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

        第1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關鍵詞】骨科;臥床患者;護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R6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052-01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人體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正常人體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活動中或多或少都保持著一定的運動量,長期持續的制動及臥床是非生理性的,必然會對全身各系統器官造成不良的生理效應,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衰退及病態反應??祻歪t學特別是骨科康復的重要任務正是補充必要的運動刺激,防治長期制動和臥床的不良生理效應,也是提倡康復治療的重要依據之一。住院患者長期制動及臥床除對前述的運動系統、器官的局部影響外,還會對全身其他各系統、器官造成不良影響。

        1 骨科臥床長期臥床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

        1.1 心血管系統的改變。

        1.1.1 心功能減退:長期臥床可使靜態心率增高,心臟每搏量,每分鐘輸出量減少,左心室功能減退。有報道稱,完全臥床休息時,心率每2d增加l/min,而且心臟對容量負荷的反應也變差。

        1.1.2 血容量改變:持續臥床時循環血容量減少。長期臥床休息,可在30d內引起血容量進行性減少,其程度以第6天為最顯著。有報道,臥床4d血漿容積減少12%,也有報道,臥床7~l0d后循環血量減少700~800ml[1]。

        1.1.3 直立性低血壓:正常人由臥位坐起或站起,通過活躍的交感神經反射使血漿內腎上腺素水平迅速增高,下肢血管及腸系膜血管收縮,使體內血液立即重新分布,從而維持血壓以保證較高位置的臟器如腦、心臟等的血液灌流。如果正常人完全臥床3周后(有嚴重疾病、損傷者及年老體弱者則在數天后),此種適應能力就完全喪失,在由臥位坐起或站起時,體內血液不能即時產生重新分布,出現血壓下降,心、腦等組織出現供血不足,發生眩暈、心慌甚至暈厥、跌倒等,稱為直立性低血壓[2]。因此,對這種患者,在恢復活動的早期如離床活動時應注意緩慢坐起,加強保護,防止跌傷。

        1.1.4 深靜脈血栓形成:由于長期臥床會導致血漿容量減少,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加之缺乏運動,靜脈血流速度緩慢甚至淤滯,易致深部靜脈血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尤為常見。

        1.2 呼吸系統改變:長期臥床使呼吸變得淺、快,潮氣量降低,肺活量及功能性殘氣量減少15%~30%,同時,還使膈肌活動范圍下降,呼吸動度減弱,肺的廓清能力大大降低,呼吸道分泌物墜積于下呼吸道不易排出,使墜積性肺炎發生的概率增加,尤其對老年患者及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者的威脅將更大[3]。

        1.3 泌尿系統的改變:泌尿系統的感染及結石形成是長期臥床患者容易發生的問題。長期臥床的不利于膀胱的排空,尿液在膀胱內停留時間過長,易于尿液中細菌的生長繁殖,導致泌尿系統的感染。長期臥床還會使骨質吸收活躍,引起高尿鈣癥,加上尿磷增加,尿液滯留等因素,使泌尿系統結石易于形成,而結石刺激損傷膀胱黏膜又有利于細菌的過度生長和感染的發生,兩者互為促成因素,使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形成的發生率更高。

        1.4 消化系統的改變:長期的臥床及缺乏運動會使食欲減退,攝食減少,并使消化道黏膜及腺體萎縮,腸道吸收功能減退,易導致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此茆,長期臥床還會引起腸道蠕動減慢,造成腹脹不適、便秘,甚至糞石嵌頓,增加腸道內毒素的吸收,惡化機體內環境,對體質衰弱者甚至還可能出現腸道內細菌移位進入血循環,引起菌血癥、敗血癥等。

        1.5 代謝的改變持續:制動和臥床會出現負氮平衡。臥床不動的患者每天損失約2g氮,臥床5~6d,氮的流失量增加,2周時達到高峰[4]。此外,尿鈣流失增加并出現負鈣平衡,平均每周損失鈣量約為1.5g,以第4、5周損失鈣量最為明顯。

        1.6 神經系統及精神心理的改變:長期臥床會引起幻覺和定向障礙等神經系統功能的改變。嚴格臥床休息數天后,可有注意力、空間和時間定向力等方面的明顯改變。此外,還會出現緊張、焦慮、抑郁、不安、激惹易怒等精神情緒方面的改變。

        2 骨科臥床患者護理方法

        因各種原因需長期臥床的病人,護士應積極努力幫助病人,預防因臥床引起的各種并發癥,減少傷、病、殘者的社會功能障礙,維持傷、病、殘者的身心健康,努力使臥床病人病而不殘,殘而不廢。

        2.1 晨、晚間護理。

        2.2.1 晨間護理:可促使病人血液循環和保持口腔衛生,使病人感到清潔舒適,有利于預防并發癥,能通過觀察疾病的進展情況,為診斷、治療和制定護理計劃提供依據。晨間護理的內容包括:口腔、臉、手、足、皮膚、床單位的清潔,以及頭發梳理(男病人剃須)和按摩受壓處。

        2.2.2 晚問護理:可使病人舒適、清潔,促進睡眠。在晚飯后為病人作一次晚間護理。其內容包括:除重復晨間護理內容外,給病人擦背或臀部、用熱水泡腳;女病人沖洗會陰、剪指(趾)甲、整理床鋪,注意保暖。

        2.2 床上擦?。簽樯眢w虛弱、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擦浴,使病人保持身體清潔舒適,促進血液循環和皮膚排泄功能,同時也可借此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和身上有無皮膚破損等。擦浴前先調節好室溫防止病人著涼,助病人小便;將大毛巾鋪在病人頸下,遮住枕頭和被頭,把小毛巾折成三層纏在護理者手上浸蘸熱水,按需要用肥皂,為病人洗臉和頸部。洗眼時由內眥向外眥,鼻孔亦要洗干凈;清洗頸部時注意脖子皮膚皺褶處和耳后,用稍濕的毛巾擦去皂沫,再用擰干的熱毛巾擦洗干凈。一般情況較好的病人可自行淋浴或盆浴,水溫以41~43℃為宜,關照病人浴室門不要栓上,照顧者應隨時關心病人,并給予必要的幫助,防止病人因體弱而發生意外。

        2.3 口腔護理:臥床病人體弱、免疫力減退、抵抗力降低,呼吸道和肺部的防御功能減低或減退,易發生吸人性、墜積性肺炎。長期臥床的慢性病人,口腔內的細菌攜帶者比正常人多,口腔內的條件致病菌的攜帶率也比正常人高??谇皇遣≡⑸锴秩霗C體的途徑之一,口、咽部細菌的吸入是產生細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會嚴重影響病人食欲,因此,對不能自理的病人,必須注意口腔衛生,以防并發癥。

