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描寫夏天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北宋文學家秦少游有一首詩,標題就叫《納涼》:“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其首句用“攜”“來”“追”三個動詞,逐級遞進地表達詩人追尋理想中納涼勝地的內在感情,幻想著在綠柳成行、畫橋南畔處閑倚胡床的美妙圖畫。月明之夜,船家女兒吹著短笛,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_,沁人心脾。這種由外而內的涼意讓人沉醉,燥熱也自然退去。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有首詩為《六七月之交山中甚涼》,只是看看這個題目就令人心忘躁熱,其詩云:“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
宋代詩人葛元懷喜歡在休閑消夏時觀察大自然的情狀,以此尋求樂趣,他在《夏日》詩中云:“曉荷承墜露,晚岫障斜陽。樹下地常陰,水邊風最涼。蟑移驚鵲近,鷺飛得魚忙。獨坐觀群動,閑消夏日長。”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滿勃勃生機的時節,詩人一邊乘涼消夏,一邊欣賞著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樂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講究去處的。詩人真山民愛到山中亭子里避暑,他在《山亭避暑》詩中說:“怕礙清風入,丁寧莫下簾。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趨炎。竹色水千頃,松聲風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傷廉。”盡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兒還會有暑熱之感。
夏日的寺廟也是乘涼的好去處,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有一首題為《中伏日妙覺寺避暑》詩:“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盛夏,城鎮赤日如烤,而山中則清風繞屋,禪房內花木蔥蘢,長廊曲徑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樂而忘返。
“唐宋家”之一的坡卻十分樂于水邊納涼,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寫道:“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
而被譽為“一代詩宗”的南宋楊萬里有一首《桑茶坑道中》,則描寫了一個牧牛的小童為避酷暑睡臥柳蔭之下的悠閑情趣:“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梅子是果梅樹結的果,亦稱青梅、酸梅等,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等功效。夏天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南宋的詩人們自然不會忘記將梅子入其詩句。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其二)》中寫道:“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此詩寫了金黃的梅子,讀來令人口角生津、暑氣全消。
立秋諺語 立秋諺語之立秋下雨萬物收下一句是什么?
立秋下雨萬物收的意思是:如果立秋下雨,接下來會適合收莊稼。
立秋下雨萬物收完整的農諺為:“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后半句意思是,“如果在處暑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較多,這樣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沒法曬”。
立秋簡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的傳統意義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這個時候天氣涼爽,到處風景都特別好,特別適合出游呢,你不會還躲在家里還沒度過夏天那個坎吧。
相關文章:
1.2019立秋諺語,關于立秋節氣的農諺
2.立秋下雨萬物收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3.2019關于立秋節氣的農諺 咬秋是什么意思
參考答案與提示
1.清明、谷雨。2.作者把春天看成是自己的老朋友,表達了自己對春天來臨時的驚奇喜悅之情。3.示例:“一棵小草悄悄伸出腦袋,伸一下懶腰”,這句運用擬人的修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小草在春天自由快樂生長的形態,富有情趣。4.為了表現人在大好春光里已經不滿足聽春色,賞春色,還要親口品嘗春天的味道。5.示例:春天的“好”表現在蜜蜂辛勤采蜜釀造幸福的生活,表現在人可以盡情享受春天帶來的恩賜。[提示:本題是開放性題目,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理解“好”的含義,可以從文中作者對春天中人、物的描繪入手,如花草魚蟲的描寫,對人的描寫。從作者的言語中我們可以仔細品味春天是“好”的。]
《冬天》閱讀練習
參考答案與提示
1.小時候吃白水煮豆腐;與S君P君夜游西湖;臺州過冬。2.為了表現父親對孩子們的關愛。3.指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很溫馨。4.溫暖。5.示例:朱自清懂得珍惜親情友情,熱愛生活。[提示: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聯系兩篇文章的主旨,《春》表現了朱自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贊美,本文表現了朱自清對生活的熱愛。然后作出評價即可。]
《夏日風情》閱讀練習
參考答案與提示
1.夏天會使人變得年輕;令人感到人生的多彩;考驗一個人的毅力;最浪漫的季節。
2.接天蓮葉無窮碧。3.不矛盾。因為打牌、聊天兒、講故事可以回憶許多美好的往事,讓自己變得年輕,而不是懶散、倦怠。4.示例: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美好時光無限的留戀之情。[提示:本題考查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準確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做題時,要聯系上下文,從文中提取相關信息作答。]
5.示例:烈日當頭,在野外捉知了,小伙伴之間展開競賽,看誰在最短的時間捉住一只。
《秋》閱讀練習參考答案與提示
1.樂曲、畫筆、孩子、哲人、高粱穗子、酒、老人、產婦。感受到了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忙碌的季節。2.秋天,高粱結出了紅穗子碩果,一穗穗的飽滿的果實害羞了,紅著臉,低著頭,在秋風中左右搖擺。3.通過寫秋天,就像自己的詩歌也如秋天一樣結出了果實,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贊美之情。4.示例:最喜歡第七節。因為本節把秋天比喻成一位老人,形象地表現了老人在收獲之后的喜悅之情。[提示: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能力。答題時結合自己的理解,選出一節,從語言、寫法、寓意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5.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古代詩歌四首》閱讀練習
參考答案與提示
(一)1.B。2.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3.示例:曹操是一位有遠大志向的人。(二)1.滿臉淚痕;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提示: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要求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答題時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2.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3.示例:敘真事,抒真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提示:回答這個問題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從全詩來看,作者抒發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字句中流露出的是作者的真實感受。](三)1.早春;喜愛(或贊美)。2.剛剛發芽的小草,遠遠地可以看見充滿生命力的綠色,走近的時候,小草的顏色還看不清楚。3.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四)1.寫法上相同,都是運用詞語構成一幅畫面;感情不同,本詩表現的喜,《天凈沙?秋思》表現的是悲。2.示例:喜歡《天凈沙?秋》,本詩通過寫景,表達了作者對秋景的喜愛之情。[提示:本題是開放性題目,不論喜歡哪一首,寫出理由即可。]3.悲: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遭中》);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2008年四川資陽市
