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科學教學資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教學資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教學資源

        第1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關鍵詞:科學;教學資源;本土化;開發(fā)

        2011年版《義務教育科學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自然事物的要求,為學生提供了解自然界的機會。這就要求科學教材與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接觸、了解自然界創(chuàng)造機會。而現(xiàn)實教學中,不同的地區(qū)使用同一套教材普遍存在,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教學資源不一定適合當?shù)氐膶W情。目前,結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本土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特別適應由于實驗器材缺乏,信息不夠通暢,教學信息資源少等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教學實施和學生有效學習的情況。

        其實,在我們身邊可供開發(fā)的教學資源極其豐富,如自然資源、動植物資源。學??山M織教師自制教具,或將教材中部分實驗適當改變成小成本的實驗引進教學中,將教學資源進行本土化改造。對于教學資源的本土化改造,使教學資源更有效地為學生學習服務,本人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貼近生活實際,用本土資源替代教材資源

        現(xiàn)用的浙教版科學教材中有很多的動植物資源都是經典的教學資源,但部分資源在我區(qū)很少,有些學生甚至沒接觸過。雖然可借助圖片、多媒體展示,但缺少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教師在不改變教學目標前提下應考慮應用本土資源代替。

        1.在七上《常見的動物》教學內容中,有關魚類特征的探究時,書本中提供的魚類圖片以青魚、草魚等淡水魚類及在市場上比較少的黃姑魚等為例,而在舟山學生生活中常見得多是海洋魚類。于是我就用梅魚、帶魚、鯧魚、青占魚等海洋魚類實物代替書本中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由于這些魚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常吃的,他們感到特別熟悉,討論話題多,發(fā)言的熱情也就更加高漲。

        2.在探究生物的多樣性與人類生存的關系時,考慮到我校臨山而建,山坡上蔓延“一枝黃花”。為了讓學生能清楚地了解外來物種對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的破壞,我把教學場所延伸到校外,讓學生觀察“一枝黃花”,并介紹該物種給當?shù)仄渌参锷L帶來的危害,用“一枝黃花”代替了教材中的“水葫蘆”,并發(fā)動學生動手清除校園內的“一枝黃花”。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了解了如何清除“一枝黃花”,也感受到了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樹立起了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3.在教學中可用本土資源代替教材資源的還有很多,如利用水稻代替當?shù)厣僖姷男←湆W習植物的根系,用當?shù)氐拿拙漆勗齑嫫咸丫频尼勗鞂W習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等。

        二、調整教學進度,使本土資源與教材資源融合

        部分教學內容的正常教學時間與當?shù)氐膭又参锷L周期不符,很難留取樣本。我一般通過調整教學進度的方法,既用好本土資源,又不舍棄教材資源。

        如七年級下教材中“植物的一生”這一內容中,有關于花結構的觀察活動,按正常教學進度一般是安排在5月份。教材中是以桃花、梨花為主來研究的,而本地桃花、梨花等開花季節(jié)主要在3月底到4月中旬,5月份都已凋謝。為此,我嘗試將這章內容與前一章內容交換時間,使教學內容與當?shù)氐闹参镩_花時節(jié)相符。在上這一節(jié)課時,后山上的桃花、梨花開得正艷,我把課堂改在學校后山,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學生表現(xiàn)更為積極主動。學生們各自拿出自己的觀察工具,根據(jù)小組分工進行仔細觀察,有的用放大鏡觀察花的結構;有的用照相機從不同角度拍攝;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頭有沒有黏液,聞一聞花香;有的還到處尋找其他不同的花。組員之間配合默契,從課堂反饋看,沒有從大自然中采摘花朵,同樣也能讓學生知道花的結構,并懂得如何區(qū)分不同種花,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每個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喜歡上科學課。

        三、改進實驗方法,充分開發(fā)本土生物教學資源

        教材中的一些實驗和活動雖然經過精心的設計,但由于學校可利用的實驗器材的限制,部分實驗的材料的獲取難度較大,使實驗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導致實驗失敗,大大影響教學效果。教師對一些實驗的改進和本土實驗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在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教材中是用豆芽裝入塑料袋進行實驗的。但該實驗中存在的明顯問題是:塑料袋氣密性較差,且豆芽裝好后保溫困難,不保溫則產生的二氧化碳較少,容易導致實驗效果不理想。

        結合課前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從實驗器材和材料的選擇上下手對該實驗進行了改進。我選用大的飲料瓶代替塑料袋以解決氣密性問題,并用溫水浸泡后已有少許發(fā)芽的谷子代替豆芽。裝置中實驗材料的數(shù)量大大增加,且容易保溫,使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大量增加,實驗效果更加明顯。

        總之,教學資源的本土化開發(fā)利用還需要我們教師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地選擇和整合,才能使科學課程更適合本校學情,才能使教材資源與本土自然資源有效結合,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朱清時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科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第2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古今中外,凡有成績者無不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有著濃厚的興趣,推動著他們孜孜不倦地努力而最終取得成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教學設計時應盡可能富有活動性、趣味性,應注重教學資源的運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自主學習、運用新知識,增加新技能。

        鑒于我校目前條件,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許多時候我們的實驗都要在因陋就簡的狀況下進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發(fā)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條件。作為本科目的老師,我始終有意識地通過尋找和利用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

