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楚文化的藝術元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楚文化元素;圖形創意設計;繼承與發展
楚文化元素中各種造型紋樣是楚文化高度濃縮的視覺形象代表,將其引入當代圖形設計的創作中,是拓展現代圖形設計的重要課題。如何將楚文化元素在圖形創意設計中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應用,是當今設計師們所面臨的新課題。現代圖形設計只有符合時代的脈搏和節拍并不斷地推陳出新,楚文化所具有的無窮價值才會更具有生命力。
一、楚文化元素各種造型、紋樣的提煉與繼承
楚文化是在荊楚大地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吸取了周邊文化之長,同時又保留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特征。圖形設計中很多地方都應用到了楚文化的元素,特別是楚文化中的獨特造型和紋樣設計。如建筑雕塑中的圖形、商品包裝圖形、標識圖形、衣服圖案、海報中的圖形等等,有些地方注重在其形的應用,而有些地方則注重其意在設計中的作用,當然形意的統一是設計者所共同追求的。在這里我以武漢東湖磨山風景區為例,重點分析一下建筑雕塑中圖形對楚文化元素的運用
對楚文化元素運用的最為全面、完整的建筑雕塑,就是武漢的東湖磨山風景區。磨山楚城是磨山楚文化第一個代表性建筑。城樓上高懸“荊楚雄風”匾,依據楚人喜歡臨水居高筑城的特點,按照郢都故城形制而建。磨山楚城還有祝融塑像,祝融是傳說中的火神,是楚人的遠祖。這尊雕像體現了楚人拜日、崇火的民俗。
楚辭軒。為紀念楚國著名文學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而建,是楚式建筑風格的吊腳樓。“惟楚有才”組雕,這組雕塑氣勢磅礴、技藝精湛,是東湖楚文化建設的經典之作。以多種雕塑手法展現了古楚國的農耕、戰爭、礦冶、紡織和日常生活情景,以古楚國八百年風云人物和重要事件為主題,體現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
在楚文化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紋樣就是鳳紋,武漢東湖磨山風景區的楚鳳雕塑。將鳳的造型完美的提煉出來,雙鳳鑄于1991年12月,通高6.2米,耗青銅15.8噸,系參考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人物龍鳳帛畫中鳳的形象設計。底座高1.5米,取楚墓出土鎮墓獸基座造型。鳳是楚人想象中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部落時代崇拜的圖騰。成語“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即喻楚鳳。尾羽如烈焰熊熊,以示楚人崇火。虎為巴人崇拜的圖騰,鳳踩虎造型取楚墓出土虎座鳥(鳳)架鼓原型。不管是鳳紋還是楚鳳雕塑都顯現出楚人在藝術發端時期不同凡響的創造力和觀察力,將鳳的形象重新分解、異化和組合之后,使造型奇特夸張,并開始趨向抽象化、符號化,設計語言獨具特色。充分說明了楚人對理想的追求和圖騰的崇拜,
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與紋樣,除了楚鳳,最具有代表性的3個元素就是簡、車、鐘,竹簡象征著楚國的思想和文化,因為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戰車象征著楚國的軍事與政治,因為它寓意著高大的軀體和顯赫的威勢;編鐘象征著楚國的藝術和科技,因為它展現出了音樂的性能和工藝上的高技術含量。
而將這些元素運用的較多的設計,便是我們經常看到的,許多旅游用品的設計,例如武漢博物館內出售的旅游手冊,各種宣傳畫冊上的圖形、筆袋上的紋樣、鑰匙扣上的各種人物、動物、器具的造型等等豐富多彩。
二、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紋樣在圖形設計中的發展與創新
圖形設計作為一極具文化內涵的設計類別,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幾個圖形設計中了解楚文化元素的造型特征。
在武漢東湖風景區虎坐鳥架鼓中楚鳳圖案的應用,服從視覺上的,突破繁復的造型,從而體現出抽象形式的藝術美感。如鳳的造型夸張、奇特,絕非對自然事物的客觀模仿,而是經過精心加工、整合出來的。
在月湖公園楚文化墻景中的應用,是對楚文化的表現的又一重要方式。對稱與均衡式構圖的是楚造型紋樣慣用的手法,這種構圖存在一中心線,它交代了楚造型紋樣組織單元的布局,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均衡與不均衡指的是造型紋樣各部分力量分布的狀況,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相近的造型紋樣占據空間位置,它決定著楚造型紋樣的平衡美感,通過對稱與均衡的構圖手法,楚造型紋樣表現出一般描繪紋樣不同的視覺效果,更加具有組織性,這正是楚造型紋樣具備裝飾屬性的重要前提。
楚造型紋樣的繁復有別于現代應用美術圖案的一大特征――在繁復中求變,亂中有序。楚造型紋樣的繁復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單純的重復,它更加講究在紛繁中體現出對比與調和,節奏和韻律。這一特點在漢口江灘的楚文化鋪裝中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要將楚文化元素與現代圖形設計完美的融合,不僅要了解其特點,更要有創新意識。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源泉。因此,培養豐富的聯想能力,用發散性思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多層面、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從而產生新的藝術造型以致產生新的創造性思維,創新思維活動沒有現成的固定答案,這就要求創新思維能超越障礙、突破困難,自由、流暢地在幻想與現實間不斷往返。而通過對楚文化元素的思索和提煉,圖形創意的靈感思路來源于楚文化元素中造型紋樣的神韻,表現形式大多為托物抒情、借物寓意,使畫面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具有更強的感染力,想象力和擴張力,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和視覺的享受。
參考文獻:
[1]王生鐵.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質[N].光明日報,2003.
【關鍵詞】楚文化;版式設計;色彩;圖形紋樣;排列構成
【Abstract】Chu elements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artistic design elements of the rational combination of layout, design of layout design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to start, into the Chu culture Design Art colors, graphics, arran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features
【Keywords】Chu Culture Layout Design Color Graphic patterns Order form
經濟高速發展對現代平面設計所產生的影響日益深刻,上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與工業化發展,因而產生的作為平面設計的重要類別的版式設計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版式設計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所涵蓋的領域越來越廣,范圍也日益拓展延伸,涉及到包裝、廣告、報紙、書籍、產品手冊、宣傳單、公關贈品、網頁設計等各類平面設計領域。
從藝術性的價值角度來看,版式同樣也是作為某一個體或群體事物的藝術表現的載體,尤其是在文化方面,隨著物質追求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的精神要求也日趨上升。版式設計已經不再是僅僅為圍繞著經濟物質的價值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起版式設計成果和產品自身所蘊含的藝術審美性。
在世界各國的版式設計都迅速發展并逐漸形成特色,世界經濟離不開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時,世界文明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璀璨光輝。文化元素所影響的設計者思想是能夠左右設計者自身的設計理念的,而設計理念是關系到版式設計意新、形美、變化而又統一,并具有審美情趣的關鍵。我們中國的版式設計也不應僅僅局限于國外的設計風格,而是應該綜合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寶貴財富,來發展獨具風格的版式設計。
隨著中國在世界發展潮流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展現在世界的面前,形成一股中國風的追捧熱潮。其中,楚文化是一支充滿魅力并且獨具風格的南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文化為楚族楚國楚地人民所創造,在締造和發展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曾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楚文化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創業、開放、創新、愛國、和合所具有創新特質,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歷史時代的產物,又是偉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更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楚文化的研究和應用已不僅是一種流行更是一種發展趨勢。
