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精細化管理調研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圍繞公司三大發展戰略,堅持公交優先、力創公交優秀總體思路,按照“九優”工作理念,積極推動營運秩序創優、安全保障創優、文明服務創優,加快公交營運發展,力促經營效益明顯提高、營運指標明顯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營運智能化應用水平明顯提高。
二、加快“四個推進”
1、推進線網優化。結合全市道路新建,大型客運樞紐改造、擴建,合理完善公交線路布局,擴大邊遠城區營運,搶占新的客運市場,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力爭完成:武漢天河機場擴建,航空公交線路調整建設方案;漢口、武昌、武漢新火車站公交線路配套、銜接方案;軌道1號、2號、4路公交線路的銜接方案;后湖地區、武漢新區、東西湖臺商投資區等地區,及市區一批空白、新增道路銜接方案;中南路立交橋等大型工程建設公套方案;黃陂南部地區公交線路改造方案;中心城區至盤龍城、黃陂前川地區的公交線路建設方案;南湖花園等地區公交線路配套調整方案。
2、推進營運發展。根據我市經濟發展,及市區客流變化,按照穩定中心城區、發展新區、拓展偏遠城區的思路,合理確定總體運營規模,推動營運發展。
3、推進營運智能化系統應用。堅持“科技興交”思路,按照公司發展戰略構想,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建傳統的公共交通系統,加快營運智能系統運用,推動營運管理由傳統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轉變,提高城市公交科技含量,建立現代化的智能城市公共交通。一是加快GPS營運調度系統的應用,在前期部分線路試點運行的基礎上,擴大應用范圍;二是推進月票電子化;三是加快智能防偽投幣箱改造;四是建立IC卡數據寬帶傳輸和查詢系統;五是建立服務投訴三級聯網平臺,提高工作效率。
4、推進安全服務創優。堅持公交優先,力創公交優秀的指導思想,著力推進安全文明服務工作,著力打造安全型公交、和諧公交,力創公交優秀。全年結合文明創建工作,認真抓好“三優”建設,即建一個優秀部室,帶一支素質優秀的員工隊伍,建一個良好的安全文明服務工作機制,形成優質安全文明服務氛圍。
按照文明創建要求,狠抓安全管理,開展好三個活動,即百日安全競賽、市“安全生產年”活動、公交行車、停車秩序整治活動。落實“兩個規范”,鞏固精細化調研成果。堅持安全工作的源頭管理,加強員工安全教育,做好降違章、降事故、降事故費用工作,確保全年安全指標達標。要重點加強對違章率高的人員處理,對違章高的人員要進行日教育,月清查,嚴重的給予解除合同,真正突出“違章是隱患,違章是事故”的觀念,使各級領導,一線管理人員切實把抓安全、降事故擺到重要工作日程。按照普及、提高的思路,深入推進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文明服務創優,做到“五個不斷線”,即文明創建不斷線,優質服務不斷線,規范管理不斷線,創優競賽活動不斷線,安全教育檢查工作不斷線。結合文明創建工作,加大創建文明線路的普及力度,不斷完善考核機制,完善公交服務熱線信息管理,提高文明創建質量和水平。
三、實施“兩個加強”
圍繞構建和諧公交的目標,要著力加強精細化管理,加強基礎管理,促進營運工作上臺階,努力使營運管理工作適應公司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C3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伴隨著場化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筑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如何在市場大潮中生存和發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是各企業時刻考慮的核心問題。從某種程度上,細節決定成敗。工程項目的精細化管理,就是以客戶的需求為基點,從系統上和宏觀上對與工程項目有關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無接縫的規范和管理,按照法規與規范,對方法、工藝、工序進行排序和優化,形成環環相接的控制鏈條,從而實現工程項目的成本最低,質量最優,效益最好。
一、精細化管理理論
精細化管理理論逐漸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為巨型公司的進一步擴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強調全員、全系統、全過程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管理活動,以實現成本最低,質量最優,競爭力最強。
1、主要內容
精細化管理體現在整個企業經營生產行為中的方方面面,有著嚴格的過程控制。
(1)事前必須有章可循。精細化管理的實現必須有明確的規章和要求,而且全體員工必須嚴格遵守。
(2)操作流程控制精細。在有章可循的基礎上,操作流程過程必須有明確的技術指導,做到方方面面精細化。
(3)審核過程條理清晰。通過清晰的審核過程,做到以防萬一,達到產品完美。
(4)分析過程準確明了。審核中無論產品完美或出現不合格情況,分析過程都能準確的發現優勢或不足,以便進行推廣或改進。
(5)規劃過程細致。企業的軌跡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那么企業的管理者必須為企業的未來制定立足當下,考慮長遠的細致的戰略規劃。精細化管理的主要內容見圖1。
2、常用方法
(1)目標管理法。主要步驟:首先,建立完善和明確的目標體系。由高層管理者到普通操作人員建立層層目標并細化,必要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其次,逐層分解和明確責任。目標必須在分解后逐步下傳,并把目標與責任進行結合和反饋,保證目標準確下達和實現。然后,目標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創造適當的環境對員工進行激勵以確保目標實現。最后,檢查和評估。對目標的實施進度進行檢查、評估、反饋,確保目標實現。
(2)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準化方法(TQM)見圖2。此方法以質量為中心,全員參與,使得顧客滿意,從而實現企業利益和社會效益。
二、項目精細化管理的含義和重要性
所謂精細化管理指的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和細化,運用程序化、標準化和數據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調、持續的運行。建筑施工項目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有利于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構和相應的管理機制,改變過去的臃腫的機構設置以及粗放的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項目的執行力。第二,有利于優化施工方案、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節約施工成本,縮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第三,有利于施工現場適應現代化的機械生產,規范施工操作流程和監管施工計劃,保證施工進度按時按量地高質量完成。
三、建筑施工項目精細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1、建筑施工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存在的難題是施工隊伍素質較低,主要體現在施工新人較多、培訓不到位、施工人員入職門檻較低。另外,很多施工人員難以認清自己的工作職責,出現一些不按照施工正確的規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來做,這樣也為建筑工程質量埋下了隱患。加上近些年來,由于城市房地產的發展,建筑施工需求量劇增,很多沒有接受過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涌入建筑行業,建筑施工隊伍魚龍混雜,隊伍素質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使得建筑施工隊伍素質逐漸下滑,同時建筑施工的管理也更為復雜,效果不夠理想。
2、建筑施工監管體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現場和工程由于監管體系的不健全,導致出現施工現場和施工過程中各種雜亂無序的問題。建筑施工現場管理往往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制,也沒有相應的監管單位和人員對施工現場進行全方面的具備現代化的監理,因此,施工現場由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3、建筑施工技術達不到要求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各行各業想要順利發展都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支撐,建筑施工也一樣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和理論知識的指導。無論是建筑工程的前期設計,還是資金預算以及竣工驗收等,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技術作為理論支持。即便設計藍圖再完美,如果沒有實際中的施工過程,那么也只是一堆廢紙,終究還是需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指導建筑施工的具體過程,這樣才能建造出實實在在的房屋。
四.完善項目精細化管理的建議
1、轉變思想意識,樹立先進的經營理念
近幾年,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利潤空間逐步縮小,整個經濟進入微利時代,項目管理者普遍感受到獲利減少的壓迫感。為此,項目管理者應該轉變經營理念,走出認識誤區,樹立“全員、全過程經營”理念,積極推進項目部集體承包經營模式,以投標價格為依據,合理、準確的測算出項目的目標利潤,以目標利潤作為考核依據,合理、準確界定企業、項目部和職工三者之間的責、權、利,將三者捆綁在一起,讓職工切身感受到自身的命運與企業、項目部息息相關,以此為契機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大鍋飯”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增強職工的責任感,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不斷強化項目全過程精細化管理,促進項目效益的全面好轉。
2、、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設一流的項目管理團隊
(1)組建強有力的管理團隊
當工程項目中標以后,首要的問題是組建一支強有力的管理團隊,這是項目目標利潤能否實現的前提和保障。管理團隊一般包括項目經理、項目副經理以及項目總工程師,依據項目的大小可以設立多名項目副經理。管理團隊也是實行項目部集體承包經營的主要責任人。組建完管理團隊以后,由管理團隊自己根據項目現場的需要設立相應的職能部門,確定相應的人員,這些職能部門的所有人員也是實行項目部集體承包經營的參與者。
(2)制定強有力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礎。項目部組建完以后,項目的管理團隊要帶領所有的職能部門人員,在公司各項規章制度的框架內,制定出項目部的各項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基礎上,建立項目部管理標準、工作標準、技術標準;在標準定性的基礎上,增加量化的目標值;并制定出相應的考核辦法和獎懲細則,以此來明確項目部所有人員、所有部門的責、權、利,保障制度的執行力,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加強合同和成本控制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1)合同管理
項目部所有的與業主單位簽訂的合同、與分包商簽訂的合同以及與材料商簽訂的合同都應該以公司的名義簽訂,不得以項目部名義簽訂任何合同。每份合同都應該由公司的合同管理部門牽頭,進行會簽會審,層層把關,降低合同的法律風險。簽完合同以后,合同管理部門將合同的原件的正本妥善保管,副本交由項目部保管。公司、項目部均應建立嚴格的合同借用制度。
(2)加強工程變更管理
在施工過程中,如果發生設計變更,將對項目部施工方案和進度產生很大的影響。項目經理應該組織項目部有關部門人員對新的圖紙進行仔細研究,對之前的施工方案和進度計劃作出相應的調整,同時,還應該對當時的市場人工、材料以及機械設備租賃價格進行調研,將調研的價格和投標時的價格進行細致的比對,超過合理漲幅范圍的,項目部應該及時與業主單位進行溝通、協調,談判,調整合同單價,降低損失。
(3)做好現場簽證工作
在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由于施工過程的復雜和設計深度、質量等方面的原因,經常會出現工程量、地質、進度的變化,項目部商務人員和現場工程管理人員應及時與業主單位對口部門進行溝通,雙方就變更或者增加的內容、工程量以及相關的費用進行商談,最終以書面形式予以記錄,雙方均簽字確認,及時辦理現場簽證,以免事后補簽而造成結算困難。
結束語
綜上所述,精細化管理在項目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也就是將項目管理細化,找出影響企業實現效益的蛛絲馬跡,從而積少成多,有效降低項目成本,是當代社會現代化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劉妙雙.推進企業精細化管理工作初探[J].四川冶金,2013,(6).