        2.4 皮膚護埋:對于癱瘓或床上活動困難的病人,要定時翻身和有具體的翻身計劃,白天每2小時翻身一次,夜間不超過3小時翻身一次。計劃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付以表格讓執行者記錄,以保證計劃的實施。夜間翻身可根據照顧者睡眠習慣,安排翻身時間,如照顧者11點睡覺,可在睡前給病人翻身,晨2點前家中誰起夜,由起夜者再為病人翻身一次,5點前給病人翻身一次至天亮。翻身前應先拍背,囑其咳嗽,再讓病人飲溫開水1~2口,后行翻身。每次翻身均應檢查受壓的骨突部,以便及時了解皮膚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受壓的骨突部位,作局部按摩或使用氣墊等措施以預防褥瘡。

        2.5 大小便失禁病人的護理:長期臥床且又患大小便失禁,家庭護理中對感染性疾病應及時抗感染治療,要做好心理護理和基礎護理,同時要分析病人的年齡、病情、大小便失禁的原因、時間(晨間、晚間)等,根據病人情況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

        2.6 并發癥的護理:褥瘡預防護理:保持床鋪的清潔、平整、干燥和舒適度,適當變動間歇解除身體壓迫;防止患者身體的摩擦和剪切力,保持皮膚的干燥和清潔;經常按摩患者受壓部位,改善血液循環;不讓出現受壓反應性充血的皮膚再次受壓,以酒精濕敷。

        呼吸道并發癥的預防護理:保暖并注意口腔清潔,進行深呼吸運動訓練,鼓勵病人適當咳嗽清痰,每日2次超聲霧化吸入,有呼吸障礙的患者可采取吸痰護理。

        泌尿系統感染預防:注意尿道口的清潔和消毒,如留置導尿管注意選擇適當的規格,并定期檢驗尿常規,必要時行無菌操作下的膀胱沖洗,排尿困難的患者進行反射排尿訓練,注意變換,行被動鍛煉或能力以內的主動鍛煉。

        3 結束語

        護理的對象是病、傷、殘者及慢性病和老年病造成的功能障礙,康復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要靈活運用康復護理技術,精心的護理,耐心的引導、鼓勵、幫助、監督和指導病、傷、殘者,詳細制定并執行護理計劃。只有將骨科臥床患者的護理工作做好,才能夠為預防傷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或恢復病、傷、殘者的身體功能,使其早日重返家庭、回歸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丁新.臥床4周以上骨科患者長期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7):214~215

        [2] 胡銀華.護理干預對骨科臥床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信息:醫藥版,2008,(11):54~56

        [3] 梁穎華.老年骨科臥床患者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7):104~106

        第2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1 資料

        85例中,男性49例,女性36例,年齡最大57歲,最小6歲,平均年齡37.5歲。完全性癱瘓60例,不完全性癱瘓25例,頸椎損傷29例,胸椎損傷15例,腰椎損傷23例,四肢癱瘓10例,截癱8例。

        2 脊髓損傷病人康復期常見的危險因素

        2.1 心理障礙:焦慮與恐懼

        病人對突如其來的身體殘疾認識不足,毫無準備,出現嚴重的恐懼、焦慮和行為倒退,甚至有自殺的傾向等。

        2.2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病人由于有不同程度癱瘓,而需要長期被迫臥床,生活自理能力急速下降。

        2.3 清理呼吸道無效

        病人由于長期臥床、呼吸肌麻痹等因素,均可導致呼吸不暢,大生墮積性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2.4 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病人由于長期臥床,皮膚感覺喪失,皮膚壓在骨突起與床褥之間,長時間壓迫可導致局部神經營養障礙,供血不足,皮膚壞死形成壓瘡。

        2.5 有感染的危險:與長期留置尿管有關

        病人由于膀胱括約肌功能喪失,需要長期留置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統感染和形成結石。

        2.6 排便異常的危險

        病人因長期臥床,腸胃功能受到抑制,出現消化功能和腸胃活動減弱,而形成腹脹和便秘。

        2.7 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

        病人因長期臥床,下肢靜脈血流緩慢,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8 有肌肉萎縮的危險

        病人因長期臥床,四肢由于缺乏主動和被動運動,則容易形成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足下垂等。

        3 相關護理措施

        3.1 應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或消除其恐懼心理。主動關心病人,了解其精神心里狀況,幫助病人建立自尊心和自我獨立意識,同時極力爭取家庭、社會的支持,使病人面對現實傷情,及早積極投入到康復訓練中,促進其早日康復。85例病人中,無1例因精神心理狀況異常而發生自殺行為。

        3.2 加強生活護理,鼓勵病人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應照顧到病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盡量滿足病人生活需要,使其感覺舒適、滿意。堅持做好基礎、皮膚和口腔護理,每天做晨、晚間護理各1次,每天上、下午床上擦浴各1次,每周洗頭1次,每天上、下午做口腔護理各1次。同時鼓勵病人逐漸進行康復功能鍛煉。85例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3 做好預防、采取各種措施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減少對墜積性肺炎、呼吸衰竭的發生。應注意保暖,避免因著涼而誘發呼吸道感染。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感染。鼓勵并協助病人咳嗽、咳痰及深呼吸,定時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同時,可霧化吸入抗生素、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以稀釋痰液,有利于排出,必要時吸痰。如發生窒息時,可行氣管切開護理。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加強氣管切開護理。如發生肺部感染,宜采用健側臥位,以利于引流。85例病人中,發生肺部感染8例,發生墮積性肺炎15例,發生呼吸衰竭5例。

        3.4 壓瘡預防的關鍵是間歇性解除壓迫。應建立翻身卡,每1-2小時翻身1次,24小時不間斷,并做好記錄及交接班。為防止骨突起部位受壓,可用棉墊分置減壓法或應用充氣床墊減壓法,為保持皮膚清潔,早晚各用溫水擦浴1次,慎用熱水袋,以防燙傷皮膚。并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床單應平整、無褶皺及渣屑。對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應及時做好會及肛周皮膚護理,指導病人攝入高蛋白飲食,以加強營養,增強皮膚抵抗力。85例病人中,無1例發生壓瘡。

        3.5 進行導尿、尿道口及尿管護理操作時,應按無菌操作規程,能減少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的形成。導尿并留置尿管者,早期尿管持續引流,2-3周后定時開放,每1-2小時開放1次,平時夾閉,以使膀胱充盈,防止膀胱萎縮和感染,并訓練自律性膀胱。為保持尿道口清潔,每天上、下午清潔尿道口1次。每周按無菌操作規程給病人更換導尿管及消毒尿袋各1次。鼓勵病人多飲水,每天飲水達到2000-3000ml,達到生理性膀胱沖洗,可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和形成結石。85例病人中,發生泌尿系統感染7例,形成泌尿系統結石3例。

        3.6 采取各種措施,消除病人便秘和腹脹。指導病人進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多飲水,以保持大便通暢。鼓勵其自行排便,不能自行排便者,病情允許時,協助其定時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或用緩瀉劑,必要時可給予灌腸,及時解除便秘。如有腹脹可行胃腸減壓、肛管排氣等措施,消除腹脹。85例病人中,發生便秘10例,發生腹脹5例。