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漢字或圖形或色彩都獨具特點,順應發展的步伐,我們理所應當的將楚文化元素融入到版式設計當中,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好傳統文化元素尤其是楚文化的寶貴資源優勢來發展獨具中國特色的版式設計理念,來創造我國版式設計更好的發展前景。
楚文化的設計特色自始至終都是文化寶庫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洗禮之中,變得尤為光彩奪目。
楚文化地域所出土的藝術品是楚文化設計特色最顯著的代表,色彩搭配豐富絢麗,造型奇特神秘、精致新奇,紋飾繁密、品種繁多、鑄造精良。無一不展示著古代楚國人民非凡的創造能力、無盡的才智和想象力,體現著無窮盡的生命活力,代表著楚人獨具一格的審美觀和文化精神,代表著同時代的最高藝術成就。
色彩
在色彩方面,大自然的神奇創造了色彩,將原本單調的生命變得絢麗繽紛,色彩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為人類的世界增添了樂趣和美好,人們從不同的色彩視覺中享受不同的心情,感受不同的情感。在版式的設計中,色彩心理對于整個版式的效果影響是什么重要的,色彩的運用恰當與否自然也是版式設計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了。
楚人對其有著強烈的愛好。在楚文化歷史遺跡中的相關資料記載顯示:“楚人尚赤,日中有火,火為赤色”。黑、紅兩色對比鮮明、強烈,一直以來為中華民族所追捧,黃色則是若干王朝所鐘愛的皇家色彩。
楚地出圖的漆器數量極多。楚人喜愛漆器,漆器能夠展示絢麗迷人的色彩,根據發現,已出土的漆器有紅、黑、黃、白、綠、藍、紫、褐、金、銀、桔紅、海藍、暗紅等諸多色彩。如透雕座屏彩繪,就運用了紅、綠、黑、金、銀等數種漆色。。楚人漆器多使用紅、黃、黑三色,楚漆器多以黑漆為底,以紅漆和其他各色描花。
絲織物和刺繡在楚人的手中也表現出艷麗豐富的色彩。楚墓出土的絲織品顏色多樣,有紅、黃、綠、藍、紫、棕、褐、黑及藕色等。五顏六色的絲織品,能滿足楚人對色彩的欲求。刺繡的色彩也十分復雜,有紅、綠、藍、棕、黃、褐、黃、金黃、深紅、朱紅、桔紅、草綠等等多種色彩 。
從色彩心理學角度,運用心里色彩理論(心理色彩指彩測試心理學家呂舍爾分析的顏色與性格的關系,包括:紅色、藍色 、黃色、綠色、.茶色 、紫色 、灰色、黑色)分析在版式設計中具有楚文化特點的紅、黃、黑三色則能夠更好的在版式設計中合理的添加楚文化地域特色,讓受眾注意到版式設計成果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
紅色,類似于新鮮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里原色之一,紅色代表著激情和光榮,紅色代表永不言敗的精神氣質,象征熱情、權威、自信、性感,是個能量充沛的色彩。當人們想要展現權威與自信的時候,紅色將會是不錯的選擇。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吉祥、喜氣、 熱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就是紅色;在中國古代,許多宮殿和廟宇的墻壁都是紅色的,紅色傳統上表示喜慶。
在上圖中,紅色讓整幅畫面的色調產生跳躍感。讓人眼前一亮,深深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并且采用紅色來表達激情與熱烈,與主題呼應。
黃色,是所有色相中最能發光的色,給人輕快,透明,輝煌,充滿希望的色彩印象,艷黃色象征信心、聰明、希望;淡黃色顯得天真、浪漫、嬌嫩。設計運用時,稍添加別的色彩就容易形成新的色彩。中國封建朝代,明黃色是皇帝專用顏色,如“以黃為貴”。 在中國的五行學說中,黃色是土的象征。另外,黃色是黃金的顏色,因此也有財富的含義。和紅色一樣是四個心理學基色之一,以及減法三原色之一,代表活潑、明快與溫暖,喻示開朗外向的性格和著遠大的理想。
上圖的設計作品使用黃色作為主色調,輕快、活躍充滿前進的希望,讓那個人對奧運的精神特點有了一個形象化的認識,同時還能展示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莊重和威儀。
黑色,黑色是一種具有多種不同文化意義的顏色。而且一向不會過時,一直都位于時尚的前沿.。象征高雅、低調、權威、創意等;也意味著防御、執著和冷漠,當人們需要白線權威和專業、展現品味時多使用黑色。在時裝界,黑色代表穩定、莊重的樣式,為萬能搭配色,能與所有顏色搭配。黑色具有高貴,穩重,科技的意象,也是一種永遠流行的主要顏色,適合和許多色彩作搭配。而在心理學角度中,作為心里原色的黑色代表獨立性強、努力上進、神秘和無所不能的力量。
圖形紋樣
在圖形紋樣上,楚人信仰神靈,相信天地萬物皆是由神所創造和主宰的,神也成為他們想要表現的主要。各種神的形象都是來自于人們對自己生活所見部分的重新組合。傳說中的龍鳳就是一種虛擬的動物,之后再與現實生活中的其他相結合構成想象神靈形象,在楚地出土的青銅器、絲織物等歷史文物當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如曾侯乙墓編鐘架銅人、虎形掛鉤、編磐架立獸、蟠龍建鼓座、墓獸和虎座飛鳥。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有“百鳥朝鳳”之說,與龍、麒麟、龜一起并稱“四瑞獸”,天下太平的象征。古時比喻有圣德的人,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使用龍鳳作為吉祥標記的類似造型,使用在物品上。 “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
虎,我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對虎的崇拜源自楚文化中對虎的圖騰崇拜。人們虎看作是百獸之王,一直受到漢民族的崇拜,是正義、勇猛、威嚴的象征。自漢代以后虎一直成為勞動人民喜愛的保護神,而沒有成為帝王的象征,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與發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觀念。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獸面和殷商青銅器上的獸面都與虎的形象相似,而到今天我國的彝族、白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稱虎是其祖先。
羊,羊象征潔珍貴,示吉祥之意,是“祥瑞”的象征。羊,與上古先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不僅是供膳的,又是祭祀的祭品,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除去上述的有關于神像傳說的圖形紋樣外,在楚地歷史遺跡當中還有像云紋、幾何紋、等多種造型活潑、別致的樣式,這些樣式多出現在玉器造型、青銅器的墜飾等多個品種的文物上,充分體現了楚國勞動人民對于美的熱愛和極致的表達。
排列及其組合方面,楚人也有自己圖特的表現方式,以此來闡釋對于自己所處時代的文化精神的表達。尤其是楚人重視曲線、弧線的飄逸和動態的美感。像青銅器中的升鼎,動態活潑,栩栩如生。楚人善用線條,改變了原有呆板、壓抑之感的氣氛。動態美在楚人的漆器等表現更為淋漓盡致。這些回旋卷曲的排列,難以捉摸,給人一種飄逸之感。形成、流暢的動感。
排列構成
楚人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征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皇帝登基為“南面稱尊”;戰敗則稱“敗北”。這更說明楚人在工藝美術的視覺表達安排上,嚴謹而又富于藝術性的特點。在楚地出土的織錦、刺繡等文物遺跡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版式設計是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廣告設計的精髓之處,在平面設計中其運用更是隨處可見。楚文化是中華文明千年的寶貴一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遺留。二者的結合是將現代化的設計理念與古文化遺產相結合,既促進文化的發展,又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獲取更大的價值。由大的藝術門類出發,一句可操作性原則選擇了版式設計這一當今社會廣泛運用的類別。將歷史地域文化元素的藝術性和版式的實用性結合。既有歷史藝術價值又體現出現代的氣息。
版式設計將其所含的構成元素如:文字、色彩、圖形等,借藝術形式的表現方式來建立起版面良好的視覺組織秩序,以便于更好的更好的傳達主旨內涵,達到版面最有力的訴求效果的一門平面設計中相對具有獨立性的設計藝術。
版面的裝飾因素是由文字、圖形、色彩等通過點、線、面的組合與排列構成的,并采用夸張、比喻、象征的手法來體現視覺效果,既美化了版面,又提高了傳達信息的功能。在整個平面設計中包裝設計、標志設計甚至展示設計都受到版式的影響。
由版式設計這一入手點開始,依據正常的藝術設計有總到分思維邏輯模式,考慮到構成完整版式設計作品的元素,然后再由這些元素出發進行創作設計的思考。其次,變通性特征戶要體現在該項目的研究不拘限于版式設計這一種思路,而是變通的融合了與版式中文字,色彩,圖像相關的其他設計方法。例如有文字推出的字體設計模式、色彩推出的色彩構成理論、圖像推出的圖形設計思路等,雖然這些模式、理論和方法在版式設計元素之外,但是卻都可以在版式元素中加以運用。此外,研究涉及的圖形設計本身也包含著擴散性思維的設計思路。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坐落于荊楚文化古城荊州,因此標志主要圖形元素為逐日的飛鳳為原型,展翅的飛鳳同時又蘊藏著"人""文"的漢字形象在其中.另外,圖形的設計元素還如同一名奔跑的少年.整個圖形元素象征著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人文的特點,體現了學校的"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特色,表現出學校培育人才和厚德載物的良好氛圍.
