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招商引資工作
(一)招商引資完成情況
今年截至月份落實招商引資項目 個,其中:區內項目個(續建項目個),占總項目的%;區外項目個(續建項目 個),已完成到位資金 萬元,到位固定資產投資萬元。招商引資企業崗位實現就業 人。
(二)招商引資1億以上項目
縣項目總投資 萬元,項目到位資金 萬元,該項目今年 月簽訂項目合同書,目前項目已開工建設,計劃年投入正式生產。
(三) 年招商引資項目儲備情況
儲備項目:
縣 年招商引資儲備項目共有 個,其中:區內項目個,占總項目的%;區外項目個,已簽約待落地項目個,年計劃投資萬元。
三、外貿工作
(一)外貿進出口指標完成情況:
縣正常運行的外貿企業共有家,截至年月, 家企業完成進出口額萬美元,(即: 有限公司 萬美元; 公司萬美元;限責任公司 萬美元;公司 萬美元; 有限公司 萬美元;新,完成全年目標計劃的 %。
外貿企業出口產品主要為 、 ,出口的國家有 、 等,預計 年全年外貿進出口額將達到 萬美元以上。
(二)撥付小額貿易企業能力建設資金情況:
今年 月局、 局撥付小額貿易企業能力建設資金 萬元, 縣已制定資金分配方案,目前已發放 萬元。
四、電商工作
今年截至月 日,縣累計建設 個站點, 年新建個電商網點,全縣個鄉、個行政村已全覆蓋電商網點。其中:個站點完成“智慧鄉村” 軟件安裝注冊,安裝率達到%。
五、工作亮點
年縣通過招商引資、以商招商等舉措,先后落地假發制品企業家,年還將落地家企業,已形成以 為主導的產業。 年月單是 出口額就達到 萬美元,預計 月假發制品還將出口 余萬美元。
六、存在的問題
1、小額貿易企業能力建設資金還有 萬元沒有撥付(分析原因:相關企業還未將資料準備齊全,導致資金還未撥付)。
2、“智慧鄉村”APP軟件安裝進度相對滯后(分析原因:一是縣電商網點多且分布較廣,二是新舊電商運營企業工作交接開展還不到位)。
七、建議
今年,市政府按照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和市人大十五屆三次會議確立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城鄉一體化為主線,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旅游精品化,加大經營城市力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市經濟社會事業保持了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現將我市今年—月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下步工作打算通報如下。
一、—月工作情況
(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城鄉一體化工作扎實推進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三中全會和成都市委號文件精神,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城鄉一體化作為貫穿全市工作的主線,成立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領導小組辦公室,制發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施意見》、《關于鄉鎮產業和城鎮發展布局規劃編制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認真做好鄉鎮中心村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將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納入一級目標考核,建立了跟蹤督查工作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各鄉鎮全力抓的工作局面。針對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確定了個調研課題,由市級領導分別牽頭組織調查研究。按照“強化極核、培育支點、發展軸線、帶動全域”的工作思路,啟動了青城山、蒲陽、幸福、灌口四個重點小城鎮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全面實施了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深化了戶籍制度改革,啟動了失地農民社會保險工作。原創:-月,全市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萬人次,職業技能培訓人,規模轉移農村勞動力人,引導性培訓人,由農民身份轉變為居民身份余人。
(二)突出工作重心,經濟建設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市域經濟保持了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億元,同比增長,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⒉和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同比增長,完成財政收入萬元,同比增長。
一是工業經濟實現快速增長。—月,全市完成技術改造投資萬元,有家企業通過了省、成都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結合城市規劃、土地修編,完成了全市工業發展布局規劃的編制工作。同時,針對去年以來我市電力供應緊張的實際情況,加強了與成都電業局和××供電分局的協調銜接,將電力供應對我市工業經濟的影響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積極協調銀政、銀企關系,金融部門對工業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月,全市工業增加值實現億元,增長,高于增幅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比重占比重由同期的提升到。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億元,增長;實現銷售收入億元,增長;利稅總額達到萬元,增長;盈利企業盈利額為萬元,虧損企業虧損額為萬元,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萬元;完成新產品產值萬元,增長,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同比提高個百分點。
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把貫徹落實好中央號文件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完成了農業稅降低個百分點的工作,落實了糧食“直補”政策。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加強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了基本農田保護,小春糧油總產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創新農業服務方式,開通了一點通智能服務熱線,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加快了雨潤肉食品加工、欣禾蔬菜加工、匯源茶葉加工等重大產業化項目的建設進度,欣禾蔬菜加工項目、江之源茶葉產業項目等均已建成投產,實施了萬畝優質糧“訂單”農業,鞏固發展了紅陽獼猴桃出口創匯基地、優質茶、藥材、雙孢蘑菇等商品基地。—月,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三是旅游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緊緊圍繞建設中國西部休閑度假第一城的目標,完成了《××市旅游業發展振興計劃》及虹口、玉堂、青城等重點涉旅鄉鎮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成功舉辦了東方伊甸園·放水盛典-中國××放水節、東方伊甸園-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和第五屆成都·××(華潤藍劍)啤酒節活動,啤酒節開幕近一個月來,日平均接待游客萬人次以上,日消費啤酒近噸,帶動了以旅游為特色的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同時,按照整體宣傳、統一促銷的思路,編制了《××市游客手冊》,組織各景區、旅游企業參加了第五屆中國西部博覽會和杭州國內旅游交易會;結合“中國百姓生活游”主題,設計、推出了道教文化游、農家休閑游等專題旅游線路,通過密切與省內外各大旅行社和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等知名媒體的合作,強力向外推介,跨省旅游和入境旅游客源市場得到鞏固和擴展,旅游業綜合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月,全市接待游客萬人次,同比增長,其中境外游客萬人次,同比增長;景區門票收入實現萬元,同比增長;旅游綜合收入實現億元,同比增長。
四是財貿金融運行平穩。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稅收征管和財政運行監督,財政收入增勢強勁。-月,全市完成財政收入萬元,同比增長,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萬元,同比增長,增幅居成都各區(市)縣第二位。稅收收入萬元,占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有力支撐。金融運行基本平穩,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億元,同比凈增億元,增長;各項貸款余額為億元,同比凈增億元,比年初減少億元。積極引進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推進商貿流通現代化,消費價格繼續回升。-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億元,同比增長,集市貿易成交額億元,同比增長。
(三)運用市場運作手段,經營城市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進一步完善了城鄉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大綱的編制工作,并通過了省建設廳評審,目前正在進行深化設計。同時,精心做好城市綠化、供水、排污和水系等專業規劃,加快特色小城鎮建設規劃,重點抓了青城山鎮、青城鎮規劃和以玉堂——青城山——大觀為重點的旅游休閑度假集鎮帶的規劃設計,編制了線××段旅游交通示范線臨街建筑綜合整治工程規劃和青城鎮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區規劃,完成了太平街片區、米市壩片區、團結巷片區、二環路兩側、工業區啟動區、內江濱河地區等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控規編制的總面積及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總面積達平方公里,覆蓋率達到。
二是進一步完善經營城市機制。完善了興市投資公司、新城投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投融資平臺在經營城市中的作用進一步顯現。深入開展了土地市場秩序綜合整治工作,組織力量對全市存量和閑置土地進行了調查清理,完善了國有土地出讓“招、拍、掛”制度,—月,共“招、拍、掛”土地宗、畝,成交金額萬元。依法收回、收購閑置土地宗、畝,為搞好土地資源配置,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騰出了發展空間。
三是全面推進了城市總體風貌改造等重點建設工作。實施了迎賓大道、內江兩岸及一環路二期城市風貌改造工程,共完成二期改造工程圖紙設計棟,立面面積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萬平方米(粉刷棟,出圖棟)。同時,結合城區風貌改造工程,實施了成灌高速公路兩側農房風貌改造,改造路段從亞細亞立交橋至××與郫縣交界處,路段全長公里,改造農房棟,立面改造面積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萬平方米。完成了線二期公里主體工程和全線景觀的初步設計;都汶高速公路征地拆遷工作正抓緊進行;聚源互通式立交橋正在完善征地報批工作;河東片區鄉道油路整治工程于月日開始動工興建;完成了玉沿路改建工程的外業測量,并正在進行內業設計;完成了青城后山旅游環線公路的勘察設計,正在進行招投標的前期工作。
四是優化了城市管理。推行了以城市道路、公廁為載體的市場化管護,實施了垃圾處理廠技改工作,完成了《××市生活垃圾處理廠技改工程初步設計》,順利通過迎接國家發改委稽查組的復查。啟動了“市容環境管理示范街”建設,城區幸福路、公園路列為首批示范街道;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思路,原創:市容管理部門下派執法隊員分別到龍潭灣社區、解放、幸福小區、奎光社區參與轄區城管創衛工作。深入開展創衛專項整治,加大對“城市牛皮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拋灑、城市污水的治理力度。制定了《××市城市戶外廣告和招牌設置管理實施細則》,結合光彩工程,啟動了城區小街小巷路燈的建設工作。
(四)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成效明顯
一是瞄準重點區域,主攻大客商,尋求大項目。今年,我市多次組織招商小分隊赴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等重點區域上門招商,組織青年干部到沿海發達地區學習考察,研究和掌握沿海產業轉移動向,及時獲取投資信息,推進與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協作。目前,大連穹頂滑雪場有限公司以穹頂滑雪為主要內容的大型體育娛樂設施,青島啤酒集團年產萬噸高檔啤酒生產基地等總投資額達億元的重點項目正在抓緊洽談。
二是突出重點項目,培育重大產業。把恒創特種纖維、海蓉藥業等大項目作為服務重點,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傾斜,切實解決好企業存在的問題,發揮招商引資的典型模范效應。同時,把兩大“基地”(雙良特種纖維紡織加工基地、海蓉中藥材產業基地)列入重大招商項目,向外推出,尋求國內外投資合作,爭取關聯項目進入我市投資,延長做大產業鏈條,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三是全力打造“四川·江蘇××科技產業園”。采取輿論宣傳、組織小分隊駐地招商等多種方法,擴大影響,深挖信息,推進與江蘇企業的投資合作。目前,園區已落戶江蘇籍企業家,新增投資規模億元,到位資金近億元。正在抓緊聯系亨通集團有限公司光電生產基地、隆力奇集團日化用品生產基地等項目,力爭在我市落戶。—月,全市招商引資項目(包括新建、改擴建和續建項目)共個,項目總投資億元,實際到位資金億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其中:成都市以外、國內項目個,總投資億元,實際到位資金億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市以外、成都市以內項目個,總投資規模億元,實際到位資金億元。
(五)堅持“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是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組織康兮藥業、養麝研究所等企業參加了“中醫藥國際科技博覽會”和“中國西部博覽會”;開展了川芎、紅陽獼猴桃規范化栽培基地等重點農業試驗示范項目申報工作。堅持“三教”統籌,著力調整優化城鄉學校布局,基本完成了大樂、安龍、沿江三個鄉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組建工作,啟動了新建小學與紫東街小學的合并擴建工作,都中遷建工作進展順利。切實加強“兩基”工作,嚴格落實學校標準化建設規程,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啟動了信息技術教育工程。
二是創模工作順利推進。按照創模指標和工作進度要求,完成了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廢水達標率、自然保護區覆蓋率、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環保投資指數、單位能耗、單位水耗、環保機構獨立建制等成都市創模涉及我市的項工作任務;完成了繞城截污干管中成灌路至走馬河段公里的污水管網建設和天府大道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完成了青城山污水處理廠重新選址和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及可行性評審工作;完成了青城后山又一村新建污水處理站工程;實施了六大干渠水環境綜合整治,對家排污企業進行了檢查,查處噪聲、大氣、水、油煙等污染投訴起,辦結率。
三是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奎光塔文化公園及群藝館等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設,月份已完成文化公園內周公祠遷建。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網吧專項整治行動,成功舉辦了第四屆農運會。鞏固和完善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截至月日,累計補償資金萬元,受益總人數達萬人次,免費為余萬農民進行了體檢。人民醫院遷建工作進展順利,啟動了新建市傳染病醫院和市疾控中心等為民辦實事項目,積極推進鄉鎮衛生院級危房改造,實施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和農村供藥“兩網一配”工作,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村醫療衛生水平。創敬老模范市工作進展順利。
(六)采取多種措施,推進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
一是認真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加快推進政務中心建設。按照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從今年月份開始,專門組織人員對全市行政審批項目和規范性文件進行了清理,完成了對行政許可項目、實施機關行政許可收費項目的清理工作。制定了××市推進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實施意見,完成了組建××市政務中心建設方案。