        首先,我調動學生收集大量的科學圖片,包括動物、植物、自然現(xiàn)象等方方面面的,指導他們整理歸類,剪貼成冊,做好文字標識。在教學中,學生能根據(jù)所學內容,在圖冊中找出對應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哪些是胎生動物,哪些是卵生動物;初步認知人類與環(huán)境、人類生存與大自然的關系等,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在實際操作中,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收集信息,提高圖書和網(wǎng)絡的利用率。與此同時,我也會提供必要的幫助。如五年級在學習關于地球的運動這一單元,對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更深刻地了解了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以前感到很困惑的問題。比如:地球自轉的方向,地球上為什么會有一年四季,天體為什么會東升西落,等等。結合圖片,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不斷變化,對這個人類共同的家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伴隨科學探究的趣味性漸濃,探索地球奧秘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把學生觀察和實驗的情景拍下來,放在電腦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以此增強其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充分利用學校的現(xiàn)有教學資源。我和學生們對學?,F(xiàn)有的一些實驗用品進行了清理和歸納,清洗一應物品,對殘損的教學用具加以修繕和整理,并充分利用到課堂教學中,如小電機、玻璃瓶、風向儀等。在科學教學中,電化教學可以通過聲、光、圖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習得更加積極主動。

        小學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家庭電路的設計;天氣、氣溫、風向的觀測和記錄;探究居室養(yǎng)花的學問;尋求水壺除垢的方法等。同時,我還注重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如:廢棄的飲料盒罐可以做聽診器、土電話、小昆蟲觀察盒等很多實驗。還有飲料吸管、小藥瓶、導線、鐵釘、小磁鐵、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絲、食品包裝盒、繩、袋等,都可以用來做出精彩的科學實驗。為了做實驗,學生從家里拿來油鹽醬醋,甚至是爺爺?shù)睦习赘?,媽媽留用的小花布,自己喜歡的小電動機……每當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們的學生很可愛,也很聰明。五年級在學習《土壤中有什么》這一課時,沒有適合的水槽做實驗,他們就找來裝鞋的盒子粘上膠布當水槽;沒有玻璃杯,他們就用礦泉水瓶剪掉一半代替。為了上好這一實驗課,學生們還找來了埋在冰雪里的小樹葉、小石塊、小木塊。為收集適用的磚塊,同學們自己找來不規(guī)則的磚塊,用機器打磨,加工到要求的尺寸,磨破了手指。還有的同學發(fā)動家長幫助自己收集器材,有的同學甚至主動去購買。在學習了《面包發(fā)霉了》這一課后,學生自己買來面包進行發(fā)霉實驗,親眼看到了霉菌的樣子,也體驗到了實驗成功的喜悅。當我面對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有些灰心的時候,他們會說:“老師,我家有,我能帶來。”“老師,這件事交給我,我能做好?!焙孟袷裁炊茧y不倒他們。看著那些充滿求知欲的學生,真的有一種力量在支持著我,每當這時,我會很欣慰,也增強了自信心,我想,為了這些學生,我會更加地努力。為了更好地完成相關實驗,我也總會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在學習《觀察油菜花》一課時,由于地域的特點沒有油菜花可以觀察,我就把家里的大白菜根養(yǎng)起來,幾天后就開出了白菜花,拿到學校讓學生觀察,學生很感興趣,觀察得很細致,結合教材能夠說出花的構造。課后他們把白菜花放在窗臺上,說是很好看,很久都不舍得扔掉。為了讓學生看到動物的成長過程,我親自去抓小蝌蚪,去市場買小魚,去池塘撈金魚藻,制作生態(tài)瓶讓學生觀察。從小小的蝌蚪、米粒大的小魚,到后來的小青蛙、游來游去的小魚苗,學生親眼看到了卵生動物的成長過程,他們感到很神奇,獲得了相關知識,同時也收獲了一份愛心。因此,科學教育要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開發(fā)利用現(xiàn)有資源的習慣,而課程資源的重要價值正在于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多種機會、條件、時空和途徑,而這正是科學教育的內涵。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我本身的科研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較以前有了明顯的進步。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使科學課堂變得豐富起來,以前覺得束手無策的問題通過同學們的積極努力也都能迎刃而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我還有意識地把學生探究科學活動的時間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不時進行觀察實驗、調查研究和動手實踐。例如,為了研究廢舊電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我引導他們在家里做了探究性實驗,獲取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及感性資料,形象地證明了廢舊電池對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此,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與此同時,我還結合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實地觀察。如六年級教材中《橋的形狀和結構》這一課,在講課之前,我讓學生在放學的路上,或去其他地方的時候,留心觀察,掌握第一手資料,在學習這一課時,學生便能夠得心應手,很快掌握了橋的結構特點的有關知識,并能夠根據(jù)教材的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畫出觀察過的橋,寫出關于橋的短文,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表達自如,圖文并茂地表現(xiàn)對橋的認識。我覺得這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書本知識,還讓學生利用了生活中的現(xiàn)有資源,學會了觀察和表達。

        我校地處農村,地域的因素給科學試驗帶來了廣闊的教學資源,學生生活在大自然這個天然的“實驗室”里,有著開展科學探究的廣闊空間。這里有活生生的蟲、魚、鳥、獸;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樹木、山岳土壤和巖石。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我會帶領學生去田間地頭,觀察植物的生長;去尋找小動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親眼看到它們的成長過程,讓學生置身于自然界的懷抱。如三年級科學教材中的《大樹和小草》《螞蟻的觀察》《蝸牛的觀察》等,我便充分利用了本地資源。學習《蚯蚓》這一課時,同學們自己去挖蚯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蚯蚓養(yǎng)殖實驗。有的通過實驗證明了蚯蚓喜歡潮濕陰暗的環(huán)境,它對外界刺激有強烈的反應,特別是當它突然暴露在光線下,其反應更加明顯;它的身體對于震動非常敏感;有的同學通過對蚯蚓的解剖實驗,發(fā)現(xiàn)了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強等等。