        3.7 早期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協助病人及早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如按摩排腸肌,膝、踝、趾關節的伸曲、舉腿活動,促進雙下肢血液循環。同時為保護雙下肢靜脈,避免在雙下肢靜脈穿刺,進行輸液、輸血等治療。并避免采集雙下肢動、靜脈血標本,以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85例病人中,無1例發生深靜脈血栓。

        3.8早期開展康復功能鍛煉,有效減少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及足下垂的發生。及早指導并協助病人進行肢體的主動及被動運動,幫助其行四肢關節、肌肉收縮及舒張活動,行向心方向肌肉按摩,加強電療及磁療,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使癱瘓肢肌被動收縮和舒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有效防止關節強直、僵硬和肌肉萎縮的發生。為防止足下垂,將病人雙下肢用軟墊墊起,保持肢體足背90度功能位,側臥時,雙腿間置軟枕,防止互相擠壓。85例病人中,經過康復功能鍛煉,達到滿意的康復效果共75例。

        4 小結

        對脊髓損傷病人康復期存在或潛在的危險因素,護理人員采取全面、系統、有計劃、連續性、長期、有效的護理對策,預防和減少脊髓損傷病人脊髓功能進一步損害及并發癥的發生,盡可能在較短時間內使病人重新開始生活自理,直返社會具有重要意義[2]。

        參考文獻

        第3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摘要】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常并發多臟器衰竭,全面正確地評估病情,制定詳盡的護理措施,并正確有效地實施是配合搶救成功的關鍵,加強急性期護理能有效地提高肺心病患者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我科從2010年至2011年收治58例慢性肺源性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經積極搶救,有效的護理,取的滿意的療效。具體措施總結如下:

        【關鍵詞】 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 護理措施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患者,均符合《內科學》[1]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60—75歲,平均67.5歲,伴肺性腦病4例,消化道出血2例,右心衰11例,無1例死亡。

        2 治療和護理

        2.1 護理目標 改善呼吸狀態和維持正常的體液平衡及營養,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2.2 護理診斷及原因

        (1)氣體交換受損:與肺通氣/血流比值改變,供氧不足有關。

        (2)清理呼吸道無效:與痰液粘稠,無效咳嗽方式有關。

        (3)心輸出量減少:與缺氧致心肌損害,酸堿失衡有關。

        (4)潛在并發癥:A,肺性腦病,與高碳酸血癥與關;B,消化道出血,與機體應激有關。

        (5)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攝入不足及代謝需要量增加有關。

        (6)活動無耐力:與肺心病致組織缺氧有關。

        (7)焦慮:與病人害怕死亡有關。

        (8)皮膚完整性受損:與長期臥床,虛弱有關。

        (9)呼吸模式改變:與建立人工氣道有關。

        2.3 治療措施

        (1)維持足夠的氣體交換,使動脈學血氣分析值在正常范圍:A,評估患者的呼吸狀態,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征象。B,監測生命體征,動脈血氣分析值的變化。C,促進有效的呼吸形態:端坐位或半臥位,指導患者腹式呼吸,橫膈式呼吸。D,給予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觀察吸氧后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氧流量,保證鼻導管通暢。經常注意鼻導管或鼻塞有否阻塞,常規更換鼻導管每日2次,若出現有分泌阻塞,應幾即刻更換。E,避免穿過緊上衣,以免影響胸廓活動度。F,遵醫囑應用呼吸興奮劑及支氣管擴張劑,并觀察藥物不良反應。G,必要時予氣官插管,使用呼吸機,協助改善氣體交換。

        (2)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A,評估咳嗽,咳痰的性質,量;評估病人的飲水量,皮膚粘膜的彈性。B,鼓勵病人將痰咳出,評估病人的體力狀況和咳嗽能力,指導有效排痰的方式,在一個較舒適的位置能用腹肌較有有力的將痰咳出。C,排痰前,協助病人翻身,叩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內,使痰液松動,利于排出。D,鼓勵病人經常變換,病情容許,指導病人行引流。E,痰液粘稠時遵囑行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常用超聲霧化吸入。F痰液粘稠、咳嗽無力時吸痰,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G 排痰后做好口腔護理,并觀察口腔粘膜有無異常。

        (3)維持心搏出量在正常范圍;A估計患者水腫部位及程度,每日測量水腫部位周長,記錄24H出入量。B取半臥位,抬高水腫下肢,增加靜脈回流以減輕水腫。C適當限制液體;減少飲水量,控制補液量,減少鈉鹽攝入,限制夜間液體入量。D遵醫囑用強心、利尿藥、血管擴張劑,并監測心率、血壓、尿量,觀察用藥效果。E使用輸液泵,準確控制液體入量及速度。F合理用氧,指導有效咳嗽排痰。

        (4)嚴密觀察病情,預防并發癥.A 肺性腦?。?例);觀察神志、意識、精神癥狀改變,如出現睡眠顛倒、頭疼、頭暈、興奮、煩躁、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昏迷、抽搐等癥狀,應入住監護室,進行監護,床旁加床欄以防墜床。慎用鎮靜、安眠藥,以防抑制呼吸而誘發或加重肺性腦病。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B心力衰竭(11例):監測生命體征,至少每4h一次。觀察記錄心衰的早期癥狀和體征并記錄24h出入量,監測血清電解質。出現心衰癥狀時,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限制活動,嚴格控制液體入量及鈉鹽攝入,輸液速度不超過20~30滴/分,提供病人一安靜舒適的環境,限制探視,保證病人充分休息。取半臥位和半坐臥位,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過飽。遵醫囑及時給予利尿劑,強心劑,擴血管藥,抗心率失常藥,同時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C,消化道出血(2例):注意觀察腹部癥狀和體征,視出血量多少分別給予禁食,流質或無渣飲食,配合醫生積極處理。

        (5)維持足夠營養,減輕呼吸道疲勞:A評估病人的營養狀態及飲食嗜好。B給予合理的營養指導: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魚蛋,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尿少,水腫者,應限制,水鹽的攝入。C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胃腸內營養或靜脈補給營養。

        (6)指導病人適當活動:A評估患者活動度及耐受力;B,向病人講解活動對身體恢復的重要性;C,鼓勵充分臥床休息,尤其在下床活動前和吃飯前;D,指導病人活動時配合呼吸,以減少活動費力程度;E對長期臥床病人鼓勵其翻身,更換,預防并發癥;F,與病人共同商定活動計劃,可以先在床上活動四肢,然后在床邊活動,循序漸進,養成每天活動的習慣,但應避免過度活動而增加心臟負擔;G,把障礙物從病人經常走動的區域移開以保障病人安全活動,活動時專人陪伴指導;H,活動時如出現呼吸困難,大漢,臉色蒼白,及呼吸,心跳,血壓改變,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并視病人需要給予氧氣吸入。

