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縣域鄉村建設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縣域鄉村建設規劃

        第1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一、加強鄉鎮村莊規劃編制與實施

        (一)科學制定鄉鎮村莊規劃。加強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編制與實施,強化對農村居民點有序調整與優化的科學引導。依據鄉鎮村莊規劃依法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和農民自建住房。改進規劃編制方法,尊重基層實踐,便于農民直接參與,成果直觀易懂。

        (二)開展工程項目與村鎮規劃一體化推進試點。以村莊道路、垃圾、污水治理、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為切入點,推進規劃編制和實施,吸納和引導各類建設資金有序投入,探索村莊人居環境治理新機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國家貧困縣編制村鎮規劃。

        二、穩步推動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

        (一)組織實施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程。編制農村危房改造擴大試點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出臺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實施要求。抓緊制定農村危房鑒定標準。

        (二)調研總結貴州省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經驗,適時召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會,總結推廣試點經驗與做法。

        (三)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關部門編制七省區定居工程規劃,組織動員有關力量,加大管理與技術支持力度,加強監督檢查與工程質量監管。

        (四)組織研究農村住房建設政策,推動農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勵農民投資改善自身的居住條件,拉動農村消費,擴大農民就業。

        (五)探索按照城鄉有別、依法自愿、同一平臺、預留接口的思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房屋登記發證工作。

        三、加強法規、部門規章和技術標準等制度建設

        (一)修訂《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按照國務院2011年度一檔立法計劃要求,組織全國力量,根據《城鄉規劃法》和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要求抓緊修訂。

        (二)完善鄉村建設規劃管理制度。在有關研究課題基礎上制定《鎮、鄉、村莊規劃編制辦法》、《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實施細則》等部門規章。

        (三)修訂農村規劃建設相關標準。

        四、繼續做好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指導災區農村編制災后恢復重建村鎮規劃(縣域村鎮體系規劃、鎮鄉村建設規劃),按規劃要求有序恢復重建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對汶川地震災區農民住房建設的指導和監督,組織對災區農民抗震住房建設的技術援助,推進災區農村建筑工匠技術培訓與管理。

        五、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編制發行《村莊整治技術手冊》與《村莊整治技術規范圖解》,繼續推動縣域村莊整治聯系點示范活動。

        (二)組織編制全國村鎮污水、垃圾治理規劃研究,編制《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標準》,推動農村垃圾治理工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三)建立農村專項實用技術推廣機制,結合農村危房改造,開展農村住房節能工作。

        第2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關鍵詞:空間;管制:縣域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7-0087-02

        1 前言

        縣域規劃必須由以前的以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體系布局為重點轉向以空間資源配置為重點,劃定各種用途管制區域,并制定相應的空間使用要求,對縣域空間進行全覆蓋的用途規劃。在縣域中劃定鼓勵發展地域、引導發展地域、限制發展地域、禁止發展地域等多種不同的空間類型。相比于其他類型的規劃,縣域規劃更具有宏觀性、長遠性、戰略性的特征。因此,如何將縣域規劃的種種“終極合理目標”,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行動過程”,是關系到縣域規劃實際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對實施步驟、實施措施等的研究,“空間管制”是一種實現由目標至過程的措施,而區域建設資金的分配或政策的傾斜、基礎設施的建設引導,也是實施縣域規劃的重要手段,這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尤其具有現實的意義。

        2 縣級政府管理特點

        縣級政府是我國有特殊職能的一級行政層級,承上啟下,連接城鄉,溝通條塊,上下結合,具有管理、服務、協調的功能。它是介于省、市與鄉(鎮}之間的一個管理層次,在行政管理上處于基礎地位,它上要對中央、省、市,下要直接面對廣大農村和基層,是城鄉、工農、微觀與宏觀、直接與間接的接合部,覆蓋面廣,管理范圍大,服務對象多:它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機關,也是一個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機關,既具有與國家一致的同一性,又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

        縣級政府是直接面向農村和基層的政權組織,國家的方針、政策在縣級政府這個層級上進入實踐階段,開始直接變成社會行動。縣域經濟是由工商業、農業和鄉鎮企業以及一定數量的個體私營經濟組成的,生產社會化程度不平衡。因此,要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不能單純依靠行政命令,必須發揮縣級政府的服務職能。縣級行政管理融各個專業管理為一體,管理的事務多樣、復雜,在實踐中不可避免遇到多重矛盾,這就要求縣級政府必須從多方面運用其協調職能。全國2800多個縣域自然狀況和發展水平不同,縣級政府的功能強弱和水平發揮不同,決定了縣級政府行使其職能的重點、廣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其工作必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3 確立城鄉空間管制的新理念

        3.1 樹立全覆蓋空間管制規劃理念

        傳統縣域規劃效果低下而難以對縣域發展起到真正調控與引導作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尚未找到其真正賴以調控區域發展的“權力法碼”。縣域規劃不同于其他綜合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計劃)根本之處是:縣域規劃是一種以空間資源分配為主要調控手段的地域空間規劃。即制定“空間準人”的規則、實施“空間管制”,是實現其由虛調控型規劃轉向實調控型規劃的關鍵“法碼”。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空間管制如同法規、稅收等一樣,是政府握有為數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調節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當今環境中,縣域規劃作為一種空間地域規劃,它不再是僅僅被動地對社會經濟發展計劃進行地域上的落實,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空間準入”規則(空間供給的多少、分區發展的限制等)來主動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必要的調控,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3.2 樹立城鄉空間生態規劃的理念

        城鄉空間生態規劃是在生態理念指導下將生態規劃相關理論、方法運用到城市規劃中,在生態目標導向下對現有空間規劃理論、技術方法等進行改進與更新。城鄉空間生態規劃的理論就是針對生態環境的現實問題和生態建設的迫切性,側重從生態f尤其是自然生態)的角度來探索作用于空間規劃的理論。

        長期以來,由于對城市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生態環境、綠色空間的忽略,造成城市攤大餅式的蔓延擴展,城市空間密不透隙,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因此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應強調結合城市空間布局,合理構架城市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綠色空間體系,以營造城市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而城市綠色空間體系的布局不應作為獨立的功能區域,應充分發揮其經濟功能,與都市農業布局有機契合,達到空間布局上的協調一致性,既可作為整個城市中具有生態調節功能和環境美化功能的生態功能區,凈化環境、改善小氣候、保護城市水資源、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又兼顧了都市農業的發展需求,在綠色空間地區可適當開辟果園、蔬菜園,種植適宜的經濟作物,低洼處可開挖魚塘,并根據赍源特點發展畜牧業,還可營造大片可調節氣候、有利于保持水土的森林公園等,并保持都市農業布局的產業鏈關系和合理比例,以利于保護果園、苗圃、魚塘、蔬菜基地等有限的資源,并可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將城市綠色空間賦予都市農業的生態經濟功能,實現都市農業與城市綠色空間的有機契合,使其真正成為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有機結合的生態經濟功能區。

        4 縣域城鄉規劃空間管制的途徑

        4.1 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

        ㈩城市規劃區范圍控規全覆蓋。在城鄉規劃法及相關配套制度、措施的指導下,對縣城規劃區重點開展分區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及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商業設施布局規劃、燃氣、供熱、排水等各項規劃編制。并對規劃區范圍內的用地進行全覆蓋無縫銜接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進一步明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公共設施及市政設施配套等,確保城市規劃區及協調區域的總體規劃層面全覆蓋,切實以全覆蓋的規劃指導近期建設和長遠發展。