        我還鼓勵學生從電視節(jié)目入手,加強學習,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讓學生觀看《人與自然》《動物世界》《走近科學》等專題欄目,其內容、圖文、解說等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是教師在課堂上很難達到的。通過觀看這類節(jié)目,許多同學寫出了深刻的體會和感想。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它涵蓋的內容很廣泛,可謂包羅萬象。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寶藏,從周圍生氣勃勃的動植物到千變萬化的天氣現(xiàn)象無不可以列入其中。在科學課中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經歷,積極提倡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只要教師善于組織、引導,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就比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后,不能停留在興趣層面,更要不斷引領學生對周圍世界等各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就說明科學課的教學內容不應拘泥于教科書,而要深入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因此,科學課的教學也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社會、家庭、網(wǎng)絡、課外讀物等的多種教學資源,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的科學現(xiàn)象的觀察、體驗。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

        科學課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我牢牢把握把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在課堂“生活”中學習知識,這樣既開闊了思維,又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能讓學生在自發(fā)的狀態(tài)下,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實踐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勤奮學習,還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茖W教學就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自己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自主進行科學實驗,總結研究成果,在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終生學習和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實現(xiàn)科學教學的終極目的。

        第3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新課程提倡的教學過程應當是一個多邊互動、不斷生成的動態(tài)過程,而非線性的、統(tǒng)一的、可以預測的、死板的過程。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往往容易稍縱即逝。那么,在科學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生成,如何進行教學價值的判斷和教學思路的調整?面對課堂中生成的資源,如何開發(fā)和利用,讓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發(fā)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 創(chuàng)設境遇,開啟學生生成起點

        科學教學在達成教學性目標的同時,更應關注表現(xiàn)性目標,即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活動中具體的、個性化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基礎出發(fā),從教材與學生兩個方面摸清課堂教學生成的起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境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任務,并不強行要求他們達到統(tǒng)一的結果。從而啟發(fā)學生生成的動機,開啟生成的起點。

        [案例1]“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片段,給巖石分類

        師:把我們帶來的巖石合在一起研究,給它們分分類,你們打算怎么分呢?

        (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讓學生自己確定分類的標準,如顏色、形狀、光滑程度、輕重等都可以,不必拘泥于統(tǒng)一的標準。)

        師:每個小組商量商量,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給巖石分類。

        (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思考適宜的分類方法,并在此基礎上交流匯報每個組采用的不同分類方法。)

        師:通過剛才的分類,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通過潛在的觀察活動,學生生成了更多的巖石的特征和分類標準。)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境遇——把標志性的巖石樣本與學生自帶的巖石混在一起進行分類,打開了學生的思路,為學生的生成埋下伏筆。有的學生以巖石樣本的標準進行分類;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帶巖石具備新特征,也可以單獨成為一類。通過創(chuàng)設發(fā)散的、開放性的問題境遇,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引發(fā)學生的觀察,做出新的嘗試。這種教學境遇并不指向單一的答案目標,而是多元的、開放的,由課堂上學生個體的學習經驗和探究過程所決定,并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個性化的表達。在教師的調動和啟迪之下,形成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發(fā)現(xiàn)異彩紛呈,成為生成的起點。

        二、 互動交流,激活課堂信息資源

        教學過程并非單一的“教—受”過程,而是教學中多因素互動的過程;也非師生間的單向傳遞,而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生成性教學資源因互動而存在,通過互動,才有新的信息、資源的生成??茖W課中互動性的教學方法有談話、討論、共同探究等方式。

        [案例2]“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片段,觀察巖石的特征

        師:(對于巖石)怎樣觀察?用什么方法觀察?

        生1: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手摸一摸。

        師:用這些方法可以觀察到巖石的什么特征?

        生1:顏色、大小、形狀、花紋,還有光滑程度。

        生2:還可以用天平稱。

        師:那觀察的是它的什么特征?

        生2:輕重。

        …… ……

        師:好,這些好方法,你們都可以試試。給大家提個建議,每人選擇其中的一塊巖石進行觀察。小組里商量一下,你們需要什么工具,請一個代表到工具車里來選。然后仔細觀察,并記錄。

        (學生交流觀察方法與發(fā)現(xiàn)。)

        ……

        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中,逐步商討出觀察巖石的種種方法和觀察探究的結果,在互動交流中產生豐富的生成性資源。

        這種對話不是簡單的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更是師生以平等的關系、開放的心態(tài)、謙虛的態(tài)度來交換彼此的思想,探討觀察、探究方法。互動交流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知識的傳遞,也不光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更多的是科學視野的拓展,是師生精神的交流。

        三、 因“勢”利導,豐富教學過程

        面對具體的課堂中學生生成的資源,教師不能生搬硬套預設的思路,而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最終目標,積極引導,因勢利導,從而展現(xiàn)出豐富的教學過程。

        [案例3]“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片段

        學生在實驗前準備了多種實驗材料,探究“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減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會怎樣”這一問題。實驗中大多數(shù)小組都發(fā)現(xiàn):減小同一物體的體積,不會改變它們的沉浮??墒?,有小組卻發(fā)現(xiàn):本來在水中會浮著的胡蘿卜切成小塊后,卻沉到了水底。同學們表示疑惑,課堂上起了爭論……

        師:那么,胡蘿卜放入水中到底是沉還是?。渴俏覀儗嶒灢僮鞒隽藛栴},還是胡蘿卜本身出了問題?