中考試題選參考答案
D。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檢測題
參考答案與提示
1.C。2.B。3.(1)玄秘深奧;(2)天空晴朗無云;(3)呼喚朋友,招引同伴。4.D。5.(1)明月別枝驚鵲;(2)斷腸人在天涯;(3)風正一帆懸;(4)幾處早鶯爭暖樹。6.(1)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7.(1)示例:讓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我們這一揚廣大。(2)示例:作為一個家庭生活非常優越的中學生,你怎樣看待勤儉節約?如果因為保持節儉的生活而遭到別人的嘲諷,你會感到難堪嗎?為什么?8.曹操;東漢末年。9.東臨碣石,以觀滄海。10.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2.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13.示例:①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4.“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是針對“北國的冬不就是下雪的季節嗎?”說的。15.聽;觸;樹木;人。16.擬人、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霧的神秘和有情。[提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就是它的作用、好處。]
17.“老皇歷”是指北國的冬天是下雪的季節。特殊含義:陳舊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生活實際了。[提示:“特殊含義”就是它的深層含義,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可結合上下文去理解。]18.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19.虛度的時光或虛度的日子。20.愛情;親情;友情。[提示:可以結合三個箱子里裝的內容來考慮。]21.卡西拉忽視了愛情、親情、友情而一味地去賺錢。22.寫出了卡西拉心中的愧疚和悔恨。23.示例: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浪費,讓自己的生命充實并閃光。[提示:此題為開放試題:關于金錢、關于親情、關于愛情等體會都可。]
24.略。
七年級上冊期中檢測題
參考答案與提示
1.xuàn;shùn;sāo;cù;diàn;fèi。2.佇;濯;詛;墮;寐;棲。3.(1)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2)海日生殘夜。(3)聽取蛙聲一片。(4)綠楊陰里白沙堤。4.(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3)示例:①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②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5.童真、自然。6.示例:夏天是生長的季節,落下一滴汗水,便澆灌一棵禾苗。7.孔子 儒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1)生氣、發怒。(2)真誠,誠實。(3)“知”通“智”聰明。(4)強毅。10.(1)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2)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3)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1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13.一支盲人登山隊面對艱難冒著生命的危險攀登安第斯山。啟示:一個人僅僅有遠大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行動。[提示:可從人生必須樹立理想,克服困難,堅定信念的角度回答。]14.一支盲人登山隊艱難地攀登安第斯山。15.安第斯山的海拔高度;盲人們在志愿者的幫助下也步履維艱。16.有這句話,意味著還有登攀;沒有這句話,也就等于說放棄、終止,也就不會再有奮斗、爭取了。17.樹立自己奮斗的目標,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即使能夠接近理想半步,心里也是高興的,因為畢竟有了結果。[提示:結合全文內容去理解。]18.要具有腳踏實地的決心,從小處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韌勁,沉著冷靜的精神。19.豐富母體,輝煌母體。20.贊頌秋葉由生到死,完成了豐富母體、輝煌母體的使命后離開母體,悠然飄落,無怨無悔,超脫瀟灑的精神境界。21.人們被落葉偉大而崇高的奉獻精神和生活態度所感動,心中涌起神圣崇高的感情,蕩滌了各種私心雜念。[提示:可聯系秋葉所具有的精神去回答。]22.寫游子的思想感情被秋葉旺盛的生命力和超脫的奉獻精神強烈震撼,把葉的精神融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之中。23.游子終于葉落歸根,回歸故土。24.略。
2007年云南省中考試題選
二六年中風之后,詩人意識到自己所寫的一切,都可能是向人世告別。倒在地上的時候,他想起了過世多年的父親,覺得自己變回了一個要找爸爸的小孩。那是一種無法再掙扎的無助,聽不到聲音的哭喊。在救護車送他去醫院的路上,妻子坐在他對面,握著他失去知覺的手:
前面的乘客座位給了護士,你
被安排在屬于她的側座,我仰面平躺―
一路上,我們的姿勢保持不變,
千言萬語,一聲不響,
我們的視線交織快如激光,從沒有過
這樣的狂迷之旅,直到那一刻……
……但我無法感受
你如何抬起這只手,讓它全程
握在你的手里,笨重如鐘繩結
我們全速穿越唐格洛區
格倫多安區,我們的對視迷醉了
被掛起的輸液點滴一分為二。
―《歷險之歌》
在希尼的詩里,被病魔擊倒帶來的不僅是恐懼和痛苦,還有危急時刻對愛的提醒。這樣的詩充滿了“驚奇”。按照愛默生的說法,詩歌中的驚奇并不是表達上的出人意料,而是讓人猛然意識到自身生命力的涌動。這種驚奇以低調、強韌而堅決的方式貫穿了這本詩集。在一個召喚身體記憶的詩歌維度上,肢體麻木的詩人重新描摹出多年前勞動中的場景,用記憶的觸須撫摩過去時光中骨骼的運動,筋腱的緊張,生命力的起伏搏動。同時,我們也看到風燭殘年的詩人上樓梯時的猶疑和艱難。這是另一個身體與詩歌融合的維度,詩人講述自己怎樣在搖晃傾斜的動作中穩住自己的腳步,感受并微調著存在的眩暈,而他對精準和穩健的追求則一如既往,在時而茫然甚至失去記憶的腦海里如勁帆駛過:
恍然間,我又在犁的兩個把手之間
找對了步調,別人的手來幫著
我的手,每次犁刃倏然推走,每塊石頭上的磕碰
都在手柄的木紋中,握如脈搏。
―《歷險之歌》
……那種撒手而去的感覺不會再有了。
或許,還有一次吧。然后,沒有下次了。
―《人之鏈》
這是一種有“把握”的、需要“體會”的詩。它展示詩人的感官、情感與想象怎樣在時空中重新定位。它不但提供耐讀的意象供人回味,而且邀請我們回顧自己的身體感覺。敏感的讀者,要不要也試試看呢?你上一次擁抱自己的父親是什么時候,你伸手從他的口袋里偷過煙卷嗎?你會怎樣放下一首詩,然后展開雙臂做出擁抱父母的動作?希尼在詩中做出了示范,就像伯格曼電影中一個白發蒼蒼的人物,回想著幾十年前的場景:
如果我有機會在哪里抱他一下,
應該是在河岸上吧,那年夏天
去寄宿學校之前,他正當盛年,
那時我沒有想到,他老要跟我一起去
是因為我快走了,可我們并沒有擁抱對方。
直到第二次機會出現,
在新弗里,一天晚上他醉得太厲害
需要讓人幫忙系上褲扣,
我才抱了抱他。第三次
在樓梯臺階前,他去世前一周
我扶他去衛生間,我的右胳膊
感受到他腋下,稀疏如網的重量。
―《相冊》
這種詩回放想象中的一幀幀照片(《相冊》),搖著鏡頭拍出天空的全景(《幽靈》),從豐收時的揮汗如雨進入傍晚的清涼的空氣(《滾草機》),滴墜動蕩年代里的斑斑血色(《伍德街》),迷醉在天窗和愛爾蘭的大海之間(《在閣樓上》),仰望長尾彗星般的風箏(《給愛維恩的風箏》),呼吸著人去樓空的沉默(《“門敞開著房子漆黑”》)。這些華茲華斯式的對記憶的塑造是一種朝向領悟的旅程:詩人的現實身份其實是一個起點,他由此出發反向成長,深入過去找回經歷中每一次啟示和證明:
現在又沖著他去了,我們對視的目光
就此分開了,我感到一陣
失去親人的悲痛,在知道這個說法之前。
―《落單》
“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也許,我們可以借白居易的詩句來描繪這些記憶之詩,它們總是富于細節,并帶有親密可感的生趣。比如,初次離家求學,希尼得到一個難忘的禮物:
深吸,如灌水入槽,
鼻涕淅瀝,找好角度,
略停,再吸滿,
給我們時間一起觀看
這樣,就不會去面對
晚上的離別。
―《康威金筆》
走街串巷去募捐的時候,他有一個自制的小盒子,它的形狀里仿佛藏有人們的祈禱:
……用硬紙板做成的
