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聲樂對幼兒的教育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前教育;聲樂;聲樂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創新課堂模式
《聲樂》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學期為兩學年,研究對象為常州工學院教育與人文學院的13級和14級學前教育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215份,回收有效問卷213份。通過本次調查我校2013級和2014級文科生音樂素質現狀,了解學生素質基礎,為構建我校科學的聲樂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與探索奠定基礎。
一、 現狀分析
首先,通過對14級學前教育專業(本)的學生調查研究發現,新生在其高中階段的音樂課基本處于停課狀態,并且音樂課的上課形式主要以音樂欣賞為主,很少有音樂基礎知識的講授,其中系統學習過樂理視唱練耳的學生只有2%,82%的同學從來沒有學過;對美聲唱法的了解,94%的學生都不了解,而對通俗唱法的喜愛高達了97%;還有一項重要的數值是對視唱簡譜的能力調查,能較流暢的視譜的占14%,完全不識譜的學生為51%。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入學前的音樂基礎非常薄弱,對聲樂的概念不清楚。
另外,通過對13級學前教育專業(本)的學生調查研究發現,在一周會花多少次在琴房來完成老師所布置的聲樂作業的調查中,有37%的學生一周1~2次,40%的學生為3~4次,12%的學生一周5~6次,聲樂學習和鋼琴等其他課程一樣都需要每天進行練習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聲樂學習的好壞與樂理視唱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否有關系的問題上,有73%的學生認為有,可見樂理視唱知識對聲樂學習的影響之大;在“你認為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最好的組織形式”的問題上,有66%的學生認為小組課更便于學生和老師的溝通,學習質量和效率高,33%的學生認為小組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習;另外,在你是否滿意現在的聲樂教學環境與教學設施的回答中,81%滿意,19%不滿意,部分學生提出應結合多媒體教學。在談到經過一個學年的聲樂學習,談談對聲樂課程的理解時表示,經過學習,初步掌握了氣息、共鳴、歌唱位置等的技能技巧,加深了對音樂學科的理解,同時也深刻的意識到聲樂作為學前教育一門重要的技能課將來在幼兒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提出了制約自身聲樂進步的因素,大部分學生的問題集中在由于基礎樂理知識、視唱練耳和音樂基礎缺乏;另外,部分同學認為自己先天條件不足,五音不全,最后,對目前的授課形式還有什么建議或意見中,部分學生提出適當加入一些幼兒歌曲的演唱和教學。
二、 對聲樂教學和聲樂學習的對策
通過對以上的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音樂基礎理論和視唱練耳方面的不足是制約聲樂學習最大障礙,同時在聲樂演唱的技術、技巧等方面也需加大教學和實踐。
(一) 轉變聲樂教學模式,增加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講授
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一直都是為培養音樂教育專業設立的,現如今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適合學前教育的聲樂教學模式。
(1)分階段設置教學目標,在第一階段以打好學生音樂理論、視唱練耳基礎,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打好基礎,之后的教學才能大踏步向前。
(2)分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有些是因個體差異導致的個性問題,而有些卻是普遍存在于多數同學中的共性問題。據此,教師可以把有類似問題的學生歸類,譬如:部分學生存在找不到氣息支點;部分學生喉頭不能打開、放松;部分學生的真假聲轉換存在問題等等,分組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解決,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
(3)創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樹立信心。在聲樂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內向、靦腆、心理素質不好,或者歌唱基礎條件差等原因。長此以往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對于這部分學生要格外關注和耐心,給學生創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并積極鼓勵和啟發他們,從而使其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勇敢的挑戰自我。
(4)引入幼兒歌曲的講授。幼兒由于受年齡、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有別于成年人的發聲方法,講授幼兒歌唱的方法、技巧,對于學生日后更好地從事教學工作。
(5)引入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鑒賞優秀的演唱文本。
(二)建立探究式的聲樂教學方式
將網研絡引入聲樂的學習中,聲樂學習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發聲知識、發聲技能和技巧等,同時也要對作品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準確的把握作品的風格以及演唱要求。了解詞、曲作者的生平,以及創作背景、作品分析和演唱提示。讓學生在課下利用“百度”搜索到相關的信息,課堂上進行相互交流、討論、分享。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效結合,達到全體學生創新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為將來他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幫助學生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針對聲樂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鼓勵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同時老師也可以在每節課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文章或參考書目。
(三)創新課堂模式,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一份聲樂學習進程檔案
由于聲樂學習的差異性,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一份聲樂學習檔案,對學生的聲樂學習進展情況做記錄,通過記錄每一位學生在還課時的進步之處和不足之處,促進其主動參與和主動思考的目的,并針對其每一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四)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轉變教學理念
面對新形勢下的聲樂教學,作為聲樂教師應積極的轉變教學理念,在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下,創造出適合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思維。
三、總結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表演唱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4-0237-01
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聲樂課是專業基礎課的一種,它以培養合格的、具備相應演唱能力的幼兒教師為目的,而并非是以優秀獨唱演員的培養為目的。當前幼兒園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學生應具備如下條件: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素養較強,同時還應具備足夠的獨立工作能力、革新創造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基于此,我們應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進行反思,并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不斷探索和確定教學目標,對固有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改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以及加工處理知識的能力,使其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實現全面發展。
一、表演唱課程的重要性
兒歌表演唱是指在延長幼兒歌曲過程中,通過形象而簡單的各種基本動作配合自然表情來表達歌曲內容以及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兒歌表演唱主要在于唱,動作表演則是唱的輔助。其演唱形式一般有多種,還可變化位置和隊形,屬于初級的幼兒歌舞形式,它融趣味性、舞蹈性和音樂性為一體,屬于綜合藝術形式,并突出了歌唱的應用性以及實踐性,為學生營造了人人參與的、富有平等性的實踐機會。
二、表演唱課程的教學方式
(一)舉辦專題講座并富有針對性
教師可通過針對性專題講座的舉辦將兒歌表演唱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幼兒歌曲的正確演唱方法介紹給學生。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兒歌表演唱戰士給學生,讓他們觀摩并欣賞完整作品,同時引導學生對兒歌表演唱所具有的真正涵義有所了解,進而展開討論、分析以及評價,學生的審美力和理解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培養和強化,想象力得以激發,從而為以后的兒歌表演唱奠定基礎。學習聲樂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獲得歌唱能力,豐富自身的音樂表現能力,能夠獨立從事中小學音樂課歌唱教學及課外同聲樂相關的課程和活動。表演唱強調課程的系統性與學術性,追求歌唱技術的高、精、尖。
(二)強化表演過程中的隊形以及常用動作訓練
