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建設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
為確保“公民道德宣傳月”活動順利開展,委局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召開干部職工會議進行了安排,認真傳達了關于組織開展2017年“公民道德宣傳教育月”活動的有關要求,使全委干部職工充分認識了進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在組織宣傳和學習教育中,委局針對時間緊、工作任務重、工學矛盾相對突出的實際情況,科學處理工作任務與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活動的關系,開展了相關宣傳活動。一是充分利用干部職工例會,組織委局干部職工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重點學習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不斷提高全委干部職工的思想道德修養。二是要求全體干部職工在下鄉開展工作時認真宣傳公民道德建設要求及紀律要求,積極營造“有道德、守紀律”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開展活動,成效顯著
在開展公民道德宣傳月活動期間,委局職工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實踐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結合行業特點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自三月集中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教育活動以來,xx縣民政局嚴格按照縣精神文明委《關于開展2016年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的通知》(x文明委[2016]x號)文件要求,認真開展各項宣傳教育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宣傳教育月活動順利開展。局黨組高度重視宣傳教育月活動,將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教育月作了局黨組會議的重要議題,認真分析研究,找準切入點和活動載體,落實專人具體負責這一活動的開展。一是在干部職工中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宣傳教育活動;二是創新活動方式,開展生動活動的宣傳教育活動;三是深入推進社區公民道德建設活動的開展。通過近一個月的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干部職工的道德修養,為各項民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二、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深化“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一是組織干部職工積極參加縣“雙創”活動,使廣大干部職工自覺融入到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和國家級衛生縣城活動中去,并按照各自的目標任務,細化措施,真抓實干,推進目標任務的落實和完成。二是利用每周學習日活動,開展公民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學習縣上下發的有關文件精神,了解縣上近期重點工作,把“學雷鋒樹新風”活動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要求職工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深入基層,貼近民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體現順民意、解民憂、促和諧,為廣大困難群眾提供快捷便宜實在的幫助,從而促進各項民生工程的落實。三是結合工作實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利用“植樹節”組織職工到烈士陵園和福利中心進行植樹綠化活動。
三、深入推進社區公民道德建設活動的開展。按照市民政局關于開展“學雷鋒樹新風”進社區活動,民政局分管領導會同基層政權股深入社區進行指導、督促,有效地推進了公民道德建設活動。一是以各項活動為載體,深化“學雷鋒樹新風”活動,如楊柳河社區利用“三八”國際婦女節開展廣場文藝活動,宣傳文明縣城建設,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活動,使廣大市民在喜聞樂見的廣場文藝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城西社區、城中、城北、城東社區以關愛活動為載體,在助老助殘活動中,組織市民和青年志愿者為殘疾人、老年人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開展了殘疾人無障礙進家庭活動,受到殘疾人朋友的歡迎和廣大市民的稱贊。二是市民培訓,以市民學校為陣地,加強市明文明知識、文明禮儀、道德規范等內容的培訓,提高市民素質。三是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為載體,加強文明勸導工作。城北、城中社區組織社區干部和協管員、青年志愿者走進公園和街道進行文明勸導,為規范市民文明行為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存在的問題:一是活動形式還比較單一,有待進一步創新;二是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加以落實;三是社區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不平衡,有的活動形式多,效果好,有的開展得還不夠深入。針對存在的問題,局黨組要求分管領導和相關股室,進一步分析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制定出整改措施。一是集思廣益,調動廣大職工的參與積極性,出謀劃策,更生動有效地開展公民道德教育。二是找準工作與道德教育、作風建設的結合點,形成長效機制,激勵廣大職工在本職工作中建功立業。三是進一步加強對社區建設的指導,調查研究,共同做好社區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為建設“生態xx,鴿子花都”作用應有的貢獻。?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保全身體,愛惜生命是最基本的孝道。保全身體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保護自己,不使自己生病;二是維護好自己的聲望,不做有損道德的事,以免使自己陷于不義。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做有損自己聲望,有害自己身體的事,不給父母造成心理壓力。保全身體更深層次的意義是,珍愛生命。珍愛生命是傳統孝文化的元意識,是傳統孝文化的哲學體現。一個人只有做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會呵護他人,才會以感恩之心面對世界。
二、重視孝親教育,引導大學生踐行孝道