關鍵詞:房建施工管理;物資應用;精細化管理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現代化房屋建設對房屋質量要求、舒適性、功能性要求更具體,相應的物資需求種類、數量也明顯增加。物資應用過程本質就是建設成本的消耗,精細化的物資管理是保證施工建設順利進行的必要管理措施,為實現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全面的過程控制奠定基礎。
一、我國房建施工管理中物資應用管理的現狀
(一)物資應用管理理念落后
我國房建施工現場受建筑人員、場地等多種因素影響,在物資采購、出入庫、實際使用、物料報廢等流通環節缺乏系統記錄和監管,沒有形成完善的物流供應鏈條。盡管一些施工企業意識到了物資管理的重要性,采取了必要的管理措施,但是實際管理過程中并未從物流管理理念的角度出發,進行科學、系統的改進物資應用管理方式;只是局部性的加強監管力度,沒有全面學習研究物流管理理念,供應鏈全流程的系統優化體現并不明顯;現代化的物資流通管理應該包括物資篩選、采購、倉儲、配送、應用、反饋等各環節的緊密銜接和分別管理。
(二)物資應用管理模式單一
企業管理部門與施工現場分設兩地,物資應用不能做到實時管理,多采取簡陋開放,依靠建筑工自覺性的粗放模式。施工物資管理因其物資種類、數量、用途、儲放等細致的品規分類,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大部分房屋建設施工現場,物資沒有依據物資用途功能、儲放環境要求、依據規范來進行施工物資現場管理;物資管理缺乏計劃性、組織性、規范性,導致物資浪費、功能缺失,加大材料成本,影響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
(三)施工物資采購
隨機性強物資采購環節是一項操作彈性空間較大的工作,傳統物資采購為了保證施工工期,常常簡化物資釆購、篩選流程,不能保證擇優選擇性價比高的物資;由于物資采購涉及多個分項、各個部門,常因溝通及統籌計劃性不強,造成施工物資釆購隨機強;供應商檔案建立不完善,分散的供應商關系不易建立長期穩定的釆供渠道;物資采購流程把控度不高,為房建施工的順利進行帶來不利影響因素。
(四)物資供應管理信息化程度較低
房建企業目光、精力多集中在工程進度、施工技術上,對物資供應管理能力建設重視度不夠,大部分企業仍采用效率低下的單據、批示文件傳遞來銜接物資流通鏈中各環節,物資供應管理信息化程度較低,從長遠發展來看,落后的管理措施嚴重制約著工程進度,不能給先進施工技術提供優質的物資保障;信息化的引入可以將物資應用管理結構扁平化,提高物資輸送效率,更能將繁雜的施工物資做到精細化管理。
二、物資應用精細化管理在房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一)物資精細化管理有利于施工物資成本控制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統計,物資成本在房建施工總成本中占到50%-60%的比例,精細化管理能從科學、規范的角度出發,縱向深度剖析物資應用流轉過程中各環節的銜接緊密度,保證物資高效供給;橫向對比評估施工物資的性價比,擇優選擇性能優良,價格實惠的產品。從而為企業降低房建施工的物資成本,創造企業真正的經濟效益。
(二)物資精細化管理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物資精細化管理的本質就是將監督管理滲透進有關物資的每一個環節,實現企業質量管理的過程控制。施工物資是企業工程建設的連接線,貫穿整個施工過程,精細化管理隨著物資流轉參與其中,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嚴格的標準,完善的數據,將物資管理服務于細枝末節,同時也將房屋質量管理體現在房屋建設施工中的微小細節上,房屋質量是房建企業的命脈,也是長遠發展的立足之本。
(三)物資精細化管理便于施工物資統籌管理
物資精細化管理既是對物資運轉流程的優化,也是對物資流轉動態的管理,通過將物資計劃意向、巿場篩選、采購驗收、入庫存儲、申請發放、應用監督、庫存盤點、損失報廢、核算考評等一系復雜流程精細化管理,摒棄冗雜無效的程序,優化管理流程,也做到實時掌握物資動態信息,將施工所有物資統籌管理,能根據施工要求做到應急調配。
三、房建施工管理物資應用精細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物資精細化管理的內涵
房建施工物資的精細化管理是將管理覆蓋到房建全過程,從對過程中參與人員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開始,到落實執行方案、執行過程監管、總結經驗、改良措施等流程環節中滲入精細化。全面精細化覆蓋不是增加操作程序,而是對原過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一種做法,提高有限物資的有效合理利用,達到施工成果的精細化。物資應用精細化管理可挖掘房建企業的巨大潛力,通過優化流程節約人力資源,強化質量管理意識,以一種管理模式的改變換取企業高質的產出和豐厚的收益。可見,房屋施工管理中物資應用精細化管理是房建企業勢在必行的管理方式。
(二)物資精細化管理的可行性
房屋建設是房建企業利潤實現的唯一途徑,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除了采用先進的技術和多樣化的市場營銷,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高效的管理能增強企業市場反應能力。而物資流通領域則是房建企業挖掘另一利潤源的唯一途徑,房建施工需要巨大數量的物資,轉運成本高,庫存占用資金額大,精細化的管理有利于物資數量的科學管理,運輸派工統籌實施,有助于降低施工期間物資流通成本降低,加快企業資金流轉周期。物資精細化管理是在傳統的管理基礎上運用對流程細節的修繕達到高效管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信息化物流軟件的應用,即可從根本上推進精細化管理的實施,將物資精細化管理與企業運營管理各環節無縫對接。
四、房建施工管理物資應用精細化管理措施
(一)構建完整的房建施工物資管理體系
房建施工管理中物資應用是一個完整的物資流通過程,在管理上引用先進的現代物流管理技術,整合現階段分散的物資管理環節。首先企業管理層對各項目物資需求的合理性通過項目進度分析、質量要求考察等審核,其次物采部門對物資性價比分析,篩選出符合要求的供應商,建立良好的供應關系;物資購入結合物資特點分類存儲;最后各項目根據需求備案領用投入到房建施工建設中。從使用層—管理層—采購層—使用層形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物資管理循環,整個流程分級細化管理,責權明確,物資質量不良反應可以溯源查找。
(二)強化物資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精細化物資管理的實施基礎還是對人員的管理,引入先進、科學的物資管理理念從根本上改變物資管理人員的觀念,認識現代物流管理的便捷、高效性,利用計算機信息化軟件讓物流管理人員從煩瑣的機械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還能幫助解決手工難以完成的物資信息處理,規范物資管理人員管理標準,精細化管理要求,提高人才素養水平,培養專業精細的物資管理人才梯隊,挖掘物資管理的更大潛力。
(三)優化物資采購程序
物資材料采購將企業內部各項目部門與企業外部第三方施工單位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物資信息傳遞的速率直接影響房屋建設施工進度及工程質量。因此將物資相關的多方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平臺至關重要,通過平臺將對物資的要求、到位時間、需求變化、工程進度、不良報告等信息及時、定期互通,便于物資供應保質準時提供,避免待料停工,增加施工成本。物資采購做到供應商系統選擇、科學管理,有助于物資采購鏈條的暢通。物資供應商采取招投標、市場調研、現場考察等方式集中選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減少供應關系中間環節,良好的供應關系保證物資及時供給,減少物資庫存積壓和頻繁采購造成的采購成本浪費,同時也降低企業在物資存儲上的資金占用,提高資金有效使用率。
(四)完善現場物資管理制度
物資管理來源于對物資流轉各環節的要求標準執行情況的監控,是由物資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根據對物資的性能評價、標準驗收、存儲條件等細節性要求來擬定物資管理制度。在物資性能評價方面:滿足施工需求的同時利用有效談判降低物資采購價格,明確質量責任,提供優質產品同時保證不良物資有完善的處理解決辦法;在標準驗收方面:除了對外觀、數量驗收之外,抽取部分物資進行質量標準檢測,確保進入施工現場的物資符合房屋建設要求;在存儲條件方面:定期檢查物資儲存環境,根據不同施工階段調整物資存儲場地,在現有存儲條件下做到經濟、安全、適用,物資領用做到專人負責,物資流出備案登記。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房建施工管理中物資應用的精細化管理貫穿整個施工過程,是房建施工周期、房屋質量進行過程管理的有效措施;物資應用精細化管理工作具有系統性強、專業化程度高、管理過程復雜等特點,故此項工作的開展應從企業房建施工要求、物資流通鏈條、采購供應關系等具體環節深入研究分析,結合外部市場環境全面考量,更便于企業實施開展的精細化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系列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一個高水平建成、六個顯著”發展目標,從群眾需求出發,通過規劃布局合理化、設施建設標準化、長效管理精細化、改造投入常態化等措施,補齊短板、完善功能、強化管理、提升品質,實現農貿市場硬件設施和精細化長效管理同步提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費需求。
(一)基本原則
1.以民為本,體現公益。把農貿市場提檔升級、精細化長效管理工作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落實公益性保障機制,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使農貿市場提檔升級、精細化長效管理工作成為關注民情、回應民心、滿足民需的民生工程。
2.屬地負責,部門配合。負責制定本區域“行動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切實履行組織協調、統籌實施、督查督辦的職責,及時解決轄區內農貿市場提檔升級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市各有關部門要按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協同做好項目推進工作。
3.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以農貿市場主辦者建設和管理為主,市、區兩級政府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引導社會各投資主體主動參與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工作,建立農貿市場滾動改造機制。
4.建管結合,全面提升。堅持農貿市場建設改造和長效管理并舉,通過建章立制實現管理的精細化、長效化,破解農貿市場“臟亂差”管理難題。加大對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投入力度,推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檢測工作順利開展,全面提升農貿市場管理專業化水平。
(二)工作安排
1.在全面梳理農貿市場現狀的基礎上,按照“完善類、改造達標類、新建類”三類,分三年對全市農貿市場進行提檔升級,建立健全農貿市場管理和資金投入長效機制,打造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秩序井然、內外整潔、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的農貿市場。
2.2017—2019年完成230家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工作任務。其中,2017年進行調研評估、試點建設,制定“行動計劃”,完成81家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工作;2018年全面推進,完成101家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工作;2019年完成48家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工作,并對整體工作進行終期評估,總結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工作經驗,全面落實農貿市場精細化長效管理機制。
3.完善農產品零售終端網點布局規劃,探索農產品零售終端建設新模式,建設農貿市場和生鮮連鎖超市為主,O2O和其他農副產品零售終端為補充的多元化農產品零售終端市場體系,推進農產品銷售進超市、進社區,確保在2018年底每個行政社區平均建有4個以上“菜籃子”產品零售網點。
二、重點任務
(一)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建設改造
