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

        第1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關鍵詞】交通運輸專業;《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

        Think and Design for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

        LI Xin LI Xue-hua WANG Li-hua JIN Xiao-hong MO Xiang-lun ZHAO Lu-cheng

        (School of Min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Abstract】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 is a kind of cross-discipline major with developing rapidly and knowledge updating rapidl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ountry "The Belt and Road industry" and "going out"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 ?have?put forward new demands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t is thought that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n make the graduat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major construct a complete knowledge acquisition.

        【Key words】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1 交通\輸專業與《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

        交通運輸專業研究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布局及修建、交通運輸經營和管理[1-4]。如圖1所示,現代交通運輸專業除了傳統的交通工程建設、規劃和行車組織等知識體系外,往往還引入不同的研究視角,包括人流、車流、物流的角度,交通參與者行為的角度,人、機、環、管的角度,機電信號設備的角度等[5-6],從而形成工學、社會學、管理學和經濟學兼具的學科體系。隨著我國交通運輸基礎建設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交通運輸已成為文理兼修、發展迅猛的交叉學科領域。

        科學研究方法是國內外高校普遍認可的科研實踐入門訓練課程[7-10],在海外大多數高水平高校當中,即便是所謂的“文科專業”――社會科學相關專業,科學研究方法也已成為重要的支撐課程,甚至已形成由多門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如哈佛大學,吳建南,鄭燁,顧華偉三位學者對其社會科學專業的研究方法課程進行的分析表明[11]:該校形成了一套目標鮮明、獨具特色的個性化研究方法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豐富,課程目標設置明確,修課要求獨具特色,選課方式開放自由,與此同時,研究方法課程的設置還充分體現出多樣性與靈活性并重、學科輻射性與交叉性并存、注重研究方法應用能力的開發與培養,以及將研究方法融入到教學與科研訓練之中等特點。而文獻閱讀又是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前提,我國當前的大學生教育體系中,文獻閱讀課程多見于研究生教育和語言類專業教育[12-13],這與當前建設“雙一流”高等學校的目標并不一致,也造成很多大學生畢業后仍缺乏獲取行業內專業學術知識、跟蹤學術前沿動態的能力。

        我國高校開辦的交通運輸專業面向交通運輸與物流行業,伴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和優勢軌道交通技術“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交通運輸行業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國際化、外向型和技術交融特點,這對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我國大多數工程專業學生培養體系當中缺乏文獻收集和閱讀能力的訓練,以及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形成了學生知識體系的“短板”,與當前社會經濟對知識人才的要求不符,在交通運輸行業教育中體現的同樣明顯。因此,需要開設《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

        2 交通運輸專業建設《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思路

        針對交通運輸專業,《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交通運輸專業領域文獻檢索、收集、閱讀和應用方法,以及交通運輸專業領域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內容可以包括:基本概念的介紹,交通運輸文獻檢索與閱讀技巧,交通運輸科學研究方法,交通運輸學術寫作等。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交通運輸專業文獻檢索的技巧,清楚文獻收集和閱讀的手段,熟練運用專業文獻的應用方法,了解交通運輸專業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交通運輸專業學術寫作和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和撰寫方式。此外,課程的學習能夠使本科生系統學習交通運輸領域科研基本知識,掌握典型的科研方法和思維方式,啟發并引導他們提出問題的意識,對本科生進行科研基礎訓練,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教學結合科研實際,以問題為先導,研學結合,學以致用,幫助本科生在交通運輸科研領域盡快入門,為今后從事相關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課程內容的設計中應當包含一定學時的實踐環節和研討環節,形成如圖2所示教學體系。實踐環節要求學生個體能夠嘗試檢索相關文獻,獨立閱讀并摘取有效信息,同時也能夠根據專業問題設計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研討環節要求學生個體或小組能夠充分合理的表述特定行業問題的研究狀況,展示研究方案并獲得其他同學與教師的認可。

        正如前文所說,《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對交通運輸專業的學生非常重要,課程內容廣泛,教學要求高,因此課程任課教師或教學團隊應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較為深厚的科研積累,以及對行業學術熱點和前沿清晰的認識。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在交通運輸專業學生培養中的作用

        大學生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基本素養,具有社會責任心和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代大學教育的培養應使得大學生建立如圖3所示的“認識-分析-了解-掌握”知識獲取閉環。可以設想,《文獻閱讀與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設計和加入能夠使得交通運輸專業的畢業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獲取閉環,對于建立完整有效的大學教育體系,以及培養具備專業素質和自主學習能力的行業人才均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

        【⒖嘉南住

        [1]劉玉梅,李輝,李孟順,等.交通運輸類專業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設計藝術研究,2004,23(3):42-44.

        [2]肖國平,嚴新平,劉清,等.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3(3):52-54.

        [3]馬永財,毛欣,萬霖.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1(4):86-87.

        [4]劉翠蓮,劉南南,紀明珍,等.交通運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26(4):44-46.

        [5]夏新海,羅振林.交通運輸類專業綜合交叉與人才培養[J].航海教育研究,2007,24(1):18-20.

        [6]惠英.交叉融合突出特色―面向交通運輸類專業的《城鄉規劃與交通》課程轉型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133-135.

        [7]楊曉琴.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5(12).

        [8]孫靜.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5):70-74.

        [9]徐夏云.基于YY和Moodle的在線學習環境實踐研究――以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4):40-42.

        [10]倪獻智,牟宗剛,于明,等.工程技術類課程教學中注重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0(12):47-48.

        [11]吳建南,鄭燁,顧華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分析與啟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5):83-89.