色彩方面,該標志采用紅色為主的色調,使標志整體充滿激情與活力,既符合國際現代的簡約設計風格,從色彩心理來講又能在第一時間抓住注意力,充分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展示了文化特色。
此標志的設計充分運用了楚文化歷史遺留中的相關設計元素,圖形的原型為金鳳展翅,色彩由黃色向紅色過渡,將數字8隱含金鳳的形象之中,又能夠清楚的表現主題。
版式設計無論是從其自身的設計元素角度看,還是從其設計成果的角度分析,都是一項較為復雜的門類,它涉及到包括版式設計、基礎圖案、三大構成(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裝飾畫、圖形創意、字體設計、插畫設計、書籍裝幀、廣告招貼設計、網頁設計、楚文化的色彩和紋樣理論、心理學色彩理論在內的諸多領域的知識。由版式設計向引出其中所涉及的構成元素,即文字、色彩、圖形極其之間的搭配,而后有這些構成元素擴展推出其他的平面設計門類的知識;在版式實用性和藝術性二者結合的角度考慮時,考慮在版式設計中融入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文化元素,在中華文化中選擇了南部文化的杰出代表―楚文化,將楚文化作為設計元素的文化設計理念之后,依據版式設計元素要求擇取文化相應的要素進行研究,尋找二者最好的融合點,是我們將文化歷史財富與現代化設計相運用的重要理念。
參考文獻
[1]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江陵馬山1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4]后德俊《楚國礦冶髹漆和玻璃制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國寶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7]《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8]《色彩構成》,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
關鍵詞:西楚文化;課堂;研究
地方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傳承、保護、利用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歷史價值,目前已越來越受教育界重視。西楚文化是指以宿遷及其周邊地區為中心的、以傳承古楚文化為內核的地域文化體系。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導者,應充分發揮“傳道授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和推進西楚文化發展,將其引進課堂,引入教學,挖掘和傳承西楚文化博大深厚、豐富多彩的歷史底蘊。筆者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淺談看法,希望能在教學領域對弘揚和傳承西楚文化有所幫助。
一、西楚文化進課堂的現實意義
西楚文化起于楚漢,源于宿遷,是宿遷的神韻所在,具有歷史性、地域性、群眾性和特色性,蘊含多層次、多領域的文化元素,凝聚著宿遷人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在當前宿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將西楚文化引進課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一方面,與宿遷當前經濟發展需求、文化品牌打造相結合,追溯“我能、我行、我成功”“敢試敢闖”的西楚文化內驅力;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接觸本土地方傳統文化,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家鄉情結和奉獻家鄉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二、西楚文化進課堂的幾點經驗和做法
西楚文化進課堂,真正做起來,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
1.課前準備――緊扣“查”“訪”“問”
(1)緊扣“查”字,優選教學素材。全方位利用宿遷現有的文獻資料,查閱、研讀、整理資料,獲取西楚文化領域相關素材。結合實際,擇優選取適合教學、藝術價值高的資源進行開發。
(2)緊扣“訪”字,構建教學體系。參觀宿遷傳統文化項目傳承點,走訪代表性傳承人、社區老人、藝術高人、專家等,了解西楚文化的藝術形式及其變遷,初步構建西楚文化進課堂的體系。我們在課前專門去泗陽,詳細了解“云渡陶雕”幾百年的發展歷史,收集“云渡陶雕”的圖片、照片和一些作品,制作文字資料和幻燈片。
(3)緊扣“問”字,調查教學需求。依托問卷調查、日常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對西楚文化的認識程度。調查發現,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如四大發明、長城、老莊哲學、絲綢之路等較多,而對本土歷史文化知之甚少。通過了解學生的知識盲點,有的放矢地備課,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2.課堂教學――圍繞“情”“景”“新”
(1)圍繞“情”字,營造氛圍,增強學生感知度。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藝術作品的形象性特點決定學生首先用形象思維去感受美的事物。我們向學生展示沭陽烙畫和云渡桃雕實物作品,以直觀的形態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得到啟發,同時讓學生動手繪畫、立體塑造、小制作等形式表現對民間藝術的認同。
(2)圍繞“景”字,展現藝術,提高學生理解力。在教學過程中,凡是能在生活、生產現場進行的課程一律到現場去,盡可能把課堂搬出教室,走進社會。從教學形式看,學生走進生活對景寫生,有利于在真實情景中感知對象,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從藝術表現上看,鄉土民間藝術品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超現實性,容易讓學生在欣賞評述、感知體驗、創造表達中產生親近感。我們在《駱馬湖》一課教學中,首先安排寫生課,讓學生走近駱馬湖,親身體會湖景。
(3)圍繞“新”字,組織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欲。2010年宿遷市舉辦的第二屆西楚文化節正值我國傳統的端午節,這正是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習俗和西楚文化的大好時機。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民間過端午的幻燈片,播放宿遷市西楚文化節中“龍舟風箏競西楚”“巧奪天工繪西楚”等專題節目的視頻短片,讓學生直觀生動地認知,讓傳統文化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陶冶情操。
3.課后延伸――注重引導,養成習慣
學生需要學習傳統文化,更需要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教師引導,在教學中體現為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進一步探索。在西楚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提出課堂上尚未涉及的一些問題。如,我國唐、宋時期詩人描寫西楚霸王項羽的詩句有哪些?讓學生思考或課后到我們制作的開放性網絡課件上去查閱,鼓勵他們在網上與教師、同學交流;開辟西楚文化學習園地,專門發表學生的心得體會、寫生作品等。通過開展課后延伸活動,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可以進一步提高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西楚文化進課堂的實踐成效
西楚文化與藝術課堂的有機滲透,解決了教學內容遠離地方文化實際、教學方式充滿文化隔閡,使學校美術教育呈現多元化、本土化、豐富多彩和切合實際的新面貌。
1.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課堂教學與課后延伸的有機結合,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西楚文化的形象更生動、記憶更深刻,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拓寬藝術教育空間
學校通過充分挖掘現有藝術資源,有機組合西楚文化中的文化元素,以充足的藝術教育載體為保證,實施西楚文化進課堂,有效地拓寬藝術教育空間,充實素質教育內涵,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尋求藝術教育的廣闊天地,讓藝術再無“殿堂”之高。
3.傳承宿遷民間藝術
西楚文化和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不僅讓藝術教育回歸生活,更讓西楚文化奇葩獨秀。民間藝術進課堂,一方面可以替代藝術教學大綱中因條件限制而無法開設的課程,另一方面能使西楚古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培養大批具有一技之長的孩子,甚至未來的民間藝術家。
4.激活宿遷后發力
學生作為宿遷未來經濟社會的建設者和中堅力量,通過西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將不斷賦予西楚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生命,使西楚文化得到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繼承和發揚,這種內外交融、不斷傳承和創新的生態文化將是宿遷發展興旺的原動力和生命力。
西楚文化的開發與利用,使之成為宿遷中小學藝術課程資源,既是學校藝術教育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對民間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創新。我們要充分利用宿遷大地民間藝術資源的優勢,在傳承創新中培養學生人文修養,豐富校園藝術教育內涵,使西楚文化在中小學校園里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關鍵詞:城市家具 地域文化 武漢市
“城市家具”是被集中和使用于城市中的物體,如郵箱、果皮箱、電話亭、休閑座椅、公交候車亭、交通指示標志、廣告牌、照明設施、花壇、宣傳旗幟、書報亭等。它是現代城市環境中的重要元素,對它們的設計和處理,最能體現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質。
