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水生態環境治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生態環境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生態環境治理

        第1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近幾十年來,污水處理技術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應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國內脫氮除磷技術一直不夠成熟,受傳統治理技術和設計理念的束縛,在對生活污水等有機污水的治理上,許多設計單位和成套設備制造商只重視COD、BOD5等有機污染物的去除,而忽視了脫氮除磷。隨著污水成分的日趨復雜和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三級處理和深度處理污水廠也在很多城市興起。同時,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新工藝、新技術大量涌現,如AB法工藝、間歇式(序列式)活性污泥法、脫氮除磷的A/O系統、同步脫氮除磷的A/A/O系統、氧化溝系統等。這些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水環境的污染。現有的技術設備一般都存在投資高、處理成本高等問題,影響了整個處理系統的運行。目前,采用較多的二級處理污水處理廠基建投資一般約為1000元/m3,如果考慮深度處理或三級處理,處理成本將會達到1500元/m3以上。由于國家的財力還十分有限,而采用BOT等方式吸收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環保市場機制也還不健全,導致水環境治理速度相對緩慢。如何優化組合工藝,采用新技術,降低成本,增強處理效果,應用經濟適用的“三低一少”(投資低,運行費低,管理要求低,廢泥量少)的污水處理新技術成了水環境治理的一個新課題[1]。

        2治理和改善的基本處理要求

        2.1從水環境的整體進行考慮和處理

        水環境是一個整體性的生態系統,對水環境進行生態處理時就必須要從整體入手。雖然治理和改善水環境一直是我國的重點工程,但過去的生態型水環境治理并未從整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和處理,通常都是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水循環系統建設,通過對水源的循環處理爭取實現水源的凈化,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卻常常是毫無效率的,甚至會加劇水環境的污染程度。因此,新時期的生態型水環境治理要求人們必須從整體的角度進行考慮。

        2.2確保水環境處于良性的循環狀態下

        水是一種可以再生與循環使用的重要資源,主要涉及自然與社會循環2種形式。其中,社會循環指的是人類通過開挖利用產生的水進入的循環;而自然循環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兩者相互交織,社會循環需要建立在自然循環基礎上,同時,還會對自然循環造成影響。若在社會循環過程中,充分考慮自然循環基本規律,加強污水處理,保證排放至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滿足環境要求,則會使自然循環良好維持,保證淡水資源可以被人們持續應用。以雨水為例,通過滲透與貯存,對其循環途徑進行修復,控制暴雨的自然徑流,減小洪峰流量,避免災害的發生[2]。

        3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技術的具體應用

        3.1建立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與天然濕地之間存在著不可改變的區別,但人工濕地切切實實是在全面分析天然濕地的相關特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工濕地主要是在相關技術的應用下借助一定的地理優勢和水環境形成與天然濕地相類似的濕地環境,從而對受污染或者破壞的水環境進行相應的修復和改善,這樣的修復、改進作用主要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與生物作用。人工濕地的建立雖然總是缺少一定的天然性,但成熟后的人工濕地擁有與天然濕地類似的穩定生物膜,受到污染或者破壞的水源在經過這一穩定生物膜時,有害物質就會被這一穩定生物膜過濾出來,其他污染物質也會被這一穩定生物膜自覺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深圳市的燕羅濕地,就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應用案例。

        3.2建立湖濱帶

        湖濱帶是由陸地向水域過渡的特殊地帶,它可同時具有水域和陸域2種生態系統,而且具有其他水域帶或陸域帶所不具有的特殊生物群種,能夠在水源的保持、凈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建立湖濱帶可以將凈化水源與涵養水源的微生物進行大量的存儲和培養,使有問題的水環境系統在經過這一生態系統時能夠得到充分的凈化和改善。湖濱帶除了具有凈化好改善水源的作用之外,其觀賞效果也是極佳的。湖濱帶具有層次性和過渡性,因此,水生物也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但它最重要的作用還是在于改善水環境[3]。

        3.3建立人工浮島

        所謂人工浮島,是利用人工技術在水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或營養化程度較為嚴重的地區進行水生生物培植,從而使得這些植物能夠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吸取大量的水域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及過度豐富的營養物質,使該區域內的水環境達到一個較為正常和穩定的水平。人工浮島的建立和應用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不受水域生物種類以及水量多少的影響,完全根據該水域的受破壞程度來決定水生生物的養殖規模和面積。

        3.4吸收利用雨水地表徑流

        在城市化建設不斷擴大規模以及新農村建設步不斷加快的前提下,我國的土地利用類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表植被覆蓋率及類型受到了較大影響。建設中對土表硬化處理后的土地不僅會破壞淺層地表的水文,并阻礙地表徑流的正常滲透,使得建設區域內的生態型水環境深受迫害。除此之外,植被的減少使得建設區域內的水源涵養能力大大削弱,土表的滲透力受到影響,發生降雨時,大量的地表徑流被浪費,甚至引起該區域內的積水或洪澇災害。因此,在生態型水環境治理的嚴格要求下,必須要對地表進行改造,以增加地表雨水的滲透量。最為常見的措施就是要更換硬化地表的材料,改為透水性較好的礫石或者透水板磚,并盡可能地增加綠化面積。

        4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新技術的嘗試與應用

        水環境的不斷惡化和當前水環境治理技術存在諸多的弊端這2種情況,我國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嘗試,終于在“十五”重大科技項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進步。在原位型水生態修復方面,我國武漢的月湖、桂林的桃花溪、蘇州的拙政園等水系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修復。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向社會證明了治理和改善水環境還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為大自然留足自由發展和自我修復的空間。因此,我國在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方面大力推進新技術的嘗試與應用:(1)對環保部門的工作進行調整和重新部署,要求其不僅要想盡辦法遏制水源的污染惡化程度,還應該盡最大努力對水源的受污染情況進行緩解。大力嘗試和應用新型的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技術,盡快完成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技術的更新換代或者改進。(2)城市或農村規劃部門也必須要積極配合環保部門的工作。無論是規劃城區建設還是新農村建設,都必須充分考慮生態型水環境的建設問題,必須要為生態型水環境留足空間,而且是原位型的生態空間。同時,在興建城市居民小區或農村建筑時,都要充分考慮排水問題,設置性能優越的排水系統和排水設施,同時在綠化城市或者農村的環境時,天然的水系環境不可破壞,必要時可以為其設置保護等級,并通過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保護。

