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康復護理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護理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康復護理技術

        第1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計劃單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396―02

        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和器械的不斷完善,目前人工關節置換已成為一項比較可靠而成熟的技術。但由于術后的康復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影響了治療效果,往往不能達到術前期待的手術療效[1]。有學者認為,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的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方法[2]。以往我們采用健康教育、術后指導的方法進行患者的康復訓練,存在患者容易忘記、主動性不強、護士因為工作忙減少程序等缺陷,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近年來,我們將自行設計的康復護理計劃單應用于40例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收效顯著,現將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患者80例,男 44 例,女36 例,年齡44 79歲,平均65.6歲;其中股骨頸骨折34例,股骨頭無菌壞死36例,其他病損10例;骨水泥固定44例,非骨水泥固定36例;住院時間最短 16天,最長30 天。術前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10 42分,平均32.8分。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髖關節置換,無嚴重腦血管意外、腫瘤、精神異常等不能配合鍛煉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給予說明鍛煉目的及意義,同意者列入本范圍。資料收集、計劃、評估及實施人員均接受正規培訓。將80例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術前Harri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及健康指導:術前練習床上排便,交待注意事項,心理健康指導;術后當日保持患肢外展20° 25°中立位,指導患者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鍛煉;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三點支撐引體抬臀鍛煉、臥床期間有效的咳嗽及擴胸運動。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按照康復護理計劃單給予有計劃地康復鍛煉。①計劃實施之前給予心理康復以增強信心,對每個患者說明鍛煉的目的、意義、對術后功能恢復有何影響等,使其積極配合。②在患者樂意接受的情況下將每個鍛煉的動作、方法示范給患者,并將每個動作繪制成圖譜以多媒體的形式幫助患者掌握要領。③將計劃單的鍛煉內容教給患者或家屬,以提醒患者復習,防止患者因年齡大記憶差忘記鍛煉方法,并說明鍛煉的開始時間、次數、每個動作的注意事項等。

        下床前先將床頭搖高45° 60°練習坐位,每日3 5次,每次20 30 min,以減少頭暈、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扶拐行走時,患腿由不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逐漸增加行走時間。

        1.2.3 效果評定 觀察對比2組并發癥及術后功能康復情況。并發癥的觀察從術后至復查。采用Harris評價標準[3]對術后功能進行評價,內容包括:日常活動能力和步態占47分,疼痛占44分,關節活動占5分,關節無畸形占4分,共100分;90 100分為優,80 89分為良,70 79分為中,低于70分為差。出院6個月后來院復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效果評定。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療效 2組患者按照Harris標準進行髖關節的功能評分,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骨科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盡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康復護理是骨科術后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術后不進行積極的康復,將產生一系列術后并發癥,如:關節僵硬、韌帶攣縮、肌肉萎縮、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壓瘡、感染等,造成新的關節功能障礙,影響手術的預期效果,給患者和家庭都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

        積極正確的康復鍛煉能有效地改善和增進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及關節的穩定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提高機體抵抗力、恢復日常生活的協調性,盡早恢復滿意的肢體和全身功能,同時也能有效地克服患者的依賴心理,促進心理康復。在護理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有計劃的、系統的、針對性的進行康復護理,能促進患肢的功能恢復,提高手術效果及生存質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

        本研究利用自行設計的康復護理計劃單,將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示范給患者,使其掌握方法、技巧,自覺主動地參與鍛煉,調動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行為能力,真正達到了康復目的。計劃單的內容是護士與患者共同制定并教給患者或家屬,因為患者每天有計劃任務和目標,鍛煉的積極性較高,所以觀察組所有患者基本上都能按計劃執行;護士因為要按照計劃單完成康復鍛煉內容,其責任心增強,真正達到了參與的效果和目的,體現了整體護理的參與模式。

        參考文獻:

        第2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關鍵詞] 頸椎病;圍手術;護理;康復

        頸椎病指以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為病理基礎,繼發頸椎穩定性失調,進一步發展可引起椎體、椎間關節及周圍韌帶發生變性、增生、鈣化,最后導致相鄰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壓迫,出現一系列臨床體征。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依次多見于C5~6、C6~7、C7~T1,患者均感頸部不適、頸肩肌緊張、疼痛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并觸電樣麻木,手握力減退,精細動作失調,有步態不穩,似踩棉花樣的感覺,同時伴不同程度感覺障礙,重者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因此,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的基本原因;先天性頸椎管狹窄也可引起頸椎病,而損傷則可誘發、加速、加重頸椎退行性變;長期伏案工作和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誘發或加速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給工作、學習、生活帶來很大影響。臨床上對診斷明確、反復發作、保守治療無效的頸椎病患者或脊髓型頸椎病進行性加重經CT、MRI證實有壓迫癥狀應盡快手術治療。現就頸椎病的圍手術期護理及功能康復作一綜述,以便于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10月,通過對46例頸椎病圍手術期患者的臨床觀察、治療、護理及療效隨訪,較好地改善了頸部及四肢功能,提高了生活質量。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齡最大79歲,最小34歲。頸前路術式31例,頸后路術式15例。其中自體取骨植骨13例,包括1例發育性頸椎管狹窄,頸椎多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骨化者,行頸后路C3~7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前路C3~4椎間盤摘除加后縱韌帶骨化灶切除、植骨、鈦板內固定術;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2 護理

        2.1 入院后做好衛生宣教及心理護理 包括介紹病區環境、疾病相關知識及同種疾病治療情況。頸椎病患者病程長,需手術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損傷癥狀,加上頸部手術的特殊性,患者除了害怕疼痛外,更重要的是擔心手術安全及效果;產生恐懼悲觀心理,根據患者的心態,可請手術治愈的頸椎病患者現身說法,介紹術中無痛、術后止痛方法及康復情況。醫護人員應詳細反復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圍手術期治療、護理、康復配合的重要性。讓患者及家屬對本病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消除恐懼情緒;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2.2 手術前配合訓練、準備及護理 (1)枕頜帶牽引:緩解頸肩肌痙攣,減輕頸椎管壓力及頸脊髓的壓迫。并隨時觀察病情,確保牽引效果。(2)入院后戒煙,預防感冒,避免咳嗽導致手術后傷口疼痛、頸椎活動而影響手術效果;減輕氣管炎癥,避免排痰不暢可能出現窒息危及生命。(3)術前一周配合訓練:頸前路術式練習氣管推移,每天3~4次,每次5~10 min,因術中長時間處于仰臥伸頸位,將氣管拉向一側才能更好地暴露椎體,利于手術操作。頸后路術式練習俯臥位,術前練習5天,患者趴在床上,胸前墊一軟枕,雙上肢自然放于身體兩側,每日2~3次,每次30 min,以適應術中耐受性;教會患者學會深呼吸,有效咳嗽,防止術后呼吸道感染;訓練床上排大小便,防止術后尿潴留及排便不習慣;床上訓練移動軀體,更換,下床方法,防止靜脈血栓形成、肌力減弱或喪失,也為術后下床活動做準備;選擇臥、立均合適的頸托,并教會正確使用方法。(4)配合醫生術前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全面了解患者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及身體狀況;術前一日交叉配血,遵醫囑做藥敏試驗。(5)術前常規備皮,洗澡更衣。頸后路術式備皮范圍:剃頭,頭頂至肩胛下緣,左右過腋中線。頸前路術式備皮范圍:上至下頜緣,下至雙水平線,左右過腋中線;男性患者剃胡須。取骨植骨者備會陰及雙髂部,上至肋緣,下至膝關節,前后過正中線。(6)術前一日晚排便或灌腸后禁食,術晨禁飲6 h;術晨常規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并記錄;護送入手術室前協助患者解小便,取下義齒、發夾、首飾及貴重物品交家屬保管;送入手術室應帶病歷及各種檢查資料。(7)備好麻醉床單位,供氧裝置、負壓吸引裝置、引流掛鉤、點滴掛鉤或架,血壓計或監護儀,氣管切開包等。

