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國民經濟統計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民經濟統計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民經濟統計報告

        第1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綠色國民經濟核算; 綠色GDP;可持續發展

        一、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與綠色GDP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被人類的接受,自然資源和環境問題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關注。以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出發點,將自然資源與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化”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綠色國民經濟經濟核算、構建綠色國民經濟分析方法體系就成為研究熱點。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即是在現有國民經濟核算的基礎上,考慮自然資源與環境因素,將經濟活動中的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與環境污染代價予以扣除,進行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描述經濟系統與資源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決策和評價提供依據。為進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而確定的一整套理論方法即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又稱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聯合國有關文獻使用的概念是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縮寫為SEEA)。

        如同GDP是傳統國民經濟核算(SNA)的核心指標,綠色GDP則是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綠色GDP是在對現行SNA中GDP進行修正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目前學術界對綠色GDP尚無一個權威的定義,但各種定義的根本原則是一致的,即它們都是在考慮了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和環境的破壞的基礎上對GDP進行修正來定義綠色GDP。目前,國內較為一致的觀點是:綠色GDP是在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扣除經濟發展所引起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后得到的一個總量指標,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與環境因素以后的經濟活動之最終成果。綠色GDP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保護和諧度越高,反之亦然。

        在人們對綠色GDP的種種爭議中,有四種觀點值得特別關注,即綠色GDP萬能論、綠色GDP迫切論、綠色GDP簡單易行論和綠色GDP無用論。綠色GDP萬能論的持有者認為綠色GDP是完美的、是萬能的,他們把目前經濟建設中產生的問題,歸結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欠缺,認為只要進行了綠色GDP核算,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就可以轉變目前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綠色GDP迫切論的持有者主張應盡快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并以其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首要指標,在短期內迅速以此來衡量經濟運行情況和政府的能力。綠色GDP簡單易行論的持有者認為綠色GDP這個指標能否計算只是資金投入的問題,只要政府肯投錢、研究人員肯出力,環境成本和資源損耗就能得到合理的量化。與綠色GDP萬能論相反,綠色GDP無用論持有者認為綠色GDP沒有什么用處,沒有必要核算,根本不是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統計指標,對綠色GDP持有抵制的態度。

        筆者認為,綠色GDP是在GDP的基礎上考慮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是一種兼顧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保護的指標。其反映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是效率與速度的協調發展。從全世界的角度看,對綠色GDP進行了近40年的不懈探索,我國對綠色GDP的關注與研究也有20多年的歷史,這本身就說明綠色GDP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必要性。此外,不少人把綠色GDP核算等同于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認為只要有了綠色GDP就可以反映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實際上,就像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產物一樣,綠色GDP來自于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GDP核算離不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因此,應當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綠色GDP,即不能人為地夸大其作用,盲目崇拜,也不能消極地認為其無用甚至抵制,既不能輕言簡單,也不能急于求成,應當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相當艱巨而又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完善其理論基礎,積極穩妥地推進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發展。

        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狀況

        (一)國外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各國政府、著名國際研究機構和學者一直為構建以“綠色GDP”為核心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著艱辛的探索。197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先提出了“生態需求指標(ERI)”,試圖利用該指標定量測算與反映經濟增長對于資源環境的壓力之間的對應關系。1972年托賓(James Tobin)和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提出凈經濟福利指標(Net Economic Welfare),將家務勞動價值、地下經濟創造價值、閑暇以及環境成本考慮到GDP核算中。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凈國民福利指標(Net National Welfare),主要是將環境污染列入考慮之中。1989年盧佩托等(Rober Repetoo)提出國內生產凈值(Net Domestic Product,簡稱NDP),重點考慮了自然資源的耗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1990年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戴利(Herman Daly)和科布(John B. Cobb)提出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并于1994年進行修改,該指標考慮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損失。1995年9月,世界銀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擴展的財富”指標作為衡量全球或區域發展的新指標,“擴展的財富”由“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4大組要素構成。同年,世界銀行提出了“真實儲蓄率”(Genuine Saving)指標,真實儲蓄率是從國內總儲蓄中扣除人造資本、自然資源和環境折舊,它為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與發展水平的動態變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評判依據。

        近年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在許多學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蒙等人(Simon,2000)的《綠色國民核算》就綜合反映了綠色核算的最新成果。他從國民賬戶的歷史出發,提出了綠色國民核算的方法、模型、構造與應用等。哈特維克(Hartwick,2000)的《國民經濟核算與資本》分析了納入環境資本后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賬戶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和經濟方法的改進。巴特爾穆茨等人(Bartelmus,1998)的《環境核算的理論與實踐》分析了國際收入與財富在資源環境方面的應用,提出了關于資源環境核算的框架、理論與方法。馬肯亞等人(Markandya,1999)在《歐洲綠色國民核算――四國案例研究》中,根據荷蘭、英國、德國、意大利四國綠色核算實踐,對自然資源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進行了研究。在上述理論推動和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經合組織及多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逐步形成若干重要的核算體系,包括:聯合國等的《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縮寫為SEEA)、美國亨利?佩斯金(Henry Peskin)教授的應用于菲律賓的《環境與自然核算項目》(縮寫為ENRAP)、歐盟統計局的《歐洲環境的經濟信息收集體系》(縮寫為SERIEE )、荷蘭統計局的《包括環境賬戶的國民核算矩陣體系》(縮寫為NAMEA )。相比之下,當前比較權威的是SEEA核算體系。SEEA體系是惟一獲得國際權威性機構認可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統計上具有較好的一致性,且其衛星賬戶與總量指標相協調,該體系的編制方法已被20多個國家或地區采用。目前SEEA已經有了1993- SEEA , 2000-SEEA和2003-SEEA共3個出版物,它們分別標志著SEEA發展的不同階段。1993- SEEA提供的是理論框架,2000-SEEA提供的是操作指南,2003-SEEA則是實踐經驗的總結,SEEA已從理論走向實踐。但就目前來看,SEEA仍然處于研究過程中,其中一些內容至今還存在爭論,有待于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隨著對環境與資源問題的日益重視和對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核算方法研究的不斷完善,一些國家在資源與環境核算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挪威、芬蘭、德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澳大利亞、日本、前蘇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菲律賓、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印尼海地、薩爾瓦多、泰國、巴西等20多個國家的政府或研究機構開展了自然資源核算或環境核算理論、方法的研究與實施方案的探索和試驗,目前探索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國家的數量呈上升趨勢。

        (二)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

        我國關于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的研究起步略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目前,中國的環境資源核算研究大多分為環境污染損失核算研究和資源核算研究兩個方面。對中國環境污染經濟損失最早也比較全面的研究是過孝民、張慧勤于1984年開始主持的《公元2000年中國環境預測與對策研究》。該項研究在計量方法、數據處理、結果表述方面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被冠以“過――張模型”,該模型重在對污染損失的計量。1988年由李金昌主持進行了《自然資源核算及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課題研究,側重探索將自然資源環境核算納入國民經濟體系的理論與方法。20世紀90年代初由金鑒明主持的“中國典型生態區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研究,在生態損失的計量研究上取得了進展,使得人們對中國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有了一個大致的量化概念。

        從國內的各學術研究機構來看,1988年受國際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自然資源核算及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課題研究,首次嘗試進行了關于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1996-1999年,北京大學研究小組應用投入產出技術,提出可持續發展下的綠色核算,即對資源、環境、經濟的綜合核算,重點對核算模式、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探討。2000年,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設計了以綠色GDP為核心指標的核算體系,并以北京市為對象,系統地進行了1997年的環境質量和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和綠色GDP測算,得出在扣除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帶來的損失后,北京市的綠色GDP為當年核算GDP的74.9% 。

        在政府層面上,開展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的部門主要是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總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實踐工作。2004年3月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啟動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簡稱綠色CDP核算)研究》項目,開展環境污染核算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并于2005年在北京、天津、重慶、河北、遼寧、浙江、安徽、廣東、海南、四川10個省市啟動了以環境核算和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框架是依據《中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和《中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而建立的。《中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側重于對資源的核算,同時兼顧了環保支出與環境成本,主要對資源耗減價值核算、環境退化價值核算和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支出核算進行研究。《中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側重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實物量與價值量核算以及環境保護成本的核算。基于環境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是一份可以為全國及局部地區進行環境核算提供具體指導的框架性指南,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上述兩個核算體系框架的基礎上,完整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分為自然資源耗減成本核算和環境退化成本核算兩部分,其中環境退化成本包括環境污染損失和生態破壞損失。自然資源耗減成本核算具體包括耕地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等五大類;環境污染損失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污染等三大類。

        2006年9月,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環保總局聯手首次正式了《中國綠色GDP核算報告2004》。報告指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 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該報告是第一份基于全國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的環境污染核算報告,是迄今為止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最新、最權威的研究結果,標志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不過,由于部門局限和技術限制,此次核算未包含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態破壞成本,只是計算了部分環境污染損失,一個完整的綠色GDP還需要更為艱苦的工作。

        考察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理論較為完善,國內的研究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有待在指標體系的構建和配套機制的完善上加強研究和規范。二是國外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成果盡管豐富,但相當多的指標體系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在具體的實施上需要有所發展。三是從指標構建來看,各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內容雖不相同,但指標構建方向都是社會、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四是核算方法總體上講側重于實物核算,價值核算由于涉及內容的復雜性,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核算方法的多種多樣,導致了計算結果難以統一,相互間的可比性差。五是從目前國際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踐經驗和效果看,雖然在具體核算項目選擇、定價方法和評價有效性方面各有千秋,但普遍存在具體核算過程的實現和核算精度受數據資料基礎約束的問題,而且往往編算范圍越寬泛,這種影響越突出。總體來看,由于綠色GDP在數據獲取和核算方法上存在很多困難,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形成一套國際公認的綠色GDP核算制度,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計算出完整的綠色GDP數據。目前,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仍然是一個充滿探索、實驗的研究領域。

