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語言文學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培養模式
一、何為人文應用型人才
人文應用型人才即兼具人文性與應用性,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實用性的技能的一專多能、高素質、實用型的創新人才。該人才結合自身能力將人文知識、人文素養應用到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進而造福社會,更好地為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因此,要培養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一是人文性的人才的培養;二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首先,人文性人才即人文知識分子,其與以鉆研自然科學知識為主的科技知識分子和以鉆研社會科學知識為主的社科類知識分子所不同。后兩者主要側重于運用各類工具性知識來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前者以文、哲、史為研究對象,主要是為了人類精神生活的改善,通過運用各類價值性知識來豐富、充實人類的精神生活,通過弘揚人文精神來凈化人類的心靈,最后促使人類的自由、解放。人文性人才應反對各種各樣殘害人類和遏制自由的行為,反之應對人文精神進行秉持,對人類的自由進行追逐,對人之為人的東西進行發揚。高校所培養的人文應用型人才,一則能夠深刻洞察、理解人性與社會;二則深受古典和現代人文精神的影響,能在堅守個人獨立、追求自由的同時以天下為己任,承擔起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命運的重任。
其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是應用性的人才,其生存、發展能力強,能夠很快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也能在當今社會發揮實際作用。這一應用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手段的應用性;另一方面是目的的應用性。前者是指該類人才為讓自己快速適應各種社會工作的技能要求,更好地服務社會,而在學習、掌握人文知識及傳承、秉持人文精神的同時,掌握一部分用于自己謀生的實用性技能;后者即該類人才使人文知識、人文精神最后轉變為現實工作中對工作的態度、方法、能力和效果等,進而能對他周圍乃至全社會進行人文塑造。這類人在畢業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從精神方面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能夠為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力量。關于人文應用型人才的應用性,手段的應用性和目的的應用性均必不可少,前者具有硬性、顯性、操作性和策略性,是“軀體”;后者具有軟性、隱性、感染性和使命性,是“靈魂”。
二、如何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要確立培養該類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積極組織本專業的教師對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討論、研究,加強對其的認識,并倡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確立培養該類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增強學生成為該類人才的信念,讓學生充分了解、理解該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有信心,最終有助于該人才培養模式成功地推行。
第二,不僅依據該人才培養模式來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而且結合各高校自身優勢資源和本地區人才市場需要來制定一個特色、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要確保該改革能保障人文知識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秉承和實用性技能教育,最后,其需要解決一下關鍵問題:1、在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不忽視其他人文課程的合理配置,最后使兩者融為一體。2、運用理論教學的課內措施和實踐教學的課外措施來確保人文精神落到實處,進而達到最佳效果。3、為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如何使人文知識教育和實用技能教育有機融合,如何使實用技能教育和人才市場無縫接軌。4、如何讓學生在擇業和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工作中發揮漢語言專業的人文才能優勢。
第三,竭力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我們要培養出該類人才,讓他們更好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 進而從精神層次改造社會、世界,其前提就是我們的教師必須人文素養深厚、人文精神風貌鮮明。這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相互協作、共同學習提高,真正實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第四,探索與改革教學方法。要想做好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促使人文知識教育、人文精神培育和技能教育的和諧統一,僅僅確立理念、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提升教師人文素養是不夠的,還必須探索與改革教學方法,特別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方法需要更深地研究。
對漢語言專業的學生進行人文性、應用性的培養,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期、新時出的最強音,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的教育普遍化的強有力的挑戰,是專業新型化,煥發新生活力不容忽視的問題。理論的探究是必須的,但是最終要回歸實踐,親力親為,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鐘其鵬,黃宇鴻.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課教學與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J].高教論壇.2010,(7).