地域文化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色彩并帶有歷史傳承性,能融合歷史和現代文明,體現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本土文化。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民俗風情形成了本土特有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大同的浪潮下,一個民族歷經多年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符號、藝術等,如果不被后人繼承與傳揚,就會漸漸沒落至消失。作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喚起記憶、提高識別性的“城市家具”設計,必須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武漢市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其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其城市家具應體現出與重點城市相配的水平,設計要與城市的地域文化一脈相承,要與楚文化、水文化、碼頭文化相吻合,與城市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共鳴。
一、楚文化
“城市家具”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精神功能。它的存在不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行為與活動要求,更在視覺上形成許多節點與記憶。與人們近距離地接觸,傳達出最鮮明的城市語言,具有提供空間界定、轉換、點景,甚至成為城市地標的作用。其設計能否體現出地域特色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要經過精心、系統的考慮,使“城市家具”成為足以凝聚能量、釋放活力的區域象征。
武漢位于楚文化的中心地帶,其有利的生產條件和通達的地域特征決定了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與東吳、南粵、巴蜀交融,是極其多元和包容的。楚文化的載體是考古發掘出來的如青銅器、漆器、繪畫與雕刻、絲織與竹編以及玉器、玻璃器、金銀器等。楚地青銅器有的結構嚴謹,鑄造精工,氣度非凡,如四羊尊、龍虎尊;有的在幻想與現實的交織中,設計別具巧思,如立鶴方壺;有的以結構奇巧取勝,如錯金銀龍鳳圖案。楚地漆器的線條是張揚的、活潑的、浪漫的、自由的,是狂放而奇詭的,它不像殷商漆器的猙獰、威嚴,也不像周漆器那么簡潔、樸實,在氣質上楚漆器有更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天真的自然氣息,是典型的“原始浪漫主義”。其藝術風格瑰麗流暢,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是體現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動藝術寫照。它的獨特的藝術智慧和超乎尋常的藝術想象力,源于楚民族達觀的生命態度,源于他們對精神生命的執著追求與熱愛,以及對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它的創作既不是純粹的自然,也不是純粹的觀念,在包容某些自然形式和觀念意識的同時,它就是它自身。它所具有的超越模擬的象征意象構成手法,給藝術直覺和想象以極大的回旋余地,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觀念的羈絆而獲得新的文化價值。它代表了華夏民族文化中被兩千多年的歷史沉積物所掩蓋了的一種傳統和一種精神――楚騷、楚韻傳統及其所體現的積極進取、發揚卓厲的文化精神。它提供了許多別具一格的視覺樣式,不僅反映了古代楚國人的藝術傾向,同時也凸現著中國藝術在上古時期的一些觀察特性和藝術感覺。
從現存器物上反映出的楚文化具有恢弘的氣度、精致絕美的品質、凌厲堅毅的風骨,在中華先秦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以符號的形式將楚文化滲透到城市家具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高城市文化內涵、延伸文脈和場所感,是武漢城市家具設計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方向。
二、水文化
《管子?水地》曰:“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水是最無私的,它永遠扮演著吐新納舊的角色,永遠都愿意給人們最好的一面。孔子倡導“智者樂水”,是因為水的透明讓人想到圣潔與崇高,水的色澤讓人感受生命的靈性,水的流動讓人感悟它的活力,水的隨物賦形讓人聯想其變通,水的平靜讓人體會其柔美,水的洶涌廣闊讓人驚嘆它的威力,水滴石穿讓人折服于它的堅韌。水似乎具有君子的德、仁、義、智、勇等所有品格。《堪輿漫興》曰:“山旺丁,水旺財,只見山峰不見水,各為孤寡不成胎。”《管氏地理指苧》曰:“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
武漢市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從3500年前古“云夢澤”旁盤龍城的興衰,到三國時期占據長江天險的武昌城的興起,再到漢水改道后漢口的繁榮,以及近代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快速發展而成的“大武漢”。同全國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漢市的水資源優勢突出。166個湖泊、165條河流點綴其間,水面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數第一。豐富的水資源為武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武漢的人文歷史就是水興武漢、武漢興水的歷史。源水而發、因水而興,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聞名的龍王廟、江河交匯的南岸嘴、山擁水抱的東湖風景區、全國最大的濱江景觀江灘……這些無一不體現出武漢深厚的水文化底蘊。
近幾年來,武漢市建設了一批美麗的親水景觀,但在城市家具的設計中,水文化內涵還是一個有待開發的課題。中國人愛水,更善于表現水,而水文化的真正內涵就在于它與人的和諧相處,與這個城市的融為一體,相存共亡。把武漢水文化的歷史感滲透到“城市家具”中,挖掘和凸顯其文化內涵。依托一定的材質、載體使水的個性有形化,尋找武漢之水不同于它地之水的特點,將使城市傳承歷史氣韻,并展現出獨有的風采。
三、碼頭文化
碼頭本身并不能稱之為文化,但因碼頭而生的諸多民風習俗和因此帶來的地域特征在人們性格中的表現則可以稱之為文化。武(昌)漢(陽)雙城作為重要的碼頭自漢末新興而繁盛于唐宋, 而漢口自明朝成化年間漢水入江口改道固定后才因水而興, 因碼頭而發展壯大, 成為中國四大名鎮之首, 繼而成為中國四大商埠中唯一的內陸中部大商埠。可以說碼頭文化是漢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武漢的兩江三鎮在數百年的時間里,都是靠碼頭相聯的,是碼頭讓三鎮居民有了聯系的紐帶,也是碼頭把漢口與全國各地聯系了起來。對于四大商業名鎮之一的漢口來說,碼頭就是碼頭文化的基石。武漢大碼頭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漢源性,源于江漢流脈而有漢派特色;二是兼容性,轉運八方而會通四海兼容天下;三是開放性,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其本身脈動與世界潮動同步;四是時新性,靈活機變而趨新致新,具有創化、創造、創新品格。表現出務實與豪放相統一、渾厚與精明相統一、謹重與靈活相統一、持守與變通相統一的文化品性;有包容超越的大氣、風發激揚的豪氣、頑強拼搏的銳氣和機敏活絡的靈氣。碼頭的遺存、元素符號、長期形成的個性特征和其他的文化遺產一樣在一定程度上與歷史息息相關,同時還涉及航運貿易、濱水生態環境、工程技術、人文社會、藝術美學等要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一種獨特的城市文化,這種獨特的城市文化,為城市家具的設計留下了許多可利用的元素,將這些文化的精髓所在與現代設計方法相結合,必將創造出極具當地風情的城市家具。因此,設計時應保護其遺產的歷史原真性、完整性、易讀性,同時強調科學性、最大程度的共享性、文化的可持續性。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活動的總稱。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地域意識、區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受到人們普遍重視,不同的地域性文化不僅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創造演變的結果,也是人們為了展示自己的本性,為了使人類經驗能夠被認識和理解而建造的符號世界。好的“城市家具”要能夠使人通過它們了解這座城市。城市家具的形態不但可以暗示使用功能,還可以作為文化的載體,起到傳播媒介的作用。城市文化或形象特征代表性因素在城市家具中的引入,同樣可以產生地域效果。
國內外不乏好的設計案例。巴黎向來以優良的“公共家具”而聞名,1980年又在傳統基礎上全面整修并建造新的公共家具。一方面重建那些已成為巴黎象征的“舊式公共家具”,使之成為花都不變的標志之一;另一方面反對規格化的都市生活,創造新時代風格的“都市家具”,讓巴黎市民生活在自己的年代里。蘇州2005年推出了特色鮮明的公共信息亭,山墻、屋檐、灰瓦構成簡潔而淡雅的外觀,鮮明的現代感透露出淡淡的古韻,與古香古色的蘇州建筑相得益彰。西湖景區邊的公交車站框架式的站體選用清透的有機玻璃進行裝飾,表面曲線的造型既體現了西湖的漾漾水韻又與岸邊垂柳相映成趣。武漢東湖景區磨山公園給來往游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得益于設計者敏銳地捕捉到了武漢與楚文化剪不斷的關聯。水元素的利用也將是城市家具創新設計的原點。還有那種生于斯、長與斯、守留于斯,最終歸屬于斯的碼頭文化,有助于我們理解并把握武漢城市家具的設計方向。
(注:本文為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whsk10066)
參考文獻:
[1]皮道堅.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6.
[2]周益民,仇海波.長江流域楚地漆器的美術特征辨析[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9(3).
[3]袁北星.試論武漢碼頭文化的現代轉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
[4]杜建國等.湖北特色文化資源的建構維度和精神特質[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5]林海,文劍鋼.論城市景觀的公共家具設計原則[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05(12):78
[6]王思元,牛萌.本土文化對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啟示[J].廣東園林,2009(3).
[7]宋樹德.街道家具――細節體現城市品位[J].中國建設報,2010(2).
[8]唐志軍.“文化碼頭”的中國期許[J].商周刊,2009.07.20:41.
[9]陸邵明.“物――場――事”:城市更新中碼頭遺產的保護再生框架研究[J].規劃師,2010.(9).
[10]李茗怡.傳承文脈構建未來――“上海老碼頭”創意園區帶來的啟示[J].上海企業,2010.(6).