        5結語

        第2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關鍵詞】 生態環境 水庫環境 湖泊 保護 治理

        水庫環境主要包括水體和底質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都是水庫的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基礎,受人類活動、氣候、入庫河流、水庫漲落帶的土壤以及生物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水庫環境的破壞主要是指水庫修建完之后一定時間內水質遭到了破壞。保護水庫生態環境不僅適應了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還有利于緩解水庫區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對水庫區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1 水庫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水質逐漸惡化。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田排水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流入水庫,造成了水質的惡化。這些污水中往往含有重金屬元素、農藥、需氧有機物、化學物質以及氮、磷元素等等,過多的污染物超過了水庫自身的凈化能力,造成了水中魚類的大量死亡、藻類的瘋狂生長,使水失去了利用的價值。

        (2)生物的種類減少。由于水庫是人類為了防洪、灌溉等目的而人工修建的湖泊,它阻斷了河流原本的連續性,改變了水中生物生存的環境。高壩水庫的下游河水的氣體飽和度、渾濁度、營養鹽的含量以及水溫都發生了變化,嚴重影響了水庫下游的魚類的生長于繁殖,少數魚種瀕臨滅絕,從而破壞了食物鏈,破壞了生態環境。

        (3)破壞了生態平衡。水庫下游的濕地面積受水庫汛期與非汛期的影響。當水庫的水位較低時,水域面積和濕地面積就會相對的減少。這就會造成物種結構的變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有些物種甚至會瀕臨滅絕。濕地上生存的一些鳥類也會因為找不到食物而難以生存,一些競爭力較弱的鳥類就會逐漸減少乃至消失。除此之外,一些農民還將濕地開墾作為農田,嚴重破壞了植被的生長環境,加速了物種數量的減少。

        (4)破壞了陸生生態壞境。在建設水庫的過程中,會破壞周邊大量的植被、樹木等等。興建水庫周圍的大量地皮被施工方占用,使得陸生動物無家可歸。除此之外,在水庫的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嚴重破壞了河道周圍爬行動物與河道里水生生物的生活環境,使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結構失去了平衡。各種因素導致動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極大地影響了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

        (5)影響了社會環境。水庫建設改變了水庫區周邊的社會環境,主要是指水庫水利工程建設通常會占用該地區的土地、森林、工廠、房屋甚至文物古跡,給該水庫區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其次,水庫的建設會導致水庫區水位的上升,改變了耕地的土質,使得耕地不再適合耕種。最后水庫的建設可能會導致該區的氣候發生變化,使得部分生物死亡,從而可能會出現傳染疾病,影響人群的健康。

        2 水庫環境生態的治理與保護措施

        要解決水庫生態環境的問題,就應該要控制污染源頭。利用生態學原理與工程學的先進技術對各種污染源頭進行綜合治理與控制。下面將詳細介紹生物緩沖帶技術、流域生態學技術、生態河堤技術以及工程保護措施五種方法在水庫環境生態的治理與保護方面的應用。

        (1)生物緩沖帶技術。生物緩沖帶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攔截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質的條狀帶、受保護的土地。它的內容豐富,治理環境的效果非常顯著。在建設緩沖帶時,一定要充分考慮生態效果、景觀效果、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問題,是生態環境和經濟能夠和諧發展。在水庫的周邊種上一片有一定高度的綠色樹木,利用樹木的強大根系來加固水庫岸邊的土壤。加固之后的土壤能夠增強對水浪的抗擊能力,可以阻擋泥沙以及污染物進入水庫,很好得控制了污染源。在選擇種哪種樹木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土質以及物種結構的影響。

        (2)流域生態學技術。流域生態學以流域為研究單元,應用等級嵌塊動態理論,研究流域內高地、沿岸帶、水體間的信息、能量、物質變動規律。流域生態學研究的內容包括流域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流域景觀系統的結構、功能、變化,流域生物的多樣性,流域內干、支流的營養源以及利于水系的環境容量等等問題。只有了解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制定良好的治理與保護對策,維持平衡的生態環境。

        (3)生態河堤技術。生態河堤技術是在人工濕地技術上發展起來的。生態河堤技術綜合了生態效果、生物生存環境以及自然景觀等因素,建造一個適合動物與植物生存的仿真大自然的保護河堤。生態河堤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和繁衍的環境,進而就增強了水體的自凈化能力。生態河堤可以預防洪水和干旱,可以調節水量,保證水庫區生物的多樣性。當前,世界上有很多的國家正在對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河流進行仿真大自然的改造,建設仿真自然的河流已經成為全球河流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只有先借鑒別的國家生態河流建設的成功案例,才能避免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問題。

        (4)工程保護措施。在水庫的周邊應該設定相關的保護標志,對于進入保護區的人員,要對其進行相關保護知識的說明,防止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事情發生。為了減少水庫水質的污染,要定期對水庫的庫底進行污染物清理。在水庫區的周邊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力度,鼓勵農民多使用農家肥,少使用化學農藥。結合群眾的力量,對水污染源進行逐個的治理。

        參考文獻:

        [1]藺秋生,黃莉.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及其工程補償措施淺析[J].水利電力科技,2007,33(1):22.

        [2]郭喬羽,楊志峰.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生態影響后評價[J].環境科學學報,2005(5):6- 7.

        [3]趙慧君,張樂.關注大壩對流域環境的影響[J].山西水利科技,2002(1).

