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有機化工專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機化工專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機化工專業

        第1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使學生具有認真的學習態度,為此,一定要上好第一堂課,從有機化學的含義引出有機化學發展史,比如:為什么叫有機化學?世界上第一個有機物的人工合成等;從有機化學的重要性,講到如何學習有機化學,比如:有機化學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等;從本專業的一些典型例子入手,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學與本專業的密切關系,比如:染料的合成及染色過程織物和染料的相互作用等;通過讓學生感受到學好有機化學的重要性,能做到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端正學習態度。由于有機化學的課程特點:理論性強,有機化合物種類多,反應機理復雜,學生最難做到的就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學習。為了更多的學生能得到鍛煉,達到要求,可以發揮團隊的力量。以宿舍為小集體,班級為大集體。每個宿舍選擇一位要考研或化學基礎好的學生作為組長,負責引導和組織同學一起學習和討論有機化學知識,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班長或組長及時向老師反應同學們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對學生在學習和討論過程中的疑點、難點老師及時解決,使學生對接下來的課程內容更有興趣,更有學習動力,產生一個良性循環。

        2轉換教師角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角色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組織學生有激情、有效率的學習,一起討論相關的有機化學熱點或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有機化學知識去思考并解決問題,比如,以偶氮染料“對位紅”的合成為例,以苯胺為起始原料,其合成主要有3步:①對硝基苯胺的制備②重氮化反應③偶合反應。合成路線如下:從上面的合成路線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①由苯胺合成對硝基苯胺為什么不直接硝化?由此引入官能團為什么要保護、如何保護的問題,啟發學生總結有機化學中其他官能團(酚羥基、醛羰基等)保護的方法;②為什么偶氮化合物會有顏色?由此補充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與顏色的關系,并可以安排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了解偶氮染料的發展和應用情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加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了解有機化學的重要性。

        3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實施

        在理論課程教學當中,最重要的兩方面是:一、結合專業特點,精選教學內容;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明確所授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理解輕化專業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目的和要求。教學過程中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應有所側重和取舍,重點講解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點和難點,對于本專業涉及較少或涉及不到的、以及很容易的知識點可以不講或讓學生作為課后知識自學。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應以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為依據。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探討:①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使教師與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討論,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②將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相結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對一些反應的過程和機理的動畫效果采用多媒體的方式等,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易于學生理解。但不能過分依賴于多媒體,龐大的信息量會使學生產生疲勞感,也不利于做好課堂筆記。要根據講授內容,適時地結合板書講解,放慢節奏,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

        4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實施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有機化學實驗是有機化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機化學實驗的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鞏固對有機化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我校輕化工程專業在后續課程中設置了助劑和染料合成等有機合成實驗,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有機化學理論知識和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在有機化學實驗課程中,逐步實施綠色化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實驗過程中自覺養成綠色化的環保意識。

        5結語

        第2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一、依托課題研究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認真組織

        我省幼教學會“十二五”課題的申報、立項工作,并推薦優秀、有價值的課題參加中國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十二五”課題的申報工作。

        2.對通過立項的課題進行分類分片,注重不同類別、不同片區課題的過程指導。

        二、加強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的指導,推進我省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

        1.積極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指導各地按照下發的《江西省鄉鎮中心幼兒建設基本標準》要求建設或改建一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加快鄉鎮幼兒園的建設。

        2.積極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以結對幫扶、教學觀摩、跟班培訓等不同形式,組織開展全省第三屆鄉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及骨干教師培訓。

        3.繼續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做好省級示范幼兒園結對幫扶鄉鎮中心幼兒園活動,及時發現典型經驗,進行推廣,讓全省農村幼兒能享受優質教育。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全面提升辦園質量和教師專業水平

        1.開展2011年度教師案例和論文評選工作,并推薦優秀論文參加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組織的“學習和貫徹《綱要》實踐經驗征文評選”活動。

        2.積極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開展優秀省級示范幼兒園、省級示范幼兒園的評估和復評工作。

        3.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開展全省第五屆幼兒教師技能技巧競賽活動。

        4.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開展全省幼教行政干部和省級示范園園長的培訓工作,推進幼教隊伍建設工程。

        5.組織開展《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與培訓,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加強幼兒園的保教工作的指導。

        6.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繼續開展以公辦省級示范幼兒園為依托的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指導試點工作。

        7.繼續協助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做好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重新統計、新會員發展和會費的足額收取工作。

        四、加強民辦幼兒園的管理,規范全省民辦幼兒園辦園行為

        1.配

        第3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環境

        “十二五”期間國際發展環境的基本判斷:世界經濟將步入低速增長期,新興產業將在戰略性調整中給世界帶來新的機遇。

        1、發達國家消費模式變化。 從中期看,全球經濟將面臨一個中低速增長發展環境。 在國際貿易、新能源產業、國際金融市場等方面,在中期內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是“十二五”規劃必須考慮的國際環境變數。 長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美國消費,美國消費過度依賴負債和信用支撐,依賴虛擬資產膨脹產生的財富效應。 對現行消費模式的調整,可能影響全球貿易規模擴大。 近年來美國個人儲蓄率有所上升,歐盟國家也出現類似征兆;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對世界經濟復蘇產生不利影響。

        2、全球產業結構面臨調整。 目前我國正面臨從化石能源到清潔能源的轉變,這會使得經濟增長受到壓力。 與此相對應,從傳統的產業結構調整到一個新的產業結構,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在 2015 年以前,全球經濟將會維持一個中低速增長態勢,融資成本的提高會對中長期經濟增長帶來一個新的障礙。 特別是各國為應對金融危機,普遍大幅增加財政赤字、大幅降低利率并實行“量化寬松”等政策措施,向經濟注入貨幣,使全球通貨膨脹風險增加。 受流動性增強、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增加國際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

        3、新興產業帶動經濟增長。 發達國家在刺激經濟增長過程中,高度重視產業升級,特別是以低碳經濟為重心的綠色工業革命,將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促其成為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增長點。 同時,發達國家憑借其在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上的領先優勢,推動形成“碳減排”、“碳關稅”等規則或準則,這將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環境保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軟肋,這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將是重大的挑戰,需要把握新一輪全球產業發展方向,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

