚姻中更期盼百年好合、相濡以沫。西方人的婚姻觀念主張:婚姻是男女之間牢不可破的契約關系,是兩個人的事情,不涉及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必要干涉。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這個權力是國家法律賦予他們的,當然,當他們發(fā)現自己的婚姻是一個錯誤,他(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不道德、殘忍,甚至是違背社會法律的行為。《喜福會》中露絲的婚姻觀就是典型的中國女性婚姻觀,露絲還在戀愛時,男方家人就已經因為她是東方人瞧不起她,中美文化地域差異依然是社會融合的羈絆。瑞奇正義凜然地斥責了他母親的行為,表現出對她的愛與尊重,同時,她是在他的愛與尊重下,嫁進了豪門,然而嫁過去后,丈夫立刻陷入忙亂的家族企業(yè)中,很少有時間來陪陪妻子,露絲作為稱職的妻子,像大多數中國婦女一樣,相夫教子,徹底放棄了自己的職業(yè)、前途和思想,甚至是自我的迷失。不久之后,露絲發(fā)現她與丈夫之間的婚姻已經陷入了危機,她的丈夫有了外遇,生活上的不稱心,讓她再一次迷失不知所措,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去面對這一切。
二、文化、語言與跨文化交際
文化或文明,從民族學意義分析,包括知識、道德、信仰、藝術、習俗、法律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曾經有人說過:語言決定著種群的劃分,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進一步理解,語言屬于身體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別的群的一個群。任何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關聯,相互影響,語言的形成受文化的影響,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又受到語言的推動。語言與文化二者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qū)別,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殊語法使用、特殊詞匯的指代以及聲音的形成,都存在文化對其影響的烙印,這種烙印伴隨不同種族的文化都在不斷演變。《喜福會》通過語言、通過影像展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交際下的文化發(fā)展狀態(tài),尤其是中美兩國在語言上的差異,導致在文化心理上的區(qū)別,這種差異通過故事展現出了人們在不同文化影響下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對待婚姻、愛情的態(tài)度。
中美兩國從語言到文化差異巨大,但是兩個族群的人卻因為其他因素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在一起,這種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就會變得清晰,不同種族的人在接受另外一種文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通過不同場景的碰撞也展現給了觀眾。
三、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長時間以來,外語教學在理論認識上存在局限性,英語教學過程中對文化的導入缺少自覺性、規(guī)范性。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只是培養(yǎng)“純語言能力”和考試技巧,即能夠造出一些意義正確、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
現實中,僅有這種能力不足以保證人們進行有效的交際,尤其是國際化浪潮已經深深地把中國拖向國際舞臺,學生掌握英語溝通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如果對所學語言的相關風土人情、背景知識、社會價值觀等知之甚少,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更談不上用它來進行有效的交際了。在《喜福會》上,龔琳達為了表示對瑞奇的歡迎、尊重和關心,也為了顯示她的熱情和好客,給瑞奇夾菜,這種情況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但是,在國外卻未必也是這種認識,因為你所夾的菜不一定是客人喜歡吃的。中國的餐桌上最講究的就是吃飯熱鬧,敬酒、勸酒是常見的事。西方的餐桌上卻不能勸酒,如果強迫別人喝酒,則是對對方的不尊敬。西方用餐時,注意的是當侍者一次為客人上菜時,走到你的左邊,才輪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的右邊,就不要取,那是輪到你右邊的客人取菜,取菜時,最好每樣菜都取點,這樣主人會高興。
大學英語的課堂中,在講授西餐的相關用語和單詞的時候,不告訴學生西方用餐時候的禮儀及中西文化差異,那么就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只重視認知原則而忽視文化原則的情況。再比如說,《喜福會》中體現的中西交友觀的差異,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差異給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就不會再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把中國人的交友觀強加給對方,造成彼此的誤解。通過把文化等觀念植入教學中,讓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是在教學過程中了解西方文化及生活習慣。
詞語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其詞匯結構、語義結構和搭配無不打上該語言民族文化的烙印。語言不是處在真空中,而是社會的產物,交際也是一種社會的行為。因此,外語教師應該記住這一點,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提高應與他們的文化能力發(fā)展齊頭并進。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只重視認知原則而忽視文化原則的情況。既要發(fā)現一些外來詞語與漢語言的異曲同工之妙,又要找出并理解某些類似表達之下隱藏的不同文化底蘊,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戎林海.跨越文化障礙[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一、對比漢語,提示內涵
文化的不同表現為語言表達也會有所不同,受各自社會風貌、民情風俗、傳統(tǒng)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借助對比的方式來活化英語教學,能使得學生在深入把握相關內涵意義的基礎上獲得更為深刻的印象。將英語表達和漢語運用予以對比,能使得學生在不斷梳理知識體系和語言表達內容的前提下獲得更為豐富的感知體驗,形成更為敏銳的語感。
對比漢語,能使英語教學更有現實意義。如,一些在詞匯意義上的表達差異更是值得研究,像,中國對“紅色”是情有獨鐘,多與“喜悅、高興”的事情連在一起,像“辦紅事”“紅火”等,多表示討彩頭、吉慶的意識。不過,在英美國家則有著天壤之別,多用red表示“氣憤”“罪行”,如see red(發(fā)怒),red-handed(正在犯罪的)等。通過對比漢語,學生對“Why do the people greet the others with a kiss?”等會有更為深刻的感知,能能通過相應的閱讀引導知曉在地中海國家,人們以相互吻面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好感,表示自己的喜歡之情;明白“法國人深吻冠全球”和其是深吻的發(fā)源地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對比,使得學生對文化與時展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更為準確理解。
運用對比漢語來揭示文化的內在意義,能使得學生在觸類旁通和全面對比的過程中掌握文化的不同,便于他們從深層次挖掘其原因。通過找出異同的方式引領學生主動深入對比,幫助他們在綜合分析各種文化元素中梳理和總結歸納,能使得文化教學更有導向性和趣味性,更能使學生獲得不一樣的感知,提高學生跨文化探究意識。
二、聯系背景,注重語境
英語作為交際語言,其情境性、文化性和語義性都不可忽視,都應該在追本溯源的過程中積淀深厚知識和文化底蘊。從文化背景中探尋更為豐富的語言表達內容,使得學生不僅知其然,更使他們在知其所以然的過程中發(fā)現有趣的知識要點,促進知識技能生成發(fā)展。聯系背景,讓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單一學習模式,使得學生在深度挖掘和廣度拓展的過程中掌握更為豐富的語言表達情境知識,有利于他們在不斷梳理知識體系中開闊視野。
