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傷急救的評估及處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創傷病人 檢查過程 觀察 評估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10-0062-02
隨著急救醫學的發展,急診危重創傷患者的院內轉運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危重創傷患者的安全轉運是嚴重創傷救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嚴重創傷患者獲得成功救治的前提。急診創傷病人經過初步救治和處理后,因診斷和治療的需要進行檢查,對危重的患者在進行轉運及實施各項檢查的過程中的觀察和護理,也成為急診護理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任務。對如何在檢查過程中保障患者的安全,從而更好的挽救生命、減少傷殘,本科自2007年1月-2007年12月,對需要做檢查的急診創傷患者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資料來自我院急診創傷搶救室工作記錄的“急診創傷病人登記簿”,自2007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急診創傷搶救室共收治75 例創傷患者,其中男53 例、女22例,年齡為2~65歲,平均33.6歲。其中顱腦外傷24例、骨盆骨折大出血7 例、多發骨折19 例 、嚴重頜面部外傷5例,均經創傷室初步處理后護送作相關檢查。需做的相關檢查有: X 線拍片41 例;CT37 例; B 超35 例,42 例患者需做兩項以上的檢查。
2 護理措施
2.1 病情評估
2.1.1 風險評估
患者經急診初期急救,病情平穩,需要轉運到相關科室做進一步檢查,但危重病人的轉運過程中收益和風險是并存的,因此無論是轉運前或轉運途中都需要進行風險評估[1]。在轉運前應充分評估病情,履行告知義務,說明病人在轉運途中有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和風險,并準備好搶救設備和藥品,轉運途中要注意評估各項監護措施是否落實到位,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爭取搶救時機。也可以避免因為患者的病情惡化,急救設備不完善而引起醫患矛盾。
2.1.2 患者基本情況評估 帶班或專班護士接到轉運通知后,認真聽取交班,詳細了解病情。評估生命體征、神志、瞳孔、用藥情況、病人是否需要安全防護。同時做好對癥處理,如止血、骨折固定等。對于病情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患者,需要有經驗的醫生共同運送。某些疾病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在轉運及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易危及生命的病變,不可忽視,一旦病情有變化,則需重新評分,針對處理。
2.1.3 各種管道評估
評估患者的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是否通暢和固定良好;保證有效的靜脈通路,靜脈留置針可以有效防止轉運過程中發生脫管及刺破血管,應作為危重病人處理的首要措施,對轉院及煩躁的患者及時更換上留置針。
2.2 轉運前準備
2.2.1 對神志清醒的患者,應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主動詢問患者感受、不適,并進行具體的分析判斷,以了解患者的需要。對煩躁不安者,護理人員及時采取防護措施,適當使用約束帶固定,避免造成墜傷。觀察患者臥位是否符合舒適、治療護理要求。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置和保護皮膚。
2.2.2 為保持監護及治療上的連續性,首先要通知檢查科室、急診電梯做好接診準備,確保患者一到就可以檢查,減少等待時間。其次根據病情準備好急救藥品、便攜式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器。檢查靜脈通路及呼吸道通暢情況,徹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盡量避免在檢查過程中吸引;轉運時直接用搶救床轉運,減少搬動患者的次數。
2.3 檢查過程中的觀察護理
2.3.1 轉運中病情的監測與記錄 轉運中應嚴密觀察病人的神志、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以及病人的癥狀、體征。 轉運途中護士站在患者頭部,一般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頭部在后,下肢在前,以保證在途中能隨時觀察病情變化[2]。對患者任何時候的脈搏、呼吸、血壓做到心中有數,并有連續性記錄。
2.3.2 使用合理的轉運方法防止再損傷 運送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臥位安全,床欄安置于護欄狀態,固定牢固,如患者轉身、嘔吐、煩躁時要及時扶助,防止墜床;防止因物品固定不牢,在轉運途中路況不佳或路面過于顛簸,致使輸液瓶(袋)、儀器設備的松脫砸傷病人,引起醫患糾紛。搬運時保持脊柱水平,避免抬頭、轉頸動作。懷疑脊柱損傷者都應予硬板搬運,并由3~4 人水平搬動,切忌一人抬頭、一人搬腳的搬運方式。
2.3.3 創傷的護理 觀察傷口滲出情況,滲出液是血性還是滲液,是鮮紅色還是暗紅色,判斷出血量,及時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對骨折的部位采用穩妥、舒適的并注意觀察肢體的顏色、感覺、腫脹程度、有無神經損傷癥狀等。
2.3.4 氣道管理 吸氧的患者,檢查過程中也要保證氧氣的供給。重度腦外傷,嚴重頜面部外傷等病人,不能有效把分泌物嘔吐物咳出,容易引起誤吸,如發現嘔吐物吸入呼吸道或有分泌物不能咳出時,應立即吸出呼吸道內嘔吐物,必要時立即實施氣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暢,并觀察病人的面色及血氧飽和度。使用呼吸機者要調節好參數,氣管插管與呼吸機的連接要牢固。
2.3.5 輸液及用藥的觀察 平車行進中震蕩、搖晃,易造成管道脫出折疊、液體輸入不暢,防止煩躁病人拔管,因此應隨時觀察輸液穿刺部位,檢查靜脈通路是否通暢 ,隨時調節液體速度,并預算瓶內剩余液體輸完時間,及時更換液體瓶,保證檢查中使用特殊藥物不中斷。檢查過程中煩躁不安不能配合檢查的患者,可以遵醫囑給予鎮靜劑以保證檢查的順利進行。
2.3.6 引流管的觀察 注意搬運前后患者引流管固定是否妥善,嚴防脫出或滑入;注意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記錄每小時尿量、顏色以及出入量。一旦發現尿少、脈搏細速、脈壓差縮小等現象應高度警惕內出血休克的可能。
3 結果
本實驗中的75 例危重創傷患者在進行檢查的轉運途中以及檢查過程中無一例安全事故案例發生,患者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4 討論
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及檢查,可能導致生命體征輕度至重度的改變,且可能造成不同程度并發癥[3],因此對于急診危重患者的轉運及檢查過程中的評估及護理尤其重要。醫護人員應認真評估院內轉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估計可能發生意外的各種因素;轉運前妥善處理患者的緊急需要,做好患者轉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以及保證監護儀器及急救藥物的配備齊全;在轉運前與接收部門加強聯系并指派有經驗的臨床護士和醫生隨行等。我科在轉運危重患者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規范操作流程,加強了護士工作責任心的教育,不斷提高醫護人員專業基礎知識,及急救技能的應變能力,病人轉運途中突發病情變化時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避免導致不良后果。通過實踐,我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重患者在轉動途中發生意外的比例,加強了科室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協作,護送患者去相應科室作輔助檢查 ,做好各科之間搶救協調工作為危重患者能在院內安全轉運提供了保證,避免了盲目轉運及轉運意外的發生。由于轉運前充分評估、充分準備,途中注重每一細節,并按照搶救流程進行護理,職責明確,互相配合,發現異常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使危重創傷病人均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全地轉運進行檢查。
參考文獻
[1] 盧勇,蘇磊,秦偉毅等.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探討[J].中國急救醫學,2005,25( 6): 457.