二是以貫徹《行政許可法》為契機,開展依法行政工作培訓。在掀起學習《行政許可法》的同時,從今年月至今分期分批對全市多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不斷地提高了行政執法人員的依法行政水平。
三是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擬訂了《重大決策公示聽證辦法》,建立和完善了重大決策前的經濟、法律、科技專家咨詢制度。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對經濟運行加強了宏觀調控和監督,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建立健全了政府公告制度,按照公正、便民、廉潔的要求,對凡不涉及國家秘密又能公開的事項,通過建立政務公開欄、電子信息網等形式予以公開,暢通了群眾聯系政府的渠道,使群眾能有效行使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堅持和完善了市領導接待日制度、聯系重點企業制度等,認真聽取群眾對政府決策及行政行為的意見和建議,并切實落實到政務工作中去。
四是加強作風建設,優化公務員隊伍。從優化結構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積極推行競爭上崗和輪崗。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平等、競爭、擇優”原則,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人才測評體系。完善了公務員隊伍終身學習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大力整頓機關工作作風,開展了堅決防止和杜絕干部“不在狀態”現象活動、“樹高效廉潔機關,創優良投資環境”活動和公務員行為規范的教育實踐活動大力推行公仆觀念和服務文化,努力提高全體公務人員的自身素質和辦事效率。
同時,牢固樹立起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加強了組織領導,落實了目標責任,加大了安全資金投入,完善了安全設施,千方百計消除各種安全隱患,全市上半年未出現重大事故。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我市雖然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和困難。具體表現在:一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基礎不夠穩定,經濟外向度不高,利用外資水平和外貿出口在全省、全市所占份額較小,原創:加之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呈高位回落的趨勢,對完成全年的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帶來了一定影響。二是受電力和資金、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制約,部分企業生產成本增加,效益有所下降。三是今年一季度受禽流感的影響,以小家禽為主的畜牧業受到一定影響,加之目前我市農村主導產業對農民支撐作用還不夠強,促進農民增收任務還十分艱巨。四是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加大,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
下半年,我們將在市委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和指導下,進一步創新思路,勵精圖治,扎實工作,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一)突出產業做強,加快經濟發展步伐
一是著力抓好工業經濟。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鏈、推進新型工業化為重點,組織力量對全市工業現狀以及重點項目集中區,特別是雙良恒創、揚子江海蓉藥業等重點項目周邊地區的企業狀況及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底,準確了解、核實兩大區域企業狀況和土地權屬、面積、使用性質以及可利用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情況,摸清家底,控制好資源,為今后重點項目的外延擴展騰出發展空間。同時,積極引導現有工業企業加大技改和環保投入,促進上檔升級,特別要引導企業在內涵發展上下功夫,促進內生性投資,不斷提高企業自身技術裝備水平,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二是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抓好一批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加快江蘇雨潤肉食品加工、欣禾蔬菜加工、江之源茶葉深加工等項目的建設步伐,力爭在年內投產達效,形成龍頭帶基地的帶動能力。抓好一批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重點抓好已組建的日昇獼猴桃合作社、川芎合作社、茶葉合作社會員擴展工作,大力培育農村各類專業協會、股份合作制等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抓好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推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加快××-青城山精品旅游區建設步伐,抓緊做好各涉旅鄉鎮旅游發展規劃,完成青城后山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紫坪鋪環湖旅游發展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快實施××景區綜合開發、中國道教研究院等文化旅游項目和青城前山國際觀光休閑度假集鎮、青城外山文化觀光度假區、虹口生態旅游度假區等自然生態旅游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區和景區交通、水、電、氣、排污等基礎設施配套,繼續抓好城市、景區及沿線臨街建筑特色風貌改造,提高旅游城市的承載能力和對外形象。同時,依托我市產業和區位優勢,以發展現代物流為重點,大力發展新型商貿業態,強化物流基地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水平。
四是認真抓好財政金融工作。加快推進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加大依法治稅力度,完善稅收征管、稽查和協稅護稅機制,確保各項稅收及時足額入庫。切實加強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稅收征管。繼續做好增收節支工作,優化支出結構,確保人員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確保重點支出需要,確保保障資金到位。大力整治金融信用環境,密切銀政、銀企關系,搞好項目對接,增加有效信貸投入,支持重點工程和企業發展。
(二)突出城市品牌,推進城市建設
運用市場手段,進一步加大經營城市力度,積極探索各類城市資產市場化運作的新途徑。加快成灌高速公路出口開放整治工程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系統,繼續推進城市總體風貌改造工程,加快天然氣、電力、水利、通訊、環衛、人防等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水平,爭創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市。堅持長效管理,健全“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城市管理體制,扎實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加快國家衛生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步伐。
(三)突出環境創優,增強對外開放實效
繼續把成都市作為我市招商引資的“橋頭堡”,加強與成都市大專院校、重點優勢企業、投資中介機構和民間團體的聯系和交流,捕捉各方投資合作信息,力爭成都市潛力產業的輻射和配套。全面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川蘇科技產業園的示范作用,切實加強與沿海省市特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經濟圈等城市的聯系,力爭引進更多沿海城市和其它地方企業落戶,重點圍繞拉法基水泥、雙良集團、揚子江海蓉藥業、銀河都機公司、寧江集團等重點企業抓好產業鏈招商。下大力氣建設“政策優惠、服務優質、秩序優良、設施優越、人居優美”的創業環境,為項目落戶提供更高效、優質的全程服務。采取措施消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不良現象對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對損害投資環境造成嚴重后果的,要抓住典型,嚴肅追究。
(四)突出體制創新,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
一是加大統籌城鄉規劃和建設力度。堅持規劃先行,增加規劃投入,創新工作機制,抓緊編制完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重點抓好市區和青城山(中國道教文化名鎮)、蒲陽、崇義(高科技新材料產業基地)等重點中心鎮的總體規劃和三個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進青城山、灌口、蒲陽、幸福四個鎮及其中心村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帶動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有序推進農民居家向城鎮轉移。在城市總體規劃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設計,不斷提高城市控規編制的總面積和覆蓋率,特別要抓緊時間做好青城山·××世界遺產保護規劃。二是強化統籌城鄉政策體制保障。取消本市農民向市民轉變的戶籍管理限制,加速農民身份轉變步伐,在全市的農民集中安置區逐步推行社區化管理,建立城鄉統一的社區管理模式。按照“明確所有權、確保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原則,采取“公司農戶”、“能人農戶”及土地股份制等模式,大力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切實維護“離土離鄉”農民的利益。按照成都市兩個《辦法》要求,加快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抓緊制定以失地農民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實施方案,妥善解決農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業、養老有保障”的根本問題。三是強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目標管理,加強調查研究,推進工作落實,確保一體化工作目標的完成。
(五)突出以人為本,認真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
一是切實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嚴格執行就業和再就業各項政策措施,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統籌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和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工作。
二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原創:抓好民營企業的擴面征繳、失地農民的參保和改制企業“斷保”人員社保關系的接續工作,確保社保基金征繳率達到%以上。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進一步搞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積極發展農村養老保險事業,加快建立農村特困群眾救助制度。
一年來,區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全省領先、西部一流”的總體目標,牢牢貫徹“三二一”發展方針,加快推進“四個轉變”,著力建設“四個”,保持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圓滿完成了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在全球金融危機和“8.30”地震災害的巨大沖擊,整體經濟出現明顯“滯漲”跡象,災后重建任務異常繁重的嚴峻形勢下,區政府依靠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以及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堅持全年目標不變、任務不減,自加壓力、迎難而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整體實力再上新臺階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億,預計(下同)達到217.6億元,增長13.5%;區屬經濟增加值突破100億,達到100.8億元,增長15.6%,超計劃目標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突破4億元,達到4.03億元,增長38.5%,超計劃目標8.9個百分點。與年度計劃相比,其他各項指標也全面超額完成了預定目標,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48.5億元,增長17.8%,超計劃目標3.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6億元,增長22%,超計劃目標1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138元,增加630元,超計劃目標2.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4890元,增長15.5%,超計劃目標0.85個百分點。
(二)各次產業協調發展,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增加值57.2億元,增長10.8%。為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進一步完善了《服務業發展規劃》,確立了“一區、兩線、三圈、四帶”的總體構想,明確提出了近期重點發展的支撐性項目。加大名品名店的引進力度,沃爾瑪總部正式批準同意在攀設立分支機構,必勝客、星美院線、勁浪體育等招商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利川廢舊物資交易市場二期、旅游產品特色街積極推進,“第四屆山城啤酒節暨首屆火鍋節”、“迎新春購物月”等節會活動成功舉辦,傳統商貿業檔次不斷提升,市場消費保持活躍,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1.5億元,增長19.3%。現代服務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阿署達景區、弄弄溝至大黑山風景區規劃工作全面啟動,體育公園前期工作扎實開展,玉佛寺景區建設進展順利;煙草物流中心、汽車4S產業帶開工建設,密地糧食物流中心、密地綜合物流園、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服務帶前期工作穩步推進,阿里巴巴全國西部二級城市首家電子商務平臺成功搭建,融資服務平臺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全年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54億元,增長14%。潔宇加氣磚、宏冶高速線材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攀陽煤基還原鐵、攀航鈦材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100萬噸表外礦等項目已初步具備開工條件,鋼鐵冶煉及延伸加工、采選等傳統支柱產業得到鞏固,釩鈦新材料、都市型工業逐步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培大扶強取得新進展,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3戶,區屬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9.5億元,增長32%。工業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入園企業占區屬地方工業產值比重達到66.7%,實現利稅近億元,園區已被省發改委列入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范疇。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年完成農業增加值4200萬元,增長1.8%。城鄉統籌發展邁出新步伐,制定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相關配套辦法,密地二社、倮果三社、沙壩二社的征地、拆遷工作積極開展,以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初顯成效。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雙龍水庫及配套渠系建設已完工,弄弄溝村通社入戶公路、阿署達村至水保牌坊道路建成通車,龍崗水庫加壩擴容工程接近尾聲,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特色種養殖業的培育取得新進展,成都新希望萬畝優質水果、秦氏咖啡、安國棗等特色農業基地不斷壯大,雙龍灘大型養豬場初具規模,干熱河谷人工動植物群落示范基地加快建設。