[2]阮暢.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
關鍵詞: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103-02
前言:
為了提高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加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認識,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要性,并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深入研究,為提高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還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在教學中以教師和教學大綱為中心,教學方法也多以講授知識為主,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學生聽得多忘得也多,很少有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產生興趣進而主動閱讀,長期下來養成了漢語言專業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對教材大綱一味順從的現象,學生課外閱讀量很少,寫作與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使該專業的學生專業基礎得不到鞏固,同時由于在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單純講述給學生,使學生在教學中缺乏動腦和動手的機會,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高都受到阻礙,因此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效率。
其次,目前在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傳統單一也是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缺乏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中以講授的方式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學生單純地記筆記,對重點知識進行機械記憶與理解,不利于漢語言文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忽略了漢語言文的特點,漢語言文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僅要求學生通過漢語言文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要通過漢語言文學學習提高寫作與理解能力,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盲目地使用傳統講授的方式授課,在課堂中學生缺少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和寫作能力的鍛煉,不利于學生今后將漢語言文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使漢語言文學教學失去了現實意義[1-2]。
再次,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缺乏實踐教學,使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生活現實情境,進而阻礙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的提高,語言的學習與表達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而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將教學束縛在課堂中,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感受不到漢語言文學的語言色彩和文學藝術,使漢語言文學教學陷入困境。
最后,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對漢語言文學形式的喜好也不同,有些學生喜好文學作品欣賞,有些學生喜歡文史知識,這些不同類型的漢語言文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偏熱現象,如果教學內容涉及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生就興致盎然地學習,如果學生不喜歡的內容就被動消極地接受,與此同時教師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認識漢語言文學,使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首先,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使我國漢語言文學在高校的發揚與繼承得到了進一步推廣,漢語言文學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和教學大綱為中心,使學生失去了課堂主體地位,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僅作為教學課堂的輔助者,學生為教學主體,學生發揮了自身的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對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突破了以往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結合生活實踐,學生掌握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技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造實踐中得到鍛煉,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重要。
再次,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分析,在教學中學生掌握了更廣泛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豐富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知識的認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美學概論、影視概論等課程,這些豐富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通過對古往今來漢語言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與學習,還對中外文學進行比較學習,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知識,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因此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我國培養綜合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
1.研討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討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高校漢語言專業教學方法,目前已經廣泛地應用于高校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研討式教學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互動能力,能夠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進而達成高效漢語言教學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在使用研討式教學方法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研討式教學的初衷,究其根源在于教師沒有抓住研討式教學方法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對學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探討教學內容深度不夠沒有達到研討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要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應用研討式教學法應當從以下幾個發面入手:首先教師在設立研討問題時應當抓住文章的主旨,通過對文章主題思想的深度挖掘作為課堂探討立意,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研討[3]。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探討時不應局限于教學范圍,應當從作者的時代背景與人生經歷出發,結合作升到者的相關作品,將教學研討提升到較高層面的語言文學中。最后,在研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學會傾聽,肯定學生的個人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切實將自己定位成研討的參與者,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研討,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研討與思維能力。
2.課外實踐教學法,增強學生綜合能力。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因此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實踐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只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使學生將在漢語言教學內容中學到的知識完全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4]。只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應用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3.以靈活的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是教學課程的關鍵環節,科學、靈活的評價方式是促使評價發揮其最佳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中要注重對教學采用科學、靈活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通常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時間往往花費在對課后作業和考試成績的評價中,將考試成績作為最終的評價標準,這種教學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5]。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如對一些鑒賞性的文章,要將課堂中學生對文章鑒賞的程度和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對一些提高寫作水平的文章,教師應將學生是否將其中的教學重點做了筆記、是否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等作為評價標準,針對一些開放性較強的文章教學時,應當將學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維是否具有創新性作為評價標準。只有采用科學、靈活、公平的評價方法對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漢語言文學人才,將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不斷地發揚廣大,同時還有很多的漢語言文學人才被引進其他國家教授漢語言文學知識,將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推向國際,使更多的外國人學習和認識中國的漢語言文學,對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才能真正地了解與體會漢語言文學的真正意義和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彩琴.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2]章芳,何世龍.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長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
[3]章淑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職業技能培養――以新余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為例[J].新余學院學報,2015,(02).
