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人類的心理問題和疾病日益突出。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青年大學生,承受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較高期望,加上社會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多元化影響,當自身的情感和需求被忽略時,很容易引發心理問題,高校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而走上極端的案例越來越多。因此,探討和研究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對策,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完善的人格,使大學生順利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象入手,對其現狀和原因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對策與建議。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是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的,表現為心理和社會方面的適應與完好的一種狀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準:一是具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習熱情高,能夠合理地安排好學習和娛樂;二是具有積極穩定的心態,能夠自信地評價自己,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困難,能夠積極地調整自我,很快從悲觀情緒中解放自己;三是能夠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同他人交往,對人態度積極,既有廣泛的社交面,又有知心朋友;四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通過調整和改變自己,適應不同環境的社會生活,時時主動地同社會保持接觸,以便自己融入社會。
然而,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很難定義的,心理健康與否的界限也是相對的。在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時,應當從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在發展中看待大學生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環節。
二、大學生心里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一般處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發展正處于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是人心理波動最大的一個階段。他們心中充滿理想和抱負,渴望獨立但卻容易在遇到挫折時氣餒,加上受到家庭的過度保護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遇到一點難以解決的困難,就會呈現出各種矛盾心理,嚴重的還可能會采取更為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從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環境能力較差
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相比在各方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集體的居住條件、氣候環境的差異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使得大學生對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的要求變高。此外,部分同學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新環境、新教學方式和新的師生關系很難適應,造成了他們所處的大學與心目中的學友較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2.學習壓力較大
大學階段的學習內容增加,難度加大,特別是學習方法從“填鴨式”教學到教師引導為主的轉變,主要依靠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學習,這種創造性的學習使很多學生很難適應,導致很多學生成績下滑,甚至有些學生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逐漸對自己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厭學情緒,甚至自暴自棄。為了拿到較高的分數,有的同學在考試中作弊,導致取消了學位證書,因而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最終選擇了跳樓自殺。
3.人際關系緊張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是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活對于新生來講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不知如何處理,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缺乏為他人考慮的觀念,缺乏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此外,由于學生間的性格不同,有些性格內向,具有自閉傾向,有些過分注重人際關系,反而事倍功半。
4.就業壓力大
大學的連年擴招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大學生找到工作或較為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使原先的遠大抱負和客觀現實形成明顯的偏差。由于就業問題引發的精神心理壓力如果無法釋放,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5.貧困大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由于地市差異原因,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也日趨增大,在高校的貧困生數量也逐年增多。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經受了各種磨礪和鍛煉,獨立生活能力較強,考入大學覺得很有成就感。然而,在高校這個大環境中,不乏成績優秀且家境良好的學生,給貧困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如果不能積極樂觀地面對這種心理壓力和貧困的現實情況,極易引發心理問題。部分貧困生爭強好勝,非常在乎他人對自身的評價,但處處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他們很想與人交往,但又害怕被人瞧不起,容易產生一種與世隔離、孤單寂寞的情緒,導致自卑和自大并存的矛盾心理,容易形成自我封閉與偏激、多疑、嫉妒、虛榮的處世態度,最終導致心理畸形。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第一,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現代大學生激情滿懷,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勇于追求美好的事物,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解現象希望通過自己的認知找到正確答案,對自己的人生存在較多的迷茫,也希望了解人生的意義及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但是,因為他們自身不夠成熟,社會經驗不足,情感充沛但仍然脆弱,往往使得他們采取選擇性方式面對社會。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因勢利導,引導大學生在自身愿望與社會發展之間尋求動態的平衡。其中,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一環。首先,要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愿望,通過團委、學生會、社團、班級等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中培養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復雜的人際環境,既認識自己,又認識他人,從而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其次,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和方法。一些大學生有與人交流的迫切愿望,但由于缺乏方法,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事與愿違,導致形成交往障礙。教育工作者應針對具體情況,及時加以耐心引導和幫助,引導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學會信任、尊重、理解、寬容和傾聽,真誠待人,贏得友誼。
第二,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指導機構。心理咨詢機構是由專業心理咨詢師通過各種心理技術和方法解決心理問題。港臺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對學生成長的全面指導,建立了完備的心理咨詢指導機構,并配備專職人員。同時,他們還建立了健全的輔導機構,硬件設施完備,咨詢服務范圍廣泛,形式多樣,起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輔導的作用。臺灣則踐行“發展重于預防、預防重于治療”的理念,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資金投入充足,人員配備齊全。在美國的影響下,他們更關注自由、平等、個性,注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各種選擇。反觀我國大陸高校,盡管建立了心理咨詢或輔導中心,但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一,咨詢服務尚未在高校普及,很多數學生對心理咨詢中心還是抱著一種觀望的態度,有困惑也不一定會去咨詢,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其二,絕大多數高校咨詢服務機構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或者設施不完備,無法進行一些定量的分析,輔導層面較低。其三,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明顯不足,很多都是非心理學專業出身,無法系統地對學生個案進行解決。因此,我們國家應當在借鑒港臺地區高校發達的心理咨詢輔導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大陸高校的心理咨詢輔導中心,加強隊伍專業化建設。當前心理教育的課程化、多渠道開展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對學校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普查和分析,開設專業的、有針對性的課程,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心理健康活動,通過校報、電臺、宣傳欄、網絡等各種途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
第三,實現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設立的心理咨詢輔導中心往往成為學生事務部或者團委的附屬機構,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把思政工作和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探尋適合我國高校實際情況的心理咨詢工作模式,為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更科學合理、更人性化的服務。首先,作為高校思政輔導員,要充當好學生心靈的導師,對學生的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解決。高校應當鼓勵輔導員提升自身的心理學專業素養,修讀相關的課程或者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如果輔導員自身能力尚不足以解決,應該及時與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聯系,共同幫助學生度過心理難關。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面臨的各種壓力,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進而調節情緒,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這就需要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往往與學生距離較遠,這時,如果通過輔導員充分調動班級、學生會、社團等力量,與心理咨詢中心密切合作,對心理健康進行普及教育,將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再次,思政工作和心理咨詢工作的有機結合,可以通過輔導員工作的便利性,建立起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檔案,依靠班級的力量,形成一種自助、互助的機制,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魏繼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5-37.