尖頂盒子,像小小的祈禱室
帶上你的那只,走街串巷,
去挨家挨戶門前的臺階上……
―《捐款盒》
在煤屋里感到片刻的孤獨和平靜,這個場景可以是很多寫詩的夜晚的原型:
黑燈瞎火
站在煤屋的門里面
去領受
它那腐爛的紫羅蘭的氣息
―《煤泥》
所有這樣的細節,在回憶之光的暖黃中組合出一個詩人想要完全復原的世界:
一個完全復原的世界:要包括
漢娜?莫爾像火雞咯咯叫的愛爾蘭語,
《紫杉之湖》上夜晚的天鵝,在夏基的店里
柜臺上一盎司賣一便士的
克萊爾尼柯?穆瑞帶霜的硬焦糖。
―《紫杉之湖》
鄉野村談(原生的語言),有天鵝的湖景(朝向自然的美學),保留味覺體驗的便宜小食品(細小但有意義的個人歷史經驗),它們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象征,代表一個完整而有機的世界。它不僅是鄉愁和回憶的對象,它來自一個完整的詩歌功業,不但包括寫作,也包括保存和傳播文化的社會責任。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希尼已經被譽為“葉芝以來最重要的愛爾蘭詩人”(語出美國詩人羅伯特?洛厄爾)。從此一直都是葉芝《在學童中間》里所說的“微笑的公眾人物”,做得盡職盡責。在這方面,希尼延續并修正了從華茲華斯到葉芝的詩人傳統。他曾經說過:
葉芝賦予自己把思緒錘煉成一個整體的任務,一個多世紀之前,華茲華斯就有意識地做到了這一點。事實上,直到葉芝出現,我們才遇到華茲華斯之外的另一個這樣的詩人,他真正地而且堅決地結合了情感上的感受性,思想的力量,心理體驗的敏銳,政治上的警醒,藝術上的自覺,以及詩人的代表性。
這是一條浪漫主義傳統的明線,從一個完整的個人世界向公共領域擴張,讓個人的聲音變成本民族語言的象征,成為給國族文化奠基的詩人。在詩歌史上,這是一個偉大而有缺陷的傳統,有些大詩人在自己的詩學中另辟蹊徑,回避所謂的“代表性”(比如威廉?布萊克),有的詩人則對葉芝式的高蹈的追求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奧登)。
希尼顯然知道,扮演一個代表性的詩人、民族歌者和時代良心的另一面是自我膨脹,成為文化符號,有可能失去獨立的自我世界。在日常生活里,做一個出席很多文化活動的名流也容易讓詩人分心,逐漸疏于寫作。然而,他選擇的是更積極的投入,多年來致力于提升詩歌在社會中的地位,并向讀者大力推薦本民族的文化,以各種方式支持一大批新老詩人。要知道這些事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也意味著要忍受各種困擾,還要面對形形的投機分子和文化市儈。實際上,無論是在愛爾蘭,還是在世界范圍,都需要他這樣的人物,堅決為詩歌辯護,給無數個文學節和筆會帶來嚴肅深刻的話題,始終待人以誠,言行經得起檢驗,面對采訪者總是耐心地解釋自己的想法。詩人保羅?默頓甚至覺得,在詩壇上可能只有希尼真正當得起“老好人”這個稱號。從詩歌到公眾行為,他都沒有進行自我崇高化,而是做了一個著名的普通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直在忙活,就像他從事體力勞動的家人一樣,也帶有約翰?克萊爾、諾曼?麥凱格等身體力行的詩人的影子。
在這本詩集里,他樹立的榜樣不是前輩詩人,而是古代的傳教士,他們身上的宗教光環讓位于他們為傳承文明而作的努力,他們的現代化身則是希尼本人和他的同路人,比如詩歌批評家海倫?文德勒。
跟福爾薩、科倫巴
這些解開謎團的隱士成為同道―
比如,里斯莫爾的麥考奇
當被人問起什么品性
最可貴,他回答說:
“韌性,最可貴的
就是把事情堅持到底。從未聽說
誰對此有所非議。”
舌上推敲的詞語,從指尖劃出,
反復劃過,默讀在唇間。
―《隱士的歌謠》
對圣徒科倫巴的懷念,在晚年希尼的心里已經跟他對自己父親作為一個普通勞動者的懷念融為一體,也隱含了自悼:
別看他五短身材,卻總能一伸胳膊
繞過馬脖子給它套上眼罩,
不用第二下……
為了懷念他,凝視著那些顏料
它們潤濕,放大以后
就像科倫巴僧袍上的墨痕,
科倫巴去世那天,倒是不用去
按住一匹馬,他坐在路邊的時候
馬朝他走了過來,
正如傳記里寫的,“他渾身倦意”。
而馬“伏在他的胸口哭泣,
打濕了圣人的衣服”。
然后,科倫巴對他的侍從說:
“達爾麥特,讓它哭吧,讓它哀悼我,
哭個夠吧。”
―《“舔鉛筆的”》
父輩從事的體力勞動也是一種藝術,圣徒的智力勞動同樣消耗大量體力。他們勤儉的生活和畢生的努力是社會存在和進步的基石。有了這些,米沃什所信奉的“意義”和葉芝信奉的“對愛的想象和記憶”才能延續下去:
一個偉大詩人對“意義”抱有信心,
它像一個驚叫著抗議的詞,
縱橫在宇宙間,另一位
則堅信“詩人對愛的想象
與記憶”;要讓我說
我現在愿意相信書籍里葆有的
那種堅韌持久
拒絕褪去的手感。
―《隱士的歌謠》
希尼鐘愛的勞動方式是翻譯。從小時候到生命最后的幾年,希尼都在翻譯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的第六部,它講的是亡魂的世界,埃涅阿斯與父親的鬼魂重逢,以及人的來世。在希尼的筆下,故鄉的風物跟史詩中的描寫都融進了希尼的個人生命:
……晚間水上的飛蛾
自然不是原詩里陽光下的蜜蜂,
蚊蚋的紗幕,也并非百合花圃;
其他的就完全一樣了:柳葉泛著
仙境的銀光,草叢繁盛
沒有足跡,以至于不會讓人想到
曾有鬼魂列隊經過……
―《河岸之野》
“用自己的話來翻譯”曾經是老師的要求。如今,通過新的譯本,經典的詩句來到了新的語言的天穹下:
所有這些眼前的鬼魂
推動時間之輪千年之久
然后,被招來飲下河水
他們對陰間的記憶都會逝去,
靈魂,將渴望住進血肉之軀
回到天穹之下。
―《河岸之野》
在《110號路》這首較長的詩里,希尼從去書店買書寫到夜間在河岸邊釣魚,從去鄰居家參加守靈,寫到慘痛的民族歷史,從自己保守的少年時代,一直寫到家中迎來新的生命。他一次次把史詩化進自己的生命之旅,比如:
維吉爾筆下快樂的鬼魂
身穿干凈的白袍,聚集在綠色的芳草地上
俄耳甫斯穿梭其中,掃著弦
隨著自己演奏的律動回轉,躲開
草地上的摔跤手,舞者,跑步的人們。
這并非不像伯拉齊村一個游樂的日子,
瘦子惠特曼顫動的高音
給音箱放大,籠罩著擦出火花的碰碰車,
飛來飛去的空中座椅,夕陽中停出一英里地的車輛。
在文化的意義上,翻譯和轉世可以互為比喻,而詩人的一生仿佛是漫長的,迎接新生命的等待:
堅實的土地,在暮光的映照下,
蚊蚋飄飛,仿佛我們已經跟翕動在岸邊的
鬼魂,陰影融為一體,
并站在那里等待,觀看,
渴望,越來越渴望翻譯。
那么現在,我在綠蔭下的河岸上漫長的等待
已經結束,我來了,帶著感恩的祭獻
一捧麥稈和包著銀光的稈尖
像不會暗淡的一簇簇燭芯,
她的大地之光已經破曉,我們聚在周圍
說的都是小寶寶的話題。
希尼晚年的詩作,獲得了一種平靜的光亮,用他自己的比喻來說,就像夏天的夜晚不是黑暗下去,而是越來越晴朗。它們清新,貼切,有一種讓人容易接納的溫和。在樸素簡練的表達之外,他也會隨手揮灑出奇異的音符。在整本詩集里,作為核心比喻的“鏈”(chain)一詞,除了出現在同題詩里以外,還出現過一次,可以用來形容希尼驚人的技藝:
庫楚蘭為了娛樂刺繡的女人們
把一根根針擲向空中
它們落地的時候,每一根的針尖
都穿進了另一根的針眼
串成一卷光彩照人的鏈子―
就像在我的夢里,一大盒筆尖
從架子上撒下,又升到空中,
相互鏈成炫目的鍍金王冠。
―《隱士的歌謠》
這位被譽為擁有英語的“絕對音高”的詩人,可以把一切詞都當象聲詞來使用,也能讓詞的視覺形態產生韻律。這里提供的幾處譯文只是一種重現其效果的嘗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比原文,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或者更好的譯本:
那種我老早就熟悉的
讓珠落漩渦、流蘇潺潺的水族精靈,
裸游的斑紋君。
―《鰻魚廠》
它發出的聲音
對我來說
超出任何寓言。
喳喳的煤泥碴,呲呲的次品。
匆匆的煤桶,急沖沖地拖走。
沙沙來,沙沙去。
―《煤泥》
詩人仿佛一個從病床上醒來的鋼琴家,朦朧中看到陽光繪出斑駁的樹影,他的手指在床單上飛速地加入了彈奏。寂靜的、存在于詩歌的空間的音色,化為生命力的電網,接通了地下的亡靈的世界,輝映著遠空的斜月,造就出人的樹林,社會變遷的風俗畫,悠遠文明聚散的云朵。
【關鍵詞】低年級;寫話 ;引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孩子要培養“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新課程標準稱第一學段不提寫作而稱之為“寫話”,其目的是強調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即可,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口”。如何引導孩子走好寫話的第一步,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低起點,讓孩子愿意寫
低年級孩子對寫話的興趣無非來自于一次表揚,一次小小的成功。我對作文的興趣,就是從一次表揚開始的。我告訴自己,應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寫話,不要做過高要求,更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班每天都會讓兩名孩子上臺說幾句話,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甚至于夢到的都可以說。孩子能注意觀察到事物的變化,表揚;能用上一個好詞,表揚;能運用學過的詩句,表揚……平時的寫話練習亦是如此,多畫幾個紅圈圈,多給幾個五角星,多讀幾篇,大肆表揚。這樣看似無意的評價,大大增強了孩子說話寫話的興趣。我一直認為,只要孩子愿意寫,就不怕不會寫。
二、巧引導,讓孩子會寫
1.多讀好書,重在積累
常有老師感慨,有些孩子天生就會寫作文,根本不用老師過多指導。追其原因,這樣的孩子一定有大量的積累,有了一定的語感,所以寫起作文手到擒來。從一年級開始,我就著力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倡多讀書,讀好書,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形成一定的積累。