聯系背景的過程就是學生整體理解感知不斷深入和豐富的過程。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5“Let’s celebrate!”的“ReadingHalloween”教學中,不妨圍繞“The culture and celebrations Halloween”表達主題,要求學生從萬圣節(jié)的由來、慶祝方式、社會價值意義等角度深入剖析,幫助學生從中尋找更為豐富的語言表達學習背景。學生通過查閱互聯網、報紙雜志等方式,就萬圣節(jié)的相關知識予以全面了解。通過聯系背景,能使得學生對Halloween萬圣節(jié)前夕(為“All Hallows'Eve”的縮寫)有了更多的整體認知。讓學生在了解每年的10月31日,西方很多國家為慶祝類似于中國清明的節(jié)日而舉行的一種活動,讓學生在了解萬圣是祈福的基礎上,主動與中方相關節(jié)日進行對比。再結合萬圣節(jié)前夕的節(jié)日習俗,像制作南瓜燈、不給糖就搗亂(Trick or treat)等,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還可從故事傳說方面找到其中相應的內容,幫助學生由此產生主動探學的激情。教師還可搜集萬圣節(jié)的背景資料和學習內容,幫助學生豐富整體理解感知。
聯系文化背景,主動幫助學生梳理相應的文化素材和內容,能使得他們在知曉運用范圍和情境中主動深入運用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從相應的背景中挖掘值得關注的文化元素和豐富內容,更能使得學生從文化的整體運用上獲得更多的思維靈感,幫助他們在主動拓展延伸的過程中收集相應的素材。引導學生從相關的語境中把握文化的運用,鼓勵他們在深入語境中獲得正確運用規(guī)則和方法。
三、挖掘信息,拓寬視野
文化是人們建立在勞動和生活基礎上一種信息溝通和交流,具有一定祈盼、祝愿的意思。挖掘其中信息,能使得學生在不斷豐富認知視野的過程中形成深厚的文化認知素養(yǎng)。挖掘信息,能使得學生在不斷深入了解中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挖掘其中的信息,能使得學生形成主動學習探知的良好習慣。
挖掘信息,能使得學生能主動融入學習探知中深化理解感悟。如,在七年上冊的Unit6“Food and lifestyle”的“Welcome to the unit”教學引導中,根據“All kinds of food”表達主題,可引導學生在“餐飲文化”上挖掘更為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觀看中西方用餐文明禮儀宣傳片,讓學生從西方運用刀叉、餐桌文化習俗等進行比較,可建議模擬宣傳片中的相關情景進行交流。透過這些文化剖析相應的運用情境氛圍,能使得學生在主動運用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語言信息知識。有的學生借助怎樣吃西餐的相關主題,從禮服選擇、刀叉使用、紅酒品嘗等方面來梳理整理相應的知識要點,幫助他們在深入理解感知過程中積淀豐富知識。建議學生根據挖掘的相關信息,就“How to introduce the culture of having food?”等進行書面表達,讓他們在主動整理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有價值學習信息。
引導學生通過文化背后的相關事例進行深入探究,找出其中有效信息點,能使得學生在深入挖掘中獲得豐富語言文化知識。透過文化信息,引導學生整理拓展相應的內容,能使得他們在不斷優(yōu)化認知體系和生成豐富知識中深度拓展。
四、辨別語法,深化思維
中國式英語問題的主要成因是學生對英語語法運用掌握不夠牢固,往往下意識借助漢語表達來拓展運用,產生一定的錯誤運用思維方法。這些語法錯誤運用,不僅能使得學生容易產生思維紊亂,更不利于他們在自覺探索中形成深厚語言文化素養(yǎng)。
英語的語法體系主要通過詞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示。如,由文化差異來分析語法運用,學生能從相應的英語詞匯運用中發(fā)現,少數詞匯在運用上不大符合表達習慣,在語法運用上卻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應該根據具體語境進行自覺調整。像,請到休息室去喝杯咖啡。Please go to the restroom to have a cup of coffee.不能將restroom翻譯為“休息室”,因為在西方,restroom常被人們稱之為“洗手間、方便的地方”。根據這些語法運用規(guī)則,引導學生從表達習慣的邏輯思維中摘錄相應的內容,能使得學生在有所發(fā)現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更為全面感知體驗。
緊扣英語表達的語法運用,多從相應的運用范圍和實際效果中篩選有價值信息,更能使得學生在主動靈活運用中發(fā)現有價值的素材。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英語表達,幫助他們從相應的理解運用中找出有效知識。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7-0110-02一、前言
語言是一種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質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際功能。中職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就提出這一要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但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與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密不可分。新的《中職英語教學大綱》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課程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但目前我國中職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對英語絲毫不感興趣。他們的文化意識淡薄,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習俗、禮節(jié)常識的了解匱乏,更談不上用英語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來理解、運用英語。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師生沒有意識到中職英語教學中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中職英語教材的內容涵蓋了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廣泛知識。筆者在中職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深深感到如果沒有把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作一定的介紹,是很難講解清楚教材的內容的,學生也很難準確把握有關內容的思想內涵。筆者認為,英語教學中對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是相當重要的。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容易理解語言的本質和思想內涵,因此也才能更準確學習和運用英語,從而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
在正式進入課本的學習之前,筆者一般教給他們: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聯合國的日常工作語言之一。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共有近4億人,也就是說,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1人講英語。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國人接觸、使用英語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果不懂英語就很難和外界溝通,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這樣首先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