關鍵詞:創新能力;社會需要;教學質量
漢語言文學有著悠久的教學歷史和良好的教學傳統,是一門專門培養漢語言專業人才的學科。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漢語言文學學科的特點和自身特有的性質,致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在社會上的需求不很明顯,漢語言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已成為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者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接下來就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進行探究。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人文社科性很強的學科,它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同時它還承擔著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任,有著豐富的中外優秀文化經驗和遺產,它的主要內容是對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國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種認識和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不像醫學、建筑、會計等專業有一個準確的職業定位,它的經濟效益無法直接定量,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面臨一定的壓力,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自己專業的實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社會發展的需求。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質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對于用人單位選拔人才可以起到導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較順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加就業創造條件。《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上公布漢語言文學就業的方向主要是教師、編輯、文案、文秘等職業,但實際上,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還有許多在機關事業單位、新聞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業等單位,還有一部分在律師、房地產、金融銀行等方面工作,這充分說明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職業適應性很強,因此,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者,要在提高本專業應用性方面為學生多加考慮。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策略
1.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社會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但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和教育的過程中,陳舊、老套的課堂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創新就要求教師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不受專業的限制,強化學生對某個方面專業的理解認識,為自己將來走向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比如,新聞、文秘等專業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個分支,如果學生有這方面的興趣,就可以著重針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思維上的創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學會用創新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才不至于束手無策,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的要求。
2.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增減課程,優化課程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要想提高其專業的實用性,根據社會發展及時增減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精簡課文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目前學科發展的現狀來設計課程內容,通過課程的合理設置,不斷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擇方式,進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3.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不斷改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知識的主渠道,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斷改善教學的方式方法,及時學習和引進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先進的理論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且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4.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
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就業水平,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結合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它的就業方向離不開“讀、寫、說”三個方面,由此可見,教師在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強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模擬一些招聘過程中的常見情境,通過自我介紹、面試問答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口才,因為口才并不是簡單的能說會道,他是一個學生“德、才、學、識”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具體指導,可以使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強化,才可以學以致用,對學生走向社會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5.漢語言文學應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一味地強調應用性,就
會使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價值觀大打折扣,從而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產生懷疑,缺乏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這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立足于“創新、實踐、應用”,還要著眼于我國傳統文化教學的“傳道,授業,解惑”,要充分發揮“文以載道”的教學思想,把漢語言文學專業推向更大的社會舞臺。
總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自身要有創新意識,加強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并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上的應用性,為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彩玲.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1(29).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應用性
近幾年,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好,科技研發、教育事業等隨著信息化的進步,更多的國際友人開始被我們的中國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對中國語言的吸引。在這種環境下,中文成為了現代國際交流的方式之一,隨之開始在國內也開始被發展起來。中文開始被教育部列入到教學課程中來。我國教育部將中文系設立為多個專業,但是我國的大多數學校只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只按照兩種科型來培養學術型人才,第一種為科研型;第二種為教學科研型。因此,在進行課程的擬定時,也是根據教學模式進行制定。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人們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隨之產生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因此,站在教學的角度來看,決定該學科是否被廣泛應用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是否建立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第二個是是否具備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兩個因素是評定該學科的應用性的主要標準。