1.落實規劃建設。根據《市商業網點規劃(2016—2030年)》和《市商業網點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落實農貿市場規劃建設。新建地區必須按照建設標準明確農貿市場的位置和面積;建成區農貿市場未達標準的,應按照規劃標準組織改造、擴建;因城市建設發展需要拆除的農貿市場,應就近選址復建。同時,加強對各類“菜籃子”產品零售網點的合理布點及建設。(責任單位:市商務局、規劃局、國土局、環保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2.加快提檔升級。制定《市農貿市場提檔升級規范》,明確農貿市場提檔升級類別和建設標準。鼓勵農貿市場實行信息化管理、統一電子結算,促進轉型升級。加快商品交易市場遠程信用管理系統應用及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提高農貿市場信息化管理水平。(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工商局、食藥監局、城管局、財政局、發改委、國土局、建委、衛計委、農委、環保局、公安局、安監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二)推進生鮮超市換代升級及其他農副產品零售終端建設
3.推進商超換代。引導大型連鎖超市鞏固生鮮經營優勢,擴大生鮮經營面積,加快門店升級改造,推進生鮮倉儲物流基地建設。推進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延伸服務,在新建小區、離農貿市場相對較遠的居民區開辦連鎖生鮮超市或生鮮農產品直供店(點),便利居民購買生鮮農產品。(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工商局、農委、公安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4.強化電商應用。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市場主體應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技術,建立或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交易,通過開設網上商城、實體經營門店等方式,擴大本地農產品銷售范圍。支持連鎖超市、生鮮電商企業、農貿市場等采取網上訂購、短距離送貨上門、門店取貨、自動提貨柜等方式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實現實體與網絡深度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工商局、農委,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5.發展社區商業。鼓勵和引導農貿市場、新型商超增強服務功能,實現一店多能,積極拓展代繳代購、代收、家政家居、早餐快餐等服務功能,打造社區生活廣場、社區鄰里中心等模式,為周邊居民提供便利服務,實現社區商業集聚發展,滿足社區多元消費需求。(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工商局、規劃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6.加快品牌建設。引導企業提高品牌化發展意識,強化經營主體品牌建設的主體作用,積極培育1—2家大型生鮮農副產品經營龍頭企業。支持農貿市場加快轉型發展,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增強連鎖經營能力,培育農貿市場品牌管理公司,塑造農貿市場品牌形象。引導品牌農產品經銷企業入駐農貿市場及超市,推進產銷對接,提高豬肉、熟食、半成品、豆制品等主副食品品牌企業經營比重,推進產品標準化、包裝化、冷鏈化、品牌化,滿足高品質消費需求。(責任單位:市商務局、農委、工商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7.創新流通渠道。著力提升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減少流通環節,提升流通效率。鼓勵和支持生鮮農產品流通企業加大對集貨集配、統購分銷、冷鏈物流等新模式和新技術的應用,完善農產品采購和物流配送功能,引導物流企業建立標準,推動形成行業規范。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的產銷對接,注重新模式的農副產品零售終端布點,進一步推動市場業態的豐富和升級,實現服務優質化、個性化、便捷化。(責任單位:市商務局、農委、供銷社,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三)提升農貿市場精細化長效管理水平
8.健全管理規范。以鞏固“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活動為契機,以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為抓手,對標找差、爭先進位。按照農貿市場提檔升級與管理提升相統一的要求,抓好農貿市場標準化、制度化、精細化長效管理,建立農貿市場日常管理和年度綜合考核相結合的等級評定制度,推行星級化管理。試點引進、培育有經驗和社會責任感的專業化農貿市場管理團隊參與農貿市場建設和運營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符合實際的科學管理標準,落實“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的工作要求。(責任單位:市工商局、食藥監局、城管局、質監局、衛計委,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9.構建食安保障體系。農貿市場要按照《農貿市場食品安全快檢室建設實施要求與規范》,建設食品安全快檢室,對規定品種、批次進行快速檢測,公示檢測結果,發現不合格農產品及時進行銷毀或退市處理。推廣使用智能追溯秤,完善肉菜追溯體系建設,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機制。(責任單位:市食藥監局、商務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10.增強經營管理能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各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由市農貿市場協會對農貿市場開辦者、管理人員及經營攤主開展精細化管理培訓,提升市場管理人員崗位履職能力和經營攤主規范經營水平。充分發揮農貿市場協會橋梁作用,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準則,開展行業信息統計工作,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為農貿市場經營決策提供服務,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責任單位:市工商局、食藥監局、城管局、質監局、農委、商務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11.提升信息化水平。強化信息化手段在生鮮超市、農貿市場等農副產品銷售終端的應用,提升農副產品經營主體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創新市場監管模式,通過網絡實時掌握市場菜價行情、安全檢測、追溯管理、內部管理、商戶信譽等信息。推進智慧農貿市場建設,城區農貿市場基本實現場內WiFi全覆蓋,推廣O2O銷售技術和方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工商局、食藥監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市“菜籃子”工程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設立兩個專項工作小組:一是提檔升級改造組,由市商務局牽頭,主要負責“行動計劃”的組織協調和任務推進工作。二是精細化長效管理組,由市工商局牽頭,主要負責指導各區農貿市場提高農貿市場專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水平。市各相關部門要指定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落實專項工作小組交辦的事項,建立部門掛鉤聯系制度。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要成立農貿市場提檔升級、精細化長效管理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行動計劃”的組織實施。(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發改委、建委、公安局、財政局、國土局、環保局、物價局、工商局、質監局、食藥監局、安監局、規劃局、城管局、農委、衛計委、國稅局、地稅局、供銷社、鹽務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二)提高思想認識。農貿市場是城鄉“菜籃子”商品供應的主渠道和農產品消費的重要場所,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和精細化長效管理提升工作是集公益性和市場性于一體的民生工程。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和市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到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對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強富美高”新的重要意義,切實履行好工作職能,攻堅克難、加快推進,真正把這一民生工程辦實、辦好。(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建委、公安局、財政局、國土局、環保局、物價局、工商局、質監局、食藥監局、安監局、規劃局、城管局、農委、衛計委、國稅局、地稅局、供銷社、鹽務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三)強化輿論引導。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要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研究制訂專項宣傳策劃方案,突出重點,抓住亮點,把握節奏,針對性開展正面輿論宣傳引導,大力宣傳農貿市場新景觀、新變化,匯聚正能量,營造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商務局、工商局、食藥監局、城管局,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1、計算機輔助設計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計算機及其圖形設備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工作。CAD 系統一般分為二維 CAD 和三維 CAD 系統。目前,CAD 應用系統已將設計、繪圖、分析、仿真、加工等一系列功能集中到一個系統內,且已經廣泛應用到城市規劃中,其應用也使規劃效率大幅度提高,圖紙文件更加規范、直觀。
2、在科學管理方面的應用
2.1 遙感技術:隨著國內遙感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已建立了“國家級資源環境宏觀信息服務體系”,以 1:10 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數據庫包含了 30 多種主要資源環境要素,目前該項目用戶已經達到了 200 多家,主要是國家和各省的行業管理部門。而且建立了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業務運行系統,已具備了對國內各地的洪澇、干旱、林火、雪災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宏觀動態監測和成災區的區域覆蓋評估能力,該系統已發揮了重要作用。遙感技術對于城市管理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利于城市的科學管理,如在城市容積率執法監督檢查中,就是通過遙感技術在對各地的建筑密度、綠地率、容積率等進行分析研究基礎上,實地調研得出結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2 數字化城市管理技術:數字化城市管理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單元網格數據、管理部件數據、地理編碼數據等多種數據資源,綜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和各類業務平臺,形成完整、閉合、互通互聯的城市綜合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行新的科學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的區域達到精細化、管理部件的內容數字化,管理事件的處置精確化。實現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進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質量和水平。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和單位已實行了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城市管理技術的普及標志著我國城市管理已經進入到了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精細化管理時代。2.3 智能審批系統:該系統是一個信息化的辦公平臺,開發商等相關機構提交的工程項目圖紙,都經由該平臺提交和審批。該系統不僅能實現文件傳輸的電子化,規劃部門對圖紙和原規劃間一致性的校核也將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以杜絕人工校核的誤差和其間可能出現的利益尋租,使審批效能大大提高。2.4 辦公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對城市規劃管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辦公自動化方面,目前的辦公自動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內部的管理水平、質量和效率。隨著社會的信息化,通過因特網可以建立城市規劃管理部門與城市建設者之間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過因特網實現網上報建,報建單位只要在本單位與因特網相連的計算機就可完成報建過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規劃審批可以在因特網上完成。
