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境外直接投資流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境外直接投資流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境外直接投資流程

        第1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零售商加快了在全球投資擴張的步伐,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的資源配置、最優的零售經營地理位置、完善的生產組織等進行市場的擴張。零售巨頭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已經成功實現跨國經營,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化經營已經成為我國零售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將就我國零售業在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找出相應的對策,為零售業的跨國經營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

        零售業;境外直接投資;管理;風險;防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市場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具消費潛力的市場,也更成為全球零售巨頭們紛紛投資的目標。目前,國際零售百強企業中,已經有一半以上的零售企業進入到中國市場中。面對與這些跨國零售巨頭同場競技的激烈局面,我國零售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逐漸成熟起來。我國一些大型零售業已經在不斷激烈的競爭中選擇走出去的方式來實行零售企業國際化發展的路徑。例如:國美電器、北京華聯等。對于我國零售企業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水平?如何尋求國外零售市場擴展生存空間?如何在龐大的國際市場上獲得盈利、分得一杯羹?這些都是值得我國零售企業深思的問題。

        一、我國零售企業境外直接投資風險分析

        我國零售業在境外進行直接投資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特別是一些來自于東道國的風險,如政治風險、文化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等。這些風險的存在將一直伴隨零售業境外投資的全過程,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風險,我們必須正視并對風險進行認真分析。

        (一)政治風險

        這主要是指東道國的政府在商業運行中出現的非預期的改變游戲規則的、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可能性。政治風險將對境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經營的終結、收益的降低、進口成本的提升、運營成本的提升、資金無法及時回國等。政治風險的存在不僅僅限于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還存在于經濟發達國家中。造成政治風險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東道國政策的變動、政府當局領導層的變化等。在很多國家中對零售業的競爭設置了一道屏障———限制性法規,其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國外零售業的過度競爭、壟斷競爭等局面的出現。例如:在馬來西亞,就對直銷公司的成立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法國的地方和全國城市商業計劃委員會將對大型的店鋪發展進行管理,并規定不得隨意建造超市,特別是對于那些大面積店鋪的審批制度更是嚴格。再例如:2011年發生在利比亞的戰爭,使得中國在利比亞投資的眾多項目受到嚴重影響,中方零售企業損失慘重;2012年,北朝鮮的單方面毀約使得中國的境外投資損失2.4億元。

        (二)經濟風險

        所謂經濟風險主要是指零售企業在東道國進行經濟活動時,由于東道國的宏觀經濟出現波動等因素導致的境外直接投資者出現未來收益不確定的風險,簡單而言即: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經濟指標變動等為境外直接投資帶來的風險。當東道國經濟發展狀況良好時,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風險較小;如果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不佳,那么境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必定面臨較大的風險。例如:宏觀經濟風險,在零售業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時必須先對東道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進行評價,在這方面零售企業可以通過網絡,上具有權威性的各大機構的數據庫、網站等進行查詢。我國商務部也提供了一些合作國家、地區的投資環境評估報告和分析,可見,零售業在境外直接投資前對東道國宏觀經濟指標的考量越全面,在境外投資遇到的風險就越小,投資的收益也就更有保障。另外,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也是阻礙零售業境外直接投資的一塊硬傷。

        (三)文化風險

        這種風險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人們的生活價值觀、欲望滿足的條件、消費模式、生活習慣、工作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影響,零售業境外直接投資活動由此而產生的諸多不確定性。這種風險在我國零售業中極為明顯。我國零售業的成長背景是社會主義國家、東方儒家文化,與西方經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成長環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文化差異,將會給東道國帶來一種被入侵的感覺,嚴重的還會引起當地的民族主義沖突。例如:在西班牙的中國鞋業零售商受到西班牙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攻擊,從游行示威演變成惡劣的燒鞋事件,對中國鞋業零售在當地的發展極為不利。

        (四)法律風險

        主要是指在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的企業由于其經營活動不符合東道國的法律規定而導致的風險。我國零售業在境外進行直接投資時一定要對東道國的法律法規進行研究,特別是關于環境保護、勞工、知識產權、稅務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例如:關于零售業使用臨時工的勞動合同中,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不能超過六個月,但是在非洲加蓬,法律規定,如果臨時工使用的時間超過以后就會自動轉為長期工,如果想解除合同,企業必須向其支付等同于正式工的薪酬,同時還必須支付相應的補貼。

        二、零售業境外直接投資風險防范措施

        (一)為零售業創建良好的境外直接投資環境

        無論是在國內進行投資還是在國外進行投資,同國內投資環境相比,境外直接投資的環境更加復雜、各種不可控因素更多,因此,維護良好的商業環境并不是單靠零售業就能掌控的。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必須建立各種雙邊投資、多邊投資、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為我國零售業走出國門創造良好的環境。目前,我國已經同英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家建立了經濟高層的對話,同世界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并簽訂了十個自由貿易協定。近期,出訪英國,兩國達成了在經貿、文化等各領域的投資合作,共計達成了150項合作協議,涉及金額約400億英鎊,這為我國零售業走向歐洲創造了條件。

        (二)整合資源,適時進行兼并重組

        目前,就世界零售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兼并重組一直就是零售業巨頭們迅速擴張的主要手段。例如:沃爾瑪在1997年進入歐洲,收購了擁有21家連鎖店的德國韋特考夫,1999年,沃爾瑪投資了15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的大型超市阿斯達,從而一舉奠定了沃爾瑪在歐洲的地位。我國零售業在國內發生了諸多并購如華潤收購家世界等;在國外中國企業并購外國企業已經是一種趨勢,如2014年三胞集團旗下南京新百成功收購了英國弗雷澤百貨商店集團89%股權,成為中國零售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境外投資。零售業通過兼并重組構建了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商業集團,實現了資源的優質組合,提升了國際競爭力。但并購有風險,在兼并過程中,要建立健全并購流程,充分保證并購方案的合理性,重視并購后企業資源的協調。

        (三)實現業態組合經營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零售業的服務形式出現了多樣化的需求,這也就要求零售業必須以多樣化的業態來適應這一變化。在國外,零售業主要是通過業態組合經營的方式來贏得顧客。作為一種縱向發展的戰略,業態組合經營有效的分散了零售業的經營風險,為零售業的發展擴展了市場空間,更有效的實現了優勢互補、品牌意識加強、資源共享的優勢。

        (四)建立并完善境外直接投資風險控制體系

        對于零售業境外直接投資行為而言,所面臨的風險很可能已經超越了自身能夠控制的范圍,因此,零售業必須建立通過一套完善的、多角度的包括完善的政策、制度體系等在內的風險控制體系。

        總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大環境下,國際零售商們加快了在全球擴張的腳步。我國部分零售業實施跨國經營戰略,通過多年國內國際經營的激烈競爭,在資產規模、投資管理及風險防控等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國內外跨國經營零售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借鑒、國家走出去政策的支持,將為促進我國零售業走出國門,以攻為守,搶占國際市場,構建全球產購銷網絡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熊毅 單位:昆明新知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宋則.我國零售業改革與發展中長期三大戰略要點[J].中國流通經濟,2012(05):13-18.

        第2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1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1年1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今年以來首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自去年年初以來連續第七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此次上調之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19%的歷史高位。

        央行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

        為配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便利境內機構以人民幣開展境外直接投資,1月14日,人民銀行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辦法》明確:凡獲準開展境外直接投資的境內企業均可以人民幣進行境外直接投資,銀行可依據境外直接投資主管部門的核準證書或文件直接為企業辦理人民幣結算業務,相關金融服務手續更加便利。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企業“走出去”,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外匯局推出銀行對客戶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

        為進一步滿足市場主體規避匯率風險的需求,1月3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有關外匯管理問題的通知》,在銀行對客戶市場推出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通知》自2011年3月1日起實施。《通知》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簡化市場準入管理,凡取得對客戶人民幣外匯掉期業務經營資格滿1年的銀行,可直接對客戶開辦貨幣掉期業務;二是便利市場交易,銀行對客戶辦理貨幣掉期業務的幣種、期限等交易要素由銀行自行確定;三是貨幣掉期中的利率由交易雙方協商確定,并符合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存貸款利率的管理規定。

