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煤層地質學范文

        煤層地質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煤層地質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煤層地質學

        第1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瓦斯地質;安全工程;課程體系;優化

        1瓦斯地質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煤炭和煤層氣資源豐富,但由于地質條件復雜,煤礦瓦斯災害嚴重,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較少。[1]煤層瓦斯是地質成因的,受地質條件的控制,為了解決煤礦瓦斯災害和煤層氣資源開發技術瓶頸,河南理工大學在上世紀60年代在全國率先開展瓦斯地質研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開創了瓦斯地質學科,首創了瓦斯地質理論,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瓦斯地質理論體系,為我國煤炭工業安全生產和煤層氣開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瓦斯地質學科逐步完善的歷程中,通過開設各種培訓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教育等各種形式培養了大批瓦斯地質專門人才;如1985年經煤炭部教育司批準我校招收瓦斯地質研究生班,培養了一批瓦斯地質專家;1982年原煤炭工業部組織開展全國煤礦瓦斯地質編圖工作和2009年國家能源局組織開展新一輪全國煤礦瓦斯地質編圖工作,通過各種形式培訓班,對工程技術人員普及了瓦斯地質專業知識;研究生學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質理論與應用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了較高層次的瓦斯地質人才;但在本科層次瓦斯地質人才培養方面,基本屬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學為了滿足煤礦安全生產實際需要,使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具備瓦斯地質基本知識,在安全工程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加入了瓦斯地質學課程。盡管如此,很長一段時間瓦斯地質專門人才培養仍主要停留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層次上。這樣的培養層次,一是瓦斯地質方面的人才不能滿足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階段瓦斯地質知識結構、基本理論的系統學習,使得博士、碩士研究生層次瓦斯地質方向人才培養困難和生源不足。因此,進行本科層次瓦斯地質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為了滿足我國煤礦急需培養大量的瓦斯地質人才的實際和我校瓦斯地質學科的未來發展,河南理工大學從2011級開始在安全工程專業的基礎上開設了瓦斯地質方向本科班,進行本科層次瓦斯地質人才培養,目前已畢業兩屆。

        2瓦斯地質方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意義

        課程體系是一所院校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進行的有計劃、有系統的課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課程內容既能反映出學科的主要知識,又要符合知識發展的規律、時代的要求與前沿;合理安排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調整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促使各門課程之間銜接有序,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以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因此,課程體系是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據,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與其所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什么樣的課程體系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素質。[2]合理的課程體系能培養出素質全面的人才,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3-5]瓦斯地質學科是河南理工大學的旗幟和標桿,進行瓦斯地質人才培養,加強瓦斯地質專業的建設對保持瓦斯地質學科領先地位和發展后勁意義重大。為了瓦斯地質學科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學在本科層次上依托安全工程專業專門新開設了瓦斯地質方向,為瓦斯地質人才培養開辟了新的途徑。該方向開設初期,瓦斯地質方向課程體系主要基于國內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和煤層氣勘探開發需求以及參考安全、地質、采礦等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設置。瓦斯地質方向經過6年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實施,以及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后的反饋信息和相關高校的調研發現,本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方面存在專業課程特色不鮮明、部分課程開設順序銜接不合理、部分課程課時分配不合理、部分課程出現內容重復等突出問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優化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建設合理的安全工程專業瓦斯地質方向課程體系對培養瓦斯地質專門人才,繼續保持河南理工大學在瓦斯地質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3瓦斯地質方向課程體系優化思路、目標

        以“素質是前提、能力是關鍵、知識是載體”的新型人才觀為指導,按照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創新性、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和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瓦斯地質學科特色,采用走訪、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單位對瓦斯地質方向人才要求,探討瓦斯地質專門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素質和能力,從教育學、人才學和瓦斯地質發展的角度系統分析瓦斯地質專門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質專門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相對應的該專業方向知識體系框架;以該專業方向知識體系框架為基礎,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通過與瓦斯地質相關專業(主要包括采礦、地質、安全)有關專家、學者和現場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會議交流、討論,確定專業特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以及相對應的工程實踐內容、教學實驗內容等,并與現場積極聯系,建立瓦斯地質工程實習基地;以理論課程和實習內容、實驗內容為主題,根據課程內容、難易程度、與瓦斯地質的相關度,討論分析各門課程的銜接關系和課程教授的主要內容,確定各課程的開設時間、開設學時等。最終構建瓦斯地質方向的課程體系,優化瓦斯地質方向培養方案,實現如下培養目標:(1)掌握安全科學、安全工程及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礦井開采、巖石力學、礦物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煤地質學、瓦斯地質學、礦井瓦斯抽采、煤層氣勘探開發、地質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2)培養出“厚基礎、寬口徑、創新性、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適應國內外能源礦山、煤層氣、頁巖氣發展需求,具備到能源礦山、煤層氣和頁巖氣等相關單位進行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地面勘探開發,煤礦瓦斯地質、瓦斯抽采、瓦斯災害防治等各類設計、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同時具備從事其他安全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與施工、管理、監察以及教育培訓等工作。(3)實現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人才培養目標的良好匹配,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整體優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勢下學生的創新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4瓦斯地質方向課程體系優化設置

        河南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優勢,設立了瓦斯地質等4個專業方向。按照課程體系建設優化思路和目標,以河南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整體要求和瓦斯地質方向的優勢、特色,構建了以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專業公共課程模塊、方向專業課程模塊(包括方向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實踐環節課程模塊為框架的瓦斯地質方向合理的課程體系(圖1),優化了課程之間內在邏輯性,減少了課程間的重復與脫漏。該方向課程體系總學分194,其中通識教育課程模塊總學分98.5,公共專業課程模塊總學分26.5,方向專業課程模塊總學分38(見表1),實踐環節課程模塊總學分31(不含課內實驗)。通識教育課程模塊:是傳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基礎性、通用性和長效性作用的課程。[5]河南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下設的4個方向設置相同的通識課程,總學分98.5,包括思想政治類、軍訓體育類、外語類、計算機類、數學類、理化類等[6],以必修課為主。公共專業課程模塊:是河南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所設立4個專業方向都要求開設的專業課程模塊,是使學生掌握安全科學、安全技術及工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必備的課程,同時體現安全工程專業特色。共設置11門課程,課時256,學分26.5,全為必修課程。方向專業課程模塊:包括方向專業基礎課程和方向專業課程。方向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生掌握該方向專業知識、學習專業科學技術、發展個人能力的堅實基礎,是提高學生最基本的職業素養的一類課程,該類課程對于后續方向專業課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課程的設置的好壞,對學生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影響較大,由必修和選修兩類組成,總學分15學分,其中必修課4門,學時144,學分9,選修課6門,學時192,學分12,限選6學分;方向專業課程是與專業基礎課有直接聯系的,是學生適應未來從事的職業、工作環境所必須學習的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類組成,總學分23,其中必修課程3門,學時128,學分8,選修課11門,學時336,學分21,限選15學分。方向專業課程模塊的課程設置來看,方向專業基礎課以必修課程為主,目的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方向專業課程增加了較多的選修課程,目的是為了能適應未來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環境(見表1)。實踐環節課程模塊:實踐教學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是高校課程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6]通過實踐教學,可促進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論知識,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系統分析、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等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對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7]河南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軍訓、工程基礎實訓與實踐、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課程外,結合本專業方向特點,特別增設了地質基礎實習、煤礦瓦斯地質與瓦斯治理生產實習,并建立了登封地質實習、鶴壁生產實習等實踐實習基地;并針對本方向專業特色,開設了瓦斯地質、礦井瓦斯防治技術和礦井通風與除塵等特色課程的課程設計,增強學生對專業方向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理解,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另外,結合現場實際和科研項目,對課程實驗內容進行了設計優化,減少了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了結合現場實際的綜合性、設計性和科研型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在畢業設計內容的選擇上,要求結合煤礦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選題,使學生的畢業設計與生產實際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學分為31個,學時為33周,貫穿于大學四年的每個學期。