[11]涂文學.關于武漢城市文化個性的幾個問題[J].江漢大學學報,2007.(2).
[12]張一恒,對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水”的分析及啟示[J].江蘇城市規劃,2009(3):12―15.
[13]周婷,晏國彬,習麗.試論中國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原創性”價值取向[J].企業經濟,2007(12):113.
[14]孟月玲.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要點淺析[J].山西建筑,2008(10):37,38.
[關鍵詞] 楚藝術特征 動畫造型 民族化 FLASH技術 短片制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26
一、中國動畫造型的藝術創作
一部好的動畫片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故事情節也不是畫面的精美或是對白,而是一個個深入人心的動畫角色造型。有人喜歡“機器貓”的可愛,有人喜歡“花木蘭”的勇敢,有人喜歡“貓和老鼠”等等。不是說其他的環節不重要,而是角色的性格和造型風格最容易深入人心。眾所周知,一個成功的動畫形象可以帶來后繼的一系列衍生產品的開發,甚至是帶動動畫產業。很遺憾的是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讓世界都喜愛認同并且能夠風靡的動畫形象。中國動畫有過曾經的輝煌:《三個和尚》、《哪吒鬧海》、《九色鹿》、《天書奇譚》等成為永久的經典。動畫前輩們使這些造型很具中國化和民族化。皮影、剪紙、木偶、水墨、裝飾畫、年畫的元素被結合到創作中,形成了當時的中國學派。在當時的動畫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改革開放后,國外動畫片大量涌入中國市場,中國動畫似乎突然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外國動畫片在中國的風靡似乎成為了一種文化侵略,很多青少年沉迷于日本的動漫,大人、孩子們都喜歡看迪士尼的動畫。動畫偶像都是來自外面的世界。中國動畫從初期的盛世似乎跌入了低谷,這和當今中國動畫的市場定位和動畫造型創作中一味的拿來主義不無關系,民族和傳統的應用沒有跟上動畫發展的腳步。有些創作者甚至不喜歡傳統的元素,一味地模仿,使得一些動畫造型成了迪士尼或是日本的翻版。光靠限制外國動畫片的播放時間和喊幾句振興民族動畫產業的口號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我們得以實際行動來說話,從國產“日式”風格,國產“美式“風格中走出來,走屬于我們自己的原創路線,立志創作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并且是夠分量的動畫造型。
二、發掘楚藝術的特征和動畫造型相結合,發掘動畫形象創作的寶庫
楚美術是我國上古時期具有南方文化品格的藝術形式。作為上古時期楚人奇異而豐富的美術創造,它以其卓爾不群的創造姿態和原始浪漫主義精神開創了世界上古美學的新視界。隨著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楚墓的不斷發掘,把一個神奇的藝術天地從兩千年前的地層中展現出來,使我們有緣領略到上古時期南方楚人奇異而豐富的藝術創造。那種奔放、躍動、飄灑、流動的原始浪漫主義氣質,那種鏤金錯彩、繁復富麗之美,帶有原始藝術的奇詭、怪誕的造型特質和巨大的幻想性、象征性、隱寓性的藝術觀念,實在令人贊嘆不已。楚美術奇幻的形制、躍動的線條和絢麗的色彩使得我們深深地被楚人的創造心智所震撼!與那些古老的圖式、形象、線條、色彩、韻律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這就是楚美術的神奇魅力,也是上古時期人類心智和精神的永恒呈現。在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物化文化三個層次上來講都表現了自己的個性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說楚文化的象征性的標志是鳳。以鳳的形象來比喻人的只有楚人。“三年飛天,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神鳥,它的形象體現了楚人的膽識和氣魄。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如果作為短片形象設計的來源的話,與其他人重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也有著非凡的隱喻意義。楚人尊崇鳳就是尊敬自己的祖先,尊敬自己的民族。楚鳳的那種叱咤風云和一飛沖天的氣魄和異彩紛呈的風采是楚文化和楚藝術精神的絕妙象征,這也是楚文化和楚藝術偏于情感的感性之處和中原文化的偏重于禮法的理性的不同之處。它講求“天人合一”、“人神交融”這樣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將這些用于動畫的情節和敘事是符合我們的民族傳統又具有藝術所共有的“浪漫主義情懷”,所以發掘具有地域文化藝術特征的元素并將其作為動畫原創的資源是值得我們思索和探尋的。
三、傳統動畫和Flas在設計制作方面的比較
像觀眾們所熟悉的《大鬧天宮》這樣一部120分鐘的動畫電影,需要畫 10 萬多張的畫面。如此繁重而復雜的繪制任務,是幾十位動畫工作者,花費三年多時間辛勤勞動的結果。從分工上來說也比較復雜,一部完整的傳統動畫片,無論是5分鐘的短片還是2小時的長片,都是經過編劇、導演、美術設計、設計稿、原畫、動畫、繪景、描線、上色、校對、攝影、剪輯、作曲、擬音、對白配音、音樂錄音、混合錄音,洗印等十幾道工序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才可以順利完成。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動畫片都是在這樣復雜的工序下,由大量的人員合作而成。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的動畫片已經簡化了其中的一些程序,許多環節都借助電腦技術得以更加方便而直觀地設計制作。用相對較少的人力去完成。Flas在制作程序方面有很多的簡化是其突出的優點,那么相對而言就一定會有一些局限。
1、比如制作、處理較為復雜的動畫方面
在用 Flash 制作較為復雜的動畫時往往感到很費力,特別是某些必須一張張畫的中間張動作,比如轉面動作,轉面是動畫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就是動畫角色從正面轉到側面或者從背面轉到正面等……這時畫起來比用傳統方法更加費力,畢竟用鼠標和繪圖筆、手繪板沒有真正的紙筆好操作。往往碰到需要逐幀漸變的復雜動作或者是又比較寫實的動畫造型,就想起傳統方法中的拷貝臺和紙筆,不管多么復雜的動作都可以解決。
2、矢量繪圖的局限
在電腦中繪畫不比用鉛筆在紙上畫,他很難控制筆觸的準確運行,若是畫風格簡潔又卡通的角色時問題不大,但是要繪制寫實、精細風格的角色時就力不從心了,在繪制矢量背景時這個問題更加突出,矢量圖雖然有不少優點,比如可以無限放大而不失真,文件體積小等。可是同樣存在致命的缺陷,它的過渡色很生硬單一,很難畫出色彩豐富、自然的圖像,為了回避這一弱點,你不得不采用其他軟件或者手工繪制的位圖來解決,這樣又使文件體積增大,不能體現出 Flash 的原本優勢。這一點是矢量繪畫很難克服的缺點。
四、具備傳統元素和楚文化、楚藝術特征的形象在FLASH中的制作與應用
FLASH動畫技術在國內的推廣使得動畫制作變得非常簡單,較之傳統的制作方式而言制作周期會縮短,屬于二維動畫的后起之秀,無論是傳統動畫還是FLASH動畫,短時間內誰也無法取代對方。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制作形式都不重要,在前期的設定和策劃完成之后,動畫的制作如果人員較少,那么采取FLASH技術是一種省時省力的方式。我們如果采用傳統動畫的前期設計人員來繪制設計電腦無法替代的那部分動畫,采用FLASH合成,制作其余部分,各取所長,使得兩者的優點得到充分結合。依據個人制作flas的經驗來講,形象的設計不適宜太過復雜。短片的制作或多或少都要表現一些較為復雜的動作,而flash本身功能的限制使得我們在制作動畫時感到手腳受到牽制,或者會為此付出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作為動畫形象的主體就需要我們在創作的時候簡化,這樣可以成倍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如果主體造型不能夠完全地展示楚藝術的一些元素和藝術形式,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場景和一些輔助的圖案和紋理等細節去補充到短片里。最重要的是要進行再創作,用現代的視角去闡釋這一古老而有魅力的古藝術樣式。在國內動畫呈現重中期制作,輕前期創意和后期推廣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在發掘傳統文化和原創這一層面上多去思考,把具有地域特色和有待發掘的一些可貴的民族優秀藝術元素應用于我們的動畫形象創作中去。
參考文獻
[1]張慧臨.二十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史[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賈否.動畫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5.
[3]殷俊.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動畫造型[J].裝飾,2006,(12).
[4]張露.論中國動畫中的文化失語[J].電影評介,2007,(3).
[5]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7.63.
[6]皮道堅.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73.