        (2)鄉鎮規劃全覆蓋。一是重點中心鎮和一般鄉鎮總體規劃全覆蓋。全面調整完成重點中心鎮總體規劃編制,完成沿海、沿鐵路、沿二級以上公路的規模較大、有特色、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總體規劃的修編,陸續完成其他鄉鎮的總體規劃編制。二是鄉鎮重點建設地區詳細規劃全覆蓋。全面啟動重點中心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確保先期完成每個重點中心鎮中心區、商業街、住宅小區等近期建設用地范圍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其他鄉鎮完成一個主要街道與重點地段的詳細規劃。后期完成其他鄉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3)村莊建設規劃全覆蓋。實現三年內完成全部農村居民點的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先期對列入創建省級康居示范村和市、縣級小康示范村計劃的多個村莊,率先編制完成村莊建設規劃;三年內完成其他村莊建設規劃編制。

        4.2 統籌城鄉空間結構的土地制度安排

        城鄉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決定城鄉空間結構的根本性問題。制定土地制度的原則應該是節約土地資源、優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效益、促進經濟發展。針對目前城鄉土地制度存在的

        土地資源浪費、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等問題,從科學統籌的角度出發,改革城鄉土地制度的供給機制,在嚴格區分城市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的基礎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使城鄉空間結構趨于合理。

        [1]城市土地制度的創新

        為了合理地配置城市存量土地,必須建立土地質量評價體系,并完善法制化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只能調控城市內存量土地資源。當一個城市的規模和空間都在增加時,規范城市增量土地利用就必須靠城市土地征用制度。其一,必須強化城市土地征用的公共目的,并嚴格限制經營性用地方面的土地征用。其二,必須給農民合理補償,以平衡城鄉利益分配:其三,實行土地征用聽政會制度,增強城市土地征用過程中的透明度。構建科學的城市土地征用制度旨在降低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使農地非農化與人口城市化同步,使城鄉空間結構和城鄉規模結構協同變化。

        (2)建立耕地保護制度

        由于政府強大的土地征用權力和極弱化的農地保護權利之間失衡,我國農村尚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耕地保護制度。目前現行的農地集體所有制,在本職上是一種“二重所有制”。《憲法》和《土地管理法》中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于國家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但有關“集體”的定義,《土地管理法》將其界定為鄉(鎮)、村和生產隊(村民小組)三級,《民法通則》則定義為鄉(鎮)和村二級。而在《憲法》中,則籠統地規定農地為集體所有。目前,農村集體組織權利極大削弱,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僅是名義上的或部分的所有權,而土地的終極所有權屬于國家。因為我國的《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需經政府批準。集體定義的模糊性使農地所有權虛置,進而使農地監督權和保護權落空。當農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時,農村的土地資源便成為任人征用的對象。因此,必須賦予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同時,使農地所有者承擔對農地進行“數量保護和質量保護”的責任。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和需求,適時建立農民意愿表達機制,從而確保城鄉空間結構的變化有利于“三農”。

        因此,必須盡快建立耕地保護制度,消除城市不合理征用土地和農地流失嚴重的根本原因。

        4.3 全面推進新農村規劃建設

        從縣情發展現狀出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不可一蹴而就,要科學規劃引導,合理安排時序,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新農村規劃建設。

        (1)積極穩步推進人口、產業、居住“三集中”。重點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規劃社區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著重加強農村建房管理,嚴格執行“三個必須”:在鎮村布局規劃批準之前,必須暫停農民建房審批;各類項目建設需要拆遷安置的村民,必須安排到集中居住區建房或購買集中安置房;凡是農村新建住宅,必須安排到規劃的農村居民點進行統一建設。

        (2)重點突破、綜合開發,提高小城鎮發展質量。一是加快重點中心鎮的發展。發揮重點中心鎮區域發展極核作用,帶動片區發展。按照“擴容提質”的要求,注重集約發展,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努力培育支柱產業。二是著力扶持一批有特色、有發展潛力的小城鎮加快建設步伐。運用市場機制,以提高中心區為主,以加強基礎設施、科教文衛、市場商業服務設施為重點,集聚人口,完善小城鎮功能,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作用。

        (3)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規劃撤并的村莊,“只做減法,不做加法”,不再進行配套和改善,逐步撤并。對規劃確定新建擴建的村莊,按照適度超前的要求,進行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修路、通電、通水、開發沼氣。

        (4)以點帶面、典型示范,把握好新農村建的力度和速度。選擇部分重點村莊,啟動農民住宅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以點帶面,逐步擴大試點。盡快形成住宅集中建設、設施配套完備、環境整潔優美的新型農村社區。

        (5)立足整治、配套設施,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工程。配套農民急需的道路、供水、排水溝渠設施,開展村容村貌整治,疏浚鄉村河道,提高水環境質量,確保農民飲水安全。推廣利用太陽能、桔桿制氣、沼氣,逐步推行垃圾集中處理和農村改廁。

        5 結束語

        縣城城鄉規劃空間管制對縣城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應加強統籌協調,早做規劃設計,引導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實踐。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新形勢下,要求我們縣級政府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

        參考文獻:

        [1]汪光蠢,領導干部城鄉規劃建設知識讀本(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年11月.

        [2]吳高盛,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釋義(第一版)中國法制出版社,北京:2007年11月.

        第3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論文摘 要 便捷交通激活縣域經濟,本文基于和諧視角對交通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進行了研究。

        1前言

        東明縣地理區位比較重要,但目前東明縣路網建設還不能夠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公路建設與日益增長的交通量矛盾相對還比較突出;道路運輸結構不盡合理,運輸效率和質量不高;現代物流體系尚未形成,在為商品流通和人員流動創造良好運輸條件、實現與京津等地的有機銜接上有待加強和提高。

        2交通在縣域經濟中的重要性

        交通運輸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戰略性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縣域經濟建設中,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擔負著千百種原燃材料的運輸供應,形形商品的交換,成為各行業生產、流通的不可或缺的鏈條。路通了,車可以到田頭,種菜不愁銷,還能賣出好價錢。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路橋暢通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資興業。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拉近了城鄉距離。交通事業的突飛猛進給陸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催生了一條條公路經濟帶。一馬平川的大地上,國道貫穿境內,高速公路、縣鄉一級油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車流川流不息,城鄉一體化交通網絡有力推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橋梁、渡口是交通的紐帶和公路的延伸。一條路一條經濟走廊。交通建設,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而且改善了經濟發展條件,蔬菜、糧食、畜禽等一大批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應運而生。

        3交通路網建設的現狀分析

        縣域經濟面臨國內國際市場日益增強的輻射力和沖擊波,在這一新形勢下,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奮力推進縣域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結合當前交通建設發展實際,就如何科學統籌交通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和定位思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工作的根本要求。從服務縣域經濟發展全局看,總體而言是區位優勢的拉動輻射效應不明顯。從服務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看,公路易發事故路段的安全防治、危橋危涵的改造、緊急突發事故搶險救援等方面還有待完善;運輸車輛技術狀況、資質審核檢驗和運輸安全等方面有待加強;公交運營線路數量、通達深度還不能滿足群眾便捷出行需要;出租運營車輛標識不一,良莠皆存,不規范、不統一、不滿意的矛盾還相對存在。做好群眾“出行放心、出行滿意”的工作任務還很重。