        (教師并沒有忽視學生中所出現(xiàn)的不同聲音,而是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

        學生觀察討論后發(fā)現(xiàn):胡蘿卜切面上各部分疏密程度不同。用放大鏡觀察,切面上有的地方有氣泡。用手壓,疏的部分感覺較松,密的部分手感較實。

        師:氣泡多說明里面的空氣多,氣泡少說明里面含的空氣少。胡蘿卜各個部分的結構不一樣,所以它的沉浮情況也會不一樣。

        案例中的教師進行了準確的價值判斷,主動應變,對教學思路進行了適應性的調整,引導學生層層剖析,使學生對物體的沉浮的認識更加具體、豐滿。豐富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獲得生動的發(fā)展。

        四、 妥善應對,發(fā)揮偶發(fā)事件價值

        課堂偶發(fā)事件是指教學過程中始料不及的,由學生、教師或環(huán)境因素誘發(fā)的,背離課堂教學目標,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妨礙教學任務完成的事件。例如小組合作中學生出現(xiàn)的爭執(zhí)與糾紛等不合作的現(xiàn)象、實驗中出現(xiàn)的不規(guī)范操作和意外等等,這些常態(tài)中的偶發(fā)事件存在于真實的課堂中,無需回避和遮掩。如果把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學過程中生成的一種有益的教學資源,則能夠變不利為有利,發(fā)揮偶發(fā)事件的價值,對學生的發(fā)展就會產生附加價值。其實,教師只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關注、理解、體察,不斷留意學生的變化與反應,捕捉偶發(fā)的教育契機與智慧火花,并對學生的反應作出積極的回應,就能抓住時機,主動應變,及時解決問題,課堂資源就會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第4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關鍵詞: 科學教育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 教育策略

        1.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價值

        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方式是讓學生直接獲得他人探索的結果,學生缺少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缺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鍛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由教師教授變?yōu)榻處熤笇?,讓學生聯(lián)系社會,自主探索,思考生活周邊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行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得到體會、感悟,發(fā)展學生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其他學科課程無法替代的,該課程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觀,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心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及吃苦耐勞的精神。

        2.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現(xiàn)狀

        為了了解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狀況,對遵義市部分擔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共50份,有效問卷46份,有效問卷率92%。

        2.1師資

        2.1.1小學綜合實踐師資情況統(tǒng)計

        2.1.2結果分析

        教師綜合實踐教學時間短,擔任0-1年的有54.35%,1-2年內的有26.09%,2年以上的僅占19.56%;專職教師少,非專職教師有84.78%,專職教師僅占15.22%;通過培訓上崗的教師的比例少,接受過綜合實踐教學相關培訓的有10.87%,未曾接受過培訓的有89.13%;科學教育教師擔任綜合實踐教學的較多,科學教育教師占67.39%,數(shù)學教師占13.04%,計算機教師占8.70%,擔任其他學科老師的占10.87%。這說明多數(shù)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的老師教學經驗不足,主要是因為教學時間短,多數(shù)是兼職教師,缺乏專業(yè)培訓,綜合素養(yǎng)不高。

        2.2教學

        2.2.1小學綜合實踐教學現(xiàn)狀統(tǒng)計

        2.2.3結果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得到有效開展,有47.83%的開展了,15.22%的沒有開展,36.96%的存在擠課現(xiàn)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項資金投入少,有58.70%按計劃投入資金,8.70%隨意投入,32.61%基本不投入;多數(shù)學校無專用的實驗室和實驗器材,10.87%有專用實驗室和實驗器材,89.13%沒有專用實驗室和實驗器材;教師基本無意識利用科學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91.30%的教師沒有利用過實驗室或器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8.70%利用過,93.48%的教師無意識地從科學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育資源生成綜合實踐課題。

        從對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因為班級人數(shù)較多(60-70人),活動只能在室內進行,很難在室外開展。

        由于欠發(fā)達地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不重視綜合實踐教學,學校對綜合實踐教學資金投入少,又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多數(shù)教師不愿意投入精力探究怎樣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尤其是科學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沒有落到實處。

        3.合理利用科學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教學

        3.1科學教育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相關性

        科學教育課程課標規(guī)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不斷動手操作進行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這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相同[1],因此,教師可利用科學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中,有一個案例“尋訪小動物――觀察蝸牛和蝗蟲”[2],就與教科版三年級科學第二單元動物章節(jié)的內容相匹配。學生已經通過科學教育的學習具備了探究綜合實踐課題所需的基礎知識,又在綜合實踐活動探究過程中不斷強化,不僅延伸學生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還增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3.2利用科學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

        3.2.1挑選責任心強的科學教師擔任綜合實踐活動教學

        貴州省各師范院校均未開設綜合實踐專業(yè),也未對師范生進行過綜合實踐教學的相關培訓,教學中要想招納綜合實踐專業(yè)出身的教師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不可行的,科學教師就是綜合實踐教師的最佳人選。從理論上講,科學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在大學所學的知識涉及多門學科,具備綜合實踐教學所需的綜合知識素養(yǎng)。另外,部分科學教師雖不是科學教育專業(yè)出身,但長期擔任科學教育教學,具備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綜合知識素養(yǎng)。所以,學校領導可從科學教師隊伍中挑選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綜合實踐活動教學。

        教學中要形成一個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隊伍,搭建交流、討論、協(xié)調的平臺,讓教師根據(jù)科學教育和綜合實踐教學動態(tài)中發(fā)現(xiàn)可利用資源開展教學,也讓教師能互相分享教學成果,探討教學方法,開發(fā)利用教學資源,研討教學評價體系,促進課程的有效開展。

        3.2.2教師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從科學教育教材中生成綜合實踐活動課題

        探究課題的立項要尊重學生的意愿,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科學教育教材中發(fā)現(xiàn)教育資源生成活動課題,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課題立項。例如在科學課程中學習了聲音后,可以生成“怎樣減少噪音”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學生已具備了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等探究該課題活動的基礎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觀察到身邊存在的噪音,了解這些噪音對人們的影響,并探索用什么方法減少噪音,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參與了身邊環(huán)境的保護??茖W教育教學中有廣闊的教育資源可供師生發(fā)現(xiàn)使用,這需要綜合實踐教師具有敏感的課程資源意識[3]。