2.依托文本,模仿起步
文本中的例文文質兼美,是我們引導學生練習寫話的好材料。我們引導孩子模仿,想象、續寫,充分發揮文本范例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基本功。新課標在低年級的階段目標中就提出,“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1)用詞串寫話
蘇版教材的歸類識字采用詞串的方式,韻味十足,留有想象的空間。把這些詞串起來,加上想象,就是一片很好的短文。《識字5》描寫的是寒冷的冬天的景色
寒流 大雪 北風
臘梅 翠竹 蒼松
螞蟻 刺猬 蟒蛇
滑雪 跳繩 溜冰
詞串意境豐富,引導孩子用上這些詞語,寫一寫冬天的景象。有的孩子寫:冬天來了,寒流襲來,西北風呼呼地刮著,下起了鵝毛大雪。那么冷的天氣,臘梅卻傲然開放著,翠竹、蒼松仍然挺立,真堅強啊!小動物們用自己的方式過冬。青蛙、刺猬蟒蛇、冬眠了,
螞蟻儲存了很多的糧食躲在洞里,小燕子飛到南方了。孩子們可不怕冷,有的滑雪,有的跳繩,有的溜冰,真快樂呀!
(2)模仿例文
模仿是寫話的起步,是將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最好方法。挖掘教材,可以有很多課文可作模仿材料。
(3)續寫
學了寓言故事,《狐貍和烏鴉》,讓孩子想象一下下次當烏鴉叼著一塊肉,狐貍又來騙她的時候,會發生什么事。
(4)把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
詩歌語言精練,留有很多空白,學完了詩歌,引導孩子根據市過的描寫編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
(5)充分用好教材現有素材
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課后練習題都應該扎扎實實指導孩子說寫。例如口語交際中《學會禮貌待客》《問路》《買菜》《買東西》等等,有了課堂上的口語交際指導,再動手寫一寫。課后習題,木蘭怎樣說服家人,等等,都是我們練習說話寫話的好機會。
3.豐富生活 及時引導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歇。”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他們感受最深刻,情感最豐富,興趣最濃烈,最容易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地表露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生活點滴,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巧妙地將學生的生活納入自己的寫話設計中,并根據難易程度、不同的表達方式等讓學生選擇不同層次的內容進行寫話,讓寫話與生活有機結合。
(1)抓住契機
真實的感受瞬間即逝,及時捕捉生活點滴,及時寫下所見所聞所感。例如
打預防針了,有的孩子強裝鎮定,有的孩子嚇哭了,有的孩子把老師的手抓得緊緊的,打完針,即使讓孩子說說想法,寫一寫。
(2)開展活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經常開展孩子喜愛的活動,也為孩子提供了說話寫話的素材。夏天,帶孩子去操場捉螞蚱;三八婦女節,為媽媽制作一張賀卡;舉行一次吹泡泡比賽等等,讓孩子在玩中說,玩中寫。
4.優化評價方式會評價
新課程標準關于評價提出了新的理念,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對學生的寫話評價更應注意保護孩子積極性。
(1)讀自己的杰作,學同伴的妙語
創作重要,評價更重要。每次寫話完畢,請孩子讀一讀自己的杰作,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其中的幾句,只要自己滿意或特自豪的都行。然后組織互相評一評。孩子們總是爭先恐后,樂不可支。因為他們總認為自己寫得特棒,總想得到別人的贊美,而事實上,他們確實總得到肯定。比一比,學一學,贊一贊,這一方法在低年級特別管用。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愛蓮說讀后感,請您閱讀。
愛蓮說讀后感1自濂溪先生寫下著名的《愛蓮說》后,蓮花一夜間名聲大振,成為了端莊高雅,廉潔自愛的代名詞。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紛紛爭先恐后地買蓮,種蓮,賞蓮。北宋掀起了一股“愛蓮熱”。
再說牡丹,已被遺棄在一角。在沒有人喜愛牡丹。沒有人愿意被人稱作“富而不貴,嘩眾取寵”。牡丹,不得不承受著世俗的罵名與人們的唾棄,在陰暗的角落獨嚼苦寂。
蓮花的風光可謂高絕一時。朝臣權貴爭著擁有它。一邊借它以表自己“潔身自好,不慕榮利”,一邊暗地里貪污受賄,玩弄權術;遷客騷人爭著吟頌它,按照《愛蓮說》如法炮制,依葫蘆畫瓢,寫下了大量諸如《愛荷說》、《蓮花銘》等等堪稱“一絕”的詩篇;一般商賈搞不懂《愛蓮說》,更不會寫詩,但他們競相高價購蓮,在家中開鑿數畝池塘種蓮,邀請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財力;就連街頭巷尾的食肆客棧,也爭著借蓮的名義大開什么“蓮花閣”、“愛蓮樓”、“賞荷館”,天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老板掙錢掙得笑不攏嘴……蓮花,已成為了走紅的“明星”,風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當年濂溪先生筆下默默無聞的花之君子了。
幾年后,一文人路過一片荒原,吃驚地發現了在繁盛綻放的牡丹。花團錦簇,鮮艷奪目,雍容華貴。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在花云香氣繚繞中,揮筆立就《牡丹賦》,把牡丹比作高貴的象征,卻把蓮比作偽君子。不久,《牡丹賦》成為了人們的新寵兒……
愛蓮說讀后感2很巧的,這次經典誦讀培訓,老師安排了《愛蓮說》一文,此后,在眾多國學經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愛上了它。
周敦頤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罷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周敦頤為保持一份高潔,寧可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隨之,直接進入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這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接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在讓人嘆為觀止,讀這句話,可說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悠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普通,但讓人讀來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居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謂渾然一體,不露絲毫痕跡。作者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求榮華寶貴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也。接著,他發出了深深的感嘆:“菊之愛,陶后有鮮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見,周敦頤那種不從眾只求寧靜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
荷花,可謂真正的君子。它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莊重、質樸,不炫耀自己,這還不能充分說明它清清白白,不與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
質嗎?作者用蓮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寶貴、榮華富裕,他像蓮,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們的人生,難道不也應該積極向上,努力進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嗎?
《愛蓮說》一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短小精悍,瑯瑯上口。每次品讀,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愛那出淤泥不染的蓮,它表里如一、行為端正,每次看到蓮,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膾炙人口的語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它展現的不僅僅是形態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每一代人贊揚、學習、發展下去,相信,蓮花的美將在我們心中永世長存!