歌唱與動作表演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教師可強化表演過程中的隊形以及常用動作訓練,使學生隨樂動作以及肢體協調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例如兔跳、飛鳥展翼等動物的動作,也可以是劃船、走路等人的動作,還可以是植物生長、風、浪花等自然現象。并組織學生進行包括劃步、秧歌步、跑跳步、踏點步以及踮步等基本舞步,梯形、半圓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等基本隊形的訓練。
(三)指定演唱曲目,以此強化學生表演與編導能力
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并根據給定題目展開歌舞表演的創作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行為加以指導和監督,盡量淡化“教”,而應重視引導和參與。以兒歌《春天》的表演唱教學為例,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播放歌曲,當學生對歌曲風格與內容有所熟悉后在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個性化創作,如演唱形式、舞臺表演、道具以及形體等。學生則在教師鼓勵下與其他組員團結協作,積極討論,共同完成表演唱設計。在演唱形式方面可豐富多樣,可選擇一人獨唱,其他組員分角色進行表演;也可由組內男女對唱;還可嘗試改編歌曲,通過二聲部合唱來演繹。同樣,在處理歌曲演唱方面也具有多樣性。可以唱的活潑跳躍、亦可優美抒情。而在表演隊形設計方面,學生也可交流溝通,別出心裁,在各種豐富表情的配合下將角色形象塑造的更為生動,同時表演也更加富有特色。
三、表演唱課程的實踐
作為一種專業教育,學前教育有其職業定向,同時具備獨特的專業特點,而音樂專業與聲樂教育同樣也相互區別的。教師應計劃性的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針對性的訓練其歌唱教學實踐能力,與富有專業特點的課程實現早接觸、多實踐,對本專業歌唱教學所具有的的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夠通過不斷演練來區別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異,從而能夠切實掌握表演唱相關技能,教學實踐經驗得到豐富。因而,組織幼兒園見習活動,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是聲樂集體課表演唱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點。
四、結論
開設兒歌表演唱課程教學有利于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并與時代要求相符的新型幼兒教師。筆者就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當前聲樂集體課中推行表演唱教學的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學策略與建議,希望能夠利用兒歌表演唱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高競爭力,提升綜合素質并拓寬就業渠道,使其做到“一專多能”,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兒教師 聲樂教學 心理狀態
一、開展綜合音樂教育啟發活動
由于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他們在最初開始學習時,對任何一門課程大都無明確的目的性,家長、老師讓他們學什么就學什么,或自己喜歡什么就學什么,他們學習唱歌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最初并不是抱著我要把聲樂學得怎么樣好、我要把聲音練得如何地美好的學習目的,而是全憑一種愛唱歌、想唱歌的沖動和欲望,這就是他們的學習動機。要把這種學習動機貫穿于兒童聲樂教學的始終,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在學習聲樂的開端教師要向同學們講清楚學習此門課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對兒童講解歌唱的作用,可以促進少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陶冶情感、凈化心靈、培養良好的精神品質的作用,還可以抒發少兒愛祖國、愛人民的美好情感,給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無窮的歡樂等。這種教育活動絕不能只是拘泥于形式、走過場,它是組織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融洽師生關系、進入積極上課精神狀態的必要之舉。在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后,兒童就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要把這種教育啟發、滲透在兒童學習聲樂的始終。
二、兒童聲樂教學中良好心理狀態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聲樂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從事聲樂專業的專門學習,隨之出現了各種規模大大小小的少年兒童聲樂比賽、演出、考級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為少年兒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專業水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評判標準。走上舞臺,面對觀眾,唱上幾首歌,對于一個技術嫻熟、久經鍛煉的專業演員來說可能相對容易,但他們也難免會出現上臺緊張的狀況,對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兒童就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有的兒童嗓音音質很好,平時也受到正規的專業訓練,歌唱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上舞臺卻由于心理狀態的緊張而產生恐懼,身體僵硬,兩腿打顫,氣息上浮,輕者歌唱缺乏表現力,重者甚至會出現忘詞、走音、失聲,或者是頭腦一片空白,什么也做不了的緊急狀態。在少年時代,如果由于舞臺緊張失去良好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就會讓兒童產生自卑、膽怯的心理,做任何事都沒有信心,甚至再也不敢上臺歌唱和面對觀眾。因此,作為從事兒童聲樂教育工作的老師們應該認真研究兒童上臺演唱時的心理特征,創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兒童擺脫舞臺上緊張的心理狀態。
三、兒童在變聲期時良好心理狀態的培養
變聲期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的一個特殊的生理階段,對于學習聲樂的兒童來講更是一個特殊時期。處于變聲期的學生,由于聲帶充血,發聲持久性差,很容易疲勞,音色變暗,唱歌時感到很費力,因此很多學生因為唱歌時聲音沙啞,高音唱不上去而喪失唱歌的信心,產生歌唱心理障礙。針對這一現象,在變聲期兒童的聲樂教學中必須充分了解變聲期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掌握變聲期嗓音變化的規律,從心理學和生理學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把變聲期兒童的心理狀態調節到最佳歌唱時所需要的狀態,而另一方面又不傷害到他們變聲期時脆弱、不穩定的嗓音。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促進師生互動,加強情感融合,科學組織協調,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把聲樂藝術融入幼兒師范教育活動中
聲樂藝術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幼師必備的技藝之一。而我國傳統的聲樂藝術教學不僅方法單一,而且教材也很落后。但是隨著我們對幼兒聲樂教育重視程度的增加,幼師活動中聲樂藝術的融入也相應的增加了。學校增加了對幼師教學中聲樂課的投入,大部分學校的器材也相應的更新了,師資力量也更強了。幼兒師范教育中聲樂的學習目前急需的就是一部權威性、系統性和先進性的教材,好的教材會讓我們的培養過程更科學。而近些年我國對幼師聲樂發展要求的提高,相信這部好的教材會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并投入使用的。有好的教材之后需要的就是一個好的老師了,幼兒師范院校也應該加強自己的師資隊伍,多聘請一些專業技術好、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另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要一成不變的沿用先人遺留下來的教學經驗。我們的社會在發展,學生也在進步,而且各個時代人的特點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老師要根據不同時代學生的特點進行對應性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不斷進步。畢竟我國開始聲樂教學的時間不是很長,而且我們國人大多情緒內斂,不太喜歡表露太多的個人情感,所以針對幼師的聲樂教育尚在尋找一種好的方法。目前我國幼師聲樂教學中過于重視技巧,不能按照孩子的生長發育標準量身定做一套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常將對大人的要求標準放到孩子身上,造成很多的問題。例如,幼師在聲樂教學中常要求孩子開口大聲唱,但是須知孩子的嗓子、聲帶和音域等都不同于成年人,我們不能將成年人的發音標準用在孩子身上。這些不當的舉措其實都是可以在幼兒師范教育活動中提前進行防范的,我們也應該盡量在幼師教育課程中加強對這方面問題的教育,因為一旦我們步入工作崗位中出現丁點失誤,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生無法挽回的損失。
結束語
在多年的聲樂教學與學習中,我深刻地認識到兒童聲樂教育在整個聲樂教育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聲樂人才成長的搖籃。同時我也發現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對于教師“教”的意義,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狀態對于幫助他們快樂、快速地掌握歌曲內容,提高聲樂技巧有著很大的幫助,自然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取得教學成果發揮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沛.音樂與兒童智慧及兒童的發展.中華音樂文化教育,1996(2).