        第2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醫學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前、中、后期科研誠信缺失的原因

        醫學研究生教育期限大多數為三年,第1年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考試獲取學分;第2-3年進入課題組進行科學研究、撰寫論文、畢業答辯。因此,盡快完成學業、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學位證書成為研究生階段的三大愿望。然而,這三大愿望合力的結果導致研究生在短期必須得出創新性成果。當研究生經過數月的課題研究得不出肯定結果,不能在相應期刊雜志上,或僅得出一些陰性結果或重復性結果,不能達到創新性科研成果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文憑,應付導師和學校的檢驗,加之自身素質不高,缺乏思想道德修養,部分研究生便鋌而走險,通過捏造實驗數據或隨心所欲地篡改數據、編造學術論文。可見,涉足科學研究后,過大的壓力會導致科學研究后期科研誠信的缺失、學術腐敗的出現。學術規范教育不全導致科研誠信缺失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研究生課程中僅僅開設科學社會主義、自然辯證法、等理論知識,并未開設如在科研中如何誠實做學問、如何尊重他人科研勞動成果等學術道德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也沒有系統地設置對學生進行科研誠信、學術規范的教育;研究生在讀期間接觸最多、聯系最為密切、影響最大的導師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受生師比例的影響,導師常忙于自己的教學科研、行政和其他事務,對有關科學精神、學術誠信等問題僅僅給予強調或提示,沒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4]。可見,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學術規范教育不全亦會導致科學研究的中、后期科研誠信缺失。

        應對醫學研究生科學研究過程中科研誠信缺失的有效途徑

        加強科研道德素質教育,營造誠信氛圍研究生階段的素質教育不應局限于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質教育、誠信教育作為重要的德育教育內容,貫徹到研究生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切實強化科研道德意識、誠信意識。從研究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等細節抓起,把科研道德素質、誠信素質落實到一言一行上,提高研究生科研道德水準和自控能力,杜絕他們在科研、學習過程中因思想偏差而引起的學術失范行為。將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貫穿研究生科學實驗、科研活動、論文寫作等各個環節,與日常管理相互滲透,確保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工作的連續性;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精神、科研道德,運用身邊典型事例引導研究生,營造講科研道德為榮、不講科研道德為恥的誠信氛圍。制定切合實際的畢業考評體系,緩解科研壓力研究生畢業考評不以發表文章數量為依據,采用根據不同研究領域,制定研究生學術的要求。如研究生畢業后不是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則不必要做發表學術論文數量的硬性規定。另外,醫學研究多數是以動物實驗為基礎,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多數是要進行造模、干預、處理等步驟,研究周期較長,倘若在學期間發表學術論文確有困難的,可以適當放寬要求,不要強行要求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發表學術論文的篇數。但是,為了謹防放寬要求后的鉆空子行為,還可以制訂其他的補充實施細則。例如,可以要求研究生在畢業之前提供詳實的研究數據和在學期間的研究報告,以便未完成的研究能夠在后人的介入下繼續進行;也可以從研究課題的整體出發,由課題組成員共同發表影響因子較高的論文,而不是由單個研究生發表個人研究的那部分不完整、不成熟的研究成果。通過制定合乎實際的畢業考評體系來緩解科研壓力,使醫學研究生樹立勇于對自己的研究結論負責、誠實守信的科研誠信理念。合理設置科研誠信課程,發揮導師作用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中開設學術規范課程,使學生明確哪些行為是學界倡導、允許的,哪些行為是為學界禁止,是違反學術研究、學術評審、學術獎勵基本要求的越軌行為,樹立起良好的學術道德底線;開設學術論文寫作規范課程,舉辦有關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規范的講座,讓研究生掌握專業領域的基本寫作、引文和注釋規范,使研究生基本掌握學術規范常識,了解哪些行為是學術不端與失范行為。充分利用導師與研究生接觸和交流最廣泛、最頻繁的優勢,以科研為契機,開展每周與研究生科研談話一次活動,了解研究生的課題進展、科研思路以及學習生活情況;用導師自己的治學態度、道德修養、敬業精神等為研究生學習的榜樣[5];要求導師從研究生書寫開題報告、到論文中期檢查、論文交流、論文盲審、直至論文答辯全過程對研究生的誠信意識進行指導,培養研究生在科研中學會治學和做人。

        作者:宋峰 鄭茂 郜亮 華芮 張原媛 周海峰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第3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1 科學研究方法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恩曼說過:“科學是一種方法,它教導人們:一些事物是怎樣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現在了解到什么程度(因為沒有事情是絕對已知的),如何對待疑問和不確定性,證據服從什么法則,如何去思考事物,作出判斷,如何區別真偽和表面現象。”科學教育中的“科學過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學研究中,那種普遍適用的系統化的操作方法和步驟。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把科學過程與方法看成一個系統,是指一系列的相互聯系的科學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科學探究,強調讓學生親歷科學,在體驗中學習。這種新型學習方式的提倡意在改變傳統單純接受式的被動學習方式。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科學的結論,而是經歷這種結論得到的過程和懂得獲取的方法。

        科學家認為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事實的層次上,需要進一步透過現象,深入內部,抽取有關事物的本質,并且舍棄一切非本質屬性的結論,即提煉出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內在的客觀規律的各種“概念”和“定律”來。這個過程是通過探究來完成的。但科學家不管用何種探究模式,其基本的環節是共同的:科學問題的提出,科學事實和資料的收集,猜想和假設的建立,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科學教育中的科學探究學習方式的主要環節也與此相類似,表明探究學習體現了科學教育與科學研究本質上的一致,反映了科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內在的統一。科學探究強調知識獲取中的體驗,強調過程與方法,既是對我國傳統教育的糾偏,也反映了科學素養的核心要素。

        2 高中生物課程中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

        科學方法可分為多個層次,這里所指的生物科學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科學觀察方法、科學實驗方法和科學調查方法,特別是指科學實驗方法。科學研究總是從觀察開始,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然后提出假設,并對假設做出基本預測,最后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如果實驗結果與假設不一致,則說明原來的假設是錯誤的,要修改假設,重新實驗;如果實驗結果與假設一致,則說明原來的假設是正確的,可將假設上升為學說或理論。科學方法教育應包括科學研究中“過程技能”(觀察——問題——假設——實驗——結論)的教育,還應包括觀察、調查、實驗等具體的方法技能。科學方法教育中尤其要重視科學思維的訓練,即努力使學生將科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2.1 觀察實證的方法