2.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對英美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因此英語課外知識的導入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變得尤為重要。教學生英語要先培養(yǎng)他們學英語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英語(基礎模塊)》(上冊),Unit 12 Festivals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快樂豐富的西方節(jié)日。復活節(jié)(Easter Day):在春分后的第一個滿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慶祝耶穌復活的節(jié)日。在復活節(jié)的前一天,有著兔子會下蛋的傳說。孩子們玩著尋找涂有顏料的復活蛋(Easter egg)的游戲。Halloween(萬圣節(jié)):萬圣節(jié)前夕,l0月31日,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jackOlantern),穿著奇裝異服,戴著骨骼面具(mask),縱情玩鬧。他們挨家挨戶地轉,嘴里說著“Trick of treat”,而后拿了糖果(Candy)和點心就走。這些自然能引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學英語的興趣。
3.有利于學生提高交際能力
各國有各國的生活習慣,中、西方的生活習慣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恰到好處地同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須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與我國文化有差異的背景知識。
如在學習《英語1》(基礎模塊)的Unit 3 How Much Is It?時,可以告訴學生:在商店購物,中國店員常會對顧客說“請問您要些什么?”這句話對西方人來說是極不禮貌的,他們習慣說“Can I help you?”或 “What can I do for you?”。而“Hello.How are you?”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It’s a fine day,isn’t it?”等關于天氣的話題是比較適宜的。所以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差異教育和導入是有必要的,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和比較可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4.有助于學生記單詞
如漢堡包(hamburger)、圣誕節(jié)(Christmas Day)單詞都比較長,不好記。如果教師講一講文化背景,如漢堡包是以人名命名的,是一個賭徒因賭博不回家,讓妻子把準備的飯菜夾在兩片面包中間送過來因而得名的。圣誕節(jié)的圣誕樹,圣誕老人送禮物等,則能引起學生興趣,變學英語為快樂學習,有助于記住這些單詞。
?教學教法?拓展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激發(fā)中職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三、中職英語教學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拓展的實踐
1.把握教材,課堂上適當延伸
新版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英語教材所提供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題材新穎廣泛。教師的教學藝術就在于充分挖掘教材內涵,通過獨具匠心的教學,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學習熱情,從而很好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筆者在教學中經常結合課文內容,再引入一些適當的背景知識,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英語1(基礎模塊)》Unit 3 How Much Is It? 在學習本單元前,可先介紹一下Supermarket 的由來以及廣東省一些著名的連鎖超市(chain supermarket)如WalMart(沃爾瑪)、Jusco(吉之島)、Carrefour(家樂福)、CRVanguard(華潤萬家)、RTMart(大潤發(fā))等。學習完本單元后,再向學生介紹一些購物小常識和技巧等。
由于以上課外知識都切合生活實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豁然開朗,學有所獲,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課堂參與積極性也非常高。久而久之,學生對每一次英語課堂都有所期待。
2.積極開展英語課外活動
英語學習單純靠課堂45分鐘是難以收到圓滿效果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教師應更多地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多了解英語文化,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機會。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并結合學校實際,筆者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
(1)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前提下讓學生觀賞外國影視或音樂。如在學完《英語1(基礎模塊)》Unit 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Now后,可以播放一部由Julia Roberts和Richard Gere主演的著名影片《漂亮女人》(Pretty Woman)給學生看,其中的Vivian要與Edward Lewis約會,大酒店的管家非常友好地教她淑女的西餐禮儀。通過觀看影片,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去認識、學習西方的餐桌禮儀,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把語言學習貫穿到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
(2)結合一些西方重要的假日(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等)舉辦一些晚會和活動,讓學生們去親身了解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
以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起到課堂達不到的效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文化,培養(yǎng)文化意識,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還有助于擴大學生們的視野,更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人們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在真正的交際場合進行有實際內容、有實際意義的交際。外語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這種交際能力。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是進一步學習的手段。同時,豐富學生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也要注意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前提,不能成為學生繁重的學習負擔,同時英語背景知識要有趣、實用。
英語是交際和思維的重要工具,它凝聚著英語國家的民族思想、文化和情感,鑒于英語學科的這種特性和功能,中職英語教學的素質教育就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放在首位。實踐證明,豐富學生的英語背景知識,對于學生學英語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要長期堅持,就能使學生學好英語,用好英語。
參考文獻:
[1]謝慶鋼.淺析如何激發(fā)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J].英語教學,2003(1).
[2]黎炯,王瑾紅.談英語國家文化與英語教學的關系[J].教育與職業(yè),2006(21).
【關鍵詞】美國瑤族;國家認同;文化認同
【作 者】玉時階,廣西民族大學瑤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1)03-0132-005