器樂是音樂的基本形態,與聲樂一同構成音樂,器樂是指通過樂器演奏產生的音樂,既可以單獨演奏來表達情感,也可以為聲樂伴奏,烘托氣氛。
器樂是人類最早習得的音樂技能,科學研究證明,人類胎兒在妊娠早期聽覺系統的形態結構就已經形成,隨妊娠進展逐步完善和成熟。妊娠中晚期胎兒能感知外界的聲音并產生相應的反應。胎兒能夠對外界的聲音產生反映,也就是說胎兒能夠對音樂產生反映。20周大的胎兒能夠聽見子宮外的聲音包括母親的心跳、腸胃的蠕動、血液流動的聲音;并且能對說話、唱歌、擊打樂器產生不同的反應。
1 音樂啟蒙教育的意義
聲音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最原始的方式,早在孕期的20周,胎兒就能感知子宮外的聲音,聲音是有美丑之分的,優美的聲音包括音樂,大自然中優美的鳥叫,水流聲音;不優美的聲音包括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噪音。
1.1 開發兒童智力的實踐意義
經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人類大腦具有復雜的結構,各個區域有著不同的分工,指揮著感知器官(眼、耳、口、鼻、皮膚)分工合作,收集外界信息,加工外界信息,刺激感知器官采取回應。
音樂啟蒙教育主要是通過聲音刺激大腦的右半球,大腦右半球主要負責解析節奏感較強的音樂、記憶、美感等,通過音樂啟蒙教育,促進大腦右半球的發育,有助于大腦整體的發育,結合左半球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全面促進兒童智力的全面發展。
通過讓兒童有效鑒賞音樂、歌唱表演、節奏練習、參加音樂實踐活動等,引起其充分感受音樂獨有的打動人心的情感。音樂啟蒙教育對兒童學習心理的成長,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使兒童內心情感與藝術感染力展示得更為強烈。因此,我們需要在兒童階段對其展開音樂啟蒙教育,運用音樂教育來有效激發兒童的學習想象。
同時,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一定頻率的聲波影響兒童的腦電波,這就是腦波音樂。
因此在不同的學習場景下,音樂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學習效率,如在課堂上播放一些波段的腦波音樂,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課堂注意力。人清醒時,波為優勢腦波。隨著腦波頻率的增加,身體逐漸呈緊張狀態,準備隨時回應外在環境作反應。大腦能量除了維持本身系統的運作外,尚須指揮對外防御系統,因而消減了體內免疫系統能力。在此狀態下人的身心能量耗費加劇,快速疲倦,若沒有充份休息,非常容易堆積壓力(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然而,適量的波,對注意力提升以及認知行為的發展有積極的助益;同理,適當的播放恰當的腦波音樂也可以改善兒童的睡眠質量,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1.2 助于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
語言是人類獲取信息,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一種節奏感較強的語言,通過音樂的啟蒙教育,使兒童能夠獲得較好的語言能力。
音樂是有節奏的,音樂的歌詞伴隨節奏,很容易被記住,在教學實踐中,幼兒出現重新填詞的類創作現象,這種類創作現象提高了兒童語言能力,豐富了兒童的語言思維能力,強化了語言表達能力。
1.3 有利于全面陶冶兒童的情感
音樂是一種語言藝術,通過器樂和聲樂表達人類的情感,將人類的情感以一種具有美學價值的方式表達出來,俗話講唱的比說的好聽。
通過音樂的啟蒙教育,兒童借助自己的聽覺、觸覺,將自己感知到的音樂傳入至大腦中,使其逐漸轉變成為不同類型的情感體驗,為兒童的音樂學習注入了全新的動力。
由于音樂與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在形態上呈現一致性,有效熏陶兒童心靈,為兒童情感發展進行有效調解,進而從根本上提升兒童對于美的認知。
2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的誤區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存在著過分強調音樂專業技能,忽視教學技能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選擇曲目太難,中職學生的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常規的聲樂訓練中所選用的樂曲難度也是比較高的,這樣的教學設置不僅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導致了聲樂專業的實用性較低 。
中職學習主要是技能學習,而非專業理論學習,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而言,教學技能的養成是首位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應當以就業為導向,結合學前教育的學科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技能培養,輔以專業技能的養成,專業技能可以通過日常的技能訓練,做到授人以漁,課堂上著重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
3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教學技能的養成
學前教育是特定階段3~6歲教育的統稱,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培養等。
對于學前音樂課而言,有以下兩項任務要完成:(1)培養兒童的節奏感;(2)培養兒童的旋律感。
通過大量的文獻檢索,不難發現,學前音樂教學有著多種多樣的方法,簡要的概括如下:
(1)積極引導幼兒傾聽和朗讀節奏。
(2)利用鋼琴讓幼兒感受旋律。
(3)通過TPR教學法鞏固幼兒的旋律感。
結合時代需要,提高課程實用性。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用性,首先就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
關鍵詞:聲樂教學;審美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5-0113-02
一、聲樂教學現狀
(一)職專幼教聲樂教學現狀
我國幼兒聲樂教學應該具有師范性質,老師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發聲和呼吸,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們如何體會聲樂美。但是,目前,大部分幼兒聲樂教學與音樂學院的教學在教學目的和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主要是因為,幼兒聲樂教學的聲樂教學老師大部分來自于音樂學院,接受了音樂學院嚴謹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中很難跳出傳統音樂學院教學路子。
(二)聲樂教學的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的聲樂教學系統中對聲樂的技巧重視比較多,而對聲樂教學本身想要表達的思想以及聲樂教學中的審美能力不做相關的考核。基于這種現狀,我國的聲樂專業學生只為發聲而發聲,對歌聲的內涵不理解甚至是不想去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是,教學過程單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于聲樂教學中的審美理念重視不夠,聲樂教學變成了單調的重復發音,學生學習就是不斷的重復,因此,造成了很多學生對聲樂教學的厭倦,學習積極性不高。二是,過于重視技巧,學生聲樂素質受限。老師和學生都重視在聲樂技巧的培養,認為掌握了聲樂技巧就有了足夠的聲樂造詣。但是在實踐中,很多學生的聲樂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會遇到瓶頸問題,無論如何在聲樂技巧方面努力,自身的聲樂水平都不會有明顯提高。
二、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審美能力是一個人素養問題
一個人審美能力的高低往往與這個人自身素質高低有關。因此,在聲樂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聲樂素質就必須要做好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目前,我國很多幼師在聲樂教學中只重視聲樂“技”的傳授,而對學生“美”的教育重視不夠,造成了很多學生在聲樂發展方面遇到了瓶頸。要想解決瓶頸問題,就必須要從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中入手。
(二)審美教學的重要性
審美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素質和人格的培養。現在的九零后學生自小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由于家庭在經濟和教育背景不同,造成了學生思想的開放性和不穩定性,看問題很容易偏激。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開放的社會中找尋自己人格的立足點。
三、如何做到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
要想真正的做到聲樂以人為本,就必須要加強聲樂教學中對審美教育的重視。努力培養學生的不僅僅是對聲樂感興趣,更對聲樂教學感興趣。因此,在日常聲樂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現代職專學生特點。現代的九零后學生善于想象,講究個性張揚,比以往時代的人更具創造力,但是學習東西耐性不足。職專學生大多數來自各鄉鎮,他們在中學期間的音樂教育基本等于零,特別是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學生日常的課業比較多,學生很容易把音樂課當成休息課。
(二)培養學生對“聲樂”審美的能力
要想做好聲樂教學中聲樂的審美,主要靠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聲樂老師,應該努力為學生培養出體驗聲樂美的氛圍。比如,聲樂老師在選擇聲樂曲目時,應該根據曲目特點和要求,在發聲和旋律方面做好美體驗的過程,為學生發現美提供寬松的氛圍條件,降低學生感受聲樂美的難度。
1.重視練聲曲的作用。