        5結束語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瓦斯地質方向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應以現代大學理念和新型人才觀為指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同時堅持專業特色,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補充、完善,培養高素質瓦斯地質專門人才,為煤礦減災抗災、煤層氣規模性開發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張子敏.瓦斯地質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

        [2]陳立乾,高亮.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及關系[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2上):270-272.

        [3]顏海波.以目標為導向的本科課程體系優化的理論依據探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高教研究),2011(2):51-53.

        [4]牛永紅,武文斐,金光,等.建環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及教學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10(5):47-48.

        [5]劉宏,呂保和.21世紀安全工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15(5):42-45.

        [6]張小東.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2(1):96-99.

        第2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煤層氣;試井;破裂壓力;滲透率;儲層壓力;貴州

        引言

        試井是認識和評價煤層氣藏的重要手段,也是獲得煤儲層信息最主要、最有效的技術方法之一。煤層氣試井技術源于常規油氣,但由于煤儲層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常規油氣試井技術在煤層氣井的應用受到限制,有的技術甚至不能采用,有些方法需要改進[1]。實踐證明,注入/壓降試井適合我國的煤層氣試井方法[2],可以獲得煤層的儲層壓力、滲透率及地應力等重要參數。文章將通過貴州某礦區的煤層氣試井結果,分析該地區的煤層氣資源開發潛力。

        1 區域地質背景

        貴州省煤及煤層氣資源十分豐富,全省預測2000m以淺煤炭資源量2463億噸,居全國第5位,2000m以淺、含氣量大于4立方米/噸可采煤層氣地質資源量31511.59億立方米,占全國煤層氣資源總量的22%左右,同樣評價標準下的煤層氣資源量位列全國各省區第二[3]。研究礦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北部烏蒙山區,揚子地臺南西緣,區內煤炭資源豐富,理論儲量172億噸,其中800m以淺資源量約35億噸,居黔西南之首。區內煤炭資源主要分布于普安縣南部的青山向斜內,中部的舊普安向斜東端、碧痕營背斜西端及北部晴隆向斜北西翼有少量分布。沉積環境海陸交互,二疊系龍潭組為該縣主要含煤地層。巖性以細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煤層、泥質灰巖為主,夾薄層菱鐵礦,其中含煤12~55層,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4~8層,一般為瘦煤、貧瘦煤、貧煤及無煙煤。

        統計資料顯示[4],研究區煤層氣資源豐富,煤層含氣量一般大于8立方米/噸,介于5.33~26.47立方米/噸之間,平均12.18立方米/噸,且隨著埋深的增加有增加的趨勢,煤層氣資源理論勘探開發潛力巨大。

        2 煤層氣注入/壓降試井結果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一一三隊煤層氣試井測試組在研究區對2口井(A井、B井)7個煤層(A井3#、9#、12#、17#、19#,B井18#、19#)進行了注入/壓降試井測試。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貴州某礦區煤層注入/壓降試井結果

        3 煤層氣注入/壓降試井結果分析

        3.1 破裂壓力

        破裂壓力由微破裂試驗獲得,即通過向目標煤層注水,依此產生一個壓裂煤層的瞬時壓力脈沖,在確認煤層被壓裂后井底關井,采用壓力計記錄井底壓力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獲得[5]。破裂壓力小利于低滲儲層壓裂改造,但小于鉆井時泥漿的靜液柱壓力時,可能引起井漏,不利于鉆井成型。研究區煤層破裂壓力到最高達27.75MPa,介于10.28~27.75MPa之間,遠高于鉆井時泥漿的靜液柱壓力,利于鉆孔鉆進成型,不利于后期儲層改造。

        3.2 試井滲透率

        試井滲透率反應試井液體在煤儲層中流動的難易程度,也間接反應了煤層氣開發的難易程度。一般而言,試井滲透率越高,煤層氣在煤儲層中流動越容易,越有利于煤層氣的開發,反正,則不利于煤層氣的開發。研究區內煤儲層試井滲透性普遍較低,且滲透性變化很大,低至0.000173×10-3μm2,最高也不過0.0152×10-3μm2,平均0.0053×10-3μm2,隨著埋深的增加,煤儲層滲透率有降低趨勢,不利于煤層氣資源開發。

        3.3 儲層壓力

        儲層壓力是煤儲層孔隙內流體所承受的壓力,又稱原始儲層壓力,即儲層被開采前,處于壓力平衡狀態時測得的儲層壓力,一般隨著煤層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儲層壓力越大,越有利于煤層氣資源的開發。研究區煤儲層壓力較高,介于3.85~10.24MPa之間,平均7.67MPa,儲層壓力系數均大于1,介于1.17~1.63之間,平均1.27,屬高異常壓力[6],利于煤層氣資源開發。

        4 結束語

        研究區煤層氣資源豐富,較高的煤層破裂壓力和煤儲層壓力利于鉆孔鉆進成型和煤層氣資源開發,理論上勘探開發潛力巨大。然而,區內煤儲層試井滲透性普遍較低,不利于煤層氣的流動,將嚴重制約煤層氣資源開發,而較高的煤層破裂壓力也不利于后期儲層改造,同時,由于構造發育、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等不利條件的制約,研究區煤層氣勘探開發具有一定難度,勘探開發應慎重進行。

        參考文獻

        [1]蘇現波,陳江峰,孫俊民,等.煤層氣地質學與勘探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馮三利,胡愛梅,葉建平.中國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3]毛節畢,許惠龍.中國煤炭資源預測與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37-341.

        [4]唐顯貴.貴州省煤炭資源潛力評價[R].貴陽:貴州省煤田地質局,2010.

        [5]陳志勝.煤層氣井微破裂試井測試技術及應用[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3,32(1):53-56.