American Yao’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Yu Shijie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American Yao’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analyzes the features about them.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Yao’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s different from the average American and other ethnic identity on development process. American Yao’s identity process did not follow the law development likes “cultural identity-ethnic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but from national identity to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American Yao;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瑤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跨境民族。20世紀70年代,一部分東南亞瑤族因避戰(zhàn)亂,被聯合國難民署作為難民安置到美國居住生活,并實現了對美國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但和許多美國人對美國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同,美國瑤族人對美國的國家認同主要表現為國籍的認同,文化的認同卻表現為一種多元的文化認同,它既有美國的主流文化內涵,又有瑤族傳統(tǒng)文化的因素。
一、 認同的理論視角
“認同”一詞來源于英語“identity”,用于表示身份、屬性等方面的確認或同一性,其最早出現于哲學領域。后來,經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心理學家的引入,成為心理學中分析自我同一性的核心范疇。所謂自我同一性,是一種發(fā)展的結構,有時指一個人對其個體身份的自覺意識,有時指個體對性格連續(xù)統(tǒng)一體的無意識追求,有時指自我綜合的無言操作,有時則指對某個群體的理智和特征的內心趨同等。[1]認同一詞被廣泛用于社會科學研究后,常被用于表示某個特定主體與特定客體之間的關系。在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中,“認同”一詞一般用來表示個體對自己與特定的群體、組織或政治單位之間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確認。[2]
人的認同從來就是多重的。其中最為人們關注的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使人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不斷發(fā)展變異,人們不得不思考自己是誰及自己屬于什么群體的問題,都會遇到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難題。所謂國家認同,是指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同樣,民族認同也可以在這個定義框架中得到演繹。[3]而文化認同則是指民族群體或個體對本民族價值的篤信,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命運的理解和關注以及族群關系的認識等。[4]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屬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和某一特定的國家。從認同的特點來看,文化認同先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前提。對于一個國家的原住民族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對一個國家的移民,特別是移民中的難民來說,究竟是文化認同促進了國家認同,還是國家認同促進文化認同,卻很少有人研究,特別是像美國瑤族這樣一個從東南亞逃難到美國的族群,他們對美國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應和別的民族存在一定的差別。
二、 生存第一――美國瑤族的國家認同
20世紀70年代,由于老撾政局動亂,大批瑤族人“逃離老撾,翻山越嶺,穿過湄公河,來到泰國不斷壯大的難民營。”[5]后來,這些瑤族人被聯合國難民署分期、分批安置于歐美的一些國家。被安置于美國的瑤族人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2002年約有3萬人;其余的分布在蒙大拿、阿肯色、伊利諾伊、德克薩斯、亞拉巴馬、紐約、賓夕法尼亞等州,2002年約有5000余人,形成“大分散、小雜居”的分布格局。
一般說來,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前提,文化認同先于國家認同,但美國瑤族作為從東南亞遷入美國的難民,其對美國的國家認同卻先于文化認同。最初,瑤族人從東南亞遷入美國時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生存環(huán)境,他們既不再是老撾人,也不是美國人,他們是難民,是為了生存而逃難到美國的難民。所以,瑤族從東南亞進入美國后,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即必須盡快獲得綠卡,得到美國國家(或政府)的認同,找到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美國政府將他們安置于難民營中暫時居住、生活時,派人到難民營中教他們學習英語與生產技能,介紹美國的國情、社會,讓他們盡快地了解美國、熟悉美國、認可美國。經過難民營的學習培訓,絕大部分瑤族人都學會了英語和一門勞動技能,對美國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到了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獲得了綠卡,成為了美國公民,完成了“東南亞難民”向“美國公民”的轉變過程。這意味著美國瑤族人已確認自己屬于這個國家,已與美國這個國家形成一種契約,即作為美國公民,他們既可享受美國公民應有的權利,亦應承擔美國公民應盡的義務。 其國家認同的過程通過國籍的認同得以實現。對于他們這些流落異國他鄉(xiāng)的難民來說,“國家認同”的核心內容與首要標志是“國籍認同”,沒有國籍認同,也就沒法實現國家認同。所以,東南亞瑤族難民取得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既是他們對美國“國家認同”過程的開始,也是他們對美國“國家認同”的繼續(xù)。經過30余年的努力,現在的美國瑤族人不僅加入了美國國籍、獲得了綠卡,成為美國公民,而且都能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生活方式已經接近當地的主流社會。在美國主流文化的影響下,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改信了基督教,一部分青年人開始與當地人通婚,為了生存,他們已經放棄了對原住國的認同。據美國瑤族協(xié)會負責人趙富明、趙召山、趙貴財等人介紹,瑤族剛進入美國時,多從事一些以出賣體力為主的工作,如超市售貨員、酒店服務員、加油站工人、農場工人、學校和醫(yī)院等單位的勤雜人員,少數人受雇于政府機構的管理部門工作。現在,除有部分中年人仍在各種工廠、農場、公司、服務行業(yè)從事體力勞動外,許多年輕人通過學習專業(yè)知識,成為政府公務員、教師、律師、醫(yī)生等,部分人還自己注冊公司,創(chuàng)辦企業(yè),成為小業(yè)主。這些企業(yè)多為旅店、洗衣店、餐館、加油站、農場、超市、汽車維修點。如李文鳳在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市經營一家超市,同時還擔任美國西部瑤族華文學校的董事長。趙有財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經營一家旅館,并投資音像業(yè)。趙召山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市經營一個銀行儲蓄所、一家汽車旅館、兩個汽車加油站。趙富明在俄勒岡州政府擔任公務員,盤文凱在薩克拉門托市任公務員,鄧有官在西雅圖當小學教師,鄧金田在西雅圖市任公務員。對于許多美國瑤族人來說,老撾只是他們曾經居住過的一個國家,是他們千百年來遷徙過程中的一個驛站,他們不會忘記她,但他們不會再回去,因為他們已經是美國人了。正如桑•科埃•薩喬說:“我對優(yōu)勉瑤人文化很感興趣,但我知道它對我沒什么益處;我必須去學習和懂得美國文化,否則將一事無成,因為我生活在美國。”[6]波特蘭市趙金先林對筆者說;“戰(zhàn)爭迫使我們逃離老撾,是美國收留了我們,除了美國,我們不知道該去哪里?不加入美國你怎么辦?”費•芬•薩喬也說:“我認為我的生活是屬于這里的,老撾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我懷念我的國家,但我不想回去,在老撾工作太辛苦了,不像在這里,我真的喜歡美國。”[7]萊•普•薩利亦說:“我于1979年來到美國……我很懷念老撾,但我現在也在這里住了好多年,我不想回去了……這個國家非常好,非常的美麗。”