練聲曲在聲樂教學中很常見,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在聲樂方面的發聲和呼吸,提高學生聲樂技巧。但是,很多老師只單純的強調練聲曲在呼吸和發聲方面的重要性,而對如何體味韻律感重視不夠,因此造成了很多學生在練聲曲中單純的發聲,雖然表面聽起來聲音還可以,但是在韻律感和情感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
2.重視聲樂教學中老師的教學示范作用。
學生在聲樂藝術造詣和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聲樂老師的影響。因此,學生能否做到聲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提高關鍵還是要看聲樂教學老師自身聲樂造詣的高低。一是,聲樂老師要特別注重范唱。范唱是聲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學生在接觸一首歌曲時獲得的第一印象。范唱如果做到聲樂與美的完美組合,就可以為后續的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條件。一個在聲樂方面具有很高造詣的老師,可以通過完整的深情的范唱,激發激發學生了解歌曲背景,歌曲風格的欲望。二是,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師處理聲樂教學過程的能力。一個完整的聲樂教學過程應該包括聲樂音準、節奏、發聲等一系列問題。擁有高超聲樂造詣的老師會根據學生在聲樂方面達到的高度,合理處理好聲樂教學過程,讓整個聲樂學校過程中充滿輕松的氛圍,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歌曲而且還對歌曲自身的情感有了一定體會。三是,要注重現代技術與傳統教育的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在傳播知識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聲樂老師可以通過現代技術比如多媒體技術,形象的將學生學習聲樂的技巧用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自己在技巧方面需要達到的水平。然后,在通過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模式,將藏在歌曲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出來,讓學生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效果。
(三)培養學生對“聲樂教學”的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不光是培養學生在課堂中對聲樂美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對整個聲樂教學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音樂素養;策略
一、音樂素養概述
1、音樂素養的概念界定
關于音樂素養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尹愛青認為音樂素養是指音樂方面的素養及修養,主要包括音樂知識理論方面、音樂欣賞方面、音樂表演方面以及音樂教育方面這四種修養。楊萬春認為音樂素養包括音樂素質和音樂修養音樂素養不僅要有基礎的、最一般的音樂知識和實踐能力,還需要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晏曉東認為音樂素養是指樂理知識、視唱練耳、音樂常識以及與音樂有關的自然音樂和人文音樂等方面的綜合知識,指的是個體在音樂方面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修養。綜合各種觀點,筆者認為音樂素養是一種綜合的素養,是有關知識、能力、技能、態度價值觀等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整合。
2、音樂素養的內容
音樂素養的內容主要包括音樂技能、音樂能力、音樂知識以及音樂價值觀四個內容。音樂知識是指和音樂有關的涵蓋在音樂體系內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主要有基于心理學和教育學基礎上的學前音樂知識,基本的樂理知識,和聲、作曲技術理論知識,戲劇、戲曲、舞蹈、美術等藝術樣式的基本知識以及中外音樂史的知識。音樂技能是指用各種技能來表達音樂的技巧,一個人要想具備這種技能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經過不斷地實踐練習才能真正的掌握這種技巧。音樂技能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演奏技能、演唱技能以及音樂創編和即興能力,具體又可分為聲樂演唱技能、鋼琴彈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器樂演奏技能,舞蹈窗邊技能,自彈自唱技能,指揮技能,即興伴奏技能以及表演技能。音樂能力是指的一個人對于音樂的整體感悟能力,具備優秀的音樂能力需要一個人擁有一定的音樂天賦,再加上后天的學習,所具備的一種對音樂的理解、感知、創造并將音樂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力。評價一個人的音樂能力具體可以從他的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感知能力、音樂創造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幾個方面來進行評判。音樂價值觀是指人在受過一定的音樂審美體驗之后,對于音樂當中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種評價。在本文中主要是指有關音樂教學活動的價值觀和整體的評價中所體現出來的大方向上的音樂態度和音樂價值觀,尤其是音樂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音樂價值觀。
3、幼兒教師音樂素養的實踐性和發展性
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具有實踐性,是因為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是從實踐中獲得的,并且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在其日常的教學活動的實踐當中不斷被運用,所以具有實踐性。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具有發展性是因為幼兒教師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在進入幼兒園后,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運用和思考,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在不斷的提高,因此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具有發展性。
二、培養幼兒教師音樂素養的策略
1、構建敏銳的音樂審美感知覺能力
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是專業幼兒教師用音樂進行教學的前提,如果幼兒教師沒有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對音樂的美有良好的把握,也無法用音樂來對孩子進行美的熏陶,更沒有能力來讓孩子用音樂來創造美的激情。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林華先生把音樂審美感知分為音感和樂感,音感是指人對孤立音響的感知能力,它是進行和音樂相關的學習、活動、游戲的基礎。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歲半的時候就能分辨和模仿音高的音,但是如果長時間不訓練音高感的話這種感知能力就會減弱甚至喪失。當今社會存在很多音準能力低下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學前教育的時候音高感的訓練不足。所以作為專業的幼兒教師必須要健全自身的音高感。另外對于音響的判斷是進行欣賞音樂的前提,如果不能夠對音響的好壞做出判斷,就會失去對音樂美的感知。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對音響和諧與否的判斷需要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上,如果教師沒有正確的價值觀,那他對于音響的判斷肯定會黑白顛倒。同時需要注意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要從幼兒本體的發展出發,充分了解現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為兒童選擇和收集有利于其身心發展的音響,只有幫幼兒建立了良好的音響協和感,才能使音樂教育成為兒童日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樂感指認對音樂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和對音樂形式變異的領悟能力。這是獲得音樂審美技能的必有之路,如果沒有樂感的支持,就無法對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心理。構建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需要長久的實踐,所以幼兒教師還在學生時期就需要有目的的主動學習音樂專業的知識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有目的的培養和提高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只有構建了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才能在幼兒教育中把音樂的各種藝術元素綜合起來,并且很好的融入到幼兒的生活之中。
2、提升音樂鑒賞的品味
幼師的音樂感知能力在達到合格的敏銳程度后,要想進一步的提升幼師的整體音樂素養,可以將提升其音樂欣賞品味與鑒賞能力作為一個突破口。音樂鑒賞的對象主要是普及性的音樂和深入型的音樂。普及型的音樂欣賞主要是針對音樂豐富的感性表述,雖然包括了一些對音樂的知性認識,但從整體來看還是沒有藝術的理性指向。在這個階段選用的音樂素材大部分都具有娛樂性、世俗性和功利性,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單純的對音樂自身的欣賞,而是在這欣賞之中餐咋了一些不理性的盲目感情,例如這時的欣賞已經從音樂轉移到了表演者的身上,所感受到的美也是比較膚淺的,感受到的只是感官刺激,與欣賞音樂本身的美背道而馳。所以在音樂欣賞能力培養的時候,應當有針對性的選擇感性表述健康,知性表達豐富的優秀文化音樂,從中得到豐富的音樂審美的愉悅體驗。深入型音樂的理性鑒賞是指對音樂所包含的意義進行有理性的追求,也即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應當從音樂的表現形式中領會音樂的象征意義,并且通過對于藝術音樂的聆聽,實現由欣賞向審美的轉變,讓欣賞者從情感體驗向情操升華。深入型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是提升幼兒教師音樂素養的重要方面。