(三)投資規模繼續擴大,投資結構呈現新變化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6億元,增長22%。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5.5億元,增長19.2%;更新改造完成29.2億元,增長61.3%。投資結構發生了新變化:一是投資渠道更加多元化,國有、民間投資分別完成32.1億元、24.5億元;二是服務業投資提速,在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23%的情況下,其他服務業完成投資12.4億元,增長38.5%,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5個百分點;三是民生工程建設力度加大,完成投資2億元,增長25%,占投資總額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四是環保和生態建設加快,完成投資2.56億元,增長34.7%,占投資總額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全年共實施項目278個,113個項目竣工或投入運營,149個項目在開工建設,30個儲備項目的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四)節能減排扎實推進,城市面貌得到新改善
繼續實行環境容量總量控制,嚴格落實“三同時”,新上項目全部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源頭控制了新的污染。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對24家重點污染源企業實行了限期治理,對15家高污染企業實施了關停淘汰,全年削減二氧化硫總量2008噸,超市下達目標22%。強化技術指導和政策引導,圓滿完成了中匯、攀陽等重點企業以節能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據初步測算,萬元GDP綜合能耗、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別下降5.6%和7.3%。全力以赴推動創模工作,著力實施“碧水、藍天工程”,馬家田溝綜合整治、大渡口生活污水處理廠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遷建、飲用水源保護區沿岸違章建筑清理拆除、沿江保潔等工作積極開展,轄區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力開展建筑施工揚塵、道路拋灑揚塵、工業企業面源污染、餐飲業油煙污染防治等專項整治,轄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創歷史新高,全年平均達到86.45%。城市功能不斷健全,積極主動配合市里完成了金甌廣場、濱江大道后段等項目拆遷及配套工作,建成了炳草崗垃圾中轉站、醫療危廢集中處理系統、后山公園休閑健身通道、湖光休閑廣場,啟動了小區煤氣管網改造。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逐步完善,基本實現了從突擊性整治向常態化管理的轉變。
(五)各項改革有序進行,對外開放顯現新成效
政務服務中心和群眾接待中心的職能進一步發揮,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啟動并實施了新一輪街道、鎮財政體制改革,完善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辦法,實施了規范公務員津補貼工作。重點領域改革步伐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通過階段性驗收,政府投資建設項目代建制全面實施,環衛作業市場化加快推進。攀鋼集團公司輔業改制工作有序進行,鋼城企業總公司改制工作順利實施,鋼城集團正式掛牌;市屬企業改制移交工作全面完成,部分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參與承辦了市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峰論壇暨項目對接會,參加了第九屆西博會、首屆川商大會等招商活動,全年接待國內外客商40余批次,與眾多商會、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嚴格重點項目責任制,大力推行重點項目督查督辦制,健全招商引資考核機制和一站式服務體系,對外開放環境不斷優化。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4.3億元,增長35.3%。
(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大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全年扶持重點科技項目13個,幫助企業申報專利15項,2家企業被評為省市高新技術企業,2家企業被評為市專利試點企業。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區屬學校布局調整方案穩步實施,高中教育資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全年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新建和改造學校13所,新增校舍面積4000余平方米,維修校舍25000余平方米,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即將開工建設,醫療和食品衛生市場進一步規范,轄區無重大疫情發生。社區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建社區小廣場46個,第六屆社區藝術節成功舉辦,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深入開展平安創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通過驗收,社會政治保持穩定。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啟動。物價、檔案、婦女兒童、殘聯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七)惠民工程穩步實施,和諧建設有了新進展
促進就業、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教育救助等十大惠民工程大力實施,年初確定的33項惠民項目全面完成年度預定目標。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6506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07人,“4045”等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再就業63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8%。轉移農村勞動力2300人。健全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城鎮參加五大保險的人數平穩增長,城鄉低保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在全市率先啟動了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強力推進惠民幫扶工作,全面建成了街道(鎮)和社區(村)便民惠民服務中心站點,各類幫扶活動廣泛開展。在全市率先創建3家惠民超市,1800余戶城市低保戶享受了日常生活用品購買補助。認真落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轄區所有村民均享受農村貧困人群醫療救助,“零利潤”藥品覆蓋率達100%,城市醫療年人均救助95元,農村醫療年人均救助106元。繼續實施“寒窗助學”行動,全區共有3607人次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其中487人次享受“三免一補”政策),支付經費65萬余元,無一名特困職工子女因家庭貧困輟學,1194名農民工子女就學得到妥善安排。改造完成廉租房453套,為1367戶居民發放廉租房補貼382.8萬元,農村30戶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全面完成,銀江鎮敬老院主體工程完工。
積極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全區上下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互助精神,積極組織救援人員200多人次奔赴災區一線展開救災,及時支援災區帳篷、食品、衣被、藥品等物資,安置災區學生239名,捐贈人民幣955.6萬元。在“8.30”地震發生后,快速啟動三級響應應急預案,動員全區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迅即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9150人、臨時安置43850人、妥善安置受災學校6000余名師生,發放救災物資折合人民幣160余萬元、組織捐款210萬元,全面開展了24小時安全巡查、衛生防疫等工作,有效防止了災后疫情的傳播,轄區沒有發生一起因地震災害引發的不穩定事件。同時,抓緊編制和啟動恢復重建規劃,籌集恢復重建資金6400余萬元,快速實施應急工程和恢復重建項目,保障了轄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階段性重大勝利。
從總體上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承接了近幾年的良好勢頭,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自身優勢發揮不充分,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有待進一步深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節能降耗壓力大,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新興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發展方式的轉變任重道遠;土地、融資成本上升,機制、措施缺乏創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進度和要素流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對財政支出的壓力日益加大;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任務仍然較重。
二、計劃的初步安排
(一)當前面臨的發展環境
受市場需求和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的影響,攀鋼等大企業經營困難,部分中小工業企業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部分行業出現嚴重虧損,走出困境仍有待時日;受整體經濟低迷的影響,消費領域不容樂觀,房地產、金融、保險、交通運輸等行業仍可能延續低增長態勢;受盈利預期無法實現的影響,企業投資信心和能力下降,發展后勁受到嚴峻考驗;國家雖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但其效應尚有一個逐步釋放的過程。我區當前仍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自身發展中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甚至一些困難和問題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在看到困難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充分挖掘有利或潛在的有利因素,從而更好地尋找應對的策略。從外部環境看,雖然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急劇動蕩,但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和強勁活力。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出現重大調整,財政政策從穩健轉向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松,擴大投資、刺激消費、保增長、促發展成為政策的主要取向,資金、土地等要素供給趨緊的狀況會得到極大緩解,企業將得到更多實質性扶持,鋼鐵、建材等行業景氣度有望在巨額投資的帶動下提升。全省、全市經濟從地震災后的低谷中有力回升,并將繼續受到災后重建的拉動。從自身條件看,隨著“雙創”成果的逐步顯現、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進程的加快以及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和重大三產設施的興建,城市形象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服務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工業園區建設的持續推進以及東南沿海產業轉移來臨,我們發展的環境日益改善,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不斷提高,招商選資的渠道更加通暢。隨著100萬噸表外礦開發、谷田三期擴能等項目的建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隨著攀航鈦業鈦材等項目的建設,新興產業發展空間逐步打開,我們發展的內生動力日益增強。
為此,我們既要充分估計環境的復雜性和嚴峻性,深刻認識保持我區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增強憂患意識,又要正確認識我們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信心,有效應對。
(二)發展計劃安排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
在計劃安排上,總體把握“四個加快轉變、五個更加注重”的原則。“四個加快轉變”就是加快傳統農業向近郊休閑旅游業轉變、加快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加快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加快由協助配合城市管理向主動參與城市建設管理轉變。“五個更加注重”就是:更加注重發展方式轉變,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上取得新進展;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在改善民生、增進和諧上邁上新臺階;更加注重資源環境建設,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設生態文明上取得新成效;更加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在城鄉統籌上邁出新步伐;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在優化環境、完善制度、增強活力上力求新突破。
(三)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增長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9%,第三產業增長13%,區屬經濟增長1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財政收入增長8%。
——節能減排指標: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以上,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4%以上,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以上。
——改善民生指標:城鎮新增就業不低于5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2%;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6%以上。
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主要措施
(一)強力推動投資,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重大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確保投資實現較快增長。
完善項目生成機制。緊緊圍繞改善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后勁、產業結構調整和民生工程建設,積極開展項目前期工作,擴大項目來源,增加項目儲備。加大財政對城市、園區、民生、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放大政府投資對社會資金的引領作用“引導項目”;以主導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為重點,積極面向國內外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招項目”;為搶占產業前沿和制高點,把前期工作延伸到實驗室,參與中試“搶項目”;立足區情特點,發揮比較優勢,圍繞資源“開發項目”;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機遇,主動“承接項目”;順應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災后重建機遇,搶前抓早乘勢而上,向國家和省市“爭取項目”。
完善項目推進機制。繼續執行重點項目部門和區級領導責任制、重點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制、重點項目督辦制。切實加強對政府重大投資的管理,認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論證,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加強對市場自主投資的鼓勵和引導,支持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政府鼓勵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廣泛參與各種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把政府投資引導作用與發揮民間投資積極性有機結合起來。對重點工程和在建項目,強化組織協調,確保按期推進。對新開工項目,抓緊完成各項審批程序,落實開工前的各項建設條件,確保如期開工。創新融資方式,拓寬籌資渠道,積極破解資金“瓶頸”制約。