3、在公眾參與方面的應用
3.1 網上公示:對項目進行網上公示,公眾通過因特網動態了解規劃設計方案和參與規劃審批,而且規劃方案與成果的表現形式由于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更為直觀和形象,使公眾能更好的理解規劃師的意圖,公眾通過因特網發表個人的意見,與規劃師、管理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進行直接對話,使公眾參與更加有效,促進決策過程的民主化。3.2 建立規劃展覽館:城市規劃展覽館作為城市整體形象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城市建設的滄桑巨變以及城市發展成果與總體趨向。它不僅為城市規劃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政府規劃決策與社會各界溝通的橋梁,為國內外專家、城市投資、建設者提供學術報告、規劃咨詢的場所。也成為普通市民了解、參與、監督城市發展的最系統、直觀、生動、快速的有效途徑。3.3 規劃設計的直觀表達。參與城市規劃設計和審批的公眾對于專業性較強的城市規劃文件不一定就有足夠的理解能力,因此計算機三維技術的引入更加便捷、全面、準確地為公眾提供了立體的、多維的規劃空間感受。
4、城市規劃研究與教育
因特網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電子圖書館,各種城市規劃研究成果將以電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現,城市規劃研究者將通過因特網查到各種城市規劃資料,并可通過電子郵件、BBS(電子公告欄)及其它一些網絡通信方式進行交流。因特網同時也將成為一個龐大的遠程教育網,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因特網利用多媒體技術學習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知識。在信息時代,電子游戲也將成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手段,城市規劃方面的游戲軟件的出現,可以對規劃設計與審批及城市建設過程進行模擬,使城市規劃學習及城市規劃的宣傳與教育通過玩電子游戲的過程來完成。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和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構建城管綜合信息平臺,以信息化為核心,圍繞人性化服務、精細化作業、標準化管理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市建立作業、管理、執法、監督、評價有機銜接的城市數字化管理系統,推進城市管理運作模式和工作機制的轉變,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
二、建設目標及原則
(一)建設目標
通過實施數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城市管理綜合信息平臺的系統性、網絡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進城市管理資源的優化整合,發揮市、鎮街兩級政府及專業管理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起溝通快捷、分工明確、反應快速、處置及時、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監督和處置機制,確保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水平及整體質量,實現城市管理區域網格化、內容數字化、部件和事件處置精細化,推進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服務民生。把提高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為廣大市民創造優美、潔凈、舒適、有序的人居環境作為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動發現、及時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快捷、優質的公共服務。
統籌協調,整合資源。要本著節儉、務實、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現有數字化資源,對設備、信息進行整合,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相關鎮街及公安、住建、城管、國土、規劃等單位要各司其職、通力協作。
統一標準,全面實施。要統一按照建設部頒布的有關行業標準,認真做好信息系統建設、單元網格建設、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類與編碼、地理編碼的制定等。要提高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的兼容性、開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統建設要預留接口,便于升級換代。
因地制宜,注重效益。要注重對系統建設的研究分析,結合自身實際,注重創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范圍及架構
(一)實施范圍
1、地域范圍:實施數字化城市管理的地域范圍為整個城市規劃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一期實施城市建成區40平方公里,一期運行后,再實施二期工程。
2、對象范圍:以建設部頒布的《城市市政綜合監管信息系統管理部件和事件分類、編碼及數據要求》中,城鎮建設行業標準確定的六大類部件(包括公用設施類、道路交通類、市容環境類、園林綠化類、房屋土地類及其它有關設施)和五大類事件(包括市容環境、宣傳廣告、施工管理、突發事件、街面秩序)為主,根據我市實際情況進行增減。城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的區域,暫只進行網格劃分,不進行部件普查,在建設中逐步完善。
(二)總體架構
歸納為“111”工作系統:即1套系統平臺,1個監督指揮中心,1套綜合考核評價機制。
1、構筑系統平臺。即構筑城市管理信息平臺,通過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法,實現對城市網格化管理。相關鎮街、部門根據各自的需求進行組合,形成鎮街、部門工作網格。對城市部件進行全面普查,建立城市基本部件數據庫,對部件進行系統編碼,制作數字城管二維電子地圖,并在網格中實行精確地理定位。通過多樣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網格化基礎信息管理,隨時隨地連接到統一的管理部門,實現信息的雙向互動與共享。
2、建立監督指揮體系。組建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設立監督科和指揮科。監督科主要負責對各類城管問題的受理、立案、對處理情況的綜合評價以及對監督員的管理等工作;指揮科主要負責對專業部門的任務派遣和綜合協調等工作。
3、建立綜合考核評價機制。建立一套科學的監督考核體系,對城市管理的各方面進行考核評價,既能監督城市管理中發生的具體問題,又能監督各有關鎮街、部門的履職情況。通過考核各鎮街、部門的立案數、辦結率、重復發案率,促進各鎮街、部門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一是由計算機自動生成內部考核:將系統考核的結果納入鎮街、部門目標管理,定期通報各鎮街、部門,年初下達專項目標,年終納入目標總分。二是在政府網站實時公布各鎮街、部門辦理情況,接受公眾監督和滿意度評價。
四、實施方法與步驟
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具體工作分三個階段實施: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調查、調研、擬定市數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
2、成立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和籌建班子。
3、項目招標監理,細化技術方案,專家論證。
4、項目招投標,確定專業建設公司。
(二)第二階段:數據考察階段
1、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數據建庫、單元網格劃分等地理信息系統建設。
2、操作標準、規范制定。
3、完善城市管理運行工作程序。
(三)第三階段:建設階段
1、信息系統平臺、硬件及網絡環境、呼叫中心、無線采集系統和系統集成等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設。
2、信息采集員隊伍組建。
3、人員培訓。
4、系統試運行。
(四)第四階段:完善驗收階段
1、完善管理運行工作程序和運作機制。
2、建立考核、評價體系。
3、查漏補缺,對信息系統進行完善和必要的擴充修改。
4、組織系統驗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市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組織領導,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城管執法局,具體負責該項目的組織實施和日常工作。辦公室下設三個工作小組:1、技術方案小組:由市城管執法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按照技術保障中心的要求完成我市數字化城市管理技術方案。2、綜合普查小組:由市城管執法局牽頭,專業單位中標后立即組織普查,市規劃、國土、住建等部門配合完成普查數據提供及質量控制。3、機構籌建小組:由市編辦、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城管執法局負責,完成機構的組建、人員的配置和系統建設財政經費的落實。
(二)嚴格責任落實。開展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相關鎮街和部門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明確專門的工作人員,具體落實數字化城市管理配套的網絡終端建設。
一、首都環境建設的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
一年來,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首都環境建設委”)和各區縣相關職能部門,積極發揮工作職能,切實落實環境責任,不斷加強環境管理,進一步強化統籌協調,積極調動首都環境建設資源,全面推進首都環境建設各項工作,消除了社會各界對首都環境建設前景的各種擔憂,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首都環境建設的廣泛好評,初步實現了首都環境永遠整潔干凈下去的莊嚴承諾,為首都環境建設健康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首都環境建設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首都環境建設統籌協調體系
順應首都環境建設大協調、大整合、大聯動的實際需要,2010年5月13日,由中央單位、駐京部隊、市屬各部門以及北京各區縣共71家組成的首都環境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正式成立。按照首都環境建設總體思路和工作部署,16個區縣全部成立了環境建設委員會和辦公室,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也分別建立了首都環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區縣環境建設辦積極推進轄區街道、鄉鎮建立環境建設執行機構,形成了首都環境建設“縱到底、橫到邊”的統籌協調組織體系。
2.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首都環境建設的內涵、任務和目標