        從科學教育教學中生成課題后,課題最終確立要經過教師的綜合參考,可由教師列出多個課題后讓學生選擇,也可以由學生自主選題,教師指導立項,立項時要考慮學生是否對課題感興趣,課題是否有探究價值,課題是否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作為學生探究的課題難度是否適中等因素,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4]。

        3.2.3充分利用科學教育實驗室及科學教育實驗器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數(shù)無專用活動室及實驗器材,綜合實踐活動實驗探究資源缺乏,需要教師觀察、發(fā)現(xiàn)、利用周圍的教學資源??茖W教育實驗室基本普及,教師可利用這部分資源??茖W實驗器材歷年累積,儲備量大、種類豐富,有生物、礦石標本,物理實驗相關儀器(電路開關,電表等),化學實驗相關儀器(試管,燒瓶等)及藥品,人體模型,各種圖集資源(動物圖片,地圖等)。教師需要使用實驗室和器材可與科學教師協(xié)調借用,針對學生課下探究需要使用實驗室器材的,教師可在班上選出實驗室器材借記組長,向科學實驗室管理教師協(xié)調借用。

        3.2.4利用校園科學氛圍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遵義地區(qū)多數(shù)小學每學期至少會開展一次科技活動,科技活動項目是將學生的一些自己制作的作品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成果進行展示、比賽,作品有潛水艇模型、火箭、航模、扎不破氣球、能浮水的針、撲克牌搭最高建筑等。科技活動使學校具有濃厚的科學氛圍,提高了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熱情,使學生不斷積極主動探究。在學生搜索相關知識――制作――展出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茖W氛圍作為一種隱性資源,對學生的影響非常重要,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科學氛圍,將綜合實踐活動與科技活動結合起來,把部分學生小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納為科技項目展示的內容之一,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4.結語

        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開展的調研,探究利用科學教育教學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能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教師在教學中應投入精力發(fā)現(xiàn)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真正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朱拆峰.淺析新課標下科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聯(lián)系[OL].青春歲月:學術版,2013(3):56-57.

        [2]姜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

        第5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關鍵詞: 小學科學 課程資源 開發(fā)與利用

        一、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相對缺乏

        當前,隨著科技、經濟、人才競爭的不斷加劇,科學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且國家對于科學的重視程度呈現(xiàn)逐年增加態(tài)勢,同時正是受到科學課程發(fā)展迅速因素的影響,對于科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開發(fā)與利用科學課程資源是一項重要內容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提出加強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對小學科學教學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雖然我國對于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進行了大力改革,但是在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程資源相對缺乏,難以發(fā)揮科學課程在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方面的積極作用,缺乏課程資源和教學內容不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加深學生對科學課程的本質理解,才能更好促進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教育投入不足

        從整體情況看,相關部門對我國小學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經費的來源相對較為單一,許多小學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存在教育經費緊張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容易影響學校教學設備不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及時添置,這種情況具體到小學科學教學中,由于小學科學教學的教育經費投入不夠,進而會影響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同時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資源受經費不足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小學教學質量,且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缺失已經成為影響小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問題,如果學校在教學資源配備方面不能達到教學要求和標準水平,則會在日常教學與研究過程中無法發(fā)揮教學資源的有效作用,進而直接對小學科學教學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三)缺乏科學合理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機制

        與國外科學課程資源管理體制方面相比,我國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機制,并且在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過程中采取相對保守的課程管理體制,雖然這種方式在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方面提供了相對寬松的自,但是在我國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對科學課程資源控制層面相對較為嚴格,只是采取相對集中化的教學管理體制,這種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機制不能有效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時與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的具體要求相比,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沒有形成相應配套教學機制,進而直接阻礙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所以需要形成科學合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課程開發(fā)利用機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二、加強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建議措施

        (一)增強教師開發(fā)利用科學課程資源的意識

        教師的教學觀念會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質量和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加強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需要增強教師開發(fā)利用科學課程資源的意識,才能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教學行為進行表現(xiàn)。同時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利用者和使用者,需要加強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合理總結相關教學資源并加以利用。另外,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加強對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才能不斷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科學素質。

        (二)完善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機制

        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需要完善的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機制,才能有效提高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程度與利用效率,在完善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各類教學資源的整體性,增強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fā)掘各類教學資源的敏感性,才能為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更多學習和發(fā)展空間。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在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中的具體表現(xiàn),進而有效營造積極輕松的小學科學教學的課堂氛圍。

        (三)開發(fā)與利用科學課程資源要貼近生活實際

        科學教學課程資源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的課程資源和教學書本課件,而且要注意開發(fā)與利用科學課程資源注意貼近生活實際和各類社會資源,比如積極從實驗室、圖書館、科學展覽館等場所中尋找教學資源,也要注意從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現(xiàn)象中進行尋找,注意從生活現(xiàn)象的細節(jié)做起,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體驗,并積極結合學生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理這一特點,只有充分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才能更好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課程資源,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結語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小學科學教學課程的一項重要工作,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涉及科學課程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所以在小學科學基礎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針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導致課程教學資源缺乏的深層原因,并提出我國現(xiàn)階段加快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具體措施,以更好地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8(8).