        2.3 術中的配合及注意 手術室內調節合適溫濕度,給患者一個舒適的手術環境;備齊術中所需物品,熟練配合醫生手術,避免術中并發癥發生,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痛苦;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手術開始前及結束前和結束后均要清點好各種器械及術中用物;術畢包扎好切口敷料,連接好引流管并牢靠固定。

        2.4 術后觀察及護理

        2.4.1 術畢安置與交接 術畢安置患者于監護病房,嚴格交接生命體征、各種管道及皮膚受壓情況。頸前路注意患者枕部、頸背、骶尾、雙足跟皮膚受壓情況;頸后路注意患者的鼻部、面部、雙側胸大肌肋緣、雙髂前上棘、雙膝關節皮膚受壓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匯報值班醫師及護士長。

        2.4.2 術畢回病房佩帶合適頸托,頸前路術式去枕平臥或僅墊小薄枕,頸兩側置沙袋,保持頸部中立位,軀干連同頭部抬高10°~15°;頸后路術式取仰臥位,一般去枕平臥3個月;肥胖、體重者為防引流不暢壓迫神經的危險,多以側臥位為佳,頸面部墊枕與肩高一致;翻身時保持頭頸與軀干一同轉動。

        2.4.3 監護與觀察 術后心電監護并觀察記錄生命體征至平穩,尤其是高位頸椎手術后,應特別注意有無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呼吸功能不穩定,重點觀察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和有無缺氧表現,如鼻翼煽動、口唇發紺、憋氣等,并根據監測血氧濃度調節給氧流量及時間;確保呼吸道通暢及輸氧效果,因術中長時間牽拉氣管,加之全麻插管引起喉頭水腫影響通氣功能,手術刺激脊髓而致脊髓水腫造成呼吸肌麻痹。發現上述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待患者全麻完全清醒后,觀察四肢感覺運動情況,并與術前檢查結果相比較,聽取患者主訴,檢查四肢肌力及關節活動度,各種生理反射及皮膚感覺變化,觀察手術療效,若有異常變化,如有感覺運動減退甚至消失,應高度警惕術中損傷脊髓可能,立即向醫生匯報積極救治。

        2.4.3.1 頸前路于術后注意事項 頸前路手術后,常規霧化吸入3天,每天1~2次;觀察傷口有無滲血、腫脹,注意頸部有無增粗,發音是否改變,及時觀察有無聲音嘶啞、飲水嗆咳等神經損傷表現。因喉返神經損傷及頸深部血腫是頸椎前路手術常見并發癥。尤其是深部血腫重者可壓迫氣管引起窒息而死亡,多見于手術當日12 h內[1],若術中止血不徹底,結扎血管線頭滑脫,加上骨質側面難以止血,均可于術后滲血,形成深部血腫,壓迫氣管引起窒息。臨床表現:頸部增粗,發音改變,呼吸困難、唇紺、鼻翼煽動。引流液為鮮紅色,引流量增加,常提示活動性出血。若遇上述緊急狀況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立即拆除縫線,排除積血,解除壓迫,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待呼吸情況改善后送手術室進一步處理。

        2.4.3.2 頸后路手術后注意事項 注意有無腦脊液外漏情況,引流液為清澈淡紅色,應予以重視。如頸椎管狹窄,嚴重的后縱韌帶骨化,有可能因蛛網膜完整而硬膜缺損而無法識別引起撕裂,發生遲發性腦脊液漏[2];尤其是蛛網膜下腔切開探查者,臨床所見腦脊液外漏一般在術后3~4天發生,應予重視;一旦發生,立即通知醫生,改為俯臥位、正壓引流或拔出引流管,加大抗生素用量,局部加壓包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防止感染。必要時手術修復。頸后路術式還應注意術后引流不暢,形成較大的血腫壓迫脊髓,術后定時評估四肢感覺、運動功能,有無四肢麻木,能否自主活動并與術前相比較,傾聽患者主訴,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處理。

        2.4.4 術后各管道的護理 遵醫囑給氧,提高血氧度,觀察給氧效果,給氧時間超過24 h應常規更換濕化瓶、給氧導管、鼻塞,停給氧遵醫囑;傷口引流保持通暢,準確記錄引流量及性質,一般24~48 h拔引流管或遵醫囑;準確記錄尿量,擬視血容量隨時調節輸液速度。

        2.4.5 頸托應用及護理 頸椎術后即佩帶頸托,托扶頸部,保持頸椎的穩定性,幫助恢復功能,提高療效。睡眠時也勿隨意取脫[3];術后佩帶頸托一般3個月,去除頸托需常規行X線片復查示植骨融合后方能去除。術前必須選擇合適的頸托,讓患者立、臥試戴均合適,便于術后適應佩帶,預防術后并發癥,所以護士應詳細講解頸托的佩帶、脫取、使用、保養等方法,并要求患者及家屬能正確復述且能在護士指導下正確操作。佩帶頸托松緊適宜,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過松影響制動效果,過緊頸托邊緣易壓傷枕骨處皮膚,并影響呼吸;頸托勿直接與患者皮膚接觸,因其材料為優質泡沫,吸汗性能差,故頸托內應墊棉質軟襯墊,以利于汗液吸收,每日更換內襯墊1~2次,確保頸部舒適、清潔;佩帶頸托期間,保持頸托清潔,必要時用軟刷蘸洗潔精清洗干凈,毛巾擦干,置陰涼處晾干;加強頸部皮膚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佩帶頸托期間皮膚護理的重要性,指導、協助并教會家屬定時檢查頸托邊緣及枕部皮膚情況,并定時按摩。

        2.4.6 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 定時軸位翻身,輕叩背部,術后平臥2~4 h后,在頸托制動下,按每2 h軸位翻身1次,側臥時枕頭高度同一側肩寬;鼓勵深呼吸,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霧化吸入;預防皮膚壓瘡及呼吸道并發癥。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傷口有無紅腫,保持傷口敷料干燥,預防傷口感染。