        觀察實證是指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2.2 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果不符,就說明假說是錯誤的。所以假說—演繹法的根本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假說——實驗證明——提出結論。在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很好地展現了假說—演繹法,也正是由于他采用這種方法才獲得了科學上不朽的成績,為人類揭示了遺傳之謎。“假說—演繹法”是形成和構造關科學理論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對學生來講是“授之以漁”的重要手段之一;學完課程以后,他們對別的都可以忘記,但這些方法會存留下來,這就是真正的素養和能力。

        2.3 建立模型的方法

        新課標中建立模型被列為一項技能目標,并作為高中學生必備的生物科學素養。國家和地方的新高考大綱(說明)也已明確將這一技能素養的掌握水平作為考核對象,2007年全國高考生物江蘇卷中就已出現涉及模型構建問題的考核嘗試。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和高考復習中,教師和考生都要予以重視。由于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建立的模型主要是思維形式的模型,因此筆者擬針對幾種常見思維模型的構建方法提出如下建議。建立模型的一般程序:(1) 掌握原理。掌握模型所代表的知識、過程、規律、機理等,弄清模型的構成要素或包含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2) 明確類型。明確所構建的模型屬于哪種類型,知道該種模型的特點及表現形式。(3) 構建草圖(框架)。選擇適當的圖形、文字、符號勾勒出草圖,或用適當的文字符號搭建框架。基于模型的通適性、典型性,所以在構建時只需要考慮大多數情況即可,一般不考慮極少數情況或特例。(4) 修飾完善。對照原理查驗所構建的草圖(框架),確保其科學性;然后進一步修飾完善模型,力求規范、簡潔、直觀、有美感;最后構建出正式的模型。(5) 補充詮釋。對一些模型要添加必要的文字說明、示例、圖注等,使模型更科學、更清楚、更規范。

        2.4 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對系統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的方法。它從系統的著眼點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它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的科學思維由主要以“實物為中心”逐漸過渡到以“系統為中心”,是科學思維的一個劃時代突破。系統分析是一種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確定問題的本質和起因,明確咨詢目標,找出各種可行方案,并通過一定標準對這些方案進行比較,幫助決策者在復雜的問題和環境中作出科學抉擇。

        3 生物教學中開展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的途徑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有著眾多的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教師在努力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素材,將科學方法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3.1 通過生物學實驗開展科學研究方法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著眾多的學生實驗,每做一個實驗都是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方法的過程。在教學中盡教師要可能地將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要求學生通過明確實驗目的、自己設計實驗、討論完善實驗、最后實施實驗步驟等過程,使學生體驗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另外,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應將科學研究方法很好地貫徹到每一個實驗中,根據實驗內容的不同有目的的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接受全面而完善的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認識與訓練,使學生認識、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方法的本質,并訓練其使用有關的具體方法完成每一步驟。這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教師要注重鼓勵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暢述自己的觀點。

        3.2 通過生物科學史開展科學研究方法教育

        “讀史使人明智”,生物科學的每一項重要發現都是科學方法正確應用的典范。科學的方法是人類探索真理,發現新理論和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學也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探索、理解和學習。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關于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內容,如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遺傳物質的發現等。這些科學發現本身就是科學家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幫助學生尋著先人的足跡,在享受科學探究的快樂中受到科學方法的教育。

        3.3 通過探究性教學開展科學研究方法教育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科學探究不僅被作為重要的理念強調,作為教學建議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中。在現代教育文獻中“科學探究”、“探究式教學”、“探究式學習”都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來主動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學習內容上,不但包括事實、理論等陳述性知識,還包括科學過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識。在教學策略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探究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做出猜想與假設,并通過實驗、調查、查閱文獻等方式搜集與處理信息,對猜想與假設進行論證,最后通過表達與交流活動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一般情況下,探究式學習環節分為: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方案的設計與選擇——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評價與反思——交流與表達等7個方面。

        3.4 通過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研究方法教育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是一門具有嶄新教學理念的學科,學習的核心便是科學探究。科學探究也涉及到提出問題,并通過猜測、計劃、觀察等活動,親歷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的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形成科學價值觀。研究性學習與科學探究都是通過學習者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探索實踐過程來實現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以提高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學習方式。哈佛大學就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它較好地說明了研究性學習、科學探究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性,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是獲取科學知識和培養科學價值觀的主要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現在高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利用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實踐科學研究方法,可以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會如何將一些科學研究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研究性學習既是學生對科學方法的實踐,也是教師進行科學方法教育成果的檢驗。

        3.5 通過實驗設計開展科學研究方法教育

        第4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關鍵詞】研究生;課程設置;改革

        研究生課程學習是研究生教育中活動最基本、最必要的環節。與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課程的“探究性”是與本科教育最大的區別,在研究生課程教學活動中,這種本質特征應該在課程內容的安排、課程結構的構建、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環節體現,將教育的學術性及創新性貫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這些研究生教育活動的目的或出發點一定是盡可能使研究生課程設置回歸其本質屬性――“探究性”。