        外匯局規范國際收支核查提高申報數據質量

        為進一步指導和規范各級外匯局開展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工作,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了新修訂的《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制度》,并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修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根據現行的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相關制度及其應用系統功能,對2003年版的核查制度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二是將大額交易與重要交易項目重點核實工作納入《核查制度》,廢止原大額交易重點核實制度:三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核查工作涉及的相關量化指標;四是規范現場核查和大額交易重點核實工作的流程:五是明確各級外匯局國際收支部門對違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規定行為的處理措施及向外匯檢查部門移交案件的操作程序。

        銀監會規范銀行信用卡業務

        為規范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保障客戶及銀行的合法權益,1月28日。銀監會對外了《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辦法》規定,商業銀行經營信用卡業務,應當充分向持卡人披露相關信息,揭示業務風險,建立健全相應的投訴處理機制。營銷人員應當嚴格遵守對客戶資料保密的原則,不得泄露客戶信息。發卡銀行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客戶核發信用卡(附屬卡除外),向符合條件的同一申請人核發學生信用卡的發卡銀行不得超過兩家(附屬卡除外)。在發放學生信用卡之前,發卡銀行必須落實第二還款來源。

        第3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關鍵詞:海外投資;資本運作;投資架構;稅務籌劃

        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啟動之年,也是中國提出“走出去”戰略的第十六個年頭。今天,經過國際金融危機洗禮的中國,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逆勢前行,同時也在直面新的困惑。目前,中國企業對海外投資還普遍缺乏實踐經驗,海外投資鮮有成功的案例。海外投資需要有全局性、系統性的考慮,從而最大限度規避海外投資風險,實現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戰略目標。本文中,筆者就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幾個關鍵因素逐步展開論述,首先從全局上縱向研究境外投資的重要環節,隨后從財稅角度上引申出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希望對海外投資策略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一、影響海外投資的六個重要因素

        (一)海外投資的目標及戰略考量

        中國企業在考慮海外投資時的動機不盡相同,如TCL與湯姆遜合資是為獲得國際公司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經驗,聯想收購IBM是為了擴大企業的整體規模、提高企業協同效應、延伸國際渠道等。投資建造LNG運輸船是依據國家油氣資源戰略需要,著眼于未來大型LNG船的巨大潛在市場。不同的海外投資目標,決定了企業在海外投資時需要設計不同的交易架構。

        (二)海外投資主體

        中國企業需要明確內部各關聯公司在整個企業運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如控股公司是否合適直接境外投資、以子公司名義對外投資是否存在某些限制(非競爭條款)、公司是否可以考慮在境外設立新的投資主體(SPV)、是否考慮與境外PE/VC合作成立收購公司等,上述因素需要與公司對外投資的具體目標結合考慮。

        (三)稅務影響與稅收協定

        不同的投資主體所形成的不同投資結構對于降低企業未來運營的稅務負擔影響很大,通過設計選擇合適的投資主體結構及交易架構,有時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與不同國家簽訂的稅收協定、相關條約均可能存在差別。因此,需要從投資東道國、投資母國及第三國的稅務規定、國際稅收協定等方面進行考慮,以確定投資架構。

        (四)中國政府機構審批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國企業境外投資一般需要向發改委、商務部門、國資委(適用于國有企業)和外匯管理局等部門申請事前審批或核準,境外企業在當地注冊后,還需報商務部備案,并向我駐外商務參贊處報到登記。盡管中央及地方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但仍需結合國家關于企業境外投資產業的整體態度、充分考慮政府審批機構的傾向性意見,判斷境外投資境內的審批難度。

        (五)外匯管制

        國家外匯管理局2009年7月13日出臺了《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進一步簡化境外直接投資審批程序,將境外直接投資外匯資金來源及境外投資資金匯出的審核方式由核準制調整為登記制,擴大境外直接投資外匯資金來源,并對境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后續融資提供支持。總體上看,由于中國外匯儲備比較充足,外匯管制措施呈松綁趨勢。同時,一些大的境外項目用匯額度非常高,而通過境外資金的運作可能會更加便利,從而加快境外項目的進展。

        (六)融資安排

        海外投資的一些重大項目,可能僅通過企業的自有外匯資金或銀行借款等形式難以滿足項目資金需求。因此,需要考慮向第三方進行融資,而許多境外金融機構及投資機構都傾向于通過境外操作融資事宜,減少中國境外相關機構的審批及流程。

        二、海外投資財稅思路探討

        結合曾參與過的海外項目投資研究工作,筆者認為,海外項目投資財稅研究可以基本分為“三部曲”,依順序分為投資架構的設計、資金籌措和風險分析。本文重點研究投資架構的設立方法和思路。下面將結合實例做具體分析。

        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一般會直接在投資東道國設立項目公司(直接投資架構)和在低稅負國家或地區設立中間控股公司,然后再在投資東道國設立項目公司(間接投資架構)兩種。

        這兩種投資架構在本身設立、稅負的降低或遞延等方面很不一樣。尤其是后者,企業需要考慮能否降低或遞延項目公司分配股息以及未來轉讓項目公司股權取得的資本利得,需要考慮在投資東道國、中國以及中間控股公司設立地(如果有的話)繳納稅負等問題。

        (一)實際案例分析

        1.案例假設

        A公司擬與一家國外公司合資在香港成立境外公司,并負責運營海外業務。通過前期研究分析比較,投資架構基本分為兩套方案(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

        2.比較分析

        方案一是A公司直接持有香港合資公司的股權,實施投資分紅方案時,合資公司按投資比例向A公司匯出股息。根據香港的稅收規定,合資公司向中國母公司匯出股息時,不需繳納預提所得稅,但是中國企業針對股息所得需在中國繳納25%的所得稅,總體稅負為25%。投資架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方案二是A公司可以通過某個低稅負國家的中間控股公司,間接持有香港合資公司的股權,也就是設計中國-低稅負國家(比如香港或新加坡)-香港的間接投資架構。根據香港稅法的相關規定,香港內部的股息支付或來源于外部的收入是無需征預提所得稅的。因此,在這種間接投資結構下,合資公司選擇投資分紅時是不需征稅的,只要A公司的境外子公司不再選擇投資分紅給A公司,幾個環節都不需要繳納預提所得稅,即整體稅負為零。投資架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

        很顯然,兩者對比,企業會選取后者。

        3.由方案引申出的研究分析

        上述案例只是基于最簡單的基礎案例分析,實際情況遠比上述方案復雜。如方案二中的架構設置會存在較大的彈性,稅收籌劃是我們重點考慮的因素,而影響和制約投資架構的因素往往會根據實際需求出現新的調整。因為方案二中的投資中間環節只有一層投資關系,這種投資模式往往適合于單項目,而且資金流動相對比較單一,容易受到中國稅法的管制與限制。一旦該公司選擇向上級母公司投資分紅,將會導致整體稅負增加25%,存在較大的弊端。

        針對方案二中架構本身的局限性,我們不妨做進一步研究與分析,借以尋求一種更優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三。由此我們發現通過新增公司投資層級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即增加之間投資關系來規避資金和法律風險。投資架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

        綜合比較,方案三的優點主要在于:

        (1)建立海外投資平臺

        在方案三中,B公司可作為A公司的海外投資平臺。根據集團未來的發展方針,B公司可為不同的投資項目與不同的合作伙伴合作成立海外合資公司。

        (2)海外資金留存

        作為海外投資平臺的B公司,可在配合集團的海外業務發展下,靈活調配集團的海外資金。如B公司可運用從海外投資項目的投資分紅,經另一子公司再投資到其他海外項目(可有效避免境內外匯收付的監管)。

        (3)風險管理

        方案三中,B公司以C公司作為海外投資平臺,除合資公司外,也會投資其他項目。若C公司與其他投資伙伴在某個投資項目上有任何商業糾紛,有可能需要動用其他資產項目做出賠償。在此情況下,C公司便不能將每個項目的風險獨立處理。相反,在方案三中,由于B公司和C公司是獨立法人,C公司對于海外項目的風險不會伸延至B公司的投資項目。所以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上來分析,方案三更優。

        (二)結論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上述三套投資架構的方案中方案三更有利。而上述方案的假設還是基于我們投資策略是為了運營海外項目,并不帶有投資目的。在實際資本運作中,股權轉讓所得(或稱資本利得)的稅負實際上往往更為關鍵,因為大量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戰略出發點就是完成海外項目公司的股權轉讓或公開上市,從而實現巨大的財富增值。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考慮“雙層中間控股公司”的投資架構:如果A公司先設立一家香港公司,然后由香港公司設立荷蘭安德里斯公司,再由荷蘭安德里斯公司設立尼日利亞項目公司,就可以由香港公司轉讓安德里斯公司的股權,將資本利得保留在香港公司。由于香港不對資本利得征稅,在這部分資本利得匯回中國之前,也無需繳納中國企業所得稅,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遞延中國企業所得稅的稅負。

        通過上述兩個案例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投資架構設計中的技巧和需關注的幾個重要環節,最大程度降低稅負是首先要考慮的關鍵點,其次公司發展戰略也起著至關重要的導向性作用,要納入設計環節中,最后就是重點研究如何防范和規避法律風險等因素。最終達到合理控制稅負成本,確保投資效益的最大化。

        中國境內公司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海外投資步伐的加快、經驗的積累,勢必會逐漸步入正軌。借著良好的外部機遇,只要公司建立起內部優勢,發展潛力很大,前景廣闊。外部經濟大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可以通過內部調整、揚長避短而逐步加以克服,內部投資管理劣勢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善和規避。只要掌握和運用好國際通行的一些基本合作模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針對海外項目,一定可以有效實施國際市場戰略,找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海外項目投資籌劃管理策略。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條法司,財政部稅政司.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專輯[M].中國財經出版社,2007.