一、漢語言文學的意義
(一)精神與文化文明的象征
漢語言文學的改革是和我國社會特定的改革緊密關聯在一起的,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步伐越來越快,導致漢語言文學也隨之出現了改變。漢語言文學將單獨個體的命運逐漸融合到集體的命運中,它在人們的身體中起著喚醒人體全部的生長力量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力量,才促使著人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推動我國民族發展的重要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是將我國的歷史文化表達出來的表現方式。它積累我國整個民族發展的各種信息,其中包括我國各個民族的精神體系、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化構造、我國各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等等。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我國各個民族的精神的象征,同時也是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化文明的象征。它記錄著我國從各個時期的喜怒哀樂。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各個民族精神和文化文明的象征,它不僅完美展示了我國人民和自然之間的友好關系,同時也表現出了我國人民對命運的接納和滿足,以及表達了我國人民的安土重遷和辛勤樸素之情。
(二)與思維密切聯系
馬克思曾經說過:“語言不僅是思維本身的要素,也是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漢語言文學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思維的表現方式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抽象思維;第二方面是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主要有三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概念表達方式;第二種是判斷表達方式;第三種是推理表達方式。形象思維要有兩種種表達方式,第一種為想象表達方式;第二種為聯想表達方式。因此,在現在的漢語言文學授課的過程中,有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采用形象思維,例如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敘述文的閱讀、寫作等。而在進行說明文的閱讀、議論文的閱讀、寫作時,一般采用的是抽象思維。
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
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特點與現實需求的意義來看,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時非常有必要的。
1.為了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在現在的教學管理中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能力進行提升。由于在現在的社會發展環境的帶動下,各個企業需要一些具備綜合素能的專業人才,那么要符合現在企業的要求,就需要具備兩種能力,第一種為具有超強的語言分析能力;第二種是具備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是迎合現在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要的關鍵。
2.由于人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學,那么要想迎合現在的素質教學的要求,首先就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根據現在我們國家推行的素質教學來說,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進而實現提升學生的綜合品質。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主要目的就是將傳統的重視理論知識的觀念逐漸演變成重視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而從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中尋找有效的解決對策。因此,通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不僅可以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能滿足社會各界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
3.根據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來看,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是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體現所在。根據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充分專研,漢語言文學是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主要專研對象,因此,通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不僅可以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能滿足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的需求。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腳步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已經已經滿足不了現代化的教學需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制約的我國教學的今后發展。因此,為了迎合現在的教學需求,就要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而給學生的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時,為了迎合現在的教學需求,不僅需要教師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所謂“授人以財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一個道理。只有教師提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的遇到任何問題時,才不會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
(二)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增減課程朧化課程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很強的人文氣息,因此,要想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就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增減課程朧化課程結構。在對課程朧化課程結構進行增減時,需要根據現在教學發展的情況進行合理的制定,進而將學生的課程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實現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也將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構造有了新的認識。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不斷改善教學方法
專業的學習是學生充分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還要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并且借助先進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提升整個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敘述,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有了新的認識。對于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應用價值,同時也能和好的時應到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因此,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給教學事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愛明,宗瑞. 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及分析[J]. 大眾文藝,2011,08:234-235.
[2]靳瑾. 淺談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J]. 教育教學論壇,2013,17:186-187.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選修課; 課程建設; 高職高專院校
一、緒論
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并同時致力于建設和豐富校園文化。因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開設時間之長,漢語言文學選修課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內涵,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分為漢語言文字和文學兩個主要方面,是高職高專院校里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一。而在當下,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程因其定位模糊,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等諸多弊病,而使得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喪失其魅力,并且難以發揮這門課程的最大教育價值。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給予重視的同時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革新。