        4、推動制造業回歸與產業振興。 多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先后把輕紡、家電、汽車、鋼鐵、石化、造船、裝備等制造業向新興國家轉移的同時,逐漸將經濟重心轉向金融、創意、教育等高端服務業。 2008 年奧巴馬總統提出“產業回歸”觀點,英國、德國等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歐盟國家,也開始重新認識制造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 由此看來,美歐等發達國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必然加快“再工業化”進程,振興制造業,提高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 由于發達國家在科技研發、知識產權、標準化、品牌、營銷網絡、風險投資等方面占據優勢,而新興國家則占據市場、成本和中低端產業等方面的優勢,全球制造業的合作與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甚至將引發新一輪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內環境

        “十二五”期間是中國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的關鍵時期,由于外部環境、體制改革、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等因素影響,經濟發展將會呈現與“十一五”期間不同的新特征與趨勢,表現為:

        一是擴大內需將成為基本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9 年中國凈出口對 GDP 貢獻率為-44.8%,凈出口對 GDP 的拉動為-3.9%。 如果再加上外需減少對投資和消費的間接影響,經濟增長下滑速度會更快。 可以預計,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難以出現大幅增長背景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將逐步升級。 因此,加快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國內需求、刺激經濟發展將成為重點。

        二是資源環境約束將更趨突顯。 近 20 多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對資源消費、環境影響巨大。“十二五”期間,工業發展所受到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將更加明顯,依靠傳統發展方式、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嚴重污染生態環境為特征的工業化將難以為繼,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將成為必然選擇。

        三是重化工業與新型工業融合。 重化工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物質基礎。 近年來,重化工業比重明顯上升,但其發展也帶來資源緊張、環境污染。 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重化工業”與“新型工業”融合,實現重化工業的清潔化、環保化、低碳化、信息化,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先進制造與生產業融合。 “十二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將呈現不斷優化升級的基本趨勢。 第一產業比重呈持續穩步小幅下降態勢;第二產業比重先升后降,“十二五”期間仍呈上升趨勢,在 2015 年前后達到最高比重,此后逐步回落;第三產業比重呈穩步上升趨勢。 在工業內部,先進制造業逐步成為主導產業,其比重將逐步上升,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

        三、福建省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成效2009 年福建省實現工業增加值 4918.12 億元,1979-2009 年年均增長 16.1%, 年均增幅比全省生產總值高 3.4 個百分點。

        1、三大主導產業。 2009 年全省規模以上三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 1617.6 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 34.6%。 電子信息業,福州、廈門兩市作為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對全省電子產業帶動效應與作用日益凸顯。 近年來,隨著友達光電、華映光電等企業投入液晶顯示模組的生產,平板顯示產業鏈不斷延伸。 機械裝備業,初步建成福州青口與廈門汽車及零部件、廈門工程機械、龍巖運輸及專用設備、福安電機電器等產業集群,培育了裝載機、大中型客車、關節軸承、電除塵設備、輪胎定型硫化機、陶瓷自動壓磚機等一批較具競爭力的產品。 石化產業,隨著福建聯合石油化工集團投產,石化產業鏈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泉港、古雷、寧德等三大石化產業基地。

        2、傳統產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紡服鞋帽制造業、皮革制品業、木材加工業等傳統產業,是福建省工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傳統產業積極采用關鍵共性技術,圍繞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加強節能減排,在延伸產業鏈、推進分工協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3、節能降耗:2009 年全省突出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工程節能工作,有 29 個項目列入國家節能改造項目,支持實施了 223 個節能重點項目,年節能 30 萬噸標準煤。 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新認定 20 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全年單位 GDP 能耗下降 3.2%以上,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同比下降 3.5%以上。 2010 年上半年,全省萬元 GDP 能耗下降 2.33%,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6.01%,533 家年能耗萬噸以上企業可比產值能耗為 1.14 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 7.96%。

        4、淘汰落后產能。 按照優化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汰劣的原則,福建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制定和實施淘汰落后產能計劃,開展水泥、鋼鐵、小火電、造紙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 至 2010 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計淘汰煉鐵 0.42 萬噸、煉鋼 30 萬噸、鐵合金 9000噸、鉛鋅 1.41 萬噸、造紙 26.08 萬噸、酒精 1000 噸、水泥 2626 萬噸、電力 194.55 萬千瓦、制革 280萬標張、印染 1.4 億米、化纖 4 萬噸,超額完成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

        5、企業兼并重組。 圍繞拓寬融資渠道、優化土地資源利用、支持企業技術進步、妥善解決債權債務和職工安置問題,引導優勢企業和央企進行“高位嫁接”,推進閩臺產業深度對接。 中國重汽集團重組福建新龍馬汽車、鞍鋼集團重組福建三鋼、寶鋼集團重組福建德勝鎳業、福建南紙重組龍巖造紙等一批重大重組項目進展順利,有效壯大企業規模經濟,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工業產業轉型升級

        “十二五”期間,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重點突出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技術轉型;要嚴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落后技術、工藝和設備;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

        1、強化產業發展方式轉變。 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回收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加快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是加強宏觀政策引導。把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經營理念貫穿到產業發展中,突出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明確目標,確定重點,制定重點產業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重點抓好工業園區的環境準入關,嚴格控制嚴重污染又難以治理的工藝、產品和設備進入園區,集中治理園區污染,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實現園區“零排污”。 三是推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 以資源可回收利用、降低資源投入為突破口,組織實施低碳、循環經濟重大技術示范,制定相關技術發展政策,加快低碳、循環經濟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

        2、強化產業發展規劃引導。 “十二五”期間,各地產業發展,要與國家產業政策、規劃相銜接,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港口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相協調,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制定產業發展、區域布局規劃,引導產業有序發展。 要根據產業空間發展規劃,突出重點產業區和專業集聚區定位,綜合運用規劃、土地、投資、信貸等手段,優先保證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土地供應,吸引重大產業投資項目向功能區集中、向園區布局集聚,促進產業空間集聚。要做好項目、投資前期準備工作,建立投資項目儲備庫,按照“投產一批、建設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要求,為“十二五”產業發展儲備項目支撐,為投資者提供項目前期服務。