[2]姜雪琴,胡曉芳.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6):77-89.
[3]周小月.黑龍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現亮點[M].黑龍江日報,2005-4-10.
[關鍵詞]大學生 自殺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危機干預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一)抑郁心理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它是指大學生受到學習成績落后、失戀、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現重大事件等消極因素刺激后,心理上無力承受因此帶來的壓力而出現的情緒反應。抑郁心理一般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對日常活動興趣顯著減退,但未喪失。(2)感到生活無意義,對前途悲觀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壞處想。(4)自覺懶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評價下降,夸大自己的缺點,不愿接受鼓勵和贊揚。(6)不愿主動與別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聲嘆氣,易傷感流淚或愁容滿面。(8)有想自殺的念頭,但內心矛盾重重。我國有學者報告,在自殺未遂的大學生中,有35%~79%可被診斷為抑郁性心理問題,可見,抑郁心理是導致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某大學中文系的一位女生暗戀一青年男教師長達一年之久,當她向他表露心跡時,遭到他的婉言拒絕。這次“失戀”給她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從此,她情緒低落,時常自嘆,目光呆滯,寡言少語,陷入孤僻,自我否定,直到有一天在家里上吊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自殺大學生的一大人格缺陷。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難等都可導致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在能力、自身價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認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而終日憂慮不安乃至自暴自棄。一般的大學生個體或多或少在自身某個方面都體驗過自卑這種消極情緒,但只要通過積極的自我調節手段就能減輕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強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處在這種心境下的大學生個體,在外界刺激的誘導下容易導致自殺。
我院04高級助產大專班ХХХ同學家境貧寒,十分自卑,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障礙,具體表現為:遇到同班同學時很想和她們打招呼,可無論如何鼓不起勇氣;于是同學對她很反感,總是排斥她。她感到孤獨、苦悶,常常以淚洗面。只有一位同學對她還算友好,和她住在同宿舍。于是我建議她先與這位同學聊天,把自己的問題告訴她,然后和她一起到各宿舍串門,消除與同學之間的誤會。漸漸地她變得活潑開朗起來,大二下學期還參加護理系的干事競選,竟然當選ХХ部部長,其工作能力和態度都深受老師和同學的肯定。
(三)孤僻性格
這類大學生往往將自己隔離于他人和社會之外,對人際關系淡漠,甚至懼怕;對社會懷有一種離心力,缺乏獲得安慰、同情的環境和宣泄轉移的條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擊時,不良情緒常常郁結于胸,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05高護丙班ХХХ同學是獨生女,全家人視之如掌上明珠,從小一帆風順。該生性格孤僻,不愿和同學一起逛街;以自我為中心,常把剩菜剩飯直接倒入水池中,導致水池堵塞,卻從不清理。自大一下學期末與宿舍同學吵架后就變得惶惶不可終日,經常說別人“有計劃、有規模地陷害她”。醫院診斷結果為輕度抑郁癥。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后遺癥,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極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
(四)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
國內外研究表明,與自殺行為有關的精神疾病中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為多。美國學者巴魯芬(Barruelough)于1974年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100名自殺者中,發現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癥占64%,精神分裂癥占10%。美國學者米勒斯(Miles)在1977年總結了149篇研究文獻,發現自殺者中,抑郁癥患者占30%,精神分裂癥患者占10%。另外一些研究也證實了這兩類患者自殺率相對較高。據統計,我國自殺未遂及自殺死亡者中患精神障礙(主要是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比例分別是42%和64%。精神障礙是造成大學生個體自殺的內在原因之一。
04美容護理大專班ХХХ同學患有中度抑郁癥,常常為小事擔憂,考試前特別緊張,喜歡找人傾訴,總是反復問同一個問題。漸漸地同學們對她感到厭煩、害怕,連最好的朋友都躲著她,舍友們也紛紛要求調換宿舍,沒有人愿意和她住在一起。她的病情更加嚴重起來,總是失聲痛哭,說自己“活不下去了”。為了保證該生的安全,我主動要求搬到她隔壁宿舍,密切關注她的言行舉止,一發現異常情況就及時進行疏導。多次與她談心,引導她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如《人性的弱點》、《心靈雞湯》等,幫助她進行自我調整,并教育班上同學不要歧視她。學院領導對此事也高度重視,多次與該生家長聯系,要求家長正視現實,早日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治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該生的情況終于好轉,還在學院舉辦的“愛我漳州”演講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措施
預防自殺的主要有效手段就是進行早期心理危機干預和早期治療。此外,還應建立相應的預警干預機制。針對大學生的自殺心理原因,應采取以下幾點干預和預防措施:
(一)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關注自殺高危人群
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篩選出具有以下特點的大學生,并予以重點關注。
1.有較嚴重心理障礙、心理疾病或具有自殺傾向的學生。
2.由于學習基礎和能力差,從而導致學習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行為異常的學生,如英語、計算機通過努力但仍然無法通過的學生。
3.生活學習中遭遇突然打擊而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如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受到意外刺激的學生等。
4.個人感情受挫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如失戀而情緒失控的學生等。
5.人際關系失調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如當眾受辱、受驚嚇、與同學發生嚴重人際沖突而被排斥、受歧視的學生、與老師發生嚴重人際沖突的學生。
6.性格內向孤僻、經濟嚴重貧困且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
7.身體出現嚴重疾病,個人很痛苦,治療周期長,經濟負擔重的學生。
8.出現嚴重適應不良導致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如新生適應不良者、就業困難的畢業生。
9.有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傾向、自殺傾向的大學生。
(二)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每年組織對大三不能畢業的學生的排查;對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學生的排查;對大二學生多門不及格學生的排查;對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的排查;對失戀學生的重點排查;對違紀處分學生的排查;對人際關系非常困難學生的排查。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開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目前存在兩種現狀:一是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幫助他們了解有關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問題的癥狀表現及其危害,增強他們的心理衛生保健意識,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調節技巧,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二是部分有心理咨詢需求的大學生不愿意被別人知道去找過心理咨詢員或心理醫生,因為在社會上,人們還是認為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差不多的概念,對于這部分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可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心理咨詢觀念,緩解其去心理咨詢的焦慮不安的心情,以便及時能得到心理咨詢員的幫助,避免心理問題加重而導致自殺。
(四)構建“三位一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1.“三位一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心理健康教育委員和心理信息員組成。每個班級設立一名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每個學生寢室設立一名心理信息員(舍長),心理健康教育委員和心理信息員一旦確立原則上不允許更換。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委員和心理信息員要隨時掌握全班同學的心理狀況,發現同學有明顯的心理異常情況要及時向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匯報。
2.“三位一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工作內容: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應配合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按要求開展心理健康信息的采集工作,做好學生心理危機信息的快速傳遞工作,有效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和部門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的隊伍建設工作。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信息員要不斷豐富個人的心理健康知識,并在本班、本宿舍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不斷提高與他人的交流能力,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并迅速向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匯報,有效排除學生的心理危機,配合做好危機干預工作。
3.“三位一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工作原則:
(1)危機信息第一時間報送原則:對心理危機信息的發現要敏銳、要主動,對發現的信息要在第一時間報送,不猶豫,不怕報錯。
(2)心理健康信息傳遞封閉運行原則:在傳遞心理健康信息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隱私、保守學生不愿公開的信息,做到封閉傳遞,不能將信息傳遞給無關人員。在工作當中采取“單線聯系,逐級上報”。