愛蓮說讀后感3予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蓮說》
夏日的午后,陽光像一只頑皮而可愛的小貓咪,在窗臺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腳印。燥熱的天氣連吹來的一小陣風都是熱的。太陽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變成了一個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變成火的王國。鳴蟬也躲在樹葉后,躁動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發出一陣陣哀鳴,聽得人心煩意亂。
唉,這該死的天氣!打開身旁的小風扇,期盼得到一片清涼。然而她卻像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如火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關掉風扇,漫不經心的翻開語文書的首頁,映入我眼簾的是開學時心血來潮寫的諾言:努力學習!現在想起來,我實現這個諾言了嗎?苦笑。翻開第二頁,出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為《清風荷影》。心頓時平靜下來,燥熱感也不見了。看著這幅彩頁:淡白的荷花體現出她的樸素與美麗,淺綠的荷葉映襯這潔白的花朵,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翻開課本《愛蓮說》,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荷塘中,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水潤的荷葉,走在荷塘邊,便會被滿池田田的荷葉,亭亭玉立的荷莖和風姿綽約的荷花所吸引。不經想起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望著滿池的荷花,不經感慨萬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漣而不妖;像一位聲名遠播的名人,香遠益清;又像一位潔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凈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潔,讓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與那些嬌艷的花兒比起來,顯得更加樸素與美麗,你用你的高潔征服了所有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卻能“進墨而不黑”,世上還有什么花能做到這一點呢?現今世上,有許多人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最終變得一無是處,還為國家,為集體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他們應該像荷花學習!
荷花還有一種君子情懷,他們不會趨炎附勢,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氣節。現今很多人為了升官發財,做一些違背人性道德的骯臟齷齪的事,讓人們對之恨之入骨,而他們卻能理所當然的,他們應該深刻反省!
荷花,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隨波逐流;
不因為環境順利,而張揚炫耀;
他通達公正,沒用歪的斜的:
她越遠越香,有一種稟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
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純潔!
合上語文書再次看到首頁上的那句話。對!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質;我也應該向他學習!
荷花,是你讓我得到清涼,學會努力!你所散發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我愛你,荷花!
愛蓮說讀后感4首先,從文章來說作者是從生長環境方面,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面,寫了蓮的清高。文章從三個方面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來表現蓮的品質的。
君子精神中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來,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孔子將君子、小人對舉,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沒有達到他心目中君子的地位,孔子對他稱贊最多,雖然稱贊他“好學”,但只以“仁人”相許。他甚至覺得自己也達不到這個標準。孔子說過:“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這么九個要求,卻十分的難以達到。九思總結起來無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古人把乾當作馬,坤當作牛,君子在常人眼中就是龍象,就像劉老師說的欲為龍象,先做馬牛。蓮在淤泥中已經做過馬牛,出來后才被認為是龍象,人在成為君子前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天堅強勁健,君子應該像他一樣堅強。所謂地勢坤,就是君子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大地的千姿百態,五顏六色,高山峽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運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大地的形成源于天。那么君子就像大地,學會包容理解。一個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為君子;一個自強的人,才能成為君子,并像天和地一樣,學會堅強與包容。
這么看來,蓮,為什么能成為君子呢,梅蘭竹菊被稱為花中四君子,可是四君子里為什么偏偏沒有蓮,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虛名,確實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蓮既已得人心 就不須有排名了,君子不為身外之物所動,即使沒有排名,蓮作為君子人們也不會有意見。
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則是君子方正質樸的優雅風度,“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君子莊重的儀表。蓮可以接住水卻不沾染,正是有包容萬物之胸懷。蓮在風雨里屹立不倒就是有天的堅強、勁健。
蓮和君子像天和地一樣,都學會堅強與包容,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標準中走向成功。
愛蓮說讀后感5牡丹受人追捧,因為它富貴有余;水仙使人家養,因為它亭亭玉立;甚至于玫瑰,都讓人采摘,因為它嬌艷欲滴。花開千朵,蓮,似乎被人遺忘了。
蓮,穿著白衣,靜靜地臥在水面上,縱然有人走過,也只是淡然一眼便匆匆離去——他們嫌蓮太平凡了。它不似牡丹一般富貴,也不似水仙一般大方,更不似玫瑰一般有一種不羈的帶刺之美。當所有人都在愛別的花時,蓮不嫉妒,也不怨恨,更沒有報復,即便有淡淡的羨慕。但,它卻連淡淡的羨慕都是潔凈的,從不沾染世俗。
蓮,孤立凡塵,遠離那喧嘩的塵囂。可誰又知它的內心豐富多彩呢?可誰都不曾細細觀看,不然,蓮也不用默默無聞了,人們都只愛看表面,都喜歡一看便知的東西,卻不知那些東西其實是膚淺的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雖如一位天真少女,卻從小便立身邪地,不被欣賞。她,又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不懂爭奪,不懂世故。蓮,卻又更像一位壯志難酬的志士君子,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它不敢盼求奇跡的出現,一如剛出生嬰兒的瞳孔:黝黑,干凈,平靜。
默默里,也不知默默里流逝了多少歲月!
蓮,等來的是一位詩人。
蓮,等來的是一個知己。
關鍵詞:語言國情詞典學;俄羅斯;城市名;民族文化語義
中圖分類號:H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0961(2008)02-0061-03
一、語言國情詞典學的理論基礎
語言國情學理論由Е.M.維列夏金和В.Г.科斯托馬羅夫在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該理論的核心是研究俄語稱名單位,如詞匯、成語典故、格言警句的民族文化語義或詞匯背景。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寫特殊類型的詞典――語言國情詞典的理論。Е.М.維列夏金、В.Г.科斯托馬羅夫、В.В.莫爾科夫金、Т.Н.切爾尼亞夫斯卡婭等都是此類詞典理論的奠基人。
語言國情詞典是目的明確地描寫俄語稱名單位民族文化語義的詞典[1]5。此類詞典屬于詳解―說明類詞典,即在該類詞典中既解釋詞的概念,也說明詞的詞匯背景。它的描寫對象是語言單位,但對語言單位進行的釋義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普通語言學的語義解釋,而是考慮到該詞典的閱讀對象――學習俄語的外國人的特點和興趣的教學性語義解釋。
對詞條進行教學性語義釋義的目的首先是發現詞義的民族文化成分。因此對詞條進行語義釋義時要引入為俄羅斯人所熟知、而未反映在以俄羅斯人為編纂對象的詞典中的信息,即將背景知識模式化,反映語言集體社會意識的日常生活層面[1]9。論述語言單位,它與其他語言單位的聯系,它的搭配性、它的主題和聯想外延都屬于教學性語言國情學語義釋義。應當強調的是,引入語言之外的信息的目的是為了使讀者更好地掌握語言。這也表明,語言國情詞典既具有提供知識的特點,也具有普遍教學的特點。該類詞典在指明言語中語言單位地位和功能作用的同時,也是在教授語言。因此,從分類關系看,語言國情詞典是介于傳統意義上的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之間的一類新型詞典。它與二者的區別在于:
1.在詞匯表的選擇上,語言國情詞典不僅研究單詞,還研究多詞語言單位,即對表示存在于社會生活領域的現象和物體的稱名單位進行釋義。此外,詞匯表的選擇不是以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結構為標準,而是以存在于詞匯意義中的民族文化成分以及教學方法的實用性為標準。語言國情詞典還釋義在百科詞典和其他參考書籍中沒有嚴格定義的詞條,如莫斯科。
2.從對詞條的語義釋義上來說,語言國情詞典的詞條釋義部分包括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中缺乏的日常生活知識,如Иваново-город невест;在實踐中作為某文化共同體成員的語言學家即詞典編纂者,會首先將自身的語言認知模式化,然后再對其進行檢驗、精確化及擴充。
3.語言國情詞典與百科詞典的臨界部分。這一部分的出現,從一方面說,是由語言國情詞典的中間性特征造成的;從另一方面說,是由對語言單位詳解和科學定義相接近的趨勢造成的。詳解詞典的編纂者并不滿足于常識,他們試圖從科學參考書和百科辭典援引詞條釋義。語言國情詞典的編纂者也首先將自身的現代生活常識客觀化,然后再根據權威文獻對此知識進行檢驗,補充屬于被釋義詞條的科學背景知識。
4.與語文詞典不同,語言國情詞典的詞條釋義重在發現詞匯背景,重視被說明事實的準確度和文化歷史的可靠性。與百科詞典的主要不同在于,語言國情詞典的釋義不包括不為普通俄語承載者所了解的狹窄專業知識。
5.語言國情詞典釋義的語文學方面由于廣泛反映專題詞匯和專題性搭配而得以加強[1]11。
迄今為止已出版了多部俄語語言國情學詞典,如:Денисова M.А.Народ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в СССР.- M.,1978.