        三、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面臨的問題

        (一)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

        目前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基本上處于對國際成果的跟蹤狀態,還不能全面、系統地把握整個SEEA(2003)所提供的理論與方法。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和《中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初步構筑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框架與基礎,但它們對實際數據測算工作的理論支持和指導程度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

        (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面臨很多技術挑戰

        一是資源環境的產權劃分難以實現。除了已探明、確定歸屬的自然資源,大量的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產權歸屬確定十分困難。二是資源環境的定價較為困難。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關鍵點就是資源和環境的價值計量,資源和環境大多數無法從市場價格中尋找參照,而目前所提出的各種估算方法還難以形成統一的、舉世公認的標準。三是資源環境損失與經濟發展缺乏同步性。通常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直接環境損失人們往往能夠計算,但卻很難預料到間接的后果和長期的損失。四是按地域扣減資源環境損失很難實現。由于環境污染具有“開放性”,當環境損耗跨地區時,無法確定該損耗的具體歸屬。

        (三)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數據基礎薄弱

        資源和環境的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渠道還不健全,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的核算資料主要靠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廣泛設立網絡式檢測站點直接進行測量來取得原始數據,這就使得有些資料難以全面采集,有些數據的采集成本非常昂貴,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存在很大的缺陷。

        (四)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空白

        一是環境法規、統計法規的不完善,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有關的環境統計規劃、統計制度和統計標準還未出臺,導致統計的不完整和不精確。二是評價標準的不完善,資源環境核算本身就極具復雜性,而我國還沒有建立針對資源環境核算的工作規程、制定評價和評審的標準。

        四、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完善和發展

        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和實踐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作與努力。

        (一)加強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完善資源環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加強對森林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地上資源耗減的估價方法研究,實現宏觀耗減核算與微觀企業耗減核算工作一體化。目前對環境損失的估價方法都具有很強的個案性和特殊性,應進一步探討模型化、標準化的評估方法。加強對生態成本計量和評估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能夠應用到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實踐領域中。

        (二)建立綠色會計制度,完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微觀基礎

        會計核算是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微觀基礎,借鑒國外經驗,加速我國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系統完整并符合國情的企業綠色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建立完整的綠色會計信息系統和企業綠色報告信息披露制度,設計與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綠色會計準則。

        (三)建立環境資源核算指標體系和數據采集系統

        從反映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環境污染等角度建立起一套科學、完整的資源環境統計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統一統計調查方法,完善統計報表制度,對核算口徑、核算方法、數據質量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標準,相關部門建立必要的數據信息交換機制,為后續研究和核算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和數據保證。

        (四)加強合作與交流

        搭建相關部門統一的工作平臺,下設若干核算專題小組,在統一協調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目標,負責組織試點和實施工作。繼續加強國際合作,從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統計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外的經驗,采用適合我國實際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

        綜上所述,我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任重道遠,應堅持科學性、理論性、前瞻性和適用性原則,以聯合國SEEA2003為指南,加快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與方法研究和制度建設,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研究課題組.中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2] 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研究課題組.中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3] 潘岳,等.建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4] 朱啟貴.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5] 吳優.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發展及其思考[J].統計研究,2005(9).

        [6] 耿建新,等.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框架及其評價[J].城市發展研究,2006(4).

        [7] 王金南,等.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6).

        第2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摘 要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相關財務經濟關系的科學管理。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堅持實踐創新原則,構建會計與統計核算的一體化運行體系,實現財務核算的協調性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科學發展的必要措施和有效策略。

        關鍵詞 財務管理 會計核算 統計核算 一體化體系

        財務預算作為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是采用會計與統計相結合的方法,針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數量關系,進行科學系統、協調統一的核算,它是社會宏觀經濟信息管理和決策的基礎與核心。市場經濟環境下,構建科學的會計、統計一體化核算體系,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高經濟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間的聯系

        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主要量度,采用專業會計方法,針對國民經濟組織的生產運行過程與結果進行系統全面地記錄、計算和分析,定期編制并形成財務會計報告,為實現經濟科學決策和宏觀經濟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依據的會計活動。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

        1.會計核算是統計核算的基礎

        統計核算中的很多指標數據均來自于會計核算資料,統計核算所運用的復式計賬方式也遵循了會計核算的借貸原理和權責發生制原則。

        2.統計核算是會計核算的衍化

        財務核算是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形式,能夠反映社會經濟成本投入與利潤分配、流通資金等構成形式的運行狀況、統計核算的基礎信息是根據會計核算資料的宏觀觀察、分析和推斷,統計核算來源于會計核算。

        3.會計、統計核算互為滲透和借鑒

        相對于核算指標來說,時期指標是統計核算的最基本指標,是統計核算的起點,被會計核算所反映。在核算方法上,會計成本核算中的移動平均法和加權平均法均來自于統計平均數理論。二者互為滲透和利用。

        二、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的差異性

        會計核算、統計核算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計量手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1.核算目標及原則的差異

        會計核算目標主要是向主管部門提供相關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和經營成果等會計信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幫助決策層進行科學決策;統計核算則是運用系列統計指標,針對國民經濟的相關財務進行全面、集中、綜合地反映,為各種宏觀經濟分析、政策制定和決策提供信息服務。

        2.核算機制與方法的差異

        會計與統計核算的管理機制不盡相同,會計核算資料往往屬于分級管理,統計核算管理體制是為適應經濟管理的平衡需求,采取以塊為主的屬地原則,掌握全部核算資料,形成總體核算。會計核算是通過設置賬戶,依據會計憑證采用復式記賬方式對每項業務加以分類記錄、匯總核算。統計核算則是運用綜合指標法、動態數列分析法等來把握經濟現象的總體特征,推斷發展總體趨勢。

        3.核算配比與分類的差異

        配比在統計核算中是建立在生產基礎上的,它強調要保持中間消耗和總產出相結合,以保證準確反映當期經濟活動與成果。會計核算要求在核算當期盈虧時,要依照各期間內的相關收入和費用進行正確配比,包括因果配比和時間配比。

        企業會計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門進行行業分類,統計核算則主要依照產業或產品類型進行分類。

        4.核算計價和指標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對于會計要素的計量往往采用歷史成本計量,以實際成本作為資產計量的金額,采用實際成本計價,使核算具有客觀性。統計核算對各種經濟交易均以當前以市場價格作為估價基礎。會計核算以經濟利潤作為經濟效益的考核指標和企業最終目標;統計核算則根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要求,以企業增加值作為經濟效益指標或衡量企業對社會貢獻的依據。

        三、構建會計與統計核算一體化的必要性

        作為社會經濟的計量手段,在經濟管理中,會計、統計核算的信息具有互補性,二者存在的內在聯系為其協調統一提供了可能性,構建會計與統計核算的一體化體系,是推動現代社會經濟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

        首先,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一體化,是維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核算強調相關信息的及時概括性,會計核算強調信息的真實精確性,要實現經營決策的科學化,必須準確、及時、完整地獲得各個方面的綜合信息,必須強化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協調性。

        其次,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一體化,可以提高統計與會計信息的管理效能,實現經濟信息標準規范化。計劃經濟體制下,會計、統計核算作為相對獨立的體系,造成核算信息的浪費和矛盾,淡化了經濟核算的整體功能。為提高經濟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實現經濟管理的科學決策,必須加強會計、統計核算的統一。

        四、實現會計與統計核算一體化的途徑措施

        國民經濟核算由會計、統計核算綜合組成。建構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體系,必須以國民經濟核算為主導,以綜合平衡和宏觀調控為杠桿,提高信息資料的共享程度,最終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

        1.完善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管理體制

        當前形勢下,要實現國民經濟核算的科學性與高效性,必須根據實際需求,針對社會經濟組織的運行狀況和經濟構成信息,制定和完善滿足國民經濟核算要求的財務收支統計制度或會計決算制度。運用相關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作為依靠和保障,推動社會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強會計、統計核算信息一體化管理

        現代經濟管理的重點在于經營和決策。經濟組織經營目標的規劃決策是否科學準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統計核算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決策者對與相關財務信息的會計統計核算資料的了解程度,加強會計、統計核算信息一體化管理,既能滿足國民經濟管理的需要,又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發展。

        3.規范會計、統計核算的指標原則和行為

        會計、統計核算的指標和原則是國民經濟核算科學性的重要保障。構建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體系,要在核算過程中保持核算指標,計算方法、核算原則的一致性,便于標準接軌。

        4.培養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復合型人才

        構建實行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需要綜合能力較強的專業型人才。

        第3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旅游衛星賬戶;發展;方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7)07-0011-08

        旅游衛星賬戶(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普遍認可的、科學的旅游統計系統,并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基于旅游衛星賬戶的經濟分析。中國的旅游衛星賬戶肇始于2003年到2005年的江蘇省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編制。2005年,浙江省也編制了自己的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現在,部分旅游城市正在探索性地討論編制城市旅游衛星賬戶的可能性。