        4立足路網布局與縣域經濟的有機銜接

        4.1正確認識交通建設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

        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優先發展,超前發展交通事業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先導和推動作用。縣域經濟發展的形象標志是城鎮化發展水平,而城鎮化的發展與交通條件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縱觀東明發展歷史,交通條件對城鎮化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城鎮在空間分布上呈現明顯的交通指向性,眾多歷史名鎮,皆按交通建設沿線分布。而現代城鎮建設要走集約發展、集中建設的道路,擇優發展重點鄉鎮是城鎮建設的必然選擇,城鎮化的進程將使一些重要鄉鎮所在地得到強化和發展,隨著交通通達的時間和空間變化,城鎮化建設也必將做出新的調整,也必將推動我縣產業積聚區、主導產業和社會工程的加速發展。

        4.2縣域經濟發展與路網功能的重新定位

        縣域經濟發展中,交通路網的層次結構及其功能是布局規劃的關鍵問題所在,應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律摒棄傳統意義上的國省、縣鄉道路行政等級劃分的模式,依據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重新予以定位。從當前縣域經濟交通路網功能展現看,大體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主干網,用于連接縣域內外重要結點和交通樞紐,技術等級主要是二、三級路組成;第二層次為次干網,用于連通縣與縣及縣與各鄉鎮之間的公路,技術等級主要是三、四級路;第三層次為一般網,用于連通縣域各鄉鎮與行政村之間的公路,技術等級主要是由農村公路組成。從這個角度看,優先發展主干網,強化發展次干網,連通改善一般網,就能使有限的交通建設資金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3按照新農村建設規劃適當調整農村路網結構

        考慮縣、鄉村發展和土地整理及新農村規劃,建議調整路網規劃或給予在建設中進行置換變更的政策余地。加強養護管理,延緩使用年限,使其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十分必要。為提高道路品位,弘揚交通文化,在今后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須注重把歷史、文化和景觀與公路建設和管理養護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在提升道路的人文品位和文化氣息上做文章,對每一條公路周邊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歷史底蘊和特色經濟進行全方位的梳理挖掘,使公路文化成為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載體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橋梁。

        4.4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優化路網建設

        干線交通是區域間聯系的紐帶,地方道路則是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的條件,而城市道路則是城市運行的載體,三者結合構成了“大交通”的概念,大交通可影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可影響一個區域的產業布局,可影響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還可以影響一個區域某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劃,甚至可誕生一個城鎮。交通上不去,經濟就無法發展,由此而言,發展“大交通”勢在必行,在謀劃上是考慮以下三點:一是建設縱深,溝通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二是建設樞紐,實現物流集散,三是建設走廊,解決瓶頸,改善能源運輸通道。

        4.5加快相關城鎮過境道路改造升級的步伐

        在路網建設中重點發展縣域的主、次干線公路項目(縣道、鄉道)。村村通道路大多為沿干線公路呈“魚刺”狀形式,而鄉道建設標準又過低,起不到鄉鎮區域內的干線或分解國道線路壓力的作用,建議下階段路網建設以縣道改造升級、鄉道(次干線)、專業道路(礦山道路、糧食產區路、果品蔬菜產區路、紅色旅游路)建設為主。在縣域農村形成主干、次干、專業路、村村通,高中低等級配置,車輛擇路而行,路網車流密度均勻的格局。

        參考文獻:

        [1]張聰林,朱霞.小城鎮交通規劃問題與對策探討[J].小城鎮建設.2005年01期.

        第4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同時,由于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不健全,各地在農村環境整治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主要是:有的工商資本借發展生態農業之名,進行非糧化、非農化開發,損害著農民權益;縣鄉兩級政府缺乏規劃引導,有的村莊隨意改造,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村莊“建后待拆”項目增多;有的村莊不顧財力,盲目舉債,相互攀比,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后勁與農民收入增長;有的鄉村,環境工程建設缺乏科學論證,雷同復制,照搬城市小區建設模式,將改善村容村貌作為干部政績顯示,把農村的生態、生產與生活相分隔,搞村里寬大街、大廣場、商務會所,造成“百村一面”;也有的村急于求成,快速推進,填河砍樹,造成工程質量低下,損壞鄉村自然風貌;有的村環境工程建設投資,缺乏民主決策與村民監督,村干部主觀決策,大額投資而無規范流程,甚至出現村干部貪污受賄行為。雖然上述問題不具有普遍性,許多是苗頭性問題,但實際上已經引起農民群眾的不滿,干擾著鄉村文明建設進程,必須引起各級政府重視并及時糾偏。為此,我們建議:

         

        1、加強規劃引導。要按照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要求,督促縣級政府盡快編制出臺縣域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規劃,劃定城鎮擴展邊界,進而各鄉鎮依此規劃確定鄉鎮區域內各自的中長期功能區定位建設規劃,讓農民群眾對鎮村環境建設有明確的方向指引與規劃依據,從而科學推進鄉村環境建設工程,避免盲目建設與來回折騰。

         

        2、要堅持分步適度推進。各鄉鎮政府要擔負領導責任,指導各村依據實際財力、農民意愿,以“小步快進”方式推進鄉村環境整治。縣級政府不能搞“運動式”鄉村文明躍進活動,不能搞指標分配與突擊評比,而應樹立典型,鼓勵有條件的村莊先行一步,條件不具備的村莊每年有小的進步,制止各種不切實際的“短期達標”。

         

        3、要控制村級集體過度負債。要依據實際財力,鼓勵村集體、廣大農戶、農民合作組織及民營企業等共同參與、多方動手治理鄉村環境。即使村集體投資的環境整治項目,也要逐步安排,按規劃推進,及時制止“過度舉債”的形象工程。鄉鎮政府要把“年度新增債務”作為村干部政績的必考內容加強考核,不能只看村容村貌的“產出”而忽視、干擾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這一中心指標的提升。

         

        4、政府部門要盡責履行職能。縣級政府的規劃、國土、建設、環保、財政、城管等部門,要主動延伸服務到鄉村。不進行行政干預,但必須做好政策指導與信息服務,對村莊環境整治工程把握好可行評估建議。對以生態整治為名大拆大建,實際損害農民利益、泯滅鄉村風光特色的做法,要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對正常的環境整治工程,也要就工程質量、環境標準與財務風險,做好事前指導、事后評估。

         

        5、要加強村務公開與民主監督。對于用村集體財力進行的環境整治工程,也要規范投資行為,重大投資預算要事先與村民代表或村民議事會協商。政府要鼓勵有條件的村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投資決算要及時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群眾的民主監督,以確保村級財力更加有效地為鄉村文明建設服務。對農民群眾意見大的環境整治行為,或者不顧規劃的盲目整治行動,縣鄉兩級政府要聽取民意、及時處置。對個別村干部嚴重違紀的,要建議村民代表會議進行罷免,涉及違法的,要追究法律責任。

         

        6、正確引導農民住房改善。鄉村環境整治的難點與重點是農民住房的改建。按照政策要求,既要保護農戶的宅基地用益物權,又要引導農民自愿地將已有住宅置換成城鎮住房與社會保障。要糾正兩種偏向:一講“保護宅基地物權”,就放任農戶自由建房,或者一講“住房置換”,就一律禁止農戶改善住房。政府為堅守耕地紅線、生態紅線、規劃紅線,是要嚴格審批農戶住房申請,但在落實建房管制、推進農房置換的同時,要制止行政強制農民上樓,要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分類推進、堵疏結合的原則,有序引導農房自愿公正轉換,這樣可以吸納民間資金主動參與鄉村環境整治進程。

         