        第3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補作勘查區;高嶺石泥巖;夾矸;煤層對比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09)18-0180-02

        煤巖層對比是煤田地質勘查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直接關系到含煤地層層序、構造判斷、煤層穩定性研究、煤質煤類確定及資源量計算等方方面面,直接關系到地質勘查報告的質量。尤其在地質構造復雜、多煤層及煤層穩定性較差地區,搞好此項工作尤為重要。

        煤巖層對比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標志層、古生物、層間距、煤質、煤層頂底及煤巖層物性特征等對比方法,一般是各種方法進行綜合對比。本文就貴州省納雍補作井田煤層中高嶺石泥巖夾石在煤層對比中的作用,談一點粗淺認識。

        一、井田地質概況

        (一)井田范圍及概況

        補作勘查區位于貴州省納雍縣張家灣鎮境內。其范圍北起F1及F3號斷層,南止F17號斷層;西自水公河向斜軸,東至龍潭煤組底界。走向長15.5km,平均寬4.2km,面積約65km2。該區已完成普查施工,共布設勘探線9條,施工鉆孔32個,鉆探總進尺18075.21m,并進行了相應的地質填圖、測井、水文地質及采樣化驗等工作??辈楣こ滩贾们闆r,如圖1所示:

        (二)含煤地層

        該區含煤地層為二迭系上統龍潭組(P3l)。主要由灰色至黑灰色細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煤層組成,間夾數層生物碎屑灰巖。含煤43~57層,其中編號煤層35層,煤層總厚24.31~42.24m,平均總厚為30.91m,含煤系數為10.2%,其中計量可采煤層7層。含煤地層厚度為277.00~350.00m,平均302.56m。

        龍潭組可根據巖性、巖相和古生物特征,分為三段:上段(K2~K5)含主要煤層5層(2、5、6、7、9號),是主要可采煤層的富集地段,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其中灰巖標志層多。中段(K5~K7)含主要煤層5層(13、14、16、17、20號),屬過渡相(三角洲)沉積,以產植物化石為主,海相標志層少。下段(K7~底界),含主要煤層4層(23、29、32、33號),其上部標志層少,下部屬瀉湖-潮坪相沉積,標志層較多,但中上部標志層少。

        龍潭組地層層序、煤層及標志層編號,如圖2所示:

        二、高嶺石泥巖賦存特點

        (一)分布特點

        補作勘查區高嶺石泥巖在龍潭組中分布較廣,絕大多數作為煤層夾石賦存,在垂向上,自上而下2、7、13、27、29、32、34號等煤層均有高嶺石夾石。少數高嶺石泥巖呈薄層狀夾于灰巖或泥巖間(如標五)。單層厚度一般為1~10cm,有時與泥巖、粉砂質泥巖伴生。

        (二)巖性特征

        宏觀特征:一般呈灰、淺灰色、暗灰紫色,少數呈黃綠色。鱗片狀、結晶狀或凍膠狀,具滑感。標五灰巖中高嶺石泥巖夾層,含大量白云母片。風化后呈粘土狀。作為煤層夾石時,其中常含少量植物根部化石。夾于灰巖或海相泥巖中的高嶺石泥巖,有時含少量腕足等動物化石。

        微觀特征:主要成份為高嶺石,含量40%~50%,呈細小鱗片狀分布。其次為巖屑、菱鐵礦、水云母。巖屑含量變化大,巖屑大部分蝕變為細小鱗片狀,巖屑由泥質粘土組成,呈砂粒狀(粒度0.06~0.2mm),含量有時高達53%(29煤夾石)。水云母含量一般常在15%以下,呈細小鱗片狀分布。菱鐵礦多呈不規則的球粒狀、放射狀不均勻分布,其含量有時高達30%(13煤夾石)。煤層中高嶺石夾石一般含少量炭質(2%~5%)和黃鐵礦(一般

        區中不同層位的高嶺石泥巖夾石,其宏觀特征和組分含量均不相同,如13號煤夾石,呈暗紫色、結晶狀,巖屑含量少,菱鐵礦含量高(30%),屬菱鐵礦化水云母高嶺石粘土巖。而29號煤夾石,則呈灰-灰紫色、凍膠狀,致密,巖屑含量高(52%),屬巖屑砂質高嶺石粘土巖。而標五中高嶺石夾層,呈黃綠色,鱗片狀,富含白云母片,蒙脫石化,屬白云母蒙脫石化粘土巖。

        三、高嶺石泥巖夾石在煤層對比中的作用

        勘探資料表明,該區高嶺石泥巖夾石橫向上較穩定,具有一定等時性,其中,以13、29號煤高嶺石泥巖夾石和標五灰巖中夾層穩定性最好。

        13號煤層中夾一層暗紫色、結晶狀高嶺石泥巖,似砂糖狀,區內分布較廣,大部分鉆孔均可見及,一般厚5~10cm。13號煤位于龍潭組中段,該段煤層多,以植物化石為主,海相標志層極少,故13號煤中高嶺石泥巖夾石,則是對比該煤層的良好標志。

        29號煤層為一復雜結構煤層,夾石2~7層,其中,頂部1~2層為灰、灰紫色凍膠狀高嶺石泥巖,一般單層厚10~15cm,全區發育,十分穩定,是對比29號煤的良好標志。

        標五中高嶺石泥巖夾層:位于標五(硅質灰巖)的下部,灰白、黃綠色鱗片狀高嶺石泥巖,常蒙脫石化,富含白云母片,十分特征,厚2~10cm。橫向上十分穩定,不僅在補作井田,而且在織納煤田都廣泛分布,是一區域性等時面,是對比標五和劃分中、上段的良好標志。

        四、高嶺石泥巖夾石成因初探

        煤層中高嶺石泥巖夾石,其上下圍巖均為煤層,其中常含植物根部化石,其沉積古地理環境應為沼澤或泥炭沼澤中的沉積產物。其物質來源可能多樣,一種是母巖風化分解時游離出來的SiO2與Al2O3,呈膠體狀被水流搬運到沼澤中凝聚形成。另一種可能是鋁硅酸鹽礦物風化殘余形成高嶺土后,被水流搬運至沼澤或泥炭沼澤中,機械沉積而形成于泥炭之中。

        此外,少量高嶺石泥巖夾石可能與火山灰有關,如7號煤中高嶺石泥巖夾石,呈結晶狀,在織金地區其中發現有β石英,部分呈尖針狀,似未經過搬運或搬運距離不遠,可能屬火山灰飄落沉積所致。尤其是標五中高嶺石泥巖夾層,位于灰巖之中,具蒙脫石化,富含白云母,有時含少量腕足類化石,應為淺海環境中生成的,其厚度雖薄,但分布十分廣泛,至勘查區西側馬中嶺一帶,標五灰巖尖滅了,而該層高嶺石泥巖仍然存在,可能為火山灰的產物。

        五、結語

        貴州省納雍補作勘查區的含煤地層中,高嶺石泥巖夾石(層)分布較廣,其單層厚度雖薄(一般數厘米),但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等時性,有的橫向分布很廣;而且不同層位的高嶺石泥巖夾石,巖性(顏色、結構、成分等)差異明顯。因此,在煤巖層對比中,作為煤層自身特征的一部分,是一個重要對比手段,尤其是在以陸相沉積為主,海相標志層少的多煤層地區,顯得更為重要。但在煤層對比中,不能割裂開來,必須進行各種方法綜合對比,互相補充,相互印證,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武漢地質學院煤田教研室.煤田地質學[M].地質出版社,1985.