        第3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關鍵詞:民勤縣;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對策

        民勤位于河西走廊北端、石羊河流域下游,東北被騰格里沙漠包圍,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環繞,是我國典型的荒漠綠洲之一,國土面積1.60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約1 440km2。年均降雨量為110mm左右,年均蒸發量2 644mm,為降雨量的24倍;年均氣溫7.80 ℃,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光源資源豐富,是本區的基本氣候特征。無霜期平均為130d。自開墾以來就是一個完全依賴于灌溉的農業區,“十地九沙、非灌不殖”。

        1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1地表水資源

        縣境內不產生地表徑流,唯一的地表徑流是南部進入境內的石羊河,發源于祁連山北部,由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和西大河8條山水河流匯集而成,徑流由基本徑流、冬春余水和洪水三部分組成。入境地表水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呈逐年減少的趨勢,由20世紀50年代年均5.42 億m3,減少為90年代平均1.31 億m3,21世紀初年均不足1 億m3,年均減少0.10~0.15 億m3。境內水草叢生的青土湖早在1959年就完全干涸,現已成為荒漠鹽堿灘。2004年石羊河下游持續斷流,紅崖山水庫首次出現干涸。全縣現狀可供水資源量1.54 億m3,其中石羊河地表水0.61 億m3,民調工程調水量0.39 億m3, 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0.64 億m3。

        1.2地下水資源

        20世紀60年代以來,民勤灌區開始提取地下水維持農業灌溉,逐漸由一個以地表水灌溉為主的河水灌區演變為一個以井水灌溉為主、河水灌溉為補充的井河水混合灌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配套使用機井達到最高峰為1.10萬眼,地表水缺乏補給,地下水不斷提取,導致水位不斷下降,水質不斷惡化。全縣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0~1m,地下水埋深由20世紀50年代1~5m降為現狀18.80~28m,最深達40m,水質礦化度年均升高0.069g/L。湖區處在流域的最下游,礦化度平均高達4.3342g/L。全縣配套機井9 519眼,2006年地下水開采量5.40 億m3,年超采約2.96 億m3。開采井集中分布于各灌區,井深一般為60~150m,主要開采中上層地下水,下游的湖區灌區等地有部分區域已開采深層地下水。

        2生態環境現狀

        2.1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和死亡是民勤盆地面臨的又一重大災害。50~60年代以前,民勤盆地大部分地區地下水埋深在1~3m之間,湖區北部小于1m,植被生長環境良好。盆地丘間低地,河湖兩畔均為蘆葦等濕生系列的草甸植物,70年代嚴重退化,首先是濕生植物退化,現在幾乎全部被旱生植被代替,大面積的天然林和50年代末種植的沙棗林衰敗、枯死現象嚴重。近些年全縣有13.50萬畝的沙棗林枯梢衰敗,35萬畝白茨、紅柳等天然植被處于死亡或半死亡狀態。

        2.2土壤鹽漬化

        一是原生型:在地下水尚未大規模開采利用之前,土壤已經積集了一部分鹽漬;二是蒸發型:民勤綠洲內地下水位埋深較淺,通過長期強烈的蒸發作用,鹽分在地表聚積,形成蒸發型積鹽土壤。三是次生型:隨著淡水資源的逐年減少和地下水開采量的增大,使地下水反復消耗和濃縮,使地下水水質急劇惡化,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

        2.3綠洲沙漠化加劇

        沙漠化是民勤盆地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民勤盆地伸入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地處干旱氣候區,降雨量少,蒸發量大,風多、風速大,在強大的西北風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向東推進,構成了對民勤北部綠洲區的嚴重威脅。毀林毀草、水源減少是導致民勤盆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林內人畜出入,牲畜踐踏,造成植被稀少,林地起塵,再生能力減弱,幼樹不能復生,森林環境和林木生長的條件逐漸消退。自清代康熙年間以來,土地沙漠化的進展就已加快。近些年已有10萬畝耕地沙化,綠洲北部近10萬多畝耕地因鹽漬化而被迫棄耕,395萬畝草場退化,58萬畝林地沙化。全縣灌區內現有約1/3的耕地受到風沙威脅,毀種、毀苗現象時有發生。綠洲內荒漠化面積由91%增長到94.50%。

        此外,人口的過速增長,也是民勤盆地生態環境惡化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3生態惡化原因分析

        3.1石羊河上游來水量逐年銳減

        石羊河年徑流量在50年代為5.42 億m3,而60年代后期為4.55 億m3, 90年代為1.31 億m3,2005年入境徑流僅為0.61 億m3,只有50年代年均的1/9。究其原因,自70年代以來,上中游灌區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用水量增大,加上地下水的不斷開發,石羊河滲漏水匯集減少,使得進入民勤的徑流量銳減。作者認為:自然條件已不是影響石羊河下游徑流的主要因素,而上游人類活動的強烈程度則影響對徑流起了主要控制作用。

        3.2地下水過量開采

        一方面地表水來水減少;另一方面境內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開發利用不盡合理。近20多年來,隨著石羊河上游工農業大力發展及對水資源的過度使用,進入民勤盆地的地表水資源大大減少,地表水資源已遠遠滿足不了民勤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為了維持生計,民勤縣不得不超采地下水,用于農業生產,致使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的開發,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使大量的適生植物失去了水源條件,生態水得不到保障,植被的退化,土地的沙化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和

        社會問題。

        4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對策

        4.1推行集約型生產,大力發展節水高效農業

        民勤的最終出路是建立節水型高效農業,石羊河流域發展日光節能溫室的條件比較優越,不少農民都掌握了栽培技術。在壓縮耕地面積的同時,要按照錢學森倡導的“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的技術路線,趨利避害,積極發展以日光溫室為重點的高效節水陽光產業。引導農民家家戶戶都搞大棚生產,保證每個農戶至少建成1~2座高效日光溫室,充分利用太陽和沙漠的光熱資源,延長和拓展作物生長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有條件的地方要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發展棉花等節水農作物。這樣做,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僅不會受到影響,而且可以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當然,大面積發展高效農業,對農民來說也是一場革命性變革,必須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并組織好培訓和技術指導等各項工作。要按照穩糧、擴草、適度發展經濟作物的思路進行,大力壓縮高耗水的辣椒、玉米等作物面積,發展棉花、藥材、茴香、飼草等節水型作物,并形成一定的優勢和規模。通過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高效農業、草畜產業、節水型農業,使糧經草的種植比例,由現狀的50.60∶21.30∶28.10調整到31∶41∶28左右,農田灌溉定額平均由現狀405m3/畝下降為320m3/畝,畝均少配水量80m3/畝。這樣,既節約用水,充分利用了土地,又增加了農民收入,還保護了生態,可實現 “三贏”。