[8]不僅一般的美國瑤族人這樣說,就連像趙富明這些美國瑤族的精英也認為:我們已經是美國人了,所以,我們就得按美國的規(guī)矩去做事。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已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美國作為他們的“家”。經過近30年的努力,他們不僅已經成為美國公民,而且開始在美國的社會政治活動中逐漸發(fā)揮作用,取得了一定的話語權,提高了瑤族在美國的社會地位。據薩克拉門托市瑤族協(xié)會主席盤文凱先生說:該市所處的加利福尼亞州共有亞裔人成立的民間社會組織3000多個。2002年,加州政府通過媒體和社會對這3000多個社會組織進行評估,根據各個社會組織的業(yè)績和作用,從中推出5個社會組織的負責人為加州社會組織的精英,結果,加州薩克拉門托市瑤族協(xié)會主席盤文凱先生被推選為加州社會組織精英之一。在薩克拉門托市瑤族人為筆者等人舉行的宴會上,我們看到了盤文凱先生所獲得的證書及獎杯。波特蘭市的趙富明先生擔任全美瑤族協(xié)會主席期間,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多次邀請中國國家民委和中國瑤族組團訪美,并就增強中美瑤族文化交流問題撰寫文章,發(fā)表于華盛頓大學學報上。趙召山先生在里土滿市難民安置指導中心工作期間,深入瑤族社區(qū)調查,撰寫了“在美國再定居的瑤人的影響”一文,參加在越南召開的“國際瑤族研討會”,并作大會發(fā)言,該文被收入大會論文集《瑤族社會及文化的發(fā)展:現在與未來》。這部分瑤族精英的出現及他們在美國與世界各國所做的貢獻,不僅提高了美國瑤族的地位和形象,為美國政府贏得了榮譽,而且也改變了美國社會對瑤族的看法,客觀上強化了美國瑤族人的國家觀念,推動了美國瑤族人對美國的認同。
三、“半個優(yōu)勉人和半個美國人”――迷茫的美國瑤族文化認同
瑤族從東南亞進入美國后,為了生存下去,首先實現了對美國的國家認同,但國家認同并不等于文化認同,文化認同雖然與國家政治生活相關,但又有區(qū)別。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其變化的速度與程度歷來落于政治、經濟之后,故一個民族文化認同的歷程也比國家認同的歷程要艱難。
瑤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跨境民族。明清之后,一部分瑤族人就開始離開中國,進入東南亞國家居住生活,但他們一直傳承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基本上與中國瑤族相差不大。[9]30多年前,一批瑤族人又以難民的身份從東南亞移民美國,經過30多年的努力奮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績,成功地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實現了對美國的國家認同。但對他們來說,美國畢竟是個新的國家,許多事情完全是陌生的新鮮事物。他們在從難民向公民,山地民族向都市民族,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與本土化之間游移不定,從而使其文化認同難以一朝完成,西方文化的傳播與移入遭到了瑤族傳統(tǒng)文化的頑強抵抗,從而使其文化認同表現出獨特的民族性。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自稱是個政治民主、自由的國家,所以,瑤族從東南亞移民美國后,“總是嘗試接受美國文化的神話,這個神話相信所有人都擁有完全的自由和民主,我們可以干任何我們想要做的事,可以成名、可以變富。”[10]但正如美國瑤人福•喬伊所說:“美國的生活就像年輕一代的夢想,在他們心中就像到了‘天堂’似的。他們都說美國是一個充滿自由與機會的國度。但與此同時,許多人在這里卻難以找到屬于他們的社會感情世界。”[11]即使是年輕一代的美國瑤人,他們也“總是迷失在兩種文化之間,他們想要融入美國的青少年族群當中,但卻力不從心;有許多遠大的理想,他們追逐財富與名利,但是他們對美國社會的觀點卻是不完全理解和不現實的。”[12]他們既追求美國的現代文化與民主自由,但又懷念瑤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信仰;他們既不可能保持瑤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又不能完全融入美國社會。正如桑•科埃•薩喬說:“我認為自己是半個優(yōu)勉人,半個美國人。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文化里,我稱其為過渡文化。我感覺在兩個文化之間有一個偉大的使命,因此我要保留我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要學習新文化――美國文化。”[13]這種文化的迷茫主要表現為:
1、語言認同的差異。瑤族從東南亞進入美國后,經過在美國難民營的強化學習及與美國主流社會的交流,絕大部分人都學會了英語,不會說英語的美國瑤族人微乎其微。特別是在美國出生的瑤族人,不僅會說英語,不少的人甚至已不會說瑤語。這種語言文化認同的英語化趨勢使美國瑤族社會中的老人和精英深感不安。歷史上,瑤族是個遷徙不定的山地游耕民族,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他們曾借用漢字及其模仿漢字發(fā)明的土俗字來記載歷代祖先曾定居過的地方或歷史,溝通感情,抄寫經書,瑤族中長期流傳的《祖圖》、《信歌》、《家先單》、《盤王大歌》、《過山榜》等,都是用漢字和瑤族土俗字抄寫的,然后用瑤語喃念。如果不會瑤語和中文,就不會讀這些民間傳統(tǒng)古籍,就不懂瑤族的傳統(tǒng)文化。于是,全美瑤族協(xié)會通過決議,要求美國瑤族人在家里和民族節(jié)日聚會時必須說瑤語,并且與中國瑤族及有關專家聯系,將中國瑤族地區(qū)試行的瑤文引入美國瑤族社會,在瑤族地區(qū)開辦瑤文培訓班,編印瑤文課本,教美國瑤族人學瑤文、講瑤話。加利福尼亞州和俄勒岡州的廣播電臺還為美國瑤族人創(chuàng)辦瑤語節(jié)目,每周安排15分鐘的瑤語廣播欄目。即使是已改信基督教的美國瑤族人,亦可用瑤語在教堂中念圣經,做禱告。現在美國瑤族社會中瑤語和英語并存,美國瑤族人在與主流社會交流時,用的是英語;在本民族社會內部和家庭中則用瑤語。正如桑•科埃•薩喬說:“我對生活在Halsey Sguare 感到很滿意,因為我有機會與周圍生活的優(yōu)勉瑤人講同一種語言。我認為讓年輕人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里,講自己的語言是一件很好的事。”[14]從文化認同的視角來看,英語在美國瑤族社會中的傳播與普及,增加了美國瑤族與其他民族接觸的機會,有利于對美國主流文化的認同,但在英語的傳播與普及過程中,又使美國瑤族人不斷感受到瑤語瀕臨失傳的危機,從而產生對外來語言文化一體化的抵抗情緒。盡管美國政府一直力圖把自己的語言文化在盡可能廣泛的意義上傳輸給全體美國公民,企圖實現全體國民的文化認同,但這種理想在中央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外的一些邊緣地區(qū)或弱勢族群中卻是那樣難以實現。
2、的差異。歷史上瑤族主要信仰自然宗教與道教。瑤族在東南亞國家居住時,亦有極少數信基督教。[15]但自從進入美國后,受美國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瑤族人改信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瑤族人的家庭中不再設祖先神龕,改貼耶穌畫像;有瑤族經書、神像、法器的人家,均將其送人或燒毀,逢星期天到教堂念圣經、做禱告。而大部分美國瑤族仍保持傳統(tǒng),祭祖先,敬盤王,崇敬三請三元等道教神;家中廳堂仍設有神龕,加州奧克蘭市的瑤族協(xié)會還購置土地建盤王廟,供全美瑤族人每年到此祭盤王。平時的小型祭祀活動有架橋、解煞、續(xù)魂、送堆、做秋、收驚等,較大的宗教祭祀活動有還盤王愿、度戒、掛燈、發(fā)童、祈保豐收、祈保人丁等。[16]筆者在訪美期間,曾參加過加州瑤族的解煞、續(xù)魂和為死者超度靈魂的宗教祭祀活動。在許多美國瑤族人的心目中,雖然他們已經是美國人,在美國居住生活,但死以后還是要回到“揚州”去與祖先團聚的,而不是到天堂去見上帝。所以,死者的后裔要為死者做道場,請師公念經,祭神,超度死者亡靈,讓他早日到祖先的身旁。道場做得越熱鬧的越好,如家庭經濟一時不允許,也可以以后補做。正如桑•科埃•薩喬所說:“我們有宗教儀式,那對我們的族人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比如,幾個月前,我們舉行了掛燈(實際是男孩的成丁禮)。我父親已去世很久。我們認為,如果我們不舉行這種儀式,我已故的父親在天國神靈世界就會生活不如別人。這個儀式就是為了讓我父親在天國有著受人尊敬的地位。”[17]這種對宗教文化的認同差異,不僅反映了美國瑤族人對美國主流宗教文化的認同差異,而且也反映了美國瑤族人對美國文化認同的差別。