        2.4.7 藥物應用情況 遵醫囑準確、及時、有效應用抗生素及脫水劑。

        2.4.8 飲食護理 術后第一天給予流質或半流質,1周后視病情改為普食,給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如魚類、蛋類、蔬菜、水果等,促進康復。

        2.4.9 拆線時間 頸前路術式一般5天拆線,頸后路術式一般12天左右拆線,髂骨取骨處11天左右拆線;一般拆線后即行去除頸托頸椎拍X線片,但頸椎保持不活動,拍片后即刻帶上頸托。

        3 康復訓練指導

        術后當日即可開始肢體關節主動、被動功能訓練。

        3.1 被動鍛煉 按摩雙下肢腓腸肌,由上至下,每天2次,每次30 min。

        3.2 主動鍛煉 (1)雙手握力和手指伸屈練習:用力握拳,手握各種物體,如小皮球、握力器等,揉轉健身球,練各手指屈伸、內收、外展及協調動作,每天2次,每次15~30 min。(2)肢體關節練習:腕關節伸屈、旋轉;肘關節伸屈;肩關節內收、外展;膝關節屈伸;踝關節背伸,背屈;每天3次,每次30 min;手功能協調訓練,如穿針、系衣扣、拿筷子等。(3)深呼吸,吹氣球練習,每天2次,每組10~20下。(4)下床時間:一般拔除引流管后視病情或遵醫囑選擇下床時間,先抬高床頭取半坐位,若無頭暈不適,可由護理人員攙扶下床活動。

        4 出院指導

        4.1 出院護送 防止頸部外傷,尤其汽車急剎車時的慣性原理致頸部前后劇烈活動,導致損傷,所以出院乘車回家需平臥為妥;如無法平臥,取側坐位。

        4.2 頭頸的位置與制動 術后繼續佩帶頸托3個月,保持頸托清潔,松緊適中,內墊小毛巾或軟布確保舒適,防皮膚壓傷;始終保持頸置中立位,平視前方,臥位時去枕平臥或僅墊小薄枕,保持頸椎正常曲度;禁止做低頭、仰頭、旋轉動作;避免長時間看電視、電腦、看書報、防頸部過度疲勞;避免枕高枕,保持頸部功能位,有利于康復,特殊情況遵醫囑。

        4.3 鍛煉 繼續住院期間鍛煉方法,并循序漸進,加強肢體及各關節的鍛煉,保持正常肌力,加大關節活動度。術后8周開始在頸托保護下做項背肌的抗阻訓練,每次用力5 s,休息5 s,每組做20~30次,每2 h做1組,持之以恒,促進頸部肌肉血液循環,防止頸背肌失用性萎縮。

        4.4 復查 一般要求3個月內每月復查1次,如傷口有紅腫、疼痛、滲液等及時復診,3個月后6個月復查1次。

        4.5 出院后注意事項 (1)6個月后可恢復工作,工作中注意不能長時間持續屈頸,保持頸椎正常曲度防復發;術后3個月內禁抬重物。(2)出院后若工作單位、地址、電話有變更時,應及時通知住院病區,以利定期隨訪。

        綜上所述,頸椎病是由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而有效的科普宣傳,讓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正確的坐姿、適當的頸保健操訓練可延緩頸椎病的發生。頸椎病反復發作,保守治療無效或脊髓型頸椎病壓迫癥狀進行性加重手術治療為首選,頸椎病圍手術期護理治療、功能康復,程序化的護理及健康教育貫穿于全程。術前有效地溝通是讓患者主動配合圍手術期治療、護理及功能康復,提高護理質量的保證。而手術的成功與術前完善準備訓練、術中配合嫻熟、術后細心觀察護理及科學的功能訓練息息相關。術后早期有效、科學的功能鍛煉,把握鍛煉的時機、強度、幅度、循序漸進及個體化指導鍛煉的原則,以預防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做好出院指導及跟蹤隨訪,及時指導調整有效的功能鍛煉方法,并督導持之以恒,確保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金芳.骨科臨床實用護理.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330-339.

        第3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富源縣人民醫院,云南曲靖 655500

        [摘要] 目的 探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患者的康復訓練的指導方法和護理方法。方法 對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68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等值的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進行特定康復訓練和護理,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和護理。結果 采用特定康復訓練和護理方式的觀察組,術后效果明顯好于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和護理的對照組,觀察組康復速度快,恢復時間短,且并發癥少。結論 特定康復訓練和護理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廣泛推廣。

        [

        關鍵詞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護理;訓練;心理

        [中圖分類號] R5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4(b)-0052-02

        以往在臨床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使用到的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都是由金屬制作的,患者術后并發癥較多,所以,隨著醫療水平逐步的提高,臨床上已經開始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髖臼代替過去的金屬髖臼,并發癥的發生率大為降低。但要進一步提高對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治療效果,康復訓練和護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筆者就基于這一現實要求,結合多年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訓練指導和臨床護理實踐,總結一些有益的經驗,期望對今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有所幫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0年—2012年間收治的68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為53~75歲,平均年齡為64.5歲,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7例。68例患者患有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患者23例,股骨頭壞死患者45例。將68例患者按照意愿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個組,其中觀察組34例患者,對照組34例患者。患者選取的標準:①患者無精神類疾病;②患者自愿配合特定康復訓練和護理或常規康復訓練和護理。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的是常規的康復訓練和護理方法,即在患者術后,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關節的鍛煉練習,以幫助患者恢復關節的運動力,同時,進行一些簡單的護理,即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采用適當的藥物護理,對患者術后進行簡單的恢復期護理,觀察、記錄患者在術后的恢復狀況。

        觀察組采用的是特定的康復訓練和護理方法,具體步驟如下所示。

        1.2.1康復訓練 ①術后一星期內,指導患者做簡單的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預防患者因長時間臥床,造成一些如壓瘡、肌肉收縮功能下降和關節活動能力下降等并發癥而做的相關訓練。主要方法是,首先,指導患者進行一些抬臀的練習,預防臀部長期受壓而造成的壓瘡;其次,待患者術后有段時間后,指導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肌肉收縮運動,如進行一些抬腿、蹬腿等運動;最后,在患者病情相對穩定一些后,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如進行一些關節的屈曲運動,幫助患者鍛煉關節的活動能力。②術后兩星期內,患者在術后一星期后,兩星期內,病情已經相對穩定了,在這一階段,患者可以進行一些強度較大的運動了,所以,根據患者病程特點,制定了符合這一階段的康復訓練方式。主要是指導患者逐步嘗試由臥躺轉向撐坐的姿勢,指導患者利用手部的力量。支撐自己的身體,以達到幫助自己坐起來的目的,同時還指導患者對患肢進行適度的訓練,為最后下床行走做準備。③術后兩星期后及出院后,在患者術后兩星期后,患者病情得到穩定,并通過之前的訓練鋪墊,在這一階段逐步指導患者進行拄拐行走練習,并一步步將身體的重量落到兩條腿上,鍛煉患肢的承重能力。同時,指導患者在出院之后也要堅持康復訓練,逐漸地增加活動的強度,不可急于求成,逾越人體康復的自然規律。