        本文將著重理清旅游衛星賬戶發展的脈絡,說明旅游衛星賬戶的核心方法,初步討論編制區域和城市旅游衛星賬戶需要考慮的問題。

        1 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

        在加世紀最后的20年,旅游衛星賬戶從一個學術概念發展成為現實的旅游統計系統。在這個過程中,三個國際性組織和一個國家對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貢獻良多,他們是世界旅游組織(UNWTO)、經濟合作組織(OECD)、歐盟統計處(Eurostat)和加拿大。

        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概念發展階段、探索階段以及融合與深化階段。下面將分階段記述旅游衛星賬戶的重要文獻和研究成果。

        1.1 概念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

        關于旅游衛星賬戶概念的討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這之前,旅游統計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旅游本身的定義方面。1963年聯合國召開的國際旅行與旅游大會最終確定了國際通行的定義,包括國際游客(visitor)、國際旅游者(tourist)和國際一日游游客(same-day visitor)。三者之間的聯系是,國際游客包含國際旅游者和國際一日游游客。其定義如下:

        國際游客指離開其慣常居住地到別國,并不以賺取酬勞為目的的任何人。國際游客包括國際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當時稱短途游客,excursionists)。國際旅游者指在別國至少停留24小時以上的國際游客,目的包括休閑、商務、家庭、公務、會議(UNWTO,1981:5)。

        在1978年,聯合國出版了《國際旅游統計臨時手冊》。1963年確立的這些基礎概念都被采納,從而奠定了旅游統計的基礎。1994年世界旅游組織確立的關于旅游的定義系統,也是在這些定義的基礎上產生的。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旅游組織就在推動旅游衛星賬戶發展方面扮演了積極的角色。1983年,世界旅游組織就發表了一個報告,強調旅游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性,以及它與經濟、社會的相互影響和依賴。報告建議將旅游作為一個產業直接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個建議并沒有被聯合國采納,原因在于,旅游產業被普遍認為是不同于傳統產業的特殊產業。但是這個報告宣告了旅游統計發展的新方向,它論證了旅游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重要性,強調旅游統計要與國家統計系統相銜接。

        忒勒特(Teillet,1988)在1988年討論了通過修改國民經濟賬戶體系評估特殊行業的可能性。他專題討論了與旅游相似的教育行業。他強調國民經濟賬戶體系需要顯示各種行業的資金流動情況,以便為管理提供依據。同時,他建議衛星賬戶應包含一些非貨幣數據,例如產業的就業規模、固定資產等。雖然他沒有直接去討論旅游衛星賬戶,但這些觀點對旅游衛星賬戶都有直接指導意義。

        1.2探索階段:20世紀90年代

        宣告這一階段開始的標志是加拿大旅游衛星賬戶的草案和經合組織的旅游經濟賬戶手冊。另外.還有一個事件對旅游衛星賬戶有重大影響,它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SNA’93)的頒布。

        1991年世界旅游組織在渥太華召開了一個題為“旅行與旅游統計”的國際會議。世界旅游組織強調,旅游信息系統必須與國民經濟賬戶體系相結合,旅游衛星賬戶是旅游信息系統發展的現實途徑。同時,與會代表同意,國際通行的“旅游”的定義必須符合如下標準:1.全世界通用,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2.定義應簡單、明確;3.嚴格地以滿足統計的需要為目標;4.與現行的國際標準和分類相一致,這里就是與國民經濟賬戶體系以及國際工業分類體系相一致;5.定義應簡單而且可測量(UN&UNWTO,1994:3)。

        在1991年以前,經合組織、世界旅游組織、法國、加拿大都了與旅游衛星賬戶相關的報告。這些報告有兩個特點:1.都建立在投入產出表框架的基礎上;2.都局限于旅游特征產業方面,即僅研究飯店、旅行社等直接與旅游相關的產業。法國被認為是建立了第一個旅游衛星賬戶體系的國家,但是,法國并沒有向世界公布法國旅游衛星賬戶的結構、內容和結果。因而,加拿大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旅游衛星賬戶的者(Lapierre,et al,1991)。

        從1987年開始,加拿大國家旅游數據工作委員會(The National Task Force on Tourism Data)要求加拿大統計局發展加拿大旅游衛星賬戶。加拿大統計局于1991年在渥太華會議上宣讀了小組研究報告,掀開了旅游衛星賬戶的新一頁,題目是“衛星賬戶與旅游信息系統”。這被認為是第一部對外公布的國家旅游衛星賬戶(Smith,2000)。

        1993年,聯合國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版(sNA’93)。在這個體系構架內,所有的獨立產業都是從供給的角度加以定義的,即生產相同產品或者提供相同服務企業的總和被定義為一個產業。例如,農業企業都生產農產品,那么凡是生產農產品的企業都屬于農業生產部門;民航業提供民用航空運輸服務。然后再以投入產出矩陣為框架,具體描繪了各種產品對生產情況以及在各個產業部門之問的資金流動情況。

        可是,從供給的角度,旅游企業并不生產同一種產品或同一種服務。飯店總體上提供以住宿為核心的服務,旅行社提供的是一種綜合服務,旅游車船公司則向旅游者提供交通運輸服務,等等。顯然,所謂旅游企業提供的服務并不相同。因此,在SNA’93的體系內,旅游不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

        SNA’93考慮到了旅游業的特殊情況,它建議了兩種方法來測度旅游業。一種方法是,修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每個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和產品下都細分出旅游子目錄,然后分別做相應的評估。例如,在航空業、交通業等行業下都分出旅游子目錄,分別統計后進行累加。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將旅游列入 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可以直觀地看到旅游在各產業中的比重;然而這種方法破壞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完整性,改變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結構。另一種方法是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結構體系,專門評估旅游產業的規模。后一種方法被普遍認為是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因為它對整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做任何修改,同時運用其中的相關數據,實現對旅游產業規模的評估。使用后一種方法,形成的建立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上的附屬體系,就稱為衛星賬戶。

        因而,旅游衛星賬戶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有著同構的特點,衛星賬戶是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補充與完善。正是衛星賬戶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這種親緣關系,使得衛星賬戶的結果可以拿來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結果進行比較;具體地說,有了旅游衛星賬戶,旅游產業就可以同農業、建筑業、制造業以及服務業等其他產業進行比較,明確旅游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具置。旅游衛星賬戶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補充賬戶的方式被寫入SNA’93。這成為旅游衛星賬戶發展的強心劑,從此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投入到旅游衛星賬戶的研究和探索中來。

        1994年世界旅游組織出版了《旅游統計建議》(Recommendations on Tourism Statistics)以及《旅游活動國際標準分類》(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簡稱SICTA)。前一,個文件是對1991年渥太華會議以后在旅游相關定義方面研究成果的總結,正式提出了一整套國際通用的定義。這一定義系統一直沿用至今(UN &UNWTO,1994)。

        1999年,作為對多年研究探索的初步總結,世界旅游組織出版了《世界旅游組織旅游衛星賬戶:概念性框架》(UNWTO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TSA):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經合組織也大大推動了旅游衛星賬戶體系的發展。經合組織在這方面的嘗試始于1991年。該組織了旅游經濟賬戶手冊(Manual on TourismEconomic Accounts),并在成員內部推行。旅游經濟賬戶(Tourism Economic Accounts,簡稱TEA)是最早的度量一個國家的旅游產業規模的系統之一。這個系統與后來的旅游衛星賬戶的主要區別在于,旅游經濟賬戶局限于所謂的旅游特征產業,即與旅游有直接關系的產業,如飯店、旅行社、民航、交通等。而旅游衛星賬戶則還要考慮到所有與旅游者消費有關的產業,如汽油、服裝等的零售、文化消費等等,并不局限在傳統認為的旅游特征產業。同時,經合組織始終堅持從服務于政策咨詢的角度完善這一系統。

        從1997年開始,經合組織開始建議其成員國從旅游經濟賬戶系統向旅游衛星賬戶系統轉變。經合組織接受了旅游衛星賬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1999年經合組織旅游委員會自行編制完成了新版本的旅游衛星賬戶以及旅游就業測算方法,并在2000年出版了《經合組織旅游測算方法》(Measuring the Role 0f Tourism in OECD Economies)。這個手冊說明了經合組織推薦的旅游衛星賬戶的方法以及16個成員國在編制旅游衛星賬戶方面的經驗,這些國家包括走在世界前列的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英國、美國、西班牙,等等(OECD,2000)。

        歐盟統計局也很關注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它更關注旅游統計方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結合。1995年,歐盟統計局也作了專項研究,討論旅游的產出和供給在一個具體區域的平衡問題。

        正是以上三個國際組織最終促成了旅游衛星賬戶方法的融合。

        就國家而言,對旅游衛星賬戶貢獻最大的是加拿大。加拿大1991年對外公布了第一個國家旅游衛星賬戶的構想,1994年對外公布了第一個國家旅游衛星賬戶的結果。這向全世界宣布旅游衛星賬戶從一個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切實可行的統計系統。加拿大還發展出了一套適合旅游衛星賬戶需要的數據收集體系,即旅游者調查體系,國際游客和國內游客在一個游程中停留的所有省、市都被記錄下來,在各個地區的旅游花費也被記錄下來,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不重疊的數據體系。同時,在國家旅游衛星賬戶的基礎上,加拿大還為各省編制了省級區域旅游衛星賬戶。所有這些事實,使加拿大成為旅游衛星賬戶的先驅。

        1.3 融合與深化階段:1999年以后至今

        費徹林1999年在討論衛星賬戶的方法時表達了他對旅游衛星賬戶發展現狀的擔憂。世界旅游組織和經合組織都在發展自己的國家旅游衛星賬戶體系,同時這兩個國際組織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但是“不能保證這兩個組織能夠在方法上達成共識”,似乎旅游衛星賬戶方法上的分歧不可避免(Frechtling,1999)。