        2.蔡昌.新企業所得稅法解讀與運用技巧:策略?方法?案例[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第4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熱錢源于英文的HotMoney,又稱游資(RefugeeCapital)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指為追求最高報酬及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機。2002年以來伴隨著人民幣升值的激烈爭論,熱錢成為討論的焦點。

        時至今日,我國經濟在經歷人民幣逐步升值,股市、房市跌宕起伏之后,熱錢問題儼然已經成為國內無法回避的一個經濟社會熱點。

        2熱錢的流入途徑

        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沒有完全放開,境外資本進入的我國金融市場的自由度相對較低,因此目前國際熱錢流入方式和途徑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2.1通過貿易方式進入

        這里所說的貿易方式并非是正常的對外貿易。國際熱錢持有者通過和國內的外貿出口公司合作,通過偽造不實的商品貿易合同將境外資金輸入國內。例如,事實上出口了2000雙鞋,每雙15美元,卻謊報出口了20000雙,每雙50美元,通過這樣的方式,就有超過實際出口額32倍的國際熱錢以表面合法的途徑進入內地。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通過縮短流入時間。如訂單貨款通常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支付,但為了增加資金流動的頻率,只要訂單一到,貨款就直接打進國內帳戶。

        2.2偽裝成直接投資潛入

        由于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對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國各地政府對外商直接投資(注,ForeignDirectInvestment,簡稱FDI)的限制和監管力度都相對比較輕,甚至是持歡迎和積極爭取的態度。因此有大量的熱錢利用了這種“求資若渴”的心態,偽裝成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國內,有關部門在項目審批、資金運作方面一路綠燈,有些甚至避開監管,違規操作放任資金流入,而這些資金入境后若被挪用將會很難監管。

        2.3通過“地下錢莊”匯入

        “地下錢莊”外匯交易方式在國際上被叫做替代性匯款機制,它通常的操作手法是當換匯人需要將資金輸往境外,事先和地下錢莊商定一定的匯率,把人民幣匯到錢莊所控制的合法人民幣賬戶上。錢莊通過境外合伙人把外匯打到境內公司指定的境外賬戶上。資金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雙向流通,即境內提現的是人民幣資金,境外提現的是外匯資金。這樣的錢莊業務能力非常高,幾乎平均每3分鐘就能成交一項業務,同時它們也非常隱蔽,監管機構很難對此察覺。境外熱錢便可通過這些地下錢莊輕松快捷地把投機資本直接輸入到國內。

        2.4通過個人渠道進入

        個人直接從事國際貿易或貿易中介所獲得的傭金報酬、境外工作職工報酬和贍家款、境外親朋好友捐贈或遺產,旅游攜帶等等都可以成為境外熱錢流入的假面具,通過這些渠道進入的資金在結匯后便可以直接投資于股市房市,同時也不易被監管部門察覺和控制。

        3熱錢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個國家如果有大量短期性投機資本進出,它必然對該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產生一定的破壞性影響,有時甚至可以摧毀和顛覆整個地區的經濟格局。

        3.1助長經濟虛假繁榮,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熱錢”的根本目的就是短期套利。在目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會有大量的熱錢為了可以毫無風險地賺取升值的收益而迅速流入。這些潛伏在國內的投機資本還會在房地產、股票等市場尋找套利機會,使這些行業資金供求關系在原來已經失衡的基礎上,助推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從而誘導國內其他資金迅速涌向這些行業。當市場集中導致投資過度膨脹,將會形成房地產和股市的泡沫經濟,增加金融風險。

        同時由于熱錢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投機性,在獲取利潤后會迅速撤離。如果政府沒有足夠的準備和能力來應對熱錢的抽離,甚至會導致該國的金融崩潰。如1997年那場橫掃東南亞的金融風暴使經濟蕭條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迅速蔓延,泰國等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3.2弱化宏觀調控效果,影響經濟政策獨立

        隨著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各國宏觀經濟管理受跨境資本流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經濟體也概莫能外。首先,對流入市場的熱錢規模難以調查和計算,決策層在制定相應宏觀調控政策時無法進行合理的定量,影響了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熱錢的流動方向和貨幣政策目標通常呈現異向運動,當央行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提高利率時,熱錢會大量涌入,迫使該國被動增加貨幣投放,對沖了相關貨幣政策的效應。當央行調控措施產生效應時,具有高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的熱錢可能隨時調轉方向,使貨幣政策失效或適得其反。再次熱錢流入加劇了我國本幣對外升值的壓力。頻繁大量的熱錢進入,將形成短期內的非正常外匯供求,直接沖擊外匯儲備和匯率的穩定,嚴重影響經濟政策的自主性。

        4防范熱錢的對策建議

        4.1消除人民幣升值預期,降低熱錢套利空間

        熱錢流動的最大動機是為了追逐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變動利益差額,因此,只有降低人民幣升值的心理預期,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在保證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擴大匯率的浮動空間,破壞熱錢對人民幣的無風險預期;二是協調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減少本外幣的利差,降低國際游資的獲利空間;三是在對外貿易中追求國際收支的動態平衡,降低進口貿易中的各種壁壘,緩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

        4.2完善相關政策,減少熱錢投機漏洞

        首先應該調整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取消外商企業在我國的超國民待遇,規范外資登記注冊、項目審批、注銷清算等程序,嚴格把好各個外資運作流程,杜絕違規操作。其次要將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考核標準由量的多少轉化到質的優劣上,預防熱錢通過盲目引進外資的漏洞流入。三是要完善外匯管理政策,對大額長期預收貨款、延期付匯、外匯應收應付款的管理進行完善,將其全額納入備案管理范疇。

        4.3加強聯合監管,建立熱錢預警機制

        熱錢的監測管理是一項需要各部門聯動配合的工作,加強工商、海關、稅務、外匯、公安等部門的密切配合,改進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個人等渠道資金流入監管,繼續嚴格控制短期外債增長,嚴厲打擊地下錢莊和違規進入股市樓市的行為,為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爭取時間和空間。完善國際收支統計監測預警機制,對國際資本流動沖擊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反饋,并針對可能出現的形勢逆轉,提前制定應急措施,不斷增強對擴大開放過程中防范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第5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關鍵詞】改革 外匯

        一、改革后直接投資本外幣業務操作比較

        (一)企業辦理柜臺業務審核資料比較

        改革后,辦理外匯直接投資業務所需材料較為一致,大部分所需材料在首次登記時均已記錄在資本項目信息系統中,所需材料銀行可以直接打印即可,企業辦理相關業務僅需直接去銀行提供簡單的申請材料,且多數情況下無需重復提供紙質證明材料,企業辦理業務和銀行審核業務的手續得到大幅簡化。反觀人民幣直接投資業務,企業在多個環節辦理相關業務需重復提交部分材料,且紙質證明材料復印件較多,業務辦理效率相對降低。

        (二)改革后直接投資本外幣業務流程比較

        改革后本外幣直接投資管理流程大體相同,但影響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業務辦理效率的環節主要體現在:

        開戶:新設外資企業需開立人民幣基本存款賬戶、人民幣資本金專用賬戶,銀行審核材料多,業務辦理流程長,一般需要1-3 個工作日。

        資金入賬:銀行憑資本項目信息系統登記信息即可為企業直接辦理外匯資本金入賬,本幣資本金入賬則需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現場填寫《人民幣跨境業務收款說明》,銀行在真實性審核后為其辦理,此環節一般需要20分鐘左右。

        驗資,使用外幣投資的,企業可在銀行直接完成,而人民幣出資企業如需驗資仍需由會計師事務所操作,效率相對較低。

        數據報送,與資本項目信息系統相比,RCPMIS 采集的直接投資信息和資金收付信息相對較多,銀行數據報送工作量較大。

        二、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改革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一是有利于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改革后,直接投資外匯業務限制大幅放松,直接投資可兌換程度將進一步放大。從長遠看,放松乃至取消直接投資項下跨境資金收付與匯兌限制,可為市場主體辦理直接投資業務提供更多的幣種選擇,有利于擴大直接投資項下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二是有利于提高直接投資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范能力。人民幣直投仍納入外匯監測范疇,彌補了直接投資本外幣交叉業務監管的不足,對于加強直接投資跨境資金流動監管、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具有積極作用。三是有利于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業務拓展。與改革前相比,企業本外幣直接投資手續均得到大幅簡化,有助于企業直接投資本外幣交叉業務的辦理。

        (二)不利影響

        一是雙重監管加大銀行和企業業務辦理成本。從實際操作看,大多數情況下,即使全部以人民幣出資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也難免今后不會發生外匯利潤匯出等業務。若企業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業務不在銀行外匯系統辦理登記手續,勢必會影響企業后續外匯業務的辦理。基于這種考慮,企業和銀行往往會在本外幣系統中均進行登記,造成了多頭監管,重復勞動。

        二是直接投資外匯業務全程式監管彰顯RCPMIS功能不足。相對而言,RCPMIS仍需改進,系統只采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信息,無法采集直接投資外幣業務信息,會影響直接投資本外幣交叉業務的有效監管;二是直接投資合規性信息仍需人民幣銀行進行復核,變相拖慢了業務辦理流程;三是RCPMIS 數據采集項目多,信息量大,且需要銀行人工錄入,信息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三是部分跨境投融資人民幣業務受限影響企業資金運作效率。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可根據經營需要開立多個外匯資本金賬戶,也可異地開戶、異地購付匯,而外商投資企業人民幣資本金只能在注冊地銀行開立一個專用賬戶,受限較多,不利于企業自主、靈活地進行人民幣資金運作。

        三、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業務發展中面臨的幾個突出環節,應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有效解決。

        (1)適當簡化業務審核材料,為市場主體辦理相關業務提供明確指引。按照有關規定,再造業務流程,制定詳細操作指引,簡化業務審核手續。如將外商直接投資合規性信息復核權限同樣下放至銀行,通過RCPMIS查詢銀行錄入的合規性信息,利用RCPMIS 系統加強事后監測和管理。簡化境外機構在境內銀行開立人民幣NRA 賬戶手續,提高賬戶管理效率。并購或股權轉讓人民幣專用賬戶在資金流轉環節僅起到了過渡作用,監管意義不大,建議取消,并購或股權轉讓人民幣資金可直接進入中方相關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

        (2)進一步放寬業務限制,提高人民幣跨境資金運作效率。現行管理規定對企業賬戶管理過于嚴格,不利于企業根據自身經營情況自由選擇銀行辦理業務,建議放寬外商投資企業人民幣資本金開戶數量,允許其異地開戶,滿足企業實際經營需求。

        第6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去,據2007年1月16日全國商務工作會議透露,2006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61億美元,同比增長32% ,全球排名由上年的第17位上升到第13位,這一數字證實中國企業正在加快投資境外市場。

        走出去從資源購買者到資產購買者

        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購買資源或并購資產。從近年國際市場的反映看,中國對國際性的資源市場、資產并購市場的影響都在迅速增加。在此前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研究中曾分析過中國企業在不同階段投資海外市場的不同特點。從整體來看中國企業正在進行一種角色轉換――從資源購買者發展到資產購買者。

        在經過了10多年走向海外市場的實踐之后,中國企業走出去獲得資源的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從發展歷程看它們經歷了產品購買者、資源購買者、股權購買者三種角色的變化。

        在第一個階段,中國企業只是購買已開采出來的石油礦產品。這是最初級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由中國企業購買或投資海外的油田、氣田、礦山,獲取份額資源;

        第三個階段中國企業是以海外公司的股權為收購目標,通過收購公司股權這種資本投資方式來獲得石油礦產資源。

        這個過程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我們收集整理了2000年以來的近90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或收購的案例,在這些已完成的收購案或擬進行的收購案中,能源、礦產資源收購案有約30個,占所收集的收購案例的1/3。在這30個案例中又有21個是有關石油及天然氣收購,占比約70%,這顯示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海外資產收購是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最重要目標。此外在能源和資源類收購資產案例中,收購的主體無一例外都是國有企業。

        通過收集的案例也可以發現,資源股權與企業股權的并購正在增多。絕大部分的資源股權與企業股權收購案例都發生在2005年以后,其涉及的行業也逐漸增多,包括了能源、礦產資源、港口、銀行、融資租賃、個人電腦、電信、家電制造、汽車制造、汽車零配件等多個領域。雖然每個行業中的收購數量很少,但從行業分布上畢竟開始呈現出多元的特點。

        在從購買產品到購買資產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收購方式、資源投入等也有很大的轉變,購買能源與原材料產品的方式相對簡單,談定一個市場價格,直接購買即可。但資產收購方式則比較復雜,涉及到各種市場法律甚至政治因素的談判,收購價格的確定也比較復雜。

        中國企業海外資產并購遭遇的挑戰與阻力

        作為一個新來者,中國企業的大規模走出去意味著對原有市場格局的調整將受到一系列的挑戰。

        在國際事務中,經濟從來都是與政治掛鉤的,單純的購買資源產品可能不會引發非市場因素的擔憂,但隨著中國企業逐漸增加對外資企業的股權收購,一些正常的市場行為也會受到來自政治的干擾。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雖然業界普遍認為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是平常的商業交易,無礙于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且中海油開出了185億美元的收購高價,比競爭對手雪佛龍的開價要高,但最終此收購還是因美國國內強大的政治壓力而失敗。

        另一個例子是海爾收購美國家電巨頭美泰克,海爾擬出價12.8億美元收購美泰克,并承擔美泰克9.7億美元的債務,收購總報價22.5億美元,但由于收購價格過高,兩家企業整合的復雜性以及美國政界的反對,海爾不得不于2005年7月20日宣布放棄收購。

        類似的例子在歐洲也有,2005年9 月華為公司曾提出以6.82億英鎊的價格競購英國電信設備公司――馬可尼公司,但后來因為某種原因而失敗,據來自歐洲官員和美國媒體的消息稱,馬可尼淘汰中國華為很可能是受美國壓力所致。

        由于企業體制原因,中國的大型國企在參與海外資產收購時很容易被看成是中國政府的代表,這是引起國外政府警惕或者容易讓它們找借口的地方。為此中國也在改變策略,一種做法是讓在海外上市的國企色彩較淡的中資公司來出面收購,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2006年11月以私人公司名義,斥資8億美元向南非奧本海默家族收購全球第三大礦產公司――英美資源的1.13%的股權,引起關注。如果是中資企業來代表中國政府進行海外資產收購,很可能政府要以某種形式來補償這些中資企業。

        除了政治壓力之外,中國企業明顯的收購意圖也會引起國際資本或大機構的狙擊,或者引發國際機構來套取中國溢價。有西方金融界人士透露,現在有一部分國際資本把目光盯住來自中國的資產并購需求,由于中國企業海外資產并購的目標明顯,當國際資本了解到中國企業的收購意圖時,時常會提前涌向中國企業的收購目標,搶先收購目標資產或者抬高收購門檻,使中國企業的收購支付更大的成本。

        從我們整理的收購案例來看,迄今收購出價最高的是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185億美元,其次是五礦收購加拿大諾蘭達公司的55億美元。在近幾年中國企業參與的海外資產收購案中,報價一般都在幾億美元到幾十億美元之間。