3、生活習俗文化認同的差異。瑤族人到美國后,受美國生活習俗的影響,也開始吃西餐,穿時裝,部分瑤族,特別是青少年喜歡唱流行歌曲,跳現代舞蹈,過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母親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基督教信徒還過復活節(jié)、圣誕節(jié)。他們正在逐漸適應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文化。但大部分瑤族人仍保留傳統(tǒng)生活習俗,他們雖然也喝牛奶、吃面包,但平常主要還是吃大米飯,肉、菜或煮或炒。除過西方節(jié)日外,還過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盤王節(jié),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各家各戶親人團聚,備辦酒肉,請師公喃誦經文,祭祀祖先,然后共同聚餐。特別是每年農歷十月十六的盤王節(jié),各州、市的瑤族聚集在一起,穿瑤族傳統(tǒng)服飾,唱瑤歌,跳瑤舞;請師公設壇請圣,奉供品,祭盤王。盡管已有少數青年男女與外族人戀愛,但傳統(tǒng)的民族內婚習俗仍對美國瑤族人有很大的限制,通婚范圍仍限定在本民族內部。除信仰基督教的瑤族人按基督教禮儀到教堂舉行婚禮外,大部分男女青年相愛后,仍須托媒求親、合八字,如命不相克,方能訂婚下聘禮。成親之日,男方家要派接親隊伍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入門時要請師公舉行祭儀,然后才拜堂、擺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婚后生育子女,凡滿月、對歲都要宴請親友。10歲以上的男孩要舉行掛燈儀式,成年后要依傳統(tǒng)習俗進行度戒。正如福•喬伊•薩利所說:“保留我們民族的特征,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和親戚之間的親密聯系。這是我們保留文化傳統(tǒng)的唯一方法。如果我們的子孫太過于美國化,他們不會關心自己是誰,也不會關心親戚間的聯系,這樣,將來我們可能會完全迷失自己。我們會成為美國人,但我們的膚色不會改變。我們不屬于美國。假如我們不屬于優(yōu)勉瑤族,那我們什么也不是。”[18]
四、余 論
“人類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自身認同和集體認同問題都必須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去看,所有的認同都是在一定的時空系統(tǒng)中人們歷史活動的過程和產物。”[19]時代變了,人們的生存境遇變了,人的認同也會隨之變化。
認同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早在現代民族國家誕生,現代國際關系體系建立之前,人類社會就已經形成了各種形式的認同,其中文化認同是共同體最穩(wěn)固而長久的黏合劑。在共同的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原始的氏族、部落認同逐漸發(fā)展成為現代的民族國家認同”。[20]大多數人與民族都經歷了這種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的認同發(fā)展過程。但這種發(fā)展過程并不是唯一的。從美國瑤族人的認同發(fā)展過程來看,當瑤族從東南亞作為難民進入美國時,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美國國籍的問題,即國家認同問題。在國家認同問題獲得解決后,在國家認同的推動與美國主流文化的影響下,美國瑤族人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變異,形成新的多元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美〕簡•盧文格著,李維譯.自我的發(fā)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360.
[2]周平.邊疆治理視野中的認同問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1).
[3]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2).
[4]鄧治文.論文化認同的機制與取向[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5(2).
[5][6][7][8][10][11][12][13][14][17]〔美〕艾•喬伊•薩利(大衛(wèi)•特•李)等著,李筱文、盤小梅譯.移動的山嶺――美國優(yōu)勉瑤人的遷徙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56.60.74.71.13.12.13.62.60.62.
[9]玉時階.明清時期瑤族向西南邊疆及越南、老撾的遷徙[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3);玉時階.中泰瑤族文化變遷比較研究[J].首屆中國與東南亞民族論壇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5]廣西民族學院赴泰國瑤族考察組編著.泰國瑤族考察[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294-295.
[16]黃鈺、黃方平.國際瑤族概述[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366.
[18]〔美〕艾•喬伊•薩利(大衛(wèi)•特•李)等著,李筱文、盤小梅譯.移動的山嶺――美國優(yōu)勉瑤人的遷徙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5.
關鍵詞:草根情懷教育;校本課程;課程結構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5A-0030-05
上世紀30年代,太倉市實驗小學便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實踐為基礎開展了“整個教育”的實踐研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整個人”奠定了學校創(chuàng)新性開展素質教育的實踐基礎。“十五”期間,學校以“草根化”校本研究為抓手,“自下而上”、“人人參與”的校本研究鍛造了一支優(yōu)秀的骨干隊伍,“堅韌、質樸、靈動、舒展”的草根精神也逐漸成為學校“草根文化”的核心。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在科技與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國際化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一種全球趨勢,它不僅是一種教育理想,也成為全球范圍內開展的一種教育實踐。太倉市實驗小學在著力深化學校“草根文化”建設的同時,更把目光指向具有國際視野的“草根情懷教育”,并努力使全球化、草根化成為學校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關鍵。[1]
一、草根情懷教育:基本內涵與價值分析
全球化視野中的“草根情懷教育”,是以“草根文化”精神為基礎,在全球化視野和價值觀照下對學校教育進行的整體建構,重構學校育人目標和實踐模式,把民族情懷的養(yǎng)成作為學校參與國際生活、開展對外交流的基本前提,將民族認同和文化堅守作為草根情懷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把草根情懷教育作為當代小學素質教育的一種校本樣式去開展實踐探索和行動研究。
具體而言,我們把“草根情懷”理解為“基于草根的物質特點和一般寓意所開展的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建構”。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從事物隱喻的層面上看,強調了草根的堅韌質樸和綿延不絕,強調了草根平凡樸素卻又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體現了一種生命之源的表征意義;二是從文化內涵的層面上看,體現的是一種故土情懷,一種對本土文化的深深眷戀和堅守;三是從社會學意義的層面上看,主要是指同政府或決策者相對應的平民情懷,一種對與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的尊重和認同的民主情懷。
由此,我們得出了關于“草根情懷教育”的校本理解:依據小學階段教育特點,結合“草根情懷教育”的意義建構而展開的一種素質教育的校本實踐。其核心理念是“自由成長和社會責任相伴、民族情懷與國際理解融通”。具體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挖掘草根的生命意義,尊重生命價值,是一種自由精神教育;二是挖掘草根的文化意義,尊重多元文化,是一種民族情感與國際理解相融通的教育;三是挖掘草根的社會意義,尊重社會進步,是一種人格完善與智能發(fā)展的全面素質教育。[2]
草根情懷教育作為校本素質教育的探索,更強調了以地方教育資源為基礎,以國際交流活動為載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教學及學校文化的整體建構。草根情懷教育的草根性,在于學校對草根文化的長期堅守,這樣一種長期的探索奠定了草根情懷教育的實踐基礎,推動了學校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草根情懷教育:聚焦三個核心關鍵
