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哲學基本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哲學基本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哲學基本思想

        第1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老子》;思想;導向

        一、淺析老子哲學的基本內容

        我們研究老子的哲學思想,基本都是基于《老子》這篇著作。《老子》全書五千言,其中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其內容的極大豐富性,令古往今來多少前輩學者為其貢獻了畢生精力。在此,我們只談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道”。

        學術界普遍認為,“道”具有宇宙本源的意義,具有規律,原則和方法的意義。它不僅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而且也是人類社會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我認為,“道”不僅僅是一個“規律”,它也是這世界的一切,從物質到精神,“道”是一種絕對的存在,它不依賴于時間和空間。

        人們總用原因指向結果這樣的鏈式思維來思考問題,凡事必有原因。由于正常的因果鏈是在時間中發生的,所以有一種自然的傾向是,設想有一個按時間往回伸展的因果鏈,最終可以追溯到宇宙創生時刻的第一個原因。我們可感知的“宇宙”里的一切,依附于大爆炸產生的“時間”和“空間”而存在,即這世間的一切都依附于因果關系。而“道”不然,它的存在沒有原因,絕對而唯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一章)

        有人認為,“無”是宇宙的起源,“有”是“道”的作用。而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無”就是“有”,“有”就是“無”。而它們“同出而異名”,實際上都是“道”。說它“無”,是因為它無法感知與表述;說它“有”,是因為它蘊藏著無限可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認為,“道”創生萬物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步步展開,一層層豐富的過程。由于“道生萬物”的全過程較為復雜,在此我只對其核心進行簡述。

        “道生萬物”,即“道創生萬物”。從反向論述,即為萬事萬物都蘊涵著“道”,萬事萬物都是“道”的表現形式。

        有這樣一種說法:人真的擁有自由意志嗎?還是說,這只是人自己的幻想。問題足夠復雜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選擇抽象,簡化,然后說more is different.然而,假設未來的某天,有一臺足夠強大的計算機,可以分析人類思考的過程,然后發現,人只是自己無法理解的,更為復雜的“機器”。

        如果用“道”來解釋上段文字――人類的存在,其實也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所謂的“自我意識”,看似各不相同,實則都順應著“道”的規律。這也為我們探索物質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世間萬物的存在,必然都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如果有什么不合乎“道”,那根本沒有存在的可能。

        “道在屎溺”出自《莊子?外篇?知北游》,“道”存在于糞便中,即使最“低賤”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莊子的本意是指“道”無處不在,實際上與萬事萬物都是“道”的存在形式,異曲同工。

        二、老子哲學在現代社會的思想指導

        有了前文淺層的理論思想作為指В下面我們僅從修身角度,分三個層次,將老子的哲學思想提進行簡化,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作為現代人思維及價值觀的導向。

        (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這句話可簡單理解為:現其本真,受其純樸,不為外物所牽。摘要中提到,這是一個物質資源極為豐富的時代。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本能地表現出生物的占有欲,總是只知道竭盡全力地為自己爭取生存資源,但是這樣做常常達不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是適得其反。而且,人們都生活在虛偽中,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面對著各式各樣的人――這就是人類的區別心。

        我們應以老子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眾生皆為“道”,你我他本就為一體,為什么不能坦誠相待呢?其次,對于身外的物質世界,我們也應少一些欲望,以最本真的心態對面對萬物:我與萬物皆為“道”,本無差別。類比一個不很恰當的例子:細胞生物中的每一個細胞,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每一個細胞,都具有該生物體全套的遺傳物質。即使它們在一個生命體中承擔著不同的作用,也只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就像是“道”在宇宙萬物中不同的表現形式。

        所以,你我應該做的,是探求我們生來就“為”的“道”的深度,而絕非被其的眾多表象所蒙蔽。這是我們應有的思維。

        (二)保持熱愛,得失隨緣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為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第七章)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天地亙古而存,而其之所以長久存在,是因為他不為自己的生長,所以才能長生。

        表面上這句話是在提倡“無私”,但是換一個角度去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不問得失,熱愛一切。

        熱愛自己,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人,熱愛一切事物。我們應懷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面對生命給予你的一切,這才是“長生”的根本。我們不應過分考慮所謂的“個人得失”,所謂“得失”,不過是大道之于個人的存在形式的變化。而“道”是絕對的,順應大道,這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三)不忘初心,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

        “不忘初心”本出自《華嚴經》,因與《老子》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在此借鑒。“不忘初心,為而不爭”的意思為;我們要堅持心中最初的那份純真的信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與世無爭。

        “無為而無不為”,并非刻意“無為”,而是順應“道”,不去考慮個人思想。個人思想只是“道”的表現形式,它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只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無為”,才能達到“無不為”的境界。

        無為而無不為,這是我們應有的行動。

        參考文獻:

        第2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摘要】探討丁苯酞對腦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slCAM-1)的影響

        【關鍵詞】腦梗死;丁苯酞;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ELISA

        近年來研究發現,細胞粘附分子介導的白細胞引起的炎癥反應在急性腦缺血后的再灌注損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本實驗測定了腦梗死患者丁苯酞治療前后血清中slCAM-1的含量變化,旨在觀察探討丁苯酞對腦梗死的療效和探討治療機制。