(3)注重預防原則:針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早發現、早教育、早干預、注重預防,使問題解決在惡化之前。
心理障礙、生理疾患、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經濟壓力、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都是學生自殺的直接原因。其中,激烈的學習競爭、就業競爭是主要原因。另外,自我期望值過高,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后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也會導致學生走上不歸路。在高校自殺的學生中,有人在遺書里明確寫著“對生活失去信心”。因此,要進行早期心理危機干預和早期治療并建立相應的預警干預機制,這對減少自殺悲劇的發生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肖永春.“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和預防”.2005.
[2]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冶金化工系.“‘四位一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實施辦法及細則”.2006.
[3]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心理咨詢室.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2006,3.
(一)學業問題。邁入大學校門,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環境、同學、老師……如何迅速的融入環境、結交新的朋友、處理好與老師的關系、給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個大一新生必須面對的難題。沒有了中學時代老師的督促,沒有了父母陪身邊的呵護,也沒有了高考前夕的緊張氛圍,一切都顯得那么孤單。所以直接導致許多大一新生沒有學習動力,缺乏奮斗目標,整天渾噩度日,荒廢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學面對現實,迎接挑戰,用最精神的一面贏在大學的起跑線上。
(二)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在活動中長期培養、形成的技能。高中時期,地域相對封閉,人際交往的圈子相對較小,交往對象簡單、多為熟悉的同學等;進入大學,同學們都來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異造成交往對象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興趣特長和人生價值觀等的不同。現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各方面的過多關注,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缺少集體意識、較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們不愿主動與人交往,卻渴望獲得一份純潔的友誼,總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際摩擦、沖突時,因缺乏經驗而顯得無所適從,處理不當就有可能破壞與人的正常關系,嚴重時更會走向極端,造成無法彌補的錯誤。
(三)情緒問題。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際交往的大敵。當聽到背后有人笑或低聲議論什么時,你會覺得他(她)們是在議論自己嗎?自卑者往往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他們把自己封閉起來,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引起這種心理的主要原因有:過多的自我否定、消極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響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獨心理。孤獨者缺乏與人的交流,會有一些怪異的行為舉止,經常沉默不語,興趣愛好比較少。孤獨者往往表現出萎靡不振,并產生不合群的悲哀,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交際和生活。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長的溫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正確的教育態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個性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還應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雙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沖突。如果父母雙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態度差別太大,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很容易養成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兩面作風,極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養形成。
(二)社會因素。近年來,國內外局勢瞬息萬變,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給我國帶來了新的挑戰。隨之改變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大學生作為新世紀的主人,要能在巨變之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調整心態,面對挑戰,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環境因素。環境的變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適。大學之前,老師、父母對生活的干預較大,沒有形成較強的獨立性;進入大學,遠離父母,許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沒有獨立生活過,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獲得久違的自由時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對新生活產生迷茫。雖然大學生渴望獨立,但當真正獨立生活的時候,又表現的像個小孩子,不知如何處理問題,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大學與中學的課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課程難度的加大、教學方式的改變,容易使許多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從而出現心理負擔。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詢和輔導。高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做好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通過電話、網絡、談話等不同形式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加強對新生、應屆畢業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幫助他們化解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盡快交給專業衛生機構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要不排擠、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問題反復。
(二)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高校要充分發揮學校廣播、電視、校刊、校報、櫥窗、板報以及校園網絡的作用,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要積極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日或宣傳周、心理劇場、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努力開辦網上心理健康欄目,經常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對于《意見》的要求,高校應著力做好,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
(三)主動和家人保持溝通。家是心靈的港灣。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備,敞開心扉。所以家長或監護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展開中要給予大力支持,確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進入大學,大多數同學遠離父母,往往幾個月才能見上一面。因此,家長要通過各種渠道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學校也要利用資料、個別交流或家長學校機會,指導家長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長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和行為影響孩子。
關鍵詞:理工科;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對策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以及市場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作為理工科院系學生當中的特殊群體,理工科女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生活、就業等多方面的困境日漸增多,其心理問題日漸凸顯,理工科女大學生心理問題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難題,探討出有助于她們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對策,對于理工科女生大學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筆者以華南地區高校理工科女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針對理工科女大學生的性格、學習、生活、就業與對外界的期望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實地問卷調查,實際對象為431人, 調查結果運用SPSS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與分析,并提出高校在教育方面的若干對策。
一、理工科女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
(一)人際交往不活躍
調查顯示,理工科女大學生性格多偏向于內向,缺少跟同齡異性的交流,人際交往能力一般。經調查,理工科女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是以宿舍為單位,在以宿舍為單位的生活過程中容易導致理工科女大學生忽略了與同齡異性的交流,最終導致她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在“你有多少位關系較好的朋友?”的調查中,81.72%的理工科女大學生表示自己關系較好的朋友在10個以內,這說明了理工科女生在日常交往中知心朋友較少,人際交往面較窄,人際交往不夠活躍。
(二)能力鍛煉不足
通過對理工科女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方式以及能力鍛煉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有67.74%的理工科女大學生表示校園生活方式較為單一。一方面,由于平常課程任務比較重,理工科女大學生對待學業問題不敢怠慢,課余時間主要用在學習或讀書;另一方面,理工科院系缺少適合女生發展的校園文化,女生的愛好特長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她們能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鍛煉平臺,能力鍛煉不足。調查數據也顯示了有65.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自己的見識面窄,解決問題思路較為閉塞。