        總之,在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整治過程中,各級政府不能強迫刮風,也不能無所作為。要尊重農民意愿,鼓勵農民創新,也要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指導,做好典型示范,落實民主管理,從而使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成為真正的美麗工程、惠民工程。

        第5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關鍵詞] 張家口 鄉村旅游 現狀 困難 對策

        一、引言

        鄉村旅游作為張家口市旅游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張家口市鄉村旅游的發展效益初顯,方興未艾。如何發展壯大鄉村旅游業,使其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一個十分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帶著這個課題,我們多次深入到鄉村旅游重點縣(區)和部分鄉村旅游示范點進行實地調查,并專門召開各類座談會征求各方面的意見,盡力掌握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形勢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就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二、全市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張家口市鄉村旅游伴隨著全市旅游景區的發展逐漸從無到有,規模不斷擴大,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推動張家口市新農村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主要表現為:

        1.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全市鄉村旅游點年接待能力達到100萬人次,可實現旅游收入6000萬元,其中鄉村旅游示范點實現農民人均旅游收入達1000元左右。收入較高的如張北縣郝家營鄉三寶營盤村,2006年全村實現旅游收入350萬元,人均達7000元。

        2.彌補了全市重點旅游景區接待能力不足的問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如崇禮縣西灣子鎮黃土嘴村大力發展農家旅館,有效地緩解了萬龍滑雪場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問題。鄉村旅游示范點的興起,不僅使當地村民獲得了較為可觀的旅游收入,而且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畜牧、草業、蔬菜等產業以及勞務、運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3.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變化

        鄉村旅游的逐漸興起和壯大,使廣大農民在參與旅游經營活動中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意識得以激發,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明顯增強,文明禮貌、誠實守信、整潔衛生的思想觀念逐步樹立,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發展鄉村旅游的認識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夠

        一是部分縣區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雖然對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還不夠到位,特別是對鄉村旅游帶動農民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乃至本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二是對如何發展鄉村旅游認識模糊,思路不清,辦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鄉村旅游點仍處于自發的、零散的、無序的發展狀態。三是一些基層干部群眾存在懶惰心理,被動地等靠要,不能夠自動地著手去干,責任心和主動性有待于進一步增強。四是扶持力度不夠,有的沒有制定實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夠完善,有的資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統籌跟進。

        2.整體規模較小,基礎條件較差

        目前,張家口市鄉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戶自發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區建農家旅館為主要形式,經營服務范圍小,主要集中在滿足游客餐飲、住宿等基本消費方面,游覽、購物、娛樂等特色旅游項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較低,還沒有形成較大的規模和特色。同時,鄉村旅游的基礎條件普遍較差,臟亂差問題仍比較突出。有的示范點鄉村道路還沒有硬化,人們戲稱為“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點村莊路邊牲畜糞便隨處可見,生活垃圾隨意亂倒,亂柴亂草堆放無序,環境衛生很差。有的農家旅館沒有供游客入廁、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設施也不夠完善,給游客帶來了諸多不便。

        3.旅游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形成特色品牌

        張家口市鄉村旅游產品沒有與當地生態建設、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副產品資源開發、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很好地結合起來,產業鏈條過短,旅游商品的開發和銷售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特色品牌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導致了張家口市鄉村旅游的消費結構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費較低,鄉村旅游的整體效益不高,對相關產業及縣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未能充分顯現出來。

        4.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管理不夠規范

        鄉村旅游點的從業人員大多為當地農民,雖然村民具有樸實憨厚、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但因文化水平及整體素質較低,管理和接待還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專業培訓跟不上,管理不夠規范,出現了一些諸如強行向游客兜售農產品、拉客宰客、惡性無序競爭等不良現象。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內部管理水平與鄉村旅游發展形勢的需要還很不適應,亟待提高。

        四、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建議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認識發展鄉村旅游對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目前,鄉村旅游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潛力十分巨大。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對于推動張家口市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帶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視并切實將其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予以推動,緊緊抓住國家有關產業政策的良好機遇,切實加大扶持力度,強化工作措施,促其盡快做大做強。

        2.堅持科學規劃,為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規劃出生產力、出效益,科學規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縣區要深入挖掘資源,將發展鄉村旅游與加強生態建設、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文明生態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本著“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設計,高水平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編制完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保證對鄉村旅游資源的科學有序開發和永續利用。要將鄉村旅游點規劃納入所在地小城鎮和村莊建設規劃中,統一編制,統一實施,加強對規劃編制和實施的監督指導,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實施的權威性,保證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3.堅持政府主導,加大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扶持力度

        發展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堅持政府主導、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因此,各級各部門要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實,研究制定有利于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第一,建議市委、市政府應盡快出臺《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細化實化具體扶持措施,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級政府傾斜扶持、部門協調聯動、全市合力推進的機制。第二,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優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條件。要加快鄉村旅游道路建設,結合“村村通工程”優先解決交通干道、重點旅游景區到鄉村旅游點的道路交通問題,并適時開通市區、重點旅游景區到鄉村旅游點的班車線路。要搞好鄉村旅游環境整治,加強鄉村旅游景區及周邊的環境治理,全面推進旅游型村鎮建設。要加快建設水、電、訊等基礎設施,保證旅游村用水、用電、通訊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鄉村旅游合作經濟組織,有條件的鄉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業協會,切實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管理、服務與引導,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的系列化、規模化、組織水平,促進鄉村旅游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4.打造旅游項目精品,延伸產業鏈條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項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鄉村特色資源為基礎,根據張家口市現有的資源分布和鄉村季節性特征,堅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則,突出農村自然生態特色和田園風光,深入挖掘當地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等地方文化,并與張家口市的紅色旅游、國防旅游、風電參觀等結合起來,對發展前景好的項目進行重點開發和包裝,打造一批能夠帶動整個鄉村旅游發展的精品,以點帶面,逐步壯大。二是延伸產業鏈條,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要把發展鄉村旅游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圍繞加快張家口市農業產業化進程,重點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大力開發特色農副產品,盡快在全市形成鄉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紀念品生產銷售體系,提高鄉村旅游的附加值,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大限度地增加縣區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三是強化鄉村旅游的宣傳促銷。要加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鄉村旅游點與景區間的合作與聯合促銷,整合包裝,重點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節、賞花節、采摘節、民俗節等各種節慶活動以及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站等宣傳媒體,將鄉村旅游產品推向市場,著力提高張家口市鄉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強培訓,規范管理,不斷提高鄉村旅游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夠規范、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張家口市鄉村旅游的對外形象和擴模增效。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大培訓力度,強化規范管理,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和整體素質,保證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一是要把鄉村旅游納入各有關行業的培訓計劃,充分利用農閑時節,通過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化的教育培訓,重點提高鄉村旅游從業者特別是全市鄉村旅游發展帶頭人、經營戶和服務者的職業素質和服務技能。二是要抓緊制定和推行鄉村旅游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主要消費環節的服務規范和安全標準,進一步健全鄉村旅游的執法監督網絡,強化衛生安全的監督檢查。三是要加強對相關人員從業行為的規范管理,堅決依法打擊欺行霸市、欺詐游客和“黃、賭、毒”等違法行為,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6.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展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社會參與性,必須廣泛動員方方面面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同開發。要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家、大中專畢業生、城鎮下崗職工、具有一定資金和經驗積累的外出務工農民等各類社會力量投資開發鄉村旅游項目,興辦各種旅游開發性企業和實體,帶動當地鄉村旅游和農村經濟發展。要進一步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廣泛開展各種鄉村旅游社會文化活動,提高全社會對發展鄉村旅游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推動鄉村旅游快速健康發展,進而為促進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6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一、深入分析,找準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國地方鄉村通過實施“村通”工程、扶貧開發工程、土地綜合整治等建設項目,我國的農村公路現狀得到了較大改善。但一些地方受山丘地形限制、經濟欠發達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農村公路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鄉鎮對外主通道等級低。受特殊地理和地形條件制約,一些地方的部分鄉鎮對外主通道還存在儲如彎多、路窄、安全性和暢通性差的低等級公路,這種現象在地處偏遠的鄉鎮尤為突出,交通整體服務水平低,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是村道布局不合理。在我國一些地方行政區劃調整后,由幾個村合并為一個村,原有行政村之間未連接的道路成為了新區劃行政村內的斷頭路。交安設施也不齊全,無法達到開通農村客運的條件,導致非法營運因此乘虛而入。既不方便群眾出行,又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交通事故時有發生。