農耕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由于生產的需要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孝成為維系這種大家庭的倫理紐帶。當今社會,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松散化,父母子女之間更多是以親情力量來維系,孝的強制力大幅度弱化。現代人知識和經驗的獲得,不再主要依靠老輩人的身教口授。家庭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轉化到了學校等社會機構和傳播媒介,年齡不再是智慧和權威的象征,老年人在整個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孝文化的基礎大大削弱等,這種種情況導致了孝文化的“不景氣”。“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現代人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很多問題:一些子女對父母只是贍養,而忽視了敬愛;很多人懂得報答父母之恩的道理,也有感恩之心,但一直延遲沒有實行,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更有一些人認為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他們給老人買房子以示孝心,將老人托付給保姆之后便不聞不問,忽視了父母內心和情感上的需求等。古話說,敬與不敬,正是“人禽之別”。行孝就要有敬愛之心,要了解父母的真正需求。孝順不一定要給父母錦衣玉食,有時只是在一杯茶,一盆洗腳水之中。大量的公益宣傳節目啟發我們,必要的孝文化教育能夠引導人們正確行孝。
三、重視“仁愛教育”,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
“夫孝,德之本也”“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一切優良的道德修養由“孝”產生,“孝”可以帶動和維護其他美德。孝是以仁愛為基礎的,并且從家族生活中的親情推及于人,包含著博愛的精神。《禮記禮運》有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要求我們在家庭內部敬愛父母,在學校以同樣的情感去關愛同學,尊敬師長,在社會的大家庭中更要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其他社會成員。“民之生也,心之德為仁,仁之發為愛。友親,本也,及長,末也”。現代城市越來越擁擠,而快節奏的生活,使社會成員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人情冷漠已成為長久以來的“社會病”,因此,我們要以孝文化為指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給人際關系增加親切感。孝從基本的家庭單位的血緣關系推及到與朋友,師長,鄰里等社會關系中,有助于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孝是當代大學生形成和諧人際關系的道德基礎。大學階段,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與父母、老師、兄弟姐妹、同學等形成的社會關系。而一切關系均是基于孝而發生的,一切人際關系均是以血緣親戚的基本關系展開的。從精神機制上看,一切和諧關系的基礎就是“推仁”,將父母的敬愛推及于人,就會處理好其他人際關系,從而營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重視孝文化發掘,培養大學生愛國意識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點,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教育發展綱要》指出:“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這就告訴我們,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搖籃,家長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有權威的德育老師,也是終身老師,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教育未成年人分清事非,辨別善惡,用公民道德來調整,規范孩子們的行為。可見,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教育誤區:在兒童觀方面,有些家長見“物”不見人,將孩子當成面團,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無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和獨立人格,致使孩子成為家長的私有財產,看成是知識的容具,考試的機器,成為縮小的大人,缺乏應有的天真和靈性。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對孩子的思想道德精神上的優化。物質上,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管理上包辦一切;評價上重智輕德,認為只要考出好成績,就是好孩子,將來就是好人才。正因為教育誤區就產生了孩子與家長的一些不和諧現象:一是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希望值過高,讓孩子感到壓力太大,忽視孩子其它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特別不注重孩子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二是家庭不和,孩子和家長感情疏遠,長期不說話,甚至產生反感;三是父母對孩子的交往,尤其是對異性同學的交往干涉較多;四是家長對孩子過分關愛或者對孩子評價不妥,從而引起親子矛盾;五是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參加活動,或只限于在一定對象內交往,家長往往會怕孩子學壞了,但孩子本身確認為要出去接觸社會,增長知識;六是家長與孩子缺乏交流溝通,有的甚至是把雙方溝通變為父母單向的訓斥。
孩子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前途命運。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關系到國家是否后繼有人的百年大計。因此,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二十一世紀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質,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能力,吃苦耐勞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具備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
總之,作為家長要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
關鍵詞:道德建設;教師;青少年
當前,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巨大沖擊,和教師形象不符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教師良好的形象。比如一些教師把青少年清晰地分為三六九等,不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能做一視同仁。對優生有優待,對后進生沒有好臉色,這會給處于青少年帶來非常大的心理陰影;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在提倡更新教育觀念時,樹立新時期的教師形象,已經成為老師面臨的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加強師德建設,為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動力和源泉
青少年是道德發展的主體,教師要對受教育者的未來負責,而不能只看個人眼前的利益和榮譽。教書育人要真正重視于青少年的成長,目光不能短淺,也不能急功近利,要從大處著眼。教師對青少年教育的重點單單停留在應試上,就很容易忽視青少年全面健康的發展。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愛心,把青少年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考慮到青少年的未來發展。