        然而,就在同一年,世界旅游組織就在法國尼斯召開了一次意義深遠的國際大會,會議的主題是“量度旅游的經濟影響”。會上,三大國際組織――世界旅游組織、經合組織、歐盟統計局同意成立一個專門工作組,來平衡各方面的需求,形成一個國際通行的旅游衛星賬戶體系。兩年以后,也就是2001年,世界旅游組織和加拿大旅游局在溫哥華召開另一次國際會議,了三個組織共同的研究成果:《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Recommend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簡稱TSA:RMF),這是現在最通行的旅游衛星賬戶版本。

        這一文本標志著旅游衛星賬戶方法上的融合,一個全球統一的旅游衛星賬戶系統得以形成。

        現將所有與旅游衛星賬戶有關的重要文獻羅列如下(見表1)。

        在2001年以后,旅游衛星賬戶的編制成為研究和討論的重點,對旅游衛星賬戶的研究也更趨深化。例如,具體討論數據的收集(Frechtling,2005;Smith,2000)、編制的過程與經驗(shanna&Olsen,2005;Fleetwood,2005)。對旅游衛星賬戶研究的另一方面的深化是旅游衛星賬戶的區域化。例如,加拿大、法國就在國家旅游衛星賬戶的基礎上編制了省旅游衛星賬戶。

        最近的一次國際會議是2005年10月在巴西召開的,題目是“旅游衛星賬戶:理解旅游和設計戰略”。很多國家在會上交流了編制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的經驗,同時也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課題,例如瓊斯教授在2005年就談到了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和特殊問題(Jones,2005)。

        1.4 WTYC與國家衛星賬戶體系

        一個頗具爭議的系統是世界旅行與旅游協會(WTTC)于1993年頒布的國家衛星賬戶體系(theNational Satellite Account,簡稱NSA)。世界旅行與旅 游協會是以世界最大旅行商的CEO為成員形成的國際組織。重要的航空公司、旅行商、酒店集團等的CEO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因而,這個組織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國家衛星賬戶體系設立的目標是測度“旅行和旅游行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雖然,這個系統也叫衛星賬戶,但是它和通常意思的衛星賬戶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國家衛星賬戶測度的是“旅行和旅游行業”,而旅游衛星賬戶測度的是旅游產業。其次,國家衛星賬戶以美國的數據為基礎,以國家間的消費指數為橋梁,推算出各個國家的相應數據;而旅游衛星賬戶以投入產出表為基本結構,以當地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另外,在旅游消費等關鍵概念的認定上,也有較大區別(WTTC/WEFA,1993;WTTC/WEFA,1996)。史密斯教授曾經從概念、結構、方法、數據來源四個方面系統論述了這兩種方法間的區別(smith,1997)。

        通常,國家衛星賬戶體系關于旅行與旅游行業對經濟貢獻率的結論比旅游衛星賬戶得出的結論大很多,有的甚至是幾倍的差距。學術界普遍認為,旅行與旅游協會關于旅行與旅游行業規模、就業規模的測算,與旅游衛星賬戶相比,在方法上存在缺陷,結論上夸大事實(smith,1997;Hansen&Jensen。1996)。

        但是,世界旅行與旅游協會在旅游衛星賬戶探索的初期,對旅游統計系統提出了非常好的構想,在研究上是有貢獻的。某些觀點也被世界旅游組織采納了。例如,SUV的消費是否應算入旅游者消費,這一問題就是世界旅行與旅游協會提出的(WTTC/WEFA,1993;WTTC/WEFA,1996)。

        2 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旅游衛星賬戶在江蘇省的實踐

        2.1 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中國的旅游衛星賬戶正在經歷本土化的過程。在討論旅游衛星賬戶本土化之前,先要討論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歷程。總體上說,中國的統計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1952年至1984年。這一階段采用的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即MPS體系。它源自社會主義陣營的前蘇聯,是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的歷史產物。它適應了當時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需要,為我國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科學的計劃經濟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階段為1985年至1992年。在當時我國國民經濟的管理是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主導思想的背景下,這一時期,MPS和SNA兩種核算體系共存。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既要考慮有計劃指令為主導方面所需要的指標體系,又要兼顧有市場調節為輔所需要的數據資料,以適應我國經濟體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黨政決策部門的需要。在這一階段,我國統計工作者與經濟、理論、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研制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把兩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相互轉換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年》,并付諸實施,較好地解決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換時期的核算問題。第三階段為1993年至今。為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取消了MPS,建立與聯合國新SNA接軌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新版本。從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對1992年《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進行重大修改,探索建立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新版本。因而,我國現行的統計制度本質上是源于SNA’93(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李強,2001)。

        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個大背景下,發展旅游衛星賬戶在我國成為可能。

        2.2 江蘇省區域旅游衛星賬戶

        2001年在江蘇省旅游局的主持下,開始了旅游衛星賬戶在中國劃時代意義的實踐。2002年9月,工作組完成了《江蘇旅游衛星賬戶體系構建》,系統提出了江蘇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構想。2002年江蘇省旅游局代表李明耀在世界旅游組織召開的國際研討會上宣讀了《關于構建中國江蘇旅游衛星賬戶體系初步設想》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正在進行的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實踐。2003年,江蘇省旅游局委托西安交大簽訂合同,委托其進行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研究。2003年9月形成了《江蘇旅游衛星賬戶構成數據機構調查方案》,并報江蘇省統計局審批后實施。同年江蘇省旅游局請江蘇省社會經濟調查隊進行了有關江蘇旅游衛星賬戶結構性抽樣調查。2004年9月在國家旅游局和國家統計局的聯合主持下,江蘇省旅游衛星賬戶通過評審(江蘇省旅游局,2006a;江蘇省旅游局,2006b)。

        江蘇省的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研發是在我國還沒有全國旅游衛星賬戶的基礎上進行的。他們能夠依據的資料是世界旅游組織推薦的方法框架,世界上60多個國家建立國家旅游衛星賬戶的經驗,以及加拿大、西班牙、英國少數幾個建立了區域旅游衛星賬戶國家的研究經驗。其重大難點在于,區域旅游衛星賬戶需要在一個開放的區域內研究旅游統計與評估。這也是區域旅游衛星賬戶與國家旅游衛星賬戶的巨大區別。

        江蘇省的區域旅游衛星賬戶是中國第一個旅游衛星賬戶的實踐,同時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區域旅游衛星賬戶之一。它為世界提供了一個中國樣本,為中國提供了旅游衛星賬戶的成功示范,為國家旅游衛星賬戶和其他省級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開發提供了經驗。

        在此以后,浙江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都相應編制了旅游衛星賬戶,分別在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編制方面做了新的嘗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區域旅游衛星賬戶在中國的實踐。個別城市,如蘇州、大連、成都、秦皇島等都在嘗試進行城市旅游衛星賬戶的編制。區域和城市旅游衛星賬戶在中國的發展需以后作專門的論述。

        旅游衛星賬戶不僅是一種統計制度,更是一種分析方法。在區域旅游衛星賬戶建立之后,如何運用旅游衛星賬戶,如何選擇分析方法成為一個課題。

        3 旅游衛星賬戶方法

        旅游衛星賬戶的方法簡要地可以從定義群、投入產出模型和衛星賬戶報表來說明。

        3.1 定義

        旅游衛星賬戶是一種統計制度,它必須以科學的定義系統為基礎。旅游衛星賬戶的定義都是建立在世界旅游組織定義體系的基礎上。世界旅游組織1995年出版了《旅游統計的概念、定義與分類》(Concepts,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for TourismStatistics),系統定義了旅游,并將旅游分為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國內游。

        旅游活動包括“人們離開慣常環境并停留在一個地方,連續不超過1年,以休閑、商務和其他目的為目的的活動”,這個定義有四重意思:首先,旅游被定義為一種活動,不是一個產業,這是因為旅游是從需求的角度來定義的;其次,旅游活動需要離開其慣常環境并停留在目的地;再次,旅游活動有個時間限 制,連續不超過1年;最后,旅游不僅包括以休閑為目的的活動,以商務為目的的活動也包括在內。

        在這個定義中,慣常環境最難定義,各國也有不同的標準。2002年加拿大和西班牙就此專門成立了工作組,對世界上39個國家的情況進行了調研。他們發現,20個國家以距離作為標準,如加拿大旅行超過80公里才被認為是旅游,澳大利亞是40公里,美國是100公里。有13個國家以訪問頻率作為標準,瑞士和波蘭認為,每周都去一次的地方都屬于慣常環境。6個國家采用其他標準,如提前計劃的旅行就是旅游,或者將過夜客人都認為是旅游者,或者在節假日的出行都被認為是旅游。也有些國家采用了綜合標準,如芬蘭認為,離開慣常居住的50公里,并且不是每周都去的目的地的旅行才是旅游。

        我國現有對旅游的標準是,離開慣常居住地10公里,路上花費6小時。

        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國內旅游是被普遍認知的定義,這成為組織旅游衛星賬戶的一個依據。同時,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一組定義:國際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國民旅游(National Tourism)和域內旅游(Intemal Tourism)。國際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它用來描繪國際收支平衡情況;國民旅游包括出境旅游和國內旅游,它說明國內居民的旅游活動;域內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它描繪旅游者在一個區域的總花費。旅游衛星賬戶主要分析域內旅游數據,即國內旅游和入境旅游。出境旅游雖然在衛星賬戶中有反映,但主要是數據形式,沒有形成有意義的經濟分析結論。