草根情懷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本土情懷與國際理解的自由教育,是由草根文化所生發(fā)出的一種教育價值的追求。草根的自然生長、生命蓬勃化作學校教育中自由精神的教育;草根的扎根泥土,化作學校教育中滋養(yǎng)生命的本土文化的教育。草根的本土文化與國際理解形成鮮明的對照,草根作為廣泛的、普遍的形象,轉化為兒童發(fā)展的全面教育,同時也直接指向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自由精神、本土情懷、國際理解成為我們所追求的草根情懷教育的三個關鍵詞。
草根情懷的核心要素是自由精神。因為草根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它堅韌質樸而綿延不絕,它平凡樸素又生生不息,草根的形象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發(fā)展。哲學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自由”是“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信念與追求的核心價值之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健全的人格都是以個體性發(fā)展為前提的。可見,生命的成長,需要得到一種自由的發(fā)展,自由精神是人的生命價值的彰顯。
彰顯自由精神,是以人為本教育價值觀的充分體現,它包含了對生命的尊重,這也正是草根情懷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彰顯自由精神的教育不是簡單的培養(yǎng)社會人,而是要讓學生在保持個性與獨立的同時,賦予學生更多選擇課程的權利與機會,支持學生主動計劃自己的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幫助下“自愿、自覺、自主地學習”,保障其思維的自由,表達的自由,交往的自由,最終達成培養(yǎng)社會人的目的。草根“靈動、舒展”的精神特質契合學校自由教育的目標追求。
草根情懷其實質是一種本土情懷。一般而言,從人的需要角度出發(fā),基本的安全生存以外,我們更需要有一種群體歸屬感――需要被人理解,需要有愛、有鼓勵,更需要被人尊重。人一定得屬于一個群體,這種群體歸屬感說到底就是一種民族歸屬感、國家歸屬感以及文化上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就是我們眼中的“本土情懷”,也可以稱之為“家國情懷”。
從文化內涵的層面看,我們認為草根情懷所強調的本土情懷就是對本土文化的深深眷戀和堅守。本土文化猶如草根的根基,根脈繁復、錯雜,它的范圍大到民族的文化、地方的和鄉(xiāng)土的文化,小到學校和家庭的文化。本土文化影響著人的習慣、性格、價值觀的形成。草根情懷教育將本土文化作為隱性或顯性的課程資源,在學生心中播撒本土文化,通過本土文化的滋養(yǎng),形成獨特的性格特征、行為規(guī)范和共同的基本價值觀,提升人文素養(yǎng),增進民族感情,為培養(yǎng)一個“有根”的中國人奠定根基。
從文化內涵層面說,草根精神中“堅韌、質樸”首先是一種充滿文化積淀的本土情懷,是太倉實小獨特的“草根情懷”。
全球化視野中的“草根情懷”需要“國際理解”的理念支撐。
首先,國際理解可以推動一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面對“全球化”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都離不開世界。不同的文化在國際交往中會產生對比、碰撞,可以讓人清楚地感覺到自身文化的優(yōu)勢與不足,并在這種對比中逐漸完善民族文化并推動國家進步。
其次,國際理解成為影響人的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育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傳統(tǒng)的教育資源可能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教育的目的更加貼近人的發(fā)展,推動了人對自身的認識,追求權利、自由,發(fā)展個性, 極大地促進了人的解放;知識文化的學習范圍擴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學習各種文化,了解不同藝術、人生哲學、發(fā)展理念、審美觀等,不斷開闊視野,豐富心靈世界,充實和提高認知、藝術、審美等的全方位能力。教育過程中的國際理解促進了學生成為適應世界發(fā)展的“全球性”的人。
時代要求未來的學生是“民族情懷與國際理解融通的人”,就是要使學生成為出色的中國人和真正的國際人。一方面,學生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愛國愛家鄉(xiāng),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另一方面,學生學會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關注全球性問題,善于理解和汲取各國文化的精華,外語基礎好,能進行國際交流,具有國際意識。太倉市實驗小學的辦學目標――“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和諧的、全面發(fā)展的現代人”需要我們放眼世界,讓以往相對單一的學校教育包含兒童對多元文化理解的教育,為最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人(成人)奠定基礎,這就是草根的教育情懷。
三、草根情懷教育:基于課程開發(fā)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視角
兒童的成長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為兒童提供豐富而適切的課程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主旨。因此,太倉市實驗小學通過對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系統(tǒng)整合,進一步完善學校“草根情懷教育”課程的整體設計,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多的課程選擇。我們把這一課程體系稱為“三味”課程,這里的“三味”是指“真味”、“玩味”和“情味”。
“真味”課程是基于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強調科學、規(guī)范、基礎前提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玩味”課程則更多體現兒童快樂、游戲的天性,他們學習的內容與方式應該是自主的、好玩的且具有合作性;“情味”課程更多體現了兒童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度,根據兒童個人喜好和充滿趣味的情味課程與“草根情懷”所倡導的生命情懷、民族情懷和平民情懷有著更好的關聯。[3]
(一)自由精神:課堂教學的文化追求
自由是人存在的基本規(guī)定性。自近代啟蒙運動以來,自由學習開始為人們所認識,成為教學活動的自覺追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交往中強調讓學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獨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為了彰顯學生的自由精神,我們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做了一種變革,這種變革是一以貫之的,既包括國家課程,也包括我校開發(fā)的特色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相應的變化,促進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個性的協(xié)同發(fā)展。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兒童“整個的”發(fā)展。
彰顯自由精神的課堂,孩子們必然能夠開展一種自由的學習。在當前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下,自由學習至少包括這樣三個方面:一是思維的自由,二是表達的自由,三是交往的自由。同時,賦予兒童自由學習的權利,不是“放任”,也不是“由己”;所謂的“自由學習”,是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圍繞“自由精神”這一核心,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在老師們的反復研討中,逐步修訂了“彰顯學生自由精神的課堂教學實踐表征及分析要點”。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自由課堂必須貫徹落實“關懷理念”,必須具有“全員視域”,必須力求“常規(guī)新穎”,必須強調“活動自主”,必須凸顯“思維靈動”,必須融入“快樂情態(tài)”。基于上述教學實踐表征前提下的課堂,才能更好地凸顯教師教的自由和學生學的自主。
比如,我們開展了兒童學習起點的系列研究。基于起點的教學尊重了兒童自然生長的內需性,是一種對學生學習的最為樸實的研究,它的過程不花哨,技術并不難,只要去真切地了解學生學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在想什么,有什么需要,讓教學站在“地面”。[4]