        (7)減輕病人的焦慮:A評估病人平時面對壓力的調整方法;B評估病人焦慮程度;C,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D陪伴病人,給病人提供現實性的保障證;E傾聽病人和家屬對疾病的感受,提供其所需要的資訊;F鼓勵病人緩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分散病人注意力;G,保持病人舒適;H,每項操作前做好解釋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8)保持皮膚完整性,預防褥瘡: A,評估病人皮膚一般狀況,有無發紅,水腫,充血,疼痛,瘙癢等。B,評估病人對皮膚受壓的感知情況,能否自主變換,評估病人活動能力。C,根據病情制定翻身時間表,一般1次/1—2h。D,制定預防受損的常規措施:經常更換,以避免局部長期受壓;翻身時避免托,拉,推,防止皮膚受損;骨隆突處墊氣圈;避免學,尿,汗漬局部刺激,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無皺褶,無渣屑;用熱毛巾擦浴受壓部位,或50%乙醇按摩受壓部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E,如病情容許鼓勵下床活動。F,合理使用保護性措施:睡海綿墊,水墊,或氣墊床。G,鼓勵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和水分。H,發生.褥瘡后,應積極采取措施,預防褥瘡面再擴大,并促進愈合。

        (9)呼吸模式改變的護理:對昏迷病人或呼吸道大量痰液潴留伴窒息危險,或動脈二氧化碳分壓進行性增高的病人,應及時建立人工氣道和機械通氣正支持。A氣管插管:患者頭部保持水平,妥當固定牙墊與導管;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B氣管切開;24小時內注意切開處有無滲血,保持氣管套管外請清潔,每天更換無菌敷料,氣管內導管每4—6小時取出清洗,煮怫消毒。C機械通氣應熟悉呼吸機的性能和特點,觀察機械運轉情況。防止連接管脫落或漏氣,嚴格清潔消毒。

        3 討論

        肺心病在急性發作期往往癥狀加重,并發癥多而危重,護理工作繁瑣、復雜、多變,還常常出現病情突然加重。不僅醫師的治療十分重要,我們的護理也不能松懈一步,我科護理工作嚴格按照上面的護理措施,不斷的實踐、探索全年收治58例病人無1例死亡,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

        第4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肺心病是由肺組織,肺A或胸廓慢性病變引起的肺組織結構和功能異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A壓力增高所致右心擴張、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臟病。肺心病是常見病,寒冷地區、高原地區、農村患病率、老年患病率高。肺心病在冬季及早春季易急性發作,出現心肺功能衰竭。急性發作最常見的誘因是呼吸道感染。我科近年來共收治肺心病患者38例,經治療與護理,療效較滿意。

        1 臨床資料

        本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56~87歲,平均年齡71.5歲,住院時間20~66天,平均43天。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臨床表現。都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肺A高壓、右心室肥大或伴右心功能不全等表現,有超聲心電圖檢查、x線等實驗室檢查特征。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由于反復發作,多次住院,長期患病,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對治療失去信心,護士要進行適當引導和安慰。讓病人了解充分的休息,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恢復。協助病人了解疾病過程,適應醫院環境和生活方式,減輕心理焦慮和壓力,和病人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增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同時要解決患者實際困難,使其安心治療。

        2.2 一般護理

        2.2.1 做好生活護理

        患者心肺功能代償良好時,可讓患者適當參加體能鍛煉,但不易過度活動,還應注意休息。當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紫紺、浮腫等癥狀加重時,心肺功能失代償時,應絕對臥床休息或半坐臥位,抬高床頭減輕呼吸困難,給低流量持續氧氣吸入,生活上滿足患者需求,做好生活護理,加強巡視病情。

        2.2.2 做好基礎護理

        病室保持整潔、光線充足,經常開窗,空氣對流,溫濕度要適當。對長期臥床患者應預防褥瘡發生,保持皮膚清潔,每4小時按摩受壓部位或給氣墊床,骨突部位給棉墊圈或氣圈,每日早晚用溫水擦洗臀部,經常為患者翻身,更換衣服。保證營養供給,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潰瘍、細菌侵入,必要時用朵貝爾氏液漱口。減少院內感染,提高護理質量。

        2.3 對癥護理

        2.3.1 飲食指導

        肺心病是慢性疾病,應限制鈉鹽攝入,鼓勵患者進高蛋白、高熱量、多維生素飲食,同時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酒,出汗多時應給鉀鹽類食物,不能進食者可行靜脈補液,速度不宜過快,以減輕心臟負擔。

        2.3.2 控制感染

        控制呼吸道是治療肺心病的重要措施。應保持呼吸道通暢,可給氧氣吸入,持續低流量、低濃度給氧,氧流量1―2L/min,濃度在25%-29%,防止高濃度吸氧抑制呼吸,加重肺性腦病。痰多時可行霧化吸收,無力排痰者及時吸痰,協助病人翻身;按醫囑給抗菌素,注意給藥方法和用藥時間,輸液時應現用現配,以免失去療效;做好24小時出入量記錄,對于全身浮腫患者,注射針眼處應壓迫片刻,以防感染。用利尿劑時,需觀察有無水電解質紊亂及給藥效果。

        2.3.3 密切觀察病情。提高對病情的觀察能力

        要認真觀察神志、紫紺,注意體溫、脈博、呼吸、血壓及心率變化,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一般以20~30滴/分為宜,以減輕心臟負擔。護士夜間加強巡視,因肺心病的死亡多發生夜間0~4時,詢問病情要詳細,觀察有無上消化道出血及肺性肺病的征象,警惕晚期合并彌溫性血管內凝血,發現情況及時報告醫生,所以護士在搶救治療肺心病患者中起著重要作用。

        第5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關鍵詞】 長期臥床;并發癥;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1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524-02

        骨科疾病常使病人軀體活動受限,臥床時間較長,易發生便秘、尿路感染、泌尿系結石、肺部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合并癥,甚至有致殘的可能。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并發癥的早期預防是其能否順利恢復的關鍵。因此有效的護理對于病人尤其重要,現介紹幾點護理技巧,可有效預防止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合并癥的發生,以保證患者早日康復。

        1 便秘的護理

        便秘是骨科臥床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一般在50%-70%。便秘的產生對病人原發疾病的恢復造成不利的影響。經過臨床觀察發現,骨科病人發生便秘的原因有:創傷疾病的初始原因或手術,長期臥床腸蠕動減弱,營養缺乏、飲食結構不合理,精神因素等。因此,我院骨科對可能發生便秘的病人采取了一系列護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 加強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建立排便習慣 對于長期臥床的病人應采取早預見性護理。病人手術后,注意觀察其有無腹脹,腸鳴音是否正常。對腸蠕動減弱的病人要暫禁飲食。護理人員要把預防便秘的問題作為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向病人講解便秘的原因,預防便秘的重要性,訓練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

        1.2 對病人進行飲食指導 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飲水計劃,每日飲水量應在1500-2000ml。在保證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基礎上,增加適量的水果和蔬菜。冬天可將水果放入溫開水中浸泡半小時后再食用。對有便秘傾向的病人,可口服適量的蜂蜜或每天早晨喝一杯淡鹽開水。囑咐患者少吃產氣的食物及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使用開塞露,可緩解腹脹和便秘等。