        1 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66例,所有人院患者均經頭顱CT或MBI征實,排除感染、腫瘤和免疫系統疾病。診斷符合1996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2組。①丁苯酞組33例(男20例、13例),年齡38~81歲,平均 ( 61.2±10.3)歲。②常規組:33例( 男19例、女 14例 ),年齡41~79歲,平均( 60.1±9.8 )歲。2組年齡、性別、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實驗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治療即抗血小板聚集、腦保護治療和應用活血化淤藥物。丁苯酞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100ml(由石藥集團中奇制藥技術有限公司在無菌車間生產配制 濃度為:丁苯酞25mg:生理鹽水100ml)。每日2次靜點,2次間隔6-8小時,共14天。在治療前和14d后分別于空腹狀態下抽取肘靜脈血3 m l,室溫下靜置40min~50min,然后離心3000r/min,分離血清于-70℃冰箱中保存待測。嚴格按照試劑盒(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要求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分批分別測定每份血清的sICAM-1濃度,先繪出標準曲線,依據標準曲線換算出每毫升血清中各粘附分子的含量水平。

        1.3療效評定

        治療14 d后2組患者均進行療效評定。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定標準【2】。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18%;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7%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 8%以上;死亡。

        1.4統計方法 應用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2組患者血清sICAM-1濃度 (見表1)

        2.22組療效比較(見表2 )

        表格 1 丁苯酞組和常規組血清sICAM-1水平的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P

        表格 2 丁苯酞組和常規組療效比較

        注:2組比較*P

        3 討論

        炎癥反應是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一個重要的級聯環節,近年來,由它造成的腦缺血半暗區的神經細胞的損傷受到了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表明在腦梗死發生12h之內外周血白細胞就已經遷移到腦實質之內,而外周血白細胞首先需要細胞粘附分子的介導才能黏附到腦血管內皮細胞之上才能進行遷移。ICAM-1是與腦缺血損傷關系密切的一種粘附分子,ICAM-1屬于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在體內分布很廣泛,但在血管內皮細胞表達最強。ICAM-l從血管內皮細胞表面 脫落后即成為可溶性的ICAM-1 (sICAM-1),在缺血損傷過程中可使內皮細胞表達ICAM-1明顯增加。楊杰 等發現腦梗死患者血清中 sICAM-1在急性期顯著增加,且其含量和病灶的大小有關。

        本實驗結果表明,丁苯酞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明顯優于常規組,且丁苯酞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的含量較常規組明顯下降。提示對腦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盡早應用丁苯酞可以顯著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其機制不僅是具有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而產生上述藥效作用,還可能是通過有效降低粘附分子的表達,進一步抑制了白細胞向腦缺血區浸潤和遷移從而起到了腦保護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3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 音樂 音樂治療 心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The Basic Idea and the Application Mechanism of Music Treatment

        YU Jing, ZHANG Wenyu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Music Treatment takes music as a medium, can touch the experience which human language can not reach, so that subtle changes occur in the music experience. Music therapy theory has three basic ideas: one that everyone has musical potential; two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music,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 of musical rhythm; follow the synchronization principle. Music in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esthetic three. Music therapy participants to grasp the basic idea of the music therapy and music help to grasp the core of the mus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music; music treatment; psychotherapy

        音樂治療在心理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布魯夏在他的《定義音樂治療》(1989)一書中提出“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音樂體驗,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的目的。”①音樂治療的一些基本思想與音樂在治療中的作用機制始終貫穿于不同音樂治療流派的臨床應用中。因此把握音樂治療的基本思想與音樂在治療中的作用機制,有助于參與者把握音樂治療的核心。

        1 音樂治療的基本思想

        音樂治療主要有三點基本思想始終貫穿于不同音樂治療流派的臨床應用中。首先音樂治療之所以選擇音樂作為治療媒介,觸及人的內在經驗,是因為音樂是人生來具有的本能。奧爾夫音樂治療強調音樂的原本性,認為音樂是人類對自身感受、情緒、思想、意識的一種本能的表現。他認為,“完全沒有音樂感的兒童是罕見的,幾乎每一個兒童從某一點上都是可以打動的、可以促進的。”②達爾克羅茲音樂治療理論認為,人天性具有節奏的本能,只需要加以適當的誘發和培養,便可為音樂所用。柯達伊音樂治療則強調“音樂屬于全體人民”,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普及到每一個人,從更深層次闡釋了音樂的社會意義和人的主體發展途徑。在魯道夫和羅賓斯看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音樂的自我,而這個音樂的自我對音樂產生反應,引起情緒共鳴,都可以反映出其獨一無二的人格特征。他們指出:“樂感”是個人與生俱來的,具有個性化的音樂能力。③

        其次,音樂治療主要是通過個人對音樂的體驗來觸及個體內在經驗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十分重視個體對音樂的體驗,特別是音樂節律的體驗。如奧爾夫在闡釋原本音樂時,指出原本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人們不僅僅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表演者親身參與其中,才會有更深刻的體驗。達爾克羅茲音樂治療體系也強調了音樂體驗的重要性,該體系的目標是:在課程結束后,學生不是說“我知道”而是“我體驗到”。④這里的體驗是指通過音樂節奏與身體運動的結合,來增強學生的表達性音樂感,激活他們的本能力量,最終遷移到生活中去。魯道夫和羅賓斯認為,音樂的體驗可以促進個體心理成長,提高情緒的自我意識能力,整合個體人格,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可以較好地參與到音樂的關系之中,那么他就能夠更完全地,有能力地融入到他的環境之中。⑤

        最后音樂體驗是如何促使個體的內在經驗發生治療性轉變的呢?這涉及到音樂治療的一個基本原則――同步原則,即想要影響和改變來訪者的不良情緒,首先要使用與來訪者目前情緒狀態相匹配的音樂,使其與來訪者的情緒產生共鳴,之后才能通過逐漸改變音樂的情緒特點,以逐漸改變來訪者的情緒狀態。2004年,Burns & Woolrich在音樂引導想象治療中提出了同步原則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治療師必須對治療對象的心理矛盾進行分析和共情,選擇具有同步性的音樂,創造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為個體的探索、模仿、創造提供支持。2000年,Bitcon在奧爾夫音樂治療臨床應用原則中指出,音樂材料的使用必須與每個個體的能力相適應,為個體提供歸屬感和成就感,使其在這種積極、無威脅、鼓勵冒險的環境下樂意持續進行新的嘗試。