        從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來看,課程學習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是打根基、筑基礎的階段,其功能不僅在于是研究生系統、高效地獲得專業相關知識的重要途徑,而且其安排的科學性還將對學生在之后的科學研究活又械乃忱程度及科學研究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研究只有在基礎理論體系所搭建的知識平臺上才可以持續和深入地開展,所以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基礎理論體系的知識平臺是學生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高的基石。作為研究生教育活動中基礎及關鍵性的環節,選課及授課的方式、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氛圍的營造都是課程體系所涵蓋的范圍,所有這些因素應該有機地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這一終極目標結合起來,通過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改革使其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如何使研究生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使其為研究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是研究生教育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基礎理論體系知識平臺搭建一定要扎實,同時要兼顧拓寬科研視野這一重要的目標,基于以上的考量,在研究生課程設置改革這一問題上,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將課程內容的講述與科學史的發展結合起來,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及重要人物的介紹,原始實驗結果發表的原作論文的研讀。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經歷當中汲取發現科學問題的靈感,科學問題凝練的方法,解決科學問題的實驗設計,對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課程內容設置中增加經典原著研讀的比例,使學生可以讀到原汁原味的著作。通過原著的研讀,對研究生外文文獻閱讀能力的提高及外文科技論文的寫作都會有大有裨益。作為比本科生教育更高層次的培養階段,在教學內容上本科生的教學內容是以教科書為主,而研究生的教學內容應以經典原著研讀為主。

        通過關注專業領域國外的前沿動態,增強課程的前沿性。以此提升研究生學習、研究起點,開拓視野。利用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現在已可以非常便利地獲得國外知名大學的網絡課程資源,像國外知名大學的網絡公開課就是最方便獲取國際化課程的方式。

        以科研帶動教學,保障課程的創新性。除專業基礎課和通識課程外,建議將“解決問題”作為課程設置的切入點,適當引入課題研究,增加課程設置的彈性。同時也應注意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這主要表現為問題解決時各種學科研究方法間的相互借用。

        通過以上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幾點改革,在夯實研究生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還可兼顧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對于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或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當然,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提高是涉及到除課程體系設置之外的很多因素,需全面思考。

        【參考文獻】

        [1]羅堯成,付瑩瑩.回歸本質: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7):9-12.

        [2]楊春梅,陶紅.論研究生課程學習與科研訓練的整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第5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答辯考核是順利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要求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于許多應考者缺少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往往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就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試就如何撰寫畢業論文作簡要論述,供參考。(一)

        畢業論文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于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首先是選擇課題。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么”的問題,亦即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么”不明確,“怎么寫”就無從談起。

        可結合本單位或本人從事的工作提出論文題目,報主考學校審查同意后確立。也可由主考學校公布論文題目,由應考者選擇。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選擇課題,還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課題中選擇課題,都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切實可行的課題。選好課題是畢業論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緊密結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以促進科學事業發展和解決現實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選題要符合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要具有新穎性,有創新、有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或推動作用,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達再完善,也將沒有絲毫價值。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選題。首先,要從現實的弊端中選題,學習了專業知識,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和理論上,還要下一番功夫,理論聯系實際,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去尋找和解決工作實踐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其次,要從尋找科學研究的空白處和邊緣領域中選題,科學研究還有許多沒有被開墾的處女地,還有許多缺陷和空白,這些都需要填補。應考者應有獨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去思索,去發現,去研究。最后,要從尋找前人研究的不足處和錯誤處選題,在前人已提出來的研究課題中,許多雖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有待于豐富、完整和發展,這種補充性或糾正性的研究課題,也是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

        第二、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課題。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不但要有考生個人的見解和主張,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由于考生個人的主觀、客觀條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選題時,還應結合自己的特長、興趣及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來選題。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首先,要有充足的資料來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缺少資料的情況下,是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的。選擇一個具有豐富資料來源的課題,對課題深入研究與開展很有幫助。其次,要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可以激發自己研究的熱情,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以專心、細心、恒心和耐心的積極心態去完成。最后,要能結合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每個考生無論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業務專長,選擇那些能結合自己工作、發揮自己業務專長的課題,對順利完成課題的研究大有益處。(二)

        選好課題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后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于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后,關于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并對不同資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

        通讀即對全文進行閱讀,選讀即對有用部分、有用內容進行閱讀,研讀即對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內容進行全面、認真、細致、深入、反復的閱讀。在研讀過程中要積極思考。要以書或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與研究方法來觸發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腦并用,發揮想象力,進行新的創造。

        在研究資料時,還要做好資料的記錄。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據已確立的基本論點和分論點選定材料,這些材料是自己在對所搜集的資料加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組織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邏輯關系和主次關系。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擬定提綱包括題目、基本論點、內容綱要。內容綱要包括大項目即大段段旨、中項目即段旨、小項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擬定提綱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邏輯結構,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

        第6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在高三一輪復習過程中滲透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通過合作學習和展示性學習增強復習課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備考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歷年高考的重點,在整個高中課本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生長素的發現過程”隱含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經典實驗,對提升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分析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載體。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為高三一輪復習課,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和導學案能回答出經典實驗的結果和結論,但對實驗中體現的科學研究思路以及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還不是完全清楚;對生長素的運輸方式和方向及影響因素,還存在理解問題;離考綱中“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概述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以及產生、運輸及分布。

        (2)解釋植物向光性原因。

        (3)對經典實驗進行分析和評價。

        (4)模仿生長素發現的經典實驗進行實驗設計。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課本自主復習,提高自學能力。

        (2)依據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和小組合作探究方法,提升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要關注自然現象,體會科學發現的艱辛,認同科學發現需要不懈的探索精神。

        五、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生長素發現過程。

        教學難點: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和實驗設計。

        六、教學策略

        1.利用導學案指導學生課前自主復習,根據導學案指導課堂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2.多媒體課件展示討論問題,利用展臺進行小組匯報(展示性學習)。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準備:閱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中自主復習內容。

        2.教師的準備:制作PPT課件,制作導學案。

        八、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

        預測高考出題趨勢高考考點細化逐一落實考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限時訓練。

        2.教師活動

        (1)根據近十年高考題及近幾年各地模擬題預測出題趨勢。

        (2)出示高考考點,指出本節要探究的問題。

        (3)提問并引導學生歸納生長素發現過程中體現的生物科學研究方法,教材中還有哪些發現過程運用此方法?假說—演繹法的步驟是怎樣的?科學實驗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4)引導學生探究生長素發現過程(科學家、實驗、結果、結論),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達爾文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讓學生討論交流:達爾文實驗哪些組可以形成對照?單一變量是什么?結論如何?詹森實驗結論是什么?是否嚴密?如何使之嚴密?拜爾實驗自變量是什么?結論如何?為何要在黑暗條件下進行?溫特實驗自變量是什么?結論如何?是否受單側光的影響?