(二)擴大消費需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和落實市區關于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加快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新興行業的發展,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切實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發展水平。擴大就業承載能力,全年服務業吸納新增就業不低于3000人。
不斷提升消費業。(1)加快構筑新的高端時尚商圈。推進舊城改造,力爭啟動二街坊商業綜合體、桃源街商住項目;加快新區拓展,推進炳三區商會大廈建設。促進連鎖經營、特色超市等新型業態發展。(2)著力提升商貿流通業。積極引進一批名品名店,完成旅游產品特色街的打造,加快推進曼哈頓商業步行街和利川廢舊物資交易市場二期、西海岸市場三期等專業市場建設,建成三星級屠宰場。(3)辦好節慶活動,通過啤酒節、鄉村旅游節、房博會等活動的開展,廣聚人氣商氣,繁榮轄區市場。(4)以發展近郊休閑旅游業為重點,以阿署達至玉佛寺、弄弄溝至大黑山為主要景區,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近郊休閑旅游景點,適時開發沿江休閑項目。(5)推動龍江明珠、水木風華等項目加快建設,促進房地產業穩定發展。(6)把發展服務產業與發展服務事業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公共服務的產業化進程,力爭啟動體育公園、沙灘排球基地等項目建設。(7)深入推進“社區雙進”和“萬村千鄉”工程建設,進一步拓展社區服務領域,促進服務業從城市向農村快速滲透,逐步構建節點暢通、城鄉相連、點片互動的服務網絡。
大力發展生產業。(1)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啟動密地綜合物流園、密地糧食物流中心、倮果戰略裝車點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攀西煙草物流中心、金利醫藥物流、汽車4S產業帶、礦產品物料配送中心等項目的實施。(2)抓好三大平臺建設。以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引進為重點,著力打造投融資服務平臺;以阿里巴巴網站為核心,加快完善電子商務平臺;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綜合服務帶的建設為依托,努力形成制造與服務有機融和、互動發展的新格局。(3)大力培育法律、會計、人才、科技咨詢、信息技術等中介組織,努力建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水平較高、競爭有力的區域性中介市場。
(三)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力。按照“做強傳統、培植新興、重點突破、集群發展”的總體思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從傳統向新興轉型、從做大向做強轉軌、從工業大區向工業強區轉變。
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認真落實國家、省、市扶持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把支柱產業和現有骨干企業的穩定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渡過難關。(2)引導現有企業正視金融危機的沖擊,加快戰略轉型步伐,延伸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不斷提高自身抗風險的能力。(3)加快鋼鐵等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抓緊培育釩鈦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下大力氣抓好鋼企100萬噸表外礦、谷田三期、攀陽煤基還原鐵、攀航鈦材、順騰碳化鈦、久欣氮化釩等一批有利于結構升級的重大項目。
抓好工業發展載體建設。(1)以建設生態環保型園區的理念為指導,科學定位,突出特色,不斷完善園區規劃。完成高梁坪園6.2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規劃,力爭通過華山園工業用地規劃評審。(2)大幅提高園區建設資金投入,統籌推進園區路、水、電、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園區拓展步伐,完成倮果三社搬遷、補償、安置及項目入駐,分片啟動流沙坡園開發,積極探索地企共建園區的新路子。(3)創新服務模式,加強園區管理,促進各類要素向園區有序集中,不斷提升園區整體形象。
抓好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1)強化節能減排。加快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考核體系和監測體系,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期投入機制,進一步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抓好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行動,逐步實施一批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進一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2)強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切實提高項目單位面積投入強度和整體利用效率,完善土地集約利用的準入和考核機制。立足于挖潛與開發,著力在盤活土地存量上下功夫,推動部分園區用地實現“零地增長”。(3)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鋼鐵研究院、學院國家級釩鈦新技術研究中心、中國釩鈦制品檢測檢驗中心等科研院所為依托,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加快建設科技孵化園和中試基地,并適時引入風險創投機構,引導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全年力爭建成1家工程技術中心,至少培育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并實現產業化,促成3-5個項目關鍵技術突破并轉化實施。支持地方企業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全年培育和發展市級專利試點企業2家,力爭新增專利10件。
(四)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加快城鄉統籌步伐。(1)完善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科學設定年度目標和工作計劃,健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推進機制。(2)在切實保障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加快汽車4S產業帶、密地綜合物流園、高梁坪園區拓展等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提高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保障和承載能力。(3)以項目建設為依托,結合災后農房恢復重建,完成村六社、密地村二社、倮果三社村民安置房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阿署達村、弄弄溝村、沙壩村二社等村民集中安置區建設,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出路,保障失地農民的就業需求。(4)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各類實用型專業人才,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將新增社會事業投入向農村傾斜,在就業、醫療、社保等方面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適度發展特色農業。(1)優化種養植(殖)業結構。與近郊休閑旅游業的發展相結合,重點抓好阿署達花香果園特色農業園、秦氏咖啡種植示范園、干熱河谷人工動植物群落示范基地等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雙龍灘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盛唐生豬黃羊養殖基地建設,支持綠景公司DM生物菌有機肥生產項目的實施,實現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2)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重點抓好咖啡深加工、禽蛋深加工、果品深加工等項目,逐步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3)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和弄弄溝小流域治理。建成弄弄溝村、阿署達水保牌坊至機場路口道路,啟動阿署達至玉佛寺公路建設,全面完成龍崗水庫加壩擴容。
(五)夯實民生之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著力改善民生民本。(1)加大充分就業社區創建工作,完善就業援助體系建設,不斷拓寬就業渠道,深入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實現區、街道(鎮)、社區(村)三級勞動保障服務網絡全覆蓋。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000人,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2)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向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邁進。積極推進社會保險城鄉一體化進程,制定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和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鼓勵、支持和引導農民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貫徹落實醫療救助政策,積極實施災害應急救助,深入開展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幫扶活動。探索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健全城鄉居民住房保障機制和社會福利建設。(3)加大財政投入,集中力量推進就業促進、社區建設、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道路暢通、環境治理、新農村建設等十大惠民工程建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1)提升教育發展水平。根據《學校布局調整方案》、《學校災后重建方案》,穩步推進學校布局調整,確保兩年內全部完成學校災后重建,努力爭創省級防震減災示范學校。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保持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全市區縣第一。(2)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更好地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啟動區、鎮、農村(社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文化產業繁榮。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3)增強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設。強化社區衛生服務,全面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斷提高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整體水平。完成銀江鎮衛生院遷建,力爭將婦幼保健站建成國家一級婦幼保健院。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嚴防群體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積極推進健康教育、五小行業及食品衛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切實抓好傳染病防治工作。(4)統籌推動其他各項事業。深化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啟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強化人口與計生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切實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繼續做好審計、物價、婦女兒童、交管、檔案、民族、保密、“雙擁”等工作。
切實加強社會管理。(1)完善社會政策和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公眾有序參與社會管理的深度和廣度。(2)切實加強工作,拓寬和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預防、減少和妥善處置發生,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諧因素;繼續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切實保障社會和諧安定。(3)建立健全城市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堅持抓住源頭、聚焦重點、完善機制,深入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六)共建美好家園,不斷提升城市形象
有力有序推進災后重建。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的原則,將災后重建與長遠規劃相結合、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多渠道籌措資金,從災情實際出發,優先和重點抓好農房、學校等受損較重區域的恢復重建,并通過災后重建工作的有序推進,合理調整基礎設施和生產力布局,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著力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積極應對今年國內大事要事集中、宏觀經濟環境復雜的形勢,堅持不懈地抓調整、求質量、提效益,全市經濟實現較快增長,運行質量不斷提升。預計,上半年完成生產總值zz.z億元,增長zz%,一二三產分別拉動經濟增長z.z、z.z、z.z個百分點,二產作用更加突出,三產貢獻份額進一步加大;完成地方財政收入z.zz億元,增長zz.z%,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zz.z%,比上年同期提高z.z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結構日益優化。工業生產穩中有升,效益不斷提高,上半年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zz個,總量達到zzz個;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zz億元,同比增長zz%,比上年同期提高z.z個百分點;實現利稅zz.z億元、利潤z.z億元,分別增長zz.z%和zz%;全市新增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z個,預計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zz億元,增長zz%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可達zz.z%,比年初提高z.z個百分點。有效投入持續加大,發展后勁不斷增強,預計上半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zz.z億元,增長zz.z%。對外經貿日益活躍,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預計實際使用外資zzzz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zz倍;完成外貿出口z.zz億美元、進口zzzz萬美元,分別增長zz.z%和zz.z%。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場銷售趨于旺盛,預計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zzzz元,增長zz.z%;農民人均現金收入zzzz元,增長zz.z%。社會消費品零售額zz.z億元,增長zz.z%,創近年來同期新高。