(三)學習、就業壓力大
表3數據顯示,理工科院系課程任務相對重,理工科女大學生也普遍覺得課程難學;而面對金融危機下背景下的就業前景,不少理工科女大學生面對未來的就業覺得壓力比較大。面對學習與就業的諸多壓力,她們的困境沒有得到外界的及時發現與解決,內心的壓力難以得到有效的調節,心理問題劇增,多數理工科女生對前途充滿擔憂。
(四)對外界過分依賴
通過對理工科女大學生對外界的依賴程度,以及就業市場對理工科女大學生是否存在歧視等問題做調查,筆者發現有74.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對外界的依賴比較大,有75.79%的理工科女生覺得就業市場對她們有歧視。由于理工科女大學生自身的局限性,跟身邊的男生相比較,她們在個人專業技能、身體條件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面對當前的就業市場,理工科女大學生難以滿足它們的特殊要求,她們往往依賴于家人和學校,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和幫助。實地調查中筆者還發現,越是到高年級,這種信息傳達得越明顯。
二、影響理工科女大學生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理工科女大學生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自我成就意識也越來愈高,但面對當前各種思潮的沖擊以及現實問題的制約,理工科女生的內心期望很難在現實當中兌現,面對難以突破的諸多現實問題,其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影響理工科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據調查數據分析,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工科院系無差別的教育
在抽樣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有85.9%的理工科女生所在班級男女比例為5:1以上,這明了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懸殊。理工科院系在日常的生活管理工作中,雖然特別注重對女生的關懷,但多數院系實行無差別的教育,而忽略了女生的心理與智力成長過程與男生的不同之處。在以男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鍛煉過程中,女生的認知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難以得到充分鍛煉,女生參與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心理成就動機自然受到制約[1]。
(二)缺乏心理自我調適能力
從理工科女大學生在高校心理咨詢的情況來看,理工科女大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差,是造成其心理問題的關鍵因素。學習上,大多數局限于書本知識,難以突破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的局面;生活上,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容易表現出自卑與焦慮。求職上,事業心不強,普遍追求穩定與舒適。事實上真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理工科女大學生未能調節自身狀態與對現實期望值的差距,往往增添了他們內心的困擾。數據顯示了有 84.12%的理工科女大學生認為自己平常內心存在著較大的困擾,68.90%的理工科女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調節能力較差。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局限性
與人文社科類院系相比較,雖然理工科院系級給予女大學生特別的照顧,但這種照顧更多的體現在日常生活等方面,這并不能改變理工科女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處于次要角色的現狀。總體上講,在理工科院系的校園氛圍、學生團體活動、就業擇業中,女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明顯,她們往往處于一種被的位置,其發展訴求和權益維護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單一的以滿足男生需求的校園文化,局限了女生身心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她們成為校園的“弱勢群體”[2]。
(四)用人單位的相對性別歧視
由于高校擴招、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等因素,用人單位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發展,要求畢業生盡可能地為本單位創造效益。對于理工科女大學生而言, 她們不僅承受著普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而且承受著用人單位對理工科女生的挑剔, 一方面在理工科實踐工作中,如研發、工地、廠房等工作,女生相對于男生存在生理上的弱勢;另一方面,女大學生入職后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結婚、撫養孩子和照顧家庭,其生育期間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由所在單位負擔,導致許多單位不愿接收女生。用人單位對理工科女生的嚴重挑剔,往往使學生對自己多年的努力產生質疑,覺得前途迷茫,內心的困惑必不可少。
三、幾點對策
理工科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她們的健康成長與成才關系到教育的興衰與社會的穩定發展。針對理工科女大學生心理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筆者提出了高校對理工科女大學生教育方面的幾點對策:
(一)實施差別補償教育
針對多數理工科院系都以男生為標準制定教學、教育的方法,而忽略了理工科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狀況出現的諸多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關注理工科女大學生的特殊性,實行差別補償教育。一方面,可以設立《女性心理學》、《公關禮儀》等女性方面的課程,培養工科女生的性別意識和主體意識,以彌補理工科課程設置的不足。另一方面,可針對學生生的婚姻、家庭、學習、戀愛、心理健康等方面問題開展探索與研究,既體現學校對理工科女大學生的重視,又可以為出現的問題提供實踐指導。
(二)全方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理工科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為主,高校可以開設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講座,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幫助學生科學分析自己心理狀況和進行自我調適,教育女大學生對現實中的問題做正確客觀的分析評價, 引導她們走出自己的思想誤區。對一些確實有心理問題的女大學生,學生工作隊伍要起到應有的心理輔導作用,引導其及時進行心理咨詢。事實證明,加強對工科女大學生的心理引導和日常行為觀察,有助于問題的及時發現與解決,防患于未然。
(三)打造符合理工科女生成長的校園文化
對理工科女大學生來說,良好的女生校園文化環境對于緩和她們的心理壓力,增加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形成穩定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積極舉辦各種有利于提高工科女生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方面的講座,以豐富女生學生的課堂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養;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多種有益于女生身心發展的學術的、文娛的、體育鍛煉等活動,如開展女性學研究、詩歌朗誦比賽,交際舞蹈等,讓理工科女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受到熏陶;同時可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設施建設,讓理工科女大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質。
(四)開展女生就業市場調查,加強女生就業指導工作
對于理工科女大學生在就業中表現出的消極情緒和迷茫狀態,高校應及時開展理工科女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密切關注就業市場的動態。按照市場的需求設置和調整對理工科女大學生的培養方案,做到對理工科女大學生人才培養上的超前預測、超前培養。就業指導方面應以學校、學院、專業為一體,綜合開展就業指導。前期讓理工科女大學生對就業形勢和市場人才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做好自身的職業定位;后期給予理工科女大學生在求職技能的指導以及就業機會的推薦。培養他們積極主動的求職心態,選擇切合實際的職業目標。
總之,高校要認識和把握理工科女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理工科女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困擾進行調適和引導,并創造更多的條件讓理工科女大學生的心理潛能得以充分開發,綜合素質得以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對策
隨著社會發展和競爭的激烈,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不僅寄托著社會、家長的期望,而且承載著民族繁榮和時代進步的重任,其面臨的壓力也是空前的。而我們高職院校的學生是一個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穩定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發展壓力特別是競爭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壓力等普遍增大,由此而引發的心理問題也隨之增多,這就對他們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學生中除了不少人對就業、學習、競爭、經濟困難等問題感到苦惱外,還有不少學生因深度自卑和難以適應社會而苦惱。近年來高職學生中由于心理問題或由心理因素引發的休學、退學等情況,乃至自殺、兇殺等惡性事件也呈上升趨勢,已嚴重影響了極少數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在當前的嚴峻情勢下,作為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重要途徑和手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急需改革。
一、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存在的問題
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側面反映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從總體上來說不容樂觀。
1、 流于形式,不重實效,落實環節有諸多問題,成效不明顯。有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雖然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卻只是應對教育行政部門檢查的虛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單調,學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識和提高心理調適能力的途徑單一,
2、 部分高職院校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工作的穩定功能,忽視其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和素質的培育功能,而且各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必要的軟、硬件投入,這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效果難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開展。
3、師生關系淡漠,溝通過少。目前,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在校學生大量增加,而輔導員增加卻很少,每位輔導員要管理幾百名學生。別說心理溝通,就是平時能說上幾句話也幾乎成了奢求。