        三是管理養護機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的鄉鎮因受經濟條件制約,管理養護的實際效果參差不齊,破損路面得不到及時維修,加之我國農村公路點多、線長、面廣,安全隱患很難全面排查整治,急需建立健全管理養護的長效機制。

        二、科學規劃,做到七個結合

        針對我國目前一些地方的鄉村公路現狀,在規劃過程中,要結合建設城鄉統籌示范的總體要求,力求做到七個結合:

        一是把當前需求與長遠需求相結合。面對群眾對交通日益增長的強烈要求,鄉村公路建設一定要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不僅要滿足當前發展需要,更要注重未來5~1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需要,有效避免重復建設所導致的浪費。

        二是把鄉村公路建設與主骨架道路相結合。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在現有國道等主骨架道路的基礎上,在進行鄉村公路建設規劃時,要充分發揮上述主骨架道路的作用,把各鄉鎮的對外主通道與之充分對接,真正形成干支相連、布局合理、城鄉一體的公路網絡。

        三是把鄉村公路建設與場鎮規劃改造相結合。鄉村公路規劃建設要同各鄉鎮的場鎮規劃改造相對接,要把場鎮進出口和過境交通分流及場鎮到各行政村(社區)的道路建設進行長遠綜合考慮。

        四是把鄉村公路建設與產業布局規劃相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交通作為強力支撐,在進行鄉村公路規劃建設時,要與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充分對接,以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達到雙贏。

        五是把鄉村公路建設與土地綜合整治相結合。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每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中都有公路建設項目,這些公路建設項目與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進行鄉村公路建設規劃時,要與土地綜合整治相結合,使路網更加合理。

        六是把鄉村公路建設與農民集中居住區相結合。要充分考慮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對外通道建設,既有利于引導農民自愿進入集中居住區,又有利于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七是把鄉村公路建設與各鄉鎮的地形相結合。要結合實際,按照輕重緩急,編制切實可行的年度計劃,根據山區、丘陵、平壩、經濟發達程度等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建設標準,確保建設項目有序推進。

        通過上述七個結合,可以更好地實現鄉村公路從里程增長向以路網優化、等級提高為主的轉變,構建干支相連、布局合理、城鄉一體的全域交通體系,達到鄉鎮與縣域中心城鎮、鄉鎮與鄉鎮、鄉鎮與行政村、村與村之間“半小時”經濟圈的目標。

        三、精心組織,處理好五個關系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要采取多種方法,形成鄉村公路建設的合力,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在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要我修路”與“我要修路”的關系。修橋鋪路是為民造福的社會公益事業,人民群眾打心眼里十分擁護。但是如果在建設中觸及群眾自身利益,有的群眾難免就會打起個人小算盤。當個人愿望難以滿足時,就會抵觸,甚至阻工、上訪。因此,必須創造性做好群眾的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調動群眾參與修路,自愿修路的積極性,把政府“要我修路”轉化為“我要修路”,形成全民修路的合力。

        二是處理好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關系。要進一步明確,在鄉村道路建設中,鄉鎮是建設業主和主體。大力推行“群眾鋪底子,政府蓋面子”的鄉村公路建設模式。鼓勵采取群眾投工投勞和利用部分村級公共服務資金參與道路基礎部分建設。

        三是處理好行業管理關系。一些地方的縣交通局等部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鄉村公路建設的規劃、質量、安全、驗收等工作的指導。同時,指導鄉鎮人民政府建立鄉村公路建設管理工作機構,各政村(社區)建立村民代表監督小組,對轄區內的鄉村公路建設項目實施監督。

        第7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關鍵詞:產業化;城鎮化;縣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176-02

        2014年4月,國家發改委《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提出蘇南地區要“圍繞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開放,在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句容應搶抓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的契機,積極打造“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特色鮮明”的新型城鎮化實驗區,“服務南京、接軌南京、融入南京”的寧鎮揚同城化先導區和蘇南現代化生態文明示范區。

        一、句容產業化、城鎮化的現實基礎

        1.城鄉建設成效明顯。打破“縣城”思維,定位“南京副城”,通過對接南京外延的沿江、滬寧、寧杭三條城鎮發展軸,確立“三軸兩楔兩帶”的空間結構,“五點一線”發展格局和高等級公路骨架基本形成。城區45平方公里框架逐步拉開,“三河一湖”風光帶帶動環境品質大幅提升;完成拆遷420萬平米,建設安置房470萬平米,有效拓展和優化了城鄉發展空間,集鎮綜合功能明顯增強,面貌顯著改善。

        2.經濟總量迅猛增長。2012年,GDP和公共預算收入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2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3%,其中總投超億元的69個大項目完成投資110億元,同比增長47.5%。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增長9.3 個百分點。

        3.新型工業化快速發展。2012年,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5%、20.8%和21.2%。新增規模工業企業56家。寧武新材料、華大天益電力等新興產業項目全面開工,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增長5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34%。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申請數、專利授權數均列鎮江第一。

        4.城鄉一體化有序推進。在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的同時,探索“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全面提升村鎮經濟實力,帶動新農村建設進入快車道。如下蜀鎮積極打造新型建材、能源等產業,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有力促進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5.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圍繞城鎮化發展保障的“四網”體系初步建成。一是構建城鄉交通網。2010年以來,共新建成農村公路1 090公里,鄉鎮柏油路通達率100%,村莊柏油路(水泥路)通達率達90%。二是構建城鄉水電網。完成農村自來水入戶改造12萬戶,有效地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三是構建城鄉信息網。啟動“智慧句容”工程,實現了有線電視、廣播和寬帶的全覆蓋,公交市民卡與南京無縫對接。四是構建城鄉垃圾集中處理網。

        二、提升句容縣域經濟的核心環節

        一是縣域經濟發展要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優化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建立現代化、多元化、網絡化、高效化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降低城市經濟發展的擴散成本和資源配置成本。提高城鎮化質量。在著力提高城鎮化率的基礎上,從改善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城鄉聯動發展、優美鄉村建設等方面出發,加快提高句容“以城帶鄉、城鄉均等”的公共服務能力。

        二是縣域經濟發展要與三次產業發展相協調。要堅持發展實體經濟這個基本點,特別是要堅定大力發展工業不動搖,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雙輪驅動”的過程中發展壯大城市經濟。同時,要培育好縣域經濟產業基礎,以培育大項目、大企業,做大優勢產業為重點,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在努力培育城市新興產業和新業態上實現新突破,推動城市經濟跨越發展。