        1.2.2臨床護理 ①基本護理,這一護理當中主要包含基本的藥物護理和身體護理。首先是觀察患者在術后的身體反應,有無出現不適和并發癥等,采用常規的監測手段,為患者測量血壓、脈搏等,并隨時做好相關的數據記錄工作,還有對患者的切口進行觀察,記錄切口的變化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在醫生的指導下為患者用一些消炎類的藥物。其次是為患者進行必要的身體護理,包括可能出現的壓瘡和切口的消炎除菌的護理工作,在對患者進行身體護理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保持患者身體的潔凈以及傷口的清潔和干燥。②飲食護理,這一護理過程主要是指導患者注意平衡飲食,既要保證營養的足夠攝取,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飲食攝入。而且這類患者年齡都偏大,要注意補充足夠的鈣和蛋白質的營養,為患者增強抵抗力。③心理護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在術前和術后的心理壓力都比較大,尤其是術后會因為感覺到疼痛,而造成的心情煩躁和情緒低落,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撫慰,對患者進行恰當的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主要的過程是,首先,先向患者講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對這個手術有所了解;其次,向患者說明現在醫學發展水平較高,這項手術的風險較低,幫助患者增強信心,減少畏懼;最后,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病癥,積極面對術后出現的正常反應,保持良好和樂觀的心態。

        1.3統計學分析

        通過統計分析軟件spss 13.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P <0.05 具有差異性,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康復期的觀察,發現觀察組進行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特定康復訓練和護理,病患術后恢復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的常規康復訓練和護理方法,觀察組出現術后并發癥的概率明顯小于對照組,詳細報道見表1。

        3討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多用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因為年齡的因素,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所以,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除了基本的康復訓練的指導,其實患者更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上的指導。例如,指導患者正確的更衣,戒煙戒酒以及合理的調整日常膳食等等[1]。

        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指導中,最為關鍵的是告訴患者量力而行,做到循序漸進[2]。在恢復期中的很多患者都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認為多進行一些訓練就可以康復的更快一些,其實這是不對的,尤其是對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這樣一項多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的手術,在術后患者更加要注意合理的進行康復訓練,必須遵循病程的一般規律,所有的康復訓練都必須是在自身體力支撐的范圍之內,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給患者自身造成更大的傷害。在護理的過程中還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訓練的具體方案,囑咐患者應該長期堅持訓練,定期復查[3]。只有不斷地堅持訓練,患者才能在今后的恢復中持續地收到治療效果,這也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在術后獲得較好治療效果的重要的手段,所以,患者一定要持之以恒,有堅持康復訓練的決心,畢竟,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恢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

        老年人對康復訓練的知識普遍缺乏,這就需要專業的護理人員認真耐心的指導[4]。護理人員的指導不僅僅是在技術上的單純的對康復訓練的技巧做出指導,同時,還包括對患者的心理做相應的疏導。術后的系統、全程、規范的康復訓練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而有效的、科學的心理護理,才是真正讓患者積極主動地對抗疾病的法寶,所以,在注重康復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

        [

        參考文獻]

        [1] 劉貴芝,李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訓練指導及護理[J].護理進修雜志,2011,26(18):1681.

        [2] 蓋玉英.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5例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J].齊魯護理雜志,2012,14(14):32.

        [3] 王雋,李建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訓練與指導[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0):68.

        [4] 王璐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5):64.

        第4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指導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54—01

        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和器械的不斷完善,目前人工關節置換已成為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但由于術后的康復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影響了治療效果,往往不能達到術前期待的手術療效[1]。髖關節、髖臼及股骨頭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病,且年齡多在70歲以上,鑒于老年人體弱多病,各臟器機能衰退,并且臥床時間較長,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引起死亡,因此做好老年人髖關節、髖臼及股骨頭骨折的護理尤為重要。近年來,通過對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指導應用,解除了患者髖關節疼痛,改善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發展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收效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資料來自于本科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收入1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3例。年齡 65~92歲。股骨頸骨折5例,股骨頭壞死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例,嚴重風濕性關節炎1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1例。本組病人均符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條件,術前宣教、術后規范化護理及康復指導。

        1.2 方法 對本科髖關節置換術的10例患者制定并實施規范化的手術前及手術后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護理,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密切觀察深靜脈血栓發生,做好出院的健康教育及康復指導。

        2結果

        本組1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經過醫護人員精心治療和制定并實施規范化的手術前及手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未發生褥瘡及傷口感染和關節脫位等并發癥, 6例病人均康復出院,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例患者傷肢由于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經下腔濾網植入術溶栓治療后康復出院。

        3討論

        3.1全髖關節置換術前指導:術前康復指導對老年患者是術后康復鍛煉的基礎,其目的是使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并明確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進行全身功能鍛煉及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及踝關節的主被動鍛煉。

        3.1.1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治療的優點、效果,術前要多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詳細告之手術方法、手術療效以及注意事項,向其提供一些有關手術及康復過程的資料,了解人工關節置換的目的和意義,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焦慮和恐懼;解答患者對手術的疑慮,并介紹同種疾病患者的康復情況,使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以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所以一定要在術前向患者詳細耐心地講解有關手術的原理以及安全性、成熟性,從根本上打消患者的顧慮和擔心,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3.1.2術前康復訓練的指導 :術前3d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止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引起的尿潴留和便秘。患者入院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也可在家屬協助中做,如臀中肌訓練、股四頭肌舒縮運動、直腿抬腿訓練、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以及踝關節的伸屈運動等。

        3.1.3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平整,協助和指導患者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加強氣壓治療、多頻排痰機治療,預防壓瘡。多飲水每日在2500ml以上,預防尿路感染。有效咳嗽,吸煙者禁煙,預防呼吸系統感染。

        3.2術后護理

        3.2.1生命體征的觀察由于術者大多為高齡人群,且手術創傷較大,術后24h內應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生命體征和患肢末梢血運的變化,注意加強患肢保暖。應用心電監護,監測心律、血氧飽和度、呼吸,持續吸氧4~6L/min,防止窒息,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發生。

        3.2.2引流:手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持續低負壓引流,并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等。若引流量過多且顏色鮮紅,則應注意血壓的變化,必要時輸血。引流管一般在術后48~72h拔出(根據病情拔出引流管)。如發現引流液引流量>100ml/h時,應報告醫生并密切觀察。

        3.2.3護理:術后指導“軸線”翻身是護理的重點內容,防止脊柱扭轉是關系到手術成敗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翻身時由2名護士進行。術后平臥6h以壓迫傷口止血,6h后軸線翻身,2h/次,以預防褥瘡的發生。

        3.2.4預防壓瘡的護理:由于病人多為老年人,壓瘡的預防至關重要。病人早期先避免翻身,可通過健側肢體支撐、抬高臀部的方法來減輕對骶尾部長時間的壓迫。同時也可以在病人臀下按摩,以促進骶尾部的血液循環。