        1.3 指導患者促進排便方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長期臥床的病人,排便不習慣,因為食物發酵產氣,及吞入的氣體,使腸道膨脹。護理人員可教導患者在床上練習腹部肌肉的緊張力,或屏氣以增加腹壓,輕后部,以協助排便。護理人員還要指導患者學會進行腹部按摩或熱敷。①按摩:每日按摩腹部23次,每次20回左右,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環繞按摩,以促進腸蠕動,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的發生。②熱敷:用熱水袋熱敷腹部,熱水的溫度以60℃左右為宜,不能太高,以免燙傷,每天2次。鼓勵患者多飲水,不要忽視便意,要定時排便。

        1.4 心理指導,調節患者情緒 便秘與緊張、焦慮、失眠等心理因素有關。因此,護理人員要向疏導患者的情緒,向患者講解便秘的原因,預防便秘的重要性,讓病人放松思想,消除顧慮,積極配合。

        2 預防尿路感染

        長期臥床的患者由于缺乏運動,使骨骼處于脫鈣狀態,大量的鈣由骨骼中游離出來,通過血液從腎臟排泄進入尿液,使尿中的鈣含量迅速增加,如同時有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因素存在,很快就會在尿路內形成結晶結石,其中尤其以膀胱結石最為常見;加之不注意會的清潔衛生,不及時排出尿液,飲水較少,可繼發尿路感染。為了預防尿路感染的發生,護理人員要告訴患者每天要用干凈水清洗,勤換洗內褲,保持病人尿道外口的清潔;多飲水,有尿意就要及時排出,不要憋尿,以沖洗尿道,排除細菌及毒素,防止尿路結石的發生。

        3 預防褥瘡的發生

        褥瘡是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常見護理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身體負擔和經濟壓力,如久治不愈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為了預防褥瘡的發生,要經常對患者進行翻身,并進行記錄,對于易壓部位要及時進行檢查,盡可能使用氣墊床,以避免褥瘡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褥瘡的病人,認真檢查病變深度和范圍,明確診斷和分度,根據不同的分度,采用不同的治療措施;標記褥瘡范圍,嚴格觀察病變發展。另外,還要加強患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以減輕褥瘡對患者的影響。

        4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異常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引起遠端靜脈高壓、肢體腫脹、疼痛及淺靜脈擴張等臨床癥狀,多見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嚴重時可致殘。因此,早期預防和系統、有效的護理至關重要,可有效地降低下肢骨折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4.1 預防 全面綜合評估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和指導工作。調動病人積極性,參與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以盡可能運動全身各肌肉、關節,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各種并發癥發生。對于已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應根據病情進行對癥處理,并手術療法進行溶栓的病人,應嚴格遵醫囑給予用藥。

        4.2 護理 護士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給患者以鼓勵和安慰,主動講解深靜脈血栓護理發生的過程和治療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從而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鼓勵病人多飲水,進低鹽、低脂清淡飲食,以降低血液粘滯度,囑病人戒煙酒,以免酒精、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靜脈收縮,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病人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5 預防肺部感染

        病人骨折后,臥床時間長及手術后病人怕患處疼痛而不能有效地咳嗽、排痰,使痰液墜積在肺部等,易并發肺部感染。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保暖,保持室內溫度適宜,空氣流通。注意患者口腔衛生,進行深呼吸訓練,以增加肺通氣量。有痰液及時咳出,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人詴r由下向上、由外向內拍背;盡可能采取半臥位或坐位,因為仰臥位不易咳出;如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進行呼吸道濕化,如霧化吸入,或將熱水到入一個杯子中,將口對著杯子,吸入熱蒸汽,也可達到濕化痰液的作用。

        總之,對骨科長期臥床治療的患者采取預防性護理方式,能夠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強化治療療效,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

        [1] 王煥明,孫榮君,王少兵.垂體腺瘤術后早期并發癥的處理體會(附26例報道).卒中與神經疾病,2008年第05期.

        第6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其特點是病情危重、病程長,若能及時給予合理的護理,不但可以降低死亡率、減輕致殘率,預防各種并發癥,而且也是治療成功的關健。我院神經內科通過對480例腦卒中患者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自2006年1~12月住我院腦卒中病人480例,男300例,女180例;最大年齡92歲,最小年齡38歲;平均65歲;其中出血性患者260例,缺血性患者220例。

        2 護理體會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2.1.1意識的觀察:

        常見一過性意識障礙,或進行性意識障礙,應考慮:(1)顱內繼續出血;(2)腦血管痙孿;(3)新的血栓形成;(4)腦疝形成。若持續昏迷,并進行性加重,伴呼吸不整,四肢強直或過高熱,是腦干受損的征侯,病人可很快進入呼衰心衰而死亡。若出現躁動不安應找原因,因躁動是病情惡化的前兆,也是好轉的征象,應加以區別。

        2.1.2瞳孔的觀察:

        瞳孔的觀察,要注意瞳孔的大小,形態,對光反射的變化,并進行比較觀察;(1)病人瞳孔早期縮小,或忽大忽小,提示腦疝的前兆漸散;逐漸擴大并直徑超過6mn,邊緣不整,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是小腦幕切跡疝形成;(3)若雙側瞳孔散大,直徑在6mn以上,光反射減弱或消失,是腦干受損。(4)雙側瞳孔固定縮小形狀規則,光反射消失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波及橋腦所致。

        2.1.3生命體征的觀察:

        體溫的改變,出血性腦血管病,體溫可在數小時內升高,一般在38℃左右,若體溫持續升高超過39℃以上,則應考慮:(1)有感染灶存在;(2)中樞熱往往持續上升呈“過高熱”。

        脈博、呼吸、血壓的改變,往往因顱內壓增高,早期有呼吸,脈搏加快,血壓上升,晚期可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脈搏漸變弱不規則。

        2.2 眼睛的保護

        腦干出血、腦干梗死、大面積腦梗死、大量腦出血病人多出現昏迷,昏迷病人常因眼瞼閉合不全而誘發結膜炎、角膜炎,此時護理人員要仔細觀察,精心護理,每日用氯毒素滴眼液滴眼4~6次,睡前涂紅霉素眼膏,并覆蓋凡士林紗條,以防止結膜、角膜感染。

        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大多伴有呼吸道防御功能減弱,神經反應遲鈍,口腔分泌物滯留,痰液增多。如不及時清除,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應及時協助病人排痰。痰稠不易咳出者,可給霧化吸入,痰液位置較深而又無力咳出者,可先用吸痰管刺激咽喉部,引發咳嗽反射,待痰達到咽喉部時再用吸痰管吸出,這樣可避免因深部吸痰引發的心律失常、顱內壓增高等并發癥。

        2.4 冰袋的使用

        冰袋除了用于昏迷時體溫過高的降溫外,早期短期內使用(不論體溫是否升高),可達到止血、減少腦細胞耗氧量,防止腦水腫出現。使用冰袋降溫還可根據增減冰袋數目來維持和恒定體溫的度數,使之不低于35℃。