        2 音樂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機制

        音樂治療與其他類型的心理治療最基本的區別就是,它是通過音樂體驗來引發治療性轉變。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除了探討音樂治療的基本思想,還需把握音樂在音樂治療中生理、心理、審美三方面的作用機制。

        2.1 音樂的生理作用

        國外大量研究表明,音樂可以引起人類的各種生理反應,如呼吸減慢,血壓降低,心跳減慢、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含量降低等等,從而改善人體生理狀態,預防并治療由生理或心理長期緊張而造成的各種疾病。1989年,Ornstein & Sobel發現由音樂喚起的鎮靜感能降低血壓、減輕壓力。不同的音樂可以引起人不同的生理反應。1970年,Kneutgen研究了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幼兒產生的生理影響。他在3個月內每天給4位幼兒被試播放阿根廷的催眠曲,結果發現實驗組被試的心率明顯下降,同時呼吸節奏和音樂節奏出現同化現象,而控制組的爵士音樂并沒有引起這些生理變化。

        音樂可以減輕生理疼痛感。1992年,Davis研究了音樂在減輕疼痛感方面的作用。他讓即將進行婦產檢查的被試聆聽自主選擇的音樂,結果表明實驗組被試較無音樂的控制組,呼吸率減緩,疼痛指數降低。2002年,Femell以眼科手術病人為被試,讓被試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結果音樂組被試的血壓、心率明顯低于控制組,而疼痛知覺低于控制組,應對能力明顯高出控制組。

        音樂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2003年,Yamamoto等人研究了音樂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他們檢測了慢速和快速音樂對6為位男性學生被試的生理影響,結果發現慢速音樂組被試的血漿中腎上腺素的含量降低。群體聆聽條件下,被試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并沒有顯著變化,而皮質醇有效地減少;而主動群體唱歌增加了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血液中腎上腺素、皮質醇含量降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含量的增加,可以改善人體內穩態,增強人體免疫系統。

        2.2 音樂的心理作用

        音樂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交流形式,在心理治療中具有獨特的心理作用。美國音樂治療之父格斯頓指出:“音樂的力量和價值正在于它的非語言的內涵。”⑥大量音樂治療的實踐告訴我們,不同的音樂可以引起人類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從而表達情感。1999年,lwanaga & Moroki以47位大學生為實驗被試,聆聽鎮靜和激動兩種類型的音樂,結果激動的音樂片段引起被試產生活力感和緊張感,心率、呼吸率和血壓也隨之增高;而鎮靜的音樂使被試產生了放松感。2006年,Mcquinn等人用調查問卷的形式檢測了大學生被試在三種不同的音樂聆聽條件下,他們的心境反應(鎮靜音樂組、激動音樂組和無音樂組)。鎮靜性音樂對心境的效應最大,并與高興的情緒呈正相關。

        音樂不僅可以調節個體情緒,還能促進個體的自我成長以及人際間的交往。如2008年,Choi AN等人的研究表明音樂治療可以減少兒童的攻擊并提高自尊水平。1994年,Clarkson, Ginger研究了音樂在孤獨癥患者間的人際交流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對于無法用言語交流的孤獨癥患者而言,音樂是一個很好的交流輔助工具。孤獨癥患者可以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這扇窗口了解他們思想。

        音樂作為一種接近心靈的抽象交流形式,可以幫助個體更加自由的表達,豐富自我情感從而促進自我成長。同時音樂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魅力的社會交往活動,個體在活動中可以學習到與他人合作和相處的能力和技巧,從而修復并提高個體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能力。

        2.3 音樂的審美作用

        音樂的本質是審美的,正如斯托洛維奇所說的那樣: “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的!”⑦“審美”總是與“體驗”相伴而存在,有體驗而無審美或有審美而無體驗的情況是少有的。德國哲學家克魯格說:“從人的體驗著的各種事物本身散發出意義與價值的光芒;當我們的各種精神官能不經過反省就領略到這些意義與價值而整個心靈深處對之采取欣賞態度時,深刻的體驗就隨之產生”。⑧克魯格這里說的體驗不是一般的體驗,正是審美體驗。

        相對與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言,如繪畫、舞蹈,音樂是一種難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更加抽象,更加接近人類心靈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音樂能夠相對容易的引起個體的審美體驗。而中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認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就是說審美體驗將音樂與人的本質力量聯接了起來,個體可以通過音樂觸及自身本質力量,從而激發自身創造性的力量。如果一個人經常在自己的生活中體驗到美,那么這個人的生命就一定是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相反,如果一個人很少或從未在自己的生活中體驗到美,他的生命就一定是頹廢衰落、消極退縮的。⑨

        3 小結

        綜上所述,音樂治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三點:①音樂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特性,每個人都可以感受音樂,并使用音樂治療來調節身心。每個人都會對音樂產生反應,并引起生理、心理等一系列的改變。②個人對音樂的體驗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不僅可以聆聽音樂,還可以用心與身體去體驗音樂。個人對音樂的體驗深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音樂對個體心靈的調節程度。③在選擇音樂時,可先選擇與心境相符的音樂,讓個人在這種安全的容器里經歷、宣泄強烈的情感,而這個過程隨著音樂最終都會結束,且對自己與他人都不會造成傷害。個人心境歸復平靜時,再根據需求找到相應的音樂,從體驗層面將自己逐步調整至相應的狀態。在音樂治療臨床應用上理解這些基本思想,把握音樂在音樂治療中生理、心理、審美三方面的基本作用機制,有助于參與者更好的掌握音樂治療的核心,并應用于音樂治療的實踐工作。

        注釋

        ①⑤⑥⑨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4.