        3.2.5 家庭康復鍛煉期:患者一般在傷口愈合10~14天拆線后出院,而術后機體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出院后,患者在家庭康復期間應繼續增加患肢活動范圍及負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鍛煉,訓練量以不引起傷肢不適為宜。住院期間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能得到有程序的康復治療和護理,出院后有些患者急于求成,提前采取不正確的坐姿、睡姿及上下樓、用拐等方法,導致手術治療的失敗,所以家庭康復指導是院內康復指導的鞏固與延續,也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2]。

        3.3 出院指導:向出院的患者及家屬詳細講清楚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患側髖關節的正確活動及保護方法,加強營養,防止脫位等并發癥,定期到醫院檢查,若有異常情況,隨時就診。一般在手術后兩周切口拆線可出院[3],術后1個月內不宜長時間坐位和站位,坐位時重心后移,身體前屈不能大于90°。出院3個月內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逐步加強肌肉和關節的活動訓練,由扶雙拐至單拐至棄拐,患髖由部分負重至全部負重,不跑跳、不下蹲、不側臥、不持重物。

        4結論

        總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多為老年患者,因病患創傷影響活動,有長期臥床病史,全身機能衰退,患肢肌肉萎縮,手術耐受性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護理人員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患者、不同時期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和指導,并加強與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才能保證全髖關節置換的成功。因此為提高手術效果,對THA患者實施全面系統的護理及康復訓練尤為重要。由于假體有使用壽命,容易發生假體松動塌陷,需要二次更換,目前有待于解決。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術后有計劃地指導功能鍛煉和下床活動,做好出院指導,有利于患者順利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自強,蘇佳燦,張春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及功能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7):3238-3239.

        第5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1 臨床資料

        本組52例患者,男18例,女34例,年齡最小56歲,最大90歲,平均年齡65歲,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43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9例;病因:股骨頸骨折37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0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2例,股骨頭腫瘤3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的28例,有糖尿病的11例,有支氣管炎的8例,所有的病例經治療后都進行了手術,無護理并發癥發生。

        2 圍手術期護理

        2.1術前護理 患者入院后即對患者進行入院評估,術前宣教,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患者要求及需要解決的問題,解除患者的緊張心理,增加患者的信心,向患者交代飲食情況,積極協助醫生為患者做詳細全面的全身各系統的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并發癥,進行全身綜合調理,使機體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術耐受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1]。治療體內的慢性感染、如支氣管炎等;戒煙酒;術前一天備血;術前禁食水12 h,術前保持全身清潔,術區備皮;術日晨準備:測量生命體征,備皮,更衣,除去一切飾物、假牙、排空膀胱并留置導尿管。

        2.2 術前指導 教會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方法 向患者及家屬講明術后功能鍛煉是確保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要求患者進行有效的深呼吸練習,增加肺活量,根據患者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向患者及家人告知練習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及在床上進行大小便;術后的、術后的注意事項及功能鍛煉。

        2.3 術后護理 患者手術完畢回病房后應立即給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血壓、呼吸、心率的變化。對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予以監測心率、心律及心電圖的變化,發生異常及時處理。對全麻手術的患者,術后麻醉未完全清醒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由于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易發生組織灌注量不足的危險,術后除詳細了解術中失血及補液等情況外嚴密觀察尿量及切口引流量,引流量在兩小時內超過400ml要及時通知醫師并給予夾閉,1小時后放開10分鐘,如果引流量較多再給予夾閉。給予積極的補液保證尿量每小時60 ml以上,但補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臟功能衰竭。

        2.4 術后患者的

        2.4.1 患肢外展30°外旋0-15°位,穿丁字鞋,兩腿間置一枕頭,避免向患側翻身,防止人工髖關節脫位,患側的小腿下墊一軟枕,抬高患側下肢利靜脈回流,預防下肢腫脹。

        2.4.2 術后48 h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如患肢皮膚發紺,皮溫低,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考慮有循環障礙應及時處理。觀察切口引流液的量及顏色,并準確記錄,一般正常引流量50~250 ml/d,色淡紅,若引流量術后兩小時內大于400ml,色鮮紅,通知醫師并給予夾閉10分鐘再放開,并根據引流量確定是否繼續夾閉引流管。如果切口敷料濕透及時通知醫師更換敷料。引流持續至術后2~3天,引流量50 ml/24h以下可拔管。(3)術后行床旁X線攝片判斷假體的位置。

        2.5 預防并發癥護理

        2.5.1 預防墜積性肺炎 鼓勵患者做深呼吸,每次15分鐘,一日三次,有痰盡量讓患者咳出,并留下痰液行培養以指導用藥;兩小時翻身一次,翻身時配合叩背,促進痰液的排出;行霧化吸入,一日三次。

        2.5.2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早期鍛煉對促進患肢血運,防止下肢靜脈栓塞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下肢關節功能恢復,也非常關鍵。當手術結束病人清醒后,就可以進行鍛煉:(1)踝關節活動 行踝關節的跖屈及背屈活動,一天5-10次,15個/次,盡量跖屈及背屈股四頭肌的收舒活動,每個動作堅持10秒鐘;(2)根據醫囑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一日一次,7-10天。

        2.5.3 預防褥瘡 患者術后因為疼痛不愿活動,故應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每兩小時一次,翻身時對骨突處進行按摩,如發現紅腫或硬結,應及時給予理療:烤電等,必要時應用氣墊床。

        2.3.4 預防疼痛 因為患者均為高齡,對疼痛的耐受性差,因疼痛刺激容易出現容易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律失常,故術后及時給予藥物止痛,可以給予震動泵。

        3 康復指導

        術后屈髖不宜大于90度,避免二郎腿兩下肢交叉動作及髖屈曲時內旋肢體;不要彎腰屈髖拾東西;宜選用帶扶手高度適宜的硬椅,不坐低軟沙發、勿前傾,起立時,先將身體移到椅子邊,向前伸出患肢,利用椅子柄把身體支撐起立。建議手術后,使用下肢外展墊,平臥位,不可交疊雙腳。向健側側臥位時需用外展墊或兩個普通枕頭分隔雙下肢。必須使用拐杖至無疼痛及跛行,方可棄拐,建議最好終身使用單手杖,減少術側關節的磨損,尤其是外出旅行或長距離行走時[2]。

        4 討論

        目前,許多患者對髖關節置換術的認識不夠,了解太少,對手術有太多的顧慮,并產生恐懼心理,故術前心理疏導,健康知識的指導起著重要的作用,為術后做下良好的鋪墊,也給予患者手術樹立了信心。術后患者麻醉蘇醒后,心靈比較脆弱,及時的安慰及鼓勵帶給患者心靈的欣慰。患者麻醉過后會出現疼痛等不良表現,及時的通知醫師并給予相應的處理,減除了患者的痛苦,也有助于患者以后的功能鍛煉創造了機會。髖關節置換術的成功,手術成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術后的護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每一個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從事的勞動等確定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告知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同時循序漸進的加大功能鍛煉的強度,了解患者的心理顧慮,耐心的疏導,針對性的指導,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功能鍛煉可增加肌力,有利于關節穩定。術后的早期鍛煉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力量,恢復關節和肢體的功能,同時能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并能早期的下地行走,早期的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