        第4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放射性;煤田;測井

        1 地質條件

        鶴崗某煤田勘探區,地質背景從下到上為基底地層、煤系地層、第三系、第四系,煤系地層以白堊系下統城子河組(K1c)為主,所見地層巖石主要為礫巖、砂礫巖、粗砂巖、中砂巖、細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粉砂質泥巖。

        2 煤層物性特征

        煤是一種能快速燃燒的有機巖,由多種復雜的化合物組成。其主體是有機質,另外還有無機成分,在煤的有機成分中,碳含量最多。無機成分包括水分、礦物質、灰分。本勘探區,煤層變質程度為中等程度,一般為氣煤,在煤巖層接觸處電阻率值曲線界限清晰,呈陡升形態。煤的天然放射性含量很少,自然伽瑪異常為低值,但隨著灰分的增加自然伽瑪值增大。煤的密度小于煤系地層所有的巖石,伴隨煤灰分增加,密度值增大。聲波時差高低值決定于骨架、孔隙度、孔隙中的流體性質,碳和甲烷的聲波時差都大,所以煤層的時差值也很大。

        3 巖層物性特征

        砂巖由碎屑巖組成,包括礫巖、砂礫巖、粗砂巖、中砂巖、細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不同粒度的碎屑巖,其物性特點也不同。其次構成砂巖的物質成分、膠結物、分選性、孔隙度及充填孔隙的液體的性質,決定了砂巖的電阻率、天然放射性含量、密度及對聲波的傳播速度。組成砂巖的顆粒越粗,膠結越致密,電阻率越高。自然伽瑪強度和砂巖泥質含量有關,砂巖顆粒越粗,孔隙度越小,泥質含量越少,放射性強度越低。組成泥巖的顆粒很微小,直徑小于0.01mm,孔隙為毛細管型,故為非滲透性巖層。在泥巖段上,自然伽瑪曲線是高值。組成砂巖顆粒比較大,砂巖密度比較大,在伽瑪伽瑪曲線上,與泥巖和煤層比較,伽瑪伽瑪曲線呈現低值,為起伏平穩的曲線。由于泥巖密度小,故在伽瑪伽瑪曲線上呈現高異常反應,僅次于煤層,泥巖含水分越多,膠結越松散,砂質、碳酸質含量越少,則伽瑪伽瑪值越高。砂巖膠結致密,聲波傳播速度快,時差小,但膠結松散砂巖層除外。砂巖聲波時差曲線低于泥巖、煤層。泥巖在聲波時差曲線上,反映為高值,泥巖越疏松,密度就越小,對聲波傳播速度越慢,則時差越大。

        4 煤層的測井曲線響應

        5 孔間煤層對比

        煤層對比在白堊系下統城子河組(K1c),巖性由粗變細,再由細變粗,見礫巖,粗、中、細砂巖,泥巖交互沉積。地層厚度近300米,所見煤層較多,有10~16層位之多。25號煤層特征明顯,而且較厚。以其中三個鉆孔此層為例對比分析,此層煤的偽底偽頂為泥巖或砂質類的泥巖,夾矸以炭質泥巖和粉砂巖為主。煤層段曲線形態相對上下圍巖表現為高密度,高電阻,低天然的特性。鉆孔1夾矸最厚,上下厚度相近。鉆孔2上薄下厚,上厚段有炭質泥巖夾矸,上下段的夾矸為細砂巖,鉆孔3上厚下薄,上厚段無夾矸,上下段夾矸為細砂巖。在25號煤層的下部10米之內有一層不到一米的煤或炭質泥巖,鉆孔1(煤)、鉆孔3(炭質泥巖)將此層定義為26號煤層。鉆孔1、鉆孔325號煤層的上部30之內有一層1.5左右的煤層,將此層定義為24號煤層。此結果與鉆探采取的巖心相符。曲線反應特征見圖1:

        6 結束語

        實踐證明,由于測井曲線是連續變化的,并且有良好的垂向分辨率和深度控制,經解釋的地層厚度能精確到5cm,所含信息豐富,人為干擾因素少,所以能夠利用測井曲線追索煤、巖層,了解煤田地質構造,摸清煤層的分布規律。并且能輔助地質準確判斷煤層的厚度,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同時孔間對比為某些巖心采取率低的鉆孔分析巖性層位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潘和平,等.地球物理測井與井中物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第5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Abstract: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hydraulic connection types between the aquifers, an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ame type of water quantity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bearing strata in North China, it is divided into 4 basic types according to the ge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ich structure. A new idea is put forward to analyz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water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4 basic types, which has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understand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water.

        關鍵詞: 煤田水文地質;充水;幾何形態

        Key words: coalfield hydro geology;water filling;geometric shape

        中圖分類號:P64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1-0205-02

        0 引言

        華北煤田分布廣、煤層多、儲量大,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不同地區開采不同時代煤層所遏到的地質災害問題和復雜程度亦不同,嚴重時可能會威脅著礦井安全生產,造成井田防治突水災害的費用逐年增加,生產效益不斷下降,使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诖耍瑢θA北煤田水文地質特征的研究,對于科學有效的預測和防治煤礦突水,保證礦井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1 華北煤田水文地質特征

        華北煤田西以賀蘭山―六盤山一線與西北為鄰,南以秦嶺―大別山一線與華南分界,東瀕黃海,北以陰山―燕山―輝南―和龍一線與東北相接,華北煤田主要聚煤期為石炭二疊紀,早中侏羅世和第三紀煤田較少。

        ①含煤地層基底水文地質條件。

        華北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基底大部分是奧陶紀灰巖,僅在個別地區是寒武紀或震旦亞界灰巖。

        ②含煤地層內部水文地質條件。

        1)上石盒子組含煤地層。

        上石盒子組巖性為礫巖和砂巖泥巖為主,地層厚度最小120m,最大可達700m,主要在華北的南部地區。

        2)下石盒子組含煤地層。

        下石盒子組的巖性以粗碎屑巖、粉砂巖、泥巖和煤等為主,地層厚度變化大。

        3)山西組含煤地層。

        下二疊統山西組的巖相以陸相為主,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山前沖擊平原型、濱海沖擊平原及濱海平原型和瀉湖海灣型

        4)太原組含煤地層。

        上石炭統太原組主要以砂巖、泥巖、灰巖、煤層和少量礫巖為主,巖相局部為陸相,其余為海陸交替沉積。

        ③含煤地層蓋層的水文地質條件。

        在大部分平原地區,煤系地層上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層,含水性強弱不一。第四系底部附近的松散含水層對礦井充水有直接影響,其中粗砂礫巖含水豐富,含泥質較多的松散層含水性弱。

        在大部分丘陵地區,煤系地層上覆第四系蓋層很薄,基巖風化裂隙發育,滲水性較好。這些地區煤系地層的充水水源是松散層孔隙水、風化帶裂隙水、大氣降水和地表水。

        2 華北煤田導水構造的水文地質特征

        2.1 根據導水構造幾何形態特征的劃分

        溝通充水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的幾何形態類型頗多,不同類型在涌水量計算和防治水設計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導水構造的幾何形態進行系統完整的類型劃分是很有必要的。