        另一種針對中國企業的政策調整也為中國企業的海外資產并購設置了障礙。2006年4月底,澳大利亞鐵礦石的重要產地西澳州政府突然對外資參股當地礦山做出限制規定,要求外資對當地礦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這使得興致勃勃赴澳開采鐵礦石的中國企業措手不及,因為此前首鋼、唐鋼和馬鋼等已在當地投資建設了九個礦山項目,寶鋼和中鋼在當地的部分項目中所占股份實際上已超過了40%, 西澳州政府該項政策的出臺給中方未來在當地的礦山投資蒙上陰影,如果中方投入大量資金持股卻不到20%,相關合作顯然無法繼續。

        日本大財團在鈾礦資源上的戰略性爭奪也使中國并購鈾礦資源處于比較被動的境地。據我們掌握的情況,從2005 年9月中國核能發展計劃公布以后,日本企業集團就加快了戰略部署。哈薩克斯坦的鈾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5%,在世界上位居第二。2006年2月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總裁扎吉舍夫宣布該國已同日本三井財團的三井物產和關西電力公司簽訂合同,建立合資公司,雙方將共同開采哈梅古杜克鈾礦,兩家日本公司將各占公司35%的股份;2006年10 月三井物產與俄羅斯技術供應出口公司簽署協議,開始實施開采雅庫特南方鈾礦區的合資項目,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將獲得這一項目25%的股份。日本之所以大規模在全球收購鈾資產,有應對未來鈾價上升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三井物產并不諱言日本的目標其實還是中國,一名三井發言人說我們必須在中國競爭到來之前確保鈾的份額。當前國際核電企業以日系為中心,正在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富士財團的日立-美國通用、日本三井財團的東芝-美國西屋、日本三菱財團的三菱重工-法國阿海琺,日本在核電技術和市場的壟斷雛形已經出現,中國加快發展核能應用的能源戰略調整必然受制于日本。

        政府機構并不適應企業大規模走出去的形勢

        中國企業走出去時承載了中國的能源安全與資源安全的重任,因此它們都會得到中國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然而與中國企業大規模對外投資的趨勢相比,國內在政策上還存在著不能完全與這種形勢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內給企業走出去賦予了太多的重任,如在承擔收購資產以保證能源安全與資源安全的同時,還要通過企業走出去來有效緩解雙順差,不過這種期望可能會要求太高。因為從雙順差關系到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從資本項來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資本的凈流入總是大于資本的凈流出,否則不叫發展中國家;從經常項來看,中國出口50%是加工業,加工業總能帶來利潤,形成順差。

        二是支持企業對外投資的政策配套還不夠。研究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對外投資的政策歷程可以發現,中國一直以來堅持了以吸引外資、增加外匯儲備為目標的外匯管制政策,這種情況直到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的2004年才有所改變。

        2004年10月,商務部出臺相關規定,減少對尋求境外投資的中國企業的審批程序,開始在網上接收企業申請,并發放許可證,不再審核每一項申請的可行性。

        在中央明確提出走出去戰略之后,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包括取消境外投資的風險審查、取消境外投資匯回利潤保證金制度、實行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給予試點地區一定的購匯額度、允許境外企業產生的利潤用于境外企業的增資、或者在境外再投資、允許購匯或使用國內外匯貸款用于境外投資等。

        直到2006年6月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7月1日起不再規定境外投資購匯額度,境內投資者的外匯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滿足,內地企業到境外投資建廠收購兼并等無需擔心購匯困難,沒有購匯額度的限額。

        中國在放松外匯管制之時恰逢人民幣穩步升值。據我們所做的調研,在放松購匯及對外投資政策之后,企業并未表現出踴躍之勢,人民幣升值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對外投資的愿望,而放寬性的政策從出臺到實際執行仍有很大的距離。

        在2006年6月,國際金融公司IFC、外國投資咨詢服務機構FIAS、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A 共同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司調查報告顯示,58%的企業表示在獲得融資方面有一些困難、甚至非常困難;77%的企業希望獲得長期和中期融資但尚未獲得;絕大多數被調查企業認為以下因素妨礙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對獲得外匯限制58%、行政程序數量48%、辦理程序所需的時間44%、有限的資金來源35%、合規成本24%。

        據了解,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必須走的審批流程為:到國家外管局進行外匯來源審核,然后到商務部辦理境外投資注冊企業核準,到國家外管局辦理登記和投資外匯資金匯出手續,到銀行買匯并匯出,企業到海外后向中國駐外商務機構報到,定期向商務部和外管局提交年檢報告和績效報告,如果是國有企業到海外直接投資,還需要到國資委審核企業能力。所有這些手續全辦下來大概得等到65天以后了。

        FIAS高級投資政策官員巴塔特表示,與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手續要復雜得多。

        即使有實力的國有企業也對繁雜的對外直接投資手續感到不能承受。一家國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以國企到海外并購舉例說,立項前要向國資委打個報告,立項過程中要打個報告,增資要打個報告,并購成功后還要打個報告。本來一件事卻被分成了四個報告,其實這些都是可以合并的。

        此外很多審批文件是互為因果的,有時候到商務部辦理手續,商務部要求有國家外管局的批件,到國家外管局辦理審批手續,又要求有國家發改委的批文,到了國家發改委又要求有商務部的批件,要想辦成一件事得來回折騰很多次,很多好的投資機會也在這種折騰中流失了。

        一些政府機關辦理相關程序的透明度不夠,不事先告訴企業辦理一項手續需要什么文件,或不一次全部告知企業。

        三是對私營企業的對外投資支持不夠。根據國際金融公司等機構的調查,根據所有權劃分時,全部被調查企業一致認為取得外匯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一項嚴重障礙,但更多的國企和外企認為程序數量和辦理程序所需時間是更加嚴重的障礙性因素,這意味著對私營企業來說取得外匯資金是一項最大的問題。

        第7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為何要投資海外

        在購買QDII基金之前,不妨先想想你為何要投資海外以及期望回報如何?是為了分散投資,還是對某些市場情有獨鐘?例如,面對A股市場大幅上漲后的高位震蕩,你已然忐忑,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進一步分散化,分享海外成熟市場的長期穩定收益。又如,你對港股市場覬覦已久,尤其是那些H股價格遠低于A股價格的中國上市公司,卻苦于沒有途徑參與且缺乏投資經驗。再如,你對傳說中的越南股市甚為向往――近年的高回報令人對其印象不再停留于杜拉斯筆下倚靠在渡輪舷墻上的小姑娘。

        如何挑選基金

        目前國內的QDII產品相對較少,有銀行去年以來發行的代客境外理財產品,也有最近基金公司開始正式發行的QDII基金。

        早期發行的QDII產品多數以投資固定收益產品為主,選擇與匯率、結構性票據等掛鉤的策略,風險小且收益率也比較低,因人民幣升值降低最終回報而吸引力不高。

        而今年5月份以來發行的QDII產品多以投資境外股票市場為主,風險收益特征相對較高,緩解了人民幣升值對回報的蠶食程度。此外,有的基金會投資一些中國概念公司,若其主要營業收入來自中國的人民幣收入,也可相對有效地降低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無論你面對的是哪一款QDII產品,首先,要看看其投資對象和投資范圍,了解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一是股票、債券、現金等不同投資品種的比例;二是資產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市場的配置比例,如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又比如在哪些海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等等。如果有的產品投資于海外基金,這時候需要了解一下所投資的基金有什么特點,以及基金經理如何來選擇這些基金。此外,關注產品的業績基準由哪些指數構成及其權重如何,有助于更加明晰該產品的風格。

        例如,南方全球精選配置招募說明書規定,對基金和股票投資占基金資產的目標比例為95%,可能比例為60%-100%,其中投資于基金部分不低于基金資產的60%,投資于股票的部分(僅限于香港證券市場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不高于基金資產的40%;貨幣市場工具及其他金融工具占0-40%。而在基金和股票投資部分,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資產配置目標比例為60%、40%,可能比例為60%±15%、40%±15%。

        投資范圍涉及全球化的資產配置

        目前國內開放式基金的投資范圍僅限于國內市場。而該基金的投資對象包括境外ETF基金,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在香港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貨幣市場工具以及中國證監會允許該基金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其中,基金和股票的投資占基金資產的95%,浮動范圍為60%到100%。作為一種試探性的品種,其投資于境外基金的資產占該基金的比重較大,下限為60%,而股票投資則選擇較為熟悉的港股,占該基金資產的上限比重為40%。