        (5)引導學生解釋植物向光性原因,并提出問題:單側光引起生長素分布不均勻的原因還可能有哪些?

        (6)用幻燈片顯示極性運輸及橫向運輸圖示,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因素,指出高考已考過的題。

        (7)發放考題及評分標準。

        3.學生活動

        聽講明確考點,以便查缺補漏思考并回答問題交流并展示討論結果大膽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驗證結論并展示思考并回答問題做題并對答案,規范答題。

        4.設計意圖

        (1)引起學生對本課的重視。

        (2)使學生心中有數,復習基本考點不盲目。

        (3)使學生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和方法,關注實驗設計的原則以便提升實驗設計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明確每位科學家在生長素發現過程中所作的貢獻。

        (4)通過對各組實驗結果的比較、討論,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觀察分析問題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同時,也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嚴謹以及研究成果的來之不易。

        (5)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體會實驗設計的巧妙,科學實驗的嚴謹,認識到科學是無止境的,要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

        (6)使學生明確高考考察的細微之處。

        (7)讓學生通過做高考題,明確考題方向。

        九、作業設計

        1.設計實驗,探究胚芽鞘彎曲部位在尖端還,是尖端下面的某段。

        第7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試題

        課程代碼:00389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1分,共8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在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要考察行為措施是否達到了預期影響,這是行動研究過程中的

        A.預診環節 B.收集資料環節

        C.行動環節 D.評價環節

        2.研究者對各個類別的研究資料進行統一的編排和修整,這是文字資料整理工作中的

        A.分類歸納 B.審查補充

        C.摘要 D.編整加注

        3.兒童身高越高,其體重就越重。這說明兒童身高和體重之間的關系是

        A.正相關 B.負相關

        C.零相關 D.任何可能性都有

        4.以實證材料為依據并指出學前教育發展趨勢的論文是

        A.理論探討性論文 B.綜合論述性論文

        C.預測性論文 D.學術報告

        5.“學前教育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研究”、“幼兒園評價標準體系的研究”等學前教育研究課題屬于

        A.一級應用性課題 B.二級應用性課題

        C.一級理論性課題 D.二級理論性課題

        6.在學前教育科研評價中,對研究經費使用情況、研究設備配備程度等的評價屬于

        A.研究方法評價 B.研究成果評價

        C.研究條件評價 D.研究目標評價

        7.發現問題并使問題明朗化、操作化,這屬于學前教育研究準備階段中的

        A.研究設計 B.選擇課題

        C.制訂工作計劃 D.收集資料

        8.調查問卷中反映幼兒園場地設施、玩具、圖書等情況的資料是

        A.人口學資料 B.事物的狀態

        C.人的實際行為 D.態度性問題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9.科學研究活動區別于人類其他活動的四個本質特征是繼承性、______和規范性、系統性。

        10.根據研究活動對問題探討的深度,可以將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課題分為描述性課題、因果性課題和______課題三大類。

        11.研究者在參與幼兒游戲活動時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合作行為,這種觀察類型是______觀察。

        12.調查問卷中答案的基本格式主要有______式、選擇式、排列式、量表式和表格式五種類型。

        13.教育實驗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研究假設、確立實驗研究的理論基礎和進行______。

        14.教育經驗總結研究法中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應符合現實性、______和適用性、創造性的標準。

        15.個案研究法常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觀察、訪談、測驗和______等。

        16.在學前教育科學研究中,數據資料的呈現通常采用______和統計圖兩種形式。

        17.教育科研成果在寫作上必須遵循準確性、______和可讀性等要求。

        18.教育科研論文的主要特點是______。

        三、改錯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找出每小題的錯誤處,并在答題紙上寫出并進行改正。

        19.當研究者試圖揭示一般規律時,個案研究對象不必具有代表性,而是要求具有良好的特殊性。

        2O.教育實驗評價就是對教育實驗過程進行評價。

        21.在學前教育研究中,樣本容量越小,其對總體的代表性越好。

        22.“天才幼教網”(網站名)上的有關資料不屬于學前教育文獻。

        23.研究者在選擇研究樣本時所用的隨機數表法屬于隨機抽樣中的系統隨機抽樣。

        24.在觀察研究中,標志研究對象某種行為“有”或“無”的觀察指標屬于定比指標。

        25.某研究者用繪人測驗表測量了3O名中班幼兒的智力發展狀況,這種測驗是紙筆測驗。

        26.研究者在標準化測驗中對原始分數有統一、明確的解釋處理規定,這是為了確保測試方法的標準化。

        27.對任何無關變量都不進行控制的教育實驗是真實驗。

        28.為了貫徹學前教育科學研究客觀性原則,研究者不必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

        四、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2分,共14分)

        29.科研課題

        3O.時間取樣觀察法

        31.問卷調查法

        32.總體效度

        33.演繹

        34.課題論證

        35.縱向研究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36.簡述抽樣在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活動中的意義。

        37.簡述問卷回收率的影響因素。

        38.簡述研究者選擇科研課題的一般程序。

        39.簡述教育經驗總結法的功能。

        4O.簡述文字資料分析過程中,使用分類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41.簡述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倫理性原則。

        六、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寫出下列每小題的計算過程,否則只給結果分。

        42.某中班7名幼兒的身高數據分別為0.85m,1.00m,1.02m,1.12m,1.07m,0.90m,0.95m。試求:

        (1)這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結果保留二位小數)

        (2)每個數據的離差。

        43.某幼兒園有幼兒600名,其中大班幼兒人數180名,中班人數160名,小班人數140名,托班人數120名。如果想從中選取6O名幼兒做樣本,應如何進行抽樣?