4、課程設置及內容與人才培養要求不符。日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是講授理論,缺少了實踐的環節,沒有鮮明的人才培養特征。課程內容也多為心理基礎知識,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是無法起到如其它專業知識能直接應用于實踐,解決實踐問題,或者說增強就業、創業和發展的砝碼。
可以說,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中,與其它專業課程相比,沒有鮮明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
二、 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對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堅持整體性原則,要求各方面協調配合、相互支持,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針對上述中出現的幾點問題,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就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和方法:
1、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際教學效果
學院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列入課程計劃之中。同時,根據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體系,編寫或選擇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和學習指導書,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積極開展心理知識教育活動,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
心理和諧需要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構建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
首先,學校可以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其次,重視校風、班風建設。
3、開展全面心理咨詢與輔導,進行重點的專題教育,定期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
首先,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其次,開展全面心理咨詢與個別輔導,建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再次,要進行重點的專題教育。根據大學生活各階段、各層次、各學科門類學生、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以講座的形式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導。
最后,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
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應轉向對行業心理的研究。
在高職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除了開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識教育外,應分門別類深入研究相關專業學生畢業后潛在就業的行業或崗位的心理,圍繞畢業生適應行業崗位需要的心理知識進行研究,以提高畢業生行業或崗位的適應性。
5、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并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自我教育是學生自我或學生之間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發揮和挖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和群體互相影響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
總之,建設適應時代需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艱巨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學生的不良情緒,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指導他們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把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了解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在工作中形成一種自覺適應意識或行為,對學生個體未來的發展有著重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炳謙,張能云.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
[2]邱開金.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2):190-192.
[3]饒洪.高職院校公共心理學課程建設中的教學改革策略探討.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
[4]劉旭剛,徐杏元.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改進策略.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21(2).
[5]龔小紅,羅春暉等.淺析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手段改革的必要性.陜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7).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策略
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水平的節奏在不斷加快,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每個社會人都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在與日俱增。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有著自身的年齡特點,也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如何使大學生群體遠離心理問題的困擾,擁有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和更加強健的體魄,勇敢地面對社會競爭帶來壓力,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社會環境,已成為需要各高校盡快解決的一道難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1.戀愛引發的問題
戀愛是誘發一部分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大學生由于一時沖動早戀甚至早婚,耽誤了學業,有的因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令人痛惜。
2.自我定位不確定
進入大學階段,學生會逐漸開始有意識地思考人生,不斷地反思自身的優缺點。但在制定學習目標、規劃人生等問題上往往容易陷入矛盾和迷茫的境地。
3.對學校環境不適應
進入大學會發現,成績優異的同學很多很多,有些學生會對這樣的情況難以適應,心理落差較大。大學的人際關系也要比中學復雜得多,一些同學很難和其他同學友好相處,于是心生煩惱。大學生活中,需要學生獨立解決很多生活問題,這對那些在家過慣了“少爺”“小姐”生活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回避不了的難題。在中學階段,教師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勁頭一般都會把大學描繪得很美、很自由,令人向往,致使一些學生以為只要踏進了大學的校門就萬事大吉了,但是當真實情況出現后,學生突然發現心中的美好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考試一樣要承受很大壓力,競爭似乎比中學時還要激烈。此外,在學習方面,大學教育注重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不再時時提醒、手把手灌輸,要想學到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知識都得靠自己自學。一些學生難以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加之未能調整好自己的學習心態,考試后經常出現掛科的情況,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嚴重者甚至失去了對學習興趣和信心。
4.就業壓力大
而今,大學生畢業后需要自主擇業、雙向選擇,這種情況使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尤其是那些家庭經濟狀況有些困難的學生,當他們面對就業的難題時,內心會更為敏感,有些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影響
大學生的文化層次相對較高,所以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值也相對較高,他們面臨的壓力也比一般社會成員要大。社會的轉型、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無形中也增加了大學生求職和就業的壓力。
2.校園環境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對于集體生活不習慣,而大學生活是相對獨立的集體式生活,這就要求他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還要有奉獻精神和團體意識,不然可能就會感到孤獨、寂寞、焦慮和壓抑。如果在學習方法和方式上墨守成規不能靈活運用知識,也會致使一些大學生因在學習上遇到挫折而失意沮喪。多數大學都是面向全國進行招生,所以學生會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他們的習慣和個性差異也較為明顯,這很容易使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問題。若無力自己處理好這些事情可能會引發他們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
3.家庭環境的影響
現代社會,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普遍存在。父母的強烈期望,可能成為大學生勤奮學習的動力,對有些學生而言,也可能成為他們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此外,很多貧困的學生在繁忙的學習之余,還得背負高額學費和生活費帶來的壓力,通過勤工儉學來維持學習和生活,因此,他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遠超過了其他同學,會極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
1.引導大學生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正確認識自身,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與輔導課程。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
4.通過多種媒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效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困惑。
5.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6.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
7.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薛敏.提升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之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8(6):78-80.