3、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的音樂技能
上述已經介紹音樂技能分為演奏技能、演唱技能和音樂創編與即興能力。樂器的使用和演奏技能是專業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但是縱觀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技能課程設置會發現樂器的學習基本上只有鋼琴,所以高校應當增加其他樂器學習的課程。并且課程內容應當覆蓋樂器的彈奏方式,方法、彈奏內容、技巧定位等都多方面的問題進行訓練,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根據調查顯示我們的聲樂教學和幼兒園的實際環境脫節相當的嚴重,對于演唱技能的教學,應當從實際教學的目的拉近與幼兒園實踐之間的距離。在演唱技能的教學當中,應當以兒歌學唱內容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在音樂理論教學方面,摒棄當前教授幼兒以五線譜為主的專業的音樂理論的教學內容,然后我們另辟蹊徑轉而將簡單的簡譜教學作為對幼兒授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能夠減少幼兒學習那些過于理論化、專業化的音樂理論知識,通過幼師教授幼兒兒歌方式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音樂感等音樂技能。另外,在教授幼兒基本的音樂知識,培養幼兒的基本音樂技能和獨自演唱的能力與勇氣時,音樂幼師可以采取聲樂教學的方式,為幼兒示范唱歌時的準確音調和節奏,用歌曲教學示范準確的呼吸方式和演唱姿勢,引導幼兒唱歌時做到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幼師還需要通過為幼兒演唱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歌曲,引導幼兒感受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音樂的魅力,感受音樂藝術的美,從而培養幼兒的分析、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并試著鼓勵幼兒敢于創造自己的音樂作品,將自己的感受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創編與即興能力,為了提高幼師的幼兒音樂教學能力,深入淺出的教授幼兒音樂知識,音樂幼師需要努力地研究幼兒歌曲,根據幼兒音樂的基本特點,旋律與歌詞的相互關系,音樂旋律的基本要素,簡單旋律進行的特點,歌詞的結構特點,依據基本的音樂原理賞析幼兒音樂。幼師需要深入的認識學習幼兒歌曲,掌握主題音調的發展等創作方法,并自己試著編一些簡單地有幼兒歌曲,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通過這種自身的經歷幼師可以提高自身的編曲能力,升華自身的審美能力,享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教學能力。幼兒教師即興能力的發揮是建立在具有豐富的知識儲量、高品位的能力以及高超的音樂技能上的,所以要提高幼兒教師的即興創作能力,必須要先提高幼兒教師的知識儲備量、鑒賞能力以及音樂技能,同時掌握一定的即興能力的技巧,這樣就能很好的掌握即興能力。
4、幼兒教師入職后的音樂修養提高
幼兒教師不但要在入職前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在教師入職后也要注重音樂修養的提高。職后進修是教師音樂素養提高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入職后,教師從個人發展出發,在實踐中不斷的學習、反思、創新、再學習,從而使自身的教育能力和音樂素養不斷提高。關注幼師的主體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應是幼兒教師職后培養制度所必須要體現出來的基本原則,是完善幼師職后培養制度的指導思想和健全方向,這樣的職后培養制度對于幼師音樂素養的提升和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關于培養提升幼師入職后音樂素養的具體措施,可以通過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將入職后進修變為幼兒教師的一項義務,并且政府和幼兒園應當充分給予支持,只有這樣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才能符合現代學前教育不斷發展的需求。
三、結語
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幼兒園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學前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音對于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提升幼兒的審美,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幼師音樂素養是否合格將直接決定幼兒所接受的音樂教育質量的好壞,但當前我國幼師的音樂素養普遍有待提升,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幼師的音樂素養,這對于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促進整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少兒;聲樂;教學
少兒聲樂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是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首選的一門藝術形式。它需要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來激發、挖掘、培養熱愛唱歌的孩子自身潛質與興趣。因此引導和培養少兒學習興趣,打下堅實的聲樂基礎,樹立兒童的自信心和表現力,是少兒音樂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少兒聲樂對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榮譽感、紀律性、團結合作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作用。總之,少兒聲樂在整個音樂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讓兒童從喜歡音樂到熱愛音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少兒歌唱的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興趣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的心理狀態。它包括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所謂直接興趣就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的外部特征發生的興趣。是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或內容在感官上產生的一種新異的刺激。這種刺激反應表現為強烈但比較短暫。間接興趣就是人對活動的結果及其重要意義有著明確認識之后所產生的興趣。對于幼兒來說,由于他們的心理發育、知識水平、接受與領悟能力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以,對他們來說,興趣的激發主要在于直接興趣。當孩子初學聲樂時,聽著美妙的節拍,認識新鮮的事物,他們總是能愉快地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外在的干擾就會讓他們喪失保持興趣的持久性。所以,作為教師,就應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及方法。
1、賞識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少兒在練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鼓勵是孩子堅持學聲樂的重要動力。
2、激發求知欲。可以不斷為少兒設定學習目標。激發他們自身的求知欲望。求知欲一經激發,會促使他們對學習聲樂過程本身發生興趣,從而提高效率。
3、新穎的教學內容和有興趣的教學方法。少兒的興趣轉移很快,枯燥的教學計劃會導致幼兒失去耐性。所以,一定要制定新穎有趣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
少兒聲樂的教學有別于成人,教學中往往要針對他們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設置課程的內容,逐漸激發他們對聲樂的熱愛。對少兒來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對聲樂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再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他們在技巧及能力上有所提高。
前蘇聯心理學家克魯切茨指出:“學習一定活動的愛好,導致能力的鍛煉和相應的發展,發展了的能力在活動成功上有積極作用,而成功又反過來‘強化’愛好和興趣。”可見,興趣愛好能激發活動的自覺性,有助于個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發展。