二、漢語言文學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哪些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問題?以下提出的問題是基于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狀入手,加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本部分主要從課程目標認識不清、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課程設置與地域性、課程評價與提高教學水平等著五個方面的內容展開,提出完善該專業課程體系的對策。為了深入研究漢語言文學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從高職高專院校的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課程目標、內容、結構、設置與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基于對于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的客觀認識,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課程目標認識不清
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通常被認為是一門難以理解學透但又非常重要的學科,究其原因,就與高職高專院校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對于專業文化課程的定位有著密切聯系。首先是在教學模式上采用的是學校和老師的單方面強制灌輸的學習模式,因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過多地把重心側重于教學的社會政治本位上,從而造成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定位模糊、抑制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深厚文化魅力的展現。由此可見,當務之急是通過明確漢語言文學的課程定位,以使學生獲得技能知識的提升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這一舉措不僅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對漢語言文學課程首先給予明確的定位是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是,無論是漢語言文學課程還是其他別的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內容革新已急不可待,首先就是要注入實踐性強的課程,以改變原先課程的陳舊繁重的傾向。高職高專院校和老師應該認識到只有將課程設置貼近社會和現實生活,才能更好地培養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通過學習課程來掌握到真正實用的社會技能。因此高職高專院校應該在注重知識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入實踐性強的課程,通過改變老師單方面強制灌輸的學習模式來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
許多大學生將漢語言文學的選修課視為干巴巴毫無營養的雞肋,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其主要原因是高職高專院校過多地強調學歷和考試,就漢語言文學這門課來說,設置了過多紛繁復雜毫無目標的學科,造成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較之其他專業的課程來說缺乏課程安排的合理性,各個選修課之前無法整合起來,課程內容淺顯缺乏長性。課程的設置應該根據各地學生的自身情況來選擇,只是為了賺學分、湊課時數的目的是無法幫助學生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的。因此,為了改變選修課程單一這一現狀,以及選修課程的對于學生來說毫無吸引力這一現狀,應該改變側重點,將重心放到課程設置上。課程革新應該從課程的均衡性和合理性出發,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水平。
(四)課程設置與地域性
基于我國幅員遼闊的基礎上,各個地區的不同高職高專院校也應該由于根據自身城市的不同特色來制定符合當地特色和文化的課程,這一措施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顯示出因地域不同而展現的不同文化魅力,而且還能滿足我國各地區的不同城市對于該地區的人才需求。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因地制宜對于教學上的重要性。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課程設置是不僅不能培養出個性發展的人才的,而且對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所影響。課程革新不能不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課程革新應在以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特點而靈活且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這樣才能適應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需求。
(五)課程評價與提高教學水平
在中考高考這兩門影響了巨大的考試,出現了學校老師和家長過多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考試分數以及學歷。因此造成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惡循環中,高職高專院校對于學生的要求不能僅停留于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價上,我們應該更多地把視線聚焦到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培養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水平。因此應該改變高職高專院校老師對學生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也應該對老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模式提出建議和看法。只有在老師和學生的雙向作用下,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教學水平質量。由此不難看出,在教學內容中增加課程評價這一環節,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通過學生的客觀評價發現教學中和課程中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時發現文化課程中的弊病,還有助于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高職漢語言文學選修課建設探索
綜上所述,針對高職高專學院對于課程目標定位模糊、課程結構缺乏內合理性、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等諸多弊病,如何就出現的問題做出革新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難題。
(一)全方面多層次的革新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有著新面貌新方向,我國的各類高等院校都緊跟時代步伐,在人才培養方式方面和教學目標方面不斷做出調整。對于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改革,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于課程內容設置或是課程評價單方面,而應該用全局性的眼光來看待革新的問題,而且全局性的革新應該包括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和培養更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教師這兩個方面。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著深厚的漢語言文學素養,而且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還要有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循循善誘地帶領學生學習積累文學鑒賞能力,這就體現出時代中對于課程革新的“三維目標”。在課程革新方面,應該以“三維目標”為前進目標,重視“三維目標”對于高職高專院校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改革的重要性。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和培養更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教師兩個方面出發,展現出“三維目標”的活力,為高職高專漢語言文學革新做出努力。
(二)課程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
我們應該看到高職高專院校里的所有課程都是為學生踏入社會做的準備。所有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只是單純的理論知識是完全不夠的,只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相結合,才能做出課程的創造性革新。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高職高專學院應該在漢語言文學的基礎文化課程基礎上,融入適合學生社會發展的實踐性課程。只有這樣,才能把理論和實踐完美地融合,改變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無競爭力的境況。