又如,我們嘗試為兒童設計學習程序。它是指教師為學生開展自主、自覺的學習活動而提供的學習步驟。它不對學生的思想層面進行干預與控制,而是給學生的開放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策略、合理的次序和具體的方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潛能。設計程序,讓自由有了“規(guī)則”。[5]
再如,我們開展了以激發(fā)好奇心為目標的專題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或問題情境,能使兒童的大腦變得積極活躍,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與渴望,使學習過程變得愉快。激發(fā)好奇心,促進了學生主動建構,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感受到學習的愉悅與輕松,同時又在教師的適度“補位”中促進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體現了學生靈動而舒展的姿態(tài)。
(二)文化融合:“草根情懷教育”學科主題課程
“草根情懷教育”主題課程是學校“草根情懷教育” 特色課程之一,是在國家課程標準基礎上,將散落在各科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學資源糅合在一起,實現了以“民族情懷與國際理解融通”為目標的課程單元統(tǒng)整,其實質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板塊:(1)尊重生命情懷,弘揚自由精神;(2)融合傳統(tǒng)元素,弘揚民族精神;(3)體現時代特征,弘揚探究精神;(4)吸納多元文化,弘揚國際精神。每學科每學期依照上述板塊要求確定主題開發(fā)約六課時的單元課程。
在主題確定和資源運用上,我們強調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比較,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差異的認識,促進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例如:我們開發(fā)了語文學科的“中外創(chuàng)世紀從伊甸園到開天”課程,數學學科的“從算盤到計算器”、“中外巧算方法大比拼”、“世界各國錢幣”等課程,音樂學科的“各國經典名曲欣賞”,研究性學習的“從鄭和到哥倫布”,美術學科的“世界名畫欣賞”等課程。
從教學方式的變革出發(fā),我們實現了從“講授課堂”到“活動課堂”,從“知識傳播課堂”到“對話思辨課堂”,從“線性課堂”到“板塊式課堂”的轉變。以二年級語文主題課程“種子,種子在發(fā)芽”為例:我們設計了種子的故事、多樣的種子、種子的旅行、種子的用途、播種種子、你還認識我嗎、種子的歌謠、種子的成長故事等八課時。[6]通過閱讀、記錄、交流等語文學科活動,融合科學的觀察、數學的分類與測量、美術的種子畫創(chuàng)作等,讓學生整體感悟生命的偉大。
(三)陌生體驗:“草根娃”國際游學課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變平的地球不僅為游學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且使之成為教育的必需。我們將游學課程的總目標確定為:在研學活動中拓展學習空間,體驗不同的學習方式,擴大眼界,培植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開拓學生視野,理解、尊重、接納多元文化,從而使其逐步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民族情懷的現代小公民”。
作為一種體驗性學習,游學課程特別強調課程主體的主動參與、深度參與。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在情境中學習。如在音樂課上學習演奏新加坡民族樂器“安格隆”; 可以對比文化元素差異,如認識、試穿馬來族、朝鮮族、漢族民族服飾;可以接受專題學習,如開展“用餐禮儀”學習,在實際情景中運用西方禮儀,加深對西餐文化的理解;可以共同生活,如一起準備早飯,相互適應,合作解決問題……通過上述途徑在陌生體驗中實現國際理解教育。
游學課程具體由四大板塊構成:第一板塊是“跨校體驗 城鄉(xiāng)浸潤學習”課程;第二板塊是“扎根本土 婁東文化尋根”課程;第三板塊是“家在蘇州 日行一善行動”課程;第四板塊是“放眼世界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
以“國際理解教育”板塊的“太倉實小――新加坡德義小學”國際交流項目為例,按游前、游中、游后三個階段整合資源并形成系統(tǒng)的微課程。游前,我們設計了學科指導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家長義工課程和學生自主學習指導課程;游中,我們設計了游學手冊設計課程和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戶外游戲系列課程等;游后,我們設計了游學成果展示課程,小導游巡講課程等。這些專題活動,通過陌生化體驗,文化元素比較,實現學生民族情懷與國際理解融通。游學課程讓學生從單一的學校情景走向多元的社會情景,游學多方位視野的拓展、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多元化的情感體驗,是完善學生人格的重要途徑。
(四)生命尋根:婁東文化校本課程
全球化,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全球化。因此,民族文化更顯出其重要性,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歷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素養(yǎng)。草根情懷教育,就是在放眼國際的同時更注重故土情懷的培養(yǎng),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帶有婁東文化烙印,具有民族精神的有根的人。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在這個世界大融通的社會,各種地方文化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婁東文化作為太倉的地方文化,也同樣面臨著被遺忘的絕境。婁東文化需要傳承,婁東少年傳承婁東文化是一種使命。因此,我們開設“婁東文化”課程,就是要讓孩子們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漸豐厚自己的本土文化儲備,從而提升自身修養(yǎng)。
我們根據小學一至六年級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和興趣點,由簡到難設計了六門主題課程:婁東方言拾趣、婁東民間傳說、婁東民風民俗、婁東名人薈萃、婁東畫派名作、婁東詩韻賞析。婁東文化校本課程通過課堂學習、聆聽講座、自我探究、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多方位地了解婁東文化,感受婁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進而實現民族情懷的滋養(yǎng)。
利用婁東文化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地方文化的教育,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挖掘婁東文化的內涵特質,對學生進行婁東特質培養(yǎng),增強學生民族情懷,從新加坡砸逍У餃氈盡澳大利亞、英國的學校,學生以婁東文化為背景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國際文化交流。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對比、碰撞中理解、尊重、接納差異,并以陌生化的視角審視自身文化,進而深層次理解本土文化,激發(fā)自豪感,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祖國的熱愛。
草根情懷教育,是太倉市實驗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校本化實踐與探索,其目標直接指向每一個兒童的個性和多元發(fā)展,這既是當下教育改革的時代要求,又是面向未來放眼全球的需要。草根情懷教育,是太倉市實驗小學教育變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從學校課程的系統(tǒng)建構與創(chuàng)新實踐的視角出發(fā)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正對應著學校整體的育人目標,更體現了每一個實小人的草根情懷。
參考文獻:
[1][2]張勤堅.草根:永遠的教育情懷[J].江蘇教育,2015(10).
[3]巳嗽.讓兒童以舒展的姿態(tài)成長[J].江蘇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