- Фелицына В.П.,Прохоров Ю.Е.Русские пословицы,поговорки и крылатые выражения.-M.,1979.
- Чернявская Т.Н.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культура СССР.-M.,1984.
- Фелицына В.П.,Прохоров Ю.Е.Русские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ы.- M.,1990.
- Акишина А.А.,Кано Х.,Акишина Т.Е.Жесты и мимика в русской речи.- M.,1991.
- Харченкова Л.И.По одежде встречают...Секреты русского костюма.- СПб.,1994.
- Прохоров Ю.Е.,Борисенко В.И.,Го Ликай.История и культура России.- Пекин,1996.
這些詞典涉及俄社會的多個領域,是學習俄語的外國人的有益參考書。除上述領域外,俄羅斯的城市也是語言國情詞典應當選擇的描寫對象。因為,作為歷史文化事件和現代生活的空間載體,城市名積累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識。
二、語言國情學視角下的城市名
20世紀50年代,俄羅斯語言學界開始對地名進行研究,但當時的研究具有片段性特征,只有個別文章涉及該領域。從60年代開始,地名研究得以積極發展,一些著名的學者在該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如Р.А.阿蓋耶娃,Н.В.波多麗斯卡婭,Е.M.波斯別洛夫等。他們的研究方向是地名辭源學、地名的結構、地名學的構詞方式、地名的詞匯語義和專題分類、地名學的符號特征等。
每一個地名都是按照語言基本規律構成的,在言語中也按其原則和傳統起作用。由于詞根和生產詞干的特征、產生動因和在地圖出現的歷史條件的個體特征,指稱客體和歷史形成穩定的聯想及背景知識特征,地名可以被定義為所屬民族生活及該族語言的歷史文化與時空坐標[2]。
地名擁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但對它來說最重要的是在詞的語言國情學理論中被稱為詞匯背景的知識和聯想。
地名詞匯背景的研究最初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語言國情學領域的專家多次強調,地名不是普通的地理學術語,它們具有民族文化語義成分,而且這一語義成分的承載者正是其詞匯背景。Е.M.維列夏金曾說,“地名與天體名,及普通語言學使用的任何專有名詞一樣,是一系列將民族文化語言共同體成員鮮活的意識客觀化的、共時聯想的出發點和集中體現。”
地名的詞匯背景主要是由聯想背景語義成素組成的,它是歷史文化、文學、社會及其他聯想的總和[3],反映的是被社會意識記錄的地理客體的生活,是民族文化信息的基本載體。如,Сталинград 使人聯想到具有轉折意義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Сочи使人聯想到夏日黑海邊的休假和喜歡在此度假的普京總統;Новгород使人聯想到古羅斯、維契會議、索菲婭教堂等。
作為居民點名稱的城市名是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較之地名的其他組成部分,如河流名稱、山川名稱,具有更豐富的民族文化語義,與之相關的聯想也更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尤其對于俄羅斯,城市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就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俄羅斯的城市出現得較早,并且增長速度很快。在9―10世紀的年鑒中記錄了24座城市,11世紀時增加到88座,12世紀時已擁有119座,14世紀初達到了130座。由于城市數量眾多,古羅斯被鄰國稱為Гардарика,即“城市之國”。而現在俄羅斯已擁有上千座城市。俄羅斯的城市自古就是貿易、手工業、政治文化思想的中心,隨著歷史的變遷,城市名累積了豐富的詞匯背景,在俄羅斯人的意識中形成了寬泛的聯想。
三、與俄羅斯城市名相關的聯想
獲得城市名的背景知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進行聯想實驗。2003年10―12月我們選擇了48個在俄政治、經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城市,并以這些城市的名稱為聯想對象,在俄羅斯人中進行了聯想實驗。結果顯示,關于這些城市的聯想,即它們的主要詞匯背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的建筑,如Mосква―克林姆林宮、紅場、阿爾巴特大街;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伊薩基輔教堂、圣血教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涅瓦大街、青銅騎士、喀山教堂、冬宮廣場;Сергиев Посад―教堂;Новгород―索菲婭教堂、古木質建筑保護區。
城市類別特征,如Калининград―港口城市;Суздаль―博物館之城。
名人的名字,如Тула―列夫?托爾斯泰;Сочи―普京;Грозный―伊凡四世、沙米亞里?巴薩耶夫;Владимир―弗拉基米爾大公;Новгоро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職業和民族的名稱,如Mурманск―軍人、漁民、海員;Смоленск―游擊隊員;Якутск-якуты雅庫特人;Владивосток―中國人、日本人。
歷史事件,如Смоленск―第二次世界大戰;Грозный―戰爭、國內戰爭;Волгогра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城市的產品,如Владивосток―魚、海帶;Тула―甜餅;Астрахань―西瓜、魚子醬;Краснодар―葡萄酒;Вологда―黃油。
天氣條件,如Владивосток―冷;Краснодар―夏天、太陽;Астрахань―熱。
自然客體,如Новороссийск―大海;Владивосток―黑龍江、太平洋、東方;Пермь―烏拉爾河;Сочи―黑海。
歌曲或文學作品,如Воронеж―沃洛涅日的小貓(神話);Mосква-Как много в этом звуке(萊蒙托夫的詩句); Саратов-В деревню,к тетке,в глушь,в Саратов(《》)。
城市名城的別稱,如Иваново―未婚妻之城;Mосква―第三羅馬、白石城;Псков―諾夫哥羅德的小弟弟。
在經濟和政治中的意義,如Mосква―工業中心;Mурманск―發達的馴鹿業;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化妝品工廠“Самоцветы"。
經濟礦物,如Якутск―鉆石、金子;Грозный―石油;Тюмень―天然氣、石油。
交通工具,如Mосква―地鐵;Тула―飛機Ту-134;Mурманск―潛水艇。
對城市的評價,如Волгоград―灰塵多;Вятка―蠢人之城;Краснодар―適合生活的城市。
實驗結果為我們呈現了城市名所承載的寬泛、豐富及動態的民族文化語義,我們可以了解到俄城市的多面性,這對學習俄語的外國人正確、深入地理解俄社會、文化、文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而這些豐富的聯想語義存在于俄羅斯人的日常意識中,是一種常識,因此不會被放入語文學詞典和百科詞典中,而學習俄語的外國人只有通過語言國情詞典才能夠系統、深入地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俄羅斯國情文化,更好地與俄羅斯人進行交流。
綜上所述,外語學習不是單純的語言學習,更重要的是通過所學語言了解該語言國的文化,更好地與該語言國家的人進行交流。城市是歷史文化的紀念碑,了解一個國家的城市是更好地認識該國文化的渠道。因此,編寫語言國情詞典《俄羅斯城市》是必要而可行的。這部詞典既可以應用到俄語教學中,也可以以漢俄雙語的形式成為俄語愛好者了解俄歷史文化及現狀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Чернявская Т Н.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Культура СССР: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K].M.,1984.