        4.2關井壓田,限制地下水開采

        適量關閉機井,壓減耕地面積是民勤縣對水資源危急做出的一項戰略抉擇。關井壓田主要是為了限制超采地下水,緩減水土資源矛盾,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2005年底,民勤縣農業灌溉配套使用機井9 519眼,耕種面積102萬畝。根據省政府確定的民勤盆地地下水削減開采量方案,對全縣農業灌溉配套使用的機井進行適量關閉。耕地壓減以農區綠洲和湖區移民遷出區為重點,保留耕地面積按人均2.50畝的標準,超標準的全部壓減。全縣農業灌溉面積在現狀102萬畝的基礎上,到2010年要控制到62.50萬畝,壓減耕地面積39.50萬畝。壓減面積堅持“三先三后”的基本原則,即先易后難,先壓減未經批準的,后壓減村社集體的;先外后內,先壓減綠洲的,后壓減農區內部的;先大后小,先壓減種植大戶的,后壓減農民個人的。壓減區域以綠洲為重點,適度壓減農區內種植面積。壓減后的面積要因地制宜,采取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人工封育、自然恢復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理和保護,避免引起新的沙化和荒漠化。配套使用機井有現狀9 519眼減小到6 519眼,到2010年全縣要關閉機井3 000眼,削減地下水3.82億m3,需水總量由現狀6.71 億m3減少到4.47億m3,節水2.40億m3。

        4.3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

        省委書記陸浩指出: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節水。節水的重點是推進水權改革、水價改革,落實各項節水措施。推進水權水價改革,要按照“用水許可、取水計量、指標控制、配置優化、水票運轉、有償用水、健全制度、公眾參與”的原則,水權水價同步改,工業、農業、城市節水綜合抓,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一是要全面落實初始水權分配,將水權全部落實到用水戶,完成縣區向灌區、行業,灌區向鄉鎮、村組(用水者協會)向用水戶的三級水權分配工作,并完成水權證核發工作。二是要全縣農業用水全部實施水票制供水。水票為用水戶的水權憑證。水管單位依據配水計劃和用水定額向用水戶出售水票,用水單位或用水戶可以通過水票流轉的方式進行水權交易。用水戶節余水票由水管單位以120%的價格負責回收。三是要逐步完成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工作。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民用水者協會的組建工作,明確責任,周密安排,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工作,通過協會將水權配置到戶,出售水票,收繳水費,協調水量交易。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編制地下水控制管理辦法、農民用水者協會章程等有關水權改革的制度和辦法,建立“以水定電、以電控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限額配水、超量加價”的水資源管理新機制,進一步推進水權改革,規范水權交易行為。

        為了減少地下水資源開采量,機井無計量設施是地下水管理的最大難度,機井必須安裝智能化控制計量設施,考慮用水戶的經濟承受能力和井多的實際情況,計量管理必須分步實施,逐步到位。在面上采取“以水定電、以電控水”的辦法,充分利用一井一塊電表的優勢,準確核定每度電的取水量,然后將水量核算為電度,用電度計算水量,用電表控制取水。有條件的用水戶和節水點上示范推廣取水計量的預付費智能控制器,它的優點是一表多卡方便用戶,既能計量又能控制便于管理,這也是控制地下水開采的主要措施。

        4.4治沙造林,阻擋風沙侵襲

        第4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甘谷縣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11

        內轄15個鄉鎮411個村(居)委,總人口63.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45萬人。屬渭河中上游,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將全縣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山區屬秦嶺山脈西延部分,北部山區為六盤山余脈,渭河兩岸為沖積平原。主要支流有散渡河、西小河、藉河。海拔在1320~2716m之間,相對高差1486m。全縣境內植被稀少,只有在南后山有天然林分布。水土流失嚴重,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水土流失面積1415.25km2,占總土地面積的89.5%,溝壑密度2.4km/km2,土壤侵蝕模數高達5000~10000T/km2•a。境內年平均氣溫10.2℃,無霜期187d,年日照時數2131h,日照百分率48%,太陽總輻射量475kg/cm2。年平均降水量473.1mm,集中在7、8、9三個月,約占60%。雖然甘谷縣近十年來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除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外,化肥農藥污染、水體污染、農業廢棄物污染、白色污染等農業面源污染成為生態環境的新問題。

        1水土保持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1.1資源貧乏,人地矛盾突出

        全縣無可供開發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山多川少,山高坡陡,除渭河河谷外,全部為梁峁溝壑地貌,共有大小溝道5671條,溝壑密度為2.4km/km2。全縣8.42萬hm2耕地中,山旱地7.49萬hm2,占88.9%,其中:坡耕地3.51萬hm2,占41.72%;25°以上的坡地達1.2萬hm2,占14.25%。土壤又以黃土母質為主,極易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全縣有人口63.02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392人/hm2,渭河川區達1054人/hm2。人均耕地僅0.11hm2。由于人多地少,導致過度墾植,破壞植被,全縣墾植指數為53.2%。

        1.2干旱缺水、林草涵養水源能力低

        全縣河流為季節性河流,經流利用率低,水資源主要為降水。多年平均降水為470mm,并且年內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年內多集中于7、8、9月,年際由于森林覆蓋度低,水源涵養能力弱,加上大氣環流的影響,年年都要有連續120d以上無有效降水的記錄,干旱年份降水量僅為300mm。嚴重的干旱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山泉枯竭,人畜飲水困難,河水季節性斷流。干旱缺水是甘谷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限制因子。全縣林草覆蓋度為22.21%,而且天然林僅0.36萬hm2,比例低、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人工林面積1.54萬hm2,呈零星分布。

        1.3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低

        山高坡陡,降水集中,林草覆蓋度低,黃土母質抗沖能力差,是造成了嚴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4.15萬hm2,占總面積的90%,每年流失表土98.29萬t,流失腐殖質24.57萬t,相當于流失2.57萬t尿素、18.8萬t過磷酸鈣、54.44萬t硫酸鉀,導致耕地肥力下降。除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外,由人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生產建設項目如修路、采礦、制磚等項目中開山挖土、棄土、破壞植被等。