二、著力推進重大工程建設,經濟發展后勁不斷增強。把重大工程作為跨越發展的動力源,積極主動,強化服務,取得了重大進展。總投資zzzz億元的山東xx核電站,“五通一平”及場區主要配套工程已竣工,核電施工生活區z月底可投入使用,核電專家村年內將開工建設,海核二路年底前將全面完工,核島負挖工程將于z月底正式實施。依托核電建設,規劃并啟動了面積為zz平方公里的核電產業區,目前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正在積極推進,區內引進項目z個,新簽約項目z個,投資z億元的豐匯特種起重設備項目已經開工。總投資zz多億元的xx港擴建工程,目前建成萬噸級泊位z個、zzzz噸級泊位z個,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推進。依托港口建設,規劃并啟動了面積為z平方公里的臨港產業區,目前區內z條道路全面開工,引進投資過億元項目z個,其中過zz億元的z個,投資z億元的核電設備制造項目已經投產,投資zz億元的來福士海洋工程項目正在邊建設邊生產,投資z億元的楓林新材料、投資z.z元的科百達粉末項目進入了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投資zz億元的隆和通生物化工項目已經開工建設。亞沙會,各項籌備工作扎實推進,主辦城市合同已經簽訂,舉行了亞沙會組委會成立大會,基本完成了體育場館的規劃設計,z月份將開工建設,為亞沙會的成功籌辦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著力抓好重點項目引進建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一方面,面對國家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形勢,積極轉變招商方式,充分發揮xx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潛在優勢和多年來形成的招商體制優勢,瞄準日、韓、港、臺和青島、寧波、泉州、昆山等重點國家、地區和城市,想方設法招大引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上半年,全市新儲備投資過zzzz萬元項目zz個,其中過億元的合同項目z個,總投資zz.z億元。認真貫徹xx市關于加快核電產業發展的總體部署,發揮核電建設獨特優勢,通過加強與國內外核電設備制造企業溝通對接、積極參加xx核電產業發展與合作會議、赴韓國舉行核電產業招商推介會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核電招商活動,簽約項目z個,開工z個,達成合作意向z個。另一方面,積極貫徹xx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的部署,堅持有保有壓、有進有退,把項目建設的著力點放在大項目、好項目上,努力克服資金等各個方面的困難,重力推進項目開工建設。上半年,全市新開(復)工投資zzzz萬元以上項目zz個,特別是比艾奇電子、海霸電動車、海富生物科技項目、維蒙特鋼結構、飛利浦電子、明瑋包裝機械、金海化工保險粉等一批投資過億元大項目的建設,使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迅速興起,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工業經濟呈現出規模和效益同步增長的良好態勢。
四、著力培育新興產業,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堅持立足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新型產業、特色產業,重力推進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和民營經濟。圍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豐富了招虎山國家森林公園、xx旅游度假區和叢麻禪院等重點景區的內涵,全面啟動了國際毛衫城、溫州商貿城、東南裝飾材料、啟城建材等四大專業批發市場,加快了投資z.z億元的曦島游艇會、投資z.z億元的金海螺商業廣場等zz個商貿、餐飲、旅游大項目的建設,三產規模不斷膨脹。預計上半年完成三產增加值zz.z億元,增長zz.z%;實現旅游收入z.z億元,增長zz%。圍繞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以海產品精深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能源利用等產業為重點,加快行村藻類工業區建設,積極推進投資zz億元的來福士海洋工程、投資z億元的巨濤海洋重工、投資z億元的藍島海洋工程、投資z億元的天海達海上重工等幾個大項目的引進建設,加快臨港產業發展,提升海洋經濟發展層次。圍繞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出臺并認真落實了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扶持毛衫產業發展、扶持原創型民營企業發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上半年新增個體工商戶zzzz個、民營企業zzz家,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zz.z億元,增長zz.z%。
五、著力加強投資環境建設,競爭發展優勢日益突出。把環境建設視為競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堅持“軟硬并舉”,努力營造投資“洼地”效應。在硬環境建設上,加快綠色xx建設,完成大造林工程z.z萬畝。大力推進城市交通、電力工程建設,連接青島與xx的濱海大道特大橋即將批復立項;橫貫xx東西的海天路路基工程基本結束;西外環路路基鋪筑工程已經完工;xx至xx高速公路、特色鄉村旅游路、海防路的前期籌備工作也在加緊進行;丘兒山風電、zzz千伏海發變電站、zzz千伏鳳城輸變電站和zzz千伏城陽變電站等電力建設、改造工程已經完工。
城市環境治理工作不斷加強,全面啟動了造紙廠草漿生產線關停、城市污水處理、污水管網改造、流域企業整治、水面保潔、底泥疏浚處置、生態農業、水土保持等工程,基本完成了老城區雨污分流工程,進一步提高了東村河的水環境質量;深入開展國家環保模范城創建工作,完成了z臺大氣自動監測系統建設,新建垃圾中轉站z個,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重點企業整治取得良好進展;城市集中供熱供氣工程,完成了z個熱源點的基礎建設,新鋪設供熱主管道z.z公里、供氣管道zz公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步伐加快,綜合功能進一步增強。在軟環境建設上,以亞沙會籌備、爭創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和諧穩定模范城市等為載體,廣泛開展各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誠信xx建設等各項工作,在全市形成了文明、安定、和諧、守信的濃厚氛圍;堅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監察,切實增強了廣大干群的服務意識,提高了服務水平和行政效能,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為競爭發展培創了新的優勢。
六、著力發展社會事業,民生建設不斷加強。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以惠民利群工程為載體,努力增加社會事業投入,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讓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惠民利群zz件實事取得良好進展。新農村建設投入力度加大,通過涉農“直通車”的形式,發放各類涉農補貼zzzz萬元,其中完成了zz個村的自來水建設、改造工程,建成各類沼氣池zzzz座。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學校建設及校舍改造進展順利,農村小學和中學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標準每生每年分別提高了zzz元和zzz元;送戲下鄉zz余場,深入農村放映電影zzz余場,xx大秧歌應邀將于z月z日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文藝演出;新增有線電視用戶zzzz余戶,入戶率達到zz.z%;新增村級衛生站所zz個,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和報銷限額,為農民報銷醫療費用zzzz萬元;完善了計劃生育公益金,建立了困難家庭特別扶助制度,發放救助金z萬多元。
今年以來,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增速放緩等大環境影響,我縣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低于預期。1-6月份全縣生產總值完成47.95億元,同比增長5.8%,占年計劃的43.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5198萬元,同比增長17%,占年計劃的47.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9717萬元,同比增長26.3%,占年計劃的53.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67億元,同比增長17.7%,占年計劃的33.0%;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6億元,同比增長7.2%,占年計劃的29.2%。
---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全縣小麥種植面積58.86萬畝,平均畝產達到467.4千克,創歷史新高;秋糧播種總面積56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52萬畝;蔬菜種植總面積達6.8萬畝,總產27.2萬噸,其中設施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2萬畝。
春季完成造林1.45萬畝,占市政府下達年度目標的167%。
1-6月份,全縣肉類、鮮蛋、鮮奶產量分別達到1.68萬噸、3.74萬噸和1.08萬噸;生豬、蛋雞、奶牛存欄分別達到19.12萬頭、0.58萬頭和711.11萬只。
---工業經濟增速略有放緩。1-6月份,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68.1億元,同比降低3.9%;完成工業增加值11.6億元,同比增長7.2%。
1、食品制造業:22家食品制造及配套企業完成銷售收入40億元,同比降低10.3%。龍頭企業今麥郎集團為應對國內方便面市場激烈競爭的局面,調整了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把隆堯本部的方便面產量調整到國內其他基地,適度增加隆堯本部的飲品產量。1-6月份,隆堯本部方便面產量為28.5萬噸,同比下降24.39%,飲品產量為41.7萬噸,同比增長14.8%。共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同比下降13.0%,上繳稅金6482萬元,同比下降4.3%。
2、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22家裝備制造企業完成銷售收入8.3億元,同比增長16.1%。
閥門制造業:龍頭企業遠大閥門集團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與中石油、中石化、國電等大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為南水北調工程閥門供應商;參與國際認證,目前成功通過了API認證,進一步拓展了國際發展空間。1-6月份,完成銷售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24.4%,上繳稅金2476萬元,同比增長7.8%。
餐廚炊具制造業:三廈鑄鐵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加大科研和設備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較快。1-6月份實現銷售收入8493萬元,同比增長14.3%,上繳稅金538萬元,同比增長142%。
汽車配件業:受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影響,汽車配件產量銳減。1-6月份,汽配園區制動鼓、輪轂、剎車蹄、車橋總成產量分別為60000噸、12000噸、2000噸和2000噸,分別下降了40%、33%、80%和80%。但產業調整效果開始顯現,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上揚,分別上升20%、23%、17%和11%。
五金制釘業:五金制釘形勢較好,開工率100%,原材料和產品價格基本穩定,產銷平衡。
3、建材業:建材業仍然沒有走出低谷,銷量持續減少,7家建材企業完成銷售收入4.12億元,同比降低2.2%;主要產品價格下跌,其中水泥價格下降5%左右,企業利稅減少,形勢仍不樂觀。奎山冀東水泥實現產量113.8萬噸,同比增長14%;銷售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6%;上繳稅金1576萬元,同比微降1.1%。金隆水泥實現產量45.5萬噸,同比下降10%,銷售收入8191萬元,同比下降22%,上繳稅金373萬元,同比下降7%。
4、紡織服裝業:受國際市場疲軟和棉花國儲政策退出雙重不利因素影響,紡織企業運行比較艱難。滏澧紡織新建項目產能釋放,銷售收入增長較快,但因售價下降,企業盈利減少。1-6月份,共完成銷售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193.9%;主要產品高支紗每噸售價下降18%左右,上繳稅金181.52萬元,同比降低13.5%。
5、電力行業:三個工業小區新上電爐較多,全縣大工業用電量增長較快。1-6月份累計售電5959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3.6%;上繳稅金1888.75萬元,同比增長400.2%。
二、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半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全縣上下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取得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長足發展,但仍存在許多困難和不足:
(一)農業生產方面:土地流轉進展較慢,集中經營率偏低,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不夠,具有帶動作用的農業項目偏少;農業基礎薄弱,農田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支撐能力還不是很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農技推廣體系不夠完善,縣農技推廣中心、鄉鎮農業推廣區域站存在辦公條件較差、服務手段落后、人員少、經費嚴重不足等問題。
(二)工業生產方面:我縣工業形勢不容樂觀,1-6月份,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出現了負增長,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因企業拆除風爐、更換電爐,造成魏莊、固城兩地各5萬KVA左右的電力供應缺口,各需上110KV變電站一座。
(三)項目建設方面:新開工項目少,今年安排1000萬以上重點項目80個中,新開工項目僅有10個。項目投產達效慢,2009年以來兩園區新上的93個重點項目中,仍有44個未全部建成投產。項目財政貢獻率較低,兩園區56個新上企業新建項目中,僅有25個正式上繳稅金,2014年上半年上繳稅金923萬元。圈而不建、圈多用少的現象依然存在,祥翎礦山機械、晟吉燈具產品等項目長期未開工建設,銳亭劍彩印包裝材料、德昌合金材料等項目建設進度明顯落后協議進度,還有一些項目實際用地明顯低于圈占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
(四)招商引資方面:盡管今年為招商局和兩個園區選配了一批人員,但與當前招商工作要求相比,專職隊伍力量仍然薄弱,招商效果仍不夠理想;對照威縣、平鄉等招商工作先進縣市,我縣在創新招商模式上思路還不開闊,招商針對性不強,引進項目的個數相對偏小,質量總體不高,缺少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戰略支撐性項目;招商氛圍仍不夠濃厚,沒有真正形成“全民議招商、全民參與招商、重商敬商”的社會氛圍。
(五)節能減排方面:受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影響,工業用電大幅增加,單位GDP能耗大大超出了市下達的任務目標,如不采取果斷措施,將很難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環境治理仍是薄弱環節,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一時還無法全面妥善解決。
(六)民生方面:教育工作仍待加強,優秀生外流問題仍較突出;傳統文化發掘和整理工作亟待加強;城鄉居住環境,特別是農村居住環境仍需改善;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仍需高度關注。
三、全力抓好下半年各項工作
為確保全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目標的完成,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宏觀環境和我縣發展實際,今后幾個月主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土地流轉,建設一批農業項目,扶持一批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爭跑扶持資金,建設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完成5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建設,增強農技推廣能力;積極發展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種植、林果種植、畜牧養殖,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發展質量。
(二)加快工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強企業調研和幫扶力度,建議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要積極開展幫扶企業活動,深入開展調研活動,聽企業家心聲,給企業家信心,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幫企業渡過難關;二是全力推動食品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開展校企合作、加強人才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堅持招大引強,積極引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提升高新技術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四是加緊制定固城汽配和魏莊制釘兩個園區產業規劃,做好園區變電站擴容和兩個110KV變電站的建設工作。