        隨著股指逐漸攀升,股民和基民開戶數屢創新高,市場關于A股的整體估值偏高的評論不絕于耳,國內股市缺乏做空機制,投資者只有通過買進才能獲得收益,勢必增加股市的估值壓力。因此,該基金通過全球配置、尋找相對低估的市場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單一市場的風險,讓普通投資者有機會分享海外市場的投資收益。近期,令投資者振奮的消息莫過于天津獲準開放境內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市,多數投資者正是發現同一上市公司存在A-H價差,對港股投資產生極大的興趣。因此,對于非專業的投資者,投資基金QDII產品比個人直接投資更穩健。預期產品的風險較高,適合于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

        成熟與新興市場遵循“6?4”的資產配置策略

        依據招募說明書,該基金將全球股票市場分為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兩類,在資產的配置方面,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資產配置的目標比例是60%和40%,并據此設置業績比較基準為60%的MSCI世界指數加40%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同時根據全球經濟以及區域化經濟發展,結合全球范圍的資本流動,各市場比例的調整幅度在15%以內。其擬在12個成熟市場和13個新興市場的國家或地區選擇重點投資的10個市場,并投資于成熟市場的ETF基金、香港市場的股票和新興市場的ETF基金與股票型基金。

        選擇成熟市場的ETF基金基于其指數的代表性、市場占有率比較高,同時ETF基金具備流動性好、管理費用低的優勢。在市場有效性較好的成熟市場中,ETF基金長期業績好于大部分主動管理型的開放式基金;在新興市場中同時關注ETF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希望發掘超過股指漲幅的主動管理型基金來獲取超額收益;香港市場主動投資股票的原因基于上市公司A/H股比價使港股有較大的投資吸引力。

        在投資對象之外,其次要關注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經理以及境外投資顧問,是否具有良好的品牌和豐富的境外投資經驗。

        基金實行團隊管理制

        由于投資涉及海外市場,該基金將實行團隊投資策略,在投資流程中,境外投資顧問的主要職責包括提供資產配置建議、提供投資組合建議、協助交易執行、協助基金管理人進行業績評估和進行資產風險管理,基金經理將根據投資建議、研究報告等決定不同國家、不同投資品種的配置比重。海外投資涉及的外匯交易則由國內的基金托管人工商銀行提供支持,境外二級托管人紐約銀行給予基金清算確認、資產組合評估和全球托管報告等服務。

        與國內開放式基金不同的是,基金QDII產品的投資風險主要來自于境外投資產品的風險,主要包括海外市場風險、匯率風險、政治管制風險與政治風險。

        再次,做個精明的投資人,關心一下費用,包括認購/申購費、贖回費、管理費等,以及認購的最低門檻等。當然,采用何種計價貨幣也是應當注意的。

        第8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為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多年來,雖然我國一直致力于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稅收政策研究,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28家具有代表性的重慶市“走出去”企業的稅收環境進行了深入調研,梳理了現行稅收政策,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借鑒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涉外稅收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完善“走出去”企業稅收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稅收政策;稅收環境

        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對提高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推動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堅持“走出去”戰略對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企業“走出去”所牽涉到的龐大經濟政策體系中,稅收政策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有著非同一般功能與地位。由于稅收政策具有良好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因此稅收政策的運用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對世界各國正確引導和支持“走出去”企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重慶市“走出去”企業為樣本,深入調研了重慶市的28家代表性企業,對“走出去”企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一、重慶市“走出去”企業稅收環境的調查

        (一)行業分布及業務形式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重慶市共有235家已經“走出去”的企業。從直接對外投資的規模來看,對外投資額達到500萬美元的企業大約有100家,對外投資額達到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61家,對外投資額達到5000萬美元的企業有27家,對外投資額達到1億美元的企業有5家,其余42家企業的對外投資額不足1億美元;從企業的性質來看,國有企業58家,外資企業9家,民營企業168家;從所屬行業來看,屬于機械制造業有75家,商貿流通業17家,生產銷售業45家,生產加工業27家,服務業28家,餐飲業10家,房地產和建筑業均為9家,其他行業24家①。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重慶市“走出去”企業的行業主要分布在機械制造,生產銷售,商貿流通三個行業,而我們的調研結果顯示,所抽取的28家“走出去”企業中,機械行業的占32.14%,電子、房地產、商貿流通以及其他服務業均占7.14%,食品、建筑、餐飲均占3.57%,這與我們此次抽樣調查結果基本吻合,說明調研結果符合重慶市“走出去”企業的基本情況。“走出去”企業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業,服務業所占比重過低。此外,重慶市“走出去”企業的業務形式主要進出口貿易、生產銷售、機器設備及零部件制造以及境外加工貿易生產,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

        (二)稅收環境的調查1.稅收政策運用情況(1)在優惠政策方面,調查結果顯示,享受到相應優惠政策的占60.71%;沒有享受到優惠政策的占35.71%。調查數據結果顯示仍有一些企業并沒有享受到稅收的相關優惠,稅收優惠政策在幫助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限。(2)在利用稅收政策方面,在“企業未能享受財稅政策扶持的原因”中“不知道有該政策”占42.66%;“不符合政策列出的條件”占37%;“政策對本企業吸引力不大”占7.20%;“政策辦理手續繁雜”也占7.20%;其他占5.94%。從數據結果來看,說明只有少數企業主動去了解財稅扶持政策,大部分企業不了解財稅扶持方面的政策。(3)在利用稅收協定維護自身權益方面,能充分利用稅收協定來減負的企業占42%;不能充分利用稅收協定來減負的企業占58%。反映出只有部分企業能充分利用稅收協定的作用,大部分企業沒有利用稅收協定來發揮作用。2.稅收服務狀況(1)在稅收服務方式方面,“專題講座”占33.57%,“專題座談”占18%,“專題沙龍”占7.14%,“上門輔導”占12.57%,“紙質資料”占10.86%,“電子郵箱”占11.43%,“征納互動平臺”占6.43%;這表明專題講座和征納互動平臺為目前主要的稅收服務方式。(2)在稅收服務內容方面,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境外投資決策涉稅分析的占12%;提供境外投資經營涉稅分析占16%;跨境稅收爭議占8%;簡化辦稅流程占10%、提供境外所得稅抵免培訓占7%;外國稅制介紹占5%;轉讓定價稅制輔導占7%;提供涉外稅收資訊占10%、提供涉外稅收抵免培訓占15%;提供更多“走出去”案例占10%。表明稅收服務內容主要集中在提供境外投資決策涉稅分析、經營涉稅分析、簡化辦稅流程、涉外稅收抵免培訓方面。(3)在稅收服務效果方面,有65%的企業認為通過稅收服務享受了稅收優惠政策,35%的企業認為通過稅收服務依然沒有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這說明稅收服務的效果明顯,絕大部分企業通過稅收服務享受到了稅收優惠,只有少數企業可能因為不滿足稅收優惠條件而不能享受。

        (三)稅收問題的調查(1)在常見的稅收問題中,“當地稅制復雜”占32%;“當地稅制缺乏確定性和透明度”占45.10%;“當地稅收征管過于嚴厲”占10.29%;“當地稅收執法隨意”占8.71%;“當地存在稅收歧視”占3.90%。這說明企業常見的稅收問題主要體現在當地稅制缺乏確定性和透明度以及當地稅制復雜兩個方面。(2)在最關心的稅收問題中,“稅收負擔”占比32.14%;“稅收風險”占比18.86%;“稅收歧視”占15%;“稅收協調”占12.43%;“稅收管理”占15%;“稅收服務”占6.57%。如圖2。從中可以看出,“走出去”企業面臨的主要稅收問題依次是稅收負擔、稅收風險、稅收歧視、稅收管理、稅收協調五個方面。

        二、“走出去”企業存在的稅收問題

        (一)稅收政策規定不夠明確,可操作性較差從調研數據中可以發現:現行的對外直接投資稅收政策并沒有在對企業的投資產業、投資形式和投資區域上進行引導,導致大多數企業集中在制造業,投資結構不合理。在所得稅優惠方式方面,盡管包括投資抵免、稅收饒讓、加速折舊、延期納稅等方式,但優惠方式仍顯單一,這也是稅收負擔問題成為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的原因之一。操作性較差主要體現在:對于企業發生在境外的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理論上來講應該按照我國稅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調整。但實踐中,由于涉稅資料獲取困難,因此境內的稅務機關無法對其所得進行納稅調整。