二、注重氛圍,因材施教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訓練少兒唱出優美的歌聲,并且還要加強少兒在歌唱中表演和形體的有機結合,使少兒獲得聲、情、形并美的新體驗。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需要教師進行嚴格的要求與指導,使他們逐漸達到聲情并茂、盡善盡美的藝術境界。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狀態,歌唱的過程是以心理感受為基礎,以心理狀態引導和控制生理狀態的運動過程。在不好的精神狀態下歌唱最容易壞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機的整體,任何肌肉只有在興奮的狀態下才能靈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緊張與松弛的平衡。這樣可以培養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所以在唱歌前,要制造出良好的歌唱氛圍和環境,讓少兒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歌唱狀態。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激勵少兒,抓住他們點滴的進步加以表揚,讓學生始終維持那種高漲的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的歌唱狀態。同時也要針對不同的兒童,進行因材施教。因為少兒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如嗓音條件不同、性格特點不同、心里特點不同、學習聲樂的起點不同等諸多問題。所以,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少兒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曾經,我教過一個幼兒,他經常唱歌跑調,經過幾次上課后,我發現他分辨音準能力不是很好,于是我對他進行了將近半年的聽覺訓練,之后,他的音準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見聲樂是可以后天訓練的。只要“對癥下藥”,就可以揚長避短,收到奇效。
三、培養少兒體驗音樂情感
目前的少兒聲樂教學在半專業化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訓練的基礎上注重了兒童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的陶冶。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傳授“聲”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將情感教育積極有效地滲透于聲樂教育之中,使他們在體驗美的過程中引發內心的情感而全身心的歌唱。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主張:“不要從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觸音樂”。他認為音樂學習要讓學生受到感染,而不是折磨,將情感培養融入教學,更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少年兒童的年齡小、閱歷淺、生活經驗不豐富,情感內容較單薄,他們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都處于形成階段。因此,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各種適合手段對孩子的情感進行培養和體驗。
首先,通過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詮釋作品的內容底蘊來激發少兒的情感。每一首音樂作品總要揭示一個主題,反映社會生活的某個側面、時代精神。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演唱一首新歌之前,首先應當讓學生了解該作品的風格、創作動機、創作背景、歌詞的內容、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和音樂的點,包括哪個地方旋律具有比較鮮明的個性特點等,讓學生全面的了解,培養他們對歌曲情感的體驗和鉆研精神。同時,引導他們正確的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要抒發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藝術形象,發揮藝術形象的感染作用。
其次,通過教師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進一步激發少兒的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反復演唱要教授的歌曲,讓少兒體會其中的感情,找出表現這首歌曲的唱法,通過范唱和表演引導少兒感知、享受歌曲中的美,激發他們想演唱的欲望。
最后,創設情境,通過特定的情感氛圍來強化學生的情感。在少兒聲樂教學中,教師常用“以情帶聲”這句話來啟發、指導學生歌唱。為了使少兒產生這個“情”,教師必須利用一切機會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圍,來強化學生的情感教育,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情感氛圍中,直接體驗特定的情感。
音樂對人的情感影響比其他藝術影響更為迅速、更為強烈,常常是幾個樂句、幾句歌詞、幾個音符就能使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發生變化,產生情緒,引起共鳴。
總之,少兒聲樂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們只有在音樂教學的實踐中,不斷運用聲樂表現的新理念,發掘并拓展他們表現潛能的空間,讓他們通過歌唱表達情感,使其審美能力不斷得到培養,實現聲樂教學的實質性價值,真正從聲樂的表演中享受到審美的愉悅和情感的陶冶。(作者單位:鞍山市千山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元文化格局;民族聲樂;問題
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現加快了世界各民族聲樂的融合,給傳統民族聲樂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發展機遇。民族聲樂教育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們應該堅持保留我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礎上轉變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改革教育機制,促進民族聲樂教育的快速發展。本文就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簡要分析。
一、多元文化格局下發展民族聲樂教育的意義
多元文化格局給世界的民族聲樂融合提供了更好的契機,能夠促進世界音樂文化的相互交流。民族聲樂教育一直是音樂文化中的主流,在多元文化格局下發展民族聲樂教育,不僅能夠將本國民族聲樂的唱法向世界傳遞,還能夠吸收外國的民族聲樂唱法,實現我國民族聲樂與國外民族聲樂的融合。[1]當然,要做到這點還需要我們在進行民族聲樂教育過程中,能夠充分借鑒外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進行民族聲樂教育改革,對各國音樂文化秉持尊重和欣賞的角度進行多元文化格局下民族聲樂教育,促進本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加快本國民族聲樂教育與世界接軌的步伐,擴大本國民族聲樂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二、當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有待完善。從當前我國各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教育情況來看,雖然我國大部分音樂院校均設置了民族聲樂教育課程,但就總體來說,這些課程的設置仍然有待完善。傳統的音樂院校對于民族聲樂教育的課程設置范圍較為廣泛,這樣的課程安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過于全面反而會導致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限制。從民族聲樂教育的角度來看,雖然我國各音樂院校在民族聲樂教育中安排了一些基礎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多數與基本的音樂課程為主,并沒有突出民族聲樂的民族性。我們在音樂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可以發現,對于傳統樂器內容以及傳統的民族聲樂內容,各院校的課程安排較少,因此也就導致學生對傳統民族聲樂的了解較為不足。[2]很多院校的民族聲樂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傳統民歌唱腔或者讓學生簡單了解本民族的基本聲樂知識,但是對于民族聲樂的系統知識如社會知識、歷史知識以及人文知識等,學生了解得少之又少。民族聲樂教育是我國的傳統聲樂教育,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加強對民族聲樂系統知識的理解來提高對民族聲樂的掌握,僅僅依靠基本唱腔來進行民族聲樂教育,只能夠使學生掌握民族聲樂教育的“形式”,而不能夠掌握到民族聲樂教育的“內在”。
(二)過于看重美聲唱法。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一直以來,我國民族聲樂教育均是依靠國內各民族的融合而逐漸得到發展和形成,具有本國民族的特色。但是,自從“”開始,我國民族聲樂教育開始融入了西方的聲樂特征。民族聲樂教育在傳承過程中開始側重于西方的美聲唱法,這種融合的民族聲樂教育一直延伸到現在,導致目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出現了過于看重美聲唱腔,內在不足而形式嚴重的情況,這對于促進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十分不利。目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較為滯后,尤其在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方面,大部分學生學習效率較低,學習中只知道民族聲樂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較差,因此嚴重限制了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長遠發展。[3]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不少人開始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他們開始認為,所謂民族聲樂教育就是美聲音樂,只有融合了西方美聲的民族聲樂才是真正的民族聲樂教育,對西方美聲唱法存在盲目崇拜的現象,沒有正確認識到西方美聲唱法的缺點和優勢。當然,也有不少在教學中會讓學生先學習基本的美聲唱法,之后再進行民族聲樂教育,即讓學生將美聲唱法運用于民族聲樂作品中。這種教學方式雖然看起來比較具有教學意義,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但是,從民族性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忽略了民族聲樂教育的民族性,學生只能夠進行形式化的民族聲樂演唱,而不能夠掌握民族特色文化,也無法培養自己的個性風格。