(三)加強服務業規劃和指導工作。完善服務業統計工作,做到限額以上企業應統盡統;認真做好服務業調研和摸底工作,盡快出臺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抓好商貿服務業、餐飲住宿業、交通運輸物流業、文化旅游業、現代金融業等的同時,大力發展房地產業,提高房地產對財政的貢獻率。
(四)加強招商引資工作。一是充實招商力量,開展駐點招商,建立三個駐外招商分局,有針對性地開展京津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等區域的招商引資工作;二是嚴格考核獎懲,按照新出臺的招商引資獎懲辦法要求,明確縣級領導、鄉鎮、園區、縣直部門的責任,實行黃牌警告、一票否決、調整工作崗位等措施,切實增強各級各部門的招商引資積極性。
(五)強化項目服務和管理。一是積極落實項目聯審會議制度,從產業政策、環境影響、安全生產、財政貢獻等方面嚴把項目入駐關;二是成立項目代辦服務中心,幫助項目單位全程代辦各項審批手續,落實《重點項目綠色通道管理辦法》,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優化審批環境;三是加強調度,建立定期調度例會制度,及時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確保項目按時間進度推進;四是盡快制度出臺《重點項目管理辦法》,從項目聯審、簽約入駐、審批供地、竣工驗收、項目退出等各個方面加強管理,建立起“規范有序、有進有退”的項目建設長效管理機制。
綜合分析上半年的各項工作,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雖然有喜有憂,但主要行業、重點企業發展態勢較好,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進展良好。下半年,我們將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監督指導下,按照“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科學發展”新要求,深入貫徹實施“兩業兩區兩城”發展戰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為完成全年各項任務目標而努力奮斗。
以上報告,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關鍵詞: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耦合
中圖分類號:F3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0)06-0030-04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可以改善農村生態與環境及調整農村土地利用結構,水土保持產業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這種生態和產業的雙重性決定了水土保持對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從系統論和協同學的角度來講,二者之間存在著耦合關系。為此,本文定量研究了兩者的耦合程度,首先選取能反映各系統主要特征和狀況的指標,然后通過一些數學方法,用所選取的指標數據計算各系統的得分情況,最后根據得分情況來判斷系統間的耦合程度和協調發展度。
一、數據的來源及處理(一)指標的選取
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原則,結合水土保持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兩個系統各自的內涵和特征,確定的指標如表1所示。由于對水土保持進行衡量的指標較難獲取,我們選擇了7個能直接或間接反映水土保持情況的指標,這7個指標能較動態地反映水土保持、特別是水土保持治理的總體狀況。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涉及的面較廣,我們選取了14個指標來綜合地反映甘肅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二)數據的標準化
選取1990―2007年各指標的數據。考慮到原始數據間量綱不同且指標間數據量級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使用上述指標前,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采用極值法進行標準化處
理,使每個指標介于[0,1]之間。考慮到每個指標對系統的影響存在差異,有些指標數值越大,系統發展程度越好,有些則是指標數值越小,系統發展程度越好,前者即是所謂的正作用指標,后者則是負作用指標。對于正作用指標,其標準化計算公式為:
(一)系統綜合評價指數
在計算各系統間的耦合程度之前,要得出各年各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一般可以根據下式計算:
Ui=∑mi=1Wi×Pi
式中Ui為某一系統綜合評價指數,Pi為各指標的標準化數值,Wi為各指標的權重值。
(二)指標權重值的確定
從上式可以看出,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取決于各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和指標權重值,評價指標權重值反映了評價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相對重要性,將直接影響到綜合評價指數的大小。目前,有關評價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主要有德爾菲法(專家評分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主成分分析法等。前兩種方法都需要請專家憑借自己的經驗和閱歷給出各個評價指標的相對權重值,帶有較強的主觀性。主成分分析法則是通過對現實數據資料的分析,通過降維的方法,把多個復雜的因素歸一為幾個主要因素(主成分或主因子),原則上,提取的主成分應該保證累計貢獻率在85%以上。而這幾個主要因素可以盡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因素所表示的信息,并具有較強的可解釋性。然后通過求出的主成分載荷矩陣,利用方差極大正交旋轉法,可以求出因子載荷矩陣。再利用原始數據的相關系數矩陣與每一列因子載荷向量建立回歸方程,可求出各個系數主成分分量貢獻值,根據其與對應方差貢獻的組合,便可以求得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影響指標的權重,能夠客觀地確定權重值大小,可以避免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的主觀隨意性缺點,因此是系統綜合評價的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三)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評價指數的計算
在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使用SPSS統計軟件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1且主成分累積貢獻率≥85%提出公因子。甘肅水土保持有一個公因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三個公因子,累積貢獻率分別為86.12%和96.11%,說明提取兩個主成分能夠反映全部指標的信息。用最大方程旋轉法(Varimax)進行甘肅水土保持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因子旋轉后得到因子載荷矩陣。用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中的數據除以主成分相對應的特征值平方根便得到兩個主成分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然后用第一主成分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乘上其所對應的貢獻率再除以所提取兩個主成分的兩個貢獻率之和,然后加上第二主成分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乘上其所對應的貢獻率再除以所提取兩個主成分的兩個貢獻率之和,便得到各指標的總系數,將這些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便是各指標的權重值。各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乘以權重之和就得到總和評價指數。表2列出了1990―2007年甘肅省水土保持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數。
從上表可以看出,根據我們的評價指標體系,總體而言,1990年以來,甘肅省水土保持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都出現了較快的增長勢頭。但是,相比較而言,水土保持指數的增長較為穩定,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數的增長則表現出了較大的波動性,一些年份甚至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這主要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較多地受到糧食價格、政府政策、宏觀經濟形勢等方面的影響。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較大幅度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從而使得農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從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數也出現了大幅度增加;亞洲經濟危機之后,宏觀經濟形勢的惡化使得農民收入減少,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數也出現了減小;近幾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大量出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又出現了快速增長。
三、甘肅省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耦合評價
(一)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耦合評價的度量標準
據耦合機制評價的度量標準,我們將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耦合度量標準分為發展級別作發展基本類型標準。對指數進行分級,水土保持級別標準是根據指數得分,把0~1之間劃分為4個層次:0~0.25為低級發展類,0.25~0.5為初級發展類,0.5~0.75為中等發展類,0.75~1為高級發展類。發展基本類型根據指數f(X)和g(Y)的對比關系,以f(X)=g(Y)為基準,f(X)<g(Y)為水土保持滯后型,f(X)>g(Y)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型。
依據上述度量標準,我們可以對甘肅省1990―2007年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情況進行評價,具體結果見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甘肅省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根據我們的評價指標,在1995年之前,水土保持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由于政府對水土保持的投入不斷加大,水土保持系統的得分迅速增加,而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困擾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水土保持系統的得分超過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系統的得分,出現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于水土保持的情況;近幾年來,隨著政府大量惠農政策的出臺實施,“新農村”建設在各地深入開展,二者的差距開始縮小,甚至在2006年之后出現了水土保持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
(二)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耦合協調度
關于水土保持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計算:
C=f(X)g(Y)f(X)+g(Y)22k
式中C為水土保持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一般2≤k≤5;f(X)為水土保持綜合評價指數,g(Y)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數。顯然,協調度C的取值在0~1之間,最大值亦即最佳協調狀態;反之,C越小,越不協調。
協調度反映的只是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狀況,而對整個區域而言,卻難以反映出區域的整體發展實力情況,即本區域是處于高水平協調發展,還是低水平協調發展。為此,我們還需要采用協調發展度這一指標來度量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低。其計算公式為:
D=C×T
T=αf(X)+βg(Y)
式中,D為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T為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數,反映了兩者的整體效益與水平,α、β為待定權數,我們認為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同等重要,故α、β的取值相同,均設定為0.5。協調發展度D綜合了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C以及兩者所處的發展層次T,而且協調發展度D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變化趨勢,因此協調發展度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及更廣的適用范圍。
我們可以按照協調度的大小來判斷系統間的耦合程度。根據黃海峰(2006)的研究,協調度可以劃分為八個等級(表4)。
根據表6中的數據可以看出,1990―2007甘肅省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程度在不斷提高,顯示出了甘肅省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運動軌跡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相似性。而以D表征的甘肅省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關系說明在1995年前,水土保持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伴隨著國家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的加大、退耕還林(草)工程的開展,水土保持的水平不斷提高,轉而表現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實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迅猛,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度日益提高。而2006年之后的數據則表明甘肅省的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類型已經屬于“優質協調水土保持滯后型”。雖然C、D得分存在差異,表現在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關系上有不同程度的特征,但總體趨勢基本一致。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知道,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二者之間應該建立起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來實現共同發展。盡管甘肅省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程度在不斷提高,但仍是可以進行“帕累托改進”的:在水土保持滯后時,我們可以采取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封山育林等措施,這樣不僅能提高耦合度,而且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而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時,我們則需要增加對涉農的財政投入,實行更有利于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從而避免陷入所謂的“貧困――人口增加――環境惡化”(PPE)怪圈。
基金項目:甘肅省水利廳2009年度重要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楊士弘.城市生態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03.
[2]王強.產業結構效益與生態環境質量耦合研究――以濟南市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雷敏.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與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4]黃海峰.珠三角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以及GIS技術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
[5]方創琳等.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M].商務印書館,2004.