二、通過加強師德的建設,陶冶教師的道德情感,進而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
教師在履行道德義務的行為中,如果沒有真摯的感情,只憑“理智”去履行了應盡的義務,那么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勉強。師德的影響力就很難發揮出來,以至于學生對“善”不能很好地學習,對“惡”也沒有恨的心理。所以,注意環境的創設是陶冶教師的道德情感的關鍵,其中主要就是教師道德情感建設。在教育過程中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方式,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和思想進行討論和批評,強調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還應當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要從正面積極自我客服,從而對青少年樹立堅忍不拔、不畏困難的道德意志。
三、注重教師的行為訓練,促進教師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所謂道德習慣,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覺基礎上,自然而然產生的持續的道德行為。學校通過各種教育方法,對于教師自覺按照道德要求規范行為、調節行為和評價行為是極為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把自覺的道德意志轉化為實際的良好的行動,并經過日積月累而成為高尚的道德習慣。只有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提上來了,才能更好的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行為訓練。訓練的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課和社會實踐等,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的道德行為,從而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四、加強師德建設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注重師德的建設,對每一位教師都是非常重要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身為一名人民教師,絕對不僅僅只傳播專業知識,更要在做人方面,道德方面都為青少年做出模范和表率。教書育人需要端正心態,心中充滿愛,才可以更好的影響青少年。工作中,教師要嚴于律己,只有嚴于律己才能嚴格要求和管理青少年。只有嚴于律己才能服眾,才能使青少年信服。作為教師過硬的專業知識必不可少,只有具備了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使自己能夠較好青少年的同時,更能是青少年信服。教師不能只憑自己的經驗夸夸其談來給青少年上課。而應該是有豐厚的知識,運用教學的藝術傳達給青少年。教師教育的觀念、知識內容、教學方式只有跟上社會和時代的進步,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總之,搞教育不能盲目的跟風走,搞形式主義,這樣一來我們的教育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我們不能強求所有人都完全一致。素質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師德教育的工作。只有有了高尚的教師隊伍,學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風,有了良好的教風才能更好的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戚萬學,主編.道德教育新視野[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著.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于光遠,陳保平,著.教師素養新論[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意義舉措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職業活動中對于教師職業的地位、作用及其對個人生活意義的看法,教師職業道德是一種具有明確目的性、自黨性、堅定性的職業、選擇態度和行為的體現,對教師職業動機和目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 教師職業道德現狀
在我國,教師職業往往被賦予強烈的社會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師只有竭盡全力地做好本職工作,才能擔負起社會的厚望。現實中,教師雖然安于辛苦的現狀,視忙碌的工作為獲取幸福的過程,卻絲毫不能擺脫繁忙工作和社會壓力帶來的職業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逐漸更多地關注教育工作的結果而非其意義和價值。
2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2.1 是聚集社會正能量的需要。教師的師德師風狀況,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和人才質量。教師職業道德作為公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維護國家、社會、職業集團利益和倫理秩序為出發點和基本原則,它所要求和倡導的職業道德規范是:熱愛教育事業,教書育人,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面向全體學生,熱愛、尊重、了解和嚴格要求學生,為人師表,作風正派,廉潔從教以及集體主義和人道主義原則等,是整個社會生活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了與人們利益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法律、生活等重要的社會領域,對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
2.2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培養高素質教師的需要。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也是學校聲譽的奠基者和傳播者,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交流借鑒的紐帶,更是優良學風、校風的建設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教師隊伍素質中至關重要的方面。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自覺按照社會主義教師職業道德要求進行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覺抵制和克服各種與社會主義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識。才會使社會主義教師道德原則、規范轉化為個人穩定的內心信念,才會按照社會主義教師道德原則規范去工作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同時,市場經濟和開放環境給教師職業道德帶諸多新挑戰,直接影響到教師政治信念價值取向、職業精神,要切實解決教師隊伍中現實存在的問題,就必須大力加強和改進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實抓緊抓好師德建設。