        ② 蔡覺民.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內涵與外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997.12.18(4).

        ③ 郝莉.聚焦國際音樂治療的發展之魯道夫-羅賓斯音樂治療[J].樂器學堂教學前沿.

        ④ 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996.9.17(3).

        第4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論文摘要:馮友蘭作為中國現代重要的哲學家與哲學史家,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大師之一。他對中國哲學的現代化有重要的貢獻:他全面探討中國古代哲學,提出“接著講”的哲學方法,創立“新理學”體系;引進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提出中西哲學互釋、展望未來世界哲學等思想。 

         

        馮友蘭一生致力于中國哲學的研究。他全面探討中國古代哲學,提出“接著講”的哲學方法,并從中西哲學的比較入手,創立了“新理學”體系,并且還引進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提出中西哲學互釋等思想,這些都是對中國哲學的現代化的貢獻。 

         

        一、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現代化的詮釋 

        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問題雖然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一些言論中分析出他對中國哲學的現代化的思想。馮友蘭在說“哲學無所謂新舊,是說哲學的道理大致相同”時,所說的言語就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哲學現代化的基本思想。他說:“各時代之哲學家,各以其時代之言語說之,即成其時代之新底哲學系統。”[1]原因有三:首先,“一時代的哲學家,必是將其自己所見,以當時底言語說出或寫出者。因其所見,不能完全與前人不同,所以其哲學不是全新底哲學,但其所說所寫,是其自己所見,所以雖有與前人同者,但并非轉述前人。”[2]其次,“今人之新經驗之尚未經哲學分析解釋者,一時代之新哲學家,可分析解釋之……一時代之新經驗之分析解釋,亦即可成為一時代之新哲學。”[3]第三,“人之思之能力雖古今如一,而人對于思之能力之訓練則可有進步。邏輯為訓練人之思之能力之主要學問。今人對于邏輯之研究,比之古人,實大有進步。……用訓練較精底思之能力,則古人所見不到者,今人可以見到,古人所有觀念之不清楚者,今人可使之清楚。[4]由此之故,一時代雖不能有全新底哲學,而可有全新底哲學家,較新底哲學。[5] 

        馮友蘭所指的第一點是說哲學家必須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論述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二點是說哲學家必須分析他的時代經驗,第三點是說后人的哲學邏輯優于前人。由此,我們大概可以勾勒出馮友蘭關于中國哲學現代化的基本思想,這就是現代中國哲學家必須用自己的語言重新闡發哲學的基本問題,必須討論分析現代的經驗和問題,必須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由此產生的哲學,才是現代中國哲學。在馮友蘭看來,現代中國哲學或現代化了的中國哲學應該是中國哲學家用現在的語言重新闡釋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討論自己時代的問題,并將新的經驗與原有的哲學結合起來,現代中國哲學應該有較強的理性和邏輯性。馮友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提出”接著講“的哲學方法,創立”新理學“體系;引進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等為中國哲學的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現代化的貢獻 

         

        1、提出“接著講”的哲學方法,創立“新理學”體系。 

        馮友蘭在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提出“照著講”和“接著講”的區別,并申明他是“接著宋明理學講”的。他在《新理學》緒論中說:“我們說‘承接’,因為我們是‘接著’”宋明以來底理學講底,而不是‘照著’宋明以來底理學講底。”[6]馮友蘭將研究哲學史歸為“照著講”,將哲學創作歸為“接著講”的,他說:“哲學史家是照著哲學史講哲學,而哲學家是接著哲學史講哲學”。[7]盡管寫的“哲學史”與“本來意義”上的哲學史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寫的”哲學史畢竟是照著“本來意義”上的哲學史寫的,而“本來意義”上的哲學史是客觀存在的。“接著講”就不同了,“接著講”是著眼于哲學的發展,變化和創新,是有明顯的時代性的,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8] 

        馮友蘭就是在他的“接著講”的哲學方法上,創立了新理學體系。他的新理學體系是在繼承中國哲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要讓自己的問題“接”上傳統,同時也讓傳統“接”上現在的問題, 是中國哲學從古代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變,是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馮友蘭的“接著講”具有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是,賦予中國哲學以全新的現性精神,實現中國哲學的現代化。“理性”是現代哲學的基本特征,而現性又是以邏輯分析的方法為其重要特征的。第二層涵義是,在中國哲學形式化、理性化的同時,要保留、繼承其最核心的實質內容,特別是終極性的價值內容。中國哲學的實質是“通天人之際,”通過對“通天人之際”的現代分析,從而重新認識人生的意義,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就是中國哲學的精神所在。 

        馮友蘭的“接著講”是接著中國哲學講,它將時代性和民族性結合起來,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講出了中國哲學的內在價值和精神。在這方面,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他的新理學體系中的人生四境界說。馮友蘭在《新原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境界說。四境界指依次由低到高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境界源于人的“覺解”,而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覺解就是自覺和了解,覺解也就是對人所做之事的意義有了解,并自覺人與事物是處在某種關系中,即“在做某事”。人因有覺解,事物以致整個宇宙人生對于人就有了某種意義,這個意義就構成了人的境界。馮友蘭多次講到,中國哲學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的境界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馮友蘭的“接著講”的哲學方法就是讓現代問題接上傳統的思想,從傳統的思想中找出現代問題的答案,使傳統哲學現代化,以把握現代思想中的時代精神。新理學體系的產生就是哲學現代化的標志,這是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現代化的貢獻之一。 