        3.2 投入產出模型

        投入產出模型是一種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它是SNA’93的基本框架,同樣是旅游衛星賬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假設是投入和產出有著平衡關系。

        投入表描述不同行業對不同產品的購買行為,就是描述不同產品因消費而在不同行業間的流動。產出表描述不同行業對不同產品的生產行為。

        旅游行業的特點是,從消費的角度,旅游企業既向旅游者提品,也向非旅游者提品,如酒店為旅游者提供服務,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從生產的角度,旅游企業生產旅游產品,其他行業也為旅游者提品。這樣就需要在投入產出表中分門別類地進行匯總。

        旅游衛星賬戶中,投入表的數據來自有針對性的旅游消費調查,產出表的數據來自統計部門的商業調查。有了這兩種數據,并在投入產出模型的框架內組織起來,就是旅游衛星賬戶的數據基礎。

        3.3 報 表

        世界旅游組織的推薦方法框架(TSA:RMF)中的10個表和經合組織手冊中的16個表沒有本質區別。區別大體是三點,第一,經合組織的衛星賬戶沒有入境、出境、國內旅游的分類;第二,經合組織用一張表專門描述旅游者的特點;第三,經合組織的衛星賬戶分別用當前價格和基準價格來描述需求與供給情況。

        下面以世界旅游組織推薦的10個表來簡單說明旅游衛星賬戶表間的關系。10個表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投入產出模型組織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數據。表1到表4從需求的角度分別描述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的消費情況,并由表4做域內旅游的匯總;表5從供給的角度描繪旅游業;表6得出旅游衛星賬戶最重要的結論――旅游增加值(Tourism Value Added)。第二部分是旅游衛星賬戶的結論部分,包括表6到表10,分別描述旅游增加值、旅游就業、旅游業固定資產、旅游集團消費(指政府為促銷發展旅游進行的消費)和一些非金錢指標。

        TSA:RMF推薦的旅游衛星賬戶10個表的關系如圖2所示。

        3.4 核心指標

        《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TSA:RMF)推薦了4個核心經濟指標,域內旅游花費(InternalTourism Consumption)、旅游產業增加值(Value Addedof Tourism Industries,簡稱VATI)、旅游增加值(Tourism Value Added,簡稱TVA)和旅游GDP(Tourism GDP,簡稱TGDP)(OECD,et al,2001)。

        域內旅游花費是入境旅游花費和國內旅游花費的總和。旅游對當地國民經濟的貢獻是由域內旅游花費拉動的。因而,這是旅游衛星賬戶首要的核心指標。

        另外三個核心指標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旅游行業增加值是所有旅游企業一定期間內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這一數值不去考慮旅游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是提供給了旅游者,還是提供給了非旅游者。提供給非旅游者的產品和服務其實不是旅游產生的增加值。旅游行業的總產出減去中間花費,得到旅游行業增加值。

        旅游增加值是指由于域內旅游花費而引起的增加值,它可能是旅游行業創造的,也可能是與旅游相關聯的其他行業創造的。它通過累加所有旅游者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引發的增加值得到。

        旅游行業既向旅游者提品和服務,也向非旅游者提品和服務。旅游者消費的產品和服務被定義為旅游消費品,非旅游者消費的產品和服務被定義為非旅游消費品。旅游領域的復雜性在于,旅游行業既生產旅游消費品,也生產非旅游消費品;旅游者既消費旅游行業生產的旅游消費品,也消費非旅游行業生產的旅游消費品。因而旅游消費對旅游行業產生的GDP有貢獻,對其他行業產生的GDP也會有貢獻。這是旅游統計、旅游貢獻率的評估難于其他行業的原因所在。

        旅游GDP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因域內旅游花費而生成的GDP。GDP是一個增加值的概念。它是一個區域內、一定時間段內,所有當地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再加上相應的稅收,減掉政府返還的補貼。從這個定義看出,GDP是由當地的生產者創造的;旅游GDP則是由當地的域內旅游花費創造的。前者是從供給角度衡量GDP,后者則從需求的角度創造了旅游GDP這一新概念。

        旅游業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和旅游GDP三者的異同可以總結為表2。

        4 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區域、城市旅游衛星賬戶

        從1999年開始,旅游衛星賬戶進入了融合與深化的發展階段。2001年,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方法的融合已經完成。2001年以后,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方法本身的細化,表現為對信息收集方法、旅游衛星賬戶本身結構的討論;一個是旅游衛星賬戶的區域化,甚至城市化(江蘇省旅游局,2006a;江蘇省旅游局,2006b;浙江省旅游局,2006;潘建民等,2005)。

        區域旅游衛星賬戶或者城市旅游衛星賬戶都要著重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建立區域或者城市旅游衛星賬戶是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建立為前提。因為對于衛星賬戶而言,編制旅游業相關的投入產出表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國,大多數省定期編制投入產出表;而在城市一級,大多數城市沒有編制。所以,編制區域或者城市旅游衛星賬戶前需要進行編制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區域或者城市旅游衛星賬戶的建立,不但要考慮如何為政府爭取資金、爭取政策、管理市場、引導企業服務,更要為地方的旅游業經營者、投資者服務。這就需要在旅游衛星賬戶的內容和結構方面提出適合區域和城市需要的、比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更加靈活的方法和結構,最終形成以旅游衛星賬戶為核心的新的旅游信息體系。

        第三,區域或者城市旅游衛星賬戶的設立需要考慮整個旅游信息系統的提升。從統計數據的采集、數據的匯總與分類到衛星賬戶的編制,都要求以旅游衛星賬戶的新方法為基礎,按照其要求進行調整,甚至創新。而旅游衛星賬戶編制完成以后,基于此的經濟分析也會成為旅游研究的重大課題。

        5 結 論

        國家旅游局和國家統計局已經將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的開發列為近兩年工作的重點,部分省也在開展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實踐。一些城市已經就建立城市旅游衛星賬戶進行了調研。這為旅游衛星賬戶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

        第4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 中美比較 版權產業 經濟貢獻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93-05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中國對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認識越來越深刻。人們不再單純地從法律或者文化藝術的層面來看待版權,版權的經濟效用更加凸顯。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積極推動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開展了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研究。

        從2007年開始,中國國家版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委托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在中國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調研目標是利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的方法,對中國版權相關產業進行調查并提供量化分析,具體包括行業增加值、就業人數、出口額三個經濟指標。調研組分別在2010年12月和2012年6月了2004年、2006年和2007—2009年的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成果。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美國是世界上版權相關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不論在國內產值總量上還是在國際貿易中都位居前列。美國版權產業一直以超過美國經濟增長率兩倍的速度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是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最積極、最全面和最深入的國家。美國的調研方法和經驗為后來很多國家開展此項調研提供了重要參照。

        國內此前的一些研究大都聚焦在中美兩國的版權制度比較或者僅限于兩國的圖書版權貿易研究,研究數據大都來源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每年的全國版權統計。而利用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成果,對中美兩國版權產業的差異進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兩國2004年和2006—2009年的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數據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全國版權統計數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相關統計數據,來比較兩國在版權產業經濟上的差異。

        2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和分類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首先由美國提出。1990年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開始研究版權相關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了《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相關產業》報告。此后許多國家采用“版權相關產業”概念進行研究,但分類方法有所不同[2]。200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工作組在赫爾辛基召開會議,最終在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和分類上達成一致意見:版權相關產業為版權可發揮顯著作用的活動或產業,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非專用支持產業[3]。從2004年開始,美國開始采用這種分類方法,此后許多國家的研究也采用這一分類方法。這種版權產業的定義同時融合了法律和經濟的內涵,為我們對版權產業的研究提供了法律、經濟,定性、定量多重統一的研究視角。

        參照《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指南》,根據實際情況,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組對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為:中國版權相關產業是全部或部分活動與中國版權法保護的作品或其他受版權法保護的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具體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非專用支持產業四大類[4]。它把完全或主要基于版權的產業和對版權內容依賴程度較小的產業區分開,體現了版權產業根據“版權性”這一核心宗旨進行分類的標準[5]。

        具體來講,核心版權產業是指“完全從事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和展覽或銷售和發行作品及其他受保護客體的產業”。典型代表如文字作品、電影、軟件、廣告等。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是指“從事制作、制造和銷售其功能完全或主要是為作品及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的創作、制作和使用提供便利的設備的產業”。典型代表如音像設備、計算機、復印機等。部分版權產業是指“部分活動與作品或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典型代表如紡織品、手工藝品、玩具等。非專用支持產業是指“其部分活動與促進作品及其他版權保護客體的廣播、傳播、發行或銷售相關且這些活動沒有被納入核心版權產業的產業”。典型代表如與上述活動有關的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業等[6]。

        3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經濟數據對比

        3.1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對比

        從統計數據看,版權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以及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與美國相比,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看,差距都還很大。

        第5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內容摘要:本文以傳統GDP的局限性為基礎談起,進而引入綠色GDP的概念,介紹綠色GDP在我國及國外的核算方法,指出我國綠色GDP核算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及不足,為我國今后推廣綠色GDP的核算提供參考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GDP 綠色GDP 綠色GDP的核算

        近些年來,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凸顯,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核算綠色GDP已被愈來愈多的國家所接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正在不斷突破克服各種困難,積極推進綠色GDP核算體系。