        第6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學資源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對促進教學方式變革、構建學習型社會有重要意義。微課資源是開展微課的前提條件,是微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微課是教學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其數(shù)量日益豐富多樣,如何提高微課的教學利用率,以更好地服務教學活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主要對微課資源應用到教學中進行設計。

        2基本概念

        最早運用微課資源的是北愛荷華大學教授,他為了讓非專業(yè)人員也能夠了解化學知識,提出了60秒有機化學課程。隨后可汗學院提出了在線微視頻學習資源,這一舉動引起教育工作者對微課的可行性探索。黎加厚教授:微課是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能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時間短小的課程。焦建利教授:微課是一種以闡釋某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煉簡單的在線視頻為表現(xiàn)形式的教學視頻。黎加厚教授和焦建利教授主要從微課的“微”角度認識微課,而余勝泉教授:“在‘課’的基礎上,強調微課本身不只是一種學習資源,而是包含了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評價等要素的教學服務?!北M管研究者對微課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共同點都是將微課看成一種新型的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的教學資源。

        3微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要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做好相關的教學設計。

        3.1微課資源設計與開發(fā)

        微課是針對課堂教學中的某一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設計,用來解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學問題。在微課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中要遵循多媒體學習的認知原則,選擇適當?shù)馁Y源及媒體組織形式,以呈現(xiàn)學習內容,使學習者進行有意義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2教學環(huán)境分析

        教學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微課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學校的多媒體設備、教室以及教室的場景布置,為學習者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充分利用資源,使學習者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3.3教學內容分析

        微課資源是以某個知識點呈現(xiàn)相關內容,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認真?zhèn)湔n,分析教學重難點,熟悉教學內容,并做好教學內容與微課之間的銜接和過渡,利用教學環(huán)境氛圍恰當呈現(xiàn)微課資源,加強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3.4授課教師技能分析

        微課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產生的,這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將微課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實施教學活動。這對教師有兩點要求,一是,教師要認真?zhèn)湔n,做好教學內容與微課之間的過渡和銜接教學。二是對于非教育技術專業(yè)的教師需要提高自身多方面技能,包括計算機知識、技能,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能培訓,也可以自己探索學習,熟練操作多媒體,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3.5學習者認知結構分析

        無論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還是信息化條件下運用其他教學資源和教學媒體,都需要對學習者的特征進行分析,達到知己知彼,提高教學效果。在微課資源的教學設計中要了解學習者的原認知結構,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考慮學習者之間差異等要素,從學習者角度出發(fā),以學習者為中心,精心分析和選擇微課資源。

        3.6微課資源教學試用設計

        針對知識點的重難點和疑點,設計和開發(fā)出微課視頻,將設計的微課用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微課使用效果,做好微課資源運用效果記錄,并與傳統(tǒng)教學進行比較,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3.7微課資源評價、修改設計

        依據(jù)微課評價標準對微課做出評價,發(fā)現(xiàn)微課設計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活動,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針對存在的不足進行修改,進一步完善,再將之應用于教學中,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4結束語

        第7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我認為信息資源完全可以科學地運用。

        1.時間、精力、自身素質的限制,都是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

        絕大多數(shù)一線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忙,每天至少有兩、三節(jié)課,有些地區(qū)可能還多些,除了上課,他們還要及時批改各種作業(yè),輔導學生,等等。另外,多數(shù)語文、數(shù)學教師還是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情更多。再說教師還要料理家務,照看老人和孩子,年輕教師需要交往、娛樂休息時間等。因此,根本不可能像講一節(jié)“公開課”那樣,多方面多渠道地、仔細周全地收集材料,再進行比較選擇、構思創(chuàng)造,然后反復修改潤色,如果每個課時都這樣做或類似這樣做,那么備的課肯定遠遠不夠用來上課。

        2.每個教師的閱歷、知識占有量、技術掌握、閱歷都不盡相同。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不是搞技術。教師不是教案、課件的制造和創(chuàng)造者。所以那些名師教案、課件成為教師的必需品,很自然、很正常。或多或少為教師們提供比較適合師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資源,從而節(jié)省教師備課時間和精力,立竿見影地減輕教師不必要的負擔。

        教案、課件的“抄襲”一定會令很多人不齒。但“運用”與“抄襲”有本質區(qū)別,在這里,我不想探討“抄襲”在法律層面上的是是非非,也不想把“抄襲”粉飾得多么溫文爾雅,但我看不起那些自視清高的人。對教師來說不是萬能的。面對真正的專家、教授現(xiàn)成的優(yōu)秀成果不運用,則愚蠢至極?!俺u”其實是教師不斷學習、提高、完善、發(fā)展的過程。

        3.教師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他教學能力的高低,特別是應用能力,而不是看他的教案書寫和做課件水平的高低。

        課件教學自步入課堂后,很快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詞。社會對教師的行業(yè)要求和角色認定賦予了太多理想化色彩,一線教師自己獨立寫教案、做課件,不但不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而且違背社會分工的基礎,教師能夠掌握常見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即可:

        ①能利用網(wǎng)絡搜索出自己想找的信息(如網(wǎng)絡上已有的教學課件、教學資源等)。

        ②能利用文字處理工具、演示文稿制作工具處理或制作與教學相關的資源,如電子教案、演示文稿等。

        ③會利用網(wǎng)絡跟同行交流。如利用聊天、論壇等工具跟其他教師交流。

        ④會利用網(wǎng)絡與專家對話。如利用博客、qq、微信等跟專家對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

        ⑤利用網(wǎng)絡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了解最新教育熱點。經常瀏覽網(wǎng)頁可以獲得最新的教育理論,捕捉最新的教育熱點問題。

        其實在資源應用、增補、刪改、完善、提高過程中,每位教師會不自覺地逐步變成教案、課件的“制造者”,實現(xiàn)角色轉變,或多或少掌握一些足以應用于課堂的技術,甚至一部分教師成了“制作專家”也不無可能。他們在對不完美的改造中不知不覺走上專家行列,這種在應用中的學習和提高,遠比逼迫一個人學習純“制作技術”,更顯得陽光溫暖。