在充分總結奧運環境建設成果,廣泛征求委員會成員單位與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從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角度,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首都環境建設委)明確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首都環境建設的內涵、任務和目標。明確了以城市市容環境、生態環境、設施環境和秩序環境為主要內容的首都環境建設內涵,細化了以四大環境的規劃、建設、運行服務和保障為核心的主要任務,確立了整潔優美、和諧有序、服務完善、運行高效的總體工作目標。通過凝聚各方的環境建設智慧,統一環境建設思想認識,為全面推進首都環境建設指明了方向。
3.編規劃、出標準、強化立法,不斷夯實首都環境建設的各項基礎工作
一是完成首都環境建設系列規劃編制;二是制定環境建設相關規定和標準;三是加強立法工作,完成《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北京市架空線管理若干規定》兩部立法草案起草并頒布執行。
4.全面推進“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各項重點工作,有效促進了首都環境建設的精細化水平的提升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關于環境建設工作指示精神,“首環辦”一手抓首都環境建設基礎工作,一手抓重點工作落實,及時制訂下發首都環境建設“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方案,積極推動5個重點、1個網絡的環境建設各項重點工作的落實。通過深入開展“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工作,進一步提升了重點大街的環境建設水平,解決了一批領導關注、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有效改善了進京第一印象區域環境面貌,扎實有序推進了重點地區環境建設,顯著改善了居民身邊生活環境,同時圓滿完成了建黨90周年環境保障任務。2011年12月,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64.7%的受訪居民認為2011年首都環境建設水平比2010年有所改善,其中11.6%的受訪居民認為有很大改善,53.1%的受訪居民認為有一些改善;26.5%的居民認為與去年持平;僅有5.2%的受居民認為環境有所惡化。
5.探索形成了一批適應首都環境建設的常態化運行機制
充分發揮市、區、街三級作用,探索落實管理、執法、作業、監督四位一體的基層管理體制,實現大部分環境問題發現在基層,解決在基層。建立和完善統籌協調、考核評價、落實責任、優化流程等配套機制,初步形成環境建設相關機制的制度框架。積極培育和挖掘基層機制創新亮點,深化小廣告治理、施工工地管理和渣土管理等專項工作機制。
(二)首都環境建設的基本經驗
1.抓統籌協調是推進首都環境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的前提和基礎
“首環辦”在全力做好服務的同時,努力探索依靠中央在京單位、廣泛組織動員市級兄弟部門,積極指導協助區縣共同推進首都環境建設的有效機制及具體途徑,努力打造首都環境建設的整體合力。
2.抓基層基礎工作是推動首都環境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的重要保障
統籌協調是加強首都環境建設的大前提,要進一步提升首都環境建設的精細化水平,還必須強化統籌規劃、統籌推進、強化考核、細化落實,針對各項具體的環境問題落實責任、落實解決辦法。這就需要精細編制規劃、研究出臺環境建設標準、加強相關領域立法,確保首都環境建設有規劃、有抓手、有考核、有落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斷提高首都環境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
3.抓重點環境問題、重點區域環境問題的解決,以點帶面、以線帶面是逐步提升首都環境建設整體水平的有效途徑
受首都環境建設資源、投入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首環辦”以抓好重點環境問題和重點區域環境問題的解決為突破口,努力探索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有效途徑,探索出了一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展現首都環境建設戰線敢于擔當、敢于碰硬、敢于創新、敢于勝利精神風貌的現實途徑。
二、首都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矛盾分析
(一)首都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市環境污染進一步復雜化,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突出
伴隨首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居民對環境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大氣污染、交通擁堵、水資源短缺、生活垃圾處理、噪聲污染等問題仍然較為嚴重,并呈現出復合化和復雜化的趨勢。
2.城市環境建設政策供給相對不足,環境建設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首都環境建設主要還是政府行為,環境建設服務管理的相關政策和制度還不夠完善。城市環境建設政策制定的公開性有待提高,環境建設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也有待加強。首都環境建設的標準化程度不夠,法制化程度不高。調查顯示,有六成多的居民認為環境管理部門整體協調性差,效率低。這也反映出我們的城市環境建設體制機制確實有待完善。
3.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發展仍不平衡
目前,從重點地區環境建設水平上看,首都中心城區的重點大街在市容景觀、園林綠化、夜景照明、道路建設、公共秩序等方面顯著改善。但是,城鄉結合部、公共交通站點和沿線、進京第一印象區、重要旅游景區、老舊小區等環境建設還有待提高。從四大環境建設的水平看,也存在明顯差距。調查顯示,居民對四大環境建設的評價處于6-7分之間,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市容環境(7分)、秩序環境(6.5分)、設施環境(6.3分)、生態環境(6.2分)。此外,城市各區域之間的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也存在較大差距。
(二)首都環境建設的矛盾分析
為什么首都環境建設中還存在上述突出問題?究其原因,是制約首都環境建設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得到有效化解。
1.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與首都環境建設服務管理體制機制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
北京作為首都,在人口、經濟、社會組織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呈現出高度密集的態勢。這種特征決定了在城市環境建設問題上,必須堅持運用總體的方法和綜合的手段。但是,目前首都環境建設及管理的職能相對分散、部門協調統一難度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首都環境建設的水平。
2.環境建設的長期性與社會需求的現實性之間的矛盾
城市環境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城市的長遠發展,但是廣大群眾有自身的現實環境需求。因此,在處理具體環境建設問題上,必須協調好環境建設有關的部門利益、企業發展、群眾需求之間的關系,這無疑增加了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和管理的難度。
3.城市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與環境建設的均衡要求之間的矛盾
從一般意義上說,環境建設客觀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個全面的、統一的、均衡的標準體系。但是,首都城市建設和發展卻存在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城市核心區、重點地區的環境保障措施比較到位,而城鄉結合部、遠郊區和農村地區的環境建設意識和投入就相對滯后。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城市環境建設先進區域的成就很難持久,另一方面也使環境建設后進區域的水平難以較快提升。
三、首都環境建設面臨的形勢與階段性特征
(一)首都環境建設面臨的形勢
1.首都環境建設高標準持續運行的要求更加常態化
“十二五”期間,北京將圍繞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題主線,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全力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進一步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努力打造國際活動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業總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和諧宜居之都,推動北京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邁出堅實的步伐。“五個之都”建設,把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提高到了世界城市的新高度。可以預見,未來北京環境建設必須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發展水平,以滿足越來越高的城市管理要求。
2.首都環境建設取得的成就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可,為進一步做好環境建設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市民對首都環境建設的整體評價看,三分之二的居民認為今年首都環境建設水平比去年有所改善。其中,50.9%的居民評分集中在7-8分;評分為7分及以上的比例高達67.3%,其中有16.4%的居民給予了9分及以上評價;評分在6分的比例為14.9%;評分在6分以下的比例為17.7%。群眾的滿意和認可是首都環境建設最重要的基礎。
3.首都環境建設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從居民對首都四大環境建設評價看,市容環境評價最高,其次為秩序環境、設施環境和生態環境。市容環境方面,對城市照明、城市景觀的評價最高,地下通道、過街天橋和環境衛生方面有待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對綠地建設評價最高,大氣質量、河湖周邊有待提高;設施環境方面,對公共交通及周邊設施評價最高,排水設施、應急避難設施有待加強;秩序環境方面,對治安秩序評價最高,交通秩序有待提高。
4.首都環境建設秩序環境和市容環境等多發、頻發環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根治
環境秩序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無照經營、違法建設、施工工地管理等高發、多發環境秩序問題繼續維持高位運行,占比達70%。排除季節性因素影響,部分環境秩序亂點邊整治邊反彈,個別違法形態仍在高位運行。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在環境秩序常態化、長效化、精細化上下功夫,鞏固整治成效,克服突擊式運動式整治弊端,以制度化、規范化的長效機制和措施,根治環境死角。
5.首都環境的社會參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調查顯示,只有不到兩成(17.6%)的居民認為其在首都環境建設管理中享有的參與和監督權利水平高,其中僅有2.2%的居民認為該權利水平很高;42%的居民認為該權利水平一般;34.9%的居民認為該權利水平低,其中有16.3%的居民認為該權利水平很低。
(二)首都環境建設的階段性特征
“十二五”期間,隨著首都邁入服務經濟為主的新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宜居環境提出的新要求,加上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對首都環境建設的間接推動作用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首都環境建設也呈現出一系列階段性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全面提升城鄉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新階段