2.3 學校所要培養的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在人格與心理上全面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這就使得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除應具備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還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不僅要以高深的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同時也要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來感化學生。教師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操、精神風貌和行為習慣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通過這些,真正實現學生在專業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3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舉措
3.1 建立合理的職業期待。由于教育對象的獨特性、主體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斷變化性,對教師很難實行嚴格的程式化、制度化、技術化和數量化的管理。教師只有認識到自身職業對社會和學生健康發展的重大作用,才能對工作持有果敢與剛毅的態度,才能從瑣碎的工作中獲得幸福的感覺。作為教師應了解到自己事業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不要因為自己的現狀與預期目標相差太遠而產生消極情緒;教師要熱愛學生,多看其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樣不但有助于師生關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師生的心理健康。
3.2 建構堅實的職業認同。職業認同是指一個人對所從事的職業在內心認為它有價值、有意義,并能夠從中找到樂趣的心理過程。職業認同既是教師從自己的經歷中逐漸發展、確認自己的教師角色的過程,又是教師對自己當前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認同程度。教師職業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這種堅實的職業認同。而建構職業認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師的教學欲望,即教師能把教學視為自己的內心渴望和自覺傾向,在這一過程中享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自由創造的喜悅和自我價值的升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當前,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相互配合不力,甚至斷檔脫節,這是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也是當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提高學校教育的實效性
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來,德育工作者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但從總體上來講,學校的德育教育與形勢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一)端正辦學思想
長期以來,教育步入了一個誤區:注重“育分”,忽視“育人”,盲目地追求分數,片面地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這種以“育分”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呈現出知識不少而能力不夠、文化成績好而思想道德素質有缺陷的現象,不能適應時展的客觀要求。為此,要處理好以下兩大關系:
1.擺正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從“育分”中突圍出來,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不斷改革和完善升學考試制度,開辟“多通道”,讓各種人才脫穎而出,改變單純以分取人的招生制度。
2.處理好智育與德育的關系。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必須緊扣教學工作,糾正“兩張皮”的現象,使教學工作不但可以教好書,而且可以育好人。具體來講,一方面要大力發揮“兩課”(思想政治課和班會課)主渠道優勢,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學科的德育功能。
(二)創新教育方式
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需要工作方式和手段的創新。當前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存在著嚴重的成人化傾向,這種教育方式違背了未成年人的成長規律,只能扼殺其“天性”,最終將教育拖進“死胡同”。“玩”是未成年人的本質需求,對未成年人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游戲”中體會人生,在“吵鬧”中認識朋友,在“互動”中學會行動。為此,要從未成年人的認知規律出發,設計德育教育的新載體和新方法。比如,游戲、動漫畫是未成年人最為喜聞樂見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我們應該大力開拓游戲、動漫畫產業,用內容健康、形象生動的文化產品去吸引未成年人,讓其在藝術享受中得到生活啟迪和人生教育。
(三)尊重認知規律
當前的學校德育課程的設置還沒有完全順應未成年人的認知規律,德育的要求起點過高,脫離未成年人的實際需求。現在的學生從小就被灌輸:愛祖國、愛人民等,出發點雖然很好,但未能擺脫“揠苗助長”的窠臼。對未成年人來講,首先要教其學會怎樣做人,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當前的德育教育就忽視了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忽略了一個人成長的客觀進程。對于“祖國”、“人民”,小學生很難理解其真正的內涵,其結果往往是,多少年的學校教育,一旦面對社會現實,就起不了引導、抵御的作用,顯得很蒼白無力。
(四)開展實踐活動
道德的形成需要經過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個基本過程,也就是說,完整的道德品質應該是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結果。沒有符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實踐活動,思想道德教育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任何道德選擇、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模式都是在道德實踐中產生和鞏固下來的。因此,今后要廣泛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引導未成年人通過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增強家庭教育的影響性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首要的責任,因為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是未成年人的第一監護人。但目前家庭教育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客觀要求還不相匹配。
(一)強化“親子教育”
目前,許多學生家長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缺少時間和精力進行“親子教育”,從而形成“隔代教育”和“保姆教育”的現象。由于上代人和保姆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往往只注意對孩子的服務和物質滿足,很少顧及孩子成長方面的問題。