        GDP的局限性

        GDP于1953年初步形成,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經濟核算體系,它包含了所有國民經濟行業,并基于SNA核算體系的國際通用準則,因此,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雖然GDP 在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及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GDP中一些服務的價值沒有辦法計算,但是又不可缺少,如網絡制止犯罪,警察提供的服務;GDP無法反映產品的質量改進,例如,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其質量上升,而其價格卻在不斷下降,因此,在其他因素不變時,這一部分GDP是降低的;一些挽救人類的活動,如為了彌補戰爭和自然災害等非經濟因素造成的損失而重建家園的活動和醫療活動。GDP沒有反映環境因素的影響,GDP高增長的同時可能帶來高污染、高消耗,以至損失大量資源。

        基于GDP這樣的局限性,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GDP不衡量社會成本,也就是本來應該由企業承擔卻讓外部承擔的成本GDP的負面影響;GDP不衡量增長的方式和代價;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質量和實際國民財富;GDP不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GDP不衡量價值的判斷,例如社會公正,例如幸福。

        綠色GDP的提出

        傳統GDP的核算存在著上述許多局限,基于此,聯合國統計署在1989年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EEA)》,為日后世界各國統計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總量、自然資源賬戶和污染賬戶提供了雛形。SEEA頒布后,發達國家憑借尖端的科技水平與雄厚的經濟實力率先開始實行綠色GDP的核算。但在我國,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綠色GDP核算開始得較晚,在2002年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首次在附表中增加了自然資源實物量核算表,雖然這些核算絕大部分僅限于實物量,并未涉及價值量,但這一舉措為我國日后進一步發展綠色核算奠定了基礎。到2004年,主席公開提出了綠色GDP之后,我國對綠色GDP核算辦法的建立才正式步如正軌。

        綠色GDP核算的國內外比較

        (一)國外的綠色GDP核算

        SEEA頒布后,挪威率先在1978年開始了部分綠色GDP的核算,編制了自然資源核算賬戶,包括能源、礦產、森林、漁業和土地使用等。挪威自1997年開始執行的經濟和環境核算項目包括三大領域:一是將環境統計納入到經濟統計中;二是將已經包括在經濟統計中與環境相關的信息分離;三是對重要自然資源進行評估。迄今為止已完成部分項目。其他發達國家,如德國、美國也推行了綠色GDP的核算。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發達國家率先實施綠色核算的情況下,墨西哥作為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推進綠色GDP的核算,將石油、各種用地、水、空氣、土壤和森林列入環境經濟核算范圍,進而將這些自然資產及其變化編制成實物指標數據,最后再估價將實物量數據轉化為貨幣數據,最后再在GDP中扣除這些作為損失成本的貨幣數據得到綠色GDP。

        (二)國內的綠色GDP核算

        2004年,原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了一份經過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報告,《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確立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內容由三部分組成:環境實物量核算,運用實物單位建立不同層次的實物量賬戶,描述與經濟活動對應的各類污染物的產生量、去除量、排放量等,具體分為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實物量核算;環境價值量核算,在實物量核算的基礎上,運用兩種方法估算各種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退化價值;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東西部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綠色GDP核算應因地制宜,以便分析與治理。2005年初,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浙江省、安徽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和四川省10個省市啟動了以環境核算和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報告顯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情況差異較大,見圖1和圖2。

        我國綠色GDP核算存在的困難

        我國現行綠色GDP核算中包括的項目有:環境實物量核算、環境價值量核算、環境保護投入產出核算以及經環境調整的綠色GDP核算,由這四方面計算出的損失只是整個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并未得到一個完整的綠色GDP,其原因是在我國現行制度和國情下,由于部門局限和技術限制,綠色核算的實施過程會遇到許多不易解決的問題。首先,由于我國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忽視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資源的破壞,而沒有建立起較全面完整的環境資源統計指標數據體系,如水資源統計,土地資源統計等。其次,資源難以定價,比如居民飲用了被污染的水資源造成疾病,看病付出的代價沒辦法估計,或者被污染的水造成土地被腐蝕等問題都是不容易估算其代價的。再次,綠色GDP不僅是對傳統GDP核算的一項重大挑戰,也是對公眾觀念的一種轉變,這意味著公眾不能再像過去把目光只放在經濟數字上,而是從綜合的角度審視國家經濟發展取得的進步和付出的代價。

        綠色GDP核算的不足及改進

        我國現在對綠色GDP核算的辦法,將自然資源環境因素充分考慮了進去,但卻缺乏對社會環境的考慮。筆者認為衡量綠色GDP應該考慮三個層次,分別是經濟發展的指標、自然資源環境的指標和社會環境的指標,也就是說,綠色GDP是在傳統GDP的基礎上,將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同時考慮的。顯然,GDP的作用已經不再局限于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而是綜合地反映出一國人民生活質量水平以及包括經濟實力與軟實力在內的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另外,我國目前在綠色GDP方面的法律法規還處于空白,核算方法和相關理論的體系也不夠完善,有的省市退出了綠色GDP的核算,學術界對綠色GDP是否適合于我國現階段國情,以及綠色GDP的核算能否起到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存在著質疑,因此,我國還應在努力推行綠色GDP核算的同時,盡快出臺有關綠色GDP核算的法律法規,完善綠色GDP理論體系方面的研究,并加大宣傳與推廣,將其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中,使得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每個人的一種自覺觀念。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統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

        第6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第三產業 產業關聯度 投入產出表 產業部門

        引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中的某些產業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其中第三產業發展的突飛猛進成為一個亮點。上海作為經濟結構轉型的先行者,提出“四個率先”的目標,正進一步加強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預計到2015年,上海第三產業收入占全市經濟產值的三分之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65%,高于2010年的57%。其實,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就提出了“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2005年《上海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綱要》的推出,使得上海第三產業出現“加速度”增長的良好形勢。當前,“中國制造”向“中國服務”的轉變已經開始。但服務業內部行業產出結構是否合理,各行業間產業關聯、產業波及效果影響的大小,值得深入探討研究。

        在國民經濟生產過程中,各個產業之間存在著復雜而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這種聯系在產業經濟中被稱為產業關聯。產業關聯是指各個行業之間相互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一個產業生產產品要消耗其他產業提供的產品,也要將本身的產品用以滿足其他產業的生產,繼而構成產業與產業之間相互消耗關系。1936年,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創立了投入產出分析法,為分析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產業之間存在的復雜聯系提供了重要方法。列昂惕夫認為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是投入產出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投入產出法是用新古典學派的一般均衡理論,對各種錯綜復雜的經濟活動之間在數量上相互依存關系進行經驗研究”。

        投入產出分析法是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和構建投入產出模型,用于分析產業結構或各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能夠反映各產業、各部門在生產與消耗之間的直接與間接聯系。

        本文利用上海市2007年投入產出表測算上海市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產業關聯現狀,分析主要產業經濟特征。

        上海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影響力分析

        影響力系數是某產業的影響力與國民經濟各產業影響力的平均水平之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bij是第j產業對第i產業的完全消耗系數。

        影響力系數反映了某一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程度大小的相對水平,影響力系數大于或小于1,說明該產業的影響力高于或低于社會平均影響水平。一個產業影響力系數越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就越大。發展這些產業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通過計算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影響力系數,來判斷哪些行業能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主導行業,甚至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行業,從而決定是否對其進行重點扶持,促進其快速健康發展。

        由表1 可知,上海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均未超過第二產業,有少數一部分行業的影響力系數超過第一產業。總體來看,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都屬于低影響力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低于第二產業的水平。

        如果按影響力系數是否超過1,可以將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分為兩類:一類是高影響力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和地質勘查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這些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雖然不及第二產業的水平,但是還是高于第三產業的平均水平,因此可以成為第三產業發展可供選擇的主導行業。另一類是低影響力行業,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及軟件業、房地產業、金融業,這些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僅低于第一、第二產業,也低于第三產業的平均水平,因此,希望通過發展這些行業來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效果不佳。

        上海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感應度分析

        感應度系數是某產業的感應度與國民經濟各產業感應度的平均水平之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kij是第i產業對第j產業的完全分配系數。

        感應度系數反映了某一產業受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力程度大小的相

        對水平,當某一產業感應度系數大于(小于)1時,表示該產業的感應程度高于(低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即該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程度也就越高,越具有基礎產業和瓶頸產業的屬性,應該得到優先的發展。通過計算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感應度系數,來判斷哪些行業能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行業或瓶頸行業,從而決定是否優先發展該行業。

        由表2可知,上海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感應度系數均未超過第二產業,但許多行業超過了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中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感應度大于社會平均水平,這兩個行業是國民經濟發展需求比較大的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以及批發零售業的感應度系數盡管略低,但其系數值接近社會平均水平,但其余行業的感應度系數都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總體來看,第三產業中的絕大多數行業受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小,也可以說明中國的第三產業還未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瓶頸制約。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生產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較低,從而導致對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需求程度也不高。

        2002年和2007年上海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關聯度比較

        將《上海市投入產出表2002》調整為第一、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內部十四個行業,與2007年相對照,雖然這兩者之間的數值不具有直接可比性,但是各個行業的排序仍然能反映出其在國民經濟中發展地位的變化。

        對比2002年和2007上海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內部各個行業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表(見表1、表2、表3),可以發現:

        首先,第二產業影響力和感應度系數都位居第一。第二產業的感應度系數遠超過1,其受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大,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會產生較大的制約作用,應對其給予更多發展的空間。 其次,住宿餐飲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影響力系數略有上升。這些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從理論上說,金融業、房地產業的影響力應該比較高,但從表中的數據來看,這兩個行業的影響力排在第三產業各產業的最后,除統計原因外,可能與該行業的發展體制有關,例如寡頭壟斷性行業的金融業可以阻斷該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波及作用,從而使該行業的影響力縮小。

        再次,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住宿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和地質勘查業的感應度系數略有上升。隨著服務經濟的發展,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逐漸顯現,應依靠科技信息化技術、國家政策扶持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推進第三產業結構優化。

        結論與建議

        綜合比較上海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影響力和感應度,可以發現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感應度與影響力的大小不存在一致性,甚至存在一定的反向性,例如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的影響力都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但感應度卻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即有些行業感應度高,影響力卻低;反之,影響力高的行業,感應度卻低。為此,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發展政策應該是針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力和感應度的特點,采取主動發展或者自主發展的政策措施。

        上海第三產業的發展問題,是上海也是我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十二五”規劃明確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和步驟,中央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舉措。當前,在工農產品附加值的構成中,純粹的制造環節所占比例逐漸下降,中間投入品中服務業投入的比例越來越高,如在產品中產品研發、市場調研、員工培訓和銷售服務的投入日益增加,服務業已經成為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也逐漸成為上海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有必要在高度重視此問題的前提下,深入分析、研究第三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與一般趨勢,引導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投入產出學會課題組.我國目前產業關聯度分析—2002年投入產出表系列分析報告之一[j].統計研究,2006(11)

        第7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一)開展“十二五”中期評估。組織人員、聘請專家編寫《“十二五”中期評估報告》,對我區“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系統評估,對“十二五”各項指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預測,并提出部分指標調整建議和“十二五”后期重點工作建議。

        (一)科學編制年度運行報告。科學撰寫了2013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全面、客觀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運行情況,并提出相應的工作建議。在完成年度經濟運行報告的基礎上,我委堅持每季度對我區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并完成2013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執行情況報告,提出相應經濟社會發展措施建議,切實為區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當好參謀助手。

        (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立項、備案審批。截至11月底,我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立項、備案89個,總投資額280.15億元。其中房地產項目41個,總投資額136.87億元;工業項目17個,總投資額4.47億元;服務業項目18個,總投資額66.17億元;農業項目5個,總投資額約3.73億元;其他項目8個,總投資額約68.91億元。其中有部分項目企業注冊地址不在我區,在我委和招商辦共同協調下,共有18家企業將注冊地址遷移到我區,促進全區財稅收入增加。

        (三)公務車車編管理。根據區領導專題會安排,我委牽頭起草《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并依據各單位人員編制及工作情況對區直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車編進行重新定編,相應的定編通知已下發至各單位。11月對《管理辦法》進行修改完善,現已完成初稿并征求公務用車管理相關部門意見。

        (四)經濟發展指標協調與促進。根據區政府工作報告責任分解,固定資產投資由我委主要負責協調和促進。根據工作安排,我委對區內近兩年備案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回訪,了解項目開工建設進展情況,并敦促企業積極上報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同時與區統計局統計數據進行核對,發現存在我區建設項目列入其他區、漏統和少報、部分項目征地拆遷款項沒列入統計等問題。經我委和區統計局共同努力,目前已補統投資項目24個,固定資產投資額增加19.65億元。10月份對追加部分政府投資項目征地拆遷款列入固定資產投資,追加固定資產投資18.09億元。截止10月底,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0.66億元,增長28.7%,增速全市第一。

        (五)政府投資項目申報。根據市發改委《關于編報2014年政府投資項目計劃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委積極組織相關單位進行項目申報工作,并對各相關單位申報項目進行篩選,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我區經濟、民生等要素,著重向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改造方面傾斜,最終匯總出41個政府投資項目上報市發改委,計劃總投資額233041萬元,其中2014年度計劃投資107935萬元。

        (六)統籌城鄉和加快鎮域經濟發展。參與《加快統籌城鄉和鎮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的起草工作,多次協同市發改深入鄉鎮開展調研,積極配合上級部門申報城鄉統籌示范實驗區項目。

        (七)黨風廉政建設。組織全委干部認真學習市委《關于規范公務消費行為入推進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意見》、市委市政府《關于印發<公務接待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海辦發〔2013〕20號)、市紀委《關于嚴明紀律過節堅定不移糾正“”的通知》等相關文件。開展廉政風險防控自查,并針對各風險點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制定風險防控管理工作方案,完善“三重一大”等事項審批流程。

        (八)區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前進村掛點幫扶工作,春節期間,我委深入掛點村了解村民生產生活情況,并為40家困難戶贈送慰問品(油、米等生活必需品)。加強對村委會換屆選舉的指導和監督,主要抓好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消除不穩定因素,做到心中有數,加強指導,及時化解矛盾和問題,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辦理答復人大、政協代表提案件15件,其中主辦件2件,協辦件13件,代表滿意率100%。其他“美麗鄉村、潔凈家園”、安全生產、計劃生育、“五大工程”環境保護等工作按區委區政府要求順利開展。

        二、存在問題

        一是對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的監控和預測能力不足,造成部分經濟社會指標計劃制定偏高。

        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運行情況分析深入程度不夠,主要有關職能部門對管理行業管理不夠深入,造成部分行業發展數據空缺。

        第8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 自然資源核算;環境經濟綜合核算;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中圖分類號:F231.1,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5)01-0074-04

        一、自然資源核算的歷史演進

        自然資源核算源于對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修正,屬于環境會計的范疇。傳統的國民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只重視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長速度,而忽視資源基礎和環境條件,容易造成一個國家陷入“虛假繁榮增長”與資源“空心化”的悖論<sup>[1]</sup>。SNA因只描述經濟發展未核算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退化而一直備受爭議,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有學者開始關注資源、環境的計量與核算問題,并嘗試將其納入到廣義的經濟系統中;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開始了自然資源賬戶的嘗試,在自然資源核算賬戶中,一是描述自然資源期初、期末及增減變動量的實物量數據;二是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估價原則及方法確定相應的價值量指標<sup>[2]</sup>。挪威是最早進行自然資源核算的國家,1981年挪威政府采用15項指標首次編制了自然資源核算賬戶,并于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報告;法國自然資源核算委員會提出了自然財產賬戶(Natural Patrimony Account, NPA),建立森林資源、動植物資源和內陸資源的實驗性實物核算賬戶,隨后又將實物核算與貨幣核算結合,以期得到一個真正的自然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1993年,聯合國統計署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1993),其歷史性貢獻是為自然資源賬戶、環境污染賬戶和經過調整的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框架。該框架建議建立一個資源和環境的衛星賬戶,同時與國民經濟的核心賬戶相聯系,提出綠色國內生產總值(EDP)的計算方法,即EDP=GDP-固定資產折舊-(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退化損失)<sup>[3]</sup>。2003年,聯合國修訂了SEEA-1993,簡稱SEEA-2003,對相關概念和定義進行了統一,明確了各個賬戶核算的方法和步驟。在SEEA-1993和SEEA-2003的影響下,國際社會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許多國家相繼對本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進行了系統性構造,并估計出較為完整的實例體系<sup>[4]</sup>。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美(如墨西哥、巴西等國)和亞洲國家相繼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關于國家資產負債表編制和研究方法的討論日益活躍,其功能也超越單純的統計核算體系,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債務風險、評估償債能力的研究框架。雖然對于已經探明儲量和政府目前持有的大部分自然資源,無論是否納入資產負債表,并不改變政府的償債能力<sup>[5]</sup>。但許多學者對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已經達成一個共識,保持國家自然資源體系的價值并作為國家總資產的一部分,是使一個國家的人口在將來如同現在同樣富裕的一個必要條件<sup>[6]</sup>。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總第193期)黃溶冰,趙 謙:自然資源核算從賬戶到資產負債表:演進與啟

        關于自然資源核算的最新國際進展是SEEA中心框架(SEEA-2012)的頒布,在聯合國、歐盟委員會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共同的SEEA-2012中,基于一致的核算概念、定義、分類和規則,首次制定出環境-經濟賬戶的國際統計標準,并建議各國采用SEEA替代傳統的SNA<sup>[7]</sup>。

        二、自然資源核算的國內外實踐

        (一)美國

        1994年,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了其資源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atellite Accounts, IEESA )及今后開展資源環境核算的計劃,該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基礎框架,完成礦產資源的核算工作和自然資產的原型估計;第二階段:可再生性資源核算;第三階段環境資產核算。目前BEA已完成前兩個階段的工作,開展了對本國地下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的初步核算。

        例如,在密西根森林資源資產的核算中,BEA通過自然資源核算(NRA)框架,監測美國中北部與加拿大接壤的77.1萬公頃的低地針葉森林的可持續利用性。通過綜合考察自然增長率、開發率、死亡率和土地轉移等因素,估計出期末的存量;進而利用恰當的數據和模型,評估未來森林資源隱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核算結果表明:在密西根,這些北部的森林資源并沒有被木材加工業過度利用,而森林的總資源量超過了34.7×106m3,開采的木材量低于總量的0.5%。如果開采率提高一倍,緩慢增長的森林資源總量仍可以維持25年。如果按照目前的開采率,到2020年,森林資源的儲量將增加到39.8×106m3<sup>[8]</sup>。

        (二)英國

        英國的自然資源核算主要采納歐盟的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系統(European System for the Collection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SERIEE)。SERIEE包括一系列的衛星賬戶,分別為環境保護支出賬戶、自然資源使用及管理賬戶、環境產業記錄、特征活動投入產出分析及物質流賬戶(Material Flow Accounts)<sup>[9]</sup>。這些衛星賬戶除描述與資源環境相關的經濟活動及交易之外,還與實物數據相聯接。