春姑娘來到樹林里,小動物們從冬眠中醒過來,它們樂啊、跳啊、鬧啊,想把春姑娘的到來訴說給大家聽。柳樹、桃樹、松樹……在春姑娘的撫摸下茁壯成長。看著眼前這美不勝收的景色,沒有人不舉起大拇指連聲稱贊。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找春天話題作文九年級600字,供大家學習。
找春天話題作文九年級600字1寒假是出門在外的人與家人團聚的時機,本是繁忙但又熱鬧的。卻因疫情的發展而改變一切。有些人因此不能回老家,回了老家又不能和親人見面,呆在家中無事可做。
但疫情的出現仍阻止不了春天的到來。時間真快啊,我們又在不知不覺中迎來二月的到來,更迎來春天的到來。
春天下的第一場毛毛細雨滋潤了萬物,使春天煥發活力、充滿生機。燕子聽聞后迫不及待地從南方趕來,小草靜悄悄從土里冒出小腦袋。桃花丶杏花開了,梨花也開了。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但人們卻無心去欣賞美景。當人們看到雨后太陽出來的那一刻,又滿懷對春天的憧憬。
在疫情爆發之際,人人都一心想著國家,眾志成城地對待這場戰爭。個個充滿著斗志丶神情嚴肅。
那些沖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們,他們無私地奉獻。明知道自己隨時會被傳染,但他們仍然不顧一切地去挽救病人的生命,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他們也不會放棄。盡管一個個地死去他們也從不后悔。
讓我們向這些"白衣天使”致敬。
歌手和明星也紛紛加入了抗擊疫情的隊伍。歌手們通過演唱的方式來抒發愛國情懷、激起斗志。演員們自愿為國家捐款,幫助國家解決經濟危機。還有那些警察們,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履行自己的職責。
全國各地因疫情而延長開學時間,而學生們也做到了“停課不停學”,仍然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努力學習,爭取更上一層樓。整個春天都洋溢著濃濃的學意。
隨著春天的到來,天氣越來越暖和,讓人再也忍不住想出去活動活動。于是他們戴著口罩出去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局部扎堆現象。也許他們認為只要戴好口罩就不會染上病毒,實際上,我們應該聽從國家的號召,宅在家里,少出門,不扎堆,不能給宛如惡魔一樣的病毒留下絲毫機會。
請相信自己,相信國家,不要再外出了。暫時的忍耐可以換來疫情的結束,難道不能再忍耐一下,再堅持一下嗎?
我希望疫情能早日煙消云散,人們能及早重見天日。
春天是團結一致的;是充滿希望的;是熱愛國家的。讓這春天的氣息散布到祖國的各個角落,為武漢助力,為中國加油!
找春天話題作文九年級600字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這些都是描寫春的詩句,古人熱愛春天,寫下了無數贊美春天的佳句。現在,我們也愛春天,我們要把這生機盎然的春天畫下來!
當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輕輕悄悄地走到田野時,便是我們最開心快樂的時候。我們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看桃紅柳綠,看鶯歌燕舞。一碧千里的麥苗隨風蕩漾著綠波,金色的油菜花鑲嵌在綠色的海洋里,爭奇斗艷,黃燦燦的,像仙女的巧手繡下的地毯。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蜜蜂也嗡嗡地唱著歌采著蜜,好一幅絢麗的圖畫!
路邊田埂上,小草神氣地探出腦袋,欣賞著萬象更新的世界,碧綠的草地上鑲嵌著星星點點的野花:紅的,紫的,黃的,像帽子的,像星星的,像喇叭的……五顏六色、千姿百態。
春姑娘來到了果園。梨樹,桃樹,杏樹……聽話的抽出了新枝,吐出了新芽。白的梨花、紅的是桃花……蜂飛蝶舞,好一派熱鬧的景象!春姑娘撫摸著果樹,像一位母親親吻著著剛出生的嬰兒。
春姑娘來到小河邊。“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里早已楊柳依依,長長的枝條猶如小姑娘的辮子,那婀娜的枝干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正輕歌曼舞,她們把河水當做梳妝的鏡子,把風當著梳子,梳理著長長的秀發。河里的魚兒三五成群地追逐嬉戲,一會兒躍出水面,一會兒鉆到水底。“春江水暖鴨先知”幾只鴨子也在水面上湊熱鬧,好像在跟魚兒捉迷藏。
春姑娘來到公園里。人們漫步園中,贊嘆著春的美麗,叔叔阿姨們三三兩兩,在春光里談笑風生,小孩們跟著風箏拼命地奔跑,還有在明媚的朝陽下鍛煉身體的老人們,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諧,那么快樂,那么幸福!
春天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就是我愛的春,美麗的春,幸福的春!
找春天話題作文九年級600字3春天是一個美妙的季節,很暖和,令人十分向往。
一切都復蘇了,春意盎然,十分舒適柔和,風姑娘將一陣幸福的風帶來。
窗外鳥兒的鳴唱,像似在呼喚我,春天來了。幾日的忙碌,竟忘了已是三月了,怪不得金色的陽光,照在我臉上有了暖暖春意。望望窗外湛藍的天空,銀灰色的殘雪,我不由地暗想,何不趁著明媚春光,出門欣賞一下春景,以緩解自己的心身疲憊,讓浮躁的心,靜一靜、透透氣、放松一下。
漫步在田野上。天空湛藍、高遠、明凈,像似一幅碩大圖畫。艷陽金黃、圓潤、熱烈,靜靜地高懸在碧空,灑下暖暖的光芒。像似一雙溫柔的大手,在我身上、臉上輕輕撫摸著,讓人溫暖舒服。我靜靜地享受這天賜的恩惠。殘雪在我眼前匍匐成一片淡淡的灰暗色,陽光炫目的光芒,像刀似的,把它身上剜地坑坑洼洼,失去了往日平展如初美感。雪兒低垂著眼簾,蜷縮著身子,默默留著淚水忍受著這揪心痛苦。遠處殘雪只是薄薄一層,依稀可見的地面露了出來。淡淡的綠色如煙霧一樣,浮在上面。
春風細細,許你溫暖不離。
輕輕抖落昨日的喧囂。讓絲絲的春風掃去心中的躁動,像老樹一樣舒展一下僵硬的腿腳,與春風舞蹈。靜靜地傾聽鳥兒優美的歌喉,劃破靜寂的原野,像一首春天的歌,撫慰著心田。和小草一起歡呼雀躍,納春風入懷,靜靜享受暖暖溫存。戀戀不舍目送殘雪,融化成滿地的細流,悄然離去,心中悵然若失。春天美景像似一條小溪,靜靜從心中流過,積郁的心,像被被洗過似的透明、清純,宛若一輪皎潔的明月,散發著銀色的光芒。
暮色流彩的春景,讓人有些不舍。我想,雖然這春天來得晚些。但是,它還是來了,不管你殘冬如何的頑固,春天總會一步步把你逼退。自然的季節變換,是勢不可擋的,就像人會慢慢變老,誰也不能逃脫。可是,望著這美景如畫、春意盎然的春色,我還是感動不已。這春天來得太不容易了,從漫長的同殘冬的對抗中姍姍走了。在抗擊一次次殘冬攜著春雪的反撲中,春天那種頑強、堅韌的毅力。著實讓人感動、敬佩。
找春天話題作文九年級600字4春天的田野是綠色的;春天的田野是黃色的;春天的田野是粉色的;春天的田野是白色的……春天的田野是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
春天的田野是綠色的。田野里,綠油油的麥苗一眼望不到頭,在微風的吹拂下向我們點頭微笑。有風時,成片的麥苗像大海上翻滾的綠濤,時起時伏;無風時,麥苗兒在田間輕輕搖動著,就好像在悠閑地散步。所以春天的田野是綠色的。
春天的田野是黃色的。一棵棵綠油油的油菜上,開滿了一朵朵黃色的小花,成群結隊的蜜蜂“嗡嗡”地叫著,好像在說:“真香,真香。”蜜蜂在花叢中忙忙碌碌地采著蜜,就好像勤勞的農民在田間辛勤地勞動。油菜花到處都是,這里一叢,那里一簇,遠看像金色的大地毯,使人們看得眼花繚亂。所以春天的田野是黃色的。
春天的田野是粉色的。一棵棵桃樹上開滿了一朵朵粉紅色的桃花。桃花有五個花瓣,在陽光的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花下,成千成百的蝴蝶和蜜蜂飛來飛去。樹下,一叢叢粉色的紫云英花開得非常鮮艷,茂盛。所以春天是粉色的。
春天的田野是白色的。一朵朵雪白的梨花在梨樹枝頭輕輕搖曳著,散發出陣陣迷人的芳香。一陣微風吹過,梨花的芳香使人心曠神怡。白色的蘿卜花也開得十分惹人喜愛。所以春天的田野是白色的。
春天的田野是有綠、有黃、有粉、有白,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使春天的田野變得五顏六色,五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找春天話題作文九年級600字5春,已經來了,它邁著輕松的步伐,像是捉迷藏一樣,悄悄地躲了起來,沒等我找到,它卻自己蹦了出來,真是個調皮的孩子。
當它心情好時,天空和云朵也為它高興,它唱著輕快的小曲,吹著小風到來了,人們脫下了棉襖,迎著清風,出去游玩,當它有點小情緒的時候,花朵也爭相幫忙,一個個都爭奇斗艷、開出燦爛而美麗的花,使得春天娃娃心情大好,也不再有小情緒。花朵們開心了,大樹伯伯和小草弟弟也開心了,它們都長得茂盛起來。
但它心情特別不好,比如受了委屈的時候,它也哭的稀里嘩啦,藍天和白云也無能為了,甚至被它帶了進去,也哭了起來,花朵覺得自己特別沒用,幫不了春天娃娃,它們哭哇哭,惹得人們也心情不好,呆在家里悶悶不樂,這時候,彩虹姐姐聞訊趕到,連忙安慰春天娃娃,它心情也好了一些,不哭了,彩虹姐姐讓花兒開了,白云和藍天回來了,小草更清鮮了,就連小筍子也跑了出來湊熱鬧。
關鍵詞:地理課堂 有效 問題鏈
中圖分類號: G63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151-02
1 地理課堂教學有效問題鏈的重要作用
地理課程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殊性使得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地理課程必須轉變以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課堂提問既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生反饋信息的途徑。因此,課堂提問的設計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問題鏈”根據教學目標,師生合作為基本形式,教學內容以問題為紐帶,知識從認知、形成、升華和鍛煉學生思維過程為主線,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為有效。