[2]蔣露茜.關懷倫理視角下提升高校心理委員效能的策略探析[J].沙棘(教育縱橫),2010,14(12):68-70.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個人成長,還關系到整個社會和民族未來的發展。因此,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歷程,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從而正確引導大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消除心理陰影、預防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表現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而心理障礙則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身心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大學生活感到極度不適應。人的一生中會有多次的生活環境的變遷,每次環境的改變都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的過程。人的適應能力與自身的生活能力有關,并受到性格和智慧的影響。一般而言,在當代的在校大學生中,不適應問題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現的尤其明顯。大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環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齡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會發生強烈震蕩。當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特寶兒,在學校是老師眼中的天之驕子,他們在生活上對父母有種很強的依賴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種很強的優越感,這也是導致他們環境適應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大學生活不適應問題是大學生心理問題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可以說,大學生的其他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因為一開始適應問題沒解決好而引起的,這應該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夠重視。
2.人際交往障礙。從人的本質上來看,人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想在社會上獲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這種復雜的關系。尤其是對大學生而言,離開父母、離開家來到一個陌生的集體當中,更始要學習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大學是通向社會的橋梁,當代的大學生一方面希望不斷擴大交往范圍,通過交往獲得信息,達成互相理解,滿足人際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條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適應所面臨的交往情景。他們既要和人交往,但又不善于交往,因此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同時,在與他人相處時,如果與周圍人關系融洽,心情就會舒暢,關系冷淡或緊張,就會心煩意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多方面的,如果處理不好,心理上就會產生孤獨,情緒上自然低沉壓抑。從品質道德方面講,自私、蠻橫、孤傲、猜忌、心胸狹窄的人在集體環境中不受人歡迎。同時,從小在封閉環境中長大的學生容易發生交往問題,怕和人打招呼,怕與人接觸,在集體場合不敢大聲說話,與異性接觸感到緊張等心態,這些都與缺乏社交經驗有關。馬加爵的案子就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因為過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引發心理畸形,實施暴力行為。
3.戀愛問題。大學生戀愛人數日益增加,而且越來越早期化。現在大學生中戀愛問題也是心理問題的主要方面。戀愛是大學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正處于所謂"戀愛季節",限制他們戀愛是不實際的,只能正確引導。圍繞戀愛產生的心理問題有多種表現:有的因沒有異性朋友而難耐孤獨,煩躁,情緒不定;有的一廂情愿陷入單相思,無法自拔,引緒低落;有的面臨幾個追求者無法選擇;也有的發現兩人不合適想中斷關系的;有因誤會或為誤解、猜疑所困擾,憂心忡忡、郁郁寡歡的;有為失戀痛不欲生,并由此而產生強烈自卑、憂郁、焦慮、悲憤甚至絕望的等等。戀愛最使人激動,也最易于給人帶來痛苦。因戀愛引發的抑郁、精神障礙,甚至自殺、他殺,在大學校園也不在少數。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剖析
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發育基本成熟、心理發育尚未確定,尤其是情感豐富與情緒不穩定的矛盾狀態十分明顯。
社會轉型、改革開放、經濟轉軌、東西方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引起了人們心理的巨大震顫。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
由于家長對子女的過高期待、過分保護、關愛,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對家長的依賴性強,導致孩子認知和情感發育不正常,致使當前大學生心理斷乳期延長。當前,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和關心。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大多數家長把孩子生活中所有的瑣事都承包下來,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對家長依賴性強。過分的溺愛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認為別人的付出是應該的,自己有權利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而無需盡義務。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行動時不考慮后果。孩子生理成熟了,認知能力和心理卻未成熟,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可以說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從高中開始就已經存在,父母整天的叮囑、監督、束縛和管制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這些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使其心理失衡,嚴重的會形成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在新生入學時呈現潛伏狀態。由于擺脫了高考的壓力,學生普遍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可以暫時遠離緊張的學習生活。告別了高中階段高密度的課時、繁重的作業和頻繁的考試,學生體會到了難得的輕松感覺。開始了在學校的住宿生活之后,他可以長時間脫離家長的監督和管束,從而獲得了從未享受過的獨立和自由。陌生的大學校園環境也使學生感到新鮮與好奇,對新事物和美好未來的憧憬使其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煩惱。盡管新的校園生活環境為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自我調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把握住這個有利的時機。高中時期形成的心理問題,在新生入學階段,其癥狀往往有所減輕甚至消失,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己經徹底擺脫了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障礙仍以潛伏的狀態繼續伴隨著他們,一旦遇到其心理壓力過大或出現心理波動時,心理問題又會復發。
(二)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不足
學生未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識匾乏。根據2004年10月在北京師范大學對100名在校大學生所進行的調查,17%的學生表示自己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非常了解,34%的學生表示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了解,而49%的學生表示對這方面的知識并不了解。由此可見,目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并不樂觀。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防止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但是,目前很多學校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缺乏相關內容的課程,并沒有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實質上的作用。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原本脆弱的心理缺少了有效的防護機制,這不利于預防心理疾患。有的學生誤認為健康的概念只是局限于生理上沒有嚴重的疾病,在出現心理波動和心理失衡時,意識不到這些狀況會發展為心理障礙,這增加了預防心理疾病的難度。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學生面對情緒失控的狀況,常感到非常恐慌,找不到擺脫困境的辦法,不會向心理咨詢機構求助。心理健康知識匾乏導致學生心理調適能力不足,從而增大了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由于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識,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不足。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學習和身體健康狀況,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埋下了誘發心理問題的隱患。"目前,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首先,是對健康定義的片面理解,學生往往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也同樣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很多學生只注重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其次,是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片面理解,學生通常容易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沒’病’,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是有問題的,而對大多數人來講,不必考慮這個問題。此外,是對心理健康水平的片面理解,有的學生自認為沒有什么心理煩惱和心理困惑,就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學不學心理健康知識,重視不重視心理健康與自己無關,自我感覺良好。"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學生在遇到情緒不良、心態失衡或是壓力過大等情況時,認為一時的心情不佳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快就會過去了,不至于危害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正面臨著心理疾患的威脅。缺乏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使很多學生錯過了避免形成心理問題的最佳時機。他們往往是在心理問題日益嚴重,以至于直接影響到其正常的生活時,才不得不采取應急措施或是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應的解決對策也不應是單一的。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何及早疏導、干預,防患于未然,朔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這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課題。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我認為應主要從學校和學生自身兩方面來考慮。
(一)學校方面對策略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僅如此,學校還應引導學生正視挫折,對困難和失敗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隨時做好應對挫折的準備。