        3、強化產業發展政策引導。 一是加強財政政策引導,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端產業,制定產業發展財政扶持政策,支持產業鏈關鍵、缺失項目引進,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加強信貸投放力度,探索金融信貸新模式,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落實信貸計劃安排,加強政銀企合作,確保重點投資項目和企業轉型升級項目的資金需求;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對國家已實施準入管理的行業,其新建、改擴建項目進行投資立項、環境評價、土地供應、信貸融資、節能評估等審核時,嚴格項目準入關,強化準入條件監督檢查,引導企業規范發展。

        4、強化產業發展環境營造。 各有關部門要轉變職能,相互配合,提高效率,支持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 要充分發揮各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優勢,擴大產業對外開放;要進一步改善“通關”環境,提高“通關”效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集聚;積極做好港區、港口腹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積極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第4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自1994年我校開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來,十多年間,我校化工專業蓬勃發展,培養了千余名合格的畢業生。我校化工專業分兩個專業方向培養,分別是煤化工專業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學期由同學們自愿選報專業方向。據統計,報高分子化工專業方向的學生不足11%,為了了解同學們的想法,我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同學們選擇專業方向的主要依據是考慮到就業的便利。近年來我國,尤其是西部,陜西、山西、寧夏等地煤化工行業較熱,結合我院生學來源,超過一半的學生在考慮就業時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參照往屆同學的經驗,大多選擇了煤化工方向,無本文由收集整理暇顧及到自身的興趣。不少同學對這兩個方向都不甚了解,對我國化工行業了解甚少,選報哪個方向都無所謂。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對專業的培養計劃不了解,培養計劃在實施過程中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不盡合理,課程安排有前松后緊的現象。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從側面反映出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建設上亟待解決一些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我校要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化工專業人才應該從下面幾點來開展工作。

        1 調整培養計劃,進行培養規范的整體設計

        專業規范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高等學校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為基礎,在改革實踐過程中對有關專業的課程體系、知識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相應的參考指標進行整體設計,專業規范對專業人才設定培養規格,擬定培養目標。在高等院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對人才培養規范進行整體設計,是開展專業建設與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點[1]。

        應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制定化工專業的專業規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來,高校外延發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專業多了,人才培養難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教育質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專業規范,一般高校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進行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認證工作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性行業,為了讓高校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高等院校為化工行業提供主要人力資源,教育部自2006年啟動了化工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目前已有6個專業點進行了試點工作[2]。化工行業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和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本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現出較好的人文素養。(2)數學、自然科學基礎較好,工程基礎知識扎實,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掌握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3)具備化學與化工實驗技能,有工程實踐經歷,具備計算機應用能力,接受過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的基本訓練,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分析并解決工程問題。(4)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流利,人際交往能力突出,有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5)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國際視野。與以上標準相對照,我校在培養化工人才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和不足。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結合行業要求分析,我校化工專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教師隊伍中普遍經歷單一,缺乏工程師經歷。(2)實踐教學環節不完善,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較弱,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學校與工業界聯系不夠緊密。(3)缺乏對學生的團隊精神的系統訓練。(4)畢業生的調查與跟蹤機制不夠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學的學生考評機制,缺乏畢業生跟蹤與反饋體系。因此要針對這些問題,以專業認證為契機,有目的的開展工作。

        3 靈活設定培養方向

        專業方向的設置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開設什么樣的專業方向,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專業人才,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這個問題關系到一個專業的前途命運。在充分利用我校資源的同時,在專業方向設置上體現差異,強化特色,做到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在開設專業方向的問題上,要避免與周圍同區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趨同,以減少資源的浪費,避免在人才培養上出現重復和過度競爭,充分體現差異[3]。

        4 優化各級結構,提高培養質量

        當前,大學生畢業后難就業已經成為社會主要關注的問題,也是每所高校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國家宏觀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還應該根據市場所需人才,有針對性的提高培養質量。提高培養質量,既要從宏觀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結構,明確學校、院系和學科的定位,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從微觀上、從學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內部結構,理順專業結構、學科結構與理論結構,使我們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相一致[4]。

        第5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內蒙古科技大學熱能工程組建于1956年,原隸屬于礦冶系熱工教研室,1985年組建冶金熱能系,從1991年開設招收冶金熱過程方向研究生。前期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主要由賀友多教授、李保衛教授領導下的冶金研究所完成。2001年與有關學科合并成立了能源與環境學院,2001年建立熱能工程碩士點,2005年增設工程熱物理碩士點。學科現有工程熱物理和熱能工程兩個工學碩士點,一個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

        內蒙古科技大學熱能工程是自治區重點學科,熱能工程學科經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結合內蒙古地區的特點,已充分發揮了鋼鐵和煤炭資源優勢,圍繞地區行業需求,形成了“高效潔凈燃燒技術”、“冶金熱過程”、“稀土冶金傳輸過程”等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的優秀學術梯隊,獲得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產業化科技成果,培養了大批鋼鐵企業、熱能行業發展急需要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

        《冶金工藝與熱過程》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專業教育平臺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本課程使學生了解冶金工藝流程,掌握冶金領域的熱工過程、主要熱工設備的構造原理和結構特點,認識各種冶金設備在熱工方面的特點,培養學生學會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熱工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用熱理論分析研究冶金工藝流程各環節的熱量變化和溫度變化情況。

        鋼鐵及稀土冶金行業是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幾年發展速度非常快,為了更好地為的鋼鐵、稀土等支柱產業結構更新的需要服務,在本科教學中優化及整合教學資源,適應經濟發展對冶金和熱能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1 課程基本情況

        本課程所講授的冶金熱過程主要有:加熱、熔煉、燒結與煅燒、干燥、焦化、相變(凝固、結晶、汽化與冷凝等);本課程主要涉及的熱工設備有:各類加熱爐、熱處理爐、燒結機、球團焙燒爐、回轉窯、各類熔煉爐窯、各類豎爐和流化床爐、連鑄相關的熱設備,各類熱回收設備(換熱器、蓄熱室、熱管、余熱鍋爐等)。本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利用熱傳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