        參考文獻

        第6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 護理 康復干預

        資料與方法

        2005~2006年收治全髖關節置換病人36例,男28例,女8例,年齡50~88歲,其中股骨頭壞死18例,股骨頸骨折15例,老年性髖關節骨關節病3例,類風濕關節炎1例。手術的固定方式:生物型16例,骨水泥1例,混合型19例。

        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針對病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準備,心理干預可減輕病人的應激反應,緩解疾病和焦慮,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傷口愈合,利于康復。向病人及家屬介紹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知識,使其了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項成熟的現代化外科手術。同時耐心介紹成功病例,以解決思想顧慮,降低病人的應激反應程度,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②處理潛在的感染性疾病灶,如牙齦炎、腳癬、嵌甲、皮膚癤腫等。術前治療這些感染疾病可大大降低手術感染的機會。③術前康復指導與的要求:采平臥位或適當抬高床頭15°~30°,但患髖屈曲45°,不側位,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兩腿間防止外展架或厚枕。鼓勵病人堅持做足趾、踝關節主、被動伸縮練習,適宜的股四頭肌等長縮練習,以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并發癥。

        術后護理:①預防并發癥:返回病室搬動患者至床上應保持肢體外展位,防止髖關節脫臼。側方切口時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預防關節脫位。后方側位切口時,患肢平放床上,兩腿之間加一軟枕,禁止內收內旋位,保持肢體的位置,可行皮牽引或穿丁字鞋。鼓勵咳嗽、咳痰,防止肺炎。抬高患肢,主動或被動的活動患肢,逆肢體方向按摩,促進靜脈肢體回流。為預防褥瘡,睡海綿墊或氣墊,夏天睡空調房間。②床上功能鍛煉:手術當日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將髖關節及患肢整個托起,最好指導病人利用牽引架上的拉手抬起臀部,可避免抬臀時引起疼痛,又可促進血循環,便于放便盆及臀部背部皮膚的護理。需要注意是:把注意事項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代以取得合作。術后第1天因疼痛,多數患者活動時有恐懼感,在給予患者有效的藥物止痛后,可幫助其被動活動,擠壓腓腸肌以促進靜脈血回流,并指導進行踝關節屈伸運動,然后放松重復練習。注意運動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床上運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狀態下進行。③術后4~6天,病情穩定后開始進行,每天可在醫師指導下被動活動髖關節數次,為下床負重做準備,但避免極度屈曲、內收、內旋而造成髖關節脫位。④術后6~12天開始輕移:先由臥位到坐位,由坐到站,又站到行走訓練,提高肌力,聯系獨立坐起或扶拐行走。⑤臥位時仍平臥或半臥,3個月內避免側臥;坐位時盡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內屈髖90°,不可將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或盤腿;站立時患肢外展,6個月內患肢避免內收及內旋動作。患肢不負重,拄雙杖行走,術后3個月患肢可逐漸負重,由雙杖單杖棄杖,但必須避免屈患髖下蹲。

        第7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關鍵詞】頸椎病;圍手術期護理;康復指導

        【中圖分類號】R47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239-01

        頸椎病指以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為病理基礎,進一步發展可引起椎體、椎間關節及周圍韌帶發生變性、增生、鈣化,最后導致相鄰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壓迫,出現一系列臨床體征。常見于50歲以上人群,對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者常采取手術治療。由于頸椎病手術部位特殊,手術難度大,術后易出現并發癥,因此護理要求高,工作難度大。 現將我科對38例頸椎病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8月行手術治療頸椎病3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齡38~69歲,頸前路術式26例,頸后路術式7例,頸前后路聯合術式5例。

        2 臨床護理

        2.1 術前準備

        2.1.1 心理護理 由于頸椎病患者病程長,均伴有不同程度脊髓損傷癥狀,同時頸椎病手術部位特殊,風險大,術后易出現高位截癱等嚴重并發癥,患者普遍存在高度精神緊張及恐懼感。因此術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手術的必要性及圍手術期治療、護理、康復配合的重要性,介紹同類手術成功的例子,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迎接手術。

        2.1.2 術前適應行為訓練

        (1)氣管推移訓練:頸前路術中需牽拉氣管暴露術野,易引起氣管損傷、水腫,故前路手術患者術前應行氣管推移訓練[1]。方法:用四指將氣管推向手術切口的對側,每天3~4次,每次5~10分鐘。注意勿用力過猛,避免造成咽喉水腫及頸部皮膚破損。

        (2)手術訓練:頸前路手術練習仰臥位:患者肩部墊一軟枕,頭頸充分后仰,每天2~3次,每次30~60分鐘。頸后路手術練習俯臥位:患者趴在床上,胸前墊一軟枕,雙上肢放于身體兩側,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

        (3)呼吸功能訓練:指導患者深呼吸,用力深吸氣后再緩慢呼出,增加肺的通氣功能。指導患者有效咳嗽,以利術后痰液排出。吸煙者入院后戒煙,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4) 排便訓練:指導患者床上大小便,避免尿儲留和便秘。

        (5)床上移動軀體訓練:選擇合適的頸托,教會使用方法,指導床上更換、下床方法。

        2.2 術后護理

        2.2.1 護理:術后嚴格限制頸部活動,頸兩側置沙袋,保持頸部中立位,可防止出血和植骨塊滑出[2],切勿隨意搬動、扭曲,以防植骨滑出壓迫氣管引起窒息。搬動病人時,要保持頭、頸、軀干同一水平線翻身。側臥時頸部墊枕與肩高一致。

        2.2.2 呼吸道護理:頸前路手術因長時間牽拉氣管、食管造成喉頭水腫,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喉頭水腫通常在36h~48h達高峰[3],床旁備氣切包、吸痰、吸氧用物。密切觀察頸部腫脹、傷口滲血、引流液情況,如患者頸部腫脹明顯、傷口滲血滲液多、引流管引流不暢。并伴有呼吸困難、紫紺、煩躁等癥狀時,應高度警惕血腫壓迫氣管,及時通知并配合醫生做好處理。術后行霧化吸入,促進痰液排出,避免肺部感染。

        2.2.3 監護及觀察:術后行心電監測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高位頸椎手術后,注意有無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呼吸功能不穩定的情況。麻醉清醒后動態評估四肢感覺運動、大小便功能,與術前相比較。 如有雙下肢感覺運動進行性減退,應警惕脊髓損傷可能。觀察患者有無出現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的表現,警惕喉返神經、喉上神經損傷的可能。