其次,要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兩重性。心理衛生學認為,真正能引起適應困難的,主要不是那些挫折、應激和沖突本身,而是當事人對于它們的看法以及用來應對的方法。挫折對個人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只看到其消極影響是片面的,挫折的作用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是一種內驅力,能推動個體為實現目標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花費更多的精力,還可以增強個體的容忍力,提高認識水平。
(二)學生自身方面對策
首先,要對自己寬容,不過分追求完美,正確認識自身的缺點。要敢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如果學生能夠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問題的現實,承認自己有缺陷并且敢于面對這一缺陷,那么心理問題對于他們來說也就不再可怕了。
其次,要正確地認識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總是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害怕讓別人失望,這是一種壓抑自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一個人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是完全取決于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最后,還要合理地釋放壓抑的情緒。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的壓力以及就業的抉擇,背負著較重的心理負擔,適當地宣泄不僅能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還可以使學生的心理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 史仲芳,心理與健康,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M].1987.
[2] 王樹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M].1986.
[3] 俞國良,青年交往心理初探,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M].1987.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新形勢;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快速轉型、教育領域的系列改革,使得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比以往任何時期更為凸顯出來,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有效的發現并及時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1 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能否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僅關系著自身能否獲得成功,還關系到祖國的現代化的建設,所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品格的塑造和文化素養的提高以及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都十分重要。一個心理素質過硬的大學生是才能在大學4年的學校生涯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科研水平,還可以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客觀正面積極的去看待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有效的防止因重大生活事件而引起的精神疾病的發生。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和基礎。
2 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分析
2.1理想工作與客觀現實的巨大反差
由于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大學生畢業人數暴漲,造成大學生未畢業先失業的局面,大學生面臨著強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早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空前殘酷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喪失了對自身發展和尋找工作的熱忱,出現了現實情況和自身定位強大的偏差,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就變的越來越難。這些現實的壓力和挑戰不僅會誘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還會促發許多意想不到的惡性事情的發生。
2.2人際關系問題
由于每個人的性格、生活背景和經歷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思想和行為方式上必然迥異,這就產生了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在大學集體生活中,人際關系顯得極為重要,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就會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2.3學習方式、方法不當帶來的學業壓力
大學期間的學習具有與初中及高中不同的學習方式及特點,由于大學課余時間充沛,這就要求大學生們更多的自主學習,通過自己的實踐解決遇到的問題。但是存在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并不能很好的從初、高中他律的學習方式轉變成大學這種自律的學習方式,忽視了科學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無法合理的按照自己學習時間,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好,最后造成學習成績差的情況出現。
3 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及途徑
3.1保持濃厚學習興趣,正確面對學業壓力
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自身的學習興趣,主動接觸新生事物,接受新鮮的知識,全面促進自身各方面的快速進步,只有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合理的規避學習學業壓力,才能更好的適應學校及社會生活。此外,學校還應該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可以為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等有意義的活動,幫助學生們更好的認識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自身的課外實踐能力。
3.2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
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大學校園內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提高自身的修養及身體健康水平。因為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不僅會挖掘大學生其他方面的潛力,緩解緊張的學習情緒,更好的促進自身心理健康。同時隨著自身交際圈和社會交往面的擴大,能夠更多的了解社會,更深層次的激活自身的自我價值感,保持自身長久的動力,培養學習以外的愛好,為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社交保障。
3.3健全大學生個人心理檔案,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大學生的個人心理檔案的建立與健全也十分重要,現在全國的高校都開展了這項工作,這有利于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個人的心理特征,并通過學校開展的各類心理健康知識的課程和活動去學習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以此促進大學生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健康的知識應該被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和掌握,隨著社會的快節奏發展,大學生在步入社會的同時,大學必將面臨著以前沒有碰到過的特殊情況,因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在校園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是當前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正確的面對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這一問題,才能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使大學生這一群體在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品質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喻問瓊.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芻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0(09)
[2]朱敏,姚本先.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及解決對策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9)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誤區;引導
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已有了很大發展,無論在理論研究、教材建設、師資培訓,還是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近幾年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形勢要求高等院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又面臨著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形式、手段、有效性等問題的困擾。正確認識和分析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和誤區,積極思考相應的對策,有助于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九大”誤區
1.1認識上的誤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聯系。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不正確的觀點:一種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乃至政治觀念上的問題,都歸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萬能的;另一種是將大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認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1.2實踐中的誤區:重心理測試、輕科學分析。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心理測試,在所謂的硬件上下功夫,熱衷于搞各種心理測試,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簡單化,對心理問題的科學分析不夠。
1.3咨詢中的誤區:在心理咨詢中重障礙咨詢、輕發展咨詢。由于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入手的,使一些人誤認為高校心理咨詢的對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礙、人格缺陷的異常大學生,而與多數心理健康但面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諸多問題的大學生無關,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有很大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
1.4診斷中的誤區:重心理問題診治、輕預防引導。目前,雖然全國大多數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但許多高校卻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準問題,重視個別學生的咨詢診治而輕視普遍防治與引導問題。