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2011年半年經濟工作會上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城鄉精細化管理水平。精細化管理首先要樹立起高標準的意識。北京是首都,是邁向世界城市進程中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城市的建設、運行、管理都要堅持首善、一流的標準。
2.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統籌推進“四大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近年來,北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設施環境總體上顯著改善,但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如市政排水設施應對極端天氣條件的能力不足,應急避難場所數量相對短缺。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對環境建設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在逐步升級,突出體現為人民群眾對市容環境、秩序環境和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以大氣質量為代表的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首都的環境建設必須統籌推進設施環境、市容環境、秩序環境和生態環境等四大環境建設,提高四大環境協調發展水平。
3.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統籌城鄉、區域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隨著北京提出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戰略任務,首都環境建設也進入了統籌城鄉、區域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首都環境建設既要進一步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區域的環境水平,又要統籌推進城鄉結合部地區、新城、重點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建設,要形成環境建設全市一盤棋的新格局。尤其要強化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環境建設公共投入能力上的相對均等化,對承擔首都生態環境屏障的遠郊區縣的環境建設投入給予適當傾斜。
4.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標本兼治,源頭治理的新階段
總結“十一五”期間圍繞重大活動保障積累的首都環境建設的寶貴經驗,環境建設僅治標還遠遠不夠,必須從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這一閉合循環上尋求新的突破,把大量通過規劃、建設能夠解決的后期環境管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從源頭上減少后期環境建設管理的壓力。同時,要針對環境建設中的疑難雜癥,發揮首都環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綜合協調作用,逐一研究提出解決的具體措施,避免環境問題的長期積壓。
5.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階段
要強化城市管理的基層基礎工作,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使精細化管理的任務落實在基層、崗位和具體人,切實把城市運行管理中的種種安全隱患解決在基層。要盡快打破環境建設自上而下推動的思維定勢,積極探索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6.首都環境建設進入與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緊密結合的新階段
首都環境建設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從根本上提高首都環境建設水平,既要強化環境建設的綜合協調和投入保障,更要在培育和強化全社會的環境意識上尋求突破,努力營造“人人愛護環境、人人參與環境建設、人人共享環境建設成果”的生動局面。針對首都環境建設問題與人口聚集之間的因果關系,尤其是與流動人口大量聚集的直接相關性,加強首都環境建設必須與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緊密結合起來。要探索通過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搭建流動人口參與首都環境建設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增強流動人口的環境責任意識。
四、首都環境建設的價值理念和主要原則
首都環境建設要貫徹落實“三個北京”的戰略構想,樹立綠色、科學、人文的基本理念,同時要體現北京精神的要求。
(一)首都環境建設要體現“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北京市公布了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容的“北京精神”。作為北京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首都環境建設,應當有體現“北京精神”的價值理念。這種理念一方面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滲透北京精神的特點,同時還要反映首都環境建設的根本任務與長遠發展。按照這樣一個標準,首都環境建設領域體現“北京精神”的價值理念應當是如下三個方面:
1.首都環境建設要突出公共性的價值導向
首都環境建設要體現公共性的價值導向。其含義為:城市公共環境是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的公共空間,城市環境建設的好壞、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廣大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好壞,關系到廣大居民工作、生活質量的高低;城市環境建設是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要求政府在環境建設的過程中以公共利益為首要考量,充分尊重全市居民整體的、公共的環境利益和環境舒適度,努力為居民提供安全、舒適、便利、優美的環境。
2.首都環境建設要突出精細化創新理念
“精細化的管理創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創新為精髓的北京精神的具體體現。首都環境建設“精細化創新”要展現中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自信及成就,就是要展現首都北京改革創新30多年的經驗及歷程。“精細”要求在首都環境建設中要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用創新的理念推進精細化規劃,用創新的技術手段運用于精細化建設,用創新的制度體系確保精細化運行,用創新的機制建立精細化的監督流程。
3.首都環境建設要突出共建共享的包容性發展思想
包容是北京最具異質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既是北京市民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氣度,也是城市環境建設博采眾長、兼容并包的思維方式,更是北京作為首都尊重差異、和諧共生的文化特質和獨特品質。北京作為國際范圍內地域開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在推進首都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秉承包容精神,堅持均等化的原則,共建共享,為不同民族、不同群體提供舒適美觀的生產、生活環境,在公共環境的規劃、建設等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照顧包括流動人口、弱勢群體等特殊群體在內的城市居民的環境需求,使全市居民分享到環境建設的成果。
(二)首都環境建設的主要原則
1.高標準性原則
首都環境建設的定位要高,要有高標準的規劃、高標準的建設與管理。環境建設要從建設思路、建設規劃、建設標準、環境管理和維護、市民公共素質培養等方面充分借鑒世界一些發達城市的經驗,在結合市情的基礎上,進行適合首都特點的綜合創新。
2.科學化原則
首都環境建設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趨勢,研究環境建設的科學規律。首都環境建設既要有短期計劃,還要有中長期規劃。要以人為本,科學編制公共環境建設規劃,規劃要具有前瞻性、現實性和可行性。既要有總體規劃,還要有包括市容環境、生態環境、設施環境、秩序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的詳細的建設標準、建設計劃和財政預算。
3.均等化原則
公共環境建設的公共性,要求政府在公共環境建設中秉承公平理念。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環境,保障全體居民在市容環境、生態環境、設施環境、秩序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享有大致相等的服務。
五、進一步加強首都環境建設的思路和建議
(一)認真落實《“十二五”時期首都城鄉環境建設規劃綱要》
要按照《“十二五”時期首都城鄉環境建設規劃綱要》的目標和要求,采取積極措施,保證規劃的落實和實現。要科學研究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根據城市的定位、規模、發展方向不斷完善首都環境建設的規劃體系,建立健全環境建設規劃的評估、監督和落實機制,保證城市環境建設規劃落實到位。要根據環境建設規劃的執行進度,科學及時地改進和完善規劃細節,推進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二)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的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的協調機制。要積極探索將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的高位協調功能做實做強,加強首都城市環境委員會與中央部門、國家各部委的溝通協調,強化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與北京市各部門的工作協調,落實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對北京市各區縣相關部門的工作指導。要根據首都城市環境建設一盤棋的要求,加快建立環境建設管理人員配備、財政投入與地區實有人口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盡快扭轉環境薄弱地區環境建設的先天體制性缺陷。要積極推動區縣環境建設委員會的實體化,適當增加人員編制,盡快將環境建設經費納入區縣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并保持正常的增長,以建立“環境建設有人管、投入有保障”的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工作考核機制。要制定統一的環境建設工作考核標準,完善考核工作程序,開展首都城市環境建設成效的社會調查,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參與環境建設考核工作。要逐步擴大環境建設工作的考核評價范圍,突出考核重點,嚴格執行考核獎懲措施,切實落實部門環境責任。建議組織人事部門將環境建設的考核結果,逐步納入到各級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去,使之成為選拔任用各級領導干部的硬指標。
(三)加大環境建設的科技創新和應用力度
要立足首都發展實際,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城市污染中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污染、噪音污染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與解決。首都環境建設委員會集相關部門開展技術攻關合作,逐步建立適應首都環境建設發展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體系。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環境建設領域的運用。建設首都城市環境管理的物聯網平臺。進一步加強網絡視頻、智能分析、網格化管理等技術手段的應用與研發。積極利用衛星監測技術,開展環境建設違法行為的調查。
建立健全城市環境污染預警技術系統。統一制定城鄉環境建設的技術標準,將治理各類輻射、重金屬污染、隱性流動污染源等納入環境技術的研發范圍,突出環境預警技術開發的前瞻性,注重環境突發、偶發事件的技術預測與檢測,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四)加強環境法律法規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建設意識