[關鍵詞] 創傷失血性休克;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7(a)-140-02
近年來因工傷、車禍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創傷較多,臨床上由于創傷死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達32.6%~59.5%,因此創傷致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護理成為急診醫學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能否進行及時有效地救治對搶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各種原因引起的創傷失血性休克,使機體有效循環急劇減少,而引起全身組織血流灌注不足,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損害[1]。臨床急診中,由于診斷及時,早期快速靜脈補液及輸血,盡早消除病因,在短時間內使血壓迅速回升,使患者轉危為安,搶救效果較為滿意。本院急診科2003年6月~2006年4月共救治了創傷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32例,現將救治情況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急診科2003年6月~2006年4月共救治了創傷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32例,男85例,女47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8歲,平均37.9歲。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休克。受傷原因:車禍傷62例,刀砍傷25例,高處墜落傷29例,機器絞傷16例。受傷類別:顱腦損傷并多處骨折38例,開放性胸部外傷41例,閉合性腹部傷16例,四肢骨盆傷29例;復合傷8例。
1.2 評估標準
傷者至急診科后對其休克程度進行綜合評估,休克程度的參考標準[2]見表1,132例傷者中休克前期18例,輕度休克37例,中度休克63例,重度休克14例(表1)。急救治療后對傷者休克和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分為好轉、無變化、惡化3個方面。
1.3 救護方法
1.3.1 體征監測保持患者安靜,避免搬動,采取頭胸部與下肢(下肢骨折除外)均抬高30°。立即為患者進行全面的生命體征監測,測血壓、脈搏,并仔細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心率,準確記錄。注意保暖,防止著涼[3]。
1.3.2 止血包扎對明顯出血者應立即壓迫止血或包扎止血。如為大血管斷裂者可用血管鉗止血,待病情穩定后立即清創縫合。對開放性傷口或四肢骨折應妥善包扎和固定[4]。
1.3.3 積極抗休克補液快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抽血查血型及交叉配血,輸入晶體溶液或代血漿,快速擴充血容量,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及止血藥物。
1.3.4 吸氧時刻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良好的呼吸循環。清除口腔呼吸道痰液、嘔吐物、血液。必要時吸氧,用鼻導管或面罩給氧4~6 L/min,直至休克好轉,以改善組織的缺氧狀況,促進氣體交換,保證充足的氧氣供給,提高動脈的血氧含量。
1.3.5 做好術前準備血壓基本穩定后,急診實施必要的急救性手術,控制活動性出血。護送患者做CT、B超等特殊檢查,以明確診斷,做好皮膚清潔準備以及藥物過敏試驗和術前導尿等[5]。
1.3.6 心理護理 創傷可引起患者的心理反應,當創傷較重而患者意識清楚時,可發生驚恐、焦慮、郁抑或憤恨等情緒變化。因此在搶救患者的同時,要同樣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況,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關心患者,給予其言語安慰,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實行有計劃用藥,熱心幫助患者聯系家屬,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共同安慰患者,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6]。
2 結果
132例不同程度的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診救護結果見表2,好轉總數96例,占72.73%,無變化24例,占18.18%,惡化12例,占9.09%。休克前期好轉達88.89%,輕度休克好轉達81.08%,中度休克好轉達71.43%,重度休克好轉達35.71%。結果顯示,休克程度越低,救治越早越及時,好轉痊愈的程度越大。
3 討論
創傷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判斷休克程度的各指標同樣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因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重、變化快,組織管理及急救護理配合、及時正確地運用急救護理程序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由資深有經驗的護理人員統一指揮,明確分工,可將參與搶救人員大致分為呼吸道管理人員、生命體征管理人員、藥品管理人員及機動人員,各司其職,緊密配合,確保搶救緊張而有序地進行,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在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對病情的正確評估以及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搶救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急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熟練的業務技能,熟練掌握各項急救技術和急救器材的使用方法,才能進一步提高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
休克患者的急救必須遵循“先救命,后診斷治病”的原則,由于傷員來勢兇、發展快,院前急救來不得遲緩,其重點在于救命。一旦傷情確定,立即吸氧(面罩),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同時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選用留置針,建立1~2條靜脈通道快速補充液體。對于心跳、呼吸驟停者,應立即除顫、氣管插管,胸外按壓。同時要認真做好止血和包扎。當患者窒息、止血、休克得到初步控制后,應對其進一步檢查,盡可能準確診斷,減少誤診或漏診。
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是非常嚴重的狀況,急救過程中強調“黃金1 h”,在未徹底控制出血之前,液體復蘇是極其必要的手段,如何將補液量、補液速度、補液成分、血壓等調節到最佳狀態,是關乎患者病愈好轉的重要環節。大量補液時,補液速度原則上先快后慢,前30 min輸入平衡液1 500 ml,右旋糖酐500 ml,休克好轉時可減慢輸液速度,如果血壓不回升可再快速輸入平衡液1 000 ml,若仍無反應,可輸全血600~800 ml或用7.5%氯化鈉溶液250 ml,其余液體可在6~8 h內輸入,輸液量和速度必須依臨床檢測結果及時調整。
救護創傷致失血性休克不能間斷,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脫節,都將出現嚴重后果,且救治效果與患者的受傷及休克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顯示,處于休克前期者救治效果較好(無出現惡化病例)。隨著休克程度加深,救治效果越來越差,惡化病例增多。重度休克救治效果最差,好轉5例(35.71%),惡化則高達3例(21.43%)。這說明在救治失血性休克患者時,尤其要重視對重度休克期的搶救,及早明確,及早急救,把握好救治的各個環節,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32.
[2]余志英.嚴重多發傷的急救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1):1498-1499.
[3]張宏,陳明利,林俊,等.創傷失血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研究進展[J].南方護理學報,2003,5(6):18-19.
[4]劉良明,胡沛紅.嚴重創傷性休克的液體復蘇進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5(5):314-315.
[5]王西蓮,李芳.傷性休克院前急救的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6):133-134.