        根據幾何形態可劃分為以下4種類型:巖溶陷落柱、隱伏露頭、條帶裂隙、網狀裂隙。

        2.1.1 巖溶陷落柱

        陷落柱本身條件復雜,分為導水陷落柱和阻水陷落柱。陷落柱邊界受塌陷作用影響形成次生裂隙,易于聯通上下含水層。巖溶陷落柱的分布規律不清,至今仍是研究的重點。

        2.1.2 隱伏露頭

        煤系地層灰巖含水層、砂巖裂隙含水層和中奧陶統灰巖含水層呈隱伏露頭形式與上覆第四系松散層不整合接觸。隱伏露頭地下水力交替的影響因素主要有隱伏露頭基巖風化帶的滲透能力和上覆第四系孔隙含水層底部粘性土隔水層的厚度。

        2.1.3 條帶裂隙

        華北煤田基本上屬于中朝準地臺,構造相對穩定,主要以褶曲和斷裂為主。導水斷裂使煤層直接或間接對接中奧陶統灰巖含水層,形成不同程度的水力聯系。大型斷裂易于形成比較發育的裂隙網絡,形成溝通上下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通道。

        2.1.4 網狀裂隙

        在華北煤田北部主要以砂巖含水層為主。在多次構造應力作用下,脆性的隔水層不斷受力后,以斷裂形式釋放壓力,使本來隔水的泥巖層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斷裂和節理,發育成比較發育網狀裂隙。

        以上4種類型是華北煤田所發現的最基本類型,在實際生產中可能會遇到這4種類型的不同組合形式。表1即為4種類型的組合表。

        巖溶陷落柱和條帶裂隙的組合類型,多分布在地層的中深部,垂向導通能力好,水力交替強度大。但大部分分布規律不清并且規模較小,是實際生產中極易忽視,從而引起威脅極大的惡性突水事故。

        巖溶陷落柱和隱伏露頭的組合類型,隱伏露頭多分布于地層的淺部,巖溶陷落柱多分布于地層的中深部,在華北煤系地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組合類型。對其組合一般最為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是采取淺截深堵,對其進行治理。

        隱伏露頭和條帶裂隙的組合類型,隱伏露頭多分布于地層的淺部,條帶裂隙多分布于地層的深部,這一組合在華北煤系地層中也較為常見。這種組合的礦井水文地質條件一般較為復雜,充水水源多、通道暢通,礦井涌水量一般較大,突水災害事件繁現。

        隱伏露頭和網狀裂隙的組合類型。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呈脆性的相對隔水巖層不斷受力,脆性地層以大面積破裂形式釋放應力,形成大范圍裂隙網絡。

        其余的兩種、三種和四種組合形式在實際的煤系地層中發現不多。

        2.2 根據地下水滲流的水動力特征劃分

        根據水動力特征可分為2種基本類型:管道式和滲濾式。

        2.2.1 管道式

        地下徑流多呈管流狀,水力條件極其復雜。其中管道式的導水通道較為暢通,充水強度一般較強,容易對礦井造成災害性的突水事故。

        2.2.2 滲濾式

        地下水的運動基本符合線性滲透定律,滲流介質類似松散多孔介質性質。由此類所誘發的地下水涌入礦井的過程往往是漸變的。因而此類一般對礦井直接形成的水害威脅相對較小。

        上述兩種劃分方案依據不同,但存在一定的聯系。一般陷落柱和條帶裂隙由于其介質破碎嚴重,通道較為暢通,地下水的流動形式多為管道流。隱伏露頭和網狀裂隙多為滲濾式,地下水符合線性滲透定律。

        3 結論

        各種類型的水力聯系是建立華北煤田充水水文地質模型的基礎和核心。溝通充水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的幾何形態類型頗多,不同類型在水力特征模擬與水量預測的計算方法和空間展布位置的探測技術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空間展布的幾何形態特征所劃分的4種基本類型和各種組合類型,對認識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和采取合理的防治水措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得馨,等.中國煤田地質學[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80.

        [2]楊孟達.煤礦地質學[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7.

        [3]葛亮濤.中國煤田水文地質基本特征與規律[J].中國煤田地質,1996(6):46-53.

        [4]肖長來.梁秀娟.水文地質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第6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勝利煤礦;礦井整合;開拓;采煤

        前言

        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公司勝利煤礦一采區十一井2005年核定能力6萬噸/年,截止2005年12月,地質儲量38.59萬噸,可采儲量32.80萬噸,按核定能力計算,服務年限只有3.9年,為了確保國家煤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鄰近的一采區十井進行整合,改造。一采區十井截止2004年末保有地質儲量142.8萬噸,可采尺量121.38萬噸,采區十井設計能力、核定能力、實際生產能力均為6.0萬噸/年。一采區十一井與一采區十井整合后,年能力可達15.0萬噸/年。地質儲量181.39萬噸,可采儲量154.18萬噸,服務年限7.3年。

        1礦井概述

        1.1自然地理概況

        七煤集團公司勝利煤礦一采區十一井,一采區十井位于七臺河礦區西部,在七臺河市新興區轄區內,地形屬丘陵山崗,地面標高190.-215m,氣候屬寒溫帶,年最高溫度+36℃,最低氣溫-34℃,年平均氣溫+5℃,年凍結期自11月至翌年4月,凍結厚度1.7-2.0m。

        1.2井田范圍

        一采區十一井該井田北起60層煤層露頭,南至-200m標高,東至F:40斷層,西至F:40斷層以西1000m,平均東西走向長900m,傾斜平均寬度630m,面積0.588km2,開采煤層為60號層。

        一采區十井:北起63層、65層煤層露頭,南至-300m標高,東至F:11斷層,西至F:40斷層,東西走向長800m,傾斜寬1400m面積1.12km2。開采煤層63、65層。

        1.3勘探開發

        該井田屬七臺河二次精補勘探區范圍內,屬七臺河分公司新興煤礦井田,七臺河二次精補由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公司204勘探隊于1964年10月提交報告,經黑龍江省儲委第0019號文批準。

        2礦井地質特征

        2.1地質特征

        2.2煤層與煤質

        2.3礦井水文地質

        本井設計開采60、63、65層,本井的上部58層由新興煤礦開采,下部的66、67、68、74層由新興煤礦開采,經過上下層的開采該井的涌水疏干程度很好,礦井的充水系數很小,故該井的水文地質情況簡單而清楚,礦井最大總涌水量23.92m2/h,正??傆克?4.02m2/h。

        2.4儲量、服務年限與生產能力

        3.1井田開拓、整合方法

        3.5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頂板管理采用全部自然垮落法,爆破落煤,工作面支護方式為金屬摩擦支柱,工作面運輸采用SGW-30型刮板運輸機,平巷運輸選用蓄電池電機車和調度絞車。

        整合后投產時布置四個回采工作面,其中60層二個,63層一個,65層一個,工作面平均長度80m,平均采高0.68m,循環進度1.6m,每日一個循環,年工作日按330天計算。

        四個回采工作面及掘進煤確保礦井年生產能力15萬噸,礦井整合投產時,配五組掘進(其中一組為預備隊)即可滿足正常接續。

        參考文獻:

        [1]鮑仲慶,等.煤礦開采與掘進,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4.

        [2]張先塵,等.中國采煤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3.5.