        2、引進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 

        在馮友蘭看來,中國實質上只有上古和中古哲學,而沒有現代哲學形態,西方哲學的現代成就,主要是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這恰是中國哲學所缺少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和研究西方哲學及其方法。馮友蘭說。“若不研究西洋哲學,否則我們整理中國哲學,便無所取法。”[9]中國哲學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習慣于用整體直觀的思維方式去把握對象,不注重研究思辨的邏輯過程和方法,知識論和邏輯學沒有得到發展。馮友蘭認為,哲學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滯后是中國哲學未能進入近代的主要原因。他說:“中國最缺乏理性主義的訓練,我們應多介紹理性主義。”[10]因此,他就把引進西方的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 

        馮友蘭先生所創立的新理學體系,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相結合的一次嘗試。它的特點就是運用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來重建儒家哲學的形上學,使中國哲學在理性化、邏輯化、體系化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馮友蘭看來,形上學是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代表對于人生的最后覺解。中國哲學并不缺少形上智慧,也不缺乏通過直覺體悟形上本體的方法,但是缺少通過純粹的邏輯思辨從正面去闡釋形上學的方法。”[11]今天我們要向西方學習的就是這種方法。馮友蘭說:“重要的是這個方法,不是西方哲學的現成結論。”我們要用清晰的邏輯思辨和確定的概念范疇來改造中國傳統哲學中直觀的思維方式和模糊的表達方式,這是中國哲學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馮友蘭的新理學可以說在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引用西方的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證明了儒家的形上學,盡管其內容還有非現代化的方面,但是不能否認馮友蘭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加速了中國哲學現代化的進程。 

        3、提出中西哲學互釋,瞻望未來世界哲學。 

        馮友蘭認為中西哲學可以相互闡明、互相結合、互相補充和互相對話。他用這種觀點來解讀未來的世界哲學。他說:“在我看來,未來世界哲學一定比中國傳統哲學更理性主義一些,比西方傳統哲學更神秘主義一些。只有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統一才能造成與整個未來世界相稱的哲學。”[12]這里所謂的“神秘主義”是指一種哲學,它承認所謂萬物一體之境界,在此境界中,個人于全宇宙合而為一,主觀與客觀、物我內外之分,都不存在。這就是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這種神秘主義和歐洲的理性主義,中國哲學的直覺思維方法和歐洲哲學中的邏輯分析方法,都可以相見補充,馮友蘭斷言新的未來的哲學必將在這一互補中產生。“我們期望不久以后,歐洲的哲學思想將由中國的直覺和體會來予以補充,同時中國哲學思想也由歐洲的邏輯和清晰的思維來予以闡明。” 

        馮友蘭認為,中國和世界都需要一個包括新文明在內的哲學體系,融一切有價值的哲學認識成果,吸收各個方面的養料。如果這個新的廣泛的哲學體系出現了,那么不同的文化在中國的矛盾也就解決了。 

        綜上所述,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就是要建立科學的體系,在科學的方法和理論體系之上實現價值的重建。馮友蘭試圖用理性解釋中國傳統哲學,從而使中國哲學實現系統化、現代化。馮友蘭創立的新理學體系,引進西方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的方法,對世界哲學的瞻望,正是他對中國哲學現代化進程的真實體現。 

         

        參考文獻: 

        [1][2][3][4][5]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18,p18,p19,p9,p20. 

        [6][9][12] 馮友蘭.馮友蘭談哲學 [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p3,p2,p524. 

        [7] 馮友蘭.論民族哲學、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p275. 

        [8]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82,p12 

        [10] 馮友蘭. 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p297. 

        第5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性”和“命”是兩個重要的哲學和醫學概念,是一個復雜嚴肅的話題,值得人們去研究探討。

        按字的順序是“性命”,可是解釋的時候就得先說“命”了。不為什么,因為命是根本、基礎,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動。

        命者,口令也。拆開“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里聽命。從集從人,表示集聚眾人,命令。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號令者,集而為之。制也。”令就是決定好了,讓人必須執行的規矩。

        《左傳?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一句話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產物,人的一生注定是被決定了。這就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命。

        現在人們常說“命運”,最終搞得“命”和“運”不分。命是命,運是運。命是恒定不變的,運是有起伏跌宕的。生為蒼蠅,就不要幻想去做蝴蝶,能夠改變的只是在廁所里飛還是在廚房里飛。所謂醫生治病不治命,說的就是醫生只能暫時改變人的氣血運行,無法更改既定的、注定的生命變化規律。病入膏肓、骨髓的時候,扁鵲說過:“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性”是心生,也就是活著的心。相對于身體的存活,人的心理活動形成了人的“性”(nature、personality),包括情緒、情感、意識、思想、智慧、記憶,等等。相對固定的話,就形成了人的性格、性情。

        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決定好了的,一輩子不會改變的。具體說就是“神”。《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也就是說父母的精血結合賦予了孩子的“神”。神分陰陽、表里的話,就是魂魄。簡單講,魄屬陰,主宰夜間人體的功能活動,藏于肺,主管淺表的身體的本能反應,比如知覺、欲望、寒熱、溫涼,饑渴、需要,等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六欲;魂為陽,藏于心,主宰白天人的情緒、情感、記憶、智慧等高級精神活動,包括人常說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更深刻的感情,如愛恨情仇、貪嗔癡怨、迷戀、癲狂、癮癖,等等。

        道家和中醫的生命觀首先是貴生,認為生命是最可寶貴的,千金難買。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

        第6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哲學;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傳統哲學;系統哲學;過程哲學