1.5研究中的誤區:重心理問題的調查、輕心理求助方式的調研。許多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研究制定相應的措施,很少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幫助與求助方式,如對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詢機構、他們最愿意采取什么樣的求助行為等等研究不夠。
1.6課程開設的誤區:重心理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進行。有些高校熱衷于開設心理知識類的課程,將心理知識教育簡單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輕視心理活動的訓練。
1.7人員使用上的誤區:人人都可做心理咨詢老師,心理咨詢人員不需要進行專門培訓。目前高校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有心理輔導教師、德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而且多數是兼職人員,各方面人員的配合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一部分專兼職教師,因沒有經過心理輔導的專業訓練,對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多,對心理測試技術和心理輔導方法不熟,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特有規律和要求,對大學生的心理會產生副面作用,所以教師的專業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8學生中的誤區:把前往咨詢輔導的學生看成神經病或精神病。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多數大學生對接受心理輔導還存在著偏見和誤解。大學生普遍認為,前往咨詢輔導的同學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正因為這些誤解和偏見,大學生對心理輔導的求助率還很低,很多同學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輔導。據資料統計,高校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約占總數的20%~30%,而各高校心理咨詢、輔導機構一年接待的學生只占學生總數的5%左右。
1.9機制上的誤區:心理咨詢人員不是德育教師系列,不需要評職稱。雖然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管理機制、從業人員的編制、待遇、職稱評聘等保障機制都提出了要求。但有關資料顯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卻存在保障機制不完善,從業人員待遇低,職稱評聘無保障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流失,這反映了心理輔導教師所處的不良環境與尷尬地位。
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要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首先應立足于教育和發展,即著眼于全體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面向大多數健康正常的大學生,積極開展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宣傳和教育,優化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長、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問題,預防心理問題,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全面發展;其次是咨詢治療任務,通過個別咨詢或治療,幫助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擺脫困惑,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緩解和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健康發展。由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具體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針對全體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教育,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人格的發展和完善;二是針對少數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運用心理咨詢等方式方法,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惑,防止輕度心理障礙“惡化”發展,提高這部分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增強心理健康水平;三是針對極少數患有嚴重心理障礙或疾病的大學生,通過初步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控制或緩解病情,并積極協同有關專業醫療機構,幫助這部分大學生擺脫或改善心理癥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2要努力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全面發展。通過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開發和優化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要通過傳授心理調適的方式方法,積極開展環境適應、人際關系和情緒情感等問題的輔導,幫助學生學會或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及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健康、積極、向上、富有正義感與同情心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第二,加強心理衛生教育,預防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的整體水平。要針對大學生心理衛生的基本問題和常見的心理障礙,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了解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增進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徑與方法;并通過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原因及表現,使大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消除誤解或成見,形成能在必要時主動尋找幫助的意識。轉貼于
2.3要深入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建設,立足教育,貴在落實。
(1)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組織機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系統工程,理應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這項系統工程的運作;只有機構落實、人員到位、任務具體,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規范、穩定、深入、持久、有效地進行。同時,應保持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相對獨立性,盡量避免該機構與學校管理部門屬掛靠、相鄰或重疊關系,縮短與學生間的距離。加強領導,完善工作體制,建立健全管理體系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
(2)廣泛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體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也應面向全體學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教育上,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從中受益,而不能等問題出現以后才去進行心理干預。實踐證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和輔修課程,同時針對不同大學生群體特點以及學生關心的共同問題,舉辦系列專題講座或報告等,并通過校園各媒體廣泛宣傳,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是提高教育實效的有效途徑,可以彌補有限的課堂教學和心理咨詢的不足。只有形成課內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網絡和體系,才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轉變教育觀念,重視、關心和積極參予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各任課教師(不僅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結合教學實際過程,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貫徹心理學思想,滲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班主任或輔導員不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作用,也要在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發揮積極作用。
(4)科學、規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和咨詢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要從新生入手,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驗建立學生個人心理檔案;對于測量出的有明顯心理障礙傾向的學生,要建立咨詢檔案,并通過不同形式的咨詢工作,給予及時必要的幫助、輔導;對于日常咨詢中發現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及時轉到專業衛生機構進行治療。
(5)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監管系統,形成“校——系——班級——公寓——宿舍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保健網絡”。其中“學校”以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為核心,以穩定的專兼職專業教師隊伍為主體,負責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日常心理咨詢與輔導。“系、院”以各系分管學生工作的負責人、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體,為本系學生提供幫助、輔導,并解決部分心理問題。“級或班級”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從學生中培養和選拔一批骨干分子或聯絡員,及時反映遇到的心理問題或異常表現。“公寓”管理人員扮演心理觀察員的角色,一旦在公寓發現異常行為學生,承擔救援和上報職責。“宿舍”舍長發揮心理守護員的作用,準確把握學生心態,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援救工作。
(6)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工作。只有通過研究才能提出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合理化建議,為學校制定相應的學生管理政策、措施提供依據,從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環。也只有通過研究,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才能使高校把培養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自我獲取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人才作為自己的努力目標,才能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注重人格、人品、個性、知識、技能、良好身心素質的協調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胡佩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論與當代[J],2005,(6).
[3]黃賜英.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2).
[4]常濤,張正明.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4).
[5]彭萍.心理健康課的方法途徑及實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6]楊曉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