        本課程涉及到了冶金的從燒結到連鑄的所有工藝,工藝繁復,設備眾多,涉及到的熱傳輸過程也是最重要的。課程中穿插有稀土冶金方面的四個學時,增加了課程的特色,但是內容較多。這些都為本課程的講授帶來較大的困難,同時本課程和實際冶金工藝結合眾多,非常需要現場的實際介紹,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后,才能更好的看清設備背后的理論知識。但是從目前來看,很難找到這樣系統的見習機會。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由于沒有統一的教材,同時,本專業又非冶金專業,也為本課程教案的編排帶來很大困難,往往對于教學大綱的重點、難點把握不夠。

        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有必要組織與整合冶金工藝的教學資源,例如現場錄像,冶金工藝動畫等,首先讓學生對整個冶金過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1]。同時編寫適合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冶金工藝及熱過程的教案,滿足非冶金專業冶金教學的要求。

        2 組織與整合教學資源手段

        (1)利用當地優勢,邀請包鋼技術人員在課程開始的前兩個學時對冶金行業和冶金工藝進行介紹。冶金行業是整個工業的基礎行業,通過這兩個學時工程技術人員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對整個冶金工藝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收集及整合冶金工藝方面的錄像、動畫等,重要的是,合理的穿插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對于連鑄過程中,鋼液的液-固變化,及后續的冷卻,可以用動畫演示,增強教學效果[2]。在有關工藝及設備的教學工作中,通過模擬動畫和工程錄像對冶金工藝及設備進行解剖和分析,使原來黑板上難以講解透徹的內容形象、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3)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冶金過程及其熱工過程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60年代,國外許多大專院校的工程專業相繼開設了有關“傳輸現象”的課程,傳輸理論成為與力學、熱力學及電磁學等具有同等地位的工程技術基礎課程。70年代初,美國蓋格教授主編的“冶金中的傳熱傳質現象”出版。該書將傳輸理論引入冶金熱工過程,使冶金熱工理論有了質的飛躍。將傳輸的相關知識,特別是熱量傳輸的知識附著在工藝上,講授給學生,讓其用專業和理論的觀點觀察冶金工藝的方方面面[3]。

        (4)在完善《冶金工藝及熱過程》的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編寫新的《冶金工藝及熱過程》教案。教案的編寫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不僅起教的作用,而著重起導學的作用。在認真研究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并參考三到四本精品教材,同時吸收優秀課程的成果,同時照顧到非冶金專業的特點。參考其他院校的冶金工藝課程教案,結合多套教材,進行編寫,做到涉及方面廣,適度的深入。同時希望能找到一本適合非冶金專業用的冶金教材,也為學生們學習找到一本好的參考書。開發系列課件,改善內容的條理性,有效解決專業課時壓縮和信息量大的矛盾。將課程相關資源上網,并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相關擴充性資料索引,包括相關教材、相關的教學網站和資源等,有利于同學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5)利用我校在鋼鐵冶金上的教學優勢,安排專項實驗,內容包括基本原理驗證、主要技能訓練等內容。使學生掌握冶金過程的基本原理,能夠運用相應的方法分析解決冶金生產的實際問題。

        3 課程教學資源優化整合效果

        第6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關鍵詞]有機化學實驗 教學改革 教學效果

        制藥工程專業是一門實驗學科,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隨著社會和本學科的高速發展,就業市場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逐漸成為決定學生就業率與就業滿意度的決定因素,所以在制藥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顯得日益重要。

        傳統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采用“注入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只是讓學生驗證實驗結果與教材內容是否符合,學生只能學到某些機械性的操作,不能獲得一個完整的實驗概念(設計—測試—觀察—結果—結論)。這不但嚴重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很難收到實驗教學應有的效果,因此實驗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本文介紹了幾年來在進行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時為了切實提高學生實驗自主性和動手能力實行的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

        (一)改革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內容上突出重點、難點,在此基礎上結合課程、專業的發展以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增加一些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提高綜合素質、提升考研和就業競爭力的內容。

        以往有機化學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上實驗課時學生覺得沒意思,缺乏做實驗的積極性。為此,我們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就對傳統有機化學實驗內容進行大幅度的調整:首先刪減所有驗證性實驗,保留基本操作,但不是單純地安排獨立的基本操作實驗,而是把基本操作融于一個化合物的合成體系中,上步反應的產物即是下一步的原料,從一開始就給學生養成產率成本意識,迫使他們不得不認真、主動地思考和對待每一次實驗、每一個操作,把實驗當成自己的事而不只是為了敷衍老師,混幾個學分。其次,增加大量綜合性實驗,如增加溴代正丁烷的制備、乙酰苯胺的制備,使學生在有效時間內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實驗內容,強化實驗操作技能。

        (二)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目前我國現行傳統的實驗教學, 一般遵循“驗證理論”、“儀器操作方法訓練”的模式,幾乎所有的實驗都是教師先講解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然后學生按照教師預設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達到實驗的目標。學生完全被老師“扶著走”甚至“拖著走”, 不允許學生按其它實驗方法步驟進行。結果教師無形的外力延伸到本應該屬于學生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 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在進行實驗課教學時,只在課前利用課外時間講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項,實驗室的課前講解完全取消,把實驗完全徹底地交給學生自己去處理。在后續實驗課《藥物合成實驗》和《藥物化學實驗》的教學中,我們甚至不給學生指定教材和實驗方案,只給一個實驗課題,讓學生課前自己查閱大量資料,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與老師討論制定最佳實驗方案。

        (三)嚴格實驗考核,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責任感的培養

        在以往學生的觀念里,實驗課是最好混學分的,因為只要學生堂堂到課不缺席,做得好與不好都能混過60分拿到學分,考核不嚴格也是學生“混”實驗而不是“做”實驗的主要原因。我在進行有機實驗教學時,對學生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環節都作了嚴格的要求和規定:

        1.實驗的成績,由四部分組成:

        (1)預習報告(占20%),由老師在學生做實驗過程中逐一檢查給分。包括:實驗原理,方法,主要儀器,主要藥品的物理常數、規格、用量,實驗步驟,實驗裝置圖,實驗記錄表,注意事項。其中主要藥品的物理常數必須自己查閱,因為這有利于學生判斷反應終點、分辨產品的位置,便于產品后處理。而注意事項也是必須自己總結的,這是為了強迫學生自己思考一些實驗細節問題。