        2.5 氧氣的吸入

        腦卒中患者因血液帶氧能力減弱,組織細胞缺氧,同時機體對氧的需要量增加,缺氧會促使乳酸鹽形成,導致酸中毒。因此,無論有無呼吸困難都要給氧氣吸入,氧流量可根據患者情況而定。

        2.6 鼻飼飲食的護理

        大約30%~65%的急性腦率中患者會出現吞吐咽困難,主要是由于口咽部功能障礙引起,由此可以引發肺內感染、進食不足、脫水及營養不良等并發癥。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吞咽時注意保持(頭偏向患側,額向下內收),適當增加食物的黏度,進食速度緩慢,細細咀嚼,慢慢吞咽。對于不能經口攝入足夠的食物,則需要營養支持。對于起病1~2天后仍不能自行進食的患者,應鼻飼,最初每次給予100~150ml,無不良反應應逐漸增量至每次200ml,總量應達到每日2500ml。開始應清淡為主,兩日后可添加肉湯、骨頭湯等,分次加入。在鼻飼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嘔吐、嗆咳、胃出血等不良反應。

        2.7 高熱的護理

        2.7.1觀察、高熱病人應每4h測量體溫一次,同時密切觀察病人的面色、脈博、呼吸、血壓,如有異常及時與醫生聯系。用退熱藥物或物理降溫,應在30min后測體溫一次,并做好記錄和交班。

        2.7.2保暖:體溫上升期,病人出現寒戰時,應調節室溫,臥具和衣著。

        2.7.3降溫:可選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

        2.7.4補充營養和水分:

        高熱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機體分解代謝增加,糖、脂防、蛋白質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大量消耗,應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并囑病人少食多餐。高熱時病人呼吸加快,皮膚出汗增多,致水分大量喪失,應鼓勵其多飲水。對不能進食者,按醫囑予以靜脈輸液或鼻飼,以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物質。

        2.7.5皮膚清潔:

        高熱病人在退熱時往往大量出汗,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服和床單,保持皮膚的清潔,防止受涼。

        2.7.6臥床休息:

        高熱時由于新陳代謝增快(體溫升高1℃,代謝率增加7%),攝入減少而消耗多,病人體質較虛弱,應安置舒適的讓其臥床休息,同時調整室溫和避免噪音。

        2.8 口腔護理

        腦卒中病人,由于機體抵抗力降低,飲水、進食減少,為細菌在口腔內迅速繁殖創造了條件,??梢鹂谇坏木植垦装Y、潰瘍,還可致口臭,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影響食欲及消化功能,有些病人長期應用激素或抗生素,易發生真菌感染。所以保持口腔清潔十分重要。對一般病人,應鼓勵或協助其進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對于禁食、高熱、昏迷、鼻飼等病人,應每日進行口腔護理2~3次。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拭口腔,口腔粘膜如有潰瘍,酌情涂藥于潰瘍處??诖礁闪芽赏恳后w石蠟。擦洗時動作要輕,特別是對凝血功能差的病人,要防止損傷粘膜及牙齦?;杳圆∪私墒冢枰獜埧谄鲿r,應從臼齒處放入(牙關緊閉者不可用暴力助其張口),擦洗時須用血管鉗夾緊棉球,每次一個,防止棉球遺留在口腔內,棉球蘸漱口水不可過濕,以防病人將溶液吸入呼吸道。

        2.9 褥瘡的護理

        由于腦卒中昏迷病人不能翻身(出血急性期禁止翻身),長期臥床,受壓部位血液循環障礙,特別是骨突出部位更易發生褥瘡??捎?0%紅花酒精按摩受壓部位,每日三次,每次15~30分鐘。在病情允許下,每2小時翻身一次,以改善受壓部位血液循環,防止褥瘡發生。

        2.10 防止泌尿系感染

        腦卒中病人由于機體抵抗力低下,長期臥床,腎位于低位,排尿不暢易發生泌尿系感染,應協助病人定時翻身,鼓勵病人半坐臥位或坐位,以利膀胱排空,同時每日清洗會1~2次。對于需留置尿管的病人,導尿時要嚴格無菌技術操作,保持尿道口清潔,每日用消毒碘棉球擦拭尿道口2次,引流管避免受壓,扭曲,引流袋及時傾倒,每日更換,引流管及引流袋應低于恥骨聯合,防止尿液返流。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用0.9%氯化鈉溶液250ml加硫酸慶大毒素8萬單位膀胱沖洗一次。同時注意觀察尿液顏色,性質和量。如發現尿液混濁、沉淀、結晶時應及時報告醫生。

        2.11 防止發生意外

        腦卒中病人多伴有偏癱、抽搐、躁動,此時需專人看護,加床檔,防止墜床。對抽搐病人口腔內放牙墊,防止舌咬傷,抽搐發作時不可強行按壓肢體,防止骨折。

        2.12 心理護理

        對于神志清醒者,做好針對性、綜合性、客觀性、全面性的心理疏導,消除其恐懼、緊張、依賴以及對疾病預后問題擔心等不良心理狀態,并給予相應的知識宣教,從而增強患者正確對待疾病的自制和自信心,安全渡過急性期,愉快渡過康復期。

        第7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關鍵詞:品管圈;外科術后;長期臥床;墜積性肺炎;預防效果

        墜積性肺炎所指的是由于長期臥床造成的呼吸道分泌物淤積在小氣管中造成的疾病,由于病情特點為細菌的增長提供了很好的培養基,增加了肺部感染的發生率[1]。該病主要發病人群為長期臥床治療的患者。因此,在臨床中為外科手術治療后臥床的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對于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率重要臨床意義[2]。本文中,通過分組對照研究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預防外科手術后臥床患者墜積性肺炎發生率的作用,得到良好的成效,現將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1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的納入標準為:①外科手術后長期臥床治療,臥床時間為3個月以上;②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患者的排除標準為:①出入院期間有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或肺部感染患者;②排除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3]。通過隨機數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80例,研究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在47~82歲,平均(58.4±7.2)歲。對照組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在45~86歲,平均(59.4±7.1)歲。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墜積性肺炎的診斷標準 ①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發熱、咳嗽與咳痰;②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白細胞計數上升、中性粒細胞增高;③痰液培養結果呈陽性;④X線片檢查結果提示肺下葉有不規則的高密度影[4]。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如基礎護理、環境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研究組患者應用品管圈活動,召集科室中的護理人員成立品管圈小組、開展品管圈會議,根據外科手術后臥床治療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活動計劃。具體方法如下:

        1.3.1成立品管圈小組,遵循自愿的原則成立品管圈護理小組,推選出圈長1名,由護士長擔任品管圈的輔導員;通過主題評價法選定品管圈活動主題,選定的主題為"降低外科術后長期臥床患者墜積性肺炎發生率";制定本次活動計劃并對現狀進行把握。