        三是縣域經濟發展要與蘇南現代化建設相協調。要以北部新城、經濟開發區為“龍頭”發展城市經濟,大力推動兩地產業錯位發展、互補融合,形成“雙核”驅動發展之勢,成為蘇南地區城市群中新的重要增長極。

        三、產業化城鎮化助推句容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措施

        1.統籌兼顧,增強產城聯動的執行力。一是做精中心城區。針對老城區建設重點和新城區拓展空間,高標準編制《句容北部新城規劃》以及科技新城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二是做強中心集鎮。規劃建設一批中心集鎮,如郭莊鎮,要做好空港新區規劃的編制,積極打造寧杭經濟軸上的新興增長極。三是做美農村社區。重點選擇有文化歷史底蘊、經濟發達、人口較多的中心村作為集中居住點,以城市社區的配套水平為標準,強化道路、水電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配套。

        2.創新制度,增強改革促動的推動力。一要創新城鎮投融資體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會資本在該領域的投資占比;通過推行特許經營制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準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二要創新土地管理機制。繼續大力實施村莊整理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統籌調配使用新增加的集體建設用地資源和指標。同時,在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內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轉包、互換、出租、轉讓、入股等市場化實現形式。三要創新社會保障制度。按照《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實施意見》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制度”的要求,逐步取消城鎮居民的“特殊待遇”,讓新落戶人員享受與原戶籍人口同等的就業權,同等參加醫療、養老、失業保險和住房保障等制度。

        第8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我國的空間規劃體系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6],經過多年實踐探索與調整,逐步構建起包括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等的空間規劃體系,在優化開發格局、合理配置資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7].但是,各類規劃編制分別由不同部門主導,由于缺乏部門之間、規劃之間有效的協調與銜接機制,空間規劃存在規劃體系紊亂、規劃功能不清、總體協調與局部沖突現象并存等突出問題,如何建立統籌協調機制,促進規劃之間協調與融合是政府、學者近年來關注的問題[8],需要把完善區域規劃的形成機制,作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規范政府行政行為的一項重點工作抓好[9].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已進入新的“城市時代”,在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創新空間規劃整合與協調機制,探索建立協調銜接、科學合理的空間規劃體系和“多規合一”的有效途徑,對于發揮城鄉規劃的引領和龍頭作用,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空間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五規合一”,構建新型的空間規劃體系也是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任務和推進以“一核一圈三群”為主體,協調發展的省域新型城鎮體系的重要工作。為此,有必要在梳理我國空間規劃問題、實踐探索基礎上,以山西省為例,來探討省域空間規劃整合與協調的框架、路徑與方法。

        一、空間規劃體系協調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空間規劃開始于1960年代的農業區劃工作,1980年代以后,逐漸確立了以區域開發規劃(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相關部分)、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鎮總體規劃)三大規劃為核心的空間規劃系統。目前,空間規劃體系呈現出依據行政體系設置的并行體系特點,大體上分為四類:一是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系統主導編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二是城鄉規劃建設系統主導編制的城鎮體系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城鎮詳細規劃和鄉村規劃;三是國土資源系統主導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四是環境保護系統主導編制的生態功能區劃[10].產業發展規劃,如農業發展規劃、行業振興規劃等也有涉及產業布局的內容,但多數難以落實到具體的用地規模和位置。從協調角度來看,各種空間規劃存在法律授權、行政部門分割、規劃的技術標準、目標、重點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給規劃的協調與銜接造成了一定困難。

        1.規劃法律依據不同,缺乏主導性的空間規劃。

        各規劃的職能決定法律地位的差異,法律地位反過來影響規劃的實施效能。從法律依據來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依據是憲法,法律地位高于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據分別是《城鄉規劃法》和《土地管理法》;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劃等依據是國務院行政規章,理論上法律地位較低。從實踐層面來看,《城鄉規劃法》規定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規劃期限通常為五年,以五年期限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來指導二十年甚至更長期限的城鄉規劃編制,顯然難以具有現實操作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發揮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方面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作用。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規劃編制,做好專項規劃、重大項目布局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協調。”而在法律依據方面,主體功能區規劃法律地位又低于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

        國外空間規劃體系多以單一體系為主,即一個行政層級往往以一個主導的空間規劃來指導全區域的空間發展策略。而我國目前的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和監督主要是部門來承擔的,由于規劃法律依據不同、規劃審批權限、規劃控制和引導的著力點不同,在同一區域層面,缺乏具有法定意義的起主導作用的空間規劃,導致規劃之間的脫節,甚至相互抵觸。

        2.基礎數據、技術標準與技術路線不一致,缺乏規劃編制的協調銜接機制。

        不同類型空間規劃之間的協調,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編制所依據的基礎資料、統計口徑、分類標準、編制內容、編制技術路線等技術性操作層面的問題。如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間,矛盾主要表現為:第一,規劃編制所依據的基礎資料、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第二,規劃編制采用的用地分類體系和標準不一致;第三,規劃的出發點不同,技術方法不同。城鎮總體規劃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采用以地區發展需求為主導的方法,從安排用地的角度看,更側重于“以需定供”,遵循自下而上的技術路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采用“以供定需”的方法,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反映的是自上而下的調控意圖。規劃理念和編制程序的差異,使得規劃在用地規模、空間安排方面更加難以做到協調與銜接[11].

        3.規劃編制時間和期限不一致,缺乏規劃實施的協調與銜接機制。

        在規劃期限方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由國務院確定,具體由國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基期、基期數據及規劃期限做出安排。而城鎮總體規劃,其規劃期限一般由負責組織編制規劃的政府根據城鎮的發展情況、發展趨勢等報經上級政府同意后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期限以“五年”為基準,滾動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為近年新出現的空間規劃,在編制時間和期限方面與前兩者的協調也缺乏明確規定。由于各種規劃編制時間不同,造成規劃基期、基礎數據及規劃期限等的不同[8],難以在實際實施中進行協調與銜接。

        4.審批和實施制度自成體系,尚未形成銜接順暢的管理工作制度。

        城鎮總體規劃實行分級審批制度,從直轄市到建制鎮,相應的總體規劃審批也由國務院一直到縣級人民政府,均擁有規劃審批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則規定了十分嚴格的審批制度,只有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能夠審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由省級人民政府授權所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準。論文格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由同級人代會審議通過,產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等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上級規劃對下級規劃控制較弱。不同規劃的審批和監管層次,依據規劃的作用地位和行政效力而有所不同,審批和實施制度自成體系,導致上下級規劃之間層次不清和不同規劃之間的矛盾。

        二、空間規劃整合與協調的實踐探索

        為適應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形勢,強化規劃在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和控制作用,近年來,我國各地區積極探索規劃統籌協調新機制,加快推進規劃理念、規劃重點、規劃方法、規劃實施等方面的改革,不斷完善城鄉空間規劃體系。根據實踐探索的特點,結合已有的研究[11-14],概括為三種模式:

        1.以行政機構改革與職能調整推動規劃整合模式。

        上海、天津、武漢、深圳等大城市,通過規劃和國土部門整合建立“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的規劃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兩規合一”為主導的規劃協調。例如,2008年,深圳規劃和土地管理部門合并成立規劃國土委員會,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一由總體規劃處負責,“兩規”協調的力度大大提高,目前深圳“兩規”在建設用地規模范圍、基本農田保護等約束性指標上實現了充分協調和統一。其經驗是:第一,近期建設規劃成為“城規”與“五年規劃”銜接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由近期建設規劃和“五年規劃”構成的綜合協調各項城市建設行為的“雙平臺”建設。第二,為了進一步推動規劃協調與有效實施,強化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的編制,不僅使其已經成為推動“城規”實施的有效手段,還是實現“城規”與“五年規劃”對接與協調的重要途徑。