(三)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主體性的重視
課程的革新還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不應該只是停留于老師對學生的單向教學上。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并給予重視,學生也應該對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模式提出建議和看法。只有在老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作用下,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破陳舊的師生館和教學觀,師生角色的轉換對于提高我國的教學水平質量,構建新型的高職高專院校漢語言文化課程教學模式有著重要的作用。(四)對于漢語言教師專業文化素養的要求導師之于學生扮演的是一個“啟蒙先生”的角色,這就要求這位“啟蒙先生”自身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素養。這時教師不僅要擔負起文化傳播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縱深面的挖掘,既要革新課程內容,還要言傳身教地把學術專業知識傳達給學生。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的老師不應該只有書本知識,還應該在書本知識之外給學生傳達更多的文化知識,還要是一名緊跟社會大方向做出革新的復合型的新時代老師。
四、結論
漢語言文學課程作為一門蘊含深厚中國文化歷史的學科,其表現出的各種弊病都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針對各類問題,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如“三維目標”的全方位的革新、加入實踐性課程和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文化素養等方面來改變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視為“雞肋”這一事實。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作為漢語言類專業的基礎公共課程,是融匯了審美、人文等多方面,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為目的的公共基礎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課程的革新已急不可待。
參考文獻:
[1]李國英.關于高職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建設的思考.教育與職業,2012
[2]王玲玲,沙登閣.對于高職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建設的思考.成功(教育版),2012
[3]曾麗華.加強文學類選修課建設與管理的思考.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6)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相對而言較為弱勢的一個專業。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強,沒有工科專業的實用性,沒有如醫學建筑學專業那樣的清晰地職業定位,也沒有如財經政法專業那樣強的針對性,最終,導致其在應用性上存在著一定的薄弱環節。
漢語言,事實上是一種人文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歷史的演變的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傳承和發揚著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國的精神財富得以保留下來,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精髓。
那么,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將漢語言文學的精神傳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漢語言文學的作用以及漢語言文學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從這個層面上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內容,更多的是對人類文化的一種認識,這個專業的學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會的一種責任,一種將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和意識。
因而,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首當其沖的沒,就是要明確自己專業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專業對社會產生的影響,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創造個人的經濟效益,而是創造社會意義層面上經濟的效益。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方面的素養,要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專業對于社會的現實意義。社會是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上面臨著很大的壓力,那么,只有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才能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適應社會的需求,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價值。
2 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面臨的巨大壓力之下,如何呢能夠有效地提高漢語言文學在社會化進程中的應用性,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真正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呢?接下來,本文將從四個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議和對策,希望讀者能夠從中受到啟發。
2.1 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
社會是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學習思想和觀念深深扎根在學生的心里,學生一味的被壓迫者進行學習,他們只是在被動的接受著知識的傳達,而并未了解到學習的真諦。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就是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記,學生抄,學生從來沒有去想過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學習。在推行素質化教育的今天,我們不得不反思,傳統的教育方式給我們帶來了根深蒂固的傷害,我們要突破傳統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束縛,要讓素質化教育得以實現。那么,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其專業的就業面是相當廣泛的,當然,真是由于這種廣泛的就業面,使得學生學的知識非常的寬泛,知識學得不夠精,那么,創新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上顯得非常的重要。
漢語言文學上的創新,是指的對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思維方面的創新,從整體上打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束縛,使學生能夠不受專業的限制,加深對某一方面專業知識的了解,從而對今后的工作學習予以指導。例如,對于新聞、文秘等等人文社科類的專業,都是從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衍化出來的一個分支,那么,如果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中的新聞類的知識相對感興趣,就可以選擇新聞方面的知識,進行著重的研究和學習,這樣,使自己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得以深化的學習,不僅僅有利于學生今后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學習,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從中收獲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學習,而是在一個相對較小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這種學習方法,不失為為漢語言學習的學習方法的創新。
方法上的創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思維上的創新。古話有云:“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這句話,雖然很多人都會講,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內涵呢?在學習上的創新,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創新的內容,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自我創新的意識,使學生能夠真正用一種創新的思維去想問題,這樣,學生在今后遇到問題時才不會素手無策,才能真正明晰創新意識對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好處。
2.2 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實用性
漢語言文學專業,我們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余門課程,課程內容之龐大,使學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夠改善這種情況呢?