        1.3.2針對活動主題進行魚骨圖解析找出真因,并進行對策擬定及解決實施,確定品管圈的活動重點在于呼吸訓練、促進排痰以及濕化氣道[5]。

        1.3.3活動實施:①呼吸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與咳嗽。與此同時,進行腹式呼吸鍛煉,采取仰臥位,在深呼吸的時候指導患者將腹部鼓起、呼氣的時候回縮腹部。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治療情況進行監測,一旦出現異常及時進行處理;②氣道濕化:對于痰液難抽無法自行排出的進行氣道濕化處理,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中加入氨溴索進行氣道濕化處理,促進痰液排出[6]。③促進排痰:通過提問引導促進患者排痰,定時進行叩背處理,對于病情較為嚴重、不能夠自行咳嗽的患者進行吸痰處理。④加強口腔護理:每天定時對口腔進行清潔和消毒,預防由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現能夠減少墜積性肺炎的發生。⑤心理護理:外科手術后長期臥床治療的患者大多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向患者解釋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原因。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將室內溫度調節在22~24℃,減少受涼的可能性[7]。

        1.4評價指標 ①墜積性肺炎發生率;②肺部功能:在患者入院期間以及出院之前對肺功能進行評價,指標有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③護理滿意度,主要調查項目有護理人員的態度、對于健康知識的掌握度、護理過程中問題的處理結果等。得分在90分以上的為非常滿意、89~70分為滿意、69分及以下的患者評價為不滿意[8]。

        1.5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的相關數據均錄入到SPSS21.0軟件血軟件實施分析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使用百分比(%)以及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χ2值/t值檢驗。以P

        2 結果

        2.1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墜積性肺炎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44例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墜積性肺炎的患者有17例,未發生的有27例,墜積性肺炎發生率為38.64%;對照組44例患者住院過程中發生墜積性肺炎的患者有26例,未發生的有18例,墜積性肺炎發生率為59.09%。對比兩組患者的墜積性肺炎發生率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肺功能對比 ①FEV1水平:研究組44例患者護理前后的FEV1水平分別為(37.5±3.7)%和(47.3±4.1)%;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分別為(38.1±3.9)%和(41.0±4.5)%。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FEV1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44例患者中對本次護理服務表示非常滿意的有27例、滿意患者15例、不滿意的患者2例,護理滿意度為95.45%;對照組患者中對本次護理服務表示非常滿意的有21例、滿意患者14例、不滿意的患者9例,護理滿意度為79.5%。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品管圈活動是臨床中常見的護理活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激發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提高護理的效率與質量。有研究者表示,品管圈活動能夠降低外科手術后長期臥床治療患者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0]。本文中,對研究組患者應用品管圈護理干預,制定詳細的臨床護理計劃,最終結果提示患者研究組的墜積性肺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肺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對本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航,張玲.預防腦卒中患者并發墜積性肺炎的觀察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1329-1330.

        [2]隋冰冰.強化口腔護理在預防ICU昏迷病人并發墜積性肺炎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5):1414-1415.

        [3]袁媛,閻妍.ICU墜積性肺炎患者經口咽通氣道聲門下吸痰的療效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4,4:355-357.

        [4]謝軼.強化口腔護理預防慢性腎衰竭患者并發墜積性肺炎的效果[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0:3403-3404,3420.

        [5]孫玉花,李鐵軍.神經外科長期臥床患者墜積性肺炎預防性護理措施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2,41(15):796-797.

        [6]吳曉,馮慧霞,劉霞,等.品管圈對內科長期臥床患者墜積性肺炎的預防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2):138-141.

        [7]孫里,高雅琨.品管圈活動降低持續性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低鉀血癥發生率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5):539-540.

        [8]張俊,凌慧芬.品管圈在提高臥床患者生活護理落實率及滿意度的效果評價[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4):100-101.

        第8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骨科收治的105例老年患者,男性42例,女性63例,60~70歲78例,71~80歲21例,81歲~85歲5例,90歲以上1例。下肢損傷占62.7%(其中21例股骨頸骨折,14例股骨粗隆骨折,7例股骨頭缺血壞死。10例股骨干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3例髕骨骨折、4例踝關節骨折)。腰部疾病占16.32%(其中9例腰椎間盤突出,7例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3例頸椎及腰椎管狹窄,2例胸腰椎結核,1例骨纖維瘤),關節疾病占12.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行膝關節置換術6例,下肢骨與關節感染7例),其他骨科疾病占9.68%。

        2臨床護理

        2.1心理護理:護士通過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收集分析患者的資料。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待老人應尊重并理解他們。生活上多關心幫助他們,要迎合老年人心態,使用恰當稱呼,并讓其表達自己想法,護士要耐心傾聽,不能顯得煩躁,護士說話語速要適合老人聽力。,對需要行手術治療病人,護士必須及時心理疏導,排除患者心理緊張與恐懼。并為他們創造舒適、安靜的住院條件,努力幫助他們克服焦慮、孤獨、寂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講解骨科疾病及治療措施與康復情況,以贊揚的口吻鼓勵老年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努力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悲觀的心態。從心理上安慰老年患者,解除思想負擔,使之積極配合治療。

        2.2營養護理:老年人由于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再加上長期臥床,活動減少,導致腸蠕動減慢,因此應選擇多樣式、易消化、富有營養食物,同時還要少食多餐,低脂高鈣,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如瘦肉、蛋類、魚蝦、牛奶等,并鋪以鈣類藥物治療。

        2.3日常護理:護理人員及其家屬應意識到其重要性,加強老年老年安全保障措施。如使用防滑地板、穿防滑拖鞋、病房應安置夜燈,減少床邊雜物,固定好床腳剎車,外出檢查使用輪椅時要系好安全帶。有些患者不能下地活動,應講解床上活動的重要性。并加強其基礎生活護理。保持頭發、口腔及皮膚清潔,提高生活質量。