        4.理性的審視,并且能夠合理取舍、自由整合。

        教案、課件其實就是一個等待完善的事物,教學就是完善他們的途徑。教學理論可以表達得很深刻、很理想,但它的價值卻不在于本身,而在于能解釋或指導教學實踐。同樣,教案的價值不在于本身多么完備,而在于其服務于課堂教學,為學生與教師發(fā)展提供空間。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一句:檢驗教案的得與失,只有讓課堂說了算。

        第8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關鍵詞:生活; 資源; 生物教學;科學素養(yǎng)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fā)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之一,隨著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它日益呈現(xiàn)主導學科的地位。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不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方法和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師不再是權威,教科書也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但是,最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應該是來源于生活的感性認知,它們既符合生物教學的實驗性特點,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更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的支持。生活中的感性知識與生物學科有關,我們要用作啟發(fā)學生認知的教學資源。

        一、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聯(lián)系實際生活,鼓勵學生體驗感知、思索探究

        新課標指出“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jù)、檢驗假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渡飳W》講述了有關人體解剖和生理衛(wèi)生知識,我們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關知識,作為教學中啟發(fā)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比如,《人體的心臟結構和血液的兩個循環(huán)途徑》,如果我們利用教學掛圖并結合幻燈輔助教學,學生應該很快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至于課后的情況也許不是那么樂觀。學生也許會“左、右”不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指導學生自我認識心臟的結構和血液循環(huán)的兩個途徑,效果則大不一樣。第一步,我讓學生在觀察心臟掛圖的同時互聽各自的心跳,然后判斷心臟在胸腔的位置及其形狀。這時,每一位學生都很投入并能夠交流各自的感受和看法,得出結論“心臟在胸腔偏左位置”;第二步,要求學生觀察心臟解剖圖并提示他們注意觀察心臟四個腔壁的厚薄,提出問題“為什么心臟在胸腔偏左的位置?”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結論是由于左心室壁的厚度比其他三個腔壁的厚度大,所以心臟偏左;第三步,放映“血液循環(huán)圖”幻燈片,要求學生判斷哪個途徑長,那個需要的動力大?提問“為什么左心室的壁會那么厚?”學生經過觀察、討論和推理會得出結論:因為左心室是體循環(huán)的起始點。這樣,學生從心臟偏左推出左心室的位置,進而推出左心室壁的肥厚的原因,再推出左心室是體循環(huán)的起始點。他們從直觀感受到抽象邏輯推理,使得抽象的知識自然習得,相信不會出現(xiàn)“左、右”不分的錯誤了。

        有時候,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可以隨學隨用的。這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比如,在學習有關食物的營養(yǎng)知識時,我們就可以把生活中人們常見的病例及其成因引導告知學生,我們睡覺時為什么會腿抽筋?為什么我們會牙齦出血?我的臉上為什么長出那么多小豆豆?等等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從食物的營養(yǎng)角度幫助學生分析得出結論。這些現(xiàn)象大都是食物結構不合理引發(fā)的病。這樣,學生通過體驗、感知、討論、思考、探究等活動很自然地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二、科學比較分析,運用邏輯推理,幫助學生培養(yǎng)有效的學習方法

        新課標指出:科學探究是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我們重要的學習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式。

        生活中的感性認識大都是我們親身體驗后而掌握的感性知識,如果經歷系統(tǒng)的整理、邏輯推理之后,將它們抽象化、概念化、理論化,就能夠成為我們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從而構建我們的知識大廈。有人說具有科學的頭腦是難等可貴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也許是誰都能夠遇到的事情,可是,牛頓卻用他科學的大腦進行理性思考,他發(fā)現(xiàn)了萬有定律。挖掘生活中的感性認識,將它們進行理性分析比較和邏輯推理,進而培養(yǎng)科學的大腦應該是我們教育的一大宗旨。再如,動物學中關于鳥類的知識,其中鳥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飛行相適應的特點是教學重點??墒牵覀兛吹降耐潜砻娆F(xiàn)象,我們認為鳥類的飛行是因為他們有翅膀。那么,如果給人插上一對翅膀就會飛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何在?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觀察家鴿的結構圖和家鴿骨的模型,特別提醒學生觀察家鴿的胸骨——龍骨突,比較一下人的胸部和家鴿的胸部的不同,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得出結論——我們沒有龍骨突,沒有鳥類發(fā)達的胸肌,所以,即便給我們插上一對翅膀我們也不能夠飛上天空。這樣學生就會掌握邏輯推理的方法,自然習得探究學習的習慣。

        三、體驗生活實踐,激發(fā)興趣動機,增強學生感悟生物科學的能力

        一個高明的老師應該能夠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生物學科的發(fā)展本身就是人類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對那些直接或是間接影響人類的生物,包括人類本身進行研究的過程。我們如果能夠指導學生用生活體驗,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生物科學的感悟能力,使得生物學習的趣味性與知識性相融合。

        比如,我們可以“從堅持做眼操保護眼睛”給學生講述眼球各部分的顏色、結構以及視覺的形成;我們可以從“培養(yǎng)吃水果的好習慣”談一下植物的果實、種子的形成、結構及其傳播等;我們可以從“大樹底下好乘涼”和學生一起討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讓學生知道綠色植物對地球環(huán)境起著調節(jié)的作用,進而促使他們環(huán)保意識的形成。我們要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現(xiàn)象,了解感悟生物學科與生活相關的科學奧秘,讓他們養(yǎng)成勤于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讓他們學會感悟、學會體驗、解釋奧妙、發(fā)現(xiàn)真理。