        [3]陸春元.煤田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10.

        第7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地質構造 煤與瓦斯突出 出水機理 安全回采率

        一、引言

        地質構造主要通過影響煤層中瓦斯的保存條件和軟分層的發育來控制煤與瓦斯突出發生的條件。在煤炭形成的漫長地質時期,煤層受到沉積作用、煤化作用和構造運動等影響,在煤體內部產生大量的裂隙、孔隙、褶皺和斷層等構造類型。煤層的自燃主要經過氧化放熱、蓄熱散熱和蔓延擴展等環節,裂隙、孔隙、褶皺和斷層通過影響各個環節的發展,從而影響煤層的自燃。構造應力是控制礦區采動損害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地質構造對煤層自燃的影響

        (一)煤層中的裂隙主要是內生裂隙和外生裂隙。

        內生裂隙:煤層在煤化作用過程中因成煤物質結構、構造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裂隙,一般面平且直,一般不切入到其它煤層中。

        外生裂隙:煤層形成后,由于區域構造變動而在煤層中發育的裂縫。通常成組出現,方向性明顯,裂隙面較平直,延伸遠,可切入其它煤層,甚至煤的頂底板巖層。

        裂隙影響煤層的供氧條件,它們的存在可以增大煤氧接觸面積, 從而導致煤層自燃初期的低溫氧化階段順利進行。

        (二)孔隙對煤層自燃的影響

        煤層中的孔隙主要是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煤層在沉積時,沉積物顆粒之間生成粒間孔和植物各組織內部的胞腔, 共同組成煤層的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煤層在煤化作用過程中,原生礦物結晶溶蝕而形成的孔隙,因淋濾、溶蝕等作用形成的粒間孔隙,以及煤化作用過程中因甲烷等氣體的逸出而留下的孔隙等,共同組成煤層的次生孔隙。

        一般來說, 煤中的孔隙越多,氧氣越容易進入,煤氧接觸面積越大,越容易氧化升溫直至自燃。煤的孔隙會隨著煤化作用加深而不斷減少,煤級較高的煤中原生孔隙基本消失,這就可以解釋變質程度低的煤比變質程度高的煤更容易自燃,就是因為變質程度低的煤孔隙度要大于變質程度高的煤,從而使氧氣更容易進入到煤層中,增大了煤氧接觸的面積。

        (三)褶皺對煤層自燃的影響

        褶皺通過控制煤層氧化釋放出的熱量的運移方向和聚集狀況來影響煤層的自燃。在背斜位置,煤層低溫氧化釋放出的熱量就會運移到背斜的核部,如果核部的煤層頂板是滲透性較差的泥巖、頁巖,那么核部處就會集聚大量的熱量,從而使煤體溫度升高,繼而發生自燃。

        在向斜位置,煤層中集聚的熱量向上擴散,一般不會在核部周圍發生自燃。另外,倒轉褶皺可以使煤層厚度變大,有利于熱量的集聚,并且增加了燃燒物質的數量,容易誘發大規模的煤層自燃。

        (四)斷層對煤層自燃的影響

        在沒有受到采動影響的煤層中,斷層的數量、規模、性質和走向對煤層通氣供氧影響很大,直接影響到煤層的自燃。煤層自燃后,火焰蔓延的方向受斷層的性質和斷距大小的影響。在正斷層位置,煤層被斷開,阻止了火焰向煤層深部蔓延。當火焰蔓延到正斷層處時,由于煤層已經被斷層切斷,火焰在此結束蔓延趨勢。當正斷層完全切斷煤層時,斷層位置成為天然的防火墻。在逆斷層附近,一旦斷距較小,就會使煤層發生重復,煤層厚度增大,而厚度又是煤層自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煤層自燃會在逆斷層處發展和蔓延。當有多個煤層且間距較小時,斷層的存在則會引起不同煤層之間的煤火相互貫通,燃燒煤層可導致不同層的煤燃燒。

        另外,由于斷層的存在,使得在選擇開采方法時必須采取工作面過斷層的種種措施,從而嚴重影響采煤和掘進的速度,給采空區中遺煤的自燃爭取了時間,加大了自燃的幾率。

        總之,地質構造對煤層自燃的影響很大。裂隙、孔隙、褶皺和斷層的數量、規模影響煤層的供氧條件,它們的存在可以增大煤氧接觸面積,從而導致煤層自燃初期的低溫氧化階段順利進行;裂隙和斷層也是煤火燃燒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噴出通道;斷層的性質可決定煤火是否繼續向煤層深部發展;褶皺可控制煤低溫氧化釋放出的熱量聚集,如果背斜核部有封閉性好、導熱性差的煤層頂板,那么此處是煤層聚熱增溫的良好場所,也是易于自燃的地方。

        三、構造應力對礦區采動損害的影響

        礦區采動損害,是因煤炭井工開采對覆巖和地表地質環境造成的損害。從構造地質學的觀點來看,礦區采動損害是在地殼構造運動產生的應力作用、巖體本身重力以及地下開采活動聯合影響下發生的主采煤層上覆巖、土體的一種特殊的表生構造現象。

        對于一個具體的煤礦區來說,要么處于擠壓構造應力場,要么處于拉張構造應力場。擠壓與拉張是煤礦區常見的兩種最基本的構造應力狀態。

        由于構造應力的作用,可以改變采動影響下的巖層移動方向和移動量的大小,同時也影響井下巷道的變形破壞模式。如果煤礦區處于擠壓構造應力場中,在煤層未開采之前,側向擠壓應力早己存在,它使煤層覆巖有向上彎曲的趨勢;在煤層被采出后,覆巖重力首先克服側向力造成的向上的彎矩,剩余的垂向力才引起煤層頂板向下彎曲變形。同時,由于側向擠壓構造應力的存在,使巖體所受圍壓升高,必將使巖體的力學強度增加,從而減小煤層開采對覆巖的損害。

        另一方面,由于巖石的抗拉強度最低,在受拉張應力作用后,很容易產生張節理,使巖層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失去內聚力;拉張應力的作用可以抵消一部分因重力作用在巖層中產生的水平關聯應力,從而使巖塊受到的側向夾持力減小甚至消失,很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失穩沉降,即使拉張應力不足以使巖層破斷,也會使巖體的圍壓降低,從而導致巖體強度的下降。為了保護煤礦區地質環境,煤炭資源開發活動必須要有一個度,要把開采強度限制在煤礦區地質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四、結論

        在煤礦的開采活動中,探明地質構造的類型和規模是保障安全生產的第一步。時刻注意地質構造的變化,預防煤礦重大事故的發生。關于地質構造對煤礦安全生產的研究,今后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地質構造對煤與瓦斯突出影響的定量化分析;地質構造對煤層自燃的定量化分析;地質構造對礦區采動損害的定量化分析。

        參考文獻:

        [1]尉茂河. 煤層自燃的內外因分析及其預防對策 [J]. 煤礦安全,1998,(2).