        作者簡介:唐曉英(1964-),女,四川瀘縣人,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勾占鋒(1974-),男,河南鄭州人,鄭州師范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及自動控制;唐紹洪(1964-),男,四川儀隴人,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政治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4-0080-03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社會要繼續進步,就要以教育作為奠基。在教育學的各個分支中,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密切的莫過于職業教育。在中華5000年的文化傳承中,職業教育還是非常年輕的學科。至今尚未形成自身較完善的學科體系,筆者認為,職業教育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指導。哲學作為所有學科的母體,也是所有學科理論發展的基石。

        一、傳統哲學觀下的實踐教學

        所謂的傳統哲學指的并不是我國傳統的古典哲學,也不是指西方古典哲學,而是指盛行于前蘇聯哲學教科書中的哲學理論。我國哲學起步之初,大都模仿前蘇聯的哲學體系。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教科書的開篇即講學科綜述、學科本質、學科概念等等。傳統哲學觀的主要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實體組成,實體內部之間各要素相互聯系,相呼影響。而這些穩定的影響及關系就構成了規律,也就是該實體的本質。掌握實體的本質,就相當于掌握了實體的發展規律。

        (一)關于實踐教學的基本要素

        傳統的哲學觀把實踐教學看做是一個實體。該實踐教學實體又是由多個基本要素構成,基本要素包括實踐指導老師、學生、教材、實習環境等。傳統哲學觀下的實踐教學過程即指導老師,學生,教材及實習環境之間所發生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在該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規律,即實踐教學的本質。要掌握實踐教學的本質,就要掌握該過程中的這些規律。

        (二)關于實踐教學的主客體

        傳統哲學觀認為,要掌握實踐教學的規律,把握其本質,首先就要確定該叫過程中的主體與客體。一種觀點認為,實踐教學是人的活動,因此,該教學活動的主體應該是人,人作用于其他輔的因素,該因素就稱其為客體。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實踐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一切應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因此,應該把學生作為實踐教學過程的主體。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不是只有學生,還有實踐指導老師。老師由一個剛踏入實踐指導工作的年輕人,發展成為一個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技能熟練的專家,這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因此,實踐指導老師也應該是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第三種觀點是,“把學生作為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則作為主導”,雖然這種說法現在比較流行,但是,該觀點只是經驗性的總結,并沒有經過嚴格的邏輯判斷與驗證。第四種觀點是“雙主體”說,教師與學生都是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都充分發揮各自的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目標,之間構成了互為主客體的關系。該觀點的本質即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但并不是絕對的,而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三)關于實踐教學的本質

        根據以上對實踐教學過程的要素、主客體的分析,實踐教學的本質和規律就是主客體關系的分析。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實踐指導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必須在實踐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職業知識,提升職業技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學生也必須在實踐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養成正確的道德觀與世界觀;2.學生與教材的關系: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初步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理論與職業技能,發展自身的智力與能力;3.學生與實習環境(企業)的關系:學生在企業中實習鍛煉,掌握實踐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在傳統哲學的指導下,實踐教學已基本上構造出一個系統清晰的理論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吸收了大量國內外職業教育教學的先進理論。雖然這些理論對推動我國實踐教學的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沒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出現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現象。

        二、系統哲學觀下的實踐教學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他用亞里斯多德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來說明系統的整體性,反對那種認為要素性能好,整體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說明整體的機械論的觀點。同時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素是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體中它是勞動的器官,一旦將手從人體中砍下來,那它將不再是勞動器官一樣。

        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觀的原子,一粒種子、一群蜜蜂、一臺機器、一個工廠、一個學會團體、……都是系統,整個世界就是系統的集合。

        運用系統哲學的觀點理解實踐教學,就會對其中的基本問題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第7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小學數學 數學思想 滲透

        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數學基本思想方法是從某些具體數學認識過程中提煉和概括,在后繼的認識活動中被反復證實其正確性,帶有一般意義和相對穩定的特征。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數學教育中實現從重知識傳授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主要有符號思想、類比思想、分類思想、建模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筆者通過實例,著重說明符號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的一些具體有效的做法。

        一、符號思想的發展與含義

        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羅素曾說過,數學就是符號加邏輯。數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千年,數學符號的規范和統一也經歷了比較漫長的過程。西方較早地在數學研究中引進了符號,十六世紀數學家韋達對數學符號作了改進,并且第一個有意識地系統地用字母表示已知數、未知數,帶來了代數學研究的重大拓展,后來大數學家笛卡兒對字母又作了改進,用符號化的語言(包括字母、數字、圖形和各種特定的符號)來描述數學的內容。

        符號思想,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能夠理解并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就可以總結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這里的長、寬、邊長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講,可以說表示許多個數,對高年級學生來講,可以說是表示無數個數,再將長、寬、邊長用字母替代:c=(a+b)×2,c=4a,學生便可看出:用字母可以表示數,一個小小的字母卻能代表無數個數。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也可以讓學生試著自己總結字母公式:s=a×b,s=a×a=a2.