        (2)實驗操作(占30%),由老師在學生做實驗過程中逐一檢查給分。

        (3)試驗結果(占30%),由老師現場監督稱量結果并記錄,防止學生隨意篡改試驗結果。

        (4)試驗報告(占30%)包括:實驗原理,方法,實驗裝置圖,試驗結果與數據處理,討論與體會。其中“實驗裝置圖”和“討論與體會”是檢點,要求學生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結果好壞,產量高低,都必須認真思考,切實找到成功的原因或失敗的教訓。

        2.強化實驗室紀律:

        (1)預習報告本和實驗報告本必須編號,以端正學生不認真對待科學實驗的態度,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

        (2)嚴禁在預習報告本和實驗報告本上隨意涂改、涂畫,防止學生隨意篡改試驗結果,養成嚴謹的科研工作作風,并規定如果因為筆誤不得不修改一些內容,必須在旁邊注明修改原因并簽字,促使學生培養高度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須負責任。

        (3)其它紀律:不得遲到、早退或中途離開實驗室;必須穿實驗服(鈕扣齊全);男生不準穿拖鞋和背心、短褲進入實驗室;女生不準穿高跟鞋進入實驗室;不準戴耳機,手機必須振動或關機,等等。

        這些嚴格的要求讓學生立刻感到實驗的嚴謹和嚴肅性,學習態度很端正,實驗室秩序井然,學生不再在實驗室里閑聊、閑逛。

        (四)理論課和動手結合,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在講授立體化學部分時,由于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動手能力較以前的學生有所減退,導致空間想象能力普遍不強,接受起抽象的理論來普遍非常吃力,所以有些畏難情緒。我就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這個難題,帶領學生用一些生活和工業垃圾(如泡沫塑料)變廢為寶自制立體的分子模型,不但節省了開支,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培養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打消了消極害怕的心理,通過感性的認識,大都能正確理解立體化學的理論知識,構架起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實踐是當前教育目標所要求的。在實際進行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但只要積極探索,勇于挑戰,分步實現改革目標,一個優化的開放式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體系一定會隨著實驗教學改革深入而形成。

        參考文獻

        [1]錢存衛,許玉生,王茂元.高師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之探討[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2).

        [2]馮宇華,車喜全,高玉祥.強化基本操作訓練,全面提高學生實驗綜合能力——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12).

        [3]孫培培.有機化學及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和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04,(4).

        [4]陳偉,張彥.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1).

        [5]李和平,龍暉.改革有機化學實驗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7,5(4).

        第7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關鍵詞:機械 專業英語 專業詞匯

        中圖分類號:TH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158-01

        隨著國際交流和合作的增多,傳統機械工程學科越來越重視與國際的接軌 [1]。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愈來愈受到職業教育界的重視。專業英語是一門特殊的、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既包括基礎英語的基本知識又包含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既有語言教學的規律性,又有專業教學的規律性[2]。提高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提高他們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學術交流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國際英語水平的發展,是當今的重中之重。

        1 專業英語教學目前現狀

        目前,校內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為詞匯+語法+專業知識+課本翻譯,究其實質仍是基礎英語閱讀教育模式。采用機電專業詞匯+課本翻譯的教學模式,對于一些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對課本知識了解掌握的很透徹,所以沒有什么收獲。而對于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同學,對于一些專業知識比較難理解的部分,學習興趣不高。顯然,目前專業英語的教學方式依舊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3]。

        專業英語專業性強,專業詞匯是各專門領域的專門用語,很多詞匯或詞組非專業人士一般很少使用,學生初學不易掌握。此外,專業英語中的長句,學生不會進行句子結構分析、不會進行詞性的轉換、句子結構的改變以及詞序的靈活處理等,因此通常翻譯出的英文句子與中文句子結構、成分對等,通常不能表達原文的意思。

        此外,選用的教材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目前采用的大都是校內自行編寫出版的教材,在內容,前言等方面與國外教材相比較,還存在較大差異。

        2 專業英語教學方法研究

        2.1 加強專業詞匯的學習

        詞匯是信息的載體,是影響閱讀、口語和寫作的重要因素之一[4]。大體上,機械工程專業詞匯分為半技術詞匯和技術詞匯兩類,盡管其復雜且量大,但其構成仍有規律可循。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用構詞法分析單個專業詞匯的構成特點,從微觀上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記憶;另一方面,根據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涉及的金屬材料熱處理工藝、機械加工工藝、制造設備、液壓、先進制造技術等幾個方向分類歸納專業詞匯,再結合課文學習及閱讀材料,要求學生不僅要記住一個核心詞匯,而且要記住這一類專業詞匯;同時注重同義詞和反義詞的學習,一方面可豐富英文寫作詞匯,另一方面可擴大專業詞匯量,從而增強學生的寫作和閱讀能力。

        2.2 合理選取和整合教材及教學資源

        針對國外原版教材價格昂貴和國內教材信息滯后等教學資源的諸多不足,應選取內容新穎、觀點正確、難度適合中國學生的教材。此外,充分調研國外的精品教材,將國外原版教材中的精華部分補充到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不同知識需求。

        2.3 注意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加強對學生的感官刺激

        將多媒體、外文錄像、電影等方式引入到教學教學中,讓學生們對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有直觀的認識,加深、牢固專業英語的記憶。改變以往“教師教學生聽”的“推動灌輸式”教學模式[5],通過設立問題或分段給出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主動性,科學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此外,按金屬材料熱處理工藝、機械加工工藝、制造設備、液壓、先進制造技術等專題組織課堂,課堂主線清晰。講完課本每個專題后,找多媒體資源中對應的示意圖,并要求同學們當場以英語交流,鞏固其課堂效果。

        2.4 組織小組討論,增加表達自信

        適當削減課堂閱讀部分的內容,增加聽力和口語交流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課。對于英語口語較好的同學,可以由其進行presentation陳述,而對于一些英語口語不太好的同學,可以補充和評述小組其他成員的presentation,力求每個同學均能真正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逐步提高其自信,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1]。此外,還可以做一些課堂作業或者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一個報告,在報告中需注意詞匯、語法、句子表達方面的問題,以及報告信息的完整性,可將報告的質量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2.5 依據學生英語基礎現狀,實施分層次教學

        針對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教學進度和難度難以協調的現狀,以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作為劃分標準,把班級學生劃為幾個學習小組,按每個小組的具體情況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因組制宜,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學活動。

        3 結語

        宏觀方面,加強機械工程電子專業英語的教學可以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方式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步驟;微觀角度,它培養學生英語能力,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積極思考和參與專業英語教育教學改革,這對于提高我國教學水平,讓我過教育與國際現代化接軌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海涵,孫后環.面向溝通型工程師的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教學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5):205-207.