【摘要】 目的 探討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多臟器傷患者的搶救及護理。方法 對125例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臟器傷患者給予積極救治和精心護理。結果 認真做好傷情評估,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治療和護理,預防并發癥發生是搶救成功的重要保證。結論 熟練的搶救技術,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提高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 重型顱腦外傷;多臟器傷;急救;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多臟器損傷是指腦外傷合并其他臟器的創傷,創傷一處甚至多處危及生命,傷者常處于深昏迷或嚴重休克狀態,因而易漏診、誤診,延誤搶救時機,造成致命后果。因此,需要護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及時而有效地配合搶救,隨時觀察病情變化,提高急救能力,預防各種并發癥,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我科2000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多臟器傷病人125例,經精心觀察與護理,效果滿意。現將搶救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0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多臟器傷病人125例,男性92例,女性33例,年齡1~72歲,平均34.6歲。GCS評分小于8分,其中GCS評分小于5分23例。車禍傷83例,擠壓傷14例,摔傷12例,高處墜落傷16例,其中合并休克28例,胸腹傷56例,骨盆骨折17例,四肢骨折21例,其他傷11例。125例中,手術73例,非手術25例,死亡27例,搶救成功率為78%。
2 急救與護理
2.1 傷情評估及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變化 對重型損傷病人,首先進行傷情評估,要做到“一看、二摸、三測”。一看:看病人四肢末梢、面部及結膜顏色,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呼吸節律及受傷情況和受傷部位。二摸:摸皮膚溫度、脈搏、氣管位置,胸膜有無疼痛、畸形,軀干及肢體有無畸形及異常活動。三測:測血壓、心率、呼吸及尿量。在搶救的同時,迅速剪開衣褲,充分暴露,盡量少搬動,及早判斷傷情。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確腦、胸、腹是否存在致命的損傷。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神志、瞳孔、顱內壓、血氧飽和度、肢體活動度和重要臟器功能的變化,并及時通知醫生,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與處理,及時發現可能導致病人生命危險的傷情。
2.2 護理措施
2.2.1 做到迅速、果斷、準確、有效 正確掌握搶救程序,優先處理致命性損傷,在急診搶救的患者中,常合并多種損傷,此時應把搶救生命放在第一位。保持三通[1]。(1)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腦細胞缺氧6min即可造成不可逆損害,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整個搶救過程自始至終應該把握的中心環節[2],特別是顱腦損傷伴有其他臟器損傷的病人,常因舌后墜、咳嗽反射消失、嘔吐物阻塞氣管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在吸凈口鼻腔異物后,血氧飽和度仍不能上升時,應及時行氣管切開。在給氧過程中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及血氣分析結果隨時調節給氧濃度及時間。(2)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盡快恢復有效循環血量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多處傷的病人到科室后,應爭分奪秒,最好使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2~3條。留取血標本,急查血型、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等,根據病情及醫囑在搶救的同時做好術前準備。(3)保持尿道通暢,留置尿管,記錄出入量,便于了解腎功能情況和休克程度。
2.2.2 防治休克 創傷性休克主要是因嚴重創傷和有效循環血量不足,常見的原因多是嚴重的顱腦損傷、嚴重腦干損傷或合并其他內臟出血、骨折、大血管撕裂出血等會出現休克狀態,血壓常低于12/6 kPa,甚至血壓測不出,30分鐘內是休克致死主要原因,如在1h內行抗休克搶救死亡率在10%,如超過3h死亡率超過75%[3]。因此應迅速采取平臥頭低位,及時補充血容量,快速靜脈輸液,保證有效的循環血容量,必要時進行輸血,以糾正休克。同時要制止外出血,協助醫生做初步的清創縫合,與抗休克必須同時進行。
2.2.3 降低顱內壓 顱腦損傷合并其他臟器損傷的病人,休克得到糾正后,應控制輸液量,同時遵醫囑使用脫水藥物。原則上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毫升在30分鐘內滴完,降低顱內壓,但嚴重顱腦外傷與胸外傷并存時,二者均對呼吸和血壓產生影響,胸外傷可致呼吸加快、血壓下降,而顱腦外傷則表現呼吸減慢、血壓升高,這種互相矛盾的臨床表現給臨床護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解決這對矛盾,必須注意用平衡鹽溶液,待血壓控制后,再根據情況使用脫水劑,同時記錄尿量,監測中心靜脈壓,當失血量不嚴重而顱腦損傷較明顯時,抗休克應盡量使用膠體液如全血、人血代用品,這樣既可以補充血容量,又不至于加重腦水腫,同時可酌情使用脫水劑。
2.3 協調各科室間的工作,縮短處置時間[4] 顱腦損傷合并其他臟器傷的病人的搶救工作涉及不同的科室,為使病人贏得搶救的最好時機,護士要有可預見性地協調好與其他科室的協調工作,在救治病人的同時通知相關科室進行會診,使急救工作暢通無阻。
3 討論
顱腦損傷合并其他臟器傷的病人的搶救工作主要體現在時間就是生命,醫護人員應同力協助,遵循“先救命后治療”的原則,從根本上消除對病人最有利的搶救時機的延誤,特別是護士,在搶救中做到急、嚴、穩、準、靈這五個字。急:分秒必爭一切動作要快;嚴:嚴密觀察病情;穩:操作穩,熟練;準:執行醫囑準,藥量準,時間準、及時;靈:靈活主動應急能力靈活,應急措施使用靈活。為了使搶救工作急而有序,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搶救技術及急救儀器的使用,快速敏捷的應急能力與急救技術是提高搶救效果的根本保證,能夠使急救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護理不應單純注重執行醫囑的及時準確,而應通過對患者傷情觀察,評估、預見病情的動態變化,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嚴重多發傷病人傷情重,變化快,隨時都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給今后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困難,在救治的過程中,應重視心理護理穩定病人情緒,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為危重患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機,得以挽回生命。
參考文獻
[1] 黃松云,于秋江.208例嚴重創傷在急診救治中的護理體會[J].實用 護理雜志,2001,17(7):18-19.
[2] 卓業富.車禍所致109例外傷患者的急救[J].創傷雜志,1995,3(2):126.
【摘要】總結1例不穩定性骨盆骨折伴髂總動脈斷裂的急救與護理,從生命體征監測、休克的搶救及其并發癥急救與護理等方面進行觀察和總結,早期及時、合理的救治,骨盆的固定,積極做好液體復蘇及術前準備是不穩定性骨盆骨折伴髂總動脈斷裂并發失血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的關鍵。
【關鍵詞】骨盆骨折髂總動脈急救護理
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擠壓骨盆所致,是一種嚴重的高能量的創傷。除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外,還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多部位多臟器的損傷。不穩定性的骨盆骨折對患者生命存在潛在威脅,病死率高達10%~31%[1]。多數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臟器的損傷,最嚴重的是創傷性失血性休克。如治療不及時、護理不得當,導致傷殘率及病死率更高。
我科2012年7月收治1例不穩定性骨盆骨折伴髂總動脈斷裂患者由于搶救及時護理得當,療效較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男,30歲,因“車禍致臀部擠壓傷半小時”入院。入院時神志尚清,面色蒼白,胸廓擠壓征陰性,下腹部有輕度腹膜炎體征,下腹、側腰部腫脹,骨盆擠壓分離試驗陽性,會、左腹股溝大片皮膚脫套傷,出血明顯,指診陰性,留置導尿順暢。撕裂處疼痛評分8分,腹痛評分4分,左下肢活動感覺消失,左足背動脈搏動消失,末梢涼。生命體征:T:37.4℃、P:95次/分、R:28次/分、BP:96/58mmHg、SPO2:99%,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28千/U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6%,血紅蛋白:7.9g/dl,肌酸激酶:546U/L,PT:14.1s,D-二聚體:2542ug/L;血糖7.9mmol/L。B超示:腹腔內臟器未見明顯破裂。腹腔穿刺陰性。x線示:骨盆骨折。診斷骨盆骨折明確,考慮存在血管損傷可能。暫時未有腹腔內出血依據。立即予以深靜脈穿刺置管,并保證有三處靜脈通道,快速輸血、補液、骨盆包扎帶固定骨盆,經積極的抗休克支持等處理后患者生命體征仍舊不穩定,半小時后血壓降至80/52mmHg,立即予床旁左髂總動脈血管結扎手術,同時繼續輸血補液,約1小時后,血壓穩定在100/65mmHg,送手術室進行骨盆手術后收住EICU進一步生命監護,呼吸、循環支持治療,病情穩定,23天后于康復出院。