        2011年,英國統計局根據首相戴維?卡梅倫的建議,開始獨立編制自然環境白皮書(NEWP)。在此基礎上,英國政府嘗試將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納入國家資產負債表框架下的“環境賬戶”科目。“環境賬戶”分為三類:(1)自然資源核算賬戶,主要包括土地、木材和已探明可開采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2)物流核算賬戶,主要涵蓋化石燃料和能源耗減,大氣排放和物料流量;(3)財政核算賬戶,涵蓋環境稅和環境保護支出<sup>[10]</sup>。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的具體編制安排如下:2013~2015年,初步完成土地覆蓋賬戶、碳賬戶、林地賬戶、農田賬戶、濕地賬戶和海洋賬戶的計量評估工作;2015~2020年,逐步完善城市賬戶、草原賬戶、荒地賬戶、水資源賬戶和土壤賬戶的計量評估工作。

        (三)荷蘭

        NAMEA為荷蘭的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系統,荷蘭的產業多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因此,NAMEA最大的特點是將生產和消費支出劃分為一般和環保兩類。NAMEA將國民經濟核算矩陣加以拓展,產生兩組與環境有關的賬戶,一組為環境物質賬戶,另一組為環境主題賬戶,環境賬戶編制的重點在于自然資源物質投入量和殘余物產出量的一致性<sup>[11]</sup>。

        環境主題賬戶包括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兩個全球主題賬戶,以及自然資源變化、酸化、富營養化和廢棄物等若干個國家環境主題。其中:自然資源變化主題與天然氣和原油兩個指標有關,從中可以看出經濟活動和自然資源損耗的相互依賴程度。通過NAMEA衍生出環境與經濟關系的一系列指標,以說明本國的能源使用效率、可持續發展水平等。如利用單位產值能源消耗表示能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判斷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壓力之間是否超過可持續發展的閾值。

        (四)菲律賓

        作為發展中國家,菲律賓共有兩種自然資源核算體系,分別為ENRAP(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 Project)和Philippine SEEA。ENRAP明確把資源環境作為一個生產性經濟部門,采用大量虛擬技術測算資源環境服務的價值;SEEA則采用 SNA的生產部門定義與核算準則<sup>[12]</sup>。兩者在資源環境服務的核算內容、核算方法和核算結果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

        菲律賓已經完成對森林、漁業、礦物和土壤等自然資源的核算。在核算中對于資產賬戶包括資源期初存量、因經濟活動而引起的存量改變(如耗竭或開采)、其他累計量與其他因素造成的數量改變(如技術進步及新礦發現),以及資源期末儲量。在自然資源消耗方面采取凈價格法估算,并據此對NDP(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后的GDP)進行調整,計算EDP(綠色國內生產總值)。菲律賓1988年和1992年的EDP分別為NDP的97%和99%,說明菲律賓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得到了改善<sup>[13]</sup>。

        (五)中國

        在中國,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通過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對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的方法、體系、制度以及水、森林、能源等領域的具體應用進行了探索<sup>[14]</sup>。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合作,開展了“自然資源核算及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課題研究。1992年,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由MPS轉型為SNA,并加快了對GDP指標的修正研究。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了以SEEA-1993為基礎的中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框架(CSEEA)。2003年,國家統計局開始試編《全國自然資源實物量表》,土地、礦產、森林和水資源被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上述四種自然資源的價值量核算,估算出1992年全國的資源損耗和環境退化成本約占當年GDP的4.87%<sup>[15]</sup>。2005年,在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統計局的主持下,啟動了10省市綠色GDP核算試點。2006年7月,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統計局首次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作為迄今為止唯一以政府名義公開的綠色GDP核算研究報告,引起了較大社會反響。2013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國首次提出了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構想,要求“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三、評價與啟示

        從國內外自然資源核算的歷史演進和國內外實踐可知:第一,自然資源核算總體上劃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1992年,關注于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的建立,并進行實物量與價值量核算;1993~2011年,以SEEA-1993為標志,自然資源核算賬戶開始與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聯系,自然資源核算從理論體系發展到實際核算和實踐階段;2012年至今,以SEEA-2012為標志,聯合國開始建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國際標準,并推薦各國采用。第二,自然資源核算通過兩種方式納入到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通過衛星賬戶的形式與主體賬戶建立聯接,或者將資源、環境信息與經濟信息整合起來,全面嵌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up>[16]</sup>。前者在操作上相對容易,但刻畫賬戶間關聯和平衡關系的功能較弱。后者在數據收集、整合、平衡以及價值量估算方面具有較大難度,但便于資源、環境與經濟信息的總體考察。第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不存在從屬或替代關系。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揭示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資源在某一個時點的狀況,核算自然資源資產數量的增減和質量好壞的變化,反映的是考慮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關系之后的生態建設水平,偏重按照會計等式進行關系核算<sup>[17]</sup>。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主要反映一個時期的流量概念,最終結果是經資源損耗、環境退化調整的GDP核算,偏重按照指標數據進行統計。第四,無論是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還是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自然資源核算賬戶以及有關實物量和價值量核算數據是兩者的編制基礎。從勾稽關系來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中實物及復合賬戶體系,資源與環境相關經濟活動的核算、主要自然資源核算以及耗減、退化等方面的數據應該相互銜接、相互驗證。

        綜上,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以及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相關概念間的關系

        關于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根據EBSCO、EMERALD、Spring、Elsevier等多種全文數據庫的檢索結果,自然資源核算(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的文獻較為豐富,但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Natural Resource Balance Sheet)精確匹配的文獻卻十分匱乏。雖然國際上已經開始將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納入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嘗試,但由于未系統考慮到自然資源負債的估值,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資產負債核算。各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的經驗具有借鑒參考價值,國內的研究和實踐也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提供了數據基礎,但由于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揭示和反映的重點不同,不能簡單照搬。

        在我國當前國情和體制下,維持一個地區高速的經濟增長是地方官員最為關心的事項,這種政治晉升錦標賽模式帶來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將官員政績與自然資源保護掛鉤,成為改革績效考核模式,強化“綠色約束”的現實依據。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環境會計與政府會計的深度融合,是構建政府宏觀會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基礎。目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方法,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和探索,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內外自然資源核算的經驗,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合理規劃、共同開發。

        參考文獻:

        [1]Hartwick J M. Natural resources,nation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depreci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0, 43(3):291-304.

        [2]Prudham W S, Lonergan S.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a review of existing frameworks[J].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 16(3):363-386.

        [3]Holub H W, Tappeiner G. Some remarks on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29(3):329-336.

        [4]封志明,楊艷昭,.從自然資源核算到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29(4):449-455.

        [5]馬駿,張曉蓉,李治國等.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Harris M, Fraser I.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a critical assessmen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 46(2):139-192.

        [7]UN, EU, OECD, et 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cenral framework[C].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4:378.

        [8]Lin C R, Buongiorno J, Vasievich M. A multispecies,densitydependent matrix growth model to predict tree diversity and income in northern hardwood stands[J].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6, 91(1):193-211.

        [9]European Commission. SERIE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 accountscompilation guide[C]. Cat.No. KS-BE-02-001-EN-N, 2002.

        [10]王澤霞,江乾坤.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國際經驗與區域策略研究[J].商業會計,2014,(17):6-10.

        [11]Keuning S J, Dalen J. The netherlands' NAMEA:presentation,usage and future extension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999,10(1):15-37.

        [12]Peskin H M, Angeles M S.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contrasting the SEEA and the ENRAP approaches[J].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1,47(2):203-219.

        [13]周國梅,周軍.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國際經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14]雷明. 中國資源?經濟?環境:綠色核算(1992-2002)[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5]丁丁,周.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 (34):2-10.

        [16]王金南,蔣洪強,曹東.綠色國民經濟核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17]胡文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基本理論問題探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4,(4):62-64.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From Accounts

        to Balance Sheet: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HUANG Rongbing1, 2,ZHAO Qian3

        (1. Department of Audit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2. Dongwu Business School,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215021, China;

        3.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Fis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Harbin 150028, China)

        第9篇:國民經濟統計報告范文

        1979年以來,我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以年均23.9%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11.4%的增長率,被國外學者稱為增長之“謎”。與鄉鎮企業高速相對應,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國有企業卻經歷了一個速率遞減的增長過程。應該說,鄉鎮企業產生于國有企業的縫隙之中,但短短20年間,卻在工業經濟中由原來微不足道的補充地位,到80年代末和國有企業分庭抗禮,90年代末占據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等一批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一時成為界的焦點。同時近年來,隨著“蘇南模式”由盛而衰的變化以及“溫州模式”、“橫店模式”的迅速崛起,使人們不禁思考一個,即同屬于公有制的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以及不同類型的鄉鎮企業之間緣何產生如此之大的經濟效率差異?經濟學者關于兩類企業經濟效率差異的分析和討論,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本文則從一個新的角度,即人力資本產權的角度,對企業經濟效率差異的原因作出解釋,以求與經濟學界同仁探討。

        一、企業經濟效率差異的實證分析

        本文分析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以及近年來的有關和統計報告。這些調查統計報告和數據對分析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經濟效率的具體差異性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針對性。筆者從利潤率、資本產出率、勞動產出率三個方面對兩者作全面的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手机版 | 婷婷中文色字幕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看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自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