        第8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煤礦;環境地質;地質調查

        0.前言

        煤礦環境地質工作是調查和研究與煤礦環境質量及其控制有關的地質條件及其變化,為煤礦環境保護、環境規劃、環境治理提供所需的地質資料。由于煤礦環境問題不同,對煤礦環境地質工作的要求和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不盡相同。一般而言,煤礦環境地質凋查與評價要做好以下工作。

        1.礦區環境污染的地質調查

        1.1礦區原生地質環境調查

        調查礦區地理和大地構造位置、地層及其巖石組成、地質構造、礦產資源以及地形地貌等基本地質背景;對礦區內的原生巖石、風化巖石、土壤以及礦區內的地表水體(如河、湖、池塘等)和地下水體(如井、泉、鉆孔和礦井充水等)進行全面系統采樣、化驗、分析;查明礦區巖石、水體的組成以及其中有害物質的種類、含量等;弄清與原生地質環境有關的污染源(物)和與環境污染擴散有關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各種元素的賦存、分布、遷移、濃集、擴散、流失等的規律;對礦區原始環境質量的地質條件作出評價,為控制礦區總環境污染提供基本的地質資料。

        1.2礦區水土污染地質調查

        調查煤矸石的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及其含量以及某些物理化學性質、矸石山堆放場地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定期監測礦區土壤的化學成分和物理化學性質及其變化;定期觀測礦井、選煤廠、矸石山等排放的廢水的流量、化學成分及其變化情況,并結合礦區地形地貌、地質和水文條件對礦區流動水與非流動水、地下水與地表水、污染水與非污染水的化學成分、物理化學性質進行對比,確定污染水體的擴散途徑、影響范圍、影響程度等。在此基礎上,將水質分析與巖土分析結果及巖石風化及風化過程中元素流失、富集等進行比較分析,以查明土壤污染和土壤化學元素遷移規律等與水體污染和運動的關系,為控制水土污染提供地質依據。

        1.3煤礦區大氣污染地質調查

        有害粉塵地質調查。配合通風安全部門,在巷道、工作面和選煤廠收集粉塵樣品,通過化學分析和巖礦鑒定以及與煤層及其圍巖的礦物成分、巖石類型的對比,找出粉塵與原巖成分及其含量的關系,查明有害粉塵的種類、來源、數量等,為采取防塵、降塵措施提供依據。粉塵的鏡下鑒定主要包括,礦物成分:粉塵的礦物成分不同,危害類型和程度各異;粉塵粒度能進入肺部的微細粉塵危害最大;粉塵形態:渾圓狀塵粒比棱角狀塵粒危害小。

        有害氣體的地質調查。有害氣體主要來源于廠礦排放、地下逸散、煤與矸石堆自燃等。調查時要求查明有害氣體的來源、成分、含量、產氣情況、逸出地點、遷移途徑等,并就其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為了查明地下逸出的有害氣體,還必須深入調查礦區巖層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氧化分解條件以及與有害氣體擴散有關的地質構造特征和分布規律等。

        1.4地質災害等地質調查

        對礦區內的各種地質災害,尤其是采動影響、煤矸石堆放等所引起的地面沉陷、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等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其形成條件、成因類型、分布和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對急性災害應實施連續監測并進行預測、預報?!睹旱V安全規程》規定,開采沖擊地壓的煤礦應有專人負責沖擊地壓預測和防治工作。

        礦井熱污染調查。在區域地溫場調查的基礎上,查明礦區地溫場的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礦井熱污染的成因、變化特征、危害程度以及與地溫場的關系等。

        煤層及矸石堆自燃監測研究。對有自燃傾向或已經自燃的煤層及矸石山應加強日常監測,研究自燃的影響因素-發火條件、氧化和增溫規律以及自燃機理等。

        2.污染礦區環境治理效果的地質調查

        對環保措施實施效果進行地質調查與評價,從而為修改和補充原有措施或重新制訂更加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據。如對凈化處理后的礦井和選煤廠排放水的水質及有害物質的種類及其含量等應進行定期檢測;對采取復墾措施的土地應 定期測定其潛水位的變化、土壤中有害元素的種類及其含量的變化,以及土壤的結構、理化性質等的變化,檢查有害元素是否有隨潛水位升高或毛細管作用而返至地表的現象等;對采取防塵、降塵措施的工作面應定期測定其空氣粉塵濃度、形態和粒度分布及其有害粉塵的含量;對采取充填措施的采空區沉陷幅度、應力場的變化、巖層變形特點以及對地表的影響程度等應進行調查評價。通過治理前后地質調查資料的對比分柝,對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作出判斷。

        3.煤礦環境污染源資源化利用地質評價

        煤礦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既是導致礦區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又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加強對其的資源化利用,不僅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其對環境的危害,同時還可獲得資源,提高煤礦生產的綜合效益。

        3.1礦井水資源化利用評價

        礦井永的來源;礦井充水和礦井排水的水量、水溫、水質類型;色、嗅、味、濁度等感觀特征;pH值、含鹽量、總硬度等化學特征;生化需氧量、化學耗氧量、溶解氧等生化特征;有毒有害元素和細菌的種類、含量等毒理性和毒害性特征,以及礦井水的利用方向、利用條件和環境效應等。

        3.2煤矸石資源化利用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煤矸石的種類、排放和堆積量、礦物成分、化學組成、理化性質、工藝性質、發熱量、有用成分的種類及其含量、分選的難易程度以及煤矸石的利用途徑、利用方法和環境經濟效應等。

        3.3礦井瓦斯資源化利用評價

        煤層瓦斯含量、壓力、成分、賦存和分布規律,礦井瓦斯涌出量、涌出特征,瓦斯來源、瓦斯儲量、可抽瓦斯量以及影響瓦斯抽放的各類地質條件及其改良方法等,并就瓦斯抽放方案、利用方式、規模和服務年限、經濟技術的合理性和效益等提出建議和預測。

        3.4地表移動區資源化利用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地表移動區的分布、規模、沉陷幅度、采動穩定性、新應力場分布、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地表變形特征、積水情況、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文和水文地質條件、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狀況、土地復墾條件、復墾類型、復墾方案以及復墾的生態效應、經濟效益等。

        4.結束語

        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地質、水文地質、地球化學等地質環境因素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煤礦環境地質也就成為煤礦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和煤礦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地質依據。要以地質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以煤炭開采過程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為重點,分析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和煤炭開發利用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研究礦區環境地質特征和各種地質災害引起的環境問題及其災害預測和防治方法;探討采礦活動產生的地質作用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以及誘發的環境地質問題;提出改善和控制礦區環境質量的地質方法。

        【參考文獻】

        第9篇:煤層地質學范文

        [關鍵詞]煤氣層 應用 前景

        中圖分類號:TD8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7-0382-01

        0 前言

        隨著世界原油不斷減少,世界常規能源供給形勢日益嚴峻,國際上逐漸把發展非常規能源作為新世紀能源發展的主要議題。煤層氣的開發具有熱值高、污染少、安全性高的特點,完全可以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的重要補充。[1]世界上很多國家逐漸開始重視煤層氣的勘探和開發試驗,并積極發展發達國家的地面鉆井開采技術,在煤層氣資源的勘探、鉆井、采氣和地面集氣處理等技術領域均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埋深在2000米以內的煤層中含煤層氣資源量達30萬億-35萬億立方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煤層氣儲量國,煤層氣開發前景非常可觀。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煤層氣的開發和利用規模普遍偏小,所以合理加強煤層氣的綜合利用,對我國的資源建設有積極的作用。