(三)人才培養模式不夠科學。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的民族聲樂唱腔均有差異,民族聲樂文化也有著明顯的區別。要培養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突出個人特色和民族特色。然而,從當前我國民族聲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體系來看,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個人風格特色和民族風格特色關注度并不高,因此導致人才培養缺乏特色。[4]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較為單一,這一點在民族聲樂教育中也一樣。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的人才屬于規模化和規范化人才,即學生都屬于規范、標準的人才,創新意識不足,個人風格不突出,因此容易限制學生的長遠發展。這主要與我國在民族聲樂中的評價方法和教學方法有關。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單一,對學生的個人風格關注度不高,因此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較差,創新思維能力較弱。[5]此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一般集中在學生的美聲發音方面,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個人風格的養成以及學生對民族聲樂的掌握等重視程度不夠,容易限制學生的發展。
三、多元文化格局下民族聲樂教育策略
(一)轉變民族聲樂教師的教學觀念。多元文化格局下給民族聲樂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新的文化發展形勢下提高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水平,首先需要轉變民族聲樂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民族聲樂教師對民族聲樂教育的認識,樹立教師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和音樂文化價值觀。民族聲樂教師應該認識到,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國的民族聲樂應該要與國際上其他民族聲樂進行交流和融合,吸取其他民族的民族聲樂精髓和優點,改良本民族聲樂中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宣傳本民族的音樂文化。[6]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民族聲樂在教學中做到兩個方面:第一,要求民族聲樂教師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音樂文化價值觀,讓學生明白多元文化格局下應該要尊重各國的民族聲樂文化,以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并積極找尋其他國家民族聲樂方面的閃光點,將其吸收為自己的知識;第二,民族聲樂教師要讓學生對本國的民族聲樂文化進行系統的了解,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讓學生積極繼承和宣揚本國的民族聲樂文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將中國傳統的民族聲樂文化融入教學中,并將這部分教學作為基本教學和重要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藝術,增強學生對傳統民族聲樂文化的認識。
(二)創新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多元文化格局下要提高我國民族聲樂教育水平,還需要各音樂學院從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兩方面著手。從課程設置上來分析,民族聲樂教育的課程設置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側重點,也決定了學生對民族聲樂教育的認知程度。[7]雖然我們經常強調現代社會音樂文化發展的多元化,但是在適應多元化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堅持音樂發展的民族化,要讓學生培養多元文化意識,更要讓學生培養民族文化意識。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我國民族聲樂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應該要更加重視民族性課程設置。此外,從教學模式上來看,要提高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水平還需要教師能夠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教學,不僅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強對民族聲樂文化的認識,還能夠通過不斷實踐來提高自己的民族聲樂掌握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提高民族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國對于民族聲樂教育水平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要提升我國的民族聲樂水平,需要各院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聲樂教師的專業素質。多元文化格局下民族聲樂教師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包括民族文化素養、多元文化素養以及民族聲樂教育的專業素養等。其中,民族文化素養指的是民族聲樂教師對本國民族聲樂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較強的理論造詣,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融會貫通[8];多元文化素養指的是民族聲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認識到當前文化格局下,加強與世界聲樂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專業素養指的是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音樂表現能力和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個人風格的養成。
四、結語
眾所周知,兒童的生理特點有異于成人。就發聲器官而言,兒童聲帶短而薄,音色明亮、悅耳、 稚嫩,共鳴腔體較小。這就要求在童聲訓練中必須遵循兒童的身心特點,為處于童聲階段的學生量身定做一套訓練方法。不過,就目前筆者掌握的童聲教學的資料來看,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只有很少一部分專業院校能夠嚴格按照童聲訓練的原則,在充分發揮兒童發聲的天賦的同時,避免竭澤而漁的教學誤區,在實際的教學中為孩子的音樂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此相反,大多數在普通中小學接受童聲訓練的學生就不那么幸運了。因為目前我國中小學歌唱教學大綱中,還沒有專門設置與歌唱訓練有關的發聲生理課程,甚至很大一部分聲樂教師都沒有接受過相關的系統培訓,學生們只能僅僅依靠簡單的模仿來習得音樂,靠嘹亮來評價歌唱水平的認識誤區使很多的學生在歡唱童年的同時也喪失了良好的聲音條件。這不得不讓人感嘆:這豈不是現代教育所締造的“傷仲永”悲劇?就目前我國童聲期聲樂教學的現狀來看,研發一套科學的、可推廣的童聲期聲樂教學法,逐步健全童聲教學體系顯得尤為迫切。在我國童聲期聲樂教學研究成果略顯不足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專業的音樂教育者認識到了童聲期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童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黃亞萍的《素質教育下幼兒聲樂教育的幾點思考》就根據素質教育對聲樂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幼兒聲樂教育應該關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論文以素質教育的標準入手,提出了如何讓學生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培養良好的聲樂素養,與相關論文相比不乏新意。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王枚的《淺談童聲訓練的方法與技巧》在強調學生在兒童期發聲特點的前提下,從童聲訓練的基本姿勢、呼吸的訓練、母音的訓練區域的練習、聲音的訓練、咬字的訓練、變聲期的訓練等七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童聲訓練的方法和技巧,對童聲訓練有切實的指導意義。不過,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對童聲期聲樂教育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等簡單教學觀念上,對于童聲期聲樂教學與成人聲樂教學的區分,特別是童聲期聲樂教學的具體實施研究甚少。正如許多音樂教育者已經注意到的,童聲期音樂教育必須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特別是注意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那么,音樂技能的培養應該擺在怎樣的位置上?音樂素養的培養與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上應該如何有效結合?這樣的思考,比起只是簡單地談論童聲期聲樂訓練的觀念,或許更具現實意義。