2急救及護理
2.1初步評估及分診預檢護士接到120電話或報警聲由遠及進后迅速至急診室門口迎接,協助120醫生將傷者送入急診室。同時簡要了解外傷史、受傷部位、目前病情,并作初步創傷評估。
2.2保持呼吸道通暢休克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嚴重時給予高流量吸氧,8L/分,及時給予儲氧袋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暢通,隨時做好人工氣道建立的準備。觀察呼吸及血氧飽和度。
2.3輔助檢查和準備
①綠色通道急查血、尿常規及血型,各種生化指標測定,對于該類患者要及時備血,生化指標則指導電解質補液,特別是保持酸堿平衡,因為休克患者容易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如病人不能排尿應進行導尿,以排除腎和膀胱的損傷。②根據患者的情況,X線檢查,對骨盆拍正、側位片,斜位片,情況嚴重可在病情允許下做CT三維重建。③對于有腹痛、腹脹、腹肌緊張等有腹膜刺激征者,應行腹腔診斷性穿刺,考慮為實質性臟器的損傷,如肝損傷,脾破裂等。對于多次診斷性穿刺得出的陽性結果,要注意是否是腹膜間隙的血腫蔓延至前腹壁形成的血腫。
2.4病情監測和護理
2.4.1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盡快恢復有效循環血量是搶救成功的關鍵[2]。①迅速建立2條以上近心端靜脈通道,遵醫囑靜脈滴注平衡液、代血漿、凝血因子及全血等,并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和尿量的變化,做好記錄。對于出血未控制者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策略,恢復目標參考值為平均動脈壓60~70mmHg,勿盲目短時間內輸注大量液體追求所謂“正常血壓”[3]。取中凹臥位,即抬高頭胸部約10~20度,保持氣道通暢有利于通氣,改善缺氧癥狀。抬高下肢約20~30度,有利于靜脈血回流,增加心輸出量;③按醫囑靜滴5%的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根據低血容量休克復蘇指南(2007)[4],患者處于嚴重失血性休克狀態,早期采用控制性復蘇,小容量快速補液和多巴胺升壓以保證重要臟器的基本灌注,使血壓逐漸回升。④注意保暖:體溫低時增加毛毯和升高室內溫度。
2.4.2配血護士在靜脈穿刺成功后,立即常規采集血液標本,綠色通道送檢血常規、血型,根據檢查結果,遵守輸血原則,維持血液中的有效成分。
2.5合理的取平臥位,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搬動,病情允許取休克臥位,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休克。
2.6外固定、止血、止痛對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并發多損傷的患者,搶救早期不允許行精確地骨盆內固定。骨盆外固定可暫時穩定骨盆骨折,有效恢復骨盆容積,提高生存率[5]。如使用骨盆兜減少骨折斷端的活動,穩定骨折,控制骨表面出血,促進血凝塊形成,減少失血。縮小骨盆容積,以減少出血。不穩定性骨盆骨折通常是高能量的損傷,患者主訴劇烈疼痛,所以要確切掌握疼痛的性質、發生原因、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響,給患者心理安慰,在排除無內臟損傷的情況下,遵醫囑應用有效的止痛劑,以減少因疼痛引起的疼痛性休克,也可穩定患者的焦慮恐懼的心理。
2.7準確記錄出入量專人準確記錄輸入液體的種類、數量、時間、速度等,詳細記錄24h出入量以作為后續治療的依據。準確記錄尿量,尿量是反映腎血流灌注情況、觀察休克是否好轉的重要指標,若患者的尿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轉。
2.8積極做好術前準備最短時間手術治療,得益于在最短時間內做好了一切術前檢查,查血常規、血型、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凝4項及心電圖等相關的各項檢查,同時備充足的血量,備手術中用。
2.9轉運護理在轉運中要盡量減少途中搬動,使用預防壓瘡的氣墊床減少途中振動,持續心電監護、吸氧,藥物靜脈維持等。密切觀察病人意識、疼痛、血壓、心率的變化,以保證病人轉運安全。
2.10心理護理骨盆骨折的患者多是由意外傷引起的,意外的創傷不僅使患者承受肉體上的痛苦,且在精神上難以接受。加之搶救措施繁多而緊急,各種儀器的應用,更加使患者倍感自己病情危重,面臨死亡,從而產生強烈的恐懼、焦慮、緊張、煩躁與不安。因此,醫護人員要保持鎮靜,忙而不亂,快而有序的進行搶救工作,以穩定患者的情緒,讓患者有信賴感和安全感。
2.11疼痛護理緩解該類患者的疼痛,恰當護理。如果疼痛不及時緩解,患者心跳加快,情緒煩躁不安,對病情不利。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最多,在疼痛處理中起著重要作用,除了按醫囑正確使用鎮痛劑以外,還要及時評估患者疼痛的動態變化。
3小結
不穩定性骨盆骨折伴髂總動脈斷裂病情復雜嚴重。搶救的原則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初步檢查,快速合理的補液抗休克治療,改善通氣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配合完成急診骨盆外固定支架手術治療,嚴密觀察病情,正確診斷評估患者及時有效控制休克是不穩定性骨盆骨折治療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MARVINTILF.骨盆與髖臼骨折[M].3版.邱貴興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0,54-64.
[2]楊西寧.多發傷急救護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2.1(37):51.
[3]SchweerL.Pediatrictraumaresuscitation:initialfluidanagement[J].JInfusNurs.2008.31(2):104-111.
方法:選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9例,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對照組管未給予護理風險管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休克程度,糾正時間、臨床療效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休克糾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診護理救中給予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縮短休克糾正時間,提高臨床療效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出血性休克急診護理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95-02
出血性休克是一種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嚴重創傷或其他疾病的并發癥引起失血,減少有效循環血量,使組織灌注不足、細胞缺氧、代謝障礙及損害功能臟器[1],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危綜合征,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了分析風險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診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我院對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9例,其中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在18~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51±5.53)歲,其中創傷性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10例、產后出血6例、宮外孕破裂出血5例、內臟器官破裂出血2例、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21~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5±5.5)歲;其中創傷性出血13例、消化道出血11例、產后出血7例、宮外孕破裂出血6例、內臟器官破裂出血1例、靜脈曲張破裂出血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未給予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操作如下。在快速反應護理期間,首先應該對患者存在的各項疾病風險作出合理分析。應該及時測量患者的的血壓、脈搏、生命體征等。如果患者的出血量低于全身的20%,患者收縮壓比較低,舒張壓升高的情況,并且其脈搏出現異常,伴隨冷汗無力、口渴蒼白等癥狀,毛細血管充盈度恢復減慢,則判斷為輕度休克;患者出血量在30%左右,收縮壓為80mmHg,脈搏每分鐘超過100次時,并且反應遲鈍,口唇發紫,酸中毒、體溫過低則判斷為中度休克;患者失血量大于40%,收縮壓低于70mmHg,氣息微弱、代謝性酸中毒則判斷為重度休克。醫護人員應該根據患者傷情,觀察其出血情況與生命體征,果斷選擇科學有效的抗休克、急癥手術處理方法。休克患者病情轉化相當快,比如一些靜脈輸液患者對藥物過敏,非常容易出現過敏性休克現象,不良反應發生率非常高。針對失血性休克情況,應該觀察病人脈搏規律是否紊亂,并詢問病史,關注患者的意識、生命體征、瞳孔、肢體活動等情況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主治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轉化,再給予糾酸、吸氧、抗感染、鎮靜等護理措施[2]。出血性休克患者護理風險管理中,首先需要將患者呼吸道徹底清除干凈,幫助患者擺好休克,采取及時的止血措施,同時開通靜脈通路,對輸液及輸血護理作出全面的監控,密切留意留置導尿管以及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等,護理人員可以用神情與患者交流,給予其心理護理措施,一切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以降低感染發生率。最后指導患者進行各項輔助檢查,并叮囑患者注意病情變化及預后情況等。