根據首都的環境特征、人口規模、經濟發展和戰略規劃,逐步制定首都環境發展條例。完善有關市容環境、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環境治理的政策法規,注重綜合運用宣傳教育、行政執法、環境審計、資源定價、環保投融資體系等多樣化的手段,統籌解決環境治理和發展問題,建立形成多層次、寬領域、高標準的首都環境建設法規體系,實現首都環境建設發展的規范化和法制化。
(五)積極推進市民參與環境建設,切實維護環境建設成果
城市環境建設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要積極發揮人民群眾參與環境建設的主體作用,不斷完善首都環境建設的群眾參與機制。引導群眾積極發現環境問題,參與確定環境議題,參與城市環境立法和環境決策,鼓勵群眾對環境建設工作開展監督,并對有關部門執行環境政策的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
促進城市環境建設信息公開,保證人民群眾獲取環境建設信息的權利。人民群眾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參與環境建設決策,既要有制度化的群眾參與,如聽證會、訴訟、復議、,也有非制度化的參與方式,如公眾參與新聞熱線、網絡論壇、公共調查、提供志愿者服務、組織群眾評議等,保證公眾有序參與首都環境建設的公共事務。同時,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帶頭參與城市環境建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形成關心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
(六)加強環境理論研究,大力培育環境建設中介組織
為貫徹落實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20xx年傾力打造交通氣象、海洋氣象、城市氣象、能源氣象和農業氣象等具有**特色的五大氣象服務品牌”的省局重點工作目標,20xx年4月13日至14日,**市氣象局范德新副局長帶領業務處、裝備中心、氣象臺和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赴啟東(呂泗)和如東縣進行了學習調研。調研組通過座談和現場參觀等方式,對**市海洋經濟建設和發展狀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海洋氣象服務的現狀、服務需求以及發展方向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針對**市海洋氣象服務情況報告如下。
一、**市海洋地理特征、漁業生產和港口開發等基本情況
1.地理特征。**東瀕黃海、南臨長江,地處北緯31°4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海岸線北起海安老壩港、南至長江入海口的啟東圓陀角,涉及全市5個縣(市)、26個鄉鎮。全長206公里。其中,如東海岸線106公里,啟東海岸線77.5公里;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灘涂面積2100平方公里(21萬公頃)。
2.漁業生產。**是我國沿海地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由于長江在此入海,**沿海海水營養豐富、有機物多,為魚、蝦、貝類等提供了充足餌料,給沿海水產動、植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優越條件,漁業資源十分豐富,近海魚類約130多種,多獲性魚類75種,優勢種有7~8種。其中灘涂貝類資源居全省沿海各市之首,文蛤、四角蛤、青蛤、西施舌、竹蟶、毛蚶、泥螺等優勢品種蘊藏量豐富。近年來,全市海水養殖面積達到105萬畝,年產量達到18萬噸,其中貝類產量達到16.6萬噸,文蛤出口量占到全國的80%以上。
灘涂養殖和海洋捕撈是**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沿海是亞洲最大的現代化紫菜育苗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條斑紫菜養殖基地,紫菜養殖面積達20多萬畝,年產條斑紫菜約14億張,養殖與加工總量均占全國紫菜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呂泗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雖然,隨著近幾年全市海洋捕撈轉產轉業工作的推進,**海洋捕撈業受到一定的影響,但規模仍然保持。目前,全市投產捕撈漁船近4000艘,其中遠海作業船只1000多條,海洋捕撈年產量近40萬噸,占全省的一半左右。
3.港口開發。近年來,**在新一輪沿海開發過程中,更加注重以大港口建設、大項目帶動來促進開發。在深水海港的建設上,**加快洋口港碼頭、陸島通道、人工島、臨港工業區四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在重大項目的建設上,全力推進lng接收站和燃氣輪機電廠、大唐電廠等項目。以重大項目特別是重特大項目為龍頭,重點發展綠色能源、石化、冶金、物流四大支柱特色產業,用大項目推進大開發。先后有洋口港工業區、呂四海洋經濟開發區兩大臨港工業區和啟東、海門、通州濱海工業區陸續開始開發建設。
二、**市海洋氣象服務的基本情況
1.初步形成了海洋氣象服務的新體制
目前**市海洋氣象服務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的新體制,市氣象臺與各縣(市)氣象局將災害性天氣預報通過電話、手機短信、傳真、政府辦公網等手段傳到各級政府、海洋漁業局、海事局等部門,氣象局和各相關部門依據各自管理職能將災害性天氣信息通過各自的系統逐級傳給漁民、海洋作業人員及沿海周圍的作業人員,收到災害信息的人員按要求預先采取防范措施,盡量減低災害損失和確保生命財產安全。
**市氣象局與海事局簽訂共建協議書,聯合打造水上平安**,通過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科技通訊手段,為保障平安海洋提供氣象科技服務支撐。
此外,20xx年6月,市應急辦“進一步規范沿海大風警報的通知”規范沿海、沿江大風警報的。市氣象局先后制定了“手機終端預警服務可行性方案”、“海洋防災減災預警服務方案”等,通過這些機制和方案的建設,全面提升**抗擊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了組織指揮水平,為更好的開展海洋服務提供了保障。
2.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海洋氣象監測和信息平臺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努力加大沿海氣象設施投入。20xx年,如東率先建成沿海測風站;20xx年,針對灘涂養殖事故頻發的情況,組建“如東縣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系統”在如東的海岸線上建立3個灘涂人工測潮點,租用漁民船只,固定地點,雇傭漁民每天2次通報潮水到灘時間與上漲高度。
20xx年,****港洋口港區經濟開發區與中石油**lng項目部、**洋通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近400萬元,在洋口港區近海設置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系統。該系統通過對災害性天氣進行監測及預警,為港口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設計依據,同時也為港口航道船舶提供了安 全保障。
20xx年11月19日,**海洋氣象預警信息中心(呂四大功率電臺)在啟東市呂四港鎮呂北村開工奠基,該項目得到了國家工信部無管局、**省氣象局、**省無管局、**市政府和啟東市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此舉標志著我市將結束一直沒有專用海洋氣象預警信息平臺的歷史。中心建成后,海上作業船只和灘涂養殖用戶將能全天候獲取實時海洋氣象信息,海上安全生產將得到重要的基礎性保障。
20xx年我市還完成了氣象“三個一”平臺的建設,全市共布設136個自動站、126個電子顯示屏,氣象興農網的服務終端延伸到每個鄉鎮,農村氣象聯絡員深入至每個村。此外,**還將建設6個觀測風塔,遍布沿海區域。一個以海洋氣象臺為中心,由沿海加密自動氣象站、風能梯度觀測站、海洋浮標站等組成海洋氣象信息監測網正逐步建立起來。進一步加強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對不斷提高天氣預報的精細化水平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3.加強科研,努力提高海洋氣象預報服務水平
自我市提出“海上**”的發展戰略之后,為配合市政府做好沿海開發和沿海經濟建設,**市氣象部門積極開展各類海洋氣象服務,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海難事故損失,服務于沿海施工建設,研制開發特色的專業氣象服務,為發展海洋經濟保駕護航。
如東縣條斑紫菜養殖面積達16萬畝,占**省紫菜養殖面積的50%以上,占世界出口量的15%。紫菜養殖的全生育期均與海況和氣象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氣象條件影響最大。如東研發了紫菜各個生育期氣象條件的提示預報指標。例如紫菜采苗期的海水溫度必須低于23℃,相當于日平均氣溫低于20℃;又比如紫菜苗生長期的適宜水溫為15~20℃,相當于日平均氣溫17℃,如果出現連續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17℃,必須采取冷藏措施,否則將發生爛苗。再比如紫菜收獲期不能出現8級以上大風,如果預報有8級以上大風,必須采取提前收割措施,否則大風大浪將沖走紫菜,造成產量的直接損失。近幾年來這項預報服務,保障了許多企業的利益,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另外,在紫菜養殖繁忙季節,如東沿海灘涂上每天有4~5萬人作業,常發生群死海灘事故。因此,海上安全生產是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常抓不懈的工作重點。如東局把海上安全服務工作前移到沿海灘涂,20xx年,如東局針對灘涂養殖事故頻發的情況,在縣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在全市率先組建“如東縣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系統”在106公里的海岸線上建立了3個灘涂人工測潮點,并科研開發了如東沿海潮水到灘預報技術。通過電子顯示屏向沿海7個鄉鎮、主要閘口、縣政府、縣海洋與漁業局、縣水務局等相關部門及時海洋與氣象預報信息,預報內容包括潮汐、潮水到達紫菜養殖區的時間、海溫、海浪和海上風力等級趨勢預報。縣領導對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給予充分肯定。
海上圍墾是洋口港建設初期的一項重大工程。海上圍墾施工,要求潮位低、海面風力小于6級,不得出現與海岸線走向成正交的東北風向,否則,遇上大風大浪,將沖走泥沙而缺口。所以說海上圍墾施工是人與大自然搏斗的過程,更確切的說是依據海洋與氣象變化而決策施工措施。如東局為此進行專題科研,在先后六次大的海上圍墾施工期間,每天為其提供未來3~5天內的逐日潮位和天氣預報;在閉攏口的關鍵時期每三個小時提供一次精細化的海洋與氣象預報,領導和預報人員親臨現場服務;為指揮部重大施工決策進行海洋與氣象條件論證等服務,保障了項目的如期進展。同樣,在接岸引堤、黃海大橋、接島引堤和人工島等洋口港重大項目施工建設過程中,如東縣氣象局都提供了準確細致的氣象服務。經過5年多的開發建設,20xx年洋口港的建設目前已進入尾聲,創下了在復雜的施工環境下人員零傷亡、環境零污染、水上交通零事故的“三零”紀錄,**氣象服務部門為此優異成績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目前**市海洋氣象服務存在的不足
1.部門聯動需要進一步落到實處。雖然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的新體制,部門間相互簽訂了合作協議,但確實落到實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信息資料的實時共享就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海洋漁業部門對漁船的實時監控數據和灘涂養殖的相關資料也未與氣象部門共享。
2.海洋氣象觀測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氣象部門在**市沿海僅建設了9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1個海洋浮標站,相對于滿足**15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800萬畝的海洋氣象觀測就顯得捉襟見肘,既不能完全得到**市海洋實況氣象資料。也不能準確描述**市海洋區域內天氣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更不能對海洋天氣預報進行訂正檢驗。
3.海洋天氣預報的針對性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氣象部門所做的海洋天氣預報,海洋災害性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等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進。
四、打造**特色海洋氣象服務品牌的建議