二、童聲期聲樂教學的訓練法則
與成人聲樂教學應該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聲期的聲樂教學切不可貪多、貪大、揠苗助長。根據筆者多年的聲樂教學經驗,童聲期聲樂教學在遵循“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的觀念之外,給學生傳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會學生科學的呼吸法、如何尋找聲音的位置和共鳴腔等等在成人聲樂教學中微不足道的教學過程,卻是在童聲期不可忽視的教學法則。
(一)培養學生科學的呼吸訓練法
所謂“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任何優美的歌聲都離不開氣息的支持。未經專業訓練的兒童雖然憑借處于童聲期的優勢也能唱出嘹亮的歌聲,但是隨著童聲的失去,氣息使用不當的弊端就會慢慢顯現。因此,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對于童聲期學生的呼吸訓練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可通過形象教學方法來訓練學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氣的呼吸法。
小狗喘氣的呼吸訓練法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模仿小狗喘氣的呼吸方法,訓練學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動的柔韌性,讓學生在這種速度快、容量大、彈性強的深呼吸狀態與感覺中去體驗唱歌時的深呼吸。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教學讓學生觀察小狗喘氣的特點,引導學生做出簡單的模仿。簡單的模仿之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模仿中出現的問題做出正確的示范——張大嘴巴,打開喉嚨,急速地喘氣,使各呼吸器官都積極參與到呼吸中來。在反復的示范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的練習,掌握小狗喘氣的呼吸法,體驗到唱歌時深呼吸的狀態。
2.聞花香式的呼吸法。
聞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過平靜、柔和的吸氣狀態與感覺,來體驗唱歌時氣息的流動。聞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種簡單、好掌握的呼吸訓練法。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可采用具體生動的實驗法來達到教學目的。首先,給每一個學生一朵花,讓他“聞花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氣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師可做示范,慢動作示范此呼吸法——讓氣息直入小胸與腹部,橫隔膜收縮下沉,腰圍也向四周張開吸氣,形成一個救生圈似的氣帶。在現場示范不能充分展示這種呼吸方法的時候,還可以選取相關的視頻來展現“聞花香式呼吸”過程中各個器官的變化與特征,讓學生充分了解調節氣息所帶來的特點。在示范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反復練習,理解并掌握氣息的使用。
(二)教會學生尋找聲音的位置
聲音的重要性,對一個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聲期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懂得利用學生童聲的優勢,也要教會學生尋找聲音的位置,引導學生從專業的角度來控制聲音。在歌唱的過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聲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條件。我們知道,如果聲音從頭腔發出,位置就高,這樣發出的聲音不僅會鏗鏘有力,對保護嗓子也很有益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可一一指導學生念一句、唱一句,通過高位置的示范去體會正確的喉頭狀態和正確的共鳴位置,幫助他們學會用高位置來演唱。
(三)教會學生如何打開喉嚨
好聲音不僅僅來自于天賦,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打開喉嚨也是鍛造好聲音的重要一環。這是因為,打開喉嚨可以使喉結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過穩定的合聲帶充分振動的自由空間可獲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師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學生自然地把口蓋打開,讓口腔內的共鳴腔體增大、增長。把軟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狀態,把喉嚨打開。同時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開,把鼻、咽腔打開,用上牙盡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狀態打開喉嚨。
(四)共鳴的技巧訓練
共鳴技巧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一個專業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聲期聲樂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鳴技巧。共鳴包括: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結合童聲期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制定適宜的共鳴技巧訓練:
1.尋找頭腔共鳴點。
美國著名研究兒童歌唱的權威專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說:“一般兒童在他們未受到相當好的訓練之前,絕不允許大聲歌唱,否則,美的音質就會消失。”結合筆者多年的聲樂教學實踐來看,頭聲是頭腔共鳴,唱高音必須要有良好的頭腔共鳴,否則學生就無法獲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兒童要獲得好的頭聲,必須從弱聲的哼唱訓練開始,因為哼唱可以讓學生慢慢體會尋找共鳴點,以便發現聲音缺點,從而進行糾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哼唱“eng”引起軟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動,并導致鼻咽腔通道的打開,同時放松了下顎,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學生獲得較好的頭聲。
2.尋找胸腔共鳴點。
胸腔共鳴常在中低聲部時運用,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會學生喉部肌肉適當放松,喉頭下降,即讓學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說話”的感覺,學生會好奇地試一試、想一想,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覺。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鳴腔體空間,使之與胸腔共鳴器緊密連接,同時要注意聲音的位置。
3.尋找口腔的共鳴技巧。
口腔共鳴需要兒童打開口蓋,讓發生器官變長變大。可以讓學生用“吞湯圓”的方法先打開喉與口腔的空間,再找共鳴。口腔的共鳴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頭,提起小舌頭”。放松的舌根有許多方法,例如讓學生把舌頭伸出來,左右搖頭使舌晃動,可以體會到舌頭的緊張度,而小舌頭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來幫助提起的。解決了舌和小舌頭的問題,口腔共鳴的技巧就能輕松掌握了。
三、走出誤區:區分兒童聲樂教學與成人訓練的差異
目前,兒童聲樂教學過程中除教學方法不夠規范、教學專業度不充分之外,將成人聲樂訓練與兒童聲樂教學混為一談,以及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聲期聲樂教學中存在嚴重的揠苗助長的現象也是當前童聲教學最大的誤區。專業的音樂教育者在強調兒童聲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絕不能走入這樣的誤區。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了解童聲期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并結合童聲期的特點為學生量身定做訓練計劃。為此,應切記以下原則:
第一,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不應過分強調兒童的共鳴腔體。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讓學生演唱其不能達到的音域,否則,容易損傷學生稚嫩的嗓子。同時,還應該讓兒童生動、簡單、自然鮮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對這一時期的孩子來說“護嗓”遠比“練嗓”更為重要。
第二,盡量不要演唱過于復雜的聲樂作品。由于兒童的認知有限,尚無法很好地理解復雜音樂作品的內涵,而且大多兒童由于聲樂技巧的能力有限,也無法駕馭高難度的聲樂作品。因此,教學作品的選擇,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興趣來選擇。
第三,盡量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作品來演唱或教學,切不可將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樂作品當作時尚來教授學生。一流的音樂絕不僅僅是高超音樂技能的展現,它更是文化內涵的展現。從學生音樂道路的起點開始,教師就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當作重要的教學內容來貫徹,音樂修養的高低對一個真正的音樂家來說至關重要。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