(二)規范言行舉止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言談舉止對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家長要意識到自己在引導和教育未成年人工作中所擔負的職責,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不斷接受再教育,時時、處處規范自身的言行,用自身的文明行為引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三、發揮社會環境的熏陶性
社會環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賴以形成的場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但社會環境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現實要求還相差較遠。
(一)凈化社會環境
要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堅決阻斷成年人群中的不良觀念和行為對未成年人群的負面影響。要努力營造文明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環境,使未成年人“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盡快建立包括煙酒經營限齡制等在內的法律法規,以有效的“防護網”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促進文化育人
未成年人實現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是模仿學習、認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觀認同和自我強化。因此,社會向未成年人提供什么樣的道德榜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道德學習的方向和行為規范的性質。未成年人由于識別事物的能力有限,加上自控力比較差,容易受到引誘和誤導,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良后果。因此,文化部門有責任為其提供為他們所認同的、健康向上的道德人格榜樣,最大限度地發揮榜樣的道德感召力和影響力,發揮公共文化活動和設施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化、熏陶作用。
四、強化德育教育的聯動性
【關鍵詞】 高等院校 體育教師 職業道德
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是高校體育教師在從事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要體現高等教育的專業特點,作為高等院校體育教師,應該具備本專業的職業道德。
對高等院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
1.教師職業道德。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其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職業是一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而只要有人和人關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二是教師的行為規范分為技術規范和道德規范,這種規范本身具有潛移默化的示范帶動效用;三是教書與育人緊密聯系,教師的道德品質和境界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勞動工具。
2.高等院校教師職業道德。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調節高校教師與他人、高校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對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教師勞動任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從業者的道德品質是教師職業的必備素質之一;②教師勞動過程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教育實踐活動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調控機制;③教師勞動對象的特殊性,客觀上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④教師勞動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維護師道尊嚴的關鍵因素;⑤教師勞動產品的特殊性,賦予了教師職業活動特殊的社會責任,這一社會責任決定了教師職業道德特殊的社會價值。
3.高等院校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一般社會公共道德在體育教育中的表現。體育教師要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本領,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和能力,并促進身心的心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的完善和發展,使學生掌握體育衛生的基本知識和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等院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高校部分體育教師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道德素質落后于時代,由于對自己的定位出現偏差,疏于對教育理念的學習和提高。這種片面認識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不少體育教師只知教書,忽略“育人”。
2.高校部分體育教師不注重教育觀念的更新,個別教師往往以長者、教育者、權威者的身份出現,忽視學生渴望尊重、要求平等的心理感受,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和對立,導致部分教師道德失范。
3.部分體育教師對物欲的過分追求導致理想信念的偏離,忽視自我良好形象塑造,不能正確處理集體與個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利益關系。
李潤梅對當前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其根源,她指出:①市場經濟的沖擊,造成體育教師隊伍顯性流失。金錢誘惑使其重功利性,從而缺乏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②傳統的運動技術為中心的體育觀念的束縛,致使部分體育教師產生自卑心理,喪失進取精神。③不夠健全完善的體育制度的困擾,挫傷教師工作積極性,弱化其教學責任感。④學校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失衡,使其事業心受到挫傷,職業追求停滯不前。這些對體育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均產生負面影響。
建立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體系和內容
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的教育對象,處于長身體、學知識時間,可塑性大,這就需要體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真正發揮言傳身教的道德影響力。構建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體系和內容:
(1)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體育職業道德激勵、考評、監督機制;
(2)完善體育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培訓制度;
(3)體育教師要加強道德自律,培養職業道德責任和道德品行;
(4)學校要切實改善體育教師的教學條件,保障教師的權益。
作為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
(1)高校體育教師首先愛國守法
愛國守法是高校體育教師應有的道德擔當。在價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師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輿論導向的作用日益凸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維護黨和國家利益,高校教師應當成為榜樣,自覺抵制違反國家法律、有損國家形象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言行,為國家持續穩定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師應恪守“學術研究無,課堂教學有紀律”,不在課堂上散播影響社會穩定和校園和諧、損害國家利益和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行,積極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公民意識,引導學生做守法的新一代公民。
(2)熱愛教育事業,發揚敬業精神
把體育教師的艱苦勞動和對祖國的美好未來聯系在一起,就能感受到體育教師為此付出的勞動是值得的,從而熱愛本職工作。“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教育”的職業情感就會把它外化為具體的職業行為,就會在自己的崗位上,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熱愛學生,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
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首先要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知識當成人生的最大追求,這正是霍懋征老師提到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要義所在。以學生為本的本質靈魂,是熱愛學生。
遵循教育規律開展教育體育教學,是成功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教育規律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師生互動過程等諸多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遵循教育規律,尤其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高等學校學生的年齡跨度大,身心發展所處階段多樣,如何準確把握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這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不斷深入探討。
二是學科學習本身的特點與教學規律。不同的學科在知識體系、理論建設等方面差別很大,尋找學科教育與學生特點的最佳適配點,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于提高學科人才培養水平非常重要。
三是學習的規律。學習本身有很多規律可循,遵循學習規律科學地組織教育教學過程,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益極為重要。
四是動機與情感影響學習活動的規律。動機和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教育風格、師生關系的狀況等均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影響。
五是注重評估方式對教育教學的導向作用。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的考核,重視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結合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將有利于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
六是重視學生的深度參與和體驗。只有科學合理地給學生提供大量親身參與、實踐體驗的機會,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4)教書育人,立足人才培養
教書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樹人。要堅持四點:一是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我們要努力實施“愛的教育”,愛的教育集中體現在“師愛”上;二是嚴慈相濟,提倡“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既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又要教育他們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學生的個性,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有特色結合起來,做到因材施教;四是處理好本職工作與兼職的關系。
(5)嚴謹治學,弘揚科學精神,努力探索創新
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又要教會學生做人。學生的復雜性、多樣性、多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嚴謹治學,必須探索創新。
(6)堅持誠實守信,力戒學術浮躁
誠實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師進行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在育人過程中要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做學生成才的榜樣,將大學生培養成誠實守信、戒驕戒躁的新一代。
誠實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師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科學研究中,需要高校教師有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要有遵守學術道德,自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規范;也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精神。
誠實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體育教師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本要求。高校體育教師是文化傳承的使者,他們的身影和言論不僅活躍在高校校園,更活躍在社會各界,活躍在世界各地,彰顯大國風范。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2011-10-21.
[2]鄧國良.關于高校體育教師道德建設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17.
[3]尹建業.談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4,7.