1.3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搶救開始到休克糾正時間、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從搶救開始到休克糾正時間為(25.67±2.34)min,對照組為(36.02±2.22)min,兩組患者搶救開始到休克糾正時間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及其家屬、護理人員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休克涉及各種復雜疾病,各種嚴重出血休克患者在被送至醫院前都已經停止了心跳,對休克患者進行有效的急診救治及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合理的病情評估及實施休克快速反應流程,充分發揮了急救團隊的合作精神。搶救一定要快速及時,盡早診斷,果斷采取措施,并且做好各科室的協作工作。同時,各科室還要不斷優化搶救流程,使各級護士做到有章可循,明確工作職責,開展有條不紊的護理工作,確保急救時間的最短化,提高護士工作的效率。作為急診護士必須要具備熟練的業務技能,這樣才能節省更多的轉運、診斷、治療、護理時間,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出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改善預后情況。
參考文獻
胸部鈍性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交通事故、重物撞擊胸部及高處墜落等都是胸部鈍性傷致心臟破裂的不可忽視的致傷原因1。不同于穿透傷,頓性傷導致的心臟破裂往往病情隱匿,傷情嚴重危急,多無體表傷口或骨折,易被忽略而貽誤救治2。早期作出診斷、緊急開胸解除急性心包填塞并修補心臟破裂,是搶救成功的關鍵1,必要時可采用急診室剖胸術(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 ,ERT)3。ERT治療穿透傷多見,成功率高,而用于鈍性傷少見,死亡率相對較高2-3。2012年1月18日我院急診科成功救治胸部擠壓傷、心包填塞、心臟破裂并腹部閉合傷1例,現將病例報告和護理體會闡述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40歲,因重物砸傷胸腹部致神志不清2小時入我院急診科。患者被重物砸傷當即昏迷,急送當地醫院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下由120轉入我院。入院查體:神志不清,GCS評分7分,脈搏99次/分,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無法測得,頸靜脈怒張,心音低而遙遠。立即予腎上腺素及多巴胺藥物復蘇,并因多次心率減慢瀕于停搏及血壓一直測不出而維持用藥。同時床邊B超提示心包中等量積液,即予心包切開引流出大量鮮紅色凝血塊且有持續出血,考慮大血管損傷可能,有急診床邊開胸手術指征。在積極抗休克治療的同時,完善術前準備,并在20分鐘內開始急診全麻下行剖胸探查+左心耳結扎術(胸骨正中切口),術程1小時,術中出血1500ml,自體血回輸300ml,異體輸血800ml。術后血壓回升,心率平穩,停用腎上腺素,多巴胺小劑量維持,2小時后神志轉清,收住急診ICU進一步治療腹部閉合傷,13天后轉入普通病房,傷后35天痊愈出院。
2. 急救護理
2.1 初步評估及分診:預檢護士接到120電話或報警聲由遠及進后迅速至急診樓門口迎接,協助120醫生將傷者送入急診室。同時向120醫生、家屬或知情者簡要了解外傷史、受傷部位、目前病情,并作初步創傷評估。該患者因重物砸傷胸腹部,已氣管插管、呼吸皮囊輔助送入,紫紺明顯,立即安置復蘇室,呼叫急診科醫生首診,心電監護、測量生命體征,發現處于瀕死狀態,開通綠色通道。
2.2 搶救常規:根據定位搶救原則,多名急診室護士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立即將呼吸機由待機狀態啟動,初步設置參數,確認氣管插管在位并連接,根據病情予外控模式、純氧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短時間建立兩條以上的靜脈通道,盡量選用口徑粗大的靜脈輸液針頭和肢體粗大靜脈,補充有效的循環血量,同時采血送檢并備足血源。
2.3 進一步創傷評估:入院評估發現頸靜脈怒張,結合胸部外傷史,應考慮心包填塞的可能,即使心率減慢瀕于停搏,不宜胸外心臟按壓,在醫生未考慮開胸前,首先采用腎上腺素藥物復蘇。根據低血容量休克復蘇指南(2007)4,患者處于嚴重失血性休克狀態,早期采用控制性復蘇,小容量快速補液和多巴胺升壓以保證重要臟器的基本灌注,使血壓逐漸回升、收縮壓維持在80-90mmHg而心包填塞仍未解除時,要征求醫生意見,控制補液速度,因為回心血量增多可以加劇填塞和壓迫癥狀。一旦解除心包填塞和修補心臟破口立即快速補液,以糾正失血性休克。同時進行全身評估,有無其它嚴重創傷,配合醫生請他科會診。
2.4 心包填塞的觀察和護理:對難以解釋的休克合并胸部外傷者,警惕心臟破裂的可能,絕大多數鈍性傷所致的心臟破裂,其心包常常是完整的,最顯著的臨床表現是心包填塞。心包填塞典型的臨床表現是Beck三聯征,而合并嚴重休克時,不一定都會有靜脈怒張的特征性表現。協助醫生行心包穿刺,快速準備用物,穿刺過程中及穿刺后,要密切注意心率、血壓的改變,做好心跳驟停的搶救準備,觀察心包引流的血液量、色、是否凝固等,及時匯報醫生并判斷有無緊急手術的可能,預先開始術前準備,減少手術等待時間。
3. 手術護理配合
3.1 人員調度:一旦確定緊急床邊手術,主管醫生通知手術室、麻醉科,手術室派一名器械護士和一名巡回護士。急診室各層護士由責任組長指揮調度。
3.2 物品準備:急診復蘇室手術床邊常規放置搶救車、除顫儀、呼吸機,備有心電圖機、B超機、無影燈,新增加自體血回輸設備、輸血加溫器及胸骨墊等。備用設備定期檢查、定期保養,保證各儀器性能良好,呈備用狀態。另外需要準備電刀、吸引器和手術消毒物品(快速手消毒劑、安爾碘、PVP-I)。而開胸器械、手術包、手術衣、手術器械、一次性物品、止血物品等由手術室準備。
3.3 藥物準備:建立床邊手術備用藥品卡片,可以直接憑卡片由毗鄰的急診藥房借得手術常規需要的晶體和膠體,從而節省了電話溝通或配藥的時間,準確、不易出錯,同時節省護士每班的清點程序,節省工作量。確認備血,準備沖洗體腔的熱鹽水。
3.4 術中配合:手術過程中大家共同參與搶救,但是各崗位職責分工明確。手術開始前由責任組長與巡回護士、麻醉醫生交班。麻醉科醫生迅速行深靜脈置管,以確保補液的順利進行,并監測中心靜脈壓,術中主要負責氣管管道、病情觀察、術中用藥、術中記錄等。手術室巡回護士主要負責病人的安置,清點所有手術物品、協助上臺、觀察手術進程、與中心手術室聯系物品調度等。急診室安排責任護士,主要負責后勤支持,保證儀器正常運行。手術完畢,巡回護士、麻醉醫生與責任護士交班,整理相關用物。手術室護士回手術室后,進行術后物品處理、各項登記及收費等。
3.5 術后護理:鈍性心臟創傷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挫傷,術后常出現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 急診室護士術后繼續觀察病情,要注意觀察心率、尿量及有無心律失常,監測中心靜脈壓,同時也要注重多發傷其他部位的評估和觀察。
3.6 自體血回輸:能即刻提供完全相容的、常溫的相同血型的血液,在搶救大出血時安全而有效。該手術出血多、創傷大、心包腔內血液無污染,符合使用自體血回輸的條件,術中回輸自體血300ml。整個血液回收過程和自體血回輸過程均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避免污染血液吸入到回收管道內,如胃液、沖洗用的碘伏液等污染血液均不能回收。注意有無輸血反應、栓塞和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觀察體溫、心率、尿量等。
4. 討論
心臟破裂傷是一種嚴重的致命傷, 隨時有發生心跳驟停的危險, 主要死因是心包填塞和/或失血性休克。早期正確的診斷和不失時機的手術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狹小的“時間窗”對護理工作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根據作業流程重組理論5,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于2009年經多科室討論、專家咨詢認證并護理部批準備案后擬定急診搶救室床旁緊急手術流程,并且投入臨床試用,得到滿意的效果。改進急診室床邊手術的設備配置、制定工作流程細節和明確合理的分工,節省人力物力,即使是首次合作的團隊,也能迅速默契配合,兼顧工作質量和效率,為搶救的成功奠定基礎。同時,急診室護士應具有高度的搶救意識、嫻熟的操作技術、靈活的應變能力、良好的心理應急水平及優秀的組織協調能力,爭分奪秒,盡量縮短心臟受傷到手術治療的時間,盡快配合開胸搶救手術,挽救患者生命。
參考文獻
[1] 吳俊峰,張耀森,李國鵬等.胸部鈍性傷致心臟破裂的救治.創傷外科雜,2006,8(4):305-306.
[2] 吳駿,孫林,李鳳杰等.心臟創傷的救治對策.心肺血管病雜志,2007,26:146-148.
[3] Gerardo Gomez M.D,Alison Fecher M.D,Theresa Joy R.N,et. Optimizing Outcomes in Emergency RoomThoracotomy: A 20-Year Experience in an Urban Level I Trauma Center. The American Surgeon,2010,76(4):406-410.