[6]黃金川等.三峽庫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定量辨識[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4,(02).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原則 方式 途徑
現代教育學認為,高校的三大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更為緊密。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身發展的目標、規模和結構,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實現高校職能,從而實現高校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
一、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
地方高校通過結合區域經濟社會對其要求和相應的政策,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秉持一定的原則。
(一)準確定位原則
國民高等教育體系包括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形式,而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目標,牢固樹立“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觀念,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打造符合自己校情的特色。準確定位的原則要求某區域內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地方高校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多樣化辦學模式,準確定位是地方高校辦學的基礎。因此,根據泰州當前區域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狀況,本地區五所高校短期內的定位應是:在辦學類型和層次上要著眼于建設省內一流的教學實踐型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著眼于培養多層次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從長遠來看,應通過資源的有效整合和補充,建設以一所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為主體,多所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為補充的地方高等教育體系。
(二)服務面向原則
地方高校應服務于區域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尤其要根據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特征及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來規劃學科建設,設置相應專業,開發對應課程,這是地方高校辦學的前提。在對地方高校宏觀目標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謀劃具體的實施辦法,只有在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微觀舉措前提下,才可有效避免出現地方高校辦學模式趨同的狀況。泰州地區的高校根據該市十二五規劃制定的裝備制造業、生物技術與新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產業及化工產業這五大支柱產業發展的需求,優化教育資源,調整專業方向,改革課程設置,拓展教學內容,強化機電、計算機應用技術、藥物制劑、應用電子等高新技術類專業,加強會計、外貿、金融、外語、社會工作和市場營銷等文科類專業,專業設置覆蓋了泰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部高新技術產業和絕大多數行業領域。從專業設置情況來看,五個學校共同開設的專業有一個,四個學校共同開設的專業有七個,三個學校共同開設的專業有九個。
二、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
(一)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地方高校教育應該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以社會需要為人才培養的前提。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考慮學生就業方向,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情況,培養更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不同層次的高校教育決定了其人才培養規格的差異,具體可分為應用型和研究型兩種。研究型以培養教學和研究人才為目標,應用型則以培養實務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地方性高校應針對現實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分工合作,科學合理地界定自己的辦學定位。泰州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全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8%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生產業比重逐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根據這一目標,泰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更加清晰,為進一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切合,泰州市應積極引導高校定位,鼓勵各校根據已有的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走個性化發展之路,從而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當前,由泰州師范專科高等學校升格成的泰州學院應該著眼于未來泰州大學的建設,走教學研究型之路,而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則應當面向長三角地區,以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主,通過對各個高校的正確定位促使其形成明確的發展目標,促進泰州不同層次的高校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合理格局,為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二)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人才集中,設備齊全,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開發能力,能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應借助其人才資源和學科優勢,客觀理性的分析研究當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促使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往往面向當地中小規模企業,這類企業技術結構相對單一,非常需要技術服務,高校的專業技術人員只有在熟練掌握相關專業技能、具備豐富實踐經驗時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需要地方高校老師和專業技術人員切實轉變拘泥于校園內的觀念,堅持實際性和應用性,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經濟建設,促進地方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改善外部環境和辦學條件,加快學校的發展。在實踐中,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不僅為鄉鎮的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咨詢,同時還以項目為載體,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共同申報科技項目和專利,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三)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終身教育的平臺
泰州市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優化整合教育資源,構建終身教育平臺,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加快發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會。”泰州高校在為市民構建終身學習的平臺方面大有可為,既可以提供業余學習和崗位培訓為主的非學歷教育形式,又可以為市民提供繼續深造的學歷教育,使其成為提高廣大市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素質、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習平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曾經承擔的泰州市社區干部培訓計劃就是區域高校服務社會的成功案例之一,這一針對全市1000名左右社區工作者的培訓項目既有常規培訓,又有學歷教育,從實際效果來看,參加培訓的社區工作者通過培訓不僅系統掌握了社區服務的相關理論知識,更提升了實際工作的業務水平。
三、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
(一)構建政校行企的有效合作機制
地方高校要發揮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需要與政府、行業、企業構建良好的溝通渠道。高校要對政府制定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關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情況、技術需求、用人需求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政府、行業、企業也需要了解高校的人才培養、科研水平等情況。只有政校行企有效合作,構建定期舉辦、多方參與的對話合作機制,高校才能培養出符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企業生產經營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科研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從而做好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智囊團。2012年,為了適應泰州市“雙輪驅動”的戰略,為泰州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泰州市教育主管部門、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組建職教聯盟,各校之間希望通過抱團發展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努力打造“高校+行業+企業”的泰州模式,這無疑是政校行企合作的一次成功嘗試。
(二)建立健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
地方高校在明確了自身定位之后,就必須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在政策方面,學校要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在體制方面,對校、院、系及各部門之間的職權劃分要清晰明確,在組織管理方面,對區域服務的組織管理應有相應的管理機構負責,在對服務區域的監督方面,要加強對各項服務活動尤其是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咨詢服務的監督。
(三)構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對地方性高校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時,要把是否服務和貢獻地方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要與政府、行業和企業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產學研結合促進教育教學和科技創新質量的提高,以解決地方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圍繞泰州市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各高校應積極主動開發科技服務項目,構建有利于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體制,在質量工程建設、人才計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相應的配套改革,從而構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四)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
地方高校要能夠支持區域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引導市民提高生活質量,這就決定了它們必須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和更為便捷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教育及培訓服務,它應當成為當地的終身教育機構。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學與社區的高度融合不失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美國較為流行的社區服務學習是讓學生參與,將人與社區要求融合在一起進行的一種經驗學習。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其提供的社會服務項目中已有養老護理員培訓的項目,但這一項目由校內教師擔任主講,市民參與培訓。未來更可以將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師生共同直接面對社區的服務對象,這樣的課程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能力,更能為社區提供醫療、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
[2]欒貴勤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張振助.國外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的新趨勢[J].江蘇高教,2001(3).
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1]檔案信息資源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對其開發利用是檔案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構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測度的指標體系,以量化的數據反映我國檔案開發利用的現狀、發展進程、存在問題,特別是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影響力,對提高檔案信息化水平,助推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1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測度的意義
測度是數學概念,測度理論是實變函數論的基礎。目前,測度理論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經濟學和管理學方面,如可持續發展測度、信息測度等,主要還停留在測度方法的研究上。信息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日益依賴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檔案是社會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發利用成效是影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度量檔案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成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的重要課題,既能豐富檔案開發利用的理論,也能更好地指導開發利用的實踐,使我國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得以更深層次的開發和更為有效的利用,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理論方面,檔案開發利用理論以往多側重于開發利用的策略、方法等研究,對開發利用效益研究不多,而探究檔案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測度問題,可完善對檔案開發利用效益的評價,豐富和深化開發利用的理論。實踐方面,這項研究能有效指導檔案開發利用實踐,促使檔案信息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首先,測度檔案開發利用的影響力,有助于堅定檔案開發利用的正確方向,檔案開發利用是對檔案所承載的信息資源加工、輸出、接收與運用的過程,以實現檔案的使用價值,即檔案信息對國家、社會組織及個人的有用性,從而實現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所以這項研究可促使檔案開發利用工作進一步堅持以社會需要為努力方向。其次,有助于發現檔案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和教訓,促使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更加科學、高效。第三,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進一步增強檔案開發人員的積極性、創造力和責任感,不斷提高開發工作水平,使檔案開發利用的目標更明確,成果更實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可靠、準確的信息資源。
2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測度的實質和原則
2.1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測度的實質測度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的實質,就是對檔案開發利用的績效進行科學評估。測度作為數學概念,要求測度的指標和結果盡可能量化,但檔案開發利用活動受多種因素影響,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也是較為抽象的概念,不可能完全用量化的手段來準確測度。這個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應該如何進行測度?筆者認為,采用測度的理念和方法來進行更實事求是,即通過科學評估檔案開發利用活動的績效,達到測度檔案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這一目的。績效就是對社會組織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投入產出情況的綜合評價,本身就含有成績和效益等內容,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時間等物質資源,產出包括工作任務在數量、質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況。績效既包括工作結果,也包括工作行為,目前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甚至用在公共部門來衡量政府活動的效果。績效評估是從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三個主要角度對管理活動進行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測評,因其綜合運用了科學的標準、方法和程序,對社會組織或個人的業績、成就和實際作為做盡可能準確的評估,因而能較全面、準確地反映社會組織或個人的績效狀況。績效評估涉及很多方面,僅從基礎理論框架上劃分,績效評估體系就包括評估對象及要素、評估主體、評估價值取向、評估的內容及指標體系、評估方法等。對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績效進行評估,就是運用科學、規范的評估原則和方法,對一定時期內檔案開發利用活動中的種種數據及其成效等指標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做出真實、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判[2]。因此,測度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可以借助檔案開發利用績效評估的理論與方法。