色彩的地域性的特性
一個城市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形成,必然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勢必造成特定的形態的地域環境與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的生活方式與風土人情, 并且形成不同的環境景觀,地鐵車站作為城市對外窗口,不僅僅其具備車站的功能性,而且扮演宣傳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風情的任務,所以在探索地鐵車站的色彩設計的時候必然要考慮到結合武漢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
地域性色彩在地鐵空間中設計的重要性與作用
1.對外展現城市風采.營造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地鐵,是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良機。作為中部崛起的脊梁――武漢正在迎來這個機遇。地鐵,給予這座城市對外展示具有特色的地域歷史文化的展示空間。
對于武漢來這座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發展的關心,對地鐵建筑的文化高雅和品質的追求,將地鐵空間與武漢地域文化相結合。并且由地鐵在推動城市發展、文明進步的同時,兼顧文化傳播,正在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楚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可以擔當起這個的主角。上世紀20年代開始,至上世紀7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楚文物相繼出土,給國內外的專家留下深刻和強烈的感覺。他們認為楚文化不僅是當時中國的領先文化,更被認為是與古希臘文化并列的世界文明的代表;楚藝術品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如楚國出土文物“虎座鳳架鼓”,兩只優雅的大鳳凰繞圓形大鼓而立,鳳腳下配飾活潑小老虎,造型精美、動感、圓潤;楚藝術品體現出的動感、活力、自由、激揚等精神特質被認為是長期以來中國文化中被壓抑的。例如:位于沙湖之畔的新地標“楚河漢街”,其內部空間景觀并無直接的地域文化元素,以民國風格建筑為主體,極具時尚元素的現代建筑和歐式建筑穿插其中,傳統與現代和諧統一。
2. 擴展地鐵空間,創造良好的出行環境。
色彩的搭配合理不僅要使人產生生理上的舒適感,而且也要使人們得到審美的滿足。色彩的合理搭配運用在地下空間設計上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乘客的心情,有利于公共交通滿足感,提高出行舒適感和質量。在經過實踐的反復論證基礎上發現在地下乘車空間設計里大塊表面使用高亮度、整體和諧色彩時,乘客們會產生舒適的感覺,令出行狀態更好。合理利用每一種顏色來表達地域獨特的情感表達,可以通過“地域性色彩的情感”是將色彩人格化運用到地鐵空間去,使其更加符合色彩心理學,人體工程學角度以及美學,從而創造良好的地鐵出行空間。
地域性色彩設計在武漢地鐵空間中運用的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設計目的是以人的需求為最終目標,如果脫離了人的基本需求,違背了自然的常識性,那么設計出的產品無疑是失敗的。作為帶有地域性文化的設計是體現時代性,地域性的特色,通過設計出的產品體現城市的歷史、感情、道德和審美等,是我們做設計的出發點,脫離人性的設計是寸步難行的。地鐵內部空間色彩設計不僅僅要符合武漢地域的特色,而且要適合人乘客的心理,看到美好的地鐵環境與搭配合理的色彩乘客們的內心會自然涌出喜悅的感覺,反之會增長乘客煩躁不安,壓抑緊張的情緒。
2.消除空間缺陷設計原則
在日語中稱地鐵站為“地下鐵”,說明了地鐵車站是建設在地面之下,由于受到地勢地貌的影響,其內部空間給造成我們陰暗潮濕,狹隘的印象,并且由于地下空間的物理特性氣溫是保持恒溫的。
在地鐵空間色彩設計上,必須結合武漢地域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氣溫等等因素,盡力營造一個溫暖而寬闊明亮的地下環境,通過色彩的不同組合,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和氣氛。融合“武漢地域文化特彩”,可以選取楚文化出土文物中的配色方案,如楚文化代表作――荊州出土的戰國時代虎座鳥架鼓中的深褐與淺黃、隨州出土曾侯乙編鐘的金黃色與深黑色。通過色彩調配突出要“優雅與穩重”,則可用同色不同深淺的顏色組合下,在配以地域文化特色的紋樣標識。盡量表現出優雅大氣或者清新淡雅具有地域風格的色彩來裝飾地鐵車站內部的空間,從而擺脫陰冷潮濕的地下環境,為在地鐵空間內做整體色彩設計時,根據地域文化因素確定了主色調和輔助色的前提下,還需要考慮到地鐵車身與地鐵站空間環境因素。同時需要與周邊環境形成印象組合,指定符合審美的環境色彩搭配。通過具體的色彩戰略,將武漢地域文化運用色彩充分活性化,為乘客留下長久的記憶,讓每個乘客在進入地鐵的一刻,就有了一種回到了暢游家鄉的熟悉和舒適的感覺。
3.拓展地下空間的設計原則
色彩是拓展空間不可缺少的元素。選擇合適的色彩搭配會讓整個地下空間看起來整潔寬敞,即使地鐵站內設施比較多的情況下,也能從一定視覺上起到拓展空間感的作用。
地鐵整體色彩最好挑選彩度高、明亮的淺色調,白色是最基礎的選擇,其他如米色或灰色等。第一,盡量用淺色調把細節部分與墻面天花板統一成為相同的顏色,使地面空間與天花板沒有一個明確界定范圍,提高視覺高度,無形中提升了空間,從而拓展了地鐵站內部空間,達到寬廣效果。第二,天花板顏色也可稍淺于四周墻面,則空間從上而下,層次分明,也會延伸視覺拓展空間的效果。第三,如果配色中使用到比較深的顏色如:戰國時代虎座鳥架鼓中的深褐與淺黃、隨州出土曾侯乙編鐘的金黃色與深黑色,建議局部用于主墻面,其他墻面可搭配同色系的淺色調,具有層次延伸畫面作用。第四,局部運用重彩或者楚文化傳統紋樣的方法加以修飾,但不宜過多,要搭配均勻,比例得當。第五,可選擇戰國時代楚地出土漆器上一些深色調、中間色作為紋樣,標識,標志的基調。第六,當整個空間有很多相對不同的色調時,房間的視覺效果將大大提高。第七,地鐵站內部空間的地板最好用同一色調與材料進行裝修,在視覺上會顯得寬闊許多。第八,可以用線條營造視覺上延伸空間的效果,地鐵內部比較矮空間可以可用豎紋磚面增加空間高度感;通道口較窄則用橫紋墻紙延伸房間縱深感。選用條紋圖案的地板磚也有同樣效果。第九,在地鐵站通道處,入口處,這樣特別小的空間范圍內,可以考慮使用鏡面或玻璃配合明亮光線燈光在小空間使用能有助延展視覺效果。
結語
本文系統的闡述了富有地域文化的色彩設計在地鐵空間的運用原則與,由于色彩具有鮮明的表述作用,可以清晰地表達隱含的地域文化精神,展現地域歷史文化的脈絡,強化城市歷史街區的特質,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和標識。可以說,城市色彩的合理規劃能使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得到保全,并通過進一步統一和延伸,最終提升城市形象。
關鍵詞:傳統圖騰文化;招貼設計;運用;鳳圖騰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0-0036-03
On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otem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Poster: A Case of the Totem Phoenix
PENG Lin(Fine Art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63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China has developed many excellent cultures, among which is the Totem culture. The culture has developed and intermingled into an unique oriental culture, which is the widom cristallization of Chinese. The Phoenix totem has been evolving, which has been deified, beautified and thenconceptualized from the image of Phoenix. It has been ascending from the ancient superstition to the spirit culture and has been perfected into the Chinses auspicious symbol, which is a carrier of good feel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oenix totem concerning about its origination and history and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Totem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posters and then gives suggestions to the poster desig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raditional totem culture; poster design; application; Phoenix totem