在漢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大對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的精簡力度,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能夠得以強化,核心的內容能夠得以展示出來,并且,應當避免學科之間的交叉,要能夠很明確的展示出學科的特色知識要點,這樣,是學生在學習上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隨著時代的變遷,存在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詳細來說主要問題包括:第一,從教師隊伍角度來分析,目前漢語言文學教師隊伍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是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實施者,自然在教育過程中屬于不可缺少的主體,教育成功與否與教師有著非常大的關系,甚至直接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進程。 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師在語言文學方面缺乏專業素養,依然采用比較落實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造成課堂氣氛比較沉悶,不能提高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也無法達到教學目標。一些教師在具體教學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不能與學生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導致很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排斥漢語言教育等問題。我們經常可以在課堂上看到:教師滔滔不絕進行知識講授,但是學生接受教育比較消極,甚至在做其他無關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有些學校還存在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導致很多教師身兼多職,同時負責多門課程,造成很多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制約了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發展。有些教師在職業修養方面也不夠,上課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甚至出現打罵學生的 行為,長期以往就會對學生其他方面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二,從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角度來分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然應該成為教育的接受者和繼承者,他們學習質量直接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成功與否,但是目前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漢語言文學教育認識不足、參與度較低等方面。很多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屬于并不重要的課程,并且容易掌握,導致他們對這門課程并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甚至出現閑散和怠慢等問題,而這種學習態度必然會導致漢語言文學教育無法正常進行。漢語言文學有著自身的特性,需要學生長期的付出,而有些學生急于求功進利,希望能夠在短時間提高這門課程,一旦不能達到目的就會出現負面情緒,甚至有抵制和反感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行為。還有些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缺乏興趣,并不愿意看類似的書籍,語言文學素養比較貧乏,而這些都對漢語言文學教育非常不利。
第三,從社會、家庭和學校等方面來分析,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較有限,對漢語言文學教育沒有給予重視,教材、教學設備、教師水平等方面明顯落實,影響了教育的普遍性,導致漢語言文學這門需要長期投入的學科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就目前我國國情來看,我國教育明顯偏向于理工類,在漢語言文學等文科方面投入明顯不足,這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家庭存在漢語言文學素養不高的現狀,教育明顯偏向于實用性科目,在漢語言文學等方面沒有給予重視,甚至對孩子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都要給予限制和制止,而這就成為語言教育的一大絆腳石。學校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設備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學校對漢語言文學這門課程沒有給予重視,甚至沒有安排相應的課時,雖然有些學校設計了比較多的課程,但是與實際相脫離,沒有達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目的。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學校、社會、教師、學生等各個方面,嚴重影響漢語言文學的繼承和發展,也影響學生自身語言素質的提高,因此需要提出相應的對策給予解決。本文認為,解決漢語言文學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的對策主要包括:第一,深入領會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正確理念,應該結合課程改革的需求,準確把握漢語言文學基本教育理念,提升學生漢語言文學素養,倡導科學學習方法,構建充滿活力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到日常教育實踐中,幫助教師從宏觀上把握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把握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本質,體現出這一學科的人文性、符號性等特征,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漢語言文學的能力,將之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 實踐性 職業院校 理論知識
中圖分類號:G657 文獻標識碼:A
1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開展的必要性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中,需要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體制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行改革以適應新環境。而作為關系到我國國民根本、中華文化內涵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更是重中之重的改革要點。從前那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步被社會所淘汰。作為為我國經濟科技市場輸出大量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有必要也有責任率先作出表率,從漢語言文學專業入手,提升該專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與教育方法,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高等職業院校在我國不管是教育地位還是就業率地位亦是輸出實用性人才地位都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在改革開放恢復高考的這幾十年來,相比于大學的教育模式,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方式更為我們現代社會所吸收,教育出來的學生也更符合市場需求,在整個學業市場上總是處于一個先鋒帶頭作用。而近些年漢字熱的推廣,也更使得國內乃至世界上對漢語、中國文化歷史的高標準不斷在上升,所對應的是職業門類也越來越廣。所以,為了應對這個大趨勢,高等職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應用化實踐化是迫在眉睫,以求及時補上市場這方面人才的空缺,并及時抓住時代的機遇,將中國文化發揚海外。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個用人單位的選材標準也越來越苛刻。而面對廣大大學生畢業季更為專業的學術知識、專業性人才的沖擊,高職院校的學生和就業率要想不被淘汰,只有在實踐性方向突破,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努力發展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2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前景
漢語言文學有著一定的追求,而這份追求歸根到底就是文學的追求,而文學是沒有邊界的,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文學的領域在不斷的擴大,其所富含的知識也更加豐富,文學中也演變出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學構件。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其需要呈現出的是一種真、善、美的發展觀念,文學的追求就是一種自然的追求,可以說這是一種自然現象。漢語言文學主要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相較于文學來說,漢語言文學的出現時間更早,就這點來說,漢語言文學的體制以及相關要求,在發展過程中,都比文學要更加的完善。現階段,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其在發展的進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控制體系,但是無論漢語言文學如何發展,其發展的主要目的依然是追求自然的屬性,極力在漢語言文學中體現出一種追求真善美的特性。
3漢語言文學實用性教學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是一本專業理論較強的專業,它的實踐性自古以來就低于普通專業,這就對于高等職業院校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即便高職院校的實踐性和應用能力較強,但漢語言文學專業這樣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教學過程成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晦澀難懂,重理論的教學方式。
就實際情況來說,由于漢語言文學中以理論知識為重點,所以,在教學中,多注重理論型教學,但是這門學科所包含的內容較為復雜,涉及各個方面的學科,因此,這一專業并沒有針對性的崗位,而且由于其不注重實踐教學,所以就會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我國的高職院校開始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實施應用型教學,以期能夠提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隨著應用型教學的開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時間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漢語言文學應用型教學的最大特點來說,其最大特點就是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得到了有效的結合,使得學生可以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明確地了解到社會反應的現象,這對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4漢語言文學實用性教學的開展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傳統的漢語言學學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高職院校開始實施應用型教學,在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對教學的方法教學,在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改進,使得漢語言文學教學能夠更加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代的社會大量需要實踐性人才,而漢語言文學在傳統的教學中,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性,這樣就使得學生無法適應崗位的需求,而開展應用型教學,則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這種應用型教學針對學生專業取向以及就業的方向來進行教學的開展,使得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是的學生能夠將其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效地應用到實踐中,這樣就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5總結