        1.4農業生產基礎脆弱,地方財政投入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有限

        甘谷縣農業生產為雨養型旱作農業,俗話說的靠天吃飯,干旱是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受水資源等條件的影響,農業生產的配套設施有限,農業生產的基礎脆弱。再加上甘谷縣一無資源二無工業,財政收入少,地方財政投入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有限。

        1.5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導致化肥農藥用量急增

        近年來,由于家用牲畜的減少和畜牧養殖的規模化、專業化,帶來農家肥產量的減少,同時施農家肥需投入的勞動力強度大,也導致農家肥料用量減小,相反化肥農藥用量急增。化肥農藥的大量應用在消滅農業病蟲害、促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農藥殘留、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土壤板結、土壤退化等問題,又導致對化肥使用量的追加,形成了對化肥使用量與土壤肥力下降的死循環。

        1.6農用地膜造成白色污染

        農用地膜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但由于其回收率低、不風化、難降解、入土百年不腐,特別是超薄農用地膜的大量應用,污染土壤環境和生活環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白色污染。

        2幾點治理建議

        2.1編制規劃

        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是一項涉及農業、水利、林業、畜牧、能源、扶貧開發、農綜開發、土地整理、新農村建設等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的路子,科學制訂生態環境治理規劃。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堅持全面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量力而行;要體現可持續發展,處理好保護治理與開發發展的關系,把保護治理成果與開發利用科學地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以防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處理好預防與治理的關系,突出生態防護;要與新農村建設規劃,與防災減災等規劃銜接;要體現清潔型流域的治理理念,防治地下水污染。

        2.2開展試點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項艱巨、長期的任務,要根據財力逐步實施。近期,要在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輕重緩急,篩選災情嚴重、影響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開展綜合治理試點。對列入綜合治理試點的小流域,要將綜合治理區的項目進行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并將綜合治理試點項目明確為工作重點,各司其責,加強協調,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針對具體的小流域特點,科學地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理措施,實現綜合治理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3強化管理

        要提高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質量,維護小流域的生態健康,不僅要治理,更要重視管理。切實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嚴禁在河道棄土棄渣、亂倒垃圾和在河道內占地建房,規范河道采砂管理。切實加強沿溝沿路森林植被的保護和培育,引導群眾科學合理地進行土地耕作和開發建設,從源頭上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質量。加強農藥、地膜市場管理,減少劇毒農藥與超薄地膜的用量,引導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和可降解地膜。

        2.4加大投入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廣,涉及部門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體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按市場化運作難度大。因此,必須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投入機制。例如:對接中央國債項目,爭取中央國債項目支持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接省上項目,如新農村建設、水利“六千”工程、生態林保護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土地整理、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等項目。落實市縣財政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費,重點用于小流域綜合治理。要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鼓勵自籌資金和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小流域綜合治理投入。要用政策支持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在用地、稅收等方面采取優惠政策。

        2.5強化監督執法

        要結合《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國策宣傳教育行動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強化監督執法,依法保護治理成果。把水保預防監督執法納入農村工作范疇,按照“三份治,七份管”的理念加強對小流域封禁管理,實行封山禁牧、舍施養畜;加強水保執法監督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減少人為形成的水土流失;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的落實,鞏固治理成果。

        參考文獻:

        [1]卿太明.實施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中美水土保持研討會論文集[C],2003.

        [2]徐國梅,趙青.生態環境恢復對策和保護措施初探[A].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

        第5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Abstract: The cause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establish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standardized to preserv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maintain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關鍵詞:水土流失;成因;加強監管;重要性

        Key word: soil erosion;causes;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importance

        中圖分類號:TV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4-0016-01

        在科技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環境與資源保護已引起世人的高度關注,搞好優化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是頭號的環境問題”,如不注重防治水土流失,對人類危害的惡果不言而喻。

        我縣為長白山火山噴發構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絕大部分是由山地和丘陵所構成,四周群山環繞,山坡陡,巖石多,樹木和草場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方能恢復,由于過去木材的過量砍伐,現在又大量開采石料,新增大量開發建設項目等因素,破壞了原有的地貌植被,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大部分是強度流失,沒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難以恢復植被,同時,山區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極為嚴重,因無法涵養水源,山洪爆發,洪水直瀉大河,短時沖向下游,加大下游防洪壓力,再就是大量泥沙塊石帶到河中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的崩塌滑坡危險區、泥石流易發區范圍內取土,挖砂采石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上述違法行為、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罰款。

        在山區植被好的前提下,各種建設項目不按水土保持法律規定辦事,認為無關緊要。首先是在公路建設上沒有按照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的規定辦理,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流失的泥土沖埋良田、淤塞河道。其次大量開山采石、挖礦、無序砍伐,不按科學技術操作的農業開發等因素,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在禁止開墾的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開墾、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罰款。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①落后的耕作、管理,邊開墾邊撂荒,坡耕地的增多,濫砍盜伐產生了新的水土流失。

        ②人口增加,自由民的流入,任意開荒砍樹以及不顧條件的種植人參、藥材和發展養鹿等,都使水土流失的面積和強度加劇起來。

        ③亂開小片荒、溝壑開地等直接危害農田,由于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產生大量的沖刷溝,沖刷掉大量的泥砂,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企事業單位、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未經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開墾禁止開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開墾,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罰款。

        治理措施:

        ①坡耕地采取修水平梯田,過渡梯田、地梗植物帶、石格等措施可以控制,水、土、肥的流失,對于精耕細作,提高產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②荒山治理:主要采取植樹造林、改變荒山、平衡生態環境,增加民需用材林的面積。