關鍵詞 高校青年教師 職業道德建設 對策
高校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教師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和專業素質,才能全面承擔起時代所賦予的重任。40歲以下(包括40歲在內)的青年教師人數高達87萬,所占比例超過了 60%,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狀況、道德品質、專業素質和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關系著“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穩步推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1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加強師德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養成,而且能夠為社會道德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年輕老師年輕、學歷高,但社會和科研經歷不足,還處在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形成階段,對自由化思潮、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等缺乏足夠的辨識能力和抵御能力,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1政治觀念淡化,價值標準失衡
高校教師處于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元化價值取向缺乏政治鑒別能力,忽視對政治理論和國家發展形勢的學習和認識,不能正確把握個人利益追求的重點和方向,過于追求世俗化的名利和物質享受,不利于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貫徹執行黨的方針和政策,有悖于教書育人的初衷。
1.2輕教學重科研,敬業意識不足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的兩部分。但隨著國家在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科研經費的投入,教師職務晉升的評價體系把科研成果作為評價教師能力和水平的核心標準,但青年教師不可避免地把大部分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學術研究中爭取經濟利益和發展機會。
1.3示范意識淡薄,道德素養滑坡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點是塑造人格。但是部分青年教師為人師表意識淡薄,不遵守教學紀律;有的教師學術道德差,弄虛作假;有的教師言行穿戴不得體工作作風散漫對同事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嚴重影響學生整合素質的培養和道德品格的塑造。
1.4師生交流不足,育人意識缺乏
熱愛學生應該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要求。高校青年教師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多與大學生交流思想,但事實上,部分青年教師為了個人利益而忙碌,而疏于與學生的思想交流,不能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從不過問,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2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問題的原因分析
2.1全面深化改革給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帶來的挑戰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物質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價值取向、道德評價、行為選擇、生活方式也發生著變化。一方面人們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同時也為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滋生培育了土壤,部分青年教師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自身品格的提升和職業道德的完善。
2.2高校師德建設機制不健全,評價機制不科學
長久以來,很多高校對師德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將其納入戰略發展規劃中,只重視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硬”指標建設,而忽視了師德等“軟”指標建設。在師德培訓方面,沒有從教師自身發展需要出發,只注重單線師德知識教育,培訓目標設置和內容安排上,過于高深和寬泛,脫離教師生活實際。
2.3部分青年教師職業轉換意識不強
青年教師執教生涯一般是從學生到教師的單純角色轉變,他們既有的年齡特征和職業素養使得他們不能較快適應角色轉換,容易引發其心理困惑,嚴重影響青年教師的自我師德的培養。
3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
3.1加強師德教育,樹立科學教育理念
加強對青年教師的理論教育和價值引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教師,提高青年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理論水平,端正思想認識,掌握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教書育人,從而促進良好師風的形成深化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培養其職業情感,并將其內化為職業理想。
3.2建立科學的師德建設運行機制
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性工程, 高校應對青年教師的師德進行全程化培訓,積極拓寬師德培訓渠道,把師德教育貫穿于教師的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培訓中積極開展以青年教師為主題的師德沙龍經驗交流活動,創新培訓載體,豐富培訓形式。
3.3強化青年教師激勵機制
完善青年教師的激勵機制是提高青年教師師德水準的重要保障,通過加大獎勵、建造教師公寓等多種方式緩解青年教師的生活壓力,為其更好的服務于教育消除后顧之憂。高校青年教師的隱性激勵主要體現在職位晉升與聲譽,在對優秀的青年教師給予物質獎勵的同時,應通過多種宣傳方式對其表彰和宣傳,提高其職業榮譽感。
3.4完善考核評估機制
首先,健全師德評估方案。對青年教師的考評,應將關于教師道德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學術道德、價值取向等進行評估;其次,高校應將師德考評常態化,將考核結果作為青年教師評職評優的硬性指標。將表現突出的青年教師給予表彰,且在評優評先和職稱評定中優先考慮;對于師德表現較差的青年教師予以批評教育,情況惡劣者在評定中實行“一票否決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