        2.以城鄉總體規劃為統領的城鄉統籌規劃協調模式。

        廣州、成都、浙江等,以城鄉空間總體規劃為統領,推進規劃的協調。廣州市通過編制和實施《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0-2020年》,率先探索以戰略規劃為統領,來協調主體功能區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促成“三規合一”,重點是實現“一張圖、四條線、六統一”,即建立城市規劃建設“一張圖”,統籌劃定生態、基本農田保護和城鄉建設用地、產業區塊范圍“四條控制線”,實現發展目標、人口規模、建設用地指標、城鄉增長邊界、功能布局、土地開發強度等“六統一”.成都市以全域成都規劃為總架構,一張圖統領全局,堅持“六大統一”原則(空間統一謀劃、資源統一配置、政策統一制定、管理統一架構、標準統一設立、生態統一保育),實現了規劃對城鄉一體化的統領,確保統籌城鄉發展在各區域和各領域整體協調推進。浙江省通過編制市(縣)域總體規劃,實現“城鄉全覆蓋、空間一張圖”,并將其作為各項銜接的基本平臺。按照“分段銜接、側重近期、總量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則,以五年為一個時段開展規劃間的協調工作。

        3.以重慶市、太原市為代表的“四規疊合”協調模式。

        2007年,重慶市被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此為契機,將區(縣)城鄉總體規劃試點作為規劃編制體系改革的重要環節。2009年,重慶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導編制經濟、城市、土地、環境保護“四規疊合”實施方案,在總體上不改變現有四大規劃的編制方式和程序的基礎上,按照“功能定位導向、相互銜接編制、要素協調一致、綜合集成實施”的原則,探索規劃銜接與協調的實施機制。

        太原市結合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在山西省率先推進城市、經濟、土地、環境保護“四規合一”探索,在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和范圍等方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進行銜接,并且同步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做到了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的相互協調、有機統一。

        三、完善空間規劃體系的基本思路與框架

        建立和完善空間規劃體系,核心是將目前多部門主導的,涉及空間開發與利用的各種規劃進行整合,合理界定各種空間規劃的功能定位和規劃內容,進一步理順現有空間規劃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15].針對山西省各類空間規劃編制現狀,立足現有“多規并存”的規劃編制體系,完善空間規劃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強化龍頭,橫向協調;完善層次,縱向指導”路徑,改變現有空間規劃“群龍無首”的局面,確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地位,明確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地位和市縣域城鄉總體規劃的龍頭地位,理清規劃體系的功能分工,抓緊編制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做好相關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協調銜接,試點開展市縣域城鄉總體規劃,注重研究編制重點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加快形成全域覆蓋、城鄉統籌、功能清晰、橫向協調、上下銜接的空間規劃體系。

        1.省域層面: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的空間規劃體系。

        編制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推動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手段。“十”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發揮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方面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作用。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規劃編制,做好專項規劃、重大項目布局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協調。”因此,在省域層面要加快探索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的協調銜接的省域空間規劃體系。

        突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導向,切實增強戰略性和宏觀性,突出指導方針、戰略任務、空間布局和重大舉措。改變規劃內容無所不包、涉及領域過寬的狀況,減少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領域的內容,進一步充實政府履行公共職責的內容。突出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方面的戰略性和基礎性地位,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科學界定規劃編制領域,理清規劃體系的功能分工,推進相關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協調銜接。[ LunWenData.Com]

        切實加強區域規劃編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跨行政區的特定區域為對象編制的區域規劃已成為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按照主體功能區確定的功能分區,加強都市圈、城鎮群等需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重點開發地區和生態功能區、重點農業區等限制開發地區的區域規劃工作,強化區域規劃在相應特定區域的指導性、統籌性和約束性,增強編制工作中部門、地區之間的銜接和協調,發揮區域規劃統籌協調區域發展的作用。進一步明確專項規劃定位,堅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合理界定規劃范圍與內容,切實改變目前專項規劃數量過多、內容空泛的狀況,努力增強針對性和操作性,使之成為本領域落實宏觀調控措施、審批項目和安排投資的依據。

        2.市縣域層面: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為依據,以市、縣域城鄉總體規劃為主導的空間規劃體系。

        市、縣域層面,規劃的空間面積比較小,自然和社會經濟的均質性比較強,各規劃的地域重疊、內容重疊相當嚴重。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要求,應將市、縣域城鄉總體規劃試點作為空間規劃編制體系改革的重要環節,以構建城鄉空間全覆蓋、各類規劃全銜接、專業部門全協調的城鄉總體規劃為平臺,以建立城鄉空間規劃管治制度為目標,推進各類專項規劃相互銜接,著力健全和完善城鄉規劃體系。

        借鑒重慶市、廣州市、成都市、浙江省等通過編制縣市域總體規劃,實現“城鄉全覆蓋、空間一張圖”的經驗,突出市、縣域城鄉總體規劃在城鄉統籌發展和空間資源配置中的戰略導向作用,在開展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基礎上,加快市、縣域城鄉總體規劃編制與實施的試點工作。以城鄉總體規劃為主導,統籌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形成“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特色村”一體化的城鄉體系,統籌安排城鄉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休閑設施,著力打造市縣域城鄉全覆蓋,集約、高效、可持續的空間格局,探索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的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在城鄉總體規劃的宏觀指導下,重點在宏觀調控目標、區域發展方向、重要資源開發、重要空間保護、基礎設施等空間布局方面,做好各類規劃的銜接與協調,切實避免規劃內容自相矛盾。

        3.城市層面: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為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為主導的規劃體系。

        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為依據,堅持城鎮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多規融合”的原則,科學開展城鎮總體規劃修編,加強城鎮近期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形成以城鎮總體規劃為統領,近期建設規劃為重點,詳細規劃為基礎,各類專業、專項規劃為支撐的規劃編制體系。按照城鎮“擴容提質”和產城一體發展的要求,將各類產業園區納入城鎮總體規劃,統籌規劃建設城鎮新區和產業園區,推動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使城鎮新區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依據城鎮總體規劃,加快編制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城鎮近期建設規劃范圍內建設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為城鎮建設提供法定依據。同時,加強城鎮專項規劃編制,做好廣場、大型公共服務設施、重要交通設施和主干道兩側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設計。

        四、空間規劃整合與協調機制創新對策與行動

        1.完善規劃編制的協調銜接機制,實現規劃目標、規劃標準、規劃內容、信息平臺“四個對接”.

        建立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規劃編制的協調銜接機制,是實現“多規融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內容在空間上得到落實、空間規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體現的基礎。需要以城鄉規劃建設用地“一張圖”為平臺,按照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突出重點、側重空間,建立平臺、統一信息的思路,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編制的協調銜接工作,保證發展“目標”、國土“指標”、規劃“坐標”、生態“底圖”的相互銜接。主要行動包括:

        第一,科學界定各種規劃功能分工,加強各類規劃編制內容的創新。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定目標,主體功能區規劃定政策,城鄉規劃定布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指標,生態環境規劃定底圖的分工模式,加強各類規劃編制內容的創新,突出規劃重點,減少重復編制、內容交叉。重點加強各規劃之間人口、經濟與用地規模,城鎮建設用地發展方向,產業用地布局,重要空間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和建設時序安排。

        第二,建設以“一張圖”為基礎的省、市、縣城鄉規劃空間信息平臺。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及年度地籍變更成果,推進“城鄉全覆蓋、空間一張圖”建設,以“一張圖”為基礎,建設城鄉規劃共同的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和管理系統,為規劃編制、實施、管理提供技術支持,促進各相關部門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促進各類規劃的“無縫銜接”.