關鍵詞:規范化培訓 住院醫師 麻醉相關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46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高等醫學院校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醫學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階段,占據了醫學終生教育中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對醫生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因為麻醉專業在工作中與氣道管理、危重急癥監護處理、疼痛治療、心肺腦復蘇以及臨床內、外科等密切相關,所以住院醫師尤其是剛畢業的臨床住院醫師在麻醉科的輪轉培訓顯得尤為重要[2]。我院內、外科規范化培訓學員均要輪轉麻醉科3個月。我院一直在摸索和總結臨床住院醫師麻醉技能規范化培訓的經驗,期望能進一步強化規范化學員氣道管理、心肺腦復蘇、急危重癥處理、疼痛治療等能力。
1 氣道管理能力的培養
氣道管理是所有緊急搶救處理中的首要措施,也就是急救“CAB”三環節中的A,如何保持患者氣道通暢是所有住院醫師在麻醉科輪轉培訓中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3]。非麻醉專業的住院醫師一般對氣道管理比較陌生,所以我們應該首先進行面罩輔助通氣的培訓,讓住院醫師了解如何在急救初期通過托下頜面罩通氣法來迅速有效地建立通暢的氣道。其次,應該培訓住院醫師對于口咽通氣道、鼻咽通氣道以及喉罩的使用,因為這些技術比較容易掌握,尤其是喉罩在院前搶救或困難氣道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這兩項操作訓練是住院醫生的進階培訓內容。
讓住院醫師熟悉并掌握氣管插管技術,了解氣管插管的每個步驟。通過術前訪視學會評估患者是否為困難氣道。學習并掌握氣管拔管指征以及拔管后的觀察與處理。在培訓時應該注重循序漸進以及有重點的培訓,以每天的病例為基礎,讓住院醫師多有實踐的機會。對內、外科的住院醫師進行氣道管理能力的培養目標就是在日后各病區的工作中能掌握患者需要進行氣管插管的指征,在患者急救行氣管插管前能熟練進行面罩或口、鼻咽通氣道、喉罩通氣,當麻醉醫師進行搶救插管時能很好的進行配合,掌握術后帶管病人的拔管指征及拔管后的觀察與處理。
2 心肺腦復蘇技能的提高
心肺腦復蘇是臨床醫師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住院醫師處于醫療救治的最前沿,有必要掌握最新的急救技術,以確保患者在出現心跳驟停時,能夠獲得高素質的急救[4]。在麻醉科除管理和控制氣道方面進行培訓以外,還應對除顫儀的使用、腦保護、搶救藥品及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等方面加強培訓。應增強住院醫師的急救意識,將正確的急救思維貫穿于整個搶救過程,及時準確地按生存鏈的要求進行心肺腦復蘇術,迅速完成急救狀態下的各種處置,以贏得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
應該對住院醫師進行專題培訓,提高住院醫師對危險環境的判斷及處置能力,提高人工通氣的效果及心臟按壓的質量。目標是通過培訓能提高住院醫師對危險環境的判斷及處置能力,加強自身防護,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盡快脫離致傷現場。通過培訓使每位住院醫師均能實施正確有效的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臟按壓。還應進行定期考核,通過培訓及考核兩種形式使住院醫師心肺腦復蘇技能得到提高。
3 危重急癥監護及處理
麻醉可所面對的病人常常合并有各種內、外科疾病,常常需要處理各種危重急癥,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包括休克復蘇、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感染、外科營養、輸血、創傷后內分泌及免疫功能異常、臟器功能維護、圍手術期處理、重癥監測等,是各學科基礎知識的有機結合[5]。所以我們在帶教中應該采取理論講解、操作演示、臨床實際操作的漸進式培養模式。
首先我們應該定期進行專題講座,讓住院醫師再次對理論知識進行強化及整合,對各種危重急癥有較完整的理性概念。其次我們在工作中要認真帶教,因材施教,既要授業,也要做好解惑。在臨床工作中及時糾正他們工作上的問題,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操作水平。還有我們要定期進行疑難病例討論,鼓勵住院醫師首先分析,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工作結合起來,能較快掌握急危重癥的常見表現、診斷要點、處理步驟。在討論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聲音等形式展現各種急救的方法、少見的體征、特殊的設備等。對住院醫師的定期考核、問卷調查和座談,對培訓成果進行及時評估,發現不足并加以改進。
4 疼痛的治療
疼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或主要癥狀,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而且還對中樞神經、循環、呼吸、內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經等系統造成不良影響,所以住院醫師在臨床工作中不僅要了解原發疾病的診療措施,還要了解相關的疼痛的診療措施。麻醉科經常可以碰見各種類型的急、慢性疼痛,我們應該先通過講座形式,讓住院醫師對疼痛的機制和途徑、疼痛的評估及診斷、治療方法有理性的了解,再通過臨床實踐,對疼痛的問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有感性認識。應該讓住院醫師掌握治療疼痛基本藥物的種類及使用方法,了解還有其他比如神經阻滯、硬膜外鎮痛等治療措施。住院醫師尤其是外科住院醫師還應對術后多模式鎮痛有充分了解。通過在麻醉科培訓,住院醫師對疼痛及其治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5 各種呼吸模式的應用
呼吸機目前在醫院運用非常普遍,在各科室的監護室基本都有呼吸機,為搶救病人和患者康復,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住院醫師在規范化培訓之初,難免對各種呼吸機模式的應用仍然感到不好理解,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聯系到實踐中,而在麻醉科,在各種類型患者以及麻醉和恢復的不同階段,可以觀察到各種呼吸模式的應用及其參數的調整,比如IPPV、SIMV、CPAP以及PEEP等的應用。我們應該定期組織理論學習,強化住院醫師關于呼吸機及各模式的相關知識,然后理論聯系實際,在臨床工作中指導住院醫師運用各呼吸模式,并且根據患者的情況再進行模式及參數的調整。定期開展病例討論,與住院醫師交流,解答他們的疑問,讓住院醫師熟悉各種呼吸模式的適用范圍、注意事項及相關參數的調整,為今后他們在各科進行有創或無創呼吸機治療打下堅實基礎。
6 多科協作能力的培養
麻醉是一個涉及多科知識的學科,在麻醉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見需要多科協作的情況。在術前訪視時,需要與外科醫師了解及探討病情并取得一致的處理意見,對心、肺、肝、腎重要臟器系統功能進行評估必要時請專科醫師進行術前治療,完善術前準備,減少術后臟器功能不全的發生,節約醫療費用。術中及術后患者有可能出現異常情況需要多科會診及治療。住院醫師通過在麻醉科的培訓能更好的了解麻醉的基本過程及麻醉科的工作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遇見需多科協作的情況就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給出診斷及治療意見。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高層次的醫學人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臨床專業人員奠定良好基礎的關鍵所在[6]。所以我們應該制定明確的培訓目標,通過知識講解,臨床帶教、臨床實踐、定期考核來強化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的麻醉相關技能。希望通過規范化培訓,使住院醫師在各方面得到大幅提升,從而培養出一支具有良好醫療道德、扎實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的住院醫師,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佟野,于曉松.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改革的現狀與思考[J].現代醫院管理,2011,42(3):48-51.
[2]湯展宏.危重病醫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9):136-137.
[3]葉靖,丁紅,董一女等.麻醉科住院醫師氣道管理規范化培訓的實踐教學[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1(4):385-387.
[4]葉軍青,葉曉明,田謀利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應注重心肺腦復蘇技能的提高[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1058-1061.
[5]李琪英,程波,閔蘇.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4):459-461.
[6]朱蓓,陳敏,孫貴紅.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質量管理探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4):134-136.