2.2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測度的原則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受多種因素影響,具有不穩定性,因此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也是動態的。為能較為準確地衡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必須遵循科學規范的測度原則,這對測度工作尤其是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2.2.1目的性原則測度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指標體系的制定、建立、執行和反饋等一系列活動的目的,歸根結底都是希望通過測度,找出問題和差距,尋求改進的方法,以達到更為優化的效果,為后續工作的科學決策和方案優選提供科學依據。所以,測度指標的選取必須目的明確,指標要客觀、本質地反映相關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測度出檔案開發利用的影響力,從而全面實現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目
2.2.2科學性原則一是測度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指標的選擇與層次劃分要符合邏輯思維習慣,且各項指標都要有明確的含義和目標導向,不能太抽象或似是而非,應為可量化的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可執行性;不能僅僅是定性的,還要避免選擇模糊含義的指標,以免出現互相矛盾、標準不一、越界劃分等錯誤;同時,指標層次之間的界限要明晰,但各層次指標并非孤立、分散使用的,而是要成為一個系統化的完整體系。二是測度方法的科學性。不能只選取其中的一種或兩種方法來進行測度,而應采用多種方法結合進行測度,這樣得出的結果更具說服力,更真實有效。三是測度選取的代表性指標的科學性。對于有關的測度指標要進行篩選,所選指標必須典型、有代表性,能科學反映檔案開發利用的水平及影響。
2.2.3模糊性原則人們構思一個復雜、系統的測度指標體系時會發現相當一部分指標可能屬于定性指標,而且某些定量指標也很難用準確的數值表達,這是被測度對象的屬性決定的。同時,測度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意識決定論”的體現,往往是測度者觀察角度不一、測度方法多樣。因此,借助模糊,將數學抽象思維模式應用于檔案開發利用的基本理論領域,在追求準確完善的前提下還得允許一定程度的置信區間存在,以系統綜合的指標效應反映總體的質量層次,測度效果將更為理想。
2.2.4動態性原則檔案信息資源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應有不同的建設策略和工作內容;同時,用戶新的和潛在的信息需求總是不斷顯現。由于測度對象始終處于變化發展過程中,檔案開發利用影響力測度也應適應其規律,不斷總結、改進,修正測度標準,在動態中保持相對穩定,以獲得有效的測度數據,為完善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系統提供科學依據。
3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
力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構建測度指標體系是測度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的重要環節,如何使指標體系更科學、合理,須遵循科學的方法,本文在分析經濟社會環境下檔案開發利用的影響因素基礎上,初步設計了以下測度指標體系。
3.1測度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需要考慮的因素檔案部門是整個社會環境系統的一個要素,必然與其相互作用,而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主要是檔案部門的行為,因此,測度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不僅要考察檔案部門內部影響到檔案開發利用的因素,還要考慮這一行為與外部環境各要素的相互影響。只有全面考察這些因素,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才能更全面、科學。
3.1.1檔案部門因素檔案開發利用就是由檔案工作人員通過若干工作環節對檔案資源進行開發,及時輸出檔案信息,滿足檔案用戶的利用需求。檔案部門內部影響開發利用的因素,主要有檔案工作人員、館藏量、檔案信息資源的加工程度、檔案信息服務的效果、有關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與法規等五個方面。檔案工作人員是檔案開發利用的主體和關鍵要素,其整體素質和結構狀況直接影響著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效。檔案館藏是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的物質基礎和前提,豐富的館藏和優化的館藏結構有助于提高開發利用的效率,無館藏就談不到開發利用。檔案用戶除了需要原始信息,往往更關注經過分析、預測的綜合信息,尤其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經濟、科技信息,這要求檔案部門對檔案信息資源深加工,下大力氣做好層次深、專指性強的二次甚至三次性的信息開發。目前,檔案部門的信息服務還不能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需要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加大檔案網站和數字檔案館建設力度,提升信息服務能力。我國當前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還不夠系統、完善,對檔案信息的管理缺少協調和溝通,致使檔案信息傳播的不同系統職責不清,各行其是,成為制約檔案開發利用的重要因素。
3.1.2外部環境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反映著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活動與社會的相互影響。良好的政治環境有利于產生開放和開發檔案的方針、政策,檔案開發利用政策也影響著政治環境,如檔案開放、公布制度的實施,配合了政府信息公開,維護了公民的知情權,從而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包括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等在內的經濟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的規模、速度、水平和效益。檔案開發利用是服務性的科學勞動,需要大量經費投入,檔案工作者主體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越發達、投入的經費越多,開發利用工作發展得越快。而檔案部門只有做好開發利用,產生一定規模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切實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得到認可,獲得更多的經費支持。文化因素指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檔案資源有必然的利用需求。檔案真實記載了人類科學進步、經濟建設、文化發展、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情況,是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儲備形式。這一屬性決定了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與文化環境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科技因素指科技進步與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互為影響。現代科技大大加快了檔案信息化建設進程,提高了檔案部門深入開發檔案資源的能力。同時,檔案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科技信息,運用先進技術對其深層次發掘并服務于科技工作,既充分實現了檔案自身價值,也有力推動了科技進步。
3.2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測度指標體系設計據以上測度原則及影響因素,筆者認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的測度指標應包括三大類,一是檔案開發利用規范,二是檔案開發利用方式,三是檔案利用效益。這三類指標中,開發利用方式主要反映開發利用活動的過程或行為,利用效益主要反映活動的效果,這兩項指標都反映了檔案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的直接影響;而規范是開發利用方式及效果的制度保障,對經濟社會間接發揮著影響力。
3.2.1檔案開發利用規范該類指標包括制度規范和管理規范,是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保障,主要反映有關檔案開發利用的政策法規制度的制訂和執行。制度規范主要包括檔案的開放制度、公布制度、利用制度和開發制度等,其中開放制度主要規定了檔案開放利用程度有多大、如何開放、開放多少檔案等,公布制度主要規定公布檔案的形式和頻次,利用制度主要是檔案利用主體、利用程序和內容方面的規定,開發制度主要是開發主體、開發程序和內容方面的規定。管理規范主要是檔案工作標準的制定,包括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等。
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給高校共青團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從外部環境上看,在宏觀層面上,面對全球化時代,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黨的十強調,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這是高校共青團工作必須面對的大背景。在微觀層次上,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高校擴大招生、后勤社會化、專業調整、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等措施的實施,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科學化,這對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工作對象上看,新時期大學生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事件的考驗中展現了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的形象,他們并不沉醉于對理想的憧憬,愿意扎扎實實做實事。他們特別愿意為經濟社會發展,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事情,但不在意服務的過程和形式,而更看重他們的服務是否有實效[3]。許多傳統的團的工作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他們,進而也不能從思想、行為上引導他們。因此,高校共青團工作不僅僅要“面向市場”,更要乘“市”而上,建立有效載體,整合資源,拓展渠道,發揮優勢引導高校青年學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二、高校共青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策略
1.整合資源,借臺唱戲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具有組織體系完備的優勢,只有走社會化的路子,才能調動各方面的資源,把青年工作變成一個社會工程。發揮共青團的優勢,依靠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各種社會資源,這就是共青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最佳選擇[4]。高校共青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有效地組織調動社會資源。第一是人力資源,做好青年工作,僅僅依靠共青團組織是不夠的,必須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教育。第二是工作陣地,要善于利用社會上的有利條件,延伸高校共青團工作陣地的觸角,同時將一些活動陣地推向社會,使其發揮綜合效益。第三是社會資金,彌補團的經費不足。比如面向社會開展青年就業見習,不但能夠幫助見習基地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促進企業發展,而且還能夠利用社會資源,彌補學校勤工助學崗位和經費的不足,幫助團員青年了解社會,為進一步更好地擇業做準備,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共同獲益。
2.校地共建,互利共贏高校共青團組織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可以選擇和地方團組織進行共建、合作的方式。深入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引導學生針對各地情況利用自己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開展服務工作。我國部分地區已做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團市委開展的“首都大學生城市發展服務計劃”區校共建項目。同時,應充分利用高校團組織和地方團組織合作的資源優勢,形成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合作形式可以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掛職鍛煉、博士服務等,讓學生切實、有效地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當中。
3.學生主體,社團沖鋒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組織引導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重視以學生社團為重要載體,支持和引導學生社團在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開展的各項自主性活動,以自己的行為來影響社會、推動社會、改造社會,有效發揮學生主體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推進團的工作向多層次、多領域方向發展。支持并指導學校的理論研究社團面向社會開展政策宣講、道德模范宣傳,學生科技社團面向社會開展科技宣傳、技術推廣,公益社團面向社會開展志愿服務、環保普及等活動。
三、高校共青團發揮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
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多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育人體系。依托于思想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的高校,高校共青團組織擁有許多顯著的優勢。應充分利用優勢,有效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1.發揮科技優勢,在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促進科學普及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等方面做出實效高校共青團根據學校的學科優勢、科研優勢,組織青年教師、青年學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服務。一是推進產學研結合。高校團組織與教務、科研、資產管理部門合作,對大學生科技園進行合理利用,為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基地,青年科技創業者打造創業平臺,有效推進產學研結合。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通過舉辦“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創業大賽、研究生學術節、青年科技成果展、青年創新創業博覽會、青年創業夜校等,為青年團員的科技成果提供展示的舞臺、交流的平臺和推廣的天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促進科技普及、提高公眾科學素質。高校團組織組織和引導青年教師、各類學生社團走進企業、農村、社區,推廣實用技術,幫助企業、農民、居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質。
2.發揮文化優勢,在校園與社會文化互動、先進高雅文化弘揚和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形成特色大學是文化的生產和傳播中心,大學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團組織應發揮學校的文化優勢,發揮大學傳承文明、咨政育人的作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服務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深化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校園文化的三個層面即物質、制度、精神都有高校的鮮明特色,團組織抓住其超前性、豐富性、多變性等特征,以校園文化來之于社會文化又反作用于社會文化,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通過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引導青年學生主動融入并改善社會文化,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促進先進文化、高雅文化的弘揚。大學是各種文化交流、交融與交鋒的重要平臺和前沿陣地,也是先進文化、高雅文化的培育基地。高校團組織引導學生文藝骨干,排演經典文藝作品,將先進文化、高雅文化帶到工礦農村社區,促進先進文化、高雅文化的弘揚。三是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大學文化的基本特性,決定了大學在推動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高校團組織積極參與孔子學院巡演、巡講,青年國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在主動融入世界的同時展示中華文化的特色與魅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文化支持和國際影響。
3.發揮人才優勢,在智力支持、人力支持和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樹立品牌作為高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大學直接服務經濟社會,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6]。高校團組織應發揮人才優勢,在協同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精細環節入手,樹立青年人才品牌。一是組織青年人才提供政策參考、決策咨詢服務,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高校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教育教學資源,高校團組織發揮橋梁作用,當好領域專家、青年教師和學生面向社會,開展決策、管理、咨詢服務的服務者。二是組織青年骨干到企業、鄉鎮掛職鍛煉,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高校團組織主動爭取各方面支持,開通青年骨干、團干部與校外各單位的通道,開展“博士服務團”等工作,輸出優秀、成熟的青年人才到各級各類機關、單位掛職鍛煉,發揮人才優勢,協助掛職單位搞好生產第一線的工作,既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又為青年個人成長提供幫助。三是組織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青年學生在團組織的引導下開展的志愿服務、義務支教、社會調查、科技攻關、理論宣講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發揮了大學生的學業專長和學科優勢,培養他們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精神。
4.發揮陣地優勢,在傳統陣地和新媒體手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探索近年來隨著大學園區、大學城的建立,以及校區、園區和周邊社區三者間的有機融合、聯動發展,高校共青團的陣地優勢逐漸明顯。高校團組織發揮陣地優勢,為三區發展提供支持進行有效探索。一方面,整合校內外經濟、人力、場地資源,面向社會提供服務。高校團組織建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業見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科技支撐基地、志愿服務基地、校園文化建設陣地等向社會青年自組織開放,引進校辦企業、校友企業參與學生教育管理,社會組織與學校機構聯手服務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團建創新努力開拓團組織活動新陣地。團建創新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高校團組織適應現代青年溝通、交流的新特點,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建設各類網絡和新媒體陣地,有效服務校區、園區和社區的聯動,為國家支柱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招聘、見習的宣傳等,實現社會與校園資源的共享,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