        [2] 汪菊.高校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的探索[J].機械管理開發,2009,24(5):171-172.

        [3] 鐘建琳,劉忠和.從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2):54-55

        第8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關鍵詞:專業化分工;區域經濟一體化;地方優勢產業

        一、引言

        地區專業化水平,又稱地區間的工業結構差異程度,是指一個地區專業化生產其具有優勢的產品,專業化水平的高低實質上就是該地區產業分布的不均勻程度。產業集聚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由于不同區位的限制條件存在差異,導致同類或者關聯企業在選址的問題上出現了趨同,從而出現了產業地理布局上的集聚現象。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的空間集聚必然表現為地區專業化的強烈傾向,二者呈現出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經濟空間并不是一張勻質的平面,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特定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從而導致專業化生產空間的出現。地方優勢產業的形成是專業化勞動分工本身的產物,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有利于促進地區分工水平的演進,從而進一步增強產業的地理集中程度,促進地方優勢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專業化分工、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地方產業集中度的關系可用圖1說明。

        Ppp1.tif,*/6。19*2;%90%90,S(”圖1 貿易成本與地區產業集中率變化比較S)

        圖1中,S表示地區產業集中率,C表示貿易成本。假設兩地區的資源稟賦狀況完全一樣,當貿易成本很高時,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極低,以至于兩地區之間沒有發生貿易往來,各地區生產與消費處于自給自足狀態,這時兩地區產業集中率相同(S1=S2),地區分工水平也一樣。隨著貿易成本的降低,由于歷史的偶然因素使得某一地區的產業具有初步優勢,生產要素報酬率較高,從而會引發生產要素向該地區的流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前后向的產業關聯的循環累積機制會導致產業在該地區的進一步集聚,而另一地區的工業則逐漸衰弱,從而形成“中心――”的產業結構。當貿易成本進一步降低時,區域經濟一體化從中級水平向高級水平推進,由于地租成本與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中心地區的一部分產業轉移出去,落后地區承接轉移過來的產業,開始實現經濟起飛并最終實現與發達地區有效的分工與合作。在兩個地區資源稟賦狀況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則有S1=S2,即兩地區產業集中率相等。如果兩個地區的資源稟賦狀況不同,兩地區將依據資源稟賦差異專門生產自己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從而實現完全專業化的產業集聚,互相以有換無,取長補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時專業化分工水平最高。

        二、我國地區分工水平的變化分析

        我們以克魯格曼(2000)區域分工指數來衡量我國地區分工水平的變化,其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sj,k表示克魯格曼區域分工指數,j、k表示地區,i表示行業,aji、aki分別表示j、k地區i行業的經濟規模。如果j、k兩地區具有完全相同的產業結構,則sj,k=0,這時地區之間不存在專業化分工;當j、k兩地區產業結構完全不相同時,則sj,k=2,這時地區之間專業化分工水平極高,從而有0≤sj,k≤2。因此,指數值越高,地區間行業差異越大,彼此專業化分工水平越高;指數值越低,地區間產業同構性越大,彼此專業化分工水平越低。梁琦(2004)根據區域分工指數計算了1997年和2001年我國六大區域W(六大區域指的是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W)間的分工差異,然而由于這六大區域面積廣袤,我們有必要利用既有的統計資料,作出更進一步的詳細研究,研究時段也有必要延長,從而對我國地區分工水平的變化作出更為細致與科學的考察。下面利用歷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提供的統計資料,以工業總產值作為各產業經濟規模的衡量標準,計算了我國1988-2003年省際間的區域分工指數W(考慮到文章篇幅,1988-2003年我國省際間的區域分工指數詳表省略,有興趣的讀者可來函向本人索取。W)。在此基礎上,可得出表1-表4。

        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隨著省際間距離的增加,其分工指數從整體上講也相應增加,在我國幾大經濟區域之間表現更為明顯。東、中、西三大地帶比較起來,歷年中部的平均分工指數最低,這是因為中部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介于東、西部之間。從七大經濟區域來考察,華中的平均分工指數一直最低,這是因為華中地處我國中原地帶,與各個區域的距離相對較近,而華南、西北、東北的平均分工指數一直較高,這是因為,其內部各省位置相對較偏,與其它區域內部各省的距離相對較遠。

        第二,我國各個地區的分工指數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基本上在逐漸增加。從省際上看,1988-1997年,我國各省的平均分工指數都不同程度地上升,期間只有河北、浙江與海南發生波動,1993-1997年,這三個省份出現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1999-2003年,除了北京小幅下降外,其它省份均上升。從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七大區域劃分的角度看,均也出現上升。

        第三,我國不同地區內部的分工指數差別較大。華中、華東的內部分工指數跟其它地區比較起來,一直較低,這是因為,其內部的產業結構較為相似。華東地區除了安徽、江西較為落后外,其它省份都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工業高度集聚,跟西北、西南、華南、東北這些地區內部省份比較起來,華東內部省份之間工業結構彼此差別相對較小。華中三省經濟水平在我國處于中間地位,并且彼此資源稟賦極為相似,因此,內部分工指數在七大區域中一直是最低的。西北、華南、東北的內部分工指數相對較高,這是因為,我國西北地區面積廣袤,并且,彼此資源稟賦差別較大,由于20世紀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工業有所發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西北內部分工指數。華南內部分工指數較高,主要歸因于其內部經濟結構差別較大,廣東、海南、廣西分別處于三個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工業結構極不相似。東北地區內部分工指數較高,既包含地理的因素,也包含經濟結構的因素,是二者的綜合。