我市海岸線長達206公里,海岸帶1.3平方公里,灘涂面積2100平方公里(21萬公頃),豐富的海洋資源帶動了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臺風、風暴潮等海洋氣象災害對沿海地區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了解**海洋經濟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根據需求建設**海洋立體氣象觀測體系,及時、有效的提供針對性的海洋天氣預警預報服務,減少海洋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著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氣象服務品牌。
1.進一步了解**海洋經濟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通過本次調研發現,不同部門對海洋氣象服務的要求不盡相同,如**沿海養殖對海溫、海浪和大風較為敏感,也非常重視;而**海洋區域內的近海海上運輸和海上捕撈,對海上中短期以及臨近的大風預報非常關心,但對晴雨和溫度的預報卻要求較低。所以必須認真細致的了解**海洋經濟發展各項工作對我們提出的新需求,以需求為牽引, 帶動和促進海洋氣象服務的發展。
2.建立和完善立體海洋氣象探測體系。根據**海洋經濟發展需求和制作精細化海洋氣象服務的要求,科學規劃近海岸自動氣象站、氣象浮標站、驗潮站、風廓線雷達、移動氣象觀測站等觀測項目的建設,構成立體海洋氣象探測體系。同時建立安全、快捷的觀測信息采集、處理及傳輸系統。為做好海洋氣象服務工作奠定基礎。
一、主要做法
在開展部門履職評估工作中,泰安市編辦本著全面部署、循序開展,注重導向、務求實效的原則,規范程序,精心操作,扎實推進,著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實際,創新謀劃評估思路。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機構編制工作,始終把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機構編制管理作為科學配置機構編制資源、促進區域科學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創新和完善機構編制管理方式。泰安市編委研究出臺《關于開展機關事業單位履職評估的意見》,明確把“三定”職能作為評估工作的重點,重新審視機構設置、編制配備的基礎和依據,找準了機構編制評估的切入點;通過檢驗貫徹落實黨委政府工作部署情況,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全面科學正確履行職能,找準了機構編制服務中心工作的關鍵點。省編辦充分肯定了泰安這一創新做法,將《履職評估意見》全文刊發于《機構與行政》予以推廣。
(二)客觀系統,科學設定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是評估的核心,評估指標體系的科學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評估的水平和質量。在充分把握《山東省政府部門機構編制評估辦法》和泰安市編委《履職評估意見》總體要求的基礎上,堅持一致性原則,將評估指標的設定與評估目的緊密融合,做到方向明確;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力求評估指標客觀可測、簡易可行、系統實用。緊扣機構編制管理的基本任務,確定了五方面評估內容,并細化為18個一級指標,70個二級指標;設計了《泰安市機關事業單位履職評估表》,包含評估核查節點154個,要求部門自評時嚴格把握。一是通過評估職能精細化管理,檢驗“三定”職能是否細化量化、工作程序是否科學規范、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二是通過評估職責落實,檢驗職責分工是否明確具體、黨委政府工作部署是否有效落實、協作機制是否健全完善;三是通過評估履職行為,檢驗工作行為是否認真負責、職權行為是否合法合規、責任行為是否清晰具體;四是通過評估履職效果,檢驗工作業績是否爭先進位、創新工作是否效益顯著、社會評價是否滿意認可;五是通過評估機構編制執行,檢驗機構設置是否必要合理、編制配備是否科學適宜、政策執行是否合乎規定。
(三)點面結合,合理確定評估對象。堅持統籌兼顧,做到點面結合,綜合考慮機構性質、行業特點、黨委政府工作部署、示范帶動作用、職能調整變化、領導重視等因素,泰安市市直確定了10個、縣市區確定了51個政府部門單位作為履職評估對象。這些部門單位既有政府行政機關,也有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既有綜合管理部門,也有行業管理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既有經濟管理部門,也有社會事務管理部門,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
(四)嚴格程序,精心組織評估工作。紙上得來終覺淺,再好的藍圖,沒有得到有效執行,都是紙上談兵。泰安市采取部門單位自我評價與評估組實地評估相結合,分六個步驟,推進評估工作有序開展。一是評估準備。主要是擬訂評估方案,梳理評估部門單位職能和機構編制情況,設計調查問卷等。二是動員部署。組織召開評估動員會議,明確評估內容、方式和時間安排等。從機構編制、組織、紀檢監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法制、政府督查等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評估組,進行業務培訓,掌握評估目的意義、方法步驟及有關政策。三是部門單位自評。市直評估部門單位按照要求,梳理分析職能履行情況,認真填寫統計表格,按時完成了自評工作。四是實地評估。堅持方式創新、務求實效的原則,綜合運用聽、查、談、看、議等多種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地掌握評估部門單位履行職責情況和機構編制執行情況,認真分析所涉及內容的問題點、關鍵點,有針對性地驗證查找問題。五是分析評定。評估組綜合部門單位自評、實地評估、滿意度測評、征求意見建議等情況進行分析評定,形成評估報告報市編委。六是反饋整改。根據市編委研究意見,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評估部門單位,并就評估中存在的問題要求限期整改。
(五)公正有效,綜合運用評估結果。運用評估結果,不僅是履職評估的延續,更是評估的目的。實際工作中,泰安市將評估發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按照“臺賬銷號”制度要求,建立了評估問題整改落實臺賬,提出了分類解決的辦法。一是對部分部門存在的職能落實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工作程序不合理、日志記錄不規范以及私設機構等問題及時進行了反饋,并加強跟蹤督查,確保落實到位;二是對主要職責發生較大變化的畜牧獸醫部門,及時進行了“三定”規定的修訂;三是對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奶吧監管等職責邊界不清的問題,及時進行了深入調研,提出明確職責劃分的建議意見;四是對機構設置、編制配備存在的問題,及時要求部門按程序進行了提報研究;五是對機關事業人員混崗、離崗人員占編不能補充人員等涉及多部門管理、關注度高、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敏感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和溝通協調,向有關決策機構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六是對調整定點屠宰管理職責、設置測繪地理信息機構、集中設置行政審批機構等事項,按照這次中央部署的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要求,結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統籌解決。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強化了全面正確履行職能的理念,提升了部門行政效能。通過評估職能精細化管理情況,強化了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的意識,對職責權限、工作程序和目標任務的認識更加明確,增強了各項工作任務的計劃性和預見性,提高了各部門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創新創優情況評估,有利于部門培育工作新理念,改進工作新方式,建立工作新機制,發揮現有機構編制資源新效益,開創工作新局面。將工作日志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履職行為方面的評估,有助于發現部門工作人員實際開展工作情況,判定工作量飽和程度,增強部門及工作人員履職的責任心和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為提升行政效能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推進了機構編制管理方式創新,提升了機構編制管理水平。評估機構編制執行情況,進一步增強了部門遵守機構編制法規政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強化了機構編制意識。開展履職評估,解決了機構編制部門對部門職責履行情況缺少有效監管手段的問題,實現了既管職責配置,又管職責履行的“雙管”機制,更有利于維護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通過評估,有利于全面掌握部門機構編制配置和部門職能變化情況,準確把握部門職能履行情況和工作量大小,以及圍繞大局發揮作用情況,科學合理進行機構編制的動態調整,實現機構編制資源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機構編制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三)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推進了政府職能轉變。通過開展履職評估,有助于發現部門履職過程中的越位、錯位、缺位現象,以及與法規政策、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職能;有助于發現部門間職責交叉、邊界不清、關系不順的混亂現象;有助于梳理、分析部門內設機構之間、內設機構與事業單位之間的職責關系,理清各自的職責范圍,推動部門職能及時進行清理、調整、優化,使職責配置更加銜接緊密、執行順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同時,進一步摸清了新一輪改革涉及部門的管理體制、職能狀況,認真梳理了現有機構和編制資源,摸清了底數、掌握了現狀、理清了改革重點難點,為下一步改革提前做好了相關準備。
三、幾點體會
(一)領導重視是前提。履職評估工作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持,需要各職能部門的協同作戰,需要機構編制系統上下的群策群力,需要各部門的傾力配合。泰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和支持履職評估工作的開展,多次聽取匯報,并提出明確要求;泰安市編委會議、市編辦主任辦公會議多次專題研究開展部門履職評估工作,對出現的具體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多次召開市直部門分管負責人及縣市區編辦主任會議,統一認識,統一思想,強化督促調度,為履職評估的順利推進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調研先行是基礎。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基礎,是掌握全局和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管住、管好、管活機構編制,是地方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必須認真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為此,泰安市堅持調研先行原則,深入開展了“對上”、“對下”、“對外”三方面學習調研活動。通過對上學政策、對下知需求、對外取經驗,找準結合點,提出開展履職評估工作,建立機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的思路。通過參加省編辦組織的重慶、寧夏學習考察,以及對青島市、鄒城市等地先進經驗的學習,進一步完善了工作機制和評估手段,夯實了評估工作基礎。
(三)制度建設是保障。制度是各項工作正常有效開展的基礎,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重要保障。泰安市從職能管理作為機構管理和編制管理的基礎入手,緊緊抓住職能管理和職能落實兩項重點,健全完善制度、強化規范創新,制定出臺了《關于推行職能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機關人員工作日志制度的通知》等配套文件,及時對部門編制的《職能精細化管理規程》情況進行了專項督導;會同泰安市政府督查室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對市國土資源局等16個部門單位,265名工作人員的《工作日志》進行了抽查評估,有力促進了各項制度的施行,保障了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