        2.3 康復訓練: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避免肌肉萎縮和靜脈血栓

        2.3.1 被動鍛煉:術后早期進行四肢肌肉按摩.從下向上進行四肢關節屈伸活動,避免關節僵硬。

        2.3.2 主動鍛煉

        (1)術后第一天即可視病情進行四肢關節和肌肉鍛煉及擴胸運動,雙手握力及手指屈伸訓練。

        (2)術后拔除引流管后視病情佩戴頸托下床活動,先取半臥位,適應后逐步坐起、站立、行走。

        2.4 出院指導

        (1)術后佩戴頸托2~3個月[4],6個月內不得負重。

        (2)糾正不良的坐、站、行走、工作的姿勢,避免頸肌疲勞。睡眠時枕頭高度適宜。避免肩頸部受涼、外傷。

        (3)加強頸部及四肢肌肉鍛煉,增強脊柱穩定性,預防肌肉萎縮。

        (4)術后每月定期復查,X線提示植骨椎間隙融合后可考慮取下頸托。

        3 結果

        本組38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無并發癥發生,術后隨訪3~12個月,除一例未到3個月自行取下頸托導致植骨脫落外,脊髓壓迫癥狀均有緩解。

        4 討論

        頸椎手術風險大,術后并發癥多,做好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指導對患者術后恢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術前有效溝通消除心理陰影、積極完善術前訓練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術后細致觀察、精心護理、功能鍛煉指導是手術療效的保證;做好出院指導及跟蹤隨訪是避免并發癥的關鍵。因此護士要認真完成每一項護理措施,才能取得滿意效果,確保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陳淑賢,曾小芳,李曉蓮,等.肌萎縮型頸椎病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74-75

        [2] 趙瑛.頸椎病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的護理干預[J].臨床護理雜志,2005,4(1):19

        第8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關鍵詞】 康復指導;心理護理;乳腺癌患者;術后影響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808-01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腫瘤之一,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將患者腫塊所波及的乳腺與其周圍皮膚、脂肪組織、淋巴結、胸大小肌等全部切除,作為女性特征重要體現部位,一旦經手術切除后,患者多會產生較大心理反應,如焦慮、抑郁等反應。采取積極的康復指導與心理護理,以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盡快康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

        現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患者100例,對其進行科學的康復指導與心理護理,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患者100例;年齡30-77歲,平均年齡(46.2±5.1)歲;其中左側54例,右側44例,雙側2例。患者間的年齡、病史、文化程度、腫瘤分期、病情程度等資料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將入選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患者予以康復指導及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方式護理。具體如下:

        1.2.1 康復指導

        1.2.1.1 上肢康復鍛煉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應用合適的方式鍛煉。①手術后可進行適量的握拳與轉腕等基本活動。②手術后2天可逐漸開始肘關節屈伸功能鍛煉。③手術后3-7天逐步開始患肢的鍛煉;單側患者用健康肢體輔助患肢進行舉手運動,同時嘗試用患者手指沿墻面上行;若雙側患肢則視情況逐漸開始沿墻面進行上行練習。④手術后7-10天開始患肢手掌自行舉過頭頂高度的練習,并逐步盡力觸及自己的另一側耳朵、嘗試自己梳頭[2]。

        1.2.1.2 肩關節鍛煉 手術后兩周左右,患者可開始肩關節鍛煉,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體操訓練,如讓患者運用肘部、頸部、肩部、上臂等相關功能鍛煉,以逐步促進患者肩關節靈活度、促進康復。

        1.2.1.3 防止水腫的訓練 由于手術常會不可避免的導致淋巴系統受損,使得患肢淋巴水腫,因此可通過鍛煉預防水腫。①將患肢墊高以避免血供受到影響。②避免用患者輸液、測血壓、持重物、抽血等。③按摩及拍打患肢,沿淋巴走向與外及內、由下及上的進行輕拍和按摩,利用淋巴的流動[3]。

        1.2.2 心理護理

        1.2.2.1 運用恰當的語言溝通 護理人員應采用溫柔和藹的服務態度,注意溝通語言的使用,避免語言使用的不恰當,導致患者心理負擔的加重。

        1.2.2.2 增強患者安全感和自信心 由于外觀的缺陷與自身過多的擔憂,是患者出現自卑、低落、消極的不良情緒。所以,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溝通,幫助其從外觀上彌補,提高患者自信;并換位思考,耐心予以患者關心及體貼,讓患者感受到溫暖,而克服不良情緒。

        1.2.2.3 增強患者幸福感 積極與患者丈夫及其家屬進行交流溝通,讓其家屬給予充分的關心和理解,使其感受到自己家的溫暖,而樹立新的自信。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幫助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若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后經上述護理后出現負面情緒的,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滿意度結果上,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P

        3 討 論

        是女性性征的標志之一,手術切除后,患者難免會出現自卑、焦慮、優于等負面心理,不利于手術治療后的及時康復。

        及時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康復指導與心理護理,可幫助患者重建自信,從而樂觀積極面對生活,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盡快康復。

        本研究顯示,相對于常規護理,科學積極的康復指導與心理護理更有利于提升患者手術后的整體康復效果,同時也得到患者較高的認可度,給予乳腺癌患者手術后明顯的積極影響,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蕾,鄒燕.乳腺癌患者術后的心理護理與功能鍛煉[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01):24-25.

        第9篇:康復護理技術范文

        關鍵詞: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前術后護理;康復訓練

        膝關節是下肢主要的關節,其結構和功能都是人體關節最為復雜的,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日益增高,因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需要實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越來越多[3]。全膝關節置換術是運用人工材料制作的全膝關節的結構,植入人體以替代病損的的自體關節功能,從而獲得膝關節,其目的緩解患者膝關節疼痛,糾正膝關節畸形,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手術后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正確及時的護理是獲得理想療效的重要環節。

        1臨床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4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年齡在38~75歲,平均在61歲。其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6例,膝關節類風濕關節炎2例,膝關節創傷后關節炎8例,患者都有關節疼痛,上下樓梯明顯,活動受限。X線表現提示有明顯骨刺形成,關節間隙變狹窄,經保守治療無效者給予全膝關節置換術。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患者因為長期膝關節疼痛,又對膝關節置換術不了解,會產生焦慮、緊張的心理。因此,術前對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介紹成功病例幫助患者及家屬對此種手術有所認識,消除疑慮,樹立信心。

        2.2行為訓練指導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利用床上拉環做引體向上和抬臀訓練,教會患者行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活動以及踝關節的主動活動。

        2.3術前準備

        2.3.1評估患者全身情況,包括一般情況和全身健康狀況,既往史,過敏史。

        2.3.2完善各種檢查,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食物。有高血壓患者,血壓應維持在150/90mm/hg,糖尿病患者術前空腹血糖維持在9mmol/L。

        2.3.3訓練床上排便,術前3d應用便盆在床上練習小便,以防術后因不習慣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尿潴留或便秘。

        2.3.4術前1d交叉配血400~800 ml,做皮膚過敏試驗及術野皮膚的準備,徹底清潔,備皮時防止損傷皮膚。

        2.3.5術晨常規禁食水。

        2.3.6為預防感染,術前、術中遵醫囑給予抗生素。

        3術后護理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人體矯形外科中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后容易發生許多局部和全身的并發癥,影響手術效果。因此,術后重點應是如何預防、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及一旦發生如何處理。