        三、我國區域間市場開放度分析

        當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發展時,區域間的貿易成本必然低;而當區域間的貿易成本高時,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受阻。因此,我們可以用區域間貿易成本反映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程度。一般認為,對區域間貿易成本的影響主要由交通、通訊基礎設施以及區域間市場開放度等因素構成。表、表6W(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4)》;表6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W)

        及圖2、圖3說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通訊能力大大提高,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國交通基礎設施也大為改觀,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我國交通建設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這在東部與中、西部都有明顯體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基礎設施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效應”。

        公路里程變化趨勢SX)”SX(B圖3 1988-2003年我國東、中、西部鐵路營業里程變化趨勢SX)

        對區域間市場開放度或地方保護主義的精確衡量很困難,甚至基本上不可能,但是一些學者還是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Young(2000)對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地區保護主義影響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貿易壁壘,地區比較優勢沒有得到發揮,市場扭曲、地方保護趨于上升。與Young 的觀點相同,法國經濟學家Poncet(2002)認為,如果將中國省際間的貿易壁壘折算成隱含的關稅率來看,1987年和1997年的關說分別達到3%和46%,這一水平已達到當前歐盟內部各國之間的水平,并且,中國消費者購買各自所屬省份自制產品的數量是他省產品的21倍。但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中國近年來的省際貿易不是下降而是大大增加了。張軍(2001)認為Young 很有可能忽略了“行業間”貿易與“行業內”貿易的差別。同時,Naughton(1999)也通過中國各省的貿易輸入輸出表,揭示了改革以來中國的省際貿易,特別是“行業內”貿易的增長。謝守紅(2003)采用1990年和2000年的統計資料計算出中國大陸各省區的對外開放度(表7),認為1990年以來雖然各省區之間對外開放度存在巨大差異,但各省區對外開放度普遍有了明顯提高,這也間接表明了我國各省區保護程度在不斷降低。從農村勞動力生產要素這一流動狀況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整體規模在逐年增加,1978-2003年2年間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規模年均增長速度超過9%,顯然,這與中央政府打破城鄉分割體制,改革城鎮戶籍制度,破除地區封鎖,反對地方保護主義,廢除阻礙統一市場形成的各種規定有著重要關系。

        綜合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總體來講,我國市場一體化程度在向縱深發展,雖然在一些地方還存在非常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但是地方保護主義政策在現實中的實施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無法抗拒經濟一體化的潮流。

        總之,我國區域間的貿易成本在不斷降低,這不僅表現為運輸成本的降低,而且也表現為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技術越來越高,信息交流成本不斷降低,行政對經濟的干預程度越來越弱,經濟開放度越來越強,從而有利于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迫使各個地區以不同形式、不同優勢不斷加入到這個進程中來,使我國經濟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內在分工體系的發展整體,內部各個地區的專業化分工水平不斷提高。

        四、我國地方優勢產業形成分析

        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將加速推進我國區域間貿易的增長,從而在各地區形成相對優勢產業。我們用區位商來衡量我國地區優勢產業的狀況。從理論上講,如果某產業的LQ(區位商值)>1,則該產業具有相對優勢,在實際操作當中,我們取LQ≥1.。對某地區優勢產業的衡量,我們不能僅僅看產值或資產規模的大小,而且還應考慮到就業規模大小,否則該產業便具有“飛地式”經濟的特征,對促進當地勞動者就業作用的貢獻有限,難以提高當地居民的福利水平,更別說促進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們利用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得出了各地區的區位商值及其相對應的優勢產業W(遼寧數據缺省。同樣考慮到文章篇幅,作者略去了詳表。W),從而得出表8。

        由此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優勢產業主要表現為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一部分資源加工行業。中、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主要是采礦業、一部分資源加工行業以及一部分輕工業行業,如食品、飲料制造業。因此,從相對優勢的角度出發,內地優勢產業的表現還是很明顯,從而各地區經濟有朝專業化分工格局發展的態勢,這也從區域分工指數得到了反映。我國區域分工指數整體上升,說明地區之間的分工水平在進一步加深,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加快,雖然地方保護主義、諸侯經濟現象在我國當今仍然很普遍,但是這不能從整體上阻擋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五、簡要結論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大量的文獻分析證明了這一點。由此,我們必然提出的問題是,面對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的落差,我國區域分工鏈條是否受到阻礙?本文利用大量的統計數據,對我國地區間分工水平、貿易成本以及地方優勢產業的形成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解決這一問題,彌補國內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通過詳盡的實證分析,我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趨于加快,雖然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非常嚴重的行政壟斷、強制交易以及市場封鎖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但總體來說,各省的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同時,我國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大大推進了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統一市場的基本內容是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從而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圍內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升各地區的專業化分工水平,促進優勢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但是,內地的相對優勢產業基本上還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對當地的自然資源依賴較大,如何促進發達地區的成熟產業向內地轉移,進一步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改變中國總體經濟嚴重不平衡發展的格局,則是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保羅?克魯格曼. 2000. 地理和貿易[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出版社:73.

        梁琦. 2004. 中國制造業分工、地方專業化及其國際比較[]. 世界經濟 (12):32-40.

        PONCE S.2002. 中國市場正在走向“非一體化”?――中國國內和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比較分析[]. 世界經濟文匯 (1).

        謝守紅.2003. 中國各省區對外開放度比較研究[]. 地理科學進展 (3):296-303.

        張軍.2001. 中國的省際貿易壁壘在不斷提高嗎[R/OL]. 張軍經濟學網站,2001-11-28.

        NAUGON B. 1999. 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R]. Mime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YOUNG A. 2000. 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Quarterly ournal of Economics (11):1091-113.)

        W3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ision of Labo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in China

        W4BE Xionglang

        WB(School of Economics and rade,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WAbstract: WB1he formation of loc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is the outcome of division of labor itself. In the meantime, the speeding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advantageous to promot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refore strengthen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his paper therefore makes an elaborat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rade cost and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quickening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China,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has deepened and loc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have been formed.