        1 煤層氣的成因

        天然氣的成因各式各樣,Macd Donald(1983)研究了天然氣的形成模式,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六種:(1)沉積巖有機質的微生物降解;(2)沉積巖有機質的熱降解;(3)原油的熱裂解;(4)煤的變質作用;(5)巖漿巖的高溫反應;(6)地幔原生甲烷的釋放。煤層氣是屬于第(4)種模式,是在煤的變質作用過程中不斷生成的。煤在變質作用中產生的甲烷分子被吸附在煤體的表面。吸附甲烷量的多少決定于壓力、溫度和煤質。即在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甲烷分子主要以單分子層狀態吸附于煤體的細微孔隙表面,并和微孔隙中的游離甲烷分子處于不斷交換的動平衡狀態。由此可知,游離甲烷的多少,取決于煤的孔隙度、溫度和壓力。當遇到外界條件發生變化(地殼運動、巖漿活動)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若繼續沉降使煤熱演化繼續進行,煤層含氣量增加;或地殼抬升,使煤的熱演化終止,甲烷不再產出;當煤層抬升接近地表遭受風化時,所有氣體將散失干凈。

        2 煤層氣田的分類

        縱觀國外已有煤層氣開發的生產實踐和我國國內開發試驗的經驗教訓,可以認為不同成因的煤層氣田的開發,會存在一定的差別。分類劃分得當對指導煤層氣地面開發選區和開發方式、方法的運用均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現參考煤田地質學理論中煤變質類型的分類,結合煤層氣的生成、賦存等條件,將煤層氣田初步劃分為三類二個亞類。

        (1)深成成因的煤層氣田。

        (2)巖漿熱成因的煤層氣田,可分為:

        ①區域熱力作用形成的煤層氣田。

        ②巖體接觸作用形成的煤層氣田。

        (3)擠壓成因的煤層氣田。

        3 國內煤層氣開發利用的現狀

        當前,國際能源局勢趨緊,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嚴峻。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很不合理,1999年煤炭約占68%,石油占23%,天然氣僅占2.6%,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為了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急需實施以優質能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戰略,合理調整能源結構,增加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煤層氣有望成為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的新能源資源。目前全國瓦斯發電的總裝機容量為9萬千瓦,而規劃或正在實施的瓦斯發電項目裝機容量接近15萬千瓦。其中,山西晉城煤業集團在建的煤層氣電廠計劃裝機達12萬千瓦,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煤層氣發電廠。

        4 我國煤層氣區劃方案

        根據實際資料和工作程度,按煤層氣大區、含氣區、含氣帶、氣田這四個級別進行中國煤層氣資源分布區劃。

        5 開采煤層氣的技術方法

        5.1 生產布局

        煤層氣開發的生產布局與常規油氣有較大差異。當煤層氣開發選區確定以后,在鉆井之前,就應進行地面設施的系統設計與布局。在確定井徑、地面設施與井筒的位置關系時,應綜合考慮地質條件、儲層特征、地形及環境條件等因素。―個煤層氣采區包括生產井、氣體集輸管路、氣水分離器、氣體壓縮器、氣體脫水器、流體監測系統、水處理設施、公路、辦公及生活設施等。只有各部分密切配合,才會使得煤層氣生產順利進行。

        5.2 井筒結構

        煤層氣開發的成功始自井底,一般井筒應鉆至最低產層之下,以產生一個口袋,使得產生氣體在排出地面之前,在此口袋內匯集。煤層氣生產井的結構是將油管置于套管之內,這種構型是由常規油氣生產井演化而來的。這種設計還可使氣、水在井筒中初步分離,從而減少地面氣、水分離器的數量,并可降低井筒內流體的上返壓力;一般情況下,產出水通過內徑為10 mm或20mm的油管泵送至地面,氣體則自油管與套管的環形間隙產出。除排水產氣外,井簡的設計還應盡量降低固體物質(如煤屑、細砂等)的排出量。井底口袋可用上收集固體碎屑,使其進入水泵,使地面設備的數量降至最低。在泵的入口處,可安裝濾網,減少進入生產系統中的碎屑物質。另外,在操作過程中,緩慢改變井口壓力,也有利于套管與油管環形間隙的清潔,降低碎肩物質的遷移。

        5.3 氣水地面集輸與處理

        5.3.1 地面氣水分離

        在煤層氣生產井中,將油管置于套管之內的設計可實現氣、水的初步分離,但在泵送至地表后,還需經地面分離器進一步分離,分離的氣和水分別進入集氣管線和水處理系統,同時還應除去流體中固體顆粒物(煤粉、細沙等)。

        5.3.2 集輸系統

        集輸系統的作用有二:一是利用最經濟的方式將氣體從井門輸送至中央壓縮站;二是從環保與經濟效益的角度,妥善處理排出水。在鋪設管線時應充分考慮地形和地面沒施,輸氣管道不宜鋪設在低洼處,而輸水管盡量不要架設在高處。但如果無法避免這種情況,應安漿氣壓緩解閥,以免水回流至井口。

        5.4 氣體處理與壓縮

        進入銷售管線的煤層氣,一方面應符合管道氣的成分標準,另一方面應具有足夠的壓力。因此,經氣水分離器分離出的氣體,需經進一步處理和壓縮。

        6 開采煤層氣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6.1 煤層氣開采中水的處理

        水是煤層氣生產的副產品,其凈化和處理費用在日常操作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合理設計水處理系統,是決定煤層氣開發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的處理方法和費用上要取決于排水量和水質特征,在設計水處理系統時.應首先根據臨近生產井的排水情況或煤層滲透中及水文資料估算煤層的產水量,還應考慮到生產過程中不同階段排水量的變化。

        6.1.1 產出水雜質分類

        煤層產出水是一種含有溶解鹽、溶解氣體、非水液體和固體顆粒等雜質的多相體系。其中雜質可分為五類:(1)固體顆粒;(2)膠體;(3)分散油和浮油;(4)浮化油;(5)溶解物質。

        6.1.2 水處理方式

        在美國煤層氣生產中,最常用的產出水處理方式是排入地表水系和注入深井,其它方法包括土地灌溉、蒸發、水力壓裂時重新利用等,反滲透方法正處于試驗階段。

        7 總結

        我國煤儲層的發育狀況、煤層的含氣特征、煤層的滲透性等,在地域上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煤層氣分布的不均衡性,加上區域經濟因素,就造成了當前我國煤層氣勘探開發工作在地域上的不平衡發展。因此,研究和總結我國煤層氣在區域分布方面的規律性,合理進行煤層氣資源分布區劃,對于從宏觀上闡明資源分布特征,分析煤層氣勘探開發態勢,指導未來煤層氣勘探開發工作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宮誠.國外煤層氣發展現狀[J].中國煤炭, 2005,(03).

        [2] 張建博,王紅巖,趙慶波等.中國煤層氣地質[J].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高清v |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蜜桃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伊人久久大杳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