        ③農田耕作和經營管理的改變能防止水土流失的產生:橫山打壟、合理布置農作物,合理調節農業、林業、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結構,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④借鑒外地先進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是預防水土流失的好經驗是對水土流失區防冶的一條捷徑。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有計劃地對禁止開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進行治理,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整治排水系統、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全縣的生產建設項目要按照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凡生產建設性項目,一定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與工程建設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原則。立項計劃、設計書一定要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并由水保部門審批。否則,不予立項。農業、林業部門在組織開發性項目要將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納入項目范圍之內。要大力宣傳水保法律法規,以保護環境資源為榮,做到對破壞水土保持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要敢于批評、勸導、舉報,營造一個人人關心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圍。同時,治理水土流失一定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樹立起良好的保護環境資源的社會風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企事業單位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必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對造成的水土流失負責治理。本單位無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治理,治理費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事業單位負擔。

        建設過程中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基本建設投資中列支;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生產費用中列支。

        第6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流域環境存在的問題

            在點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礦業污染、中游的鄉鎮生活污水和畜牧業排水和城區的工業企業排水以及居民區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為突出。礦業廢水年排放量達30余萬m3。城市4條小河承納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數量較大,污染嚴重,其排水最終匯入黃柏河干流,嚴重污染干流水體。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現在生活垃圾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徑流污染。在內源污染方面,由于黃柏河下游區段受葛洲壩回水的頂托呈滯流狀態,庫區的懸浮物質易在此處沉積,此段底泥的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內源污染成嚴重。黃柏河支流-城市4條小河污染日趨嚴重,大量污水匯入黃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帶,加劇了黃柏河干流水體的富營養化。流域水資源開發程度高,水循環紊亂,生態環境流量難以保證黃柏河流域于上世紀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開發建設,流域水力資源開發程度已達63.7%,建成的大中型書庫有13座。由于工農業、電力用水,經黃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劇減少,生態環境用水量不足,黃柏河東、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斷流的現象。水土流失、生態退化流域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資源過渡開發,河流岸線資源和水面被侵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流域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減弱,導致流域生態退化問題。少數地方無序開發礦產資源,使地質結構破壞,隨意丟棄礦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和水環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頁巖區生態退化問題嚴重。包括城區4條城市小河在內的黃柏河城區段,環境污染嚴重,富營養化趨勢明顯,水生態破壞嚴重。

            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對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則流域綜合治理的組織實施需要政府的領導、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和實施單位的共同參與,根據《黃柏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和黃柏河流域的環境現狀和特征,提出黃柏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指導原則和思路。黃柏河水環境治理原則是:1)控污截源、減少流域水體污染負荷;2)科學調度、構建良性的水循環系統;3)河道治理,防護堤加固,營造多樣性的生態景觀;4)長效管理、保證流域水質持續改善;5)普及宣傳、喚起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實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導、市場機制、市民參與、分期實施、注重實效、長期堅持。綜合治理對策鑒于黃柏河流域環境問題,在工程技術層面和流域管理上,考慮使用以下方法進行解決。1)嚴格控制點源污染、大量消減面源污染點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的保證,通過礦井封堵、尾礦壩工程,進一步治理黃柏河上游的礦業污染[4];建設城鎮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區段水環境質量,改善庫區的回水水質。點源治理應納入治理的重點,是近期流域環境治理的優先項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對黃柏河集鎮構建垃圾收集、轉運和填埋系統;在農村推廣沼氣工程,改變農村能源結構,削減農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畜禽養殖業產生的廢水、糞便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從源頭上削減污染源是水環境治理的關鍵[4]。2)河道治理,治理內源污染,防護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黃柏河夷陵城區和城市4條小河防洪標準低,亟需加固防護堤和進行河道清淤。通過黃柏河小溪塔城區段、城市4條小河清淤工程和防護堤工程,全面削減內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觀,提高環境質量;通過工程措施、多自然營造技術、親水構建技術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濱岸生態景觀系統,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和景觀效果[5]。根據底泥的性質確定合理的處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環境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治理黃柏河下游頂托河段水體富營養化問題[6]。3)聯合調度,保證黃柏河生態環境需水量生態環境需水量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運轉的基本流量,根據黃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態與水環境特征以及水資源利用情況合理確定生態環境用水量[7],對天福廟、西北口、尚家河、湯渡河等水庫和干流進行聯合調度,適當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斷流現象,增加其水環境容量,保證水生態系統的健康。4)構建生態防護帶,控制水土流失生態防護帶是一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時也是一項水環境保護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沖刷,減少泥沙進入河道;利用緩沖帶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減少來陸域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線,達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的目的;緩沖帶在溪流沿岸構成了一定自然風景線,美化了河流生態景觀,改善了人居環境。5)制定長效管理措施,保證流域持續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據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綜合治理長效管理體制,已經竣工的項目能夠正常發揮功能,保證設施的日常管理,促進流域治理的持續性。

        第7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一、構筑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要求

        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積極踐行“大力興水、全面節水、科學管水”的治水思路,立足我區區情、水情,針對水資源現狀、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及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科學規劃、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建立和完善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工程體系,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水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本原則是堅持人水和諧,科學發展。堅持民生優先,以人為本。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協同。

        目標要求是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水資源條件與產業布局相匹配,提高水資源綜合供給能力;全面實施自治區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加快推進灌區節水和黃河及其它流域的水權轉換,大力調整用水結構;加大水資源節約保護力度,建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三條紅線”控制體系,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加快推進城鄉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加快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提高城鄉防洪抗旱減災能力;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建設重點供水工程,著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水利發展思路,管好資源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深化水利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二、構筑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體系的重點建設內容

        一要建設清潔能源、煤化工、新型產業基地供水保障工程體系。根據區域功能定位,結合當地水資源條件,圍繞國家、自治區級工業園布局及其對水資源的需求,規劃建設清潔能源、煤化工、新型產業基地供水保障工程體系。近期(2013-2017年,下同)重點建設阿拉善經濟開發區供水工程、烏海經濟開發區供水工程、鄂爾多斯市所屬旗縣供水工程、包頭市所屬工業園區供水工程等。該工程體系覆蓋全區11個盟市43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供水工程47處,到2017年供水能力達到23.5億立方米,解決園區重點工業項目的用水問題。

        二要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節水灌溉工程體系。以節水、增產、增糧和農牧業生產穩定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面實施自治區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建立以規劃為統籌、項目為依托、部門相協調的政府資金整合機制,重點建設節水增糧行動、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7類工程,規劃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012萬畝,新增灌溉節水能力19.47億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5億斤。