        (二)稅收政策運用效果不理想首先,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調研數據結果顯示,仍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走出去”企業沒有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說明稅收優惠政策在幫助企業減輕稅負的執行力度方面仍然有待加強。其次,在利用稅收政策方面,有接近一半的企業是因為不知道有該政策而不能享受相應的財稅扶持政策,另外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是因為不符合政策列出的條件。這也說明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或者企業并沒有主動了解相應的優惠政策;此外,也反映出財稅扶持政策要求過于繁瑣,應當簡化要求,讓更多的企業能切切實實地享受到財稅扶持政策,幫助更多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最后,在利用稅收協定維護自身權益方面,有接近五分之三的“走出去”企業不能利用稅收協定來減輕稅負。說明稅收協定在幫助“走出去”企業減輕稅負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稅收協定發揮的效果有限由于稅收協定中的稅收饒讓條款能直接降低“走出去”企業的稅負,因此,稅收協定的談簽有助于實現更多企業早日“走出去”。但調研數據顯示,仍然有接近一半的“走出去”企業沒有利用稅收協定來減輕稅收負擔,這也導致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積極性降低。這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的稅收協定中的饒讓條款為單邊饒讓,導致為“走出去”企業減輕稅負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在簽訂稅收協定時考慮不夠周全,稅收條款規定過于粗糙,不夠細化,導致可操作性不強,稅收饒讓條款考慮不到位,使得在投資目的國所獲得的稅收優惠待遇沒有真正落實;此外,由于境外稅務機關提供的稅收服務不足,不能指導和幫助“走出去”企業利用稅收協定來減輕稅收負擔。

        (四)稅收服務不到位根據調研數據我們發現,首先,稅收服務方式方面,以講座為主,獲取稅收信息的渠道較窄;其次,稅收服務內容方面,對境外所得稅抵免培訓、外國稅制介紹、轉讓定價稅制輔導等方面提供的信息過少,而“走出去”企業對稅收服務的需求較多,一方面由于稅務人員數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稅務機關人員的素質很難滿足境外所得投資抵免的有關業務技術和專業較高的要求。同時,我國稅務機關的稅收服務也不到位,應該及時給企業提供相關的對外投資信息,使得更多的企業能夠了解各國稅收政策,否則將導致國家稅收激勵政策難以落到實處。

        三、國外“走出去”企業稅收政策比較

        為促進企業順利“走出去”,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各國因地制宜地實施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分析和總結各國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稅收政策,對完善我國涉外財稅激勵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很多發達國家、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企業“走出去”稅收支持政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以美、日、法、韓等主要國家的稅收政策作簡要介紹。

        (一)美國稅收抵免方面,美國采取的是分項不分國的綜合限額抵免法。規定抵免限額根據居民納稅人的境外所得的類別制定有不同的稅率,境外所得一共分為9大類。美國的抵免制度分為單層抵免與多層抵免。單層間接抵免必須滿足的條件:母公司持有海外子公司10%以上的股份的;而多層間接抵免則必須滿足條件為:除海外子公司持有其海外孫公司10%以上的股份的基礎上,母公司也必須間接擁有其海外孫公司5%以上的股份。稅收延付方面,規定凡是美國股東來自受控外國公司的收入,都要視同當年分配的股息計入各股東名下繳納美國所得稅,當這部分利潤真正作為股息進行分配時,不再進行繳稅,且這部分已在國外繳納的所得稅可按照規定進行抵免。風險共擔制度方面,允許進行對外投資的企業把前三年的利潤用某個年度的正常虧損來抵消,并且允許將退回前一年度對被沖銷掉的那部分利潤所繳的稅或者抵消后五年的收入并少繳稅款從而彌補損失。關稅優惠方面,海關稅則規定美國產品在國外加工制造或裝配的,若重新進口時可享受關稅減免的待遇,只對產品征增值價值的進口稅。

        (二)法國稅收減免方面,法國實行了比間接抵免的稅收優惠作用更直接,力度也更大的免稅政策。只要本國公司在境外公司投資并擁有一定的股權和經營權,那么境外公司所的支付的股息可在國內免稅,不需要再進行間接抵免。法國有良好的風險準備金制度,對外投資企業開盤前4年有虧損,可免稅在應稅收入中留出準備金,并在10年內按比例逐年納稅;對中小企業可支付8000到10000歐元國際市場開拓支持,無需償還;政府對大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提供政府資助和政府貸款。

        (三)日本抵免制度方面,日本在計算綜合抵免限額時不僅允許將虧損國的虧損額除外,而且針對當年在外國的納稅額超出抵免限額允許向后結轉3年繼續抵免。日本采用的CFC法則與美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其對稅收延付是有條件的,堅持對在境外注冊的子公司采取“不分紅不納稅,分紅納稅”的原則。風險準備金制度方面,日本的風險準備金制度是不同行業會有不同計提準備金比例,規定只有投資虧損的情況下,才能從準備金中得到適當的補償,在投資沒有虧損時,這部分準備金的積累期限為5年,第6年則將準備金分為5年逐年合并到應稅收入中進行納稅申報。日本對重新進口在國外加工的本國產品施行免征關稅政策。稅收饒讓方面,規定簽訂稅收協定的投資國給予的稅收減免優惠,視為已納稅,允許抵扣。稅收服務體系方面,包括稅法宣傳、稅務咨詢、納稅服務信息化和納稅人權利救濟等稅收服務方式。

        (四)韓國在抵免制度方面,韓國采用直接抵免與間接抵免兩種方式,其中針對投資者已向外國政府繳納的所得稅采用直接抵免方式,對企業跨國經營采用母子公司模式經營的,給予間接稅收抵免。風險準備金制度方面,韓國要求對外投資損失準備金的比例是15%,還對資源開發投資進行特別規定,提取20%的投資額作為損失儲備金,針對企業出現損失的情況,韓國采取從第3年起分4年作為利潤逐年賦稅。出口退稅方面,韓國采用先征后退的方式,退稅率一般按征稅率退,采取定額與定率方式計算進料加工復出口產品的退稅。稅收饒讓方面,韓國與日本采取相同的方式,規定簽訂稅收協定的投資國給予的稅收減免優惠,視為已納稅,允許抵扣。

        四、政策建議

        根據重慶市“走出去“企業的調研數據所反映出來的情況以及對現行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我們可以從如下幾方面來提出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規范稅收優惠政策首先,稅收抵免政策方面,為了更好的體現稅收中性原則,應當以綜合限額抵免法從稅收整體角度來計算稅收抵免,使企業的境外虧損與盈利可以相互彌補,減輕“走出去”企業的稅收負擔;適時考慮采取免稅法,從而與“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相適應,可以有效解決抵免法下計算應納稅額帶來的諸多不便,降低納稅成本;及時完善稅收抵免制度,以便與“互聯網+產業”發展相適應。其次,稅收優惠政策方面,應當統籌協調境內外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為了避免雙重征稅和鼓勵企業“走出去”,我國可以考慮對在境內享有稅收優惠的產業,在境外投資已納稅額可以在國內實行超額結轉抵免政策,即對境外已納稅超過抵免限額的部分,可以結轉以后5年平均抵免。最后,稅收延付方面,主要針對的是企業對外投資所得未匯回境內之前,允許此境外所得在所在國暫時不征稅,相當于在所在國取得一筆無息貸款。實行稅收延付制度不僅不會減少國家的稅收收入,而且有利于企業的資金周轉,減少經營成本和籌資成本,抓住投資機會,創造更大價值。