        第8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研究性教學改革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經濟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是當代高等教育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核心問題。推進研究性教學既是一次全新教育理念的改革,也是一次全新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改變高校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許多課程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高校創新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其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標準尚未有效建立,離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還有[dylW.net專業提供畢業論文寫作和發表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較大差距。本文在分析本科教學特別是研究性教學現狀、探討創新型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關系基礎上,提出了將研究過程融入本科教學的思路。

        二、目前本科教學現狀分析與研究性教學改革

        我國高校自2007年教育部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來,不斷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但離高等教育要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仍存在較大差距。

        高校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實行灌輸式教學,忽視了創新教育。多數教師的教學模式依然圍繞“三個中心”,即所謂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致使教師把傳授相關的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師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嚴重挫傷了學生積極性。部分教師難以與時俱進,難以擔當培養創新型人才之職責。以教材為中心致使整個教學過程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忽略了教材更新速度慢與當今知識呈爆炸式增長之特征,阻礙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削弱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難于形成創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不僅如此,高校現有教學考核評價機制不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現階段,課程考試仍是多數教師采用的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方式,該方式存在形式單一,缺乏過程性和多樣性考核,難已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考試內容不合理,知識性、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學生只管抱著書本死記硬背,嚴重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這種重評價、輕導向考核功能的錯位,使教師只注重成績評價,不注重改進教學,學生平時疏于學習,考試季熬夜突擊,為考試而學習。這對于通過吃服從志愿錄取、專業思想不穩定的學生來說,此類現象尤為突出。這種知識導向性考試,忽視了對學生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評價,難于調動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創新精神的形成。

        針對傳統教學的弊端,各高校都在積極推進研究性教學,并把研究性教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一種制度化要求。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研究和創新的意識等,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也是研究性教學追求的目標。從一堂研究性教學示范課的開設,到一門課程的研究性教學的系統改革;從教學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單純的課堂教學到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的改革,研究性教學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有的學者認為,研究型教學模式是以真實的科學研究活動為核心,學生承擔研究任務并從中學習知識。有學者認為,研究型教學模式應該是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還有學者認為,研究型教學模式其實是一種將教學與科研有機融合,有效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有學者指出,研究性教學的突出特點是教師地位的主導性、學生地位的主體性、教學目標的多維性、教學環節的研究性和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很顯然,研究型教學目標明確,即培養創新性人才,其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過程性、創新性等顯著特點,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在研究性教學的實踐中,部分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內涵難已把握,認知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在探索過程中多是基于個人理解各行其是。有的教師把互動與討論當作是研究性教學;有的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作為研究性教學;有的教師采取讓學生講課,有的教師讓學生參與到課題的研究,以此作為研究性教學的內容。客觀而言,與傳統教學相比,這些教學模式或方法的探索已經有了很大突破,成績有目共睹,但對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與要求,研究性教學的力度不夠,相關課程改革缺乏系統性,往往以偏蓋全,值得進一步探討與完善。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活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這表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和核心任務。什么是創新型人才?學術界對該論題仍在研究。梁拴榮等通過分析創新型人才的內涵與本質屬性,嘗試給出了創新型人才的科學概念,認為創新型人才是指極少數能以其博專兼具的知識和經驗、超強的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和自由發展的個性為社會和人類做出持續而巨大貢獻的人才。鐘秉林認為,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取得創新成果的人。丁輝總結出創新型人才具備的五個基本特征,即淵博而精深的科學知識基礎、強烈的創新意識、綜合的創新思維、突出的創新能力及良好的創新人格。雖然學術界對創新型人才的定義有不同表述,但都突出了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品質等創新型人才必備的本質屬性。其中知識和經驗是創新的基礎,個性品質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核心。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很顯然,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品質的培養等多層面著手,全面系統考慮,其關注的核心就是創新,而創新正是科學研究的靈魂與根本。科學研究的實質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是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過程。發現問題是科學研究的開始, 在整個科學研究過程中是最具有戰略意義的一步,它決定一項研究的選題與方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該過程不但需要研究者掌握相關專門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周圍事物要有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力,善于發現機遇,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膽質疑,不斷提出問題,而這些要素正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完全吻合,因為創新意識的實質就是問題意識。分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核心環節,它決定研究的路徑與方法。問題一經提出,研究者就需要獲取相關背景信息與事實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形成科學假說,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可行性分析,這一過程理性思維不可或缺,而不拘一格,獨特新穎、富有想像力的創造性思維則對研究課題的順利實施起決定作用,有事半功倍之效,這些要素又與創新思維的培養要求相契合,因為創新思維有助于科學方法的掌握。解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通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科學驗證,建立理論體系,形成科研成果。要實現這一目標,研究者必需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較強的研究與實踐能力、良好的表達與管理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精神,這些要素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則完全一致。而科研工作者所具有的堅毅、果敢、勇于創新、樂于冒險、團隊協作等科學素養與個性品質則始終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為創新品質的培養提供了絕佳平臺。

        綜上所述,科學研究過程包含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所要求的基本要素,兩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承,可以說,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過程,或者說創新本質上即是一種研究。作為承載創新型人才培養職能的高校,在推進研究性教學改革中,應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積極引導教師將研究過程融入到本科教學工作中。

        四、把研究過程融入本科教學的思路

        將研究引入教學,提出“通過研究進行教學”理念的是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洪堡;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發現式學習”理論是后來探究式學習與研究型教學的基礎;我國學者盧德馨是較早開展研究性教學的教授之一,他認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融入科學研究的要素,包括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科學思維、科研道德、知識水平、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嚴謹作風等。羅華嘗試開展了基了“課題導向”下的研究型本科教學模式探討。目前,各高校推行研究性教學的力度很大,并且已經從課程向專業層面推進。總體而言,與傳統教學相比,研究性教學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對照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一些教學模式如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問題探究、社會調查等仍顯單一,缺少整體設計,不能全面體現培養創新型人才所要求的內涵特征,只有將整個研究過程融入到本科教學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筆者通過了解美國教育家薩奇曼(J.Richard Suchman)提出的“研究訓練教學模式”,結合多年從事教學與科研實踐,對如何將研究過程融入本科教學提出以下思路:

        (1)獲取信息,提出問題。

        教師在授課之初應對所承擔課程目標任務、主要內容、研究進展、考核方式、研究性教學總體設計等向學生公布,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一個宏觀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查找文獻、調查研究、溝通交流等途徑獲取與課程內容相關信息,并在教師指導下,由面到點,選擇性地篩選自已感興趣的某一點或一類議題,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提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性學習,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

        (2)選擇課題,編制方案。

        由于學生相關專業知識尚未系統掌握,對研究及生產性環節了解不多,提出的問題可能多而分散,且難度未知,限于教學資源與實驗條件,不可能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立項。可以組織學生對相關課題進行可行性分析,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科研與現有基礎,對學生提出的課題進行整合,形成面對全班學生的研究課題,并在該課題下設置子項目,將學生分成數個研究小組,每個小組針對子項目內容編制方案,并組織交流,討論其可行性,最后形成整個課題的實施方案。該環節要求學生主動獲取相關知識,敢于質疑,大膽設想,最終能提出獨特新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準備材料,組織實施。

        根據實施方案和研究內容準備試驗材料,進行分組試驗,具體工作由學生獨立完成,每個小組分工明確,職責到人,并做好科研日志。教師可結合在研項目組織實施,并在試驗的時間、規模、難度等方面通盤考慮,全程指導。該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團結協作、一絲不茍、堅忍不拔等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

        (4)分析結果,探討問題。

        試驗結果依專業性質與課程特點不盡相同,對獲得的原始數據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進行科學的統計處理,比較分析,得出試驗結論。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掌握的專業知識與相關文獻進行專題討論,分析試驗得失,探究試驗的科學意義與改進之處,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5)匯報成果,考核評價。

        成果的呈現形式可以是課程論文和研究報告,每個小組以PPT形式進行匯報交流。成績評定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重點考核每個學生在整個項目完成過程中的參與度、貢獻大小、問題意識、以及論文寫作、匯報交流等表現。

        五、結語

        將研究過程融入本科教學符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理念,與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相一致,是名符其實的研究性教學。它不是一堂探究討論示范課,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要求教師不但具備基本的學科和領域知[dylW.net專業提供畢業論文寫作和發表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該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花費更多的教學資源,也需要學生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學校應進一步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真正體現本科教學與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通過政策導向,加大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形成正確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激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與素養,特別是奉獻精神。同時,建立科學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強化過程性考核與學生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個性品質的發展。當然,該模式需要繼續探索,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EB/OL].教高[2007]1號,2007-01-22

        [2]韓建華.我國普通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0(5):126-129

        [3]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4]彭先桃.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理念探析[J].教育導刊,2008,(3):56-58

        第9篇: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范文

        摘要:

        地理學主要關注陸地表層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間分異規律研究,針對這一復雜系統的不同問題應該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學研究方式的基礎上,將地理學研究范式概括為:地理經驗科學研究范式、地理實證科學研究范式、地理系統科學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數據研究范式。對不同地理科學問題應選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對有些復雜科學問題應采用多種研究范式加以解決。

        關鍵詞:

        陸地表層系統;經驗科學范式;實證科學范式;系統科學范式;大數據范式

        1引言

        科學研究范式是開展科學研究、建立科學體系、運用科學思想的坐標、參照系與基本方式,是科學體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它是常規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簡而言之,研究范式就是科學群體在開展特定的領域研究時所共同遵守的準則。學科是科學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化的產物,是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基本單元。作為一個成熟的學科應具備明確的研究對象、基本的理論、技術和方法體系,地理研究范式則是地理學科與不同哲學思維所結合的產物。地理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主要關注陸地表層環境要素多時空尺度分異規律;既關注自然要素也關注人文要素;既關注空間過程也關注時間過程;既關注局地尺度也關注全球尺度;既關注格局也關注過程和機制。由此不難看出,地理學是一門內容涉獵廣泛、問題類型多樣的學科。當今地理學處于多種研究范式并存的狀態,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各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地理學的研究目的、理論假設和方法論特點,可將地理學研究范式劃為經驗科學范式、實證科學范式、系統科學范式和大數據研究范式。每一種研究范式都有各自的數據需求、分析原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可綜合歸納出如下主要特點:

        2地理經驗科學研究范式

        “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類認識的開端。因此,基于經驗的認識是由表觀而直接的大量事實的積累而產生。因此,基于經驗認識總結的規律缺乏深層次的理論解釋。地理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可以追溯到酈道元《水經注》出品的年代。當時的地理學還不具備自然科學的實驗特征,以自然和人文現象記述、地方志等特有的文學、歷史形態而存在。作為對自然事物、人文現象的描述,通過大量事實的直觀感受、累積,總結形成對地理區域的認識。古往今來,這種思維方式一直存在著,而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學的重要學科任務之一是刻畫地理空間的差異性,因此,基于經驗科學的地理研究范式具備獨特的研究特點。地理經驗科學研究范式的內在假設是地理空間絕對的差異性,這是地理分異的基礎,也是地理學科存在的必要條件;同時地理空間存在相對的近似性,這是地理分區的基礎,也為地理學科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多年來,基于經驗科學的地理學以刻畫區域要素和區域差異為目標,根據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間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義了地理區域劃分的指標體系。在實現上述目標時,基于經驗科學的地理學采用野外調查、實地測量、多比例尺制圖等方法,所使用的數據種類相對簡單,數量相對稀少。從中、宏觀尺度上分析了地理區域的時空差異,建立了地理地帶性規律和地理區劃的規則。考慮到現代地理學發展的需求,基于經驗科學的地理學在針對小尺度地理現象的描述與解釋方面存在相對的局限性。