        符號思想的第二層含義,是指知道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在“有余數的除法”教學中,最后出現一道思考題:“六一”聯歡會上,小明按照3面紅旗、2面黃旗、1面藍旗的順序把小旗串起來裝飾教室。你能知道第24面小旗是什么顏色的嗎?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有多種方法。如,用書寫簡便的字母a、b、c分別表示紅、黃、藍旗,則按照題意可以轉化成如下符號形式:aaabbc,aaabbc,aaabbc……從而可以直觀地找出旗的排列規律,并推理出第24面小旗是藍色的。

        上例所分析的是符號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們把復雜的語言文字敘述用簡潔明了的字母表示出來,便于記憶,便于運用,正如華羅庚所說的“數學的特點是抽象,正因為如此,用符號表示就更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與優越性”。這種用符號來體現的數學語言是世界性語言,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綜合反映。

        二、結合解決問題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教學

        數形結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數量關系形象地表達出來。即通過作一些如線段圖、樹形圖、集合圖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量關系,使問題簡明直觀。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我通常采用作線段圖的方法來加強學生對題目的理解。線段圖簡潔、明了,又十分形象、易學。如在教學青島版稍復雜的分數乘法解決問題,1號坑面積最大,比2號坑大5/9,2號坑占地約9000平方米。1號坑占地多少平方米?這是反映兩個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我分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引導學生先做初步的分析,使學生明白:“1號坑面積比2號坑大5/9,就是“1號坑比2號坑大的部分是2號坑的5/9”。在學生明確了單位“1”是9000平方米的基礎上,讓學生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

        第二步,在引導畫圖時使學生明白,因為要把2號坑的面積作為單位“1”,所以要先畫一條線段表示2號坑的面積,另外一條線段表示1號坑的面積,比上面的線段長的一段(即比2號坑大的)等于2號坑的5/9。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明白:2號坑的面積加1號坑比2號坑多的面積等于1號坑的面積,所以要先求出1號坑比2號坑多的面積。

        第三步,根據線段圖,啟發學生:“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其它的解決方法?”為了幫助學生思考,可在線段圖中給學生一些提示,使學生看到求1號坑占地多少平方米就是求9000的(1+5/9)是多少。

        通過以上圖題結合,題型類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了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借助線段圖,能將抽象的、難以說明白的對應關系式變為比較形象具體的形式,使學生直觀感受兩者的數量關系。

        三、小學數學教學應把握滲透數學思想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規律性

        古往今來,數學思想方法不計其數,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決定有些數學思想方法他們不容易接受。另外,把那么多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給小學生也是不大現實的。在《小學數學教學論》中,周玉仁教授談到教材體系和結構時,指出:“小學數學教材結構是在綜合考慮數學本身的邏輯規律以及小學生認識規律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數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事實和基本方法聯系起來的整體。這個整體不是知識、原則的羅列和拼湊,也不是各部分數學知識的簡單求和,而是一個上下貫通、縱橫交叉、緊密聯系的知識網絡。”因此,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注意有機結合、自然滲透,要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啟發學生領悟蘊含于數學知識之中的種種數學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教材中每一冊內容的安排以及各單元知識點的銜接與設置都有一定的規律,教師在課前的準備時應全面了解教材中數學思想方法的內涵規律,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滲透。如低年級教材重點放在指導觀察的方法上,新課本提供了大量的情景圖、圖形等形象直觀的內容。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圖形等時應注意:觀察圖,了解圖意和要求,按順序觀察;按圖意要求會填數、填符號或計算;能明確圖里標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第8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王弼 崇本息末 本末 有無

        正始年間的玄學家以王弼的思想影響最大,他注釋過《老子》《周易》,同時編撰《論語釋疑》,對儒家經典思想進行闡釋和改造,表面上是“我注六經”,實質上便是“六經注我”,用改造的老子思想來闡釋儒家的經典,形成了“以無為本”的哲學體系。王弼不僅有著源遠流長的家學基底,而且還受到正始玄學的影響,在王弼之前,已經有何晏等人掀起了魏晉玄學之風,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本體論觀點,同時意識到了“夫思者,當思其反。反是不思,可以為遠。能思其反,何遠之有?”關注現象和本體的關系。這些思想都成為王弼后來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學術背景,使他能夠從本體的高角度去理解和詮釋經典,把握和闡述先人的思想,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哲學體系。

        王弼的思想之所以高于同時代的人,便是他在理解經典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解讀方法,能夠不受到原著文字的困擾,同時還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進行推陳出新,賦予其嶄新的形式及內容,甚至更可貴的是在原著的基礎之上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思想體系,所以很多人認為,王弼解釋《老子》不同于前人宇宙本體論或者宇宙構成論的思維方式,是因為在老子原本的“崇本息末”觀點為其核心出發點。

        王弼對于《老子》的詮釋,著重點在于提煉其本體論的思想,排除掉它的宇宙論思想,來彰顯出老子思想的精髓,消除以往人們對于老子思想的誤解。而王弼實質上就是借助于老子的思想來抒發己見,闡釋哲理,對老子的思想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王弼將這一種詮釋的思維方式概括成“崇本息末”的原則。

        從這里可以看出,《老子》一書中許多內容涉及到了本、末、崇本息末的思想。但是老子并沒有將本末概念直接對稱,也沒有明確提出“崇本息末”的思想。王弼通過其創造性的詮釋將老子哲學中所隱含的崇本息末的觀念挖掘出來,同時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提煉與升華,因而王弼對老子“崇本息末”的思想進行綜合概括,實質上就是一個在原有經典的基礎之上的創造性的詮釋與闡發。“崇本息末”是王弼在老子、莊子等先人的思想上進行創造性的綜合與闡釋所形成的,在其整個玄學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崇本息末”是王弼玄學思想中的根本性觀念。所以我們必須知道王弼體系中的“本”和“末”的實質含義。王弼并不是第一個討論“本”“末”的人,但是他將“無有”“母子”“一多”“體用”“動靜”與之相聯系,深刻地討論了“本末”的實質,這在哲學史上是首創的。[1]這表明王弼思想的形而上根基就在于確立“無”的最高地位,“無”是一切萬物得以存在的根據。“無”這個概念是王弼從老子那里借用過來的,但是其中作了自己的改造,闡發了他對世界本質的認識。王弼的玄學思想與其他玄學思想和兩漢經學之間的差異就在于他提出了“以無為本”,將復雜的世界統一到“無”這里,雖然王弼提出的是“以無為本”的思想,但在他看來,“無”和“有”雖然不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它們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那么,我們由此可以推出后者比前者更根本,它為前者之宗主(本):另一層是說沒有“四象”和“五音”,“大象”和“大音”也是不能“暢”和“至”的。在另一個地方,“無”和“有”的這種關系就說得更明白了:“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只有“無”的存在,就是“無明”,所以孤懸“無”是不可取的。[2]