關鍵詞 骨盆骨折 流行病學特征 臨床研究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逐年增長,交通事故創傷已成為危及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其中骨盆創傷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為提高傷者的存活率、降低傷殘率,應高度引起創傷骨科醫生對骨盆骨折的再重視、再認識。自1995年1月~2006年1月我們診治494例骨盆骨折,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男229例,女149例;年齡12~65歲,平均年齡29.1歲。骨盆骨折按Tile分類:A型186例(49.2%);B型145例(38.4%),其中B1型53例,B2型65例,B3型27例;C型47例(12,4%),其中C1型 28 例,C2型11例,C3型8例。髖臼骨折48例(13%),髖臼骨折類型(按Letoumel和Judet髖臼骨折分類):前柱骨折3例,后柱骨折3例,橫斷骨折7例,橫斷加后壁6例,后柱加后壁例3例,后壁骨折15例,前方骨折伴后柱橫斷5例,雙柱骨折5例,T型骨折6例。骨盆骨折合并傷:合并休克95例,合并骶叢神經損傷19例,顱腦損傷18例,肋骨骨折35例,血氣胸17例,脊柱骨折21例,四肢骨折42例,腹腔臟器損傷31例,泌尿系統損傷19例,直腸損傷9例。
1.2 治療方法
1.2.1 非手術治療:本組295例,因骨折端穩定,移位少而采取臥床、下肢皮牽或骨牽6~8周后,逐漸負重行走。
1.2.2 手術治療:本組共83例,因骨盆環不穩定或髖臼骨折不穩定、有移位,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其中不穩定性骨盆骨折骨盆前環損傷采用重建鋼板固定,后環損傷經前路2~3孔重建鋼板或經后路采用松質骨螺釘固定或經后路采用骶骨棒固定48例;不穩定性或有移位髖臼骨折選用髂腹股溝入路8例,K-L人路19例,前后聯合人路8例。
1.2.3 手術時間:在83例中,傷后3~5d內進行手術4例,5~8d內進行手術23例,8~14d內進行手術38例,14~21d內進行手術13例,21d后進行手術5例。
1.2.4 合并傷的治療:對出血性休克的治療,第一步就是及時足量擴充血容量,最初給予平衡液2000~3000mI,隨后應用紅細胞懸液及全血,一般總量達4000~9000ml以上;第二步,抗休克同時,給予骨盆外固定支架及骨盆牽引制動,(本組急診床邊安置骨盆外固定支架33例);第三步,如8小時內輸血大于2000ml血流動力學仍有不穩定或疑有髂內動脈及其分支破裂出血,及早給予介入栓塞止血,(本組急診DSA下介入栓塞止血8例)。經過初期評估及復蘇,病情趨于穩定。可以對患者進行全面體格檢查及床邊X線、B超檢查,二期評估以便進一步治療合并傷及其他并發癥。其中開顱手術5例,胸腔閉式引流11例,剖腹探查24例,膀胱修補及尿道會師術7例,行I期尿道吻合2例,行一期膀胱造瘺,二期修復斷裂尿道2例,直腸造瘺術7例。
2 結果
本組死亡18例,其中因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95例,搶救成功率85.6%,死亡15例,死于其它并發癥3例。隨訪3~24個月,直腸、尿道和膀胱損傷者經相應治療痊愈17例,殘留術后障礙4例,尿道狹窄5例。非手術治療組中隨訪295例,隨訪3~36個月,下肢無短縮,行走正常。不穩定骨盆骨折手術治療組隨訪48例,隨訪5-36月,根據Matta評分標準,本組優39例,良5例,可4例,優良率91.7%。對下肢短縮的測量采用Matta測量法,本組術前后均采用此法測量,28例術前下肢短縮者,術后測量短縮0~10mm,平均4mm。術后1例并發感染,經置管沖冼、加強抗炎而愈。合并骶叢神經損傷19例,功能恢復正常12例,部分恢復5例,無恢復2例,恢復及部分恢復率90.9%。髖臼骨折臨床效果的評估采用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評分系統:本組隨訪32例,隨訪時間13個月~7年。隨訪結果:優12例,良14例,一般4例,差2例,優良率81.3%。后路切口中有8例出現周圍異位骨化,但未影響關節功能,1例發生股骨頭壞死。
3 討論
3.1 骨盆骨折的分類方法的意義 骨盆骨折的AO及Tile分類方法是以骨盆穩定性的概念為基礎,并與導致骨盆骨折的暴力的方向有關,骨折的嚴重程度從A型到C型逐漸遞增。而Young-Burgess分類是以暴力的方向為基礎,每一類型都按嚴重程度分級,它同暴力損傷機制結合起來的分類是決定器官損傷類型、是否需要復蘇術以及判斷預后的關鍵。更能反映伴有頭部、胸部、腹部等其他部位嚴重損傷的患者多數由高能量額狀面暴力所所致。伴有同側的股骨或脛骨骨折是側方暴力所所致。所以我們認為Young-Burgess分類更能反映骨盆骨折的合并傷的傷情及預后。提醒臨床醫師注意勿漏診,特別是后環骨折;注意受傷局部的合并傷的存在并預見性的采取相應的復蘇手段;能使得臨床醫師根據傷員總體情況和血流動力學狀況以及對病情準確認識,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措施,從而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3.2 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救治 早期抗休克的關鍵在于及時開放多條靜脈通道、控制輸液、輸血的速度。我們認為傷后第1小時內的救治具有決定性意義,第一個30rain輸入晶體液不應低于2000ml,以穩定滲透壓。若晶體液輸入后血壓上升或穩定,則繼續擴容,并進一步輸入膠體如血液、血漿等。若晶體液輸入后血壓反應差或無反應,及時床邊安置骨盆外固定支架,和快速及時輸血,動態觀察休克指標變化,待病情穩定后繼續輸液、輸血;若病情仍不穩定者,應急行DSA、雙側髂內動脈栓塞或其它出血血管栓塞或結扎。本組失血性休克發生率25.3%,搶救成功率85.6%。其中12例及時介入栓塞髂內動脈者,因及時治療,全部搶救成功。
3.3 骨盆骨折合并臟器損傷處理 骨盆骨折合并臟器損傷主要為尿道或膀胱損傷、直腸損傷、神經損傷等。
3.3.1 膀胱及尿道損傷的處理: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斷裂者,由于骨盆骨折出血多,病情較重,過去均采
用簡單的會師術或膀胱造瘺術,致使骨盆畸形愈合,造成II期手術困難或終身殘疾。尿道會師術往往發生嚴重的尿道狹窄,術后需做尿道內切術,或者行II期尿道狹窄切除尿道吻合術。有人主張行尿道會師術加牽引術,或早期只做膀胱造瘺術,3~6個月后行尿道吻合修補術。但早期尿道吻合,組織彈性好,無瘢痕,無粘連,能達到解剖復位,并可充分引流,減少感染的發生。術后置負壓引流可引起尿外滲及骨折后出血,減少感染發生的機會。所以,后期我們體會是:在嚴重骨盆骨折時,若僅合并尿道斷裂,而生命穩定時。可行一期尿道吻合術;若嚴重骨盆骨折還合并其它危及生命的并發癥時,只能行恥骨上膀胱造瘺,一期修復破裂膀胱,二期修復斷裂尿道,搶救患者生命。本組3例行I期尿道吻合,5例行一期膀胱造瘺,二期修復斷裂尿道,均治愈。
3.3.2 直腸損傷及會裂傷的處理:骨盆骨折合并直腸損傷及會裂傷時,傷口污染嚴重,應及時徹底清創。直腸損傷及會裂傷口與骨盆骨折相通時,應行直腸造瘺,使糞便改道,減少創口及盆腔感染。對于污染輕的會裂傷,可一期行會陰修補術,對直腸腸管損傷應及時修復,并行造瘺術,使糞便改道,同時遠側腸腔清除干凈,充分引流肛周及直腸周圍間隙,盡可能閉合直腸裂口,并全身應用抗生素。本組一期直腸造瘺10例均治愈。
3.3.3 神經損傷:對于腰骶叢神經損傷的治療,目前仍舊有爭議。Reily等認為只要骨盆后環解剖復位、牢固固定,損傷神經的恢復有了最佳局部環境,平均隨訪2年,93%病人能自行恢復功能,有一半病人神經功能完全恢復。我們體會是對于骶骨骨折合并神經損傷,最好方法是早期復位,解除壓迫。如果有碎骨塊直接壓迫神經,應將其摘除,對骶骨骨折移位不明顯,僅神經挫傷、血腫壓迫,應力傳導造成暫時性傳導功能喪失,而致大小便障礙者,非手術治療后一段時間均可恢復正常。本組臨床實踐表明,合并骶叢神經功能恢復及部分恢復率90.9%。只有2例C型骨盆骨折并腰骶叢神經損傷患者,即便及時予以復位,神經損傷仍然難以恢復,這可能與骨折類型及神經損傷程度有關,在不穩定的C型骨折合并神經損傷時,因為神經根嚴重牽拉甚至撕脫,預后則較差。而B2型骨折(側方壓縮)合并神經損傷者預后要好得多。
3.4 骨盆外固定架的應用 嚴重骨盆骨折早期,骨盆外固定架的治療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Riemer等研究證實,對血流動力學不穩的患者,采用即刻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使死亡率由22%降至8%。骨盆骨折的急救復蘇救治目標是血流動力學穩定和使患者處于半臥位(胸部向上位)狀態。骨盆外固定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緩解疼痛和減少輸血及輸液量。由于骨盆外固定通常只需要,15~20min,因此骨盆外固定可作為一種急救措施常規應用。本組33例患者采用了骨盆外固定治療,為搶救休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當然骨盆外固定架很少能夠達到解剖復位,若復位仍不滿意或難以維持,可在患者全身狀況穩定后行骨盆重建手術。