由于學科貼近生活的特殊性質,學生關于地理的基本知識已經初步形成,地理課堂的學習主要目標就是在整合塑造學生的認知結構。但是,學生會對認知結構中現有知識產生疲倦,難以達到教學的標準。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以學生為本加強對學生現有知識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不同層次的目標,創設問題情境,將課本內容以問題為引線,環環相扣、抽絲剝繭。學生對書本知識充分掌握,又能整合重構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認知學習的能力。
在地理課堂上,有效的問題鏈能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推動力,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效的提問能夠直接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的熱情,從而能夠建立一個民主和互動的課堂氛圍。在不同的課堂氛圍下,教學效果有著明顯的區別。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是沉悶型課堂的特點。講臺變成的舞臺,學生是坐在臺下的觀眾,教師是臺上的演員。相反,在民主互動的課堂上,以學生為本,教師啟發,學生和教師之間調整關系和角色,達到教學相長的和諧共鳴。地理學科本是和生活息息相關,可是要追求其深層的原因時涉及到了更為抽象的專業知識,所以如果教師在備課時沒有將有效的問題設計成一個能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探究知識的循環鏈,那么不僅課堂氛圍會從生機勃勃變成死氣沉沉,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一落千丈。
2 地理課堂教學有效問題鏈的設計原則
課堂提問雖然是組織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手段,但是卻至關重要。提問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針對課堂教學內容設置的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經過思考回答的一種方式。問題鏈是以問題為樞紐,以知識形成、發展和鍛煉學生思維過程為主線,師生合作互動為基本形式,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問題鏈是問題設計升華而成的一個境界,因為它既有對整節課堂的宏觀把握也有對課堂細節之處的深入思考。針對地理學科的特性,在設計問題鏈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基礎性是地理課堂問題鏈設計的根本。問題鏈的設計是將思維從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因此,基礎性既是針對學生現有基礎知識而設計也是對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做鋪墊。通常在問題鏈的第一個問題都會有“暖場”或者讓學生提出質疑、引發興趣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課堂提問可以將先問學生“為什么夏天的天亮得早,天黑的晚。而冬天天亮得晚,天黑得早”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雖然學生在沒有學習過的情況下不會規范回答,但是根據生活經驗的積累可以簡單地描述出心中的答案。并且基礎性問題的設計可以讓教師摸清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情況,從而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以達到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這個問題的設計既不會出現課堂冷場的現象,學生也能領會教師題意和激發探求新知的學習熱情。
應用性是地理課堂問題鏈設計的軀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例如,學生從天氣預報里了解到氣溫的高低,或者是天氣突然變冷是有冷空氣刮入等一些相關的知識。但是,能夠將地理的知識學以致用,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會分析生活中的現象才是地理課堂提問應當前進的方向。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中的“南水北調”的問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而課堂問題鏈的設計可以設計如下:(1)說一說你在節約用水上有什么好習慣?既能貼近生活又能引發學生討論。(2)南水北調工程的作用?上面的兩個問題都是從生活的角度提問,第一個問題是平時對生活的觀察和一般體驗,第二個問題是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二者之間聯系緊密,相互影響作用。
綜合性是地理課堂問題鏈設計的中心。地理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性質,所以在設計問題鏈時,既要考慮到社會科學的人文素養也要考慮到自然科學縝密嚴謹。其次,綜合性還體現在問題的深度上。如果教師的問題僅僅只是讓學生回答是或者不是,那么思維很容易僵硬。一堂課,學生的思維是在不停地運動積累最終能夠發生質變的一個過程。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學習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時,根據之前學習過的課程,學生知道了中國地理的基本概況,對南北方的基本情況也有了認識。在設計問題鏈時,可以先對之前的知識做一個簡單的回顧,這種基礎性的問題可以摸清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可以順勢導入新課。例如:(1)請說一說我國的平原有哪幾個?
(2)其中在北方的平原是哪些?(3)南北方的地形有哪些區別?此節課的重點就是要對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農耕制度、傳統民居、傳統運輸方式進行比較。在農耕制度里又分為:農田類型、作物熟制和主要的農作物,這幾個方面與南北方的地形和氣候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學生完成以上差異的比較后,又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4)你還知道南北方有哪些差異?(5)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還能從不同的方面回答。這樣設計的問題鏈能夠所以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循序漸進,既有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也能讓學生有步步深入的思考過程。
開放性是地理課堂問題鏈的升華。開放性要求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來設計問題,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框架里。進而,學生的回答也可以從多方面、多途徑中獲得。問題鏈中注重開放性的原則著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和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例如,在初中地理的課程中涉及到黃河的基本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涉及以下問題:(1)有哪些描寫黃河的詩句?(2)“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里提到的水從天上來是什么意思?(3)“奔流到海不復回”中的“海”是指哪個海?這個問題鏈的設計從形式上具備了開放性,更為重要的是其中問題的答案也符合開放性的要求。第一個問兼備基礎性和綜合性的特征,讓學生調動積累的知識并且具有人文素養。第二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回答:一是黃河的源頭在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客拉山脈,海拔在5000米以上;二是海陸之間的水循環,降雨量的影響。第三個問題則是陳述性的知識,渤海。這樣的問題鏈能夠讓學生將知識貫穿其中,并且發散思維,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3 結語
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為主。所以教師設計問題鏈時,要遵循基礎、實用、綜合、開放的四個特性,解除學生思維束縛,鼓勵學生發表和堅持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對學生的發言給以鼓勵或者啟發,創造積極活躍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胡久華.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驅動性問題鏈的設計[J].教育科學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