        我們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和學習品質的基礎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他們在生活中感悟科學的真諦,增強他們對生物學科的感悟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9篇:科學教學資源范文

        關鍵詞:關鍵詞:初中科學; 生成性; 有效利用

        一、 因“錯”利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總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錯誤,我認為教師應改變以往對待錯誤的消極態(tài)度,站在新的視角對其進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錯誤”這一資源,促成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討論二氧化碳的收集裝置,大多的學生很快回答出“向上排空氣法”??晌野l(fā)現(xiàn)有個學生臉上呈現(xiàn)出欲言又止的表情。在我的鼓勵下,他說:“我認為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彼麆傉f完,就有學生笑了起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怎么能用排水法???”面對多數(shù)學生的否定,我沒有立即下結論。因為,這時的獨創(chuàng)力是一株極為纖細的花朵,稱贊、勉勵的話固能使其盛開,不當?shù)呐u亦能使其凋零。于是我微笑著問道,“能不能更詳細的說說?”這次他很堅定的說:“我們前面做過收集人呼出氣體的實驗,收集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不就是用排水法嗎?”學生都被鎮(zhèn)住了,一時無言回答。這時我引導大家思考:“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有損耗嗎?若是測定二氧化碳的體積,能用這種方法嗎?如何改進呢?”順著這條思路,學生們終于想出在洗氣瓶的水面上放一層油收集二氧化碳的創(chuàng)新的方法。在教學課堂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時我們應以“問題”為載體,“以學定教”設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能積極主動的解決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意識的生成性資源有效利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提問,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經歷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小組合作以后產生的問題,往往更具深刻性和創(chuàng)新性。此時,學生伴隨著舊問題的解決、新問題的產生,認識在深化,體驗在加深,思維在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得到培養(yǎng)。

            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第二章第五節(jié)《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單細胞生物,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衣藻為例的單細胞植物,二是以草履蟲為例的單細胞動物。

            依據(jù)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上我們一般可以采用接受式教學方法:即學生通過對教師(或教材)展示的教學資源(視頻、圖片)進行觀察、分析、綜合、對比、歸納等學習,是以學生對外部客觀知識(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功能)的一種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從外而內的。在我們的教學的過程也發(fā)現(xiàn):有許多學生觀看展示的教學資源(視頻、圖片)時就已經猜測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功能,只不過沒有大聲的說出來而已。學生有這種探究的意識,這也是課堂生成性資源。并“以學定教”設計教學案例;科學探究式建構式模式:

         

            上述程序圖中,第一橫表示教學操作過程,第二橫表示學生的知識建構學習過程。

            在上述建構式學習過程中,與前述第一種接受式學習一樣,也應用了衣藻與草履蟲的對比教學法,但是兩者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建構式的學習對于衣藻和草履蟲的結構并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的(在接受式學習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直接展示了衣藻和草履蟲的結構圖),而是在學生觀察了衣藻和草履蟲活動視頻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對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圖進行猜測(繪畫),解釋猜測的依據(jù),并得出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功能。這樣不但構建了科學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三、捕捉思維火花 ,培養(yǎng)學生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

        初中科學課堂教師必須及時捕捉學生能夠迸發(fā)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新的樂趣,這樣的課堂才充滿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學《物質的鑒別》時,老師問:只可以使用一種試劑,如何鑒別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鈉三瓶無色溶液?

        生A:分別取三種無色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分別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變成紅色,則說明該溶液是鹽酸溶液;若溶液變成藍色,則說明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若溶液仍為紫色,則說明該溶液是氯化鈉溶液。

        生B:取樣,分別用pH試紙測定其pH值。若pH>7,則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若pH<7,則該溶液為鹽酸溶液;若pH=7,則該溶液為氯化鈉溶液。

        生C:取樣,用無色的酚酞試液來鑒別。(這時,立即有學生反駁,酚酞試液不能鑒別這三種溶液,它只能鑒別氫氧化鈉溶液,其他兩種無色溶液都為無色,鑒別不出來)

        生C:(接著說)能鑒別出來,滴加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鈉溶液是紅色的,將變紅的溶液分成兩份,分別向其中滴加另兩種無色的溶液,若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說明滴加的是鹽酸溶液,另一個就是氯化鈉溶液。

            師:你很善于思考問題,你借助了鑒別出的物質,來鑒別其他的物質,非常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D:用氧化銅粉末先鑒別出鹽酸溶液,然后取氧化銅溶解于鹽酸的藍色溶液于兩支試管中,再滴加另;兩中無色溶液,若有藍色沉淀,則滴加的無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另一無色溶液則是氯化鈉溶液。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中學生有些生成性的資源具有思維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及時捕捉這一點,并“以學定教”設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總之,科學課堂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捕捉、利用、整合到教學里是“以學定教”的一個在課堂中最好的應用。我們初中的科學老師要充分發(fā)揮教學的智慧,善于捕捉生成性教學資源,有效的實施生成性教學。我們的課堂才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  葉瀾 《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鸡东县| 大竹县| 沾益县| 班戈县| 新源县| 兰考县| 怀安县| 栾川县| 长泰县| 方正县| 桂平市| 浑源县| 嵊泗县| 凤冈县| 葫芦岛市| 灵武市| 龙海市| 垫江县| 宁陕县| 铜陵市| 大庆市| 汶川县| 雷山县| 合肥市| 榆社县| 三亚市| 察隅县| 万山特区| 屯昌县| 庄浪县| 易门县| 深泽县| 承德县| 长治市| 繁昌县| 蕉岭县| 乐亭县| 山东| 桐柏县| 宁南县| 澜沧|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