目的:探討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并采用綜合干預及預防措施,提高產科質量及救治水平,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方法:對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90例產后出血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資料中,產后出血發生率經產婦明顯高于初產婦(P
【關鍵詞】 產后出血;高危因素;預防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maternal mortality and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quality. Methods: Data of 90 postpartum hemorrhage cases during November 2008 and November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t was shown that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pluripara than that among primipara (P
[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e;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 嚴重影響產婦的健康,甚至危及產婦的生命。探討產后出血的原因、高危因素,并采用綜合干預及預防措施,有利于提高產科質量及救治水平,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本文對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本院90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共住院分娩3219例,其中陰道分娩1899例,剖宮產1320例。確診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后24h內陰道出血量≥500mL) 90例,發生率為2.79%。其中陰道分娩35例,剖宮產55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45歲,平均年齡30.5歲,孕周35~42周,平均39.2周。初產婦36例,經產婦54例,69例有人工流產及引產史者。
1.2 產后出血測量方法
(1)容積法:使用彎盤測定順產婦2h陰道出血量(1彎盤≈300 mL)[1] ;(2)面積法:按紗布被血污染的面積計算出血量;(3)稱重法:1g相當于1mL,換算實際失血量[2]。
2 結果
2.1 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量的關系
剖宮產術后出血發生率(4.17%,55/1 320)及產后出血量(1 020.0±785.0 mL)均大于陰道分娩者(1.84%,35/1 899)和(630.0±235.0 mL),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產后出血的原因
本組90例產后出血原因為:宮縮乏力60例,占66.67%,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產程延長26例,占28.89%,為第二位;胎盤因素17例,占18.89%,為第三位。其次為妊娠合并癥15例,占16.67%,軟產道損傷11例,占12.22%,前置胎盤、巨大兒各10例,占11.11%;子宮畸形6例,占6.67%;胎盤早剝、雙胎兒各3例,占3.33%;凝血功能障礙、胎盤植入或滯留各2例,占2.22%。
2.3 影響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
(1)分娩次數:初產婦36例(40%),經產婦54例(6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產后出血與分娩方式關系
剖宮產術后出血量明顯高于陰道分娩組,主要與剖宮產過程中對剖宮產指征、手術時機掌握及手術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手術創傷有關。
3.2 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與發生時間
產后出血多發生在產后2h,因此對產后出血量的正確評估及對產后2h嚴密監護極為重要。本院2例自然分娩后因醫護人員觀察不仔細,宮縮乏力未及時發現,使宮內腔積血未及時排出,引起產后出血。
3.3 產后出血的原因
本組資料中宮縮乏力占66.67%,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導致宮縮乏力因素有:(1)全身因素:產程長,產婦精神過度緊張、疲勞,難產,使用過多鎮靜劑、妊娠高血壓、貧血等。(2)影響子宮縮復的局部因素:子宮畸形、子宮過度膨脹、羊水過多、雙胎、巨大兒、并發子宮肌瘤、胎兒娩出后子宮肌過度伸展,不能縮復,不能有效壓迫血管,引起子宮出血。胎盤因素引起產后出血也較常見,本組占18.89%,是產后出血致子宮切除病例的主要原因[3]。
本組軟產道損傷占12.22%。主要是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切口撕裂使子宮動脈破裂致嚴重出血,產程過長或子宮疤痕,在剖宮產中易發生子宮損傷,在宮口未開全,產婦用力過早或宮縮過強,產程進展過快致宮頸裂傷。
本組中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產后出血率較低為2.22%。主要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重癥肝炎等,在孕前已存在妊娠禁忌證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以及重度妊娠高血壓、胎盤早剝、死胎、羊水栓塞等,使之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3.4 產后出血的治療
海南醫學院學報 Vol.16 No.4 Apr.2010大多產后出血用常規方法即能有效止血,但有些情況常規方法多不奏效,需加特殊方法才能有效止血。對產后出血的診斷一定要準確、處理要及時。在術中遇宮縮乏力使用普通宮縮劑無效時,應盡早使用強力宮縮劑,如欣母沛或巧特欣聯合地塞米松,用鈣劑維持肌肉神經興奮性、加強子宮收縮,按摩子宮,補液、輸血等綜合治療[4]。(2)術中遇胎盤因素所致出血則著重于局部縫合,因胎盤粘連及前置胎盤均有可能使局部血竇開放,出血兇猛,不易暴露及自止,可將子宮托出腹腔外,充分暴露后盡快縫扎出血部位,充分止血再縫子宮,防止出血部位出血不止,宮腔積血,避免再次開腹止血。經上述方法如不能有效止血可用Blynch縫合,縮小子宮體積,此方法可有效減少出血。對難治性產后出血一旦保守治療無效要果斷行子宮切除術,以免延誤搶救時機,危及產婦生命[5,6]。
3.5 產后出血的預防
進行產前檢查,篩查出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產婦,加強對孕產婦孕前、孕期宣教,進行孕期檢查,及時發現如流產、巨大兒、妊娠高血壓疾病、妊娠合并貧血、陰道炎、子宮肌瘤等產前存在的危險因素并及時治療,必要時提前住院,對不宜妊娠者及早終止妊娠。嚴格掌握剖宮產的指征及手術時機,降低剖宮產率,增強責任心,嚴密觀察產程進展,及時發現和處理各種難產及產程異常,密切監護產后生命體征,宮縮及陰道出血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7,8]。提高手術技巧及產科搶救成功率,有效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特別對高危因素者在分娩前做到:(1)分娩前充分告知病情爭取家屬的理解及配合。(2)分娩前組織討論并制定搶救預案。(3)分娩前根據情況備血及藥物(欣母沛或巧特欣)帶入手術室或產房,必要時預防性用藥。(4)高危患者手術或分娩必須配備有經驗醫師參與手術或接產。(5)一旦發生出血立即組成搶救小組,減少不良結局。(6)對產后出血者術后留手術室或產房觀察至病情穩定后再送至病房。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1847.
2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4228.
3 謝芳,趙慶國,田豐蓮.刮宮術和胎盤粘連及相關因素與產后出血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0):1325.
4 吳麗萍.欣母沛用于難治性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5(1):6465.
5 朱坤儀,梁心玲,梁曉陽.急癥子宮切除在產科大出血中應用及評價[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7):388.
6 朱紅梅.產后出血的急救與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12(10):9394.