        3地理實證科學研究范式

        “實證”是指通過實際親歷的證明,證據確鑿的驗證。實證研究是通過實驗觀測的數據和實際研究的手段來總結一般性結論,并要求這種結論在相同條件下具有可重復性。這是一種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地理客觀事實告訴我們,地理區域存在著絕對差異。一個區域的特征、狀態、過程和形成機制無法在另外一個區域得到完全的重復驗證,這給實證研究理論假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了證明其存在,同時證明其存在的本質,實證科學的地理學目的是力求科學準確刻畫地理要素的空間格局與時空變化特征,并探求其動力學解釋。但由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多種多樣,其格局、過程及變化機制的解釋具有多解性,因此實現其目的的難度非常之大,一般采用動力學和統計學相結合的方法加以解決。基于實證的地理學研究范式的理論假設為自然地理要素時空變化過程基本遵守物質能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礎上,通過經典物理學的方法刻畫地理要素的演變。在刻畫人文要素時,其假設人文要素之間、人文要素與自然要素之間存在固有的本質聯系,并選擇恰當的統計學方法加以解決。地理實證科學研究范式特征為:通過實驗獲取相對準確的數據,利用其刻畫地理事實過程從而減少偏差;通過動力學、統計學的方法,構建邏輯科學、參數適合的模型,實現模擬結果的真實逼近;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觀、宏觀尺度區域差異和區域聯系的本質解釋,進而理解地理要素時空演化的動力學驅動過程。

        4地理系統科學研究范式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不僅是具有層次的有機整體,還是從屬于更大系統的組分。地理學關注陸地表層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研究,這些具有地理空間屬性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可視為系統的組成部分。毋庸置疑,它們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屬性特征。同時,不同地理尺度的有機整體構成了陸地表層系統的層次結構。從系統的理念出發,研究陸地表層復雜系統的行為特征、演化規律、功能結構是基于系統科學的地理學研究范式的重要特點(李雙成,2013)。從這個意義出發,地理系統科學研究范式的主要目標是刻畫地理類型區和地域綜合體多要素協同演化規律。這一地理科學研究范式的科學假設為:共存于同一系統中的地理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協同演化的特征。宏觀地理區域時空行為演化特征影響微觀區域變化進程;微觀區域的特征改變也會傳遞到宏觀區域。當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會改變陸地表層系統的整體行為,并導致其原有功能退化。地理系統科學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以往認識自然和社會地理現象的路徑,應用的實驗數據種類豐富,采用統計分析、動力分析、模型模擬、要素集成、層次集成等方法才能實現對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地理系統科學研究范式著重分析多尺度地理類型和地域綜合體的時空變化規律,并探討整體系統演化的驅動機制,理解系統多重臨界狀態的外在表現形式,以及陸地表層的組成、層次相互反饋的過程。只有對上述事實充分理解才能真正對陸地表層系統、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采取真正有效的調控措施。如今,中國在不同區域面臨各種環境問題,要想真正、有效地加以治理,基于系統科學的地理學研究范式認識地表過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誠然,地理系統科學研究范式很重要,但是方法、技術、理論尚不成熟,需要進行長期探索。

        5地理大數據研究范式

        “大數據”源于信息科學提出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尚無統一的定義。但是,從信息領域、商業領域和其他自然科學領域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介紹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給出的定義“: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捷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目前,大數據廣泛應用于商業管理、行業管理以及公共決策等方面。在科學研究中如何應用大數據解釋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則是一個全新問題。簡單利用“小數據”的思維模式應用到大數據研究中是對利用大數據的一種誤讀。從地理學的研究出發,傳統“小數據”的獲取是針對不同的地理事實設計的數據采集方法和技術,所獲取的數據對地理事實具有較強的指示意義。從數據本身的變化可以直接地理解地理事實的變化特征。大數據則不然,數據產生帶有“自發性”,并非針對理解地理事實而設計,數據本身與地理事實相去甚遠。大數據是公共財富,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謬以千里。

        當前,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為地理學研究的深化和從地理學的視角解決社會需求問題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模式。在應用大數據研究中應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是數據挖掘。數據挖掘的核心要義是通過數據分析產生知識,這與大數據的意義完全相同。只是從大數據中挖掘知識的難度更大,需要創建新方法、新技術以期從大數據中獲取更多有益的地理知識(楊振山等,2015);其次是加強多尺度聚類分析。傳統聚類分析是根據數據的親疏關系聚類,以期獲取同一地理現象的空間認識。由于大數據與地理事實的內在聯系較“疏”,因此,在尋求地理相似性的同時,更應強調多源數據、空間關系的特征,力求分析結果更加貼近事實。從以上論述可知,大數據的地理學研究范式的主要目的是刻畫地理事件與地理要素的時空聯系,進而揭示其發生的本質。其理論假設是地理事件與遙相關的地理要素是有內在聯系的。在研究中應注意與信息科學、計算科學和地理科學方法的結合。對地理大數據科學范式的研究有望為短時間尺度地理事件發生的監測和預測提供有力的科學和技術支持。誠然,盡管大數據在地理學界“炒”的如火如荼,但是作為一個全新的科學范式,其本體特征尚未達成廣泛共識。從地理科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來看,地理經驗科學研究范式奠定了地理學的基本性質,形成了地理學的本源特征。地理實證科學研究范式是當今地理學研究的潮流,使地理格局、過程研究不斷深化,是地理學成就的標志。地理系統科學研究范式是前沿,是全面認識陸地表層系統行為,促使地理學從“好看”到“好用”的關鍵環節。地理大數據研究范式則是探索,有可能為地理學、尤其是人文地理學的定量研究提供全新的路徑。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AV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人成 | 在线播放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 一级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