        第三,完善規劃協調法規與標準體系。制定與頒布《山西省“五規合一”指導意見》;完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布局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等協調、銜接的地方技術標準體系。

        2.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建立近期規劃(五年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制度。

        發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的統領作用,以五年為一個周期,滾動編制城鎮近期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形成以近期規劃為抓手的規劃協調銜接機制,既可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內容在空間上得到落實,又能使城鄉規劃、土地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做到協調銜接。應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與政府任期目標相結合,滾動編制五年期的城鄉近期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在此基礎上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城鎮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建立規劃實施銜接機制。主要包括:

        第一,抓好“十二五”后三年“五規”協調銜接工作。結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評估,同步制定各規劃“十二五”后三年行動綱要,重點抓好“五規”在發展目標及指標體系、人口與用地規模、建設用地范圍、建設用地與產業布局、重要空間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調與銜接工作。

        第二,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同步,開展城鎮近期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近期規劃、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和生態環境專項規劃等與“十三五”規劃綱要相適應的近期規劃修編工作。

        第三,編制城鎮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將近期建設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加以更具體的落實。強化各項規劃年度計劃的協調銜接,為政府協調各類建設項目、安排年度公共財政、調控年度土地投放提供支持。

        3.健全規劃管理協調機制,形成職責明晰、分工有序、銜接順暢規劃協調管理工作制度。

        按照城鄉統籌,全域覆蓋,多規融合的要求,加快推進規劃管理機構改革和管理機制創新,完善城鄉規劃委員會制度,健全規劃決策機制,強化規劃編制的部門聯動,逐步推進大中城市規劃管理機構改革,探索建立統一的規劃管理體制,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規劃管理網絡,建立全覆蓋的城鄉規劃監管體系。主要行動包括:

        第一,健全城鄉規劃委員會制度。健全省、市、縣城鄉規劃委員會制度,修改完善《城鄉規劃委員會工作章程》,強化城鄉規劃委員會在規劃協同編制、聯合審查、成果匯交等方面的職能,建立健全城鄉規劃委員會審議、論證制度和工作規則,保障各層次、各部門規劃的有效銜接。先行先試,積極探索發展與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規劃等規劃管理部門的機構改革,逐步建立實體性城鄉規劃委員會。

        第二,健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規劃專家論證制度。制定和頒布“山西省重大規劃協調會議制度實施辦法”,建立重大規劃協調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各類規劃編制、論證、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第9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范文

        總體上看,有3個明顯特征:一是第三產業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務工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增長因素;三是縣域經濟已日益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體。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從重點調研的幾個縣市的情況看,可以得出以下兩條基本結論:

        第一,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于其第二、三產業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比較容易。江蘇省太倉市和吉林省通化縣就屬于這一類型。如太倉市鄉鎮企業眾多,縣域經濟發達,市場就業空間廣闊,不僅當地現有農村勞動力已基本實現就地轉移,還吸納大量外來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樣,吉林省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通化縣,緊緊圍繞制藥做文章,不斷加強藥材基地建設,延長藥材生產產業鏈,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第二,縣域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二、三產業發展難以滿足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江蘇省阜寧縣和吉林省東遼縣就屬于這一類型。阜寧縣是江蘇省重要糧食產區,人口109萬,其中農村人口76.9萬,農村勞動力41.4萬。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當地二、三產業難以吸納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幾年來,這個縣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勞務協作渠道,強化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各項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流動有序、管理規范、服務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務輸出格局,目前有萬人到外地就業。東遼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人。為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近年來,當地政府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實施項目興縣戰略,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同時,該縣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

        (三)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1.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縣域內有連接城鄉的縣城,有星羅棋布的小城鎮,還有很多鄉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技術含量的要求相對較低,從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所需就業費用和城市基礎設施費用也低。農民就近就業,亦工亦農,農時務農,閑時務工,進退自如。據有關專家測算,在城市中安置1個勞動力需要4萬?5萬元,而鄉鎮企業吸收1個勞動力僅需4000元。

        2.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可以更多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一是中小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要求相對較低,適應我國農村現階段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三是中小企業投資規模小,容易創辦,適應民間資金的規模特點;四是中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動員了民間資金的生產投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第三產業的興起,進一步擴大了就業領域,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近年來,有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奮斗有成,積累了創業的資本,通過優惠措施,引導這部分人回農村發展,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3.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提高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一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對電力、交通、供水、餐飲、娛樂、商業及社區服務等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梁作用日益加強,從而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發育。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就業潛力。要從資源條件出發,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種植業、養殖業等優勢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的建設,形成專業化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提高糧食綜合效益,使糧食產業成為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牧林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以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重點引導扶持農民、企業發展自律性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和以農產品生產或營銷專業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形成專業農戶、專業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構成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二)加快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本地就業空間。當前,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仍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鼓勵、支持、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二次創業,提高鄉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建立新型鄉鎮企業。要按照現階段我國鄉鎮企業梯度發展的規律性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鄉鎮企業的空間布局和產業接續轉移,促進鄉鎮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換代。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手工業、特色旅游業發展,支持建立農村專業商品交易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經紀人隊伍。

        (三)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加強對縣域小城鎮建設和村莊集鎮建設的規劃指導,逐步形成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有機聯系一般集鎮和中心村的城鎮體系。縣城建設要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的作用。繼續開展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項目建設,引導小城鎮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嚴格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管制,依法用地,加強城鎮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協調,嚴格按功能區規劃建設。

        (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工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應盡快扭轉全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全力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推動農民職業教育。二是要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擴大農民工免費培訓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培訓。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建設。

        (五)盡快消除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障礙,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一是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進農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四是積極推進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級公共財政建設。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六是改進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加大對農民工維權的支持力度。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堅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切入點來加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既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又為大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需求。要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產業聚集的平臺作用,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升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轉換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農”抓“三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

        (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建議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市配置資源的權利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劃分縣級事權,加強和完善縣級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公共服務權、市場監督權等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使縣級政府有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強化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按照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減少行政審批項目,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將投資項目的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

        (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

        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強規劃指導。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縣域特別是廣大農村交通、通訊、供水、供電、教育、衛生、廣播影視、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提高縣城連接干線公路網絡的公路等級,加快縣鄉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加強城鎮生活及工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城鄉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三是要加強對縣域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支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加強協調指導,支持各類優勢企業進入縣域發展特色產業,加強不同地區之間、中心城市與縣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項目給予專項支持。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指導和技術服務。四是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縣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對省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重點補助到縣(市),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測算核定,確保按時足額到位。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要進一步降低對欠發達縣公共

        投入和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的縣級配套比例。

        (四)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帶中間”辦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進一步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凡是法律規定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同時,國家要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

        (五)進一步加快推進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國東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和“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發展格局,中部地區部分縣市的“一縣一特”型縣域經濟也已出具規模。要適應國際制造業中心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快實施區域化布局、[本文轉載自[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下一步,各地要進一步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交通區位、產業結構、市場定位、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國、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坐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色豆豆久久免费网站 |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 | 日韩欧美亚洲精品少妇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精品共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