        (二)積極參與國際稅收合作首先,加強稅收協定的談簽,我國應在兼顧我國和東道國的共同利益基礎上,不僅要不斷擴大稅收協定簽談的范圍(包括國家和行業),而且要提高簽談的質量;同時對已經簽訂的協定解釋文件進行更新,以適應國際投資形勢的變化;稅收協定內容要細化、具體,這樣才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企業才能作出最優的投資決策,從而達到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其次,進一步規范稅收饒讓制度,逐步實現由目前的單邊饒讓制度向多變饒讓制度的轉變,一方面單邊饒讓制度不足以滿足對外投資的實際需求,同時為了促進“走出去”企業在國外的發展,緩解出口壓力,縮小出口退稅缺口,需要更多的雙邊饒讓制度和稅收繞讓條款。最后,創新國際稅收情報交換制度,一是建立廣泛的稅收情報交換網絡,提供多邊交流對話平臺,尤其是應盡快與國際避稅地建立稅收情報交換機制。二是完善稅收情報交換制度,規范的國際稅收交流協定范本,確保交流信息的質量與時效。三是改進稅收情報交換規程,提高情報交換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三)創新涉外稅收管理制度首先,建立有效的稅源監控管理制度。一是實行登記備案制度;二是明確境外所得的納稅申報義務,不管企業盈利與否,均應按規定進行納稅申報,同時提供年度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等;三是明確未盡納稅義務的處罰制度,對未盡納稅義務的“走出去”企業,除了稅務機關給予的處罰外,還不能抵免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其次,搭建高效嚴密的信息共享平臺。應該建立跨部門之間協調運作機制,提高涉稅事項信息在各部門之間的利用效率;同時建議政府向主要對外投資國統一派駐稅務專家,定期收集主要投資國稅收制度、征管和執法等相關信息,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的稅收服務信息。最后,明確專門管理機構及職能定位。一是按納稅信用等級分類。通過信用評級體系將“走出去”企業按級次分類。對信用級別較高的“走出去”企業納稅人實施自行管理為主,稅務監管為輔;而對于信用級別較低的“走出去”企業納稅人則加大監管力度。二是按經營行業分類。通過對已有的涉稅信息庫來收集行業的資料,建立行業模型,逐行業進行剖析測算,確定行業稅負標準,對不同行業類別的“走出去”企業的區別監管。

        (四)不斷加強涉外稅收服務首先,完善稅收信息服務渠道,一是加強稅務部門官方網站渠道的建設。不斷完善國家稅務總局官方網站關于“走出去”企業涉外稅收指導專欄,同時設置稅務專家欄目,幫助“走出去”企業解決稅收疑難問題。二是加大稅收宣傳力度。定期開展各種稅收論壇,為“走出去”企業提供稅收信息,同時利用稅收論壇的機會,組織企業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共同探討和分享解決境外稅收難題的方法和有效利用稅收優惠的措施。另外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普及國際稅收政策的相關知識,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多的納稅服務。其次,搭建稅收爭議解決平臺,針對“走出去”企業遇到的各類問題,應當在及時了解案情的基礎上做好受理和初審等工作,及時上報,各地稅務機關應遵照執行經過協商后達成的協議,切實維護企業權益。最后,加強涉稅處理案件的應用,一是要強化涉稅案例的應用意識并加強涉稅案例的分類整理。二是要拓展涉稅案例的搜集范圍。三是要規范涉稅案例的科學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春根,鮑少杰.對外直接投資、“走出去”企業與稅收扶持[J].當代經濟管理.2010(12):59-67

        [2]尹音頻,高瑜.“走出去”:稅收激勵與制度優化[J].涉外稅務,2009(03):38-41.

        [3]程輝.完善稅收政策.促進企業“走出去”[J].涉外稅務,2011(09):51-54.

        [4]李琦,朱泉.“走出去”企業稅收支持政策研究[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4(06):40-42.

        第9篇:境外直接投資流程范文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深,“一帶一路”區域金融合作多元化

        隨著2017年5月15日的“一帶一路”北京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多項協議的簽署,各國的貿易往來增加了人民幣的境外儲備和對國內的人民幣投資,如此流通循環加深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作為其中主要大國,對“一帶一路”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民幣資金,如本次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對絲路基金新增1000億人民幣的投資等,這些舉措進一步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樣的,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使得中國在“一帶一路”中的經濟主導地位更加牢固,中國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增長更快,與沿線各國的貿易往來和金融合作趨向多元化。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區域金融合作的意義

        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打破了“區劃壁壘”的限制,促進資本高效配置以及市場深度融合,使沿線各國互利共惠,協商發展,通過互聯網金融等跨境金融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創新模式和渠道。

        首先,“一帶一路”戰略通過使沿線各國建立長期互惠的友好業務往來關系擴大了金融資本總量,優化并增加資本形成與創造的途徑,使資本使用效用最大化。其次,根據帕累托最優原則,“一帶一路”建設工程包容協調區域金融市場的差異性,合理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一帶一路”金融領域各國的優勢,促進金融革新,加速金融創新,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最后,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各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猛增,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并且“直接投資+對外援助”和“直接投資+金融投資”的合作形式也得到進一步推廣。例如,5月14日和15日的高峰論壇我國水利部、交通運輸部等分別與波蘭環境部、柬埔寨等國簽署多項協定,促進設施聯通。

        二、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區域金融合作現狀及問題

        (一)發展現狀

        隨著“10+3”機制(東盟+中日韓)等的形成,區域合作機制的出現逐步完善了區域金融市場,金融交流更緊密。同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的建立使得我國與亞洲各國之間建立了區域金融機構,深化加強了彼此間的金融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金融資本的有效配置和進一步優化。

        另一方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2016年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016年中國前三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4.03萬億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1.88萬億元,直接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21%。這說明我國人民幣區域化進一步得到加深,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區域金融投資項目和機構在逐漸優化。以我國為例,據商務部數據統計,2017年一季度,中國與沿線國家新簽服務外包合同額為261億元,執行額為163億元,分別增長33.9%和18%,中國同其他各國的項目合作更多,形式也更多樣化。

        (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第一,區域國家金融發展水平不平衡。“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目的是為了均衡沿線各國整體發展水平但這恰好是目前項目推進時遇到的阻礙。絕大部分國家自身金融實力不強,對金融機構依賴程度高;而且,亞洲金融市場在進行高附加值、高風險的金融項目時很難于歐洲金融市場達到協調一致。

        第二,區域金融合作缺乏合理的機制來規劃協調。區域金融合作的穩定和協調需要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的共同作用。但是,“一帶一路”缺乏完善的金融模式,而且很多國家發展水平與模式不同,目前沒有一個能夠平衡各國經濟能力的機制來管理。多邊金融合作的難點就在于協調與統籌。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階段――人民幣區域化的逐步加深,我國與沿線各國巨額的金融經濟往來缺乏妥當的機制來保障,這將阻礙進一步的貿易與金融業務的拓展。

        第三,可能形成新的金融風險。隨著“一帶一路”區域金融合作的項目多元化和資本輸出規模的擴大,可能出現新的金融問題。盡管區域金融合作整合了“一帶一路”國家的資金鏈和產業鏈,但是龐大的資金鏈牽涉較廣,一旦中間出現斷裂,將引發一系列新的金融問題。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加深,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加深,人民幣的匯率等波動將受到他國經濟水平波動的影響,區域金融合作項目的進展將影響到我國人民幣的各項指標甚至影響國內經濟。

        三、政策建議

        (一)通過增強貨幣合作和貫徹落實互聯互通來促進區域金融水平發展

        建立長期區域貨幣合作機制可以直接滿足本區域的基礎設施等金融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穩定的貨幣合作機制有利于分散單一的貨幣交易所帶來的巨大資金風險。而且,人民幣國際化是既定趨勢,貨幣合作可以進一步擴大人民幣使用范圍和影響力。落??互聯互通政策,建立規范透明的金融市場,降低跨境生產和貿易往來的交易成本,促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一致化的協調發展。

        (二)擴大直接投資的人民幣輸出,推進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加強金融合作,強化中國銀行業與國外銀行業在人民幣支付清算、資金拆借、報價做市等方面的業務合作,打造境外“人民幣走廊”;使人民幣結算網絡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得到完善,使“一帶一路”區域金融合作得到持續性金融支撐,深化人民幣國際化。

        (三)完善區域金融合作監管協調機制,推動互聯網金融創新

        目前“一帶一路”的區域金融監管體制以“10+3”為基礎,但是我們應該拓展多元、多層次的監管系統來預測控制未來新的金融風險并預警,確保區域金融合作的穩健運行。此外,還應設立可靠的風險善后機制,以處理當有不可控的金融風險產生時的資金損失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重點結合跨境金融和網絡金融,基于“互聯網+”的模式,建立高效便捷的線上交易金融系統,降低跨境投資的交易成本,提高時間效率,加速交易頻率;并且注意簡化傳統金融交易模式的流程,減少資金融通雙方信息不對稱,創造良好的交易軟環境。

        四、結語

        在人民幣區域化加深的大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是彼此間相互促進的,雖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中國勇擔重任,與沿線各國力求穩健的區域金融合作,在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金融貿易環境中謀求金融革新與發展。總體來看,“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 | 日韩国产传媒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二区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