        3.1生命體征監測觀察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多采用心電監護監測24h,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尿量并記錄[1],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3.2飲食指導術后當日禁食6h后,可進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線糊等,術后第1d的主食量約為150g。次日可進普食,為增加營養,可適當進食深海魚、瘦肉、蛋、新鮮水果、蔬菜等高蛋白質富維生素粗纖維的食物。

        3.3患肢的護理術后給予去枕平臥位,將患肢抬高20~30°,用一軟枕墊于小腿部,使窩懸空,利用重力作用使膝關節保持伸展位,注意觀察患肢的末梢血液狀況及感知覺情況,如患肢肢端皮膚顏色蒼白、青紫、發紺、皮溫發涼、訴肢體麻木、肢體疼痛等情況,應立即匯報醫生,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

        3.4有術后感染危險患者出現感染時能得到及時的處理,感染主要包括傷口及關節腔內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均可導致發熱。因此要嚴密觀察患者體溫的變化和血液化驗值,保持傷口敷料的干燥,污染后要及時更換。傷口感染多發生在術后1~3w,患者主述疼痛加重,或減輕后又加重,體溫升高,脈搏快,白細胞增多,局部有紅、腫、熱、痛感。因此,術后將患者置于單人或雙人房,空氣消毒2次/d,術后要按時測量體溫并做好記錄。換藥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必要時作傷口分泌物培養。

        3.5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危險術后抬高患肢15~30°,術后6h指導患者行足趾關節與踝關節的活動,由遠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下肢,以促進血液循環。穿有壓力階差的彈力襪。術后6h遵醫囑使用低分子肝素鈣,持續7d,3~4d復查凝血功能。避免在患肢進行靜脈輸液。同時密切觀察患肢皮膚的顏色、溫度、周圍靜脈的充盈度,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以及觀察患肢腫脹情況,進行1次/d,測量雙下肢同一水平面周徑并記錄,同一水平面>1cm 具有指導意義。必要時行下肢動靜脈彩超檢查。

        3.6疼痛是常見并發癥,應觀察記錄疼痛性質、部位、程度、起始和持續時間、發作規律、伴隨癥狀及誘發因素,減輕或消除疼痛刺激

        3.6.1當傷口外固定過緊時,調整到能耐受的程度

        3.6.2當傷口有炎癥時,配合醫師及時換藥。

        3.6.3維持良好的姿勢與,以減輕臥床過久引起的不適。

        3.6.4對需翻身的患者,應妥善保護好患肢,避免對傷肢和術肢的過度轉動及被褥對創面的直接壓迫。使用膝關節支具固定。

        3.7引流管的護理觀察切口敷料的滲出情況,向患者說明切口引流的目的及作用,并將負壓引流瓶固定低于膝關節10~20cm以下,以確保引流管暢通并呈負壓狀態,防止管道的扭曲、堵塞、滑脫。要經常擠壓引流管1次/2h,防止引流液反流,引起感染。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性狀、顏色及引流量,并做好記錄。一般術后48~72h拔除引流管。

        3.8預防血腫,密切觀察引流量,術后1~2h內應在200~400ml以內,如術后10~12h內持續出血量超過1000ml,則需引起重視,使用彈力繃帶固定及下肢支具,術后1~2d膝關節上置冰袋冷敷,以減輕和防止血腫,緩解肌肉痙攣。

        3.9壓瘡的預防,由于手術后臥床,活動少,機體反應低下,極易發生壓瘡,保持患者床單的干燥清潔。平臥時,患者腳尖朝天,腳下可墊海綿墊以防足跟的壓瘡形成。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可減少背部壓瘡的形成。

        3.10預防膝關節脫位的危險,術后讓患者取平臥位,雙下肢伸直,小腿中下1/3墊一軟枕,功能鍛煉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術后2個月內避免座矮凳,避免跑、跳、背重物等活動[2],防止膝關節假體承受過度壓力。

        3.11術后康復訓練

        3.11.1踝泵動作麻醉蘇醒后即可開始足和踝關節伸屈活動,每次2~3min,2~3次/h。

        3.11.2足跟滑移屈膝練習引流管拔掉后開始。仰臥,使足底在床上向臀部滑動,同時使膝關節屈曲到最大限度,并在此位置保持5~10s,重復多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勞為止。

        3.11.3伸膝抬高練習下肢伸直,如同作股四頭肌練習,將腿抬離床面十幾厘米,維持5~10s,慢慢放下,重復此動作,直到大腿感到疲勞為止。

        3.11.4坐位輔助屈膝練習下地后開始, 坐在床旁或椅上,慢慢將膝關節自然下垂屈曲到到最大限度。將一側足移至另一側足的背部,利用重力壓迫使膝關節再盡量屈曲,并維持5~10s,重復多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勞為止

        3.11.5壓腿練習術后第2d患者可坐起練習按壓膝關節。將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軟墊墊于足跟處,并將雙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下壓,使腿盡量伸直,每次要維持5 min左右,到患者可以忍受疼痛的程度為止。術后3~6d:有條件者介入下肢CPM活動,早期10°~40°,根據傷口愈合情況來增加運動角度,到出院時達到90°。

        3.11.6術后3d~2w重點加強患側肢體不負重狀態下主動運動,改善關節主動活動范圍下地負重及下蹬訓練。

        3.11.7術后2w至術后8w,此階段應增加平地行走和上下樓梯的練習,訓練量由少到多,循序漸進,以不引起患膝疼痛腫脹為度加強肌肉力量及步態練習,上下樓梯,為恢復術前的生活角色作準備。

        4出院指導

        4.1患者出院后應繼續肢體功能鍛煉,不要突然選轉膝關節及坐矮凳子,不要蹲或跪在地上,絕對不要跑或跳躍及快行步,術后6~8w內盡量避免上下樓。

        4.2指導患者多食含鈣豐富的食物,控制體重,以免增加膝關節的負擔,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防骨質疏松。

        4.3如傷口出現不正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求診,如:紅腫;劇痛;滲液、流膿、傷口裂開、高熱等;術后1,3,6個月1年門診隨訪

        4.4在手術后3個月內,膝關節輕微發熱和腫脹是正常的情況,不必驚慌;

        4.5注意個人衛生,沐浴后保持傷口干爽;

        4.6不要在傷口上涂抹藥膏或藥水;

        4.7避免穿緊身褲,減少摩擦;

        5結論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近幾十年來骨科醫學領域的一大進步,有效消除膝關節疾病,且在當前已經得到廣泛運用,我們將會護理更多的膝關節置換者術患者,因此,護理人員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積累更加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使膝關節疾病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生活質量得以改善。

        參考文獻:

        [1]李超紅.一例雙膝關節同期置換術患者的術后護理和康復訓練[J].中國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11:06-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在线观看日本高清区 | 永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十精品 中文字幕视频综合网 | 亚洲色欧美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