        三要建設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體系。根據區域、重點城市、河湖水生態環境狀況和當前存在的水生態環境問題,結合已開展的生態治理項目和規劃設計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規劃建設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體系。近期重點規劃建設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沙產業水生態治理工程、正藍旗元上都世界文化遺產水環境治理工程、海拉爾市伊敏河河道治理及生態恢復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

        四要建設城鄉飲水安全保障工程體系。重點建設阿拉善盟巴彥浩特及沿線蘇木鎮飲水安全工程、呼和浩特市水安全保障與水生態治理工程等,新增供水能力4.22億立方米,改善城鎮385萬人飲用水條件。建設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末解決256萬農村牧區群眾飲水安全問題。

        五要建設縣域經濟供水保障工程體系。根據當前部分旗縣已有的前期工作情況,結合當地水資源條件,近期重點規劃建設8個盟市22個旗縣22個重點供水工程項目,規劃工程總供水能力4.1億立方米。建成后預測實現工業增加值1300億元,保證48.88萬人口飲水,發展灌溉面積44.85萬畝。其他旗縣縣域經濟發展的供水保障工程,可采取現有水利工程等方式解決,或根據前期工作進展情況,對本規劃進行適當調整。

        六要建設區域經濟發展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圍繞解決缺水地區水源問題和重點缺水項目的水量指標配置,在西部主要解決水指標問題,在東部主要解決水源問題。近期重點規劃建設文得根水利樞紐及“引綽濟遼”調水工程、西拉木倫河紅山水庫連通工程、遼西北供水工程通遼支線工程和水權轉換節水改造工程,配置水量19.84億立方米。

        七要建設防汛抗旱減災工程體系。圍繞我區的主要江河、重點城市防洪減災任務,結合現有規劃和項目前期工作,近期重點規劃建設黃河、嫩江干流防洪治理工程、主要支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城市防洪工程,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和科泊爾海防洪滯蓄工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以及草原抗旱基本井工程。

        通過以上七大工程體系建設,使全區防洪、灌溉、供水等水利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水資源調蓄配置與供給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區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012萬畝,新增灌溉節水能力19.47億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5億斤;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區域經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得以緩解,新增供水能力32.98億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城鄉飲水安全得以保障;主要江河重點城市防洪能力顯著提高,建設堤防及護岸工程5013公里,新增抗旱供水能力1.2億立方米;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主要城市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三、構筑“8337”發展思路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體系的保障措施

        一要強化規劃指導。自治區水利廳負責編制自治區 “8337”發展思路重點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工程相關規劃,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后印發,指導全區“8337”發展思路重點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工程體系的實施。各地區要依據該規劃,結合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綜合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節水灌溉、飲水安全等專項規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細化規劃方案,制訂年度實施計劃。

        二要加大政府投入。要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爭取中央對我區的水利建設投入,爭取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大幅度增加地方財政水利專項資金。進一步落實水利建設基金籌集與使用政策,用足用好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抓緊完善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健全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水土保持、建設項目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確保補償資金全部用于水利建設與管理。

        三要吸引社會資金。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發展非公經濟的決策部署,按照7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水利改革發展金融服務的意見》,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

        四要嚴格水資源管理。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確保到2015年全區用水總量控制在199億立方米、2020年控制在211.57億立方米之內;加強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管理,確保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7%、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01;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確保2015年全區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52%、2020年達到71%;建立水資源管理和考核制度,充分發揮水資源配置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等方面的基礎性、導向性作用。

        第8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and eco-agricultural park construction,a series of strategies abou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were offered reasonably: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and 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關鍵詞:農村環境;生態園區;環境治理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eco-agricultural park;environmental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X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2-0015-01

        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環境污染依然嚴重。建設農村生態園區既能改善環境質量,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獲取“雙贏”的效益。因此,農村生態園區建設是當今必須選擇的道路。

        1農村環境

        1.1 農村環境現狀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農村不惜付出污染環境的代價。當今農村環境污染主要來自于農業、工業、生活以及養殖業。

        1.1.1 農業污染新型的產業模式給農村帶來新的活力和新的風貌,但是由此引發的資源缺乏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峻。亂用、濫用農藥和化肥不僅使農產品產量降低,減少農民收入,而且使農產品質量不合格(富含農藥),農藥的殘留通過食物鏈富集作用進入人體,威脅人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另外隨著大棚種植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劇。

        1.1.2 工業污染工業“三廢”未經適當處理而排放,造成了空氣中氮、硫含量超標及酸雨形成;造成了水域中重金屬超標、有毒有害物質大量存在,引起水生生物死亡,嚴重減弱了水域的自凈能力。銅礦、金礦、銀礦等礦產的開采,使山體松垮。香菇栽培砍伐樹木,致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也增加了山體滑坡現象發生的概率。

        1.1.3 日常生活污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廚房浴室里煤氣、烹調油煙以及車船等都會產生大量CO2、SO2和NO2等有毒氣體,也是日常生活污染的主要罪魁禍首;加之環衛基礎設施、垃圾收集設施不完全,生活垃圾未能實現無公害及時處理。污水處理系統不健全,廢水仍隨意排放,也加重了生活環境的污染。

        1.1.4 養殖業污染畜禽養殖場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機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及蟲卵和重金屬等,這些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后會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池塘。有機物在水中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厭氧菌大量繁殖。含有大量有機物質的污水是病原微生物很好的營養基。水產養殖產業投放的精飼料中含大量激素,其流失率高,造成水域污染,對水生植物的生長起著很大的負面作用,從而破壞了水體的自然生態環境。

        1.2 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現今,農村生產水平及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也造成了嚴重污染。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農民環保意識缺乏、環保觀念淡薄,環境保護主體缺位。②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環境保護硬件建設滯后。