        在王弼看來,沒有“無”就沒有“有”的存在,而沒有“有”,“無”就不能借以表現自己,“有”“無”必須“相資(相互依靠)不離”才能更好地說明世界的圖式。所以,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王弼玄學具有“貴無全有”思想特質。[3]

        “崇本息末”實際上闡述的是“有無”關系的問題。所以,對“有無”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對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認識。王弼認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認為天下所有具體的事物都是有形有象的,天下事物皆以有為生,是說天下萬物都要依賴一定的根本原則而生,而這個根本原則就是宇宙中的本體“無”。因而想要保全有形有象的萬物,就必須歸返于“無”這個本體。

        王弼認為,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事物只是現象,而在這些現象之中,有一個更為根本的東西決定著萬有的存在。“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天下萬物都是具體存在著的東西;具體存在著的東西所以成為它存在的那個樣子,是因為由“無”作為它的本體,如果萬有要保全自己,必須返歸于“無”。[4]

        王弼的“無”是在闡述老子的“道”中所提出來的,“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 同時,恰恰是這個沒有任何內容規定的“有”卻可以概括一切的實在之有,“有”這個無任何內容的形式卻可以套在任何內容上。[5]

        王弼玄學不僅僅對有無、本末、一多、動靜、體用、名教等概念進行抽象思辨,更重要的是用這些概念對儒家經典進行創造性的解讀,賦予其嶄新的意義,使得儒家禮樂文化和道家自然人性文化達到有機融合。王弼這些思想為后世的宋明理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及基本思想。王弼的本體論是“以無為本”,“無”可以說是“虛無”,也可以說是“無形”,后來也可以是“理”是“氣”,宋明理學家們利用“無形”來作為其思想體系的基石,張載的“太虛即氣”、朱熹的“無形而有理”、陸九淵的“心即理”都是以“以無為本”來作為基石,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解析與論證,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參考文獻:

        [1]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中華書局,1980.

        [2]楊穎川.王弼玄學哲學“崇本舉末”論探析[M].

        [3]王曉毅.王弼評傳[M].南京人學出版社,1996:255.

        第9篇:哲學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統一性;科學理論;臻美原則

        統一性思想,是人類思想領域里最早萌芽、經久不衰并最富有魅力的思想之一。它不僅是哲學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自然科學的基本思想。古希臘早期的原始唯物主義思想,在自己的萌芽時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的無限多樣的統一性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古希臘泰勒斯的水,我國古代的元氣等,都曾被當作物理世界的統一本原而令人激動。

        一、科學理論統一性預設

        所謂科學統一性原則,就是指科學家在構建科學理論體系時,除了確保其具有客觀真理性、全面性和邏輯性以外,還必須追求理論體系是以—定的結構形式而成的合規律的系統,其組成要素都應處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從而使諸要素以其不同作用組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不管它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都應符合事物自身的內在邏輯。

        世界的統一性思想,對于富有理性思維能力的人來說幾乎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早就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既有質的統一性,又有質的差異性。統一和差異是客觀事物內在的一對基本矛盾,是反映客觀世界的兩個重要側面。統一性思想的哲學依據即是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它認為客觀世界的統一性無時不有,無所不在,它不僅普遍存在,而且不可窮盡。正是這個統一性思想,數千年來激勵著無數的自然科學家去探索那隱蔽在紛繁復雜、干變萬比的現象世界背后的壯麗統一,渴望著用數學的語言、邏輯的體系,完備而統一地構造出整個和諧的宇宙圖景。如物理學家們在探索物質結構與物質運動形式過程中,總是力圖揭示物理現象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系,力圖揭示物理現象之間的同一性、統一性或共同性,從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統一的理論體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實現物理學的綜合,即科學的綜合。物理學的各個組成部分,無一不是科學綜合的結果。每一次科學綜合的實現,都使物理學理論達到新的水平。一部物理學發展史,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部科學的綜合史。從古代物理學到經典物理學再到現代物理學,就是通過科學綜合走過來的。與此同時,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推崇統—性思想物理學巨匠。在科學史上高度贊美統—性思想,并在科學研究中自覺而卓有成效地運用統一性思想的物理學家當首推愛因斯坦。他在統一性思想指引下所創造的科學奇跡,使統一性思想在科學界獲得廣泛的重視和聲譽。統一性思想所以能在今天廣大自然科學家心目中,成為一個普通的科學思想和準美學方法論原則,愛因斯坦的倡導和榜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探索自然界的統一性,曾給愛因斯坦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他感受到“從那些看來同直接可見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種復雜的現象中認識到它們的統一性,那是一種壯麗的感覺。”[1]

        二、邏輯統一性原則

        所謂邏輯上的統一性原則,就是科學家在構建理論體系時,必須將客觀物理世界中的不同事物、不同層次按照邏輯規律集合到物理科學理論形態之中,從而使理論顯示出和諧與統一的美。愛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就是在統一性這個準美學原則指導下,在科學理論的構建中獲得物理內容邏輯上的統一性的。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天堂久久久亚洲国产一区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视频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 | 亚洲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 | 亚洲福利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