總的來說,面對需要進行改革漢語言文學這門歷史悠久,理論知識晦澀難懂的專業對于全中國的教育專家都是具有巨大挑戰性的。而現如今要求在短短幾年內完成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我們只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將現代化元素和實踐應用文本逐漸滲入,逐步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應用性教學理念與實踐的改革。通過地區與地區間不斷的學習與溝通,對“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態度進行及時的把控和調整。
參考文獻
[1] 任心慧.應用型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探討[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10.
[關鍵詞]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近現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屬7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較早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年設專科,1957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的支撐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民族院校學生在校學習來講,漢語文是他們必備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選學什么專業,都離不開漢語文這根拐杖。如果漢語文的基礎比較差,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
其次,漢語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學生擇業的競爭力。當今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學生只是精通某種民族語文而缺乏漢語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學生畢業時就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
第三,漢語文對于中華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經濟建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大家庭中有55個少數民族,黨和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憲法也明文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文是民族地區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但是漢語是我國最廣泛的交際工具,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語言之一。因此,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就離不開漢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少數民族學者早就指出:“少數民族懂得漢語文的人越多,運用漢語文的能力越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就發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語言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形成和變化的,在形成、發展、變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對漢語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漢字不單單屬于漢民族,而且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
其次,漢字文獻也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載體。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綜合知識的總結,也記載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甚至許多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學藝術也主要靠漢字文獻而得以流傳至今,換言之漢字文獻成為中華多民族交流的見證,也為保存各少數民族文化做出過積極貢獻。
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在中華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觀念,樹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意識,從而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穩定與發展少數民族人才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更好地對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從而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省、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更大貢獻。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已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學院近些年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并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發表了《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2007年又發表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等論文,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思索和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各學科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踏實改革、認真實踐,學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辦學50周年之際,特地將全院師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結集出版。
第二,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文學院從2006年期每年定期舉行“文學院教學活動月暨教學藝術研討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全院師生共同參與,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
第三,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學院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美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特色專業。
第四,在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前提下,認真調查研究,切實修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修讀指南,突出漢語言文學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其中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堅持完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拓寬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及民族交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各民族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再者增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介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即重視過去被忽略的各少數民族代表性文學作品和許多保留在漢字文獻中的少數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礎課與應用型課程的有機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第五,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增大各門課程的信息量,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課程都已實現多媒體教學。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但我們和兄弟院校還有差距,我們也還有許多困惑,所以我們殷切期望通過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實現如下愿景:
其一,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我們揚長避短、進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適應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對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將研討會辦成一個可持續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聯誼、交流和溝通的論壇。我們希望由今天開始,以后大家輪流、不定期地舉辦此研討會,增進友誼,互相學習,使我們辦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動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建設。過去因為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選用“權威”教材,可是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組織力量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動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召開研討會,有幸請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各位領導、專家,希望能不吝賜教,毫不保留地將您們好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化我們的教學改革,推動我們的專業建設,從而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使文學院辦得更有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綿英,阿旺措成。略論藏族地區的‘雙語’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民族語言文學研究專輯)。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