        2農村生態園區建設的現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為農村生態園區建設指明了方向。國內很多地方政府已經走農村生態園區建設的發展道路。有些地方建設了集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高標準農村生態園區。有些地方實行五抓政策:抓生產發展,抓基礎設施建設,抓環境衛生,抓生態養殖,抓旅游發展。然而建設中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①缺乏創新意識。大部分生態園區僅是各種產業結構的簡單疊加;②位置選取不合理,投資較大,經濟收入不容樂觀;③缺乏科學的專業指導。有些地區目光短淺,為眼前豐厚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亂用甚至透支現有資源;④生態園區建設與環境治理沒有有機結合。雖然環境保護是重點,實際上部分地區仍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農民對農村生態園區建設認識不足,忽視“生態與生產相輔相成”這一觀念。

        3對策及建議

        推行環境治理和農村生態園區建設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大積極措施,是集中農村優勢資源,創造高效率綜合價值的科學定位。環境治理和農村生態園區建設相結合是當今農村發展建設必須選擇的道路。據此并結合以上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筆者擬從以下方面提出相關對策。

        3.1 政府要加強規劃、引導和宣傳政府部門需制定長遠策略,出臺相關政策,引導農村生態園區建設。政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爭取上級科技及資金支持,鼓勵謀求長期發展的創新精神,認真規劃,實行生態與生產并存,如居地集中,減少建筑占據耕地面積;將糞便、秸稈轉化為可利用資源沼氣;合理增設健身設備、娛樂場所;綠化、美化農村;積極倡導低碳生活等。

        3.2 提高村民環保意識、規范農民生活習慣鼓勵村民積極配合政府工作,不在政府規劃范圍外私自開發耕地、礦產,提倡村民為建設農村生態園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等。

        3.3 借鑒他山之石現今很多國家都在提倡都市農業或市民農園,這為我們推行城鄉一體化政策及建設農村生態園區和治理環境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如美國以農場與社區互助的組織形式來發展都市農業,既促進了園區建設也加強了環境治理;巴黎農業生態區利用農業限制城市擴據,利用農業將公路、工廠等污染區與居住區分隔;我國各地須以自身情況為基點,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開拓創新意識,制定科學方案,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逐步實現農村生態園區的建設。

        4小結

        面對農村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以及日趨嚴峻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如何有效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建設相協調,從而實現新跨越,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為此我們必須走農村生態園區建設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的道路,從而實現農村生態與生產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第9篇:水生態環境治理范文

        1.1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從工業污染防治情況來看,12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達到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要求,77家污染物排放重點企業,主要污染物部分實現達標排放,其中延吉市工業企業排污達標率為96.8%。全州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部投入使用,污水處理率已達到80%以上。

        1.2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

        實施了長白山天然林保護工程、長白山東北虎保護區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39個重點項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8.6萬公頃。生態環境、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初見成效,全州主要城市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或三級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80.3%,國家和省級各類自然保護面積達到65.9平方公里。

        1.3水源建設邁出較大步伐

        全州湖泊2000年7.83km2,比20世紀50年代初的5.60km2,面積增加2.23km2。全州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01座,作為飲用水水源的水庫有7座,水源保證率有了較大提高。

        1.4水源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

        嚴格制定并落實水源地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的水質基本達到地面水Ⅱ、Ⅲ類水體標準,城市飲用水達標率為98.7%。其上游河段水體質量達到功能類別Ⅰ-Ⅲ類水質標準。

        2全州水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2.1水污染問題形勢嚴峻

        延邊州大多數水源地地處各河流源頭或上游,幾乎不受重大點源污染。從各河流水源地的時段評價中,汛期(豐水期)部分水質指標偏高的現象表明,我州各主要水源地大部分是受降雨后,隨地表徑流入河的腐質酸等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所致。其污染主要是高錳酸鹽等指數超標,總氮也正是受到面源污染物在水庫中富集的結果。

        2.2供水管網設施老化,影響供水安全

        很多城市供水管網年久失修,管網腐蝕等因素,影響和降低了水質。特別是靠地下水供水的居民區,水質不達標問題難以解決。

        2.3鄉鎮水源污染逐年加重

        在鄉鎮、村屯水源保護方面,由于保護設施不完善,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在水源地附近堆放柴草、放養牲畜、亂倒垃圾、破壞植被等現象嚴重,部分飲用水源已被污染,細菌和大腸桿菌指標超標,直接威脅了農村飲水安全。

        2.4濕地減少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延邊州沼澤濕地面積急劇減少,由50年代初的884.9km2,減至本世紀初的122.15km2,濕地面積減少762.74km2,平均每年減少15.25km2。

        2.5土地沙化

        本世紀初,全州沙化面積為12.80km2,比20世紀50年代初的9.19km2增加了3.61km2,年平均擴展速度0.07km2/a;從分布區域情況看,主要沙化面積在圖們江流域。

        2.6河道斷流

        雖然降水量較多,但自1980年以后,一些中小河流由于受水利工程和人類活動影響,改變了水文條件,河道時有斷流現象發生。如嘎呀河干流上游、汪清河、朝陽河、黃泥河的部分河段,每年1-3月份的100天左右,常發生斷流。最大斷流長度一般占該河河長的35%~85%。

        3改善水生態環境環境的對策

        3.1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

        強化對全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力度,加大對水源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和有危害水源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罰力度,重點支持加快實施垃圾和污水處理項目建設,禁止在一級保護區內興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不準在二級保護區內興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3.2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管理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采取具體措施和辦法,認真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政策。完善涉河、用河行為“先審批后開工”程序和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措施。項目建設必須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程序。建立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和水權制度。

        3.3加強水生態環境治理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

        制定和完善我州濕地和水庫保護規劃。實施“移民工程”和各項治理建設,落實生態補償和功能區調整措施,對各濕地和水庫庫區要保護好森林資源,綜合治理泥沙淤積問題。在實行封山育林的基礎上,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工程的進度。

        3.4加強水土資源保護

        林業部門與水行政主管部門協調配合,加大水土資源保護力度,嚴禁毀林開荒,保護自然植被,種樹種草,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要加快主要江河、重要水源地水環境治理。推進小流域綜合整治,推進和完成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設,以及黑土地治理項目。

        3.5強化河湖管理,大力開展以河道整治為重點的水生態環境建設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乱码精品中文字幕 |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A∨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 一区二区日本精品理论片 |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无卡 |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