Internet :.cn
中國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內涵。楚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楚文化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這些都是來自于楚國人民通達的生活態度和對生命的熱愛。其中,在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鳳文化,在楚國的藝術品中很多都是以鳳為元素。把鳳的形象當做文化圖騰,在長期的發展中不斷完善,達到了精神與文化的高度融合。
一、中國傳統圖騰文化的發展
“圖騰”一詞又稱為“totem”,它來源于印第安語,翻譯為“它的親屬”或者“它的標記”。它在新時期時代前期興起,在中石器時代逐漸繁榮。在遠古時期,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加之水災、火災、旱災、猛獸襲擊等,自然災害和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的突發,給遠古的居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同時,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就對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產生了無限的崇拜心理,而圖騰正是人們對自然界萬物的思想產物,它們通過動物或者植物和自己的祖先聯系到一起。圖騰崇拜心理是與它們的宗氏聯系在一起的,是區分不同的宗氏族類和不同的婚姻集團的重要依據。圖騰既是古代社會的象征,又是身份的象征,也可以把圖騰的崇拜心理看做是一半宗教意識和一半社會意識。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烏龜、鳳凰、龍、麒麟和各種鳥類等,都曾被當做圖騰來膜拜。圖騰在歷史的進程中也是不斷經過發展和演變的,就拿龍圖騰來說,是遠古時期氏族和氏族之間戰爭,最后勝利的氏族把戰敗的氏族的圖騰集合起來的。自此衍生了許多圖騰民俗文化,比如:圖騰圣餐、圖騰禁忌等。人們為了得到神靈的庇佑,使用各種方法讓自己的裝束形象、肢體動作等向圖騰靠攏。比如:通過肢體動作,讓自己模仿圖騰象征物,使自己看起來像圖騰,因此還出現了圖騰舞蹈。
[關鍵詞]漢代;鎮墓獸;民族文化;圖騰崇拜
[中圖分類號]K8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6-0025-03
漢代文化是由眾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個大文化系統,如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漢代始興厚葬,大量使用鎮墓獸,用以趨吉避兇、辟邪鎮妖、助人升天。保存至今的漢代墓葬建筑中,常見的獨角鎮墓獸有麒麟、天祿、獬豸、犀兕、飛廉等。這些獨角鎮墓獸作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虛構出來的藝術意象,同時出現在漢代墓葬中,這一現象必定根植于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有著不同文化來源的獨角鎮墓獸形象,其造型必然有各自獨特的發展軌跡,也必然被賦予各自不同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功用。
一、麒麟、天祿
漢代墓葬壁畫和石造像中以“鹿”為原型的是麒麟(天祿)。天祿就是獨角的麒麟,麒麟有時也被認為是獨角獸。古禮初用全鹿,后用麟趾代之,這種麒麟崇拜實際上是鹿角崇拜的發展。鹿角因其能夠“脫落-再生”,所以代表著生命的循環;而且在巫文化的世界里,它還是登天的“刀梯”,能溝通人神。①對鹿角崇拜是古楚人原始巫術順理成章的產物,長沙戰國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中,廣泛使用鹿角鎮墓,還出現了四鹿踐蛇造型,反映了楚地文化的鹿角崇拜對漢代鎮墓獸獸角形象的影響。饒宗頤先生認為,楚墓中的鹿角鎮墓是使用鹿原有之角稍加修削,安在基座上作為裝飾,并且“施于墓葬厭勝”。②秦滅楚后,吸收了楚地的鹿角崇拜,漢承秦制,故而鹿在漢代墓葬禮制中也具有崇高的地位。馬王堆漢墓曾出土“鹿角神獸升天”漆棺畫(見圖1),從中可以看出楚文化對漢代壁畫和石造像藝術造型的影響,麒麟、天祿等鎮墓獸應是受到楚地鹿角崇拜文化習俗的影響。
漢代古籍有記載的西域的獨角獸造型是桃拔,又名天祿。《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引孟康:“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由此可知,天祿是來自西域的動物。漢代古籍記載天祿形象作為鎮墓獸使用的是宗資墓(見圖2),《后漢書》卷8《孝靈帝紀》:“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錘四及天祿、蛤蟆。”李賢注:“天祿,獸也……今南陽縣北有宗資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漢有天祿閣,亦因獸以立名。”《水經注》:“……M水經其南,漢熹平君所立,死因葬之,刻石樹碑以族厥德,隧前有師子、天鹿,累磚作百達柱八所,荒蕪頹毀,凋落略盡矣。”麒麟、天祿這類鹿形獨角鎮墓獸具有外來文化的基因,即吸收了西域文化和藝術造型的元素,是結合本土鹿角崇拜思想構造出的藝術意象。
二、獬豸
漢代流行的獬豸冠揭示了漢文化和荊楚文化對獨角羊崇拜習俗的相互吸收融合。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崇拜獬豸,楚國國君曾經捕獲到“獬豸”,仿照“獬豸”的形象制作了衣服和帽子,后人稱之為“獬豸冠”或“楚王冠”。《淮南子?主術訓》:“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后漢書?輿服下》:“法冠,一曰柱后……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③《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集解》引蔡邕:“法冠,楚王冠也。秦滅楚,以其君冠賜御史。”由此可知,原本在楚地流行的獬豸冠,秦滅楚后被朝廷用作使節和執法者所戴“豸冠”,一直延續到漢代。漢代南陽地區原屬楚地,故而在南陽一帶出土的漢畫像磚石多有獬豸的形象出現(見圖3)。牛大偉等認為,若從民俗文化的區域性與傳承性來看,南陽漢畫中的獨角神獸形象,應是楚人獬豸崇拜觀念在南陽一帶民間喪葬習俗中的一種遺緒,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④
漢文化與羌文化中羊圖騰的融合也是獨角獸羊角崇拜的文化根源。按古文字理論,“zhi”、“chi”等古音,讀為“di”等,故獨角獸“D”之發音,大抵與“氐”、“羝”同。“氐”與羌通,同為羊圖騰之族。“羝”即是羊。⑤羌文化在中國上古時期顯赫的歷史地位,漢晉史家皆有此論。《后漢書?西羌傳》有載:“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左傳?哀公九年》記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后也。”炎帝族名稱之“羌”,姓氏稱之“姜”,以羊為圖騰。羌人以羊為圖騰的信仰和獨角羊崇拜至今還保留在的民間習俗中,如青海河湟谷地社火儀式的“老羊歌”的妝扮,藏傳佛教中喇嘛們頭戴的法帽,陜西略陽縣江鎮新、老江神廟板繪彩畫人物形象等,以獨角羊“獬豸”形象為特征的羌文化得到延續和傳承。陳榮認為,以獨角羊羊角帽(獬豸冠)為標識的羌人文化,在青海、、甘肅、陜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都有所表現。⑥羌人羊圖騰最重要的遺存就是圖騰柱――“羊柱”或“羊角柱”。陸思賢認為,羌族的圖騰柱立于地面上,構成了最古老的觀測天象的地坪日晷;伏羲氏的觀象畫卦,也是從羊角圖騰柱上開始的。⑦羊角和羊圖騰所具有的神圣力量是漢代鎮墓獸獬豸形象備受推崇的根源,獬豸造型直接來源于荊楚文化的獬豸崇拜、羌文化的羊圖騰。
三、犀兕
漢代墓室壁畫中肩生雙翼、頭生尖利獨角的神牛――犀兕的造型(見圖4),是源于楚巫文化的牛角崇拜。⑧犀兕畫像往往被刻畫在木門的下限石上,常表現為與人或熊虎前抵相斗。據犀兕畫像所處位置和基本特征,符合楚地的地府冥神――土伯“其角~~、其身若牛”的神象。原屬楚地的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土伯手持鹿角”漆棺畫(見圖5),說明手持鹿角和生有牛角的土伯具有助人升天的能力。南陽曾屬楚地,漢畫像石刻受到楚巫文化的影響,最為常見的就是將一根牛角(號)作為發號施令的法器,其辟鬼的巫術意義是顯而易見的。⑨
牛角崇拜的符號特征是從良渚文化時期對于“農業之神”形象的構想開始初步形成的,“神農牛首,結繩而治”,牛角代表中原農耕文明的土地崇拜。《述異記》記載:“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是三苗九黎部族的祖先,其牛角形象具有南方苗文化發源特色。⑩而今黔東南的苗寨仍在使用牛角杯盛酒招待貴客,這是源自兕角能驗毒清污的功用,說明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叫做兕觥的酒器,并被苗文化傳承至今。
學術界還有獨角獸的獸角源于犀角、獨角獸文化源于草原文化之說。金剛從語言文化學角度考證神化動物獨角獸之稱[kiat]及其諸變體和異稱,獨角獸可視為犀角虎身的動物,或稱之曰犀虎綜合圖騰,屬古老的龍虎文化之組成部分,獨角獸文化源于蒙古族祖先“乞牙特”(乞顏)氏及其先人。11從語言學角度證實了犀兕造型的草原文化血統。