        第9篇:有機化工專業范文

        關鍵詞: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1-0210-02

        精細化工是當今化學工業中最具活力的新興領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細化工產品種類多、附加值高、用途廣、產業關聯度大,直接用于國民經濟的諸多行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各個領域。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已成為世界各國調整化學工業結構、提升化學工業產業能級和擴大經濟效益的戰略重點。《“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指南》提出,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列為主要任務,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一批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增長點,把精細和專用化學品率提高到45%以上。隨著精細化工行業的日益壯大,需要大量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一線從業人員。

        高職教育是針對職業崗位的教育,主要培養生產、建設、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職學生,解決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的問題,就要不斷深化高職教育改革,而核心在于構建適合專業培養目標需要的,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且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1]。

        一、構建思路

        高職教育過程是工作與學習相統一、智力與身心綜合發展的系統過程,其綜合職業能力學習領域(課程)的構建,應該是從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內容中提煉出來的學習任務,它既包含了基于情境使學生遍歷任務過程得到技能的訓練,又包括了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討論、決策和執行,從而培養完成完整職業行動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構建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綜合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是:調研典型職業—明確目標崗位與培養規格—基于典型工作任務(或崗位)分析從業綜合職業能力—橫向提煉設計專業課程—縱向提煉設計公共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

        二、構建流程

        我們首先組建了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組建的教學團隊,其次帶著問題即精細化工行業究竟需要何種人才,我們進行了企業一線調研和畢業生回訪調研,通過調研,確定精細化工專業學生就業的典型工作崗位5個,即操作工、試驗分析人員、技術人員、生產管理員、銷售人員,通過分析工作崗位和崗位職責確定工作任務,并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相應的學習領域,再結合精細化工行業的職業標準(化工總控工、有機合成工、化妝品復配工等),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以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并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具體流程如圖1。

        三、構建內容體現

        1.專業培養目標。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主要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精細化工行業所必需的科學文化知識及專業基礎知識,經過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和生產實踐,具有較強動手能力,能直接服務于生產第一線從事生產、技術應用和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學習領域課程設置。我院根據前期調研的結果,確定了精細化工專業學生就業的5個典型工作崗位,依據生產一線對這些崗位的知識要求、基本技能和素質要求,將其轉化為相應的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包括如下幾個模塊:(1)職業素質模塊,主要是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學人文、身體、心理等社會素質培養的課程(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勢與政策、職業素養與就業指導、數學應用與實踐、高職實用英語、體育與健康、計算機操作技術、高職語文讀說寫、公共安全、入學教育與軍訓、公益勞動)。(2)崗位能力模塊主要是結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相關內容,開設以“教學做”一體的基礎、綜合的設計類等實訓課程(即無機化學實驗技術、有機化學實驗技術、化工認識實習、分析化學實驗技術、物理化學實驗技術、化工單元仿真實訓、單元設計、精細化工工藝實訓、裝置仿真實訓、化工分離仿真實訓、化工單元操作實訓、化工總控工取證實訓、甲醇冷模裝置實訓、精細化工實驗技術、精細化學品分析實訓、專業技能取證、化工工藝實訓、CAD實訓、畢業設計、鉗工實訓、頂崗實習等),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道德素質。(3)專業知識模塊主要是化工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和精細專業知識的學習課程(即無機及分析化學、化工制圖、有機合成基礎、流體輸送與傳熱、電工電子技術、傳質分離技術、物理化學、精細化學品復配技術、精細有機合成、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有機化工生產技術、精細化學品分析、化工安全技術、化工總控工中級工取證、高聚物生產技術),以理論夠用為度、教學內容盡量與就業崗位的實際過程一致。(4)技能拓展模塊主要作為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補充,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持續學習和就業的適應能力而開設的課程(即化工信息檢索、催化原理、無機化工生產技術、清潔生產、化工專業英語、化工廠節能技術、制藥工藝學、新能源技術、化工設計案例、高級工取證等)。

        3.構建“12342”的課程體系。課程組通過分析工作過程,按照職業成長的邏輯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即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技能到綜合能力,從一線操作工到技術員,再到技術管理人員的職業成長規律,分析知識和技能的遞進關系,重新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12342”的課程體系。①1條主線,在人才培養中始終以培養學生應用職業技術能力為主線。②2個平臺,校內和校外實習實訓平臺。校內實訓基地完成專業基礎能力訓練和基本技能的鍛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以完成職業環境、職業規范的訓練為主,是對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延伸。通過不斷建立和完善實訓基地,逐步形成了實習實訓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確保學生擁有足夠時間和高質量的實際動手訓練,適應社會需求,增強就業競爭力。③3個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專業能力。高職教育要重視能力培養,樹立“能力本位”的課程觀。方法能力包括思考、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繼續學習、開拓創新能力等;社會能力包括組織協調、團隊協作、適應社會、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專業能力包括獲得從事精細化工行業一線工作所具有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④4個實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將所有課程進行歸納分為四個模塊即職業素質課程(必修課)、崗位能力課程(限選課)、專業知識課程(限選課)、技能拓展課程(選修課)。⑤2個融合: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實現兩者的統一。使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等方面,為學生獲得資格認證提供便利,注重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課程教學計劃在學時分配上理論課程時數與實訓課程時數達到1:1,這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大提高,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學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2.5+0.5”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前五個學期(即兩年半)在校內完成所有理論和實訓教學,最后一學期到化工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這種方式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4.建立多元化科學評價體系。質量評價體系具有導向、鑒定、監督、調節、診斷、激勵作用。確定評價體系的原則:①理論性與操作性相結合,注重可操作性;②全面性與實效性性相結合,更加注重評價的實效性;③靜態性與動態性相結合,更加注重動態發展;④經常性原則;⑤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為導向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多元化原則、可操作性原則[2]。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專業課程標準、技能考核標準,建立由學生、教師、學院,家長、兄弟院校、企業、政府組成的多元評價主體;制定基于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標準;采用自評和互評、多層互評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方式。實現“過程+結果”的教學效果評價。

        三、結論

        對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在教學體系方面,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12342”的課程體系,采用“2.5+0.5”培養模式,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在今后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不斷根據市場對本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特點,加強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等的改革,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級能、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谷雪賢,謝朝良.以能力為核心的高職化工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師,2011,(32):61-62.

        [2]陳臘梅,胡虹.淺析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1):241-24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网在线观看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2017 | 亚洲中文字幕第30页 | 色婷婷七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