        2.4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1)便秘:老年骨科患者因術后疼痛對預后擔心,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疼痛、緊張等,引起便秘。飲食結構不合理,老年人因牙齒不好攝入的食物量少及食物過于精細均是導致功能性便秘的原因。骨科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活動少,導致胃腸功能減弱。便秘是老年病人的骨科護理陶龍霞(安徽省銅陵市人民醫院,安徽銅陵244000)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護理的特殊性。方法回顧自己對105例老年骨科病人的護理心得進行總結,結果103例病人通過優質護理服務無并發癥發生。1例病人根據病情放棄治療。1例死于原發性疾病。結論掌握老年骨科患者身體及心理特點,通過優質化整體護理,能降低老年患者的并發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質量。關鍵詞:骨科;老年人;并發癥;護理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1.114骨科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針對患者不良心理產生根源,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開導,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消除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2)呼吸道并發癥預防:因手術疼痛及病情限制需臥床接受治療而影響咳嗽、咳痰,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發生呼吸道并發癥。術前應指導患者練習呼吸運動,有煙酒嗜好的患者,積極勸告戒除煙酒,以減少上呼吸道分泌物。術后經常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和咳痰、適當變換,盡量咳出痰液。黏痰不易咳出,使用化痰劑或霧化吸入劑。咳痰無力且反應較弱,可用吸痰管吸痰和刺激喉部以誘發咳嗽、咳液。應用有效的抗生素,積極控制肺部感染。(3)泌尿系統并發癥預防: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水果,保持會清潔干燥。能自解小便,病情允許應早拔除尿管。術后多因切口疼痛及不習慣床上排尿等因素易引起尿潴留,鼓勵患者自主及時排尿。需行導尿術的患者,嚴格無菌操作規程,插管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導尿管,插管時要充分,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留置尿管期間,注意做好尿道口護理,保持個人衛生,防止尿液反流,防止泌尿系感染。有感染時使用抗菌素治療。(4)壓瘡:骨科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骶尾部、足跟長期受到壓迫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容易出現壓瘡。術后6h是壓瘡易發的高峰期[2],因此術后在患者骶尾部、足跟墊氣圈,解除壓迫,改善血液循環。每2~4h翻身一次。對高危人群在可能受壓的部位使用薄膜貼敷,可改善局部供血。針對發生壓瘡的患者,清潔潰爛處,用碘伏消毒,予以潰瘍貼貼敷。臥床患者的床褥要透氣,軟硬適中、吸水性好。每天1~2次使用溫水擦浴,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大便失禁者,及時洗凈肛周皮膚預防肛周和會陰縻爛、濕疹;小便失禁者可使用接尿器。(5)深靜脈血栓預防:老年骨折患者術后長期臥床、活動少容易導致深靜脈[3]。

        2.5康復性鍛煉對骨科患者意義重大,有利于骨關節及肌肉功能的恢復??祻湾憻捯杏媱?、有針對性,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及病清,不能操之過急,應遵循由輕到重,由少到多漸進性原則。要以不疲勞為度。不能下床活動老年患者,護士要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康復鍛煉,按摩肌肉向心性進行。要有一定力度,按摩到皮膚微紅為宜,以達到全身血液循環,避免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硬的發生,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2.6出院護理指導:指導患者活動時注意事項、正確用藥方法及合理飲食。并向家屬交代老人住院期間的護理效果和心理狀態。告知患者復查時間及責任醫生的聯系方式,定期隨訪患者進行??浦笇?。鼓勵患者保持良好心態,保證充分休息和適當的功能鍛煉。

        3結果

        105例老年骨科患者通過優質化整體護理,無并發癥發生。1例患者根據病情放棄治療,1例患者死于原發性疾病。同時提高老年自我護理能力和患者生活質量,這對老年人疾病康復起到至關重要責任。

        4討論

        第9篇:長期臥床病人呼吸道護理范文

        腦梗塞的發病率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因其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嚴重威脅了人類健康[1]。如何減少其致殘致死,除治療因素外,護理干預并發癥也是極重要的環節。本病有多種并發癥,較常見的有肺部感染、卒中后抑郁、褥瘡、應激性潰瘍、關節攣縮等。筆者長期從事基層醫院內科護理工作,現就護理干預腦梗塞并發癥的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經明確診斷為腦梗塞的病人87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31例;年齡28~78歲,平均62歲。入院時情況,意識障礙8例,一側肢體障礙56例,失語6例。發病距入院時間最短30min,最長2h,平均1.2h。

        2 護理措施

        2.1 做好心理護理,預防卒中后抑郁 心理護理是防止卒中后抑郁等并發癥以及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措施。患者突然發病,感情上對自身突然由正常人變成“廢人”而難以承受,極易出現恐懼、焦慮、喜怒無常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抑郁等精神疾患。因此,心理護理要跟進并貫穿始終。要主動、及時、不厭其煩、有效地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講解疾病發生、發展、預后及康復等知識,減輕病人的精神壓力,樹立信心,從而在治療與護理中獲得有效配合。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腦梗塞最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2],也是主要的致死因素。其引發原因是長期臥床、照顧不當和抵抗力差等,以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亂,肺水腫瘀血,以及肺部分泌物墜積、嘔吐物誤吸入氣管等。護理關鍵,一是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感冒;二是注意呼吸道,使臥床病人的面部轉向一側,當呼吸道有分泌物或嘔吐物時,要及時吸出或摳出;每3~4h輕輕變動病人并輕拍背部,預防分泌物積貯并易排出;喂食時要小心,防嗆。

        2.3 定期翻身與減壓,預防褥瘡 預防褥瘡的主要原則是定期翻身、減壓,經常更換,每2~3h為患者翻身一次。對皮膚微循環不佳的病人縮短翻身時間,每1~2h翻身一次。對經常受壓部位勤按摩,對其局部使用氣墊、氣圈、海綿墊等。另外,保持床墊柔軟,床整、潔凈并勤于更換;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無碎屑;及時更換潮濕的床單、被褥和衣服等。

        2.4 加強飲食護理,預防應激性潰瘍 應激性潰瘍是腦梗塞的常見并發癥及致死原因。資料顯示,顱腦損傷后應激性上消化道病變的發生率為40%~80%[3],病位在胃部或食管。因此,飲食護理要到位,措施包括:急性期溶栓前應禁食,溶栓后給予易消化、低鹽低脂飲食。吞咽困難嗆咳者可留置胃管行鼻飼飲食;恢復期應控制脂肪攝入(減少動物脂肪),烹調用植物油。同時控制總熱量,限糖限鹽,適量增加蛋白質和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食物??傇瓌t:飲食宜清淡、細軟,多綠色蔬菜和高纖維素,定時進餐,足量飲水,不宜高糖、過咸、高動物脂肪的食物,不宜飲酒。

        2.5 及時康復指導,預防關節攣縮 腦梗塞患者通常出現偏癱,若未得到良好的康復訓練,患側肌肉會發生廢用性萎縮,肌肉萎縮加上張力升高,關節活動受制,會造成關節攣縮、畸形及活動疼痛。由此,康復指導要及時到位。急性期,待病情穩定后就要與病人及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早期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可進行按摩和被動運動,逐漸增加活動量。鼓勵病人主動活動,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失語癥者盡早協助其語言訓練。恢復期鼓勵病人獨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動,以增進其自我照顧的能力和信心,及早回歸家庭和社會。

        3 護理效果與體會

        由于護理得當,本組87例,除1例肺部感染外,無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筆者認為,護理措施要始終圍繞病情,提高預防并發癥的護理針對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次生災害”。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盡心盡責,嚴密觀察患者,準確判斷病情,多向醫生報告,多與患方溝通,共同促進病情有好的轉歸。當然,護理措施不僅限于這些,如對意識障礙或偏癱病人,要做好安全護理,防止其墜床或跌倒;做好用藥護理,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承擔護士的宣教責任,使病人及家屬了解更多的防病養生知識等,這些對防治腦梗塞、干預并發癥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李淑芝.80例急性腦梗塞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8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激情中文在线不卡 | 精品久久精品老人网 | 免费国产真实迷jian系列网址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2020 | 欧美17禁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