先生在論述武氏祠的漢畫像石時說:“像這樣的畫像,特別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現,顯然不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傳統……天馬、靈犀、獅子、三足烏、傅翼虎、一足牛、比翼雙頭鳥之類均為外來的圖案。”12按照先生提到的靈犀與犀兕應屬于同類,即獨角鎮墓獸犀兕造型是受到西亞文化影響的藝術造型。由此可知,漢代墓室壁畫的犀兕形象來源于南方巫文化的牛角崇拜、草原文化的犀虎圖騰、西亞文化的有翼獸形象。
四、飛廉
漢代文獻《三輔黃圖》:“飛廉,鹿身、雀頭、有角、蛇尾、豹文,能致風號呼也。”孫新周認為,“飛廉”與阿爾泰語中的“風”音同,二者有語源上的同一性。還有學者認為,“飛廉”(音“風”)最初是大風、暴風的意思,甲骨文里風、鳳、鵬是一個字,鷙鳥又名大風,后來鷙鳥才變成暴走的公鹿。13鳥鹿合體造型的飛廉的產生根據大風有關的兩種動物――鷙鳥、公鹿的組合,飛廉也代表風神的形象。1978年洛陽金谷園村王莽時期的壁畫墓中,曾出土“風神飛廉圖”的彩繪,大部分漫漶損毀。漢代保存完好的飛廉形象的畫像磚石不多,從目前出土的畫像石上的飛廉形象看,確乎為鳥首鹿身有長角,多處于奔跑狀態,伴有后肢上翻的姿態和云氣紋(見圖6)。
據孫新周考證,鹿本是屬于草原文化信仰和崇拜的圖騰,后來和信仰鳥圖騰的秦的先人結合,于是產生了新的信仰物――飛廉,統一中國的秦帝國就是這支飛廉后裔的族人。14朱學淵認為,秦人祖先飛廉及其后人的名字中,如“飛廉”、“惡來”、“太幾”、“大駱”、“百里奚”等,皆胡名也。15所謂的“漢承秦制”不僅是政治制度的繼承,也包括文化的承襲。比如,漢代武冠中的力士冠上裝有獨角,是對秦文化崇力尚武精神的繼承。鎮墓獸飛廉鳥鹿合體造型融合了草原文化神鹿圖騰和秦文化的鳥圖騰,正是草原文化和秦文化兩種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獨角神獸早在先秦就已經有古籍記載,其造型的形成和演變起源于圖騰文化和自然崇拜。漢代鎮墓獸造型的獨角形象的形成和演變與當時社會思想和文化傳播融合的歷史大背景密不可分。融合了秦文化、荊楚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西亞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元素的獨角鎮墓獸造型,經歷了從自然界動物造型向藝術意象造型演化的漫長而復雜的歷史演變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
[注 釋]
①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年,第106頁。
②饒宗頤:《荊楚文化》,《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下冊),1969年,第278頁。
③范曄、李賢等注:《后漢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368頁。
④牛大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頁。
⑤董彥斌:《論獨角獸是羊圖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2日,第4版。
⑥陳榮:《獬豸冠與羌人圖騰崇拜》,《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第116~120頁。
⑦陸思賢:《神話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159頁。
⑧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版,第44頁。
⑨王峰:《南陽漢畫像石中的巫文化現象》,《南都學壇》,2005年第9期,第19頁。
⑩劉亞虎:《中華民族文學關系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頁。
11金剛:《圖騰動物獨角獸原型考》,《內蒙古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第23頁。
12:《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540頁。
13何清谷:《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關鍵詞:楚漆器;裝飾紋樣;當代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3-0184-01
楚國漆器在裝飾方面花紋優美,彩繪精工,紋樣和題材廣泛,裝飾手法高超。早期楚漆器裝飾紋樣主要是模仿青銅器上的蟠螭紋、竊曲紋、渦紋、雷紋等。之后漆器裝飾紋樣不僅出現了大量的龍紋、虎紋、鳳紋、樹紋等動物和植物紋樣,而且還出現了描繪神話傳說的奇禽怪獸、香花異草紋樣和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生活紋樣。
一、楚漆器的裝飾紋樣藝術的特征
楚人以鳳作為圖騰,視鳳為祖先。“鳳鳥紋飾”在楚漆器紋樣裝飾中最為常見。如湖南長沙出土的虎座雙鳳架鼓、鳳紋盒、鳳棺,云夢出土的彩繪鳳鳥雙聯杯、彩繪雙鳳紋樣耳杯、彩繪鳳形勺……這些鳳鳥紋樣形式多變,模擬、象形觀念。同時又包含了抽象幾何造型、復合造型等意識。
鳳鳥紋飾多半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也有概括性圖案和抽象造型紋樣在寫實模擬簡化后產生的點、線、面。在楚漆器的鳳鳥紋樣中,鳳頭蛇身或鳳頭龍身、鳳和鹿角、鳳與花草的結合,使主體性紋樣產生了超現實的現代設計意蘊。
二、楚漆器裝飾紋樣的藝術特色
楚漆器裝飾紋樣是一個具有高度象征性的符號化圖式。它容納的是“有意味的設計形式”,反映的是楚人對現實世界自然改造的藝術感悟。楚漆器裝飾紋樣藝術最具鮮明的特色是它流動舒暢、富有韻律感的線條,它們頓挫有致,節奏統一,具有很高的繪畫性和設計性。楚漆器紋樣形式多變,有平面造型、適形造型、抽象造型及二維空間、自由透視構圖,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造型與構圖規律。
在色彩的運用上,每一種色彩都有各自的內涵與特性。往往被賦予特殊的象征性,和代表性。通過沖突或互補來達到美的和諧,同時用不同特質的色彩賦予器物以特殊性。在楚漆器裝飾紋樣中多以紅黑二色為基調,在此基礎上敷陳五彩,如暗紅、淺黃、金銀、綠、藍、白等。一種近乎規律化卻又適形而變的色塊搭配,比例與分布,使得器物更加完美,使漆器的圖案與色彩更鮮明、韻律感更強。如楚漆器中流行的耳杯,或紅底飾以黑色抽象龍紋、鳥紋,且飾滿內側,顯得緊而生動;或紅底單紋,顯得空曠悠遠,遼闊深邃;或紅底無紋,配以外側醒目的黑色,則又輕靈脫俗,周流回環。這些色彩與形式及文化諸要素高度吻合,表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和強烈的民族審美傾向。
三、楚漆器裝飾紋樣帶來的當代設計新思路
現今在歐美當代設計新思潮的沖擊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理應從自己豐厚的本土文化資源中挖掘出屬于我們本身的文化傳統精髓,同時結合歐美的現代設計思想,建立起屬于我們自己的現代設計體系。
然而目前對于中華文化傳統的精髓,眾說紛紜,并不統一。中國當代設計試圖在多樣繁復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一條合適的借鑒之路。中華傳統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春秋戰國,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史上的一個起點。追溯春秋戰國時杰出文化代表“楚文化”,以楚文化的代表漆器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挖掘楚人的設計與創造精神,尋找楚人在設計生產漆器的現象中對自然世界、對人自身的深刻理解,是中國當代設計發展的可行之路。
楚漆器裝飾紋樣帶來的當代設計新思路,不是對楚漆器紋樣元素和符號的抄襲或者模仿,而是對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精神內核的楚漆器裝飾紋樣的現代設計借鑒性的發掘。通過運用系統的方法對具體的楚漆器裝飾紋樣研究,是對歷史潮流中楚文化漆器設計思想的觀察和追尋。
今天的設計如果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些原理的套用和照抄,是不會成功的。雖然設計常常以形式語言來顯現,但是它的本質特征是具有深刻的精神和價值取向,這種精神和價值取向決定著諸如人與社會,人與設計以及人與人的基本判斷,同時這種基本判斷在文化上凸顯的比較固定。從楚文化漆器中我們也是能夠顯而易見的窺探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價值判斷,從而為當代設計尋求到新的發展思路。
四、結語
楚漆器傳遞給我們的審美思想和審美境界,是對人主體精神展現的充分肯定,彰顯了人的旺盛的生命力和無窮的創造性。楚漆器中對于光怪陸離的神話傳說和現實日常生活的描繪,展現了楚人思想的巨大超越性和穿透力,給予我們現今的當代設計以巨大的啟示,是當代設計創意的不竭源泉。與此同時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在現代設計觀念轉變過程中必將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思維方式,繼續啟迪和照亮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前進道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